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精选11篇)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篇1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爱因斯坦也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问题教学”并未得到普遍重视,具体到实效性上则更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虚假性。学生根本无疑,提问仅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博取教师的欢心,结果往往是明知故问,虚假问题多。

二是功利性。由于质疑纳入了考试范围,所以有些教师不在提高学生质疑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提出的问题,越简单越好,字数越少越好。

三是欺骗性。主要存在两种情形:一是“表里”不一。质疑只是教师教案纸上的一个环节,而非实际操作中需要的。所以上课时,教师会让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很多不乏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不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归类、升华,而是夸奖一番,然后将这些问题搁置一边,继续按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有被愚弄之感。二是守株待“兔”。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往往让学生提问,一直提到教师心中想提的那个问题为止,让学生提问好似教师设置的圈套。

四是“去问题”性。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课堂,问号走向句号,课堂尾声缺乏可持续性。教学的最终结果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了问题,而不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更深入的新问题。

如何走出“问题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其作用与效益?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要真让学生提问题。“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些引导诱问,少些直接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提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的疑难处、“空白”处、细节处提出问题;可围绕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启发性的故事,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或直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体验中萌发问题;也可开展课外、校外活动,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等。教师可通过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提真问题。真实的学习问题是课堂内外自主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力,它使课堂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变得必要,使课堂教学的探究目标更集中。学生的真问题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而是他们在探究学习中,对教材、对教师等动态生成的开放性问题。为了让学生提真问题,完善问题评价手段至关重要。

第二,要真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提出的参差不齐、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接着应以独立或合作探究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展现思维过程,真正实现“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在思维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特创造。因为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用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更深入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成为创造者。所以,无论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都应该尊重。

总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共1496个字)

作者姓名:张宏军 邮政编码:225819 通联地址: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联系手机:*** 电子信箱:zhangtougao@163.com 【作者简介】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篇2

一、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高三的《电解》问题情境。 (1) 以铁钉做阴极、石墨棒为阳极, 在U型管中做电解饱和食盐水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两极产生的气泡, 滴入酚酞试液后阴极区变红, 湿润的KI-淀粉试纸放在阳极管口变蓝。 (2) 在原实验结束后, 将直流电源反接 (在U型管中插入的两极保持不变) 。引导学生再观察实验现象:铁钉变成了点“雪”魔棒, 阳极铁钉身上长满了白色絮状物, 铁钉下端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缓缓落下, 犹如下起鹅毛般大雪;当白色絮状物沉到管底部时, 便形成翠绿色环状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 阳极区形成上端呈白色絮状, 中部为白色和翠绿色交融状, 底部呈翠绿色, 犹如翡翠玉镯;关闭电源后, 阳极区沉淀继续下移, 在U型管底部形成3厘米~5厘米长的翠绿色环状物。问题: (1) 两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酚酞滴入阴极区为什么变红? (2) 铁钉怎么会变成点“雪”魔棒?白色沉淀是什么?怎样产生的? (3) 翡翠玉镯怎样形成的?翠绿色物质是什么?怎样产生的?

二、通过表格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高三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情境。

问题: (1) 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什么? (2) 分子间作用力与晶体熔沸点的关系? (3)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 分子间作用力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4) 为什么氮族、氧族和卤族氢化物的熔点、沸点都不符合规律?

三、通过阅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高一的“碘的性质”问题情境。1935年, 当时在狱中的方志敏同志避开狱警的严密监视, 用米汤在白纸上写下密信, 通过地下工作的同志送给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干净的碗里盛上清水, 在清水里滴入几滴碘酒, 然后将上述白纸浸入碘水中, 马上呈现出蓝色的字迹。问题: (1) 米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 碘酒的成分是什么? (3) 呈现蓝色的原因? (4) 你知道的碘的知识还有哪些?

