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的名言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音的名言(精选14篇)

乡音的名言 篇1

1、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岑参

2、伟大的情书只写给伟大的女性。——埃·哈伯德

3、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唐·白居易

4、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元稹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6、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唐·王维

7、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苏轼

8、君心似松柏,雁足传珠玑。(诚信 自信)—— 舒雁

9、须早寄鱼书雁札,免望断白头人。—— 沈鲸

10、山水万重书断绝。——唐·元稹

11、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

12、寄书除是雁来时,又只恐,书成雁去。——杨炎正

13、天阔素书无雁到,夜阑清梦有灯知。——陆游

14、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王僧孺

15、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詹·豪厄

16、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

永远的乡音 篇2

乡音

陈欣

我爷爷去世后,爸爸为了不让奶奶一个人孤独地待在乡下,便把她接进城,跟我们一起住。

奶奶不太爱说话,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看街上过往的人群。为了让奶奶开心,爸爸特地买了一台大彩电放进奶奶的屋子,让她随时观看。可是奶奶就是开心不起来。直到有一天,电视里忽然传出淮剧的唱腔,奶奶一下子来了精神,一双混浊的眼睛放出异样的光芒,满是皱纹的脸上神采飞扬。她调大电视机的音量,晃动着银光闪闪的脑袋,张开缺齿漏风的嘴,拿腔拿调地跟着唱了起来。高兴之时,居然伸出手做了一个兰花指!全然不知我和妈妈已经笑倒在沙发上。此后我便多了一项任务:把电视报上有关淮剧的节目做上醒目的记号,并负责提醒奶奶准时“演唱”。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老家的二舅爷给奶奶打来了电话,问她身体可好,还说乡下的亲友都挺想她的。接着从村里通了水泥路到今年稻子遭了虫灾,从三姥爷家出了4个大学生到大柱子家的鸭子长了3只脚……老姐弟俩抱着电话一口气聊了65分钟!两人联想之丰富、反应之敏捷、用词之生动,实在令人佩服。

为了能让奶奶高兴,爸爸特地去了趟老家,找到二叔,提出了一个请求:每个月打几次电话给奶奶,随便聊,时间越长越好,电话费由我们出。二叔立刻答应了。只是不肯收钱。

奶奶从此不再漠然地看着响个不停的电话而不去接听了,电话一响她总是乐呵呵地凑过去,抓起电话聊个不停,完全沉浸在老家那浓烈的氛围中。

升格建议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郁。全文没有一次提及“乡音”,却紧紧围绕“乡音”组织材料,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但文章的选材不够丰富,文字表述也不够精炼和生动,所以建议再增加一些材料,使内容更丰富,全文的词句也要重新斟酌,注意上下文衔接的连贯,最终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篇章更完美。

升格后

乡音

我爷爷去世后,爸爸为了不让奶奶一人孤独地待在乡下,硬是把她“拉”进城同我们一起住。

奶奶平日少言寡语,总习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看街上过往的行人。她虽说生活在城里,但时常惦念乡下的亲友。她常和我爸说:“他二叔身体不知怎么样了,西头的二爷还在吗……”每当我爸支吾着说不上来时,她总是叹息。

为了给奶奶解闷,爸爸特地买回一台新彩电放在她房间里,好让她随时观看,可奶奶就是开心不起来。直到有一天,电视里忽然传出淮剧的唱腔,奶奶一听是苏北老淮调,一下子来了精神,一双混浊的眼睛放出异样的光芒。满是皱纹的脸上神采飞扬。她调大电视机的音量。晃动着银光闪闪的脑袋,张开缺齿漏风的嘴,拿腔拿调地跟着唱了起来。高兴之时,居然伸出手做了一个兰花指!奶奶此时全然不知一旁的我和妈妈早已笑倒在沙发上。这以后我便多了一项任务:把电视报上有关淮剧节目做上醒目的记号,及时提醒奶奶参与“演唱”。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奶奶依旧在收看电视节目,突然接到老家二舅爷的电话,问她身体可好,生活可习惯,还说乡下的老友们都念着她。然后便从村里通了水泥路聊到今年稻子遭了虫灾,从三姥爷家出了4个大学生说到大柱子家的鸭子长了3只脚……老姐弟俩抱着电话一口气聊了65分钟!两人联想之丰富、反应之敏捷、用词之生动,实在令人佩服。见奶奶接到老家电话如此开心,于是爸爸背着奶奶去了趟老家,找到二叔,提出了一个请求:每个月打几次电话给奶奶,随便聊,只要能开心就行,并顺势给了他500元电话费。二叔爽快地答应定期打电话,但说什么也不肯收这话费。

说来也怪,自接过二舅爷的电话后,奶奶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对着响个不停的电话坐视不管了,每当电话铃响起她总是乐呵呵地凑过去。她说她要和家里人说说话。

不知奶奶是在城里呆久了,还是病了,接连好几次都感到不适,于是爸爸带她去看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医生说奶奶剩下的时日不多了。可能是人病了心烦的缘故,奶奶执意要回乡下去,于是爸爸和我只好顺从地带奶奶回老家。一到村口,奶奶就打开了话匣子。走3步就要和5个人打招呼,聊一聊。村口到家300米,我们走了足足一个半小时。

