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创新阅读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主学习,创新阅读(精选8篇)

自主学习,创新阅读 篇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摘要:以教师为导,学生为本,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创新意识的阅读教学模式过程是:创设情境——目标导读——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评价归纳——实践创新。

关键词:教学模式

自主

实践

创新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工作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尝试构建的“自主学习,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为主,课堂开放,人人参与,个个能说会道,大家都有创新意识。

一、模式产生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近几年来,我听了大量的语文课,发现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三个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原则,还得不到充分贯彻。教师重“主”不重“导”,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我尝试构建的“自主学习,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模式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人参与,在自主参与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最终能主动、全面发展。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当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才会有创新思维。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教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电教媒体、游戏、图片、实物、教室布置、播放音乐等手段。如喻兰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鱼的梦》,课前,教师在黑板上画上蓝蓝的海水,绿绿的水草,透明的水泡,可爱的小鱼,耳边是优美的音乐,创设了奇妙的海底世界,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2、目标导读,明确方向

有目标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确立目标时,要注意:一是既要有统一目标,又要有个别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后,同学间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基本目标的制定。另外还要根据个别学生的意见,制定一些特殊目标,使有特殊兴趣、爱好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

二是学会根据两示(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三题(课题、思考

题、练习题),确定重点,准确制定目标。

三是学生在阅读当中,发现新的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时,及时纳入目标当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目标。

四是教师提出目标。在新知识出现时,在学生提不出必需完成的目标的情况下,教师要不失时机把目标展示给学生,在展示的同时,要给学生做出寻求新知识目标的示范。

在这个阶段,把这篇文章的重点明确了,把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了,既可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又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自主学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3、结合目标,自读自悟

这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目标和学法自己去读书,去发现疑难问题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学时以读书为主要活动,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达到自悟,同时对疑难问题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勾点圈画,批注或写简要的心得体会。自学时,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采用个体自学或合作自学,也可以使用工具书或资料自学,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自读自悟一般可采用“五读法”进行:①初读,正确认读,整体感知,知道写什么。②细读,理清思路,了解作者怎样写。③精读,统摄全文,了解课文为什么写,品其味,会其神。④熟读,自省自悟,自问悟什么,疑什么。⑤赏读,体会谴问造句的奥妙,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4、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学生只有在互相讨论交流中,才会有思维的互相碰撞,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前要先让学生把问题进行综合归类,然后组织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协作式,全班合作式等。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向他人学习,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掌握调控的策略,围绕本课目标,引导有序汇报,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等,把学生推进讨论的“漩涡”中,当发现多种结论,尤其是与教师自己备课不一致的结论时,变教案为学案。对有些问题要抓住要害,来个小题大做,组织学生争论甚至辩论,激发他们的主体探索精神,在争辩中激活思路,激活语言,激活知识,有效地培养创新意识。

5、自我回顾,评价归纳

教师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分析。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诗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和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6、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教师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后,我让学生仿写我的校园;学《酸的和甜的》一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口语练习,假如你是一名法官,犯人都说自己有理时,你会怎样做呢?在学《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即兴表演小木偶的续集„„这样,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创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会学习,而且要让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创新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还为学生树立了创造意识,落实了创造行为,从而有效地缔造了学生的创造品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7

2、小学教育学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2

自主学习,创新阅读 篇2

一、自主阅读学习,学生兴趣使然

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制教学和任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提高阅读自主学习的首要前提是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从内心主动地参与教学,探索答疑,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关键在于阅读的广泛性。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切忌将范围限定在课本和辅助阅读教学资料上,激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推荐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开拓思路,拓宽途径,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阅读学习,学生主动是关键

有效地阅读教学是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在心理得到满足喜悦和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活动中,发挥自我价值。设疑则是最好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积极提问和主动回答,形成良好的阅读质疑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主动提问,然后是培养学生会提问,善于提问。通过有效地指导,将学生真正调动起来,成为阅读达人,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自主阅读学习,教学方法是必然

