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英语作文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日常生活英语作文(共8篇)

日常生活英语作文 篇1

(My Daily Routine) my daily life routine

I have the same routine from Monday to Friday. I usually get up at five fifty. Then I have breakfast. At six thirty, I go to school.

I don’t ride a bike. I go to school on foot. I have five lessons in the morning. I do morning exercises with my classmates after the second lesson. At eleven thirty, I go home for lunch. In the afternoon, I have three lessons. After class, we often have sports in the playground. At five, I go home. After supper, I do my homework. At about ten, I go to bed. I am happy every day.

日常生活英语作文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热身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在全社会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社会生活对英语的要求在教育当中表现为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视, 而对语法、文法的要求则被淡化。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学习语言, 是为了在生活中表达和交流。英语, 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活的语言。它来自于生活, 并为生活所用。现在大多数英语教材的学习内容偏重于单词、语法, 忽视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会说或羞于说, 形成心理上的语言交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 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沉浸其中, 他们所体会的都是平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情境, 这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将日常生活融入英语课堂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所用的教材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接

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见到许多熟悉的英文商标、店名、词汇以及广告, 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其来源和意义。其实, 他们就在我们所用教材、课本学习的词汇中。如:party—派对fans—粉丝tofu—豆腐salon—沙龙tidy—汰渍 (洗衣粉) quick--快克 (感冒药) bird—波导 (手机) chocolate—巧克力cola—可乐等等很多我们经常能见到的事物。对于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在课堂中学到的英语知识能够应用实际生活中, 是最合理而且符合实际的。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的都是与技术相关类别的专业, 往往不太注重对英语等语言知识的深刻掌握, 对他们来说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或熟知一些英语的商标、广告、词汇语句以及缩写。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课程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学到知识的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平时要做个勤奋好学的人, 平时多留意身边的事物或多注意与英语相关的事物, 而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组织上, 应以教材为中心,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扩展, 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使学生得到了成就感。对英语的学习更加投入, 成绩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

二、英语课前热身部分

我们现在所应用的教材,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Warming up部分, 英语课前热身活动是应用英语深入课堂的有效措施之一, 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当堂所学的课程当中。根据所学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 每堂课对学生提出一个话题。如谈论爱好 (What’s your hobby?/Do you have any hobbies?/How do you spend your spare time?My hobby/favorite is……./I like……./I usually…….) 在这样对话过程中, 学生会很自然的学到与爱好相关的一些词汇或短语, 例如:Hobby, spare time, favorite, be good at等。又如交通方式 (how do you go to school/the park/the department/the library/…On foot/by bike/bus/take a taxi等等, 把课堂要学的知识, 组织成合适的情景对话。每节课利用颗前五分钟, 相互交叉对话练习, 既学到了课本知识, 又联系了实际生活, 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三、课堂学习要趋于生活化

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应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知识, 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实际操练, 但单调、机械的学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从而使课堂失去活力。在我最初上课时, 每天基本都是让学生很硬性地去记忆所学的单词、词组和句子, 久而久之我发现, 个别学习比较努力的学生成绩还是比较不错的, 但多数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的学生成绩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感觉他们学英语非常的吃力。后来在课堂中我就加入了很多的日常生活中的元素,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发言同学也多了起来, 所有学生都处于学习的状态, 这样保持了一阶段后, 全班同学的英语成绩都有了进步, 而且在语言应用上也更加的灵活了。因此我认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使课堂练习成为有生活意义的交际活动, 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精心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堂内容,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本是应用英语最好的素材, 我常常让学生把学习的内容有所扩展, 联系生活进行演练。如在学习Family单元时, 我们是这样练习的:

学习这单元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所有家庭成员的称呼、职业等相关词汇, 那么在此我又对所学知识有所扩展, 给出一些关于人的体貌特征、衣着打扮以及性格的词和短语, 让学生当堂描述班级中的任意一位同学, 然后让大家猜一猜描述的同学是谁。

Body:tall/short/fat/thin…

Eyes:big/bright…

Nose:high/little

Hair:balck/browm/white/long/short/straight

Looks:hansome/ugly/cool…pretty/lovely/beautiful…young/old……years old

Wears:in red/blue…a T-shirt/a coat/a jacket/a skirt/jeans…a pair of glasses/a cap kind/warmhearted/friendly/easygoing/hardworking/lazy/unkind/naughty

给出了这些词汇让同学们自己描述班中的任何一位同学, 然后把文字读给大家听, 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都得到锻炼, 增强的课堂的活跃气氛也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这项练习当中。在这个游戏过程中, 学生们多了一份兴趣和期待, 对每个人的发言也更加关注, 既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把生活引入了课堂,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 让英语融入生活

