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复习材料(精选8篇)
P5-P13(那么多重点,就自己看吧)可能是选择题:
1、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的理论就其影响而言,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2、征收关税是海关的重要任务之一,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叫关境或关税领域。他是海关所管辖的和执行有关海关各项法律和规章的区域。一般说来,关境和国境是一致的,但有些国家在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不属于关境范围之内,这时关境小于国境。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缔结成关税同盟,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的领土即成为统一的关境,这时关境大于国境。
3、进口税主要可分为最惠国税和普通税两总,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普通税适用于与该国没有签订这总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最惠国税率比普通税率低,两者税率差幅往往很大。
4、买方信贷。它是出口方银行直接向外国的进口商(既买方)或进口方的银行提供的贷款。其附带条件就是贷款必须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因而起到促进商品出口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约束性货款。
5、出口加工区脱胎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采用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做法,但它又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以发展转口贸易,取得商业方面的收益为主,是面向商业的;而出口加工区,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取得工业方面的收益为主,是面向工业的。
6、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为标准的,统计进出口货物的,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称为总出口。在总出口总既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也包括未经加工的进口货物的出口。
7、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受到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的挑战。他们就是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俄林的代表著作是《欲际和国际贸易》,他曾于1977年获若贝尔经济学奖。由于他的理论采用了其师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创立了较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因此又叫做赫克歇尔—俄林原理,又简称赫俄原理。
8、国际分工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垂直型国际分工②水平型国际分工③混合型国际分工。
9、服务贸易的分类①商业性服务②通信服务③建筑服务④销售服务⑤教育服务⑥环境服务⑦金融服务⑧健康及社会服务⑨旅游及服务10.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11.交通运输服务12.其他
10、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因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两种主要条件,一种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另一种是自然条件,其中包括气候、土壤、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等等。而国际分工的性质则是由国际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11、国际配额①自由配额。又称单方面配额,是有进口国家完全自主地、单方面强制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从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的配额。这种配额不需征求输出国家的同意。②协议配额。又称双边配额,是由进口国家和出口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之间协商确定的配额。如协议配额时通过双方政府的协议订立的,一般需在进口商或出口商中进行分配、如果配额是双边的民间团体达成的,应事先获得政府的许可,方可执行。
12、共同市场。它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在实现商品自由流动的同时,还实现商场要素(劳动力、资本)的自由移动。既,在成员之间,对于人员的流入和流出以及资本的跨国间移动没有任何限制。
13、经济联盟。它是指实行经济联盟的国家不仅实现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共同对外的关税,并且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进程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与共同市场不同的是,经济联盟还要求有共同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14、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他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认适用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这是因为前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由供给方面决定的,而后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由需求方面决定的。
15、在封建社会,奢侈品仍然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西方国家以呢绒、酒等换取东方国家的丝绸,香料、珠宝等。
16、按征税标准分类①从量税是以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②从价税,是以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一定比例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③混合税又称复合税,是对某种进口商品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④选择税是对于一种进口商品同时定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在贸易保护主义情况下征收时选择其税额较高的一种征税。
17、(计算题)埋头于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出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初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贸易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贸易差额=出口总值—进口总值
18、洛美协定国家之间的特惠税。1975年2月28日欧洲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1987年增至66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贸易和经济协定。简称洛美协定。该协定是欧洲共同体向参加协定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呀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特惠税。
19、普遍优惠制,简称普惠制,它的主要原则是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所谓普遍的是指,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所谓非歧视的是指应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不受歧视、不列外的享受普惠制的待遇。所谓非互惠的是指发达国家应该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关税优惠,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反向优惠。
20、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下较为准去的定义,服务贸易包括以下四种提供方式:①过境交付,②境外消费③商业存在④自然人流动。
21、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①国际化经营规模巨大②实行全球战略③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④向综合型多种经营发展⑤建立跨国公司联盟。
22、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①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不稳定②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居主体地位③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产品、服务业发展④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题力量⑤贸易集团化趋势加强⑥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⑦国际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直接转口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货物从生产国直接卖给消费国,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贸易。
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这种行为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贸易。
转口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从第三国角度来看,即是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即使货物直接从生产国、供给国运往消费国、需求国,由于他们之间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仍属于转口贸易的范畴。
24、对外间接投资:
一、证券投资。
二、借贷资本输出
①政府援助贷款。
②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③国际金融市场贷款。
④出口信贷。
注意!(以下内容为牢牢记住)
1、财政关税又称收入关税,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的而征收的关税,为了达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对进口商品征收财政关税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征税的进口货物必须是国内不能生产的或无代用品而必须从国外输入的商品;②征税的进口货物,在国内必须有大量消费③关税税率要适中或较低,如税率过高将阻碍进口,达不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关税的征收,最初的目的都为获取财政收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财政关税在财政收入中的重要性已经相对较低,这一方面由于其他税源增加,关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广泛的利用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于是财政关税就为保护关税所代替。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口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等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各种特权和有待,允许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广泛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范围,保护本国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等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
对面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可分为对外贸易额(包括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依存度,货物贸易依存度和服务贸易依存度三种形式。
倾销有关的确定。倾销是指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了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而扩大出口,由该国税务等行政机构将商品种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使出口商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措施。
关税配额是对商品进口的据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增收比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