看着红光满面的奶奶,听着满院的欢声笑语,我忽然觉得医生的话是不可信的,我的奶奶分明没有病,你瞧,她一到家便聊个不停,完全沉浸在老家那轻松而又热烈的畅谈氛围中了。

升格小结

描写思念故乡的作文:乡音难忘 篇3

作者:王小宇

推荐老师:汤 云

时逢早春,我得空回了久违的故乡,此时天刚蒙蒙亮。月亮还静静地浮在天空的一边,边缘薄而锋利。田地里氤氲着丝丝缕缕的香气,只听到浅浅的鸡鸣。村庄是勤劳的,细碎的嘈杂声响在耳畔,再次牵动了我的内心深处。

奶奶见到我时,一脸的惊诧,嗔怪我没提前告知她,虽是如此说道,却还是风风火火的张罗起我的早饭。我随奶奶进入厨房,煋红的火光在炉膛里跳动,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混合着奶奶不时地唠叨,温暖而湿润,像极了某个亲人的肌肤,舒服的让人发困。

做好了我的早饭,奶奶便去照料起小动物的饮食。她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小鸡们也应和似的发出同样的声音。一窝蜂地挤在奶奶的脚边。看上去就像一颗颗圆滚滚、胖乎乎的绒球,诱人忍不住心痒去摸上两下。

此时,天已大亮。村庄也真正的热闹起来,妇人们相邀着去集市采买。她们脚步轻盈,唠着家长里短,不时地笑作一团。清亮的笑声落到地上,惊醒篱笆边上的瞌睡狗。耳边尽是喧嚣的嘈杂,可我打心里觉得舒服。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养出现在的摸样。这熟悉的独属于家乡的声音,却时常牵动着我的心,温柔的想让人落泪。

到了傍晚,天边染上一层昏黄,人们筹备着一天的晚餐。男人们站在墙根抽烟闲聊。母亲站在家门口大声呼喊在外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饭,悠长的声音逐渐消弭在空气中,小贩们带着口音的叫卖声也不绝于耳。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便是独属于故乡的声音。

故乡于我,大抵就是这具皮囊里包裹着的一颗温热的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故乡的声音便将它唤醒,心睡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心和心由此辨认,人和人也由此辨认。

《乡音乡情》教学反思 篇4

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平时的接触的少,学生对传统的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民间音乐,工艺品并不了解,通过课前在网络上查询的资料以及对家里长辈的咨询,学生对书中的“乡音乡情”才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上,激发孩子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对家乡城市的热爱。课上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查有关民间戏曲音乐,手工艺品,民族乐器等内容,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探究体验,学生可以用图片,文字,PPT等形式像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合作成果。乡音是家乡传统文化的根,它能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家乡传统的优秀文化已濒临失传。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古诗、欣赏戏曲、观看童谣表演,让学生懂得乡音是海峡两岸之间割不断的情缘,体验乡音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乡音京韵作文 篇5

一曲京腔,一段乡音,一声长叹。是谁在深夜里低吟,是谁在岁月中沉淀。

外婆是一个从骨子里就热爱京剧的人,小时候的我特别调皮,十分不懂事,每天都要外婆贴身护着。即使是这样,外婆每天仍会留空去看一眼京剧。那时的我啥也不懂,看着电视机里那些个画着白色、红色、蓝色的脸,戴着几缕大胡子的京剧家,唱着咿咿呀呀的音符而感到十分好奇。

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偶尔也能跟着唱几句。每当这时,外婆就会无比惊讶的看着我,然后向我微笑。那笑容像冬日中的暖阳,澄澈干净而透亮。这笑容鼓励着我,我便开始天天模仿唱戏,只为得到外婆表扬我时那满足的笑脸。

但是,我发现那么热爱京剧的外婆,却从未唱过一曲。

那是一个秋日。我放学回家,刚走到门口,便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伴随着嗅觉的享受,突然从门里竟隐约传来了唱戏的声音。细腻而有些黯哑的嗓音,苍劲却不乏动听,似还伴着丝丝乡音的歌喉。是谁?

我寻声而入,一眼就看见了那唱戏的身影,竟然是之前一句不唱的外婆。

秋日的阳光从玻璃窗照射进来,她梳的油亮的发鬓里簪着一朵橙黄的菊,清新的香伴着她温婉的声与深邃的眼,让人仿若置身于城深梦远的小巷里。这声音让我难以忘怀,可自从那以后我又未听到外婆开口唱过一句戏。

那是一个秋夜,我枕在外婆的怀里却难以入眠。突然耳边又响起了那让我难以忘怀的.声音。我惊讶地睁开眼,正巧对上外婆那慈爱温暖的眼。可是我明明在那外婆的眼里看到一抹亮光,那是我从未在外婆眼里见过的光亮。

外婆的音律中那一个个清澈而有力的音符拨动着我的心弦。静听之下,又似乎跳动在我的灵魂中,击荡起阵阵回响。细细品味,京韵之中丝丝乡音入耳,低回浅吟、起伏跌宕。着神听来,入心入魂,那是外婆独有的味道。

曲终,我听见外婆唱的这么好忍不住问到:“外婆你唱的那么好,为什么不继续唱下去呢?”

