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论文(通用9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技巧分析人教版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误区
首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洞,缺乏深度,让学生无从下手,容易形成提问之后卡壳或冷场的现象,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其次,问题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针对这种问题,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就能够获得答案,虽然从表明上来看符合提问教学法的要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比较浅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再次,问题过于直白单调,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只是简单地按照顺序提出一个个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容易僵化,无法充分激发其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最后,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回答,限制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方式比较单一,一直用“教师问、学生答”,很少用“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答”,缺少互动。还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整节课都在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有教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的思考时间比较有限,所以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自信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启发式的课堂提问,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意识,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运用启发式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积极互动,可以帮助其在思考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幸福是什么》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课文中人物对幸福的追求又是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与课文内容产生互动,理解问题的中心思想与真实含义。另外,通过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还能够渲染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
(二)加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艺术性、科
xiaoxue.xuekeedu.com
学性与有效性。在提问之前,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启发性与变通性,最终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其思考层次更具深度。而对于那些不经思考、无从下手的问题就无需提问,提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围与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有看到鸟?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很多鸟?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提升问题的艺术性。
(三)加强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是经过仔细斟酌而筛选的文章,对于重点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认真深度钻研教材,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充分突出课文重点,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太空太大,否则,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就会支离破碎,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当时的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吗?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伽利略对这个观点的怀疑是否有依据呢?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个文章内容,还是文章重点?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来说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教师重视课堂提问态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以及回答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对问题比较重视,学生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也会重视该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题时,神态需要自然而安详,表示对问题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树立回答问题的自信,教师不能故意使用问题来为难学生,应该以服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进行提问。例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阅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时,为了体现出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神态应该安详自然,表示凝重,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周总理的简朴生活?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总理的劳苦?对问题的重视也能够体现出对周总理的尊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之
情。
三、总结
xiaoxue.xuekeedu.com
一、导入处设疑布障,诱发学生联想
小学生的感性决定理性,因此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本文设疑布障,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得到提高。课堂导入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好的“导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还能够诱发学生联想,使学生带着猜测和预测阅读文本。大多数学生都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营造冲突,设疑布障,将问题呈现于学生面前,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大胆猜测。
二、在段落关联处设问激思,促使学生建构知识
段落在文本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换言之段落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师生必须要给予重视。小学生的阅读经验非常少,对于文本的把握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段落的关联处设置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创设问题,不能够盲目进行,也不能够单纯考考学生的喜好,而是要结合教材单元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三、在重点段落处布设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文本从头到尾,逐字逐词、逐句逐段的进行讲解,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繁乱,且进度非常慢,导致课堂的宝贵时间得不到很好利用。这样以来往往会使成绩优异的学生得不到满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参与阅读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不利于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抓住最具有阅读价值点的段落,也就是日常我们所说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进行“选点品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单元主题和读写训练重点,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文本的重要段落创设问题。这样以来,学生能够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提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还能够突出重点,使得课课有点,点点突破,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四、课堂小结时设问反馈,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不注重反馈这个环节,然而实践证明,反馈对于阅读教学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是其他环节不能够替代的。做好反馈这个环节,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盲点,从而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更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及时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盲点,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顺利的完成知识内化。新课改背景下,学会书本知识已经不是目的,而是要完成知识内化,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品读文本后,教师要及时地将问题提出,让学生自主回答,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知识系统的漏洞,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及时的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面对同样的文本,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反馈环节,设计问题,完成信息的反馈,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更重要地是引导学生掌握方式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铺垫。另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读写”不分家,不要以为注重“读”,而是要注重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不要盲目进行,二是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和学生的需求,避免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兴趣浓厚,取得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传授文本教材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引导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阅读教学来讲,教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的阅读质量,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要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技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刘丽梅.探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A].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3]宋德兰.新课程改革呼唤“本色语文”的理性回归——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北卷)[C].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而让小学生进行思考的前提就是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促进其专心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但是,提问并不是随意性的,只有通过精心设计之后,才能够提升提问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实现提问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学生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误区
首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洞,缺乏深度,让学生无从下手,容易形成提问之后卡壳或冷场的现象,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其次,问题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针对这种问题,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就能够获得答案,虽然从表明上来看符合提问教学法的要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比较浅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再次,问题过于直白单调,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只是简单地按照顺序提出一个个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容易僵化,无法充分激发其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最后,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回答,限制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方式比较单一,一直用“教师问、学生答”,很少用“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答”,缺少互动。还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整节课都在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有教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的思考时间比较有限,所以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自信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启发式的课堂提问,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意识,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运用启发式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积极互动,可以帮助其在思考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幸福是什么》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课文中人物对幸福的追求又是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与课文内容产生互动,理解问题的中心思想与真实含义。另外,通过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还能够渲染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
(二)加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艺术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提问之前,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启发性与变通性,最终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其思考层次更具深度。而对于那些不经思考、无从下手的问题就无需提问,提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围与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有看到鸟?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很多鸟?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提升问题的艺术性。
(三)加强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是经过仔细斟酌而筛选的文章,对于重点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认真深度钻研教材,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充分突出课文重点,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太空太大,否则,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就会支离破碎,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当时的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吗?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伽利略对这个观点的怀疑是否有依据呢?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个文章内容,还是文章重点?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来说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教师重视课堂提问态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以及回答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对问题比较重视,学生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也会重视该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题时,神态需要自然而安详,表示对问题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树立回答问题的自信,教师不能故意使用问题来为难学生,应该以服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进行提问。例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阅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时,为了体现出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神态应该安详自然,表示凝重,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周总理的简朴生活?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总理的劳苦?对问题的重视也能够体现出对周总理的尊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分量,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提问技巧,提升问题的启发性、艺术性和针对性,在提问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问中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小学语文阅读问题教学法及其有效应用[J].赤子
(上中旬),2015(12).
