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器第2课时教案(精选8篇)
①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②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②认识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②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①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②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本课时主要讲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以了解细胞核和生物膜系统的功能为重点,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统一为主线,运用模型、挂图、投影或绘板图等加强直观教学。
2.谈话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通过具体事实,启发学生发现、思考相关知识并得出结论。
3.学案导学:见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总体浏览课本P45—P49内容,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相关填空,初步把握本节知识梗概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利用多媒体介绍英国科学家维尔莫特首次用羊的乳腺细胞核注入到另一个已吸出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形成的融合后的卵细胞分裂形成早期胚胎,把这个胚胎移植到第三只母羊子宫内,140多天后,生下了一只小母羊多利,它与原来提供细胞核的母羊几乎相同,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示多利羊及提供细胞核的母羊的图片。
教师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克隆羊多利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几乎相同呢?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
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4图3-20,认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从中指认出细胞核。教师活动:多媒体显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要清晰显示出核膜(双层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等结构。并让学生指认出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等。师:(1)核膜由几层膜构成?核孔有什么功能?(2)核仁有什么功能?
(3)染色质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它与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P46细胞核部分内容,讨论后回答:(1)核膜由两层膜组成,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如蛋白质和DNA等。
(2)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
(3)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和染色体周期性动态变化过程。并指出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它能通过复制传给后代,从而使生物能保持遗传特性的稳定。
课件展示: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拓展】每个真核细胞都有一个细胞核吗?
【提示】不是,一般来说,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但是也有例外,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脊椎动物的骨骼肌细胞中可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独立的细胞核。
探究二 生物膜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展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内容。教师投影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学生活动:浏览课本P49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细胞中的膜结构有哪些?哪些细胞结构是由单层膜构成,哪些是由双层膜构成的? 2.最常见的膜结构是什么?化学成分、基本结构如何?结构和功能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生物膜系统?
4.分泌的蛋白的合成依次经过哪些细胞器?该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双层膜结构:叶绿体,线粒体,核膜
单层膜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细胞膜 不具膜结构:中心体,核糖体
2.最常见的膜结构是细胞膜,其化学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由磷脂 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从结构特点角度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功能的角度来说,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膜,他们的化学成分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由这些生物膜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4.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该过程说明细胞中各部分结构尽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每一种结构都与其功能相适应,各种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细胞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小结】
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
③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核
二、生物膜系统 1.概念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 3.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本节内容与前几章所学的细胞器功能联系紧密,既是学习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基础,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内容从微观上解释了生物的生长现象,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无丝分裂、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比较简单,学生自己经过阅读便能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部分内容有一点难度,教师稍微指点一下学生,学生也能掌握。而有丝分裂的过程比较抽象且很复杂,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上。而当年科学家在研究有丝分裂过程的时候,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接着将这些图像进行分类和排序,最后才了解细胞分裂的真实过程。故可以提供一系列有丝分裂过程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手进行分类和排序,主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在分类和排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染色体、细胞核等的变化,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主动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排序后,对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此时再进行细胞周期的学习,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没有提供染色体的计数依据以及DNA和染色体等的数量关系,故在教学中应提供,便于学生建构有丝分裂染色体、DNA等的变化曲线。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不强,需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其实就是将各个时期图像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各个时期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准确地写出各个时期的全部特点,这跟学生的分类思维有关。此外,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待提高。数学建模一般是先收集数据,接着处理数据,然后利用数据作图。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这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能力,课堂上应创造机会给学生交流和表达。根据教材、学情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周期的概念,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将各时期图形进行排序,比较分析各时期特点,进行科学探究;制作各时期染色体、DNA等变化曲线。
(三)情感目标
体验有丝分裂过程的奇妙,养成质疑、求实、辩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
六、教学设计理念(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核心知识高效教学理论,过程决定结果(哲学)。
七、教法(学法)
教师: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对比观察法)
八、教学设计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教师打印有丝分裂过程示意图(见附件1)并剪下来用信封包好,上面写着: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图,讨论:1、将下列的图形分类 2、按时间先后排序。待上课时候用。
(二)导入
(上课前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分发给学生,2人一份)
投影:科学家的来信。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科学家,正在研究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但是我们遇到一个难题:这些图像的先后顺序是什么?现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寄给你们,诚邀你们一起探讨。请你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是要有自己的分类依据,分好类之后再将这些图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我们静候你们的回信,谢谢!
