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怎么学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语文怎么学(推荐12篇)

初三语文怎么学 篇1

其二,是指积累的面要广一些。对语文学习而言,必需的积累包括课内和课文学习中重要内容的积累,也包括我们补充阅读和课外阅读时对书籍、报章杂志等某些内容所做的积累。甚至可以广义地包括许许多多其他的内容,诸如影视欣赏、广告宣传、同学讨论、家庭闲聊、诗句歌词等等。凡可能和语文学习相关者,都值得我们去注目、去倾听,并有意地做一些积累。积累的面广一些,理解、分析时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会多一些,你的思路相对也会拓宽一些,联想也会丰富一些。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认知性和社会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十分重视对观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一位著名的教师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种说法的本质,在于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联的。对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与中学生的生活有较多联系的事和物,能否做到仔细观察;对社会和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否做到深刻入理,都将会直接关系到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如果把这些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毫无疑问就会直接对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水平,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初三语文怎么学 篇2

一.建立知识系统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 指的是整理、完善语文知识的各个系统。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古今文学常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语文知识的小知识系统即为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在复习中, 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和小系统, 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 有意的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做有益于开展全面的、深入的复习。

二.不忘课外阅读

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复习中也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这也是初三语文复习易被忽视而却不应被忽略的复习内容之一。

首先, 注意选择思想健康, 知识性强, 有利于学习的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读物。这样才能“怡情、博采、长才”。其次, 注意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技能。语文的阅读分精读和略读。精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感知语言。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力是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 读书的关键是“读”。只有通过“读”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邃与空灵。或读两三遍、或快读、或细读、或细读相关段、或跳读、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 通过感受阅读, 注意学习其中丰富的语言词汇及观点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 比如学习《门》就要了解“门”的象征意义、章法技艺、表现手段等。

二是鉴赏技法。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在获得身心愉快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 从中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 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三是比较异同。这是较高要求。学习同类文章, 要就其文体、构思、章法、题材进行不断的分析、咀嚼、鉴赏, 异中求同, 归纳其共性,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还可“同中辨异”, 学会活用, 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 形成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力。

三.强化作文训练

一年一度的中考, 让人议论最多的是语文, 而最让人评头论足的是作文, 不管怎样议论, 我们考生还必须静下心来, 认真研究如何进行作文复习, 在复习和写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在此笔者提几点看法。

首先要小处切入。考生应从自己身边的生活, 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事件入手, 才能做到情真意切, 切忌说大话、空话和废话。我想明年的中考作文, 应给考生留下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 应更注意以人为本、强调张扬个性, 这有可能借鉴外国的中考作文。

其次要善于联想。写作离不开联想与想象, 但却讲究想象得法, 不要凭空想象。作文题目总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所以想象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而是在作文命题范围内进行想象。

三要点面结合。议论文的写作不仅要注意面, 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我”的看法, 即“点”。把“我”摆进去, 说自己的思想, 不要人云亦云, 丧失自己的观点。在倡导张扬个性的今天, 写出属于“我”自己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 如果安于一种模式, 那是很可悲的。

四要强化训练。由于初三时间有限, 又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写作能力呢?我想应对自己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 寻找自己满意的地方和欠缺之处, 了解自己的作文毛病在哪里、弱在何处。你可以以自己的一篇作文为例, 分析审题、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在短期内无法克服一些痼疾, 那便应学会扬长避短。

初三语文怎么学 篇3

我儿子今年10岁,学习成绩属于严重偏科,文科类都在班级中上等,就是数学一直不太好。近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很理想,孩子心情很低落,我们做家长的也很着急。他的数学老师说要我们加强他数学思维的培养,可我们不知如何做起,请老师指点。

皓月妈

皓月家长:

老师提到的数学思维源于心理学,人类智力分为八大类,其中逻辑智能的水平决定了人的数学思维。逻辑智能较强的孩子,对计算、数量、推理关系等方面尤其擅长,数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所以,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应该与孩子的逻辑智能较弱有很大的关系。既然逻辑智能如此重要,是否有人为的方法锻炼这项智能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下是一些可以提高孩子逻辑智能的训练方法,家长不妨让孩子试试

