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精选11篇)
【摘 要】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用音乐的美感陶冶学生,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体验和感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亦即学生音乐主体性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主体性;培养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中学音乐教学从传统的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审美教育的转变成为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诗意的参与中学音乐教学成为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关注的焦点。但是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教学理念的原因,更有音乐教学创新性缺失的原因。
中学教学体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存在轻音乐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音乐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音乐课程设置相对较少、音乐教材?旧、考核机制不合理等方面。这些原因都阻碍了中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一般中学的音乐教师配备都是一个教师对几个班级甚至十几个班级的,市区音乐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完整,乡村中学音乐教师严重匮乏,这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对学生音乐主体性培养的先决条件。课程设置都是服务于整体文化课教学的,课时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让学生音乐主体性很难有时间和时段上的保障。同时学校评价音乐教师的标准,是教师个人取得的成绩以及课时的多少,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基本很少涉及。
师资、课时、课程设置、评价标准都是外因,教学理念的欠缺是阻碍中学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根本原因,“中学音乐教育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它的任务是: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国内音乐教学一直沿袭这一教学宗旨,但是,世易时移,当今的学生主体其生活空间、心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再加上当前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意识,从而对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理念是明显的冲击。中学音乐教学不再简单的等同为唱歌教学,也不再是纯粹的智力教育的德育的复合体,中学音乐教学不再是个别学生的特长教育,更是所有学生的成长教育、审美教育。
二、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的阐释。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所有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3]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音乐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提出了明确要求,所谓的音乐教学的学生主体性:一方面就是将学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是音乐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音乐课堂的舞台上完全展示自我,具有音乐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音乐教学围绕学生展开,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参与。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完成对真善美的领悟和追求,尤其是美育的效果的养成。
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存在几个误区: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以学生好恶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很多学校在突出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时,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为了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改变传统的乐理、乐符等基本音乐常识教学,以当下流行音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学生喜好的音乐形式教学,这样的结果是兴趣起来了,学生还是陷入流行时尚的窠臼,浅薄和通俗得到张扬,主体的音乐涵养没有的到很好的提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音乐教师合理引导的缺失,时尚不是坏事,把握时尚的合理元素,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启迪,是音乐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其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审美情怀得到表现,不能完全忽视美育的效果。
三、中学音乐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措施。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对音乐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为四个部分: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这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都和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学生的主体性细化到具体高音乐教学中就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音乐的生活化,音乐的相关性。
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表现在各个方面,学生可以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乐器,了解乐器的演奏方法和乐器的文化发展脉络,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实际演奏,从接触到认知再到熟悉,中学时代的音乐喜欢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除了器乐接触之外,开展器乐、歌词创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自我等到表现,成就感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另外,音乐和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一个途径,现在很多地方开展的新教育理念教学,将学生快乐学习作为教育目的,在《诗经》的诵读中结合音乐的特点,实现了古诗歌的从朗诵到吟唱的转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也明显增强。
镜头回放一:在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前的一节复习课上, 由于复习时间少, 考试内容多, 一上课我便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 接着喋喋不休, 事无巨细地讲到下课, 自认为大功告成, 但课后学生直抱怨这节课上得太累, 手都写得麻木了。
诊断:典型“应试教育”惯性后遗症。
策略:针对以上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缺失的,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对教师新的评价机制, 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 强行入轨, 转变角色。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首先要转变观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规范办学行为, 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教师则应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 或通过多种渠道对新课程进行充分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有效地实施, 并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努力实现教师由“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
镜头回放二:在07届高三某一历史课堂, 我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由于完成情况较差, 我不问青红皂白, 说了一些伤学生自尊的话, 几个不服气的男生还和我顶撞。事后, 这个班的学生与我是若即若离, 没有了课堂上的互动。成绩揭晓, 这个班级成绩最差。
诊断:典型教师“权威”痴迷症。
策略:针对以上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缺失的, 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 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 只能把学生变成驯服的羔羊。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 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尊重, 从“客体”变为“主体”, 乐观而自信, 才能“不唯书”“不唯上”,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质疑, 才会变得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镜头回放三:2005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时, 我收到一个已升入高校学生写给我的信:老师, 您知道以前我们班很多学生都害怕历史吗?甚至讨厌历史吗?就因为你每堂课总是以提问开头, 以提问结束。另外你也不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诊断:典型“教学模式僵化”症。