科学家
2015-1-19
短短的一封信,道出了科学家的谦虚和求实的科学态度。那我们不能让科学家们等得太久,现在就开始行动,同桌2人一组,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分类好之后再进行排序,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教学意图: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求实和谦虚的科学精神)
(三)指导学生探究
投影:细胞部分结构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核仁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纺锤丝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根据有无染色体进行分类等等,便于请学生上讲台展示和学生的交流。
如果大多数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分,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可以根据细胞核的有无、纺锤丝的有无、染色体的有无等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解答和提供适当的帮助。
(教学意图:为分类图像和排序做好铺垫;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便于进行分类和理解各个结构的变化,进而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
(四)展示探究成果
组织:请4个不同分类的组把自己的分类结果写在黑板上
分别提问: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对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要适当加表扬(比如,这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非常佩服你),对于分得不好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你们赞同不赞同这组同学的分法,为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其他学生帮助回答,如果都没有学生回答得出来,最后教师才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作为主持人,主持学生的展示活动。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会提及纺锤丝、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核膜核仁、细胞板、赤道板等。对于学生说得不清楚的概念、过程等,教师要加以纠正、补充和说明。学生一边展示,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类、排序,最后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慢慢形成正确的分类和排列顺序。
总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分类和排序。可见科学探究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冷静思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地质疑和推理。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五)各时期特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有丝分裂的模拟动画过程,比较一下我们的分类是否和动画过程相符合。
播放:有丝分裂模拟动画。
设疑:各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呢?
讲解:间期主要特点为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指导:请观察、对比间期和前期两个图,间期哪些结构消失了?哪些结构出现了?由此可以总结间期的特点是什么?
指导:请用观察对比法,总结中期的特点、总结后期的特点、总结末期的特点。
小结: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我们用观察对比法,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用观察对比法,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高等植物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它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和原来的那个细胞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是一样的,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我们在学习各个时期图像特点的时候,用的是观察比较法,细心观察各个结构发生哪些变化,我们会得到很多信息。可见留心图形细处,处处皆学问。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有丝分裂[间期:合成DNA、蛋白质分裂期M前期染色质→染色体核膜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末期:反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印度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和对农业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知道印度实施的两次“绿色革命”的目的和结果。知道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资料分析、归纳印度的气候、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印度的气候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了解、视频体会、活动归纳、教师讲解。【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
印度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水旱灾害频繁。那么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粮食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气候类型
读图,说一说印度所在的温度带。(印度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读图,说一说印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2.气候特点
读图,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旱季:
读南亚1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时间→每年10月~次年5月
风向→东北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特点→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雨季:
读南亚7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时间→6~9月
风向→西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特点→气流湿润,降水丰沛 3.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不稳定)风力强盛,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降水多→水灾 风力太弱,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灾 4.粮食生产
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阅读教材34页的材料——两次“绿色革命”,回答问题。第一次“绿色革命”时间:20世纪60年代
结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第二次“绿色革命”时间:2004年开始
结果: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印度的“绿色革命”能给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启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不要忘记注重生态环境)拓展延伸:水旱灾害频繁对农业的危害 视频:印度洪灾重创农业重镇
视频:持续干旱 印度部分地区农业绝收 拓展延伸:治理水旱灾害的措施
(南方修建水池、水井;北方修筑水渠;实施北水南调工程)拓展延伸:经济作物
印度的经济作物主人有棉花、黄麻、茶。拓展延伸: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图,说一说印度棉花、黄麻、茶的分布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恒河下游地区、茶:东北部低山坡上。加尔各答形成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形成棉纺织工业中心。)
活动:运用材料,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1.对照两幅地图,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
(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东北部、沿海平原;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拓展延伸: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饮食关系
(印度沿海地区:水稻——咖喱炒饭;印度的北方:小麦——薄面饼“恰巴提”)
2.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
材料: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根据水稻和小麦的生活习性,可以推测水稻分布区的气温高于小麦分布区。)
3.对照两幅地图,说出印度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水稻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2000mm,小麦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多在500~1000mm。)【课堂练习】
1.印度的“绿色革命”针对的是(A)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政治
2.印度农产品产量大,而出口量却很少,其原因是(D)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耗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多 C.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产量不稳定 D.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
3.印度大部分地方属于什么气候(B)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A.水稻和小麦 B.玉米 C.青稞 D.小麦
5.有关印度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D)A.印度的气候类型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印度大部分地区终年高温多雨
C.印度大部分地区旱季吹西北风,雨季吹东南风 D.印度大部分地区旱季吹东北风,雨季吹西南风 6.给印度带来降水的是(A)A.西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这种气候使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印度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实施了两次“绿色革命”,并取得一定成效。)【作业布置】
1.印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
3.说一说印度两次“绿色革命”的结果。【板书设计】
印度(第2课时)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粮食生产 【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时间(5分5分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例1,练习十五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读、会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对接近整时的时间的正确读写,如8:55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生活导入:
1、今天我们来见一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他吗?他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2、教师在钟面上拨钟,谁认识这个时刻?(7时,6时半)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对整时和半时学得很好,都能正确的认这些时间。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上课吗?提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几时多:你知道他们是几时多上课的吗?(8时多)为什么?生:时针超过8还没有到9。到底多多少呢? 小组交流后汇报为什么是8时15分?
