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建议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教育建议(共12篇)

劳动教育建议 篇1

2.文化就是一群人想事和做事的习惯。学校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领全体师生能够拥有正确而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某些价值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就如同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一样,自自然然,稀松平常。如此,优质的文化就诞生了。(2014 年8 月6 日07:52)

3.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片绿地,脾气、秉性、气质各不相同的孩子在这里快乐地享受着阳光雨露,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和个性。他们在学校既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奠基,也是为了享受和感悟今天的生命和幸福。(2014 年8 月14 日19:39)

4.从开学到现在,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仍未融入集体,无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离开妈妈,他唯一做的事就是哭泣。分析其成长经历不难发现,这是由于父母的过度关爱而使孩子得了“关爱强迫症”,孩子无法独立,缺乏与人共处的能力和勇气。由此证明:爱是一种能力,要讲究一个“度”。如果过了头,爱极有可能走向反面,变成伤害。(9 月12 日19:32)

劳动教育建议 篇2

第一,哪些经值得读?倘若读经,宜以“四书五经”为主。之所以建议以“四书五经”为主,是因为“四书五经”长期代表中国文化的主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历史上历次“西学东渐”,都对儒学构成严重的冲击,但儒学也因其适度的开放性而从“西学”中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因此,在强调以“四书五经”为读经的主要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辅之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金刚经》《心经》《坛经》《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近思录》《传习录》、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欧美文化经典。

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还不得不考虑主课和副课的关系。无论道家、法家和禅宗以及欧美文化经典多么重要,还是需要以“四书五经”为其主课或核心课程。至于是否应该以现代文明为主要学习内容,或者,是否应该再次强调和坚持“废止读经”,这是可选择的方向。只是,一旦选择了读经教育,就需要货真价实,名正言顺,不必遮遮掩掩,不必挂羊头卖狗肉。

第二,何时读经?唐文治先生建议,“小学应以诵念《四书》为主,初中巩固《四书》,同时初涉《六经》简选本,使诵念和讲解适当结合。高中《四书》《六经》之外,应兼及庄老诸子。都是简读、选读,并不复杂,也无须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经典的熏习,且以不影响其他学科和现代知识的吸取为条件。”类似的课程设计,可备参考。

也有人主张在读《论语》之前可先在小学一至三年级读《孝经》。幼教读本则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现代人普遍对《孝经》和《弟子规》比较反感,据说里面所宣扬的“孝爱”以及“移孝作忠”的观念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内容。其实,以现代文明作为标准攻击“孝忠”等中国传统文化时,这些学者自身一直流淌着“孝忠”的文化血液。何况,很难说现代文明或现代西方文明就一定要抛弃和反对“孝忠”文化。

第三,在诵读、背诵和理解三者之间,不同的阶段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少儿可以诵读和背诵为主,中学生以及大学生宜以理解、解读为主。

诵读经典及背诵经典原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传统文化既呈现为经书,也附带地保存了读书的方法。诵读和背诵并非一定就是“死记硬背”,经典自然有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当诵读成为一种节奏并养成习惯,兴趣会悄然发生,也为将来的理解提供心理上的准备。按严复的说法,“其早岁讽诵,印入脑筋,他日长成,自渐领会。”不过,所谓少儿阶段宜以诵读和背诵为主,并非只有诵读和背诵而完全不要解释和理解。若儿童提出疑问,教师可因材而施教,没有必要呵斥学生“不要问,只管背”。小学高年级学生或中学生可以逐步过渡到以理解、解读为主,以诵读、背诵为辅;大学生或研究生则最好参考相关的“古注”而熟悉和体验“解经”的方法。

劳动教育建议 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思维;境界;建议

一、“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二、校长的思维和境界决定学校的发展

作为校长,对一个地方的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有着特别的影响。校长只有站在国家、民族、孩子前途命运的高度、时代的前沿,综观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洞悉国内教育改革的态势和取向,以战略的眼光、前瞻的思维、超前的意识、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神,从宏观战略上作出合乎教育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决策,

从微观战术上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安排,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办好教育、办好学校。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有用的人才,

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能仅仅盯住某些指标(如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数等)而忽视长远办学目标。校长要着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树立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同时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校长必须致力于教育管理的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改变传统“刚性”为主的管理方式,大力倡导“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思想和方式。尊重和依靠教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为教师的成功搭建平台,达到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用思想的力量感动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三、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准确把握教育方针,明确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当前全国自上而下对教育方向和目标的认识“大而空”,没有全面、准确、完整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培养了大批“书呆子”“啃老族”。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大部分高中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只注重智育,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其他的基本忽略。对德育、体育、美育等在思想上、行动上不重视。为了进入升学率高的高中、初中,中小学跟着起舞,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出现偏离。学校培养的多是考试型人才,而缺少合格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首先能生存,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再为社会服务,成为接班人。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连生存能力都没有,何谈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学校办学思路

