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优秀教案设计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拉萨的天空》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1篇)

《拉萨的天空》优秀教案设计 篇1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第二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地映照下越发纯净、明洁;第三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蓝得令人神往;第四自然段写一年四季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也把布达拉宫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第五自然段写湛蓝的天空像圣地拉萨的窗帘。

课文的语文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因此,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读好“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让学生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文字感受拉萨天空的“蓝”。

【设计理念】

细翻了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发觉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一共10条,其中1、2、3、4、5、8条是这样描述的: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1、2、3、4、5、8条,我发现: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图画以及音像资料营造情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领悟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因此,我对《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作出下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轻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老师游览过许多地方,去过秀美的江南,到过豪情的塞北,(边说边指地图上的位置)然而有一个地方,令我神往,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指到拉萨所在地)——它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用心去感受拉萨的天空。

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齐读)

2、拉萨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等我读完后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配音乐读)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是擅于欣赏美的小行家,听一遍优美的语言就能带给你无限的遐想,读一读优美的文字一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10分)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老师请同学来读,哪一组举手多就请哪一组。指名小组读,评价。

3、大家喜欢拉萨的天空吗?那老师请你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读,体会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喜欢各自然段的分别举一下手。

三、交流反馈。(这是全课的重点所在)

(一)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

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蓝宝石和拉萨天空的图)瞧,两者都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课件: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第二节的读给大家听。

2、谁来说说,这一节,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纯净、明洁

1)书上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纯净、明洁的?生读。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课件演示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了河畔草地对照的天空)师略加讲解:在白、绿的映照下,显得完美无暇。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3)谁来读好这个句子?让人感觉到天空的纯净、明洁。

3、这一小节,拉萨的天空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离天空很近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2)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在拉萨,我们现在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们伸出手,哇,能碰到蓝天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了,感觉怎样?指名说。是啊,多近哪,而那蓝天就像一池碧水,真是太美了,密老师带大家去掬蓝天洗脸,好吗?闭上眼睛,师范读。

3)谁带大家掬一捧蓝天洗脸?指名读。

4、喜欢这样的天空吗?是呀,这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三)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四)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第五自然段

1、喜欢第五小节的读一下。

2、谁发现了,这里有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湛蓝的天比作圣地的窗帘。)

窗帘有什么作用?(装饰美化房间)

3、那这湛蓝的天空就是装饰美化圣地——拉萨的咯,多形象、贴切的比喻哪!我们一起来读读。

四、进行审美欣赏,陶冶审美情趣。

1.奖励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配音乐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闭眼睛欣赏。

2.创设情境,配解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天空无与伦比的蓝,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

刚才“拉萨的天空”是我们在朗读课文时想象的,现在老师让你们睁开眼,亲自去看一看——(教师课件出示美丽的图片和音乐,并伴着动人的屏幕解说,学生欣赏)

过渡: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大家特别想说些什么,我把机会留给大家吧!

3.请学生再说说感受,师相机评价并作总结。

《拉萨的天空》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2

师:(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生边观察、边书空、边练读)

【点评】板书即为范写时。课前板书、屏幕出示,看似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学生看不到老师的书写过程。赵老师以过硬的书写基本功,边板书边导写,教师运笔,学生模拟,课堂养成自觉书空的习惯。

师:自读课题,想一想,从题目中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我觉得课文主要写拉萨。

生:我认为主要是写天空。

生:写“天空”。但不是我们这里的天空,而是拉萨的天空。

师:说得有道理。读课题,要边读边思,体悟题目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可是写什么?所写内容的范围是什么?读时,要注意语气和停顿,注意强调“天空”一词。(生练读课题)

【点评】读课题,首先关注语音、语气、语速,指导学生用心体会“拉萨”与“天空”的领属关系,从文题中明白课文写什么,写什么范围的内容。这样,把“解题”与“审题”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读课题,感悟题与文的关系,既为阅读课文张目导向,又为习作“审题”做好铺垫。

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标示拉萨、仪征的方位)家乡的天空,我们抬头即可仰望,拉萨远隔万水千山,那里的天空怎么样?想看一看,比一比吗?

生:想!

