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年级作文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五年级作文(推荐10篇)

我-五年级作文 篇1

“自己去洗澡。自己去梳头。自己去购物。”我知道,听到这些话,就如同听到了——我,长大了!现在什么事都得自己做了。以前,还有妈妈帮着检查作业和作文。

我五年级了,已经不是那个整天围在妈妈身边的乖乖宝了;已经不是那只小雏鹰只会吃“老鹰”衔来的`食物了;已经不是那个看书就打瞌睡的小孩子了。我,长大了,五年级了,知道怎么学习了。早晨起床,对着书本说一声“yes ,i can.”。晚上提前背明天的单词,早上刚到学校,就奔到英语老师那儿背单词。真正将预习、复习的全部做到。预习,把书看懂了;复习,把知识学扎实了!我会生活自理了,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责任了!

我五年级了,笔袋已不是那迪士尼公主了,而是三只清纯的小兔子;钢笔已不是那只会漏水的,而是妈妈新买的“毕加索钢笔”了。在这个年度里,好像什么都变了,没变的,只有老师和同学了!

“丁老师要被调走了。”说这句话的是徐晨婧,仅凭这句话就把同学们搞得人心惶惶。教了我们四年语文的丁老师,要离我们而去,每个人心里都抱着一份不舍,不是吗?每个人都希望这是谣言,不是吗?丁老师,陆老师,桂老师,都有自己独特教学方式,我们都喜欢,不是吗?老师没变,我们这渴望学习的心也没变,不是吗?

我-五年级作文 篇2

1.学会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2.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3.弄清征文启事的要点, 学会参加征文活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能”激趣, 引出话题

⒈师:同学们,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我身边的小能人”?

讨论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文题。

2.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小能人, 比如, 数学学得好的, 英语说得棒的, 古诗背得多的, 体育、舞蹈、唱歌、电脑等方面有特长的。想一想, 你准备写谁, 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特别“能”。

学生交流时,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能’”。

(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 紧扣文题,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能人,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以“能”设境, 学写具体

师:同学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小能人, 三言两语地介绍, 不熟悉的人能相信吗?对, 必须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下面请同学们回想回想, 你想介绍的小能人有哪些突出的方面?

全班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锁定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小飞人” (此例视本班实际而定) 为例。

师:如果写咱们班的“小飞人”, 认为自己跑得快, 称得上“小飞人”的请站起来。同学们选一下谁算得上“小飞人”? (选定绝大部分学生赞同的一位) 你赞同××, 能举例说说选××的理由吗?你也赞同××, 能举不同的事例说明你选××的理由吗?××同学, 大家都赞同你, 你能讲述一件证明自己跑得快的事吗?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围绕“××跑得快”说了三件事,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件来写, 选择哪一件?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出“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

师:所以, 介绍小能人时, 应先多想几件有关的事, 再从中筛选最有说服力的一两件事来写。

(设计意图:以全班同学熟悉的“小飞人”提供选材, 从他人介绍的事例到本人讲述的事例,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说服力的”展开讨论, 结合具体情境, 分析、比较、判断, 将选择典型的技巧渗透到实践中, 为把各自的习作写具体、写生动打下基础。)

师:刚才大家选定的这件事, 虽然最能说明××跑得快, 但如果按现在所说的去写, 能让不熟悉××同学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吗?怎样才能把××跑得快写活了, 让人产生钦佩之情呢?

众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教师适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噢, 这么多方法, 能结合刚才大家选定的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描述描述吗?

学生讲述时, 教师启发学生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比如, 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上, ××起跑时的神情、奔跑时的样子、冲刺时的动作、比赛后的心情、观众的反应等等) , 让××同学“飞”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写身边的小能人应分几步?要注意些什么?

师:要想写活小能人, 我们应该围绕某方面特长,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事, 并注意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想清楚了才能写具体, 才能写活小能人, 不熟悉的人看了你的介绍才会心悦诚服。当然, 我们还要考虑习作的谋篇布局, 比如, 加一个合适的开头、结尾, 如果写某一方面的两件事, 或者根据两三个特长各写一件事, 还要注意写好过渡句。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用智慧赞美赞美身边的小能人吧!

(设计意图:内容不具体仍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结合全班同学熟悉的事例, 指导学生写具体的要领和方法, 既可以细微到某个词语的运用, 某个句子的梳理, 某个方面的渲染, 又可以宏观到整个片段框架的调整;既是个性的启发, 又是共性的指导。这里的指导不仅仅是技巧, 还可以拓展学生思路, 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 在师生交流碰撞中悟出写详细、写生动的方法, 这样, 刻画出来的小能人才会生动鲜明, 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 及时给请求帮助的学生点拨辅导。同时, 注意发现并选定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 准备在全班评讲。

(设计意图:除了请求个别辅导外, 教师不再作共性指导, 旨在不打断学生的思路, 不影响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自由习作, 一气呵成。)

三、围绕“能”字, 修改完善

师:老师发现大家写得都不错, 能从中选出最出色的一句与大家分享吗?