四、通过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高一的“离子键和共价键”问题情境。播放录像:钠在氯气中燃烧, 氢气和氯气混合爆炸实验。媒体模拟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过程。Flash动画钠与氯气反应的微观实质, 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微观实质。问题: (1) 钠与氯气反应的现象?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现象? (2) 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共价键? (3)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4) 什么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什么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五、通过知识拓展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高三的“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问题情境。考古科学家在大洋的小岛下钻井取沉积层样品分析, 在公元前1200年及公元600年的沉积样品中:硫酸盐的含量大大超过其他年份的沉积样品。由此推测这些年代中, 有较频繁的火山喷发活动。问题: (1) 根据什么说明有较频繁的火山喷发? (2) 火山喷发口有什么? (3) 根据火山口的喷出物推测硫酸盐的形成过程? (4) 画出可能的流程图?完成可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 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 对于教师来说, 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因此,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 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 笔者认为: (1) 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 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 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 (2)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 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 (3) 问题情境结构、化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 相互促进。在问题的引导下, 小组交流, 提出假设, 发表见解, 引发争论, 进行批判性思考, 实验验证, 实际应用。通过应用又产生新问题, 使问题逐步深入。正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的那样:思维的核心是创新, 思维起始于问题, 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

如何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问题数学 篇3

关键词: 数学问题 问题数学 教育质量

数学问题,就是在数学领域出现的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问题数学,则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掌握而累积形成的知识缺陷。

从近年来的小学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中,我们不难看出差距:语文能够考七、八十分的学生,数学常常不及格甚至只有一、二十分。为什么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高成为“老大难”?这是我校这几年一直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的指导困难。新旧教材的不断替换使教师感到困惑,由于新教材的例题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课堂上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受时间制约,想放又放不开,比较矛盾。一些开放性的讨论、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度,还难以把握,特别是对学生争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点,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加之教学用书对相应的内容缺少必要的分析,致使教师对主题图的编写意图的分析、理解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教学中盲目性增大;二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今日的数学已非加加减减那么简单,涉及的知识技能甚广,抽象性、逻辑性强,需要主动思考。学生知识一旦脱节,便很难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于是周而复始,产生了一系列的知识缺陷,问题数学由此而来。

究根结底,小学数学成绩久低不上,就在于数学问题中的问题数学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从近二十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中摸索出些许经验,建议大家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

一、注重知识链接,从复习入手

课前复习十分必要,教师必须充分备课,找出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精心设计复习题,利用新授前十至十五分钟左右的复习时间,温习旧知,确保旧知的掌握和消化。有的老师认为花这么长时间复习是在浪费资源,莫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生忘性大,即使之前学得很好,过段时间也可能忘光光。如果不彻底唤醒、挖掘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急于灌输新知,一定会给学生带来阻碍,减弱学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所设计的练习题,最好派得上用场,可以把新授例题里面的已知条件设计成复习题,如我校杨文平老师执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课,其中新授例题是:汽车噪音为80分贝,经过绿化带后可降低八分之一,求经过绿化带后人们听到幾分贝的噪音?相对应的复习题可以这样设计:80的八分之一是多少?学生在解题时可以运用已经求出的80的八分之一是10,再用80分贝减去降低的10分贝就求出来了。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避免形成问题数学。

二、吃透教材,优化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全面考虑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因素,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等基础上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怎样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优化教学方法是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写体系、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还要对学生各年龄段的认知兴趣了如指掌。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找到高效的教学方法,不走弯路。

三、合理安排新授时间

基于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征,教师在安排新授时间上不可过长,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新授中与学生共同探索出概念或结论时,所得出的关键性语言必须让学生上心又上脑。如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应当重点突出“封闭”“一周”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牢牢记住。只有让学生紧紧抓住知识的重点,那么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时便能够快速找到方法。

四、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制作简单教具

在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地使用教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有技巧地使用教具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具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制作简单的教具,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学具。如教学圆环面积计算前,布置学生课前制作一大一小两个圆,在新授课前复习题中求出这两圆的面积后,引导学生将两圆圆心对齐,抛出问题:没有重合的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即圆环面积)?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就是圆环的面积,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公式,轻松解决、一步到位。

