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近代史历史资料整理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中国近代史历史资料整理(共8篇)

高中中国近代史历史资料整理 篇1

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性。

新文化运动

兴起:随着中华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一部分努力探求改变中国现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形势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1915—1919年)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意义:

• 是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仍然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予封建主义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不仅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

1、倡导者们还没有接受马列主义,不懂得封建思想文化同封建剥削制度间的关系,看不到封建思想文化的经济根源和政治根源,而把它当作一切罪恶的祸根。因而批判不可能是彻底的。

2、忽视人民群众,看不到民主政治的物质力量,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没有普及到群众中去。

3、运动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存在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4、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 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发表于《新青年》的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主要过程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青年学生(3)、第二阶段:6月初开始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4)、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

•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爱国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历史条件: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为中国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条件 ;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宣传和研究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 其次,则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

再次,是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的社会思潮很多,但是,究竟哪一种能够彻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先进分子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和推求.(1)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其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 胡适:1919年7月,《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

• 李大钊:1919年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 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胡适派之间的论战,实质上是一次中国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不需要革命的争论,其意义在于揭示了中国社会改造的一个规律,即中国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彻底的革命。

(2)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 1921年,在李达、陈独秀和区声白、黄凌霜之间 开展。

• 内容:不能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

• 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斗争。(3)与假社会主义的论战

• 1920年,在李达、陈独秀、陈望道、李大钊和、梁启超、张东荪等之间开展.• 马克思主义者(包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同情者)同地主买办阶级和资产阶级右翼代表人物的斗争。

论战的意义

• 经过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加坚定了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使他们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用暴力摧毁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改造中国。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创办<<劳动界>>.<<劳动音>>等工人报刊;深入工厂劳动,成立工会组织.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外因出发,总体上是敌强我弱。从客观上讲是“三个由于”:

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的阵营。

从主观上讲是共产国际的一些错误指示和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是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肩负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执著于不变的初衷,开拓了一条全新却更为艰难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五讲中国革命在探索中前进

国民党政府统治的性质

1、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和军事独裁统治,和北洋军阀没有本质的区别;

2、国民党独裁统治地位的确立—通过 “训政”取得了包揽一切的权力;

3、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比以前更加严重;

4、国民党对共产党和人民革命的血腥镇压。

中统

军统

保甲制度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2、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工会农民协会等被查禁或解散。

3、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的意义:

(1)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中国农村真正的社会大变动,它要摧毁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政治经济上解放广大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与恶果

“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

“左”倾教条主义的恶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国统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100%。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长征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宣传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保存实力

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骨干,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以全力投入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国实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

第六讲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主要特点:

• 一,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工农兵学商各界以及少数民族、海外侨胞共同参加,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外敌面前的同仇敌忾;

• 二,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在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喊中,抛弃了民主主义立场转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立场; • 三,一部分爱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转而同情共产党的主张;

• 四,一部分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如冯玉祥、蔡廷锴、马占山等坚决抗日,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 • • •

抗战初期,导致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教材115)

1、由于敌强我弱的总形势。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3、单纯的阵地防御作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一、抗日根据地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再发展和再创造。

• 第二、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打乱了敌人作战前方和后方非划分,形成了多层复杂的包围和反包围、犬牙交错的战争势态,这是使敌人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三、相持阶段后,日寇和国民党政府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敌后看成是非常重要的战场,这正显示了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位。

• 第四、抗日根据地长期抗击日军,消耗和牵制敌人大量兵力,这是导致战争最后胜利和抗战国事能真正落到人民手中的决定因素。

• 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也十分活跃,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打击敌人。

•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大批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涌向延安,经过培养训练后,又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

•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发展,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抗日战争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意义。

• 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游击战辅助的,但它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的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在八年抗战中,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为八路军规定了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规定了基本的战术原则: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实行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统一战线中,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还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这对抗战成败和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中央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抗战初期就提出必须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即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这是把抗战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别是建党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战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它的提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等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中国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使中国收回了由于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权,也收回了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大部分失地,被强割出50余年的台湾、澎湖列岛等地,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维护了世界和平,使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抗战胜利的原因

