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通用15篇)
斑丘疹 鼻塞 乏力 肺纹理增多 干咳 寒战 肌肉酸痛 脓痰 气短 食欲减退
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约1/3病例无症状。以支管-支气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现,而以肺炎最重。发病初有乏力、头痛、咽痛、发冷、发热、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头痛显著。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发热可持续2~3周。热度恢复正常后尚可遗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无胸痛。
体检示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少数病例有斑丘疹、红斑或唇疱疹。胸部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干性或湿性罗音,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
病情一般较轻,有时可重,但很少死亡。发热3天至2周,咳嗽可延长至6周左右。有10%复发,肺炎见于同一叶或同一叶,少数病人红细胞冷凝集滴度效价在1∶500以上。/可有相当的血管内溶血,溶血往往见于退热时,或发生于受凉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73例,经检查均符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3~12岁,中位年龄5.5岁;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3~13岁,中位年龄6.1岁。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止咳、退热、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注射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10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同时予以丹参注射液4ml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5d;对照组单用阿奇霉素治疗,用法、剂量同治疗组。若治疗期间患儿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立即停止用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症状明显改善,病情恢复较好,接近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5%;有效: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症状部分改善,病情有一定程度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1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迹象,病情无恢复。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所有患儿均随访3~6个月,症状改善良好,病情恢复良好,无复发情况。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7.6%,高于对照组的41.9%、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皮疹1例,腹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42);对照组出现皮疹2例,腹痛1例,消化不良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4/3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支原体肺炎可引起流行,儿童支原体感染率为30%,支原体肺炎占各种肺炎的10%,严重的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死亡,主要症状为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肺炎支原体,曾名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是不同于病毒和细菌的不带有细胞壁的病原体,可通过细菌滤器[4]。当此黏附因子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时,释放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细胞损伤。支原体肺炎刺激性频咳给患儿的心理造成严重损害,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长期以来,临床采用西药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治疗支原体肺炎,但长期使用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症状恢复较差,治疗有效率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5]。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继而改善血液循环;还可能通过松弛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降低肺阻力,从而增加阿奇霉素进入肺部的剂量;另外,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清除肺炎产生的自由基并阻断其连锁反应,从而稳定细胞膜,减轻自由基对肺组织的损伤;通过改善肺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加快炎症吸收。我院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支原体肺炎进行治疗,治疗组咳嗽、肺部哮鸣音、发热等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低于对照组的12.9%,且临床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77.4%。表明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7.6%,高于对照组的41.9%、77.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低于对照组的1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阿奇霉素,支原体肺炎,儿童
参考文献
[1]邹映雪,杨瑄,马翠安.IL-18及Th1细胞因子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关系[J].天津医药,2007,12(35):906-908.
[2]陈永香,黄杰.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J].江苏医药,2007,33(11):1181.
[3]陈洪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5-36.
[4]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3-245.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49-1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MP)感染可引起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临床疾病。学龄期前后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 pneumonia,MPP)。因此,有效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对儿童健康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3月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在1~14岁。发热62例,占72.09%;均有咳嗽,其中干咳41例,占47.67%,有痰,多为自粘痰45例,占52.32%,23例患儿伴喘息,占26.74%,多半是婴幼儿。听诊为双肺呼吸音粗或低,36例可闻及细湿罗音。胸部X片检查,右肺片状阴影34例,左肺片状阴影26例,双肺中内带片状阴影15例,双肺颗粒状或点网状阴影11例。其中4例有少量至中等量的胸腔积液,5例伴肺不张。全部患儿血清支原体抗体IgM阳性(金标法),WBC 3.9~10.0×109/L 78例,占90.69%,ESR检查53例,正常16例,20~60mm/h 27例,>60mm/h 10例;45例行C反应蛋白(CRP)检查,<8mg/L 24例,<50mg/L 15例,>50mg/L 6例。
2方法及结果
针对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我们应用阿齐霉索进行序贯治疗,每天静脉点滴阿齐霉索10mg/kg,1次/d,持续5~7d,然后口服阿齐霉索10mg/kg,1次/d,连服3d,休息3d再服,总疗程2~3周。并发肺外感染的进行对症治疗。治愈58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5.34%,有6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及轻度腹泻,经对症处置后缓解。
3讨论
儿童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MP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是各年龄段儿童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文献报道本病占儿童肺炎的20左右,在密集人群中可达50%。而且支原体由于缺乏细胞壁,对治疗一般肺炎的常用抗生索不敏感,为使肺炎支原体肺炎得到早期正确的治疗,及时的诊断显得非常重要。
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敏感抗生素应选择能干扰和抑制微生物蛋白合成的药物,如作用于核糖体50 S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核糖体30 S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抑制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但由于四环素类药物可使患儿牙齿出现黄染,牙釉质发育不全,并易发生龋齿,还可抑制婴幼儿骨骼生长。氟喹诺酮类药物则可引起软组织损害,导致软骨病。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针对性抗肺炎支原体、药物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剂型较完全等优势,是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抗生素。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合理、联合、足量、足疗程使用抗肺炎支原体的有效抗生素,体现在国内外临床上都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序贯疗法上,其可以降低患儿的治疗费用,提高患儿对治疗的顺从性,方便患儿用药。
目前认为,如果临床上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要获得理想的疗效,就必须兼顾抗肺炎支原体敏感药物的血药浓度与细胞内药物浓度的平衡问题。本组应用阿奇霉素对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序贯治疗,总有效率为95.34%,效果确切。近年还发现肺炎支原体对哮喘的产生、加重、慢性化可能起到一定作用,MP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1]。在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非抗菌作用的研究中发现,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均可使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辅助T淋巴细胞(Th2)过度活化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偏移状态得以纠正,从而用于辅助治疗儿童轻、中度哮喘,以期能尽量减少因长期使用吸人糖皮质激素(ICS)带来的不良反应[2]。阿齐霉索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具有高度抗菌活性,本组针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序贯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志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2-564.
