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8篇)

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

心得体会

4月7日上午我有幸来到上饶市第七小学参加信州区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分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是由七小刘丽虹老师执教一节英语现场教学展示课;由信州区教研室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相关问题的研讨会。

刘老师执教内容是unit 4 At the farm ,part a let’s learn and chant,该课选自四年级下册,学生32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三会单词potato,tomato,green bean,carrot,使学生能够流利的朗读let’s chant 部分内容。重难点是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复数句型介绍蔬菜,they are ….40分钟的课堂,刘老师通过歌曲导入,图片呈现新词,新课展现多采用不同形式的游戏方法教授新单词。自然引出名词单复数变化的语法规则,通过巧妙编口诀是学生对语法点记忆深刻,这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小学英语阶段虽然要弱化语法,但不是偏废语法,当课程内容涉及到必要语法时,通过不枯燥、呆板的方式传授,反而能使课堂内容更为丰富,课程讲解更加细致。最后的几个巩固小游戏,看图猜词、炸弹游戏以及chant的学生呈现,都非常到位。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英语,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后进行的观摩研讨会上,刘老师就这节课的磨课过程和各位老师做了分享,说到课程理解的重要性,课程重难点的掌握的关键性。部分英语教师也对该节课说了自己的看法。肯定刘老师这节课的付出已经学生的反映效果极佳,同时也给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比如在情感教育上,可以将本课蔬菜有益身心健康这一教育点融入到词汇讲授时,自然引出,而不是放在末尾才来道明。最后教研室陈老师就这节课给出评课意见,赞赏刘老师词汇教学的形式较为多样,同时提问在座英语教师平时在课堂词汇教学中的方法有哪些。老师们畅所欲言,研讨会在掌声中进入尾声。本次信州区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也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2

一、令人深思的课堂观察活动表

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除了备、讲、批、复、考以外, 听评课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过去的听评课活动中, 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且可操作性强的听评课标准, 评价内容及标准过于宽泛令听评课教师无从把握, 而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次观摩活动中, 主办方———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 即在高效的开幕仪式后, 对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表培训。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上教与学的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目的是收集有关数据, 发现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改善学生课堂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观察表,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课堂观察工具, 是提高教学观察质量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此次活动中采取集体听课的模式, 分配不同观摩教师分别记录与评价综合量表中的某个特定维度, 听课后, 再根据各人的记录与评价进行交流与研讨, 避免了通常教学研讨中常见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大大提高了听课及评课的效率与质量。课堂教学观察表共包括七个部分: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行为的细则、教师细则、课堂氛围细则、学习过程的学生参与细则、课件的设计与演示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反应。这七个部分全面、系统地规范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中, 如果能将这种高效的听评课方式实际运用起来, 一定会有助于提升我国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二、发人深省的专家经典点评

此次观摩活动另一个亮点是两个晚上的课堂教学交流互动。评委、执教教师及观摩教师齐聚一堂, 执教教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做法和感想, 而评委本着务实的原则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这是一线教师最想听的也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有帮助的。其中, 刘兆义老师的点评尤其发人深省。他提议让讲授I HAVE A DREAM的湖北省的向前老师将课堂的最后10分钟让给来自云南的一位教师, 请她围绕旱灾进行10分钟的讲授, 以表达对遭受干旱之苦的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美好祝福。这样的设计将充分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为《标准》) 中倡导的“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