我教的班级分为几个专业, 如幼师、计算机、美术、汽修等。可以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不同的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作业, 在生活中完成“作业”, 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增强语言实践能力, 达到获取英语知识的目的。如计算机专业,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名片, 用英语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学校、地址、爱好等等, 幼师班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收集英语名言和谚语, 制作英文书签, 美术专业的学生让他们自己画出漫画或者连环画, 把每幅画当中标注相应的英语短句。汽修班的学生就会有所不同, 由于男孩子较多, 普遍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 所以我要求学生们在学校的生活中和英语课堂当中尽量用英语和老师及同学打招呼, 主要以锻炼日常交际用语为目的。这些生活化的作业, 学生特别感兴趣, 因而会全身心投入, 想方设法查资料, 绘画, 设计策划, 请教父母, 乐此不疲, 这样的作业, 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真正地学到了有用的语言知识, 也使英语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五、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

任何语言都离不开环境, 离不开生活, 一旦离开了环境, 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我们利用一切机会, 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 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 用英语交流。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度过, 所以学校班级文化布置里也要有英语的一席之地。校园中张贴的名言警句、花草树木上挂的介绍, 都用英语配以解释。教室内的所有物品都何以配以英文词汇, 班级的黑板上可以每周一句英文名言。学生的目光能随时接触到英语, 这样耳濡目染, 学生想忽视英语都不行。除了给学生布置英语相关的作业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 学生接触到的英语越多, 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就会越浓, 有助于学生把生活英语带入课堂。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 关键任务是做好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 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 描述喜欢的事物, 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生活信息, 讲述生活中真实的经历等, 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 达到交际的目的。也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英语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才能圆满完成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日常生活英语作文 篇3

【关键词】委婉语 日常生活 文化教育 用法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在以下场合比较集中地使用委婉语:在表达“死亡”、妇女年龄以及一些不便直接说出来的物品名称、地点名称等。在上述场合,人们总是回避那些直接、生硬、甚至令人难堪的词,而是小心谨慎地选用含糊、委婉之词使交谈更为愉快。

一、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

各民族的语言都有替代‘死’的委婉语在英语委婉语中表达“死亡”的历史十分悠久。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不少源自英语圣经,如: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安息);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走众生之路);to go to one’s last reward(得到最后的报偿);to be at rest(安息);to yield up one’s ghost(断气)等等均表示“死亡”之意,沿用至今。莎士比亚则是一位划时代的语言大师,在哈姆莱特那篇有关生与死的著名独白中,die和death各仅出现了两次,其余的地方皆使用委婉的隐喻来暗示“死亡”。在这段二百来词的独白中,“死”的委婉说法竟达十种之多,而且构思奇巧,真乃千古绝唱!如:not to be(不复存在);to end them(i.e.a sea of troubles)(结束人世无涯的苦难);to sleep(安眠);to be no more(不再活着);to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air to(结束心头的创痛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不能避免的打击);to shuffle off this mortal coil(摆脱这一具朽腐的皮囊);to make one’s quietus(偿清一生的债务);to fly to other ills that we know not of(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求之不得的结局);the undiscovered country,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er returns(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从那里回来过的神秘之乡)。这些委婉语绝大多数是通过隐喻来创造的。这种方法叫隐喻转换法(metaphorical transfer),是构成委婉语的最重要和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480、893)此外,如用answer the final call,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be at peace,to go to one' s long home,go to sleep,return to dust,going to a better world,go to heaven,depart from this world,be out of pain,breathe one’s last,be knocked out,lay down one's pen,be no more,be gone,go to sleep forever,expire,go to the other world,to give up one’s ghost to 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s,to be taken to paradise等。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中则常用pass away或depart(逝世)西方的基督教徒把‘死’称之谓,to be with God(与上帝在一起)go to one's maker(去见上帝)等。还有一些与死相关的词汇也尽量回避直言其词。如用the loved one,the dear departed,goner婉指死者。当代汉语中的同义委婉语是“去见马克思”为了淡化人们的恐惧心理,coffin(棺材)常被说成casket(匣子)或box(盒子);graveyard(墓地)现在被称为memorial park(纪念公园).这些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表达了西方人的一种良好的向往,希望离开人世的亲人朋友都能够入土为安,甚至希望他们去世以后有个像大堂、极乐世界这样的好去处

