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课程改革探讨的论文(精选9篇)
1高校软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学时有限
软件工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新的前沿技术和方法。但是学时一般都是36~54学时之间,在有限的学时中要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老师在课堂上拼命的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这使得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严重脱离实践。
1.2不重视实验课程
有些高校的软件工程课程中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少,实验课程一般只有10~15学时或根本没有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这种现况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使得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变成了与实践无关的纯理论课程。因此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实践动手能力极差。
1.3考核方式单一
软件工程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其考核的方式是有以下几种:
1)平时考勤+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是只考理论知识,考试内容无外乎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最多再加几道综合题,题型基本上是课后题。这种机械化的考试内容容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习惯。
2)平时考勤+作业+期末考试,这种考核也是以考试为驱动的传统考核模式,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编写文档。所以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欲望,结果导致学生仅仅掌握一些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很难做到真正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
2.1从理论课程建设着手
1)教师可以利用实例来讲解软件工程知识,例如,瑞星公司的软件开发和管理、微软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理论课堂中引入“交换方式”。课堂交换方式是指各个项目组在每一个开发阶段结束之后要在课堂上将自己项目的完成情况作详细的讲解。具体讲解内容包括自己项目的开发计划、设计方案、实现方法等,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这样能够促使项目小组在交流中求得完善。
2.2从实验课程建设着手
实验课程建设要从增加实验课程开始。实验课程应该有最重要的.实践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设计具体的软件工程项目,根据软件工程项目进行的若干步骤,依次根据计划完成项目文档。学生可以通过软件项目的实践,更深刻地理解软件工程,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2.3从成绩考核方式着手
针对上述“以结果性考核为主”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针对软件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采取模块化、项目驱动模式的改革方式。
1)平时考勤+课堂表现+综合任务+期末测试,课程成绩由平时考勤、课堂表现、综合任务和期末测试组成。其中,平时考勤占10%、课堂表现占10%,课下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占60%,期末测试占20%。这种考核方式是以每个小组成员的项目完成情况为主的考核方式。考核时教师根据每位同学在项目中所承担部分的完成情况和文档的质量进行打分。除此之外期末时还要进行期末考试,以考核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必修课, 它综合运用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UML建模、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等课程知识到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 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 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过程, 让学生完整经历一个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接受一个软件技术人员应有的训练。
原有的教学方式存在若干问题如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 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角色定位、增强职业素质教育,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沟通, 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互相抄袭, 因此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3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我们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人才, 但实际上主要是为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培养后备军, 但由于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方式的滞后, 造成求职者和企业都陷入了困境:企业人才需求旺盛, 但面对众多的应聘者, 却发现可用之才不多;求职者知识、能力总和不弱, 但系统性、岗位匹配性差, 缺失相当多的关键能力。在软件行业更是如此, 很多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是由于应届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需要有实际经验、不用培训或经过短期培训就能适应工作的软件人才, 而目前我们的毕业生欠缺的就是实战经验, 实际动手能力弱, 所学知识老化, 知识结构不合理, 到企业工作后大都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成本。因此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作为我们的教学理念。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是在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面向职业的教育培养阶段中产生的, 不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方式, 而是以项目为基础, 通过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解决问题, 根据企业的需要和方式以职业教育的形式来对学生来进行培养。这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的期望是通过项目开发实践的锻炼学习, 使学生由一个学习者向工作者转型。
4 教改方案
4.1 以真实案例取代模拟案例进行实践
课程中采用的项目案例取材于真实的需求, 有真实的细节, 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 为近50名学生共设置了10个项目。由于目前学生没有出去调研的条件, 所以每个项目的需求获取由教师来完成, 学生直接从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始进行, 将来条件成熟后如果能让学生们自己去做需求获取, 那么这门课程将更加完整。
4.2 对学生采取分组策略增强其自我效能
在学习工作中, 当学习者看到自己的同伴取得了成功, 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进而认为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 由此可知, 在对学习者分组时, 可以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合理搭配这样可以给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基于此原理, 在给学生分配项目时, 每个项目分配给由四五个人组成的小组, 每个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 组长由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承担, 即充当项目经理角色, 也起着一定的技能带头人作用。为了避免学生过分依赖组长, 将项目需求分割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 这样小组中的所用成员都独自承担一定的任务, 等每个独立部分开发完毕再将这些部分合并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这样学生们将必须在整个课程过程中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项目。
4.3 用目标管理方法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
目标管理方法是由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最先提出, 是为了实现项目的任务与目的, 给各层人员从上至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并且各层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的一种管理方法。在当确定项目总目标后, 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 转变成各成员的分目标, 目标管理量化了目标, 从而使目标具体化、可视化。简单地说,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 以人为中心, 以成果为标准, 使团队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管理方法。应用目标管理方法到课程中, 可以督促学生的项目完成进度, 例如在一周课程的开始, 要求小组组长上交周报, 周报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本周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即本周的计划, 一部分是对上周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每个小组成员每节课开始要向组长上交日报, 主要汇报上节课完成了哪些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工作不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为项目的成功实现提供一个有利的监控手段。
4.4 锻炼学生写作技术文档的能力