师:打开课本,让我们共同观赏那美妙的天空。

【点评】让学生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标示家乡仪征和“拉萨”,感受地域的遥远,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预期。

师:通读《拉萨的天空》,扫除拦路虎,读课文时(可圈、可画、可查、可议,可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拉萨天空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生:我认为拉萨天空的特点是“蓝”。

生:我认为还要加上“特别”二字。

生:我觉得拉萨天空蓝得出奇。

生:我感到拉萨天空蓝得迷人。

生:我感到拉萨天空特别美。

生:课文里一共用了11个“蓝”字,我觉得那里的天空不是一般的“蓝”,很想看一看!

【点评】以学生对自己家乡天空的感知为映衬,自主选择阅读方法,通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而,围绕课题阅读思考,感知拉萨天空的特点,感悟“题”与“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感到拉萨的天空别样蓝,特别美!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美丽的天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心体会,将自己感受最深、最爱读的句子在班上展示朗读,与大家交流。(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来朗读展示第1自然段。(生读)

生:他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是“湛蓝”读得很有韵味,让人好像看到“蓝宝石一样”的天空。

师:“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蓝色?

生:“湛蓝”,就是很蓝很蓝的意思。

生:“湛蓝”,就是深蓝。

生:我觉得“湛蓝”还有一种“水晶晶”的意味。

师:还看过哪些东西也是这么湛蓝的吗?

生:一望无边的大海。

师:有同学告诉我,他对“湛”字很感兴趣。你们在课文预习时研究过吗?从“湛”的字形、字义联想到什么呢?

生:“湛”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甚”,意为水很多。

生:我查过字典,“湛”还有“清澈”的意思。

生:怪不得课文说,拉萨的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呢!

师:这句话写得好,咱们一起来诵读。(生读)拉萨的天空蓝得透亮,你们的朗读透出了心底的喜爱,咱们一起来背诵,好吗?(师生齐背)

师:这句话写得这么形象、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

生:把拉萨的天空比作蓝宝石。

师:(出示蓝宝石图片)看,这就是“蓝宝石”,晶莹剔透,闪闪发亮。

生:哇!

师:谁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赞美拉萨的天空?(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谁也来说说,好像什么?

生:透明的蓝绸子。

师:“蓝绸子”,好!请试着把句子说完整。

生: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透明的蓝绸子。

师:请注意,“湛蓝”与“透亮”之间是顿号,不是逗号,要注意顿号的用法和写法。还有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蓝”是上中下结构,“草字头”不能写成“竹字头”。

生:还要注意,“皿字底”写扁一点,“横”要写得长一点。(师田字格范写导练)

【点评】扎实的字词训练,是这一教学片段的亮点。其一品词析字。“湛蓝”一词从天空到地面,从远方到身边,多种感官参与,感受了“湛蓝”特有的色质;而“湛”字的辨析从字形、字义到课内外资源互补,迸发出“清水洗蓝天”的思维火花。其二由词及句,赏读、品读、评读,感受比喻句的作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调动积累,迁移仿说,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其三随堂习字。由学生从字里行间辨出来;“蓝”字的形体美、意韵美,田字格导练习书过程,让学生自己审视、体悟;习字练书,一笔一画皆倾心,既落实写字训练,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学片段三】

师:(屏幕映示: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妙”在何处?联系上下文读句子,演诵句子,相互品评。(生自诵自演、邻座合作)

【点评】学生乐于演诵,但也容易走过场。这一环节,留足自读、自悟、自我体验的时间很有必要。语言、动作、音韵、情感的协调融合,就有一个由内而外的感悟转化过程,互助合作也少不了。

生:“掬”演得好,双手轻快自然合拢。

生:“掬”,双手紧合,像是不让蓝天漏掉一滴似的。

生:仰面向上,这个动作我感到很亲切。

生:好像脸贴近了蓝天。

师:演诵入情、传神,品评合情合理。老师想问一问,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这些的?