学校要有所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规划。规划就是方向、目标、措施、保障。这个规划必须是前瞻性的,符合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的。学校规划的制定必须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这样的目标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教职工的支持,能够凝聚力量,调动落实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规划的制定还应征求和接受专家建议和诊断,让规划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实践性。学校规划一旦形成,就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方向、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贯彻执行。如果学校是一艘航船,发展规划就如指南针,全体师生既是船员又是旅行者。有了指南针,航船、船员和旅行者才会一帆风顺,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3.创建学习型学校

创建学习型学校,要摒弃以人为工具的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师生创造自我实现的环境,尊重个性,提倡多元化,鼓励自由选择,把师生的发展当作创建学习型学校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创建学习型学校,第一,激励师生确立个人愿景,追求自我实现,并将师生的个人愿景融合、协调成学校的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进而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第二,组织个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团体学习;第三,构建同学习型学校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学习型学校的架构是扁平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权力距离极小,信息在组织成员之间自由流动;第四,引导全体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以成功的体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对农村教育的建议

1.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的长效机制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待遇等方面与城市差距大,农村每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涌向城市,导致农村教师缺编,教师结构不合理。一些乡镇中心小学音、体、美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甚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导致办学水平低,群众不满意,其他学校问题更突出。建议从待遇、职称、住房、医疗等方面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的综合配套措施。

2.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应统一规划、集中投入

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很大,但是具体怎么投入,投入多大,往往缺乏长远规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撒胡椒面,投入很大,效果却不明显,建议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投入一校,改变一校。

3.建立教师成长平台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解决好教师问题,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因此,必须建立教科研平台、优秀人才评选平台、学习交流及培训平台。让教师有出路、有成功、有动力,从而热爱这个事业。

4.特色学校建设

建议在乡镇选择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特色学校创建试点,上级给予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并进行跟踪指导和监测,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带动其他学校发展,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承诺。

如何提升教育形象建议 篇4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不到提高,也不可能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个别教师师德水平不强,甚至直接危及到了教师的整体形象,近年来,各种来自学校、教师的不良事件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现象是连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所不齿的,更何况广大的群众,他们能对教育、教师有好的印象吗?所以,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结合这次自上而下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更应该对教师队伍中师德缺失、品德败坏的害群之马加以剔除,还教育一个纯净的天地,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整合教学资源,教育均衡发展

这种说法已有很久远的历史了,但真正做到了吗?现在的情况甚至比以往更加严重,大批优秀教师集中在城市县城,农村边远地区师资力量尤显薄弱,各种设施配置更加明显,有的学校的教学设备甚至还是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有的农村学生还住在简陋的危房之中。试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面对如此现状,老百姓们能满意吗?

三、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素质

教育实践活动意见建议 篇5

一是要创新活动载体。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暨“四帮四促”等主题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推广和深化。注重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创新活动载体,设计服务项目,丰富活动内涵,切实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活动带来的成效惠及广大群众。

二是要强化群众参与。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群众的切身感受和满意度如何。要坚持开门搞活动,既要注重吸纳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也要把握好群众参与的度,树立正确的活动导向,真正达到教育干部、教育群众的目的。

三是要深入查摆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活动中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护短、不遮掩,确保查得深、摆得准,不回避矛盾。对查出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便于操作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限期进行整改,使党员干部真正受教育和触动。

四是要突出活动重点。要突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这个重点,通过抓一把手、一把手抓,逐级动员、层层发动,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解决党性观念、廉洁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是要紧扣中心工作。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员干部抓项目、抓发展、抓执行、抓落实的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作风保障。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议 篇6

结合近年历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建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内容要集中体现“贴近群众”。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总要求,以构建新型党群关系为总目标,以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解决群众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开展体验式教育,突出活动的实践性。通过创新党员服务平台、畅通沟通交流平台、搭建服务党员“专用通道”,着力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二是设立工作机构要充分考虑活动任务。根据此次活动“为民清廉务实”的主题,建议不单独由组织部组建工作机构,实行组织部、纪委、宣传部三部门联合牵头。宣传部重点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组织部重点负责动员部署和工作指导,纪委重点负责作风监督和效果督查。

三是上下体制要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中央不宜规定过细,提供一般性、原则性的框架要求,省市党委侧重指导帮扶、创造条件,鼓励基层党组织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各显神通”增加“自选动作”,发扬群众首创精神,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通过一线实践自下而上丰富活动经验、探索创新模式。