技术文档的写作能力也是课程中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 因为项目是按照国家软件工程标准进行开发, 所以项目的每个阶段都以文档的形式进行记载, 作为下阶段工作的基础, 因此在课程开始时将国家软件开发标准模板下放给每个学生, 以某些已经实现的真实项目的文档资料作为案例教给学生如何写作相关文档。由于此类文档大多属于技术性文档, 所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以前所学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UML建模等课程的知识, 促使学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4.5 注重学生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工作当中, 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并真正理解他人的意思,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还需要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训练。而且, 沟通也是一个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经验阅历等等综合的体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用现代的通讯手段如QQ、Email进行沟通外, 小组每个成员之间由于项目的联系也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工作性质的沟通, 例如像项目整体架构的设计、界面的设计等涉及整个项目总体实现方面的问题必须是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才能够完成。除此之外还经常在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向全体同学汇报演示自己的工作成果, 介绍自己的经验,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的经验, 今后还将不断进行新的改革尝试。
摘要:该文结合实际教学的体会, 对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软件工程,项目开发,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史济民.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方法;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
软件工程是为了解决“软件危机”的困扰应运而生的一门工程性学科,它指导着软件开发人员以工程化的手段规范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利用实际项目及实践教学环节对软件工程的核心理论进行深入的讲解。
一、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的软件工程的教学围绕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展开,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及软件维护等内容。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内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现在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中,增加了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UML统一建模语言、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度量、软件复用及构件工程等知识。在讲授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基本原理的同时,我们向学生介绍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能力成熟度模型)以及ISO9000等国际标准。布置学生课后了解敏捷开发、软件复用、构件接口等新技术。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软件工程领域中项目管理这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CMM指导之下的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方法越来越科学,软件质量和开发过
程的评估体系也逐渐完善。学生应该了解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和
技术。
二、软件工程的教学模式
软件学院和常规的计算机专业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有纯英文教学或双语教学。常规的计算机专业在软件工程上采用纯英文教学的目前极少,但有不少采用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对于软件工程这样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阅读国际软件工程权威们召开的研讨会报告原文,了解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双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几个问题:(1)授课者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把握好教学过程中使用英文的比例;(2)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软件学院基本选择国外软件工程专家专著类英
文原版教材,如,Roger Pressman的经典教材:《软件工程·实践者之
路》(第六版)(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3)毕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别于传统的中文授课方式。教师课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映,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并做好课后辅导和答疑工作。
三、软件工程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采用以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教师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讲解理论知识中的重、难点,学生通过网上课件浏览、自行查阅资料等方式学习其余内容。没有扎实的理论做指导,在今后很难成为一个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当然,要很好地理解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是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的、易于理解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教学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该案例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参与过的项目,授课教师对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比较了解。讲解项目的每个知识点后,再布置一些让学生做的案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素养。
2.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注重学习中人的因素,采用反思思维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美国教育家DonaldSchon在他的《反思性实践者》中指出,作为一个实践者,要不断地在行动中对行动进行反思,并不断地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在学生的课程设计或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学生从软件系统的开发开始,反思自己和他人如何开发和使用算法。然后,再进一步反思与开发和各步骤相关的策略、规则和理论等。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的体验、教学心得、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以随笔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上,学生通过阅读,将这些言传性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不停的相互追问中,教师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3.注重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布置大型项目,将学生划分为6~10人的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小组成员角色可以互换,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不同阶段的任务。教师、助教可以扮演用户的角色,帮助学生提高在需求分析中的谈判与沟通技巧。最后,学生分组上台,讲述本组对项目的理解、分析、论证和决策过程。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对每个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提出意见。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间不仅能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整合,拓展并完善自己,还可以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经过课程设计,学生的创造性、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
发展。
四、构建多元化教学辅助平台
1.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可以设立软件工程学习网站,教师在网站上公布教学课件、课程进度、作业和实验要求等内容,并且将要补充介绍的一些先进技术放在网上供学生自行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学习经验,随时和教师在网上进行交流和答疑。
2.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软件工程课程实践环节的主要场所,软件工程的课
程设计要求实验室配备合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工程工具软件,以便为教学研究和学生实践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应该与管理规范的软件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合作伙伴关系,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且经常请企业里有丰富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为学生作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规范方面的专题报告。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软件开发的实际问题、行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确定自己今后的专业研究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让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就业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五、综合考评方式
软件工程课程的考试方式要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不是考核的重点,应该采用结构合理的考核方式,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由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程设计、期末笔试组成的综合评价学生的考核体系。我们的考核方案为:作业、课堂表现占20%,课程设计(小组为单位)占40%,笔试占40%。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密切注意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
力,造就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软件行业急需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备军,宋超.反思和抽象在“软件工程中人的因素”课程学习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6(1):52-56.