生:课文。

师:很好,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再读读课文,回味回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生:从“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感到蓝天就在头上,(掬)动作要轻,当然不要发出声响。

生:“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个“摸”字让我感到蓝天太近了。

生:读课文、看图画,似乎蓝天就在自己头上。

生:我好像自己就在拉萨了。

【点评】“掬”字句的读悟、演诵、品评,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展示自我,表达各自的见解、感受,嚼出语文味。一句妙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体悟内中真情;反复揣摩,协调融合,演诵倾吐心声;情境回读,品味反思,沿波再探源头。

师:同学们读出了在拉萨的感受,太妙了!请结合学习情境,用“真是太妙了”说说你所感到的妙处。

生:这个“掬”字用得真是太妙了。

师:读读下文,想一想,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真是太妙了”?

生:有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真是太妙了。

生:有草地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真是太妙了。

师:课文写得真是太妙了,我们一起来背诵好吗?(生练习背诵)

【点评】找准结合点,沟通、渗透、积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读书、讨论、思考、揣摩表达,悟其道,获其知,习其法。同时,不失时机地迁移运用,诸如比喻句的仿造、“真是太妙了”句式的练说,就地取材的场景评说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仿,有所悟,有所得。

教案(拉萨的天空) 篇3

(苏教版第五册《拉萨的天空》)

张浦中心小学 王英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多媒体演示一组天空图,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初步感受天空的“蓝”。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2、简介拉萨。

3、齐读课题。

过渡:课文中也有一句话,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拉萨,你能找到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

2、第一句:理解“日光城”。指导读好。

过渡:第一自然段除了介绍了一下拉萨,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3、第二句:找出总结天空特点的词语。(湛蓝、透亮)理解“湛蓝”,指导读好这个词。

师范读这一句,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在头脑中努力把文本塑造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学生练读(多种形式,引导边读边想)。

(设计意图:老师先指导学生边听边想,通过想象和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面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想,自学课文埋下伏笔。)

三、精读二至五自然段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用心灵的画笔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美丽的画面。

交流,随机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下列排序不固定,随机引导)

1、第二自然段。

(1)第一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感受拉萨的天空离人们很近,体会这种美好的感觉。练习朗读(引导边读边想)。(2)第二句:理解“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用做动作的方式来理解。理解“妙”(好)。练习朗读(引导边读边想)。(3)第三句:理解“越发”“河畔”。通过想象和多媒体的演示,感受湛蓝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对照下所展示的“纯净”“明洁”。练习朗读(引导边读边想)。

2、第三自然段。

抓住“紧紧”“久久不忍移开”,指导边读边想,体会那种“不忍”的感情,感受拉萨的天空的“蓝”。学生练读(引导边读边想)。

3、第四自然段。

(1)第一句:理解“蓝晶晶”(换词理解“湛蓝”)

抓住“不管„„还是„„”“总是”“一年四季”等让学生体会拉萨的天空一直是那么蓝。学生练习朗读(引导边读边想)。(2)第二句:理解“依山而建”。通过边读边想,以及借助多媒体演示一组蓝天下的布达拉宫的图片(加和谐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蓝晶晶的天空下布达拉宫所展示出的雄伟、壮丽。学生练读(引导边读边想)。

4、第五自然段。

理解“圣地”“窗帘”,知道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把拉萨的蓝天比作窗帘。学生练读(引导边读边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四、总结课文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篇4

7.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

【教案背景】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已有了一些知识能力的储备,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课文是童话作品,对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也喜欢,优美的散文也有喜好者。但是《拉萨的天空》这课基本上没有一个孩子选。学生对于“拉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他们会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会知道拉萨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如:对天空的蓝,用“湛蓝”、“透亮”、“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描述,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 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青藏高原》歌曲VCD,将学生的视线拉到遥远的西藏。

2、承接歌词讲述: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浓郁的民族音乐,优美的藏族风光,一下子将学生的心带到了遥远的西藏,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出示课题:

7、拉萨的天空(齐读课题)

4、通过上一节课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拉萨的天空----)

二、精讲点拨,凸现重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瞧,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课件画面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过渡:拉萨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外,还纯净、明洁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3、“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出天空的纯净、明洁吗?

4、大家看,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齐读句子

5、大家再找找还有哪个句子写得非常妙,写出了天空非常的纯净?(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6、“掬”是什么意思?现在蓝天就在眼前,你想不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呢?

