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精选13篇)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篇1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本文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先后探讨了环境与文化的`继承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东西方城市环境设计的异同,得出结论:现代的环境设计已不是简单的规划和美化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环境的全面再创造.

作 者:熊文思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6刊 名:文艺生活・文艺理论英文刊名:LITERARY THEORY年,卷(期):“”(10)分类号:G07关键词:环境 文化 发达国家 环境设计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篇2

一、审计环境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对审计环境的研究情况如下:一是集中在关于审计环境是否是审计理论的构成内容的定位上;二是针对我国审计工作的实践、或知识经济时代所提出的改善审计环境的思考;三是加入WTO产生的新的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审计环境影响的研究。从总的情况看, 虽然国内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 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但是绝大多数仍然是探讨某一个或某一方面问题的文章, 缺乏全面、详尽的阐述。这说明目前我国审计环境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制约

1政治环境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政治需要国家审计, 但在如何发挥审计职能方面, 各国采取的方式却不完全相同, 由此出现了各国不同的审计管理模式。不同的审计模式又直接而具体的制约了国家审计的审计行为和审计效果。

目前国家审计组织实行同级政府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双重领导”模式, 各地方审计机关在行政体制上隶属于各级政府, 上级部门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在组织、经济和人员的配置方面都依附于政府, 严重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

2法律环境是指一国法律的完善程度、执法力度和社会的法律意识。国家审计必须依据法律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并强制被审计单位接受、配合审计, 因此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持, 以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经济环境是指一国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目前,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根据“政企分开,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管理科学”十六字方针, 组织生产和经营, 企业经营活动的灵活程度加大, 自主性增强, 从而提高了审计的执业难度。

4社会环境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素质、信仰及民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对审计结果公允性、可靠性的看法等。目前我国社会环境制约国家审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 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单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 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 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形式各异, 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另一方面表现在诚信、人情、人治对于审计实践的制约。

5国家审计组织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审计管理、审计资源、审计信息和审计后勤保障等方面。首先国家审计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包括继续完善审计规范、准则, 建立审计机关人员工作质量的控制约束机制, 强化内部考核制度和执法责任等。其次是审计资源方面, 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 审计人数受行政编制限制, 审计力量不足, 分配不均衡。目前我国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严重失衡, 绝大部分是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 而工程技术、计算机、环保、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较少, 降低了审计机关的整体运行效率。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完善、科学的后勤保障是审计工作的必要保证。但是目前国家审计在项目经费管理上还没有真正体现成本效益原则, 较低的福利待遇也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

三、改善审计环境的对策

1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垂直领导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彻底排除政府干预, 保证客观、独立, 其根本途径是划出政府管辖范围, 由政府部门转变为向人大负责的司法部门。应采取渐进式的改革, 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垂直领导体制, 即省级以下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 市、县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管理, 省级审计机关接受审计署的业务指导。实行省以下的垂直领导体制, 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可以分别负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资金的监督, 强化监督力度, 降低地方政府对当地审计机关的干预。

2审计执法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 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审计纪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部分审计过程和审计事实等信息应向社会公开, 提升审计执法的公信力并且变内部监督为社会监督。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应将全部审计结果予以公告, 通过社会舆论制衡地方政府和权力部门对审计的干预和制约。充分运用各种传媒载体,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 普及审计知识和审计法律法规, 在全社会上形成理解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重视审计工作、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局面。

3完善审计法律体系, 提高审计执法质量。

首先为保证审计执法效率和准确性, 增强可操作性, 有关的监督内容和监督条款应尽量具体和细化。其次, 应在法律中对审计监督的权力给予补充, 包括检查权、处理权、处罚权、信息披露权等等。

4加强培训, 建立后续教育制度。

浅论建设和谐社区环境与文化 篇3

关键词 建设 和谐 文化

就建设和谐社区环境与文化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和谐社区重在生活环境建设

牢固树立社区工作是城市工作的永恒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重要切入点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生活环境是社区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与社区全员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不断创新社区环境,着力美化靓化社区,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中之重。

第一、从建设生活环境做起。坚持社区自然生态的协调,按照规划、分步实施,逐项推动社区环境的改造与建设,展现社区自然特色,大力提升生活环境质量。社区建设要靠社区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区环境,将“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和谐理念,进一步提升为“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的核心价值观,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形成和谐共处的社区生活环境。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充分发挥社区单位的优势,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物质、精神和智力支持。

可以说环境是一个企业和社区形象的标志,优美的环境能够吸引人,改变人并能约束人的不良行为。这就要求:一是要尽可能在社区提供给居民群众休闲、健身的场所及器材来满足锻炼的需求;二是一些老社區的生活环境及绿化环境与周边单位型社区和新开发的小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加强社区的生活环境建设。

加强环境建设应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和力度,对生活环境进行建设和改造。在现有的地域范围内,一是逐步扩大社区的绿化面积,力求达到绿色社区的标准;二是进一步对环境进行硬化和美化,根据社区地势的特点,规划、设计、建设有特色的小景点和休憩处,展现本社区环境的个性魅力;三是适当增设室内外活动场所,为居民群众提供业余生活的平台;四是适量添加室外活动器材,为居民群众锻炼身体提供保证。

通过环境建设,绘制出社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丽画卷,让居民能享有净化、绿化、美化生活环境的空间,有助于居民安居乐业,有助于促进社区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加强社区环境管理

