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经典优美散文

2025-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背影经典优美散文(精选4篇)

背影经典优美散文 篇1

那年,我读高中,姐姐读电大,二人每年的学费就要几百元。而母亲的单位由于效益不好,每月只发几成工资,也就只有30多元。父亲的.工资也不高。沉重的经济负担笼罩在我家头上。为了我和姐姐的学业,我的母亲,我的年过半百的瘦弱的母亲毅然在工余时间挑着沉重的担子匆匆奔走于大街小巷送货,然后又急急地赶回家,抓起饭盒连走带跑地上班去了。

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在家学习,母亲在外面叫我。我走出去,看到瘦小的母亲正弯着腰,脸弊得通红,汗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竭尽全力地要把担子挑起。见我出去,母亲高兴地说:“妹,帮我把担子托起。”我用力把扁担往上一托——至今,我仍不能原谅自己:那时,我怎么不把货物拿少一些——母亲就佝偻着腰,摇摇晃晃地挑着担子走了。看着母亲的背影,我潸然泪下。

父亲的背影的经典散文 篇2

又是一年一度的十月天(农历)……

三年前的这些天,可以说是我父亲生命的最后几日,被病魔折磨的瘦骨如材的父亲再也抵不住了病魔的折磨而离开人世,父亲走啦,在那一刻,我发现头上的天踏下来,一份从未有过的孤独占据我的内心,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我一直迷失在失去至亲的路途上。

寒风刮着枯萎的树叶,在院子里散落,早晨的雾气贴在枯萎的树叶上,如同我流不尽的眼泪,我多么想听听父亲的话语,哪怕的是一声责骂;我多想听听父亲的笑声,哪怕是一丝的笑意;我多想看看父亲的笑脸,哪怕仅有一次。而这一切,(对)于失去父亲的我而言,何尝不是人生的全部幸福,可这一切在我醒悟的时候却来的太晚!

或许是走进十月,想起三年前病故的父亲,我的心一直沉浸在失去至亲的痛苦中,这一份痛失的心情我想将永远停留在我生命的每一个十月中。

再过几天就是冬日,暮秋的天气更多的是一份份别离的愁绪,外面阳光依旧,只是人们在暮秋的阳光中感觉不到温暖。这一份心情于我们来说何尝不能做到?如今,我为人父已经十五个年头,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我居然发现自己也一天天的成熟。父亲如同是一部书,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在父亲的文字里也不全相同。我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像别的父亲一样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可是,他为人简朴,与人为善的精神却给予了我们,我怀念我的父亲,也希望自己能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积极发扬父亲的精神,把自己作为人父的文字写好,写尽……

昨天给儿子讲朱自清的《背影》,当讲到文章中父亲送儿子去买橘子的一个情节时,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留下来,那一刻,我讲不下去,哭的泣不成声,听课的儿子见此状,看着我无语,那一刻,我还想,在有一日,我的儿子一定会感受我眼泪的痛处。

三年过去了,于我而言失去至亲的悲痛早已化作对父亲的.怀念,在我心里,我的父亲一直没有离开,如同这来来往往的十月,每一次赴约人间,自三年前的那一日起,就成为了我生命的追忆。我感念我的父亲,是他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珍贵!

如同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发生,只是疏忽,我们没有捕捉到那份真挚的情怀而已。可父亲的这份温暖,如同太阳一样,不论在那一个季节,都会给予我们无穷的温度,活在父亲温暖的呵护里,我们永远会感受到一份异样的幸福,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在儿女的心里永远是一座山,一份依靠!

记得我去省城读书的那一年,忙于收秋的父亲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去,毕竟我是第一次出远门,那是的心里总是有点担心,生怕路途遇到坏人,有了父亲陪着,心里放心一些,我的手在口袋里死死捏着父母抽给我的几百元学费,路上的一切事宜,父亲几乎全包,甚至在半途去厕所,父亲都紧紧跟随在我的后面,那是(时),我毕竟也是快二十岁的人了,在心里对父亲的做法感觉总有些多余,但是,我毕竟是读着朱自清《背影》长大的,深知自己说什么话其实都是对一个父亲那份亲情的最大伤害,与其这样,我只好选择听从。

这或许就是我写父亲背影与朱自清先生背影的不同之处吧?