[2]肖春景,乔永卫.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7(2):133-135.
[3]林怀忠,杨小虎,陈越.软件学院中“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4):34-36.
[4]张海藩.软件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电子与信息
工程学院)
一、建筑工程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西安航空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1]。亦即潘懋元先生所说的“中间类型院校”[2],也有人称之为“一般本科院校”[3][4]。它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和办学层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相关专业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为使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建筑施工类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建筑工程施工类课程地位和任务
建筑工程施工又叫土木工程施工,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施工与施工组织两部分,它与其他专业课一同构成建筑工程专业共同的专业平台[2],建筑施工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的一般规律、建筑工程中主要工种施工工艺及方法、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现场施工的认识和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从西安航空学院教学实际来看,教学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实际问题。
(1)实验实训建设相对落后
由于建设资金和场地的.原因,实训实验室建设比较晚,使得一些复杂项目和新工艺、新方法的项目难以实现。
(2)授课方式单一,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目前的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甚至是过于偏重理论,虽然在课堂教学里增加了一些施工模拟动画和视频,但是这些教学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甚至脱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3)校外实训的弊端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的流动性大,建设周期长,并且存在安全性问题,所以建筑企业不欢迎在校学生去企业实训,校外实训基地达不到实训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4)实验器材重复利用率低
目前院校已开出的部分实验实训项目由于是建立在以实验室为中心、以拟定工程部位为主体的实践任务,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中全面施工工艺的操作流程。
三、建筑施工类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
本文充分依托西安航空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使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给改革措施。施工技术是建筑人的核心能力,而建筑施工类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二)具体改革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借鉴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授课体会,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1.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结合
授课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应该结合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重点强调施工类课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有计划地将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穿插一些工程质量、经济、进度、成本、安全、合同管理的知识或案例,将技术与管理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相结合
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大纲的内容,认真对比分析各类教材,选出高质量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广”、“浅”、“新”、“用”的特点,使得学有所用。
3.利用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施工动画等视频资料等立体化教材[5][6]
施工类课程教材,不能仅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可以使用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视频资料仿真实训系统等立体化教材。
1)真实环境中拍摄的视频资料施工现场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教学录像可以展示如施工用脚手架的搭设、混凝土的浇筑工艺、模板的支拆、钢筋的绑扎和焊接,真实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施工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应该模拟施工现场的环境布局,设置专门的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教学区,具备教学和模拟生产的功能。还应开辟实践专区,按照施工场地进行布局,设置各种材料堆场、加工车间、垂直运输机械等,现场应该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关键工艺流程图等,营造高度仿真的施工环境。
3)利用2D-3D建筑工程仿真实训系统,综合行业规范、贯穿教学重难点、实现施工场景、建筑构造仿真模拟及流程动态演示。以钢结构实验室主体施工动画为例,三维施工动画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强效的宣传工具―直观施工的表现形式将复杂的教学简化为由口述介绍、图文信息、实物样品等教学模式。
(2)保证教学质量―有了施工动画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钢结构复杂的施工技术,可以在动画中展示钢结构构件的加工,螺栓连接、焊接的工程,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抽象的课本知识。
(3)展现施工工艺―广泛应用于施工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各门课程,通过施工动画技术讲解和介绍,在最短的时间传达最大的信息量,让学生掌握更多新技术和新工艺。
(4)提前展示成果―利用三维动画技术把施工的过程提前预演,提前了解施工后的面貌。
(5)提高学生技能―帮助学生动态直观的了解钢结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2]对课程标准作出了相对宏观的的定义: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网站[3]参照基础教育中的课程标准概念以及现代各国对课程标准的不同界定,将课程标准定义为: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对于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关系,国内有着不同的认识。一种是以马树超[4]为代表的等同说,他认为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课程大纲“严格来说没有实质区别,只是课程标准更细一些”。一种是李建平[5]等提出的差别说。这些学者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而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关于课程标准的建立主体,也有几种不同意见。马树超[6]等认为,“课程标准学校难以建立,应该由国家统一制定才有权威性,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但我们国家研究力量不足,只能靠大家先尝试”。黄进[7]则认为,高职院校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主体,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不可能像基础教育那样由国家统一制定、由学校负责实施,绝大多数课程标准是需要由高职院校自行制定并负责实施。因此,高职院校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尽快启动课程标准工程。课程标准既是高职院校内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石,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各高职院校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论据之一。课程标准的有无以及质量的高低将成为高职院校未来激烈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都非常熟悉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的变化,内容的增加或删减;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应当说,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明显的差异,课程标准不等同于教学大纲[8]。课程标准体现的是标准制定单位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法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分析,课程标准是从学的角度规定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而教学大纲则是从教的角度规定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教学大纲是最高要求,所以教学和考试都不应超越大纲。
3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制定
3.1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概况
“软件项目开发指导”是我院信息工程系中英国际合作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英文名称为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已有三届学生学习了本课程。学生所选择开发的项目可以是基于工作实际的,也可以是基于学生兴趣的。但无论怎样选择,项目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框架体系和要求,以利于培养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开发出符合特定需求的实用软件的能力。
选择本课程开发课程标准的主要考虑为,该课程为国内同类院校率先开设,课程对于学生能力提高作用显著。课程教学团队中有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留学回国人员,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英国合作院校教师。此外,团队成员还参加了近期在英国召开的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9],带来的一些有关职业教育标准的最新信息也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3.2课程标准制定原则与主要流程
