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读后感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老师读后感(精选11篇)

好老师读后感 篇1

三月份我读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四月份我读的是《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这也是尹建莉主编的一本书,(这本书其实我早就买下了,但一直没有读。也许是书非借不能读吧。)这本书现在我还没有读完,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严格的说这是我读的比较专业的完整的家教方面的第一本书。以前大多读的是数学课本,语文课本,教学参考,教学用书之类的书籍。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就像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的:“这是一本有勇气、有理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又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这本书告诉我们面对孩子时,如何“有心”,教育孩子时又如何做到“无痕”,我不由的感慨,我为什么没有早点读到这本书,我感觉在我女儿身上我错过了很多。

这本书里的好多内容都很吸引我,比如说在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中的第三个小故事“给小板凳揉揉疼”。开头 有这么一段: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疼了,哇哇地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也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

这种事情在我家也发生过,尤其是老人们经常用这一招,读完这本说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她不宽容和报复,是不利于儿童的心里健康的。

还有“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这个故事,它让我懂得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与礼物本身,就在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

只设“记功薄”不设“记过薄”也能协助我们培养孩子许多好品德。书里每个内容都值得我们一读,今天我重点和大家分享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方面

在看书的过程中,有些“小事情”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些“小事情”给了我一些提示;有些“小事情”则让我警醒。比如,我也会给我的女儿买很多课外读物供她阅读,我也觉得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外读物可以增加她各方面的知识,开拓她的文化视野。但是我以前特别在乎她读完以后记住了多少,所以每当她读完一本书以后,我总是会问:“你给我说说看,说里都讲了什么内容?你都明白了什么?”女儿总是这样回来:“我心里明白,但我不知道怎么给你说。”然后我就总觉得她读完了也记不住多少。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这是不好的阅读方式。书中说:好阅读要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好阅读要求孩子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还有就是尽量不要让孩子读“缩写本”或“缩印本”。其实,知识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累并沉淀下来,我们

家长不用强求读完能立刻记住。

二、考试方面

尹老师提倡考试考好了不奖励,考坏了不批评。我虽然也一直认为考好了不用奖励,也告诉我女儿学习是为了自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是自己的事情。但我也从没有劝阻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她的物质奖励(每到学期末的时候,女儿因成绩优异,总是会得到爷爷、奶奶的奖励。)。虽然,我知道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小孩的唯一标准,但我也经常像许多父母一样,对考试的结果也是很重视的。当我的女儿偶尔考的不是很理想时,尤其是看到她因为粗心大意而出错的时候,有时候我也忍不住去责怪她。现在想想,其实女儿心理可能早就认为不应该发生这样的错误,可能她自己正在自责呢,我再这样呵斥,可能会引起她的逆反心理,她自己反而会不再自责了,还会认为我是个脾气暴躁的妈妈。(这是我女儿今年开学初数学测试不理想时写下的日记,其实我们的孩子自己已经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所以,考坏了我们也不必过多的批评。)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认真的反思我自己,我们应该多多制造孩子的成就感和主动性,这样她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三、关于爱的方面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强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当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训斥孩子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我都是为你们好”,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

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以及当妈妈的感受,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其实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存在,在小学里一些老师会因为补作业而不让孩子上所谓的副课,还在一味的强调,你们的父母都不管你,就靠我了,我都是为你们好。而孩子也许表面看来是在补作业,心里也许还在想着这节课是我喜欢的体育课,也不知道体育老师今天给教什么?像这样的爱需要吗?)(这也许是我们国家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吧,比如说六小的老师,家长文化程度特别低,有的就不识字,学校又要向老师们要成绩,家长不配合,老师们也是没办法。)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每个妈妈都想当好妈妈的。可是往往到最后总是会抱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书中说:“年轻的父母都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在于你是用一把精美的刻刀去雕饰还是用了一柄锄头去雕饰。所以正如文中所说“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了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去反思!)