所谓自动出口配额制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以时期内(一般为3—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2、3、4、5、6、7、8、9、10、进口押金制,又称进口存款制。这种制度下,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预先按进口金额的一定比例和规定的时间,在制定的银行无息存入一笔现金才能进口。
1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①被保护的商品不断的增加②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进一步转向非关税壁垒③加强了增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行动④管理贸易日益合法化、系统化⑤奖出限入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12、里昂锡夫对赫—俄原理确信无疑,按照这个理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的使用国内比较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于以上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里昂锡夫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两百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力。从计算结果认为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里昂锡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为里昂锡夫之谜,并掀起了一个验证和讨论里昂锡夫之谜的热潮。
13、贸易转移效果,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免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同盟成员国该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前增加,消费支出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果。
14、跨国公司应用转移价格的主要目的是①减少税负②转移资金③调节利润水平④增强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⑤减少或避免生产。
计算题:
实在是不好啊,大哥大姐们你们自己去看书吧。P7的例题和P10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
谢谢
在此特别鸣谢:小曹同学,小贼同学。
1 国际工程材料供应的特点
由于国际工程材料施工过程的特殊性, 相对于它的管理和供应就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表现如下:
(1) 国际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种类多、数量大、规格多, 既有大宗材料, 也有小型零件, 这样就使得材料的复杂性和供货渠道的多样性。
(2) 国际工程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所购成的比例会随着工程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体现了工程材料的多样性。
(3) 国际工程项目施工的工期比较长, 一般情况下, 国际工程材料从投标、履约到结束, 至少也要两年以上, 这就决定了工程材料储备的数量之多, 占用材料资金的周期之长。
(4) 国际工程项目施工会受到影响, 如季节性, 每一个阶段所用的材料在种类上和规格上都是不同, 这就使的工程材料的使用、供应和储藏的不平衡性。
(5) 国际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它是涉及多个专业跨多个学科的新学科, 从事国际工程是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 既需要掌握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同时又要求掌握涉及到法律、金融、外贸、保险、财会等多方面的其他专业的知识。
2 国际工程材料管理的要求
国际工程材料管理的任务就是减少材料成本, 并能保质、保量和按期供应成套的所需材料, 并且还要监督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材料管理的要求有以下五点:
2.1 保证材料供应, 应满足施工所需。
物资供应包括编制物资计划、询价、采购、运输、验收、保管、发放等环节, 也就是生产资料从流通进入使用最终消耗的过程。假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各种原材料、燃材料、辅助材料等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到货, 种类和规格不符合合同中所要求或不配套, 就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并造成停工待料的经济损失。
2.2 保证材料的质量
保质工程材料的质量, 是一项工程合格的前提。在当前市场商品管理还不规范, 鱼龙混杂的情况下, 如何把握好质量关,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方面, 我们应该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方法筛选合格供应商, 另一方面, 我们要求采购人员要特别熟悉产品的标准。
2.3 加速材料周转, 节约流动资金
加快流动资金周转的方式之一, 就是降低材料周转的时间。所以, 我们应该统筹安排材料供应计划。搞好供需的衔接。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尽可能的就近组织运输, 力争一步到位, 避免二次搬迁。
2.4 提高工程材料的利用率
开展物质节约, 搞好充分利用、回收利用。加强仓库保管维护, 防止和减少损失、变质、锈蚀、丢失等。
3 探索国际工程材料供应管理新模式
现代化的国际工程材料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对计划、采购、库存、供应商的规范化管理, 达到降耗节流的目的, 使科学规范的供应管理成为新的经济效益增。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企业式供应链;二是项目式供应链;三是第三方物流加入后的供应链模式。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要是供应链管理的四个领域。供应、物流和生产作业是否符合需求来实施管理。力求围绕企业的核心网联结构来提高材料的供应水平并且降低成本。供应链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 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构成。供应链的合理合作与分工, 使得物流和资金作为媒介来实现不断的增值。供应链成为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企业之间的一个媒介, 构成了个网络, 从而使得企业物资的需求成为给企业提供服务与物质的过程。这实际上, 是将供应商和企业放在不可分离的链条上。在整个过程的实施的过程中, 使得供应商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一种互赢模式, 所以, 合作和协商就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如果供应商与企业在中间环节缺少有效协调和沟通, 就会使得供应商出现波动效益,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牛尾效益, 这就能很清楚地说明这一点。由于夸大或错误信息, 使得生厂商生产大量产品、供应商存储大量的物资, 这无形当中就会增加生产成本和存储成本,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在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上, 我们要特别注意, 合理的供应链长度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随着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增多, 相应供应链的长度也会增长, 这样就会加大难度, 特别是协调的难度, 这将最终影响消费需求。如果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那与之合作的企业的数量就不能很多, 并且它所覆盖的区域面积也不能太大, 否则企业在供应链上管理的优势将不存在。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开展优选供应商, 优选供应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价格因素;二是质量因素;三是位置因素;四是物质供应能力因素;五是供应商信誉;六是其他服务能力, 很多原材料产品需要售货服务。一个优秀的物资供应商应该具备以上六点才行。根据企业需要的供应模式, 选择综合实力最强的供应商, 这样就可以控制供应成本, 优化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国文, 赵海然.供应链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2]邱菀华, 等著.项目管理学-工程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 (荷) Prof.Arjan J van Weele著.梅绍祖, 阮笑雷, 巢来春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分析、规划及其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知识概述】
1.基本概念: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联合国等。
2.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宗教的性质、社会作用;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意义。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际法的作用;判断主要国际组织的分类;当今世界的主题及其关系;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知识精讲】
考点1 民族的基本特征
(1)内容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共同语言、共同地域是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的发展。民族的四个特征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其中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2)知识运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热点点拨 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下,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顽强奋战解救被困群众,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全国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全力支援,为我们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汶川地震中的遇难同胞,举国下半旗哀悼。这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这一次代价虽然太大,却唤起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再一次让世界见证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柔韧。经过历史和灾难凝练的中华精神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传承涌动。
设题:举国下半旗向遇难同胞哀悼,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历史事实反复证明,多大的灾难都吓不倒中华儿女!这是因为()
A.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是形成民族感情的基础
C.共同经济生活是决定民族特征的根本因素
D.民族的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参考答案:D
考点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内容 我国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三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知识运用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的修建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反对“藏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热点点拨 西藏经济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总量突破300亿元大关,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局势连续19年保持基本稳定。当前,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局势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正处于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
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结果,在世界上树立起一面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光辉旗帜。
设题:上述材料说明()
A.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B.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障
C.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前提条件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落到了实处
参考答案:D