为巩固建设成果,为长久保持这种良好的格局,要注重社区环境的管理:一是要有专人专班负责,明确责任范围,由社区牵头,物业和社区相互衔接共同管理;二是政府给予一定经费作支撑;三是划定工作区域定人负责定期对绿地进行保养维护、花坛进行修整、水沟进行清理、道路及盖板进行维修、杂草打割,建筑垃圾的清理等,做到社区环境不留死角,并能经得起各级的职能部门来社区检查、暗访,达到有检查和无检查都一个样,把管理落实到平时具体的工作中。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窗口,建设和谐社区是一个建设社区和管理社区的过程。建设和管理如同人和自然一样不能分开,如果只有建设,没有管理就如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如果只有管理,没有建设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该说,建设是管理的前提,而管理则是建设的结果。

二、和谐社区重在文化环境建设

文化环境的建设对于和谐社区来说,如同万物生长能否茂盛取决于它们生活空间的空气是否清新良好一样。开展丰富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先进而优秀的文化氛围,是建设和谐社区并使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其一,打造社区群众文化。社区是人们生活聚居之地,同时也是人们思想观念、意识交流活动的重要舞台。通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提倡参与意识、公共意识、团结意识、互助意识,构成和谐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交流信息、增进了解、沟通感情的好平台。它有助于消除社区居民的距离感、陌生感、疏离感,促进社区居民和睦相处、邻里互助、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对构建和谐社区发挥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冲突、价值冲突、文化冲突导致人与人之间沟通变得困难,邻里关系变得生疏,人与人关系冷漠,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也变得稀薄。为形成社区成员之间和谐而居的氛围,不断丰富社区文化,集居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居民群众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规范。

活动内容和形式是提升文化品味、满足群众求乐、求新的重要手段。开展活动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一是以室外活动场所为阵地,扩大参与面,以健身为主,重在参与。二是以文艺舞台为平台,歌颂新人新事,讴歌时代精神。三是以家庭为细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居民的欣赏水平和自娱自乐的能力。四是以节日为契机,丰富居民群众节日精神生活。如举行文艺晚会、卡拉OK比赛、知识竞赛、球赛、棋赛等。既增加知识,又增进感情;既丰富社区生活,又增长居民才干。

由此,社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中,不断增强、不断加大;在活动中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在活动中互帮、互学、互助、互相沟通交流,形成相互认同、和谐相处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将居民的参与热情转化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行动。

其二,培育社区文明道德风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社区和谐的道德基础。创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气氛、发挥运用社区单位资源、不断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取得实效、既要把握其方向、又要把握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心理,精心设计载体,引导群众不断创造文明成果。精神文明是促进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和根源。

提倡社区文明和谐、促进社区物质文明,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和服务文明;提倡社区生活方式和谐,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社区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得社会美德,激发人的爱心。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区倡导爱国守法、名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居民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社区做一个好居民,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环境和氛围,使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区氛围、社区秩序,形成良好的社区运行机制,保证社区处于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状态,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道德风尚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和谐社区建设健康而快速向前推进。

论环境文化 篇4

作 者:周晚田 周庆 Zhou Wan-tian ZHOU Qin 作者单位:周晚田,Zhou Wan-tian(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办,湖南,长沙,410081)

周庆,ZHOU Qin(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xx 4(5) 分类号:G05 关键词:环境文化 内涵 特征 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的论文 篇5

一、概念的界定

(一)审美心理

对于审美的通俗理解,大多数人都解释为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具体的解释就是人们在对美的体验中所享受到的情感自由的过程。优秀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不仅可以使设计师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与创作的灵感,还可以对民众的审美心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为设计师掌握民众的审美心理的普遍性与趋势性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在当今众多的多元化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必须对大众的审美趋向做出清晰的判断,以便更好的迎合大众日新月异的审美需求,建设出更多优秀的文化建筑。

(二)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文化建筑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能提供给人们学习、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比较常见的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游乐场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受到文化建筑的数量、质量、类型的影响。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多种多样的文化建筑,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娱乐、学习提供更多的有利空间。

(三)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指在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运用建筑美学理论知识与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以环境为衬托,设计创作出既能满足民众物质与文化双重需求的室内外环境。它不仅要有完善的功能设施,还要体现出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等精神文化要素。环境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着民众的需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设计创作出具有使用性与美观性兼具的室内外环境。

二、文化建筑的审美特点

文化建筑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对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建筑不仅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交流,还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包括工农业、服务业的文化交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也有利于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出色的室内外环境也对文化建筑的功能起到深化与延续,使文化建筑的内涵美得到更好的挖掘与显示。纵观优秀的文化建筑可以发现其都具有几个审美特点:

(一)审美的主体呈现大众化特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建筑不单单只强调使用功能,它的文化传承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建筑应该努力体现大众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公众需求的多样化,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创造出与大众生活接近,大众容易理解的文化建筑设计,为民众的生活学习以及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好的公共交流平台。

(二)文化传达的模糊性

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所传达信息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当其传达的信息不确定时需要人们发挥想象力去修缮。所以面对同一个文化建筑人们往往对它产生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建筑的这一特性一方面是由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其所需的复杂的学科知识所决定的,所以人们在面对建筑物时只能掌握其主流思想不能十分准确的描述出具体感受。