将巡视中选定的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点和修改。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共同评点和修改的启示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同时, 教师着重指导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

师:请你 (指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 读一读修改稿。 (该生读完后) 与原来的习作相比, 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从中有何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最出色的句子”, 让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与大家交流修改稿,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引导学生享受习作的快乐, 增强喜欢习作的情感和写好习作的自信心。利用典型习作, 随读随评, 随评随改, 点评贯穿在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中, 以点评的即时性、实用性、指导性引领学生习作和修改, 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独特感受, 实现个性化表达, 实现在改中悟方法、学方法、用方法, 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四、响应启事, 争做能人

师:同学们把身边的小能人写得这么好, 真能!要是能把习作发表出来就更能了。恰好《语文报》报社有相关的征文, 请默读。

出示征文启事

迎六一征文启事

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本报社将举办“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 (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 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 。题目自拟。

2. 来稿要文从字顺, 条理清楚, 特别要把小能人的典型事例写具体。

3. 参赛对象为三至六年级的同学。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4. 来稿请寄:0 3 0 0 2 4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邮编:

5. 截稿日期:5月20日。

语文报社

2009年4月25日

师:读了这则征文启事, 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师:课后请同学们将习作修改好, 誊写清楚, 积极投稿, 争做写文章的小能人。祝你们好运!

(设计意图:《语文报》是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读物, 能在这份读物上发表习作是学生的心愿。借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 以征文启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习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五年级:令我感动的事 篇3

在生活中,你总会遇到一些令人感动的事:一个小女孩捡起地上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年迈的爷爷把自己的书籍全部捐献给村里的老年活动室……这些故事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现在就请你为我们讲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吧!要求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表达被震撼的情感。

快乐导航:

从亲身经历的事中选择一件,表现他人美好的品质,要强调这件事的“感人”。要想把一件事写得清楚、明白,应该按一定的顺序写,要交代清楚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事情是如何发展的,最后结果是怎样的。抓住“动情点”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把感动自己的瞬间写出来,既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又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词语加油站:

眉开眼笑 和颜悦色 悠然自得 神采飞扬 愁眉苦脸

丽日当头 暮色降临 日薄西山 天高云淡 晚风习习

句子加油站:

1.那位叔叔抱着水枪,奋不顾身地扑向火场,“哧——”一道强烈的银色水龙喷向熊熊烈焰。

2.他迈了一步,又停下来,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一边说:“说不定还会有人经过这儿,会被绊倒的。”

哦,一元钱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第三小学五年级 王央睿

大片大片的橘红色将蔚蓝的天空染得五彩斑斓,我背着书包,哼着音乐课上新学的曲子,一只脚踩上了站台。

望着公交车越驶越近,我开始掏口袋找一元硬币。掏了半天也没个结果,我脑中突然蹦出一条讯息:“昨天把钱用完了!”不可能!我赶紧甩甩脑袋,想把这个糟糕透顶的坏消息甩出我的大脑,可它像长了根似的,缠住我不放。

没办法,我只得向一起乘公交车的男同学借了。我悄声地问他:“借我一块钱行吗?明天还你!”谁知一向零钱充裕的他居然面露难色:“哎呀,我今天只有三块钱,刚买了一个烧饼,只剩一块钱了,这……”“哦,没事。”我失望极了。

公交车门缓缓打开,我夹在人群中逃上车,却被司机大叔叫住了:“喂,那个背绿书包的小姑娘,你还没投币!”我顿时羞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我的硬币刚掉地上了,我找找。”

我装着蹲在地上瞪大眼睛:我多希望真的有一元硬币啊!我转过头去看看周围的人,心想会不会有善良的人愿意为我垫付一下钱。俗话说眼神可以与人对话。我将目光对准一位老婆婆,将眼神对准一位初中生,我恳求着一位中年的叔叔,我甚至乞求地看着一位孕妇阿姨,可是没有一个人为我起身……时间像沙漏,一分一秒的流动都是那样艰涩。

下一个站点到了,司机大叔终于不耐烦地冲我喊叫:“小姑娘,你是不是没钱啊?快下车去!”我惶恐地看向车门,眼泪盈满了眼眶。

这一刻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我只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一位穿红衣服的阿姨正准备下车,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怜爱地望着我,和善地笑起来:“哎,小姑娘,我刚在座位那儿捡到一块钱,这是你掉的吧?”她边说边掏出一枚亮晶晶的硬币,反过身来朝投币口走去。我顿时如获珍宝,眼神猛地亮了起来,惊喜得犹如落水之人抓住了一块浮板。我眼看着她将硬币投进去,那一直哽在喉头的一股难受终于如潮水般退却。

我望着那个阿姨渐渐走下车去,那件红色的羽绒服被夕阳镶上了一圈金边,闪闪发光,美得令我睁不开眼……

一枚小小的硬币,一颗火热的心,在冷暖碰撞中展现出人性美的光辉。

老师点评:

于窘迫处得到的帮助正如雪中送炭,让人最感温暖。小作者独具慧眼,用这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人间冷暖。与此同时,以一元钱作为线索,文路清晰,行文自然。正如结尾所说,小小的一元硬币,展现的却是人性的美丽。文章开头和结尾用环境描写相呼应渲染,文中大量的心理活动更好地烘托了乐于助人的品质美。

老师简介

陈淑萍,县级美丽教师、优秀班主任获得者。执教的优质课多次荣获湖州市一等奖,在湖州市语文老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奖。在朗诵、演讲和写作指导上颇有方法,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省、市演讲和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多篇在《小学生天地》等刊物中发表。