2、引入时,分的认识:
① 要正确认识这样的时间,我们必须要更仔细的来认识钟面。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
②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补充: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还有5个小格。还有12个数。
③ 12个大格是表示什么?12个小时。里面的小格表示多少?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几分钟呢?刻度1表示几分?刻度2、3„„分别表示多少分?抢答,填写。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④ 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大格(数字)作为时针的单位是几时,作为分针的单位是几分?交流后汇报,你能很快记住每一个数表示几分吗?
3、认识1时=60分: 分针走到11是几分?再往后走一格是多少分?观察60分时针走过了哪一段?(走了整一圈)再次演示,同时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时针走的一大格1小时,他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4、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的读写:现在你们知道他们上课的时间是多少了吗?怎么写这个时间?怎么读?
练习:出示钟面时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6:25
9:05
8:55
7:30重点说说8:55你是怎么认的?怎么写?9:05为什么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上0?(不足十分的要用0占位)7时半为什么可以这样写?用两种方法记录。
5、仿练: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先说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对应的是多少分,在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你这时候在干什么?
2、找朋友,第2题
3、拨一拨:用钟面拨出9:45分,再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同桌交流。
四、课堂小节: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我们生活在时间里,找找生活中的时间:如:什么时候到校,什么时放学?中餐,晚餐„„电视节目,都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人教教材P82例2,练习十五3---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并能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刻。
2、通过动手拨钟,加强对钟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迅速,正确的读、会几时几分。教学难点:对接近整时的时间的正确读写,如8:58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钟面3:25/10:40/6:05/9:55,你能读出这个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大格一大格5分5分的数出来的。看到半时往回数的,或者是看到整时往回数的。
2、出示4:15,读出这个时刻。分针再转过4小格,又是什么时刻了呢?
二、新知探究:
1、独立探究:到底是几时几分呢?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小结:生1:每小格是一分,从15分开始接着数4格下去,16分,17分,18分,19就是4:19。
生2:分针比较接近20分,再往回数一个,就是4:19 „„
4、仿练:做一做第2题。说出你是怎么看的,用2种方法记录。
三、小结质疑: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很好,根据不同的时刻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又对又快的读出这个时刻。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四、巩固练习:
1、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连线。练习十五第6题
2、读出钟面上的时刻7:00,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过5分种后是什么时刻?过2分钟是什么时刻?独立完成第7题。
五、操作应用
1、看看小明快乐的星期天,第8题。
2、说说你在生活中记录的时间,先小组交流,再介绍给全班同学。也可以介绍你一天的生活。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
3、机动:用钟面拨出一个今天新学的时刻,并介绍这个时间你大约会在干什么?
六、课后延伸: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小小商店(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刚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以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人民币若干,自制钱包,服务证,分头准备各种商品,学生自己去商店了解价格,贴上标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平时去过超市吗?你最喜欢去的是什么柜台?买过什么?
