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篇1

1、有限责任原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市场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就有可能亏损破产,以注册资本承担有限责任,还给失败者以东山再起之机。

2、多元投资原则。社会法人参股,便于相互监督与相互扶持,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企业职工与社会居民参股,容易形成企业经营与社会经营,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居民,形成社会效益。

3、内在动力原则。工资所体现的是雇工关系,不利于激发经营者与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如果让企业经营者与企业职工2/3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工资,而是来自分红,那他们就会拚命。拚命 才干=企业效益。

1、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的现代企业用工与分配制度

强调以人为本。实施谈判工资,重点在于一个“谈”字,即一对一的协商,应当充分尊重职工,允许谈成,也允许谈不成,要避免传统工资调整中的平均主义的做法。

应坚持的原则:

a人才市场定位原则。b财力相适应原则。c联系教职工实际的原则。

确定综合的谈判工资指标:

a技术指标b成果指标c主观指标d客观指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操作过程中的不公平感,接受监督,规则应请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2、建立企业产权制度

产权经济学认为,由于经济资源稀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只能由指导和约束人们经济决策与行动的对产权进行初始界定的行为规则来解决,这种对产权进行初始界定的行为规则即为产权制度。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企业主制、合伙制、股权转让受限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制以及股权可自由转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虽然就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而言,会出现几种产权制度同时并存、但以某一种产权制度为主的情形,这并不妨碍上述划分。

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发展速度过慢,国家的基本方针就是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人们则有不同的理解。基本有三种意见:

1、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坚持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产权明晰,二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诚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是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部内容,还得研究。至少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在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上,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决定。我国政府具有两种职能。即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前者凭借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宏观调控手段,管理社会的各种经济成分,使其协调发展;后者凭借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国有经济、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两种职能不同,管理的方式也应不同。政府应设立两类机构,一是专司社会经济管理的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机构,专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按照法律界定的财产界限对国有经济实施科学管理。

b在国有资产专司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分组监管。在国有资产所有权上,通过国家统一所有,统一投资,以投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明确其产权关系,使公司变为独立的法人经济实体。在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经营收支与政府的公共预算混合使用、这就使政企难以分开的症结所在。国有资产专职机构的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收支,都要接受人民代表的监督。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国家股的分红,派息与国有资产转让的收入,国有资源及其使用权收入等,都要纳入法规。

3、建立现代企为经营管理和经营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经营观念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旧有体制影响,特别是在这种沿革下暴露出来的矛盾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和不相适应,如何改变经营观念,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今日企业管理问题何在,45年来最流行的企业管理方法,虽然都很解决问题,但是,除了最近提出的“外包”与“再造工程”外,没有什么新东西。

其原因是:企业管理层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很管用,却忽然发现一个个企业都陷入危机,而且束手无策,问题的症结何在?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这些组织包括企业在内,赖以建立及动作的基本根据,已经与现实脱节,以至于组织的行为与决策,包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决策都是沿袭旧的,是否真的合理,没有人考虑过,这就缺乏经营理念的表现。一定要明确自己企业经营理念,所谓经营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顾客及竞争者、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这些可称为企业的“经营理念”(theory of business)

什么是有效经营理念的内容,一套经营理念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识,包括社会及其结构、市场、顾客及科技情况的预见。第二个竞争是对组织特殊使命的基本认识。例如,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电话公司界定其使命为“让每一美国家庭及公司都拥有电脑。”第三部分是对完成组织使命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认识。1802年创立的西点军校,即界定其核心竞争力为“培养受人们信任领袖人才的能力”。1920年左右,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定其核心竞争力为:“建立技术领导地位,让公司不断改进服务,同时持续降低成本。”

总之,对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如何在新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中脱离而出的领导地位。经营理念形成是经年累月的思考、努力及实践才能做到的。