英美文化中大多回避使用“老”这个字眼。“老”意味着衰朽残年,来时不多,人一旦变老,就意味着要被逐出主流社会,表示对社会无用了。特别是由于美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丁克式生活,老年人似乎成为了社会的累赘。这些便是有关“老”的委婉语产生的缘由。所以在英美文化中人们总是爱用委婉语来代替“老”这一字眼,有的干脆对其冠以美称。如指老人可用如下委婉语:distinguished,seasoned man,senior citizen,well- preserved man,resident婉指老人院的老人。golden age,adult,third age婉指老年、晚年。to be advanced,elderly,mature婉指老的,年老的。养老院在西方社会十分盛行。因此很多婉指养老院的词汇就产生了。如:a convalescent hospital,a home for adults,a nursing home,a private hospital,a rest home等。

关于病症和病人的名称也是西方人忌讳的字眼,人们常避粗就细,避俗就雅,表现出一种尊重和超脱的态度。如:用under the weather来代替sick(患病);用big C,long illness,C.A等来代替cancer(癌症);用have a heart condition来代替heart attack disease(心脏病);用be a little confused,mental trouble,mental来代替insanity(精神病);用the old man's friend(老年之友)代替pneumonia(肺炎)把leprosy(麻疯病)称为Hansen's disease(汉森病)把apoplexy(中风)称为accident(偶发症)把indigestion(消化不良)称为overeating(饮食过度),有些使人惊愕的病症常以缩写词或缩写式表示,较易接受T.B.代替(tuberculosis)结核病;Venereal(性病,花柳病)用V.D.代替;body odor(狐臭)用BO代替;influenza(流感)用flu代替。

英语中,各种残疾人都可被称为handicapped近年来开始用the mobility impaired(行动障碍者)一词来专指肢体残缺者把the deaf(聋子)称为hard of hearing(耳背);把the crippled(跛子)称为the handicapped(残废者);把the mad(疯子)称为mentally disturbed(精神紊乱者);把drunkards(醉汉或酒徒)称为alcoholics(嗜酒者)“dumb”“哑”用mute或speech-impaired代替。blind一词可用visually impaired或partially-sighted,甚至还有people with low visual acuity或people with low vision的说法。

二、一些委婉语在教育领域中的使用

在美国的学校里也开始时兴使用委婉语,使用委婉语被视为一条教学规则。美国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相当流行的术语,就是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思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随着教师的语言、态度而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仔细推敲其措辞,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论一般都采用“抬高词”(uplifting words),因为这样做听起来更温和,典雅和体面;且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恰当地使用委婉语对协调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老师常用能使学生和家长都能接受的方式来描述那些不求上进或学习落后的学生。比如,一位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谈到学生学习成绩差时,教师避免用poor,bad等词,而用:He is a below average student,也可说He is working at his own level.当想表达一个学生比较“迟钝”或“笨”时,不用slow或stupid,而是说He can do better work with help.如果说一个生性较懒的学生时,不用lazy,而用underachiever(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但有时也用于一些委婉的批评,The student is lazy.(这个学生很懒)表达为I’m afraid he has to exert himself in his study.(恐怕他在学习上对自己得施加压力.)如果一位学生在考试中作弊(to cheat in the exam)则称作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her work。这样听起来就不刺耳。又如,把“低能儿”说成educable,trainable,a bit slow for his age等;special students通常指有残疾的学生;visually retarded students则指盲人学生。credibility gap经常撒谎的学生;seems to feel secure only in group situation结帮做坏事的学生;resorts to physical means of winning his point or attracting attention动辄动武的学生,等。“文盲”说成verbally deficient。诸如此类的委婉语还有:用to have a tendency to stretch the truth.(有夸大事实的倾向)来代替to lie sometimes。

三、结论

英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一些不同领域的委婉语,有助于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水平,增强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课堂上也应该加强委婉语的教学,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信心,融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又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日常生活英语作文 篇4

Every morning,I get up early and breath the fresh air to make my body be health,then I read some essay to improve my EQ 。

I like play taborin ,I always go to park to play taborin with some friends ,when I lose myself in the music ,I always forget the time

After dinner ,I do some sports like Yoga ,it usually let me feel I am in the nature and so relax。

日常生活英语日记 篇5

First of all, I grabbed some snow with my hand, squeezed a little snowball, and then rolled and rolled in the snow. The snowball rolled bigger and became a big snowball. I wanted to make the head of the snowman with it.