[2]由梅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步骤和方法[J].赤子(上中
旬),2015(12).
[3]刘萍.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 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通州区新生小学
顾玉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开始放下身段,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开始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变得热热闹闹。“对话教学”俨然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透过其热闹的表象探讨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不少教师对于对话教学的一知半解,存在着不少的“形对话”“伪对话”“假对话”。
一、将教师主导的一问一答等同于对话。
尽管“对话”和“问答”都需围绕“问题”进行,但两者有严格 分野。师问生答,教师仍然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仍然是配角。而“对话”强调的是师生间心灵的平等沟通,还学生课堂言语的主动权。“问答”关注的是结果,是问题的答案;“对话”关注的是过程,使学生的成长。
「案例一」《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说说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生:小稻秧。师:小稻秧怎么了? 生:小稻秧脱险了。师: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稻秧遇险了。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里写小稻秧遇险了,把它划出来读一读。
生:(机械地划线、读书)
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很是普遍,很多老师都把它当作是对话教学。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尽管“对话”和“问答”都需要围绕“问题”进行,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分。“对话”是在师生平等间的交流沟通,它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自发生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再对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讨。而问答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居高临下地把握着话语权,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老师的问题,其思维相对停滞,学习的主动性无法体现。其实,对话教学关注的是过程,而问答式教学关注的是问题的答案。问答式教学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接二连三地随意发问,问题缺乏探索性,学生不假思索地信口回答,答案缺少思维的深度;对话教学旨在探究,它的问题不多,但是一定贴近文章的主旨,问题还能引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题,让他们围绕课题生成有意思的问题: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它是怎样脱险的?然后,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自己去研读课文,探究答案。学生才能愉悦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生成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
二、将学生随意的肤浅解读理解为对话。「案例二」《乌鸦和狐狸》教学片断: 师:学了这篇文章,你认识了怎样的乌鸦和狐狸? 生:这只乌鸦太丑太笨了。生:狐狸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也要向狐狸学习,想办法去要我想要的东西。(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一律报以微笑。)
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狐狸成功地从乌鸦口中骗到了一块肉,被他们误认为这是聪明的表现。此时此刻,教师应该积极引领,让孩子明白,从他人手中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不择手段,这种行为应该被摒弃。
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为了彰显“生生对话”“多元解读”,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言说”不加以调控和引导,致使对话长时间有利于文本之外,甚至发生价值观上的错位。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的。但是,课堂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也绝不能缺失,教学是有教师来组织的。当学生受到学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使对话走向偏离文本主旨、信马由缰的“漫话”时,教师必须发挥其“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让对话回归到文本价值中。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觉的主体性,来提升学生自发的主体性,让两者相得益彰,从而保证对话教学的价值,高效运行。
三、将课堂表面的繁华热闹误解成对话。「案例三」《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流程:
第一块:复习导入。学生回顾课文,说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介绍了海洋的那五个方面?? 第二块: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选择感兴趣的课文内容,登陆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利用超文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感悟。
第三块:自主交流:每一小组选择代表,就感兴趣的资料和同学交流感受。
第四块: 拓展实践。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材料合作办好保护海洋的报刊。
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在新课改的今天,如雨后春笋般被教师们在课堂上广为采纳。课桌摆成圆形、长方形,学生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小组汇报时更是有绘画、有课本剧表演、有演唱等。课堂表面上热闹,但由于在小组合作中缺少教师及时的引领,汇报时往往又只是优等生的表演场,这样的对话就没有价值了。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这种师生关系要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也就是说,对话要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自然产生,要涉及到对话双方的内部思想和情感。教师应该借助文本及时介入到学生的讨论、反馈中去,要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汇报交流时要利用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意义,生命的拔节成长。表面的肤浅热闹不能代替独立的思考,更不能得到独立的结论。
“乱花渐欲迷人眼”,拨开充斥在对话课堂上的种种假象,我们不难发现,对话——它不是学生或老师的“独白”,不是简单的多媒 体展示,不是没有价值的“问答”,不是漫无边际、不辨真伪的“漫话”,更不是表面的热闹。
一、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过于感性的认识阶段, 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 太简单的问题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回答, 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 容易带给学生一种懒惰的心理。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老师的问题失去兴趣, 出现反感的心理。相反, 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过于复杂, 太难的问题学生们回答不出来会挫伤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此外, 问题的设计切不可过于直白, 要有自己的特色与亮点。例如在教授Chrismas day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Who know when is the chrismas day?