•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 第二,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 第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

•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胜利的力量源泉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胜利的精神动力

•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但决不惧怕战争

•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讲

三种建国方案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三种建国方案

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 产阶级的共和国。

 第三种,工人阶级和其它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战后复杂的时局(1)有利形势

国际上,帝国主义力量下降;社会主义力量的增强.中国人民经受了极大的锻炼,觉悟程度 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力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党集团不敢直接发动内战,采取了“和平”政策.(2)不利形势

• 国民党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是国民党集团的既定方针.• 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方针.• 苏联政府对国民党政府作出了一定的妥协.国共军事力量的对比

国民党方面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48个旅;中共方面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正规军61万人.国共军事力量对比为3.4比1.国民党军事方面的优势还体现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仅垄断了受降的权力,接受了100万日军的武器,而且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在86个整编师中,有近一半为美械,半美械装备.此外,坦克 飞机 大炮 军舰等应有尽有.经济实力相差也很大.国民党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亿以上的人口,几乎控制着所有的大中城市,拥有现代化工业及雄厚的人力物力,还能在财政上得到美国的支持.共产党的解放区只有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约1亿,城市全是小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的手工业,没有现代工业,也得不到外援,只能“自力更生”.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国民党拥有“飞机加大炮”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无论在军事和经济哪个方面国民党都占有绝对优势.无怪蒋介石宣称:“五个月之内打垮共产党”.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防御 :

•(1)战略措施:一,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提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二,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军事上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财政经济上提出必须做持久打算。三,继续通过谈判斗争,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的真面目,使更多人看到共产党是在被迫情况下进行自卫战争,赢得政治上的主动。•(2)军事行动 1946年6月—1947年2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6月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 意义:第一,土地改革使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得到满足,因而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同解放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工农联盟更加巩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土地革命是一场激烈的农村阶级大革命,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使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这是解放战争迅速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保障。

国统区的政治和经济危机(1)掠夺性接收。(3)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2)加强特务活动,镇压爱国民主力量。(4)投靠美帝国主义,出卖中国利益。

民主党派的主张

• 政治上:英美式的民主政治。• 方法上: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经济上:改良的资本主义。• 方案上: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 1.国民党的迫害 2.民主党派的软弱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软弱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1)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投机多于投资)

(3)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4)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5)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性的表现:

一是不敢发动农民,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二是不敢建立武装。

共产党的正确引导

• 1948年9月20日,中央拟定了邀请从香港、上海和长江以南前来解放区商讨召开新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士李济深、蔡廷锴、张澜、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郭沫若、黄炎培、马叙伦、何香凝、史良等77人名单。为了保证这些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大批已到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能平安到达解放区,由潘汉年、钱之光负责,许涤新、饶彰风、乔冠华、夏衍等组成专门小组,对进出香港的线路和安全措施,做了反复周密的讨论和部署,制定了北上的具体实施方案。

• 9月29日,第一批由香港北上的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等人安全到达哈尔滨。• 10月30日,潘汉年接到经中共中央讨论修改过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立即送给尚在香港的李济深、何香凝、周新民、马叙伦、李章达、彭泽民、章乃器、孙起孟、郭沫若等11人,征求他们的意见,并转达中共领导人请他们“早日北来”的愿望。当时,国民党特务云集香港,港英方面警戒森严,极力破坏我方活动,多方阻挠爱国民主人士北上,护送爱国民主人士的条件极端困难,任务十分艰巨。潘汉年指挥若定,组织力量,想方设法租用外国轮船,以运货名义,秘密将他们先后送往青岛、大沽、大连等地。最后,这些爱国民主人士一部分到达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一部分到达中央统战部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从1948年9月至1949年3月,在潘汉年领导下,先后有4批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解放区,总数约350人,没有一次失误。这些爱国民主人士的北上,保证了新政协的顺利召开和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 1.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 它违背人民意愿,执行内战政策,失去民心。• 它贪污腐败,大发胜利财。