三、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设计

16位教师的精彩展示从教学内容的处理到教学方法的设计均体现了这些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江苏常州高级中学的范丽君老师向我们提供了Project教学设计的模版, 将读与写真正结合起来, 突破了高中英语教学中高效写作练习的瓶颈。范老师用一段从网上截取的关于地球正惨遭人类无情毁坏的记录片导入, 引起学生对世界环境问题的的思考和担忧, 激发学生撰写关于中国治理环境问题报告的兴趣。她组织学生对想要研究的环境话题展开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写作技巧、文字问题并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 快速阅读范文 (即课文) , 寻找主题句, 划分段落, 理解结构, 并总结出报告必要的三部分内容, 然后各小组根据本组已确立好的话题, 为自己的报告写出至少三句主题句, 勾勒出文章的大概框架, 并再次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范文的写作技巧, 使自己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同时让小组讨论适合本组的话题或可以推荐给其他小组的典型事例, 补充以前写的主题句, 并在课文中寻找关于环保的有用短语、句型, 而且要求学生根据课后要完成的任务, 进行合理分工, 一星期后准备课堂Presentation。范丽君老师的设计环环相扣,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充分体现《标准》中大力提倡的“要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

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3

“语文教学不是支离破碎的解读,而是要回归母语教育的原点”“希望同学们诵读经典,传唱经典,成就经典”……5月14—15日,在江西弋阳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名家这样呼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这项实验从2006年启动。此次研讨会由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和弋阳县教体局共同主办。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观摩分享了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程美琴执教的《识字教学6》,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王涛执教的《写熟悉的人》,江西省永丰县恩江小学曾慧琼执教的《渔歌子》;听取了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校长陈耀方、江西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徐承芸等专家的名师论道。逸夫教育集团汪美琴、弋江镇一小杨依、弋江镇二小游园丽分别献上了三节教学观摩课。与会人员还观摩了弋阳县第五届叠山书院论坛,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参观、学习和交流。

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黎青山,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余芳霖,江西省教育厅教科所所长吴重涵,上饶市教育局局长张义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人士共5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责任编辑:万永勇)

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4

宁国市实验小学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习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平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平移两步、向右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平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平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阿拉伯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习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平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平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平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平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篇5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习的设计结束,贴近生活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习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习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近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习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2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平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习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习,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3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习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平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4

20xx年12月3—4日,德州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刘松老师现任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刘松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刘松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5

20xx年12月3、4日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课的培训活动,虽然天气很冷,可是感受到了专家授课的热情,听课老师们的投入,此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许多,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思考了许多。专家就是专家,名师就是名师,他们的课没有丝毫的华丽外表,没有过多的作秀,让人感觉很亲切,很顺畅,很自然,回味无穷,就像学生所说的:“老师,我们不想下课,您的课很幽默,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专家的课优点真的很多我不想一一赘述,我想谈谈在听课过程中对我触动最大,带来深刻的思考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前测:对于这个词只是听说过,在自己的课堂中,根本从来都没有实施过,或者说根本没有想过这样做,再或者说根本没有想到过这样做,今天通过张老师,钱守望老师还有张老师的报告,让我有了思考,课堂前测,多好的教学策略。通过前测能使自己的课更优效,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多样,能找到课堂中的难点,能直接的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可以多讲,哪些内容可以少讲,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了,哪些知识点学生还不能掌握。只有对学生对症下药,才不会是庸师。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不仅要做课堂前测,还要做好课堂后测,两者齐抓,效果高效。

二、课堂中不能只朝前看,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回头看路:比如在张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这节课中,当学生发现了分配律的规律后,没有继续进行练习,而是回顾以前的知识,在以前的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三八二十四加五八四十就是3个8加5个8等于8个8就是64,即八八六十四;再有在口算12×3时,用10×3+2×3=36,长方形的周长公式(a+b)×2=a×2+b×2中都渗透了乘法分配律,当刘老师点拨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是茅塞顿开呀!更让自己惭愧的是这几个地方都教过但是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把握教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多想想知识的前后联系。这里借用钱守望老师的一句话就是:开车的怕路不熟,路不熟要走好多冤枉路;教学怕教材不熟,教材不熟要做好多无用功。

三、倍感自己知识的匮乏:作为一名教师,不多读书,不多学习是不行的,不及时修补漏洞就会缓慢,不及时升级就会效率低,不及时充电就会死机,不及时的跟进就会掉队,真的希望能常有机会听到专家上课,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再教育的大道上能让我们欣赏到更美的景色!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6

