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总结报告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岗前培训总结报告(共8篇)

岗前培训总结报告 篇1

——深州 赵冬梅

这次的培训是由深州中学主办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初乍道的实习教师更好更快的完成角色的转化,适应深州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当然还有熟悉当地的民风民情和学校的日常作息时间。这次培训一共半天的时间,以座谈形式开展。

这次顶岗实习前的培训,内容全面具体,生动深刻。包括深州中学的概况、常规管理制度及作息时间、实习教师的生活补助问题、班主任工作介绍、学生管理工作介绍、教研工作介绍;如何实习角色转化,积极开展工作、如何反思教学、如何做个成功的快乐的教师、怎样从教师起点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为何要站在更高的思想层次上认识问题,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是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做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们顶岗实习教师受益匪浅。

在培训中,各位领导都谈到了角色的转化,作为顶岗实习教师最难的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与老师相处,我们既是同事又是学生,最难的是完成角色的转化,在学生面前,我们是一名人民教师。“教师”——它包含的意义是重大而崇高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真善美的化身。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做一名有人格魅力的青年教师,吸引学生喜欢教师及其所教的学科,更好的是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徐爱弟主任教给我们一句话:年轻是资本,年轻是求学的资本。我们需要培养一个志趣——看书,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体现在业余时间,教师要珍视我们的专业,源源不断的补充能量,进德修业。

座谈会上印象最深刻的、我们最受益的是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徐主任说,首先,在心理上要告诉自己,我是一名老师,说话不带孩子气,大方得体,树立教师形象;其次,课堂上要充满信心,对说话办事具有权威性,底气足,俗话说就是站在讲台上镇得住学生;第三点即机智灵活,掌控课堂。侯雅丽校长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利用深州中学这个平台发挥才智,积极开展工作,学校定会大力支持。多多交流、实践,既不能抛弃传统的精髓,同时要接受新的理念,勇于创新,但不盲目,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

最后李占维校长说:“学习一天,工作一天,深中永远的校友。”这句朴素的话语温暖了寒冷冬日里的我们忐忑孤寂的心。

通过岗前培训,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有很多。短暂的培训我们意犹未尽,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很多方面我们找不到方向,这次培训是给我们彷徨迷茫的黑路上的一盏明灯。各位领导的讲话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很大一步的提升。

岗前培训总结报告 篇2

在日本培训、考察期间, 在国家外国专家局认证的境外培训机构日本国NPO法人·大分人才育成地域文化交流协会的精心安排下, 培训团进行了走向世界的“一村一品”运动、高效养蚕技术及经营方式、日本农业技术普及推广与应用、日本蚕业技术开发和桑园机械化管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桑蚕综合开发利用、家蚕蚕病防治技术和日本蚕业发展现状等内容的集中专题培训, 先后考察了大分县“一村一品”成功典型单位、大山农业协同组合、大阪府环境农林水产综合研究所、大阪丝绸市场、东京农工大学农学部蚕生理研究室、东京大学农学部昆虫遗传研究室、财团法人日本蚕业技术研究所、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财团法人日本蚕丝科学研究所、东京农工大学科学博物馆、群马县碓冰制丝农业协同组合、群马县“日本绢之里”、群马县人工饲料中心、群马县蚕丝技术中心、长野县蚕种会社上田社、长野县蚕种会社高原社等与蚕桑行业相关的科研、教育、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 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参观了“一村一品”成功典型单位和养蚕农家。培训团通过交流和实地考察, 对日本蚕茧生产与蚕桑资源的现状、先进技术、蚕用设施应用运营及与蚕桑相关的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拓宽了思路, 了解了日本现代农业 (蚕业) 先进技术水平, 也增进了日本对广西蚕业的了解, 达到了预期目的, 顺利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供业内人士参考。

1 日本的蚕业现状

日本的蚕业技术最早是从中国通过朝鲜传入的,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0世纪初期 (1903年) 蚕茧产量超过中国而跃居世界首位。在日本的鼎盛时期即1930年, 全国养蚕农户达220万户 (占全国农户约40%) , 桑园面积71万公顷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1%) , 蚕茧产量约40万吨, 生丝产量42 600吨, 输出28 620吨, 成为日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分别占当年全世界蚕茧总产量和总丝量的64%和69%, 在国际上处于垄断地位。[1]在20世纪50年代有所下降, 但在20世纪60~70年代, 由于日本政府在经济上对蚕丝业制订了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 使蚕丝业稳步发展, 蚕茧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 产丝量稳定在1~2万吨, 蚕丝业对日本经济的腾飞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工业高速发展, 农业人口逐步转向城市,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蚕业生产, 由于劳动力紧缺和成本高, 加上养蚕业劳力不断老化, 致使桑园面积不断减少, 蚕茧和生丝产量逐年下降。[2]1991年养蚕农家有34 880户, 产茧量为15 553吨, 缫丝厂有49家;2001年养蚕农家有2 730户, 产茧量为1 031吨, 缫丝厂有8家;2008年养蚕农家仅有1021户, 产茧量为382吨, 缫丝厂有2家 (见图1) 。

日本在历史上曾是丝绸的生产和消费大国。20世纪20年代, 蚕茧、生丝是日本重要的出口商品, 占日本总出口额的40%, 超过今天的汽车制造业。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日本的蚕丝业生产连续滑坡, 但其蚕业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仍居领先地位, 选育和推广了许多优良的蚕品种和桑品种, 深入研究和推广省力化、低成本、高效益的栽桑养蚕技术, 通过专业化经营达到扩大规模、实现养蚕业高效低耗的目的,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蚕业教育和技术普及推广体系, 广泛开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开发, 推广全龄人工饲料育, 努力开拓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高新技术领域。[2]日本建立了“先进国型养蚕业”的蚕业发展模式, 即以广食性蚕品种、低成本人工饲料和超省力饲育装置为主的革新技术组装配套, 实现5龄期一周养蚕 (1~4龄人工饲料育, 5龄桑叶育) , 全年饲育12回, 户产蚕茧达10吨。

2 日本蚕业技术的特点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日本曾是世界第一位的蚕丝大国, 垄断世界丝绸生产和贸易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蚕丝对日本经济的起飞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被誉为“功勋产业”。因此, 日本政府对蚕业生产和科技十分重视, 蚕业教育发达, 科技投入多, 开拓了较多实用技术。[3]

2.1 家蚕品种选育与种性保持

20世纪70年代前的日本蚕桑新品种是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的的常规品种育成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则是以改变传统的养蚕模式、满足市场对丝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及开发茧丝产品新用途为目的的蚕品种选育, 及与之相适应的桑品种选育为主要目的。[4]

为了适应市场个性消费的需求, 近年育成并推出了“世·纪×二·一”、“群马200”、“新小石丸”、“群马黄金”等特殊蚕品种。有茧丝纤度特细、特粗的品种, 有天然有色茧品种, 还有茧丝质特优等品种, 但是在生产上实际应用不大。[4]近10年来, 日本育成的家蚕新品种主要是不同用途的特征性蚕品种, 目的是为生产高附加值、多样化的蚕丝提供具有特异茧丝质性状的原料茧, 还进行了能够在医疗、工业领域应用的蚕品种选育。[5]

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蚕桑品种资源的保存、评价、利用; (2) 蚕的基因组解析; (3) 转基因蚕的研究 (已经成功地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导入家蚕, 产生通体发绿色荧光的蚕体) ; (4) 茧丝及蚕桑其他资源新用途的开发 (主要是丝素、丝胶及其系列产品) ; (5)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改良与完善。[4]

2.2 高效养蚕经营方式

日本从20世纪60~70年代研制简易饲育装置、条桑收割机、给桑台车, 直到2002年前后已形成适合于目前日本农家养蚕的技术体系。从2003年最终建立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看, 以采用机械的高效率桑园管理、条桑收获及运送、广食性蚕品种、1~4龄或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传送带式省力饲育机械装置、熟蚕促进剂自然上蔟及风洞式蔟中保护装置等为主要技术环节。[5]

日本的共育室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 其设备由国家、地方补助和贷款, 其中国家补助一半投资, 全国的小蚕共育普及率已接近100%。研制了条桑收获机械, 改变了桑叶的收获方法和养蚕技术, 推广全年条桑育。桑园进行密植, 栽植密度比原来增加1~3倍, 条桑收获工效也提高1/3以上。研制了各种高效的消毒剂、杀菌剂、杀虫剂等, 使桑树受病虫害危害率降低到1%左右, 蚕病损失仅为2.5%左右, 有助于稳定养蚕的收益。