玩用谋略和逻辑完成的游戏。像一些棋类游戏,想获胜都取决于制定谋略和理解对手的意图。

练习简单的数学心算。不使用计算器或纸笔,如果简单的没问题,那就尝试更难一些的。

探索科学问题。经常参观科学博物馆、天文馆、儿童博物馆或其他机构,通过交互式展览,孩子能探索各种科学和数学概念。

练习估算。例如,估算一个碗中的葡萄数目,一堆石块中的石子数目,然后再一个个实际计数,检验估算的准确程度。

挑战智力难题。寻找一本这方面的书或找一个包含各种趣味数学难题的网站,独自挑战,或和朋友、同学一起挑战。

让孩子写下想知道答案的10个有关自然科学知识的问题,例如“彩虹是怎么产生的”。通过查询百科全书、上网、询问父母或老师,或者自己设计实验来寻找答案。

参加学校或其它数学机构的数学、科学俱乐部。也许孩子愿意和朋友或家人组织一个不那么正式的俱乐部,集中进行某项特别的活动,例如观察星星。

寻找能帮助孩子利用周围东西来做科学实验的书籍和网站。注意一定要在家长适当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这可能会使孩子开始一个科学项目并让他进入学校或社区的科学集会。

鼓励孩子把学到的数学或科学知识与同学分享。他会发现,给同学讲解越多,自己理解也更深刻。

注意新闻中数字的使用。这些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空间探测器飞行了4300万英里来到火星,让孩子尝试着用自己能把握的方式来理解这到底有多么遥远。例如,要做多少次环绕中国的旅行才能等于到火星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还有神奇的大自然中。家长要注意利用各种数量关系来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多动手实践,在点滴中提升逻辑智能,进而提高数学成绩。

老师:您好!

我的孩子文文上小学三年级。他喜欢做数学题,可每次做语文题时兴趣都不大,在课堂上也不愿意发言。我们一直鼓励他,但都没起作用。请问我该如何让他既想写又敢说呢?

文文家长

文文家长:

您孩子的情况很普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八大智能中,语言智能对人类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校里,语言智能较强的孩子,倾听、阅读、书写及演说的能力强,语文成绩普遍好。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先要培养他的语言思维,锻炼他的语言智能。以下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总结的一些方法,您不妨借鉴一下:

随时记录想法。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以便记录下浮现于脑海中和各种想法。

让孩子阅读感兴趣的读物。不需要限定内容,各种读物都会起作用。

培养孩子记日记的好习惯。每天让孩子就他感兴趣的事情用不少于250字记下来。

去图书馆。把孩子带入一个图书的世界,让他找到感兴趣的书籍和喜爱的作家。列出重要的图书书目,包括:10本最喜欢的书;想在几个月中阅读的书;想在一生中阅读的书。如果可能,还可以写信给自己喜爱的作家,询问如何开始写作以及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对不认识的词要查词典。让孩子把不认识的词列出来,通过查词典认识理解,坚持这么做,词汇量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在家里设定一个讲故事的时间。让孩子讲述他喜欢的任何事情。

口头语言表达的游戏。家长收集一些喜欢的笑话、双关语等与孩子共享。

学习一门外语。学习外语是发展语言文字才能的一种方法。

参与戏剧演出。鼓励孩子经常在学校参与排演小话剧、音乐剧等。

参加辩论。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形式的辩论会。辩论不仅能锻炼表达能力,还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初三历史怎么学 篇4

提取字头记忆法: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例如:中国近代史晚清历史基本线索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学生就可以记忆为“鸦、鸦、洋、甲、戊、八、辛”,既简单又有效果。

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例如:《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增口岸。”这就可以把握本课的基本内容了。

关键字词记忆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考生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大大加深;③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③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把以上关键词串连成句就是一道分析题的答案。

初三怎么提高成绩 篇5

初三的学习会紧张,同时也会有些苦,但是要学会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轻松!不要给自己压力,只有轻松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结合以下方法:

第一: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第二: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

提高效率方面:有学习环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你只要从现在把学习转变了 初中地理,学牢了,当然就简单了,成绩就会提高。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也不同,所以要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要把学习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就可以取得进步。学习的方法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第三:考试关键是自己对学科的掌握情况。基础学科占60%,中档题主要考技能应用占25%,高档题占15%主要是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区分高层学生。

第四:初三怎么提高成绩?初三重点做好复习。复习不要太紧张.只要把分数看开点就可以了,否则太过于紧张的心情,是无法进行复习的.考试大家都紧张,其实不用害怕,不要紧张。