4、有效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基本要求

对大环境、使命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认识,绝不能与现实脱节。1920年代初期,马克和他的三个内兄弟创办了一个平价零售店。这四位穷苦青年,希望通过这一新事业为低层顾客服务。这些高质平价商品吸引了大批“新顾客”,同进,确定了公司核心竞争力,并确定零售商的核心竞争力为“优越的采购能力”。最了解顾客的是零售商,不是制造商,应由零售商设计及开发产品,进而挑选制造商,制造商再根据零售商提出的商品设计、规格及成本等各种需要进行大规模生产,先后花了5-8年的时间,才渐渐使这一理念被企业界接受。要让全体职工理解经营理念。经营理念创建初期,企业职工们比较重视,也很理解。等到事业发展了,职工们把经营理念视为理所当然,而逐渐淡忘,组织松懈、停止思考。切记经营理念不能取代训练;经营理念本质上就是训练。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篇2

制度是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 为大家的生活与工作无形中起到了规范的作用。而企业的管理制度则是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提供着行为的规范,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更为科学的管理方式, 使企业摆脱传统管理的缺陷, 使企业走上正规化、科学化,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措施与作用。

1 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

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主要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思想、管理形式等方面, 同时也会根据市场发展而提出适应潮流的发展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各种活动与企业员工都提供着一定的约束原则, 是企业的管理在企业不断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既定的习俗, 将这些习俗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最终就成为现代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既是企业内部制度, 又是企业员工需要遵守的准则, 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若是想要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强大, 那么就需要企业制定出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同时也要让企业员工严格遵守。若是一个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那么这个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困难, 很难发展壮大起来。

2 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1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古话说得好“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所以企业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在企业中若是没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来束缚员工的行为, 那么员工在上班的时候就会很随意, 想来上班就来, 不想来就不来, 这样的企业是很难发展下去的。而企业的管理制度若是能够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而员工又根据管理制度进行工作, 那么员工的整体素质也会有所提高。另外, 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一定要符合“以人为本”, 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利益, 员工的利益得到满足, 那么在工作的时候也会投入更多精力, 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无形中促进企业的发展。

2.2 提高企业生产工作效率

在企业中若是管理制度利于企业的发展,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调查表明, 如果企业没有正确的管理规章制度, 若在处理一份文件的时候明明只是需要5~10 min, 但是中间环节却是需要经过不同的部门进行审核, 这就需要浪费3~4 d左右时间, 这样就会使执行这份文件的负责人失去耐心, 从而影响文件最终的处理效果, 降低了工作效率。若是企业中有着正确的管理制度, 那么处理文件的时间就会减少, 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也会增加企业收益, 促进企业的发展。

2.3 为企业员工与管理者提供方向与指导

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定的方向, 同时也会指导员工如何工作。企业每天的工作都是不同的, 不同的员工做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工作效率上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个时候企业的管理制度就会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根据每位员工的不同工作素质而分配工作, 规范每个岗位上的员工, 也会减少一旦遇到棘手问题时各个部门出现互相推诿的状况。另外, 也会减少一些环节,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4 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

企业的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政策与目标, 但是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中却是很难实现。现代企业管理中, 利用管理制度可以将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政策与目标充分地显示出来, 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将企业发展的信息快速反映出来。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若偏离企业的规章制度, 企业管理部门就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发展。

2.5 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传统的企业管理生产环节过于繁琐, 很多环节都是不必要的。所以,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省下很多不不必要的环节, 这样就会节省时间与财力, 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3 结语

企业若想获得长足的发展, 在企业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制定创新性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内部发展顺利, 又可以保证企业在社会大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 乘风破浪, 披荆斩棘, 获得良好的收益, 规避风险, 获得较为可观的发展前景。本文仅从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浅析, 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人对企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型探讨。

参考文献

[1]齐永志, 齐永霞.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对策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30.

[2]刘婷婷.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经管空间, 2011 (7) :86-87.

[3]李晓蓉.试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 2009 (6) :67.

[4]鲁兆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与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2) :88.

