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技巧(精选9篇)
1 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
1.1 真实性原则
翻译肩负着将正确信息传递给受众的重任, 因此翻译工作必须要做到求真务实。尤其是在科技领域, 科学技术容不得半点差错, 细微的错误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难。因此, 必须要准确、真实、完整地将科技英语的原意表达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际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学习。例如:Velocity changes if either the speed or the direction changes.有人错译为:假如运动的速度或着方向改变了, 速度也将改变。这样的翻译就没有突出either...or的含义, either...or两种居其一的意思, 因此正确的翻译应为, 假如运动的速度或着方向有一个条件改变了, 速度也将改变了。
1.2 完整性原则
中西方语言构成结构不同, 英语追求句子简练, 因此英语句子中含有很多的省略成分。科技英语求简的特性会使直译产生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译文,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保证句子的完整性, 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将原语简化的部分具体化, 根据汉语的用语习惯将其翻译出来。
1.3 通顺、简洁性原则
虽然针对英语求简的特性, 在翻译时要适当的对语句进行扩充, 以求能完整的表达信息, 准确的译文同时也是通顺的, 但是如果译得不好, 往往会导致译文冗长繁琐、赘词太多或是不得要领, 使译文读起来显得生硬哕嗦, 不符合科技用语。因此, 在科技英语翻译的时候, 真实性是基础前提, 同时也要做到译文的通顺和简洁, 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科技英语翻译的理想境界。
1.4 求同存异原则
在科技英语词汇中存在一些我国词典里不存在的名词, 对这些词汇进行翻译时要做到求同存异, 将这些词汇拿来的时候要考虑是否能被国民接受。例如, dink的含义是指不生孩子的夫妇, 引入我国被译为“丁克”, 这些外来词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 已经突然不再显得洋洋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来词语都能够融入我国文化, 例如以前我们将science、democracy、telephone按照音译法则分别翻译为“赛因斯”、“德谟克拉西”以及“德律风”, 这种浓重的异国风情不能融入我国的本土文化而淘汰, 后被译为“科学”, “民主”与“电话”才被我国民众接受, 因此在引入新词的时候不能背离译入国的文化, 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共存。
2 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
2.1 增词法
由于中英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科技英语中有一些情况采用直译法会导致语句成分残缺, 难以向读者表达准确的含义。增词法主要针对几种情况:首先, 由于中英文语句结构构成的不同所导致的, 英语中某些名词在句中作主语或是宾语, 但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偏正短语来构成。例如, Solution to the launching problem of the rocket was ultimately found.译文为:火箭发射问题的解决方法终于被找到了。其中, Solution一词在原语中做主语, 如果翻译时只翻译成名词“解决”, 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因此应在“解决”后面加上“方法”构成偏正短语来进行翻译;其次, 由于英语句子中词语很少会重复使用, 即前文中出现的词语在后文中会习惯性的省略, 因此在英语语句中存在很多省略成分, 在翻译时应将句子成分补充完整方能表达清楚。例如, As we know, all matter consists of molecules, and molecules (consists) of atoms.译文:众所周知,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而分子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语中由于前半句出现了consists, 因此在后半句中就省去了括号里面的consists, 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组成”翻译出来, 否则句子不完整;再次, 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时要注意对量词的翻译。英语中不存在量词, 但是在汉语中却存在丰富多彩的量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添加合适的量词使语句完整。例如, This class is composed of twenty-four boys and twenty-six girls.译文:这个班级是由24个男孩子和26个女孩子组成的。在英语中没有“个”这个量词, 在英译汉的时候要加上“个”这个量词。第四, 补充关联词语, 在许多英语语句中, 缺少表达转折、因果、顺承等连接关系的词语, 它们通过语法习惯或者用词习惯来表示连接关系。因此, 在翻译时要将关联词语补充完整。例如, Other liquids being too light, a barometer uses mercury.译文:由于其它的液体都太轻, 所以气压表要用水银。第五, 对祈使句的翻译进行补充。英语的祈使句有命令、请求以及叮嘱等含义, 在英语中没有特定的词语来表示, 在翻译的时候, 要根据场合的不同适当的补充“请”、“应”、“务必”等使动词, 以满足汉语的表达习惯。
2.2 还原法
英语语句的特点就是避免重复词语的出现, 在英语语句的上文中出现了名词, 下文中习惯性使用代词来替代名词, 避免词语重复给人带来文章啰嗦的感觉。在英语中, “he”, “she”, “it”等代词读音不一样, 读者可以根据读音清楚的辨析出代词所指代的是哪一个名词, 但是在汉语中“he”, “she”, “it”的读音都是“他”, 根据读音难以辨别代词所指代的是哪一个名词。同样, 科技英语追求明晰、简练, 在语句构成时也是大量的使用的代词。这就说明了汉英语言在语句构成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英语中防止啰嗦, 会倾向于使用代词来代替前文中出现的名词, 而汉语中为了防止文章出现歧义, 会习惯性使用名词。用于习惯的不同, 就要求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时候, 要将代词所指代的名词翻译出来。另外, 科技英语中部分省略的成分在科技汉语中有时是不能省略的。综上所述, 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 应根据需要采用还原法, 使译文能够将原语中的信息表达清楚。例如, However, fortunately, ancient men made tools of stone, especially flint, because (this) is easier to shape than other kinds.译文:然而, 幸运的是古代人用石头来制造工具, 特别是用燧石制造, 因为燧石与其它的东西相比更容易成形。原语括号中的代词this是指代flint而不是指代stone, 因此, 在翻译时应将代词所指代的名词翻译出来, 如果翻译成“它们”则会使语句产生歧义。