2.3 桑园机械化管理

日本的桑园机械化, 主要是在机电动力和农机具上得到广泛应用。长期以来, 养蚕一直使用手工操作。日本由于推行以全年条桑育和少回育的栽桑、养蚕省力化技术体系, 应用机械进行生产日益增多。桑园用机械最初是手扶拖拉机, 后来逐步向履带式和中型轮式拖拉机发展, 1976年以后, 适应于山区小块桑园的小四轮拖拉机开始应用。桑园机械主要用于中耕施肥 (中耕机) 、除草 (除草机) 、开沟 (小型勾机) 、治虫防病 (消毒机) 、伐条 (伐条机) 和运输 (小型运输车) 等多项作业。日本的蚕农在桑园的工作, 除去少量必须要人工操作的工作以外 (如捆桑条、装车等) , 都是机械操作, 后期在养蚕、上蔟、摘茧等工序也都大量使用机械操作, 省去了好多劳动力, 解决了老龄化和从事农业的人员减少后带来的壮劳力不足的问题, 实现了桑蚕生产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开发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采桑机械化、稚蚕壮蚕人工饲料育, 开展广食性蚕品种选育, 采用振条上簇法和自动温湿度调节等先进养蚕体系, 养蚕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生产每公斤茧所需劳动时间从1985年的213h, 缩短到现在的0.6h[6]。

日本的桑园机械化应用在20世纪60~70年代达到了巅峰时期。有小蚕共育的大型机械 (含温湿度自动调节) 、壮蚕饲育机械 (水平移动式、多段循环饲育机械和简易饲育装置) 、上蔟用的振条机、改良回转蔟、收茧机等。日本发展桑园机械化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2.3.1 桑园生产机械化。

通过有计划的引进高性能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研究、促进适用化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采取建立农机具的检查制度和健全农机具试验研究体制及确保其所需的经费等措施。通过发展农机化, 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减少农民转移和分离农业劳动力, 从事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及城镇化建设。

2.3.2 对蚕农购买机械实行补贴。

日本对蚕业生产一直有政府扶持, 其中对蚕农购买桑园和养蚕机械实行补贴, 从1964年就开始, 一直延续了40年, 直到2004年终止。40多年来, 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政府都有高额的补贴, 少则10%, 多则高达50%不等, 特别是购买使用先进的、价格高的产品补贴比例和额度也大, 大大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2.3.3 因地制宜, 结合国情, 发展农机化。

日本是一个狭长岛国, 人多地少, 耕地不连片, 地块小、分散。所以日本的桑园机械以中小型、精制为主。桑园机械的制造质量高, 性能先进, 不断有更先进的机械产品出现。

2.3.4 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农协是为农业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协会性的组织, 在日本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中, 起着很大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市或村, 都有农协机构。为农业和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也包括为农机提供社会化服务, 即为农民提供采购机械、配件供应、技术培训与维修服务、油料供应和农机牌证照管理等, 农协还负责操作农机政府补贴事宜, 使农民使用农机没有后顾之忧。

2.4 蚕桑综合开发利用

传统的蚕丝业, 栽桑为养蚕, 养蚕为获取茧丝纤维, 用于织绸, 服装面料为其最终产品。为增加茧丝产品的附加值, 拓展蚕桑产业的产业链, 近几年蚕桑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在日本也非常盛行。如:桑叶茶;茧丝蛋白水解后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保健食品;以蚕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品、转基因生物制品等, 但目前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在日本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桑的综合利用;二是茧丝的综合利用;三是桑蚕茧丝绸文化的资源利用。

2.4.1 桑树的综合利用。

在日本, 桑叶除了用来养蚕之外, 用得最多的就是制作桑叶茶。桑叶茶产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茶叶的形式用水冲饮, 一种以桑茶饮料的形式销售。桑叶具有降低血脂的功效, 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含量, 防止高血压, 目前桑叶茶在日本越来越受欢迎。据介绍, 日本最大的饮料商之一伊藤园开发的桑茶饮料在市场上相当热销。除了桑叶茶之外, 桑叶还被用来加工成桑叶糖。此外, 桑果还用来加工成桑果汁、桑果酒和桑果糖, 但这些产品目前市场认知度还不是很高。

2.4.2 茧丝的综合利用。

茧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与人的皮肤成分非常接近, 排异反应小, 除了作为纤维应用外, 日本对茧丝在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和其他领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 医疗器械。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有:用丝素蛋白作为材料制造人工血管, 特别是管径较大的血管, 用茧丝蛋白制造人关节膜、人造皮肤等, 在医疗器械方面, 已取得较明显的进展, 进入实用阶段。

(2) 保健品。目前已研发出用于预防和缓解糖尿病病症的保健品——蚕粉, 主要是用5龄第二天的蚕加工而成, 据说已获得专利。

(3) 化妆品。这是目前技术最成熟, 市场认知程度较高的一个类产品。产品主要有香皂、洗面水、保湿霜、面膜等等, 而且这些产品都是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检测而获准上市销售。

2.4.3 桑蚕茧丝绸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日本对具有保存价值的桑蚕丝绸品等进行重点保护, 把整理或挖掘出来的丝制品放入博物馆或纪念馆中并申请遗产保护, 一方面作为旅游观光景点;另一方面也作为普及科普知识的地方。比较有名的有:群马县的绢丝博物馆、东京农工大学的制丝博物馆。

2.5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

小蚕共育对提高养蚕效率和稳产起到很大的作用。日本由于农村劳力的不足、老龄化、工资高和生产资料的昂贵、对小蚕共育不可缺少的专用桑园的管理和采桑、给桑等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较多, 小蚕共育也遇到困难, 为此, 日本农林省蚕丝试验场1971年开始进行人工饲料养蚕研究, 即对饲料的组成、饲养法、桑蚕品种对饲料嗜好性、饲养环境和全龄饲养等进行研究, 为实用化打下坚固的基础, 并引用人工饲料育的机械化——饲养装置的机械化。

在人工饲料育蚕实用化上实现了突破, 随着人工饲料配方的不断改进, 适宜人工饲料育蚕品种的不断育成, 人工饲料加工、给饵工序的机械化, 使小蚕人工饲料工厂化共育在生产上得到普及。1977年开始推广应用人工饲料养蚕。

小蚕实行人工饲料饲养, 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能减少桑叶上的污染和节约给桑劳动力, 还降低了蚕病的发生。大蚕则主要推行条桑育。人工饲料养蚕是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 有利于养蚕布局的调整, 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和杜绝蚕病的发生和桑叶污染对养蚕的危害, 保证了蚕茧的稳产。

日本的小蚕人工饲料供给点从高峰期1985年的20个, 减少到2004年仅剩群马县人工饲料中心1家。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所从1981年起逐年增多, 1987年共育室达最高峰 (290所) , 以后逐年减少, 2006年仅剩22家。而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所占小蚕共育所的百分比逐年增加, 2006年占79%, 说明人工饲料主要用在小蚕共育所养小蚕。1977年, 日本小蚕人工饲料育达到实用化, 以后在农村逐渐普及, 普及率逐年上升, 1997年达最高峰, 小蚕人工饲料育普及率为64.5%, 以后逐年减少, 但都保持50%左右。

人工饲料养蚕打破了家蚕自然饲养的限制, 能使家蚕饲养摆脱季节或地域等自然条件的束缚, 实现蚕茧生产的全年化和工厂化, 为增产蚕丝开拓新途径。另外, 应用人工饲料比起传统的桑叶育养蚕省劳力, 养蚕又安全, 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在我国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目前尚未达到实用化阶段, 饲料成本高、现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差及未建立饲育技术体系。但是日本家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及普及将给我国蚕丝生产带来新的希望, 是我国蚕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2.6 蚕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在养蚕前后, 日本蚕农十分重视消毒防病工作, 对蚕室、蚕具、场地进行彻底的洗消, 对带微粒子病蚕种彻底淘汰, 并特别讲究养蚕中的清洁卫生, 千方百计消灭蚕病, 确保养蚕生产安全。因此, 日本的蚕病少, 实现了无病高产, 蚕茧质量好。由于加大了宣传和技术培训, 日本蚕农有较强的自觉防治蚕病意识, 其消毒的药品是使用福尔马林消毒剂, 对微粒子病及真菌病消毒效果好, 又不会造成门窗、机械部位生锈, 小蚕1~3龄采用人工饲料育, 大蚕4~5龄桑叶育, 十分有利于蚕病的防治。同时, 养蚕的机械化程度较高, 减少了人与蚕接触的机会, 非常有利于防病。

2.7 日本农业协会管理模式

日本农业协会助推日本农业现代化。日本农业原本与我国一样是典型的小农模式, 然而,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日本不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还成为了农业发达国家之一, 其中农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协会建立时是在二战后, 日本农业濒临崩溃,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 科技含量不高, 产量很低, 甚至出现了粮食危机, 养殖业非常落后, 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人口占65%左右, 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占54.2%, 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相关法律不健全。在这样的农业背景下, 日本为建立农业协会制定了专门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 日本农业协会根据法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日本农业协会之所以能产生并不断发展, 法律保护是基本条件, 《农业协会组合法》明确农民的经济地位;规定了农业协会不同于经济团体和政治团体, 是特别法人;承认农业协会的自主经营权和民主管理权, 确保农民的经济地位;规定农业协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收入归会员所有。政府则主要从金融、税收、良种良法推广等方面进行扶持。同时, 政府出台的法律及扶持政策, 都通过农业协会及时地让农民知道, 使农民看到参与农业协会的好处。

日本农业协会与政府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关系, 农业协会依靠政府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农业政策, 政府依靠农业协会帮助实行相关法律和政策。