1. 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是课前进行。然而预习可以带进课堂,集中指导。例如,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策略,循序渐进,充分预习。

2. 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让自主学习在阅读中展示创新魅力 篇3

【关 键 词】 自主学习;参与;创新;阅读

坚持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个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只有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树立“尊重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说、学生听、学生改、师生评,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因此,本人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浅谈几点体会。

一、有效激疑,营造氛围,引发创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效的激疑是教会学生读书的最好方法。当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用生动、风趣、幽默的情感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吃墨水》一文,设计这样的导语:“大家都知道,墨水是我们日常的学习用品,是不能吃的,但陈毅爷爷小时候却真的吃了墨水,他还吃得很香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把答案告诉老师。”教师随即板书,自然导入新课。简短的开场白,却收到了强烈的教学效果。又如《捞铁牛》一文,通过初读课文,初步知道课文内容,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水冲走了铁牛,为什么怀丙和尚提出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你感到奇怪吗?激疑,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生疑,以引发其探究欲望。一个转折设问句,既说明捞铁牛的困难,又引起读者深思——哪有这样的大力士呢?和尚的话把故事转到“如何捞铁牛上来”,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了探究的思路,培养了他们探究创造的能力。其次,有机延伸,引发创新兴趣。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后,教师随机启发引导,历史上像李春、鲁班、张衡、怀丙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很多很多,他们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运用知识发明创造更多更好的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那么,除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方法,你们还有哪些打捞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从寓语言的理解,形象的创造于一体,有效地升华了课文中心,提高了语言训练的整体效应,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创造氛围,引发了学生创新兴趣。当然,在教学伊始,质疑的方法还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疑问,适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激励创新

培养创新思维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以优美生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如《葡萄沟》一文,课前预先准备一串葡萄,上课时把一串深红晶莹的葡萄放在讲台上,同学们立刻被这一串葡萄吸引住了,这时教师顺应学生的好奇心说:“你们谁认识讲台上的水果?”学生齐答:“葡萄。”“葡萄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盛产在什么地方吗?”新疆吐鲁番!”“对了,在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葡萄,每到秋收季节,碧绿的葡萄架上缀满了晶莹剔透的葡萄,整个葡萄沟都飘着诱人的香味。你们想去那里看一看吗?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块去参观那迷人的景色。”这简短的情境设计,激起学生浓厚兴趣。授完这篇课文后,又说:“参观了美丽富饶的葡萄沟,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总结设疑,激情引趣,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探究过程。又如《狐狸和乌鸦》一文,为突破狐狸第三次说话的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适时出示了乌鸦、喜鹊等鸟类标本,让学生分辨谁漂亮,再放录音听“各种鸟的叫声”辨别一下谁叫得好听。很快得出结论,谁都比乌鸦漂亮,谁都不爱听乌鸦的叫声。进一步体会到狐狸说的话一点儿都不符合事实,都是故意编出来的,而恰恰乌鸦喜欢听奉承话,所以上当受骗,而狐狸则达到了目的。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听、看、想、说、训练得到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主体参与、自读自悟、培养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学生是主体观念,明确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教师必须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促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确立主体地位,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其功耳。”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语文、感悟语文、领会语文。为扎实双基知识,突出语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读。如《飞泸定桥》一文,教者设计这样的教学程序:1. 课文让学生自己去读。《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形式,使每个人都得到读书的机会,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2.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由读第六自然段,读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的?并在小组互相讨论、交流,然后汇报,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他们读懂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相同,无论学生的收获大小,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结果被认可,进一步唤起学生的主体探求欲望。3. 方法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学完了第三段后提出:这段写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的?请同学们总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品析词句——体会感情)。这为今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4. 鼓励学生创新。授完全文后,再现录像、插图,边看边思考:当你再一次看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你想说什么?说说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因此,主体参与、自读自悟,真正树立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符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新型教育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精神,激发学生个体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探究自悟中得到知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史春华. 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杜治国. 自主创新教育 和谐课堂100例[M]. 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我想,这里的“多元”必须有个“度”的把握,应该是有价值的,即为有效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感悟,正确把握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执教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教学案例,浅谈我对阅读教学中有效感悟的实践体会。