外婆一愣,眼神一变,似乎在思索:“外婆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特别爱京剧。可是后来,外婆唱戏的时候带着口音,所以一直没有机会登台。后来又碰上了,这戏也就这样落下了。”半响长叹一声“那是我闭上眼才有的梦啊。”

外婆是笑着同我说的,但我却在她的眼眸里,看见了失落。

乡音方言忆过去 篇6

30年前张掖大街的地面还没硬化,路上的小石头叫“石娃子”,好像有生命。以前常下雨,家产院子中心空地叫“丹池子”,丹池子种花兼蓄雨水。城里都有芦苇,现在的中心广场后面原先的水塘就叫“苇池子”,旁边的小树林叫“树塘子”,冬天结了冰,我们就坐冰车子在上面滑冰。“皮坊街”(街音“该”)有硝制皮子的作坊,还记得一个被下放的“眼镜”佝偻着腰从硝水中捞出带臭味的皮子用铲刀刮削熟制的情景。城里有杨树的地方就有“老哇”——乌鸦的俗称,可能是取它在日暮时分归巢时还没有觅到足够的食物而爱叫的意思吧,那时人吃不饱,哪有鸟兽的食物等人温饱后拓展生存空间,老哇早被驱赶到视野之外不见了。看到“高梁”这词别以为就是高梁,这是张掖人叫蜻蜓呢,“叶贴子”好理解,蝴蝶停下不飞时,翅膀并拢的样子像贝占在叶片上,抓高梁扑叶贴于也是我们儿时的一项游戏。

那时城里还没有自来水地下水位比现在高,挖3米之右就出水,几个院子用一眼水井,木板或空树段围成井栏用“拢子”提水,拢子就是铁皮水桶,井栏上有拢绳勒下的槽,井沿冬天结冰很滑,提水要小心翼翼,要防拢子掉到井中,我们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城里也没有水冲厕所,只有垫土的圈,乡里人用“推车子”起掉大粪,推车子就是独轮车,因为院子进不去大车,推车子是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恶索”是垃圾,取其视觉所引发的心理感觉,见了稀里索罗条状的废物,就引起心里的厌恶感,现在垃圾分类装袋后往垃圾道一扔了事,这词慢慢听不到了。

那时,娃娃的开裆裤叫“衩衩裤”,衣裳的前襟叫“捞襟”,没有手提包,更不像现在塑料袋满天飞,菜买上就绾起衣襟兜在胸前,衣服的后襟叫“扬尾巴”(尾音“义”),可能是形容人们还像未开化的猴子吧!现在衣服早进化到休闲的层次。但还听到把衣服口袋叫“搭包”,这倒概括出使用部位最本质的特征,布纽扣口叫“纽袢子”,把布毛毡棉鞋叫“鸡窝窝”,一是天冷垫鸡毛取暖,二是言其暖和像鸡窝。孩子的剪发头叫“英毛墩”,我想了好久,觉得这词最费解也最有特征,是孩子剪头后英姿勃发虎虎有生气呢,还是憨实淳朴一如当地民风?总之,中分有厚度的头发,像茂盛的青草被稍稍平着修剪,不讲究发型却又是那时最特别的发型。

过去没有跨季节性蔬菜,春天先吃黄芽葱,然后寡水面条饭里调热萝卜子,就是水萝卜,是春天上市早的一种菜。毛桃儿是土生的桃子,等不到成熟就摘下来卖钱。现在满街的花卷馒头的前身叫 “刀把子”。“脑豆子”是形如桃子的一种豆类,就是过去孩子们的小食品。张掖过去有很多炒豆子的作坊,现在当街门面熏得发黑的铺面早已消失不见,但脑豆子又出现在超市中,可见这豆子的生命力很长。过年买一副“羊吊子”,就是羊的下水。叔叔结婚在家里摆席,厨子很神气地手托“掌盘”,喊着“油啊!油啊”走过来,掌盘就是端菜的大木盘,上面有我们垂涎欲滴的西北大菜,那时也只能在席上吃到它,那可是羊肝羊肺羊心剁碎了掺粉面调料,炸了卷干子正宗做的。婶婶出嫁前用线绞掉脸上的汗毛叫“开脸”,祖父买几斤待客的纸包糖叫“糖瓜子”。从忧患的日子走出,生活好起来后格外怀想那时候咂糖瓜子的甜,现在,吃什么都不觉香了,但不想倒回到从前。

一年四季爱跟祖母住在院南面的屋里,冬暖夏凉的这屋叫“倒座”(倒音“道”),“梁花”是屋顶,“仰尘”是上面糊一层隔灰的纸,“床桌子”(床音“况”)上的大木箱叫“板箱”,一对板箱多半是祖母辈们的陪嫁,里面是些过时的东西,但可能就有见证历史的物件。天冷时架火盆取暖,讲究一点就用木炭,一般用“砟子”,砟子就是煤炭,挖煤的工人叫 “窑猫子”,大概是形容他们弯腰背煤时的灵活吧。买来砟子掺黄胶泥脱成煤砖。做饭用柴火灶,大户人家的灶房也是黑的,拉的风箱叫“风匣”,不像现在用鼓风机、液化气,还有抽油烟机。家家还有叫“老罐”(罐音“关”)的粗瓷缸,主要腌过冬的咸菜。炕上的小方桌叫“炕桌子”,睡起来在炕上喝过再下地,喝就是吃早。点的意思。 我们下学后作业不像现在的孩子这样多,都玩一种捉迷藏的游戏叫“道道家”。几个院子相通,构成了快乐的迷宫,玩完后浑身是土;就是鼻子上也有土,张掖人把娃娃的鼻子叫“鼻疙瘩”,言其小巧可爱。“压油马”是找到一块板,中间支垫起来后你上我下晃荡的一种游戏,类似于今天的跷跷板。“嚎皮胎”形容爱哭的孩子,哭时脸像一个鼓胀的小皮球。“颠顿”是说老人糊涂:人生经历颠沛流离风风雨雨,思维停滞了下来,或许是老年痴呆症最好的方言注解吧。