2.3 结构调整法
英语语句构成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汉语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 科技英语中所传递信息的语言构成层次、主次关系以及语句顺序, 英美读者能够理解, 但是我国读者不一定能够理解。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要打破原语的构成结构, 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译文的重组, 将原语的深层结构中的所要表达的信息主次分明以及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另外, 在科技英语中普遍存在长难句现象, 句子结构十分复杂, 这种句子的翻译难度较大, 因此, 在翻译这种句子时, 就要求译者分析句子成分、调整与划分原语结构等, 然后在综合地使用各种有效的翻译技巧, 最后再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其翻译。例如, Many exper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译文:许多专家认为:如果一个儿童在有很多刺激物的环境中长大, 而这些刺激物能够开发儿童的相应的反映能力, 那么这个儿童将能够得到更好的智力发展。原语中有两个从句, 一个是where引导的用来修饰环境, 应作为环境的定语进行翻译;一个是which引导的用来修饰刺激物, 在翻译的时候要先划分句子结构, 然后调整结构, 最后翻译成适当的汉语。
综上所述, 科技英语的翻译既要做到尊重原语的语法和语义, 又要通过翻译技巧将原语中的科技信息在符合汉语构成特点的基础之上准确地表达出来。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 它是国际间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沟通纽带, 因此我们应加强学习和潜心研究, 遵守科技英语的翻译原则, 不断地探索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提升科技英语的翻译质量, 使其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毕伟芳.科技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J].山西科技, 2008 (6) .
[2]米娜.科技英语翻译探析[J].科技信息, 2008 (30) .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字——信﹑达﹑雅。
信:译文忠实于原文,要求准确无误,不能随便增删内容和改变其风格。
达: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译文文字优美,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富有为采。
以上三个原则,对初中生的学习来说,前二个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要求,因此在译文过程中,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总原则。那么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呢?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和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它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语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二、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
(一)找准译准句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也就是考试中的“给分点”
(1)落实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它们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并且较难掌握的,常考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
①确定词性;②确定词义。
A.语法结构分析法
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孟子》二章中“饿其体肤”的“饿”如果翻译成“饥饿”,因其后面跟代词和名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应该是做宾语的,但饥饿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饿”要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这就是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去判定翻译词语才能是正确的。
B.句式结构分析法
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为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如《孟子》二章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苦”“劳”“饿”“空乏”“乱”均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落实虚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所以虚词的翻译不能脱离语境。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两个“以”,用法就不相同,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所以意义也不相同,分别翻译为“因为”和“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代替,硬翻译反而别扭,所以不翻译,如发语词,补足音节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夫战,勇气也。”“怅恨久之”,“何陋之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其中往来种作”等的“夫”“之”“者”“其”分别对应以上用法。