关于高校数学教育的改革建议 篇7

关键词:高校数学,课程教育,建议

数学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也是各学科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但当前,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却仍在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甚至有些高校还在逐步减少数学课时。因此, 要想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使数学真正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就需要重新审视数学教育价值, 认清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寻找一条适合非数学专业的学生 (包括文科生) 学习数学的道路, 这是对数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现代高校数学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然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我国高校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伊始, 虽然更多的孩子获得了再次接受教育的机会, 但给我国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让我们每位高校工作者都背负着极大的压力, 而这种压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突出, 给高校数学教学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增多, 不可避免地使得高校数学小班教学向大班教学转变, 导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有所下降。有时明明感觉有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 但是为了其他同学, 也为了教学进度, 没有办法再做过多的讲解。同时, 扩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这必然导致其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同时, 因为班级增多, 教师有限, 就不得不减少课时数来完成教学工作, 从而导致数学教学课时量减少, 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或者即使完成教学任务也是赶着进度, 严重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 过分使用信息技术, 忽略了传统教学方法

当前, 很多教师过分强调信息技术教学, 改变甚至完全忽略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一般来说,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对课堂的一种很好的延伸和扩宽, 但如果过分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 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宽泛化, 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比如, 在高校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少部分教师习惯用多媒体教学, 甚至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看不到几个字, 淡化了学科本质的教学, 学生听完之后感觉云里雾里, 一点印象都没有。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本身具有特殊性, 注重逻辑推理。这种逻辑推理只有通过一步一步演示, 才能让学生慢慢领悟。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 避免这种重心的偏离, 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应该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

(三) 淡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提出: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互动式教学。但是, 目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正确理解这个理念, 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淡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而忽略了教学的效率。还有些教师因为过分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而忽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率。还有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开发, 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除此以外, 少部分教师没有合理利用对学生的评价这一有效工具, 只看到表扬的积极作用。适度的表扬是合理的, 但是表扬的同时, 也要注意适当去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 个别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 这就使学生慢慢地养成了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二、解决高校数学现状问题的对策

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性、精练性、逻辑性、严密性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同时还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 使学生们逐步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为其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学生学习微分学时, 应让其意识到微分学理论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一个整体, 这样如果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科研以及遇到某些实际问题时, 就知道应该用哪些数学方法加以解决。数学语言是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是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接受美感熏陶的一条途径。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 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 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对各类人才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想全方面解决当前高校数学教学的中存在的问题, 唯有对其全方位地分析。因此, 我们可以尝试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多角度进行探讨, 并找出使高校数学发展更加合理化的策略。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目标及态度是可以通过合理引导来改变的。让学生懂得如何将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 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例如:可以给经济类的新生提一个问题:假设四年之后需要购房, 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一个还贷方式。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虽然网上可以找到答案, 但如果是学生自己动手, 如何操作?又或者在学生做好方案后, 如果方案不够好, 教师还可以做相应的指导。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学生能尝试用数学来解决一些问题的话, 数学教育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了, 因为学生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在现代初、高等数学教育中, 特别反映在教材与教学方法中, 似乎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训练, 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形式论证 (逻辑推理) 的严格性上去,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来说, 实际上是不利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注重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二) 倡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 但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又不尽相同, 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或者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考虑事情。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 不仅是在课堂上, 还应将数学建模常态化。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很多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也能将互动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竞赛活动,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创立学习相关的刊物或作品,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这些方法, 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摆脱中学时期以“题海”战术学数学的错误观念。

(三)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老师将其应用到高校的数学教学中。伴随着应用的普及, 教学中那些原本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定义变得直观而生动了。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变得更加容易, 也更加有效了。信息技术正在丰富和改变高校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件, 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展示需要讲解的内容。这样不但让课堂变得轻松有趣, 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同时还将教学环境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 让知识点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积极反思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寻找合理有效的方法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第一课题组.我国大学数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新形势与相应的对策——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路和建议[EB/OL].http://202.117.35.250/jfzx/contents/66/148.html.

[2]徐利治, 王前.数学与思维[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3]许加凤.关于高校数学教育问题的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 2009 (12) .

[4]胡晋宾.文化视角下的大数课育人功能[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3) .

对《中国电力教育》办刊的建议 篇8

《中国电力教育》至今己创办了300多期,刊物文章高瞻远瞩、涵盖力强,用心的排版与设计又显示出编辑部老师的匠心独运。这本刊物大气、专业,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水平和创新能力,我将它看做能者、智友和引领者。现在,我的书橱里定格存放着多年来的《中国电力教育》,时常翻阅往期出版的《中国电力教育》,感觉有些资料至今仍未过时,其中一些文章仍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这点充分体现了她“与时俱进”的办刊风格,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她的办刊追求和社会责任。

