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感受(精选13篇)
小学数学名师班学员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课感受
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浅谈听《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班学员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感受首先感谢学校总教导处安排了我部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参加这次听课活动。这次开课的内容分别由浙江省各县市特级教师:金莹、姚荣光、钟麒生,执教的《找规律》、《两步计算的综合应用》、《毫米、分米的认识》,虽然这三堂课都属于低段的教学内容,但对我们高段的数学教师也有很大的启发,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们都感受很深,我就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展示《新课标》的新理念.这三节课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如《找规律》教师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彩旗,红灯笼,小红花”,这些规律排列的图画,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这些规律猜测下面可能出现的物体,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金老师在教学中还采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些有规律的图形,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而姚荣金老师充分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利用浦江县的事例,设计了二步计算的应用题.首先采用播放录象,对浦江县城的美丽景色进行展示,然后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是浦江县的三大支柱产业.出示“水晶”、“旅游”、“水果”然后再出示一些有关“水晶”、“旅游”方面的应用题,如果“旅游”中关于如何购票便宜等数学问题.姚老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钟麒生老师在教学生“认识厘米和分米”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说,引用钟老师的话说:“让自己傻些,让学生聪明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起组织者,拓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让学生动手测量手中的学具,从而引导学生对厘米和分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二.对认识《新课标》的感受.从这三位特级教师的展示教学,使我们对《新课标》有了认识,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对《新课标》的新思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我们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收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会上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感受课作为生本课堂的初始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感受课希望达到师生感知上的共通,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体验要求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我们希望探索出低段感受课教学的有效策略,特别在课堂的趣味性方面有所突破.
一、“感受课”之实践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高的教学技巧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感受课就是提供有意义学习的智力背景.好像浅池戏水,目的是玩水、喜欢水、熟悉水、不惧怕水.感受课好像一个天然的大花园,学生在游园戏水中,将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任何一个地方.
依托于生本课堂的研究成果,以《100以内的加减法———单元感受课》为例,阐述一下实践的经历.
首先,在上课前1天把单元例题改编一下,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0 + 20,50 - 20,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54 + 2,54 + 20,26 + 5, 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45 - 2,45 - 20,45 - 8,让孩子说说我的计算方法和我的发现, 同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低段学生而言,在介绍计算方法时比较难达到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句,因此提示学生可用画图、计数器、算式等方法表达.而“我的发现”部分可填写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希望提醒同学注意的易错点.
然后是汇报点拨.学生通过预习,对整单元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每名学生的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也有深有浅.自学之后,让他们对预习中的收获按知识点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在低段的课堂上对此要特别注意要求详细、指令明确,并将其在PPT内呈现.例如,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余三位成员一人选择一题进行分享;在一名同学进行分享时,如果有疑问或补充请先等同学把话说完;如果你同意同学的分享,请用大拇指或掌声表达你的赞赏;时间为三分钟.接下来小组汇报环节前先给学生1分钟时间在组内进行分工,并对如何分工也做出明确要求.如分工要求一人主持、一人讲方法、一人写板书、一人讲注意和提醒.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小组讨论和汇报落到实处,避免一些学生怕出错不敢开口或只聊天浑水摸鱼.
最后是总结收获.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教学总结得好,能使所学知识概括、深化、升华,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在感受课课堂,由于有“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特点,势必会出现有的学生一节课之后对于一些知识点仍旧认识模糊甚至完全不理解. 教师此时不急于解惑更不急于练习,在这堂课中老师说“今天我们先到100以内加、减法这片数学大森林里转了转,有的同学眼神懵懵懂懂,表情也有点委屈,好像没太听懂.不过没关系,接下来的课堂里我们会详细学习这些知识. 如果你有哪里不懂的, 可以做个记号,在接下来的精学课可要搞明白哦.” 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可以通过巧妙的语言来充分调动,从而为接下来的新授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感受课”之操作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低段进行感受课教学并不是天方夜谭,完全可以达到有效、有趣的目标.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最终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同时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大家都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大大增强了今后我们进行感受课研究的信心.
在最重要的操作技术方面产生了情境、故事、生活三个策略.