考点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自治地方具体指自治区人大和政府、自治州人大和政府、自治县人大和政府。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知识运用 我国在西藏、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充分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热点点拨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紧密团结各族群众,迅速依法采取措施,果断平息了这场事件。这一正义行动,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制,保护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得到包括西藏各族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国际正义力量的理解支持。
只有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坚决粉碎“藏独”分裂势力的阴谋破坏活动,才能有效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设题: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认识,正确的是()
A.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区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C
考点4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1)内容 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起消极作用:阻碍了社会发展,削弱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积极性,堵塞科学发展的道路。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发展、文化艺术发展和调整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知识运用 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3)热点点拨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5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消灾祈福大法会上,为灾区群众祈祷,并捐款10万元人民币。据了解,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团体积极参加抗震救灾活动,截至5月14日,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已筹集捐款人民币300万元准备捐往灾区。
中国各宗教派别积极行“善”,体现了宗教的积极作用。
设题:下列符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做法是()
①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 ②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③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④教徒不能利用宗教危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A.①②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考点5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内容 ①含义(略)。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②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知识运用 国家拨巨资修复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3)热点点拨 总投资3.3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于2002年6月正式启动,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安排。工程分别于2008年3月、5月复工,计划年内全面竣工。其中,萨迦寺被誉为“第二敦煌”,以保存着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据了解,此次对萨迦寺的维修是萨迦寺建寺以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维修项目最多的一次。
中央财政全力支持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体现了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信仰自由与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
设题:依法确保信教公民、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样做()
①有利于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有利于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③是为了大力发展宗教 ④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考点6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1)内容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树立科学世界观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知识运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反对封建迷信,依法取缔“法轮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
(3)热点点拨 2008年5月20日,美国纽约华人社团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门前为四川灾区募捐,“法轮功”分子现场捣乱,引发众怒。
广大群众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揭穿“法轮功”的实质和丑恶嘴脸。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设题:作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应该()
A.反对其他公民信仰宗教B.树立科学世界观,做无神论者
C.传教而不信教,不相信神仙鬼怪D.向宗教教徒宣传无神论
参考答案:B
考点7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内容 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2)知识运用 过去的五年,中国外交践行“和谐”理念,大国关系良性发展,周边合作积极务实,全面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友谊,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中国更加融入世界,世界也更加依赖中国。
(3)热点点拨 2008年5月6日至10日,应日本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首次访日,是一次暖春之旅。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对于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增进中日两国的战略互信,构筑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总体框架,全面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日双方在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上达成一致,是因为两国间存在着共同利益,这是两国合作的基础。
设题:继福田康夫首相去年年末的“迎春之旅”以来,中日关系已进入“更新”“更全面”“更高水平”发展的新时期。这表明()
①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 ②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③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④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正确答案:B
考点8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1)内容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必须具备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等构成要素,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卫权。
(2)知识运用 中国政府一再重申,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中国政府多次表示,应该尊重伊拉克的主权,真正做到伊人自治。
(3)热点点拨 2008年3月22日,陈水扁当局处心积虑推动的所谓“入联公投”被大多数台湾民众否决。“台独”分裂势力以“公投”之名行“台独”之实的阴险图谋遭致失败。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是骨肉兄弟,在国家主权这个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台独”分裂势力搞“台独”是不得人心的,两岸人民期盼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努力。
设题: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这是因为()
A.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B.不干涉他国内政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
C.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
D.台湾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
参考答案:C
考点9 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1)内容 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国际法的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法不是由一国单独制订的,而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的方式制订的。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知识运用 国际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法律规范。它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热点点拨 2007年6月1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六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人权理事会建章立制问题的一揽子方案,该方案确立了定期普遍审议机制、人权特别机制、专家咨询机制以及理事会议程和议事规则等。本届会议通过的人权理事会建章立制一揽子方案的最重要之处,是确立了定期普遍审议机制,即世界各国一律平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每隔四年都接受一次人权状况审议。
定期普遍审议机制对世界各国均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人权理事会如期完成建章立制工作,为人权理事会工作全面步入正轨奠定了基础。
设题:美国在其“国别人权报告”中,都将自己作为“例外”,手捧“人权”这面镜子照人不照己。这表明()
①美国作为主权国家,享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②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人权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 ③美国热衷于国际人权建设 ④美国不履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D
考点10 联合国
(1)内容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其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2)知识运用 中国支持联合国;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也得到了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广泛而大力的支持。
(3)热点点拨 2007年,中国共需缴纳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等各项费用2.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2%,上涨幅度在各国中位居前列。中国克服自身困难及时缴纳联合国各种费用,以实际行动履行对联合国的财政义务,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国际援助和国际事务,一次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对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题:联合国是__________国际组织。()