患者除了卧床休息、大量饮水、吸氧、积极排痰外,肺炎治疗的最主要环节是抗感染。细菌性肺炎的治疗包括针对病原体治疗和经验性治疗。前者根据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体外试验敏感的抗菌药物;后者主要根据本地区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资料,选择可能覆盖病原体的抗菌药物。此外,还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疾病严重程度、是否有误吸等因素,选择抗菌药物和给药途径。
疑为肺炎即马上给予首剂抗菌药物。病情稳定后可将静脉途径改为口服治疗。肺炎抗菌药物疗程至少5天,多数患者要 7~10天或更长疗程,体温正常48~72小时,无肺炎任何一项临床不稳定征象可停用抗菌药物。肺炎临床稳定标准为:①体温≤37.8℃;②心率≤100 次/分;③呼吸频率≤24次/分;④血压:收缩压≥90mmHg;⑤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O%或PaO2≥60mmHg;⑥能够经口进食;⑦精神状态正常。
治疗有效的临床表现为体温下降、症状改善、临床状态稳定、白细胞逐渐降低或恢复正常,而X线胸片病灶吸收较迟。如 72小时后症状无改善,其原因可能有:①药物未能覆盖致病菌,或细菌耐药。②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病毒等。③出现并发症或存在影响疗效的宿主因素如免疫抑制。④非感染性疾病误诊为肺炎。⑤药物热。需仔细分析,作必要的检查,进行相应处理。
1.青壮年和无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选用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因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故对该菌所致的肺炎不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对耐药肺炎链球菌可使用对呼吸道感染有特效的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2.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或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选用氟哇诺酮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厄他培南,可联合大环内醋类。
3.医院获得性肺炎
选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
4.重症肺炎
1、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休息,供给足量水分及营养。对症治疗:忌用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溶血。一般选用具有缓慢而持久作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卡巴匹林钙、赖氨比林、柴胡等,高热时辅以物理降温。化痰止咳。清除鼻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雾化吸入。
2、抗菌治疗 临床首选红霉素30~50mg/(kg· d),分4次口服,成人1.5g/d,分3次口服,疗程2~3周。大环内酯类新药,如罗红霉素,胃肠副作用少,体液浓度高,细胞穿透力强,半衰期长,用量小,5mg~10mg/(kg·d),分2次口服。新药阿奇霉素胶囊首剂10mg/(kg·d),以后5mg/(kg·d),一次口服,5天为一疗程。因半衰期长,停药后药效尚可持续1周。也有选用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每次0.4g,2次/d,疗程5~7天。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正是儿童肺炎的好发季节,儿科医生要求家长们加以关注。
儿童肺炎高发于初春季节,好发于0-5岁的低龄儿童,大多是由受凉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成,因此以下几点提请家长们特别关注:
1、初春为感冒流行季节,尽可能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
2、如果自己的.孩子已感冒或咳嗽,并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应及时找医生:呼吸比平时加快,每分钟多于60次(小于2个月的孩子),或50次(2-12个月的孩子),或40次(1-4岁的孩子);呼吸声音粗大;呼吸有间断;吸气时胸廓凹陷;鼻翼扇动;发出哼哼声;不能喝任何液体,一喝就呛;皮肤呈青紫色。
3、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患儿喂药,不能随意服药。
4、孩子得肺炎后,应继续喂奶、喂食,多喝汤类食物,如果患儿食欲减退,应少量多餐,哺乳婴儿应增加每天的喂奶次数,以增强营养与体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表现及胸片疑似M P肺炎患儿, 随机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 并立即按不同方案开始治疗, 选择病后7~10d (MP感染抗体出现最佳窗口时间) 采血检测血清支原体抗体 (M P-Ig M) , 剔除两组中MP-Ig M阴性者后, 治疗组26例, 男14例, 女12例;年龄最大14岁, 最小1岁, 平均4.3岁;喘憋4例, 肺部闻及干、湿啰音13例;胸片示支气管肺炎12例, 节段或大叶性肺炎8例, 肺门周围炎6例, 伴随胸腔积液3例。对照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年龄最大13岁, 最小1.5岁, 平均5岁;喘憋5例, 肺部闻及干、湿啰音11例;胸片示支气管肺炎11例, 节段或大叶性肺炎9例, 肺门周围炎5例, 伴随胸腔积液2例。所有入选患儿均有发热、咳嗽症状, 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首先应用红霉素20~30mg/ (kg·d) , 1次/d, 静脉滴注, 3~5d后改阿奇霉素口服, 10mg/ (kg·d) , 1次/d, 连服3d, 间歇4d, 为一疗程, 总疗程3~4周。对照组首先应用阿奇霉素10mg/ (kg·d) , 1次/d, 静脉滴注, 连续2d, 之后改阿奇霉素口服, 10mg/ (kg·d) , 1次/d, 连服3d, 间歇4d, 为一疗程, 总疗程3~4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胃肠道副作用并监测肝功能。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的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的t检验。
2 结果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见表1, 治疗组发热、咳嗽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 。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14例 (53.8%) 、对照组10例 (40%) 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χ2=1.03, P>0.05) 。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 (SGPT) , 治疗组分别为32±3.4 U/L、33.7±3.6 U/L (t=1.75, P>0.05) ;对照组分别为31.6±2.8 U/L、34.3±3.7 U/L (t=1.83, P>0.05) , 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增高。