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很贫乏,乡里人看过年的社火表演叫 “睇秩高子”(睇音“呆”),言其看得专心。城里人在过去叫“戏园子”,现在还在的七一剧场或快要拆掉的东方红电影院里通常看样板戏或阿尔巴尼亚电影,放解禁电影时,我们或从河西印刷厂纸堆中找到印废的票混进去,或从检票口压低身子钻进去,记得我看的第一部片子是《侦察兵》,电影院人满为患,而现在家家有影碟机,电影院却门可罗雀。

过去的日子过得“难辛”——艰难辛苦,就是困难的意思。人穷而闲就横生事,形容此种状态用 “淡不济济”、“闲不旦旦”这两词。“抄花子”是乞丐的意思,穷极饿疯了,冷不防会从你的手里把食物“叼”过去,叼是抢的意思。做人得“活泛”,活泛是灵活,活动广泛了,才能办事灵活,内含因果。“害视”就是害怕对方,不敢正视对方,很形象地表现出羞怯状。“贼处处”形容人机灵狡猾,这词并不含过多的贬抑,于是,便“挖抓”着想一些办法,挖抓是乱动的意思,那时不许有人动歪心思,现在再想,能动歪心思的人就是当时敢为天下先的能人了。境况要是稍稍转变了或身体好了,就说“好大里了”,好到大而铺开,好到里面,进人问题的实质核心,这词隐含了多少词外的意蕴。等到了“了势得哩”,又形容场面大,得了一种势头,就掌握了事物的主动权。“伶干”指问题解决得干脆彻底,词语取了动作的伶俐和干练作内涵。最有趣的是“嚷仗”,是指吵架,像发生在两张嘴之间的战争场面。

至于“山得很”用与世隔绝的“山”字使人联想到土气和粗野。“肉得很”,视觉勾连触觉。今天,山里人进城做生意,把粗犷有力热情豪放揉进了城市,与时俱进,腻味了膏粱厚味的人们在寻找返璞归真的道路,由见面问“吃过了吗”转向蹦迪、瘦身等话题,也该筛选方言土话中表达精髓的东西汇聚到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来了。

乡音角落作文 篇7

浮霞轻烟,缠绕岸边的绿柳,穿越洁白的石桥,漫过小巷中古老的岩井,飘散到远处翠浪阵阵的麦田,栖息在青山里久远的草地上,摇曳起挂满紫藤的秋千,来回荡着荡着。它的每一个足迹都在诉说乡音的`美丽,每一次结束就是一页醉人的故事,乡音角落便从这里开始……

你看那神秘而又沧桑的东西塔静谧在开元寺中,任岁月流逝,世事沧桑。每一个来访者必定要来拜谒这两座古塔。黑色的瓦片,褐色的木头,门紧锁着,所有的故事看似隔绝了,却仍然鲜活流转于人们的心里。古塔的精深与博大是人民用血汗铸成的灵魂,每一块砖石都烙刻着刺桐城曾经走过的风风雨雨。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尽心守护祖先的心血,在那隐现辉煌的角落里,聚集了人类的欢声笑语,化作乡音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去经年,当一朝一夕苍白的埋葬,都无法掩盖来去自如秉戾的思想,只有安溪的青茶可以禁锢万年的爱恋。一叶叶细小的茶叶,宛如姑娘们纤长的小手,五指间还残留思念的香味。从远处望,田田的茶叶,独自在微风中泛浪,每到采茶的季节,就可以闻到清冽的茶香。看一片片茶叶在煮茶人手中来回波动,一盅盅的香茶在姑娘们的曼妙手势中,莹盈芬芳。淡淡的清香同轻烟飞越红尘,如诉如歌。乡音的又一处角落就是这里,朴实无华,在三月的枝头开出酝酿千年的归期,一如翠绿的誓言。

当你来到这里,最当接触得便是乡音中最留恋的流水,一叶长长的小舟加上一双粗老的双桨,在晋江的水面上随风游弋,你就会感受到这水的幽柔,这水的清澈,这水的绵长。阳光穿越了纤尘,微雨润泽而下,千古以来这一腔守护之情涓涓流淌,从未断绝。这里的水从不结冰,因为儿女们赋予他们无限的温情,就连崇武古城的小鸟都舍不得远离,悠然拍动双翼,轻点水波,翩然徐徐。那里是烦心懊恼时身心休憩的角落,那里蕴涵着无数个生命的奇迹,上天赋予人间的生命渊源。

乡音作文1000字 篇8

是啊,在如此重视标准普通话教育的今天,许多父母早就不愿一字一句地教给孩子乡音了――这种无益于学习成绩的事物,何必让其来占据孩子们的大脑空间呢?