• 它实行独裁统治,对人民横征暴敛。

• 它依附帝国主义,损害中国主权与尊严。2.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中共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中共的结果。• 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的结果。

• 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力量。• 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力量。

• 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分不开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频、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 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 答案要点:

(1)孙中山立志救亡国存,振兴中华,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主共和的理想并没有实现。(2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新的发展方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2)国家统一基本完成。对外获得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3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第一,在军事政治方面 第三,在国际政治方面 第二,在财政经济方面 第四,在党的建设方面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 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 中国在50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决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要是:

•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壮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也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要物质基础。

•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高中中国近代史历史资料整理 篇2

一、理清历史线索, 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 专题和通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题的历史知识繁杂琐碎, 没有相应的框架体系, 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专题都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 教师应首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 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清晰的、宏观上的认识。例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 即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后, 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从大的阶段看, 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这三个阶段。从具体实践看,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 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复习中, 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 将本课的复习主题设计成“百年中国梦———探索”, 设计新颖独特, 应时应景, 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将本课的复习内容加以整合, 设计成“惊梦”“追梦”“圆梦”“拓展提升”四个版块。“惊梦”是指在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列强的入侵, 国门被打开,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追梦”是指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圆梦”是指经历了一系列追梦失败之后, 最终我们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拓展提升”是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谈谈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历史复习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乐学、好学。笔者认为课堂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材料

翻看近些年的江苏高考试题,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材料为载体, 让学生养成根据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以是图片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例如, 教师在讲第二篇章“追梦”时有这样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近代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其实很明确, 就是近代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教师这样设计, 既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发散

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虽然主体知识属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 但很多知识点和必修1、2都有很强的联系, 比如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和必修2的“洋务运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第二篇章“追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试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学生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另外两本教材的内容, 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等多方面全面思考和运用, 这就使复习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理运用讨论,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 小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模式, 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优点, 比如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复习课中, 教师围绕四个版块设计了7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结合材料, 同时, 教师在解决材料问题时多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也较浓烈, 让听课者耳目一新。需要指出的是, 眼下众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模式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 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本课7个问题中有超过一半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虽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很容易在材料和教材中找到。例如, 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种问题就不必展开小组讨论了。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问题, 或者是学生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应该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盲目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 教师在解决第6个问题“材料中李大钊所谓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是指什么?这股潮流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时, 没有给学生一定自主思考的时间, 而是匆忙进入小组合作讨论, 这样的讨论注定缺乏深度, 浮于表面。学生也难以真正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得到实质的能力提升。更有甚者, 一部分学生趁机进行课堂闲聊或者互相抄袭答案,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切入点不应过大, 同时分组要合理, 使学生能人人参与, 各司其职。当然,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积极穿插在各个小组之间, 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页 篇3

实藤先生是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教授,早年曾著有《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

早在四十年代,实藤惠秀和他的《史稿》等论著便被介绍到中国。一九四二年九月《留日同学会季刊》第一期由张铭三译介了《史稿》,一九四一年七月《更生周刊》十一卷六期登载筱珊所译的实藤《中国留学生的分析》,一九四四年三月至九月,在《日本研究》第二卷三——五期、第三卷一——三期上又有张铭三所译的实藤《留日学生史话》等。战后,实藤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史稿》改易、增订,于一九六○年以《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为名首次出版,一九七○年又经修订再版。

实藤研究留日运动史和中日文化关系已历半个世纪,读者可从这本著作中感到作者厚实的治学功力。他长期广事搜求档案文献、报章杂志、日记手稿等珍贵史料,对留日运动的原因、过程,留日学生的社会政治活动、组织团体、日常生活以及在教育、语言、翻译、文学、出版等方面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