浅谈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管理制度;新形势;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3-2

0 引言

随者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机制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里,合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是在合作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制定良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现在法律的不断完善具体化,我们已经迎来了《劳动合同法》的时代,这样一来,在法律的保护下规章制度就格外重要,与劳资双方都有益处。我们知道,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约束和管理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让他们能够适应并习惯性的去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便在日后工作时可以不用时时的监督他们。让他们自觉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知道,拥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员工,只有员工都能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企业才能有更好的经济收益,有了好的经济收益才会有更加有潜力的人才到公司上班工作,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这就是说,好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所以,无论与人合作或是自己的企业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的重要性做出了以下几点分析。

1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企业拥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规范化管理。管理制度是作为一种约束员工日常行为的准则,能够为员工在工作中指明方向。并且,通过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员工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应该履行哪些义务,自己工作后会获得何种收益,也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否该做。没有漏洞没有歧义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的设定,能够使员工知道自己努力后会有什么样的报酬,能够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让员工在工作时充满斗志。我们大家都知道。员工多么努力的工作其实就是为了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做管理的就应该给员工明确的获得利益的途径,让他们能够清楚并且心甘情愿的为公司做事,这样也能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同样,通过管理制度,也就是奖惩,员工可以清楚的知道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是什么,这能够起到威慑员工的作用,使员工能够自觉抑制住自己的不良行为,不做出格的事,不做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也是劳动者与老板也就是劳资双方要履行义务、享受权利的过程。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是需要用多种的措施来保证的,当然,劳动合同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措施,那么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很重要的保证。通过规章制度劳动者与管理者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通过管理制度,也能够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的秩序,让企业更平稳的发展。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比较科学和完善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企业与员工或者合作方之间不必要的问题,也可以帮助企业在劳动争议中获得制胜,可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一个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 不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劣势

一个规范完整的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在劳动争议处理中把握主动权,提高胜诉的几率,也就是说,如果相反,一个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它会成为劳动争议的一个错误点,也会成为企业在劳动争议案中的败诉点,换句话说,管理制度是由用人单位也就是企业自己制定的,目的就是在保证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享有劳动权利并在单位范围内适用的规则。如果制度制定不合法不完善,那么,企业将会增加意外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各个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与扩大,企业员工常常被实际排除在企业管理决策之外,员工对管理制度不清楚,从而导致劳资关系紧张、职工与企业管理层对立,这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削弱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般说来,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营利润与企业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否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做事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好坏都有关系。如果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将大大减缓劳资矛盾,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应该充分的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制度,以便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率。但是,由于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引起了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劳资矛盾大大加剧,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我们已经知道,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则可能与之相反,不但不会帮助规范企业管理,反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麻烦。同样,一个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会让员工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投机取巧的心理,最终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说,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制定规范和完善的制度。公司管理制度的不完整,说明组织管理不完善,此时,也是很难做好绩效管理的。并且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员工也会出现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不去工作的现象,总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会为企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意义

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也是指引和引导员工的行为标准,为员工的工作要求提供一个方向。企业管理制度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点,甚至重于企业文化。既然是管理制度,那么当然应做到完善,做到细致入微,以免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让员工明确的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制度中增加相关的获利方式,让员工知道努力的方向,通过奖惩制度,让员工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细致完善的管理制度会涉及到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及员工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这些方面对于规范企业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紧密相连的,通过企业管理的形象展示,员工也能更深刻的了解企业的文化。而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会帮助企业解决各种模棱两可的问题。所以说,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总结

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在一个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管理,我们需要每一个员工知道企业看重的是什么。为企业建立一套成功的有益的价值观念,我们需要让员工知道我们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我们的企业注重是什么这都是员工需要清楚的,企业的价值观和团队意识可以让员工们明白自己是集体中一员,只要通过努力就取得成功。我们要善于管理,重视规章制度的建力与完善,发挥员工的主动精神,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众所周知,效率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只要效率提高了,一切就变得轻而易举。

通过以上叙述,看看如今我国各大企业的不断发展,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纵观整个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查漏补缺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具有活力的在竞争中不断进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世民,曹瑛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 陈燕敏.浅议激励与员工积极性[J].科技资讯,2006(03).

[3] 王信亮.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 任水林.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J].中国证券期货,2011(04).

[5] 李文佳.关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与经验[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2).

