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精选8篇)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 篇1

为加快建立、完善我县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国务院、省、市关于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市政府提出的2011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工作要求,我县参保人员缴费补贴和60周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起始时间均从2011年7月执行。全县符合条件的60周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达到90%以上,逐步建立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与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套,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二、基本原则

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坚持保障水平与我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机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城乡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保。

三、参保对象和范围

凡本县辖区内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和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以下统称城乡居民),均可在其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保人员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标准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缴费档次,按一次性足额缴费。

县政府将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居集体应当对所属成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民(居民)会议民主决定。集体补助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补助标准和被补助人必须在村居(社区)显要位置公示,全面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

1.基础养老金。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按月全额支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目前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共同承担。

2.缴费补贴。县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鼓励多缴费,实行分档补贴,缴费即补。选择100元—500元缴费档次的,每人每年补贴30元;选择600元—800元缴费档次的,每人每年补贴40元;选择900元—1000元缴费档次的,每人每年补贴50元。

3.对城乡重度残疾人(1-2级)、享受城乡低保家庭人员(每户一人)缴费困难群体,县政府每年为其代缴100元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帐户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为每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与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员的缴费资助及政府对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帐户。政府缴费补贴部分在个人帐户中单独记录。个人帐户存储额每年参考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确定

(一)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1.年满60周岁、按规定缴费、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城乡居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1951年6月30日以前出生)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保险待遇的,不需缴费,自2011年7月始,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但其家庭中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45周岁以上的,应按缴费,累计缴费年限应不少于实际年龄到60周岁的剩余年数,允许补缴,但补缴后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补缴部分不享受政府补贴;45周岁(含)以下的,应按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领取待遇时累计缴费达不到15年的应补齐,补缴部分不享受政府补贴。

(二)养老金待遇。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实行社会化发放,按月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的标准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帐户全部资金积累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的,其个人帐户余额,除政府补贴(含政府代缴部分)外,可以依法继承。

(三)待遇调整。根据中央、省、市规定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县政府将适时调整养老金计发标准和基础养老金标准。

七、基金管理和监督

(一)基金管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单独记帐、核算,按有关规定保值增值。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管理,以后逐步提高管理层次。县财政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编制政府补贴资金预算,确保对参保人员的补贴及时到位和基础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和发放流程进行支付管理。

(二)基金监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职责,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预算、划拨、发放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公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杜绝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要在行政村居、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参保缴费情况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八、制度衔接

(一)与老农保制度的衔接。

老农保是指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启动之前,我县原由民政部门经办、转入劳动保障部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时(下同),已参加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原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合并发放。

2.已参加老农保,还未达到领取年龄的人员,应按规定继续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原个人账户和新缴费个人账户合并计算。

(二)与我县开展的地方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度(以下简称地方性新农保)的衔接。

此项保险是指我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期开展的地方性新农保。

1.已参加地方性新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原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并发放。

2.已经参加地方性新农保,女年满55周岁,且已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原待遇不变,满60周岁时其基础养老金增发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但其必须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实际年龄到60周岁的剩余年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后,所有参加地方性新农保的人员,不再办理55周岁领取待遇手续,统一规范到60周岁领取待遇的制度上来。

3.已参加地方性新农保、还未达到领取年龄的人员,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继续缴费,原个人账户和新缴费个人账户合并计算。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按照省、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四)我县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和规定与本方案不符的,以本方案为准。

九、保险关系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跨地区转移时,可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及个人账户资金(不包括财政补贴部分)转入新参保地,按新参保地有关标准核算,并享受相应待遇;转入地尚未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可将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及个人帐户资金暂存原参保地,待条件具备时转移。

十、经办能力建设

(一)加强经办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人员的工作经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不得从基金中列支。

1.进一步加强县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办管理,具体业务由县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经办。县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办公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按要求增加编制。健全行为规范、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完善各项工作业务流程,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各乡镇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隶属乡镇机构改革后的社会事务办公室,每个乡镇工作人员应不少于3人,工作人员从现有编制人员调剂使用。要有固定的工作服务场所及必备的办公设施。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3.社区成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聘任专职协理员,每个社区至少1人。要有固定的工作服务场所及必备的办公设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由所在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管理和监督,经费由县乡两级财政按适当比例分担。

4.县财政按每个乡镇5万元的标准保证必要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经费,并每年按每参保1人(含领取待遇人员)补助2元的标准核拨业务经费,用于社区协理员的补助及弥补乡镇的办公经费,切实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总体要求,及时制定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公示和查询制度,完善参保人员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建立领取养老金人员领取资格认证制度,民政、公安部门要把60周岁以上死亡城乡居民的名单按月通知人社部门,及时停发死亡人员的养老金。

在参保缴费方面,资格登记和参保人员保险费的收取,要以社区为单位,由社区专职协理员负责,保险费存入社保专户,建立参保档案。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负责审核,汇总上报县居民养老保险办公室。

在待遇发放方面,符合领取条件人员养老金的发放,由本人申请,社区专职协理员初审,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复审,县居民养老保险办公室审批,由金融部门直接发放到本人。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并尽快纳入社会保险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积极推行社会保障卡,以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十一、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强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总结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各乡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纳入全县绩效考核体系,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二)强化舆论宣传。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投保参保。

(三)严格工作纪律。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金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出现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行为,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损失的,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由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多领、冒领和骗取养老保险金的,除追缴相关当事人的非法所得外,并处多领、冒领和骗取金额2-5倍罚款,追究其经济、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 篇2

村落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聚落单位,承载着农耕时代的人类生活,而其空间演化的过程清晰地对应着农业文明演进的轨迹。自村落形成以来,村落聚落形态一直处于缓慢自演化过程,直至20世纪以来城镇化的推进,将历经千年变迁的村落聚落形态彻底改变、颠覆,甚至终结。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村落消失有农村人口减少的原因,而直接原因则是在城镇化浪潮中推进的“撤乡并镇”以及“合村并点”,而“村镇规划”则是该进程的主要推手,直接影响着村落空间聚落形式的形成。

如果说,行政村数量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是村庄地理边界的行政区划调整,那么,自然村落的减少,则意味着传统村落物理实体的消亡和农村居民逐水(草)而居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村落的消亡是城镇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由于很多的村镇规划以及行政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指标性”的、为了合并而合并,或者为了某种非科学发展的思想,是“节余土地指标”等城镇发展的需求而制定的“合村并点”,因此在其推进过程中,只能依靠行政手段强推,而对村落的主人——原住居民则没有充分采纳其意见,导致诸多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以社会学视角来阐述村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并探讨如何在村镇规划中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以达到修正现有村镇规划中将村落仅仅作为其规划中点线面的某个点,过于强调村落的物质形态和表面性的问题。

2 村落的社会学释义

中国社会学实现本土化最成功之处即为中国的村落研究。村落,在社会学研究中,通常指农村的社区、聚落、地方,是相对于城市社区的特定生活空间。它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作为紧密联系的小群体,它也是在内部互动中构成的一个个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而对村落概念的释义源头则要从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谈起。

《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的主要著作。滕尼斯以“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Gemeinschaft“在德文里面也常常译为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滕尼斯运用此词主要强调其成员间唇齿相依的感情。滕尼斯认为社区的主要形式有亲属、邻里、友谊,他们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而体现社区生活现实形式是家庭、乡村以及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滕尼斯说:“在更狭窄及更严格意义上所谓的社会生活只能从共同愿望即从相互的肯定中推导出来。”他认为在社区这样的有机统一体中存在着共同情感的本质意志,个人意志植根于整体意志。