(三)审美的直观性

审美的直观性是环境设计十分明显的特征,文化建筑所要传达的信息要通过文字、图案、形状、颜色等符号表现出来,正是依托这样的符号才使得文化建筑具有感觉和视觉上的直观性。

三、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本质特征

(一)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是公共文化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从最初的信息交流站到今天的新型的文化交流中心,逐渐的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民众的学习生活。

(二)文化建筑充当着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友好使者,以实物为载体,把文字结合的图像当作辅助性工具。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大众的眼界得到开拓,丰富民众的文化知识,使其更加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

(三)文化环境的设计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是承载文化多样性的载体。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理念与信念是截然不同的。如封建社会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多体现了统治者炫耀与财富的特点,建筑的环境设计极尽奢华;当今社会,文化建筑着重体现我们新时代的文化理念,表达出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四)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成果。我们中华50文明是由许许多多的文化建筑承载的,他们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代表着我们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结晶,代表着一个地区特色的文化理念,如美国的白宫、英国的大笨钟、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建筑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展示本国风采的重要场所,成为新时代文化活动的新宠。

四、结束语

论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篇6

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 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 h 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做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以合肥市为例,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 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 1 ]。伴随着这一思想观念的转变,国内的景观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景观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里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2 ]。1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1)设计立意和主题。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2)设计范围。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景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 场地+ 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3)设计过程。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4)设计手法。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 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2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 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 3 ]。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景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3)追求生活情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 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4)设计手法。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2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 3 ]。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景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3)追求生活情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 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4)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 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5)强调可参与性。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6)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7)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8)主题化的设计思想。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1)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2)植物配置。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 4 ]。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适合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 hm2 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 %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手法

(1)小区步道设计。有调查表明,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 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放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2)小区广场设计。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不仅尺度不合适,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小区广场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与周围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此外,小区内的广场设计,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3)架空设计。首层架空的手法可创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间:架空的底层首先解决了首层居民的地面返潮问题;其次架空的底层得以延伸;此外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停放自行车、摩托车,减少了额外的停车场占地。营造架空层的园林景观,首先要结合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功能布局,道循设计的理念,考虑视距的比例, 适当缩小景物的尺度,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景手法,让室内空间向室外延伸,从而起到增大空间、加深景深的作用。5 结束语

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篇7

1.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且历史悠久的古国。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风土人情等。将这些很好地运用服装设计、土木建筑、绘画艺术之中,不仅可以传达我国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还可以体现无所不容、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苏和传承。

1.2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开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了效仿日本,将原本的“室内设计”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它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强调色彩搭配合理、形态自然天成、材质肌理美观大方,能够体现出环境与艺术的高度融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不仅局限于“室内设计”,当前还包括城市规划、室内装饰、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规划,等等。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的土木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自成一支,形成了拥有民族文化风格的独特艺术。艺术师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吸收先进设计艺术理念,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纯凝练,获取其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其能够创作出更加符合民族文化思想的现代化环境艺术作品。

2.1传统文化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持久生命力

设计师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以民族传统文化为理念,以当前设计方法为手段,科学合理的融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使所要设计的环境艺术拥有持久的活力,赋予其永久的生命力,使创作出的作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民族文化韵味,促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2.2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渗透出“含蓄美”,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分支,它既包含形态语言,又存在感性语言,不仅有具体表现,还有抽象性的勾勒,不仅具体真实,而且还有朦胧模糊美感。所以,环境艺术设计时应注意以境感人,禁止艺术表达过于直观,言语运用过于泛滥,要让处于其中的人们拥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为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提供足够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含蓄性,才能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美的价值。

2.3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神形合一、虚实相生等众多的和谐理念,这些理念勾勒出和为贵、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了人与环境应该和谐统一,应该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由于我国过去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因此,使得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所以设计师们要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在设计时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才能设计出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才能使得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进行。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由于众多的外部因素,导致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走了许多的弯路,曾经设计师们一度崇洋,对西方的理念思想实行“拿来主义”,只追求高材质、高消费,而忽略设计中与环境的合理搭配,无视材料选取与实际景观的合理运用,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缺少整体规划的观念,这就使得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缺乏新颖、鲜有个性,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极为不利。

3.1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乘虚而入,后来居上

当前我国许多设计师否认民族传统的风水学理论,认为传统风水学是封建迷信,应该对其舍弃,这使得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缺失,甚至处于空白,最终导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乘虚而入。同时,由于众多的外部因素,使得崇洋思想盛行,导致我国众多古城特色、文化遗产遭到遗弃,使其逐渐失去原来的光彩。城市的设计由于受到西方理念的影响,如今呈现千篇一律的形态,失去了原本地域特色,呈现出不伦不类的艺术形态。

3.2传统设计作品日渐减少,有待保护

我国现存的拥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环境设计作品每年都在减少,而且大多集中在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的偏僻乡村。这些乡村尊重传统,爱护古民居建筑,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但由于外部经济的冲击,金钱利益的诱惑,使得这样“神形合一”、“天人合一”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少,并且范围也在逐年递减,有的甚至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使其损坏毁灭。

4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策略

4.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复制或者仿制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把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理念融入进去,使得传统与先进相互碰撞,古代与现代相互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形态,使环境艺术品不仅具有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简洁明了,而且具有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浓厚深沉。

4.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具有发展性,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对其进行选择性继承和发展,对它本身的不足应该予以摒弃。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应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亮点,然后将这些亮点放置到创作中去,之后运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对其结构进行重组,使其表现出新的韵律,形成拥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4.3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元素只有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才能得以传承发扬,现代设计理念只有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支撑才能得以创新发展。就如同苏州博物馆新馆,它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遗产的内涵,而且还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采用了现代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使其成为苏州城的一座奇葩,人们出入其中,不仅可以体验现代文化几何构型的唯美,还可以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浓厚气息。

摘要:随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得到很好的运用,众多的设计师们运用自身的灵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感悟,将其很好地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现代环境艺术的内涵,分析当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并对如何加强其运用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西方现代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方,梁朝昆.浅析产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创意[C]//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7.