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篇4

企业制度是维系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 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制度的只要作用有:

1、正常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有效组合。

2、工作性管理与非工作性管理的有效组合。

3、调动积极性与有效控制的有效组合。

4、有形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的有限组合。

5、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有效组合。

6、管理模式的组合。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全世界中小企业竞争中,只有少数私营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对私营企业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将构成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环节。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私营企业在生生灭灭,只有少数私营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对私营企业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将构成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环节。

一、企业管理制度---我国私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实分析 企业管理制度对于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而言,其治理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家族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主要掌握在由血缘、亲缘和姻缘为纽带组成的家族成员手中,主要经营管理权由家族成员把持,企业决策程序按家族程序进行。家族治理模式的特点在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企业决策家长化;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较弱等。

私营企业采用家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稳定性,加快企业的决策速度,因而是有效率的,对企业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旦企业规模扩大,产业资本日益社会化,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便暴露无遗,而且这些缺陷逐渐成为阻碍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家族治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管理制度---家族股东“一股独大”,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在私营企业中,企业创业者或其家族作为大股东“一股独大”,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主要经营管理权,并主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家族外的小股东由于人数众多,人员分散,所持股份少,一般很难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重大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就由掌握企业控制权的家族成员围绕着家族的利益展开,而很少 围绕包括小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的利益展开。另外,在小股东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必要的监督的情况下,家族控股大股东或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第二,企业管理制度---个人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分。

在我国私营企业中,企业法人所有权深受家族个人所有权的干扰和控制。对于私营有限责任企业而言,企业组织只是一种形式,私营企业并没有按规范的法人企业来运作,没有健全的企业法人制度来保证企业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私营企业个人财产所有权,在企业的经营和继承问题上,对企业法人所有权进行大量的干预和控制。第三,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主“家长制”作风严重,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排斥人力资本的民主参与和决策。

在我国私营企业中,这种“家长制”决策机制固化了私营企业主的“心智模式”,使他们变得更加专制和跋扈。这会不断加大企业主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成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人力资本,依赖于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决策。市场里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而排斥人力资本民主参与决策的私营企业主的“家长制”作风,必将越来越阻碍私营企业的发展。

第四,企业管理制度---注重从“内部”选拔经营管理人员,排斥“外部”人才。

在我国家族式经营色彩浓厚的私营企业中,员工往往被分为“自己人”和“外人”两个部分。企业主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安排的都是“自己人”,除极少数情况外,“外人”是很难得到这些位置的。这主要源于企业主个人及其家族对“外人”缺乏信任感,认为自己人忠诚可靠。这种“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容易引发私营企业对人才持续性增加的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稳定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其突出表现为:人力资本输出渠道狭窄,使得私营企业仅靠原来的家族成员已难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才来源单一,所受教育背景趋同,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思路狭隘;加上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无意间也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使外来人员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

第五,企业管理制度---对外融资难度增加。银行在贷款条件上,对私营企业往往设置较高的“门槛”,企业很难从它们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贷款。因为,当获得一些外部资金如银行贷款时,私营企业的经营行为、经营策略就有可能改变。贷款投资于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如果赢利了,可以归还银行本息,自己也有较大的利润;如果亏损了,那么大部分风险将由银行承担。由于我国的法律执行效率很低,银行胜诉,而法院难以执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很难有勇气和魄力向私营企业发放贷款的。于是就会出现好企业家和好项目却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现象。

二、我国私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日益成为阻碍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私营企业进行治理制度创新。有人认为,私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就是私营企业的股份化,就是私营企业上市,实际上这是对私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问题的一种误解,只追求形式上的股份化并不能解决家族控股大股东或其经营者侵犯小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问题,不能解决企业主的“家长制”作风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私营企业排斥“外部”人才等问题。所以,对私营企业应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以企业独立人格理论为基础的私营企业管理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私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主要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与治理机制的创新两个方面。1.企业管理制度---治理主体的创新。