3 讨论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目前所知, 能营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微生物, 没有细胞壁。治疗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 青霉素等阻碍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无效。
由于MP肺炎病程长 (3~4周或更长) , 既往采用红霉素治疗很难完成所需疗程。阿奇霉素是近年新合成的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耐酸, 口服吸收迅速;由于阿奇霉素具有二个碱性三级胺中心, p H偏中性, 在细胞外液中能迅速地以被动扩散方式穿透亲脂性细胞膜, 进入酸化的溶酶体空泡内, 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细胞中, 组织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100倍, 尤其在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内浓度高, 前者能将阿奇霉素转运至炎症部位而持续释放[1];口服3d, 可使组织中有效浓度达10d;并且阿奇霉素的代谢不需要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 长期应用对肝脏损伤, 远低于红霉素;采用间歇口服治疗, 患儿耐受性、依从性明显优于红霉素。但由于阿奇霉素血浆浓度低, 有学者提出支原体血症时, 必须静滴血浆浓度高的红霉素[2]。
本治疗组在MP肺炎初期、MP血症时, 应用红霉素短期静滴, 之后间歇口服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与单纯阿奇霉素静滴、间歇口服序贯治疗比较, 疗效显著提高、胃肠道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肝脏均无显著受损。故短期红霉素静滴、继之序贯阿奇霉素间歇口服治疗儿童M P肺炎, 疗效好, 不良反应相对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齐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中重度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10) :847-848.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020-02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miae,MP)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急性炎症,常并发肺外多种系统的损害,主要累及消化、心血管、泌尿及神经系统等[1],是儿童时期肺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发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为研究MPP发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收集了我院儿科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88例MPP病例,以非MPP病例为参照,比较两组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8月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189例经过确诊的儿童肺炎患者,其中MPP组88例,非MPP组101例。MPP组中,平均年龄(7.36±3.59)岁,最小8个月,最大14岁;男52例,女36例;病程1 d~2个月;发病季节分布:春季16例,夏季20例,秋季29例,冬季23例。对照组(非MPP组)中,平均年龄(5.95±2.84)岁,最小6个月,最大13岁;男65例,女36例;病程2 d~2个月;发病季节分布:春季24例、夏季37例、秋季19例、冬季21例。
1.2 纳入标准
MPP病例符合如下诊断标准:①持续剧烈咳嗽,X线可见肺部斑点或斑片状或大片阴影;②有起病缓慢、早期乏力、头痛、咽痛、中等程度发热,突出症状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黏或浓痰;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高;④血清肺炎支原体IgM阳性。
1.3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专人及时调查病例资料,记录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症状、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结果、X线检查结果等。抗体检测:血清IgG、IgM、CH50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根据MP抗体检测试剂盒(日本富士株氏会社MP抗体检测试剂盒,SERODAMYCOII明胶颗粒法)说明书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将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逐步回归法)。
2 结果
2.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支原体肺炎病例为病例组(y=1),以非支原体肺炎病例为对照组(y=0),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有意义的变量有10个:年龄、胸痛、白细胞升高、IgM、大片实变影、斑片状实变影、结节影、磨玻璃样影、树芽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见表1。
表1 影响支原体肺炎发病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有意义的10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最后有意义的变量有5个,分别为年龄、IgM、结节影、磨玻璃样影、树芽征,均为支原体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再将逐步回归的结果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来评价模型效果,发现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95%CI:0.829~0.930),说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效果较好,见表2。
3讨论