(二)关注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而以上各种特殊句又可细分为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细分。如:(桃花源人)见渔人,(桃花源人)乃大惊,(桃花源人)问”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何以战?(倒装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被动句)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
(三)恰当处理修辞格
(1)互文,互文不可直译,上下文各有交错却又相互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表达意思。如《捕蛇者说》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要翻译为“(悍吏)到处叫嚷骚扰”。
(2)借代,如“布衣”代百姓;“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3)比喻,如《与朱元思书》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前半句译为“像老鹰飞到天上追求高位的人”,运用的就是比喻修辞法。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应为“民风”,因为唐朝时为了避讳太宗李世民的讳。凡是遇到类似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就行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在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把它的翻译方法具体归纳为如下几点:
(1)留(保留),凡古今义相同及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名﹑年号﹑庙号﹑帝号﹑时间﹑日期等),照录不翻译。如“人、天、地、火”和“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中“十年”均不译照录。
(2)删(删除),删去文言文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助词、起连接作用的连词等,删去不必硬译(举例见落实虚词)。
(3)补(增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充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如“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
(4)换(替换),有些單音词不能用该词作语素组成双音词,要用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中的“吾”与“汝”译为“我”“你们”;把通假字换成本字再作解释,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同“嘱”译为“嘱托”。
(5)拆(拆分),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翻译时要拆分成两个单音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译为“妻子、儿女”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这三个字的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而这些要求对于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如何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下面是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一起来看看。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如:“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如:“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能连贯通顺。例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词。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就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如:“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 浅谈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
★ 高考冲刺文言文翻译技巧
★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
★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 文言文 翻译
★ 文言文翻译大全
★ 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
例如:
(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比喻的本体作为“结论”,喻体是推断结论的“原因”,是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这样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按照原句的“格式”直接翻译,即保留“原修辞格”:井底之蛙,不可能与它讨论大海的问题;夏虫,不可能与它讨论结冰的问题。
(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三)大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史记》)
(二)(三)中的“藩篱”和“秋毫”如果直接翻译就是:篱笆围墙;秋天鸟身上新长的细小羽毛。显然与文意不合。那么,我们只能“还其本来面目”:把“藩篱”译为“边防屏障”;把“秋毫”译为“细小的东西”。是保留比喻的修辞格,还是直接把比喻意义翻译出来,要看文章的具体情况。我们只要遵循一个原则:译文意思既明白清楚,又生动形象。
又如:(四)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苏轼《留侯论》)“草野”是借代,那么如何翻译,才能使得既保留文意的准确性,又显示文意的生动性。让我们来作一个比较。
草野:直译――荒草野地;意译――民间;直译加意译――荒草野地的民间。