日本基层的综合农业协会主要有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共同利用大型基础设施、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销售农副产品、互助的信用合作及社会保险等六大职能。专业农业协会只有前4种职能, 不从事金融和保险业务, 农民可同时加入综合和专业农业协会。日本的农业协会作为农村覆盖面最广泛的组织, 对促进日本农业经济发展、减少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养蚕户不仅组织小蚕共同饲养, 还组织饲养大蚕的协同组合, 凡是参加组合、开展技术改革的, 有关部门都给予补助。日本还组织推广农家组合办缫丝厂, 工厂属于农协会领导, 丝厂利润返回一部分给农户 (本文图片请参看封二、封三) 。

3 几点建议

3.1 大力支持蚕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广西在蚕桑品种选育与繁育推广方面是卓有成效的。要增加对蚕桑育种单位和蚕种场的资助力度, 建设好品种选育和繁育基地。在育种方面, 要重视品种的系列化、多样化, 提高品种的质量、抗性和繁殖力;在推广前, 要认真做好品种的鉴定工作, 不断加以改进, 让新品种迅速用于生产。

3.2 加大方格蔟推广力度

方格蔟具有上茧率高、茧质好的优点, 是提高蚕茧质量和出丝率的有效措施。目前在广西部分县 (市) 方格蔟推广率近100%, 如宜州市、环江县。全区方格蔟推广率为56%左右。要加大优良蔟具方格蔟及上蔟管理技术的推广力度, 力争全区方格蔟推广率达90%以上。

3.3 全面推广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的优点是容易做到彻底消毒防病, 小蚕与大蚕分开饲养, 并能够做到科学养蚕, 因而蚕座安全, 节约成本, 蚕农普遍欢迎。日本的小蚕共育率已接近100%, 2009年广西全区共建设小蚕共育室3 113家, 小蚕共育率达50.35%, 在宜州、横县、象州、忻城等主要蚕区, 小蚕共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小蚕共育技术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要全面推广小蚕共育, 力争全区小蚕共育率60%以上。

3.4 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3.4.1 桑树资源利用。

桑叶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植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 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已成功研发了桑叶茶;桑果的利用方面也有了桑果汁、桑果酒等产品, 整个产品生产技术水平方面与日本差距不大, 关键是今后如何扩大桑叶茶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像日本的伊藤园一样有许多大品牌的桑叶茶饮料、桑果汁饮料等产品供应市场。

日本桑枝数量不多, 对桑枝利用关注较少, 而广西有大量的桑枝, 如果能利用起来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目前桑枝的利用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替代木头和木屑栽培食用菌;二是用来生产纸浆和纸;三是生产中低密度板。这几方面都有一定进展, 但技术及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开拓。

3.4.2 蚕茧及茧丝的综合利用。

在这一领域除了常规的利用, 如丝绵被的加工外, 广西基本上还是空白, 技术研究方面进展也不大, 与日本有较大的差距。应该想方设法引进日本的技术, 加大茧丝在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的研发力度。我区有丰富的蚕沙资源,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 将是很好的资源, 但如果到处丢弃, 将会造成桑蚕病原物四处扩散, 给蚕桑业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3.4.3 桑蚕茧丝绸文化资源的利用。

我国是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 历史上种桑养蚕及缫丝、织绸、印染等技术很先进, 产业也很发达;丝绸起源于中国, 有丰富且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书籍和遗址等。广西也不例外, 我们应当认真发掘, 收集整理相关的物件、书籍和遗址加以保护, 建设独特的桑蚕茧丝绸文化展示基地, 结合现代技术, 形成丝绸文化参观旅游景点,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观光业发展, 又可以宣传桑蚕产业, 开展科普活动, 实现共赢。

3.5 实行桑、蚕新品种良种补贴

日本小蚕共育户的投资由国家补助一半, 蚕茧价格的90%由政府进行补贴, 蚕茧收购部门只负担10%。我国从2002年开始, 启动实施东北高油大豆示范良种推广补贴项目, 现已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 而作为中国最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的蚕桑, 目前仍未列入国家良种推广补贴范畴。

按国家对良种补贴的通行做法, 补贴额度一般为成本的20%~40%。以广西近年每亩桑园的桑蚕良种成本与投入产出情况, 参考其它重要农作物的良种补贴额度, 桑、蚕新品种推广补贴按新种植桂桑优系列优良桑品种每亩应给予良种补贴250元、饲养桂蚕系列、两广系列优良蚕品种每张应补贴10元计。

3.6 重视蚕桑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础研究

日本从长远利益出发, 瞄准21世纪, 拨出专项经费, 抽调蚕业科技精英, 从事蚕桑资源、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基因开发与转移、多用途蚕品种、蚕丝新用途开发、人工饲料、蚕的机能开发、丝蛋白合成、生理活性物质等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 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出。广西应充分利用成立蚕业科学研究院的契机和蚕业科技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 开展蚕桑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

3.7 加强我区蚕桑科技人才的国内外交流和培养

岗前培训总结报告 篇3

通过培训考察,大家对美国继续教育的理念、做法有了新的深入的了解。美国由政府宏观引导,依托学校,政府、学校、企业密切结合,面向全社会,多类型、多层次、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大大提高了全民素质和职业岗位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继续教育随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为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美国继续教育概况

(一)美国继续教育的理念与运行机制

1、在全社会营造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不学习培训不及时充电、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的社会氛围,

2、一切从实用出发作为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知所必需,教所必需:

3、政府、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按企业和社会需求设置培训内容。

由政府宏观引导,制定规划,以学校为依托,面向社会,适应发展的要求并按行业规定职工培训提高的具体要求,建立职工培训学习登记制度,对失业职工在领取救济金的同时对其规定接受培训学习的时间要求,若不完成培训学习要求,其救济金数额将受到影响。

职业竞争是继续教育内在压力和驱动力,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是促使职工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保证。这种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为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二)美国继续教育组织及发展趋势

美国所有的(公立、私立)大学基本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除此之外,还有高中夜校、教会、社区及企业内部的培训组织,网上教育单位,专门的私立继续教育企业等。

美国当前继续教育(成人、非传统、终身教育)分学历、非学历两种,继续教育随经济变化而调整。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肯尼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属非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训3万人次,开设2600门课程,85%的课程与工作和就业有关,15%的课程是休闲娱乐课程,2002年学费收入550万美元。该学院下设7个中心:国际培训中心、技术与网络安全培训中心、政府业务培训中心、会议中心、专业发展与丰富生活培训中心、服务中心(注册业务及营销培训)、老年大学,全部工作人员80人。该学院认为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何正确了解社会需求、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如何做好客户服务、如何开展调研。认为影响继续教育的趋势主要是:人群老龄化、人群多元化(美国是移民国家)、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工作地点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认证制度是美国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有:

1、认证与职业岗位结合。在美国大多数职业岗位都有一定的认证规定和要求,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先接受相应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认证资格,获得相关认证机构的批准才行。这就有效促使了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

2、认证与定期考核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具有时间上的不断推进性,取得了一种职业资格认证,只是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有效,过期需重新培训考核,重新认证后方可继续从事该种职业(如中小学教师每次认证期为5年)。每次考核都有矢口识更新的要求,迫使每个从业人员为了重新取得资格认证而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3、认证与授权培训结合。即把认证与规范的培训相结合。政府管理部门授权一些有相关继续教育能力和资格的院校,作为某种职业资格的定点培训单位,避免了非规范培训和乱发证的现象。

二、继续教育为引资、提高人的素质、扩大就业服务

美国乔治亚州技术与成人教育委员会教育委员迈克先生介绍,美国从1967年开始启动“快速起步项目”,其目的是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公民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其做法是:由政府出资,州内各院校(含技校)承办,免费为本州投资的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具体分三种类型:一是新到本州投资的企业,二是现有的企业扩建并增加员工(15人以上)的:三是现有企业技改后职工需提高素质技能的企业,即把技术作为生产率提高的推动力的企业。其工作程序是:对外来企业欲招聘的人员进行预选协商→对招聘人员进行就业前的模拟培训和筛选→进行岗位培训→按专业进行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率培训→团队槲申的培训等,内容广泛具体。主要内容是实践操作和专门技能培训,并具有高质量、灵活性、针对性。美国各州者隋这种机构,但做法上有直接的,有把经费给企业由企业找学校的,政府每年拨款—次,若超支还可追加预算。美国乔治亚州“快速起步项目”工作机构有专职人员80人,每人都具有多门知识,该机构还有电教设备,培训教师由各院校教师和聘任社会有关人员担任。美国乔洽亚州过去10年为4千个企业的43万员工提供了培训服务。有效地吸引了投资,扩大了本州公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员工素质和竞争力,增加了税收。虽然美国近期连年出现贸易逆差(赤字),简单的看进口失去就业机会,出口增力口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进口多说明有需求,外国投资增加是好事,虽有政府压力,但经济学家并不担心贸易赤字。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建立学习型组织

培训与业务结合——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最好的培训,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在美国大学周围建立工厂很普遍,许多大学设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免费为中小企业组织讲座、培训等。

美国企业培训围绕提高生产力、提高员工义务感、减少人员变动、减少工作失误、维持使命的策略等进行。培训着眼点放在顾客上,培训与企业使命、战略战术联系在一起,着重长期规划的培训,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基础。学校开展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当时的市场需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特殊项目培训),增强合作意识。提出“为客户在正确的时候作正确的事情”。