作为一位忠实的读者,怀着敬意和诚意,在此冒昧对贵刊提几点肺腑之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从栏目和版式细节上再作改进。可增设“特写”“散文”“保健”“漫画”等栏目,既能活跃版面又能增加可读性;应固定有“编读往来”“读者点题”“知识竞赛”“它山之石”等栏目,做到大家办、大家看;《中国电力教育》已创刊313期,在此前提下可以专设“读者评刊”的互动平台,让读者与编者共同参与交流,可使刊物保持定位高端、受众强势、覆盖广泛。杂志封面上的字体显得老土,可增大字体和改变字形,用艺术效果加以改进,传承老校办刊的风格。

第二,应该树立更鲜明的品牌特色。《中国电力教育》这个刊名很响亮,涉及电力系统的内涵很广泛,担负着思想教育、业务教育、教学培训及人本提升等重任,还有许许多多的“大文章”可做。因此杂志要在全方位进步、整体性提高方面下功夫,在重视策划、办出特色、放大优势方面下功夫。我们企盼内容轻松与高雅并重,知识与指导共存,形成更鲜明的品牌特色。

第三,进一步扩大杂志的群众影响力。她属于全国电力教育刊物,所以她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应追求时尚大气与众不同,还要多向大众靠近些,以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这对一本专业刊物来说,接点“地气”,很可能开启办刊事业的另一个春天。

第四,专业性的刊物也应有专业的广告。建议,《中国电力教育》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收入,来供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关键是把握好广告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家庭音乐教育的建议 篇9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本学期我们中班组研究的课题是“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希望家长配合的地方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学龄前教育,有关学龄前教育的家庭教育也更加丰富多彩。音乐能陶冶情操、开启智力,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成了很多家长所首肯的教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相关的科学原则。科学地认识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遵循其普遍规律,科学地落实教育方式和教育步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学龄前儿童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教育手段,都能够在儿童生理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发展阶段中,音乐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有相对的分工。左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大脑左右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龄前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在开发学龄前儿童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妙动听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符合了人们生理的韵律和节奏,被不同年龄和知识阶段的人们所接受。如果让学龄前儿童在家庭中经常性接触音乐,或者带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音乐活动,儿童大脑的右半球就会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音乐的魅力更在于审美。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他们的感情,这对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体验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就是对儿童进行美育、开发其智力的最好手段。为儿童精心选择适宜他们年龄段的音乐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儿童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能够为其今后良好的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塑造出健康、完美的人格。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语言想像力、毅力、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家庭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才能。

人的天赋是各自不同的。或许有人说,对一个没有音乐耳朵的人来说,无论怎样的音乐教育,都不可能使他成为一位音乐家,只不过是让他能够更多地掌握音乐技能而已。其实,调换一种立场观察问题,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音乐教育,这种天赋也将被埋没乃至消失。在学龄前儿童家庭中实施音乐教育,虽然不以培养音乐家、音乐专业人员为目标,但是确实能够及时发现和挖掘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有助于他们今后的成才。

四、家庭音乐教育不可或缺,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呢?下面就此谈几点看法:

1.和孩子一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孩子学会听声音

音乐离不开声音,节假日应多带孩子接近大自然,在大自然里让孩子听鸟鸣、哇叫、潺潺的流水声、雨水的滴答声、汽车的鸣笛声等,引导孩子在大自然的声音中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当然,也应该利用生活中的机会引导孩子辨音。

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现“厨房交响乐”的游戏,在厨房里用筷子先敲敲铝锅,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还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问孩子听到了什么声音。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复训练孩子的听觉,可以培养孩子对声音的敏感把握。

2.利用游戏,引导孩子学会记声音

当孩子对物体的各种声响发生了兴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训练孩子记住这些声音。3~4岁是孩子辨别音高、音准的关键期,如果对孩子在听音和记音方面进行一段时的训练后,就会发现孩子对声音的敏锐度和辨别能力远远超边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记声音。

例如:可以和孩子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辨别家人的说话声、走路声、敲门声等。

这里所每时的“拍”,就是对孩子进行初步的节奏训练。拍手是孩子们经常重复的动作,也是孩子表达内心喜悦的动作我们可以从拍手开始,和孩子玩拍手游戏,训练孩子的节奏感,我们也可以利用和孩子对话的机会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感。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只有具备节奏感才能进一步学习音乐,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感。

例如:当你对宝宝说“宝宝,宝宝快过来”这句话时,可以加上不同的节奏说出来。

3.教孩子学会唱

孩子很希望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和理想。模仿是孩子最大的特点,我们应当抓住孩子的这些特点,给孩子准备各种歌曲、世界名曲供他们欣赏或学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教孩子唱歌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节奏感强。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父母可以借助录音机、VCD等设备让孩子从学唱简短的儿歌入手、引导孩子多听、多唱。另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带孩子参加音乐会、举办家庭卡拉OK演唱会,举行邻里歌咏比赛等活动,培养他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的音乐修养。