五年级我读书我快乐作文 篇4

我爱读书,看《鲁滨逊漂流记》看到了坚定的潘恩,学习着他的坚定。看《八十天环游世界》与精密计算时间的福克先生同行,知道了珍惜时间。看《昆虫记》与法布尔一起来到昆虫王国,领略昆虫的力量。看《爱的教育》感受到人间的爱,细细体会来自各方面的爱与关怀。看《格列佛游记》来到一个个奇异的环境探险。看《三国演义》与鲁肃、诸葛亮一起出谋划策,与关羽、张飞立功战场。看《水浒传》与一百零八条程咬金出生入死、上刀山下火海,与武松一起打虎、与吴用一起闯白虎堂。看《西游记》与孙悟空一起斩妖除魔。看《红楼梦》细细体会反面角色情节。看《史记》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时代他们的时期、了解他们的`故事。看《十万个为什么》了解未知的世界。看《名人故事》了解名人的背后。看《唐诗三百首》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曾巩的怀才不遇、于谦的高尚情操。

啊!那的书柜、那一本本书,增长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口才,熏陶了我的情操。啊!我爱书,我读书,我快乐。

我-五年级作文 篇5

妈妈,回眸走过的,我依旧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我是怎么在你上班以后偷看电视,偷买东西。可是你却没有批评过我,我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你的“默不关心”才使我深感愧疚。

可是,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什么我越长大,你对我的“戒备”越森严呢?你总说每个人都有依赖心理,都有好奇心。但是,你却不知道正处于青春期的我有逆反心理。

妈妈,我非常后悔动不动就对你发脾气,你总是默默忍受,看着你的泪水大滴大滴地往下落,我才知道我把你伤得有多很。其实我非常想控制自己不要一遇到丁点大的事就呼天叫地,甚至不计后果。正像你所说的“冲动是魔鬼”,几件事都是因为我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结果都搞砸了,这一点我已经认识到了。妈妈,请相信你的儿子,我经过这几次挫折,会吸取教训,也会稳重下来,成为做事踏实,有条理的人。

妈妈,我想对你说,你很不容易,你时常教育我心胸要宽,海纳百川方能成大器。我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时常以青春期为借口,来掩盖这颗浮躁的心。正如你所说的,每个父母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三十来岁,也是从婴儿,到童年,到青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一天一天长大,变得沉稳而智慧。修身养性这关键得靠自己,要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修得一身正气才能造福于他人、于社会。

小学五年级作文:我 篇6

走进理发店,人很多,屋里冒着热气。等了二十几分钟,终于轮到我们了。我总是认为我的头发少,不适合留刘海儿,没想到那位叔叔却说:“这个小姑娘头发是有点少,但是,咋接也能弄个刘海儿嘛!”我妈听了,说让叔叔剪剪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大概七八分钟过去了,刘海儿便剪好了。弄个这,还真不得劲儿,真是的!看着面前的这个张洋岚,咋看,咋瞅,都没原来那劲儿好看。但是,自己已经身在了“刘海儿族”,就得“洋”两天吧!就这样,我硬着脸皮走出了店门。

回到家,弄上刘海,戴上个眼镜,再弄个发卡,唉!原来的“庐山真面目”算是没有了,现在弄了个这,唉!可惜了我那个额头啊,还没到初中哪!它“消失”的可太早了呀!

“幻想小说”教学(适合五年级) 篇7

《掉进兔子洞》(节选自《爱丽丝梦游奇境》,作者:【英】刘易斯·卡罗尔。略)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节选自 《哈利·波特》,作者:【英】J.K.罗琳。略)

《露茜初探魔衣柜》(节选自《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作者:【英】C.S. 刘易斯。略)

《大钟敲了十三下》(节选自《大座钟的秘密》,作者:【英】菲·皮尔斯。略)

《草虫的村落》(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略)

选文缘由

“幻想小说”,或者说一些“魔幻小说”是大量充斥在童书出版市场的,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可我们的教材中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幻想小说的文本,而我们的习作体系又时常需要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没有实际阅读的体验中展开所谓的丰富的想象,也就出现了学生总是穿越到过去或者未来、习作的结尾经常是“丁零零,我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的千篇一律。

想象,变得玄幻似乎不难,但要引人入胜却很难。为什么《哈利·波特》《爱丽丝梦游奇境》可以成为经典?这些作品为什么会让孩子们如此着迷?同样是幻想小说,为什么我们孩子写的幻想类文章是如此不堪,甚至可以说是“胡思乱想”?我们不妨来解析一下4篇课外选文的“幻想”元素。

《掉进兔子洞》:兔子穿衣服,戴怀表,说人话;而人在这种环境中,掉进兔子洞竟然会减缓速度,不会摔伤,莫名其妙变小,进入另一个世界。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题目本身就已经开始不一般,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穿墙而过;检票口与锻铁拱道之变化。