策略:对以上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缺失的, 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爱岗敬业;教师要依据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乐学氛围, 使学生乐于参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众多, 课时又偏少 (农村偏远地区尤甚) , 再加上学生对历史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 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实属不易,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镜头回放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遇到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人, 对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无所谓, 即使老师你怎么“仁慈”, 怎么“权威”, 他们就是无动于衷。有时候他们在老师面前也装出一副顺从的样子, 一旦离开老师, 他们就会一切依旧。
诊断:典型“内驱动力缺乏”症。
策略:对以上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缺失的, 我们要区别对待。作为一线的教师, 我们要学会走进他们的心灵, 激发他们求知的热情。
要想唤醒这些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激发他们求学的斗志, 光有教学技巧是不够的, 仅凭“权威”也是不能长久的, 我们还必须要有“钥匙的智慧”, 走进学生的心灵, 打开心锁, 帮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恢复进取的动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66-01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如讨论座谈法、树立榜样法、随时教育法、旁敲侧击法、鼓励法等,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三、切实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授受关系,在教学中,既要强调教的过程和作用,也要重视学的过程和作用,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主要的目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观察、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源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会在课堂中去积极思考,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又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的宽松程度。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由讨论,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讨论中认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才会大胆质疑,才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五、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课堂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教师富有启发、感召、趣味和果断性的教学语言。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陈述性语言、激励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过渡性语言等,其过渡性语言多是和其它语言交织在一起使用的。语言的科学性表现在言之有物、言之准确上,而语言的艺术性则表现在言之感人、言之激情上。
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课堂教学语言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桥梁,是教师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也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成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更应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感情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对教师感到亲切可信才会积极地陈述观点,发表看法,才能大胆地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抛开一切问题和烦恼,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教学,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主体意识培养的误区
1.学生学习被动
在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学习,在表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以及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这里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其实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没有摆脱被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的情况,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都是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引导的,很多的问题使学生只能不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表面是进行了师生互动,实际上还是由老师来进行教学主导。
2.过于追求直观效果
我们可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现代技术来给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进而忽略了我们进行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比如,我们在进行课外《归园田居》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当时陶渊明的生活状况,老师可以把课外内容设计成Flash动画的形式,这样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呈现。我们在进行这一课教学的时候还要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述,作者怀才不遇、愤恨归隐的情怀,就不可能通过Flash来完全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在过分追求直观效果的同时,没有对作者极具表现力的文字进行欣赏,可以说也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教学。
二、主体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活动中加大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以及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对情感的交流以及强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情感交流是非常顺畅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愉悦感,那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比如,在进行《再别康桥》这课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学生进行问题的预设,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进行问题的解答,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主体性。每一个学生对于课文关注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诗歌的语言艺术,感觉诗歌在朗诵起来是非常的优美,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展开集体讨论,诗歌优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家进行思考以及资料的查阅,经过老师点拨最后了解到,《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这样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就会不断得以深化。
2.进行任务分配来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提高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就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并且获得成功,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开展情景表演,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编排、表演,比如说《荆轲刺秦王》这一段我们就能够进行情景再现,我们可以找几个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为了把握好角色就会主动进行资料的查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够自觉地了解人物性格,荆轲的英武侠义,视死如归,刚烈率直;太子丹目光短浅,多疑任性,以私害公;樊于期英勇无畏,大义刚烈,赤诚侠义;秦武阳慌乱胆怯,缺少应变。学生对人物进行了了解,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就会恰当地、充分地展示,观看的其他学生也会加深学习印象。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主动进行思考,我们也可以设定出几个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究。这样通过任务型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总之,在进行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了解在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够有所侧重。通过在教学的时候加大情感交流,在进行任务分配的时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推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有效教学的实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06):3-5.
[2]徐礼堂,闫效伟。探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01):10-11.