MPP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肺部感染,发病率高。它主要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随着婴幼儿发病率的增加,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及合并其它病菌感染,肺外脏器损害增加,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儿童健康[2]。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其发病率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30%,而国外文献报道为50%[3],且有逐年上升趋势[4]。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间质性肺炎和急性细支气管炎,通常以头痛、不适、发热和咳嗽逐渐发病,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也可发生无症状感染,对于轻型感染患者,因为临床症状不明显、影像学检查不典型、诊断不明确,容易导致误诊[5,6]。此外,由于早期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滥用抗生素治疗,除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外,还极容易导致耐药性、药物毒性等严重后果。为此,有必要了解MPP区别于非MPP的临床特征,对于临床鉴别诊断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影响MPP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① IgM血清抗体,起病2周后,1/2~3/4患者冷凝集素试验出现阳性结果,且滴度越高越具有诊断价值,但是IgM抗体产生较晚,且阳性结果可见于病毒感染和溶血性贫血,其敏感性与特异性不是很理想。随着单克隆抗体免疫应激法、核酸杂交技术和PCR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其高效、特异而敏感等优点,对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有重要价值[7]。②年龄 年龄因素的OR值为1.462(95%CI:1.190~1.735),是MPP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组资料中的MPP感染主要集中在5~9岁年龄段,1岁以下感染者少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MPP感染率也有增加的趋势,与张瑛等[8]报道结果相似。这可能是因为初次感染时多见于婴幼儿,但多为隐性感染,出现临床症状者常为儿童或青少年,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初次感染时使幼儿致敏,再次感染时发生I型变态反应产生较重的临床特征。③影像学特征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影(OR=2.724)、磨玻璃样影(OR=3.369)、树芽征(OR=12.954)均为危险因素。胸片上肺部X线表现较临床上肺部出现体征早,可表现多样化,但无特异性,肺部浸润多呈斑片状、均匀的模糊阴影,中、下肺野明显,有时呈网状、云雾状、栗粒状或间质浸润,严重者中、下肺结节影、树芽征,少数病例可有胸腔积液[9,10]。胸部CT可早期发现病变,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综上所述,儿童MPP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影响其发病的临床特征较多,血清学IgM检测仍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临床上为了有效鉴别MPP感染和非MPP感染,除了调查病例的一般资料特征、既往接触史、流行病学史等情况,早期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给予初步判断,晚期(2周后)可通过IgM血清抗体检测给予进一步确诊。在秋冬季节出现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时间较长、治疗效果较差的6~9岁年龄段患儿,尤其是体质较差的患儿,且有支原体接触史者应高度怀疑支原体感染,尽早给予确诊、及时治疗,同时指导家属注意预防。
[参考文献]
[1] 任长娟.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9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9(9):210-211.
[2] 蒋俊晔,曾兰芳.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7):692-695.
[3] 张含,尚云晓. 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J].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5):236-238.
[4] 徐慧香, 张慧燕, 车大钿, 等.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1): 51.
[5] 张先华.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1301-1302.
[6] 严小荣, 钟政武, 王月武.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24例误诊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2008,15(10):48.
[7] 陈建伟,陈卫宇,胡秀华.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室检测研究[J].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5):548.
[8] 张瑛,张敏. 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 1(2):137.
[9] 吴立文,叶滨.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136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院, 2011, 11(3): 58-60.
[10] 王玉梅.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40例临床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2008,15(11):20.
女性支原体衣原体的症状传统治疗都是采用抗生素,尤其是药物治疗!由于现在耐药问题的原因,所以治疗之前一定要做药敏试验,假如对于所有抗生素都出现耐受现象,即因采用物理疗法,中医疗法,双层滤化、彻底杀灭的同时,对整个尿路系统进行全面的清洗、冲洗,并将杀死的病毒及积累残存在输尿管壁、尿道口上的毒素随尿液排出体外。
新一代基因泌尿感染康复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治疗支原体感染疗效极佳、复发率极低的一项尖端技术。该方法从基因分子生物学角度,突破了传统治疗模式的局限,深入穿透病变组织屏障,快速全面杀灭体内各种病原体,破坏病毒的基因生物链,治疗过程中专家会根据患者病情,结合特效中药,由内调理,从根调治,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程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本病诊断治疗方面的认识。方法 对56例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片、CT特点以及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7~14岁占75%,均有发热、咳嗽表现,肺部体征表现轻,23.2%有少量中小水泡音,白细胞升高者73.2% ,C反应蛋白升高者60.7%,合并心肌和肝功能损害分别为12.5%、16.1%,影像学检查右肺病变占75%,右下叶最多见44.6%,胸腔积液26.8%,33.9%患者10天治愈。结论 对表现为发热、咳嗽的年长儿尽早做胸部CT检查可得到早期诊断,并做支原体抗体检查明确病原,正确选择抗生素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儿童 大葉性肺炎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30-02