对于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教师,我们有较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需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相关知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内涵,明确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和内容,掌握课程标准制订技巧。在实施过程中更要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课程教学的模式和途径,不断完善课程标准的内涵建设。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
(1)主要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2)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和可评估的;
(4)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积极设计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
我们对课程标准进行开发的主要流程为:
(1)讨论软件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2)参照中国职业大典和[10]英国职业课程标准[11];
(3)分析软件项目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征求意见,反复研讨,修改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单位共同开发,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现了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4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4.1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特点
在课程标准开发中,我们能紧密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开发的课程的标准明确具体,并积极开展了与专业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材建设,有关教材将于2009年初出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还特别重视校内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协调性,建设了软件仿真工厂,积极推行和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为:
(1)课程标准格式规范,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学习指导等部分;
(2)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为基本的要求;
(3)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4)将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标准中。
4.2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对象、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学习指导等八个部分。
各主要部分的内容有:课程概述明确了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用直观的语言提出了学习成果;课程内容详细地列出了课程五个方面的分项要求,包括制订项目开发计划、设计项目解决方案、实现项目解决方案、对项目进行演示、分析和评估;课程考核则使用表格的形式,将考核目标与通过的考核标准逐项列出;学习指导中对于上课、各门课程的相关性以及教学实训资源的利用、开发和考核都提出具体的建议。
吴 萍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本文针对《 工程力学》 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围绕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从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课程考核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方案,探索能够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程力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工程力学》 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再加上“粉笔+黑板+书本”的传统教学手段,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位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在课程设计等综合类的应用时体现的非常明显,这与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完全相悖。当前,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急需应用能力更强的职业技术类人才,面对这种变革和需求,高职高专教育要彻底改变普通高等教育那种学科型教育模式,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工程力学》课程应顺乎潮流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改革的总体应是: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牢固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教育质量观,加强基础,拓宽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一、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革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各种多媒体的表现手段,从静止图片到动态视频,从二维到三维,从单一演示到人机互动,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把多媒体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来。
CAI 课件通常以某些软件为开发平台,使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来创作交互式应用程序,是一种专门开发的辅助教学软件,功能丰富,技术先进。电子教案通常是教师根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需要,自己采用PPT或Ht等文档形式制作的,针对性、灵活性、时效性强,能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风格。无论CAI 课件还是电子教案都是现代化的形象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直观、效率高。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常需绘制大量题图,题目文字亦常常冗长,动态内容也占很大篇幅,并且当今教学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用电子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后,使许多动态过程一目了然,可省去大量课内抄、画题目的时间,把老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补充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寓学于玩,印象深刻,开阔了眼界,帮助了 1
思维,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突出素质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普遍反映是:过于抽象和枯燥、解题比较难。考虑的高职高专学生本身高中基本功不高,如果仅仅使用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应补充部分实验教学。我的措施是: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实验课单独授课,开放实验室,改革教学法,将实验教学分为入门、引深、提高三个阶段。在实验课上,我将工程中的五大因素(设计、材料、工艺、环境、负荷)紧密的和实验联系在一起,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设施,由最早的演示型转变为动手型,将实验课堂变成一个让学生把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模拟场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每年学校开展了科技文化节,我逐步的将上几届的一些作品展现给学生,并在理论上解释其工作原理,做到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积极参与每年科技文化节的设计。
学生们反映实验课直观、形象、生动,一些比较抽象在课堂上不易分析清楚的问题,在实验课上却迎刃而解,臂如,相对运动、动系、牵连点等基本概念,通过学生在实验中亲自组装操作各种机构及其运动变换,可较容易化解其难点、疑点,加深理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机械基础》等课程做了铺垫。因此,实验课让学生得到了一般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既增加了感性认识,又开发了想象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1、注重工程意识的引导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系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从事工程应用并善于创新的能力。为此,我们特别重视绪论课、案例分析课的教学。
传统的工程力学多是从力学图形简化和公式导出讲起,抽象的图式很难和工程实际挂上钩,初学者不理解所学的目的和意义,学习的兴趣不大。为改变这种状况,绪论课上先给出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工程实例,大至桥梁、常用交通工具等,小到悬挂式床、课桌等,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安全保障问题,大多数学生提出工作时不能破坏,自然引出强度概念,意识到工作时变形不能过大,建立起刚度及稳定性概念,紧接着给学生讲解安全和经济间的矛盾关系,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建立重要工程概念。
绪论课用工程实例开篇,教育学生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去体验工程力学,从工程实际中去了解工程力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今后学习的主动性打下了基础。同时将工程中的常用术语介绍给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
2、做好典型的案例分析
我们大量收集涉及力学问题的工程事故在课堂上介绍,并引导学生分析。例如,介绍某厂因摇臂钻倾倒造成一名工人死亡的事故,惨痛的教训使学生震动,让学生分析摇臂钻破坏的原因,学生从摇臂钻的受力简化、内力分析、弯扭组合变形的危险截面,分析到是由于危险点处金属有缺陷造成应力集中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通过分析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同时也树立了以质量求生存的工程观念。