《露茜初探魔衣柜》:比常规衣柜大的衣柜;有不同变化的衣柜;衣柜尽头是另一个世界;人身羊腿怪会说人话,等等。

《大钟敲了十三下》:题目就不一般,怎么会“敲了十三下”;突然出现的花园和女仆;不一样的客厅里的东西突然消失。

这些都是让孩子们着迷的“幻想成分”,孩子们之所以着迷,并不是因为兔子、衣服、怀表、站台、检票口、衣柜、大钟、花园、女仆、森林等这些元素有多么了不得,而是这些元素其实就是他们身边常见的东西。“常见的东西变得不一般”,这就是这些经典作品体现“神奇”的地方。因此作为群文阅读重要元素的“议题”,我就定为“什么是神奇”或者说“神奇在哪里”。

这个议题的设置,从目标达成上,只是丰富学生对于“神奇”的认知,知道什么是神奇,神奇一般在小说的什么地方可以产生效果等。当然,《草虫的村落》其实不能算一篇完全意义上的幻想小说,更像一篇拟人化的抒情散文。因此在这里,我只将它作为群文选文与课内选文连接的一个桥梁,作为幻想类文本来使用而已。因为群文阅读教学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结合课内教材”。

课例呈现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5篇关于“幻想”的节选的小说,围绕“什么是神奇”的议题,丰富对“神奇”的认知。

2. 通过学习5篇节选的小说,清楚自己学习的历程以及“概念”的建构历程。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记录,并在讨论分享中学会建构。

教学准备:

1. 需要提前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最多6人,课桌以小组合围的方式排列。

2.5篇选文的印制。要求必须每篇独立印制,不可以连印。

3. 工作纸的印制与教学PPT的准备。

4. 小组文本的选择与下发以及粗略阅读,需在上课前20分钟完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前暖身,强化“不可能”概念

师:先来看一首有趣的诗。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

生:一个剥蛋 。

生:一个吃蛋 。

生:还有一个呢?

师:“还有一个呢?”想得非常好,所有人都来猜一下。

生:……

师:我觉得你好为难啊!再想想。

生:一个笨蛋。

师:还有一位呢?

生:一个买蛋 。

师:还有一个呢?

生:一个变蛋 。

师:还有一个呢?

生:一个下蛋 。

师:我们为他鼓鼓掌,知道为什么鼓掌吗?因为他下课以后准备下一个蛋。(生大笑)

师:你觉得可能吗?

生:不可能 。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会下蛋。

师:对啊,因为他不可能下蛋对不对?那谁可能下蛋?

生:鸡,老母鸡。

师:但是,你们看 。 (出示)

生:一个生蛋 。

师:一个生蛋,可能吗?

生:可能 。

生:不可能。

师:一起来(指四个学生),读。

生:(齐读)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一个剥蛋,一个吃蛋,还有一个呢?一个生蛋呀!怎么可能?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教学意图:《四个小男孩》是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歌,也是可以强化“神奇”概念的诗歌,特别是其中一个男孩生蛋的句子,不仅会让孩子们捧腹大笑,也可以引发他们对“可能与不可能”产生思考。当然更是为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去尝试创作,尝试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逐步变为“可能”埋下伏笔。】

二、独立阅读,感受“神奇”

师:好,我们现在来回顾《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章,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几篇?(生:有4篇。)每个小组课前都各自选择了一篇,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任务给你们,你们每个组前面都摆了三个信封,里面有工作纸一、二、三,现在请组长打开“工作纸一”,给每个同学一张。(出示“工作纸一”)

(学生阅读本组所选择的文本,完成相关任务后交流。)

生:篇名是《草虫的村落》。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 (学生读相关语段文字)

师:为什么觉得神奇呢?

生:因为草丛一下子就变成了森林,每种小虫都变成了各种职业的人类。

师:你呢?

生:篇名是《大钟敲了十三下》。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汤姆本来光着脚站在石板上,后来石板却变得温暖、柔软起来。我觉得神奇的原因是地板怎么会变得温暖、柔软。

师: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还跟原来一样,非常冰凉。

……

【教学意图:群文阅读课,在表象上呈现出来的一个特征就是阅读的篇目增多,少则三四篇,多则六七篇。如此数量的文本一下子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阅读完?教师如何教完如此多的文本?这是摆在每一个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老师面前最为现实的两个问题。“选择”是我处理文本的方式之一,并将“选择”作为群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元素。之所以如此处理,基准的考量在于:单篇教学让学生之所以感到枯燥无味,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始终处于“听得听,不听也得听”,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境地,而如今群文阅读教学,既然出现了这么多的文本,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摆脱这种“没有机会选择”的尴尬局面。同时,因为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会更愉悦地去深入且快速阅读文本。但在“各有选择,各有所读”的状况下,如何进行共同学习呢?这其实就跟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有关系。本次教学选择的议题是“什么是神奇”,每篇文本其实都是体现这个“议题”的不同侧面,或者说都是“什么是神奇”的具象化。】

三、小组讨论分享,完善对“神奇”的认知

师:现在小组讨论。讨论时要看清要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进行修正。还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是:小组内同学要相互分享,怎么分享呢?把自己写的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一”。因为有可能你找的别人都觉得不神奇,那人家告诉了你,你就要修改成为神奇的,行不行?

生:行。

师:第三,小组要统一认识,指定一名或是两名同学汇报。汇报时要这样说:“我们小组的探究结果是……”,而不能说“我的探究结果是……”。要把小组同学的意见告诉别人,好不好?