[2]宋志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C]//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2008.

论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与表现 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对于精神领域的要求也在日益攀升。而随着环境艺术不断步入到当前人们生活范畴之内,人们对于其设计、表达理念等也随之提高。俗话说居必常安,方能求乐;衣必常暖,方能求丽,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必须基于不断满足当前人们生活所需这个基础之上,进而不断完善人民精神层次需求,它是城市可以说话的眼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设计的宗旨是不断美化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质量。作为环境设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设计现已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业内人士也加大了研究力度。人类与色彩的关系尤为密切,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与生理产生双重影响。因此,怎样将色彩设计、色彩理论与环境艺术相结合,是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

一、关于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主要表现特点

由于环境设计与色彩设计先天性的要求决定了它们方向与特点的多元化,但从整体情况而言,无外乎包含以下几点。第一,色彩的审美性与功能性的有机统一。一般来讲,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的功能性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以突出特定环境使用价值的色彩使用目的,类似运用色彩来彰显空间上的宽阔性(蓝色与白色)、有的则需要显现出环境的安静典雅与舒适(玫瑰色与红色)。而商场的繁华与医院的肃静都是由基于不同色彩来影响人们心理作用的,这些色彩的引入大多反应了色彩的形象功能,刺激了人们内心所需,这就是色彩的功能性。总的来讲,色彩的审美性是与功能性紧密结合的,只有二者合一,方能达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但值得指出的是,环境艺术当中的色彩设计不仅理应要满足当前人们对于环境功能性的需求,而且还要不断满足人们对于幽雅、舒适等环境美感的精神所需。第二,情感需求与色彩诉求的统一。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就在于不断积极运用有针对性的客户诉求,且通过色彩设计的表现性,对所需传播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强,并尽可能与人们的情感诉求沟通协调,从而使环境与人达到和谐共处,进而产生美感。情感需求与色彩诉求获取平衡,大多是人享受环境、安于环境的前提。第三,当代色彩与传统色彩文化的有机统一。我国传统的色彩文化是基于人文学科这个基础而建立的,广大艺术作品更加注重于内心体验的神韵与味道,崇尚的是朴素幽深与平淡自然的意境。因而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也理应同环境色彩与本土传统色彩相互统一。当前,部分设计师都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融入了我国本土化的东西,比如儒家思想、水墨文化,从而使作品整体呈现了淡泊与空灵的东方意境之感[2]。

二、关于环境艺术中的色彩排列之法

任何色彩都不存在绝对的美与丑,色彩的美就在于不同色彩相互间的互相组合,这与作曲有点相似,不同的音符可以组成不同的音感,可以是欢乐喜悦、热烈兴奋的,也可以是朴素大方、含蓄沉静的,色彩同样如此,不同色彩的组合,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情调,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如果当人的心理与色彩搭配相吻合之时,受众就会产生和谐愉悦之感。就色彩排列组合来讲,其实存在各类组合手法,但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则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同类色相的排列组合。同类色相从色相上来讲既具有同一基调,而且还兼具浓淡、明暗与冷暖的细微变化。这是一种总体上呈现“大同”思想,但细微处又体现“小异”的方式与同类色调。同类色相具有完整静寂、清爽、简洁大方以及平和的特性,最能将环境色彩做到完美统一与整体协调,它大多用于比较高雅而庄重的空间设计当中,可以使那些看似陈设繁杂、形态混乱的空间得以梳理。

第二,对比色相的排列组合。通常我们所讲的对比,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色彩个性的一种对抗程度,对比色相的引入,可以形成活跃、鲜明且强烈的环境性格,它是一种运用充满力感且极富表现力的色相配置,特别对于环境设计来讲,要特别注意空间环境当中色块自身的“面积效应”,应该慎用同等面积色块与大面积对比色块的运用,避免造成色感上的紊乱[3]。

第三,无彩色系与有彩色系的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讲,无彩色系当中的灰、白、黑与有彩色系当中的各类色调都很容易产生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而无彩色系通常显得较为素雅与平静。无彩色系与有彩色系的有机结合,既可避免大量运用无彩色系而导致的过分沉寂,同时也可避免设计当中重色部分的过分喧闹现象,这种组合的运用,不论是在环境艺术中,还是在建筑设计与空间设计当中都是非常广泛的。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绿色度,就可形成同类色调的排列组合;非生物的水体、山石与植物色彩也可形成具有同类色相的排列组合。与此同时,植物自身的花与叶、叶色变化又可形成对比色排列组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些对比色与同类色都是自然万物自身所固有的,它从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设计者对于色彩运用的可能,因而我们只能有目的对其进行运用,而不能随心所欲对他们进行操控。人工照明、建筑、铺装等相关人造物的色彩都可为环境设计进行直观增色,使这些事物的色彩同其它的色相形成同类色排列组合或者是对比色组合。因而我们在进行色彩组合之时,通常可利用各类人工色彩与景物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性。但从当前环境艺术色彩设计的现状来讲,色彩的协调与组合还只是当前设计的目标,不论从色彩和谐还是色彩对比来看,在设计之时广大设计者都必须兼顾大调和小对比的总体思想[4]。