滕尼斯所描绘的“社区”用来说明中国传统时代的村落共同体是非常恰当的。这或许也是费孝通先生把“Gemeinschaft”翻译为“社区”的主要原因。而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也阐述了中国乡村村落的特殊属性。中国传统社会是重地缘关系的,人们所有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地域”范围内。而由于是世代比邻而居的“熟人社会”,农民凭借相对长久的利益关系考虑,通过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俗来调节公共生活中发生的冲突,维护村落共同体内部的秩序。

由此看来,村落在社会学释义中是一个有着共同的村落文化观念,共同的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互相熟悉的共同体,依靠“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共同的生存模式存在的乡村聚落。这与规划中对村落的形态描述为住宅用地、耕地、林木及河川、道路等共同的组成的景观集合完全不同。

3 村落中的社会要素

在现阶段的村镇规划中,主要偏重于城镇等级规模、职能类型、地域空间结构以及乡村间联系与城镇网络为主要内容,即村镇居民点体系的规划。具体到村庄规划中,则主要关注村落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村落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研究对象是村落聚落环境的物质形态。

社会学研究中,除了对社会属性要素的关注,并非不关注空间研究,齐美尔在《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一书中以专章“社会的空间和空间的秩序”讨论社会中的空间问题。在他看来,空间是社会形式得以成立的条件,但不是事物的特殊本质,也不是事物的生产性要素。齐美尔的思想也影响到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帕克。帕克认为城市是一个混杂了地理、生态、经济、心理等因素的单位,城市的规划确立了城市的边界,这样的边界对城市发展形成限制。芝加哥学派及同时代的城市研究提供了很多经验研究的范例,也形成了基础空间与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论解释。以费雷为代表的文化区位学派将文化因素引入城市空间研究中。真正把空间要素嵌入社会研究中的划时代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并且将空间社会学研究正式变为一种专门的学科。而随后的吉登斯、布迪厄、哈维、索加等学者将空间因素作为普遍性社会理论框架的组成部分。

村落与城市一样,是空间与社会关系的组合。村落的发展变迁也是物质空间过程与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而构成村落的要素除了空间地域及自然生态环境外,还包括村落特有的社会因素。

3.1 乡土观念

“中国农民是长在土里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农民称为“泥腿子”,将中国农民的乡土本色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人们的期望来说,土地具有其捉摸不定的特性。恐惧、忧虑、期待、安慰以及爱护等感情,使人们和土地的关系复杂起来了。人们总是不能肯定土地将给人带来些什么。人们利用土地来坚持自己的权利,征服未知世界,并表达成功的喜悦。”传统中国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源出农民村落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乡土关系。“乡”即为居住场所村落,而“土”则是农民生活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的重农轻商,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中国农民产生对土地的依赖,形成了整体中国农民的安土重迁。所以乡土意识是村落变迁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2 熟人社会

乡土意识的延续派生出农民对血缘以及地缘关系的重视,而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统一地区的邻里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村落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是按照费孝通先生所阐释的以己为中心的关系网络,“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差序格局和它所体现的伦理体系存在于我们所谓的“乡土中国”的时空情境中,依附于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结构中。伴随着以城市化、工业化和组织科层化为代表的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全面展开,乡土中国的社会基础已经逐步瓦解,与之相符的中国人的关系形式——“差序格局”也随之改变,但是村落社会中的熟人社会并未改变,并且成为村落社会的重要标志性特征。

3.3 村落共同体

对中国村落中是否存在共同体曾经在学术界产生过分歧。平野义太郎在1941年发表的《会、会首、村长》一文中,提出中国村落具有共同体性质的观点。平野认为中国农村存在着“乡土共同体”,他认为所有的亚洲村落以农村共同体为基础,以家族邻保的连带互助形式实施的水稻农业要求以乡土为生活基础,以生命的协同、整体的亲和作为乡土生活的原理;主张村落在农村生活中的农耕、治安防卫、祭祀信仰、娱乐、婚葬以及农民的意识道德中的共同规范等方面具有共同体意义。直至今日的中国农村村落,中国村落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以村行政组织为主体的村落和以家庭为主体的村落两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村落结构,基于土地界限的明确化,村落居民对本村落的归属感以及在长久比邻而居中形成“乡约民俗”均显示着村落共同体的存在。

4 城乡规划中的居民意愿尊重研究的探索

目前,全国各地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名义下,普遍都在搞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向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经济性的客观要求,与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饥渴,构成了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驱动力。

本文基于在《平湖市总体规划修编》、《昭山示范区总体规划》和《西昌市市域新村总体规划》三个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三市农村居民并对其进行空间居住意愿的调研,结合三市最新统计年鉴,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意愿进行全面阐释,以期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的农民意愿进行概述性梳理。

4.1 农村居民点整理具备民意基础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西部、中部还是东部,农村居民都有较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民意基础,符合民众意愿(见图1)。

而进一步分析发现,集中居住意愿的大小与个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不相关,与家庭因素(收入水平、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家庭承包地总数)不相关,与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无关,与对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条件的需求也无关。

通过对影响集中居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将三地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与集中居住意愿呈现较强相关的因素有生活服务需求、房屋建造年限、土地流转意愿等三个因素(见表1)。

浙江省平湖市由于属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条件与城镇差异较小,并且住房条件比较优越,因此生活服务需求和房屋建造年限两个因素与集中居住意愿相关性不显著。而在四川省西昌市和湖南省昭山示范区集中居住意愿与生活服务需求和房屋建造年限呈显著性相关。也就是说对生活服务需求越强则集中居住意愿也就越强,而房屋建造年限越长则集中居住意愿越强。

在对浙江省平湖市的农村居民调查中发现,生活方便和生活质量提高是赞成集中居住的最主要原因。在赞成集中居住的原因分析中,61.4%的人认为集中居住之后生活会更方便,集中居住后会比较热闹,邻里之间也可以有个照应,并且可以整洁美观,方便管理,也有利于公共设施的布局。而有28.8%的农村居民认为集中居住对社会发展有利,可以有利于节省土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有7.3%的人认为可以有利于上班方便(见图2)。

进行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前提条件应该是农村的土地流转,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土地的集中程度。从三地数据分析发现,三地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意愿与土地流转意愿呈强度相关,相关系数均高于0.1,而湖南省昭山示范区则高达0.211。因此,在考虑集中居住意愿时应该综合考虑土地流转的意愿。但是三地的土地流转意愿却要远弱于集中居住意愿(见图3)。

综上,真正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因素是农民对改善生活的需求、现居住状况和土地流转意愿。也就是说对改善生活的需求越大,其集中居住的意愿越强,对现有居住状况满意度越高,则集中居住意愿就越低;而对土地流转意愿越强烈,集中居住意愿就越强烈。

因此,在衡量农村居民对居民点整理的意愿时,应该综合考量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的愿望,现有居住条件以及对土地流转的意愿。

4.2 行政村内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符合农民意愿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合理确定居民点规模,也就是如何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力度。从客观来说,它受到规划末期居民点人口总量、等级结构和规模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不论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最优角度还是从建设用地的集中利用角度,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越大就会越能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于是在诸多的村镇体系规划中会出现部分地区有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农村居民点,有的甚至达万人。而且这种万人农村社区在呈现快速增加趋势。但是在农村居民的调查中,农民普遍认为集中居住点规模不要搞得太大,集中范围最好按行政村集中(见图4)。

