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10篇)
这几年来的风风雨雨的变革,地震后的大爱,经济的走强,世博的展示,民族的精神力量觉醒。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的思考,中国的未来不变的计划,而作为九零后,国之漫长,国之复兴,也就重重的压在了我们的肩上。如何继往开来,如何以天下为己任……
世界的格局总是随着大国的崛起与没落而悄然地变化。我们看到的各大国的兴衰,也终在风云变幻的巨浪下时起时落。没有了那妄自尊大闭关守过,没有了那不识时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没有了那崇洋媚外。伟大的中国站起来后,所思所想的不是复仇忠国。而是如何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个纵观风云变幻的世界大国!
十六世纪左右海洋上的那一阵风,吹来了一个完整的地球。恩里克王子一纸檄文,迎来了泱泱大国的崛起,迎来了世界的天翻地覆。首先葡萄牙成为了一个傲视群雄的仓皇。而后即而上的西班牙,在伊莎贝尔女王皇冠的庇佑下,哥伦布掀起了一阵飓风,把那陈旧的地球吹翻地七零八落。而此时的中国,依旧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明朝。两国中间一刀,抽出来世界为两级!
海洋的竞技远比文明野蛮,马车夫扬鞭浩淼,终极霸主。荷兰的体系打败了伊比利亚的两打强国,证券交易,现代银行。小国大业证明了海洋时代的结束,而一个崭新的生产力随之挺立——工业的蒙起。
由于地理位置,由于劳动力。马车夫的皮鞭折段于一个岛国的变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最终踏上了这片土地。伊丽莎白的舰船首先敲开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继而打败了海上霸主的荷。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伟大的工业革命在蒸汽机的沸腾下打开了日不落的神话。莎翁的笔杆,书写了世纪之风。打败了陆地霸主法国的号角,激励了大不列颠的热血,一个新经济体的国家站在了世界的最前端,考问世界。
十七世纪在路易十四的军事战争下,与英国隔海相望的陆地大国,终视全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迅速遍及欧洲,接着大革命的爆发,拿破仑的挥刀,到二战后,戴高乐的政策。向地球宣布,法国,不是可有可无。
悲情德意志,帝国春秋。一个一直四分五裂的国家,也在无尽的森林里,寻一条出路。像一位哲人而言,德国不是考问世界,就是拷打世界。是一个天使,也是一个野兽。俾斯麦的铁血,马克思的哲学,希特勒的独裁,爱因斯坦的思维,左右着世界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始终是国家复兴的筹码。一战的一败涂地,二战的不为世界所容,得到的只是国家民族的分裂,经济的落后。历史的教训一直是拷问人心的。企图用武力征服世界的,一直都只是失败的。勃兰特的一跪,却迎来了德意志的觉醒,世界的认可与尊重。奥迪、西门子、阿迪,德国不再是一个只会用武的蛮人。
一直对一个国家有仇,那么这个国家只有日本了。一个曾经是自己学生的岛国,竟然在中国大地上作出禽兽的行径,罄竹难书,天理不容!但,他们与德意志一样,始终成于武力,败于武力但一个小国如何成长为一个经济第二强国,值得思榷。美国的黑船首先洞开了幕府的大门,江户不再,德川不再。太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明治天皇,开始了百年维新。而同时期的大清王朝,也只是百日维新。而日本国的维新,也为自己的军国主义埋下了一枚互伤的重型原子弹。学习欧美的先进工业技术,先进的教育体系,先进的生产模式,或许是这一个国家的一贯作风——好学,且能融会贯通。然而,罪恶的侵华战争,带给了我们无尽的伤痛和愤怒。终于,小男孩和胖墩在广岛和长崎开出自由之花。日本为罪恶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资助下,抓住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衣襟,焕然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盛田昭夫索尼、松下、本田、丰田,一个个企业大厦立于了各大陆,或许我们哈日无可厚非,我也见到了许多日本产品销于国内。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日本的产业为何能崛起,我们应该如何去发展自己的产业。十七世纪末,一个升高近两米的人,到欧洲做工。归国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终成一强。他就是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接着,一个德国女性嫁至俄国,她一跺脚,俄国又前进好几步,她便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二十世纪的风云,十月革命的共产党,一个真正的,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呱呱坠世。两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这神一般的速度,使罗斯福也见证了计划经济的伟大。在借鉴了计划后,安稳地度过了经济危机。红军的身躯是伟岸的,苏联用3000万士兵的代价,破败了纳粹的阴谋。苏联是伟大的,仅这一点,就无愧于世界大国的称号苏联新工业区的威力和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使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但斯大林经济重工抑农,终于再冷战的辉煌后,红星陨落。1991年,一个俄罗斯诞生。
真正的大国总是步履蹒跚的来了。自由女神托起了合众国的神气。由于英帝国强行增收印花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的贡献,名垂青史;南北的奴律制废除,带来了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林肯的身躯倒下后,一个名字的国家渐渐长大。第二次工业革命爱迪生将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对发明和创新的制度性保障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宾夕法尼亚的计算机,开启了一个信息时代。从此,人们进入了伟大的时代。时间惊人地进入了二十世纪,我们这些九零后也成长为一个个对国家负责的热血青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肩负着的是祖国的未来。风繁世界,中国再近两百年受尽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又经历了无数次的内战和灾害。千疮百孔的中国不复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我们留下了祖辈的文化,精神遗产。而留给我们的物质遗产,几乎被外国列强榨取殆尽。不过这已经够了,我们的精神仍在,我们的国家仍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仍在。
毛主席的雄狮挥兵万丈,新中国诞生!改革开放的清风,中国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人第一次抓住了时机,欣喜。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中国不做霸主,中国旨在和平发展,而如今的形式依然不乐观。经济危机的影响,韩国的无端挑衅,欧洲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两次令人心痛的地震,三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经受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入世之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如火如荼。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一个只会吸大烟的东亚病夫。我们也在成长!