除此之外,在环境艺术当中进行景观色彩组合之时,我们应尽量将色彩数量降到最低,并理应有配调与主调之分。古语云“五彩彰陈, 举一色为主, 而它色附之”则可以更好说明色彩设计与组合之时不能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形,必须做到主次分明,不能出现平均力量的分配,避免色彩的杂乱无章与过分刺激。

最后,与建筑艺术相比而言,环境艺术规模更为广泛与巨大。与工程设计相比来讲,则更富有人文与感情,总体来讲,它是一种非常注重实效的现代艺术,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与活动当中为不断“美化”与“实现”空间环境与生活设施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生产活动,它是活动着的、立体的、整体的设计艺术,而色彩设计与表现则在整个活动的过程当中承担起了“画龙点睛”之效。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上的、思想上的审美不断升华。因此,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表现与设计的创新,也是与人们审美需求相适应的。我们广大环境艺术色彩设计者也必须顺应当前形势 ,把握好人们的审美变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完善当前设计思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设计水平,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军.用色彩构成启发空间创意设计思维——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艺[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2(08)

[2]徐伟,罗婷.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新的探求——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外国手绘表现发展研究[J],山花,2011(06)

[3]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4]邱海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探析——关于开设室内色彩设计课程的构想[J].美术大观,2012(12)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篇9

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突出的就是多样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它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用户相比于单调乏味的建筑风格往往更倾向于富有变化性的艺术文化风格体验,这就需要借助于环境艺术这个平台来展示更多元丰富的文化建筑内容与风格,需要设计师营造出完美自然的环境氛围。除此之外,审美知觉的直观性与信息传达的多维性也是影响多样化艺术审美需求的重要因素,极强的感知与渲染力可以使受众完成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②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体验更多的聚焦于综合性、复合型的多种感官体验,这有利于更加接近于自然纯朴的效果并且给人以心灵上与精神上的净化

3.2自由快乐、动态的审美需求

所谓的自由快乐审美需求就是最真实的贴近生活,而不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梦幻型艺术猜测,核心理念就是尽可能的使得广大民众的身心得到放松且压力得到缓解,并通过审美思想升华与开拓环境艺术设计来实现对文化建筑美的向往与追求,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再者,所谓的动态审美需求就是打破传统意义上静止的审美思想,使得互动形式的艺术创作与开放的文化氛围来双向的加强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站在欣赏者的视角变化来构建灵动且充满生机活力的艺术意境,从而为文化建设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研究提供较好的素材,阴影与光线角度的变化也是一种动态的审美需求,希望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对此引起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不同的且多样化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引领了不同的审美趋势,建筑行业更是如此,要想赋予建筑更加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使其焕发出极大的吸引力与旺盛力,就必须要迎合大众的独特审美需求,使得新颖绚丽的文化建筑在根系本土文化的同时又紧跟潮流变迁,因此,必须要了解与掌握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黄浩,任坤,王静.从审美角度分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11):197~199.

[2]白龙,王丽雅,霍迪.从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17):133~135.

茶文化在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篇10

在浙江的水环境设计中,人们较多地使用茶文化的符号。设计人员可以以茶文化的水环境景观为设计基础,将绿、蓝、白作为水环境的基本色调,在水环境的景观设计中较多地是应用植物、灯光、亭台楼阁等,使得整体的景观较为唯美。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小品雕塑,进而切实地展现与水环境相一致的主题思想。在水环境茶文化符号的选择上,较好地结合了新时代的特色和社会气息,浙江的水环境建设与当地的茶文化特色相结合,选用茶艺、绘画等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此外,设计师还择具有文化韵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在水环境的主题上进行渲染,进而使得茶文化的精髓更为直观明显。

3.2运用茶文化构造不同的水环境文化氛围

在水环境设计的需求上,不同的人会选择不一样的主题特色,因而所呈现出来的水环境文化氛围也是不同的。如果单纯地依靠茶文化的景观来展示水环境的茶文化主题和特色,会显地十分缺乏,因而人们也会运用丰富的茶选取进行水环境文化氛围,进而较好地营造出合理的环境文化特色。在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水环境建设当中,各类景观的选择,需要与茶道、茶德、茶精神较好地结合起来,将茶文化合理地融入到水环境的空间设计上。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较为简洁的文化建设方式进行景观的设计,合理地应用水环境中的石头、水等,创设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进而彰显出饮茶、品茶文化气息。比如,在亭台楼阁当中,将“和”字合理地彰显在其中,供人们观看和欣赏,整个景观的文化特色也会仅仅伴随“和”的存在,迅速地展现浓郁的茶文化气息。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展到今天,已然有了较多的文化内涵和韵味,所彰显出来的茶文化特色也不是传统的茶文化理念所能相提并论的,在这样的状况下,浙江的水环境设计,需要较好地结合茶文化特色,将更多的茶文化内涵及景观,融入到水环境的景观设计当中,并积极地选取一些包含茶文化内涵的特色景物,与水环境主体一起,共同呈现出别样的茶文化景观。同时,设计师应当注意,水环境中的茶文化主题,应当在于缓慢地进行咀嚼,不能盲目地进行构思,如果过于直接地凸显茶文化,会使得茶文化的精神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1]何志丹.茶文化的符号学解读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09.