企业培训学习的层次分个人、小组、整个企业都要学。对人力资源一般每3年更新一次执照(从业资格),即每3年需进行60小时的学分培训(中小学教师每5年要再学8个学分,更新知识后才能更新执照)。培训项目的种类有:岗前、基础技能、技能开发、管理、高级管理、个人开发(理财、保健等)、认识(提高素质)等。

四、继续教育方面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树立新的继续教育理念,改革继续教育管理,使继续教育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具体目标之一,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指明了广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陕西人才总量不少,但目前从事电子高新技术研究的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3.2%,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过少,形成了人才积压与短缺并存。现有人才还存在结构和技术知识老化现象突出,若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陕西经济的发展。力口大继续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全社会营造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素质才能保障终身就业的社会氛围,力口速高素质实用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继续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法规,整合资源,加大继续教育为引资和促进就业的服务力度,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大多数国民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基本还处于自发性认识阶段,缺少对继续教育的理性认识。因此,现阶段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和实施,发挥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强制、处罚功能,使社会成员形成接受继续教育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关关心重视继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陕西省有一定的科教优势,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要充分发挥陕西的资源和科教优势,为人们的学习、提高岗位竞争力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服务。改革条块分割部门垄断,消除继续教育发展的障碍。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中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以教育培训服务提高吸引投资的竞争力,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战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科技为手段,以教育培训为保障的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三)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交流,探索中国特色继续教育的发展之路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水平,就要把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力口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密切与国际同行的联系,吸收和借鉴国外同行的有益经验,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我国的继续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与国际接轨。

(四)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

美国普遍成立由政府、企业和大学联合的联盟组织,联盟吸收最优秀的专家,配备先进的设备,吸收大财团参与将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把知识变产权(斯坦福大学模式)具体激励措施有:1、小型高科技公司设置在大学内;2、帮助教师创办公司,生产产品,3、帮助申请专利,4、从商业利润中提一定费用(孵化器的概念)用于投入新的科研开发。

21世纪是知识激增和教育的世纪,继续教育是人们在新的知识汪洋大海中拚搏的希望之光,应着眼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局和我国国情,以更高的视点,更新的观念,更有效的手段促进继续教育在更广阔范围得到更大的发展,使我国的继续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培训总结报告 篇4

为响应集团公司“学习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司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公司业务发展和员工成长需要,公司组织人员参加2012年11月16日至22日由中企协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举办的“企业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与工资支付操作实务处理”高级研修班。

本次研修班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专家主讲,依据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引进先进考核办法如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记分卡(BSC)、360度反馈评价、关键绩效指标(KPI)等,强调加强国企业绩考评和薪酬管理,有效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研修主要内容为:

1、绩效体系设计与深化改革

2、薪酬体系设计与深化改革

3、《工资支付保障条例》解读及实施

公司参加研修人员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对企业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与劳务派遣实务处理方面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企业如何进行绩效考核,如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如何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分配,如何通过绩效有效激励员工等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经参修员工讨论,共有以下收获:

首先,通过本次研修班,参加学习员工均认识到企业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与劳务派遣的有效与否,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作为现代企业,应以战略高度构建高效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立科学考核激励制度和先进的企业薪酬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来创建优秀团队,并推动组织变革与创新,最终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

其次,结合鼎立公司实际情况,参加研修员工认识到员工关系管理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融洽、和谐的员工关系将会在团队中形成互相帮助、协调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团队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因而,通过企业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和劳务派遣,应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工具,妥善管理好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重要环节。经过相关

最后,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亟需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时期。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颁布,也使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选择。理顺劳务派遣中的三方关系,设计公平、规范的劳动劳务派遣协议,各方公平有效地承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均是建立在一套合法、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及规范劳务派遣关系上。

个人培训总结报告 篇5

为提高自身的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经营和现代管理意识,促使在工作中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我从2010年10月开始参加了杭州年代学校开设的国际工商管理班的学习。在一年时间里,通过到杭州面授和课后的温习与自学,先后学习了市场实务、企业战略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等课程,掌握了解了国际工商管理的主要知识,使自己在工作和管理上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年来,虽然课程多、时间紧,与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研讨的机会也不多,但是本人能尽可能的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信息工具,与同学开展研讨与交流,并及时请教有关教师专家。通过学习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认识。认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以前主要停留在本职工作和本部门管理的认识。通过学习对管理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还有更新的提法“知本经济”时代,因此学习无论对于个人、单位还是企业都至关重要,而且非常之必要。企业和个人必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重塑自我,提升自我,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增强竞争能力。最先进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只有不断学习,对单位的所有员工进行管理培训,全面普及管理知识,一部分人通过培训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方法,才能为本单位提供全面的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的解决方案,只有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加强,才能适应这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社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虽然从事的是行政管理工作,但是通过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执政能力。像我们街道有工业企业300多家,年纳税超亿元以上,如何引导企业创优做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执政者面前的一大课题。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首先是要制定好发展战略,战略制定好后,主要是在管理上贯彻执行,当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管理活动支持经营的决定,因而战术性的意义较大,企业的管理有执行和决策两部分,工作不外乎就是想和做,想是决策,而做就是执行。像客户订单的承接、采购、验收、付款、出货、收款、记帐等一系列活动都是执行过程,“执行管理”就是我们对各项交易做记录、分(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析应用,并设法提升其效益的活动,因此,执行的对象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企业职能。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现在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决策,没有制度,而是决策、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各企业、企业各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职能,而且制度在落实过程中随着层面的增加偏离程度越远。制度不能很好贯彻,管理有很多不规范行为,考核制度滞后,不能完全监控企业的行为,更不能达到事前稽核的功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如何引导启发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执行能力,以达到执行的规范与快速。像可以用erp来整合企业的职能,使企业需要它的协助来使交易和数据管理都上轨道,提高执行速度,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大幅度提升竞争力,还可以用erp来提升决策管理的能力。其实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企业管理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考虑。在执行方面,是可以直接寻求erp的协助的,只要把数据整理清楚,把单据内容正确地录入,erp的整合功能自然可以替企业带来省力、正确、及时等自动化的好处。若学习了足够正确的观念,erp还可将许多“事后”的管理工作提前为“事前”的管理,因而强化了事前稽核的功能。

在学习中,同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难题,希望学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予以提高、改善。一是适当增加导师课堂的授课时间。可以说,国际高级工商管理的学员基本上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的。虽然,参加的学员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课程多、时间紧、任务重,无形给学员的知识消化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创新学习的方式。由于参加高级工商管理的学员来自全省各地,统一到杭州参加一定时间的面授,无可非议,但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是非脱产学员,身后还有大量的工作。如何解决工学矛盾,是摆在杭州以外的学员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我认为可以采用远程网络教育的方法来实施,这样既可以解决学员赴杭来去匆匆的“赶集”之难,又可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三是选用教材应更符合实际。国际高级工商管理的课程,选用的是香港的教材。由于香港与大陆的文化差异,有些教材、作业题的词语在阅读上难以理解,无形给学员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应该把香港的教材与大陆的教材进行统一修编,更有利于学员的理解与消化。四是加强实践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研讨会、主题班会的形式,不定期的组织学员进行研讨交流,加强学员之间的友谊,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篇二:培训个人学习总结 个人培训学习总结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学习,对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我非常珍惜,始终以培训要求的标准对照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虽然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但这次培训活动给我的收获是无限的。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视频专题讲座,有高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沙龙交流等,也有学院的互动讨论,通过理论上的培训学习、教学观摩等,因此,这三模块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和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们的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如何更好地去当好一名教师。如今,培训已告一段落,在感叹时间过的太快,想学的东西太多的同时,所幸的是每一次活动都过的充实,聆听智者的教诲,参加伙伴们的探究„„收获颇丰!也让我反思到了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处处以身示范,以理服人,我会积极主动地承担各种教学任务,注意发挥带头作用,热心帮助其他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和我一起更快、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请教。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无愧于教师这一称号。总之,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学习,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自觉要钻研的路很难,要学习的路还很长,但我的教育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虽然培训学习已告一段落,但学习还在继续,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篇三:培训班个人学习小结 培训班个人学习小结

---第10期乡(镇)党委书记班 x x x(20xx年x月xx日)

受组织部门的选派,20xx年x月x日起,本人参加了广西区党校举办的第x期乡(镇)党委书记班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本人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知识,实践经验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各方面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现自我总结如下:

一、加强了党性锻炼,提高了理论修养。

通过导学阶段的教育,我更加深刻了解和领会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入的领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开学典礼上,陈际瓦校长作了题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开创我区发展新局面》的动员报告,要求我们在把握大事,抢抓机遇上下功夫;在贯彻落实,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下功夫;在围绕推进发展,惠及民生,构建和谐上下功夫,从广西的区情出发,为我们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与求真务实的关系以及求真务实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乡镇党委作为基层党组织,要做好求真务实的派头兵,通过听了陈际瓦校长的报告,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的科学精神和优良作风,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把求真务实贯穿始终。通过听取xxx常务副校长的《增强责任感,提升学习力,开启新境界》为主题的入学动员报告,使我在党校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听取组织员xxx老师关于建立学习型班级的入学教育,我增强了纪律性和班级荣誉感。在党校学习期间,本人迅速实现从领导向学员的转变;从家庭生活向集体生活的转变;从工作到学习的转变,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理论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努力在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理论学习与当前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与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不断把学习的成果转变为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努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同志学,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学习,进一步确立理想信念,巩固宗旨信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识别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升了学习力,拓展了新境界。