1.全面复习的基础知识。

2.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好查缺补漏的复习.3.分版块复习。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4.专题复习。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自己的应用能力。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中考时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可是在考生总会出现考前紧张,考前焦虑等现象,平时也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如何缓解诶这些现象呢?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的效能,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这些负面因素会抑制大脑的活动,消除这些负面的因素从脑生理学上来说,就是让大脑处在低脑波状态下,在此状态下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为最佳。

“"正是利用光和声的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令学生形成适应于学习的脑生理状态,解除有碍于学习的疲劳和压力,形成低脑波状态,使大脑处于最适合于学习活动的状态,对使用者的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好帮助,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普罗塞安"不是强行调节脑液,而是利用共振原理和脑波的同步现象,自然地使大脑处于

低脑状态。为使使用者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在意识而诱导使用者进行反学习,阻止因长时间的学习引起的学习效率降低现象。

初三物理怎么学好 篇6

第一,注重基础,立足课本。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很注重课本,没有做过或者看过笔记,因为课本上讲的知识都很简单,可能一听都懂,所以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些最基础的东西。

第二,动手能力很重要。其实刚刚也有讲过,拿电学和力学来说,都需要动手能力,也就是说要学好力学和电学的话,动手画图能力、看图能力、对图形的掌握能力等等都需要掌握。但是很多学生没办法养成这个习惯,都只是靠两只眼睛读题,很少愿意动手去画图,计算的时候更加不愿意动手,而是利用计算器这个数学工具来代替手算。这些小细节对于学习物理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第三,学习物理要经常性地在适当的时间做回顾复习。因为物理的知识点相对来说不会特别多,学生可以在学了一个专题之后,对前面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不停学习——复习——学习——复习,这样对知识点的掌握才会更牢固。

浅谈初三语文学习 篇7

首先教师要领悟课标内涵, 钻研《考试说明》, 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 是中考命题方向的源泉所在。惟有吃透标准才有可能吃透语文中考评价的方向、方式、方法, 才有可能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而《考试说明》则是课标的具体化和进一步的精细化, 它根据课标, 结合考试实际, 对中考的范围和要求以及主要题型示例甚至试卷的长度、难度、各部分大致的分值等都作了十分具体的说明。其次还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深入探寻语文差异, 由于本学年时间紧、任务重, 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是较大的, 教师有必要研究现阶段学生最欠缺什么知识和能力, 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语文素养等等问题, 认真仔细的区分出主要差异与次要差异, 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突破性分层教学。这是有效地开展本学期教学与复习工作的两个前提条件。

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任务是教授新课程, 新课的教授速度也会稍稍放快, 在学生配合的基础上, 教师也需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接受吸收能力。虽然说越早完成新课程的教授任务, 越早的能够开始展开复习的工作, 但是决不能因此来赶课程进度, 新课程可以边教边巩固, 为了能够在最后总复习的时候节省时间, 必须每一步都走踏实。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承受能力也是一个挑战, 因为各个学科都开始加快步伐, 学生只能跟进, 所以教师也要适当的体谅学生, 切莫过于心急。教师既要掌控好整个学期的教学进度, 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还要在给学生施加压力的同时为他们增加面对考试的信心。这个过程中, 也需要教师自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有耐心, 有恒心。试着把眼光放低, 放到学生视角的高度来看待问题, 看待学生所面临的一切, 学着经常换位思考,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以便能够针对实际情况来适当调节教学计划。作为施教方得教师, 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回炉补火”。

二、稳基础, 抓重点, 提成绩

语文的这个科目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知识点总得来说是比较琐碎的, 所以在积累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细心, 用心, 且有耐心。让学生一定要明白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 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 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 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 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在帮着学生复习的过程中, 应特别强化以下四个环节:第一要领悟含义。对要求背诵的诗文, 要领悟其含义, 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 要做到真正弄懂。第二是要圈点强记。对于诗文中出现的易混字、易错字, 要用笔圈点标记出来, 以此来表示此处要特别注意, 重点把握。第三要边诵边写。在记忆时, 可让学生边背诵, 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 以防“口是手非”“笔误”这类情况的发生。第四点要求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 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 “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 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随意添减笔画。不求字写的多么漂亮, 但是至少不丢失卷面分, 不能让阅卷老师对字迹反感。