谁参与治理,是出资者还是利益相关者?这是私营企业治理主体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源于两权分离,这实际上就是对私营企业治理主体应按股东主权的逻辑认定,其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单边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私营企业的治理主体是雇主或股东。基于企业独立人格的治理理论,强调私营企业的法人性和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此,私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就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即资本所有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一般雇员。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的法人财产,而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资产。企业法人财产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及无形资产。这些资产主要由股东的直接投资和债权人的债权形成。如果股东凭借其专用性资产获取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那么债权人也可以凭借其债权参与治理。同时,债权人的债权若无抵押,一旦企业亏损或破产,其损失也不可低估。故债权人应当成为私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另一方面,经营者和一般员工等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旦企业面临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青春年华与自信心等的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其家人的生存。同时,当代私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经营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有充足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只能来自于这些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和员工。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篇5

关键词:内部会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会计准则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要管好用好资金,保护企业投资者,提高经济效益,都必须借助会计工作进行日常核算和监督。

而企业进行日常情况核算和监督必须遵循适合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这种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指导和约束下,由企业自行设计的、适合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规则、方法和程序通常称之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一、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立的作用

1.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制度

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不同单位的具体化,它能把国家有关会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是单位理财意志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2.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有些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都是与单位会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必须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使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在单位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有利于改善企业经济管理

制定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参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使会计工作渗透到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于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客观要求

1.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产权清晰,必须建立相应的财产核算和管理制度,尤其是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

要保证权责分明,必须通过会计处理好经济责任受托及利益分配关系。

要做到政府和企业分开,必须明确会计人员的单一身份,强调会计应把企业作为其服务主体;要实现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会计制度在内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序,健康,灵活地运行。

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2.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

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即建立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中心,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为基础的会计法规体系。

企业完全可以依据会计准则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自行制定内部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使会计规范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宏观指导性与微观操作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3.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贯彻落实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

在我国,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因此,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要保证和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企业必须在具体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

从而,可在制度中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会计核算方法,以指导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按规范运行。

可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能使前两者的普遍指导意义更加具体。

可以说,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保证会计法规和具体会计准则正确贯彻实施的基本前提。

4.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适应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行势在必行。

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任何不规范的指令都会被电脑拒绝接受,所以日常会计工作要进入电算化程序,必须遵循适合企业的规范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5.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为了满足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的需要

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审计改革的重要内容。

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就是从社会角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施审查和监督。

而注册会计师有效的查账、验资工作,必须建立在企业有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上。

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不但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前提,也是保证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基本前提。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已成为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建议加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理论研究的力度,认真总结我国会计实践中的有关经验,尽快形成一套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使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水平的论述

1.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会计人员不仅是经营活动的管理者,而且还是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者。

要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首先是下力气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目前我们的会计队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改变这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就要通过正规的培训学习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

主要包括:第一,企业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

企业领导人应当对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全面负责;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会计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明确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

总会计师负责对本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第三,明确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

各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

3.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首先,做好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根据每一个会计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确定每一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其次,对会计工作岗位的分工,根据每个会计岗位业务量的大小和繁简程度,同时考虑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以尽可能地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第三,制定轮岗办法,要定期对会计工作岗位进行轮换,使每一个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的会计工作都能熟练掌握,从而提高本企业的会计工作水平;最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工作考核办法,保证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4.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制定该制度的过程中,应当与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相结合。

其主要工作是: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财分离、账务分离等制度;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领导和部门对限制性岗位定期进行检查的办法等。

5.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建立定期进行财务会计分析的制度,检查财务会计指标的落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查找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而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完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改善单位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篇6

“制度”一词从中国最古老的书《尚书》开始,就有了记载。号称“三礼”的《礼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诗经》中所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即是讲“有人群就必有规则”。吸收夏商文化,开辟中华文化正统的周朝,用“礼”这种特定形态的制度主导社会秩序,礼乐文化成了后来中国制度结构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春秋》提出的政治理想,引出了公羊学传统,为中国后来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历史上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制度定义出不同的答案。《韦伯斯特字典》以及《美国文化遗产大字典》里给出的解释是:“制度就是行为规范”。在《辞海》里,制度的第一含义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德国制度经济学学者柯武刚、史漫飞指出:“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中国著名企业管理学家东堂策认为:“制度是企业经营目的、观念、组织、目标、战略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准则,也是企业规范运作和行使用人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2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绝大多数员工利益而做出的科学决策。很多人进入一个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全面的了解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而只是片面记住几条与自己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规定,等到自己的行为与企业制度相抵触,而受处罚的时候,就心生不满,认为是故意针对而满腹牢骚埋怨企业。殊不知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存在制度,就应奖惩分明,否则就形同虚设。如果每个人的行为与思想都与你一样,那么制度就是一句空话,管理就会混乱。所以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而忽略整体的利益;不应一味的埋怨企业,而应从自身找不足。如若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去真正的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管理者执行力度不强或畸重畸轻,造成管理混乱,导致员工满腹牢骚。