Then, I want my snowman, snowball just when the hand is too cold, so I decided to find a snowman body tool to help, I went to the kitchen for cooking grandma with a spatula to work, but too slow, only a little shovel, said: ”to see a mother take a spade!“ But he said, ”the spade is too big for you to carry.“.” Finally, we think the kitchen shovels, I immediately went to, didnt find, finally get to my grandmother.

I am glad to get a snow shovel to shovel a piece, piled a big triangle, then the triangle at the top level of some, and then the mother just to roll snow ball up the snow. I ran to the kitchen to look for some coal, to make the eyes of the snowman, and the buttons on the clothes, to make the nose with carrots, the mouths made of orange peel, and the two hands of the snowman with the branches.

日常生活中学英语单词 篇6

日常生活中学英语单词(2)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学习单词的地方,比如公交车站,地铁里,飞机场。以及超市的货品上,甚至是在不经意中看到的广告标语等等都充斥的英语的影子,这也就告诫广大的学子,以各种方式,多种途径去学习英语,在扩展词汇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很多的知识,不乏为前期积累词汇的好方法。接下来,是跨考教育为大家总结的一些品牌单词,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巧妙的与英语单词结合起来的。

一、常见的品牌单词

Pantene——潘婷 洗发水品牌 单词的意思是 多神教大约想表达很多神都用潘停 Tide—— 汰渍 单词是潮汐的意思,音译为“汰渍”象征着用潮水来洗衣服

Pampers——帮宝适 婴儿用品品牌

中文意思“纵容”,译为“帮宝适”,符合妈妈心情 Clairol——伊卡璐 洗发水 单词的意思是 透视意思是能把头发洗的清澈透亮 Dove—— 德芙 巧克力又是沐浴露的品牌,单词就是鸽子的意思 Crest ——佳洁士 单词意为“到达绝顶”

Converse——康威运动装的品牌,单词的意思是逆行表示了特立独行的洒脱

Gaint ——巨人集团 因为他们注册的早 所以台湾的自行车品牌Giant 就只好叫捷安特

二、相当俗气的品牌单词

Bird ——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 还好没有叫小鸟牌手机 Super ——苏泊尔压力锅 意思是超级 不够有文采 Boss ——老板牌抽油烟机 太直白了 显得没有深度

Nice——纳爱斯 想出这个品牌的人小学英语应该是学的挺好的

三、商标错误 英语太差了

Robust ——乐百氏 商家原以为是精力充沛的意思,其实是一个贬义词:粗野有力。li-ning ——李宁牌 英语单词lining 是衬料的意思很难有人去买衬料牌衣服吧

四、创新单词商标 改装单词形成独特商标 智慧的体现

Hisense—— 海信 是由“High”与“Sense”组合而成,代表了“高品味”、“高享受” Holiland—— 好利来 是由holy 神圣的和land 地方组成的合成词中英文商标都好听 Ipod—— 苹果公司的MP3 风行全球 I是我 pod是豆荚的意思 我的MP3象豆荚 Lux ——力士 取自奢侈的luxury 表示这种香皂品质最好最精品

Born To Win

Fanta ——芬达 来源于单词fantasy 幻想 表示这种饮料太好喝了是大家的幻想 Lenovo——“联想” 以前legend被人抢注了 于是改成了Lenovo novo 是创新的词根 Compaq ——康柏 单词是由compact稍稍变化来的一样 形容这种电脑很是简洁 Haier ——海尔 音译为higher 表达了想要飞的更高的愿望

Glea ——格立空调 改编自glee高兴的变化希望大家能高高兴兴的买他们的空调 Sony ——索尼 源于Sonic 声音的 他们做随身听 walkman 起家 最注重声音的质量 Acer ——宏基电脑 源于 ace王牌的意思就是我们打扑克的A Volvo ——沃尔沃汽车 源自volve 词根表示转动 强调车轮滚滚开向远方

五、几个单词合成的商标

Doctor lense ——博士伦 直译就是博士的隐形眼镜

Head and shoulder ——海飞丝,关注头和肩膀上的头屑其实是句谚语“我比别人更胜一筹。” Only One——“昂立一号”(口服液)汉语品牌铿锵有力英语品牌相当弱智 Jeans west ——真维斯 直译就是西方的牛仔裤 停好理解的 Green sword ——绿箭口香糖 其实应该翻译成 绿剑 才对 Playboy ——花花公子,这里不是绝对贬义哦