我们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最终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我们教师的基本信念。要把为学生终身发展而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我们教学行为之中,而课堂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表现场所,学生的学习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劣。在加强素质教育宏观背景下,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细节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质量的持续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其必须深刻认识到“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道理,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也不可能在某一个人或某一段教育经历中学到一生需要的知识。教育的任务必然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为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我们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探索、有效教学行为的最佳模式。

一、找准感悟的“切入点”。

“问泉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泉水要清澈要有源头活水,感悟要有效,同样要找准“源头”。这源头就是感悟的“切入点”,1 源头找准了,才能顺畅,才能水到渠成。

在本课教学中,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习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等精神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为什么说这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作为学习整篇课文的总“切入点”,全文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点”的引领下感悟。这样,学生在学习谈迁面对“家境贫寒”、“原稿被偷”这些厄运时是什么表现,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学生在感悟时,抓住的关键词句都充分表现了谈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们各抒己见,却又围绕主题,“多元”中流露着和谐统一,没有过分的偏颇。

这样的“切入点”在全文的学习中都有着提纲领契的作用,既能体现学习的整体性,又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的方法。在学到“原稿被偷”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致命的打击”作为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出“原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充分感受了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接着,我又以“打不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谈迁是“打不垮”的。打击越大,越是打不垮,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一个厄运打不垮的谈迁跃然纸上。用两个“切入点”串起了整段内容的学习,重点突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学习感悟过程,教会学生一个自主感悟的方法。

二、抓好感悟的“动情点”。古语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是“物”,感悟是“辞”,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情感。情感是阅读的动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读语言文字动了情,才会有所感叹。因此,要学生自主感悟,必须要“动之以情”,要抓好感悟的“动情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想象画面”的方式让学生积孕情感。因为谈迁离我们这个时代十分遥远,那些为编《国榷》,历尽艰辛的动人场面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那就无法由衷地感受到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此,我让学生读读句子,想想画面,将语言文字读到心里去,用心去看文本呈现的感人画面。如在教学谈迁第一次编写《国榷》时的情景,我就让学生充分品读文中那些数字所表达的含义后,再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谈迁哪些奋斗的情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 2 生活体验,在头脑中重现画面。因为前面提供了“有一次,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样的范例,学生就能想象出无数的“有一次”,在想象的画面中,让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谈迁一次次奋斗的情景,学生的情感更是由于这具体而形象的画面逐渐积淀,慢慢渗透到对文本的研读中,这样的阅读感悟是多么真实、自然而又贴切。

我们还可以采用“体验角色”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利于更加有效的阅读感悟。如我在教学“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两个重点词语时,就让学生说说“谈迁在思什么,想什么呢?”将学生置于谈迁当时的情境中,站在谈迁的立场上思考,体验角色的情感,从而从内心感受到谈迁当时受到的“致命的打击”,准确而深刻地感悟到文本内涵。

三、巧用感悟的“衔接点”。

“浑然天成”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教学艺术,“水到渠成”的阅读感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那么到底如何做到“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首先要做到自然有序的衔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主导”得亲切自然,层层深入,将学生带入一个完整而深刻的阅读过程。

首先,我认为“衔接点”要顺其自然。我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每一部分的过渡语。过渡语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能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能轻松自由地进入到课文每一部分的学习。真正走入课文了,才能用心去品味,完整地感悟文章内容。