五、注重课堂练习的跟踪

新授后的巩固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情况,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好途径。一般教材里面配备了相应的习题,教师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尽量让多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他们的思路,这样不仅能及时掌握学习动态,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一句话:扫清障碍,不留后患,开展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当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位老师群策群力,不断学习,不断修炼,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又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因为,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篇4

1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信息能力

设计课前调查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自己去发现与数学有关的事件,初步感受我国的邮政资费等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探究国家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邮资的.要素等,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进行思考比较,让学生逐步了解邮票的作用和类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误区;对策

1初中数学的教学误区

数学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他学科,学生和老师不得不对数学重视起来,教育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改革鞭策着教师的自我增值,同时督促着教师不断改良原有的教学方式。然而,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所以,依我看来,找出弊端比像无头苍蝇般盲目实行改革更为重要。以下是我列举的从教学中所发现的误区。

1.1急于求成,不按部就班实行改革:绝大多数的老师迫于教育改革的压力,迫切地否定原本的教学方式,展开一系列自认为创新的改革,因此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难以跟上老师的步伐。同时,老师也忘记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还有一些老师,对改革的精髓没有透彻的理解,不能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前状况的改革,盲从跟随主流,另一些老师则崇尚大学式教育,想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却又不给予相应的引导,学生的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自己又解决不了问题。

1.2形式化的教学,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与目标:由于老师对改革的精髓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老师的改革往往都是表面功夫,也摸不透自己教学方面的好与不足。比如说,老师在不理解”启发式教学“的情况下,贸然对学生实行这一改变,就会将“启发式“改成了”疑问式“,学生得不到启发的同时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老师只学到”启发式教育“的皮毛就对学生实行不实际的改变,启发式教育注重的事一步步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最后解决,一环接一环,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老师不符合逻辑、不适当的使用这种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1.3教学内容分散,不足以突出重点: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都一样,就是照搬课本内容讲课,内容分散且学不到重点,老师在教学时忽略了重点,所以学生无法掌握学习的重点,对学习的难点更是一窍不通。这种模式的运行,不仅增多了学生的学习量,就连复习也会变得盲目,容易混淆重点与非重点,还会错过重点知识,长期下去,学生成绩下降的同时,也对老师失去信心,不重视课堂的内容,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听课的效率。

1.4一味追求完美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对学生的分数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教育陷入僵硬的局面。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授予学生解题方法的时候通常只给出一个特定的解题模板,并要求学生将题目和解题步骤一字不漏的背诵下来,这种僵硬的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还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也一点点失去独立思考的能离开。这种教学方式弊大于利,尤其是在学生面对特殊题型时,他们会感到无助,不知从何思考,长期下来,学生会变得没有自信,在学习中也找不到方向,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也会受到影响,就像只会听从主人命令行事的机器人。此模式与如今推崇的教育模式背道而驰,又怎么能为国家培养出新型的人才呢?

2对于初中教学误区的分析

针对上述几种教学上出现的误区,根据我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误区有几点对策,以下是我的分析。

2.1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改革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要求,还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学生,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合理,科学的改革方案。比如说,对于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前者有一定的知识储量,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在重点放在开发他们的思维,做一个引导者,指引他们通过独立的思考找到正确答案,这样他们就能在解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对知识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而后者,教学的重点就以基础为本,巩固基础日后才能更容易的学习。这是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2.2将重心放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本的知识去糟存精,着重讲解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了解性的内容可粗略讲解,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重点,而难点则需要教师细致的讲解,过后用练习题加以巩固,反复训练,加深学生记忆,帮助学生达到透彻掌握知识点,能够活学活用的目的。

2.3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的能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应该被应试教育局限,更不能因为应试教育而失去了教学的本质,反而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创新。例如,将举一反三的思维通过平时的练习灌输给学生,启发他们寻找多样的解题方式,而不仅仅是运用一种固定的解题模板,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在遇到不同的题型时就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解题思路,不会因为忘记老师讲解的方法而手足无措。结束语: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目标一致,共同进步,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者:张佳闯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P118-119。