文化中,我们继往开来,但,很不够!为什么日本从小学就开设书法课,而中国却只重视数理化?为什么连端午节都会被韩国抢去?难道我们的文化真是如此不中用?现行的教育体系的不足可见一斑。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实践;只会做题,不会变通;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只会有才,却无德。这是大国吗?经济中,我们开拓发展,但,很不够!到处都是污染,到处都是奸诈,到处都是腐败,到处都是豆腐渣。政治建设,也很不够。
或许中国人一直期望着大国梦,而大国之路离我们还很远。事实证明中国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能够起领导地位,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中国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对于大国该如何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有如下解释:古时, 指强大的诸侯国。 而如今, 其常表示在国际体系中, 那些权利与资源相较于其它国家, 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 与强国的含义相像。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 大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十个国家。 但在我个人看来, 对于大国所表示的含义还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说《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国家中, 无论从军事力量, 还是从领土面积来说, 有些国家, 很难将其称之为大国。 例如片中提到的荷兰。
提及荷兰的领土, 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小国, 没有用大国对其定位。 一定会有人反驳说, 同被称为大国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领土面积也很小, 之所以被称为大国, 是因其具有庞大的殖民地。 但即便从这个层面上, 我也很难将荷兰划归为一个大国。 17 世纪初, 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 积极实施贸易的海外扩张, 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 此时期为荷兰的黄金时期, 更享有 “海上马车夫”之称。 然而, 实际上荷兰的扩张也极为有限。 历史上真正对荷兰具有重要意义的殖民地, 就是荷属中印度, 就是现如今的印尼。 当然, 荷兰在其历史上也殖民统治过其它一些地方, 但如果说稳定占领的, 只有很小的一些领土, 并且并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比如说荷属安德烈斯、荷属圭亚那等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
我们所说的17 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上霸主, 但这主要是指其在商业上的霸权, 就战争而言, 荷兰人的实力并没有多强。提及新阿姆斯特丹多数人不会知道是哪里, 其实就是现如今的纽约, 最早被荷兰人所命名, 之所以被改名为纽约, 正是因为荷兰人的战败。
也就是说, 在国家的领土面积上以及军事力量上, 荷兰并不能被称为大国。 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荷兰, 我觉得荷兰人并不具有很强的祖国意识, 而是比较随意的。 当荷兰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时, 往往其就不太具有多少祖国观念。 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就是, 移民到非洲去的那些荷兰人, 在其到达非洲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后, 就称自己为“非洲人”, 称其母语为“非洲语”。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荷兰裔南非人, 别人把他们叫做“布尔人”。
所以, 无论是从荷兰的本土, 还是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范围内, 荷兰都难以被称之为大国。 那我们又依何根据说荷兰是大国呢?