到省城尽管是几百公里的路程,但是在二十年前,由于道路不好走,的确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从村口启程,乘坐县里的公共车,再到县城里准时等待到省城的车,中午我们乘坐通往省城的长途车还要休息一会,这份折腾现在想起来真的够人受的了。

我的父亲平素爱睡觉。可是我记得在送我去省城的路上,从来没有合眼,一路上总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教育我,告诫我。我有时觉得父亲有点啰嗦,可是,我还是认真的听着,这毕竟是父亲的一份心意,否则,我们会伤害我们父亲的心意。

到达省城已经是下午七点多,天已经暗下来,行走在省城的高楼大厦之间,看看身边穿梭的人影,我发现自己竟然是一只从山里飞来的笨鸟,而父亲显得更笨。好来,是我哥哥将我们接住,下车我要拿我的行李,而父亲却早早的背在肩膀上,我们弟兄两个再三争辩却还是敌不过父亲,父亲来过哥哥家,他走的居然很快,父亲扛着行李的背影出现在霓虹灯下的人影里,我的心一阵的酸疼,到达我哥哥家,虽然是一段的路程,但是,于我而言却成为一生最长的记忆,想起父亲,就会想起那次父亲的背影!

活着经典优美散文 篇3

我爸说他比我爷爷有出息,原因是供我读了初中,而我爷爷只供他读了一年级。我爷爷又说他比他爸有出息,原因是他供我爸读了一年级,而他爸还没供他读过书。他爸在我爸刚出生的那年,还没来得及跟我爸说话,就闭上了眼睛,所以我不知道他爸有没有出息。而我能确定的是我比我爸有出息,原因是我买了辆犁田机,而不用牵着牛去犁田。

我爷爷用他那绝顶聪明的方脑袋为我们这个家族想了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没死在沙滩,是后浪推了一把!”来作为总结,也算是他穷尽一生,劳作一生所领悟出的名言。我奉为经典,而我爸并不认同。他说:“我们家族应该用‘竹子开花,落地还拉。老来夸他,小草笑花。’来形容!”我认为很贴切,也奉为经典。

这年年底,爷爷在重复了他的名言之后,问我怎么看,我也得瑟的想了一下,在话里加了‘觉得’,以彰显晚辈的谦虚,又在开头加了‘其实’,以强调稍微好的学问,说:“其实我觉得,应该是‘长江的浪花溅在落草上,后浪又推了一把,前浪就再也溅不到了,落草就铺到了草地上’。”我爷爷听了,低头转着圈,琢磨了一会,用他久经世故的思想评价道:“嗯,不错不错,就是句子长了点!”

我家有五块地,我爸说,我爷爷的一生就是耗在这五块地上,从政策推行人民公社开始,他就在这地上干活,刨土掏坑,锄草种粮,那时他只有十岁,队里就给他记和大人一样的工分了。后来,有了我爸,政策又推行家庭联产,我爷爷还是在这几块地上干活,他的皮肤几乎和土一样的颜色。我爸五岁那年,他妈就和爷爷的妈一样,一觉睡下去再没醒来。之后,我爸开始打猪草养猪,还要放牛。那时候政策已经实行包产到户,大家都有了自留地,干活的劲儿就像打仗,在各自的土地里,男人挖土,女人刨坑,老人撒种,孩子盖土,干不了的就送茶水,百里开外飘荡的就是一股汗味。我六岁的爸抓不起镢头,只会玩泥巴,我爷爷觉得不能落伍,就想了个办法,教他玩‘土巴’,就是让他把小小的双手并拢,齐掌在刨松的土上拍下个手印,然后就照着手印把一坨一坨的土扒上来,够他手掌长的深度了就好,然后以双手掌的宽度,隔开距离刨第二个,接着第三个……

我爸脑瓜子就那时候最聪明,学的快,也听话,一天也能刨上个一小半块地,还搭着看拴在不远的河边的老水牛。当然取的这样的成就,还在于他的创新,他在第二天就不再用手拍土印刨坑,而是一屁股坐下去,照着屁股印扒土,这样既舒服又快。我爷爷当时看了,简直不相信这是他的种,他的种哪有这么聪明?后来,他使劲捏捏我爸的脸蛋,我爸喊疼,他又瞅瞅我爸的单眼皮,才得意的点头说:“这是我的种!”