教师想要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除了要熟悉考试大纲, 研究历年试卷, 分析考试重点外, 还要特别关注卷面上占大分值的题, 即阅读和写作。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在最后的复习阶段, 学生应认真地对三年来的阅读写作实践进行感悟, 反思和理性的思考, 从中产生一些顿悟, 明白一些阅读写作的道理, 归纳出一些阅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在做阅读时, 要明确做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以下是大致归纳的做题思路,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当然在具体做题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不过在复习阶段的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最好是要努力做到五个“准确”, 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 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在掌握这些方法的基础上, 来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对于写作的训练, 想要在短期见效, 就着重对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下功夫, 多多搜集写作素材, 对于平时接触到的有哲理的文章, 或者有特点的描写, 比喻, 都可以记下来, 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随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文章中去。学生也可以适当的练习写一些排比句, 增加文章气势。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在九年级阶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讨论了提高该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注重阅读强化

首先,教师要制定一个阅读计划,准备好一些阅读材料,每次上课前发给学生进行阅读。搜集材料时要注意按照文体的不同,分成:记叙文(散文、小说、传记、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几大类。某一类文体可以相对集中地进行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规律有所认识和领悟,对学生提高这一类文体的阅读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上课时请一两位学生把文章朗读一遍,然后设计一两个问题,以便检查阅读的效果。

再次,学生练习,写出答案。要求学生按照:一读文本,联系课内,二读题目,勾连课文,三构思答案,动笔写,这样的过程进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比较懒惰、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以便进行及时的督促与指导。

最后,订正交流。找几个同学交流答案,每一题根据情况可找一两名同学,教师认真倾听,和学生探讨答案,进行及时恰当的点评,既要指出成功之处,也要点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以后要注意什么,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启发。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是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为目的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精细讲读就能达到的。有人说:“实践中产生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独到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赞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为生成的一个新问题抛给学生,其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就成为讨论、评价的依据。从情感上来讲,被评价者容易接受同学的批评,评价者也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从而增强阅读实践的兴趣、信心,为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绝非易事,教学时设计这样一道阅读讨论题:今天,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有的同学认为,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在开放的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因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有些同学认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这时,教师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各种意见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学生通过自由阅读,从教材中寻找根据,在揣摩中各自寻找答案。这样,促进了学生主体的阅读参与,对“结果”的期待激发了其强烈的探求欲望,增强了兴趣。

实践表明,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状况,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课文毕竟只是范例,学生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应该达到对自然、社会、生活乃至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注重在阅读中联系比较,培养创新意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联系比较的形式很多。从比较项目的数量和内容的主次来分,有宏观和微观的比较;从题材以及内容和形式来分,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篇列单元课文,即便是同一单元的课文或文体、或构思、或题材、或手法都会存在着可比较的相同点、差异点。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正反经验、纵横关系等沟通组织起来,促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看问题,将认识引向深入,在思维的纵横碰撞中获得深刻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联系比较主要有两种方法:1.求同阅读法。在阅读探究文本时,将精读文本(即阅读学习的文章材料)和参读文本(即用以比照的文章材料)在形“异”的表面下做相互比较,探究他们在内容、形式上的相同之处,这种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可以扩展阅读的广度,提高思维的深度,激发创见。2.求异阅读法。这是将精读文本和参读文本比较阅读时,在形“同”的基础上,注重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着眼于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异处,这样同中辨异的比照阅读,能更具体、更细微地理解文本特点,也极能萌发创见。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将它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渭城曲》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情感特点,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积极思考讨论,得出想法:皆为送别诗,皆抒送别情,皆表达与友人的深厚友谊,但是前一首却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高远的意趣,后两首“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之中不免流露伤感。这样阅读学习的方式,势必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初三军训感言怎么写 篇9

在这军训期间,我体会到了军人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我也十分欣赏军人的作风。爸爸是个退役的军人,他常常对我说,他之前去当兵时,觉得自己很倒霉,可出道时就觉得自己与之前没当兵时对人世的看法有所改变,这才觉得当兵是幸运的,而不是倒霉。

初三军训感言篇3

滚烫的大地,似火的骄阳,挥汗成雨的同学们构成了学校别具一格的“画卷”,图意展现了我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可是,在席椅炙手的下午,四处蝇虫飞舞,汗水正在滚滚流淌,四肢已全然酸痛麻痹,这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正在摧残着我们的毅力。

在军训的第一天,第一项的基础任务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站军姿。在烈日当空的操场上,平日娇生惯养、细皮嫩肉、饭来张口的我们在忍苦耐劳的环境下,无疑是晴天霹雳。虽说是十分钟的军姿,但是,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有度秒如年的感觉。

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十分钟后,每位同学个个七扭八歪。教官见状,依然不让我们休息。有的同学支撑不下去了,纷纷打着病号到了阴凉之处休息去了。看着他们舒服惬意的样子,我的心中也萌生了这个念头,但是很快就打消了。突然教官来到我面前,你会不会装病去休息?我坚决地回答道:“不会!”教官递上一瓶水,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水似乎有着坚持的味道。

辛苦疲惫的军训平淡无趣,却着实艰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军训的动作都教会了我华夏名族不灭的信念,我身为龙的传人所拥有的坚持!