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对如何做个好妈妈总结以下几点:

1.好妈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控力。2.好妈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环境。

3.好妈妈要和孩子建立信任而且轻松的母女关系。

4.好妈妈要恰如其分地给孩子多多鼓励。

5.好妈妈要想办法使用聪明的方法来代替批评教育孩子。

6.好妈妈不要求孩子考100分。7.好妈妈注重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8.好妈妈把孩子的“小事”都看成“大事”。9.好妈妈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10.好妈妈要懂得尊重孩子。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谢谢大家聆听!

好老师读后感 篇2

衡量好老师和好选手的标准不同

胡青青

体育舞蹈培训中心选手班、精英班教师

好选手:

好选手要在比赛中不断突破自己, 争取达到最高的舞蹈技术水平, 不断刷新自己的成绩。

好选手一定要尊重老师。选手在比赛之余总是会不断地跟很多老师上课, 为自己补充能量, 这个时候他们不只是选手, 还是学生, 因此尊重老师也是做好选手的必要条件。

好的选手会让自己跟其他选手之间保持良好的友谊。实际上, 没有选手不在意自己的成绩, 虽然他们同在竞技场上有着竞争的关系, 比赛中的磕磕碰碰很常见, 被踩到、被撞到、被碰到也都无法避免。但是, 赛场上的“小摩擦”选手们应该相互包容和理解, 在私下里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友谊和关系。

好老师:

衡量好老师和好选手的标准不同。一个老师好不好并不是说他自己跳得有多好, 而是能不能教好学生, 把学生们培养得非常优秀。能教好学生的老师会传授孩子们舞蹈技术, 让他们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还会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为, 想成为好老师只注重教授技术是不够的, 还得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培养他们好的品格。“教舞育人”是老师们的职责, 这一点是很多老师容易忽略的方面。

好老师要懂得尊重学生, 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真正的好老师不会强逼着学生们做事情, 而是在引导的同时, 倾听他们的心声, 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尊重他们的选择。

好老师非常有责任心和爱心, 他们甚至会把学生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管是在舞蹈上, 还是生活上, 老师都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 鼓励他们茁壮成长。

教学经历:

80%-90%的选手退役以后都会选择做老师, 胡青青也不例外。还没退役之前她是职业组拉丁舞选手, 转入全职老师之后, 她在培训班里开始教授选手班和精英班。一次, 胡青青帮助一个老师代幼儿班的舞蹈课, 但是那一次她有些不知所措, 甚至于上课时一段内容结束之后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进行。后来, 她认识到幼儿班的学生应以兴趣教学为主, 用教专业学生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于是就调整了心态和教学方法, 尽心尽力为做好老师而改变。她觉得, 只要认认真真地对学生负责, 就一定能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青睐。

好选手:

好选手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场比赛, 不管成绩好与坏, 都要尽全力去跳, 把自己最好的状态拿出来, 做好自己, 做到问心无愧。

好选手要有勤学苦练的精神, 不怕苦, 能坚持。舞蹈竞技需要选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这就要求选手每天都能够不断地练习, 充实自己, 让自己变得更好。

好选手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条件。身体素质对一个选手来说非常重要,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舞者的技术水平和成绩。尤其是体育舞蹈对力量的消耗很大, 坚持到最后往往是力的竞争, 因此, 好的选手会积极参加一些基础的体能训练。

好老师:

好选手和好老师所承担的责任不一样。好选手只知道自己怎么跳, 而好老师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传达给学生, 让他们去感受你是怎么跳的, 并且懂得怎么样才能跳得更好。好老师会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实施自己的教学大纲, 达到教学目的, 也让学生有效提高自己的舞蹈技术, 表演或者参赛的能力。在这个程度上, 作为选手所获得的知识会对做好老师有所帮助。

好老师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 要把教好他们作为自己的责任, 这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摆正老师的心态对培养学生至关重要。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篇3

从我女儿圆圆4岁起,我给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当“记功簿”。“记功簿”专门记她做的好事。小本子不大,每页只记一件事,所记事情基本只有几个字。例如,“收好玩具”“扔垃圾”“自己编故事”“学会认钟表”等等。我每页都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她的奖励。