20xx年4月24-26 日,学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大学举行的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目睹了余颖、华应龙、张齐华等国家名师的讲学活动,聆听了他们精彩的课堂设计和有关教学理论的精彩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刘德武老师的《有用的搭配》,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课堂的互动性,他对于孩子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把握十分到位,善于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和创造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收集、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评价自身方式、方法的优劣,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课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我时时都能感受到他细腻地设计和独具匠心的安排,感受到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我们的教学。我也注意了华老师的授课的自然、大方、轻松诙谐,听他的讲座就像是在听故事。我切实理解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余颖老师的课也很生动,她那能够激发孩子思维的简洁精炼且有深度的语言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受益颇深。余老师是我的前辈,她的课堂有很多的亮点需要我领会和学习,回来之后我细细的体味了一下:首先余老师的语言精炼简洁,具有深度,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其次余老师关注孩子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注意从思维模式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再次是她注意延伸课堂学习,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产生探索的兴趣。这些对于我的教学有着极大的诱导和启发意义。

张齐华老师讲的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引导学生从摸球、放球、猜球三个方面体会事物发生的随机性。摸球环节帮助学生认清一定、可能、不可能;放球环节放手学生,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猜球环节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提升,理解独立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由此,通过确定现象过渡到不确定现象的安排,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理解,使学生从具体的模型体会不确定现象。张齐华老师课堂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整体的发展,尤其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张老师能够从哲理的深度进行讲解和分析,能站在很高的高度透析数学本质的东西,这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和数学功底。这些对于我,触动相当大,我深深地认同了那句俗语“打铁还要自身硬”,要做好一名老师,首先自身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向我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很这些特级教师的差距,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聆听这几位老师的讲座就可以知道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劳作。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到领悟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心理学抓住学生心理,使自己的工作表现更进一步。

希望以后学校能给我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能够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小学教学,更深刻的理解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7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8

此次有幸参加在美丽xx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感触颇深,尤其是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教研员刘延革老师一次又一次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只有立足“教学永远是服务于孩子”这一出发点,我们才能达到理想的落脚点。在整场活动中作为主持人的刘老师的每一次点评、追问、思考、明晰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最后还能现场观摩她对《周长》一课精彩的演绎与别具的思考,倍感不虚此行。

正如刘老师所说,她展示《周长》一课并不是想告诉大家这一课如何上,而是想通过此课来引发老师对数学概念这一类课的思考。《周长》是老师们上公开课的热门课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让孩子指一指黑板的面、桌面、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描一描图形一周的长度等操作活动,而后就开始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结果在做练习或测试时发现学生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束手无策,只会计算有公式的标准图形的周长,或者出现周长概念与面积概念混淆的情况。试想,对于周长这一概念的本质我们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呢?教学周长的计算时教不教公式?以前教材有公式,现在教材为什么没公式了?在教学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面积对周长的干扰?我想这是我们课前都该思考的几个问题,只有把握好数学概念本质的内涵是什么,才能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周长”在小学教材中解释为封闭曲线一周的长度。词典中解释为: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可见周长有两层含义:①封闭图形的一周; ②长度。它与长度同属于一维空间的测量,但它又用于描述二维图形的边界大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封闭图形的一周,而对于长度常常忽略了。因为面积和周长同处于一个平面内,平时在观察图形时首先关注的一定是面积(图形的大小),所以学生对周长的感知会差一些,它对于孩子来说特别的抽象。课堂上让学生指一指、描一描,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了,但他们在指的时候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形状的大小,头脑里并没有“它是一条线”的认知,而学生所指、所描的也只是图形的一周,对于周长概念的建立还不够完善。

