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工作汇报(推荐9篇)
自治区文化厅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一论述不仅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及其在我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重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最重要的是人民享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力和享有享受文化创造的权利。加强构建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发展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区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工作的做法和主要经验 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工作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自治区文化厅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区组织开展了以“共享文化阳光〃文化服务进农家”、“共享文化阳光〃百乡千场文艺演出”、“四 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着力推进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突出农村文化建设重点,为改善文化民生服务体系提供保障。近年来,为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做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在近几年自治区政府向社会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中,每年都有几项文化建设方面的实事。自治区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基层文化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组织开展“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的通知》、《关于实施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的通知》等,为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构建文化民生服务体系提供基础。2006年以来,我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的做法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臵,大力加强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建设,努力实现市县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或村民小组有文化大院、文化户的目标,让群众学习有场所、娱乐有阵地,休闲有去处,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看书、看戏、看电视、看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市县级公共图书馆20个,藏书400多万册,年接待170万人次;群艺馆、文化馆2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230个;农村文化活动室1008个,农民文化示范户1062户,农民业余文艺团队725个。全区省级博物馆2个,行业专题博物馆29座,文物管理所21个,其中2个省级博物馆已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区有文化图书流动车5辆、文艺大篷车15辆;全区有老年大学7所,大多数市县区都有老年艺术团、队。基本建立了以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为枢纽,以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以农民(居民)文化户、文化大院为补充的四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8年,我区100个乡镇文化站列入文化部、国家发改委综合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建成66个。与此同时,加大了对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从2006年开始,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不发达资金,用于扶持村级文化室、农民文化户、优秀农民文艺团队,扶持资金达到600万元。2009年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制定下发了《关于申报2009年村级示范文化室、示范农民文化户、优秀文艺团队的通知》,规定了申报的条件,分配了申报名额。对于符合申报条件的87个村级示范文化室、105个示范农民文化户、87个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将配备开展活动所需要的文化活动器材、图书、电视机、功放、音响、乐器、服装等活动设备和器材。
(三)大力组织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全面提升文化民生服务能力。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厅按照中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结合文化工作实际,实施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组织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成为推动基层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使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在巩固“文化共享工程”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对宁夏“共享工程”的倾斜政策,已争取国家投资2000万元,地方自筹200余万元,共计2300多万元,建设了21个市县(区)支中心、58个服务点、1000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站,为全区191个乡镇、545个行政村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配备了设备,对10万农民进行了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运用信息致富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按照贴近农民、贴近市场的原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了商务信息、市场信息、农业科技、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内容,让农民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实惠。目前,已经建起1600余个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站。
二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传承,我们结合实际,确立了用扶持民间传承的方式,激活自然传承;用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方式,启动教育传承;用规定各级文化馆(站)工作职责的方式,强化保护性传承,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请自治区人大2006年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政策 法规文件,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我区有国家级名录项目8个;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非遗传承点1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自治区级传承人25名。
三是大力组织实施“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以繁荣农村文化,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按照“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文化进村、信息入户;项目带动、农民受益”的思路,以实施“九个一批”(即新建一批乡镇文体工作站、扶持一批农村文化示范点、充实一批农民书屋、组建一批农民艺术团队、建立一批文化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站点、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精心组织一批以反映农村新面貌、科技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活动)和农村文化建设“187”项目(在全区187个乡镇建立187个基层文化服务点)和社区文化服务365项目(建立100个社区文化服务点,365天服务)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文化服务功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基层文化活动阵地。