四、开好课堂讨论课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培养学生集中性思维(即逻辑性思维)的同时,更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为此,阶段性地开展课堂讨论课,让学生讨论某些疑难问题,不局限于书本有的,老师讲的,广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辩论,在辩论中发展自己的独创能力,逐步形成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和联想发明、创造共振与思维变通等创造性思维方式。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去想别人所不敢想的且有实用价值的新思路,这需要丢掉常识,丢掉经验,有时甚至是荒庸的,但往往是有益的。例如,“动静法—虚位移原理”动中求静和静中求动的思维方法就是求异思维。所谓求同思维和联想发明就是对一般人看来似乎毫不相千的两件事,通过大胆联想找出其中确实存在的联系,大胆联想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例如,运动学中有的同学对运动中观察者的位置不理解,就引用政治概念上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看到不同的现象加以说明。所谓创造共振与思维变通就是在学习中对某些问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但经别人一提示,哪怕是间接的甚至是反向的,也会恍然大悟。以上种种思维形式有力冲击了常规思维,打破了思维定势的约束,使人想到许多常规思维所想不到的东西,也就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与考试的改革
传统的工程力学课程考核与考试采用最原始的闭卷笔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趋于定向化,考察学生记忆的知识多,体现不出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制约着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现行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和考试的命题加以全面改革。
首先,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学习阶段的全程性考核与督导,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以阶段性的考核与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制约学风、考风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还能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其次,在考核方法上,变过去单一的闭卷笔试为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有利于识别学生的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在考试内容上,变再现书本知识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例如,给定受力结构,让学生为各构件选取材料及截面形状和尺寸,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考试使学生思维很活跃,更易激发创新意识。
六、结束语
《 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改革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方面,需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既要改变所有不利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还要兼顾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能一哄而上和追求形式,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组织、试点和实施。广大教师必须认清并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形势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克服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潜心研究,大胆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社会急需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弹精竭虑。
参考文献:
1、《高职工程力学课程体系的现状与改革实践》 郑红 辽宁师专学报 2004年12月第4期
2、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黄素萍 职业教育研究 2004年7月
3、机械类高职工程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张根劳 高汝林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1月
4、在新教学计划下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探讨 李明金 中国轻工教育 2006年4月
5、《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梅风翔 周际平水小平北京教育 2005年11月
6、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李艳芳 胡旖旎 南昌高专学报 2006年第4期
"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它将计算机科学理论与现代工程方法论相结合,着重研究软件过程模型、设计方法、工程开发技术和工具,是指导软件生产和管理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工程学已成为一个异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涌现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从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和软件工程环境等几个方面了解如何将系统的、规范化的和可以度量的工程方法运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中。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掌握软件开发的传统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和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今后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软件工程的强实践性和快速发展这两个特点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多,内容较抽象,技术更新快,学生们学习起来普遍觉得枯燥乏味,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软件开发人才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2. 软件工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也没有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而国际上先进的科技论文大多是用英文写的。特别的是,软件工程学是一门发展很快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时,它又是一门引进学科,该领域中大部分最新的思想和成果都源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学术论文和新知识新技术文档只有英文版本。为了适应新形势,很多高校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开设了双语教学。有效的双语教学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在专业教学上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理论和技术,而且能够训练学生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对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的工作,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软件工程人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当前,国内外主流的软件工程CASE工具大多是英文软件,如IBM Rational系列CASE工具、自动化测试工具WinRunner等,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这些英文软件。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教师综合运用两种语言(如汉语和英语)完成教学的过程[1,2]。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英文论文的习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并且能增强学生获取最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了能把软件发展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及时反映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学生能有能力阅读国外最新的文档资料及文献,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 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授课内容与方法
软件工程课程包含了软件工程的各种原理和实践。软件工程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是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工程学科。在本门课程中,主要讲解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课堂以授课为主,结合答疑、作业批改,进行必要的上机实验。采用英文教材,课堂采用双语教学,课堂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技术,同时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对软件工程外文文献的阅读。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 掌握软件开发与维护的主要原则、技术及方法。
(2) 掌握软件生存周期和软件过程中的各种模型,如瀑布模型、快速原型、螺旋模型、形式化方法模型等。
(3) 熟悉并掌握传统的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技术的开发方法、及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4) 养成软件编码的良好习惯,从强调"效率第一"转变为强调"清晰第一",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
(5) 掌握一种UML建模工具,能够在Rational Rose环境下进行软件建模与分析,使用建模工具实现结构建模、行为建模、体系结构建模。