生:好。

师:好,可以开始了,小组行动。

(生小组交流)

【教学意图:同组的学生选择的是读相同的文本,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工作纸”的任务,但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是教师无法把控的。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时机去完成“纠正”功能?小组交流讨论在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小组在这个阶段的功能定位清晰,可以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各有选择,各有所读”的形态下,小组交流讨论的“纠正和统整”是解决传统教学“为讨论而讨论”弊端的好方式。】

四、班级交流,丰富对“神奇”的认知

师:现在请组长打开第二个袋子,拿出“工作纸二”发给组员每人一张。(出示“工作纸二”)

师: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一张呢?大家想想,每个组读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别人在分享信息给你的组,那么分享的信息你是不是应该记下来?

生:是。

师:别人在汇报的时候你应该用耳朵听,用手写。

生1(组1):我们小组探究的是《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我们小组觉得神奇的地方是:“但正当那孩子走到第九与第十站台交界的地方时,一大群旅客突然涌到他的前面……那男孩竟然不见了。”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是因为那个孩子突然间不见了。

生2(组1):我们小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原来检票口的地方现在竟成了一条锻铁拱道,上面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因为它原本是一个检票口,现在却变成了站台,站台的名字也非常稀奇。

生3(组2):老师,我们组找到三处觉得很神奇的地方。

师:好,你们组补充。

生3(组2):我们小组觉得还有一处神奇的地方是:他离栏杆越来越近了,他闭上眼睛准备撞上去,但什么事也没发生,当他睁开眼时,却出现了一辆深红色的机车。

……

生4(组3):我们组探讨的篇名是《露茜初探魔衣柜》。觉得神奇的地方是:“这口衣柜一定大得要命……却摸到软乎乎、冷冰冰,像粉末似的东西……她说着又往里走了一两步……咦,这简直像树枝一样。”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因为衣柜的地板上有软乎乎、冷冰冰的东西,衣柜里还有又硬又粗还有点儿刺人的东西。

师:还有一个组也读的这篇,前面组说过的你们不能再说。谁来补充?

生5(组4):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她往里走了一步,又走了两三步……但摸来摸去总也摸不到。”为什么觉得神奇呢?因为一般的衣柜应该是一只手伸直就能摸到柜背,但是露茜往里走了几步把手伸长还是没有摸到。

……

生6(组5):我们组派两位代表来发言。篇名是《大钟敲了十三下》。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是:“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大厅里的东西都在慢慢地消失。它们不是被搬走的,而是在原地逐渐消失的。”为什么我觉得神奇?因为我觉得东西不可能在原地逐渐消失。

生7(组5):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汤姆一直用眼睛盯着她,他惊讶地发现,女仆走到门口,用手碰了一下把手就不见了,也就是说,她不是从房门里走出去的,而是逐渐消失的。”神奇的原因是:女仆不推开门就消失了。

师:刚刚我说,每一个同学要做修订、做记录。你虽然读了一篇,却了解到了其他篇的内容。工作纸二上的最后一栏是什么?

生:“我们的评价”。

师:你记录了其他组汇报的内容,现在你要评价一下其他组所说的神奇的地方神奇不神奇。如果你觉得神奇,那你可以说这个真的有点神奇。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没什么可神奇的。(一生举手)你要评价哪个组的?

生:我评价的是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他们组说的是“站台会逐渐变位置”,说不定哪天晚上你睡着了,装修公司就给你换了。

师:哦,可是当时并没有出现装修公司的人,我们前面有一堵墙,你要不要推着东西撞过去?你行不行?

生:不行。

师:其实不可能,对不对?

生:我想评价的题目是《大钟敲了十三下》,他们认为神奇的地方是“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大厅里的东西都在慢慢地消失,它们不是被搬走的,而是在原地逐渐消失的”。我认为比较神奇 ,因为东西 不可能慢 慢消失。

师:你是赞同他的意见,觉得确实很神奇。就像我们用的桌子,中午上完课,这些桌子是要被搬走而不是它自己消失。

生:我赞同第4组同学觉得神奇的地方:《露茜初探魔衣柜》中“她往里走了一步,又走了两三步……但摸来摸去总也摸不到”。这跟普通的衣柜不同。

……

【教学意图:学生“各有选择,各有所读”,如何进行全班性的交流?教师如何让读不同文本的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这是萦绕所有教师心头的疑问。这或许就是群文阅读教学讲求“建构”和“过程关注”的关键元素所营造的特别教学效果。其实,在教学现场,学生之所以可以共同交流,是因为这几篇文章都是在探讨共同的“议题”———“什么是神奇”。另外因为有“工作纸二”的介入,虽然读的文章篇目不同,但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与记录”,学生学习有了新的任务的驱动。第三则是因为学生自己没有读过文本,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更迫切了解别人所读文本的需求。】

五、总结梳理,升华认知

师:我们今天选择的几篇文章里面,或多或少其实都有一个词存在,我们叫“神奇的元素”。

师:《露茜初探魔衣柜》里面什么有点怪?

生:柜子。(师板书)

师:《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什么比较奇怪?

生:站台 。 (师板书)

师:还有什么?

生:列车。(师板书)

生:墙。(师板书)

师:还有栏杆。《大钟敲了十三下》什么奇怪?

生:钟。

师:钟平时敲多少下?

生: 12 下 。

师:但是它敲了多少下?