对于周长的度量可分为直边图形(用直尺测量——边长累加)和曲边图形(以直代曲、化曲为直)两种情况,但在教学时老师往往太过于注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殊性也就是简便性方法的教学,而忽略了测量周长一般性方法的认识,这也就是很多版本教材为什么不直接给公式,怕的就是老师直接教给结论,而导致学生一碰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就束手无策,认为没有学过这个图形的周长,头脑里只有长方形、正方形这种基本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思考,刘老师向我们展示的《周长》一课主要从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动手操作感悟周长本质、观察辨析深入理解周长来展开教学,她认为低年级孩子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看”,因此她让孩子通过三次动态的“看”感知图形的一周,为孩子建立周长的第一层含义提供了清晰的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刘老师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想象一下把你的图形的一周从一点断开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再估一估”,把“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目标落实得淋漓尽致,接着通过用不同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完善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识,掌握测量周长的一般性方法,同时渗透以直代曲、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最后通过对周长的观察辨析,有效避免了面积对周长的干扰,更是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

活动虽已结束,但思考仍在延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9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0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参加了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名师授课和专家点评、讲座组成。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认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二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参加了这次观摩会,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王锐老师执教的《旋转》一课中,王老师创设学生玩“大炮打鱼”的游戏情境,一个学生到讲台上遮住眼睛,王老师把鱼的位置藏好,再找一个学生来指挥上面的学生怎么旋转大炮一定打到鱼。经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讲台上的第一节课“秒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晁老师上了和我相似的课“分的认识”,晁老师处理时和分的关系上时,让男生看分针,转一圈就喊停;让女生看时针,转一大格就喊停。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时的关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设计的很好,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这次的观摩学习是短暂的,留给我的思考却是长久的。名师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

殷旭升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摆一摆”这一环节,教者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摆一摆”:之前的猜测和想象,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佐证和扩充。两位老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以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后两位老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课堂的魅力。其中一老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三个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一个是以上衣为主线,一个是以下装为主线,另一个而出现了遗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得出不遗漏、不重复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搭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另一老师在学生上台搭配后,在反馈时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为主线)或一件下装(以下装为主线)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生动、鲜明、直观地体现了按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环节两位老师以不同的作课方式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许小美

最近我又在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把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契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课上,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某某一起做作业。”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个“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

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1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习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平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平移两步、向右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平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平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阿拉伯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习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 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平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平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平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平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2

12月3—4日,z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z老师现任杭州市z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z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z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6

首先非常感谢大佛小学在春意盎然的三月,给了我一个去成都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聆听了九位专家及优秀教师的教研课,共10节,收获很大,受益非浅。下面谈谈我对这次学习的感受。

本次观摩给我印象深的是朱文君老师,朱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多年,现是《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被全国多所学校聘为教学顾问。听了这节课才知道朱老师是一个表演者,是一个演说家,是一个播音员,是一个引领者。听朱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心灵的触动。《趣读小古文》是一篇文言文,上得如此地有趣味性,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学会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善于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读、说、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值得学习。

其次罗才军老师的课也给我很深的印象。罗老师是全国青年名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小学教学》封面人物,至今已应邀到全国各地执教或讲学60多次。罗老师的课既简洁质朴,又沉稳大气,清晰的流程,简炼精辟的语言,别出心裁地引领,给我们农村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指导作用。每当罗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诵读时,全场会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是被动的,生硬的,而是学生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不着痕迹,水到渠成。他教学的《少年闰土》走出了一般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和老师们一起探索大师鲁迅的作品在小学教什么?怎么教?改变了以往的四件事作为重点。而他所主张的是少教内容,多关注写法,品味文字和笔法作为重点。对于第一自然段,作为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多种形式

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可以说是一节清新、朴实,而又有深度的课。

再次,薛法根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薛老师是江苏省一所小学的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论文200多篇刊登于各种教育期刊中。薛老师的课,幽默风趣,教学思路新奇迥异,场上场下笑声阵阵,掌声不断,师生在其乐融融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他所执教的《匆匆》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学中,通过朗读体会文本语言的节律之美,抓住本课中有许多的叠音词,课的结尾,还模仿文本写话,领会文本对时间匆匆的形象表达,最后,在孙道临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说实在的,真的是一堂精彩的课。

此外,在这次听课活动中,还听了张祖庆的《看图片,写作文》,蒋军晶的《已死的母熊》和《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杨蕾的《出塞》,蔡骏的《交友信》,柳舒的古诗两首《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等。他们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真实,各具风采。很多老师课上的语言特别精彩,精彩得叫你从骨子里感动!精彩得叫你觉得句句都是名言!