二、活动策划:
1、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你想参加吗?首先我们必须要开一家小小的商店。出示课题。
2、要开一家综合商店先要做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把各种商品分类摆放在不同的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请6个同学来摆放,其他同学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摆完后介绍怎么分类的?
4、介绍各种商品的价格:这些商品上标的价格你都认识吗?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每一类商品的价格。如:一包蛋糕2元„„
5、选出总经理和服务员,做好准备。
6、提醒注意 :如果在购买物品时人特别多,你们应该注意什么?守次序,排队„„设立文明顾客奖。
7、介绍废品回收点。
三、开始活动:
1、活动示范:
问顾客:你想买什么,应该到什么柜台上去买?你有多少钱,打算怎么付钱? 问售货员:她要买的商品要多少钱?你要找多少钱给她?
2、检查,质疑,还有什么问题吗?要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3、播放音乐,营业员开始招揽顾客,其他同学拿着钱开始购物。学生排队购买,教师巡视。
四、活动汇报
1、结束后,组织一部分学生汇报:
①、你在活动已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大家觉得她这样解决好吗? ②、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 ③、每个柜台的售货员计算一共卖出去了多少钱的物品?汇报。
①、废品回收站的回收员汇报:一共回收了多少东西,付出多少钱?
2、讨论交流:
①、你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介绍你的购物过程。②、购买相同价钱的商品有没有不一样的付钱方法。
五、活动小结 :今天通过这个活动,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九单元:统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93页,例1,小小统计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和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同学们,校园的花坛里开了许多花,你们看,五颜六色的多漂亮呀。出示主题图,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2、学生自由提问,可能会有学生提到:校园的花坛里面有些什么花?有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呢?„„
二、合作探究,体会过程
1、小组讨论/:你们提的问题很好,能一眼看出每种花各有多少朵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吗?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交流:
生1: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再数一数。生2:排成一排,一个一个得对起来。师:这样牌的好处是什么?
3、活动体验:红花,黄花,蓝花、玫瑰红的花各有多少朵呢?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学生汇报,整理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结果。有的从上往下,有的从下往上,那种涂法好,你喜欢哪种?
教师引导:在四种颜色的花下面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告诉学生,象这样的方法叫做统计。板书课题。这个图叫做统计图。
在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一说,再请学生来向大家介绍。教师绘制教科书第93页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5、小组再次交流:说一说你们刚才使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涂色时,每个小各代表多少呢?怎样比较他们的多少?把P93页的统计图补充完整。标上数字和单位。
6、比较这张统计图和93页的有什么区别?
三、实践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同学们真能干,你们喜欢这些花吗?等你过生日的时候,老师再送你一枝,可是我不知道你的生日,请你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是几几年几月几日,放在桌子上。
2、请同学们帮我一下,请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整理一下,完成第95页的第1题。
3、说说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页,例2,练习十七2-4题,小小统计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教学准备:水彩笔和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了花坛里的各种花的数量,还统计同学们的生日。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2、可是我们不知道你到底喜欢什么颜色的花,我们的花有几种,都是什么颜色的?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呢?