2.Why do children in American put their stockings at the end of their bed on Chrismas eve?
3.Do you like Father Chrismas?And does he really exist?Why?
这组问题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所在, 许多学生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 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就把本课的新内容教授给了学生。
二、课堂提问要层层递进, 难度要逐步上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重难点, 在设计此类问题时, 要从易入难, 层层递进, 一环扣一环, 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难题。如教学Thomas Edison (Lesson42-43in Junio r BOOKⅢ) 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 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 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所学知识, 向问题本质靠拢, 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 我们要抓住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心理, 逐层展开, 步步深入, 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Do you think Tom was clever?Why?
2.Why was Tom's mother saved?
3.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fact (事实) that Tom's mother was saved?
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包含了文章所涉及到的故事及其人物环境, 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 让学生逐步掌握本课知识, 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升高, 这种提问设计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课堂提问的问题固然很重要, 但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合理的反馈也很有必要。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 不会置学生的回答于不顾, 也不会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 更不会只用简单的“嗯、啊、不错”等词语来回应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提问之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 包括学生哪里回答得不好, 哪里回答得好, 以后该怎样回答等, 最重要的是要对这些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和没有掌握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也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当中, 好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不到快速的提升。
一般来说, 教师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然后指名学生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生的回答, 要给更多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样不仅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总结
英语阅读教学是及其复杂的一个问题,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得到重视。提问设计, 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聚焦点, 更应得到全面的探索和研究。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问题等都是教师的任务。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数, 作出合乎科学的设计, 而不是随心所欲, 任意提问。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001年7月.国家教育委部制订》
[2].蒋建华.《行动研究在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年第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92-01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有的问题不切合实际,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的问题和课文主题研究没有太大关系,有的问题过于简单等等。因此,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深刻的意义。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认真备课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仅仅从课本知识来教育学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也不能满足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语文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确保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因为自己备课不到位而導致课堂效果不好的现象。教师备课过程中对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对教材的研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因此,在对文章提问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进行提问。比如在教学《养花》这篇文章,教师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三维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目标设置问题。本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门道”、“循环”、“胜于吃药”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句话的含义,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开展合作学习作者从几方面记叙养花乐趣,最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老舍先生在养花中的苦与乐,体会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对三维目标清楚之后,就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提问设计。教师的提问就是学生阅读课文所需要带着的问题。《养花》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懂得养花的乐趣,体会“不劳动,连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在“初读课文”环节设置了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老舍先生对养花非常感兴趣,那么,养花究竟给他带来了哪些乐趣呢?在“研读课文”环节,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许多乐趣,指名读课文第3节,想一想这一小节中老舍先生获得的乐趣是什么?养花能够增长知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把花草养活,难怪作者觉得那是多么有意思啊!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乐趣呢?本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经过认真备课之后,用了三个问题便将本文的重难点全部囊括。仔细研读,这几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只不过是在不同教育环节中的辐射和深度的研讨。
第二、在教学中围绕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将孩子放在学习的主动地位上,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本文是小学第二学段的教材内容,孩子们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因此,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孩子们可以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孩子们合作交流的习惯。
由此可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将问题设置在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对难点的突破上。从教学开端就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问题圈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还突破了难点。最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抓住中心来进行阅读学习,这才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体现。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让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成长创设更多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03)
[2]柳化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 现代交际. 2012(08)
[3]肖雪霞.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学周刊. 2012(07)
大丰市南翔实验小学 陈琳
内容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有效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学习能力
“有效性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重。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语文教师合理、科学的提问,具有较高提问的艺术技巧,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目的性要强。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目的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设计问题的内容和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两到三个词语说一段话,可针对本班不同学力层次的同学提出三个不同难度的要求:针对差生,要求能在一句话中将这几个词语用进去,基本做到句子通顺;针对中等生,要求在一段话中较准确的运用这几个词语,且句子通顺,有一定的语境;针对优等生,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境优美。这样的分层要求,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寻求发展。
二、围绕目标,优化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随意,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设计提问。何时提问,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问哪些学生,因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都应有明确全盘考虑和设计。否则整堂课就会层次不清,条理紊乱,以至于老师无法驾驭。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我先抓住一二两句诗进行设问: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乡村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语可看出?然后再抓住三四两句诗进行设问:这一对老夫妻生活得怎样?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样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训练要点“虽然翁媪一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上来,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到作者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宁的特点。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不可能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说话要简练,要有可行性。