不过, 毫无疑问的是, 17 世纪的荷兰, 无疑是具备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国家。 并且直到现在, 荷兰依然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 这不仅仅是说荷兰人所创造的一些沿用至今的商业制度体系, 比如说股份公司、联省共和等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其商业势力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并且荷兰的文化也曾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 以至于日本兰学曾长期成为西学和一切近代知识的代称。 可见, 大国这一概念的界定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从荷兰的例子上能够看出, 除了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两方面之外, 文化影响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1991 年, 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 究其根本原因,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就是苏联的文化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彻底否定, 斯大林甚至列宁都遭到舆论的攻击与抹黑, 导致其面对苏联的解体而无力回天。 所以说, 对于大国概念的定义, 不仅仅是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其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 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 也就是说, 是能够以自身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 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 才能真正的被称之为大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传承着华夏文明,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未出现断层。 18 世纪之前, 无论从军事, 领土, 政治, 商业, 文化方面, 相较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远远超越, 这无疑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 在18 世纪,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崛起, 这些国家相继开展殖民扩张, 并逐步向着大国的方向而发展。 然后同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清朝末期, 人们思想陈腐保守, 政治制度落后腐败, 没有跟随上工业发展的大潮, 导致其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建国以来, 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物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日益进步…… 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这使得中国再一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国际局势之中。 虽然, 国内外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肆意的造谣、 诽谤、污蔑我们的党和领导人, 否定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制造的思想政治舆论。 但是, 目前的中国确实与“大国”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 大国崛起 》 对我的重要启示之一便是,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新教在英国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于是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彻底解放了。 那时诞生了一批诸如瓦特、 牛顿等的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 皇室成员、亲王会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当时其它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以至于迫切需要新技术, 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英国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宗教环境, 提供了诞生优惠科学家的宽松空间。
想要进行思想的解放, 其先提条件便是要具有思想。 思想是什么? 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就是: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 大脑细胞的活动产生电流, 电流产生电磁场, 电磁场对其场范围之内的物质的电子发生作用, 从而改变物质电子的变化, 进而促进物质的改变。 它是一系列的信息, 输入人的大脑后, 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 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 解放思想最基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 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 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 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打破习惯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大国崛起 》 给我的另一点启示便是要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 可以增长见识, 发现不足。 以史为鉴, 学习先进,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其他的先不论, 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片段我们就能够学习到很多:1、 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 他们一直在海上漂泊, 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 有些船员坚持不下去了, 要求返航, 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 如果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就掉头回去。 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冲动, 还需要为当时的勇气和冲动坚持到底, 甚至要做好思想准备容忍失败、承担失败。 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充满了艰险与险阻, 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 阳光总是在风雨的后面, 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当然, 也许我们即便努力了, 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 但是我们为了理想坚持过努力过, 我们不会有愧疚, 以后想起来也不会悔恨。 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 8 人死亡, 他们的货物中有卖给客人的食物和药品, 但是他们没有动一分一毫。 当他们脱险了, 第一时间把货物交到了客人的手上。 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 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 但也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 诚信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如何对待别人, 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也许一次两次可以骗过大家, 但日久见人心, 无信之人总会被淘汰的。
(2004.10.4)
苏西洛面临挑战
10月20日,印度尼西亚将会有一位新总统。不过新总统需要面对的却是老问题。这位颇有号召力、性格直率的将军能够当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选民普遍认为他比现总统更坚决、更果断。无疑,在新总统的任期当中,维持国内的秩序是重要的任务,但是,他的政治命运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不是由“枪”来决定,而取决于他能否成功地带领国家走出经济低谷。毕竟,他的支持者主要来自于约4000万失业者或对现状不满的民众。在1997年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国家中,印尼是惟一至今仍然没有恢复的国家。如果选择错误的经济道路,那么他很可能将面临和梅加瓦蒂一样的命运。
新闻周刊
(2004.10.4)
身心之间
想像一下,你对日本漆树的叶子是如此过敏,以至于哪怕只是一片叶子轻轻拂过你的皮肤,都会引发剧痛。科学家将你的眼睛用东西蒙住,然后告诉你,他将用漆树的叶子涂擦你的右胳膊,同时用栗子树叶擦你的左胳膊。当涂擦开始以后,你的右胳膊很快便会感到痛痒难当,左胳膊却安然无恙。但实际上,漆树叶子涂擦的是你的左胳膊。
虽然思想、情感能够影响我们的健康算不上什么新闻,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情感和身体的关系远比我们想像中更有趣、更重要。精神和肉体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并不是一时的流行,也不是陈旧的神话,它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
经济学家
(2004.10.2-10.8)
世界经济面险情
大部分人都不记得世界经济什么时候曾经增长得如此迅速,这一良好势头大部分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美国消费旺盛、中国全面兴起投资热、日本今年的复苏比预期的要好得多,甚至欧洲地区也表现优秀。 但是历史一再提醒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当事情看上去异常顺利的时候,我们应当问一句“事情是否会变坏?”事实上,目前存在4个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日益高涨的油价、美国消费力的下降、全球房地产神话破灭、中国经济的隐忧。虽然,威胁世界经济的大部分因素都还在平静的表面下掩藏,但是,并非所有都如此。