每一项章程在建立之初,员工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和不舒服,这就需要管理者花精力不厌其烦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引导,久而久之,员工对管理规定熟悉了、理解了,也就会自觉地去遵守。如果管理者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落实不到位,或没有一视同仁、奖惩不明、畸重畸轻,那么就会导致管理混乱、滋生矛盾。因为有的部门能够认真的执行,有的却不执行,结果员工之间就会有私下的议论“某经理人好、某经理人太坏”,弄得管理者进退两难,很难开展工作。这样的结果导致员工越来越像温水中的青蛙了,责任心也下降,满怀激情的新员工不久就变成了“老油条”开始混日子,工资下降不检查自己工作态度或工作方法是否有问题,而是满腹牢骚的埋怨企业。

三、员工的劣根性问题

所谓“劣根性”顾名思义就是指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人员存在,从“专业”的角度总结,大体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有才无德,另一种是无才无德。前者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吃里扒外;后者他无事生非、拉帮结派、牢骚满腹。这类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三观不正,眼中唯有个人利益。他们好比是间谍,还善于隐藏、善于掩饰、有他们出现的地方就有破坏和纷争。对于这样的人,再完美的制度也是泡影,再好的福利也是摆设。

所以,只有在全面了解企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专人落实执行,循序渐进,管理者起模范带头作用,各部门统一严格执行,才能减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人为因素。我相信追求进步、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员工还是乐意接受一些挑战,不能接受的人就是企业要淘汰的人。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篇7

一、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总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0年底, 我国已经有3.7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比2007年增长了218%, 参保职工达到1334.6万人, 比2007年增长了255%。经过20年的探索和发展, 我国企业年金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还相当的迟缓和落后。在美国, 基本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 企业年金养老金约30%, 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企业年金计划;在德国, 企业年金养老金相当于员工工资收入的15%, 有1/3的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在日本, 有60%民营企业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然而, 我国企业年金覆盖面非常小, 仅占15%, 而且行业发展很不平衡, 参加企业年金的只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 在参保行业中, 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 其他性质的企业非常少, 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企业年金的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企业年金计划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在我国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性

(一) 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三大养老保险体系中,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进入完善阶段, 在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 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企业年金, 有条件的个人可以参加商业保险。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 也是对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有利借鉴。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使职工退休后领取的由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构成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有很大提高。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既是分散养老社会风险、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日益严重的支付压力、降低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提高了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二) 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 我国不仅步入老龄社会, 而且人口老龄化趋势迅速加快, 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广覆盖, 低保障”, 且采用的是“现收现付”体系, 当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缴费人员变化不大、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未来养老金供给不足、资金缺口过大, 最终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崩溃。而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 能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起到延伸和完善作用。企业年金作为一种与职业挂钩的退休保障制度, 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职工在退休后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且企业年金主要采用完全的基金运作模式, 市场化管理, 使投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使企业年金成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

(三) 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企业年金作为福利酬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经济效益较为突出、民主管理基础较佳的企业来说, 建立、健全企业年金, 对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强化本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确保本企业健康高效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年金通过提高员工综合福利酬薪制度, 解除员工养老的后顾之忧, 稳定员工队伍。对核心价值贡献人员形成中长期激励, 提升凝聚力, 针对不同人员缴费拉开差距, 将激励和员工价值贡献挂钩;提高员工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尤其弥补中高层员工和核心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收入落差, 吸引并挽留优秀人才。因此, 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 较好地把员工个人利益与其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度及产生的经济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吸引和留住人才、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四) 建立和发