三地农村居民均有半成以上认为农村居民点应该设置在本行政村。四川省西昌市中这一比例达到近七成。如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诸如将多个村庄进行合并迁居的大规模农村居民点在农村是缺乏民意基础的。

在农村居民点的具体规模的确定上,不应该仅仅考虑用地的科学性,更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并要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见图5)。

在三地的农村居民调查中,浙江省平湖市农村居民认为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应该在1439人为最佳,而湖南省昭山示范区农村居民则认为522人,四川省西昌市农村居民则认为225人为最佳。以其所在行政村的现有规模来看,在浙江平湖和湖南省昭山示范区,农村居民认为一个行政村设置两个居民点较为合理,而四川省西昌市则是以1个村民小组为一个居民点较为合适。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村居民主要集中居住在一个区域,如山区、平原或是水乡,一般称之为湾、寨、岗、庄、村、屯、营子和自然村等,在这区域之外的还有可能住一些居民,但是不多。而在聚居的社区里,邻里之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熟人,农村居民交往按照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的秩序进行。尽管近年来诸多学者也在研究关于乡村“熟人社会”的瓦解,但千百年形成的村落体系以及聚合模式仍然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存在并将长期存在。

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是建立在土地流转和调配的基础上的。而在《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行政村的村集体是土地调配的基本单元。而在《土地承包法》中也明确规定:“发包方要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另外,“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这就意味着在土地的承包期内,土地的发包方(村集体)没有进行土地调整的权利,跨村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

4.3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农民的最大担忧是担心自身利益受损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不赞成集中居住的原因中,认为自己利益不能保证的占42%,认为集中居住补贴力度不够,生活没有保障,置换过程管理不规范等。而对集中居住的方式不认同的占28%,认为集中居住太吵,集中居住的面积太小,不习惯被约束等。而认为集中居住后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占17%(见图6)。

5 村镇规划未来发展视野

在新时期背景下,村镇规划的视野应该逐渐拓展,不仅要关注村镇等级规模,不仅仅将村庄作为一个点,从土地节约以及单一地理特征来确定村庄的存留以及规模,而应该更多的将村落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实现村落聚落形态的科学变化。具体应该要遵守以下原则。

5.1 居民点集中应尊重土地经营模式

在居民点集中,很多政府将土地经营和居民点集中分离,事实上,居民点集中的成功与否,直接与土地的经营模式相关联。在一个以农业种养殖作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区域,大规模的居民点集中将注定是失败的。如果再以上楼作为主要形态,则必然会出现楼上养鸡、养鸭,绿化带里种菜的各种“半土不洋”的闹剧。而农民也大受其苦,耕种需翻山越岭,非常不便。而如果在非农就业为主的区域比如城郊地区,则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生活水平的大力提升,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5.2 居住点集中要保证村落共同体的持续

在部分居民点集中过程中,有些居民点是采取整村搬迁的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原来村落共同体的持续,这样即使居住方式改变了,而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关系改变不大,减少了居民的抵触情绪。而如果采用将原有村落打散,甚至是直接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进行,则会导致村落共同体的瓦解,而使得原来的“熟人社会”迅速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造成农村居民的焦虑和恐惧。

5.3 村庄合并永远是伪命题

村庄合并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而这不过是将几个村的名字统一改为相同的名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村庄合并是一个伪命题。从村庄合并节余行政成本来看,凡是发生过村庄合并的村庄,村内原有的班子成员仍然存在,只是村主任或者书记变为新合并村的书记或副书记,村主任或副主任。村庄原有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等仍是单独进行的。即使是在华西村,社会财富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原住民和合并后的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收益差距,这就意味着村庄的合并,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伪命题。

5.4 村镇规划不应限定住房形态,是否上楼,请由农民自己决定

村镇规划作为一种政策性规定,可以决定村庄的聚落形态,并以此来实现国家行政与乡村的连接。然而不应该以土地节余为名,规定农民不准盖平房或者二层楼房,而只能建设多层楼房甚至是高层楼房。

中央政府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土地管理制度,将地方政府强劲的建设用地需求之满足途径导向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化利用,由此形成了通过农村集中居住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关联机制。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联机制。

各个地方政府在这种关联机制下开展了打着各种旗号,各种各样的规模浩大的集中居住运动,例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市化等。也有对应政策推出,诸如“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这些集中居住运动使得农民不得不“被上楼”,很多时候甚至是被“逼上楼”或“打进楼房”,由此也导致农民上访和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增加等,严重影响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村居民的居住模式不仅是一个居住概念,在农村地区同样也是一个经济概念,“上楼”带来的庭院经济缺少以及邻里关系淡漠等都是长期生活在村落里的农村居民无法承受的。而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居住模式应该由农村居民来决定。

在对西昌市农村居民进行调研发现,农村居民更倾向于独门独院的居住模式。而同样我们可以看到有17.5%的农村居民愿意进行城镇化居住,进入多层楼房居住,这就可以先引导这部分农村居民上楼居住,而用多层楼房的优势来慢慢吸引其他农村居民搬入楼房(见图7)。

6 结语

综上,通过在社会学视域中的村镇规划的特征综述,在未来的村镇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充分尊重村落主人的意愿,做出符合居民意愿,符合村庄聚落发展形态的,结果物理空间与社会要素的科学的村镇规划。(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摘要:村落是乡村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的变迁也随之迅猛。而乡村的变迁主要是来源城镇化注入式的被动变化.尤其是在全国席卷而来的“集中居住”、”新型农村社区”、“上楼”等一系列运动式的方式.让中国的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本文拟从社会学视角来阐述村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并探讨如何在村镇规划中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以达到修正现有村镇规划中将村落仅仅作为其规划中点线面的某个点.过于强调村落的物质形态和表面性的问题。

关键词:村落,共同体,城镇化

参考文献

[1]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 5

[2]盛来运,钟守洋中国统计摘要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10:15.

[3]何宇鹏,陈思丞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调查研究报告,201 3(21 8).

[4]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民俗研究,2004(3):25

[5]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4

[6]齐美尔[德].社会学——关于社会花形势的研究.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459.

[7]罗伯特.帕克(美).城市·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译.华夏出版社,1987:51-52.

[8]叶剑涯.空间重构的社会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5-16.