学习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材课型:综合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的邮票。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邮票

请大家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1.课件出示:《美丽的邮票》

边播放边解说:民居邮票、生肖邮票、人物邮票、大熊猫邮票、奥运邮票等。

2.提问:邮票有什么作用?(邮政业务、收藏)

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怎样诞生的吗?请看短片——《邮票的诞生》

3.揭示课题

邮票是邮资的凭证,那么,该如何正确付邮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评析:首先由欣赏美丽的邮票引入,然后播放《邮票的诞生》的故事,音、视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了解邮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数学的美。)

二、探究确定邮资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邮资收费表

1.课件出示问题:

①李华的信不到20g,寄给本市的朋友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②王强的信有45g,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呢?

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邮政机关按什么标准收取邮资的。请看邮政资费表——

2.课件出示邮政资费表:

(评析:创设问题情境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自然地引出邮政资费表,这样,学生观察邮政资费表时目的明确,实效性强。)

(二)尝试解决问题

1.理解“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从中了解了信函邮资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2.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纠错。

(评析:由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确定教学起点,即先学后教,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初步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及邮政资费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加深,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练习:

①一封信重45g,寄给在平罗县工作的叔叔,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②一封信重388g,寄给家住银川市的姑姑,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根据理解,独立完成课本119页中的表格(课件出示)

①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②提问:在确定邮资的时候都考虑哪些因素?

板书:确定邮资:质量、目的地

(评析:在练习题中自主建构邮政资费方法的计算,在完成课本119页的表格时,利用课件与学生交互完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理解、掌握不同质量和目的地的资费计算方法,初步建立“分段计费”的数学模型。)

三、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一)了解贴邮票的规定

确定邮资后,如何来支付呢?

1.请同学们自学119页,用横线画出贴邮票的规定。

2.交流汇报。(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为方便机器检信,一件信函最多可贴4张邮票)

(评析: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设计邮票

活动一: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小组合作探究,每个人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统一意见后,由一人记录。

2.汇报交流,说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活动二: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再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1.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小结: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板书:设计邮票:经济、合理、方便、实用

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同学们如何来确定邮资和合理的支付邮资,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这种分段的计费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看——

1.自来水公司规定: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10立方米时,按每立方米2元收费,超过10立方米的部分按每立方米3.5元收费。

(1)抄表员3月5日到李华家抄水表时的读数是1256,4月5日再次抄表时,水表上的读数是1271,她家这个月应付水费多少元?

(2)王强家3月份付水费34元,他家这个月用水多少立方米?

2.襄樊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如下:

(1)请你算一算乘车8千米需要多少元钱?

(2)如果你有20元钱,最多可以乘车多少千米?

(3)田老师从学校去相距4千米的教育局取资料并立即回校,应该怎样乘车比较合算,需付出租车费多少元?

感悟数学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篇7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道:“泰山不拒细壤, 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所以,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命运。教学的细节问题容易被一些教师所忽视, 而细节往往也成为教学的闪光点、成为学生领悟知识的开启点、解决问题的破解点、学习习惯的矫正点和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科学地处理教学的细节问题更能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以下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1.挖掘数学基础知识的细节问题, 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定理、基本思想方法, 看似基本, 其内容实则博大精深, 不易全面的、透切的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例如, 在学习普遍认为较为“简单”的实数的绝对值问题时, 很多学生的认识仅局限于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如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却忽视了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这个数到原点的距离, 绝对值的意义更多的表现在几何意义上。比如, 读出|-5|的几何意义时, 很多学生仅表述为“-5到0的距离”, 但|-5|=|0-5|=|5-0|=|-5-0|还可读为“数0到数5的距离或数5到数0的距离或实数-5到实数0的距离”等。出现这种情况, 就是忽视细节之一:数与原点的关系。因此, 不能把|2-5|读为“数2到数5或数5到数2的距离”, 更不能把|x-y|叙述为“数x到数y或数y到数x的距离”;细节之二就是学生不理解绝对值是两个数的距离, 如|x+y|=|x- (-y) |=|y- (-x) |也不能叙述为“实数x到实数-y或实数-y到实数x的距离”;细节之三就是有些学生不理解绝对值与实数的差, 实数x与其相反数-x在数轴位置的表示与联系, 这样难以对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 应注重基本概念的细节问题, 但是也不要总担心某些知识点讲不透或讲不到位, 片面追求“面面俱到”, 往往就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在课后作业中反映出来, 课堂里把握“主干知识”, 去掉一些“细枝末节”也是必要的。