总之,这一次,我不虚此行,让我领略到了全国各地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的讲学风采,更加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地努力,努力做好一位语文教师,努力做好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

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7

一、什么是研讨课

研讨课 (Seminar) 是由苏格拉底创立的助产士式教学和中国古代书院传统式教学的现代变形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 研究、讨论、实践、探索,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本次观摩课的话题是《红楼梦》讲座系列听后感。在前面五周罗老师分别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做了5场《红楼梦》讲座。这次课就是对前面几场《红楼梦》讲座逐一评判。上课开始前, 罗老师在教室把自己的博客 (也就是学生学习的电子教室) 打开, 显示在大屏幕上。在留言中已经有不少同学对这一话题发表了看法, 也有同学在不断地上传自己的意见。刚开始上课罗老师就向同学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一场好的讲座应具有的要素有哪些。学生从受众、内容、形式、语言等角度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罗老师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学生的观点。30分钟后罗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提炼。然后要求学生以自己提出的观点也就是刚才讨论得出的一场好的讲座应具的要素来评价前面几场讲座, 而不是用教科书上的观点来评价。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候, 罗书华老师一直做笔记, 只是偶尔对学生观点或提示总结一番;或提出自己的质询;或把离题太远的讨论拉回来;或者捕捉学生在电子教室留言上的闪光言论, 鼓励学生在学友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 罗老师进行了总结。

课后, 我们跟罗老师对如何上好研讨课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学习我们发现复旦大学的研讨课是一种全新的非常有特色教学模式, 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研讨课的特点

1.全新的教学理念

我国古代的文学家韩愈认为老师应该 “传道、授业、解惑”, 罗书华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 “道”应该是每个人都永远寻求的真理, 老师应该和同学们一起求“道”;学业、知识永远在变化、发展, 有业可授者也会很快成古董。所以, 老师应教会同学们创新、创业的本领。对于“惑”, 罗老师认为现在的课堂, 不是惑多了, 而是少了。所以现在紧要的任务不是解惑, 而是生惑、增惑。有思考、有怀疑、有疑问, 比有答案、有解决方案、有现成的路要好得多。为此, 罗书华心中的“师道”是:“求道、寻业、生惑”。他认为:“大学生学到的不应仅是静止的、不变的知识, 而应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基于此理念, 他的课程是全天候的对话课而非讲授课。课程取消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教师转换为讨论的主持人, 将自己设定为话题的设计者、问题的提出者和场面的主持者, 以及平等的对话者。学生是这场对话的主人。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陶冶思想、情感与人格, 提高问题意识以及创新与研究能力;学生是学习的绝对主体, 课程学习中有无收获及有多大收获责任主要在于本人;学习的主要方式与渠道是自学, 即自己学习、课外学习;课堂不是主要的学习场所, 而是自我展示的场所、交流场所、交友场所;课堂气氛的好坏取决于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教师除了感染、督促、评价和可能的引导外, 其他的作用有限;口耳相传或者讲听授受的方式不应是网络时代大学教学的主导模式。

由此, 罗书华老师在他的博客上也就是电子教室上公布了严格的选课要求。

2.严格的选课要求

(1) 选此课的目的不是单纯为取得学分;

(2) 已经读过或确保开学前三周内通读《红楼梦》全书;

(3) 接受或试图接受本课程主持人的教学理念, 承诺按照“课程程序”与“话题安排”准备和参与课程;

(4) 承诺从第四周开始按固定座位入座 (第三周上课时自己选择的座位为本学期的固定座位。目的为方便大家相互认识) 。积极发言或专心聆听他人发言, 不做与课堂讨论无关的事情 (如听音乐、弄手机, 阅读无关书籍、资料, 做其他课业, 等等) , 提倡不带入与课程无关的阅读/视听资料;