急救培训总结报告 篇6

培训报告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主题: 报告人:

此次培训的目的是要我们掌握相应的技术,以防在突发情况下我们能挺身而出,能帮助他人,当然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上午我们学习了心肺复苏术,简称CPR。在一般情况下,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损害。如果在高温下,那么时间还会缩短。所以心肺复苏术要在现场马上进行。当然在进行之前,需要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先做好自身防护准备,然后再去救人。寻求旁边的人帮助,可以叫他们帮忙打电话120,如果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那就更好了,可以让伤者苏醒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了。现在的心肺复苏术更加重视胸外按压,所以现在的比例是30:2,即做30次胸外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压按速度需要在每分钟100~120次,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下午又讲了当受伤出血时的穴位按压,及时止血。主要是教三角巾来包扎,有头部包扎,胸部包扎,背部包扎,眼部包扎,膝盖包扎,大悬臂带,小悬臂带等不同的部位包扎方法。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等目的。掌握包扎的方法,不仅是用在紧急突发情况,在生活之中各种不小心的弄伤导致流血的情况都可以依靠包扎术来止血。

岗前培训总结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分五个调研小组, 通过听取汇报、问卷调查、走访师生、实地查看、开座谈会等方法, 实地访问了14个市州和19个县市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考察了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22所 (市级7所、县级15所) , 中小学校34所 (义务教育阶段21所, 高中13所) 。共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 参与人数约500人次;发放并回收有关教师培训机构调查问卷105份、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851份;查阅各种资料150余卷册;深入课堂听课45节次;收集获取各单位教师培训工作相关资料50余份。

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是“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推进情况, 包括培训的整体计划、经费是否落实到位、培训的策略与措施, 进展速度、问题与困难、改进建议等, 摸清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的实施情况与困难及建议。二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情况, 包括组织领导、功能定位、规划管理、基础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功能发挥、社会影响、特色创新等, 并对申报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单位进行重点考察。三是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 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样板建设校的特色与省级示范高中新课程改革情况以及校本研训的组织和实施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一)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特点

2011年是“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起始年, 全省各市州、县市区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厅相关文件要求, 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 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 整体培训工作呈现出有序有效推进的态势。

1. 提高认识, 强化领导, 整体规划

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能从教育强市、教育强县的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认为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教师事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始终将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重心, 统筹安排, 抓紧抓好。

为了加强对“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多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成人员包括相关科室和培训机构负责人, 形成了教师培训工作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为了全面推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各市州、县市区依照省厅《关于“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 结合本地实际, 认真制定了本地“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 以相关文件形式, 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资源建设、培训模式、培训制度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做出详尽规定和要求。

这里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吉首市教育局根据全市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认真制订并实施了全市《教师发展五年规划》 (2011—2015) , 展开了七项行动计划, 即:教师师德建设的行动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管理的行动计划、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行动计划、完善教师全员继续教育的行动计划、骨干教师名优校长培训培养行动计划、“教师发展达标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这七项计划, 紧紧围绕教师培训的重点, 着重满足教育改革实践和教师发展实际需求, 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完善管理, 建章立制, 认真实施

各市州、县市区全面加强了对“十二五”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 建立健全了学分管理、校本研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培训等一系列制度, 认真组织实施“国培”“省培”和本级教师培训项目,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各地在贯彻执行《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 (试行) 》过程中, 针对本地具体情况出台了操作细则, 严肃认真地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由于组织得力、管理到位, 各地基本完成了2011年度培训计划。

长沙市颁发了相关制度文件, 把“英才工程”纳入市教育局绩效考核, 把教师培训纳入对学校和区县的绩效考核。同时, 重点督查“教师工资总额的1.5%作为教师培训经费”的落实情况, 督促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培训任务落实。

岳阳市、常德市建立了教师培训保障机制, 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教育“两项”督导, 开展教师培训专项督导, 对所辖县市区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情况进行抽查, 建立奖惩机制, 对所辖县市区和教师培训基地实行“以奖代投”, 每年进行评估奖励, 保证了培训工作的稳步实施。

株洲市及所辖县市区政府, 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 足额安排资金, 专款用于教师培训。市级设立“三个一百万”工程、“三百万”培训专项、“一百万”高端培训专项、“三千万”学科基地建设专项, 大手笔投入教师培训, 气势如虹。

3. 立足实际, 创新思路, 成效初显

各市州、县市区在做好教师培训常规工作的同时, 立足本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 从内容和形式、制度与机制、师资与基地等不同角度和侧面, 对当前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大胆试点改革探索, 努力创新工作思路, 全面提高质量效益。

湘西自治州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 着力强调教师自主规划与自我发展, 努力为教师专业规划目标实现搭建有效支持平台。

郴州市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规范健康发展, 形成了教师培训对外交流特色。所辖各县市区政府加大投入, 全力为教师培训保驾护航。

岳阳、益阳市在推进“十二五”教师培训中, 大力强化校本研训指导, 形成了君山区许市中学、桃江县桃花江小学等全省闻名的校本研训典型样板。

衡阳市高起点开局, 精心规划推进“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 在推动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发展方面可圈可点。

湘潭市提出了“以用为本, 拉长链条”的培训工作思路。要求学员参训之前必须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自定研究专题, “带题参训”。同时, 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 并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实践探索”和“能力展示”两个环节, 以此来培养参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展示自我的精神风貌。

永州市以“教育强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 以“双高”和“三优”为目标建立导向机制, 积极开展市本级教师培训工作。他们依托市电大开展的市本级培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实现了培训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 实现了专家课堂与一线骨干教师课堂的结合。

娄底市以“教师基本功训练”为抓手, 狠抓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以高中新课改为内容导向, 开展高中教师全员培训。

常德市、邵阳市推进教师培训各项工作突出过程管理, 强调质量效益, 突出体现了“实”且“新”的特点。

各县市区围绕“十二五”教师培训目标的实现, 在加大培训投入形成保障机制, 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改革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涌现出湘乡市、荷塘区、芦淞区、江永县、资兴市、永兴县、汝城县、桂阳县、龙山县、吉首市、宁乡县、隆回县、耒阳市、桃江县、新化县、君山区、洪江市等一批教师培训典型县市区。

(二)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特点

全面了解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情况, 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 是我们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前教师培训机构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 培训机构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调查统计显示, 目前湖南省市级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共有106所, 其中市级教师培训机构13所,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93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86所, 占92.5%。其中部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整合, 完成了培训、教研、电教几个机构之间的整合的有34个, 占36.6%;没有进行机构整合的有59个, 占63.4%;拥有完全由机构主办的附属学校的16个, 占17.2%, 拥有实验基地的26个, 占28.0%。

全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占地总面积约1628081平方米亩, 建筑面积为825095平方米, 普通教室1234间, 多媒体教室213个, 计算机室159个, 多功能报告厅51个, 语音教室63个, 综合实验室88个, 微格教室42个, 心理咨询室32个, 图书馆62个, 普通阅览室81个, 电子阅览室29个, 其他教室68个, 各机构拥有计算机总数为9075台。

全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职工总数为3296人, 专职教师2592人, 占78.6%, 专职教师中56岁以上的占7.6%, 46~55岁之间的占26.5%, 36~45岁的占46.1%, 35岁以下的占19.7%;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人, 硕士研究生49人, 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7%;专职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占36%, 中级职称48.4%, 只有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15.6%。

教师培训机构兼职教师总数为1283人, 其中来自义务教育学校的有605人, 占47.1%, 来自高中学校的有407人, 占31.7%, 来自高校和科研部门的有271人, 占21.2%。在这批兼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89人, 省级学科带头人166人, 县级以上骨干教师577人。

2. 教师培训机构主体职能充分发挥

全省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始终抓住教师培训这一主业, 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服务, 为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调查统计显示, 现有教师培训机构中, 把教师培训作为本单位唯一职能的纯培训机构占30.2%, 培训、教研、电教等机构整合、职能兼顾的占24.5%, 以教师培训为主业, 兼办职业教育的占39.6%, 还有的教师培训机构挂靠在相关院校, 如电大等。不管是哪一类的教师培训机构, 都在充分地发挥着教师培训这一主体功能。

长沙教育学院明确了教师培训机构的准确定位———将长沙教育学院打造成长沙中小学教师的学习中心、信息中心、资源中心, 打造成长沙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和强劲助推器。构建立体型开放化模式———高端引领、项目驱动、贴地生长、研训用一体。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机构的多途径多方式辐射作用, 把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特级教师委员会、送教下乡工作结合起来, 与教育技术培训结合起来, 与科研指导、成果结合起来, 与全市校本研训示范校指导评估结合起来, 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该院立足于三个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师资体系, 聘请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小学教师, 构建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学科全覆盖的师资体系。二是建立课程体系, 开发本土有生命力的教材。三是完善基地体系, 建立高校基地、兄弟基地、市内校本研训示范校, 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的四个学段的校长、教师培训基地。