瞭望新闻周刊
(2004.9.27)
大国崛起
在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军事等某一单--方面的力量,更在于她所具有的综合国力,也即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当共和国踏入第55个春秋之时,一个新的词汇一大国崛起,正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她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它,包括我们自己。崛起的中国如何自处?又怎么样与世界相处,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极富哲理、可能导致国际秩序发生变化的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2004.10.11)
最伟大的发明家
125年之前,爱迪生发明了第一个电灯泡。直到现在他仍然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家,他所拥有的1093项专利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不过,爱迪生的伟大并非在于任何他的某项独特发明,甚至于也不是在他的全部发明中,而在于他巧妙地将自己和其他人的聪明才智结合起来。除了发明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个熟练的企业家。
无疑,白炽灯是爱迪生一项标志性的发明,但是这项发明的动力来源于能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光明和能量的设想。通常,在爱迪生致力于一项发明之前,首先会考虑如何将它投入切实的商业用途中。否则,他就不会去开始他的研究。
远东经济评论
(2004.10.7)
让飞行更轻松
中国有句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开始进入飞机入口长长的等候队伍中。但是,正如在飞机里吸烟已经被禁止一样,这种耽误时间的情况很快将成为过去。亚洲航空公司正在紧随他们的西方伙伴,逐步开始采用自助服务方式,允许乘客们开始自助登机,甚至在某些时候自己去存放他们的行李。
信息学院通信081-10郑湘宁
在历史的河流潺潺的行进的过程中,一个个大国也在崛起中体现了自己的地位,形成了如今的社会局面,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仅是感叹于崛起的速度之快,更是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与经验。
(一)人才科技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想必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事实在当今社会的确也是如此,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强弱不可回避的问题,进而引出的科技更是第一生产力。
纵观历史的长河,许多国家在不同的地区正是靠着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倍增而迅猛崛起着。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德国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法国真正的崛起之迷也是在于国民的素质和教育。而就在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而也就是在那时,我们远远的已经开始落后了。
由此看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势必要成为国家发展的工作重点,只有在这个科技化逐渐加强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把握住了第一手的技术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由此也能更好的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在整个国际社会上立足。
(二)侵略战争 当然,西方式的崛起也是以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基本表现形态,而这种扩张和掠夺也是成就西方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对于早期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尤为明显。正是凭借着殖民扩张和掠夺,才成就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的经济繁荣和霸权。对非洲和美洲的黄金和白银的疯狂掠夺使得这两个国家在短时间成为了欧洲强国。二是重视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西方式的崛起伴随着商业的大规模扩张,为了给日益庞大的商品找到销售市场,争夺霸权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拥有霸权的国家,其产品不仅拥有优势的市场地位,而且拥有优势的价格地位。正是看到这一点,后来的霸权国家荷兰极力发展商业贸易,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也随之成为欧洲的商品和货币的中心中心。荷兰人对追求商业利润的执著使得政府以商业扩张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荷兰也因此成为“世界性商场”。为了争夺商业利润,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与荷兰一样,英国的崛亦伴随着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英国政府尤为重视对外贸易。因此从这也能看出欧美崛起也是靠着扩张掠夺而来。而在这样一个文明化的社会,似乎当时的影子已经不能重现,但是还是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着,种种说来还是人的野心肆意的庞大,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我们解决反对恶意的战争与不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面对历史,我们坦然接受,然而历史背后的东西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探索,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的珍惜和平,更多的是要靠着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来提高整个国民生产力,而不是那些伤及无辜生命的战争,而我们中国势必也是会在这条科技人才为基线的路上增强自己更个方面的实力,成为历史河流中一朵最绽放的奇葩!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分析英国的崛起之初始,当分别从科学、技术、管理三个方面着眼。这也是现代花前进的三轮。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讲: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会崇尚科学的,他们的思想时麻木不仁的。而英国是一个较早受到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并在这场伟大而辉煌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文学巨匠的国家,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那时的英国人民,眼界是很开阔的,他们反对专制与愚昧,积极追求个人民主与自由,执著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到处是充满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自然地诞生出了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引导着人们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眼光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经典力学的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人们探索自然的信心。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常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英国的崛起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女皇的英明,管理的得当。1。女皇能抓住机会。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2女皇的狠。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3女皇的开明。在对待艺术上,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呢,当然知道这一点,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她明白:权力的基础是全体英国人组成的民族,没有民众的支持做后盾,王朝就没有立身的可能。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长日久,国王和贵族遵照彼此间的承诺,各自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4女皇的聪明。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
相反,女皇以后的几位君王的管理智慧就有些差强人意,甚至差点将英国置之死地。1约翰王又被称为“失地王”。为了维持战事,约翰王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这样呢,就破坏了贵族和国王之间那个不成文的却流传已久的惯例,到了12春天,愤怒的贵族们集结起来,武装讨伐国王。2查理一世继任后,很快就遭遇了财政危机。那些由他个人主导的,英国与西班牙、与法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宗教战争,使得国库空虚,财政紧张,为了维持战事,想到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税收。这样一来,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对立也就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在1642年爆发了战争,而这个呢,就是近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叫“英国内战”。3詹姆士二世没有觉悟,他一意孤行,脱离议会统治,威胁到伦敦城和许多其他城镇的利益。表现的像一个专制独裁君主。他让英国多数有产精英觉得他们必须推翻他。威廉和平地入侵了英格兰,詹姆士逃跑。没有发生战争。
前几日听了先生《中国社经大势与商业大未来》的课程,并进行了课后梳理、总结、反思。然后这两日又回头去看了央视曾经热播的纪录大片《大国崛起》,本片也是和君知识结构中推荐的影视剧。整个影视剧看完之后,颇受启发!