三种翻译方法都属于“信”(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意,不曲解原意)和“达”(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但是从“雅”(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文的风格和神韵)的翻译要求看,前两种情况似乎略逊色些。所以,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文意准确通顺又生动优美。
翻译“比喻”和“借代”,以“明白”、“生动”为遵循的准则。
文化意义中最多出现的是委婉辞。由于政治、民俗、习惯等原因,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
例如:
(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贱息舒祺,虽少,愿未及填沟壑而委之。(《战国策》)
(六)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慧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养竹记》白居易)
古人一般情况下,讳病讳死,所以不直接说出“死”这个字眼,而且根据死者的地位,又有许多“等级”的表述。这种“委婉”的说法我们今天也使用,只是没有古人那么繁文缛节,那么等级鲜明。这类“委婉”,我们翻译时一般均可以直接地译成“死”的意思。
(七)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国语》)
古人在下对上(臣对君、晚辈对长辈、妻对夫等)的对话中,在涉及违背道德的事情上,在外交辞令的交流时,往往大量地使用委婉语言。画线的内容意思是“有全副武装的兵士五千人,如果将他们致于死地,那么一个就可以顶上两个,这样就等于用一万名战士来同你作战了”。这样说,在外交辞令上既坚持强硬有理的尊严,又显得委婉恰当。高中课文《秦晋殽之战》较多地出现“委婉”的用法。这类“委婉”,我们翻译时要把“真情”直接翻译出来,使得整个句子的含义通顺、清楚。
委婉的方法较多地运用于人物的语言中。由于说话人身份的不同,说话人之间地位的不同,说话时环境场合的不同,以及礼节、习俗的不同,委婉语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翻译时一定要把委婉的“豪华”外衣脱去,把文意的“真情”翻译出来。
翻译“委婉”语,以“准确”、“清楚”为遵循的准则。
文言文中涉及到的修辞以及文化,往往是与作者所在的特定的历史条件相吻合的,所以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文章(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
经贸英语主要指的是在经济贸易中所使用的英语文书。 经贸英语主要包括贸易中所涉及的合同、文件、书信以及产品说明书等各种文书。经贸英语是一种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贸英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经贸英语翻译的原则
1.翻译严谨,用词准确。用词准确就是在翻译时一定要忠于原文。“信,达,雅”是清末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 提出的翻译标准,其中”信“就是一定要忠于原文,可见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尤金·A·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也表明翻译时要坚持功能对等的原则,就是读必须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比如在写信函时,写信人必须要对自己所写的内容负责,因为经贸中的信函是合同的附件之一。比如卖方在报实盘时,在有效期内不能更改它所报的价格。译者在翻译类似的信函时,一定要斟词酌句,一点不能马虎,体现了翻译时的严谨和准确的原则。
2.用词要简洁。段落整齐,语言简洁是经贸文书的特点之一。因此在翻译经贸文书时一定要使句子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在翻译这种文书时,要使用一些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语词复杂难懂。另外分段翻译可以使信件更加清晰,节约贸易双方的工作时间,提高效率。
3.多用礼貌用语,语气委婉。在处理信函这类文书时, 一定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不管是电话交流、网络交流、还是面对面交流,都必须遵循礼貌这一原则。使用礼貌用语会让读心人感到心情愉悦,对双方贸易的合作会有很大作用。 所以翻译者在翻译这种文书时一定要把写信人的那种礼貌和语气在译文中呈现出来,以实现功能对等。
4.语言要规范,使用一些专用词语。经贸英语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英语,与一般的日常交流不同,它和经济贸易的专业知识紧密相连。因此翻译者在英语语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对经济贸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有些原文的专业性较强,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使用系统、 规范的语言,还要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多使用一些经济贸易中的常用语,使之贴近生活。
三、经贸英语翻译技巧
1.正译反译合理使用。在进行经贸英语的翻译时,有时候要正译,有时候要反译。所谓正译就是原文使用肯定的语气表达的,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也必须使用肯定的语气,原文是用否定的语气表达的,翻译时也要用否定的语气。反译恰好与之相反,就是原文是肯定的语气,翻译时要用否定语气,原文是否定的语气,翻译成汉语时却用肯定的语气。 无论是使用正译还是反译,都是根据翻译的客观需要来决定的,不能想用哪种就用哪种,要根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结合汉语的习惯表达以及修辞的使用来综合决定。
如果出现无论是正译还是反译都能准确表达原文时,要尽量使用正译的方式,因为正译会使得译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加符合原文。如果正译的翻译效果不佳,就使用反译。
下面就通过一些例子来具体探析正译和反译该如何使用。
2.对于一些固定搭配,要用正译。对于一些固定搭配, 比如”not only… but also”,“not…until”,“nothing but …”等等,通常翻译为”不但…而且…”,“直到…才 …”,“只不过,仅仅”。如:
Not until nine o' clock yesterday did we finishi the work.
直到昨天晚上九点,我们才完成了那项工作。
Not until the price terms are reasonable will we discuss the others.