1. 情境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 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所在.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课内游戏、角色扮演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 故事化:感受课内容中课前导案是导航针.老师上课的大概思路均可以在感受课的课前导案中体现. 虽然一年级的感受课课前导案不宜太过开放,以反映整个单元知识的主要脉络和为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主,但在其中可以加入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具有一定吸引力的部分. 在本次课前导案中我们选择了数学故事作为趣味性题目,让孩子自编与题目相关的数学故事.趣味性还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等.在形式上,口头的、书面的、绘图的、表演的,都可以采用.
3. 生活化:简单问题、 相应习题的堆砌并不是有效的自学导案.设计好自学导案,必须深刻地把握好教材,熟练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无效的自学导案,时间长了,会让学生流于形式,甚至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忽视.因此,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倡有自我的构建,更有小组的合作与展示, 在设置内容时要力争让作业“活”起来,让学生做作业时“乐”起来, 从而真正实现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实践证明: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前置性作业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三、“感受课” 之效果检验
本单元重难点为进位加和退位减,对于难点内容我们希望学生能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而在两个班有不同的设计进行前后测之后,在没有数学故事的初次自学中有61%的学生给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而在加入数学故事之后有76% 的学生都能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提高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单元感受课为接下来的精学课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通过感受课试教,我们探讨尝试将接下来的精学课浓缩为三节,一节加法课突出进位加,一节减法课突出退位减, 一节课研究第一次接触的符号———小括号,以此节约教学时间.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要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并组建起“学习共同体”.又正如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感受课里我们希望让孩子们领略无限大的数学世界,也将一直为此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课堂:从短期指标课堂回到人的发展——生本教育引发的观念更新[J].现代教育论丛,2011(Z2):87-94.
关键词:听课;评课;教学能力
为了使听课、评课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出提高教学能力、完善教学制度的效果,需要从听课前的准备、听课过程中的思考、课后评议总结等多个方面入手,使教师在此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教学素养的升华。
一、如何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认真准备教材资料
教师想要在听课过程中,更好地跟进教学进度,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听课前,教师一定要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抓住教学重点,熟悉教学目的。另外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要弄清知识的体系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更好地把握听课内容。除此之外,还要积累评课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具体方式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者杂志等,阅读量越大,积累的材料就越多。
(二)做好心理准备
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不错过讲课教师的每一句有价值的话,认真分析讲课教师的教学思想,边做记录边思考,还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来看待,端正听课态度,虚心向讲课教师请教,细心聆听教学内容。只有在心理准备一切就绪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在听课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二、听课时重点要关注的内容
(一)怎样听取课堂内容
1.讲课教师在讲课之前提出了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会哪些内容
2.讲课教师是如何将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进来的
3.在课堂上讲课教师是否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是否让学生亲自计算了所在的教室或者学校操场的面积。
4.运用了哪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具体步骤
6.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与讨论
7.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如何,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8.讲课教师是否注重了与学生的课堂交流
(二)在听课过程中怎样做记录
毫无疑问,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重点有技巧地做一些记录,这样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更能给之后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建议,那么具体应该记录哪些内容呢?