实藤惠秀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尊重历史,并不隐讳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慎重评价在这次中日文化大交流中日本所处的地位,笔端时常流溢出对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深情赞美。

这本著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重视思想文化的研究。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国势日蹙,清廷统治摇摇欲坠,被迫改弦更张,实行变法,谕令废科举、办学堂、遣留学,出洋学成,分授举人、进士等。科举入仕,已为蕉梦,原先以科举老路为宦达之途的学子们,便转视留学为终南捷径,利禄之阶,争相往赴。然而,也有很大一批留学生是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之目的,踏上东渡里程的。这一过程,常常是研究留学日本原因时的注意力所在。然而,实藤并不着力于此,他认真比较了中国人与日本人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反应,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分析了中日近代化的差别,从思想上去探索中国近代化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从而解决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必然性和思想渊源。实藤在社会历史的各种因素中,比较重视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因素,特别是重视思想与政治之闻的联系。读者不难看到,贯穿全书的一种研究和论述的方法是:从思想文化的影响、承接和演变来分析、探讨留日运动的历史。这是很有独到之处的。

第二,本书引证了大量日文报刊、文稿、报告等,为国内研究留日学生史提供了可信的、重要的史料,有助于许多疑难的解决。例如关于中国留日学生一九○六年所达到最高数字,史学界过去便言人皆殊。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称达到万余。实藤则根据《东京朝日新闻》一九○五年十二月八日《三论中国留日学生问题》、一九○六年一月《太阳》时事评论栏《清国留学生同盟归国》、一九○七年八月《每日电报》上的《清国留学生之减少》等材料,指出:“一九○五与一九○六两年,留日学生人数都在八千左右”。笔者以为,实藤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一九○六年中国驻日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杨枢密陈清廷:“奴才初抵任时(一九○三年)在东官费自费学生仅逾千人,日增月盛,迄于今日,已至八千余人。”(《东方杂志》三年六期)此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六十九、《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第210、228页。也说是八千人左右,恰可与实藤的材料相印证。

第三,本书并未严格按时间顺序去写历史,每章一个专题,分别论叙,使每一事件的每一过程,始终连贯,结构严密,条理明晰,这与我国目前流行的写史体例大相径庭。这使作者得以将广博的史料,系统、集中地加以运用,读者也能分别对留学生的留日原因、留日始末、留日生活、与日本人之关系以及政治活动等有一个整体概念。

不过,这本专著在内容上也并不是没有商榷之处(作者观点本文拟不讨论),比如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的篇幅就未免嫌少。对一些重大事件,诸如一九○二年暮春留学生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事件、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等,都有所忽略,不能说不是一个缺陷。特别是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是留学生从爱国迈向革命的转折点,轰轰烈烈,惊动中外,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本书在史料方面相当博洽,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如第二章十节“在中国的日本教习”中谈到日本教习之分布,指出一九○九年前后,全国有日本教习四百六十一人。应该说还不完全,以四川为例,武备学堂、顺庆府中学、自流并私立树人两等学堂、泸县女子师范学校的日本教习都未收入。当然,这些不足并不影响本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大学近代史历史整理复习资料大全 篇4

1.法国把广西、广东、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2.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台湾。

3.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4.革命派和改革派讨论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5.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6.一二九运动,标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8.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

9.八七会议强调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10.1972年中美建交

11.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最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2.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1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更根本原因);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14.195.8.20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5.护法运动的失败,是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16.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17.1919.5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18.农业基本方针:第一是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第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高级农业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19.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20.中国革命在探索中由于全党马克思理论不高、经验不足而发下这样那样严重的错误。

2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转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

2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3.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新民族主义“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社会”。

24.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5.1992.10.12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1978.5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多选题:

1.中国新生产阶级有:工人阶级;中国资产阶级。

2.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5.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员的作用: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组织者;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共产党人不仅帮助了国民党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越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6.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简答题第四题)

7.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揭开了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序幕。8.社会主义改造:五个都选(简答题十七题); 9.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简答题十九题)10.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具有什么重要意义: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总路线;提出了“两手抓”的方针:强调了要发展经济;提出了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调。

简答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他们具有怎么样的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近代中国进行反侵略战争有那些意义?