这个方法对圆圆的成长十分有帮助:一是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二是小本子中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三是凡写在小本上的字,圆圆都能记住。她经常在数小红花时顺便读一下自己的先进事迹,也认了不少字。

到她上小学后,学校老师经常奖小红花。老师在一个小纸片上盖一个小红印章,攒够10个小红花就可以换一个“大笑脸”。教室后面有个光荣栏,谁的名字下贴的“大笑脸”多,就说明谁做得好。圆圆在小学期间一直榜上有名,且“大笑脸”数总是位居前一两名。尽管我们心里高兴,但从不去渲染这件事。我们这样做,是担心她在和同学的比较中会有优越感,怕她学会刻意去追求“大笑脸”,从而妨碍行为的自然与和谐。

与此同时,家里的“记功簿”还一直在增加内容,但没有一次是记录她考试成绩好。我们一直认为小学期间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关注会让孩子的学习兴趣消解。学校方面对成绩已有足够的渲染,如果家长再推波助澜,非但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促进,反而具有负面作用。所以,我们在圆圆上小学期间记录的内容无非是些小事,比如“帮妈妈洗碗”“二胡拉得好”等。

她10岁上初一,因为住校,她一周只能回一次家。她开始不习惯,想家想得哭。她第二周回来说没有哭,我就赶快给她记下“住校第二周就不哭了”。这一时期的“功绩”基本和她住校生活有关:“被子叠得整齐”“自己洗衣服,洗得干净”等。这些是她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我也记下她内在的进步。有一次,我们发生争执,圆圆不是偏激地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是能一边辩论一边思考。她一旦认识到我说得有道理,就中止辩驳。这是她的成熟,也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也把这件事记到小本子上,并奖她给一朵小红花。这让圆圆进一步明确,辩论是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为了驳倒对方。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圆圆已越来越有个性了,画小红花的奖励方式显得有些小儿科了。最主要的是,圆圆在个性、思想、学习方面表现出稳定的良好状态。所以,她上初中二年级以后,我在小本子上基本就再没记什么,自然地停下来了。

现在圆圆上大学了,“记功簿”已成为我家一件“文物”,成为她幸福成长的见证。小本子中的一朵朵小红花,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给孩子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成就感。

学会开“家长会”

圆圆读四年级时,有一次我去参加家长会。班上有一位教思想品德的老师说圆圆学习没问题,就是有时会顶撞老师,感觉这个孩子很骄傲。

听老师这样说,我很担心。圆圆从上幼儿园起就显得聪明伶俐,一直受到老师的喜欢,我担心她有优越感。现在老师对她有这样的评价,真是很糟糕。

回家后,我对圆圆说:“妈妈今天去开家长会,老师反映你学习一直不错,但有些骄傲,还顶撞老师,是不是这样的?”

圆圆一脸困惑,不愉快地说:“我没有骄傲,什么是‘骄傲’呀?”我知道她是问自己做的哪些事称为“骄傲”,就说:“老师也没说具体事情。你自己想想,什么时间顶撞过老师,你是不是在老师面前自以为是了?”圆圆生气了,大声说:“我没有,我没有自以为是!”我不高兴了,批评她说:“你没有?那为什么老师会这样说?你一点不反思,就急着嚷嚷!”

圆圆万分委屈,嘴里说了一句“她怎么这样说”,就“哇”地一声哭起来。

她这样一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把问题说得太严重,超过孩子的承受力了。我赶快抱起她,说:“对不起宝贝,妈妈说得不准确。不是老师们都这样说,只有一个老师这样说。”圆圆这才情绪稳定,停止了哭泣。

我说:“妈妈和老师直接就给你下个‘骄傲’的定义这不对。不过,你想想有没有顶撞过老师,对老师说话不礼貌?”