五天的军训周而复始地结束了,在最后一天的比赛中,每一个“方阵”整齐划一的动作令人啧啧称赞。“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教官的话还余音绕梁。

初三化学复习怎么提升成绩? 篇10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

(一)把握中考命题原则和特点

首先从命题原则来看,考纲中明确指出“在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侧重考查同学门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样的命题原则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要求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知识时不要死记硬背其概念和原理,而要求能将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探究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于上述命题原则,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关于双基部分中考命题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考查基础知识。无论命题形式如何变换,基础知识始终都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第二,以知识为载体,注重考查能力。

第三,双基部分的覆盖面大,题型多变。主要考查观察分析能力,推断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改进能力,结果改进能力,科学态度养成能力,计算能力等。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应达到以下目标:

1、对教材中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能分类掌握,如化学变化、物理

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要求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2、通过分析、对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例如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的概念,还有物质的分类等问题,都是同学们容易混淆的。

(三)复习需有策略有方法

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教材,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通过这一阶段复习要做到准确记忆、透彻理解、灵活应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1、基础:即立足基础。一是立足教材,根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二是立足考纲,要根据考纲的基本要求,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训练内容,不盲目做较难的试题。

2、全面:即全面覆盖。要对照中考样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要求,根据考纲要求并把握复习深度。

3、综合:即综合应用。在专题训练中,逐步加强知识间的融合以及专题内的综合,或专题间的综合,提高自己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元素及化合物的复习

(一)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原子、离子、分子间的关系

原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原子的核外电子带负电。由于原子核外所带的负电荷量与核内所带的正电荷量相同,故原子处于电中性。

离子:当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正电荷量大于核外所带的负电荷量,故形成的离子就是阳离子;反之就形成阴离子。

分子:分子可分为无机物分子和有机物分子,无机物分子中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这些物质都由元素组成。

2、物质的组成

(1)单质的组成:物质可由元素独立组成,如非金属元素C、S、P、Si等均可组成单质,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比较稳定存在的主要有Fe、Cu、Al、Ag等,它们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2)化合物的组成:化合物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物质,其中分为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

(3)有机物是一类特殊的化合物,构成的元素主要有C、H、O等元素。如我们常见的酒精(C2H5OH)、甲烷(CH4)等。

(4)混合物的组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组成的。如空气,其中含有N2、O2、CO2等物质。

(二)中考中常见的问题及错误解答分析

中考常见易错点:

1、对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混淆,特性辨析不清。

元素是宏观的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时,应该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其中只涉及种类而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原子、分子、离子是微观的概念。当讨论物质微观结构时,就应该用原子(或分子、离子)来描述,不仅要讲种类而且要讲数目。

2、对于推断题,首先是要正确掌握各种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特殊的性质,才能更好地理解推断题。在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有色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类:

(1)黑色物质:单质炭粉、铁粉、二氧化锰、氧化铜、四氧化三铁等。

(2)红色物质:紫红色的铜单质、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红色的氧化铁等。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凡是含有二价铜离子的盐溶液是蓝色)

(4)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固体):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钡、氯化银、氢氧化镁。

(5)可溶解于水(或可和水反应)的常见白色固体:常见的钠的化合物、钾的化合物,可溶解的钙的化合物(如氯化钙等)、常见的可溶解的钡的化合物(如氯化钡等)、硝酸钡等。

(6)常见无色无味的气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甲烷。

有特殊气味的气体:氨气。二氧化硫等。

有毒的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7)通入澄清石灰水使溶液变浑浊的气体:主要是CO2,S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也可使石灰水变浑浊,初中阶段对SO2介绍比较少,重点掌握CO2的这一性质。

三、化学实验的复习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常用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2、药品的取用与注意事项

3、加热、过滤、蒸发、气密性检查等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中考实验的考查中将作为基础出现。考查的趋向是对教材中出现的主要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判断及对操作不规范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进行分析。