①政治性的 ②世界性的 ③政府间的 ④区域性的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考点1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知识运用 中国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维护,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3)热点点拨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进一步上升。2008年是中美关系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中方愿与美方共同努力,始终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坚持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妥善处理彼此重大利益关系。
中国与美国之间良性互动不断加深。和谐的大国关系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
设题:中美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有利于促进两国共同繁荣,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这说明()
A.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B.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D.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参考答案:A
考点12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内容 当前世界形成了多极化趋势: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社会主义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国际舞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体实力已经与美国相当;日本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大国和债权大国;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已力不从心,渐失昔日的霸主地位;俄罗斯仍有巨大的经济、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2)知识运用 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同时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热点点拨 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又一次信用危机,而从金融信用和信任角度来看,它被有的经济学者视为“美国可能面临过去76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消除这场危机,因而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次贷危机的延续,一方面波及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力不从心。
设题:近年来,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频频受挫,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国之间出现了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所有这些表明()
A.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强权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多极世界D.反对霸权主义失去了现实基础
参考答案:A
考点13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内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当前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2)知识运用 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
(3)热点点拨 财政部近日出台政府采购新政策:对于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首创和自主研发的、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产品,政府采购将予以大力扶持,通过首购和定购的形式优先购买。这意味着,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自主创新将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光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不够的,更需要政策这只有形的“手”进行激励和引导,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保护。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本国技术和产品创新,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设题: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把科技上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内在原因是()
①任何国家都有实施科技创新的职能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③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 ④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考点14 我国的对外政策
(1)内容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服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点有: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知识运用 早在200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也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愈加成熟。
(3)热点点拨 岁末年初,往往是外交活动的淡季,大国首脑却相继来华访问。法国总统萨科齐、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印度总理辛格、英国首相布朗、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这些频繁的高层外交活动,折射出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国外交的新气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理念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外交上的运用,将引导中国实现稳定和繁荣,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设题:建设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应致力于
()
①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促进世界普遍繁荣 ③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④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国际财务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一个新领域。把其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2、国际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体系尚不成熟。
3、国际财务管理定义的不同观点:
(1)视国际财务管理为世界财务管理:(最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远离现实,只能作为方向;
(2)视国际财务管理为比较财务管理:缺乏实质性内容;
(3)视国际财务管理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不能完全概括国际财务管理的内容。
4、跨国公司的主要内容:
(1)由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营业的一组企业组成;
(2)是根据资本所有权合同或其它安排建立的共同控制下营业的;
(3)各实体退行全球战略时,共享资源和分担责任。
5、国际财务管理研究:一切国际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时所遇到的特殊问题。
6、国际企业指一切超越国境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外贸公司、合资公司。(多选)
7、一个国际企业可能不是跨国公司,但任何跨国公司都属于国际企业。(判断)
8、国际财务管理是按国际惯例和国际经济法的有关条款,根据国际企业财务收支的特点,组织国际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国际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9、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特点:(多选)(1)理财环境的复杂性;(2)资金筹集的可选择性;(3)资金投资的高风险性。
10、国际企业理财环境的复杂性体现在:(1)汇率的变化;(2)外汇的管制程度;(3)通货膨胀和利率的高低;(4)税负的轻重;
(5)资本抽回的限制程度;(6)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7)政治上的稳定程度。
11、筹资选择的方式:(多选)
①母公司地主国资金;②子公司东道国资金;③向国际金融机构筹资;④向国际金融市场筹资。
12、国际企业资金投资的风险性分为两大类:
1)经济与经营方面的风险:
①汇率变动风险;②利率变动风险;③通货膨胀风险;④经营管理风险;⑤其他经营风险。
2)上层建筑与政治风险:
①政府变动的风险;②政策变动的风险;③战争因素的风险;④法律方面的风险;⑤其他风险。
上层建筑的政治风险企业无法左右,而经济与经营方面的风险,可通过有效经营来克服。(判断)
13、美国的布瑞罕姆和夏普瑞概括了两种不同的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14、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1)国际财务管理环境;(2)外汇管理风险;(3)国际筹资管理;(4)国家投资管理;(5)国际营运资金管理;(6)国家税收管理;(7)其他内容。
15、外汇风险管理是国际财务管理与国内财务管理的重要区别所在。(判断)
16、外汇风险分类:交易风险、换算风险、经济风险。(多选)
17、国际企业的筹资方式:
(1)国际股份集资;(2)国际债券;(3)国际租赁;(4)国际银行信贷;(5)国际贸易信贷;(6)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18、国际投资分类:⑴按投资方式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⑵按时间长短分:中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19、对国外项目进行财务分析的两套分析:(多选)
(1)计算国外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2)把国外现金流量,按统一的汇率,折算成本国的现金流量,算出总公司获得的净现值。
20、运营资金的管理包括:存量管理和流量管理。
21、国际企业通过对税收问题的合理调控可实现的目标:
(1)避免双重征税;(2)利用优惠政策,实现纳税减免(3)利用“避税港”减少企业所得税(4)利用内部转移价格,减少纳税总额。
22、国际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2)多元性;(3)层次性;(4)复杂性。(多选)
23、国际财务管理的目标经历的阶段:
①筹资数量最大化;②利润最大化;③净现值最大化;④每股收益最大化;⑤财富最大化。
24、财富最大化是主导目标,履行社会责任、加快现金流动、提高偿债能力是辅助目标。
25、国际财务管理目标的目标体系: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多选)整体目标决定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分部目标在整体目标制约下,进行某一部分财务活动要实现的目标,具体目标在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制约下,从事某项具体财务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具体目标是财务目标层次体系的基层环节,是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落脚点。(判断)
26、财务管理目标评价的观点及每个观点的优缺点:(简答/多选)
(1)产值最大化:
优点: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值计划指标的程度决定: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
缺点:①只讲产值,不讲效益;②只讲数量,不求质量;③只抓生产,不抓销售;④只重投入,不讲挖潜。
(2)利润最大化:
优点:①直接反映企业创造价值;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③补充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来源。
缺点:①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②没有反映创造利润与投入间的对比关系;
③忽视风险因素;④可能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3)股东财富最大化;
优点:①考虑了风险因素;②克服企业短期行为;③容易量化,便于奖惩。
缺点:①非上市公司难适用;②对企业其他关系人的利益重视不够;
③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不合理。
(4)企业价值最大化:
优点:①考虑了时间价值;②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③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