[9]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2,14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城乡不均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是根据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的。一方面持有稀缺资源的所有者获得高收入,持有丰富资源的所有者获得低收入,另一方面本身要素所有权的分配也存在不公平,所以即使市场的调节再有效也会产生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的后果。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公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危害,不利于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并且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随时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引发社会动荡。要解决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只能通过再次分配的手段,社会保障就是一种再次分配。

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失衡发展现状

现如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五大民生工程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也在一步步实现。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建立之始就长期的对城镇进行倾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始终大大落后于城镇,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组织形式、文化观念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都使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边缘化。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这种城乡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镇已初步建立了完整且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基金也实现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的模式,养老保险实现了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将国家救济以及集体福利事业作为重点,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的养老方式,只在少数的试点地区对养老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相比之下,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城镇居民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保障项目较全;而农村实际上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享有的保障水平低且保障项目少。

二、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障碍

1、城乡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制度完善程度差异过大

社会保障公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覆盖范围的大小。据统计,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平均覆盖率可以达到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达到7O%以上,发达国家达80%以上,而我国的覆盖率仅为3%。从社会保障的对象来看,主要的覆盖范围在城镇,目前仍然有4亿的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享有养老金的农民、五保户和定期救济抚恤的人数只占农村劳动者的少部分。

城镇的社会保障起步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在内的五大社会保险全面出台,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福利制度,低保、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也正在推广。而乡村社会保障制度项目仅包括养老、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和五保供养、低保、特困户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项目基本没有。

2、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法制化进程存在很大的差异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已日渐成熟,相比之下,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存在多龙治水、机构重叠的状况。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后负责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社会救助以及社会福利,这种管理模式会直接造成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效率低下。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城市的社会保障基金统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则由各级地方政府的下属单位来负责,容易造成基金监管的不力,很多地方出现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被贪污、挪用的现象。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来看,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在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当中也很少有涉及到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目前,只有一些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颁发的通知、决定、意见等规范性的文件,地方各级人大指定的法律规范也十分少见。各级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颁发的通知、决定、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并且法律地位低于地方性法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到的社会关系广泛而复杂,规范性文件的随意性很大,它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3、对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不足

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是阻碍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行的主要问题。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增加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及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及物价的上涨速度。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的补助为辅,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在基金的筹集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个人的责任,而政府的责任缺位。这种资金自筹的模式使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无异,缺乏互济性和社会性,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打击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加了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另外据统计,占人口80%的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总支出的11%,社会保障不仅没有发挥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而且还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三、统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对策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解决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就可以打消居民的后顾之忧,这将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阻碍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是社会保障最主要的部分,所以要将养老保险作为打破城乡二元保障结构的着力点。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就必须要将农民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失地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

2、统一管理农村社会保障,完善相关政策法律

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应该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交给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机构、基金运营机构、监督检查机构。城镇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却严重滞后,大多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存在,这些文件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低于法律,制定和更改都较随意,不符合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理念。因此,必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进程,在法律上明确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权利及义务。

3、增加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国家在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偏向城镇,必须改变这种投入策略。从绝对量上来看,要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总量,提高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从相对量上来看,这部分增加要更多的向农村进行倾斜,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占比。同时,政府必须拓宽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组织社会捐赠和慈善活动,以筹集更多的资金。另外,商业保险在保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镇居民对商业保险的参保意识较高,但农村居民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薄弱,因此政府应当协作商业保险机构,加大商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卢宇,梅青.关于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3).

[2]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新华网.2010-10-29.

[3]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方菲.从失衡到均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研究[J].理论探讨,2009,(6):72-75.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 篇4

(2006—20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按照《泰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的要求,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本村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村支部大会研究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家家户户发展经济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开展“富、靓、智、乐、和”五进农家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至2010年基本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生活习惯卫生,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础设施完备。100%的自然村通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境内100%自然村道路平整通畅路面水泥硬化,两侧绿化到位,路肩到位;村境内农田水利整治一新,沟河渠道灌排水便利,并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逐步建立公共垃圾处理场所,改变垃圾随意倾倒在沟河等处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种植、养殖业科技含量高;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营销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富余劳力外输内转。至2010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村财年收入达30万元。

——生活富裕安康。各自然村按照规划建设好新村,至2010年100%的村民住上新房;100%农户安装电话,有线电视100%入户;100%的村民享有合作医疗;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便民代理等服务进村入户,覆盖每个村庄,惠及每个农户家庭。

——民主法治进步。巩固提高“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的成果。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有民主理财(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小组,有党风廉政监督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落实;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无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倡导文明新风。巩固提高“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成果。村民自觉学文重教、崇尚科学;无封建迷信活动。实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倡导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三清”,即: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村落环境优美,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达到绿化,生态良好;实行畜牧圈养,村民的厕所和牲畜圈舍要统一布局,统一样式。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生态建设相得益彰。

三、工作措施

(一)围绕“生产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和村财收入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挖掘山上,田里,庭院,市场的潜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年递增300元的速度,至2010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在增收项目方面:山上主要抓好毛竹,雷公藤,锥栗的长远项目开发。至2010年全村毛竹面积达4000亩,雷公藤1000亩,欧美杨1500亩。田里主要抓好烤烟,优质稻,制种的短,平,快项目。全村每年种植烤烟面积1400亩,实现烟叶产量3250担,种植优质稻1500亩,烟后制种500亩;庭院主要培育户养千只禽,百头猪,百头羊的养殖专业户和养殖专业组;市场主要发展壮大农民流通队伍,引导农村经济人成立流通协会,以笋竹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产品的种、养、加工、销售和其他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使全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占全村总劳力的三分之一。同时大力引导和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把劳务经济作为我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和突破口。在县、乡劳动部门的支持下,开展“阳光工程”,进一步加强村民的技能培训工作,为输出务工村民提供就业保障。逐步培育形成一组一品、一组一业的产业格局。在抓好农民增收的同时,努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村财的长期稳定,有续增长。一方面巩固和完善原有的村集体收入项目如2300亩集体竹山和150亩的联营果园、沿街店铺、厂房等承包租赁合同。另一方面利用闲置的2个鳗场和老砖瓦厂招商引资,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合作兴办企业。至2010年村财年收入实现30万元。

(二)围绕“生活宽裕”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1、2006年完成洋坑通集镇的1.4公里道路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使全村100%的自然村村内村外道路路面水泥硬化。

2、2006年完成上段组接通集镇自来水工程。2007年完成洋坑自来水改造工程。使全村100%自然村饮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3、2006年完成洋坑组通有线电视工程。使全村100%自然村通有线电视。

4、将村财收入的20%资金,用于村民的医疗保健,使100%的村民享受到合作医疗;

5、将村财收入的10%资金,用于村民的教育培训,使45岁以下的村民都掌握1至2项生产治富技术。

(三)围绕“乡风文明”目标,扎实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在村部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村民活动、培训中心,在其他各自然村完善“三小(党小组、村民小组、计生小组)活动室”建设,使村民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

2、以实现“平安XX”为目标,继续开展“综治三包”活动,成立禁赌、禁黄、禁毒、老年劝导小组;实现社会治安稳定,无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现象;

3、继续开展“创十星、评十户”、“争五好”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村村规民约执约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四)围绕“村容整洁”目标,实施生态村建设工程1、2006年起开展“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在各个自然村建垃圾焚烧池,组建环保队和环境督导队(老年协会),使附属房乱搭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五乱”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实现庭院净化,村容村貌美化;

2、2006年完善和改造集镇基础设施。在文明街建8个固定的垃圾池,摆设30个活动垃圾桶;在街道两旁更新和新植绿化树500株;将街道旁水渠盖板全部补齐;新建灯箱宣传牌12个。

3、2006年继续完善好上田自然村“精品村示范点”的建设,建一300米的水渠,引河水进村清洁村内沟渠,并在沟渠上建水泥盖板;在进村路旁栽种绿化树;在桥头三角公园建体育活动器材。3、2007年改造上处、上段自然村。按照保护和改造的原则,将上处和上段建设成具有清代古建筑和现代新建筑相结合的村落。

4、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至2010年使全村有条件的农户100%都建有沼气池。

5、从2006年起在全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种植绿化树,实现环境“绿、净、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五)围绕“管理民主”目标,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

1、坚持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项的决策,均坚持实行村务民主听证,组织听证代表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后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合理确定各自的议事规则和议事范围,讨论决定重大村务事项,并督促决策事项的有效实施。