可是,我仍然不愿这样一种看似可有可无之物逝去,只因脑海中的这样一些画面:我紧捏几块硬币,菜贩们将鲜翠水润的白菜铺在木板面上,我拣起几束交出硬币,菜贩皱纹横生的脸上绽开笑容,怜爱地用乡音说着“好孩子”;夕阳用瑰色笼罩白石板铺成的广场,几个稚童互相扑打追逐,笑声在空中荡起涟漪,忽然间旁边房屋上的一扇窗被推开了,一位母亲喊着“归吧(回家吧)”,那声音足以让所有客旅之人心弦震颤;我疾步走向那扇敞开的木门,外公将身影嵌入门框,一向寡言的他见到我便慈祥一笑:“梅,珍外(孩子,真乖)”,那画面突然美好得让人想落泪。我向来珍爱土话中“梅”的这个称呼,每当母亲这么唤我时,便感到言语和软亲切,诸般爱意,都在那一刻拥诸舌尖。这样的情感,在一板一眼的普通话中,是很难感受到的。

可是,这样的场景,逐渐也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母亲曾有次在外地偶遇青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惊喜而自然地用土话攀谈着,对方满脸疲惫的脸上也终于现出光彩。母亲又指指身边的小男孩,询问道:“你儿子会说咱们的方言么?”对方微叹了口气:“哪里会呢?他从小在外地长大,他爸爸也不是我同乡,平时交谈都是用普通话。”接着她又开始和母亲讨论起大城市孩子外语学习的紧迫,压力之大,自己孩子有多。

我站在一旁,茫然地想着,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迁往外地,到时候,乡音是否真的还会有传承的可能?我猛然间心头一紧,几乎疼痛得不敢再想象它未来的宿命。

对更好未来的向往推挤着一代代青年涌向大都市,走向崭新的天地。外界的荆棘磨砺着年轻的身躯,逼着他们丢弃怀中一件件过去所恋之物。许多人开始回望归途,却又发现自己早已被羁绊在原地。

曾有一次在上海坐出租车,父亲与司机闲聊,问其是哪里人。司机说:“衢州,江山。”他又想了想,自嘲似地笑了,“小地方。你们应该没听过。”父亲大笑,用方言道:“哪个乡的?”司机反应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了什么,那一刹,鼻翼微张,整个面部都骤然柔软下来,嘴角放松地上扬,眼中映着车玻璃外距自己无比遥远的万家灯火车水马龙。他使劲动了动喉结,却很难说出话来。

我倚在后座的黑暗中,望着他脸上各种情绪的涌动,读着陌生人的故事,看到他心中的坚冰在父亲的那句乡音里融化成阳春三月里一弯和暖的山泉。

小巷乡音 篇9

墙下狭仄的小巷里,偶而飘过一把绚丽的油纸伞,如水韵烟花般倏地飘去了,只留下一串清脆的踏在青石板路上木屐的余韵回响,涟漪般地远去。

看着雨丝绵密的世界,我的思绪也停滞在时空的一点,也使我分外地想念村落小巷里那遥远而悠长的声音。

儿时,一个村子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桃源,虽然是闭塞落后,物质匮乏,但粮食田里出,果蔬园里有。至于日常所需的日用百货,则靠穿梭乡间的货郎了。一阵梆子,一根扁担,一只行囊,一张嘴巴,生活便在担子上颤悠悠地开始了。他们用婉转成韵的嗓音,靠约定俗成的器具,打破了村落的寂寞,是乡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声音粗犷清丽低回悠远,沧桑而又有生命的硬度。而今,喧嚣的市声淹没了小桥流水,鸟鸣幽林,那沿街叫卖的粗朴的乡音也遁去了,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

梧桐花开了,一声声抑扬顿挫的“赊小鸡了”的清唱,便嘹亮地响起来了。过去在农村,哪家哪户不养上群鸡鸭的。可是,日子紧巴,青黄未接,便预先赊欠着,等到麦收秋收后再还账。这种诚信无欺的契约相沿成习,至清如水的淳朴风俗仍没有泯灭,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沿用。

晨曦微露,雾气还未消歇,村落便响起第一声清脆的梆子声。卖豆腐的挑子走过,一路梆声,一路清香,梆子一敲,罩豆腐的笼布一打开,清香沁人的豆腐香便灌满了大街小巷。于是孩子醒后在桌上便有一碗黄澄澄的或煎或炸的豆腐。有时,卖豆腐的已经晾了摊(也就是卖完了),忍不住还将梆子敲得一唱三叹,待没菜下锅的人家急急忙忙撵出来,巷子里只留下一阵余音回响。就象台湾著名演唱家陈映真在《搭错车》里唱的《酒干倘卖无》一样。

货郎的拨浪鼓敲起来了,欢快诱人,再加上那花腔演员般的嗓子,九曲十八弯地唱上一腔:拿头发来换针嘞。货郎的手推车立刻便被男女老幼的围个水泄不通。老婆婆想换副染料染块布料,姑娘想换几色的彩线为情郎纳几双鞋垫,而孩子们眼睛则瞅着那会弯曲的小蛇,会叫的泥人,或者是五彩的弹子。那时的生活是那样的单纯质朴,人们虽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求,但也有许多美好的希望,就是这点滴的生活的希望点缀着单调的生活,生活也变得不再苦涩。

还有那锔盆锔碗的锔匠们,一付挑子就是全部的家当。浸透着饱尝生活况味的悠长的西北花儿般的调子:锔盆子锔碗锔水缸嘞。我至今仍能回忆起一个“锔”字的唱腔,开腔便以一个高八度的音高一下子拔到千仞之巅,然后又忽得跌将下来,伴着一个叹息般的尾音,一切生活的滋味都浸泡在这凄清婉转的唱腔中。他们走在里弄街衢,走过贫瘠荒芜,走过天南海北,走过苦雨寒冬。人们很少知道他们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什么地方是他们的归宿。他们只是风雨中卷入窗台的一片泛黄的叶子,是人们柴米油盐中的一部分。他们很重要,他们又微不足道。然而,如果少了他们的叫卖吆喝,村落将不再是村落,生活不再是生活。他们是乡村的心跳,是水面的涟漪,是逝去的烟霞,是生活的一声叹息。这声音是诗意的,又是饱含着岁月的楚痛。