2.在课堂目标教学的预设中, 应重视“节外生枝”的细节。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学生课堂自主性、主体性的增强, 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 这些意外或许会扰乱教学预设的节奏, 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开展时,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选择调整, 或顺势利导, 或放弃自己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历程, 是激情与智慧综合交融的过程。一次教研活动中, 某位数学教师在上一节数学概率的课中, 讲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把5枚硬币同时向上抛, 硬币出现的正面向上分别为0枚、1枚、2枚、3枚、4枚和5枚的概率各是多少?其本意是让初中生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 可是一些学生想当然的回答说“都是六分之一”, 别的同学也随着附和并停止实验, 如果教师想利用高中数学知识“n次独立重复实验, 事件发生k次的问题的概率公式”, 或用独立重复事件的概率公式p (A·B) =p (A) p (B) , 问题很快得到答案, 分别是可是这样的解释显然很难驳倒的错误答案, 如果教师因为困难而放弃解析, 长期积累悬而未决的问题, 教师形象会受影响, 课堂里学生也会对该问题搁置不下, 影响教学预设目标的实施,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化发展, 并把出现的问题作为创设教学情景的契机, 及时调整或改变课堂的预设,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因此, 该教师要求学生把抛硬币实验继续下去, 把实验出现的频数进行累计, 让学生体验在互动、互助、互问中的成功的喜悦, 各个同学发现实验的频数与那么接近, 无意中给学生制造了问题悬念。最后, 该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各自的5个硬币都帖上不同的标签, 再做实验……学生把情况分得更细, 加深了学生对概率基础知识的感知, 这不仅纠正了学生“想当然”导致的错误, 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情感目标。

3.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民主的细节。新课程教育理念里, 倡导的是教师引导的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的教学方式, 就应当给予学生学习中充分的权利, 更应给予他们民主、平等的权利,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教师猝不及防, 这是正常的。教师有不懂的问题, 不必为自己的不足辩护或自圆其说地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生气, 否则会抹杀学生质疑的权利和培养其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品质。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 师生是平等的, 要让学生敢问、敢疑、敢答, 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师生情感交流融合的求实、求真的课堂环境, 充分体现教师民主的、平等的意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每一个结论, 消除学生“我怕讲错”、“我怕批评”等思想顾虑。

4.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看似细小, 但有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影响, 甚至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长期以来, 在追逐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氛围影响下, 数学教学普遍重视分数高低, 大部分学生在低分数面前以失败的心态面对数学, 以失落的情感远离数学, 对学生的情感造成了极大的内伤。在一次考试中, 笔者发现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考的成绩很不理想, 考虑到这样的结果会挫伤其积极性, 就想方设法拿到别的学校的成绩, 让他们了解到别人的成绩也如此, 并不断鼓励他们;对于一些总考不好的同学, 把试卷悄悄地发给他们, 并不公开其成绩, 而是暗中辅导。上课时尽可能使用激励性、赏识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尽量避免使用批评性语言。美国一位教师在上“分数加减运算”时, 列着这样的一个式子让学生做, 他发现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紧问其理由, 他说分子与分母的和分别是1+2=3, 3+4=7, 这教师不但不批评该学生, 反而伸起大拇指表扬该学生“你真行, 很能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 一次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的一道题少写一个小数点, 被老师扣了分, 试卷发下来时她补上, 然后来找陶行知先生要分, 陶先生看了出来, 可没有批评她, 也没有点破, 反而满足她的愿望。因为学生能追求好成绩, 至少是一个上进的好学生。因此, 教师要时刻保持沉着冷静, 鼓励学生敢想, 常用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