[2]白杨.地域文化特征在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3]王彦伟.浙江休闲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

[4]倪妍.水文化在水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116-117.

[5]林静.中国传统茶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4:231-232.

[6]乔新雨.图形设计在武夷岩茶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3,09:92-93.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篇11

关键词:传统文化 设计理念 关系 现状 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追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设计行业的兴起大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我们可以说,设计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灵感与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求,为生活带来便捷与乐趣,创造出符合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这个行业,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设计师的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在中国城市建设规划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在创新建设家园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精髓加以传承发扬,融入到新时代的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独有的文化渐渐也成为了民族本性的一种浓缩,一种价值观念的所在。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正在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延续着,从有形的教育、文化的传播,到无形的精神,思想传承,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看似新时代的行业,其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社会,环境艺术设计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生产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劳动的成果,如用茅草树皮盖的简陋的房屋,山洞的壁画等等,积淀了劳动者的丰富创造力,也富含美感,被认为是最早期的环境艺术设计。

经过时间的推移发展到农业社会环境艺术设计再到工业社会环境艺术设计,从而到了如今的信息化社会环境艺术设计。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不仅仅是为了更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而存在,而开始从时间、空间、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开始涉及,在生理上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后,在文化上、精神上、理念上渴求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式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

千年传承的文化精髓是需要融合在当代设计中的,既能够使设计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能够将传统与创新结合,从而进发新的思想理念。同时,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也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涉及,将作者设计的象征和意义,设计形态或者需要表得出的某种情感,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相结合,从而融入在设计中,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态展现出来。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是互相需求,互相推进发展的一种关系。

二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朝阳产业,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型文化产业链的龙头。环境艺术关乎我们的未来,建设美丽中国需要脚踏实地。环境艺术设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前景越来越明朗,需求量约越来越大,人们已将环境的建设列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成绩的背后,面对美丽山川的破坏、丧失灵性的工程化河流、干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为了政绩和商业利益而过度设计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和城市公共艺术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举国上下都对城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AECOM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李凤禹曾说过。

然而,在可观的发展同时,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也很多问题,可以综合在以下三点

1 环境设计缺乏特色

近年来大街小巷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以及保守实用为主的室内陈设装饰,毫无特点的公共空间,使得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候潜意识地遵循着老套的方式进行修改,重塑,并没有大胆的去开发新的想法和创新理念。

2 过于独立的设计没有融入现实环境

设计师大胆独立的想法所构造出的设计作品,在实用价值上并没有做到完善,使得建筑物或者物品陈设等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而给人一种无法适应,不和谐的感受。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设计作品以及使用价值的浪费,既没有达到美观效果,在使用上也没有让人觉得实用,同时在审美上,反而给了人们一种不太能接受的视觉触觉感受。

3 无视自然,破坏性开发

当代众多设计师为了将设计达到完美效果,并不考虑环境因素,采用大量不环保材料,在建设过程中过度开发,破坏环境,这使得人们的家园无法负荷如此破坏性、毁灭性的开发开采。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论是精神上,具体事务上,在如今都是人们所关注和传播的,大到名族节日庆典、传统建筑维护、著名故事流传、旅游胜地开发,小到传统习俗保留、传统物件珍藏展览、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无论从哪个方面,人们在这种传统延续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花费了很多心血。但是尽管如此,在这样的广泛传播中,同样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譬如:只是一味地进行文化宣扬,教科书式的教育,并没有深入了解探讨核心。更多商业性质的传播,并没有得到人们真正的关注等。大部分传统文化无法得以传承在于人们并没有将其重视,只是功利性的传播或者旧物照搬的进行复制,而没有找到其精华所在。

其实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有很多设计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但有些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并没有将两者完整地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是基于传播某种思想,生硬地将这两者进行拼接、组合。例如仅仅将建筑外貌与古典风格结合,或者单一的将某个传统物件安置于某处,从而希望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这种表面的融合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传承文化,设计品也失去了原有的本色。

nlc202309040923

可以说,尽管随大流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在当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前景可望,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在源远流长,不断传承,但是这些单一又并存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表明了这两者的发展现状以及很多需要我们重视,修正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

三 如何将文化价值置于设计中去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理念是设计作品的灵魂,没有思想的设计作品只是一个物件,没有传达情感的设计是空洞肤浅的。

而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真正地体现在设计中呢?这是一个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1 传统文化造型与设计的融合。

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造型在为艺术设计者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瑰宝的同时,它所蕴涵的风格、韵味、形态等深层文化更加值得借鉴和探讨。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形态同时,也可以将传统文化结构进行重塑和创新,并用现代设计的审美原则来赋予其新的形式含义,进而有所保留的同时,发掘出新的形态,进发新的思维潮流,既饱含古老的精神文明和形态,又能够掺入新的文化元素,凸显时代精神也保留了传统作品的神韵