为这事,我爷爷连煮了三个鸡蛋给我爸吃,还到处宣传,乡亲们都夸我爸灵泛,以后肯定有出息,而且每每自家孩子不听话或者不做事,就拿我爸做比较,当着他孩子说:“你就知道玩,你看人家王八多灵泛,多听话,你怎么就…”

我爸听了也得意,他一连就吃掉三个鸡蛋,丝毫不给看着他吃,站在一旁吞着口水的他的老子留上一口。

我爸八岁的时候,在村长的动员下,我爷爷给他上了学。我爸说他会写的第一个字就是1,随便使劲划上一条,往哪边斜就顺着往哪边看,到底是个1。他学会读的第一个字母是O,只要嘴巴成个圆,再吐出一口气,就标准了。

我爸在刚刚要一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不再肯上学了,他说他喜欢刨土,而家里爷爷一个人确实也忙不过来,所以也乐意他在家干活。乡亲们见了很是羡慕我爷爷有这么个懂事的崽,我爷爷很不谦虚的说,这是他的福气!谁知道我爸怎么想?我爸是舍不得那头牛,说的更甚一点是舍不得牛拉的屎。我爷爷忙着干活,天天把牛拴在同一块地方,草都啃光了也不管,牛就饿的瘦了,拉的牛屎,干瘪瘪的一小团。我爸放学回来牵牛,看着就不干了,硬是拉着牛去草肥的地方吃上一阵,才牵回去。可牛还是瘦,拉的也是瘦屎,他索性就不上学了,每天就边干活边看牛,然后看牛拉屎。直到现在,他都说他会走牛屎运。原来啊,他之所以会用屁股印的方法去刨坑,全是牛屎所教。那天,他牵着牛在往家赶的土路上,牛在前,他小小的身子挨着牛屁股走,左手抓着牛尾巴玩,突然牛放了个响屁,就迅速的拉下一大陀湿乎乎的牛屎,从他的左手上滑落到地上。他那个气啊,在一搓杂草上擦干粘的那些牛屎,抓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就去砸那团青黑的牛屎。这一砸,牛屎又往四面溅,这一溅又溅到了他脸上,不要紧,他突然发现石头砸牛屎,牛屎会有坑,他就想着用屁股坐下去会不会有?他先往一堆散散的土堆上一坐,翻过身看,呀嘿!没坑,却有印子。他高兴坏了,第二天就展示了他的屁股印,结果得了三个鸡蛋,还有大人的夸奖。哎哟,从此以后,牛屎就在我六岁的老爸心中有了不一般份量,他哪里敢怠慢牛啊!过了十六个年头,那头牛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老死在牛栏里,我爸还流了泪,可是晚上他还是把牛肉吃的津津有味。

那一年我两岁,名字叫“王八糕”,爷爷说是以后有“米”有“羔”,无肉不欢,不愁吃穿。又继承了我爸的“八”字,简直再合适不过了,当然,那时候即使我反对有效,也反对不了。

十六年后,我爷爷在我买了犁田机的第三年就一脚跌在路上,再没有起来。他跟我最后说的一句话是:“糕孙子!你霸蛮也得生个崽,也得传个宗!”

我当时就流泪了,我是可怜我女人啊,她帮我生了三个女孩,标致的美人儿,生孩子生的屁股都变了形,而且为了躲那些计划生育的头头们,受尽煎熬,更难言的是为了传宗,为了不被抓到罚款结扎,我那三个女儿都送了人,做孽啊!还好,到底是生了个崽。我给取名叫“王八羔子”,继承我的“糕”,也继承了我爸的“八”,那个“王”算是继承了我爷爷的“王”字,人家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老王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多好啊,四全齐美,何乐不为。

没想这个名字在我儿子满十六岁的时候,遭到了他的全盘否定。他拿走户口簿,自己去县公安局改了个名字,叫“王梦想”。

我问他:“为什么叫这样个名字?”

他说:“我有梦想。”

我又问他:“梦想是什么?”

他说:“我的梦想就是做警察!”

警察啊!神圣的职位啊!我也曾羡慕过当警察的人,但只限于羡慕,不曾想,因为不敢想,离我似乎很远。

我儿子问我:“老爸,你有没有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啊?”

我说:“不知道!”我根本没想过。

他又问:“你的人生怎么过的?”

我说:“干活挣钱,娶你妈,养你传宗啊!”

“那爷爷呢?”

“干活挣钱,娶你奶奶,养你爸传宗啊!”

“老爷爷呢?”

“干活挣钱娶你老奶奶,养你爷爷传宗啊!”