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年长儿由于机体反应性逐渐成熟,局限感染的能力增强,往往会出现较大病灶,呈现为大叶性肺炎。因早期主要以高热、咳嗽起病,肺部体征不典型,给诊断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10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53.6%),女26例(46.4%);年龄:4~6岁14例(25%),7~10岁23例(41.1%),11~14岁19例(33.9%)。入院时病程最短3天,最长8天,其中3天者8例,4~5天者25例,6~7天20例,8天3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大叶性肺炎的诊断标准【1】: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胸痛等;②体检: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局部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或实音;③胸部影像学提示均一的实变影像。
1.3方法 回顾分析全部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PPD试验、支原体抗体、胸片和胸部CT检查结果。
1.4结果 56例患者中,发热56例(100%),其中37.8~38.4℃16例(28.6%),38.5~39.4℃27例(48.2%),>39.5℃13例(23.2%)。咳嗽56例(100%),其中12例(21.4%)在发热3天后才出现咳嗽,干咳29例(51.8%),咳出少量白色粘痰19例(33.9%),有痰声咳不出者8例(14.3%)。胸痛7例(12.5%),气促22例(39.3%)。呼吸音减低23例(41.1%),呼吸音粗20例(35.7%),少量中水泡音13例(23.2%)。血常规白细胞正常15例(26.8%),11~20×109/L29例(51.8%),>21×109/L12例(21.4%)。C反应蛋白升高者34例(60.7%),心肌酶轻度升高7例(12.5%),肝功能轻度异常9例(16.1%),血支原体IgM阳性56例(100%),PPD试验1u、5u均为阴性。56例先拍胸片再做胸部CT,胸片17例(30.4%)表现为肺纹理增粗,39例(69.6%)为不同程度片状密度增高影,同侧肋膈角模糊5例(8.9%);胸部CT为肺叶内实变影,其中右下叶25例(44.6%),右中叶8例(14.3%),右上叶9例(16.1%),左下叶12例(21.4%),左上叶2例(3.6%),伴同侧少量胸腔积液15例(26.8%)。
1.5治疗及转归 全部病例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按10mg/kg/d,分2次应用,先用7天停3天。对中毒症状重及合并胸腔积液者给予甲泼尼龙2mg/kg/d,应用3~5天。退热时间:2天8例,3天24例,5天19例,6天4例,7天1例。治疗10天复查胸部CT,15例(100%)积液全部吸收。19例(33.9%)病变完全吸收、症状体征消失,治愈出院。29例(51.8%)病变明显吸收,8例(14.3%)病变少部分吸收,这37例患者肺部体征消失,咳嗽较轻,继续应用阿奇霉素5天,咳嗽基本消失,停药出院观察,出院半月复查CT病变全部吸收。
2.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由其感染引起的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儿童和青年,患病初期可表现为发热,干咳,逐渐分泌痰液,有时阵咳似百日咳样,痰中可有少量血丝,无呼吸困难表现,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特征,并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1】。近年来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有增多趋势【2】,因临床症状重,体征轻且X线改变明显【3】,往往给本病的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严重威胁了患儿的身体健康。
本病年长儿较多,因为此时机体防御力逐渐成熟,能使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或一个阶段而不致扩散,加上气候骤变、寒冷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增加【1】。本组病例7~14岁占75%与其一致。
本组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咳嗽,其中体温在38.5℃以上者占71.4%,51.8%为干咳,21.4%在发热3天后才出现咳嗽,胸痛12.5%,肺部体征相对较轻,主要为呼吸音粗或减低,闻及少量中水泡音仅23.2%。实验室检查均经PPD试验排除结核感染,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73.2%,C反应蛋白升高者60.7%,合并轻度心肌损害和肝脏损害者分别为12.5%、16.1%。入院后经胸部X线片及CT检查均显示肺叶内实变影,右肺病变占75%,分别为右下叶44.6%,右中叶14.3%,右上叶16.1%,左肺病变25%,分别为左下叶21.4%,左上叶3.6%,伴同侧少量胸腔积液26.8%,检查结果与文献【4、5】报告一致,因CT具有高分辨性,对确定病变的性质及范围明显优于胸部X线片。因此,对临床表现持续发热、干咳,而肺部体征相对较轻者应考虑大叶性肺炎的可能,并及早进行胸部CT检查以得到早期诊断。并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排除结核感染,及时发现并发症。
目前血支原体抗体检查是诊断支原体肺炎主要检验方法,本组血支原体抗体IgM均呈阳性,结合胸部影像学表现诊断为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我们选用的是阿奇霉素,拟定方案是第1疗程按10mg/kg/d,分2次应用,先用7天停3天,复查胸部CT,没有完全治愈者再按原量应用5天,因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所以停药观察,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认为,病原体感染后主要是两种机制形成大叶性肺炎,一是病原菌直接侵入造成组织破坏,另一方面病原菌直接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6】,因此我们对那些中毒症状重及合并胸腔积液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既能很好地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渗出,又能降低体温、缓解中毒症状。因此,对于儿童大叶性肺炎在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的同时,进行抗炎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综上,儿童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病例早期主要以发热、干咳为主要症状,而肺部体征相对较轻,及时进行必要的病原学检查及胸部CT检查可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同时针对性的给予抗感染、抗炎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5~1191.
[2]王金荣.韩秀珍.宋吉振.支原体肺炎27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2001,41(11):19.
[3]王卫平.儿科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6.
[4]周晓星.儿童大叶性肺炎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5):514~515.
[5]夏继国.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J].中外医疗.2014,33(10):46~47.