(6) 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了解软件工程与方法学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3.1 双语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选择优秀的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第一步。国外相当多的大学教材是一流学者撰写的,作者既是学者、又是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因而,英文原版教材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比较深入,不仅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会针对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展开介绍,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并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空间。近年来,各大出版社纷纷引进软件工程方面的影印教材,教材种类数量繁多,其中不乏优秀的原版教材,如何选择一本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教材成为了一个难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们选用了英国著名软件工程专家IanSommerville所著的《Software Engineering (Eighth Edition) 》,该书是软件工程的经典英文教材,涵盖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各个阶段的内容,从初始的需求导出到设计和开发、面向对象建模语言、组件和组件模型、软件测试以及软件项目管理,此外,作者在书末给出了一个关键词汇的术语表,有助于学生理解软件工程中的专业术语。
3.2 阶梯式教学方式
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方式,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及英文电子课件。在授课初期,课堂授课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放慢授课进度,以帮助学生克服初期双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在授课中期,及时总结归纳专业词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的能力,讲课时中英文并用,对普遍的重点和难点加以中文解释,其余部分则采用英文讲授,中英文的授课比例各占50%,让学生们逐步积累专业词汇和理解专业知识,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用英文完成作业。在授课末期,学生们逐步克服了双语教学的胆怯心理,英文听力与阅读能力有了明显加强后,可以逐步提高英语讲授内容的比重,学生回答问题全部采用英文,布置英文习题,学生采用英文作答,此阶段英文授课的比例占到了85%,从调研的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并且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这种"阶梯式"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学生们渐进式地学习了软件工程的重要知识点和前沿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取最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在双语教学中文和外文的比例多少为合适?这和学生的外语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都有关系,也是我们在双语教学中一直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表1给出一个分阶段的双语授课比重表以供参考。
3.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能否完成[2,3,4]。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如下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课程开设时,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5~7人组成,并选出1个组长,组长负责本小组人员的协作、学习等活动,并负责提交各个阶段的文档。我们提供不同的参考选题给各个小组,以大作业的方式贯穿整个软件工程流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开发团队,学生们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来学习和实践软件工程中的分析、设计、编码及测试。
(2)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的反应是,软件工程理论太多,内容太抽象,感觉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呢?答案是有针对性的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讲授软件工程的重要知识点时,往往会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引导学生们去思考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强课堂提问和师生互动,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方式转为"主动学习"方式。
(3) 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案例教学"以其先进的理念、鲜活的教学方法及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是帮助学生们理解软件工程原理、掌握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工程实践的有效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精选案例,所选的案例既通俗易懂又覆盖了主要的知识点。比如说:我们精选了国外某大公司的某一经典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以此为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们在学完案例以后也就学会了如何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4. 实践教学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软件工程的感性认识,掌握软件的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践课程有别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它是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6,7]。
在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讲授为主,兼顾传统的结构化软件工程和最新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主要以面向对象UML(统一建模语言)实验为主,辅以其它的实验。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选课系统"为例,贯穿整个UML建模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选择支持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主流的UML建模与分析工具,要求学生掌握如下内容:
(1) 掌握Rational Rose 2003建模工具,对给定的系统能进行分析和设计。
(2) 通过UML用例图、活动图、时序图、类图和组件图等图形的绘制,熟悉UML建模的全过程。
(3) 熟悉并掌握软件开发绘图工具Visio 2007,能够使用Visio软件绘制软件架构图、E-R图、数据流图、程序流程图等。
(4) 了解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WinRunner。让学生学习自动化测试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测试步骤,学会设计测试用例,掌握WinRunner测试软件的基本操作。
(5) 了解开源软件StarUML建模工具。了解StarUML和其它UML建模工具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使用StarUML进行建模的基本操作。
目前,软件工程课程比较强调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而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的双语教学,认为双语教学只能针对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不需要双语教学,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当前,主流的软件工程CASE工具大多是国外的软件,且大多为英文界面,如IBM Rational系列CASE工具、自动化测试工具WinRunner等。在实践教学中,特别是在软件工程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外文软件,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过外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掌握国际上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因此,在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倡双语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5. 结束语
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把双语教学运用到软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是为了让学生能以外语为工具,加强专业学习,了解软件工程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能力。本文从双语教材、课时分配、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研究提高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双语教师水平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努力程度。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碰到一定的困难,但双语教学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不断探索和尝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方法,推动软件工程的双语教学。
摘要: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 首先分析了现有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指出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接着从双语教材、课时分配、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来分析研究提高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质量, 最后提出了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软件工程,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振东.非英语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1) :200-202.