她想了想说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在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要圆圆回答“看电视的意义”。圆圆想不出看电视的“意义”,就说了句“看电视没有意义”。不少同学都笑了,老师很不高兴,说看电视可以学习到知识,这不是意义吗?圆圆反驳说,那为什么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看电视,都说看电视耽误学习?圆圆的反驳让老师特别不高兴,批评她说,你以为你比老师知道得还多?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很欣赏圆圆的质疑精神。可是,孩子的这个优点在一些脆弱的老师眼里就是缺点。她一直是个表里如一的孩子,她这个年纪还不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但她给老师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这肯定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一时拿不准如何和她谈谈这件事,就只好等她爸爸晚上回来讨论。我们商量后,第二天又和孩子谈这件事。我们首先告诉孩子,她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回答没什么错,怎样想的就怎样回答,这是个优点。但由于小学老师大多不习惯和学生探讨,所以以后没必要在课堂上那样说。我们建议她以后有什么想法,下课后可以找老师谈。如果老师不愿意听,就把在学校的一些想法和父母谈,父母特别喜欢听她的“不同观点”。我们还就“看电视的意义”谈论了一会,使圆圆认识到老师的问题有些无聊,但自己的回答也有些绝对了。

为了让圆圆能更好地接纳各种风格的老师,我们又对她解释,老师这个职业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有的素质高有的素质低,这是正常的,不要强求自己遇到的老师都让人满意。但是对学校的每个老师我们都要尊敬,不是尊敬他们的坏习惯,而是像尊敬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一样,只要这个人不做坏事,仅是有些我们不喜欢的习惯,我们就应该尊重他。

我们这些话让圆圆觉得能接受,谈完后她看起来心情很好。

我们觉得以后要多和老师沟通,多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但不能回家后不认真地和孩子沟通就简单地教训她。我们凡事都要两方面看待,既要考虑老师的意见,也要考虑孩子的感觉。这次家长会后,如果简单生硬地要求她尊重老师,那其实是激化矛盾,恶化她和老师的关系。孩子会生气,感觉委屈,往后会不自信。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她学会和老师相处,在现有环境中适当调整自己,但要保有自信,不失去思想的独立性。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有一对夫妻,是我的老乡,都在北京知名企业工作。我们两家的孩子年龄差不多。他们一直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儿子为什么不成器。我们在一起时,他们总是叹息自己的孩子成绩差、自律性差、脾气暴躁。我知道他们经常很轻率地打骂孩子,就劝他们不要那样对待孩子。我还告诉他们孩子称不称心,不是抓彩票碰运气得来的,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他们却总是不以为然,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痛。

有一次,我和女老乡聊起孩子们小时候的事。她说儿子从小不聽话,很小的时候就到商场乱要东西,大人不买他就躺在地上哭。她忿忿不平地说:“因为这事,我们不知打过他多少次!”既然是“不知打过多少次”,说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孩子进商店乱要东西的事我也遇到过。记得圆圆在3岁时有一次和我到超市,她要买一种加了很多色素的饮料。我很肯定地告诉她这个不能买,不卫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喝这种饮料。圆圆为此很生气,不肯离开那个地方,最后干脆躺在地下哭闹。

我不生气,就像平时看她玩沙子一样,若无其事地等着她。在等的过程中,我还看看别的商品,和营业员说说话。圆圆发现我不生气,不在意她的脾气,哭闹得更厉害。

地面很凉,也很脏,圆圆的衣服全弄脏了,路过的人都在看她。我沉着气就是不着急。待她哭不动了,我蹲下身,用商量的口气问她:“咱们走吧?”她见我来关照她,又开始哭闹。我就又没事人似的站起来,在她面前等待。

这样几个回合后,她感觉没希望了,我又蹲下微笑着问她:“好了吗?可以走了吗?”她意识到再闹也就这样了,就乖乖地站起来。我拉着她的小手,就像事情发生前一样高高兴兴地走了。我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也没再给她讲道理。之后,圆圆再没提起过要喝那种饮料。而且,凡是我态度肯定地说不买的东西,她就不再坚持。

后来又有一次,老乡无意中说起把读初中的儿子打了一顿,因为儿子把刚买的1000多元的进口山地车丢了。

唉,这也是打孩子的理由吗?这时我想到,圆圆把我一个刚买的价值不菲的相机摔坏了,而我连一句“以后注意点”这类提醒的话都没说她。摔坏的一瞬间,孩子看出来我有多难过,她自己也很难受,这就够了。难道因为我没给她一个告诫和提醒,她以后就不知道要小心吗?