他听了不住的摇头,忽而有点哀声的大声说:“那你们活着不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啊?”

“你说呢?”我也疑惑的问道。

秋经典优美散文 篇4

【秋凉】

天气怪怪的,从夏天几乎没有什么过渡地就让人感到有些凉意。昨前天还是短袖体恤,最多衬衣在身,可没两天,两件衣服都无法抵挡这遍地凉意。年岁大一些身子骨差一点的,在这样的凉意里,更是迫不及待地裹上了箱底的毛衣。

翻看日历,原来,早就是秋天了。但依然觉得,秋凉,来得好快。

对面的山,依然绿着,虽不及春天的葱笼,但并不肃杀。田里地里,夏粮早已收过,但小春已经出苗,不但一点也不破败,反而出乎时节地生机盎然。晨雾散过,禾苗上一层淡淡的白色,那是昨夜下的霜。晨霜里,你紧紧身上的衣,但秋凉却依然钻了进来,贴在你的皮肤上。微微的冷跑得很快,从发梢,指尖,直到脚底,心中。秋凉,竟然是冷,而且冷得如此厉害。

秋雨伴着秋风来,秋风陪着秋雨下。这对挛生姐妹,在秋里尽情地演绎自己温润的情怀与不尽的愁绪。秋雨斜飞,细密如织,真是要将天地里的一切织进她凉彻的怀里?秋风悠吹,柔软如丝,真是要一点点地抽尽夏天残留在人们心中的温暖?不可想象,秋,竟然是这样的变着花样与夏为敌。更不可想象,秋,竟然是这样的想方设法将一切推进冬里。而冬呢,就在秋凉的边缘,与秋凉一起诡笑着,等待着。秋凉,竟然是笑,而且笑得如此诡谲。

坐在秋凉里,看书。书里,也满是秋。秋,因为近冬,因为萧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们不断吟咏的主题。但凡写秋,总会写到秋凉。刘武子“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的“凉”与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的“凉”,应该是初秋的凉吧。在他们的秋凉里,没有半点寒意,全是夏热后的清爽。而陶潜“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里的“凉”,估计就是深秋的秋凉了。露已凝,天已肃,景致正好与此时相映。秋凉,竟然是诗,而且在诗里如此美妙。

正午,很久不见的太阳照耀着秋。走在这样的阳光下,感觉得到太阳的热情。但它却无法从你心底撵走这秋的凉意,你依然觉得凉,凉得有点彻骨,凉得有点透心。

不约而至的秋凉似乎是从心底浸润出来的,弥漫在身体周围,挥之不去,驱而逾烈。

但秋凉,只是凉,不是寒,它离寒还有距离。而这距离究竟有多远,你却不知道。

【秋困】

秋天的阳光沉静地洒落,微笑着。微笑里,有一丝成熟的狡黠。狡黠漾起的天边,秋阳正用一缕缕暖洋洋的光线,编织一个懒洋洋的梦境。

梦里大地金黄,落叶缤纷,果香扑鼻。一位执镰的壮汉站在刚刚收割的田边,油浸浸的汗滴沿着古铜色的皮肤漫漫流下,演变成一条生命的细流,静静地镌刻成一幅秋天的画卷。田边的稻垛堆得差点连着了天,正诱惑着壮汉放倒山一样的身躯,躺入秋的怀抱。在秋阳暖洋洋的烘晒下,只需一个哈欠,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便会倒入收获的沉醉里。那些平时就叽叽喳喳的婆姨,在秋天更是嘴不停闲。她们或放声高笑着,或亲热嘟囔着,或慎怪昵骂着……总是制造出一个接着一个撼天动地的声响,要让汉子们保持清醒,保持忙碌。但她们碎碎的脚步絮絮的声调只要一闲下来,便也会不由自主地对着满屋满院的果实一个哈欠,慢慢地眯上早已醉意迷离的双眼。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铺陈,微笑着。微笑里,有一丝成熟的狡黠。狡黠在白云边漾起,秋月正用一朵朵胖乎乎的白云,编织一个清悠悠的梦境。