2、规范民主管理。一要规范公开形式。在每个自然村建一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单、进村下组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开村情村务。确保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议事权和监督权。二要规范公开内容。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山林耕地企业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救灾物质发放等内容向村民定期公开。三要规范公开时间。根据公开内容按照性、常规性、临时性、即时性进行公开。四要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实施、落实的监督。由村务监督小组监督公开的内容和落实的情况后向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汇报。

3、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和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结合年终考评或总结工作对村干部至少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与其补贴和奖励挂钩。发挥村务监督小组作用,检查、督促村民委员会落实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项;反映村民合理的意见、建议,督促村民委员会及时办理、落实;检查督促村务公开以及财务活动情况,协助开展村集体财务审计。

四、组织领导

1、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工夫,发挥兵、青、妇、老协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调动村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强化标准,保证进度。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制定详实的目标规划、规章制度、文明规范、村规民约、创建指标等内容。排出各项建设序时进度表,并抓紧落实,尽快组织实施。确保半年小变化,一年大变样。

3、强化责任、明确奖惩。各责任人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体村民都要认真协助、配合支部、村委的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工作。

4、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关心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廖建平任组长,村委主任任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深入开展。

新农村建设的当年计划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2006年全村实现农林牧渔业工总产值527万元,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8元。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制定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抢抓全县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的有利机遇,在县包村领导和挂钩单位(县广电局、县文体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全村的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二、促进生产发展,加快“五增”进程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 篇5

2010年寒假将至,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团委寒假社会实践的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主题要求,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原则,力求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争创佳绩。根据学校文件精神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社会实践报告()

一、指导思想: 社会实践报告()

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弱势人群,使之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特色有创新的社会实践方法和途径。

二、活动主题:服务社会 增长才干 社会实践报告()

和谐·文明·发展之环境篇:

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队长队员

关心环保,你我共参与1月21日聊城污水处理站刘旭07级2班

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1月23日东昌湖崔坤07级1班

学习专业知识,宣传环保计划1月26日自己家乡白晨07级3班

为了我们的未来,请爱护环境1月29日自己家乡李海刚07级4班

“绿色文明”进社区1月24日柳园小区刘哲09级2班

关注气候,低碳宣传1月18日张飞小学和守栋孙健超 时锐等

和谐·文明·发展之党政篇:

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队长队员

农村宣讲十七大等精神1月22日东昌府区刘庄村崔京生娄雷、梁明等

构建和谐社会,共建节约型社会1月24日东昌府区郑官屯村赵凯王明猛、王腾等

文艺下乡1月26日东昌府区郑官屯村赵岩王伟、李静尧等

和谐·文明·发展之爱心篇:

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队长队员

聊大爱心奉献,图书漂流1月23日聊城市乡村小学王振洋司志科、田玺等

共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1月22日东昌府区郑官屯村杨耀张成敏李晓等

身体力行,义务支教1月27日聊城市乡村小学颜青吕科辉 林冲等

走进农村 关注教育 关爱成长1月25日自己家乡赵怀阳08级3班

文明乘车,责任先行1月19日聊城汽车站、火车站赵国成07级3班

和谐·文明·发展之活动调查篇:

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队长队员

学习大学生“村官”,转变角色,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1月29日自己家乡郑召双08级4班

诚信调查活动1月25日自己家乡荆庆勇07级4班

“金融危机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的调研1月26日自己家乡赵岩07级1班

关注当今就业形势,关心学生就业状况1月28日自己家乡陈化勇07级5班

寒假学生上网调查1月30日聊城市市区骆祥涛08级3班

三:活动时间:2010年1月18日--1月30日

四、活动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关心环保,你我共参与

活动目的:为增进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于寒假期间组织社会实践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

活动计划:

1、联系污水处理厂。

2、加大宣传力度,与有关电台、电视台、报社联系。

3、组织实践,问卷调查,宣传环保。

4、回校组织材料,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活动之二: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活动目的: 社会实践报告()

对泉林造纸厂的污水进行采样以及上网查询我国近期污水排放情况,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受污染的严重程度,唤起大家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然后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以及设计一套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护水资源的小方案。

活动计划:

以“爱我水城,护我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聊城素有“江北水城”之称,东昌湖可谓地方之代表性旅游景点。东昌湖是人们休息、散心、消遣、娱乐、观光的好地方。但是又有太多不尽人意的果皮纸屑。宣传环境卫生知识,带领实践队成员捡垃圾袋、塑料袋、农村废弃物等不易分解的垃圾,让群众树立爱护环境、与污染及污染源作斗争的环保意识。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活动之三:学习专业相关知识,宣传环保计划

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可使大家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计划:

向自己家乡人宣传环保知识。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做到节约每一滴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使人们积极爱护动物,节约能源。

所学专专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专业前沿动态,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实践,对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等作深入的考察和实践,通过专业考察和实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实践活动之四:为了我们的将来,请爱护环境!

活动目的:关注生态,关注环保。

活动计划:

参加者可以想一些自己寒假在家里能做的环保小事情,比如:想一个生态环保创意,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设计一句生态环保口号来号召大家,节约用水,节约使用纸张,养一盆花草,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弃废物,不吃野生动植物等等。只要主要内容为生态环保小事,都可以去做去想,并且作成以DV,征文,书法,绘画,手工,摄影等的生态环保日志。

社会实践活动之五:“绿色文明”进社区 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目的:

充分发挥团组织力量,在文明和谐共建社区活动中,动员全体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优化社区道德环境,培养团员青年的新型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社区形成家庭讲美德、社会守公德、职业有道德的良好风尚。

活动计划:

深入社区开展“四清”环保活动(即清洗公共设施、清理街路绿地、清理大街小巷、清理非法张贴物)。社会实践报告()

组织环保宣传图片、法律宣传图片、医疗卫生宣传图片、构建节约型社会宣传图片集中进行宣传。

开展以“绿色环保”、“构建节约型社会”为主题的社区居民签名活动,活动结束后将签名横幅赠送所活动小区。

对小区居民发放有关环保、法律、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宣传传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环境建设中来,使居民们对知识有更多的书面了解。提高小区居民的文明共建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之六: 关注气候,低碳宣传

活动目的:为了提高人们关注气候变暖的意识,倡导人们进行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学院于寒假期间进行 以“保护大气候,保护我们的家园” 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

活动计划:

1、深入社区开展 “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组织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以及防治措施宣传图片集中进行宣传。

2、开展以“低碳生活”、“关注气候”为主题的社区居民签名活动,活动结束后将签名横幅赠送所活动小区。

3、对小区居民发放有关环保、低碳、气候等各个方面的宣传传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环境建设中来,使居民们对知识有更多的书面了解。提高小区居民的文明共建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社会实践报告()

4、对小学生发放由学院手工制作的有关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方面的 “环保三字经”卡片,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小学生们保护环境与节能减排的意识,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社会实践活动之七:农村宣讲十七大精神

活动目的: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现状和党的政策对农村的影响,同时使大学生能够更一步解读“十七大”精神。

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内容:

学院组织至少60名入党积极分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庄宣讲十七大精神,并积极争取该村党支部负责人的协助,邀请党支部书记做一场报告,主题为“十七大”精神与农村的紧密联系。然后,社会实践队队员对村民进行实地走访,感受他们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认识及看法。