(二)气体的制取、收集和净化

在初中教材中,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气体制备的基础,尤其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在中考中是必考的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验和净化又常常穿插在气体的制取试题中。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要熟悉各种不同功能的模块装置,如: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洗气装置等等,充分了解它们所用仪器的功能作用、连接方式等。

(三)物质的检验、分离与除杂

物质的检验通常是指物质的鉴定、物质的鉴别和物质的推断三个方面。三者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依据物质的反应特征,选择适宜的化学试剂和方法,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由此加以判断。除杂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是过量试剂必须除尽;三是除杂的途径必须最佳。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方式出现,少部分以推断题的题型出现。

(四)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设计与评价是考查同学们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当前课程改革和中考所关注的热点。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结论可信、有创新意识、节约药品。评价实验方案时要从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操作是否简单可行、所用药品是否经济、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是否体现“绿色化学”等方面进行考虑。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常常考查设计实验方案或谈谈对原题中所设计方案的看法,并要求说明理由或原因。

四、化学计算的复习

(一)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作为中考必考知识,主要通过写出已知物质化学式求解质量分数,以及在各种类型的化学计算题目中来考查体现;然而同学们在考试过程中失误比较严重,其根源主要表现在:

1、将已知物质化学式张冠李戴,如硫酸铁的化学式错写成FeSO4(硫酸亚铁),而正确的硫酸铁化学式应为Fe2(SO4)3;再者就是对物质的俗称混为一谈,把纯碱的化学式错写成烧碱的化学式,而纯碱的化学式应为Na2CO3;这样必然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错误。

2、在初中化学各种类型题目的计算中,同学们容易将两个分子以上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计算式错写从而导致失误。

(二)此类计算在中考的填空题或综合计算题中经常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此类题型要求既要正确掌握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要确定物质的类别才能正确解答,因此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三)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此类题型有关溶液的计算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运用,既能考查同学们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又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计算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必考重点。

因此,在总复习时不仅要理解与掌握基础知识,不能局限于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满足于简单记忆,而应该学会整理、分析比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配合一些典型习题训练,加深对知识的应用,要学会从题目中找出相应的关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三化学: 复习方法很重要

一、复习要全面并突出重点

建议考生,复习过程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突出。全面,是要求考生认真掌握全部考点,即使是较为简单的“一星”要求考点,都是“新课标”的体现;而要突出的重点,主要指针对“三星”要求的考点,较为复杂,重点考查对知识的应用及对原理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用学过的原理来解释新问题。

从新课结束到“一模”,也就一个月的时间,首先要把考点复习布全。而“一模”以后,再着重针对模拟考试的结果做“三星”知识的扩展。

二、典型题“引路”

复习时应以典型题引路。根据中考题型,学生以此为“引子”,找相应题型跟进,查缺补漏。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手中往往可以拿到很多试题。与其盲目做题,不如先学会把试题分类。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各区县模拟题均体现了各区县对初三化学教学,对新课标要求的理解以及对中考的指引。因此,用这些典型题引路,不在于做题的数量,更重在反思,需要将这些“引路题”进行理解和变通。

三、课本实验一个不能落

化学实验最能体现化学学科特色。考试说明对实验的考查重在知识应用、学生对实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因此复习中,考生应把书上所有的实验过一遍。只有把基本实验原理、装置、操作,其反应实质、说明现象等囊括在一起,有这些基础后才可能有创新。

创新是化学学科的必考内容。中考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在实验设计方案上。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各方案的优劣评价,实验实施过程可能会发生的现象、得到的结果应有一定预测。对科学探究结果有时是学生自己得出的,也有题目本身通过图像、表格或实验报告等形式告知,分析线索有多种形式,要求考生学会观察,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四、提高使用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

中考化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化学学科的表述并不完全等同于中文表述,还要会用所学的化学用语。化学用语的表述比较严密,稍微错一点都可能得不到分。考试说明中“科学探究”方面的题型示例并没有难题,但实际往往作为较难题去考查。学生做这类试题也容易感到答卷后没有把握,不知道是否答到了要点上。这就有待于考生做模拟试题,通过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有所提高。

化学学科的表述要考虑到化学方法,要将来龙去脉说清楚:实验的过程,可能出现的现象、结果,说明什么等。如果题目要求用实验报告、装置图的形式描述实验方案、操作步骤,就必须逐条说清楚:第一步取样品,取少量的什么试剂放入什么容器里;