大家一起来,闭上眼睛,蓝天就在眼前,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吧!(生做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7、天空多么湛蓝啊,多么迷人啊,离我们这么近,课文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会出人和天是如此的亲近?(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8、出示图片,并用深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同学们,你们看,蓝蓝的天上朵朵白云随风飘动,碧水之畔绿草茵茵,蓝白相间,碧、蓝遥相呼应,面对如此景色,老师都被深深陶醉了,你们呢?面对这样的美景,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一:我觉得拉萨就像天堂一样。

学生二:我会被这美景深深吸引,都不愿意回来了。

学生三:我想住在拉萨。

学生四:我想亲自去拉萨看看,那儿的天空是不是真的湛蓝透亮,真的是这么的美丽!„„

9、拉萨的天空蓝得这么美,这么纯净,来大家一起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这里运用了多次的朗读,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 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 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板书:让人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课件画面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课件出示有关图片。)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阅读中得到碰撞以至达到交融的境界。】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面对湛蓝湛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呀?学生交流。

2、面对这么美的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不过都汇成了一句话—课件出示。

3、齐读。

4、讨论:你知道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5、齐读。

【运用多媒体展示拉萨美丽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三、迁移应用,升华认知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2、提供一些关于拉萨的资料,让学生办一个拉萨专题展,可以是图片、文字摘录,也可以是自己撰写的文章等。

3、在自己家乡寻找美,运用自己在本课中感悟到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让人神往

【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篇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对拉萨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读课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天空)哪里的天空?(拉萨)

2你们知道拉萨吗?(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我国的西南部)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哪儿吗?

3出示中国地图:简介拉萨: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市内玛布日山上有建筑宏伟的布达拉宫。1965年建成了横跨拉萨河、连接川藏和青藏公路的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城市桥――拉萨大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

1、看录象。瞧,这就是拉萨的天空,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的第一感受吗?

拉萨的天空( )

2、课文给我们带来了更美妙的感受。出示第一自然段,找找用哪个词可以概括。

(板书:湛蓝、透亮)

3、⑴品读比喻句。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⑵怎样读好这句话?

你们瞧,拉萨的天空就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多美呀!

4、指导朗读: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点什么呀?

多蓝的天空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三、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这篇课文二、三、四自然段都是描写蓝天的,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段落?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还有什么不懂?

(一)交流:

第二段

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请小朋友反复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2)学生交流。(结合“手可摘星辰”理解,位于海拔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近,触手可及,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天所包容、所浸润)

(3)出示图片。天空是那么蓝,一切都被这蓝所浸透,所包容了,这天与地之间仿佛融为一体了。难怪人们会觉得伸手就能碰到蓝天。试试看,能把这蓝天的蓝读出来吗?

(4)指名读。

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1)“掬”是“捧”的意思。捧蓝天在手真可以洗脸吗?(蓝天如水,纯净无暇、一尘不染)

(2)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一片湛蓝,可那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你们说,这感觉是不是很奇妙啊,难怪人们要说这是――“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

(3)谁来和他比一比!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展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师语言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也能把这句话读得美美的。自由练习,指名读。

(3)联系说话。出示图、句式:有了这蓝天,______显得________。

(4)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1)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2)谁能读出你的所思所想?

第四段:

5、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1)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布达拉宫的周围本来就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高大建筑物,有了这蓝天的映衬,就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如果没有这湛蓝 开阔的天空,布达拉宫的气势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壮观。)

(2)出示布达拉宫图片。

(3)师作介绍: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

(4)朗读指导: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男生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雄伟、壮丽”相信我们女同学也能读出这种感受来。

(二)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如此宽阔无垠的蓝天就像一扇巨大的窗帘,拉开它,你就能看到圣地拉萨。(多媒体演示一扇窗帘,拉开后是拉萨的景色,再将蓝图切换成布达拉宫)

2、出示第五小节。齐读(板书:圣地的窗帘)

3、哪句话你感觉写得最奇妙?(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句子)

4、窗帘是在什么地方用的?(房间里)

5、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

五、品读模拟,拓展眼界。

模拟情境:

假如你是一名拉萨当地的导游,今天你要接待一批游客,请你着重带领大家欣赏拉萨的蓝天,并有机地介绍有关西藏的其他内容。

六、小结

假如你现在正站在拉萨的大街上,面对拉萨这湛蓝、明洁、纯净、蓝晶晶的天空,你想说什么?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学生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第七课《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练习说话。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二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情境导入,揭题质疑: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

2、板书课题:

7、拉萨的天空

3、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指名学生质疑。

二、熟读课文,大胆质疑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边读边想: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

三、品赏诵读,互动释疑

1、学生练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读词语,看谁认得准记得牢。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2、通过你的朗读,拉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1)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品读比喻句。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由此你体会到什么?(3)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2、默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纯净、明洁)

(2)书上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纯净、明洁的?生读。(出示: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3)谁来读好这个句子?让人感觉到天空的纯净、明洁。

(4)这一小节,拉萨的天空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离天空很近)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5)喜欢这样的天空吗?是呀,这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3、齐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2)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

-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4、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1)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蓝晶晶的。(2)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3)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5、让学生从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朗读,读出感情。

6、齐读第五自然段

(1)谁发现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湛蓝的天比作圣地的窗帘)窗帘有什么作用?(装饰美化房间)

(2)那这湛蓝的天空就是装饰美化圣地——拉萨,多形象、贴切的比喻哪!我们一起来读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齐读课文,让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再次走进拉萨,欣赏拉萨的蓝天。

2、读了课文,你想对拉萨说点什么呢?

拉萨的天空说课 篇7

一、说教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文笔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深爱之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别从湛蓝透亮、纯净明洁、令人神往、一年四季的蓝晶晶、圣地的窗帘五个方面形象细致地描绘了拉萨天空的独特,美丽。

二、说学生:

因为学生对于“拉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这份好奇心会使得孩子们对这篇课文也充满了阅读的兴趣。在教学时应该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带领他们走进拉萨的天空,去感受那份湛蓝和纯净。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在图片及相关材料的帮助下,帮助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自读的方式、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评价。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因此,我用优美的语言,借助多媒体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感悟体验,拓展思维,突破重难点。

2、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拉萨美,读中生情,激发学生对拉萨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主搜索、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搜、读、说、议等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到教学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这一课的教学评价设计如下 :

五、教学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对于“拉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网络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借助网络的翅膀,“图文结合”《拉萨的天空》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并了解有关拉萨、西藏的知识;

预习认读本课字词、课文。教师:有关拉萨的风景图和录像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2课时,我的课堂结构是“三个环节,五个部分”: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揭题导入:

1、本单元,我们一起去欣赏了北大荒美丽的秋天,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今天我们要继续我们的旅程。(出示地图)这个是一个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拉萨,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探索拉萨的神秘。用心去欣赏拉萨的天空。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前同学们查阅资料,相互说说对拉萨的了解,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播放多媒体,利用美妙的音乐、精美的图画,让同学们更真实的了解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再加绘声绘色的范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经由这样的情感铺设,拉萨被抹上了一层美丽而又神秘的色彩,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探究。正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拉萨能成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拉萨的天空,读一读优美的文字,希望你们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收获。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3、再读课文,并且说一说你对于拉萨的天空,你有何样的感受。

4、生字指导、书写、描红练习。以上第一课时完成,下面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品读感悟,各抒己见。

1、乘着文字的翅膀,来到了遥远的西藏,来到有名的“日光城”拉萨,看见了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湛蓝、透亮)

课件出示蓝宝石和拉萨天空的图。瞧,两者都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

有效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背诵这一句。

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生尝试读好这一个句子?

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引导生体会,师生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小节。

2、过渡:是呀,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那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片湛蓝、透亮的天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我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尊重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3、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放弃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而是抓重点词句和大量图片欣赏感读品位: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指导读出对拉萨天空的感受。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图片欣赏)通过朗读和交流,能使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上质朴的美“掬一碰蓝天可以洗脸”;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 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其中没得写作修辞方法。

4、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的让人神往,他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心驰神往,前来观光,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去领略一番?让我们“乘着翅膀,飞向拉萨”吧!