日常生活英语作文 篇7

一、充分利用家庭生活, 写出真切内心感受

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的第一空间, 其中发生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 这是挖掘作文素材的一个广泛天地。家庭中有丰富的情感交织, 孩子们从一出生开始, 就接触了家庭这一情感染缸, 家庭中的每个人, 每件事都会在他们的成长印象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每每有情感的触动点, 就会有滔滔不绝的往事呈现。父母对子女的无限关怀与牵挂, 子女对父母的不尽依赖的和谐之情;家中盆盆罐罐, 磕磕碰碰的琐事, 因意见不合的吵闹, 子女的不肖引起的不和谐;锄禾当午, 带月荷锄归的劳动愉悦之情;花好月圆, 婚庆喜事, 对酒当歌, 悲欢离合, 生离死别之情;长辈寄以厚望, 游子伤心落魄的失意之叹;孩子对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仰慕、敬佩、尊重, 以至厌恶憎恨的情感等等, 皆是学生习作选择的丰富素材。古今中外有许多文学名著都是家庭题材类作品的典范。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 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展现了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巴金的《家》通过系统深入的描写一个生活在高公馆内的贵族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演变和衰亡崩溃作, 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老舍的《四世同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高尔基的《童年》等都通过对其家族及成员的生活进行全景展示, 对其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及代表的落后制度等予以猛烈的批判和反抗。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 也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朱自清的《背影》、许地山的《落花生》、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季羡林《怀念母亲》、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等经典篇目可以提供学习与借鉴。教师可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以此类文章予以引导, 学生也可写出一些具有家庭温馨和真情实感的优秀习作, 让真切的家庭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发源地, 情感的发动机。

二、真正融入校园生活, 畅叙浓厚师生情谊

论日常生活叙事 篇8

关键词:日常生活叙事;个体;意识形态;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1-0135-04

一般来说,一定的社会土壤、文化条件产生一定形态的文学,如历史上已出现过的神话叙事、大历史叙事等宏大叙事形态,均与酝酿、产生它们的相对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专制的社会文化条件相关,在后现代社会,宏大叙事走向衰微、瓦解,而日常生活叙事兴起。

一、日常生活叙事的涵义

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形态。为了讲清楚这个概念的涵义,有必要廓清下面两组概念。

1. 宏大叙事和小叙事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一文中,从“合法化”角度提出了“元话语”或“元叙事”,马克·柯里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中将其明确地阐述为:

宏大叙事,又译为“堂皇叙事”、“伟大叙事”、“宏伟叙事”等,亦即利奥塔所说的“启蒙叙事”,是指由“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理性或劳动主体解放或财富创造的理论”等主题构成的叙事,“在这类叙事中,知识精英总是朝着理想的伦理——政治终端——宇宙的和谐迈进”。①

马克·柯里认为,“宏大叙事”以“合法化话语”界定的标准为标准,导致出现了如下情况:“某个批评界精英分子的价值观就成了伟大作品的价值,并声称那些价值观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应由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采用以为教化之用。”② 马克·柯里的这个定义是从全球化角度着手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宏大叙事基本立场的理解,即支撑“宏大叙事”的是打着“解放”、“启蒙”旗号的权力话语。

小叙事的出场同与宏大叙事的对抗和对自身的发掘有关。马克·柯里认为,在当今时代,必须“打破标准”,“向装模作样提出全球适应性的大叙事”发起“总攻击”,“将具体的、零碎的小叙事提升成本土叙事”③。马克·柯里所说的“打破标准”、“发起总攻击”指打破大叙事的全球性霸主地位,并以局部的、独特的本土化叙事与之对抗。

本文讨论的日常生活叙事属于小叙事,与马克·柯里指称的小叙事相比,日常生活叙事在20世纪的中国具有自己的本土化特征:从反抗专制、打破偶像的动机出发,是伴随着个体意识觉醒、私人生活空间扩大、个体得到较大程度发展而出场的,与个体获得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西方,这一进程早就结束了。

日常生活叙事常常被认为是“小叙事”,因为它以个体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往往同个体生活中的琐屑、平淡乃至平庸联系在一起,在重集体的宏大的、彼岸的大叙事看来,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故把日常生活叙事指称为小叙事有其特定含义:这个指称以等级叙事的标准为标准,包含着轻视个体、轻视个体的日常生活的倾向,日常生活叙事在这个标准中被放在一个被压抑、被藐视的地位上,日常生活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常常以碎片、一鳞半爪的现象或工具的方式进入文学,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张爱玲曾对这种现象表示过不满:“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④ 查尔斯·泰勒认为:“一个走向社会均等的内在趋势暗含在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中。”⑤ 日常生活叙事的兴起与个体平等权的获得和对日常的肯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意味着叙事的大小之争实质上是站在叙事背后的意识形态立场之争,所以马克· 柯里对把叙事分为大叙事和小叙事的大小两分法颇有感触:“当初谁又会想到,这一如此抽象、如此不可理解或者说如此易于实行的两分法却具有政治意义呢?”