第二步加试剂,是滴加、加入还是倾倒什么样的实际;看到什么现象等。学生未必不明白这个实验,但由于生活中没见过很多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思维受限制,在描述上就存在较大障碍。因此,考生应该加强对实验理解的变通,绝对不能忽视对实验的基本表述、方案设计、操作步骤的描述。这方面的要求虽然较高,但并不是不可达到的。

五、合理认识自身状态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自己的复习做合理统计,对自身学习状态有合理认识,对学生来讲也是较重要的问题。哪类试题自己可保证永远不出错,哪类题在做的过程中会感觉磕磕绊绊,做不下来等都应一一统计,对试卷做数据分析,将错误归因,并回到书中找解决办法,才能有新的认识和提高。

备考中应重做题后的反应,思考题如何变通。模拟的主要任务是查漏,相当于人做体检,第一次发现问题可以不相信,还可以再找一家医院去检查。发现问题要治疗要找补救方式,找第三家医院检查就是浪费时间了。“一模”至“二模”仅三周,将各区模拟试卷反复做意义不大。学生应在老师指引下把各区题目分类并有针对性的训练。如选择题,前20题属知识点覆盖,学生可得基本分,后5题则稍抬高难度,各区县选择后5题基本属中档题。将模拟卷后五道选择集中训练,看有哪些考点及出现形式,考生可做规律性探索。

初三语文怎么学 篇11

一、日常教学主抓生活、素材的积累

老一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这些理论应该通过实践来实现它自身的真正价值。这“实在的话,自己的话,真话”。也就是“感性”的话,把“真”,“善”、“美”很好的融合达到和谐的统一的话。

首先让学生说真话。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才能真正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于儿童,乃至对于成人,诚实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而且只有在诚实表达基础上,才会使别人正确地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与外部世界达成一种和谐与沟通。说真话才能做真人,这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指标,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其次,培养健康的心态,以正常、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作文。教给学生微笑看人生,乐观看世界,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情看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通过写作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热情、开朗的人。从生活中、历史中和各类文学作品中汲取积极的营养。通过和先哲们对话,和大师们交流,领略他们的磅礴大气和浩然正气,感受他们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远不满足于批判与创造的欲望。人在年轻时代以这样的精神素质作好了铺垫,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

最后,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传递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表达真善美的主题。以纯洁的文风表达高尚的品格,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的自我。让我们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思想,从笔端倾泻下来的文字,为读者带来“真”的触动、“善”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使学生的身心和作文同步成长。

二、平时教学注重阅读积累

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没有一个深刻的思想是不可能有深刻的语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

马克思虽喜欢的职业是做“蛀书虫”,他为了写《资本论》认真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著作。大量的写作实例也证明:阅读是一种积累素材、获得间接经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少作家都在自觉、频繁地使用阅读这种手段去撷取材料。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要求写作者更迅速广阔地反映现实,否则就会目光短浅、两耳闭塞、观念陈旧,所写文章很难满足社会需求。

对于肩负学习重任的学生来说,主要从三方面培养:

(1)精读美文写感悟。主要通过阅读名家名作间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检验自己对人、事、社会等的看法。尤其是对谋内经典文章,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2)作摘抄、写点评。通过浏览报刊杂志上的各类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及时掌握当今世界的各类信息,使思想观点处于世界前沿,这类文章范围宽广,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鲁迅曾说“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酸出蜜来”。

(3)利用聊天课。两周开展一次,学生互相交流近段时间自己所读的书,把佳作选出来,在班上交流,此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习中感受轻松。

三、教师对阅读资料筛选,印发给学生并点评

学生学语文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对阅读资料进行筛选。上学年我们通过老师的大量阅读,把一些好的文章整理印发给学生,差不多每月印发一次。如张晓风的《春日怀古》、毕淑敏的《珍惜愤怒》、冰心的《生命的力量》、流沙的《善良是种觉悟》、李雪峰的《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肖复兴的《学会感恩》、罗兰的《唱一首简单的歌》等很好的文章,让学生接触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会受到一种无形的陶冶,因为它们大都来自阅历深、见识广、语言驾驭能力强的作者之手,作品的内涵也必然超过学生的阅历、见识和语言驾驭能力。

四、攻坚阶段进行专题训练和技巧点拨

作文复习由于时间短,实战性强,教师在复习安排时既要考虑到中考作文的类型、中考作文关注的话题,又要注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指导,我们每周安排两节作文课,周末再布置一次课外写作。具体做法是:周二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当堂作文,周三、周四把作文批改好,列出亮点和注意点,周五进行点评和技巧点拨,周末结合本周专题和点拨再次作文。