1.教学的具体步骤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其教学步骤一定有它独特之处,把这样的教学步骤记录下来并在之后自己的课堂上加以借鉴,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在听“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这节课时,教课教师可能会在正式讲课之前,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图形旋转与平移的过程,之后自然地引入教学知识,对课本的知识讲授结束之后,教师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寻找身边的哪些图案是通过旋转的方式形成的,最后给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自己把它旋转或者对称之后的图形画出来。这个完整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来,听课教师可以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当作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
2.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每个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不足之处。听课教师要在听课时,对这些加以记录,对于讲课教师的优点,要虚心地接受,并且在之后的教学中灵活地借鉴。对于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师首先要分析原因,对此先提出自己的建议,其次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如果有,要及时地加以改正。
三、怎样评课
在听课的过程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这节课进行一些评议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使听课、评课活动获得更好的效果。而评课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突出学科的特点与重点
在评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不偏离学科教学的轨道,也就是一定要与学科的特点相符合。在评课时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评议,甚至可以创新评议方式,但评议的内容要紧紧扣住学科的教学目标,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为主旨。万万不能过分注重评议过程的生动性与创新性,把学科重点弃之不顾。
(二)要以正面的评价为主
讲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错误,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其优点。在评课时,要以正面的肯定评价为主,要结合教学的主题,在评价中评出特色。在对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更要注意对其教学特点的评价,不可求全责备,对其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肯定。
(三)听课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
听过一节课之后,每个听课教师心中的想法都不一样,各有特点,因此集体评议是非常有效的评议方法之一。在大家一起评议的过程中,听课教师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想,听取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评价相比较,取长补短,营造一种良好的评议氛围,使评议这一活动更好地达到效果。
总地来说,在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听课、评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方式。学校要多开展这种活动,让教师对这一活动都持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在这个过程中领会到听课、评课对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之间听课体会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促进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二、游戏体验:
1、(教师准备两把椅子,请上2位学生,学生说不公平)怎么办?(又增加4名学生)增加一个游戏:闯关晋级,后上来的四名学生猜拳决定一个人胜出玩抢椅子游戏。
2、3人抢两把椅子 2人抢一把椅子
3、掌声送给谁?请参加游戏的7位同学起立,接受掌声。(6人起立)谁没起立?还差一人。猜拳几人?抢椅子几人?一共几人?(4+3=7人)
三、深入体验:
卜庄镇东冢小学
曹娟娟
2009年3月18日,我到卜庄小学听了任珊珊老师的课后,收获颇多,感受颇多,现在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任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创意。
充分利用孩子们和好奇心,体验生活中处处有对称及其作用。
二、课堂教学顺时改变教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任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并验证植树的问题,通过自己学校植树的例子,去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名师不愧为名师,听任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任老师在上课时气定神闲、信手拈来,她的话语令很多在座的老师陶醉、痴迷,甚至有的教师连声赞叹,这样的功绩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任老师扎实的功底,广博的知识,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任老师的课始终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的理念。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淀教学素养。
10月27日和28日,潍坊市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寿光世纪学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参赛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这几节课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老师们的课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可以说是如沐春风。这几节课表现了以下优点:
一、底蕴。我非常惊叹于这些年轻的老师课堂上能有如此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则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亲和。坐在她们的课堂上,却发现她们的亲和力不仅是在脸上,更是在师生的心里,听这样的课想走神都很难。
三、三个转向。教师们做到了“三个转向”。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资助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师生互动。
四、知识生成。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们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这几节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听课评语2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王老师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王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王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王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六、王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王老师通过精心准备,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节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我想,我们镇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小学数学听课评语3张老师的这堂课在导入部分设计非常新颖。寻宝的这一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实际生活的需求中引出圆这一图形,而非如同以往我们在设计导入部分时为了情景而情景。而且通过这一情景同学们已经对圆有了一个初步概念。然后在摸一摸的环节中,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圆,而且老师的点评非常及时,使学生明确圆是一个平面图形,而不是一个立体球形。
在后面的环节中,张老师更加有创造性地将用圆规画圆这一环节提前。以往我们总是先认识圆,再画圆,但我发现在介绍如何使用圆规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圆的圆心和半径,事实证明,这个设计是成功的,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对半径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
在认识圆的对称轴、半径和直径的过程中,张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折一折自己画的这个圆,用折的方式寻找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操作的效果也不错。通过折,学生对“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对称轴,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这些概念有了充分的认识。
在最后的设计投币孔这个环节更是体现了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精神。随着争当设计师的活动的展开,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测量硬币的直径,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了为什么要测量圆的直径,掌握直径的意义何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启发思维比掌握技能似乎更重要些。
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中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要真正认识圆,就必须联系实际。同时,也要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听课评语4万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与6、7加减法中安排的“用数学”内容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用同一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二是例题和习题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决定,教材未作任何提示,这里“用数学”的要求要比第47页高;三是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过数数去得出,而改为直接告诉已知数量。
第一阶段:初识数学悖论, 外观形式上的数学美。
数学悖论中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几何中, 在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集合论、微积分等中都有很多。
例2: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数相等。
证明:设a、b为互不相同的两个数, 设c为他们的平均数, 即a+b=2c, 用 (a-b) 乘以两边得: (a+b) (a-b) =2c (a-b) , 展开a2-b2=2ac-2bc, 移项得:a2-2 ac=b2-2b c, 两边同加c2, a2-2ac+c2=b2-2bc+c2, 配方得 (a-c) 2= (b-c) 2, 两边开方得:a-c=b-c, 因此a=b。
多么神奇!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数可以相等, 那我们数学的研究基础在何处?研究价值又在何处?如此这样的悖论又何止千万, 在教学中若能有效利用, 学生定会对相应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阶段:再看数学悖论, 本质才是内在美。
数学上的许多东西, 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 理解了它内在数学价值, 也就是它的“内秀”才能感到其美好。
例3:“0与i谁大谁小?”