四是大力加强行业专题博物馆建设。全区行业专题博物馆建设工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工程之一。这一工程的建设将广泛惠及农村基层群众,极大地充实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内涵。在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推动下,发展迅速,从2006-2008年规划建设了42座,力争到2010年建成60座,在全国率先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已建成的行业专题博物馆绝大部分实行免费开放。一是完善充实调整了固原博物馆、西夏陵博物馆、盐池革命烈士纪念馆、滩羊博物馆、回族博物馆等原有的20座行业专题博物馆,完善了服务设施,充实了陈列内容,提高了展陈水准,提升了文化品位。二是指导协调新建了电力科技馆、复朴斋博物馆、张家场遗址陈列馆、邮政博物馆、石嘴山市星海湖历史文化展示馆、隆宝阁收藏馆、王敬平虎文化馆、泾源农家乐陈列馆等行业专题博物馆8座,增加了博物馆门类,扩大了影响。三是2009年新建6座行业专题博物馆,在国庆六十大庆前总共建成48座,为大庆献上一份厚礼。
五是强化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针对基层文化队伍不健全,文化站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专职不专干和部分基层站室人员业务素质低的问题,建立规范的培训考核机制。文化专职人员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文化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建立建全农村乡镇、社区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骨干网络。2009年将举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五期,使农村乡镇、社区文化中心(站)工作人员及三分之一的农村文化室人员得到培训。
六是不间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特别是以文艺展演为主要内容的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区以“清凉宁夏”、“湖城之夏”、“星海之夜”、“彩色周末”、农民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百乡千场”文艺下乡演出等活动为品牌的示范广场文艺演出,带动了全区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市、县、乡四级文化部门突出抓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各级文化馆积极组织文艺宣传队,创作排练新节目到乡镇村队巡回演出。各级专业艺术团体积极创作排演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到农村演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区有业余文艺团队725个,业余文艺骨干5000多人。每年创作业余文艺作 品3000余件,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几千场次,其中仅广场文艺演出就达2000余场,演出节目7000余个,参演人员5万余人次,观众达五百余万人次,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量不足,设施设备不配套,布局不够合理,城乡差距大。近年来,我区文化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大部分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中心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能力,所建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设施、设备陈旧简陋,部分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多集中在城区,相对农村文化设施显得薄弱、落后,亟待新建、改建和维修。
(二)公共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区市县普遍存在财政投入基数过小,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滞后,设施普遍陈旧落后。绝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筹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社会、个人资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局面尚未形成。
(三)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其数量和品种仍然不够丰富。突出表现在农村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农村文化工作适用人才缺乏;农村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内容单调贫乏,缺乏吸引力,农民看书难、看戏难,农民参与的各项文化活动少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改善民生的主要思路、具体目标和措施
(一)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和改善涉及民生的文化工作,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二)思路及措施
“十一五”期间,大力加强全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自治区级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开工新建宁夏大剧院、红旗大厦、银川剧院、宁夏艺校新建、宁夏书画院维修、改造,固原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
建全区市、县、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改造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15个,全区的图书馆、博物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新建乡镇文化中心87个(100个乡镇文化中心已列入国家计划),全区的行政村、居委会均建起文化活动室。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十一五”期间,全区建起24个市县支中心,191个乡镇建起服务点,建设2374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点,对40万农民进行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运用信息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让农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十一五”期间,每年扶持新建100个村级文化室,100个农民文化大院,50个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十一五”期间,使我区2374个行政村全部建起文化室,累计扶持农民文化大院2000个,扶持各类农民演出团队1000个。大力加强行业专题博物馆 建设,目前已开工建成42座行业专题博物馆,力争到2010年全区规划建设60座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并对人民群众实行免费开放。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认真总结第一阶段普查任务的同时,加强对8个国家级名录和31项自治区级名录的保护传承力度,认真做好申报第三批国家名录和自治区第二批名录的公布,指导市县区做好名录的公布并加强第二阶段保护传承的各项工作,有效保护我区优秀非遗项目,使优秀非遗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和充分弘扬。
继续组织实施“共享阳光〃文化服务进农家、进社区、百乡千场”演出等活动。自治区级直属文艺表演团体、市、县(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各市县区文化馆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每年创作排演2-3台适应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到农村演出,每年为每个乡镇送戏2场,为每个村送戏1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适宜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全区150个文化广场,每个广场每年演出30场文艺节目以上。每年全区广场文化演出活动达到2000场以上。以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曲艺、民族民间艺术为形式的舞台艺术为手段,以美术、书法、摄影、民俗风情为展览的视觉艺术,以多媒体、网络等为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多种形式展现给广大群众。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全区图书馆长、文化馆长岗位培训一期,每年举办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五期,每期50人,每县举办村级文化室、文化大院、农民文艺团队骨干培训班二期,每期50人。并通过组织外出参观,本区现场观摩交流等形式,努力提高现有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开展各项活动的组织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大对改善民生文化项目的资金投入,有力保障民生计划的顺利实施。要从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成果和文化财富送到人民群中去,实现社会文化的共享。