生: 13 下 。

师:好,奇怪的钟、地板。(板书)

师:好,柜子、墙、地板、钟、列车,这些事物见没见过?

生:见过。

师:是的,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平时常见的。要让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发生什么?

生:神奇。

师:于是,就会有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好玩的东西出来。好了,那现在你们告诉我,读了这几篇文章以后,如果让你构思小说,你想让什么东西神奇起来?打开“工作纸三”,你可以写一写让它怎么神奇起来。不一定写故事,就说一说你想让什么东西变神奇。

(生写后交流)

生:小狗会说话,会给我洗脚、揉肩、捶背,给我做饭,当司机。

师:你找的不是宠物,而是保姆。小狗会说话吗?

生:不会。

师:会开车吗?

生:不会 。

师:神奇起来了。

生:风扇旋转的时候可以飞起来,而且还可以把任意一样东西变成风扇的遥控器,控制它在空中飞行。

师:这是一个类似于变形金刚的风扇,那我估计下一次拍电影就不是 《变形金刚》,而是《变形风扇》了。有做导演的潜质。还有谁?

生:笔拿起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师:哦,只要你一拿起笔,就什么都能自动写出来。刚刚我发现,反应最快的是四个男孩。所以各位,再看《四个小男孩》,一起来读。

生:(齐)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一个剥蛋,一个吃蛋,还有一个呢?一个生蛋呀……

师:等等,这会儿想想,有一个男孩生蛋了,会吗?你会觉得奇怪吗?

生:不会。

师:既然小狗都会说话了,小男孩生个蛋就不算什么。好,继续。

生:(接着读)怎么可能?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师:四个小男孩在一起都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在座的36位,是4的9倍。那么就有9倍的无限可能 。 孩子们,只要把你的想象力放飞,就像这几篇文章 一样 ,把最最普 通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篇篇特别好的故事,明白吗?

生:明白。

师:什么是神奇?

生:把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变得不普通。

……

【教学意图:这个环节其实是与课的开端相呼应,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用那样一首童诗引题的原因。此环节从某个角度验证了群文阅读的效果———让学生从开始的坚决“不可能”到现在充满想象力的“有可能”。传统的教学中,这个环节是“延伸”或者“拓展”,但也因为是前面相呼应的教学设置,从侧重点的角度来看,它是与前面的“阅读感知”并重的“升华认知”部分。从教学现场来看,学生的认知热情完全被激发,有着特别的课堂效果,即让更多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

课例评析

一、让文本有内涵

幻想小说,其瑰丽奔放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正是幻想小说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也是幻想文学具有的教学价值。

选择哪些文本进入课堂,必然要考虑诸多因素:是否适合学生阅读?群文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文本的选择,从来都是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李祖文老师的选择要义是“幻想”元素:兔子、衣服、怀表、站台、检票口、衣柜、大钟、花园、女仆、森林等。“这些其实就是孩子们身边常见的事物”,但在文本中,常见的事物变得“不一般”。这种“不一般”正是本课的主线,这种“不一般”正是学生喜欢的内容。

师:柜子、墙、地板、钟、列车见没见过?

生:见过。

师:是的,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平时常见的。要让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发生什么?

生:神奇。

师:于是,就会有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好玩的东西出来。

在文学的虚构世界里,强化着普通 事物的存 在 ,强化着平庸 东西的存 在 ,强化着不可触犯之物的存在。学生经过在文本里探寻,经过小组间的交流和整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神奇”的初步概念。

二、让阅读有意义

1.建构与解构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获得,关注字、词、句、段、篇等,所以选择解构,把文本拆散了灌给学生,掰碎了喂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是速效的。但从长远来看,伤害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习的兴趣,并失去想象力。

与解构对应的是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 “ 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建构,让学生获得意义,正是群文阅读的核心理论。

2.如何建构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建构呢?必然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请看此教学的设计一:

《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和《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本都属于“幻想小说”。这些幻想小说总让我们的思绪浸入到好奇之中,欲罢不能。但既然是“幻想小说”,就一定有其不同平时的“神奇之处”,选择一篇来读读,将我们的“探求结果”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在这个设计中,强调的是学生对获得的探求,而且,重要的是,李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获得,更要求学生明白获得的依据。这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的第一次建构。

第二次建构发生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分享,完善认知”环节。实际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一一对话,偶尔可见生生的对话。但同伴学习却是比师授生受更有效的学习形式。

第三次建构发生在班级交流环节的设计:

5篇幻想小说,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一篇来阅读与探究,到底其他几篇小说又有什么样的“神奇”呢?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分享,同时我们也试着将同学的分享有选择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因为思维有了碰撞,才会闪现出更多火花。非常重要的是,在碰撞之间,教师对这种碰撞做了推动和指导。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的。

3.变化发生于不经意间

纵观本课,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获得的欣赏者、质疑问难的点拨者、学习进程的推进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而完成了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让课堂有意思

1. 让学生有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我们都知道,但如何做却似乎不是很清楚。李老师在本课中非常强调选择。第一次选择:

师:好,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章,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几篇?(生:有4篇。)

5篇文章,学生感兴趣的有4篇,还有一篇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的处理是:不学也罢。

第二次选择:在4篇感兴趣的文本里,小组可以选择阅读材料。这种权利叫民主。

第三次选择:

师:四个小男孩在一起都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在座的36位,是4的9倍,那么就有9倍的无限可能。孩子们,只要把你的想象力放飞,就像这几篇文章一样,把最最普通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篇篇特别好的故事,明白吗?