所以,现在我依然心怀敬畏地倾听这游走的声音,因为它曾给初涉人世的我以太多的切肤之痛的体验。我就象一颗种子,在这如西北唢呐般的幽怨的叫声中一点点破壳出土,吸风沐雨,曲折地生长着。

那些穿街走巷的匠人小贩,他们的生活虽是清苦的,但却并不是寂寞的,在自编的小调中吟唱着切身的人生况味,笑对人生,直面风雨。他们总是笑容洋溢,诙谐幽默的。可是,他们眉宇眼角的愁苦凝结的皱纹又何曾真正舒展过,心中的悲苦又向谁诉说过呢?

乡音的名言 篇10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风阳花鼓》

2、欣赏乐曲《森吉德玛》

3、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4、、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马头琴独奏)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风阳花鼓》,让学生了解我国安徽省地理风貌、民间艺人生活状况启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怀及喜爱安徽民歌的风格并能流利歌唱与表演。

二.通过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让学生领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感,了解蒙古族的风情、风貌并学习掌握“ ”速度渐慢记号以及学会蒙古族舞蹈扭肩膀的特色动作及巩固四拍子拍号的打法,描述优美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三.通过听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以及用马头琴独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两种不同乐器演奏的蒙古族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两首同民族地方风格民歌及精彩的歌舞表演(课件),并能用不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即兴画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 等节奏型。

四.探究《森吉德马》音乐旋律相同,音乐速度变化后不同形象的两段音乐变化的奥密,了解音乐中速度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一曲选自安徽流传已久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歌曲还表达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讨生活的一种心情。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流行于蒙古地区乡情味极浓的一首民歌,四拍子、节奏稍快、活泼、自信,表现了新社会蒙古族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1、轻声播放高胡演奏的《凤阳花鼓 》旋律,提问:这首曲子旋律美不美,在哪听到过?师讲解美的民歌音乐有其流传美的内涵,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蕴涵着一个美妙或凄婉动人的故事。

2、师放课件《凤阳花鼓》讲述了旧时代劳动人民离乡背井外出谋生卖唱的苦难经历以及现在改革开放后风阳花鼓唱遍大江南北,让学生逐步了解音乐来自劳动人民创造的意义,它是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情感宣泄的一种表达方式。

3、师带着愉悦的心情,深情地演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从教师声情并盛的演唱中受感染想歌唱。

4、放《凤阳花鼓》旋律创设意境启发学生从曲调中,使学生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5、学生模仿教师的范唱一句一句地学唱此曲。比比谁模仿得最好。

6、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内容及情绪。分组让学生按乐谱边唱边敲击小乐器等;让学生自带铜碟、不锈钢碟、陶瓷制的碟以及一对筷子,创编简易节奏律动边唱边表演,通过动手、动口、体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三、拓展(环保):讨论怎样保护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怎样保护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两幅画创遍故事并选代表讲给大家听。师先不要提醒包办,让学生自己观察,组织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师播放课件管弦乐曲《森吉德马》主题片断(两次),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风格并利用钢琴或跟随录音机唱会音乐主题。教唱主题曲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掌握好歌曲速度。(第一次是慢反映牧民温馨幸福美满的生活环境、第二次奔放热情速度加快)。

3、学生听两段音乐,分别将音乐、画面与相应的形容词搭配连线。(第一幅是描绘美丽辽阔大草原的景象;第二幅是表现蒙古族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感受在《森吉德马》中不同形象的两段音乐,它们的旋律是不 是相同?如果旋律相同,作曲家又是采用什么方法创造出两种不同形象的音乐的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美丽的景色呢?

4、自学探究评价:作曲家是用了速度的变化,第一段慢,第二段快。所以,音乐中的速度非常重要,我们唱歌时可一定记住掌握好速度。

5、简单介绍:节拍机的作用。

三、总结

四、下课 教学板书:

森吉德马 第一段与第二段对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师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教师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放课件歌曲范唱。要求学生认真聆听。

3、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出现的不同节奏型;并处理好一音多词,引出难点。

4、学生分若干小组即兴创作表演。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表演时一部分同学演唱,、一部分同学表演,一部分同学选择敲击小乐器的为歌曲伴奏,增加场景气氛。

三、拓展:在情景画面中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色等, 启发学生是否了解别的民族,能否进行有创意地自由回答:自己如何表达对它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

五、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欣赏马头琴独奏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播放课件,学生安静地听。

2、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歌曲。

3、分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个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师生评价。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播放课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安静地欣赏,并注意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2、个别学生分析乐曲和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3、师简介乐曲。

4、复听乐曲,引导学生用画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5、各组展示自己的画,师生评价。

三、拓展:在情景画面中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色等, 启发学生是否了解别的民族,能否进行有创意地自由回答:自己如何表达对它的热爱之情?