老师在课堂中提问题语言要简练,不能太繁杂,问题不能太细碎,这样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低坡度,密台阶,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层次的渐进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教学《诺贝尔》一文中的“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这几句,教师如果在学生阅读以后笼统地提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诺贝尔什么精神?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很容易就能说出答案,但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故教师如作以下提问:1.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诺贝尔的专注?2.他为什么要亲自实验呢?说明了什么?3.这儿连用了三个”近了!”,是什么近了?意味着什么近了?这又能反映出诺贝尔什么精神呢?教师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引入精彩,引入成功,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应思考如何引发学生对文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
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定会多姿多彩,定能收获精彩纷呈的回答。
四、提问要照顾群体,关注个体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才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学习,且兴趣浓厚。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这句话并不真正被许多人理解,甚至不少人对这一观点不屑一顾。但,我们能从侧面找出不少实例来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上课无心听讲,经常开小差,怎么也纠正不了。”“××上课总爱说话,自己学不了,还影响别人。”“××真蠢,刚刚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一做起作业来又不会了。”„„类似这样的抱怨,常能听到。其实,当这些老师在埋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原因可能是自己造成的。在课堂中,我会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射到学困生的身上,我会为他们设置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设思维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动口、动手的机会。
在每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当我们在为一堂课进行整体规划时,也要注重针对个体的设计,尤其是学困生。可能,对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困生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但,老师在实施目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特殊个体,为他们提供思维的空间,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时机,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大丰市南翔实验小学 刘丹丹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 “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内容提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离开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践表明,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述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同时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关键词】:提问
策略
技法
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师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也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让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样,课堂提问技巧的优化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情绪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同时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
一、数学课堂提问行为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开展联想,积极思维。其次,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提问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粗效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为此,分析数学教学的特点,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教师亟待对自身的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加以研究。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提问要有“点”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点”、理解“点”、掌握“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围绕“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了较广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罗列两个图形的联系,中等生可能说的稍欠条理,而学困生也能说出一点或两点来。总之,人人有言可发,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正确意见,有条理的再归纳一遍: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大小没变;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
2、完成上述发现后再提问: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那么,根据上面的发现,圆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对圆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已经很明确,完全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以整理运用,独立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
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又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先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将18和30的公约数写出来,从中找出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再让学生将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这时老师提问: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他们与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提问,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也能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较好的把握了知识整体结构。
3.抓“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么数?有的说“0”是正数,也有的说“0”是负数。这时我设问: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提问要有“三原则”
1.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提出“黑板上的圆测量能用滚动法吗?”迫使学生不能不另开辟蹊径,想出了“绳测”法。此时,又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教者的这一问便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2.提问的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问的合作、探究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
1.提问对象要明确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只要在问题设置上深入研究即可,提问谁无关紧要。常为了课堂气氛热闹,获取完美答案,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他们人微言轻提问,或认为课堂教学以一般学生为出发点而过多提问具有一般水平学生。由此往往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即无法发挥优等生的表率作用,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应此,课堂提问要尽可能宽广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提问时所选的对象是对所提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回答的学生,换句话说,问题的难易与答问对象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老师一般都设计一些复合型提问,由于它是由多次提问组成,要注意设计好提问的层次序列,这既是由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所决定的,也是学生的认识规律所要求的。
2.提问语言要精炼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数学得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 “看到此题,你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又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也难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有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而对一般的问题,则应提倡只说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3.提问时机要灵活
教师在备课时,大都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那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课堂教学是个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而在问答过程中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叔叔今年30多岁了,可过的生日和他八岁的儿子一样多,你说他现在有几岁呢?”全班同学一下子就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王叔叔为什么还没有过第八个生日的原因时,我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今天我们学会这些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学生很快就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提问思考要留空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如前所述,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如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可先检查6的乘法口诀,然后提问:在5的乘法口诀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最后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能体现同类事物的特征,使学生搞清口诀的来源,并运用这一规律推出6—9所有乘法口诀。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针对教学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斩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可针对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出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本上两幅画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四、在法则、定律、性质推导处的提问
针对法则、定律、性质的推导,设计探索性提问,有助于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时,按一定的思维顺序,捕捉事物的特征和数量间的联系,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红霞 韩华球 添加时间:2008-12-17 10:34:00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电大小学语文研究课堂提问技巧12-16
语文课堂提问分析教学论文12-17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策略11-14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9-19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2-06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09-20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11-13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06-2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0-1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