4.带孩子参加音乐会。

(1)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以调动孩子参与的兴趣。

(2)欣赏音乐时,应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给予恰当的语言指导。如比较深奥的乐曲,成人可做解释,帮助孩子理解作品。通俗易懂的作品,可以让孩子感受作品的性质。

(3)每欣赏一个节目后,可让孩子讲一讲感受,或成人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对每一个节目都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4)带孩子参加音乐会要有始有终。要让孩子安静地欣赏,不大声喧哗,不随便走动,演出完要鼓掌表示感谢。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从小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的习惯。

5.教孩子学会欣赏

家庭音乐启蒙主要是引导孩子感受音乐和记忆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可以逐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家长可以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机敏、细腻的音乐情感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五、下面给父母引荐一些孩子幼当心灵能接受的、并且是孩子喜欢的音乐作品:

(一)童话音乐器乐曲

1.柴可夫斯基:《胡桃仙子》2.圣桑:《动物狂欢节》

3.普罗克菲斯基:《彼德和狼》4.史真荣:《龟兔赛跑》

(二)各国音乐家为孩子写的器乐曲

1.格里格:《蝴蝶》、《小鸟》2.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

3.安德森:《跳圆舞曲的小猫》、《滑雪撬》、《打字机》

4.比才:《儿童游戏曲》、《进行曲——鼓和号》、《摇篮曲》

5.德彪西:《玩具盒子》、《月光曲》

6.柴可夫斯基:《儿童钢琴曲》:①、早晨;②、竹马游戏;③、妈妈④、木偶进行曲;⑤、洋娃娃的病;⑥、洋娃娃的葬礼;⑦、新的小娃娃;⑧、华尔兹舞曲;⑨、玛祖卡舞曲;⑩、波尔卡;⑾、意大利小曲等等《白天鹅》、《牧童》

7.贝多芬:《孩子的梦》、《土耳奇进行曲》、《献给爱丽斯》

8.克来斯勒:《玩具进行曲》

9.约翰·施特劳斯:《游览列车波尔卡》

10.哈哈图良:《玫瑰少女舞曲》

11.亨德尔:《愉快的铁匠》

12.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13.贺绿丁:(中国)《牧童短笛》、《晚会》、《摇篮曲》

14.丁善德:(中国)《儿童组曲》

15.黎锦辉:(中国)《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

中班组

名师对教育工作提建议 篇10

本周有幸参加XX学区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在对几所学校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各兄弟学校有几点做得很好,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和思考,在这里稍作整理,供学校和老师们参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教室门口贴功课表

我校各班的功课表大多发至班主任手中,按照惯例,多数班主任能将功课表贴在黑板一角,但也有少部分班级的功课表至今还未展示出来。有些班级的功课表叫简单,只有学科名称,没有执教老师姓名。

是否可以这样做:在开学初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工作人员将功课表贴在各班教室门口,注明学科名称和执教老师姓名。

我认为这样做至少有三大好处:①便于学校检查,了解各班上课情况是否正常;②便于老师、家长、学生们相互监督;③便于各执教老师临时协调功课。

二、教学计划按组制定

以前,我校的教学计划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制定的,这样做相互之间没有交流与学习。同一年级组内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学目的要求、教学进度这几块内容几乎是雷同的。

是否可以分小组制定计划。

我的设想如下:①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学目的要求、教学进度这几块内容,同一年级组的老师坐下来经过讨论与交流后共同制定一份就可以了;②班级情况分析和具体措施先集体讨论,总结出年级段的`共性,再根据各班的个性特征,各执教老师分别制定一份。③将两大块内容合订在一起,相信这份计划会完整、实在得多。

三、是否可以每年举办一次家长公开课

每学期我校都有几次针对学生家长的座谈会,内容涉及较多的是家庭教育和德育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每年举办一次家长公开课,让家校联系更紧密,让家长们真正走进课堂、走近老师、走近学生、走进学校教育。

①由学校优秀教师担任公开课展示工作;②书面或短信形式邀请家长参与。本班学生全体家长参与,其他班级部分家长参与;③课后,可以请家长代表从家长的角度谈谈对这几节课的看法和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理解。

这样做,可以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有效利用家长的力量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宣传力度,便于家长们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支持学校办学工作。

四、建议购买588元一桶的科学教学用具箱

学校的科学教学工作大多由语数老师兼,在工作量大、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这学期还频频看见老师们到校实验室借器材,可见老师们对科学教学工作还是相当重视和认真的。可事实上,实验室里可用的器材并不多,建议学校下学期一定要订购一套588元的科学教学用具箱(一套也行)。

这套科学教学用具箱装有各年级科学课所涉及到的大部分教学用具。将用具箱放在学校实验室,由专人保管,老师们可以相互协调借用。有了直观的展示和探究的素材,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爱上科学,爱上探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促进作用。