“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营造“问题教学”的氛围

学生学习数学实际上是了解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出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教学内容引出,精心设计,事先准备的导学性问题:一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提出和反映的有较强“疑”色彩的问题。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两次、三次甚至多次的反复,每次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提炼和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问题带进课堂,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苏联心理学家鲁宾什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教师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在地面上测量出大楼的高度吗?”“你能不过河就测量出河宽吗?”等等。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

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从准备到实施到结束,除了教师指导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教师要摒弃滔滔不绝地讲,而把精力使用在创设情境、设计阶梯性问题。学生要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推论,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消除“等结论”的惰性习惯,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知识获得过程,较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对称”的教学设计:①画一条直线,将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这样的直线你可以画多少条?②将正方形改为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结论怎样?③将正方形改为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结论怎样?学生通过独立解决问题,能从解决问题本身体会到学习与创造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三、教给学生“解決问题”的方法

1.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

如从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找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法则、定律和公式上找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要多问“为什么”、“怎么办”,就会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具体地说:

(1)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

(2)计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3)应用题:列式的根据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法?

2.教给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

教师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仅仅是手段,而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才是目的。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要比讲授“证题术”、“归纳题目类型”、“解题技巧”甚至是“题海战术”重要得多。教师教学中若一味讲题目类型和解题技巧,让学生死记一些孤立的解法,将精力用在训练模仿力和记忆力上,不仅会僵化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可教给学生以下几种解题的方法:

(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

(2)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3)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拓宽了解题思路,使学生在各种方法的选用过程中找出最佳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帮助学生建立“问题”的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四、对“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什么时候提出问题?怎样提出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等,都会对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高提问艺术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系很大,它主要表现在问题本身的科学性、问题的数量要求、问题提出的时间、问题的可接受程度等方面。问题本身的科学性要求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第一,必须言之有理,逻辑严密;第二,目的性、针对性强,简明扼要;第三,问题所含的潜在信息量丰富有效,即能将问题信息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已知信息“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即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但更需要教师在课外付出辛勤的汗水,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前认真、细致地备课,做到有备而来。

2.运用延迟评价

大班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篇9

大班额意味着学生人数多、均衡关注难度大。有些学生对教师关注的在意程度更高,一旦觉得没有被教师关注到,容易丧失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作为一个带大额班的班主任,最大的挑战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均衡管理能力和培养学生自立的水平。当然,这些付出如果放在每个学生的一生来看,都是有现实价值的,因为不论学校班额有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超级无敌的大班——社会。在这个大班里,没有哪个人会专门关注谁,也没有哪个人会一直陪伴这个昔日的学生,帮助他解决一个又一个人生难题。当然,从个人角度出发,如果想在社会这个超级大班里获得生存的权利,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我们需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甩手掌柜式”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敢于放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为此,班主任首先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用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育引导。结合上述案例,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以爱的教育引领学生走出心海迷途

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老师说,对于一个班主任而言,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爱的基础上,缺失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难以实现其初衷的教育。