四、对加强和改善涉及民生文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和我区实际,广泛深入调研,尽快出台我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落实措施,以作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的抓手和根本保证。
(二)加快我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按照构建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要求,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覆盖我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三)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特别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百乡千场”下乡演出等重点农村文化项目要继续扩大规模,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
(四)突出地方特色,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要着力提高各级国有文化单位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采取引进和创作并举,不断丰富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民办文化,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三是改进现有服务方式,不断推出更加方便农 村群众、为农民群众所接受的文化服务。四是继续打造和培育农村文化活动品牌,突出农民群众的广泛性、参与性和均衡性。五是充分挖掘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我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理顺体制。建议将目前全区农村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体划拨县市县文化行政部门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事不管人的分离状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乡镇文化中心人员管理体制不顺问题。
(六)切实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意见》有关精神,保证图书馆、文化馆每年事业费和活动经费不低于所辖人口1元的最低标准。
(七)将我区“共享文化阳光〃百乡千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区乡镇及村,共计演出2935场),通过政府面向区直及市县专业、业余文艺团队采购文艺演出的形式,直接送到农村乡镇村。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在建立全区各级政府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的同时,改变过去“养人头”的拨款方式,更多地通过购买文化服务、以奖励代拨款、拨款与活动项目走等方式,确保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常运转。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公益文化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的投入和捐赠,支持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
一、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民生档案是群众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历史纪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凭证。民生档案是各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档案,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领域中所形成的档案。这些档案为服务人民群众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近年来,民生档案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注,但是目前民生档案仍有不完善之处,亟待改善。
(一)民生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民生档案产生的源头较多,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部门,因为各个部门对所涉及到的民生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同,所以其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在重事轻人的传统管理模式影响下,各部门对民生档案管理相对忽略,在馆室藏中被领导机关所利用的文件档案占比较大,涉及到民生领域的民生档案占比较小。一些单位对本专业所涉及到的民生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够,给实际的利用带来诸多不便,无法很好地起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效用。
(二)民生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民生档案是伴随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观念而诞生的新概念,其管理体制还处在创建的初始阶段。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统一标准来规范民生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等工作,无法实现民生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民生档案利用渠道不畅。民生档案是公共信息资源,应该在社会生活中为百姓服务。但在现实中,因为民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造成了民生档案往往形成于不同部门,且涉及到很多方面,致使民生档案在收集、整理之后保存于各个不同的单位,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不同的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也阻碍了民生档案资源的共享。人民群众在涉及到档案查询的时候,往往需要往返于各个部门查阅不同的档案,结果总是难以查到所需档案。
(四)民生档案人员素质不高。为了保障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各个部门中的绝大多数档案管理员都是兼职,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业务能力偏弱,他们往往不具备从事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造成了民生档案整理不及时、内容不齐全,影响了民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改善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路径
民生档案管理工作是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相同,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管理档案资源,建立起覆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全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
(一)协调管理,重视民生档案管理。要在日常工作中,向各部门各单位强调、突出民生档案的重要性。建议各单位调派专业人员,丰富本单位档案中的民生档案,把各类档案中涉及到人民群众利益的档案收集起来,加强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
(二)整章建制,建立统一的民生档案管理规范。民生档案涉及的范围广、种类多,具有较强的业务性,这些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通过分析整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范的标准。只有标准规范统一,制定兼顾实用性、操作性的民生档案管理法规、标准和制度,才能实现民生档案科学、规范管理和利用。目前,我们应根据民生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中涉及的问题,制定出有效性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使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科学。
(三)整合资源,建立民生档案利用的新平台。各级部门要整合民生档案方面起到表率,积极拓宽民生档案收集的新范围。一是要随时调整馆藏收集领域,运用传统和网络收集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处理各类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使所涉及到民生的相关档案能够更快更直接地提供给百姓。二是要建立民生档案服务网站,开发民生档案的利用平台,统筹协调各部门,利用统一的管理标准,把现有的民生档案资源数字化,并且将各部门各专业的民生档案纳入到同一个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公开,为群众尽可能地提供方便、快捷的民生档案服务。