2. 日常生活叙事的两种形态

一种是题材意义上的,即通过日常生活故事的讲述来展示现实人生的内容和生活发展的趋势。日常生活故事为作者的某个意图服务,日常生活本身不是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只是作者手中的一个工具,这种叙事形态出现于前现代社会;另一种是本质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叙事,它也以讲述个体的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为主,但此时作为审美表达对象的日常生活已从题材意义上的工具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这种叙事观从本体论的高度上看待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表达对象,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这种叙事形态出现于现代社会。本文讨论的就是后一种意义上的叙事,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涵义:

第一,日常生活本位的叙事观把日常生活当成是第一性的、根本性的审美表现对象,强调从日常生活出发,回到日常生活,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是人,这就意味着从人出发,回到人自身;日常生活领域同时又是一个人性存在的领域,回到日常生活也就意味着回到人性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关注自身,审视自身,改造自身,从而达到提升人性的目的。

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与它被遮蔽的历史有关。在艺术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从原始神话中分离出来的艺术、哲学等人类的精神活动,获得了离日常生活愈来愈远的独立地位,导致科学、艺术同日常生活处于分离状态。艺术塑造的人物和展现的环境常常远离真正的、真实的生活,造成了日常生活不在文学视野之中或者仅仅只是人类生存背景的事实,使这个人类最基本生存活动的领域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和研究。觉醒了的个体对此发出了质疑,张爱玲说:“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茹志鹃提出:“探索人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奥秘,这样的作品不少,而研究人应该如何活着的,好像不多”⑥;王安忆则从正面肯定了日常生活的力量:“日常生活是很有力量的,现实生活实践着因果关系,所有因果关系都在现实生活里得到检验,逃不过去”⑦,“它们(指日常生活——引者)正是那些最单纯又最有力的能量,人性中的常情,是跟随着生存滋长,又滋养着生存的最基本的规律”⑧;理论家对日常生活被遮蔽的现象也表示了不满:“为什么只有在炸弹与旗帜的境界中呐喊才是美的呢?”⑨ “在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类耳熟能详的理论话语中,日常生活实际上是缺席的”⑩。现代艺术应关注人类的日常生活,关注人自身的价值性活动,不应再把超验世界的彼岸理想同现实世界的此岸生活对立,而应重新确立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使这个长期被忽略了的领域成为审美表现的对象。

第二,日常生活叙事的出现是个体意识觉醒的结果。人意识到了自我,理解到了自我,把自我当做对象来考察和研究,当作加工和改造的对象来观照,这是个体意识觉醒的内涵之一。伊恩·P·瓦特曾说:“小说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切关注,似乎依赖于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由此将其视为严肃文学的合适的主体;普通人的信念和行为必须有足够充分的多样性,对其所作的详细解释应能引起另一些普通人——小说的读者——的兴趣。”{11} 即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必须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条件。觉醒后的个体意识到,“我”的生活和生活空间、“我”的权利均是“我”的,不是其他任何人的,我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审美诉求物,仅此而已;可以把任何强行进入“我”的生活或生活空间的人或行为视为“侵入”,个人生活的私密性、个人权利的神圣性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个人的日常生活获得了本质意义上的独立地位,这与从前没有个体、没有个体隐私权的时代相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不再意味着可以随意地忽略和渺视个体和个体的生活。在这个时代里,日常生活成了个体心灵中自然淌出的经验诉求物,个体借此以零散化、平民化、狂欢化的诉求方式来拒绝承载任何宏大的东西,这种诉求是个体独立意志的表达,任何强权或意志均与其无关。

正是个体意识的觉醒才使日常生活叙事获得了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地位,它标志着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生活世界的探索开始进入了自觉状态。

日常生活叙事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审美范畴。作为最具个人化写作特征的日常生活叙事,出现在人性得到较大程度发展、个性得到较大程度尊重的现代社会,不是偶然的。唐小兵认为:“日常生活,以至人生的分分秒秒,都应该而且必须成为现代人自我定义自我认识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12}

日常生活叙事是现代人观照自身的审美反映的结果,它在西方的发生、发展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诞生和成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现代人性内涵有关。在我国,日常生活叙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一直以边缘文学的形式极为缓慢地发展;到了20世纪初,“五四”后觉醒了的个体在自身感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审美观照,日常生活重新成为审美言说的对象,但不久受战争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被迫退出文学视界;它的再次登台是1985年之后。