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 患儿92例, 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4例;年龄4~12岁, 平均8.0岁;病程3~16 d, 平均 (7.54±2.36) d;发热19例, 咳嗽12例, 肺部啰音7例, 喘憋8例。观察组中男29例, 女17例;年龄3.5~13岁, 平均8.75岁;病程3~14 d, 平均 (7.08±2.42) d;发热16例, 咳嗽21例, 肺部啰音5例, 喘憋4例。经过对比,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纳入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 (2) 年龄3~14岁, 且既往无器质性疾病。排除标准:所有患儿均排除患细菌性肺炎、肺结核、百日咳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治疗方法:对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 如止咳、退热、平喘以及祛痰, 并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10 mg/ (kg·d) , 5 d/疗程。观察组则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0.3~0.5 m L/ (kg·d) , 同时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 L, 进行静脉滴注, 5 d/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相关对比、调整, 间隔4 d实行第2个疗程的相关治疗。
观察指标:咳嗽消失、退热、啰音消失、X线胸片改善情况以及患儿血常规复查。
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患儿体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经3 d内治疗, 体温恢复至正常, X线片与血常规检查改善明显。 (2) 有效:患儿体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经7 d内治疗, 体温下降到正常范围, X线片与血常规检查有好转。 (3) 无效:患儿体征、症状未改善, 甚至加重, X线片未见好转或者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7.8% (45/46) ,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0% (40/46) , 经对比, P<0.05, 见表1。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的比较: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对比方面, 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讨论
儿童MPP常见于3~14岁儿童, 此类疾病伴有咳嗽、发热且发热无定型, 或者显示体温正常, 疾病初期显示为刺激性干咳, 同时出现头痛、咽痛等临床症状[2]。一部分MPP患儿有肺外并发症, 易引起肺外多个系统损害, 如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 对儿童健康与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近些年来因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细菌性肺炎的发生呈下降趋势, 而病毒性与支原体肺炎逐渐增多。在治疗儿童MPP中, 因阿奇霉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以及药理特性, 提升了患儿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此类药物已普遍应用于MP感染。痰热清注射液是纯中药制剂, 由黄芩 (君药) 、山羊角 (臣药) 、熊胆 (臣药) 、金银花 (佐药) 、连翘 (使药) 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及平喘的功效。其中, 黄芩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菌、抗炎、解热以及保肝利胆的作用, 是其清热燥湿、泻火等功能的药理学基础[3]。主要成分为氨基酸的山羊角, 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平肝熄风。金银花主要的成分为绿原酸, 具有抗菌、抗炎以及清热解毒的作用。熊胆粉主要的成分为胆酸盐, 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抑菌以及化痰解痉的作用。连翘主要的成分为连翘苷, 具有抗菌、抗病毒与清热宣透的功效。近几年来, 提出的抗生素序贯治疗法, 使用抗生素治疗时, 先静脉给药, 等到病情控制后, 改为口服使用, 可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总之,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MPP, 能够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优势, 取得满意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92例, 将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使用阿奇霉素治疗, 观察组则给予痰热清静脉滴注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给予持续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血常规以及X线胸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7.8% (45/46) ,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0% (40/46) , 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过程中应用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 效果显著。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痰热清注射液,阿奇霉素
参考文献
[1]柏蕾.痰热清注射液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 5 (5) :421-422.
[2]王兆建.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观察[J].医学信息, 2011, 24 (5) :2059-206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临床诊断为MP肺炎的住院患儿12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26例, 年龄3个月至14岁, 对照组60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23例, 年龄4个月至16岁, 诊断均符合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2]。两组间病例数、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2组均予阿奇霉素10mg/ (kg·d) 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3~5d, 改口服阿奇霉素10mg/ (kg·d) , 1次/d, 共3d, 余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 (阿斯利康公司生产) 。应用布地奈德1mg加入生理盐水至3mL雾化吸入, 每日1~2次, 每次吸入10~15min, 疗程7d。记录患儿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天数, 21d后评价临床疗效。
1.3 疗效观察项目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 如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等, 以及住院时间, 并在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以后, 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后的治疗组患儿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治疗7天后临床症状及体征, 如发热、咳嗽、气喘及肺部啰音消失;好转:发热好转, 咳嗽次数、气喘、肺部啰音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与布地奈德混悬液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 (MP) 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 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3], 2007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已是1999年的10倍。有相关报道发现, 肺炎支原体与免疫损害具有相关性, 机体感染到肺炎支原体以后, 可以刺激产生特异性IgE, 从而引起一系列气道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同时在IgE作用下引起多种炎性细胞聚集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及生长因子, 导致T细胞亚群功能失衡;MP也可导致上皮纤毛结构损伤, 破坏气道;总之MP既是感染源, 又是变应原、丝裂原, 反复感染, MP可刺激细胞增殖、间质纤维化、平滑肌结构改变, 加重气道炎症并形成气道高反应性[4]。因此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即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治疗支原体感染的传统药物是红霉素, 它可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肺部阴影, 并可缩短病程。但近年来, 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和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丙沙星等抗菌药的疗效要优于红霉素, 疗效更好[5]。