如果我们细看李祖文老师的课堂,选择正是其教学的特色之一。

2.让课堂有笑声

选择指向民主。民主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民主的课堂也是尊重的课堂。在本节课中,10余次笑声里,学生情绪放松,课堂自然和谐。不由得想起第斯多惠的那句名言:“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四、让群文有效率

1.教策略

只有明确教学的目标,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一个灵动的、生成的、尊重学习者的建构的群文课堂,教什么?当然不能简单定位于知识。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课堂,应该教阅读策略。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学习单,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填写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这是找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同伴的观点可以丰富自己的观点,这是自我监控。利用学习单,形成“神奇”的初步概念,这是统整。

多读不一定会读会写,在阅读中,才能学习阅读。但仅如此,还不够。唯有学会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建构自己的认知,才算学会阅读。

2.找不同

在本课中,教师还不断强调说“不同”,这有利于学生避开杂乱,更有效率、更全面地丰富自己的认知。

3.学会整理

没有整理,就不会有逻辑的思考,就不会有全面的认识。整理,同样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

师:这节课的要求跟上节课不太一样,要看清要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进行修正。还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是:小组内同学要相互分享,怎么分享呢?把你自己写的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一”。为什么要自我完善工作纸?因为有可能你找的别人都觉得不神奇,那人家告诉了你,你就修改成为神奇的,行不行?

4.让议题统整全课

群文议题的选择,必然和以往的主题有明显的区别。议题必然具有可议性和开放性。因为可议,学生才有话可说;因为开放,学生的所说才能多元。故事像生活一样丰富,它们都是多元化的,充满了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这个意义上,“神秘是每一个故事的尺度”。“神奇”这个议题,正好抓住故事的核心,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了学生的心。本课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议题展开,唯如此,议题才有意义。

我-五年级作文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修改;能力培养

一、传统作文修改模式

写作,作为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展现,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形式。正所谓“人如其文”,就是说一个人的人品、心胸、性格如何,从他写出来的文章就可以窥见一二。根据新课改的内容要求,对于五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主要达到以下几个标准:(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需要在生活中有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实践体验中累积写作素材。(2)写作内容真实合理,又要富有创造性,不能千篇一律,要富有自己的个性。(3)在格式和基础方面,文章要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4)要根据作文内容表达的需要,合理地分段表述,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具有一定的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自我反省修改,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6)具有一定的鉴赏文章的能力,能找出一篇文章中出彩之处以及表达不合理之处。

虽然如此,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与要求还是有差异的。在作文教学中,经常是“师改生看”的传统评改模式,即教师一个人批改出整个作文,写出对该篇作文的评语,学生在拿到作文本的那一刻也只会关注教师的评语,看看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这种传统的评改方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作文批改提不起兴趣,作文评语千篇一律。而学生呢,在看到每次都一样的评语觉得十分受打击,得不到教师的表扬和关注,渐渐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让作文的教学变成了教师和学生都痛苦的事情,根本达不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锻炼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情,养成了写作文敷衍了事的习惯,就算要自己去修改作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是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阻碍。

二、培养方式

对于传统评改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显现,为了能够适应语文新课改目标,使小学生真正能够意识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也为了培养小学生思维、理解和文字表述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作文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

1.转变传统观念

因为学生都是“奉命作文”,认为只要写好了、写完了交给教师就可以了。至于内容如何,写得怎么样,学生根本不关心。作文发下来后,学生只看重关心分数评价等级,并不重视教师对自己作文不足方面的指导评价,对写作缺乏兴趣,学习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就一定要从根本上让学生重视,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把批改作文这一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要学生自己参与到作文修改的活动中来,树立修改作文、批改作文的意识,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看法,培养写作兴趣,体会写作的作用。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写作,乐意写作,不再敷衍了事。

对于教师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教师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精力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但是往往收效甚微。所以教师也应该转变对作文的教学态度,将修改的作文交还于学生,让学生学会在修改中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取长补短,并适当地给予建议和辅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首先就得消除学生想改不敢改的心理。因为受传统批改模式的影响,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学得都不好,没有去帮同学修改文章的资格,或者是怕改得不够好同学会责备他,教师也会批评他。为了消除这样的心理,在修改作文前可以向学生多讲讲案例故事,例如托尔斯泰先生改稿、贾岛的“推敲”,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之后,才会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除了树立自信以外,培养学生对作文修改的兴趣也同样重要。好的评语会让学生分外开心,可是新颖又独特的评语就像是一份意外的礼物。在作文修改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评语对比、榜样激发等多种方法来鼓励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对作文批改的接受与参与感。

3.训练强化

正所谓“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所以修改作文的能力并不是经过一次或者几次训练,就能使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时能立马给出非常完美的修改,这样的能力似乎连教师都很难做到。因此,对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逐步培养出学生对修改文章的正确认识、心理和正确修改文章的习惯和方式为主。除了修改作文的正确符号、方式等这些基本修改文章的知识以外,还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和自身学习能力来发掘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潜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不是为了要教师“享清闲”,反而是更加考验教师能力的环节,教师只有把握了正确的作文教學方式,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参考文献:

孙晓芬.王芙蓉.浅谈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J].新课程研究,2008(09).