社会实践活动之八:构建和谐社会,共建节约型社会

活动目的: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大量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流向城市,田地荒芜;知识分子过度集中在城市,人力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要改变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现状,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调研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活动计划:

1、团支部各组建一支大学生和谐社会建设宣传服务队,通过讲座、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有关内容。

2、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服务活动。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对课本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作为“国家环保卫生城”的聊城市为本次活动中对城市居民进行环保宣传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组织落实城镇规划服务活动。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业优势,在广泛调查和调研的基础上,为当地村舍村貌规划提出合理性建议和方案,帮助当地政府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之九:文艺下乡 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目的:组织学院文艺才干,选择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走进农村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和送文艺下乡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

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计划: 社会实践报告()

通过图片展览、放映录像、发放资料、编演节目等多种形式,在农村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社会实践活动之十:爱心奉献,图书漂流

活动目的:旨在让孩子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图书漂流活动,漂流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我们相信,这一本本曾经静静躺在小椅子上的图书,作为一条文化的纽带,将传递着知识与智慧,承载着价值与友谊在校园里一直漂流下去。相信此次的“图书漂流”活动,一定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也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意义和快乐。

活动计划:

1、在校内外收集各种书籍并整理出适合孩子们阅读的部分。

2、将整理出来的书籍送到孩子们的手中,使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阅读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3、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专业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带动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活动之十一:共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活动目的:关注留守儿童,帮助农村贫困儿童,让城乡儿童懂得奉献与感恩

活动计划:

1、服务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开展“爱心促和谐,知识连城乡”捐助活动,将收集到的儿童读物免费发放给农村贫困儿童,并给他们补习功课。号召他们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

2、到农村宣讲知识。根据农民所关心的新农合、农业税、物价上涨等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宣传农村环保知识,引导农民更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引导农村干部群众认识当前我国的大好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社会实践活动之十二:身体力行,义务支教

活动目的:针对现阶段某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空位的状况,寒假期间,由学院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以“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为核心,充分发挥院校的知识技能优势,在该学院领导的带领下踏上聊城市乡村小学义务支教的征程。

活动计划: 社会实践报告()

1.联系多家乡村小学,组织志愿者在寒假期间到学校进行义务支教。

2.在课堂上,队员们要以热情和真诚的态度来为小学生们讲解课程;在课堂教学之余,队员们还要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3.支教之余,队员们还走访各家村户,对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来了解政府对于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和造成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

社会实践活动之十三:走进农村 关注教育 关爱成长

活动目的:关注与推动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希望通过深入基层,贴近农村儿童,能为他们做一些切实的服务并予以积极引导,同时,进行实际调查,以期为教育等相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活动计划:

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农村的现状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等情况,和家长们共同探讨一下孩子的成长问题,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地教育。

2、带领青少年参观孔繁森纪念馆,感受烈士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组织青少年来聊城大学参观、学习,给他们介绍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铸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3、组织队员们进入农户,采取座谈的形式,了解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困难,陪他们聊天,给他们表演节目。适当的帮着干点农活,带去我们的问候和慰问品,使他们和队员们共同度过愉快的时间。

社会实践活动之十四:迎接慰问民工返乡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 篇6

2021 —5 2025 年国民经济 及 社会发展第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X 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编制好全市“十四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 号)和《X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 政发〔XX〕X 号),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发为动力,深入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全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培育发展“四个在 X”增长新动能,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提升民生福祉,着力化解风险挑战,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X 新征程,为到 2035 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立足市情、放眼全局。跳出 X、站位全国,谋划 X 发展,深刻研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精准对接近年我市出台的中长期规划,准确把握 X 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阶段性特征,学习借鉴发达地市转型发展先进经验,提高规划编制的指导性、引领性。

系统谋划、项目支撑。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好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总要求,聚焦“六个三”战略部署、“三个六”重点支撑、“四个在 X”增长新动能,科学系统提出“十四五”发展的目标、定位、举措。坚持弥补短板、壮大优势,在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和我省规划盘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能够充分调节的竞争性领域尽量不编或少编制规划。“十四五”主要针对事关全

市发展全局且存在市场失灵的重要领域编制规划,明确战略意图、重点任务、重大布局和重大政策。

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纵向上,做好与省上规划的衔接,指导好县区规划编制,确保主题主线上下一致,形成统一规划体系;横向上,要加强工作联动,同步推动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完善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实事求是、合理引导。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指标,要综合考虑、反复测算,既保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压力,又重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既要提气鼓劲、尽力而为,更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使规划经得起时间检验。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和我市发展定位、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敞开门来做规划,广泛听取各级各部门、专家学者和“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三、总体安排

(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即《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市发展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编制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

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纲要》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起草,具体程序:

1.编制准备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调研、学习培训等活动。

2.思路研究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在完成“十四五”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吸收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行业发展思路,研究提出“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组织专家论证,报送市政府研究审定。

3.《纲要》编制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形成“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和市政府。组建《纲要》起草工作专班,根据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X 月份形成《纲要》(初稿);X 月份,在与省上《纲要》衔接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第三方评估;X 月份,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审定,并准备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4.审批印发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纲要》草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由市政府印发实施。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

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是“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实行目录清单管理,重点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报市委或市政府印发实施;一般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冠“经市委同意”或“经市政府同意”字样,联合印发实施;不在目录清单里的专项规划,经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意后,由编制部门印发实施(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除外)。具体程序:

1.开展研究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市级各部门根据本方案,开展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理清基本思路。

2.规划编制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市级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专项规划初稿。

3.衔接印发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完成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与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全市《纲要》进行充分衔接后,按程序报批。重点专项规划原则上 XX 年 X 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一般专项规划以及经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后编制的专项规划,原则上 XX 年 X 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所有专项规划务必在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印发后 X 个月内印发实施。

(三)县级规划 县级规划是指县区人民政府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县级“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从全局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合理确定本地区发展战略和

目标。县级规划由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具体由发展改革部门承担,编制时间与全市《纲要》基本同步,具体程序:

1.XX 年 X 月底前,各县区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与上级发展改革部门进行衔接。

2.XX 年 X 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报本级党委、政府审定后,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本级人民政府印发实施。经济开发区、X 新区、X 新区、航空智慧新城“十四五”规划纲要由其管委会印发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搞好统筹衔接。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协调衔接好各类规划。发展规划要发挥战略导向的统领作用,空间规划要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专项规划要与发展规划相互协调、同步推进。

(三)创新编制方式。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坚持开门编规划,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智库作用,把各方论证结果、研究成果作为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四)规范编制程序。要进一步规范编制程序,对标“时间表”和“路线图”,严格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工作流程开展前期研究、文本起草、衔接协调、征求意见、规划论证、审批发布等各个环节工作,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五)强化工作保障。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成立工作专班,要选配知识结构好、工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具体承担规划纲要编制任务。各县区、各部门要相应制定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专班,组建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规划编制队伍。市级部门规划所需经费应列入本部门预算,各县区规划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0 2020 年某 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0 1500 字文(模板)

根据 XXX 教育厅《关于做好教育“十三五”规划评估和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通知》(XX﹝2020﹞XX 号)要求,积极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工作任务

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思想、新理念、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为规划思路,主动衔接《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安排,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XXXXX 实施方案》,从历史维度、国际视野、发展眼光出发,高标准对标“XX 高水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任务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学院加速建设、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作为系统总结学院改革发展经验、谋划未来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做到深入研究、大胆谋划、精准发力,汇聚全院师生的力量和智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为学院成为 XX 高水高职学校和全国 XX 教育的排头兵、领跑者、改革者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工作组织