(四)强化素质,加强民生档案队伍的管理建设。要从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建议各单位各部门选配责任心强、了解本部门专业的人员管理民生档案,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性。同时,要加强这部分民生档案人员的能力提升,定期对相关人员组织培训、考试,择优上岗,不断提升民生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更好地做好民生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健.浅谈如何利用民生档案服务民生[J].黑龙江档案,2016.3
[2] .吴爱婷.民生档案服务平台的社会化开发机制[J].档案与建设,2016.7
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我们坚持加强领导,统筹城乡的就业工作,制定实施了灵活的就业政策。特别是针对金融危机造成返乡农民工增多的情况,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积极创造岗位促就业。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培植了食品加工、煤化工、造纸等三大支柱产业,建成了众品食业、徐福记食品、思念食品、平煤蓝天化工厂、白云纸业、惠强塑业等限上企业125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烟叶1.25万亩,食用菌500万袋,累计兴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56个,建成了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初步形成了优质粮食-面粉-食品、粮食-饲料-养殖-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条。全县县域工业企业安置2万多人就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安置1万多人就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旅游开发,拉长旅游产业链条。累计兴建农家乐宾馆80多家,旅游产业就业人员达3000多人。加强推进城市建设,搭建第三产业发展平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物流、餐饮等行业。二是扩大劳务输出促就业。利用“遂平家政”、“遂平建筑”等的品牌效应,积极对接,扩大推介,组织引导需就业人员有序外出,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14万人次以上。三是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出台优惠政策,实施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和中小企业发展担保政策,深化全民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四是强化全程服务促就业。通过组织实施 “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抓好维权服务,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下。
努力改善生活环境。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把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来抓,大力发展经济,切实增加人民群众收入。2008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5元,分别增长14.9%、14%。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县通车里程达1514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公交,所有行政村和93%的自然村通有线电视。投资787多万元,解决了2.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改善人居环境。荣获全省林业生态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日达到95%以上,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初验。积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五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切实加强平安建设,创新平安建设举措,坚持打防控结合,强化基层基础,推进技防工程建设。2008年我县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7.33%,居全省第一;在全省平安建设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连续五年被授予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创建通过验收,中央综治委将于近期进行表彰。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坚持标本兼治,推进干部联动下访、领导干部大接访。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付困难信访群众专项救助资金47万元,真心、诚心、热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在大接访活动中,全县共处理解决信访问题554件,按期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2%。我县的大接访活动经验被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转发,连续10年被授予全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全县没有发生安全事件。群众的安全感、富足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紧贴中心抓发展 富民惠民促和谐
---111县2007“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工作总结
组织 坚强有力、组建专门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书记111为组长的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任办公室主任,抽调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精兵强将具体承办。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作出了具体安排,分解了目标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党委(党组)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县委书记111喊响了“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经常深入乡镇、村社调研,督查工作进度
了解群众疾苦,与群众共商脱贫致富良策。县长 多次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活动实施办法,并亲临一线督导落实惠民方案。县级领导亲历亲为,率先垂范,引领和带动了全县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的持续好转。
6.2通过上述调查,并与公司管理人员会谈(会谈记录),共同确认上述关联方对公司进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方式、途径及程度;
6.3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分别编制关联交易关联方及关联关系表和同业竞争关联方及关联关系表;
是否存在同业竞争
为防止作风建设与服务经济发展大局脱节,确保作风建设与各项工作“两促进、两见效”,我们把作风建设活动融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教育卫生、信访稳定等具体工作,坚持在“亲民、富民、惠民、助民、安民”的实践中培育优良作风,既为党员和干部提供了心系人民、服务群众的平台,又让群众从作风建设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7.1 根据上节调查内容,检查、判断公司与关联方在经营范围、经营业务、产品(或服务)方面是否相同或相近;
三)强化宣传引导、坚持典型带动。采取召开会议、印发资料、座谈研讨、在电视台开设专栏等方式,广泛宣传作风建设活动的意义、要求和成效,及时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县委的要求上。注重正面典型的激励导向,通过对林强、黄凤林等一批先进典型的深入学习,树立了姜福芳、李琼瑶等一批地方先进典型,激发了全县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热情。
(结合开展“争创群众满意基层党组织、争当群众满意领导干部、争做群众满意共产党员”的“三满意”活动,创新做法,健全机制。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乡镇运行,转变乡镇职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构建和谐社
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察民情、帮民富、解民忧、保民安的政策措施,为作风整顿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和制度保障。
9.1二、主要成效