我们知道, 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的数a和b, 或a>b或b>a, 两者不能同时成立, 并且:若a>b, b>c, 则a>c;若a>b, 则a+c>b+c;若a>b, c>0, ac>bc。在引入复数概念后许多同学会引起0与i谁大谁小的讨论, 根据上述基本性质我们对0与i进行如下探讨。
(1) 若i>0, 则i2>0×i两边同时乘以-1可得 (-1) 2>0× (-1) , 即1>0;另一方面, 对以上结果两边同时加1, 有-1+1>0+1, 即0>1。于是0>1且1>0, 矛盾。
(2) 若0>i, 两边同时加-i, 我们有0+ (-i) > (-i) +i, 即-i>0;两边同时乘以-i可得 (-i) >0×i, 即-1>0。
这样我们证明了无论0与i谁大谁小都会导出矛盾。在引入复数概念之后这是一个必然的结论:在实数范围内, 任何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 而在复数范围内, 除非它们都是实数, 否则两个复数无法比较大小。
第三阶段:探究数学悖论, 以奇引趣, 用妙引趣, 彰显数学之美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依据对人的活动的认识, 把教学分类时将“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提出以学习刺激的类型为标准的分类也强调学生经过努力突然发现预期学习成果, 知识来自内部的刺激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大家都意识到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若选取数学悖论作为刺激物, 不但可以达成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同时还可以起到开阔学生视野, 用奇、用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例4:“1=2”悖论与除数不能为零的教学。
证明:设b=a, 那么ab=a2, 等式两端同时减去b2, 得:ab-b2=a2-b2, 于是b (a-b) = (a+b) (ab) 。用a-b除等式两边, 得b=a+b, 由b=a得a=2 a, 故1=2。
除法和分数的教学中除数不能为零和分母为零无意义, 从认识上来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何为无意义?为何无意义?通过一个古老的悖论“1=2”, 学生就会更加容易从本质上明白分母不能为零的原因。
第四阶段:解决数学悖论, 完善数学完美人生。
例5:三次数学危机, 尽显完美主题。著名的Hippasus悖论、George Berkeley悖论、Bertrand A·W·Russell悖论分别导致了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数学工作者们在解决三个悖论的同时也进一步创造性的完善了数学, 使得科学王后再一次尽显风采。
林立军说数学史教学鉴过去而知未来, 感悟数学与社会, 能使学生感受前人严谨态度, 增强自我探索精神。在无理数、导数与微分以及集合论相关理论引入的时候用中国学者李秉德教授所提倡以欣赏活动为主的陶冶教学, 把三次数学危机的背景及其解决概要作一简介, 相信Hippasus悖论、George Berkeley悖论、Bertrand A·W·Russell悖论及其最终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逐步完善日趋完美的过程, 这一感受对美育乃至德育以及学生日后发展的人生观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摘要:将数学悖论应用于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以期达到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美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悖论,数学教育教学,数学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乐趣;制造悬念;情境
在教书育人方面,古今中外学者都有着共同的认识,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也曾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力。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看,相比于语文、英语学科,数学的抽象性较强,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较大。对此,更要合理使用各种工具手段来活化课堂氛围,化平淡为神奇,使孩子们充满期待,充满向往。借此,对该课程教学提出如下探索。
一、制造悬念,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积极探索并利用好这一理念,切不可一味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问题来循循善诱,主要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创造悬念,为学生知识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认知起点,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以讲解“能被3整除的特征”为例,先通过“能被2整除”为基础加以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先温习奇数偶数的区别,提供一些数字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大家看看谁能最先判断可以被3整除,接着引导学生探索分析这些数字各位数字之和除以3的结果,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原来结果如此奇妙,数学规律如此美妙,通过反复验证,归纳总结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也能被3整除。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注重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提升孩子们的兴趣,以具体情境来推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加强课本基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为学生们创设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使孩子们乐于参与其中。以多媒体工具使用为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使用特点,针对低年级孩子而言,可以多设置一些充满色彩的图像,辅以富有启发趣味的谈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必要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将课本知识点融入故事情境中。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如一些几何图象的学习以及诸如植树问题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拓宽孩子们思维空间的,同时更能激发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着重探讨了外因的影响因素,着重从教学课程活动开展的角度展开探讨,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和创设情境来启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然,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因,如表扬鼓励、激励竞争以及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等等,本文对此展开初步探索,旨在促进相关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潘婷.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激发兴趣的策略[J].科学大众,2012(12):100.