近几年来,随着历史科成为中考的一门考试科目,各地中学对历史教学也不断加以重视,逐步改变了以往处于“副科”的地位。但是,有不少人仍然对历史科教学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能够记住课本知识并的教学,也是对我们的社会十分不利的。且顺利通过考试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它完全忽略了历史教学的其他功能和重要使命,这样的历史教学是不健康
中学历史教学肩负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更要使学生懂得明是非、辨善恶,从而自己了解的历史事件、人物中得到启迪,受到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应十分重视利用历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人格教育。
现代教育学界在经过长期论争之后,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一定社会,使得社会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可见,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亲爱的读者注意,这是主张培养有益的,而不仅仅是有用的人。因为有益必有用,而有用不一定有益。如果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品行低下,他有再高的智商,也只能是更有效地作奸犯科而已,带给社会的灾难。教育不仅要育才,也要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先于育才。
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人格主义哲学中,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的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在心理学上,即是指“个性”。人格健全的青少年者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从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新加坡也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情操教育。美国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品格教育。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我国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响亮口号,“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
健全人格的教育应当体现为一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完美统一的教育,也就是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人格教育的状况又如何呢?可以说,我们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做得很扎实,而其它方面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却几乎处于“荒废”状态:课堂上,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了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为衡
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形式单调,内容单一,仍以教师强调学习为重点:课外活动及集体活动少之又少,社会实践几近为零。教师对学生长期以来还缺乏关注生命、珍惜生命和人性方面的教育,缺乏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理解教育,缺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这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宽容之心、不讲诚信、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教育偏离了它“育人”的本质,如果这种教育状况不停止的话,将造出多少社会悲剧?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需要做的更多,需要做得更好。那么,学校教育中怎样进行人格教育呢?
首先,基础是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健全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和情感,体现着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辨”。可见,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几点:一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强化思维训练。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在课程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等等。
第二,要十分重视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在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和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感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具体来说如要加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丰富青少年的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培养青少年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冲突的技能,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和自然万物,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在以上这些方面,历史科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学习,让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陶冶,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第三,在对受教育者的评价机制上,不能只是单纯地用应试分数进行评估。
如前所述,在人格教育中包含四大主题,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应试分数只是反映了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的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而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素质,所以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受教育者的好坏是以偏概全的不科学做法,它必然压制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教育者还须注意到受教育者其其它方面的优点,正如太阳虽然有黑子,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了太阳的光辉。为符合新的教育形势,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及唯分数是从的评价方式,不能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否则,这样的教育将只能是不健全的教育,它对我们的这个社会也必将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第四,教育者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受教育的学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素质,这当然也包括有健全的人格。因为教育不只是单纯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而应该把许多事情都做好,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素质,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在进行知识的教育的同时,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格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那是算不上把教育工作做好的。教育者人格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育者的人格水平高、言行一致,他们更能成为受教育者的楷模、仿效的榜样。具体来说,教师应具备以上人格特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热爱祖国与人民,关心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公正公平、淡泊名利、性格开朗、活泼、幽默等。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涵,概括了影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提出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体育教学可以在人际关系处理、团体合作精神和学生努力进取、增强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各个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涵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说法:广义的说法将社会适应能力等同于适应行为,即: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有机体保持个人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能;狭义的说法将社会适应能力等同于人际交往和社会技能。本文所研究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规范意识的适应、合作竞争的适应、抗挫折能力的适应等等。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
2.1影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
2.1.1家庭教育
家庭因素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关系密切,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不同,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
2.2.2学校教育
随着青少年学生进入学校,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另一主要因素。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为,学校就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机构。教师既是各种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所以说学校教育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3.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单亲家庭增多、网络成瘾、毒品泛滥、社会风气不良、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等等,使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出现新的情况。比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增多的趋势;学生在与人交往、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应对攻击等方面出现适应困难。