理解“神往”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乘着翅膀,飞向拉萨”。随机展现图片,介绍青藏公路、铁路和拉萨机场等,让学生在感受拉萨的天空“蓝”“美” 的同时,欣赏一千三百年前的“白色宫殿”——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聆听布达拉宫悠久历史,领略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那里的风土人情,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让他们走出课本,走出教室,不断探索发现。】

5、欣赏图片的同时,指导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读出喜爱和神往之情,试背诵。

6、说说此时你对拉萨的天空的感受。出示句子:拉萨的天空(),(四)品味升华,总结全文。

7、展示藏民膜拜图片,了解拉萨是佛教的发源地,感受到拉萨之所以在藏语中称为“圣地”。

8、课件演示一道窗帘,拉开后呈现多幅拉萨的美景。

湛蓝的天空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不忍离开,相信此时的你们对它又有新的感受吧。出示句式,谈感受:拉萨的天空().(五)、诵读回味,拓展延伸: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别从湛蓝透亮、纯净明洁、令人神往、一年四季的蓝晶晶、圣地的窗帘五个方面形象细致地描绘了拉萨天空的独特,美丽。

透过窗帘,我们仿佛就站在拉萨的天底下,美景尽收眼底,此时的你,定是感想万千,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吧。

1、写话练习:拉萨,我想对你说„„

2、为进一步感受拉萨的美,课后让学生去收集一些关于拉萨的图片和文章,了解那里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让这美丽、神圣的拉萨永驻学生心中!

当孩子们学到这时,肯定会觉得不过隐,想急切地了解拉萨的其他相关内容,于是,结合“开放作业3”我又增加了有关拉萨的相关链接(网络展示)。这里有拉萨著名的景点介绍,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有拉萨的风俗民情介绍,藏民的服饰,图文并茂,信息量极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最课下可以小组合作上网进行搜集、处理,完成一份“拉萨知识小报”。

八、说板书设计

湛蓝 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 明洁 圣地的窗帘

蓝晶晶

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 篇8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课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本课中,我抓住品味天空“蓝”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佳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图片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9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我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时,费了较多的时间。“湛蓝、透亮,蓝得像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文中生动形象的描述及准确贴切的比喻,自然而然地将拉萨的特点展现在学生眼前。可学生无法想象究竟是怎样一种画面。为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感受,我从唐老师那里借了几十张关于拉萨的照片,这些照片有湛蓝的天空、葱绿的草地、清澈的`小河,还有雄伟的布达拉宫,引学生走进拉萨,了解拉萨,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另外,我还让学生观察我们这的天空并用一句话来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与拉萨天空进行对比,学生有的说“阴沉沉的”,有的说“灰白灰白的”,当他们看到“拉萨天空”的图片时,不由地发出阵阵惊讶声,情不自禁地说:“真蓝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增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阅读了《拉萨的天空》,文中写到: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湛蓝的天空显得让人神往,让你久久不忍移开。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这篇课文把拉萨写得太美了,天空湛蓝、透亮、好像蓝宝石一样,读了此文我才知道了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遥远的拉萨是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古城,她在我的心中留下一片神秘和神圣,耳边似乎有千年的呼唤在回响。我的心仿佛要飞到拉萨去了。我要去拉萨,我要用手亲自去摸摸那像宝石一样的天空,我要去拉萨,看看巍然屹立在悬崖峭壁上的古城堡,留下我的足迹。我要去拉萨,倾听那悠扬而浑厚的诵经,感受佛光普照。藏民对自然的敬仰、对宗教的虔诚。特有的造型的布达拉宫,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宗教色彩的,照耀着美丽的青藏高原。体现着西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藏族人民的智慧。拉萨你的美丽我为你骄傲!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作文 篇11

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站在布达拉宫前,阎王深邃的天空,感受赤裸的阳光和那朝拜者一步一叩首的虔诚,然后躺在草地上,呆望那看似逍遥却心怀天下的雄鹰,接受心灵的洗礼。

拉萨是我神往的地方。

这篇课文把拉萨写得太美了,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把“天空”比作“蓝宝石”,把拉萨的天空写的那么蓝、那么美,好像用清洗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读了这句话时,我就想到那耀眼的宝石,我的心仿佛要飞到拉萨去了。

上一篇:保障农民权益服务群众生活下一篇:群众文化进编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