[2]杨瑞真.利用多媒体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9):88-89.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学校)
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
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
生:想!(跃跃欲试)
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
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
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
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
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
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
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去讨论、去体验、去感受,相互纠正和补充自我的片面认识,最终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数学三组
本组共有5位老师参加了评选活动,这五位老师态度认真,准备充分,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艺术和风格。现将听课情况总结如下:
可喜之处:
1、教学内容充满生活味。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听课中发现,好多教师都极力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现实问题数学化。如;张凯和朱凤婷老师的“农田中的数学”。
2、教学过程体现活动化,突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构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在认知活动中探索未知,体验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如:刘延鹏老师和孔祥宁老师的课都是在小组探索的形势下获得新知。
3、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和积极性,对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张东晓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吃不透,对重难点把握不准。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激励语多为标语式,随意性过大。课堂上,“你真棒”“你真行”“同学们说得很好”等等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口头禅。
几点建议:
1、青年教师应从钻研教材做起。
对小学阶段所有教材的精通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要把枯燥的数学课上成学生乐学的有趣课,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青年教师要加强学习,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也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一、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他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就能得到孩子的爱,就会爱上你的课。
2、学习上帮助后进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就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后进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后进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不仅进行必要的课内辅导,而且还注重课外的辅导。
3、表扬鼓励,树立信心。
后进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起上进心,努力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但不能说学习数学就可以脱离实际,而是要尽量地去创造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如导入创设“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景,展示给学生多个用立体图形搭成的作品。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气氛浓烈。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开拓了思维,同时又为后面立体图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下面的教学情境。
三、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此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球在桌面上滚来滚去,有的甚至滚落到地上。孩子们有的跑到地上去追,还有的在桌面下钻来钻去,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我抓住这个时机追问学生:“为什么球会滚到地上?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滚来滚去的。”学生想了想说:“因为球没有平面,所以到处滚来滚去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我又追到:“为什么家具,包装箱都设计成长方体或圆柱体?”“因为它们有平面。”“它们的平面在哪?我们来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
小学生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们自己的数学。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得到平面图形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设计使数学教学生动活泼,学生们更能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学生头脑中再现的生活中的图形越来越多,一发而不可收拾。
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五、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景。如通过“小猪帮小免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车,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预习是基础
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 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 而课堂上老师都要求学生的思维与自己同步, 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因此学生首先课后一定要抽出部分时间对下节课所学新课预习一遍, 这样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胸有成竹, 听课时才能抓住重点、难点; 其次教师还应教会他们作记号, 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 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此外, 坚持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勤记是良方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课堂上, 除了要专心听讲外, 还要不失时机地做好笔记. 因为记笔记有助于弥补听课的不足; 有助于掌握重点、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防止遗忘; 有利于进一步归纳整理积累材料. 但记笔记并非什么都记: 次要的、一看就懂的、书上有的不记.
那么, 数学课堂笔记记什么?
一记重、难点. 不仅要记下知识要点, 还要记下提纲, 有关例题.
二记问题. 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 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把问题弄懂弄通.
三记疑点. 在预习时尚未搞清楚的疑点, 若经讲解仍有听不懂的便要记下来, 课下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 或因老师讲课疏忽在课堂上造成的疑问, 记下来课后与老师商榷.
四记方法. 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 思路及方法, 这对于启迪思维, 开阔智力, 培养能力, 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
三、阅读是手段
常言到: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老师都要留一段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 这时, 学生要逐节、逐段、逐句, 泛读或精读, 有针对性地弄清楚定义、公理或公式的逻辑关系, 内涵和外延, 可及时查阅有关资料, 理清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来龙去脉, 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 获取更多信息, 又可使知识内化.