27、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28、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内容:①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承担的范围内; ②创造与股东间的利益协调关系;③关系本企业职工利益;
④加强与债权人的关系;⑤关心客户的利益;⑥讲求信誉;⑦关系政府政策。
29、美国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原因:(判断/选择)
(1)所有者:个人股东多,注重企业短期行为,忽视企业长期发展。(2)职工:与企业没有稳固的关系;
(3)债权人:与企业是契约关系;(4)政府:不对企业进行干预,要求企业遵循有关法律法规。
30、日本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原因:
(1)所有者:法人居多;注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2)职工:与企业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关系;
(3)债权人:协助企业渡过难关;(4)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经营、财务政策。
31、欧美式与德日式市场经济的特征的比较:(判断/选择)
欧美式德日式
股东第一主义职工第一主义
职工有转换职业的机会终身雇用制
股份公开为主股份非公开为主
公司成为投机对象安定股东工作
注重短期利益注重长期利益
32、中国采用日本式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原因:(判断)
(1)中国证券市场与日本相似;(2)我国企业更强调职工的利益与权利;(3)中国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超过75%,与日本接近;(4)政府对企业财务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33、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经过合理组合的目标群。
主导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辅助目标:(1)长期合并收益;(2)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3)结合子公司东道国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目标。
34、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
(1)筹资管理理财阶段;(2)资产管理理财阶段;(3)投资管理理财阶段;(4)通货膨胀理财阶段;(5)国际经营理财阶段。
35、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投资管理理财阶段,迪安研究用贴现现金流量法来确定最优投资决策;夏普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马考维兹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
36、影响国际财务管理形成发展的原因:
(1)国际企业的迅猛发展是国际财务管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2)财务管理基本原理的广泛性国际传播,是国际财务管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因素;(3)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向国际化方面的拓展,是国际财务管理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自考国际财务管理复习资料(2)
1、国际财务管理以外的对国际财务管理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构成国际财务管理环境。
2、国际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1)按包括的范围分: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2)按与企业的关系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3)按变化情况分:静态财务管理环境和动态财务管理环境。
3、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对各类企业的财务管理均产生影响,如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状况。
4、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只对特定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如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状况、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状况、企业的资源供应情况。
5、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一般均属于微观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有的属于宏观财务管理环境。
6、静态财务管理环境:地理环境、法律制度。
7、动态财务管理环境:商品市场的销售数量及销售价格、资金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及利息率的高低。
8、研究国际财务管理环境的意义:
(1)认识规律,掌握趋势;(2)认真调查、分析,预测趋势,采取策略;(3)作为一个理论课题研究,推动实践的发展。
9、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金融环境、税收环境。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通常不会出现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或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前进的,这种循环叫经济周期。(选择)
11、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不以同样方式和程度影响所有产业和企业。
12、经济周期中的理财策略:
(1)复苏:①增加厂房设备;②实行长期租赁;③建立存货;④引入新产品;⑤增加劳动力;
(2)繁荣:①扩充厂房设备;②继续建立存货;③提高价格;④开展营销规划;⑤增加劳动力;
(3)衰退:①停止扩张;②出售多余设备;③转让一些分部;④停产不利产品;⑤停止长期采购;⑥削减存货;⑦停止雇员;
(4)萧条:①建立投资标准;②保持市场份额;③缩减管理费用;④放弃次要利益;
⑤削减存货;⑥裁减雇员。
13、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务管理水平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务管理水平也低。
14、国家的财务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原因:
(1)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要求进行完善的科学的财务管理,这决定了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必然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先进的理财方法;
(2)经济生活中许多新的内容、更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更完善的生产方式,首先出现于这些国家,这决定了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内容不断创新;
(3)更新的计算、通讯设备不断涌现,为财务管理采用更复杂的方法创造条件。
15、发展中国家的财务管理的特征:
(1)财务管理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处于中间地位,但发展较快;(2)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政策频繁变更,给企业理财造成困难;
(3)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财务目标不明、财务管理方法简单等缺陷。
16、不发达国家共同的特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加工工业很不发达,财务管理水平很低。
17、经济体制是指对有限资源进行配置而制定并执行决策的各种机制。
18、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①决策权归某一高层权力机构;②决策指令由上往下最终下达;③基层执行指令,完成指标。
19、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没有高层指令或命令;(2)企业决策根据市场信息作出;(3)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决策。
20、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筹资、投资的权力归企业所有,企业须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作出各种财务决策并组织实施,因此,财务管理的内容较丰富,方法较复杂,财务管理发展水平较高。
21、具体的经济因素:(多选)
(1)通货膨胀率;(2)利息率;(3)外汇汇率;(4)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完善程度;(5)金融政策;(6)财税政策;(7)产业政策;(8)对外经贸政策;(9)其他相关因素。
22、国际财务管理的社会环境:(简答)
(1)政治环境:包括国家政权、政治思想与纲领及政治实践,通过国家政策来实现。影响:对国际理财活动实施控制或限制,办法是对其采取鼓励、支持或抑制、禁止的措施。
(2)法律环境:影响企业筹资的法律法规有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证券交易法、经济合同法、企业财务制度;影响企业投资的法律法规有企业法、证券交易法、公司法、企业财务制度;影响企业利润分配的法律法规有税法、公司法、企业法、企业财务制度。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因素和科学因素。
23、国际财务管理社会环境的政治环境分析:(多选)
(1)现行政体;(2)现行政策体系;(3)政府政策的内容、稳定性和连续性;(4)该国政治给外国公司带来哪些风险或利益。
24、影响企业筹资的法律法规规范或制约企业的筹资活动:
(1)规范筹资渠道;(2)规范筹资方式;(3)规范筹资条件。
25、影响企业投资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投资活动:
(1)规范出资方式:可用于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出资;(2)规范投资程序;(3)规范投资方向。
26、影响企业利润分配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利润分配活动:
⑴规范成本、费用开支;⑵规范交纳税种及计算方法;⑶规范利润分配程序。
27、教育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从普通教育和专业交易两方面考虑:
(1)普通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于卓有成效地做好财务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专业教育:教育机构和培训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否能够适应需要;教育的内容和质量是否符合经济对财务管理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
28、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9、科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表现在:
(1)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完善财务管理论;(2)科学的发展为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30、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某种形式融通资金达成交易的场所。
31、金融市场的特点:(1)是以资金交易为对象的市场;(2)是一种抽象的市场。
32、金融市场的分类:(多选)
(1)按营业性质分: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2)按时间长短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3)按证券发行或交易过程分:初级市场(发行市场)、二级市场(交易市场)。
33、金融体系是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资金供应者、需求者所构成的资金集中与分配的系统。
34、金融体系的作用:(1)有利于迅速筹资;(2)有利于资金合理运用;(3)影响筹资方式。
35、英国、美国通过发行证券筹资;日本、德国利用借款方式筹资。
36、课税对企业理财有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影响。
37、影响税负的主要因素:(1)应税收入的确定;(2)费用的确认。
一、名词英译汉:1’*10=10,(来自课件)
二、句子英译汉:3’*10=30,(来自课件,注意:句子翻译要符合中文的语法习惯)
三、简答题:5’*4=20,(来自课件)
四、判断对错:1’*10=10,(来自课件)
1.交易磋商的方式:谈判磋商方式(口头磋商),书面形式的磋商方式。程序:询盘—发盘—还盘—
接受。必然有发盘和接受。
2.询盘:也称询价,是指交易的一方欲出售或购买某种货物,向另一方发出的探询买卖该项货物有
关交易条件的一种口头或书面的表示。
3.发盘:要约有效的条件:①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当事人发出;②内容必须十分明确、肯定
(一经对方接受,合同即宣告成立);③要送达受约人;④表明发盘人愿意接受约束的意旨。
4.接受:有效的承诺具备的条件:①承诺要由受要约人作出;②与要约的条件保持一致;③在有效
期内作出;④必须通知要约人。(案例:判断接受是否有效)
5.商品品质表示方法:凭样品交易、凭标准交易、凭说明书和图样买卖、凭商标或品牌买卖、凭产
地名称买卖。(区分判断各种表示方法适用的情况)
6.样品:实际买卖货物中的一个或几个少量足以代表买卖商品品质的现货。
7.案例:按规定包装执行,若违约,买方的措施:拒收、追究责任、要求重新包装、撤销合同等。
8.国际贸易中常用的度量衡制度:公制、英制、美制、国际单位制(我国法定)。
9.数量计量方法:毛重(以毛作净)、净重(默认,做法:实际、平均、习惯、约定)、公量(棉