这一点对于一个大额班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一个学生数量超出班主任爱心承受能力的班级里,对学生的爱能有多少完全取决于班主任内心的能量了,正所谓大爱无疆,大爱无敌。解决这一现实性难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学生对师爱的渴求心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从而敞开干涸而饥渴的心灵,接受班主任爱的教育,这是大班班主任的成功方法之一。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每个人都有渴望师爱的心理,要么为了获得教师的关爱,要么为了在同学面前更有面子,所以大额班的学生更愿意变着法子获取来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阳光雨露。巨大的心理渴求诱使大额班学生放弃了许多常规路线,比如课堂上的积极发言,课后的认真作业,考试过程中的力拔头筹,各种活动中的占尽风光,而是采取了一些非常规做法,自认为这是终南捷径,这样做可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所以有的同学上学故意不吃早饭,上课故意大声喧哗,课后主动“作业不做”,考试故意大起大落坐“过山车”,甚至不惜在来之不易的活动参与权上大做文章,故意败走麦城,以此引起班主任的注意。大额班里的学生,有多少人正踟蹰在渴望班主任关注的心海迷途里呢?案例故事里的这些孩子就是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走进班主任的视野,他们的做法是故意不交作业。

那么,如何有力地防止学生的心灵缺氧,引领大额班的学生走出心海迷途呢?不是靠简单地苦口婆心地布道式地展示师爱,或在特定时刻小施恩惠就能奏效。而是必须找准爱心教育的契机,指出上述做法对于解决问题(即引起老师的关注)而言并非最佳策略,而且引起老师的注意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还有更需要关注的问题:积极成长比消极抵触更能引起老师的关注。有了积极的成长,人就好比林间秀木,阳光必然首先照耀着我们自信的脸庞。没有积极成长的学生比没有得到关注的学生更让人叹惋!

二、以均衡教育关怀学生弥补情感缺口

对于大额班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教师的关怀非常渴望,主案例中的几个孩子甚至采取了非常规的措施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对于老师的批评,有一些同学可能是表面上低头认错,内心里暗自窃喜,因为老师终于关注到他们了,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对于这种渴望关怀的心理并没有一个清醒认识,对老师或者是班主任的批评可能还会有一种抵触情绪。

这是大额班的学生心理,是一种现实,是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充分正视、重视的。当然前提是理解这种心理,明白这种心理的根源是班额过大,学生内心感受到的来自教师的关怀不足。这就像自然界中的丛林法则一样,长在丛林中一棵伟岸的大树,把自己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更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便呼吸到更多更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便更多地汲取大地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如果我们的班主任漠视这种大额班里的丛林现象,那么本应充满人文关怀的班级和弱肉强食的自然丛林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局部地区阴天”的情形,就要把自己的教育关怀均衡地播撒到大额班孩子们的心田,以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口。主案例里的朱老师就采用了“点播法”,逐一登记,一个不漏,阳光地带,一个都不能少。

三、以主题教育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意识

在所有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没有哪一项活动是可以完全取代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的,要想把教育效果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最有效、最有效率的方式还是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主案例中的朱老师把教育工作和风细雨地融合在教学工作,这是一种常见的思路,也是一种不错的思路,但是这种工作思路也有明显的不足,就是缺乏系统性,主题的突出性也不够明显。所以这种以往被冠以和风细雨式的教化方式往往只能在点上发挥作用,在面上往往就显得捉襟见肘,力度不足,把这种工作方式缺陷放到大额班的背景下来观察,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如果可以用一个比喻的话,朱老师的方式可能是狙击步枪,一次“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班级主题教育则是集束炸弹,要面向全体,力图解决班级集体的问题。

再者,朱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指导者角色,学生的问题剖析出来之后,朱老师就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固然可以把“这一个”问题解决,但是却不能有助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当然对于“这一个”问题的近亲、“这一类”问题的近邻,都很难发挥作用。这样一来,班主任就必须不断地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得到班主任具体指导的学生也只能懂得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无法做到触类旁通,更难以实现对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自主解决。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接见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对留学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学生是这个广阔世界的未来,最终解决困难的方式还是需要年青一代自主解决,同时就像我们的前辈已经经历和我们自己正在经历的一样,处在这个星球最广大人群中的学生们还需要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所以建议大额班班主任在设计班级主题教育时,既要注意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自主、协作意识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 篇10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通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充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进行积极创新改革的精神,突破传统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师要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此外,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探究与解决问题,并从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强化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终身受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2)利用数学关系等。(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