(5) 承诺从第三周开始每周进入电子教室一次以上, 提前上传自己的课前思考准备, 积极参加网上讨论;

(6) 承诺从第三周开始每周课前准备课程时间不低于2小时;

(7) 承诺独立、认真、踏实完成课程作业。

3.充分的课前准备

上好一堂研讨课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和酝酿。对一个老师而言, 必须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兴趣特点提前拟定和发布讨论话题。对上研讨课的学生, 罗老师的要求是已经读过或确保开学前三周内通读《红楼梦》全书;每周课前准备课程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周的讨论话题必须早早发布在电子教室中, 学生必须登录电子教室学习, 并提前上传自己的课前思考准备, 带着问题积极参加网上讨论。

4.全新的授课方式

通过观摩罗书华老师的研讨课我们看到, 研讨课实际上由两个教室和三个教学阶段构成。两个教室即一个虚拟教室即电子教室 (http://blog.sina.com/redsalon) 也就是罗老师的博客和实体教室即光华西辅楼209教室构成。这两个教室的作用各有不同:课程的安排、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前讨论都在电子教室中发布;在光华教室学生们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三个教学阶段即课前、课堂与课后。第一个阶段, 课前按照将要谈论的话题由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文本、思考问题, 完成不少于500字的文字稿, 课前40小时在电子教室发布, 同时浏览其他同学电子发言的内容, 作进一步思考, 深入地准备课堂讨论。第二个阶段是课堂对话, 在这个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大家就像同一个池塘里的鱼, 教师是大鱼, 学生是小鱼, 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第三个阶段是课后学生还可以在电子教室里就有关问题继续讨论。

5.多样的考查方式

课程无期中考试, 亦无期末考试。课程成绩 (100分) 由课前准备 (即电子教室发言) (60分) 、出席 (10分) 、课堂聊天 (10分) 、表演 (10分) 和课程总结 (10分) 四项构成。

课前准备成绩由学生在电子教室发表言论的时效、数量、质量三者综合决定。课堂聊天成绩由发言的次数与质量决定。表演的成绩由参与及投入程度决定。凡参与表演者都会获得高分。最后还有一个课程总结, 主要谈谈你通过自学与讨论的收获, 说说你在课程学习中认识到的不足, 等等。最后的成绩罗老师将在学期结束前以半公开方式在网上将初评成绩公示一周, 学生如有异议, 可在公示期内向老师提出。如果证据与理由充分, 会予以更改。

这堂课我们看到教室真正成了老师和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的聊天室。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上课发言积极踊跃, 不乏一些闪光思想。罗老师的课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

这是我在电子教室截取下来的一些学生的帖子。

“这个复旦大学的副教授开设的《红楼梦》讲坛, 是我从小到大认识到的最有个性、最具有大学风格的课程。

课程真正做到了没有老师, 而是只有一个指导者。他, 只是作为一个引导, 让大家把课外搜集的资料, 还有自己的思考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90分钟的时间里嘻哈怒笑, 各抒己见, 没有讲授的内容, 只有你自己说的、和课堂上讨论的东西, 完全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整个17周的教学里, 每周一个话题, 周周如此。”

“上了罗老师这门课, 让我感到真正是来上大学了。”

三、开设研讨课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 研讨课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很好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地方高校已经普遍开展, 并且总结了一些很好的经验。

研讨课是依托网络资源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 各周讨论的话题都会在电子教室上公布, 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对该话题进行思考并在电子教室发表意见, 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讨论。所以在开设研讨课时相应的教学资源的配备如教室的网络资源和学生在教室之外可以使用的网络资源建设必须跟上。除此之外就是学生能够随时登录网络进行学习讨论, 所以开设研讨课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而且学校也应同时改变教学管理模式, 给学生相对宽松的环境,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学习。

其次研讨课的特点就是学生和老师能充分研究问题, 展开讨论, 交流思想, 所以它更适用于小班教学, 学生人数应控制在20人左右, 而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更能够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所以一些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更适合此种授课模式。

总之大学培养的是一代英才, 作为新一代精英, 他们带给人明天的希望, 为着这个希望我们应继续努力着。

参考文献

[1]刘俊霞, 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6) .