本片对15世纪以来,人类开始全球化贸易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人类从封闭的区域、蒙昧的中世纪、专制的封建时代,走向新生的文明、相互依赖的商业贸易、整体的联结以来,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九个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的兴盛衰落进行了展示,从历史地理的、商业贸易的、经济文明的、制度变迁的、思想文化的、战争和平思考的等多个层次给予观众一个脉络清晰的认知,使观众对于世界整体形势的认知与格局变迁有很好的帮助,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本片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展示,片中采访了诸多名人,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甘乃迪,还有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学家、世界知名大学教授、国家政要,不仅清晰展示历史事实,而且以一种历史、民族、国家、文化、思想的深度,肩负人类发展使命的高度、关注并思考未来的眼光进行展示。
中国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下是两种可选方案 :
增长方式之一 :高消费、低储蓄,依靠国际借款维持经济的投资,进而实现资本的积累。
增长方式之二 :低消费、高储蓄,依靠外部需求出清国内过剩产出,本国依靠高投资,实现经济增长。
1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根据凯恩斯理论,其基本假设有两种。一是价格粘性,即短期之内。由于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被粘在固定价格上,当总需求发生波动时,价格不能及时调整以出清市场。二是经济非充分就业,经济中存在失业资源。否则政府的任何刺激总需求的政策都会转化为价格的上升,而不会实现实际收入的增加。
根据凯恩斯理论,经济衰退是由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政府应当进行需求管理,或者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者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的政策可以使总需求增加从而将经济推回长期均衡点。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NX,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一国的消费C、投资I、出口X越旺,越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这也是学界中常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这里不能忽视理论成立的前提,这三驾马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经济中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经济中尚有未利用的生产能力,那么这三驾马车的任何一个增长都有利于国民收入的提高。
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中,国民收入提高的制约因素是自然产出,我们不可能期待通过不断地刺激总需求来实现国民收入的提高。经济运行的正常时期,经济政策应当以扩大产能为导向。如果当期居民消费过多,则储蓄不足,进而没有足够资源提供形成下一期产能的投资,下一期产出无法提高,下一期产出依然小于需求,通货膨胀继续。
短期之中,制约国民收入的因素是总需求,因为短期产出难以变动。而一旦上升到长期,凯恩斯理论成立的前提假设失效,即价格粘性假设不能描述长期之中经济的情况。长期之中,古典理论的前提假设价格弹性成立,于是在长期,总需求一定等于总供给,制约国民收入提高的因素是总供给。长期我们需要以古典和新古典主义所开创和发展的微观经济理论为指导,提高企业微观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借以发展供给提高产出,从而达到提高国民收入的目的。
2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2.1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长期的经济增长理论属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其最重要的假设就是价格弹性,即价格可以随时变动以出清市场,从而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
目前较为成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由索洛等人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由于我们考察的是像中国这样尚未达到稳态时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为了简化论述,不考虑有外生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索洛增长模型。因为外生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索洛模型是用于解释当经济处于稳态时,人均增长率按照技术进步率增长,比较适合解释发达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
经济在没 有达到稳 态时的资 本增长率 为Δk/k=sy/k-(n+δ),由图1可知,在初始资本存量相同时,如果储蓄率由s1提高至s2,经济趋于稳态的速度则越快,稳态时的资本存量则越大。当然,并不是储蓄率越高越好,经济当期储蓄越高说明居民的当期消费越少,消费实际上代表着当期消费者的福利。根据消费的跨期选择模型,在每个时期,消费者都面临消费和储蓄的跨期抉择。索洛模型给出了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即当经济达到稳态时,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可以使消费者的消费最大化,y=c+i,i=(n+δ), c=y-(n+δ)k,由极值的一阶条件,可得MPK=n+δ,即我们要选择一个储蓄率使得经济稳态的资本存量满足上式,所得到的即为资本的黄金律水平。能够使经济稳态时的消费水平最大,即稳态时的资本存量为资本的黄金律水平的储蓄率才是最佳的。
2.2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为了简化,本文用图2和图3抽象掉了资本折旧这个因素。假设该国是世界资本市场上的小国,t0之前,该国是封闭经济。假设均衡时有MPKe= i*,即资本边际产出等于世界利率。t0时该国资本存量为k0,此时开放资本项目,我们可以预期资本将如潮水一般涌入该国。该国人均资本存量会在短时间内上升至ke,假设这一过程在时刻t1完成,t1和t0之间的间隔足够短,该国GDP会上升至ye,但该国的人均收入只上升至y1,ye-y1将作为外国资本的利息,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而y1-y0则是由于本国引入外国资本所获得的额外产出,即三角形ABC部分的面积。t1时,该国虽然有ke数量的资本,但是为该国居民所拥有的只是k0,ke-k0的法律所有权归属外国投资者。该国国民收入y1中,nk部分用于为新增工人提供资本,sy0-nk用于增加该国人均资本,s(y1- y0)用于偿还外国投资者的债务额ke-k0。在该国资本达到稳态之后,人均GDP为ye基本维持不变,而本国具有法律所有权意义的资本所生产的产出则沿过(k0,y1)和(ke,ye)的直线增长,该直线与原生产函数线y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由于本国按照世界利率融资所得的额外收益。