1)、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斗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和他们在中国的统治,粉碎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2)、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斗争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赋予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有那些?

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而正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所以,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的原因。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打击封建政权、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2)有力地打击和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 3)提出了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方案《资政新篇》。

4)具有世界意义: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5、辛亥革命引起近代中国哪些历史性巨变?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飞跃。

2)辛亥革命猛烈地冲击封建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3)辛亥革命推进了振兴实业热朝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辛亥革命不仅促进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也变革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建立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辛亥革命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启示?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是松散的,没有严密的组织

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哪些的新面貌?原因是什么?

1)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3)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原因: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指示了明确的斗争方向和目标。2)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既群众路线的方法。

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和工人运动的水平空前提高,成效也十分明显。

9、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二、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也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始终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实现了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正确指导。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全民族持久抗战的中坚。第四,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成为领导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坚强核心。

11、抗日战争胜利有什么重要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屡遭挫败、倍受外敌凌辱的悲惨命运,洗雪了百年间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崛起的起点。

第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民主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强大物质基础;中国人民普遍增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援,同时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抗战中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由一个长期被凌辱的“东亚病夫”一跃而为四大强国之一,并为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发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战沉重地打击和牵制了日军,使苏联避免两面夹击;中国抗战打破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表,减轻了英美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的军事压力。

1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已严重丧失人心。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政府所派官员把沦陷区的接受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使人心进一步丧失。

第二、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修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向人民征收各种捐税,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畏缩,把全国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限上。

第三、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

因此,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面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1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14、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羞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民族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为实现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15、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历史性成就有那些?

1)2)3)4)5)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开放。

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他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进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到50年代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2)3)4)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18、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论十大关系》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导方针,为八大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第一次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19、“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1)

2)3)4)毛泽东错误的估计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的形式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是也是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引起。

20、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苏州新科整理关于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5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答: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答:<南京条约> 3.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4.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答: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什么? 答:”师夷长技以制夷” 6.近代中国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武装斗争是什么? 答: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7.天朝田亩制是以什么问题为中心的方案? 答: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8.太平天国颁布的觉有鲜明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什么? 答:<资政新篇> 9.<天演论>的作者是谁? 答:严复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什么?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什么? 答:科学,民主

1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13.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作者是谁? 答:章炳麟

14.中国共产党是哪两个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 15.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开端是什么? 答:五四运动 1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答:新三民主义

17.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8.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什么? 答:南昌起义

19.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 答: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20.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首次大捷是哪次战役? 答:台儿庄战役

21.洛川会议制定了什么纲领或总方针? 答: 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我军战略方针 22.1945年8月中共发表的口号是什么? 答: 和平、民主、团结

23.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重要思想是什么 ? 答:”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4.中国进入全国抗日战争新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答:七七事变爆发后 25.中共在抗日民族根据地实行什么土地政策? 答: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26.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答: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27.1947年12月在香港宣告正式成立的民族党是什么? 答: 28.1947年台湾人民为反抗国民党暴政举行了什么起义? 答:二二八起义

2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答:赎买,消除私有制 30.中共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是什么? 答: 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31.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失败的事件是什么? 答: 林彪叛逃事件

32.1981年哪次会议通过关于<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答:中共第十一届六中全会

33.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什么样的社会?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

3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何种经济成分? 答:社会主义经济

35.<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围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 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6.新中国建立后发生的一次全局性长时间左倾错误是什么? 答:文化大革命 37.什么是国成立以来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改革? 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