其次,我认为“衔接点”要层层递进。如我教学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充分体会到谈迁付出的艰辛,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本来感悟到这一层面也是可以了,但是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教学资源,即“更加翔实、精彩”,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更加翔实精彩,离不开谈迁越来越艰辛的付出,越来越坚定的信念。于是我利用这个短语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衔接:让我们比较读读谈迁前后两次编写《国榷》的情形。通过朗读,学生从两段描写中感悟到谈迁第二次确实是更加地艰辛刻苦、坚定不移,3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谈迁一次比一次坚定,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此可见,层层递进的“衔接”能带来步步深刻的感悟。

四、精设感悟的“抒发点”。

“有感而发”是阅读教学的自然生成,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就应该让学生“有感而发”。但是,究竟何时而发,何样而发,都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精心设计感悟的“抒发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对课文中心的把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发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朗读、自由交流等。我在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写来实现有效的感悟。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人人发言,这样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认为反正不一定要自己回答。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发展就有欠缺。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时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渗透,学生已经掌握如何阅读,这时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人人要划,人人要圈,人人要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下来。

再如,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齐读了作者发出的感叹,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拿出小书签,也像作者一样写写自己的名言,抒发自己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这样的一种训练方式感到非常新奇,自己来当小作家,写名言,当然是乐此不疲。当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言读出来时,我微笑!虽然文字不是特别精致典雅,但却是那样真诚确切。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深入到内心,上升到理论,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自主学习,创新阅读 篇5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探讨

英语报刊阅读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和相关语言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英语新闻报刊的文体体征,结合作者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英语报刊阅读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相关探讨.

作 者:龙春秀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武汉,43022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23.3 关键词:英语报刊   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自主创新学习模式 篇6

——现代文自主阅读创新学习模式板块结题报告

一、现代文自主阅读创新学习模式的构建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当前各国课程改革都重视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反视我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着“繁、难、偏、旧”等诸多问题,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树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觉完成自主探究、发现质疑、合作交流、总结评价和归纳升华的学习过程”的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一)、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由自主探究、发现质疑、合作交流、总结评价和归纳升华五个部分组成。

1、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智能得不到培养,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应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自主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探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是否能进行自主学习,标志之一就是看他是否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确定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他才会有独立的思考、深入的钻研。例如诗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专题进行研究:或诗人的艺术创作风格,或诗歌的语言特色,或诗歌的思想内容等。

(2)给学生与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传统教学中,老师常担心自己的教学内容完不成,所以课堂上往往是一言堂,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而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结果学生既难以消化又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园地,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应该处处不放心,时时不敢放手,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究。

2、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为归宿。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合作交流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而通过合作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总结评价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的习惯,是衡量他聪慧的指标。”传统教学中大多不重视课后的总结评价,一堂课的结束似乎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完成,殊不知课后的总结评价在知识建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最后的环节是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评价自己在本堂课中的得失。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总结予以补充,同时还要点评学生的表现等。

5、归纳升华

归纳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学到的东西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最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民主。

总结归纳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课堂讨论结束时的即席归纳,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第二种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时将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体系,由学生自己完成。第三种是通过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一个典型问题。通过总结,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大大提高。

(二)、自主学习的三个误区

1、自由化

强调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主动看书,教师没有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更没有检查和反馈,如语文课上学生想读哪篇文章就读哪篇文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上课就是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等。自由化还有一种表现就是课堂热热闹闹,教师完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致使教学内容常常被搁置一边。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某次公开课展示时就是如此:教师出示学习《启示的启示》的阅读材料:一只虫子在墙壁上艰难地爬上又跌落,跌落又爬上。有三个学生看到这一情景后,各自发表了不同的感慨,在教师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虫子不爬怎么办?”教师情急之中,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后得出结论:可以用刺激法、诱饵法、激励法、借助法、选择法、掺取法、等待法让虫子爬起来,于是这节课就这样在快乐中结束。让学生去研究让虫子爬起来的种种办法,就这一节课教学内容而言,已远离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没有教学创新的价值可言。这样的课堂能说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吗,这是自由化学习,不是自主学习。