五、地方课程的开展很有必要

我对我校地方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据我所知,我们四年级并没有开设这门功课。我认为,开设地方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对他身边的事物了解甚少,也不太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能谈大中国、大世界,却不知自己的家乡——温州,乃至XX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经济特色等。地方课程所占用的课时并不多,一星期一节课就差不多了。温州的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是全国编的最好的,随便翻一翻,都感觉对自己的家乡了解了很多,我们的学生就更有必要学了。

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现状与建议 篇11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职业教育;民族政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达到1亿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汉族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36%。①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选择。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改革基本思路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示,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通过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首先,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公民的素质,使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却未能真正满足民族地区民众的教育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结构与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结构脱节,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所以,因地制宜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能更好的解决民族地区的这一问题。第三,职业教育将对民族的现代化产生重大的影响。③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法缺失,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现阶段的民族职业院校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严重限制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仍是低效教育。在目前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领域,严重缺乏高学历并且专业技术过关的师资力量。

(一)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法缺失,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近几年来,鲜有关于民族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出台。就已经出台的法规来看,也多是原则性和宏观性的政策指导,缺乏可操作性。落实到各个省份也出现配套政策太过笼统,不利于实际操作的情况。而且,由于对宏观政策的理解不同,各省、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同的配套政策,导致执行困难。

(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职业院校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严重限制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现有的民族职业院校中,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中等民族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高等民族职业院校(专科层次或者本科层次)做衔接,导致很多民族职业院校成了“断头教育”。不仅没有相应数量的专科层次民族职业教育做衔接,更是鲜有本科层次或者更高层次的教育做衔接。这样的办学模式不利于民族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民族职业教育仍是低效教育。

由于民族职业教育教育层次、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自身因素,导致民族职业教育和当地的普通高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差距。教学方式传统,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和民族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四)在目前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领域,严重缺乏高学历并且专业技术过关的师资力量。

从我国现有的民族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来看,老师队伍存在学历不高、专业技术不过关,知识和技术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师资队伍的建设时搞好民族职业教育的关键,但是现实情况是在该领域,鲜有学历层次高或者学位高又有精湛技术的老师,这给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瓶颈。

二、结合上述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按照我国《宪法》第十九条:“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将已有政策制度化,更好的贯彻国务院有关民族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已有的各项国务院决定、意见等政策具体化,明确对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政策,以及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哪些职业教育政策、民族教育政策可以在民族职业教育领域适用。各级政府也应汲取民族职业教育多年来积累的成熟做法,将之上升为法律解释。贯彻各项政策,在严格遵守国务院及各部位规章制度规定的情况下,依据《宪法》的精神和基本规定,从实际出发,妥善制定好各项配套制度,并且加强各级监督,以确保现有法律和政策的实施。

(二)大力发展和改革民族职业教育,实现民族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化。

依据国务院和各部位的相关规定,我们应该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大战更高层次的民族职业教育。现在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创办“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加强民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第一,要对现有的民族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进行认真梳理,逐步和现代办学理念接轨。第二,也要解决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的现状。第三,要加快高层次民族职业院校的建设,让民族职业教育能得到高层次、长时期的有效发展。

(三)实现民族职业教育从“低效教育”到“高效教育”的转变。

第一,从教育本身来看,要加大向学生传授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特别是对于条件艰苦、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来说,现在的民族职业教育不被关注,主要是因为接受民族职业教育后,不能达到有效就业的目的。但是,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应当说,大多数家长不是反对民族职业教育,而是反对脱离生活实际需要的低效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教师队伍。从长远来看,为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还要努力培养一批民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这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坚持职业学校教师的定期岗位培训制度,促进已有的民族职业院校老师提高自身学历,同时进修本专业、本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工艺,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应该分期分批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本行业的技师或高级工程师等级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从而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甚合理的状况,是保证民族职业教育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对策。(作者单位:1. 西北民族大学;2. 兰州市公安局)

注解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提到。

②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0月1日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提到。

③常永才.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5]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6]姜大源. 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7]常永才.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分析及政策建议 篇12

(一) 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

2000年以来, 政府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 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使我国的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

如表1所示, 自2000年以来, 随着我国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和教育财政支出也在不断增长, 其增长速度也是有目共睹的:这六年来, 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2.75%, 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7.10%,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4.56%, 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最快, 其平均增长速度为17.11%;就总额来讲, 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2562.6055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7593亿元, 预算内教育经费也从2000年的2085.679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665.6939亿元, 分别增长了约1倍。

注:数据来源于200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 教育财政资金的分配规模。

1.财政资金的教育类型分配。

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全面责任, 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在职业教育方面, “十一五”时期, 中央将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高等教育方面, “十一五”时期, 在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基础上, 投入25亿元, 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这些措施都是教育支出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