38.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 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答: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0.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方式有哪些? 答: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1.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 答: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3.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哪些? 答: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4.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答: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45.三座大山是指什么? 答:外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6.中共早期组织成立后着重进行的工作有哪些? 答: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47.遵义会议解决了哪两方面的问题? 答: 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48.<论持久战中>预测到中国抗日战争必将经过哪些阶段? 答: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49.1947年6月底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序幕是哪几次战役? 答: 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主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谢兵团挺进豫西

50.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成分包括哪些? 答: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1.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方针是什么? 答: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52.中共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中坚持的策略总方针是什么? 答: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53.解放战争时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答:辽沈、淮海、平津

5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的两面性是什么? 答:剥削性、拥护社会主义

55.毛泽东提出的经济建设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包括哪些? 答: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在工业战线上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以及工业方面的集中领导必须同在工业方面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

56.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包括哪些? 答: 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

57.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失败原因: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以抗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教训:(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8.中共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答: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

59.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及经验有哪些? 答: 历史成就:

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经验我没有找到)60.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对吗? 答:错误;应该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61.为什么说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答: 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高中中国近代史历史资料整理 篇6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遵义 内容:左倾思想严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召开,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投降主义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25日 瓦窑堡内容: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线战 意义: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线战的建立

落川会议:1937年秋 陕北 内容: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意义:建立了抗日敌后根据地

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 内容: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大纲>> 意义:极大的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护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1950年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6年毛泽东提出文化工作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42年延安整风——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上海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历史意义: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即“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党的“二大”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共七大是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的。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西柏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13日)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中心.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戒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工程。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九大1969年4月1日─24日在北京举行。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核心,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 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它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实践证明,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6个部分: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中国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经济建设三步走)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如下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根据这个理论,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据此,报告分别提出了发展经济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中的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诸方面的基本方针。

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行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和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做的调整: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1980年5月,中央领导发表谈话,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干的做法。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国民党的: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

高中中国近代史历史资料整理 篇7

一、重点内容讲述式教学为主

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 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对于一些需要深化、强化的重点内容, 如战争、运动、革命的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内容, 主要通过讲述式讲授,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讲述此类分析性问题时, 重在通过分析重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比如分析概括国内运动失败原因主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战略上的失误;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分析概括国际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要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其中, 内因是指中国方面的原因, 通常是从“腐朽性”与“落后性”两个角度去分析;外因主要是敌国方面的原因, 通常是从“先进性”和“有准备性”两个角度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主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事件的性质 (概念的含义) 、历史意义、局限性等角度考虑。[1]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 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站在时代发展、进步的角度来评价, 看某一事件或人物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二是要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去评价, 要注意时代的局限性、阶级的局限性。这样才能得出公正的评价。例如,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在洋务运动兴起时, 作为论证采用西学的有力依据, 是顺应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潮流而产生的进步思想。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当要求全面学习“体用兼备”的西学, 因此在中国实行变法改制的时候, “中体西用”便成为学习西方的羁绊[2]。另外,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以政治史的眼光来评价, 还要涉及他的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思想, 这样才能整体地本质地把握这个历史人物。历史意义通常包括四个角度的知识, 即性质、作用或功绩、特殊地位、结论性评语等, 同时历史意义不能只局限于国内, 还要注意它的国际意义。

因此可见, 讲述法并不是书本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是有内容框架的突破, 知识面的开阔, 问题的剖析。通过讲述,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能触类旁通,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跨章节内容专题式教学为主

专题式教学是围绕某一主题, 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 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 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需要理解的跨章节的重点问题, 适合专题式教学。如关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教学内容, 在教材里分布在不同的章节, 可以打破课本章节的顺序, 把整个事件的产生、发展、原因、特点、影响一次性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再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打破课本章节的顺序, 把三次左倾错误产生的背景、错误的主要表现、危害一次性完整地介绍给学生, 然后再分析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与教训。这种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深入了解。