只有价格方面是合理的额,我们才会讨论别的方面。
3.某些特定情况要用反译。有时候使用正译后翻译效果不佳,比如难以充分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或者翻译起来读着不太通顺等等,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尽量用反译。使用反译是为了是翻译内容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再现原文的语气或者意义,使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
Please lose no time in holding the meeting four the goods
正译:请不要损失任何时间去开会为了这件商品。
反译:请为了这件商品立即开会。
关于这个句子,如果使用正译的话,会读着很别扭,而且不符合中国人的日常表达习惯,就算是把“损失”一词换成“耽误”,也会感觉很牵强。而使用反译却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读着简洁、流畅。而且翻译的更符合原文意思,也更符合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再比如
All the commodities on shou are untitouchable 。
正译:所有展览的商品是不允许触摸的。
反译:所有展览的商品禁止触摸。
“Untouchable”这一词翻译为”不能触摸”没有翻译为 “禁止触摸”显得更精炼简洁。
对于一些 含有否定 意义的词 , 如 “ l a c k ” , “seldom”,“little”,“deny”,“beyong”等这些词,尽管在形式上是肯定的,但在翻译时,常常使用反译。如:
It was beyong his capacity to finish such a work 。
翻译为:他没有能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In your company to pursuit benifit,you have failed to give enough careful consideration to the consumer's standpoints。
翻译为:可能你们的公司为了追求利益而对消费者的立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些句子在翻译时使用正译或反译都可以,但是翻译为否定形式效果可能更佳。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尽量使用反译。
The managing president doubted the desirability of a press conference to be hold at thie time。
总裁认为在这个时刻并没有必要举行一场发布会。
“doubted the desirability”本意为”怀疑它的必要性”, 在这个句子中翻译成“并无必要”会显得句子更通顺,也更简洁。
四、经贸英语中一些被动句的翻译
在英语的主动句中,经常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来表示施事者、动作和受事者之间的关系。这和汉语的表达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被动句就是使用“主语+被动形式谓语+by+短语”这种结构来表示施事者与受事者之间被动的关系。这种表达方式就与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了。在翻译这种被动句时,不能根据句子的翻译顺序进行翻译,而要根据中国人的汉语语言习惯,从各种各样的句式和词语中选择一些正确恰当的表现手法来翻译原文的被动句式。
1.在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式中。 有些句子的主语在翻译时仍为主语,如:We 've notice that your orders have been gradually reduce latrly,haven't you?
我们发现,贵公司的订单近段时间在逐渐减少,对吗?
有些句子在翻译时主语变成了宾语
A great sum of money has been hand out for that matter.
为了那件事已经拨了一大笔钱了。
Your company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us by the chairman of the olympic association,Rogge.
承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推荐,我们才得知了贵公司。
还有一些用it作形式主语的被动句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些用it做形式主语的句子大部分都是被动句,在翻译这类句子时,通常要把被动变为主动,而且在翻译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表达方式,有的时候要加主语,有时候不用加。比如下面这种类型的句子是不需要加主语的。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the market situation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需要提及的是,市场情形变得越来越好了。
类似的句子还有:
It is reported that....翻译为:据报道…
It cannot be refused that翻译为:无法拒绝的是…
It must be explained翻译为:必须说明的是…
还有一些句子在翻译时是需要加主语的,比如:
It is believed that.... 翻译为:有人深信…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翻译为:人们普遍认为…
It is claimed that.... 翻译为:人们宣称…
2 . 在翻译成汉语的被动句中。翻译为汉语的被动句中,当汉语的动词没有变化时,必须添加一些必要的字, 如“给”,“受”,“被”等。The price we give has been accepted by some other purchasers.
我们给出的价格已经被一些其他的买主所接受。
3.对一些定语从句的翻译。定语从句包括限制性定语从句和费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类型。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主要起着修饰限制先行词的作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主要是解释先行词。在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从它的含义、修辞特征等方面着眼,使译文更加精确。The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the event are requested to send emails to the corporation for the details.
愿意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可以发电子邮件给公司询问详情。
有的时候,英语的句子成分较为复杂,在翻译时,可以把句子合并成一个长句子。
Manager has received the document which is circ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ny's managerment regulations.
经理已经收到公司的文件,现在按照公司的管理规定进行分发。
4.对于主语从句的翻译。主语从句大多是由“who”, “whoever”,“what”等词引导的。在翻译这类句子时通常是按照句子原来的顺序翻译。比如:
What they are persuit is efficiency.
他们追求的是效率。
Whatever she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will make a great difference.
她是否来参加会议对会议的影响很大。
5.对于一些同位语的翻译。 同位语从句就是由“that”和 “whether”引导的从句,起解释和说明作用。在翻译这类句子时,可以把它放在句首或者句尾。例如:
The problem whether the number of the products is up to accomplish the task has not been settled.