我好想五年级作文 篇9

在我出生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贡献开始了,春天到了鸟儿来了它们唱歌,跳舞,累了就在四处寻找它们安栖的地方。找的满头大汗,我不忍心看着它们这么累,就让它们睡在我的怀抱里,于是它们有了新家,每天我都能听到委婉动听的歌声。听着它们的歌声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当夏天来临时我又有了新的任务,我把我那茂密的头发撑了起来,好像一把绿色的遮阳伞,给予人们绿荫。每当人们坐在我的身边,乘凉,聊天。看着他们那享受的表情,我很快乐!

秋天到了我便把在我的硕果全部交给了农民伯伯,因为我知道辛勤劳动的人们在着收获的季节里应该得到回报。

到了冬天我便去了贫苦人家,在这严寒的冬天里送去一点温暖......这也是一点微薄的力量。

但我最想做的不是求上天让我长寿,而是在我最旺盛的时候把我砍了,做成教室里的桌子椅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成最好的桌椅,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好环境,每天倾听他们的读书声,写字声等望着他们的那充满幸福和天真眼睛,我幸福极了。我还是卫生小标兵呢!我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阻挡风沙!

小学五年级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究,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 不要让学生局限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 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 通过单元迁移教学促进知识的运用和丰富, 满足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思想的要求。

一、迁移教学的概念

学习迁移主要是一种学习到的知识对另外一种知识产生的影响, 在一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另外一类知识里面得到迁移。教学的目的不是记忆和背诵, 更多的是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更多认知技能的活动。而智慧、技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转移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上, 但是知识之间有很多共通点, 通过知识的迁移, 总结出相关的规则, 不同的知识学习中解决同一类问题, 语言的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 甚至有的题目都没有固定的答案, 只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教师具有迁移能力和迁移意识

“迁移”是学生智慧技能的最好培训途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运用迁移这一规律,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语文教师一直把语文教学看成对字词的理解和作文训练, 没有意识到迁移教学的重要性, 其实语文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多学科课程, 很多学科的基础都是语文。比如, 数学应用题的基础是语文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历史学科要依靠语文的知识迁移, 尤其在问答题中这样的体现更加明显, 学生能够运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答案, 有的学生知道答案, 但是无法用语言清晰明确地呈现给教师, 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如果学生具备迁移学习能力, 在学习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效能才能更大发挥, 提升教学质量。同时, 教师的迁移意识对学生的迁移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不具有迁移能力, 就不能培养具有迁移能力的学生。

三、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挥

1.教师明确迁移教学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迁移方向有把握, 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或简化, 或挖掘, 寻找学生能够适应的方法;并且把这些目标结合教学教材目标加以研究, 明确整个单元知识点的训练目标, 并且在整个知识网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教师对教学的情况要做到胸中有数, 在头脑中要有一棵纵向贯穿的“知识树”, 并且在每一个树枝上进行横向知识迁移讲解,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词语“奇迹”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延伸幸运、意外、偶尔和奇迹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一个词语的运用方法, 了解到其相关词语的运用方法。教师在课前应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 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 带领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深入的分析学习过程中, 要为学生的再学习、再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重组的学习体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为当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时候, 他们就会主动思考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并且能够想到和自己认识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强求记忆是为学生挖陷阱, 学生记忆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这才是所谓“鱼”和“渔”的辩证关系。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 在学习中有目

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

地进行知识学习对比, 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 提高

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 最好把现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知识的迁移不是凌乱地学习知识点, 而要形成系统化以及结构化, 并且有效地融入知识网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典型的案例带领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 对待相同的知识和相同的学法, 进行有效的迁移, 总结新的学习方法, 由学习到领悟, 用中学新。

3.学生语言本质探索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篇幅, 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运用简洁的主旨表现其本质内容, 所以学生要通过繁复的文字描写了解其背后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这也是五年级学生该有的理解力和分析力, 真正地学习是抓住重点, 让书越读越薄。例如, 在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小桥流水人家》, 主要是描写自然朝起夕落的生活, 平和安静的太平生活。这其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密切关系, 所以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 学生因为生活阅历少, 所以对这种场景的感触不深, 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联系新的形势下没有灵活地运用, 这些知识就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新情境中知识的灵活应用, 并且能够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 完成知识的迁移, 学习的知识才能做到有意义。学生在传统教学中, 知识都是由教师进行传授, 教师的有些教学方法能够让知识当堂得以运用, 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涉及应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 不能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教过或者学过, 关键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 知识学习不是目的, 转化为技能才是教学开展的根本目标,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迁移。以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作为案例, 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写一处景物”, 那么, 教师就可以结合两项教学内容, 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让阅读教学和写作过程相结合, 在教学中让读和写有机地结合, 教学指导中要结合运用读和写的原则, 并且带领学生回忆和复习之前的景物描写文章, 借鉴其中能够运用的语句和写作方法, 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都要学习。在短时间内, 学生的作文学习水平不能马上提升, 因为作文是积累学习的过程, 要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但是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国强.试论小学课文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的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 2014 (29) :3-5

上一篇:贸易统计工作总结下一篇:六年级书法教案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