花、羊毛、生丝、生石灰,含水分不稳定)、理论重量、法定重量和实物净重。
10.溢短装条款:在合同中规定买房交货数量可以在规定的一定的幅度内机动掌握。“约”:不超过
10%的增减幅度。
11.运输包装的作用:保护商品的品质和数量,防止存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发生货损货差,便于存
储、检验、计数、分拨,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
12.运输包装的标志:①运输标志(收货人代号、参考号、目的地、件数代号);②指示性标志;③
警告性标志。
13.唛头:运输标志又称唛头,是指在商品运输包装上书写、压印或刷制的图形、文字和数字。其主
要作用是便于装卸、运输、保管过程中的有关人员识别,以防止错发错运。
14.销售包装:装潢画面、文字说明、标签。
15.贸易术语的含义:贸易术语又称为价格术语、贸易条件,还表示交货条件,说明交货的地点、确
定风险、责任、费用划分等问题的专门用语。
16.贸易术语的作用:①有利于买卖双方洽商交易和订立合同;②有利于买卖双方核算价格和成本;
③有利于解决履约中的争议;④有利于开展贸易活动。
17.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1932华沙-牛津规则》(仅解释CIF)、《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
义修订本》、《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使用最广)。
18.FOB:全称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FOB+起运港),风险以起运港船舷为界,仅适用于
海运和内河运输。卖方义务:①在装运港按规定及时装运;②出口手续;③承担货物在指定装运港装船时越过船舷前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④提供买方要求的各种单据(商业发票和清洁提单等);
买方义务:①按时收货;②进口手续;③负责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后引起的一切费用和风险;④按合同规定收取货物,接受单据,支付货款;⑤租船订舱;⑥办理保险,支付保险费。
19.CIF:全称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加保费、运费(CIF+目的港)。
卖方义务:FOB中①-④,加买方的⑤⑥;买方义务:FOB中的①-④。
20.CFR:全称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CFR+目的港)。
卖方义务:FOB中①-④,加买方的⑤,⑥及时发出装船通知以便买方办理保险;买方义务:FOB中除去⑤。
21.FOB、CIF和CFR的异同:
同:提交单据一样、风险划分一样、适用范围一样。异:买卖双方承担责任义务不同。
22.贸易术语的选择:F、C组是装运合同,E组是产地合同,D组是到达合同。
内陆:FCA CPT CIP;沿海:FOB CFR CIF;卖方:FOB FCA;买方:CIF CIP。
23.贸易术语(案例):①答案,②原因分析,贸易术语责任划分。③信用证相关:开证行凭单据付
款,与交易合同履行状况和货物状况无关。即使某一方公司倒闭,也不影响付款(风险)。
24.提单的概念和作用:提单是一种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船,以及承
运人据以保证交付货物的单证。
作用:①是托运人和承运人之间订有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②是承运人从托运人那里收到货物的凭证;③代表货物所有权的物权凭证;④发生纠纷或追究责任的依据之一。
25.提单的种类:①是否装船:已装船提单、收货待运提单;②是否有批注:清洁提单、不清洁提单;
③收货人的抬头:记名提单、不记名提单(可转让)、指示提单(可通过背书转让)。
26.班轮运输特点:①固定的航线、固定的停靠港、固定的船期、固定的运费率;②货物由班轮公司
负责载配和装卸,装卸费包含在运费内,班轮公司和托运人不计滞期费和速遣费;③班轮公司和货主双方的权利义务均以班轮公司签发的提单为依据;④班轮运费:基本运费+附加费(计算)。
27.风险的种类:来源不同:海上风险(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外来风险(一般外来、特殊外来—
军事政治)。(案例)损失:部分损失(单损、共损)和全部损失(实际损失、推定全损)。
28.共同海损:海洋运输中,船舶、货物或其他财产遭到共同危险,为解除共同危险,维护船货各方的共同安全,由船方有意采取的合理救助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付的特殊费用。
条件:①危险必须是共同的,采取的措施必须是合理的;②危险必须是真实存在而不是臆测的;③牺牲必须是自动的和有意采取的行为,费用必须是额外的;④必须是属于非常情况下的损失。
29.险种分类:CIC: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海洋险。
①基本险:平安险(自然全损、意外全损或部损、共同海损)、水渍险(自然部损)、一切险
(加一般外来全损和部损);
②附加险:一般附加险(偷窃提货不着险、淡水雨淋险、渗漏险、端量险、钩损险、污染险、破碎险、碰损险、生锈险、串味险、受潮受热险等);特殊附加险(战争险和罢工险、交货不到险、进口关税险、舱面险、拒收险、黄曲霉素险以及我国某些出口运至港澳存仓期间的火险等)。
30.保险单据:保险单(大保单)、保险凭证(小保单,简化的保险合同)、联合凭证、预约保险单。
31.CIF=FOB+F+I=CFR+I=(FOB+F)/(1-(1+加成)*费率)
例题:FOB上海5USD PerM/T,改CIF价。总运费100USD,共100箱,战争险和罢工险(0.1%,0.01%)。求新报价、保险金额和保险费。
CIF=(5+100/100)/(1-(1+10%)*(0.1%+0.01%))=6.01USD
保险金额=CIF*(1+加成)=6.01*110%*100=661.1USD
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661.1*0.0011=0.73USD
32.含佣价=净价+佣金=净价/(1-佣金率)
例题:FOBC5%上海5USD PerPC,将佣金率提高至10%,求保持我方收益不变的新报价。
净价=含佣价-含佣价*佣金率=5-5*5%=4.75USD
新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4.75/(1-10%)=5.28USD
33.商品作价方法:固定价格、不固定价格、部分固定价格,部分暂不定价、暂定价格。
34.国贸中常用的票据:汇票、本票和支票。
35.汇票: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
据。
36.汇票的种类:①按出票人不同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②按有无随附商业单据分为光票和跟单
汇票;③按付款时间不同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
37.背书:是转让汇票权利的一种法定手续,由汇票持有人在汇票背面记载有关事项经签章,或再加
上受让人(被背书人)的名字,并把汇票转让给受让人的行为。
38.本票:出票人签发,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39.汇付方式的种类:电汇(T/T,费用低,速度最慢)、信汇(费用高,最快)、票汇(最安全)。
(案例)业务员失误,见传真件要查账户,须及时提款。建立在商业信用上,可撤销。
40.托收:在进出口贸易中,债权人(出口人)委托出口地银行通过进口地银行向债务人(进口人)
收取货款的一种支付结算方式。种类: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
41.信用证:信用证是银行应申请人(进口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出口人)开立的有条件付款的书面
担保文件,是银行为进口人提供付款担保的一种支付方式。
特点:①信用证支付是一种银行信用;②信用证是一种自足的文件,独立于买卖合同;③信用证业务是一种单据买卖(不涉及描述的货物)。
作用:①对进口商:通过开有条件付款的信用证,提出对出口商履行责任的要求,保证出口商按时、按质、按量交付合同规定的货物,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在采用远期信用证付款时,还可以通过进口押汇向银行融资。②对出口商:是银行付款的保证,银行信用比商业信用风险小,收汇安全可靠,方便银行融资,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
42.信用证的种类:①可撤销和不可撤销(默认的都是不可转让、不可撤销);②保兑信用证(追责
先找保兑行,后找开证行);③议付、付款和承兑信用证;④即期、远期、假远期信用证;⑤迟期付款信用证(不需要汇票);⑥预支、循环、对开、背对背和可转让信用证等。
43.商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定检验,一种是公证检验。
44.仲裁:买卖双方在发生争议之前或之后,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彼此之间的争议提交双方都同意的第三方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裁决一般都是终局的。
特点:自愿达成协议的基础上解决争议的方式、仲裁员可由双方指定、处理案件速度快,费用低、对当事人双方的贸易关系损害小。
45.仲裁协议的形式:①发生争议前订立,一般是合同中的一项仲裁条款,表明双方愿意将未来彼此
间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解决;②争议发生后订立,由双方共同签署的、将已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解决的书面协议。
46.仲裁协议的作用:①双方当事人均受仲裁协议的约束;②作为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法律依据;③
排除了法院对刷官方当事人所发生争议案件的管辖权。
47.不可抗力的含义: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疏忽或过失,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推迟履行合同。是一项免责条款。
48.不可抗力的范围:①自然原因引起(地震、洪水、飓风、寒流、火山、大雪、火灾、冰灾、暴风
雨等);②社会原因引起(战争、罢工、政府禁令、封锁等)。
49.出口收汇核销:外汇管理部门对出口企业的贸易项下的外汇收入情况进行事后监督检查的一种制
度。
50.出口退税:国家为了扶持和鼓励本国商品出口的一种制度,是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
全部退还的一种措施。
51.拍卖出价方法:增加拍卖、减价拍卖、密封递价拍卖。
52.对销贸易:又称为反向贸易、对冲贸易、对等贸易等,包含易货以及易货的衍生物、互购、产品
回购(补偿贸易)、转手贸易和抵消贸易等。
53.加工贸易的形式: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
54.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区别:
①来料加工是对方来料,我方按其规定进行加工,收取约定的加工费用;进料加工是我方自营业务,自行进料,自定规格,自行加工,自负盈亏;
一、“问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1.总体设计
基于“问题化教学”, 首先, 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真实的情境;其次, 通过学生的头脑风暴产生问题并根据内容将问题分类;最后, 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取有研究价值并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作为对象加以研究。
2.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如图1所示。
(1) 把教学过程变成问题解决过程。本节课共设计了4个问题, 分别包括了金属材料的性质知识、制备知识及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通过对4个问题的解决, 在巩固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使其对化学与社会、技术、环境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问题呈现顺序综合考量了知识与能力的并行发展。本节课中4个问题的呈现顺序是经过充分考量的。从知识维度上看, 始于金属材料的性质及其使用, 追溯到金属的冶炼, 最后回归到金属资源的保护。这与学生知识形成的顺序是一致的, 同时又超越了新授课的局限, 使知识融会贯通, 纵深性得到发展, 宽度得以外延。从能力、价值观维度上看, 学生从记忆性知识的回忆和应用, 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再到STS思想的发展, 恰好符合了学习者从行动实践上升到思想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而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并行发展, 行动落实与思想深化相得益彰。
(3) 问题的选择突出了重点。学生经过头脑风暴提出了几十个问题, 不可能都作为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选择哪些问题作为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充分考虑《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及形成学科基本观念等重要目标的达成。第一, 问题内容与《化学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求相关联。“双吸剂”中材料的选择和制备、作用原理、成分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涉及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锈蚀和资源保护等几乎全部与金属相关的主干知识, 作为复习课的教学资源可挖掘的空间大, 最大程度地与《化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教学的内容要求相适应。第二, 问题解决过程促进化学基本观念的发展。在解决问题1时, 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比较同类物质间的异同;在解决问题2时, 学生学习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认识物质之间的转化;问题3需要学生动手实验, 由于样品的成分各有不同, 问题的答案就会不同, 要想有自己的结果, 必须通过独立的实验探究, 这正是实验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4能够提示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二、“问题化”复习课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教学设计的实践, 学生在问题意识、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理解STS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1.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发展