为做好学院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工作组各成员要按照工作要求,做好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

三、工作安排

按照学院“十四五”规划中“八大重点工程”做如下安排:

材料内容 负责单位 1 1..党建思政 工程(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建设、纪检工作)

XXX 2 2..校园文化 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

XXX 3 3..人才培养工程(专业与课程建设、招生考试、学生工作与德育工作、国际教育与交流)

XXX 4 4..现代治理 工程(制度建设、科研工作、财务工作、学术交流与活动)

XXX 5 5..创新创业工程(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XXX 6 6..教学团队 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含辅导员、教学团队等)

XXX 7 7..民生 关爱 工程(教职工活动与环境条件建设)

XXX 8 8..智慧校园工程(信息化建设)

XXX 备注 :

四、工作要求

1..提高 思想认识

学院“十四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关键五年的规划。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我区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提出教育领域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的思路举措,切实将中央、XX 精神落实到学院“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度安排等环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支撑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提高编制水平

准确把握规划定位。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安排相衔接,明确“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为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深厚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十四五”规划要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结构性、体制性障碍,切实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十四五”规划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学编制规划文本。在全面总结学院“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研,科学测算“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研究提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结合学院实际通过

多种方式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要创新规划编制方法,规范编制程序,确保规划起草、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规划编制质量。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方案 篇7

一、当前国内研究概述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已趋于消失,加之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当完善,故基本不存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不均等的原因。有的学者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认为,人为导致的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制度性根源(李少惠,2009)。有的学者从公共财政供给的角度分析了非均等化产生的原因(马海涛、程岚、秦强,2008)。还有的学者从政府内部层级的复杂性寻找原因(陈文权、张欣,2008)。(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对策措施。有学者提出应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角度出发,建立权责对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冯琳、易成利、姜树萍,2008)。有学者提出,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路的确定,应建立在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点上(高益群、颉鹏,2009)。还有学者提出,应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主线,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迟福林,2008)。除了全国性的研究外,山东省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张述存提出创新公共服务载体建设,逐步扭转农村长期以来公共服务“边缘化”的现象,最终实现城乡的均等化(2008)。王小林、郭建军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山东省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渠道仍主要依靠农户自行安排,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供的服务严重不足,村集体及专业协会、企业等组织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2003)。

从以上我们介绍的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现象具有共识,区别在于各自所处的学科立场有所不同,由此带来的研究视角也各有差异。除此之外,已有研究成果还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该不均等化现象的,只是将其作为政府的一个公共行政行为加以考察的,因此虽然对产生的原因作了比较具体的剖析,但是研究层次略显微观,未能从更高视野加以考察。本研究将在社会学理论框架内,从社会结构均衡的视角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学术探讨,力争体现出社会学的研究特色。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1.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出资提供,面向全部社会成员,在保障民生、增进民众福利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的公共产品。基本公共服务则是其中对民众来说不可或缺的最低需求产品。二者虽然都是由政府提供、面向全体居民的公共行政行为,但在服务范围及领域、服务层次上还是不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侧重于“必需品”角度。

2. 均等化的具体表现方面。

均等化有着特定的学术含义,均等化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不同区域、不同群体所享受的产品数量、层次等方面内容,是与其所处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均等化不等于平均化,均等化侧重于服务对象享受机会的公平性、平等性,在此基础上分阶段逐步实现结果的相对一致。均等化在中国当前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上。

3. 本项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通过对预定调

查地点的数据采集和资料搜集,为后期的资料分析和报告撰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研究紧紧围绕着调查过程有序进行。

主要研究方法采取实地调查与文献法相结合。文献法主要用于研究前期的资料搜集,以便对全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感性的、概括性的了解,确定后面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角度以及调查范围、具体调查方式。实地调查主要用于搜集全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数据,以便掌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真实现状,为后面确定不均等的程度以及探寻原因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具体调查方式将采取入户调查、个人访谈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同时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本研究根据山东的现实经济发展状况,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各选取一个典型城市,分别代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一般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再在每个城市中依照上述标准选取三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选取一至两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一至两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选取若干户作为调查样本,调查人员先后分三个时间段,集中对三个地区的调查对象进行了入户访谈,填写问卷,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研究报告就是基于这些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形成的文字材料。

三、山东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

山东省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一直在持续,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不少针对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效。不少地区还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然而总的来看,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1. 公共就业服务方面。

虽然山东省各级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近几年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都是有目共睹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城市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相对于城市所拥有的较为健全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广大农村的差距就凸显了出来。尤其是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地区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些比较初级的、低端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务工人员在这方面的需求。不存在大量劳务输出的地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明显不够。

2. 社会养老保险方面。

全省各市县有城镇户口的居民,通过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不同保障网络,基本实现了养老社会保险的全覆盖。农村目前虽然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但由于实施时间短,加之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农村养老问题仍然基本靠家庭成员的赡养行为解决,缺乏政府层面的制度保障和推动力。

3. 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方面。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过长期的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农村存在的问题在于合作医疗体系未能实现保障对象全覆盖、保障层次低、手续较为烦琐。农村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仍相当薄弱,诸如计划免疫、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预防等方面,居民很少享受到应有的基本服务。

4. 基础教育方面。

城市基础教育方面,尤其是义务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师资、教学设施等优质资源,教育经费得到政府财政的全额保障。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财政提供,部分地区甚至是由乡及村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教育投入受当地经济发展程度、财政收入等方面影响非常大,远远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需要。基础教育中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的分配存在严重不均衡状况。

5. 公共文化事业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均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和其他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居民的基本要求。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受到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政府财政投入,还是发展速度,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是毋庸置疑的,农村这种现状亟待解决。

6.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城市在水电气和道路交通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是农村无法相比的,这方面的不均衡现象尤其严重。长期以来,政府财政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基本上仅限于城市范围,农村在这方面的需求被严重忽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政府财政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开始加大,在乡村公路建设、自来水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多,与城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要赶上城市建设水平,还需要政府更大的努力才行。

四、非均等化现象产生原因剖析

山东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状是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对其中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今后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是均等化工作和均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或缺。

1. 城乡隔离的社会管理体制是非均等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城乡户籍分立为核心的制度设计人为造成了城乡社会机构的二元分割,客观上形成了优先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广大乡村则逐渐被边缘化,这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产生根源和制度因素,是最根本的原因,其他影响因素皆由此出。

2. 政府采取城乡有别的资源分配方式是非均等化存在的直接原因。

整个社会结构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在整个社会可支配资源分配体系中的地位是明显不同的。城市掌握着政府全部公共资源的分配主导权,处于公共资源分配的主导地位,在实际分配资源过程中执行着城乡有别的政策,加剧了城乡的不平等化,直接导致了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 政府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是导致城乡非均等化的重要原因。

政府内部结构不合理,层级过于烦琐,各级政府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导致农村尤其是基层的公共服务无法落实,无人负责,逐渐形成了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格局。城市的政府管理架构和管理层级明显比农村复杂,城市与农村之间并未形成一一对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导致农村的许多社会事务无从寻找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出现了不少三不管地带,影响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