四、小结

五、请学生分组讨论,用别的形式表现乐曲后,各组展示。

六、下课。学生听着乐曲离开音乐室。板书设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乡音未改鬓毛衰正确的读音是哪个 篇11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因此,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52页)也都注读cuī。

有人说,“衰”念cu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这是现代读音的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的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的。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渦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的韵母了。

有人说,把“鬓毛衰”的“衰”读作shuāi或读同“揣”(chuāi),这首绝句就押韵了。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其演变规律。因为古诗韵“平水韵”的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uai韵母的,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的字。只有止摄脂韵合口字,今有读-uai韵母的,如“揣、衰(~老)、帅、率(~领)”等。而这首诗押的是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huái。

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的平遥家乡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但读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一致,属于不同的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的人读来又相谐了。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韵脚“原”和“昏”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韵母都不同了。主张用方言读古诗的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

所以,我们赞同国家教委的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的不同。诗歌韵文的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的地方也越多,不足为奇。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至于个人喜欢用自己的方言读古诗,闭门高声吟诵,那是个人的爱好和自由,旁人听不懂无关紧要;犹如我们国家推行简化字,你个人习书法,喜欢写写繁体,也悉听尊便,但不能强求别人跟你去学平遥家乡话。

原文阅读推荐: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莫让乡音“后继无人” 篇12

福州方言

外地人难以体会的“好有爱”

福州话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是闽东语的代表方言,也是福州民系所使用的母语。属于汉语族的闽语分支。此外,福州疍民也以福州话为母语。福州话在汉语各大语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人把这门语言称作平话,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话讲述并穿插吟唱的说书形式,通体浸透着浓郁的“虾油味”。多少年来,评话先生单枪匹马奔走在书场茶馆街坊里巷,一把折扇、一块醒木和一爿铙钹,征服无数听众,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享受带给城乡百姓。

过去福州评话有专门的评话馆接受聘约,现今由曲艺业务接洽处进行联系。城乡群众遇民俗节日和红白喜庆,随时可以去就近的评话馆或接洽处订约评话先生和演出的时间、地点及酬金。时间一到,不管是风是雨,评话先生一准到场开讲。一些名气大的艺人,到了“旺季”,许多地方都来“抢”,连轴转都忙不过来。现在许多海外游子归来,还常常订请评话,与家乡亲人同乐。

福州话的方言俚语,被网友以《好有爱的福州话!》为题,做了一番有趣梳理:

只有福州人ei白:有种器官叫咪究;有种昆虫叫啊意;有种电器叫轰脸;有种鸭子叫砖弯;有种智商叫K驴;有种状态叫叠仙;有种挑衅叫总意;有种厉害叫撒把!有种无聊叫些卡把;有种脾气叫一尼呸;有种恶心叫因尼hing;有种老实人叫板力咖;有种喝彩叫ho啊;有种贝类叫作妞央,有种不地道叫kie辣;有种小气叫敢U磊;有种舒坦叫NEW P SIDE;有种交通工具叫卡拉恰;有种人叫南啊凉;有种裸体叫TongMiangMiang;有种游戏叫瘪瘪捏;有种丫霸的方言叫虎鸠哇!有种功夫叫拱趴;有种舒坦叫趣伦;有种鄙视叫切k;有种难受叫羞歪;有个手势叫内由载;有种受不了叫东咩逮;有种小孩叫俺养几;有种恶心叫补隆弄;有种兄弟叫咖溜bong;有种不清楚叫达拉电;有种义气叫丫干胆;有种惊叹叫哇哈;有种感叹叫切强!

在福州,有种天气叫雅页,有种动物叫走央,有种颜色叫乌秃头,有种无奈叫丫越,有种幸福叫ke哇,有种感情叫歪东意汝,有种人物叫颠趴,有种态度叫拎精,有种病叫板路lia,有种愤怒叫撒女内!

在福州,有种小吃叫扁律;有种人叫醒应蛮;有种赞美叫丫霸;有种疲乏叫ki亏;有种轻松叫kiu咔;有种认同叫将内;有种美女叫山丫种;有种咆哮叫恰抢;有种破烂叫莫瑞西;有种趣味叫丫勿眉;有种娱乐叫帕玛挫!

客家方言 年轻人的新鲜话

相对于其他语言体系,客家代代相传、延续千年而被誉为中国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方言,保留了更多唐宋以前的语音、语法结构和词汇内容,有着更多的“古风遗韵”,对研究中国古汉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一般认为它是魏晋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代定型。由于客家人为避战乱南迁至山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客家方言也因此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

客家方言的发音也较为独特,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入声的韵尾。因此,一些唐代诗句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很不押韵,但用客家话读起来就顺畅得多。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斜”在普通话里读“xie”(音“邪”),与“家”字不押韵,而客家则读“xia”(音“霞”)。

客家话还大量保存了古汉语的词汇。如一些名、动词的转换,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言里却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如“吃饭”客家人仍用名词“食”表示,“吃早饭”就被称为“食朝”。由于客家祖先有不少是两晋时的贵族,客家方言还带有古代“雅言”的部分。

客家方言属于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从分布上看,国内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或地区。在全世界范围内,按使用语言人数计算,客家话约排在第32位,仅在中国内地就有6000多万人在讲客家方言。

莆仙方言 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莆仙方言8音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很多发音至今都是古文。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普通话的普及,莆仙方言的继承出现了断层,特别是文读部分,随着读过私塾的老一辈相继离世,更是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方言维系着乡愁,“地瓜腔”包含着浓厚的地方认同感。近一两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挖掘整理拯救莆仙方言,传承地域文化。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莆田市作家协会主席王顺镇致力于莆仙方言的研究,他对记者说,莆仙方言是非常优雅的语言,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从中原往莆田的人口迁徙,由于莆田相对闭塞,所以相比其他地方,莆仙方言更多地保留了汉唐宋时期的说话标准和古音调,莆仙方言的很多发音甚至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我们现代人读古书,比如先秦诸子的著作,魏晋南北朝、汉唐时代的著作等,有一些冷僻的字在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但是还存留在莆仙方言中。莆仙方言是研究古代汉语很好的参照系,对于研究汉语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王顺镇如是说。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保护方言,并不是要人为地保持方言永远不变,事实上没有人能够阻止方言的变化。保护方言,只是希望不要人为地抛弃方言,不要人为地使方言过早地被同化,进而消失。