(9.2请公司说明有无其他有效避免同业竞争的措施和安排,并调查其可行性;取得公司书面承诺,确认公司对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或措施进行了充分的披露,不存在重大的遗漏或重大隐瞒;
二是实行流动服务制度。查阅有关避免同业竞争的协议、书面承诺及有关决议和公司章程等,审查其中是否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条款; 社区根据干部专长、特点,组建了生产发展、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种流动服务队对不存在同业竞
争的,取得各主要关联方(主要为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避免潜在同业竞争的书面承诺。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对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可能产生同业竞争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对解决同业竞争措施不力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并作为特别风险列示。(社区
12.关联交易决策程序:查阅公司章程、股东会、董事会议事规则,检查公司章程中有关关联交易决策的权力与程序的规定,是否规定关联股东或利益冲突的董事在关联交易表决中的回避制度或做必要的的公允声明。获取有关关联交易执行程序、批准程序的规章制度,并检查其内容是否与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相冲突;确认公司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全面、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干部包户”的方式,定期深入居民、农户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具体问题。同时13.2000多
名群众威望高、乐意为群众办事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民情联络员,负责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反馈社情民意,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了双向交流的“连心桥”,开辟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四是实行群众信访接待制度。在56并取得关联交易协议、定价依据、决议等相关文件和资料;
872个村建立了群众信访接待站,明确具体接待时间、接待领导和工作人员;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双公开”,进一步完善了群众工作网络,有效地化解了群众信访难题。
(二)改善民生取得突破。今年1至11月底,全县共落实“十大惠民行动”资金
万元,其中县级安排拨付资金检查关联交易是否履行了法定批准程序:检查上述关联交易是否按上述规章制度履行相应规定程序,重点关注需股东大会批准的关联交易,及向关联方累计购买量占其同类业务采购量5%以上或对关联方销售收入占其同类业务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关联交易,是
否存在董事会或管理层越权现象,关联股东是否在作出股东大会决议时回避; 万元
各项惠民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就业促进行动。3860的关联交易); 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全县基本实现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二是最低生活保障行动。全县1.45万名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了低保,人均月补差提高到87.1元农村低保对象扩大到2.83万人,人均月补差25元;纳入“五保”供养6810 4所。三是教育资助行动。“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 16.8万名学生受益; 2100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得到解决。四是医疗保障行动。76.5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2.1%;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400万元;县人民医院、保健院、中医院门诊住院大楼正加紧建设,6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已经完工。五是农村交通建设行动。新立项通乡公路13条,已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21.6公里,通村公路152
公里;新开工建设乡镇客运站2个,整治取缔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128辆。六是人饮解困行动。解决了76个村小学、40个场镇学校师生饮用水困难和58个村不安全饮用水问题;建成乡镇集中供水站15处、联户供水工程1564处、单户供水工程1725万户,完成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2.5万人次。八是农村安居行动。避险搬迁129户,300户特困户建房工程全面竣工。九是扶贫解困行动。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570人的温饱问题,改善了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
I-6 关联交易协议十是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承德丝厂污水处理设备投入使用;金土地工程已开工建设;全县肥水养鱼、网箱养鱼全面取缔;投入100万元启动场镇治污工程,日兴、土门等5 I-8 定价依据
(三)农村工作再创佳绩。我县作为农业大县,“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1-12月,全县共完成农业项目投资9426 215.6 万只,出栏商品兔 181 万只;劳务输出 28 万人,实现收入近20 亿元; 新组建蚕桑、兔业、果业、生猪等专业合作组织 41 个,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加 116 元。
(四)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广大干部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作风拧在求实上,全县上下初步形成“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良好风气,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事例、先进典型。原化马乡党委书记姜福芳,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后,虽然即将退休,但是在群众的极力邀请下,毅然挑起了化马金新社区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群众修公路、栽果树、养獭兔,让该社区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111镇南门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琼瑶数年如一日,以群众满意为核心价值取向,组建维修服务队,让失地农民有了“金饭碗”;成立宣传文化队,让“问题家庭”成了文艺骨干;编织帮扶救助网,让困难群众有了“贴心人”,用自
已的一言一行谱写了一曲真情为民的华美篇章。在今年6、7月的特大洪涝面前,各级党员干部踊跃捐资23万余元,捐献衣物2万余件,并始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广大群众从身边发生的一件件鲜活事例中,切身感受到了各级干部在“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中展现出的新气象、新风貌,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今后打算
一是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领导的职责,健全层层负责、人人负责、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二是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继续办好专栏,经常开展交流研讨,着力培养、挖掘、树立和宣传一批“为民务实”的典型;全面推广村级“五权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民意调查、民意反馈、利益协调等机制,运用说服教育、典型示范、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的智慧力量凝聚到推动发展上来。三是在建强队伍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提高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下大力气把领导干部从浩瀚的文山会海、不必要的应酬接待、繁杂的形式活动中解放出来;注重从“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发现和选拔干部,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基层干部,让干部有能力、有时间、有激情、有动力为基层群众服务。
调查程序
调查目的
调查内容
是否影响公司的独立性及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同业
竞争及其解决方法
关联交易及其决策程序。
1.公司是否存在持
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关联方,如存在,说明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关系;