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注意到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以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为辅;或者多种方式优化组合。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表现出良好的数学素养。

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发言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夯实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功底。鼓励学生多发言,学生的发言比老师的讲解更加重要。这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二是学生方面: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也进一步检验教师良好的教学效果。

广告中的数学问题 篇11

一、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先把手上的几件礼物送给大家。不过,有个要求:谁猜中它的价格,它就是谁的。(老师出示礼物,学生竞猜价格)

二、引入

课件演示:看看街头的各类广告,说说它们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

预设一:折扣。

预设二:分数(百分数)问题。

三、展开

1.购物策略

(1)课件出示:书包图 A店:八折 B店:九折

师:两家书包专卖店分别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来搞促销,如果是你想购买书包,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预设一:到A店购买,因为A店的折扣比较低。

预设二:到B店购买,可能B店的质量比较好,款式多。

师:看来,去商店购买物品要考虑的问题还挺多?(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购物策略要考虑:折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为什么?

预设一:无法确定到A店还是到B店购买。因为只知道折扣不能马上下结论,还要看两家店各自的书包原价是多少?书包的最终价格不仅取决于折扣,还取决于原价。

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看来,在购物时,不仅要看商品的折扣,还要看商品的原价。(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购物策略要考虑:原价)

预设二:就算知道了折扣和原价也不能决定一定去哪家购买好,因为,购买物品还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质量、款式、需要等等。(随机生成)

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质量、款式、需要等)(随机生成)

(2)课件出示:原价A店:95元/个 B店:80元/个

师:如果我们不考虑质量、款式、需要等其他因素,只考虑价格。现在知道原价,A店:95元/只,B店:80元/只。请你算一算,作出选择。

预设:学生计算后选择B店。

师;你为什么选择在B店购买?你比较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现价)

师:谁来说说现价怎么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原价×折扣=现价)

(3)课件出示:A店:买95元书包一个,送30元礼品卷一张。

师:你觉得A店的生意会好起来吗?为什么?

预设一:会好起来的。因为,再送30元礼品卷后比B店优惠了不少。

预设二:不一定会好起来。因为,30元礼品卷还要到A店去用掉,不见得会省钱,可能又会花掉不少钱的。

师:知道什么是礼品卷吗?如果30元礼品卷就换来了刚才老师课前送给你们的4件礼物,你觉得怎么样?所以,你觉得在购买物品时还要考虑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实际价值)

(4)小结:课上到这里,请你谈谈你的感受。

2.实际应用

(1)课件出示:大瓶可乐(1200毫升):10元

小听可乐(200毫升):2元

甲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店:一律九折 丙店:累计满30元八折

你会选择哪家店?为什么?

①要买一大瓶和一听可乐,去哪家?

②买一听可乐,去哪家?

③买三大瓶可乐,去哪家?

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自己选择一个问题,算一算。

(2)反馈交流。

(3)课件出示:班级开元旦联欢会,要给35位同学每人准备200毫升可乐,如何购买?

小组合作,设计出购买方案(一个或几个),确定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案。

(4)反馈交流。

预设一:丙店 1200×6=7200毫升 每人200毫升 6×10×80%=48元

预设二:丙店 200×35=7000毫升 每人一听 35×2×80%=56元

预设三:甲店 1200×5+200×5=7000毫升 每人200毫升 5×10=50元

……

四、巩固

1.课件出示:苏宁商城新推出一批海尔空调(进价4000元),标价5000元出售,但销售形势不乐观。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助苏宁商城设计一个打折广告以利于促销。

师:为什么进价4000元,要卖5000元?为什么不卖10000元?所以,在设计打折广告时讲究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广告设计要讲究:合理)

师:设计好了广告能不能随意涨价?所以,在设计广告时还要讲究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诚信)

2.小组合作设计打折广告。

3.反馈交流。

五、总结揭题

(略)。

上一篇:初三春季开学演讲稿下一篇:浅谈汉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