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8

2014年河北省渔业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秦皇岛海域成功举行

为严格落实习总书记“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指示要求,积极应对海上作业渔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渔业生产事故,科学有序、高效迅捷地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工作,2014年10月30日,由河北省农业厅主办、河北省渔港监督局承办的“河北省渔业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秦皇岛渔港隆重举行。此次演练参演船舶10艘,其中渔政船7艘,渔船3艘,参演人员170人。演练的主要内容是:丰南海域某渔船机舱失火,渔船失去动力,船上有船员6人,其中1名船员落水,急需救援。唐山市渔港监督处接警后,迅速将遇险渔船情况上报省渔港监督局并启动应急预案,会商研判情况,确定救援方案,组织在遇险海域附近渔船开展海上救援。同时派出7艘渔政船赶往事发海域平行搜救,一艘渔政船发现落水人员后成功救起,返回渔港,送120急救。发现遇险船后,2艘渔政船利用水炮灭火并拖带遇险船及渔民返回渔港。至此,渔业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圆满结束。农业部渔业渔政局、中国海警局、黄渤海区渔政局、河北省政府应急办、省发改委、河北省农业厅、省有关部门及秦皇岛市政府等单位的领导现场观摩。

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在讲话中指出:确保海上安全作业是渔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此次渔业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情景模拟、集中练兵、强化应急、有序施救、妥善处置等应急能力的一次展示,是锤炼“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建立健全“指挥灵敏、反映迅速、运行高效”的救援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渔船事故损失,最大限度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次全面检验。通过不断强化渔民自救、安全通信保障、渔船智能化管理、救助补偿、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渔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3年来,成功参与组织救助95起,救助渔民267人,渔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魏厅长要求,各级渔业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协调联动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演练检验了渔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果断处置能力和抢险救助能力,为今后开展海上应急救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康辰香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050011)

河北省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新模式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会在衡水召开

2014年10月27-28日,河北省淡水养殖创新团队在衡水冀州市召开了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新模式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会。淡水养殖创新团队的各岗位专家及综合试验站的站长和技术骨干共40余人参加。

会上,衡水综合试验站介绍了冀州市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试验养殖成果的经验,推广养殖面积2 000多亩,增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唐山市站介绍了曹妃甸区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情况、丰南区南美白对虾套养、精养及大棚集约化养殖的经验;保定市站作了关于安新县养殖池塘套养青虾、南美白对虾情况的经验介绍,大宗淡水鱼高效综合养殖岗位专家团队辅岗专家高才全研究员就全省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套样虾类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韩九皋等三位教授就当前南美白对虾养殖科技创新点与创新团队进行了交流对接。研讨会还特邀中科院水产专家朱会杰介绍了外省市鱼虾套养的模式、养虾生产经验及企业产品等情况,供需方进行了现场对接洽谈。

在听取典型经验交流后,参会团队专家总结评价了各综合试验区2014年度鱼虾混养池塘养殖新模式的总体情况,重点总结了衡水市南美白对虾套养高产技术的成功经验,讨论了鱼虾混养池塘养殖新模式技术示范规范,找准了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瓶颈,确定了下一步技术攻关的方向,初步确定了2015年技术推广示范的工作方案。

与会人员还现场观摩了冀州市合多渔业合作社、冀州市北海垂钓园渔场、张振峰渔场、吴风顺渔场,听取了相关养殖人员关于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生产和养殖情况介绍,参会人员和生产养殖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技术人员还对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新模式的实施给予了现场指导。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李中科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050011)

上一篇:法院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小区业主管理委员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