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努力以“资源中心、学习中心、服务中心”为目标, 强化培训机构的职能建设, 创新了培训体系和培训网络, 构成了自己的培训特色和培训格局, 形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立交桥”效应。以“株洲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团”建设为重点, 建设一个骨干教师群体。鼓励有条件的“讲师团”成员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有计划地选派“讲师团”成员参加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班。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拳头, 打造一批知名教师。“名师工作室”实行主持人负责制, 上挂高校 (聘请导师) , 下联学科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机制, 形成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 形成“远程培训、集中培训、校本培训”有机结合的培训网络。创新培训内容, 形成“面向全员、突出骨干”, “订单式”和“超市式”相结合的培训特色。

3. 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创建热情高涨

调查统计显示, 准备申报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县级机构26个。他们得到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加大基础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管理改革, 做好一切创建准备, 迎接省厅和国家教育部的评估验收。

资兴市委政府和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创建省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工作, 把对教师进行学校的建设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教育强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于2009年确立了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目标, 并迅速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启动了创建工作。近三年来, 市财政共投入近100万元用于加强进修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了学校食堂, 改造了学校厕所, 新建了篮球场、排球场, 改造了运动场, 绿化美化了校园。今年学校又计划新建一个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 维修改造老教学楼, 再添置36台电脑等, 学校条件将进一步完善。

湘乡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市委常委召开专题办公会议, 要求进修学校要以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契机, 切实加强自身管理, 通过公开选调教师等方式优化培训力量, 采取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整合师训资源, 进一步完善师训硬软件设施, 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市教师培训中的支撑作用。决定在2011年、2012年城市教育附加费中每年安排60万元, 用于维修改造进修学校教学楼、学员宿舍楼, 并由教育局另行安排资金改善该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永兴县以创建省示范性培训机构为契机,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基本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办公数字化、管理科学化。该校在2005年就明确提出了创建省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工作目标, 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分别于2009、2011年县委先后两次召集县财政局、人事局、编办、县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到校现场办公, 解决了专项经费160万元, 用于学员宿舍楼和办公楼装修、教学楼卫生间和校门改造;并明确规定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每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10万元。教育局提出了按“三高三优”的要求建设县教师进修学校, 即:要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水平管理;经费优先保障, 人事优先安排, 问题优先解决。

耒阳市以争创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为契机, 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新增校园面积10至15亩, 新建培训用房5000平方米, 装配学术报告厅、语音室、综合实验室、教育心理实验室、体操训练室等, 并添置相关设备。

4. 重视基地学校建设, 培训重心逐渐前移

大部分教师培训机构尝试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前移, 与当地相对优质的中小学校合作, 建立教师培训、校本研训基地, 开展“送教下乡”“送教送培”活动, 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株洲市教育局拿出“三千万”专项资金用于学科基地建设。学科基地有三个主要功能:教研功能———承接主要的全市性学科研讨活动, 并为研讨活动提供案例、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资源集散功能———开发或收集各种学科教学资源, 并发布给全市教师共享;培训功能———接受全市本学科教师的研讨性工作访问, 承接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学科教师跟班研修与培训, 为访问或跟班研修培训的教师提供指导、示范和工作条件, 派出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蹲点跟班指导。每个学科基地投入300万元, 学科基地集资源建设、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于一体, 是教师高端培训的新起点和里程碑, 也是多年来致力于创造性师训的生动写照。目前, 该市已完成高中阶段学科基地7个学科的研培, 参加研培人数共计143人, 参与专家有43人。自主研发多个教学资源, 对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已经召开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基地研培工作布置会议, 计划今年5月开始进行研培活动。

岳阳市2010年就开始将教师培训基地建立在中小学校,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 贴近教师, 贴近课堂, 紧靠教与学进行培训, 打造“学员最需要的培训”。如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是岳阳市的小学教师培训基地, 该校坚持研训一体化, 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将校本研训落到实处;将教师建设分三个梯队:学科指导团队;进行集体备课, 开展团队共建;对新进教师进行适应培训。实践表明, 这种培训模式由于培训内容向需求导向转型、培训模式注重能力本位、培训方式多元, 受到了参训教师的欢迎和认可。

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初步建构起一个高效、协同、有序的培训体系, 搭建了“三规范”即政策规范、管理规范、业务规范的教师培训平台。如浏阳市第三中学既是该市教师培训的基地学校, 又是长沙市校本研训基地学校和示范校, 该校以小专题研究为导向, 探究研训一体新形式, 以课例研讨为契机, 形成校本研训新合力, 以课程开发为抓手, 开辟校本研训新阵地。

(三)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

全省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新的教学行为, 各地各校取得了比较丰硕的课改成果, 涌现出了一批课程改革样板学校。调研结果显示, 课程改革推进的力度和取得的实效, 小学优于初中, 初中优于高中。

1.大胆探索有效教学的多种模式

学校重视课改, 认识到位, 大胆探索有效教学的各种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注重自己如何教转向如何指导学生学。“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观念深入老师们的心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得到体现, 学生主体意识被激发, 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层次学校都涌现出不少探索有效教学的典型范例。

(1) 小学

调研组考察的小学均为当地的知名小学、省级课改样板学校, 办学条件相对而言比较优越, 校长的办学理念比较先进, 师资力量整体较强, 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大, 办学特色鲜明, 课改成效显著。

(1) 张家界崇实小学积极构建“生本课堂”。近年来, 刘晓华校长引领该校教师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踏实践行, 创立了“13334”生本课堂教学理论与策略, 创建了各科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了民主、和谐、科学、高效的生本课堂文化,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1”即坚定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思想”, 确立“为学生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的生本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333”分别指“三维”教学目标、“三双”评价要求、“三段式”教学模式。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双”评价要求, 体现“双主”———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作用;落实“双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凸显“双百”———教师关注100%学生, 100%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三段式教学模式, 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4”即引导教师做好四件事情:课前自主学习, 课中合作探究学习, 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课堂学习评价。

(2) 桃江县桃花江小学潜心探索“幸福教育”。一是打造幸福教师。做好师德培训, 建立了师德成长足迹本;确定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名师成长目标, 使每一个教师都有成长的目标和方向。二是培养幸福学生。以活动为载体, 开发课程, 设置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合唱节、体育节等活动, 所有活动连在一起, 每周都有安排。三是构建幸福课堂。幸福课堂体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 老师教得快乐, 学生学得快乐。四是构建幸福校园。以幸福为主题, 在学校每一个环节、角落体现幸福文化。师生是阳光, 师生是幸福的。五是打造幸福家园。

(3) 湘西自治州吉首大学师院附小“六环互动导学”教学模式。该校针对“大班额”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提炼出了“六环互动导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论教、少教多学为理念, 重点关注六个教学环节, 即引导、自学、交流、展示、点拨、反馈, 环环相扣, 既可循序渐进, 步步深入, 也可互为包含, 相辅相成。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互动, 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构造出了极富生态的高效课堂。

(4) 常德市北正街小学“乐疑”课堂教学模式。特级教师褚俪华校长认为:当今的课改, 不缺少理念, 缺少的是落实理念的策略和方法。在她的带领下, 老师们积极创建“乐疑”课堂, 让学生在“生疑”中享受思考的快乐, 在“解疑”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升疑”中感受发展的快乐。

(2) 初中

从调研情况来看, 全省初级中学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借鉴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经验, 先学后教, 精讲多练。涌现出了岳阳许市中学、永州马坪学校等课改典型。

(1) 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五环教学模式”。该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在实践中创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了“许市模式”。全校倡导“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法”, 具体由五个环节组成:练习反馈、自学讨论、交流提升、梳理巩固、检测达标。根据学习进程的推进形式, 学校又创建了“五环渐进同步学习法”和“五环渐进异步学习法”。目前该校加大教学教研力度, 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模式, 摆脱束缚, 把“五环”的精髓与学科特点相结合, 打造出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近四年, 先后有省内外1400多所教研机构和学校, 共计54000多人次慕名到该校参观学习。

(2) 永州市冷水滩区马坪学校构建“生态课堂”。该校处于城乡结合部, 条件简陋,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落后。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条件, 学校坚持以课改为中心, 以校本研训为抓手, 通过多年的努力, 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该校提出“生态课堂, 阳光学子”的课改理念, 在课堂上, 我们看到了学生生命潜力被激发, 学生主体意识被唤醒。在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 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 学得快乐。我们从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是自信, 是乐观, 是创造精神。

(3) 常德市第五中学和美课堂“一四五”模式。该校提出从“和美与共、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简称“和美课堂”, 并概括为“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一”即围绕一个中心, 以“学”为中心, 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达到会学的目的。“四五”从四个方面构建“和美”课堂, 每个方面都涉及“五项”要素, 分别概括为:备课遵循五原则———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教学把握五环节———预习检测、自学探究、合作交流、梳理拓展、达标练习;注重培养学生五项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拓展能力;课堂凸显五大特征———集体策划、自学为主、组内互学、教师导学、相互评价。