孩子闯祸都是无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原谅孩子无心或无奈所犯的错误呢?而且,孩子闯了祸他心里会很痛苦,很内疚。家长的打骂只是让他没有自尊,觉得大人更爱的是那损失的钱和物。他感受到大人不体谅他,心里产生逆反情绪,同时也失去内疚感。再说,暴力教育能起到一些暂时、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的自暴自弃和消沉为代价的。

尹建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教育专家。她女儿圆圆跳过两次级,16岁参加高考,其分数高于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被内地和中国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选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版:作家出版社,责任编辑:郑建华,定价:28.00元)

栏目管理、编辑/木非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书名上好像是写个妈妈看的,当随手拿起来翻翻后就有点放不下手的感觉。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是这本书的引。我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看到了这个引。前言的名字: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是啊,我们每位家长的手里何尝不是一块玉呢?只不过多年后,有人手里的玉变成了艺术品,有人手里的玉因为不会雕琢而变得失望。

在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观点:“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惩罚你,罚你玩游戏;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不可思议,细细揣摩后,却又在情理之中。而具体感悟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阅读极其重视,该书的第二章几乎全部是讲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阐述的很到位,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

“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其实想想我们教的学生,他们笨吗?不,他们恰恰就是缺少阅读。他们没有内涵,缺乏素养。内涵素养来自哪里?就来自书本。所以我觉得,要教好这些学生,让学生去阅读,爱阅读很重要。

二、正如钱理群教授评论的:“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作者确实勇气可嘉,对现行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并且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例举了大量的实例,如“暴力作业”等我们有目共睹的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批判。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有智慧的家长。

三、作者能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如第四章,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皆然相背的逆向思维:“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以前的做法都是多么愚蠢,家长的功利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强迫孩子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有时正确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易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5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她讲了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出自我肯定的意识,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由某个问题,她就会在这方面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我尤其是出现这样的错误。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是来教训他。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事的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我的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意思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的最有效的一招。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6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发展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聆听与观察,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我们家长要格外关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家长独具慧心,认真对待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千万不要用通常的标准和对自己的经验去要求孩子。往往我就在这方面做的不够正确,总是以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来要求孩子,抹杀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自信。对待孩子也没有那么耐心,常常是以自己的情绪来左右了孩子的想法。

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觉得好多专制的事情都正是我正在做的,我想我要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进步很大,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比成长。一个人如果没有获得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半很难在他身上正常实现。

难忘的“老师好声音” 篇7

歌手的“好声音”令人难忘,而老师的“好声音”同样如此。

上学时,我因为调皮惹事,学习成绩又差,经常成为老师们的批评对象。所以,我听到的多是些“责难之声”,或是“讽刺之声”、“嘲笑之声”,鲜能听到老师的“好声音”。

有一年春天,班主任带着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植树活动,给每人分配了挖树坑的任务。我个头小,力气又差些,所以挖树坑的速度有些慢。虽然慢,但我的确很卖力地挖,额头上已经布满汗水……

班主任巡视同学们挖树坑的情况,一边巡视,还一边表扬大家。

班主任走到班长的跟前,说:“不愧是班长,你看把这树坑挖得又大又深,小树栽到这样的树坑里,不多久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班长听了表扬,越来越能干。

班主任又走到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一位同学跟前,说:“嗯,学习好的同学做什么都好,学习成绩是满分,挖出的树坑质量高,也是满分。”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听了表扬,也越来越能干。

我期盼着班主任走到我跟前,也像表扬其他同学那样表扬我一番,我似乎已经听到了班主任表扬我的声音了。

班主任向我这边走来了,我激动着,心想班主任也能表扬我一番的,或许表扬的言语是:“你个子虽然小,力气虽然差,但挖树坑的积极性却是挺高的……”