2 传统文化理念与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造物艺术,造物思想、内容题材、创作方式以及风格特点等等,都能体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与人、物等关系之间和谐的道德观念,而在觋在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得以借鉴和传承。

将现代设计的思想理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蕴含的风韵人情,以及深切的情感,热忱的爱与情怀都投入到现代的设计中,让设计富有着情感的同时也有历史沉淀出的独特风味。

3 传统材质与设计的融合。

中国悠久的文化诞生了很多独有特有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千年遗留下来的精华与精神。传统工艺品、传统建筑、传统图腾、传统图案等,无论哪一种,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这些传统材质的物品凝聚了制作者对它的喜爱,设计者对它的用心,以及传承者对它的深爱。在当今混凝土构造的城市中,正缺乏这一种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对其的用心,而这一点在传统文化中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将传统文化的材质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在质感上丰富了材质的选择,同时在表达上更能深入人心,打动观赏者和使用者。弥补了当今设计一些空洞和匮乏人情味的作品缺陷。也将文化更好的传承发扬。

4 传统配色与设计的结合。

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也用到了非常具有特色的色彩搭配,如红、黄、黑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在当今设计中,不仅仅在造型上、结构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利用,在标志性的颜色上做文章,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传统文化,比直接引用某些文化产物而造成的视觉传达更有价值。

在设计中大胆地利用传统配色,将诸多元素碰撞、重置、叠影等,更能够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之间文化的融合、搭配。

5 传统物件与设计的融合。

精致的传统物件是千年传统文化遗留下的精华产物,对于设计者来说,这些物件在具有收藏价值以外,更能够激发起创作灵感,将这些物件的形态进行重塑,或者将物件的某个部分进行放大特写,加以投入到作品中,更能凸显出某种情感,表达出某种理念。这种明显而又直接带入主题的引用方式,将设计与文化的特点直接拼接,将传统文化的作品与当代设计作品进行碰撞、结合,最简单、直接的情感表达出设计理念。

结语

无论是利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投入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将两者进行融合,都将是一种文化的碰撞,新思想的交汇,都能够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设计者,我们更是梦想宏图的绘制者,每一个设计作品的用心创作,寻求新素材,用新的发挥和找到新方式去传达才是我们所应该不断追求的理想。

传统文化永远是设计不竭的源泉,灵感的归属地,传统文化给当今环艺设计所提供的一切资源,都是珍贵的宝藏。而当代环艺设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新的传承之地,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如何从新的设计中去融入传统,将新旧元素进行融合,从而发掘出新的、未知的感受、风格亦或是其他。

作为新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我们希望在创新与时代共进的同时,也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作品中更好的体现与发扬,并做出更优秀的作品,贡献社会。

论居住区环境绿化的设计与实施 篇12

1 绿色环境设计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由具体的设计要素构成的, 环境最后给人的整体效果, 决不是各种要素简单机械的累加, 而是一个个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的综合效应, 强调的是整体的概念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

绿色植物、人是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即能提高工作效率, 又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生活, 使人心旷神怡, 得到美的感受。绿化设计与居住环境设计密不可分, 在居住区不仅与园林园艺手段结合, 且参与空间组织, 并能使空间更加完善美好, 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绿色植物起到空间点缀的作用, 突显居住区的生机和活力。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协调人们心理使之平衡的作用。

2 营造小区的文化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 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人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在对旧城区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注意保护古城风貌, 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 使得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 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满足了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乃居民的生活模式, 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人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小区规划就应力求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 使得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 又具备了现代化生活环境, 满足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3 维护小区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 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 加以利用, 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 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4 协调好小区内的各功能分区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 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 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 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 作为居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 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 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 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 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酌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 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 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 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 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 增加组团内的景观, 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 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绿化不仅在生态平衡、游玩观赏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 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 空气污染的程度愈趋严重, 人们居住在压抑、闭塞、公共空间越来越小的环境里, 人与自然的纽带已经成为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空间如阳台绿化, 垂直绿化, 屋顶花园等手法给人造成接近大自然的感觉。

4.1 环状绿化:

用绿色植物形成环形绿化, 这对建筑物将起到保护做用, 使保护对象形成良好的的背景, 创造适合人休闲、娱乐的环境, 增加建筑物的协调性, 所以, 建好绿化环带、林荫带、引导树林等带形空间才能使公共绿地达到更高的水平。

4.2 庭院绿地:

室外庭院绿化是居住区的特色、风土人情的展现, 对点缀环境满足人们生活习俗要求, 形成安静、有趣味风味十足的小环境具有特别意义。北方人喜欢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聊天、下棋, 在春日里晒晒太阳, 享受难得的阳光, 这就是庭院绿化所发挥的作用。

4.3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含阳台、平台、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较好的解决了建筑用地与绿化面积的矛盾, 加强建筑物与景观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可以使高层的居民生活在绿色的氛围里, 与地面建立愉快的视觉联系, 同时可避免来自低层部分屋面反射的眩光和太阳的辐射热, 具有柔和、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效果。