(4) 浏阳市八中“三三四”高效课堂模式。该校提出了打造“以生为本、以疑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三三四”高效课堂模式。以“高效导学案、高效学习小组、高效评价机制”为三大抓手;以“三分之一”原则———三分之一的课堂目标可以在课前通过自学达成、三分之一的课堂目标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达成、三分之一的课堂目标通过老师点拨拓展达成为原则;以“学案自学、发现疑难—合作探究、以疑促疑—展示点评, 释疑质疑—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四步程序组织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

(3) 高中

湖南省普通高级中学自2010年全面启动课程改革, 学校普遍面临课改和高考的双重压力。尽管困难重重, 还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培植了一批课改典型校。

(1) 长沙市明德中学:该校从2011年初开始实施“三生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所谓“三生课堂”, 是指让课堂具有“生命化、生态化、生活化”。该教改方案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出发点, 强化质量意识, 关注“生命、生态、生活”, 打造高效课堂, 形成明德特色:一个核心———打造生命化、生态化、生活化课堂, 为学生终生发展与幸福奠基;一个理念———15分钟授课理念, 即教师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四个环节———学、探、结、用 (学生学、学生探、老师结、学生用) ;四个转变———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展示, 变检测知识为交流应用。“三生课堂”的教学模式为:问题引领—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应用。

(2) 汨罗市一中:从2010年全面铺开教学改革, 根据“20%的知识学生自学能够掌握, 70%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掌握, 剩下10%的知识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学会”的学生学习实际, 确定“20%的内容学生自学, 70%的内容学生合作学习, 10%的内容老师进行引导教学”的教改思路。根据学校“20%的特优生, 70%的中等生, 10%的待优生”的学生构成, 确定了“30分钟合作探究学习, 10分钟自主学习, 5分钟点拨指导”的课堂时间分配结构。逐步形成了“自主预习—组内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组内补充—教师点评—课堂检测”的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 洪江市黔阳一中:该校以抓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 从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创设始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等方面, 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改效果较好。

2.努力满足校本课程的多样选择

全省中小学课改样板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方面积极探索, 结合地域文化和学校特色, 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

(1) 桃江县桃花江小学: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该校开展常规性训练, 开展快乐的八件事:涉及德智体美劳, 每日一读 (读课外书) , 每日一诵, 每日一唱, 每日一站, 每日一写, 每日一记, 每日一跳 (100次) , 每日一劳。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并做到了常态化、序列化、课程化。每周一、二、三下午有33个社团活动, 学生自愿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2) 怀化市铁路二中:这是一所城区初级中学, 狠抓校本课程, 丰富实践活动。该校每周一下午5、6节课为选修课程授课时间,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设了文化类的《诗词鉴赏》《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数学》《校训解说》, 艺体类的《篮球训练营》《合唱艺术》《动漫绘画》《葫芦丝》, 技能类的《地理与我们的关系》《生物科技活动》《电脑俱乐部》《动感小记者》等校本课程, 供学生自由选择, 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 衡阳市八中:制定校本选修课程制度与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如语文《古诗鉴赏》《影视文学欣赏》;数学《数学高考题溯源与解题方法探讨》;英语《欧美影视文学欣赏》;物理《物理学探源》;化学《化学与健康》;生物《微生物与发酵》《花卉的栽培》;政治《国际形势分析》《公司力量》;历史《二战名将》《大国的兴起》;地理《基础天文学》《环球地理》;信息《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与美工》;音乐《中外著名音乐家作品赏析》以及心理《心理游戏与自我成长》等。

3.积极寻求区域课改的多元整合

各市州教育局在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注意统筹规划, 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多方面的资源, 促使课改举措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下面对株洲和郴州两市的做法作一介绍。

(1) 株洲市的做法

在课程改革上突出“四抓”:一抓责任的落实;二抓典型的引领;三抓评价的导向;四抓课堂的有效。

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着力搭建了三个平台, 即奖励平台、培训平台、交流平台。

在推进课程改革中, 做到三级 (市、区县、校) 负责制,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天元区、芦淞区、炎陵县、醴陵市已经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落实课程要求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方面, 涌现出了醴陵一中、醴陵四中、株洲市二中、株洲市三中、株洲景弘学校、炎陵东风学校等课改样板校, 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

为了形成本土课改经验, 培植本土课改典型, 让典型在课改中起引领作用, 株洲市教育局着重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课改基地。二是在高中启动学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建设。三是建立了课改典型人物引领机制。为推进课改, 在全市由下而上地开展了“十大课改人物”的评选活动, 评出了全市的课改典范。四是进行了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的探索。对区域整体推进课程改革, 选取了炎陵县教育局作为试点, 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将炎陵的课改经验在全市推广。

(2) 郴州市的做法

(1) 抓认识, 统一思想。

(2) 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四定”, 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五备”, 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 (媒介) 、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三精心”, 即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导学案。

(3) 抓校本教研。一是建立了市级教研员联系县 (市、区) 制度, 加强了对校本教研的指导。二是坚持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以校本教研促校本课程开发, 以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校本教研水平, 实现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双赢”。三是开展课改调研, 现场了解课改实施情况。四是开展新课程教学观摩和教学大比武活动。

(4) 抓高效课堂。研制了《郴州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要求贯彻课改理念, 实施“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策略,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强调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实施导学案教学法, 推广魅力课堂。现在, 这种高效教学的要求已贯彻到全市各级中小学校。如永兴一中的“三段五步”教学模式, 四完小的“五三五体验式”教学模式, 临武一完小的“学、议、讲、练”教学模式, 苏园中学的“自主·互助·探究·实效”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等等。

(5) 抓课改样板校建设。目前, 全市有小学市级课程改革样板校12所, 中学市级课改样板校24所。有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3所。对课改样板建设校, 有制度, 有任务, 有评估, 有奖罚, 每年要检查, 要总结, 促使这些学校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 我们侧重于了解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发现, 各个层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保障和教育行政管理层面

一是政府投入仍不足, 培训经费短缺。目前教师培训经费“两个比例” (一是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由财政预算用于教师培训;二是学校年度工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 , 基层反映学校“5%”普遍落实较好, 但“1.5%”全省没有一个市州全部县市区完全落实。本次调研的县市区中, 除了衡东、永兴、吉首、桃源等部分教师培训经费按相关要求落实到位外, 大多数县市区只能基本满足培训的最低要求, 有些县市区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缺口相当大, 2011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人均低于100元的有湘潭的岳塘区, 永州的东安县、宁远县, 衡阳的衡南县, 郴州的北湖区、桂东县, 怀化的辰溪县, 邵阳的邵阳县, 张家界的永定区, 岳阳的临湘市、湘阴县、岳阳县, 益阳的南县等。尤其是南县人均只有7.79元, 临湘市只有12.44元。由于经费不足, 带来了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教师参培机会严重不足, 完成规定培训学时困难很大;二是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滞后, 陈旧落后的设施设备得不到更新, 基础条件不能满足教师培训需求, 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推进。

二是规划不够周密详细。各地“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普遍对于如何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如何落实“十二五”期间教师分层、分类、分岗完成360学时培训任务缺乏周密安排和详实计划。

三是项目监督管理亟待强化。各类培训项目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问题。基层反映少数“国培”“省培”集中培训项目存在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班级管理散漫松懈问题。

四是学分管理亟待进一步规范。各市州、县市区不同学校学分登记方式五花八门, 标准极不统一。各地及学校还反映了校本培训学分比重过低、学分登记操作复杂等问题。

2.教师培训机构业务层面

一是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机构较多, 职责不够明晰。就省级来说, 除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外, 还有下列机构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中小学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办公室 (设在湖南师大内) 、省电化教育馆 (内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测试中心) 、省教育装备处、湖南一师成教部、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 这些不同培训主体单位之间存在职能重叠、工作越位、要求不一致和工作不协调情况, 如, 项目实施出现交叉管理、重复培训现象;非教师培训机构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造成教师培训机构资源浪费, 等等。

二是基层教师培训机构定位不明确, 职能和资源整合缺乏力度。各地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还是独打鼓, 独划船, 没有与当地教研、电教、仪器等力量整合, 因此, 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能力不强, 资源匮乏, 队伍专业水平不高, 制约了当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如何加强教师进修学校与当地教研室、电大、仪器站等部门的通力合作, 优势互补, 真正实现教师培训资源整合, 形成合力, 这是全省县 (市) 教育局和教师培训机构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是培训优质资源短缺, 培训质量堪忧。当前, 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 既没有统一的培训标准, 也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 更没有统一的培训资源, 使教师培训随意性很大。由于优质课程资源匮乏, 基层学校普遍对一些集中培训质量不高、效果较差、效率较低、收获与预期差距较大反映强烈。为了获取优质资源, 有的市州、县市区不惜重金聘请外地高水平专家型教师讲课, 甚至将项目整体安排到省外甚至国外进行培训。

四是校本培训缺乏专业引领, 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教师人数较少学科以及非义务教育学段, 在某些区域范围内都很难找到水平较高的培训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高质量的培训学习资源。