2.2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体育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同时还可以提高中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课程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课程不仅是“运动认知性课程”,还是“生活教育课程、是情意性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体育课程主要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直接提供认知基础的,它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课程不仅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环境、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运动认知过程中还涉及到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因此,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教学利于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教学环境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情感的情景,构建了实时的对学生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更能影响人的行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1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体育教学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相互沟通。体育教学利于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如篮球赛中协调高超的球艺,快速超人的弹跳素质;体育舞蹈比赛中优美的舞姿、标准的身材;健美比赛发达的肌肉、优美的造型,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给人际交往增加了无形的情感成分,也能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3.2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合作是建立在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上有价值的行为。合作需要通过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合作会使活动更为有效,因为团体要获得成功,团体成员就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能力。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如篮球的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3.3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努力进取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可以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参与,以达到体质增强和技能提高的目标,这也是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反复持续的努力,人们会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克服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例如,为了跳过一定的高度,或完成一定难度的体操动作,必须重复扎实地身体练习,加上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坚持努力下去,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培养了顽强、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结语
体育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社会文化,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使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 但并非直线上升, 而是波浪式进行, 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 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 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 同时, 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 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1.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2.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 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4.鼓励首创性, 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从而, 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 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 能够用心读书, 用心思考, 有所知, 有所悟, 有所发现。
二、课堂民主, 师生和谐
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 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 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 放弃权威思想,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 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的态度对待, 而不是讽刺、挖苦, 不耐烦, 使学生消除紧张、畏惧, 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三、重视质疑, 鼓励探究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 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 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 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 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 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 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 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的提出来。学起于思, 多思考, 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 不能人云亦云。因此,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 并积极探究解答, 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四、赞赏求异, 欢迎挑战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 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敢于向书本和现成答案发难, 敢于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索。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 师生不能嘲讽, 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 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五、借助教材, 训练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它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这里的“一切”, 当包括着世界上已被创造出来的或已被发现的, 也包括那些还未被创造出来的或未被发现的。现代科技的发展证明, 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因此,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创新教育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大力运用语文学科这一独特优势,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是结合课文叙述进行想象;二是根据课文原文进行创造性复述, 改写;三是给课文进行续写;四是进行想象作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视野 认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功利主义教学色彩严重,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材料中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忽视指导学生对篇章和内容本身的理解,教师逐句讲解、逐段分析的教学模式不仅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形,而且也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摈弃英语阅读教学弊端,探寻学生能力培养途径应该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出发点。
一、 阅读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论证以及合理的推理和归纳确定自己认为正确和重要的判断。诚然,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既是开放性课程生成的基础,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英语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B Reading The robot at home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教材前半部分关于机器人对人类生活重要性的描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对未来的便捷式生活方式充满着憧憬,学生被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所折服,但是,当学生阅读完“In the end, Mr Jiang decided to return the robot to the robot shop. The robot was just too much trouble.”这一句话时,不乏有学生由之前对机器人作用的推崇备至一下子变成了彻底失望,这种大相径庭的情形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看待事物时的狭隘心理,另外一方面也表明了学生正确观点的形成离不开与他人思维的碰撞,因此,笔者通过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大组进行辩论,正方以“Good points of robots”反驳反方“Bad points of robots”, 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叙述,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并和对方“唇枪舌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使学生在与对方激烈的辩论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 阅读教学与学生预测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英语文章标题简明扼要,往往起着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标题,往往可以达到预测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篇章结构以及把握文章中心的目的。因此,学生正式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先从标题入手,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预测能力。诚然,英语阅读文章标题较之于汉语文章标题表达更直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标题预测文章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这项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既具有新颖性、又富有挑战性,从而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故教师应该重视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标题的正确理解,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行文思路,以期实现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所读材料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B Reading Unit 1 Moving to Mars的内容时,笔者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What problems do you think we are faced with when we are living in the earth? 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存环境已有的认知,从人口膨胀到地球拥挤,从工业发展到地球污染等方面提出了现有生存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标题“Moving to Mars”追问: Can you predict the subjects that will be mentioned in this reading passage? 