二、合作探究,教学例2:
1、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你准备怎样调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同桌商量,提出建议:写下来,一个一个报过去,由其他同学记录下来。„„你觉得怎么样的方法好?先自己写好。
2、再次讨论: 收集上来的数据怎么统计?怎么记录?小组讨论,汇报:专门请同学报,其他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用打勾的方法,画圈的方法记录„„(若没有学生想出画正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3、请不同方法的同学在黑板上统计,下面的同学分小组整理数据。
4、统计分析结果,比较择优:刚才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中,哪一种最简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5、制成统计图,让每个小组在方格上涂上颜色表示每种颜色的数量。从这副统计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可以给老师什么建议。再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
三、学习小结:刚才我们是怎么统计的?我们把统计的结果用这样的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好处?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意义。
四、巩固运用:用你喜欢的比较简单的方法独立完成第2题的统计,并提出问题。
五、实践延伸:
1、课后练习:练习十七第3、4题。
2、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近生活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如“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学星统计表”“最喜欢的水果”„„课后一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展开调查,完成统计图表。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2018 年 月 日
星期 一
主备人 吴金荣
课题:少年有梦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从小怀抱梦想,树立目标,用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去实现创新进取的人生。
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梦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梦想。
难点:如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情景导入: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已的梦想,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少年有梦”的学习。听音乐《梦想起航》
二、自主预习1.什么是梦想? 2.少年梦想有什么特点? 3.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有梦就有希望
1、名人故事引入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2、师生讨论。
教师小结:
(1)有时“梦想”是不切实际的,虽然美好,但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可是,现实中有很多事情的发生就是从梦想开始的。你们猜:“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能实现吗?(2)梦想为“莱特兄弟”飞翔成功起到什么作用?(可以对照课本9--10页)生:.......教师小结: 师展示课件:
(1)实现了。因为兄弟俩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此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美国的莱特兄弟。
(2)它能够让莱特兄弟坚持飞翔的正确方向不动摇、不断的激发莱特兄弟飞翔的热情和勇气,激励着莱特兄弟激发自己的潜能,一又一次的进步和发展。欣赏:杨利伟、刘翔的图片 教师小结:
我们共同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我们个人的梦与与祖国的梦、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让我们一起携手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的机会。欣赏:杨利伟、刘翔的图片
探究二:努力就有改变
梦想不能仅是一张小小的纸片,我们更不能让梦想只是一个梦而已,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师展示课件:《莱特兄弟的真实故事》
莱特兄弟自幼对飞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先是伏在山坳里观察老鹰是怎么飞的,然后把它一步一步画下来。按照老鹰飞翔的样子,兄弟俩在1900年10月,终于制成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滑翔机。1896年莱特兄弟从发明家兰莱,飞行失事牺牲中深受影响,仔细研究兰莱飞机的部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他们又开始了自己新的试验,这次他们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的木头轨道,把飞机放在上面,弟弟维尔伯坐上去,发动飞机。飞机在轨道上滑行后,就嗖地一下升上天空了。“啊,终于成功啦!”话音还没落,飞机突然坠落下来。“到底什么原因呢?”兄弟俩又开始思考起来。他们试着把轨道从斜坡上拿下来,放在平地上,再次试飞。这回飞机一下子飞到三米多高,而且能水平向前飞。飞机飞行了30米左右后,稳稳地落到地上。莱特兄弟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他们抱在 一起,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莱特兄弟从收到爸爸的怪礼物到研制飞机成功总共用了26年,失败了无数次,试飞的时候,莱特兄弟也多次摔伤。看来,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成功的呀。
莱特兄弟终于圆梦了,他们的法宝是什么?
生:是坚持不懈、是执着追求、是梦想、是不断的努力进取..........师总结:是不懈的努力。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从头再来的勇气,对坚定信念和美好的不懈追求。
1、努力,需要立志。早理智,立大志,立长志。把自己的志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2、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多大的绊脚石也会变成垫脚石。
3、努力需要方法。方法对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想法。
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就改变自己落后的一面!面对未来的人生我们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勇气,还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决心,具备了这些,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一个有活力的人生!
(1)上了中学,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没有?
(2)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答案提示:此活动两问,可以让学生据实回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答案不统一。
四、课堂小结
一、教材分析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已经在环保、医疗、工农业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生物相关的各项技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微生物培养技术。本专题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基本技术,以增进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动手动脑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进行微生物的培养。②过程与方法。尝试进行倒平板和平板划线等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动脑做科学的乐趣,体会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四、教学准备
①课前4天~6天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通过自己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发现在具体操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②编写教案、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视频。③准备2组学生,课前进行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并拍摄学生视频。④将学生制备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将培养皿干热灭菌,并培养大肠杆菌,将菌液分装。⑤准备75%左右的酒精等相关实验用品。
五、教法和学法
学生观看制备培养基视频,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体验亲自动手接种大肠杆菌的乐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物展示被污染的培养基,师生共同回顾获得纯净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入侵。