2、讨论化

讨论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有的老师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自由讨论,学生各说各的,只要在思考就是自由学习。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自由。自主讨论应该是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互助性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相互支持与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间相互信任;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使合作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讨论,在这里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这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自主讨论。

3、浅层庸俗化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更多地是为了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和比较,思考和总结,更好地学习前人或别人的经验,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进行恰当的选择,不要把探究变成了一种点缀,一种形式,一种模式,好像是在完成一个过程,粗略看上去很有创新味,但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使探究只在表面上作文章,给人

一种浅层庸俗化的感觉。

(三)、处理好自主学习中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自主学习方式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的关注,广大学生也深受其益,但是它绝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中好的学习方式,如“启发式”、“尝试法”、“发现法”等,这些方法不仅没有过时,如果灵活利用或是借鉴,则会成为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修正,甚至更新,关键是学习方式必须和教学环境相配,和学生的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最大发展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责任就是促进其学习方式的转变。

2、处理好学习主体与老师引导的关系。

课堂热闹,学生活跃,只是师生互动的一种良好的表现,怎样做到活而不乱,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关键在还于教师的引导。课堂上我们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学中要设计好问题,自主学习中需要教师设计好核心问题,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要提出有价值且学生认同的问题,研究学习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炼出研究的问题,这样,在教学的动态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针对不同的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适时点拔,最后达到共识,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3、处理好探究与基础的关系。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它是在学习其他知识的活动中获得的。可见学生的探究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而自主学习又加深加宽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的全面的把握,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持久、复杂的攻坚战,我们只有真正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推行自主学习新模式,才能使语文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有新的发展,有的新突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哈佛大学校长言)。

二、“现代文自主阅读创新学习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就具体文章而言,“现代文自主阅读创新学习模式”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从整体把握全文。在教师的导引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出几个指向明确、能涵盖全文的问题(可以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等角度切入,形式可以是问答式、填充式、选择式等),然后,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读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举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并提出阅读讨论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再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阅读、讨论中提出的疑点、问题,可在已把所有设计的问题解答完后作处理,如其他同学自荐解答,或讨论后自悟解答。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印象,为下一步重点研读作准备。

第二步,重点研读。教师根据大纲要求,针对重点段落,按高考阅读题的形式,设计一

些具体的、指向明确的问题,指导学生对这些段落进行仔细的阅读,读后也由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也由小组推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也由教师总结。

第三步,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课文中所涉及的新的基础知识,如语音、成语、文学常识、名言警句等让其分门别类地积累并掌握。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可以提出来供全体同学讨论。

第四步,自己总结。在一篇课文学习完以后,让学生自己写一篇学习体会,内容可为思想方面的感想,也可以是艺术技巧方面的领悟等,篇幅可长可短,形式灵活。附案例1:《祝福》教案(第二课时)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俗语,就是在讲,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是人真的不能够“貌相”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多媒体出示三幅肖像画),看能不能根据画中人物的外貌特征,推测人物的年龄、职业、性格。(学生对人物的推测可以是五花八门的,答案不求一致,可请一位学生作答,老师不作总结)

这位同学的回答恰当与否我们姑且不论,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人还是可以部分“貌相”的。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经常运用外貌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成功的外貌描写可以使我们获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感受。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就成功的运用了外貌描写来塑造祥林嫂的形象,通过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来反映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2、透过外貌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及其社会意义

通过外貌描写尤其是外貌的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遭遇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主要有三处,请找出来朗读后,思考:

⑴第3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反映了祥林嫂此时所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课文中哪些情节反映出了她的这种社会地位?