现在我们假设,该国有较高的储蓄率,即封闭条件下MPKe< i*,可以预期该国开放资本项目,达到均衡时,该国将为世界资本市场的债权国。相反,如果该国有较低的储蓄率,即封闭条件下MPKe> i*,该国开放资本项目,均衡时,该国将为资本市场上的净债务国,外国投资者预期到这一点,就会撤走资金,由资本外逃所引发的债务危机会使该国信誉下降,风险上升。
如果该国有较高的储蓄率,最终非但不会遭遇债务危机,而且还能加速其发展,并且最终成为债权国。如果用资本项顺差来为经常项逆差融资,且该国预期的高增长能够偿还债务,那么满足当代人较高的吸收就有其合理之处。如果该国用资本项的顺差来为其炫耀性消费融资,而没有用于生产性建设,那么该国未来不会有高增长,投资者预期到这一点同样也会撤走资金。
3 莱布辛斯基定理
定理的基本结论为,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减少另一种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将其运用于中国实证,会得出,如果中国资本要素以及对应的合格劳动力增加,将会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而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增加。这条定理告诉我们改变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的治本之策,就是通过高储蓄不断地增加资本存量,同时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兴办教育。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以阿根廷、乌拉圭为代表的大多数拉美国家,这些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曾奉行进口替代战略,而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行大量消耗本国储蓄,以高成本建立本国工业,在进口替代的第二阶段,由于本国资本匮乏和劳动力技能缺乏,这样的战略破产了,这些国家因进口替代借入国际资本,但最终由于新增工业没能建立,产能并未扩大,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纷纷陷入债务危机。
4 理论在现实约束条件下的运用
4.1 中国实证
中国依然是一个劳动要素丰裕资本要素稀缺国,中国远未到达经济的稳态,即便选择的经济政策以促进居民消费为导向,那么现在所实现的消费也是低水平的消费,反而牺牲了未来福利的提高。
中国幅员辽阔,但人均可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农业又是报酬递减的产业,只有出清滞留在有限土地上的过多劳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总体国民收入。另外每年新增人口的压力也迫使中国需要高增长来出清新增劳动力,否则中国将落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人均收入变为负增长。
中国是资源稀缺国,尤其是石油、矿产等稀缺,这就决定了中国只能走加工贸易的道路,而不可能像俄罗斯、中东地区、巴西等地出口资源换取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本。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必须要有高储蓄。
有人反驳道,中国已是世界最大债权国,不需要高储蓄。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它混淆了存量与流量的概念。中国现有的四万亿外汇储备,是一个存量。当你进行高消费,把用于未来建设的资金用于当前消费时,你就没有增长的希望了,外国的投资者依旧会作出理性选择,撤走资金。
我们环视全球回顾往昔,可以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高储蓄率的国家几乎都实现了高增长。东亚各国在战后实现的高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其奉行高储蓄政策的同时又奉行出口导向战略。
4.2 美国实证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其人力资本极其丰富,一直是世界创新的发动机。资源丰富,人均拥有量高,近年来页岩气革命又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美国拥有庞大的资本存量,经济趋向稳态,人均收入极高。
另外,美国的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使其可以在当今管理纸币本位时代随时开动印钞机来为其经常项逆差融资。以上各因素决定了美国未来增长良好预期。其禀赋约束决定了美国可以高消费。中美国情的巨大不同决定了不能以美国经济目前处于成熟阶段的增长模式来指导中国在罗斯托所说的经济起飞阶段的经济增长。
从世界经济均衡的角度而言,发达国家高消费正好可以出清发展中国家的过剩产出,二者不是尖锐的矛盾而是互利共存的伙伴。这样整个世界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就会在动态的均衡之中实现数量的增长,既有利于发达国家提高本国居民福利水平,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发展,摆脱贫困陷阱。
5 政策建议
如果奉行高储蓄的政策,那么短期而言,经济中的高产出如何得以出清呢?这就要同时奉行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利用出口,把国内的过剩产出销往国外,同时将销售的资金回流用于扩大本国产能。这样投资会成为出口的函数,出口越多,投资则越高,产能得以扩大,吸收的劳动力也越多,从而逐步出清滞留在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劳动力,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让中国的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等到刘易斯拐点到来时,一方面居民收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进城,巨大的消费潜能得以释放,届时经济会自行转向内需驱动的经济增长。另外,农民工收入的提高也可以使之有富余资金来教育下一代。这样,一方面,由于高储蓄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必要条件,资本存量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人力资本即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中国的产业水到渠成地随之而升级。
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内需的政策,其出发点和愿景是好的,但可惜脱离了中国实际,也违背了毛泽东提出的、邓小平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时至今日,欧洲经济仍在艰难复苏,尽管美国经济近两年复苏势头强劲,但总的来说,对于中国而言,外部环境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依然需要从出口方面想办法。治本之策如补贴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企业进行技术研究,加强专利保护,补贴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等。治标之策如实行人民币贬值,给企业出口提供补贴和信贷便利等。
6 结束语