3.中小学教师需求层面

总体上看, 教师培训需求不足与需求偏高并存。一方面, 部分年龄较大、教龄较长、“职称到顶”的教师有“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 不愿参加教师培训。一批有一定从教年限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 缺乏事业追求, 得过且过, 对完成规定学分有抵触。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由于教学负担繁重, 对参加培训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 贴近课堂、贴近教学、贴近自身实际的实用型培训深受大多数教师欢迎, 针对性和实效性欠缺成为影响教师参培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培训需求呈现明显选择性特征, 对培训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极高要求, 实施难度大。

上述突出困难和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客观上讲, 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受湖南省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部分经济欠发达县市区由于财政困难, 难以兼顾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教师待遇与培训投入同步提高。其次是教师培训发展历史不长, 工作经验不足, 使得各地各部门教师培训虽然工作积极性高但方法欠科学、效果不够理想。再次是湖南省教师队伍建设在历史上有欠账, 教师队伍本身的整体素质问题, 加之近年教师培训急速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给当前教师培训工作造成了一定压力, 增加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难度。

从工作水平方面反思, 我们认为, 湖南省各级政府和教师培训工作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规律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深, 科学管理教师培训工作水平尚有待提高。由于对教师培训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中之重”的地位认识不到位, 政府的教师培训责任得不到完全落实, 教师培训工作出现保障不力、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问题;由于对教师培训发展规律认识不深, 各地教师培训政策措施普遍偏重约束而非激励, 有违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动因在于其自主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培训管理中轻视调查研究、科学思维、系统方法和民主决策倾向, 导致教师培训规划编制不够精确、实施存在疏漏。

四、我们的建议

针对我省当前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今后几年里, 湖南省须围绕全面完成“十二五”教师培训任务, 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以强化保障和精细管理为重点, 在全面统筹、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促进发展上狠下功夫。为此, 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教师培训职责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 将政府及其推行的政策作为教师培训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加大强制力度, 规范政府教师培训行为, 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 并把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落实、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党政负责人教育工作实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建立问责机制, 明确不履行责任应受到的责罚。要推动财政部门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适当提高比例, 设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本建设和事业发展经费项目, 以及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等;推动人事编制部门增加一定比例教师编制, 用于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工学矛盾。

二是明确划分各级各部门教师培训工作职能, 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能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展其长, 杜绝多头管理和交叉重复。

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各级教师培训重点分工。根据各级教师培训职能特点和原有分工, 对教师培训重点适当划分。县级教师培训重点是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学科教师人数较多的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校本培训的指导;市级教师培训重点是高中阶段教师全员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师资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以及市本级学校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重点是市县两级教师培训者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师资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示范性教师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

在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培训机构关系上, 强化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包括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指导监督等宏观管理职能, 明确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项目实施、信息管理、培训研究、辖区内业务指导和参谋咨询作用。

在培训机构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上, 明确辖区内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实施和学分登记由本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其他机构协同配合完成。

⒉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宏观指导

一是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规划是教师培训的“施工蓝图”, 是确保教师全员培训目标落实的基础。针对“十二五”培训规划提出“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不少于360学时培训”的总体目标, 各县市区组织人员在对2011年度教师培训规划实施情况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 对培训人数、学时、经费等认真进行科学测算, 全面细化后续实施计划, 确保“十二五”培训计划落实到乡镇、到学校、到个人。省、市强化对辖区内各单位培训计划修订指导及实施质量监控。

二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体系。当前急需抓紧研制出台学分登记管理操作细则, 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 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和高等学校优势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评估标准和资质认证制度。

三是要补充完善教师培训激励政策。如教师完成培训任务与考核、晋级、评优、资格再认证相联系的制度, 针对农村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制定倾斜政策, 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是要特别加强校本研训的指导与研究。建议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牵头, 开发和建设“全省中小学校本研训指导平台”, 为全省中小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提供政策、资源、经验、专家等方面的支持。及时展示优秀学校的研训成果, 推介优秀学校的先进经验, 并通过网络牵线搭桥,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校际之间的横向联系, 加强区域和学校之间的互相学习与沟通。同时, 整体、宏观、科学、系统、研发系列校本研训实用教材, 加大校本研训的力度, 增加校本研训的学时学分, 使校本研训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常态化、经常性的工作。

3.加大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基地建设力度

一是建设好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基地。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和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共建同升湖基地为契机, 将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职能整合起来, 撤并相关机构;选择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教师培训相关优势学科, 挂牌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 形成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

二是以评促建, 通过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验收, 积极推动全省、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

三是省市县共同推动建设一批覆盖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师培训基地学校。

4.抓紧建设优质培训资源

一是遴选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依托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 以省为主, 加大投入, 从省内外遴选、开发涵盖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全国一流的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 为全省各地教师培训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 推动培训内容更新和培训方式改革。

二是建设优秀培训师资团队。各市州、县市区依托教师培训机构, 吸纳中小学一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 整合辖区内各学科优秀培训者资源, 组建本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团队;全省依托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整合各地培训师资团队优秀成员和高等学校有关专家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各学科省级专家团队。并通过“国培”“省培”计划开展培训者研修培训, 全面优化全省培训师资。

5.大力开展教师培训研究

短距离跑动作技能培训调查报告 篇8

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落实体育课时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北京丰台区陆续招入了一批青年体育教师,他们成为我区体育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轻体育教师取得了教师资格、具有合格的学历或学位,专项发展突出,专项运动能力强,大多数富有朝气,有激情。和学生相处起来感觉会比较亲近,容易赢得学生们的好感,他们没有家庭负担,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在一定的压力下可以快速的成长。但是,这些青年体育老师,教学基本功薄弱,教学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对体育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准确,在学生中威慑力不够,个别青年教师身上缺少一股韧劲,在面临挫折时会动摇,面临困难时会退缩。

目前,我区体育教师的数量已基本满足需要,但是年轻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教学技能亟待提高。从长远看,是对学历已经合格的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后教育、解决知识更新和继续提高的问题;从近期看,主要解决年轻体育教师“胜任教学”的问题。我区小学体育教研员看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2010年11月在石榴庄小学召开了我区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班开题会。希望通过三年的体育基础专业技能与基本教学技能培训,能够打造一支通技能、懂教学、精专业的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综合能力。基于体育学科需要实际操练的自身特点,把这些年轻体育教师分成四个班进行培训,我负责(二)班的培训工作,在2011年4月开始进行小学体育短距离跑教材的培训工作。我对负责的培训班(二)班的青年体育教师短距离跑项目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动作技能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前测反映出的问题,在和教研员沟通后进行了如下培训:

1 专家引领、更新观念。针对青年体育教师短距离跑项目中存在的动作方法不清等问题,由区骨干教师讲授实用的相关理论知识,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帮助他们梳理小学体育教材中短距离跑项目的知识点,深入理解动作各个环节以及一些教法的应用和拓展。

2 问题答疑,理清思路。在培训过程中,区骨干教师及时解答青年体育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提高了青年体育教师们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他们的教学理念,解决了他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3 操练技能、提升内涵。改进和提高青年体育教师们短距离跑的动作技能是这次培训的主线,培训中针对一些失分较高的动作环节培训中着重进行了练习。

4 教学实践、学为所用。结合培训内容组织受训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有7位教师进行了研讨课的展示,使他们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和延伸,对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实现教学实践和培训研究的统一。

5 培训考评、及时反馈。及时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评,对学员进行客观评价,要求学员认真完成相关作业,做好培训小结。建立本次培训班学员档案,编印学员考勤花名册及通讯录,评选优秀学员,向学员所在单位反馈培训成绩。

6 互动交流,思维碰撞。在培训中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QQ群,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其意义深远。

7 开展联谊,共谋发展。培训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结交友谊,为青年教师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并且把培训精神、价值观念等寓于各种有形的载体中,使青年教师们在培训活动中形成了兴趣、坚定了信念、获得了知识、结下了友谊。

培训后通过后测数据可以看出,只有一人次后蹬跑动作技能不合格,其余动作的合格率100%。所有项目的优秀率更是大幅提高,其中上挑式接力跑的优秀率达到了91.17%,下压式接力跑优秀率更是达到了100%,只有终点跑动作的优秀率低于50%。这充分说明青年体育教师短距离跑动作技术、技能完成的动作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结论与建议

1 结论:我区体育教师队伍有了很大变化,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大幅增加,教师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这对整体体育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这次培训使他们明白了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中他们认识了自我,锻炼了自我,升华了自我,理清了发展思路,挖掘了自身潜能。这无疑将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相信通过培训,他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进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 建议:

(1)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系统性,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性。同时充分发挥本区骨干教师作用,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贡献力量。同时还需要行政部门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2)建议教育行政部分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组织一系列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也是他们课余训练的动力,可以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并使他们身心得到锻炼,并且从中发现和挑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形成梯队。(3)青年体育教师技能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建议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技能训练,并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自身运动技能的全面性,力争收到好的效果。(4)加强学校内体育教师的研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运用所学技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自己教学基本功不断地得到提高。(5)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足迹。内容包括:个人信息、3-5年发展规划、定期的教学设计、承担公开课、研讨课、各级各类评优课、论文获奖情况、培训反思或总结,阶段培训的自我评价。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白盆窑小学)

上一篇:安全检查表的适用范围下一篇:推广普通话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