学生结合之前的思考,预测到在地球不堪重负的今天,人类正在探寻移居火星的可能性,并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Our plan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rowded and polluted. Hopefully, we can start again and build a better world on Mars. 无疑,勘探火星、移居火星是当下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为接下来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 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仅仅通过几堂写作课实现。而英语阅读材料由于话题广泛、题材多样、语言地道,学生阅读文本并进行写作实践容易形成英语思维意识,写出来的内容更具可读性,因此,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诚然,学生既可以阅读材料,模仿写作,获得写作技巧;也可以针对阅读材料所阐述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实现自我思想的升华,从而在形式到内容方面取它人之长,达到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目的。一般而言,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以阅读材料为主旨而进行的写作和拓展阅读材料主题而进行的写作,无论是哪一种写作形式,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解放着学生的脑和手,学生写作容易信手捏来。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B Unit 3 Reading教学“Post?reading activities”阶段,笔者要求学生以“Welcome to Shanghai”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模仿阅读材料进行了自主发挥,并由于适度套用了文本中的词汇及句式结构,表达起来可谓淋漓尽致,文章颇具可读性。事实上,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可以鼓励学生把诸如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句式结构等运用于英语写作中,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内存”,而且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另外,阅读后写作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学生少了平时专门写作时条条框框的束缚,写作热情会提高。
总之,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其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阅读教学的功能局限于提高学生阅读技能这一个层面,还应该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先学后教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在课的开端就让学生进行有目标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对先学后教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论述。先学: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等。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二来能够让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教师明确自己的讲解点,进而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培养。当堂练环节:
1.除夕真热闹,主要做哪些活动?
2.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的截然不同,表现在哪些地方?……组织学生完成上述的练习题,并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整理,以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后教:在结束上述的两个环节之后,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比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对“灯”的描写居多?等等。通过上述的过程可以看出,先学后教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小学语文直观教学法的应用
直观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愿意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感受语文文本中所包含的价值,进而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城》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长城”的相关图像,目的就是让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积极地走进语文课堂,而且,对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为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精彩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你怎么搞的,我讲了一节课都快累死了,你竟然一个字都不记!”“我上课,你怎么老是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我都讲十几遍了,你还写错,课堂上你肯定没认真听讲!”这是几句在教师中间非常流行的语言。为什么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正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所造成的。教师教学决策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互动性。教师只顾“自己发”挥,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一)分析、融合教材的意识缺失
教师不能简单地罗列教材知识点,而要深入、精心分析教材重点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以便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想办法让学生以疑促思、体验感悟。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考虑能否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要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多向思维。照搬教材,生搬硬套,只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信心。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在精心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融合教材内容,活化教材,设法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知识点活生生地呈现给学生。在整合教材时,可以采用对话、图片、录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活化教材能够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
(二)创新意识、思维空间缺失
教师的思维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进而影响到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避免教学设计的盲目性、随意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活化课程资源,把握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找到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学生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自主发展和自主思维活动被忽略,都是按老师教过的一般性、常态性的思路展开,难以跳出思维的框框,造成学习和思维刻板,缺乏创造性,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进行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精心设计好每一课及每一个环节,力求每一课的知识以“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很多情况下,教师课堂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知识赖以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整体事物在这里被拆解了,学生思维变成了若干部分的拼装,教师也被局限在小方格内,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思维。另外,教师等待学生回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想象时间,造成学生消化不了课堂教学内容,学习能力比较弱。时间一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害怕和讨厌课堂上分析和回答问题,思维发展缓慢,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学习策略缺失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的教学决策不当,处理教学内容往往是以课论课,只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融合、迁移、转化,造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小组活动缺乏,群体之间互动性差。其次,教师的教学设计不适合多数学生的学情,过分强调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知识活化给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必要时可以个别指导,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活动,离不开行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的发挥最需要的就是精神的自由和健全的人格,需要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探究和创造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教师要改变多讲的习惯,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多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部分后进生,平时害怕教师批评,不敢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怀和照顾。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从内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努力寻找一切机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地激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调动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对策
(一)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内容要始终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接收知识的能力和当前学习状态,把握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理清知识结构,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定位准确,示范适时,灵活有效。围绕教学目标,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抓住教材和学生学习实情的最佳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好、中、差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自主学习。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习主体,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体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并注意保护和开发学生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让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实现情感目标(宋运来,)。情感与动机、兴趣一样,也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推动力。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学习信心十足,主体参与教学的意识就强,教学效果就好。教师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情感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去感化学生,增强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缺少信心、胆怯、意志不坚和缺少兴趣往往是阻碍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特别是缺少信心和胆怯是目前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共性。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从问题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师评价入手,针对不同的学情,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活动,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帮助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消除他们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学习好英语的信心。