这梦境文质纤细,梦里月色清亮,山色朦胧。凉亭上秋风缕缕,香钵里清香袭袭,夜草丛中秋虫唧唧。擎杯望月,几口清酒下肚,一首短诗吟就,便有说不尽的困倦袭来。和衣倚几而躺,儒雅的面容,清矍的身形,散漫的长衫,在秋月里凝固成亘古不变的传奇,令万世千秋后回望的眼眸充满敬意。而那抚琴的女子,早已将清亮的曲目变换,一声慢似一声的曲调,一忽儿耳际,一忽儿天边。她曾经快速移动的手指,正慢慢凝滞成初生的柔荑。

秋困,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捕捉到一个个梦境。梦境千奇百怪,每次都花样翻新。在梦里酣睡,或许是安于现状沉静,既然命由天定,安稳地漫渡余生;在梦里挣扎,或许是因为想挣脱世俗的羁绊,成就自由的生命;在梦里漫步,或许是遇到了千年前曾经过瞬难忘的人,正春江花月相约黄昏;在梦里奔跑,或许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即,手中却只器皆无,正着急着四处搜寻……

秋困,是无法避免的生活现状。坐在秋天的阳光下、夜月里,都会有不自觉的困倦袭来,令人不得不哈欠连天,睡意绵绵。秋困,由季节催生。大地慷慨地贡献出成熟的果实后,自然会有一丝倦怠。它的倦怠不可能不感染这个季节里的人。

秋困,是无法回避的人生历程。走进成熟的中年,事事洞明的心境,渐渐无争的性情,自然会令人放下激烈与热切,走入混沌甚至空明。秋困,是生命必经。看惯了云卷云舒,自然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之际,偶乐停下行走的脚步打一下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因为秋困,才有梦境。因有梦境,秋困才有意义与生命。

【秋逝】

不经意翻看日历,今天,竟然已是秋的最后一天。明天,就“立冬”,冬,真就悄无声息地来了。你坐在电脑前发呆,怎么还没认真品味过秋,秋就已然逝去了呢?

四季之中,秋,应该是最特别的一个季节。人们赋予秋的,不但太多太多,而且互相矛盾。但在互相的矛盾中,却又隐藏着更深刻的彼此和谐。你没想到,这样多姿多彩的秋,你喜欢的秋,竟然一下子就从你眼前滑了过去。

浅秋时,夏热还未退去。稻子金黄,稻香扑鼻,家果野果挂满枝头,大自然将一年最浓烈的`收获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日子里,劳作于田间地头,休憩于果树林荫,盘算着一年的收成,心里涌出的既有对大自然神奇轮回的赞叹,更有对自己付出劳动获得成功回报的陶醉。此时,忙碌的身体里那颗跳动的心,会对秋泛起感恩的情怀,如苏轼那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但收获过后的田野空旷了,只剩下败草残梗。低温袭袭,树叶日渐枯黄凋零。曾经浓郁的绿淡然而逝,不多时,山野便只剩下秃枝衰草。秋的破败肃杀,渐渐呈露出来。而绵绵不绝,一下就是十多天的秋雨,先是凉悠悠后是寒颤颤,越来越凛冽的秋风,更将秋摧残得一片狼籍。古人写秋,多是状此时的秋况秋味,悲秋之情,溢于言表。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陶渊明的“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辛弃疾的“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均是如此。坐秋夜,沐秋风,听秋雨,平时大咧咧的你,心情悄然凝重,不自然地细腻多情起来,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悲叹袭上心头:“到黄昏,点点滴滴”,虽未“无语泪先流”,却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好在还有秋阳。秋天的太阳,温暖,和喣,轻柔,多情,没有夏日的炙烈,没有冬阳的惨淡。秋阳高照,秋雁南飞,天高,云淡,风轻,景远。置身暖洋洋的阳光里,陶醉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中,你会觉得身轻意淡,世事皆远,一切无可无不可,差不多达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

叶灵凤认为“夏是伧夫,春是艳殊,冬是嫠妇,只有秋天才是一位宜浓宜淡,亦庄亦喜,有伟大的心情,文学的趣味,能领略你的一位少女。”他对春、夏、冬的判断,你都赞同,却总不理解他对秋的比喻。

一直,在你心中,秋,是一位风情万千的少妇。她成熟,体态丰腴,举手投足于浅秋里,撒下丰收的喜悦。她多情,才思敏捷,端坐在中秋的夜月下,吟咏出多情的团聚。她沉静,内敛自在,徘徊乎深秋的静穆里,将火热的内心化为明年春的艳丽。

秋逝,冬至。又一个轮回,又一次离去。

上一篇:高校科研的特点下一篇:ct室个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