明确:从祥林嫂“脸色青黄”和“手脚都壮大”等语句,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长期受剥削压迫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被婆婆强迫卖掉而改嫁(小说的40——64自然段);鲁镇的人们对她丧夫失子的悲剧不予同情,反而给予嘲弄(小说的68——87自然段和103——105自然段);鲁四老爷和鲁四婶因为她是寡妇而歧视她(小说的34自然段、71自然段、107——109自然段、111自然段、19——23自然段):这些都能深刻地说明祥林嫂在他人的眼中像牲口一样,可以被买卖,也是愚弄侮辱的对象,在社会中处于最底层。(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应该能够看出劳动妇女这一身份,至于“最底层”则不作要求。而对于社会地位的反映能找多少算多少,不求全面)

⑵第34自然段和第66自然段中均有揭示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的话,这些话揭示出了祥林嫂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特征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有什么关系?

明确:“顺着眼”一句揭示出了祥林嫂温顺的性格特征。正是这一温顺,使她在一次次的迫害面前显得软弱,一生都顺从封建礼教,不知反抗。(在学生回答了类似的答案后追问:她的性格是温顺软弱的,那么她又为什么拼命地反抗改嫁?)在被婆婆强迫卖掉以后,虽然开始有过“出格”的反抗(这反抗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这种贞洁观念仍然属于封建礼教的东西,实际上这种“反抗”还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最后还是屈服了。在鲁

四老爷的歧视、鲁镇人们的嘲弄面前,她不仅没有给予回击,反而相信柳妈的话力图通过捐门槛来改变悲惨的命运(这实际上又是顺从封建迷信思想),正是这一软弱的性格使她最后走向了灭亡。可以说这种温顺软弱的性格是祥林嫂悲剧的个人原因,是其悲剧的根源之一。(学生应该能够找出“顺着眼”这句话,揭示的性格也应该能粗略的领会出,语言不一定完全一致,可以是类似的词语,如“安分守己”、“软弱”、“逆来顺受”等。至于与悲剧命运的关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求一致)

⑶比较阅读第3、第34、和第66自然段思考:

①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分别揭示了她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初到鲁镇时(34自然段),祥林嫂虽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眼角无泪痕,这表明这时候的祥林嫂人还年轻,还有活力,精神还没受到重创,对生活还抱有希望。(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注意“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句。学生可能还会回答生活贫困,心情愉快等,也不能判错)

再到鲁镇时(66自然段),祥林嫂“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些表明此时的祥林嫂已经走投无路,精神受到了重创(丧夫失子的打击),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学生可能会回答“忧伤”“痛苦”等都应是正确的)

临死之前(3自然段),这时的祥林嫂年纪不过“四十上下”,可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身体方面),“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神态方面,表明祥林嫂的眼睛只是机械地转,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活力),这些描写都说明祥林嫂对生活已经绝望,处于极端麻木的精神状态。(学生有可能答“彻底失望”,“反映迟钝”,“痛苦到了极点”等也正确)②透过祥林嫂的外貌变化,思考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明确:祥林嫂的第一次外貌变化的表面原因是被卖改嫁,丧夫失子,根本原因是婆婆背后的封建礼教(在封建制度下,婆婆对媳妇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媳妇必须听从婆婆的支配,这实际上就是封建族权思想);第二次外貌的巨大变化的表面原因是鲁四老爷的歧视(小说的34、71、107——111自然段)和鲁镇人们(如柳妈等人)的嘲弄(小说的80、85——87、98——101自然段),实际情况是作为封建礼教化身的鲁四老爷因为祥林嫂没有从一而终(尽管是被婆婆强迫的),且又再度守寡而歧视她;而鲁镇的人们也因此冷落嘲弄她,柳妈更用迷信思想来加深她是恐惧(鲁镇的像柳妈一类的人本应同情与他们同处被压迫地位的祥林嫂,可是他们却落井下石,这就更增加了祥林嫂的悲剧性),使她身心均遭受严重的摧残,最后走向毁灭。就这样,婆婆、鲁四老爷和柳妈等鲁镇的人们构成了伤害祥林嫂的具有浓厚封建氛围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外部原因。(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两次变化的表面原因,但表面原因下的根源可能不容易回答,教师可适当提示)