长久以来, 学生最擅长的是回答问题, 而不是提出问题, 尤其欠缺的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高水平问题。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 “头脑风暴”环节确实体现出这一点, 更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双吸剂”的成分是什么?作用原理是什么?极少数学生能够提出“双吸剂”的成分为什么是铁?其他金属是否可以?什么样的食品需要用此种“双吸剂”等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探究空间的问题。可喜的是, 学生在探究“双吸剂”成分实验中发现, “双吸剂”的成分并非仅仅是铁粉, 此时学生的新问题是“为什么有其他成分?其作用是什么?各成分的比例是多少?”显然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有所提高。
2.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
在解决问题3环节中, 学生向被磁铁吸引上来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 发现除产生H2外, 还产生了H2S气体。学生对这一意料之外的现象立即产生了探究的热情, 提出了多种猜想, 此时, 教师适时提供相关信息作为支架[1], 支持学生深入学习。学生在分析信息后重新调整猜想, 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在解决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过程中, 真正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同样是这一环节, 学生在验证被磁铁吸引上来的黑色固体中是否存在Fe3O4 时, 根据已有知识, 普遍选择了在黑色固体中加入CuSO4溶液去除Fe的干扰, 再用磁铁吸引, 看是否仍然有固体被吸附。但在真正做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们发现CuSO4溶液必须足量, 样品则需要少取, 反应过程中要不断搅拌或振荡, 并且要给反应以足够的时间, 否则很难排除剩余Fe的干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手实验体会到药品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3.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科学着重解决的是“可能与否”的问题;而技术 (工艺) 不仅要考虑可能, 还要考虑“可行与否”的问题, 有时后者起决定性作用。“双吸剂”的作用原理是学生熟悉的铁的生锈过程, 但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其成分远非仅含铁这一种成分那么简单, 于是真实感到在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业生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进而理解为什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还需要一段很漫长的转化过程。对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得以深入。
4.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倾向于系统化
本节课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作业是绘制“金属与金属材料”知识的概念图。以往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过程常常只关注知识的层次性, 对于线性地梳理知识间的联系比较得心应手, 而忽略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对知识的理解角度比较单一, 缺乏系统性。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时, 感到只有将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 才能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因此, 学生自然形成从不同角度认识知识的价值和相互间联系的意识和观念。这一转变, 在学生完成的“金属与金属材料”知识的概念图中可以看到。学生能够将金属材料的知识构建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 将金属的性质与其用途、保存、冶炼能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将几部分的知识割裂开。
三、“问题化”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1.问题情境要具备真实性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适度挑战性、增加趣味性等策略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 能够调动学生的投入热情, 使其积极地参与对教学问题所隐含知识的探究和思考之中从而获得有效学习。“双吸剂”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 是学生熟悉又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常在食品包装内见到, 陌生是因为没有对它进行过深入研究。因此, 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利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及探究兴趣, 同时“双吸剂”也易于收集, 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真实情境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体验, 如“厨房中的化学”用做常见盐类物质的复习情境;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经验, 如“给力的试管”作为实验复习的情境;可以是科学发展的前沿, 如“诺贝尔奖知多少”作为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复习的情境;可以是社会现象, 如“我国多地发生水污染事件的探查”作为水资源及其利用的复习情境等。
真实情境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以下功能: (1) 可挖掘的空间大。教学情境并非只有开篇引入教学这一单一的功能, 教学情境应考虑其充实性, 应尽可能成为全部或大部分教学内容的载体, 围绕情境能够提出所要达成的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的问题, 教学情境还能成为教学不断展开和深化的生长点, 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核心主题的有机整体。 (2) 体现化学学科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真实情境有许多, 应尽可能选择体现化学学科核心价值的情境作为课堂教学情境, 以此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持有正确、客观、积极的态度, 能够辩证地、全面地理解化学学科的是与非、功与过, 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 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布鲁诺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能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学生尤其对于那些利用已有知识解释却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问题充满好奇和一定要知道个究竟的热情。比如, 在复习“分子和原子”这一内容时, 情境的设计是:根据资料, 判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学生对这两项奖项的成果判断均出现错误, 为什么会判断错误呢?从而引发了对化学研究层次的讨论和回顾, 学生感到自己原有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学科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入, 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复习的必要性有所提升, 当教学源自学生主动的需求时, 高效的教学才有了学习态度的保障。
2.问题产生要来源于学生
当教学中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时, 学习的自主性和持久性才能真正得以实现。首先给学生以广阔的提问空间, 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做更多的评价,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话语权。之后,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类别的划分, 这是对随机无序提问的再认识过程, 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从想法到形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尤其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 又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多元化地思考问题。
3.问题数量不宜过多
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不应是回忆性知识的简单再现而应是运用所学知识及所具备的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问题不宜过多, 选择时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量[2]: (1) 预设性与生成性相平衡。预设性问题应注意问题的价值性, 即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 同时, 预设性问题要注意不宜过于琐碎, 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生成性的问题往往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因此, 要给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解决留有时间和精力。 (2) 统整性和细节性相平衡。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覆盖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同时重点内容要细化和突显, 尤其关系到学生的原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契合点的设计, 更要细致揣摩, 做好整体规划。 (3) 深入性与适应性相平衡。即每节课的问题不宜过多, 3~4个为适度, 过少会使课堂密度较小而造成低效, 过多则会使问题的解决不够深入, 形似高效, 实则低效。
4.为问题的解决搭好“支架”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 尤其是在探究实验过程中, 遇到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异常现象, 加之课堂上学生不能迅速查找相关资料, 这种阻力会造成探究的停顿甚至终止。为此, 教师应有足够的预见, 并尽可能准备相关的材料, 以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临困难时, 能够为其提供深入探究和学习所需要的“支架”, 支持其继续前行。如何能够做到为学生搭建好“支架”?这需要教师对于学生即将开展的探究活动身先士卒, 对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亲身经历才能心中有数, 因此, 开放的探究课堂并非是一切放手给学生, 教师减轻了备课任务只做旁观者, 而是提高了备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做协作者。同时, 对于延伸到课下的探究活动则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提高其自我搭建“支架”的能力。
基于“问题化教学”的复习课教学经历了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再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问题意识得以激发, 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新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 化学学科思想观念得以提升。这样的复习课能够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真正体现其高效性。
摘要:以“问题化教学”为切入点, 尝试用“问题化教学”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 使学生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以往的知识, 提升了学习兴趣。本研究所涉及的复习课, 不是知识简单地再现, 而是在复杂背景下 (科学、技术与社会) 来理解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懂得化学知识转化为化工生产, 进而应用于日常生活是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 从而深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 从而有利于学生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小勇, 祝智庭.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35-102.