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叙事

1. 艺术的意识形态特征

马克思及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把人类的一切精神、思想、文学、艺术活动都看成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虚假意识,从而否定它自诩、自命的普遍真理性,揭示它曲解社会存在并进而维护某些特定团体的利益的根本特征”{13};伊格尔顿更看重意识形态的权力特征,他说:“我用‘意识形态’约略地意味着我们所说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社会以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相联系的那些方面。……我主要指的是那些感觉、评价、认识和信仰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的维持和再生产有某种关系。”{14}总之,意识形态是用来使一个阶级或集团的社会行为与利益合法化的思想工具,与权力话语密切相关,其目的是为某个社会集团的利益提供合法化的思想舆论资源。

伊格尔顿也从权力角度入手确认了艺术的意识形态特征:“文学就是现代的道德的意识形态”;“文学,就我们所继承的这一词的含义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关系”。马尔库塞从艺术的审美特性出发,提出“艺术的根本潜能就在于它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具有对‘经济基础’的超越关系”;他还认为艺术具有反抗的特征:“艺术作为这种意识形态,它反对既存的社会。在艺术的自律王国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绝对命令:‘事情必须改变’”。在《爱欲与文明》中,他把这段话概括为:“艺术就是反抗。”{15} 事实上,艺术具有与权力合谋或反抗权力的双重特征,在它的后面站立着作为权力话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确立了艺术的言说对象,决定了艺术的言说方式,事实上也就规定了艺术的基本价值取向。

2. 日常生活叙事产生的意识形态特征:文化话语权的转移

杰姆逊说:“审美或叙事形式的产生将被看作是自身独立的意识形态行为,其功能就是为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发明想象的或形式的‘解决办法’”,即叙事既包含着人们通过叙事表达出来的欲望和幻想,即叙事的对象或内容;还包含着人们对于现实的态度即意识形态立场,也即叙事的立场。大卫·麦克里兰说:“意识形态是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的产物,……世俗化的意识形态领域关心的则是此岸世界的转变中的公共方案。”{16} 在对话成为可能、个体意识出现的多元化社会,个人的日常生活必然要从长期被压抑、被忽略的角落走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身份和地位,并借此反抗权威和专制。伊格尔顿关于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也许能帮助我们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叙事形式产生或消亡的历史里潜藏着与权力话语有关的意识形态。198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运动,从物质层面看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的市民阶层兴起;从文化主导层面看表现为世俗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新兴的市民文化崛起;同时,旧有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规范,如服从意识、集体观念等等,因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而逐渐被抛弃,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正在萌动和出现之中;1985年后,国家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松动和市民文化的迅速壮大导致了一次文化话语权的转移。程文超曾提出,在共和国文学50年中,其叙事人经历了一个由“阶级”而“精英”再变为“个人”{17} 的历程。叙事人身份的转变实质上是文化话语权发生了转移:文化话语权从十七年与制度、与官方权力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的“阶级”手中转移到了1980年代以精英叙事为表现形式的“集体”手中,到了1990年代前后,再一次转移到了以日常生活叙事为审美表达方式的民间个体手中,此时的个体“成为社会的主体(中心)”,并通过日常经验诉说的途径,“从自我指导、私人性和自我发展三个方面欢呼着个人的解放或自由”{18}。

马尔库塞认为:“不仅在个体层次上,而且在属的历史的层次上,艺术也许都是最显而易见的‘被压抑物的回归’。”198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日常生活叙事浪潮就是“被压抑物的回归”,是艺术反抗既存现实的产物。总之,个体的日常生活在具有明显反抗意图的历史时刻成了审美表现的对象,它以与集体性和宏大性对抗的个体性和平常性作为叙事的基本内涵,其成长和成熟同个体文化话语权的获得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日常生活叙事产生于个体自由言说欲望的确认过程中,产生于个体自由表达自己感性经验的需要,它把个体、自我放在与历史平行的本体的高度上表现,为个体通向自由寻找可能性。