在这些药中, 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其药物动力学特性显著改善, 不易发生分子内环化, 因此胃肠道症状轻;其组织渗透性强, 在支气管、肺内浓度高, 半衰期长, 病原菌清除率高, 而且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应用受年龄限制, 因此阿奇霉素成为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控制感染的首选药物。另外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基础和病理学特征, 因此早期使用抑制气道高反应性和毒性蛋白及炎性介质释放的激素类药物, 可以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 由此起到免疫抑制的效果。然而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激素可造成骨代谢障碍、营养紊乱等全身不良反应, 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吸入激素可使药物直接到达呼吸道黏膜靶细胞,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一种抗炎作用较强的雾化用糖皮质激素, 吸入后可抑制气道局部IgE合成, 降低IgE活性, 从而阻断或抑制变应原所诱发的气道变应性炎症;抑制了某些气道内的炎症性细胞的黏附, 炎性细胞活性降低;对气道炎性损伤组织有修复作用, 并且减轻气道黏膜水肿和充血, 抑制气道黏液腺分泌。另外,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剂量小, 且经口咽部吞入的药物由于有较强的肝脏首过代谢 (90%) , 故全身作用极少, 其吸入的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 本组患者仅吸入5~7d, 疗程短, 未见不良反应。本研究在应用阿奇霉素治疗MP肺炎同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 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 (P<0.05) 。且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陆权, 陆敏.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4) :241-243.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Yang E, Altes T, Anupindi SA.Early Mycoplasmapneumoniae infection presenting as muhiple pulmonary masses:an unusual presentation in a child[J].Pedia Radiol, 2008, 38 (4) :477-480.
[4]冯金燕, 陈志敏.肺炎支原体感染现状及其与哮喘的关系[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0, 37 (1) :17-19.
支原体肺炎属于非典型性肺炎,发病比较隐匿,潜伏期约2~3周,初期没有特别典型的呼吸道症状,仅仅表现为咳嗽,粗心的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是伤风感冒,致使感染的时间较长,病情较严重时才就诊。从而使病情复杂,治疗困难。感染症状因个体及年龄差异,轻重不一。多有发热、厌食、咳嗽、 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支原体肺炎除了引起呼吸道病变外,还能引起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肾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呼吸系统以外的疾病,因此早期就要加以重视。
医生提醒,如果孩子有乏力、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家长就要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而引起重视,特别是超过10天以上的咳嗽要及时就医排查。支原体肺炎具有传染性,且容易复发,患病期间强调隔离,治疗彻底。平时需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喝温水,多进行户外活动,加强呼吸运动锻炼。在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要及时增添衣服,以防受寒感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10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 男51例, 女57例, 年龄最小1岁, 最大14岁, 平均年龄 (5.97±4.19) 岁。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咳嗽、咳痰, 咳嗽初期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痰少, 后逐渐加剧, 体温37.5~39.5℃;肺外表现有咽痛、头痛、身痛、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和皮疹等;胸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呼吸音粗糙、呼吸音减低等;胸部X线表现为纹理增粗、片状阴影、模糊状阴影、斑片状阴影、少量胸腔积液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结果阳性。将108例患儿按照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 2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肺外表现、胸部体征、X线表现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对症治疗, 如退热、镇咳、吸氧、祛痰、治疗肺外并发症。 (1) 对照组阿奇霉素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113072, 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规格:0.25 g, 25万U) 10 mg/ (kg·d)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滴注; (2) 观察组开始应用对照组治疗方法, 症状缓解期改阿奇霉素分散片 (国药准字H20063937, 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0.25 g, 25万U) 10 mg/ (kg·d) , 口服。
1.3 观察指标
(1) 阿奇霉素持续静脉滴注时间。 (2) 药物不良反 (局部疼痛、皮疹、呕吐、腹痛、腹泻等) 。
1.4 疗效判定标准[2]
痊愈: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实验室、X线片复查无异常;好转: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 实验室检查各指标明显趋于正常, X线片复查炎症吸收良好;无效: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实验室、X线片复查显示病情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痊愈+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比较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11例 (20.37%) (包括局部疼痛2例、皮疹3例、呕吐2例、腹痛2例、腹泻2例) , 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28例 (51.85%) (局部疼痛8例、皮疹6例、呕吐4例、腹痛5例、腹泻4例) , 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χ2=12.45, P<0.01) ;观察组阿奇霉素持续静注3 d~6 d, 平均 (5.03±1.43) d, 对照组阿奇霉素持续静注11 d~17 d, 平均 (13.95±2.45) d, 观察组阿奇霉素持续静时间短于对照组 (t=12.34, P<0.01) 。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能独立生活, 肺炎支原体耐寒不耐热, 兼性厌氧;可感染任何年龄人群,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吸附于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 抑制纤毛活动、破坏上皮细胞而发病。其不但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 还可以引起其他脏器损伤, 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 研究认为肺炎支原体其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免疫应答有关。肺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 全身其他无病变的组织也都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引发免疫反应, 从而出现肺外症状。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对肺炎支原体无效, 但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可通过阻止其体内核糖核酸 (RNA) 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 的合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红霉素应用广泛, 消除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定, 但对胃肠道刺激大, 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长时间滴注还会引起血管痉挛和静脉炎, 临床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的15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更强的抑制蛋白质合成作用, 对支原体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使用阿奇霉素引起的肠胃道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在p H为2.0时的稳定性是红霉素的300倍, 肝肾毒性低, 副反应少, 对肺炎支原体作用较强, 是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有效药物。