4. 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是导致非均等化的原因之一。

公共服务虽然是由政府提供的,但在城市,伴随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服务提供主体多样化、市场化的趋势,能够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各项公共服务多样化、层次化的需求。农村由于市场体系发育迟缓,市场体制不健全,无法做到采取市场化提供模式,只能由当地政府根据自身财力状况提供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农村在市场化进程中未能实现与城市的同步发展,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差距渐渐拉开。

5. 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是阻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大威胁因素。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是以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当地财政实力为基础的,而长期以来,政府在规划实施城乡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对二者的投入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城市建设优先,农村经济发展服从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的,逐步形成了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鸿沟如果不能有效缩小并最终消除,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纸上谈兵,甚至二者的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五、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我们深入剖析了形成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的诸多影响因素,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改善,进而逐步解决。

1. 创新社会管理制度设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公共服务体制。

政府有必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乡对立的人口登记政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管理体制,这是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之策。只有从制度层面消除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社会结构的融合,实现整个社会的一体化管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会最终实现。

2. 创新政府财政分配机制,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

城乡社会二元对立,政府财政投入区别对待直接导致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只有将城市和农村纳入统一拨付体系统筹考虑,建立起城乡统一规划、分配的均衡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城乡一盘棋,才能逐步改变农村落后于城市的面貌,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政府在财政投入方面应适当向农村倾斜,以弥补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农村社会建设历史欠账,提高农村的自我造血能力,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后劲。

3. 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全体居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政府应以民生为主,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改变过去那种全力以赴、将绝大多数公共资源用于追求单一经济发展的管理取向,努力建设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4. 创新公共服务形式,鼓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

政府掌握着全部社会公共资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有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较少,政府可以实现公共产品的单一分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手中掌握的社会公共资源无论是在品种还是数量方面都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公共服务领域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想事事亲历亲为已越来越力不从心,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分配模式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既简化了程序,方便了广大社会居民,同时将政府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5.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全体社会居民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物质源泉,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采取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才有可能不断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领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少惠.城乡一体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迟福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J].农村工作通讯,2008,(24)

[3]冯琳,易成利,姜树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及缩小思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张述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强载体建设[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3)

[5]丁元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N].学习时报,2008-02-27.

浅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及方法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地位;规划研究;政策方法

1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

1.1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城市规划在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中所起到的作用。当前我们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的政策,它本就具有公共政策的一些基本功能,公共政策拥有三个方面主要相关的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和导向功能。所谓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政策为人们的行动以及社会确定了准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整个社会生活从多面的、复杂的、漫无目标、相互冲突的行为,能够有效的纳入到明确的、统一的目标上来,使其可以按照已定的目标进行有序的前进。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确定一个准确的目标,另一方面就是对秩序进行管理;调节功能指的是对于社会的公共事务所表现出的各种的利益纠结进行控制和调节作用,这里的中心一个是利益关系,另一个是调控的方法;分配的功能,对于社会的公共利益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这是公共政策的特征本质之一,是公共政策与市场理性对抗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市场是以效益为第一目标的,然而公共政策则是以公共利益作为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公平为公共政策的基础。

城市规划主要是我国政府在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管理等领域实施的主要政策,它给城市发展确定了主要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及途径,在城市的发展协调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例如不同的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的地区之间发生的矛盾,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的矛盾,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以及社会资源的保护之中的矛盾问题,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等,对于详细的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其目的就是在于實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稳定,追求公关利益的最大化。

1.2 城市规划社会地位的一般描述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是一对统一矛盾体,两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为因果的关系。①社会功能主要取决于社会地位,②社会功能反过来也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在理论上来说,当这两者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的时候,是最有利于发展城市规划事业的时候,城市规划的地位过于地低下,不利于发发展原本的社会作用;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做的不好,那么会对社会对城市规划的明确程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对其社会地位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关系做到较好地处理,是影响到城市规划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它的学社会地位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这两者的联系正在一个变化的阶段中。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对于城市规划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规划行业的作为。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很可能会得出一个不太乐观的结论,那就是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高了,然而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却仍然存在着明升暗降的问题。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城市规划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并没有与此成比例地上升,相反的,在很多情况下城市规划被误解,或者迫于各方面种种的压力,脱离了其作为公共政策的性质,成为一种技术的工具。这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职能不能被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中,城市的总体利益不得不过多的迁就一些局部的利益,例如,密不可分的开发区虽然摆脱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各类不同的部门规划不断的扰乱总体规划的目标,使得总体规划成为了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的垫尾,不少的城市土地出让没有根据城市规划的空间、功能以及时间安排,然而出现了开发商大量聚集土地资源,总体规划被土地出让带着走的局面。②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安排面对近期的利益有着巨大的挑战。近期的建设规划本应该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一个手段,然而不少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长远目标和近期建设项目时常存在着较大的一个矛盾,更为常见的现象是,为了实现招商的目标和城市经济的快速上升,城市政府在决策的时候难免会采取牺牲规划原则的做法,城市规划在大的市场力前面甚至根本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

由此可以看出,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给社会功能带来应有的强化,在目前的形势下,基础根本的问题不是提升城市规划的地位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已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发挥出应有的更大的作用,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不能仅仅只满足于规划有事情可以做以及很忙碌,关键还是要看它的客观的效果怎么样,看它是否可以对于城市发展真正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于城市建设活动真正起到的协调与指导作用。因此,我们今天的研究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有助于描述社会地位与社会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有助于调整规划思路及心态,正确面对现实,客观的面对社会的各种需求,脚踏实地的分析自身学科的不周到,对工作进行改进,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进行强化,巩固和提升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

2 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对利益主体多元化局面的不适应。土地的使用制度、多元化的投资等市场因素,使得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必须面对你更加严峻的更加复杂的局面。怎样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权威性与规划性,确保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已然成为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2)业务的覆盖面相对较狭窄。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业务覆盖面相对较小,法律法规不全面,内容措施不够健全,许多突发的新情况无法可依,也存在许多的管理盲点,约束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

(3)相关的规划管理机制设置不够统一,有关的执法主体还不够的明确,对于城市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单位具体的界定不明确,在现实实际的管理规划中执法的主体模糊不清,对规划依法行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4)缺少程序性的安全保障措施。当前在我国城市规划的立法过程中,对于规划实施的监督措施或者是程序基本没有任何规定,也没有对违法的行政行为应该承担的违法责任进行追究和、以及做任何实质性的规定。

2.2 城市规划的相关对策及方法

(1)对城市的规则法进行修订。根据当今社会新形势的客观要求,根据事实求是的原则对规定法进行全面的完善和修改,对其适用的范围作出必要的发展,相对应的其内容也将做出大幅度的补充和调整。

(2)明确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统一城乡的发展空间,实现规划布局的一体化。城市与乡村本来就是整体,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各自发展一定要最大限度互相调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区域的协调发展已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仅是保障整个国家的安全、效率和公平,还要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及资源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3)对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的设置和规划,一定要明确对管理权限的界定。规划管理机构的健全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没有了科学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中的瑕疵就要增多,效率就会变得低下,也就从最根本上影响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修订规定法的过程中,要以法律的形式对各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的主管部门、名称以及职责进行确认,使得全国形成规范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汪光焘.认真研究改进城乡规划工作[J].城市规划,2010(11).

[2]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J].城市规划,2010(06).

[3]高家伟.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界限——公、私法划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法学家,2011(06).

[4]曹艳.关于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5]王仁贵,孙玍.城市规划纠偏[J].瞭望,2010(37).

上一篇:教学校长开学工作会议讲话稿下一篇:拥抱生活,春暖花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