今年以来,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委统一
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做法
3.上述关联交易是
否公允,是否存在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情况;
4.若上述关联交易的一方是公司股东,还需说明是否已采取必要措施对其他股东的利益进行保护;
5.公司是否在章程
及其他内部规定中
明确了关联交易公允决策的程序;
6.公司与关联方之
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如存在,说明同业竞争的性质;
7.有关方面是否已
采取有效措施或承诺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
8.公司是否对有关
关联交易和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或措施进行了充分披
露,以及有无重大遗漏或重大隐瞒,如存在,说明对本次挂牌的影响。
1.1万亩,建成沼气发展优质水稻25万池20000口,新建山亩;平塘、蓄水池116口,整治山平塘、微水池460口;“百万栽桑工程”栽桑7000亩,种植中药材5
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作为今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的督查机制,整合县作风建设办、目标督查办的力量,不定期对各部门落实富民惠民政策的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坚决处理违纪事件。1.公司拥有房产的情况。
中共xx藏族乡委员会2012年2月29日xx乡干部学习省、县文件精神,加强干部 作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和保障工作 今日,xx乡党委、政府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关于认真学习贯彻xx书记两封信件精神的通知》、《关于学习贯彻xx书记信件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通知》、《2012年xx县百名干部下乡开展“五送五帮五推”活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干部职工认真听取和领悟了文件精神,并在干部下乡宣讲工作方面做了有效的指导。
会议期间,尕楞乡党委书记xx结合当前干部职工存在的问题作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增进与群众密切关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二、加强干部服务能力。不断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群众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的解决群众困难,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和谐,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民生是和谐之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也提出了全面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可见,新时代的民生改善将不再是一部分人也不再是某一个方面,而是要惠及全体国民,要让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家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百姓的预期必然不断提高。随着国家财力日益雄厚,可能且应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而且不平衡,给解决好民生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等具有个人保障与发展性质的新的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黄金发展期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种种民生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要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从实事抓起,从群众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起,从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期的三篇封面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作者对改善民生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叶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叶县民政局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理念,深化改革,打造三个亮点,突出六个重点,使该县民政工作走在了平顶山市前列。
2008年,叶县率先在全省实施“5711工程”,强化基层民政组织建设。
“5711工程”即叶县民政局在全省率先提出的每个乡(镇)民政所要有5间以上办公用房、民政工作人员不少于7人、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工作制度、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乡镇民政所进行规范化建设,夯实民政工作基础。
“5711工程”提出后,《中国民政》、《中国社会报》将该工程作为典型刊发全国,河南省民政厅厅长杨云、党组书记余学友,先后到该县进行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
“十个一”工程的实施,也提升了该县敬老院管理水平。针对敬老院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叶县民政局率先大胆提出并实施了“十个一”工程即每个敬老院要建成一个菜园、一个养殖场、一个诊所、一片绿地、一个浴室、一个沼气池、一个娱乐室、一个健身区、一个戏台子、一个阅览室,把敬老院打造成“五保老人”居家生活、卫生健康、文化娱乐的平台。
针对敬老院“五保老人”对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强烈的现状,叶县民政局组建了“关爱老人艺术团”。该团先后两次赴18个乡镇敬老院巡回演出47场,重阳节前夕还到市、县老年公寓慰问演出。该团的演出活动,受到了河南省民政厅厅长杨云的肯定并要求河南省民政系统以叶县为榜样,学习成功经验。
2008年,叶县民政局殡葬改革工作继续位居全市第一;扎实稳妥地完成了第六届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完成了廉村、旧县两个乡乡改镇的报批及全市城乡设标试点工作,在焦作召开的全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结推进会上,叶县介绍了经验;全年销售福利彩票810万元,比上年增加310万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10所,新增床位560个,集中供养率达40%;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标准分别提高到125元、52元。全年共发放低保金2640余万元,为866位城乡贫困人口发放医疗救助金184万元。
叶县民政局先后获得县级综合目标管理一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民政工作先进县”、“殡葬改革工作先进县”、省级“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叶县民政局将继续实施“5711”工程、“十个一”工程,并力争在敬老院管理服务、城乡设标工作、殡葬改革、城乡低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巩固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成果;深化双拥创建,切实保障优抚群体、困难群体、特困群体的生活权益。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时事: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
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社保是民生之基。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O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O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O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
天津中公教育
【民生改善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申论热点:改善民生06-12
改善民生的措施09-30
优化环境改善民生11-15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06-03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11-13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06-16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07-14
如何建立和完善改善民生保障机制10-01
改善民生必须注重发展社会福利11-05
社会管理调研: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改善民生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