展企业年金制度是增加退休人员收入的补充形式

在我国, 企业职工退休后, 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下, 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达5000多万人, 每年还将以3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 虽然近几年他们的养老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总体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收入相比仍然过于悬殊。二是由于职工退休后, 基本养老保险金比在职时的工资收入明显减少, 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职工平均工资大大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企业来说, 由于基本养老保险是采用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的, 与高收入人群的实际收入差距大, 造成退休前收入越高的人群, 退休后收入将大幅降低。为了解决这两种矛盾, 使职工退休后收入水平不至于降低太多, 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 这样不仅能满足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而且维护了社会稳定,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2011年5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要求“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 (股票投资比例高于或者等于30%) 的比例, 不得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30%”。政策在完善, 制度在推进, 进一步普及企业年金计划,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建勇.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资制度;必要性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趋于稳定,随着国有企业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实行的工资制度已经愈来愈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一些突出问题的显现,已比较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拖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调。因此,工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是当前社会经济问题中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现行工资制度的弊端与不足

建国以来的几次工资制度改革均将大部分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定在较低的水平上。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虽然较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有较大幅度地调高了工资,但总体工资水平还是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国有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由于缺少经济规则制约,没有按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理论、供需平衡等规则来决定工资,工资制度缺乏激励职能,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国有企业的低工资已留不住人才,大量优秀人才纷纷跳槽成为私企和外企的员工。特别是在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国公司纷纷入驻,人才的优质优价已成为共识。

另外,现行工资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弹性不足。现有的工资制度虽然建立了正常升级制度,但没有体现在未来经济不景气时工资如何调整,正是制度设计上存在的显性硬伤。第二、增加工资手段简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工资不断增加,现行工资制度在工资的增加上靠大规模的调整工资标准。这样的调整不能体现不同岗位、不同业绩人的贡献,只是按职称(职务)增加固定的数额,虽易于操作,但却容易对企业的财政造成负担。第三,现行工资制度平台过大。主要是指从下一级职称(职务)向上一级职称(职务)晋升工资时,上一级工资起点比下一级工资高出很多。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人员不分年资均在同一档次上。这种现象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比较明显,如专业技术人员工资表中副高职和正高职的起点工资比下一职称的工资高很多。于是年资不分长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后,均在同一平台上。第四,工资中的津贴部分形同虚设。津贴是国有企业工资构成中最灵活的部分。现行工资制度要求国有企业建立适合本单位工作任务特点和具体情况的津贴制度,通过设立不同形式的岗位津贴,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但在“大锅饭”思想仍盛行的当下,单位难以建立拉开档次,体现工作质量和贡献大小的津贴分配制度,平均主义分配思想严重,加上考核流于形式,工资中的津贴部分难以“活”起来也成为必然。

二、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广泛的社会性、鲜明的时代性,它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加快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过去单一的工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分配理论的发展要求变革现行的工资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一论断确立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分配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我们在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接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就明确地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而且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肯定下来,同时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因此分配制度的变革不能再是简单依照年资、职称(或职务)的高低确定,工资制度应体现包括多种分配方式,反映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工资制度改革要与人事制度改革相衔接。急迫切需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正常晋级增资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保证工资制度正常运行;以促进国有企业内部自律机制的生长发育,逐步向动态管理过渡。

(3)工资制度改革也是符合国有企业机构改革中“两个效益”原则的需要。国有企业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国有企业,都应具有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国有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社会效益不能视为国有企业;而只有社会效益,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保障,社会效益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工资制度的改革恰恰是“两个效益”原则的促进和深化。工资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工作人员的生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如果工资制度缺乏利益驱动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那么,要想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可行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改革现行的国有企业工资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和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激励手段,才会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充满活力和生机。(作者单位: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张金富、周苏、顾赛男 重组国有企业分配结构[J].人事管理,2000。

[3]倪东生、张克非 对我国新世纪工资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2000。

上一篇:安全出行须知下一篇:用对比手法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