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

意义和价值是日常生活的固有属性。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存在,赫舍尔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人甚至在尚未认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叛离意义。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性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19} 人是意义的存在,意义是存在着的人的固有属性,人是日常生活的主体,因此意义天然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人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20},而“所谓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也就是人的自身本质”{21},价值天然地存在于人和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意义和价值天然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日常生活的固有属性。“人们究竟以何种方式理解把握现实生活世界,实际也就表明它以何种方式表达着关于人的自我理解”{22},肯定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肯定人自身,肯定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用艺术的方式去发现人的存在,在此在的生活世界里揭示出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类精神性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使得打开新的叙事空间成为可能。个体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分子,个体的日常生活是个体通向社会外界的通道,个体的命运常常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因为个体的日常生活接近常态的人生,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有人认为文学创作“至少必须得到日常细节的有力支撑;大砍大杀的大场面反而不如藤藤绊绊丝丝牵牵的家长里短更容易拉出人性的线头”;茹志鹃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深有体会地说:“‘家务事,儿女情’……这也是两颗极其晶莹的水珠,从它里面反映出来的世界,也许不比长江大桥小,不比十三陵水库浅。……社会上,人世间,一切大波巨澜,无不在这里起伏打旋。‘家务事,儿女情’,这是一个通向外界的甬道。……这个甬道,确可以通向外界,同时也确可以通往内里。”

赫舍尔说:“在人的存在中,至关重要的是某些隐蔽的、被压抑的、被忽视或者被歪曲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同时还意味着记住一个历史的教训:不应再从日常生活之外寻找浪漫高蹈的“意义和价值”,不应再用脱离日常生活的“宏大”目标去控制日常生活,而应用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去评判一切,因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视,是人对自身的自信,对自身的重视,是灵与肉的双重解放,符合现代人性发展的内容和方向。

日常生活世界同时也是一个感性的世界。马尔库塞说:“感性只在附属的认识论的位置上,得到了一点哲学的尊严”,导致感性常常“无家可归”。对感性世界的轻视也是造成日常生活世界被遗忘的原因之一。这种看法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低级的,无价值的,生活世界只有参与到理性世界、参与到历史与解放的意义层面,才能勉强得到一个位置,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东西。事实上,艺术与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天然的亲近性,二者都是感性的家园,作为感性领域的日常生活中既包含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原始生活材料,也包含了许多琐碎芜杂、粗俗甚至是庸俗的成份,个体的感性冲动中也难免包含着粗野的欲望,这些都需要以审美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对于文艺创造,感性的对象不但不是轻视了或者放过了思想内容,反而是思想内容的最尖锐的最活泼的表现”,因此,用审美的方式表现感性的日常生活,使人正视自身的痼疾并改造自身,改造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必要的、迫切的。

不过,对感性的日常生活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追求或沉醉于纯粹的个人享受的肯定。“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质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之中”{23},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对灵魂的追问从来都是人的生活的组成部分,只不过这种精神追求不是虚幻的、天国的、彼岸的,而是生发于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升腾起来的,个体应以沉思而不是沉溺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入于日常生活而又超乎日常生活,否则,如果人的存在仅仅只是一种自然性的生存,那么这与兽类的存在又有何区别?

四、日常生活叙事力量的有限性

方兴未艾的日常生活叙事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的命题同时也暗含着它的反命题:日常生活叙事的力量是有限的。日常生活叙事内部包含了一种结构性的冲突:日常生活中布满了重复、琐碎、放纵的陷阱,是欲望放纵和生命沉沦的天然温床,它时刻准备着给感官的放纵提供机会,使日常生活叙事的力量显得极为有限:在肉体快感中追求精神,是不是就能找到精神的出路?结论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如果对日常生活失去警惕,很有可能导致其成为欲望的陷阱,成为生命放纵沉沦的便当借口,导致个体从物质关怀的解放之途出发,最终滑入欲望的陷阱中,把日常生活变成非理性的领域,从而再一次把人抛到了生活世界之外。换言之,欲望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以欲望叙事来取代对日常生活全部内容的讲述,也就意味着同时取消了日常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同时,过度放纵感官欲望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个体生命在感官的放纵、肉体的沉沦中很快会迷失自我,导致自我再次异化,最终把日常生活变成一个反社会、反人性的领域,这时,日常生活叙事的死亡就为期不远了。

注释:

①②③ 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0、121页。

④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⑤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⑥ 茹志鹃、王安忆:《母女漫游美利坚》,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⑦ 王安忆:《编故事》,《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页。

⑧ 王安忆:《我读我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⑨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

⑩ 汪政:《捍卫日常生活——池莉小说谈片》,见池莉《请柳师娘》,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11} 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62页。

{12} 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见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第112页。

{13} 参见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4}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15}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16} 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7} 程文超:《共和国文学范式的嬗变——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叙事50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18} 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19} 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20} 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21} 高清海:《价值与人》,《长白学刊》1995年第6期。

{22} 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

{2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上一篇:北京大学对外汉语考研下一篇:因为你我爱上什么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