产品的数量是否完成了指标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五、结束语
一、尽量领会试卷的考核意图
作为翻译的句子,都是命题人刻意挑选出来的,其中包含有若干个考查的点:关键的词语,活用的现象,特殊的句式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进而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这些“点”就体现了考查的价值,如果在下笔之前,能够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对我们的翻译是很有帮助的。
[例题](2002年高考全国卷)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广列传》)
[解析]画线的句子比较短,从字面看,没有一个生僻的词语,可仍有一批考生就是不会翻译,许多考生是这样翻译的:“这是李将军说的吗?”其实,这道翻译题考查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句式——宾语前置,一个表推测的语气词“其”。正确的翻译是: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解析]画线的句子中,“利”“幸”“期”“敝”是关键词。其中,“利”是意动用法,“敝”是使动用法。命题意图非常明确。我们把这几个关键的词语翻译准确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翻译出来了。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一些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般遵循“信”“达”“雅”三字的原则。“信”就是忠实于原意,做到翻译准确;“达”就是通顺完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规范;“雅”就是译文优美,是在“信”“达”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当然,就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而言,能做到“信”和“达”就够了,并不强调“雅”。翻译的方法有很多,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在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去下工夫。过程要注重词语的“对译”,结果要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
1“过程”注重词语的“对译”
任何一个句子,我们最初感受的是它的大意,但作为高考考查的翻译,只是把大意写出来还不够,因为阅卷时是遵循踩点给分的原则,大意的分数只占整个分数的小部分,如翻译一个句子总共是5分,大意一般是1~2分,关键的字词没有翻译出来,句式特点没有体现出来,都是要扣分的。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原文中的字词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我们要通过平时的训练,让对应翻译的做法逐渐形成作题时一种规范的意识,即使是再简单的句子也应该如此操作。
[例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凤阁舍人南和宋王景谓(张)说日:“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王景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资治通鉴·唐纪》)
[解析]对于画线的句子,有一考生是这样翻译的:不要巴结坏人诬陷好人达到苟且偷生的目的。把“邪”翻译成“坏人”。“正”翻译成“好人”,这是一种意译,大意不为错。但这样翻译不够准确,也有遗漏,“免”字就没有翻译出来。如果用对译法,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了:不(不)可(能够,可以)党(阿附)邪(邪恶)陷(诬陷)正(正直)以(来)求(求得)苟(苟且)免(免罪)。
2“结果”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
一个句子用对译法翻译后还不算最后的完成,第二步还要对译文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语句通顺,意思完整。如果有省略的内容,必要的要加以补充;颠倒的语序,要作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以上句为例,对译后的结果是:不可以阿附邪恶诬陷正直来求得苟且免罪。这里,“邪”“正”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指“邪恶的人”“正直的人”,所以翻译时要补充完整——不可以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来求得苟且免罪。本句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对译时,没有漏掉,但为了使句子特点(表目的关系)更明显,可以加上“用……手段”等词语。
[译文]不可以(用)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的手段)来求得(自己)苟且免罪。
遵循这样的步骤,可以降低翻译的“难度”,避免翻译不准、意思不全等问题。
三、借助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猜估
遇到不熟悉的词语我们不必惊慌,可以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合理的猜估。一是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本句的意思。再根据本句的意思推断出该词的意思。二是语法推断法。就是利用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如同义并列、前后对照等,进行合理的推断。
[例题]初,淮阳王舅张博从(京)房受学,以女妻房,房与相亲。博欲令王上书求入朝,得佐助房。因令房为淮阳王作求朝奏章。石显微司具知之,以房新近,未敢言。及房出守郡,显告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资治通鉴》)
[解析]“诖误”一词是我们在课本中没有接触过的生词,如果要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诖误”绝对是一个得分点。凭借三个分句结构相同的特点和“诽谤”“归恶”两词意义相近的提示,断定“诖误”一词的意思同“诽谤”“归恶”两词的意思基本相同。画线句子的正确意思是“非议时政,诋毁皇上,还损坏诸侯(的名声)”。
四、有效利用课本熟悉的知识背景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附:常见的文言文翻译失误类型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 “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误译: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09-23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12-24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技巧01-23
桃花源记文言文和翻译11-20
文言句读和翻译09-19
文言文翻译10-24
高中文言文翻译10-18
《采薇》文言文翻译12-22
文言文翻译断句01-04
文言文一轮翻译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