(三)构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平台
初中生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个时期是培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多”,即同一个问题思考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多。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进行对话、练习、分析、讨论问题时,不要划框框、定模式,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勤思善问、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指导学习策略
教师要把教的最优化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指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增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只有加强学法指导,积极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意识,才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需求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预习主要是浏览课文、了解要学的语法、认识要学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阅读的习惯。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特别是差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疑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方面,可促使学生查看有关资料,查阅词典和各种学习工具;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
2.指导学生上课
教师要要求学生带着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瞬间记忆能力,强化“有意注意”,争取在课内各种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识记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等。
3.指导学生复习
复习知识也是一种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好的方法,探索有价值、带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复习策略。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做到及时性、经常性,复习内容、复习时间要合理分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嘴、眼、手、脑各种感官识记,以增强记忆的长久性。另外,复习应防止机械性的重复,要新旧知识紧密联系,按知识的内在规律进行综合、归类,鼓励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分析、多总结英语学习中的规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如进行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人教版,)单元教学时,为了巩固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用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我特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复习本课知识要点if的用法,分析研究如何记忆最有新意、印象最深刻、最容易记牢。学生积极动脑分析探究,并想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复习策略。有一个同学分析研究后这样记忆if的用法:
if i eat too much junk food, i will be fat; if i am fat, i will be sad; if i am sad, i will eat less; if i eat less, i will be thin; if i am thin, i will be happy! if i am happy, i will eat a lot; if i eat a lot, i will be fat again!
通过这样的自主复习,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就好。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探究各种知识要点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复习知识要点的诀窍。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不仅能强化记忆,防止遗忘,而且能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多探索,创新教育模式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把教育的中心从让学生记忆知识转化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上来。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探索,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笔者近两年在情景化教学和开放型教学两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情景化教学
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情景的特点是言、行、情融于一体,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巧妙地创设情景,既可以克服非母语教学的缺陷,又可以利用好学生这种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情景教学法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营造英语氛围,设计生活情景,也可通过直观教具如实物、卡片等,将学生身边的人或事物巧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积极参与,使情景教学更加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如购物、介绍、就餐、问路等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扮演角色,人人参与,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教学情景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习惯于各种形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
如讲授go for it! 八年级下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第一课时,我自制一个礼品盒,里面放满各种小礼物,然后让学生猜:
―what’s this? / what are these?
―it’s a… / they’re…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 them?
―that’s… / they’re…(that’s / they’re too boring / personal. and that’s / they’re not special enough.)
由猜礼品过渡到对这些礼物进行评价,再到自然地呈现新单词,整个过程有趣、有意、有序。通过对教材的拓展,不仅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内容,而且也为后面学习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更好地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
2.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师生双边交流、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迸发思想火花,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宋运来,2008)。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直观教具、电教手段等,再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体验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调动、鼓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其次,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任务、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构成的运动过程。更新教学手段,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多媒体技术便于创设情景,它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神形兼备、动静结合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利于调动学生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激发学生兴趣要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插图、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和大量的对话,教师要善于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让这些游戏活动如猜一猜、小组活动等教学内容巧妙组合,把学生吸引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乐学。
如学习go for it!(九年级)》上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第二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我融合课文的知识点he should study by…提出问题:tom got bad grades. what should he do? please help him improve his english.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进行讨论,并提示学生从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grammar等方面思考问题。下面是小组活动结束后其中一个小组做的讨论汇报:
listening: he should study by listening to tapes.
he should study by watching english-language movies.
speaking: he should study by practicing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he should study by joining an english club.
reading: he should study by reading aloud to practice pronunciation.
he should study by reading english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writing: he should study by keeping english diaries.
he should study by doing lots of exercises.
grammar: he should study by doing lots of exercises.
he should study by keeping an english notebook.