⑷综合前面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思考:作者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明确:刚才我们透过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和两次外貌变化这个果,去追根溯源,探究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这个因,可以得出结论:祥林嫂的悲剧有其自身的个人原因(软弱的性格和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更有其外在的社会原因(封建宗法势力的代表——

鲁四老爷、婆婆与同样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柳妈等鲁镇的人们所构成的具有浓厚封建氛围的社会环境),归根结底其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小说正是通过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摧残与迫害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毁灭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学生可能根据前面的分析能找出自身和社会的原因,但可能不能进一步的归纳社会意义,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3、课外演练

前面我们透过祥林嫂的外貌分析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外貌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摘自《红楼梦》的三段外貌描写,请选择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具体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出示多媒体投影,由学生分析)

①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明确:这一处外貌描写运用了五个对偶句,抓住了林黛玉体弱多病、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特征。(学生还可能答出“温柔”、“娇美”、“聪明”等都可以,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

②王熙凤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系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桂珠钗;颈上带赤金盘螭璎络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撒花翡翠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明确:从王熙凤的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方面,极力地铺陈,描写她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除了显示其贵族少奶奶的身份,还暗示其贪婪和俗气的品性。“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又揭示了王熙凤美丽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诈。“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又表露出王熙凤表面上似乎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实际上隐含着可怕的威势,她极有心机,极善做作。这段外貌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王熙凤虚伪、奸诈、阴险、贪婪的性格特征。(学生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只要能根据文中的外貌进行分析就可以)

③薛宝钗(可与王熙凤的外貌作对比来分析)

拓宽阅读空间促进自主学习 篇7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阅读的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 自主选择方法, 自主吸收、加工信息, 获得阅读的主体感受。小学高年级学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自主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

阅读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障, 让学生自主营造读书氛围, 会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 自主动手开辟“班级图书角”

(1) 让学生人人参与, 共建精神宝库, 符合学生的心理。为了使自己的书成为大家喜欢的书籍, 他们尽其力所能, 有的精心地到书店购买, 有的从家里认真挑选适合大家“口味”的书, 有的让爸妈购买指定的书籍……捐的过程, 就是一个爱书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管理。民主选举班级图书管理员, 共同探讨图书管理制度, 形成一套借书、还书记载、护书公约等规范管理制度.自主管理的模式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 也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

2. 自己动手设计“小书屋”

家庭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学生在家里创建自己的小书房, 为自己营造一个“读书小天地”。根据自己的爱好, 布置自己的书房, 如在墙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玩意儿, 订上一份自己喜爱的读物, 买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自己动手给书籍编号……让孩子们在亲手设计的小天地里享受读书的无穷乐趣。

3. 自主设计课外阅读栏目

在班级的黑板报开设“好书介绍”“读书心得”, 在年级橱窗增设“读书乐园”“好书伴我行”……在校广播台设置“读书乐”“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等栏目, 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二、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方式

(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 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阅读需求,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审美经验、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 使课外阅读成为个体的需要。平时的阅读, 放手让学生去选择, 让童话故事、科普小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指定性的课外阅读上留有选择余地, 如学过了《赤壁之战》一课, 要求学生讲一个三国故事。

(2) 课外阅读的笔记不统一格式, 让学生自主确定读书笔记的项目。一般来说, 说完一本书做读书笔记可以写主要内容, 摘抄好词佳句, 写下主要收获、读后感想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来定笔记的项目, 其理由一是书的内容本身具不确定性, 二是学生个体有差异性, 对读物的感受有差异, 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避免用统一的读书笔记格式来套住学生, 否则将会导致笔记的流于形式。

(3) 在阅读的方法上, 教师予以适当指导, 学生可根据阅读需要, 自主选择。如阅读一份报纸, 教师可指导同学采用“快速浏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查找资料, 则可采取用“目标———搜索———泛读———精读”的筛选式的阅读方法。还可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 举行“读书方法交流会”, 博采众长, 借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