凯恩斯主义宏观需求管理政策适用于在短期尤其是经济危机时期,将需求拉上,从而使经济重新回归至长期的均衡点,抑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减少由经济波动带来的痛苦。根据目前宏观经济学界比较认同的持久收入假说,居民的消费只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只有持久性收入得到提高,其消费才相应提高,如果是暂时性的收入提高,那么对于消费的影响极为微小。由生命周期假说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无论根据什么消费理论,低收入即意味着低消费,更何况目前中国收入差距巨大,多数居民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人均收入水平,因而内需无从提高,依靠内需来出清产出拉动经济更是无从谈起。
由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和莱布辛斯基定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高储蓄是进行资本积累,扩大人均资本存量,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低储蓄高消费的政策是一条通向毁灭的道路,不适合中国更不适合目前发展程度还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凯恩斯理论的借鉴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在短期之中设定经济运行的合理目标区间,实际中,这个合理区间可以以月度CPI这一指标为标准,如果CPI上行或下行超过所设区间,说明经济短期过热或过冷,此时,政府可以出手以熨平波动。但如果经济处在区间之内,政府应当管住自己的手,不要从需求方面干预经济,因为政府干预会扰乱市场,短期可能收到一定效果,但长期会带来许多干预的后遗症,而当前中国则处在2008年危机时政府干预后遗症的困境中。而应着重关注供给方面,提升市场活力和企业竞争力,为市场提供法律和制度建设,以发展供给。
摘要:当前,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很多人提出变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为内需驱动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分析,一是没有读懂凯恩斯理论成立的前提,二是不了解中国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因此不能用这样的政策来指导中国经济。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对于远没有达到稳态增长的中国,高储蓄是确保资本积累和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根据莱布辛斯基定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治本之策在于积累资本,提高人力资本。经济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来出清产出。因此我们依然要坚定奉行出口导向战略。
在资本时代,直接融资必将取代间接融资而成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资本市场也将取代商业银行而成为资源配置的主阵地。而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必将促进企业完成从产品竞争到市场竞争再到资本竞争的蜕变过程,加速社会资本运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度,推动中国向现代市场经济的目标加速前进,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纵观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资本市场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以美国为例,正是借助于日益强大的资本市场,美国经济才得以一日千里向前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纽约股票交易所率先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易所,纽约因此而很快取代伦敦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在资本市场的带动下,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美国资本市场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帮助美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在具有战略地位的科技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引导者。资本市场为美国超越欧洲诸国,并成为迄今为止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全球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决定一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本市场是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在过去的十多年,欧洲、日本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战略作用。
虽然中国的上市公司有三分之二的股票还处于限售阶段,虽然中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虽然单一的证券化率指标还不能充分说明中国资本大国的地位,但是,由于整个中国经济崛起的力量,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已经开始显现。2007年5月30日,上证指数暴跌6.5%,引起亚欧股市集体下挫,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开始拥有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第三次财富革命的大幕刚刚拉开,中国人富裕的时代才刚刚开启。展望未来,在第三次财富革命的大潮中
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世界级企业。资本市场将成为企业发展最主要的营养供给站。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上市公司的实力将不断增强,世界级企业的队伍中将出现更多中国企业的影子。
中国资本市场将加速与高科技粘合。在创新型经济的时代,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技术与资本的结合将更为密切。改革开放以来,低附加值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但在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趋势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与资本的粘合度将大幅提高。可以预期的是,中国资本市场将涌现更多的高科技新贵。
中国将产生自己的巴菲特。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带领中国进入财富增长新时代。随着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将从繁荣走向成熟,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资本市场将成为居民投资性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渠道,居民金融资产中。证券化资产的占比仍将不断上升。由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投资者价值意识的深化,中国版巴菲特的诞生已经可期。