想尽各种办法,设计各种新颖、灵活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教学并成为主角。
三、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要正确引导学生的“错误”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多元感悟、独特体验,善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注意教材内容价值取向,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做到去伪存真,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真正发挥出错误的“价值”。
3.充分利用评价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主要还是来自外部的评价,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积极评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心。教师要明确对学生评价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要适时、适当,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更不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可用延迟评价,甚至有时可以不作评价。对问题情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暂时不作评论,可以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对结果的过早评价有可能捏断学生的思维脉络,引发学生的心理不适和烦躁,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发展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时机,最终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
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学习总结、反思,分析克服自己学习中的弱点与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善于调动自己的主动性,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好学习计划,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参与英语学习过程。
5.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而提问是突出学生主体的载体(蔡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猜想和发现问题,经常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职高物理;课堂教学;积极;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职高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人生理想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渺茫,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多数都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和游戏带来的短暂的快意,对老师和家长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把老师的批评教育视作对他的刁难,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自尊,一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羞耻感,总是表现得我行我素。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就显得重要和必要。那么,在职高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笔者认为:
一、善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热爱每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疑难,若不能及时消除,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大减,也必将影响学习效果。尤其对于一部分后进生,我坚持“小步快走,积小步成大步”的做法,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每个台阶,让他们也能在一个没有精神压力的舒展宽松环境中愉快的学习。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学生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二、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积极情感
课堂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对已经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学要求更可适当放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千万不能过高要求,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例如,在《力》一章中“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内容,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有时还要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多数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严重影响了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把它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再讲解,学生理解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便容易接受。因此有些知识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因此,我在职高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的满足。在进行课堂提问,布置作业和进行测试时,都进行差别化处理,即分层施教,分层训练,分层要求,分层评价。对考虑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学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对学习有退步的学生及时提醒。解决他们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物理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运用语言,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学生有了情,对所教的教材有了深切的体会,自然就有真情的流露。课堂上教师就能以饱含感情,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赏心悦目、心领神会,将教师所授之内容入耳入心,产生情感共鸣;就可以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用适当的幽默和诙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讲授就一定能感动学生,引起共鸣。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是否善于表达的问题,亦即技巧问题。“以情发声”是一个方面,“用声传情”是更重要的方面。“用声传情”就是个技巧问题。因为声音是有声语言的一种载体,教学语言感情色彩的表现,全赖它的快慢强弱、轻重停连,以及语气语调等的起伏变化。只有正确掌握和处理好这种起伏变化,才能正确显示教师变化起伏的内在感情,才能产生感情共鸣的实际效果。
正确掌握有声语言艺术的同时,还要恰当、巧妙地运用仪态、眼神、手势、表情等无声语言艺术与学生交流,以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在授课时,用慈祥的目光扫视每个学生,并伴随着微笑的面容,以示对答问出错学生的安慰、对成功学生的鼓励等。
四、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职高物理教材中,引人入胜的引言及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的阅读材料,占相当的比例,它们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物理实验真实、生动、形象、直观、新奇、趣味,最能激发学生尤其是物理学困生的兴趣。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小实验等,这些插图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加深对有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们的贡献,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卫星上天和“神舟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爱国之情。物理学的发展史包含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素,以及物理思想和物理观念深刻的变革。同时,物理学的发展过程还包含着探索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具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通过物理学家生平和成就故事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失败使成功之母,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物理课各章节的情感因素不象物理知识,技能内容那样明确具体,它们大都蕴藏在物理知识、技能之中,需要我们去挖掘,实践的,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的把握知识技能内容的个性和特点,认真分析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和每个定义、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实验操作过程,对这些知识、技能以及形成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的越全面、越深刻、越到位,情感教育因素就把握得越准,掌握的越透彻。
【谈谈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推荐阅读:
谈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11-30
和中学生谈谈如何把字写好10-04
谈谈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做法11-20
谈谈大学生对兼职的看法07-22
谈谈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物理的兴趣12-19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12-31
谈谈对ngo的思考10-16
谈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11-24
谈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