注:数据来源于200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

如表2所示, 财政对各个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虽不一致, 但总体上看规模都是在不断增长的: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从2000年的1308.5667亿元到2005年的2755.41864亿元, 增长了一倍多, 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21%;对高级中学的财政支出在2005年约为2000年的5倍多, 其年平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40.71%;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5年来也增长了1倍, 年均增长速度也保持在15.646%;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虽小、年均增长速度也很缓慢, 但是其总体规模还是不断扩大的。

2.教育财政资金地区分配。

西部大开发提出后, 我国重视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 并加大了对中西部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如表3所示,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在2005年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倍, 其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5.11%、13.4%和14.63%。

注:数据来源于200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 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 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 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注:数据来源于200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3.教育财政资金的城乡分配。

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主要是对义务教育中的农村普通小学和初级中学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同时加快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步伐;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该项政策惠及了一亿五千万的农村学生;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这些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如表4所示,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733.439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654.46891亿元, 增长了一倍多;占义务教育的平均比例为57.77%;年平均增长率为16.24%, 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力支持。

二、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财政支出总量不足。

1.教育财政支出的总额偏低。

一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 是国际公认评价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 它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 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费用和预算内教育费用支出总额偏低, 从2000到2005年,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为3764.76289亿元, 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58%上升到2005年的2.81%, 增长了还不到0.5个百分点, 六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重仅为2.7845%, 而且每年增减变动不大, 从图1中也难以看出这个比重将会有上升的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与国际比较有着较大差别。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就越大。根据2005年《国际统计年鉴》, 由2001年数据得出, 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4.4%, 高收入国家为5.5%, 中等收入国家为4.3%, 低收入国家为3.2%, 而我国在2001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79%, 不仅远低于高、中等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而且也低于我国确定的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 (GDP) 的4%这个目标。二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下降。如图1所示, 2000~200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2000年的16.13%, 到2005年却只有15.21%, 六年下降了0.92个百分点, 六年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平均比重为15.77%。三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不稳定。2000~2005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出现增长的波动, 如图2所示, 增长率从2000年的14.87%到2001年的20.81%再到2005年的15.84%, 虽然2004和2005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额增加较快、六年的平均增长率有17.11%, 但总体看增长速度波动中有下降的趋势。

2.教育财政支出总量不足, 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投入的不足会导致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不能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近年来, 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不断上升。这一时期是我国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的重要时期, 各级学校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2000~2005年我国小学升学率从94.9%上升到98.4%, 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而将要接近100%;初中毕业生学率从51.2%上升到69.7%, 上升了18.5个百分点;高中升学率也从73.2%上升到了82.5% (2005年为76.3%, 有些回落) , 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进入了所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但是, 2000~200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当年的GDP比重基本维持在平均水平2.78%左右, 2000年为2.58%, 2002年为2.90%, 上升了0.32个百分点, 但到2005年的2.81%, 又下降了0.09个百分点;同时,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注:数据来源于200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 教育财政结构失衡。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性, 教育财政在教育层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分布得不均匀, 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均等, 使教育财政不能发挥其效率性, 极大地影响我国全民教育的发展。

1.各级教育财政失衡。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不足。如图3所示, 2000~2005年我国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平均比重为52.24%, 且每年的比重均在50%以上,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逐年下降, 六年的平均比重仅为7.24%, 而且比重从2000年的9.38%降到2005年5.95%, 下降了3.43个百分点。由表2也可以看出, 职业教育经费的增长是最缓慢的, 平均仅为4.751%。说明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小, 这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换代, 更不利于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工人素质、技能的提高, 使我国在新知识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 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 导致很多员工知识技能更新换代缓慢, 无法满足新产品、新工艺的要求而成为下岗人员,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和“民工荒”, 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二是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投入不合理。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 在中国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中, 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所占比重维持在50%~60%之间, 而对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却负担了70%以上经费。

2.教育财政地区失衡。

一是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地区不均衡, 对中、西部教育财政投入偏少。就各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额而言, 2000~2005年东部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额分别是中部平均额的2.22倍和西部平均额的2.30倍, 东部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就各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整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而言, 2000~2005年东、中、西部平均比重分别为52.95%、23.93%和23.12%, 东部地区的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如图4所示, 2000~2005年, 东部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有上升的趋势, 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二是地区内部各省份间也存在着不平衡:东部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 2000~2005年广东省的平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是344.7亿元, 而海南省只有21.41亿元, 二者相差16倍;中部地区的江西2000~2005年的平均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为72.14亿元, 而河南省为167.93亿元, 是江西省的2.3倍;西部地区的西藏自治区2000~2005年的平均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为16.59亿元, 而四川省是其10倍。虽然每个省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小受该地区的学龄人口数、经济发展水平及学校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差距过大会影响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3.教育财政城乡失衡。