本文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持续静滴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 但长时间应用可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产生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序贯疗法机制为[3]:在感染早期阶段, 感染部位细菌大量繁殖, 炎症反应剧烈, 静脉给药能使抗生素迅速到达感染部位有效地杀菌, 病情改善后口服治疗量的抗生素可维持炎症部位药物浓度;阿奇霉素口服吸收迅速, 每天1次给药方便、组织穿透力强、感染组织 (如扁桃体、肺等) 药物浓度较高, 比血清浓度高出10~100倍, 在组织中维持时间久, 组织半衰期 (T1/2) 为68 h~76 h;在多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内的浓度为细胞外的79~300倍, 且药物进入细胞内释放缓慢。巨噬细胞具有将药物转运到局部感染部位的作用, 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及减少炎症反应因子的作用, 且能减少支气管黏膜的黏液分泌, 因此适合应用序贯疗法[4]。本文观察结果显示, 2组比较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阿奇霉素持续静脉给药时间短、药物不良反应率低 (P<0.01) 。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好、静脉用药时间短、药物副作用少, 能够提高婴幼儿耐受性,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葛俊.小儿支原体肺炎诊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9) :3493-3495.
[2]吴春远, 郭海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7) :103-104.
[3]武艳玲.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81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6) :3531-3532.
关键词 儿童 肺炎支原体 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1],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技术的开展,发现支原体肺炎的患病率逐渐增高,约占非细菌性肺炎1/2以上[2]。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较多,抗体检测以其操作简单快捷、费用低廉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采用血清学试验被动凝集法检测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以进一步的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的水平,进而预防可能发生并发症和流行。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频繁性、刺激性咳嗽症状,2010年4月~2010年5月收治0~14岁的患儿1844例,男730例,女1114例,所有患儿抽血进行MP检测。
方法:采用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被动凝集法,实验操作,结果判断及注意事项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结果判断操作完毕置室温15~30℃,观察结果出现凝集反应++、+、+-、-为终点。阴性<1:40,阳性≥1:80,临界值=1:4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数据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阳性结果:经统计1844例血清标本中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为882例,阳性率为47.90%。
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经统计分析,女性阳性率为55.6%,男性为42.7%,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X2=29.676,,P<0.00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结果:0~14岁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率明显升高,0~1岁感染率较低为17.4%,1~3岁感染率为45.2%,3~6岁感染为48.4%,6~9岁感染率为59.1%,9~14岁感染率为65.0%,差异有显著性(X2=101.101,P<0.001)。见表2。
讨 论
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仍然主要依靠血清学试验,有报道指出,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即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吻合。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不仅可以辅助支原体感染的诊断,还可以提示病情严重程度,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抗体检测(被动凝集法)所检测的肺炎支原体,虽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能在3小时后报告结果[4],但非直接检测肺炎支原体。而阳性结果并不能确诊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患者状况的综合性评估应包括对患者临床症状和试验结果的严谨分析。极低含量的抗体可能不能被此试验检测出来。一些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不产生抗体或只产生少量抗体。用这些患者的样品进行本试验,可能显示阴性结果,临床中当怀疑感染时,即使样品进行本试验显示阴性结果,也要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新检测,而且对患者状况的综合性评估应该包括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试验结果的严谨分析,以确诊感染的病原体。
从1844例中抗体阳性率47.90%来看,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根据男女性别统计后发现,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这种性别差异的具体机制尚无法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从化地区0~14岁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于从化地区的小孩随着年龄增长,活动范围增大,接触感支原体幾率增多,感染率因而增高所致。针对从化地区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平时应做好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预防,平时孩子要注意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室内要开窗通风,使肌体的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的孩子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合理地调配营养,及早地给孩子口服钙剂和维生素A和D,晒太阳,这样可减少小儿肺炎的易感因素,也有助于肺炎的预防。按时进行预防接种,还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有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
参考文献
1 木村一博,万献尧,毕丽岩.支原体肺炎[J].日本医学介绍,2004,25(6):258-260.
2 李旭文,于致礼,杨杯秀.从化地区69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水平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1):79.
3 胡志刚,唐建英,周颖.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方法比较及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5):390-391.
4 袁壮,鲁继荣,盛锦云,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的儿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49-457.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推荐阅读:
肺炎支原体感染什么原因09-25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01-28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06-04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01-04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10-26
儿童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11-02
特殊儿童语言治疗学后感07-04
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学方法09-27
论文-浅析儿童钢琴的教学方法10-05
儿童节,儿童的节日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