此外, 课外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不但包括一些报刊书籍的阅读, 也包括网上浏览, 阅读电子报刊, 听广播、看电视等, 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课外阅读, 做到动静搭配, 劳逸结合, 多种方式的阅读交互运用, 有效地扩大阅读面, 提高阅读效果。

三、自主选择展示成果的方式

定期举行阅读成果交流是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不竭动力。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由于学生读书的内容、方式不一样, 对阅读对象的感悟也不一样, 因而交流成果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 积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符合学生阅读个体差异, 因而使学生自主性大大提高, 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读书心得交流; (2) 读书故事会; (3) 编文章选集; (4) 办手抄报; (5) 表演。

此外, 还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展览, 写读后感等方式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由于展示的形式多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感受自主选择。这样注重学生的层次差异, 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展示方式, 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为阅读引航 篇8

【关键词】阅读训练;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社会,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被重视,只有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把所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越学越“活”,开启自学之门,为其以后的学习铺设大道。而只有老师真正关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地施以适当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会让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而且有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能让学生越学越有信心。那么如何在阅读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做到自主阅读,让其具备自主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不断研究和实践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为自主学习奠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时,教师尽量要用精炼优美的语言或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三顾茅庐》时,我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竞赛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本剧的感悟品味,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角色扮演表现出来。让文本在轻松愉悦的实践中悄无声息地融入学生的心里,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情境。当听到老师宣布要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时,教室里顿时群情沸腾。为了满足大家的表演欲望,我让同学们自选角色、自由组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排练。然后推选出两组同学参加课本剧表演比赛。老师和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表演出色的个人将获得“最佳表演奖”和“最有创意奖”。通过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应。事实证明,表演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品尝成功喜悦的舞台,为群体阅读兴趣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尝试多种方法,为自主学习引航

(一)自主质疑,读中有收获

一切思想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阅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意识开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正是他们自主质疑的基础。由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如《虎门销烟》一课中:“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句话中的“伟大壮举”是重点词。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它质疑:①“伟大壮举”是什么意思?②作者为什么称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③课文什么地方让我们体会到虎门销烟之“壮”?

(二)自主感悟,思中有创新

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等存在差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读者既可以认同文本产生共鸣,也可以对文本产生疑问。因此,阅读教学要提倡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重在让学生读中感悟,自悟自得。如读了《滥竽充数》一文,让学生谈谈:“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回答:“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靠骗人过日子不太好”;也可以回答:“我觉得南郭先生是有自知之明之人,知道混不下去了,就一走了之”;还可以这样回答:“齐宣王是个糊涂的王,只图享受”“齐湣王很聪明,不允许作假”等。这样,通过纠正、反多元思维方式的反复锻炼,能较好地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拓展学习空间,让自主学习扎根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常常不能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如若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往往收效甚微。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读”,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给学生感悟、体会、琢磨的过程。语言训练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感、品味精彩语言、体会表达效果、习得方法、激活思维。在一些经典文章的研读上,要有拓展延伸,在教学《峨眉山月歌》一诗时,学生从诗中未必能感受到诗人对故乡、对友人的思念。在教学时,我找到李白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那是李白在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后,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王昌龄寄予了无限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以寄明月这种十分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在《静夜思》中,李白以明月为意象,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这样纵向比较之后,学生对于李白诗中的月亮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并能认真品味诗中蕴含的情感。这种发散的学习,对于学生以后诗文的学习会是一种引导,主动学习更重要的应是引导学生面向知识的形成过程去能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语文素养就是培养语感,因此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应该重在对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活跃、和谐的民主气氛中,激活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得以很好的体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高一兰,女 ,1983年生,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就职于常州市金坛区水北小学。

上一篇:送给真心朋友的话下一篇:维修电工比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