城乡义务教育投入存在差距: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学生总人数的80%以上, 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2000~2005年平均仅为30.19%。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1年城市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的1.86倍, 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湖北省相差10倍;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 城市是农村的1.92倍, 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贵州相差7倍。农村预算内公用经费最低者, 小学仅有5元, 初中仅有14元。农村普通中小学基建支出生均只有1.32元, 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办学的基本条件。

三、政策建议

(一) 加大教育投入。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确定了到2000年要实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总值的4%的目标, 但是2000年这个比重仅为2.58%。到2006年, 温家宝总理在主持教育工作会议时, 又强调了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千方百计地增加教育投入, 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 (GDP) 的4%这个目标。为适应我国公共教育快速发展要求, 实现这个目标刻不容缓。

1.提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

一是提高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根据不同的标准, 设计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支出的递增比例, 如中央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可以按照1%的比例逐年增加;省级政府及省级以下政府可以按照2%的比例逐年增加。二是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教育发展速度等因素,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可以按照某个适当的比例 (如0.25%) 每年递增, 这样可以保证我国在201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4%的目标。

2.加快教育投资法规的制定, 形成机制。

我国目前在教育投入上缺乏立法, 各级政府对教育支出的责任和标准不明确,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抑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教育投入法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 将整个教育事业纳入其中, 明确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责任和标准, 并切实保证教育投入机制的有效运行, 实现教育投入的法制化。

3.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

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只靠政府投入, 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所以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 要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发行教育公债等渠道, 从社会和民间吸引投资来增加教育投入, 这也适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 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财政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对农村和城市贫困学生实行免费职业教育,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 使员工能紧跟时代步伐, 及时吸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强化企业员工岗前、岗中和岗后的培训, 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换代,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同时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正在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上, 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政府已于2007年中央的财政对关于职业教育、普通高校职业教育, 出台了两个措施: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2006年的18亿增加到95个亿;从2008年起, 国家将拿出150多个亿来对热心中职学习的农村学生给予学习费用补助每生基本上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财政的1, 500元学习费用补助;从2009年起国家将拿出300个亿来补助热心中职教育的农村学生, 基本上对农村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实行学杂费全免。

(三) 加大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

1.政府当前对义务教育已采取或将采取的财政政策。

一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已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2006年9月1日,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 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实行国务院领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二是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我国全面推开, 惠及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2008年财政部将继续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保障优先发展教育, 并将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 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的补助标准, 由地方财政负担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三是中央将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2008、2009两年落实到位, 中央与地方的经费分担比例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2.相关建议。

一是进行义务教育经费立法。通过立法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避免相互推诿而导致义务教育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进行义务教育多元化融资。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 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 建议中央和较高层次政府在确立新机制后, 可以考虑发行义务教育公债和义务教育彩票。对农村义务教育来讲, 通过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公债和彩票还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来化解“普九”时的债务。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建议设立“农村义务教育基金”, 建立一个各级政府共享的、具有较高透明度的、能够以较低成本进行督察并能保障资金安全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信息系统;通过委托金库管理和出具报表将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纳入这一信息共享体系, 从而避免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教育经费挪用和挥霍。

(四)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

要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 必须加大对中西部教育财政的投入。一是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教育投入, 承担起中西部地区实行免费教育所需资金, 并提高公用经费保障资金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 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 并对高寒地区给予特殊照顾;中央财政应把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教职工工资承担起来, 建立统一工资制, 由中央财政通过银行、信用社或邮局直接发到教职工手上, 再由省级财政负责工资外的补贴。2008年为进一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50%的奖励性补助, 省级财政统筹落实地方应承担的资金;东部地区所需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 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励。二是中央财政应加大对中西部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 尽快解决中西部高校教学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三是建立教育扶贫工程。对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设立政府扶贫、基金扶贫和国际组织扶贫等项目, 通过政府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四是加大对中西部少数民族教育支出。中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 关注他们的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中央财政设立民族教育专款, 对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中的特殊困难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分配其他各项教育专款时都给予民族地区特殊的倾斜。

摘要: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有较大的发展, 但是,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着教育财政支出总量不足、教育财政地区结构和教育类型结构及城乡结构的失衡的问题。应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及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及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教育财政,结构失衡,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广深, 王金秀.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及政策调整[J].改革与战略, 2008, 1

[2].蒙丽清.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构建以公平为目标的教育政策[J].大众科技, 2008, 1

[3].曹婷, 李鸿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研究[J].教育体制与政策, 2007, 4

[4].齐琳娜.缩小我国教育地区差距的有效措施[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上一篇:农村劳动力培训总结下一篇:美国监狱的“方便面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