三、争议性内容讨论式教学为主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共同研究, 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掌握并深入理解知识的教学法。[3]学术界尚存争议的问题, 如对琦善、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物的评价, 租界和传教士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义和团和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等问题, 都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可以是有准备的讨论, 也可以是即时讨论。有准备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先介绍学术界关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 然后结合教学,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布置给学生, 同时开具一些书目, 让学生查找资料 (包括原始资料) , 自己分析, 形成结论, 写好提纲或发言稿, 做好发言准备, 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展讨论, 最后教师做归纳、总结。即时讨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 如在讲洋务运动的评价时, 可以在介绍关于洋务运动评价的不同观点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 提示学生通过列举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 辩证分析其主客观效果, 从而对洋务运动作出科学的评价。讨论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即使学生发表了错误看法, 也不嘲讽、不挖苦、不批评学生, 而是给予恰当的知识与学术引导。作为教师要明白学生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 无需过于苛求, 而应看重学生是否勇于质疑、敢于思考和积极参与探索。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开阔了学生视野, 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相关性、可比性内容比较式教学为主

比较法是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 发现本质, 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教学方法。最常用的比较方式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 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太平天国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等。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 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抗战胜利后三种建国主张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比较,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等。通过比较,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

五、复杂内容图表式教学为主

图表法是一种用符号、表格和简明文字, 科学地体现历史发展过程及历史知识结构中内在联系的教学方法。战争、起义的经过等内容可以运用地图加简明文字表述法进行教学, 例如鸦片战争的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英军至粤, 挑起战争→进犯厦门, 被击退走→沿海北犯, 攻占定海→直逼天津, 清廷妥协→林遭革职, 琦善挂帅→英军返粤, “穿鼻草约”。红军长征路线也可采用这种方法讲授。一些叙述复杂、头绪较多的内容也可采用图表法教学, 如1936年底, 蒋介石为寻找与中共联系的渠道和办法, 先后指派陈立夫、邓文仪、宋子文等开辟同中共对话的渠道, 经过多方努力, 最终使对立10年的国共两党再次坐在一起。这个内容头绪多, 牵涉的人物多, 用简表表示就使问题简单化, 便于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性的内容也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表格表示, 如十九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和强占的租借地,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的主要派系, 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等内容,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表格, 让学生阅读教材填上表格中的内容。图表式教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庞杂繁冗的教学内容变得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直观实用, 同时也能强化记忆。

六、难点内容启发式教学为主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思考、先发言, 如果学生难以分析、理解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和提示, 待到学生都开动脑筋了, 再讲述总结。如笔者在讲到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的内容时, 先提出问题:袁世凯是主动告密导致戊戌政变还是听到政变消息后为了自保而被动告密, 从而导致事态扩大?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客观实际, 分析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袁世凯的《戊戌日记》中相关史料的真伪, 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教材里的相关内容, 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通过分析, 一步步揭开袁世凯告密真相。再如分析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历史事件———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 分析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等内容, 也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而得到答案。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在充分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努力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形成民主、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5], 这样学生才能敢发言、愿发言。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思维,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简单内容提问式或学生自主讲授式教学为主

提问式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教材, 然后提问题。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就教材中不明白的地方向教师提问。例如, 关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内容,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然后提问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名称、创办者、创办时间、特点等。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主讲授法教学是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述, 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讲课内容可以提前分配给学生, 并指导学生备课和写规范教案。提醒学生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知识传授, 要独立思考, 可以根据讲课的实际内容自定教法。讲后让学生互评, 以促进交流和共同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记忆所授内容,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上所列教学方法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所侧重的教学方法, 并不是一个内容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常常是几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

总之, 高校历史课教学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统一、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紧密结合, 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生动活泼的局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摘要:高校历史课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讲述式、讨论式、比较式、图表式、启发式、提问式、学生自主讲授式等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师,学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有恒, 陈光文.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化教学[J].历史学习, 2006, (4) :41.

[2]王秀绒.试论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大学教育, 2012, (6) :62.