[2]姜淑娟, 闫大顺.计算机学科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4) :237-238.
[3]郭洪禹."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8 (10) :6-7.
[4]贲可荣, 何智勇."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的体会[J].计算机教育, 2009 (13) :128-130.
[5]郑炜, 蔡康英, 周巧明."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高教探索, 2007 (6) :48-49.
[6]彭鑫, 赵文耘, 钱乐秋.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7 (10) :15-17.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自主式学习;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彬(1974-),男,辽宁锦县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海洋工程系建筑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辽宁 盘锦 1240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应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与尝试,努力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
“建筑工程测量”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并重,且更加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2]对工程建设而言,测量工作贯穿于设计、施工、管理等整个建设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如何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适应目前建筑市场的人才需求,是教育者不断探讨的内容,同时,也是促使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的动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把握
目前,大多数测量教材虽然都标明是高职高专的专用或规划教材,但从其内容上看,与普通高等院校所用教材差别不大。总体来说,课程内容偏多,且部分内容有些陈旧,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新仪器、新技术在有些教材上虽有所提及,但基本上是点到为止、粗略介绍,并没有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学生也就不可能及时掌握这些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新仪器。
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就要以“适用、适合、必需”为原则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例如,大多数教材中都有“测量误差理论知识”这一章节。但从全书看,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这三章里,已经包含了各自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删除误差理论这一章。再如,作为测量人员,熟练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是必需的。因此,仪器的操作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教学,学生掌握目前工程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际工作中,光学经纬仪已经被电子经纬仪等新仪器取代,微倾式水准仪也基本上不再使用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也应该删掉,应以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作为教学重点,重点讲授仪器的操作。另外,全站仪的使用越来越多,而大多数教材对全站仪只是简单介绍,学生学完只是知道全站仪这一仪器,其他均不了解。因此,应增加全站仪这部分内容,介绍常用型号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全站仪的使用,精距量距这一部分则可不讲,只介绍量距一般方法就可以了。
建筑物施工测量部分是课程教学中的另一重点。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一部分内容,应打破章节限制,以实际工程施工图作依据,从建筑物定位开始,到轴线的投测、标高的传递等,按照工程实际操作顺序来讲。这样可使各章节内容具体化,更具连续性,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施工测量的流程和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应以“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兼顾新仪器、新技术的应用”为准绳,确保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范围,使之更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
传统的测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决定,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生学习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3]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自主式学习的应用
在笔者的一次经纬仪操作教学中,始终有几个学生在旁边摆弄另一台经纬仪,课后了解到他们已经自学了经纬仪操作,学生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自主式学习的表现。自主式学习主要是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了解教学的计划、目标、方法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管理,[4]以提高学习质量。自主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专长,通过相互讨论,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同时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培养。自主式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实践教学。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水准仪、经纬仪是测量工作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因此,其操作方法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学生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方法的前提是要了解仪器的构造及其作用。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是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最好手段。对照水准仪、经纬仪进行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熟悉仪器的构造,同时,教师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对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极其有利。
在实物演示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例视频演示,把书本上抽象的测量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其更加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对测量仪器操作的要求与步骤更加明确、清晰,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仪器和利用仪器工作的能力。[2]而这个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达不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同时,新仪器、新技术的增加,如全站仪、GPS等新仪器的认识与使用等内容加入到教学中来,使得测量课时显得更加紧张。再加上实训场地、仪器设备等实训条件的不足,使得实践课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教师应尽量多创造实地教学或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内容,绝不单纯讲授。例如,水准仪的构造与操作部分,最好是对照仪器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随着教师一同操作,教学效果肯定很理想。再如,建筑物定位测量这部分内容,也不要单纯依靠板书图解,最好是在实训场地或操场上,让学生配合进行实际定位测量操作。还有很多内容,像钢尺量距、直线定线等等,可以进行实践性的教学。这样就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间接地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时间。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更加来源于实践,只有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
“建筑工程测量”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新仪器、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理论知识的更新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测绘理论也不断完善。激光经纬仪、全站仪及GPS定位系统等新仪器、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大量应用,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理论知识的新动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对理论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教师还应经常阅读测量文献,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为熟练地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与现场的测量人员多交流,汲取他们的实践经验。最好能够到企业一线去锻炼或培训,以此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件重要而迫切、长期而艰巨的任务。[6]教师应当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既拥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测量的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建筑人才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彬.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筑类实训室建设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
[2]张彬.“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06-107.