关键词:教材;阅读理解;有效性
阅读理解是英语高考试题中的重头戏,这部分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卷面得分。因此,在高三英语复习中更要突出阅读理解复习的技巧性和实用性。
一、现状
然而,现在很多高三老师对阅读理解的复习却仅仅采用题海战术,靠布题、解题、讲题来完成任务。然而,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做题,但是成效甚微,在高考阅读方面的失分仍较为严重。很多学生在答题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读前面一两篇文章时脑子清晰,越往后脑子越乱,到最后一篇时几乎要放弃。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词汇量有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于高中毕业生提出了八级语言技能要求。要求学生高考前能够学会使用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强调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词汇,如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能够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进行指称、说明概念、描述行为和特征等;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但是现在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还是需要教师的听写、默写等强制手段进行巩固提高,更别提能够主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词汇吸收量,以及学生英语阅读的速度和理解。
2.知识面较窄
进入高三后,学生由于时间紧,复习任务重,一心扑在题海中,以致于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知识的吸收面远远不够。而英语阅读理解除了考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速度外,更在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近年来,时事、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阅读理解题的热门话题。
3.思维能力弱
分析、推理、归纳其实就是读题、解题、答题的过程,是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因此,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个从读到答的关键环节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运用中文思维习惯处理英语信息,这导致他们读懂却答不对。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
4.畏难情绪多
大多数学生在高三英语复习中,常常感觉阅读理解篇幅长,花的时间多,做题时准确率又不高,即便常常做阅读理解题,也不见的有进步,所以,他们会对阅读感到棘手,也不会重视阅读,更谈不上对阅读理解充满热情和兴趣,渐渐产生了越怕越不懂而失分越多的现象。
二、思考
作为高三老师,应不断钻研探索,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改进教学策略,改变当今英语教学在阅读理解方面的不利局面。
1.转变教学理念,重视阅读理解
虽然高三教师一直都在关注阅读理解的训练,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守旧,忽视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只是单一地进行阅读速度测试及习题答案的讲解等,长期下来学生在这部分的成绩进步缓慢,甚至一些学生失去兴趣,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开始下降。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及新高考的命题特点,要有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训练的效率和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兴趣。
2.钻研阅读教材,注重词汇积累
毫无疑问,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成绩。如果高三英语教师在词汇复习上只是讲解《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词汇,然后要求学生抄写、默写和背诵,结果,花了大量时间,却做了一件事倍功半的工作,复习效率不高。因此,笔者认为还是尽可能利用教材,针对教材中的话题,展开学习,提高复习有效性。在复习阶段,继续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复习词汇,扩大词汇量。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在词汇学习上,应注意在特定的、现实的语境中接受、掌握词汇,并重点注意常用词的实际运用。”所以,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通过语境体会词义,使他们认识到词义的多层次性。例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2 Unit 1 cultural relics时,笔者在本课的导入环节,通过在师生对话中,提出与课本话题相关的问题,比如,What is the title of the unit?What cultural relics are mentioned in this unit?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也是在回忆本单元阅读材料的内容。接着,继续提问,并在问题中涉及重点词汇,帮助学生回忆阅读中的部分词汇。比如,What wonder wa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What was it made of?What happened to it?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学生会用到remain,heat,rare,wonder等,让学生感到了复习课本阅读材料的必要性,也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更是贯穿了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词汇复习方法。
3.拓展教材话题,丰富学生知识
其实,人教版的这套高中英语教材所选的阅读材料已经涵盖了《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话题范围要求,即个人情况、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周围环境、日常活动、学校生活、兴趣与爱好、个人感情、人际关系、计划与愿望、节假日活动、购物、饮食、健康、天气、文娱与体育、旅游和交通、语言学习、自然、世界与环境、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热点话题、历史与地理、社会和文学与艺术。比如,必修3的五个单元的话题分别是节日、健康饮食、戏剧剧本、天文学和加拿大。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只要仔细研读,相信学生在复习了这本书之后,肯定受益匪浅。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一起重视对英语教材阅读材料的复习,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为以后阅读理解补充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降低了有些阅读理解篇章的难度并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endprint
4.剖析文章结构,提高理解能力
人教版的阅读材料是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综合分析、推理、归纳问题的能力的绝好材料之一。以必修3 unit4为例,本单元的阅读课话题是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首先,笔者让学生上课前自己阅读这一课文,并用图表表示文章结构,如流程图,树状图等,要求结构情绪,要点明确。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要求学生通读文章,填写画线处,使图表完整)虽然这篇文章已学过,但学生并不清楚从哪种角度,以何线索去把握文章结构和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面对陌生的材料就更不用说了。
笔者在复习阶段中把每个单元的阅读材料用图示等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一遍。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很多话题都能了解一些。而且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怎么分析,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比如,学生自己给文章分段、画流程图等。这些操作都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处理、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精心选择材料,关注学生情绪
教材复习结束后,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课外阅读理解模拟题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积极情绪,这样会使复习工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激起学生正面的积极情绪呢?其中一个方法是利用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在一段时间的复习后,利用几次难度适中的阅读训练,令学生得到成功的满足,不但可以激发、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后更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做好积极的情绪准备。
综上所述,高三复习阶段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最熟悉的阅读材料,同时也是学科复习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紧紧依托英语教材,发掘教材在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上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高红德.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斌.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0).
[3]董曼霞.对高考英语阅读技能考察的几点建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0).
[4]易荣楣,陈书元.如何在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08).
[5]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韩蓉蓉.浅议高三英语课堂词汇复习.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中学)
【国际贸易复习材料】推荐阅读:
国际贸易实务复习范围11-13
国际技术贸易复习题05-31
国际贸易实务期中复习题06-21
国际贸易融资复习题及答案10-18
国际经济合作考试复习材料06-04
国际文化服务贸易01-01
国际贸易专业介绍05-27
国际贸易就业方向05-28
国际贸易实务题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