(1)专题训练:写人作文训练,叙事类作文训练,写景类作文训练,感悟类作文训练;一事一议作文训练;

(2)技巧点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审题的能力,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能力,话题作文的审题能力,中考作文的布局谋篇能力,中考作文的开头、结尾能力,中考作文表现手法运用的能力,中考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中考作文的行文形式训练;

(3)模仿指导考生的备考,同样需要借鉴各地满分作文的特点,考生可从“为什么这是篇满分作文”切入,仔细揣摩,认真品味,从而可得出以下几点:醒目的标题,精彩的开头,意味深长的结尾,深刻的议论,动人的细节。美化的文面。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语文教学目标怎么定 篇12

一、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比作一次长途旅行, 那么, 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从何处起步, 将到达什么地方;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将要掌握什么;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本领, 还要学习什么本领。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制定的教学目标才会切实可行, 更为有效。

《春笋》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一找“小春笋是怎样从泥土里钻出来的”, 学生很快找出“冲破”“掀翻”“冒”这几个动词,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叫做动词, 接着追问道:“你觉得这些动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班内没有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 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圆其说。出现这样尴尬的一幕,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层次, 其中“理解”这个目标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范畴。教师应将之改为“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中结合“动画演示、表演、朗读”等手段, 使学生“了解”春笋的品质。“了解”较“理解”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更易于达到这样的目标。

教学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 目标的制定务必要以学生为基础,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和发展层次, 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目标要求。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的一把标尺, 它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阶段目标和要求、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解读, 为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积极的法理依据。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必须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来进行, 否则就会造成语文教学的超标、不达标, 甚至偏离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学生观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重在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第二学段“继续激发兴趣, 初步了解一些观察的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第三学段“在激发观察兴趣的基础上, 进一步巩固观察能力, 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 提升表达水平, 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习惯”。第一学段侧重于“激发观察兴趣”, 第二学段侧重于“培养观察习惯”, 第三学段侧重于“掌握观察方法”。这样的目标要求既符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水平, 又体现了语文学科瞻前顾后、紧密相连、循序渐进的特点。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 了解其外形及行为特点, 活用文本语言。二、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三、品读变色龙的名副其实, 体会从多角度说明主要特点的魅力。本课目标中“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无疑呼应了第三学段“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的教学要求, 体现了鲜明的年段特点。

三、基于“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教学, 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因此,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这篇课文, 主要讲述了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狼, 最终导致森林绿色消退, 疾病蔓延, 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假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那么可以肯定这堂课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 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环保课”, 失去了其特有的学科教学功能, 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指向学习语文知识, 掌握语文策略和方法, 提高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学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的表现手法。三学习抓住人物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可以说, 这些目标都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 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 并且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流程, 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四、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单元”作为教材系统的一个中观层级单位, 最为集中反映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如今的苏教版教材也以“主题单元”取代原来的“知识体系单元”进行教材组编, 把散落破碎的知识体系及人文内涵, 合成一个“集成块”, 从而更为集中地体现语文知识的整体性和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因而, 教师在确定单篇课文教学目标时, 应先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全面把握, 把单篇课文置于单元整体之中进行考察, 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单元目标的不良倾向。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 告诉学生打开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的热情和兴趣,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变色龙》中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观察方式, 生动描写了变色龙的外形之“怪”、捕食之“快”和变色之“奇”, 且将“变色”这一主要特征贯穿全文, 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在作者反复跟踪观察之后, 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 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想想说说”的缺图想象, 也是要学生在观察其他三幅图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完成。习作2更是在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基础上, 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动物外形、特点。通过研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本单元所有文本无一例外地指向“观察自然”这个主题, 因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学会观察”, 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围绕这个总目标展开设计。当然, 总目标相同, 不代表子目标一样。这4篇课文分别指向“观察自然”的四个不同维度。前两篇主要落实在情意层面, 即观察兴趣和观察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三篇课文肩负着学习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的重任。第四篇课文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观察所得进行生动而有序表达的典范, 它的落脚点应在“观察表达”层面上。在单元总目标下, 每篇课文有各自不同的“核心子目标”, 这些子目标呈现出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基于单元整体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于重点处重锤敲打, 无关紧要处忍痛割爱, 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使学生获得更为系统的语文知识, 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爱岗敬业,服务先行下一篇:冰雪节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