中国股票的价格将远高于中国制造的价格。资本市场作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将加速居民财富增长的速度。“中国价格”不再针对中国的制造业用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出口商品,而是指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抢购中国上市公司股票而支付的价格。
中国的中产阶级将成为社会的中坚。随着第三次财富革命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居民从财富积累进入财富增长的新阶段,中产阶级的形成是中国国富民强的重要象征。
中国将成为全球金融博弈的主战场。中国将成为世界资本趋之若鹜的地方,境内外资本将在中国展开一场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随着全面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将日益加剧,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控股的风险、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监管风险、证券市场波动风险、外汇储备贬值风险、资本账户开放风险、人民币升值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等都会随着资本大国的崛起而不断加大,中国将成为全球金融博弈的主战场。
《大国崛起》是由周艳执导的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于11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 。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大国崛起》讲述了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该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寻找镜鉴,意在“让历史照亮行程” 。
每一集的介绍都能让我们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他们成功进步能够引起我们的深思与学习,大国崛起便是这样,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强大,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知道了与他们的差距,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进步,超越他们。同时,我们还要吸收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更加精准的前进在我们的道路上。21世纪我们要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步伐,同时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分裂之痛在历史上一直困扰着德意志,德国处在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欧洲列强都不愿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种阻挠困扰接踵而来,1801年拿破仑的征服,更是加重了分裂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分裂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找强国之路。德国人用近70年最终走出了这条路,李斯特、俾斯麦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统一的功臣。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后,德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崛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经济实力迅速超过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德国快速发展的根本源于统一,动力则来自教育。德国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教育的根本就是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言而喻。只有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带动国家腾飞。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正是基于教育为本的思想,普鲁士普及全民教育,实行强迫性教育制度,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义务,并将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即便遭到法国入侵,普鲁士还在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时,国王也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每年为教育事业拨款。在危难之时仍然以教育为本,不得不佩服当时普鲁士的统治者的魄力。而且更难为可得的是统治者为教育提供资金的时候,并没有限制学术的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空前自由的氛围下,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格林兄弟,爱因斯坦、费希尔、马克思、费尔巴哈、海涅、拜耳、赫兹、诺伊曼等巨匠。教育给德国带来的利益是长久的,显而易见的。科技的腾飞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希望,为德国不断创造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德国是凝聚的团结的。
之后德国希望能继续完成“统一大业”,妄图将全世界统一,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把这一切的毁灭了,空前的强大使德国失去了理智,伤害了世界,更伤害了自己,也写下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一分为二,这又揭开了德国人心中最大的痛楚,到底哪里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而德国怎样面对二战又是世界对德国的拷问。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悼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做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动作,他面对纪念碑,跪倒在地。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没有回避,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这也加快了德国的复兴。
1990年10月3日,德国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片中,统一的场景很让我感动,看着画面上一个个
【大国崛起观后感】推荐阅读: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07-06
大国崛起第一集观后感(海洋时代)10-29
大国崛起高考范文10-28
大国崛起之小国大业05-24
看《大国崛起》有感600字05-26
观大国崛起之美国有感07-23
大国工匠优秀观后感09-23
大国游戏读后感07-05
大学生大国工匠观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