四、多练是关键
有道是: 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要求老师精讲多练, 故每节课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 在练习前, 学生首先要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 再去做练习; 其次在练习过程中, 要把那些模棱两可的题目做上标志, 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能养成边做练习边查阅课本或翻阅答案的习惯. 做完练习后, 要认真核对答案, 把那些模糊的、错误的、不会的题目搞清问明, 记在错误记录本上, 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 最后老师要教会学生读题、审题,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和练习的基本方法. 大多数学生在作业和练习时往往提笔就做, 不去认真地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 这就导致了作业和练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械模仿例题的现象. 今天教的是乘法, 那么作业中所有题目全用乘法, 稍有变形或引申、综合便错误百出, 这不仅不利于养成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而且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训练, 也是一种消极思维定势的障碍. 因此, 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运用算理的基本方法; 不仅仅解应用题要这样, 做计算证明题、概念题也同样如此, 如: 计算题要求学生读题, 看清运算符号, 分析计算数据, 看有无简便方法. 再确定运算顺序, 动笔演算, 这看起来仅仅是一种计算习惯的培养, 实际上同时包含了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但多练并非搞题海战术, 同一类型题可以少做, 不同类型的题可多做一点, 力求触类旁通.
五、方法是钥匙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 学习效率也就不显著. 那么怎样听好课呢?
( 1) 在听课时必须专心, 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 2) 抓住重点作上笔记, 上课时老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 以及还会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那么就要求作上重点符号, 并作上笔记, 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 以便复习巩固.
( 3) 在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 多提问, 保证能听懂.
( 4) 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做到先思考再回答, 不要不作思考的回答.
( 5) 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将所学知识掌握巩固. 多数学生在学习过后不习惯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其异同点. 比如说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 针对这些不同的解法, 什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解法, 师生共同学习总结各自的特点, 然后拿出题型让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 再具体操作. 可以增强学生对几种方法的理解、掌握, 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六、应用是目的
红庙小学:周花兰
迎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学校一行六人在雷校长的带领下到大石小学就新课程改革淘取经验。在大石小学精心安排与组织下,我听了两位小学数学老师的课改课,一位是六(1)班的周静老师讲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位是四(2)班王淑容老师讲的三位数的笔算。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这两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中领略了该校教师的风采,他们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腔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很好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中着意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的问题开始,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很自然、很亲切;教材分析的深入透彻,教法灵活多样,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下面,我谈几点听课感悟:
一、优点
(一)、底蕴之深。
我非常赞叹于这2位老师课堂上能有如此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熟练地把握整个教学流程,干净利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如果没有精湛的教学基本技能是难以做到的。也感叹于她们对教学知识的以及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教材是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亲和之强。在她们的课堂上,我发现她们的亲和力不仅是表现在脸上,更是深入了学生的心里。老师就像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一样,与他们一起学习。上这样的课孩子们就觉得是在快乐中学习,轻轻松松就学到了知识。
(三)、三个转变。
我所听的大石小学的两位小学数学老师非常深刻的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做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和师生互动。把这三个转变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四)、知识天生。她们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了学生个性特征发展,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旧知识探索新知识,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
老师们还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今天听的课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堂生动、预设天生与动态天生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不足点
我听完这2节课之后,觉得还有一个不足之点,就是学生在合作讨论时有部分小组没有落到实处,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与帮助,讨论完成后应进行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加强鼓励,让学生兴趣更浓。
三、反思 听课之后,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感到一种紧迫感,一种危机感,那么我就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要学习,要长期不断的学习;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学会把握教材的同时还要把我好学生的学习心态。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
总之,大石小学教师的课让我觉得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这些课也真正体现了让“人人学有所获,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听课感受】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听课的评语12-22
小学四年级数学听课总结07-07
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感悟09-19
关于小学数学课听课评语07-19
小学数学观摩研讨活动听课感悟12-02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07-25
领略名师教学风采 感受小学数学课堂魅力10-16
山东省小学数学名师大课堂研讨会听课体会12-03
大班数学听课笔记12-04
三年级数学听课感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