知新:传统发酵技术中所用的微生物来自于自然界,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这节课,我们将会尝试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
(2)学生汇报培养基的制备,领悟培养基制备要点。学生结合自身课前所做实验的录像,讲解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醒大家值得注意的事项等。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包括计算、称量、熔化、灭菌、倒平板等五步;牛肉膏、蛋白胨易吸潮,称量要迅速并及时盖盖;琼脂易糊底,加热时要不断搅拌;不同微生物适宜的PH不同,要调节培养基的PH等。
追问:配置培养基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学生交流、表达后,教师进行点评。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3)学生尝试进行倒平板操作,体验无菌操作要点。为使学生初步了解倒平板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教师首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演示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再由学生亲自尝试该操作,以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在巡查学生实验过程中,用手机或相机对学生的规范和不规范操作进行抓拍,通过投影将照片展示于大屏幕,以便对实验点评。
学生结合操作,讨论下列问题:①倒平板过程中,你有哪些无菌操作?②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③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提示:因琼脂在44℃就凝固,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要迅速。
实验结果与评价:①是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了无菌操作。操作中,部分学生并不能熟练地用左手打开皿盖右手倒培养基,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学生打开皿盖,另一位学生倒培养基;个别学生因不理解平板为何要倒置,在培养基未完全凝固时就把平板倒置。②制作好的培养基要放在恒温箱内,在37℃环境下培养24h,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若无杂菌生长,即可用于纯化大肠杆菌。提示:因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上一步只是向学生作说明,课堂中并不操作。
(4)学生尝试纯化大肠杆菌,熟悉无菌操作要点。教师展示课前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的照片和实物,指出菌落就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大肠杆菌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的菌落为深紫黑色、光滑、湿润、带有金属光泽。教师介绍接种大肠杆菌的4种方法,并说明任何一种接种方法的核心都是防止杂菌污染。
提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板划线操作,教师可在课前播放平板划线操作的视频。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交代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取菌液之前及取菌液之后,装菌液的试管口都要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划线时最后一个划线区域不能触及第一个划线区域等。
学生结合操作,讨论下列问题:①共灼烧接种环多少次?每一次灼烧的目的是什么?②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③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实验结果与评价:①是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了无菌操作。操作中,部分学生将皿盖打开进行划线操作;个别学生不能及时将棉塞塞上;部分学生未将接种环冷却就进行接种操作。②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内,在37℃环境下培养24h、48h,观察并记录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数量、位置等。大肠杆菌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培养24h和48h后的菌落大小不同,但是菌落分布位置相同。(这一步在课后完成。)
追问:如果你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菌落,你能分析出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吗?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5)学生观看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录像,进一步体验无菌操作。
提示:不管是通过何种方法接种大肠杆菌,都要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h和48h后,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
特别提醒:实验后,所有用过的培养基、培养液等都需要统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丢弃,否则将会造成环境污染。
教师讲解菌种的保存: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对于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积累文言词汇,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诵读中理解、鉴赏,在互动中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平等交流法。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2.交流合作法。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3.“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心投入学习,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不断闪现。
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营造氛围:多媒体播放有关《桃花源》的视频短片。
2.复习旧知:背诵全文,复习文言知识。
3.结构提纲:发现桃花源?邛进入桃花源?邛 访问桃花源 ?邛 离开桃花源?邛 再寻桃花源
4.穿越时空,连线采访:
采访对象一:武陵人
(1)桃花源里的环境如何?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你,他们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这与你生活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3)你为什么没有想过要在那里留下来?
(4)桃花源中人告诉过你,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起这里。你是出于什么想法要把这件事告诉太守的?
(5)机动问题若干。
采访对象二:陶渊明
(1)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中的哪些片断?请为大家点评一下。
(2)你的开篇写得那么真实,比如时间、地点、年代、人物等等,为什么结尾却让桃花源神秘“隐形”了呢?这是哪一种写作方法?
(3)请问在那样一个黑暗残酷、到处充满剥削和压迫、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和现实反差极大的桃花源?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4)你描绘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理由是什么?
(5)机动问题若干。
5.主题归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想象丰富。
7.感悟现在:
结合实际,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说你现在的生活状况。
8.展望未来:
同学们,你们今天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喜欢的形式(语言、图画、诗歌等)加以描绘。
9.布置作业:
(1)以下列话题为中心,任选一题,展开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题目一:我来到桃花源
题目二:今日桃花源
题目三: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思考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细胞器第2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2 细胞的分化 教学设计 教案07-16
细胞的教案06-15
《伟人细胞》教案设计05-24
细胞生物教案设计10-15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案11-01
七年级生物教案:观察细胞的用具06-19
1 细胞的增殖 教学设计 教案07-21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09-14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09-20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教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