而我们失去的,也不仅只是方言,我们要保护的,不仅是方言。

方言是维系故乡情的纽带。“出门在外打拼,无意中在街上遇到讲莆仙方言的人,突然就像遇到了亲人一样。”这是在采访中,一位在外游子的心声。与普通话不同,莆田方言的独特性成了使用者最好的“标签”,也让其心里烙下家乡的印记,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地方认同感。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强调,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闽南语方言

谁才是最“正宗”

如今普通话达标将是公务员考试的一道门槛,政府部门也要求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但闽南话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目前关于方言地位的争论中,闽南话不抑反扬。随着央视、福建省和厦门、泉州地方台的闽南语频道的开播,“闽南话时间”越来越多,话语也越来越有生命力了。

闽南语支系甚多,除了闽南的厦漳泉三市,温州、潮汕及江西一些地方的方言都在闽南语的范畴内。在各支系中,“泉州腔”闽南语人口最为庞大。资料显示,台湾有1/3的人口是泉州人后裔,加上港澳和东南亚的泉州籍人士则多达2000万人。

但令人意外的是,海峡卫视、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闽南语节目讲的都是“厦门腔”。对此,资深的闽南语播音员蒋东煌不无遗憾。“厦门腔”一开始就获得了学术上的优势,据称,几位编纂《闽南语词典》的学者、教授都是厦门籍。

尽管不能从地方讲到中央,“泉州腔”闽南语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工作。蒋东煌说:“可能是杞人忧天,但我认为泉州闽南语也存在一个规范的问题。”做了多年播音员,蒋东煌对语音特别敏感,他察觉到,现在闽南语已经在发生变异。随意发音,普通话词组的不恰当插入等已经在使闽南语有些不够地道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闽南语作为母语的地位在最新的一代泉州人中出现了动摇。许多泉州孩子,在幼儿园里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泉州话反而不大会讲了。

泉州人民广播台的闽南语频道的节目内容,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在开播的第一天里,就传出了长时间的南音节目。在中国音乐史上,泉州南音素有“民族音乐之根”的雅号。同时,南音也是众多海外泉州人的乡愁之音,很多华侨回到泉州,听到南音都有莫名的感动。在戏曲中,闽南话也有雅俗之分,比如泉州传统的梨园戏,唱的是雅音,而以善于塑造丑角的高甲戏唱的就是俗音。蒋东煌说:“泉州台的《泉州讲古》等节目火爆就表明,闽南语节目很有群众基础。闽南语节目不仅是新闻,还包括丰富的传统文化产品。”

高三乡音议论文600字 篇13

厨房里仿佛还回荡着欢声笑语,门前的炉子冒着白烟。哦,今天我们家在蒸馒头呢。

做馒头,我可不大会,第一次糊一手的面团,奶奶在旁边说:“你怎么弄的,都说了,要多沾点面粉,你就是不听,现在糊的满手都是,怎么弄。”说完,帮我弄掉手上的面团,站在旁边的妈妈也一起来帮忙。我心中不解,刚刚面团明明不粘手了,馅都包进去了,怎么就糊手上了呢,不行,再试一次。

刚想去拿面团,奶奶大叫:“哎哟喂,我的小祖宗,你别再弄了,别再糟蹋我的面团了。”奶奶一脸心疼地从我手上夺过面团,喝令我不准再碰她的面团。

可我的犟脾气上来了,趁奶奶去外面看爷爷烧的炉子里的馒头的时候,我拽过一个面团。妈妈在一旁想阻止,但我不让,我怕面团又糊在手上就在手上搓上一些面粉,再拿起面团揉一揉,然后揉成巴掌大的面饼,为了让面饼不粘手,我又在手上搓了些面粉,在面饼上放上一些馅,再抓住面饼的边,包起来,最后搓圆,一个光滑的馒头就完成了。

奶奶回来,看见我手上有残留的面粉,气不打一处来,“让你不要弄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听了奶奶的指责,我无奈地说:“我自己做了一个馒头。”奶奶见了气也消了不少。我将馒头送去外面的炉子里,炉膛里的柴烧得噼里啪啦的响。

诗歌:乡音,在岁月里浅吟低唱 篇14

把几声迟到的鸟鸣

挂在沉睡的屋檐下

村庄上,悄然飘过的炊烟

拂醒一片荒草的爱情

一些鸡鸣,狗叫

在不觉中窃取了日月的秘笈

半掩的柴扉

空度虚无的时光

土墙角的一些老柴禾

在失落里,寻找可能燃烧的梦

老酒和浓茶并肩走来

就着浓厚的乡音

在方言里,喊出了我的乳名

屋后的老桐树

伴着乡间的清风

寻找一个少年在树上掏鸟窝的童年

父亲扛起相依为命的锄头

从田埂上,背回暮归的夕阳

深秋的蛙鸣

搅动了往日荷塘的宁静

巷道里传来朴实的乡音

正撞响,岁月那一串过往的梦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案下一篇:党员干部个人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