[3]郭兆才, 丛曙光.成人《中国近代史》教法改良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157.

[4]张海川.历史学习中如何运用比较法[J].政史地教学, 2009, (5) :188.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历史评价分析 篇8

【关键词】教会女校 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教会女校是与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会学校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为西方列强服务的人才,进而让列强控制整个中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同时,教会女校客观上对尚无女子学校教育的中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积极作用

(一)为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到1907年,学部才拟定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但是仍然对女子入学做了种种限制。直到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才从制度上保证了女性和男性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1844年,英国人阿尔德塞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女校,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从此开始。早期教会学校的开办,打破了千百年来女子不能接受学校教育的陈规,给许多贫穷家庭的女子提供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女子走出闺阁,冲出封建礼教樊笼接受教育,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迈出了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会女校作为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为中国人自办女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教会女校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虽然不够完善,但它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模式,采用西方的年级学习制和班级授课制,介绍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开设了自然科学、外语、音乐、体育等一系列新式课程,为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为后来中国自办女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教学方法上,教会女校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引进了西方的启发式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教会女校的师生关系融洽,如同母女,这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教会女校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在借鉴传教士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元善于1898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所中国自办女校——经正女学堂。

(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教会女校尤其是教会女子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女性人才,她们是中国第一批能够自立的女性,在教育界、医学界、慈善界等诸多领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教会女校毕业的学生大都刻苦耐劳,勤勉敬业,对社会服务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大都学有专长,事业有成。她们的成就不是“妻以夫贵”,而是靠自己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在当时大学女毕业生还不多的情况下,教会女校培养出的众多女性人才在我国妇女界高级知识分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我国的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及其他领域有较大的贡献。

(四)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启蒙作用

教会女校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妇女开始觉醒,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获得自身的解放和自由。首先,教会女子大学的创办,培养了一批职业女性,她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证实了妇女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这对于激发妇女的自我意识,促进妇女解放具有重要的贡献。其次,教会女校不招收缠足的学生,它还通过宣传教育,使在校学生认识到缠足对身体和心理的危害,主动放弃缠足,对改革中国封建陋俗起到了示范作用。另外,教会女校宣传“一夫一妻制”的观念,倡导男女婚姻自由,对解放中国妇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消极影响

(一)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在中国开办的所有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校,都是由外国人管理,没有向中国政府注册,它们不受中国法律法规的约束。教会女校建立了一个从教会幼稚园、教会小学、教会中学直至教会大学的教育体系,独立于中国政府教育系统之外,这是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严重侵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掀起的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巨大压力下,教会女校不再把宗教列为必修课,大部分学校不再强迫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教会被迫任命中国人为校长,但经济大权仍由传教士控制,部分教会女校对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并未全部设置,因此,教育权并未真正收回。1953年,新中国完成了对教会学校的接收工作,教会学校全部改为公立,中国的教育权全部收回。

(二)教会女校进行宗教教育,麻痹了中国人的思想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宗教课是教会女校的必修课。学生除了必须学习宗教课程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在这种浓厚的宗教气氛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学生加入了教會。教会女校向中国学生大量灌输宗教思想,企图磨灭中国人民的斗志,这无疑是一种奴化教育,麻痹了中国人的意识,不利于中国人民奋发向上,以致中国发生大规模的政治抗争和救国运动时,教会女校的学生反应都比较淡漠。这一方面与女性温和柔顺的性格以及学生富裕的家庭条件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教会女校的宗教教育消磨了学生的反抗意识和爱国情感,致使学生的政治意识淡漠。

三、结语

教会女校的办学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传教,扩大宗教势力在中国妇女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配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然而教会女校带来的实际效果与传教士最初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教会女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但也不能评价过高。毕竟这并不是教会办学的初衷,而仅仅是一种意外的客观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列.略论教会教育的目的与实质[J].教育评论,1993(06).

[2]赵启重.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02).

上一篇:文明礼仪少年君子下一篇:直流系统安装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