[3]周俭清.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2).
[4]王旭华.工程测量自主式学习应用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8,(3):
151-154
[5]唐冬梅,刘明星.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54-155.
[6]牛宝云.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探讨[J].矿山测量,2007,(1).
随着大规模的通信网络建设以及大量的Internet业务的应用,特别是3G技术的普及、4G网络的试运行,和未来通信的强劲发展势头,使通信工程专业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技术更新最多、需求增加更广的专业之一。在市场通信专业人才紧缺的形势下,国内各重点院校纷纷开设了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一大批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也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这些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立足于为地方经济与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地方和专业特色,成为各重点院校的有益补充,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由于其定位的特殊性,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改进,探索适合地方性普通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
二、目前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地方性普通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3],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不符合地方性普通高校的就业特点,过分强调理论推导和公式计算而忽视其物理意义和内涵,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课程设置明显滞后,没有结合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等方面。除此之外,地方性普通本科院通信工程专业也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由于该专业理论性强,数学基础要求高,因此对于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采取完全理论化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很少从事通信技术的研发工作,更多的是从事技术支持、运营维护、通信管理和营销等工作,过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推导,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往往没有太多的应用价值。作为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在生源质量、综合实力、资金配给等方面与重点大学存在很大差距,无法照搬重点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如何发挥地方和专业特色,找到合适定位,并制定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根本,所有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均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设定和实施。我校根据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自身的和学生的特点,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贴近于我校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我校原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1)专业基础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2)专业必修课包括: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Matlab与通信仿真、数据通信、现代交换技术。
(3)专业选修课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EDA技术、现代图像处理、移动通信技术、虚拟仪器技术、随机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导论、微波技术与天线、现代通信网监控与管理、光纤通信、专业外语、卫星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嵌入式系统。
经过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分析后,对我校原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如下:
(1)通识必修课中取消了机械制图课程。由于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今后就业中,未发现涉及与机械制图课程有关的知识和内容,因此将机械制图课程取消,以在同等总学时情况下,增加专业课学时。
(2)专业选修课中取消卫星通信课程。由于我校属于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因此,毕业之后进入卫星设计与研发的院所和企业的可能性非常小;通过对我校近十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十年毕业生没有从事卫星相关方面的研究,因此取消卫星通信课程。
(3)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4G核心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两门课程。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移动通信课程中的2G和3G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随着4G技术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必将带来广泛的就业需求和机会,因此,我校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4G核心网技术课程。此外,通信技术和电子科学融合的产物——物联网,也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不少学校纷纷开设了物联网专业。由于我校目前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条件并不成熟,同时物联网专业的就业面又稍窄,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增加了物联网技术的专业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同学选修。
(4)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由专业选修课改为专业必修课,并在实践环节中,增加电子系统(单片机)课程设计。通过对我校近十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从事单片机方面的毕业生占有很大比例,因此,为提高学生单片机的应用和设计能力,我校不仅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由专业选修课改为专业必修课,还在实践环节中增加了电子系统(单片机)课程设计。
(5)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时候,对所学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目的性。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带着目的和兴趣进行后续的学习,也使学生对整个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有一定的概念,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改革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同于重点大学的学生,其基础和学习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寻求更适合其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根据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求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人才。
1.重物理意义,轻公式推导。通信工程专业中一些重要的专业课,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都存在大量的公式推导。由于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一般数学基础较为一般,面对大量的公式推导非常容易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这对学习十分不利[4],还容易导致学生只会算题和推公式,而忽略了其真正的物理意义及内涵,以致在完成课程学习一段时间后,比较容易遗忘,感觉什么都没有学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习的主要目的和重点,即使学生真正理解其物理意义,掌握其课程和学科的精髓,即使在多年后的工作中,公式早已忘记,仍然能够牢牢记住其真正的物理意义和精髓。
2.全面提升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通信工程专业的理论性很强,不少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往往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实验课程主要是验证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置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各门实验课程间彼此独立,缺乏相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等[5]。因此,在实践环节中,应尽量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设计能力。还应注意不同课程实验之间的相关性,在进行课程实验设计的时候,最好能够将不同课程融会贯通,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系统感,还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3.根据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求自己的专业特色。由于我校为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院校,所承担的科技项目中与农业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在垦区从事农业现代化或在农垦通信公司工作。基于此,应充分结合我校这种特色和优势,在教学中多融入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农业智能控制、农业物联网等相关项目,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毕业后也能更快地投入工作。
五、结论
【软件工程课程改革探讨的论文】推荐阅读:
软件工程课程结课论文11-19
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12-02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选题12-30
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探讨论文11-26
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的探讨论文12-26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安全控制措施探讨10-31
土木工程概论的特点与教学探讨的论文11-13
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几点探讨论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