5 居民小区中植物的配置

5.1 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

注重色块在居住小区中进行植物配置时, 也应该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 这样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 通过各个层次, 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在进行这种层次的搭配之时, 应注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约为1:3~6为宜, 草皮面积 (乔、灌木投影范围除外) , 不高于绿地面积的30%, 另外要注意植物种类的丰富多彩。小区在注重运用色块组合的同时, 应该彻底摒弃以往的一种大色块造景的误区。但是色块的处理手法仍然在园林造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色块布置时色彩简洁明快, 可按设计者的要求任意作出各种图形图案;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 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要求;养护相对简单, 只需要一次成形后经常间断性进行修剪, 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只要合理选择色叶树种, 就可以让色块四季基本不变, 更加重要的是色块的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特别在欧式建设的小区中和环境比较和谐;容易使人感觉环境整洁有序, 现代气息较浓。合理运用色块, 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现在常见的色块组合有:红色块为红叶小檗, 红花椹木;绿色块有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杜鹃;黄色块有金叶女贞、洒金珊瑚、金边黄杨;也有用红绿草、雪叶菊等草本花卉。

5.2 掌握季节性观花观叶植物相搭配。

“春意早临花争艳, 夏季浓荫好乘凉, 秋季多变看叶果, 冬季苍翠不萧条。”这首诗道出了季节变化及对小区设计的最直接要求:应保持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另外注意整个小区的色相变化, 在有色树种的搭配上, 可以采用一些色彩对比度较大的树种, 这样可以使小区的绿化更加生动活泼。

5.3 以草本花卉弥补木本之不足。

虽然草本花卉在应用中的管理比较烦琐, 但是相对来说更容易为进行控制, 易于成为造景要素。在组合时必须考虑到小区中植物的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生长势等方面, 才能互相协调。对于每个组合的设计时, 还应该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5.4 主基调及主景。

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主题思想, 每一个园林也必须有一个视觉焦点,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园林中的主景。对于城市居住小区设计来说不可能不考虑其焦点景物的配置, 可以是水景, 也可以是山石景, 也可以是植物造景, 只要能与环境相协调就是好的, 能被小区居民所认同的就是优秀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小区的主基调的问题。现在的园林不是空洞的、没有思想的、没有内容的园林。

城市居住小区的绿化, 作为城市园林的一部分, 为城市人群聚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只有园林设计师尊重生态学的观点,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 不断进取, 才能使居住区的绿化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

摘要:绿色设计不单是环境的功能设计, 同时也是与居住区设计和居住者的生活相结合, 注重功能上的目的性和使用上的实用性。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篇13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也时好时坏,中国的周边环境的复杂是世界罕见的中国陆地面积达到了960万平方公里,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土地,从人类诞生到现在,为了生存,战争时不时的发生,随着历史推移,人们厌倦了彼此之间的斗争,从而希望和平,到现代,国与国之间很少发生战争,但是彼此之间的摩擦是必不可少的,就说我国在历史上很少对其他的国家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在与邻国之间的摩擦尽量都以和平谈判的形式解决。

1.首先说一下中美关系

美国是世界的霸主,靠着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一跃而起。虽然它和我国不相邻,但对我国的安全存在很大的威胁,其在整个亚洲与些许国家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就比如手日本,在中日钓鱼岛矛盾争端激烈的时候,日本强行登陆钓鱼岛,美国的航空母舰就在边上,中国

本着你不争我不争的态度,先把这件事放一放,等到我们国家真正有那个实力的时候,那钓鱼岛就是我们国家的,再说钓鱼岛本来就是中国的,历史的许多资料都表明了,如果当时我们的先人们不知道会对今天造成这样的局面,我想也许他们会留下足够的证据说明的,但就像现在中国不对钓鱼岛问题作出有效的措施一样,不知道将来会对后人有何影响。有了美国的保护,日本才会作出了那么多的有损我国领土主权,有损中国经济利益的事情,像这样国家还有韩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试图排除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因此,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

2、朝鲜半岛并不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的动荡将影响中国多年建设的“和平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由朝鲜发射火箭和进行新的核试验所诱发的紧张局势,造成的连锁反应超过以往。“弃核”和实现半岛无核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3、中日关系: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围绕钓鱼岛争端以及海上划界问题,中日之间产生严重纷争。东海问题主要涉及日本,但一旦引发冲突,对全局影响较大。

4、南海问题: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南海问题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纷争,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响也不容低估。

5、中印关系: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冷战结束后,印度对华猜忌、防范的冷战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消极影响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而且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恶化的可能性。

6、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等对中国安全威胁不能低估:“台独”、“东突”、“藏独”等分裂势力都是威胁国家统一安全、对国家安全构成挑战的因素,这些敌对分裂势力内外勾联,不断进行捣乱破坏。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核心利益。

对于恐怖袭击事件,近段时间以来,发生在火车站,大街,等公共场所的特别多,2014年3月4日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一伙暴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见人就砍。最新消息显示,已造成29人遇难、143人受伤。2014年时间3月8日0时42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型客机执行从马来西亚吉隆坡飞往北京(MH370)航班任务,机上共搭乘239人,包括150多名中国乘客。1时20分,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至今已发生超过

24小时。马航表示,目前仍未找到任何残骸证据。不能只看表面,因此分析反省和解决一系列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砍人的是新疆的分裂势力,也就是新疆人。为什么要砍人,这个很难说,政治目的可能性最大,背后的最大谋划着不一定是新疆人,恐怖组织的可能性大,而受利用的人是新疆人,利用新疆人的人有其它的目的,而被利用的新疆人是期待独立而被利用。国内的安全与周边的安全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都要做好防范于未然。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

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上一篇:模拟仿真监控系统下一篇:技术学校学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