班主任走到我跟前了——冷峻的模样,不像要表扬我的意思。

我有些紧张。

班主任绕着我挖的树坑转了一圈,我更紧张了。

他终于开口说话了:“你看看你,学习不好,纪律不好,挖出的树坑也不好——你这树坑,是咱班里挖出的最差的一个树坑。就挖了这么一个‘败坏’的树坑,你看你还满脸是汗,是真累,还是假累?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看到你这差劲的树坑,我都不知道说你什么好了。赶紧挖,要是因为你不卖力,耽误了全班的劳动进度,看我不罚你站才怪。”

班主任这一顿批评,这一顿数落,这一顿责难,让我失去了所有的自尊,我刹那间觉得无地自容。

我强忍住眼泪,不让它流下来——像我这样的“差生”,除了没有资格听到班主任表扬我的“好声音”外,似乎我连流眼泪的权利都没有。

并非只有班主任如此,还有一些老师也对我说“责难”的话。所以,那时我基本没听过“好声音”——

数学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碎了我的作业本,说:“作业写得这么差,就别写了,也别交了,省得脏了老师的眼,坏了老师的心情……”

从此,我再不愿意写数学作业。

语文老师曾把我写的作文当成“反面教材”,把作文中的错别字一个个挑出来,抄写在黑板上,似批评又似嘲笑地跟其他同学说:“这错别字多得如满天的星星,数都数不清楚,都可以申请世界记录了……”

从此,我再不愿意写作文。

听不到老师的“好声音”,我极其抵触学习上进。以我的这种学习状态,按说我的学业就应该“废了”。

可是,正当我在老师的“坏声音”里渐渐要废掉自己的学业时,我却听到了王老师的“好声音”——

初中二年级时,我们换了新数学老师,他姓王。

在王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照旧趴在课桌上不听课,睡觉,继续荒废自己的学业。

王老师走到我跟前,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温和地说:“抬起头来,趴在课桌上听课,会影响你的身体发育……”

王老师的话,似天籁之音,充满着善意和关怀——我本是趴在课桌上一点儿也没听课,他却说我趴在课桌上听课会影响身体发育,他没有当众揭穿我“不听课”的事实,反倒以“影响身体发育”来掩盖我的过错……

我听习惯了“责难”、“批评”、“嘲讽”,王老师的话像一股温暖心田的春风,充满着善意和关怀,他没有把我当成“差生”藐视我,他给予我悦耳的“好声音”。

在王老师的“好声音”里,我从课桌上直立起身体,做出“认真听课”的模样。

王老师笑了,继续温暖地跟我说:“这样就好了,好好听,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就举手问我,我再给你讲讲,总归会弄明白的。”

王老师这些接下来的话,也是“好声音”。在这样的“好声音”里,我同样听到了有人愿意帮助我的善意和关怀。

从此,我在王老师那里不断听到“鼓励”、“认可”、“表扬”我的“好声音”,在王老师的“好声音”里,我的学业如已经枯萎的草遇到了阳光和雨露的滋养,重新获得了生机。

最最关键的是,王老师还兼任班主任——于是,他有机会在更大程度上给予我“好声音”的滋养。

有了王老师的“好声音”,我变得不再抵触学业,不再抵触人际关系,我渐渐找回了做一名正常学生的感觉,拼搏和努力重新回驻我的心田,我的成绩渐渐好起来——我不想辜负王老师的“好声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给予我印象最深的学生时代的记忆,就是王老师的“好声音”——“我看到你解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好好学,肯定一天比一天好。”“做班干部吧,服务别人,也锻炼自己。”“看到你的进步,老师的心里比蜜还甜呢。”“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进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篇8

早期阅读是我们红溪实验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它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乃至终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我想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刚刚进入小班的孩子来说,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小班孩子在阅读中的认知水平尤其是联想、推理水平较低。他们在阅读中的现状是:第一,阅读的盲目性大,表现为:幼儿常常会把一本图书打开,忽然又翻到书的后面,待会儿又忽地一下翻回书的前面,这样图书损坏率高而阅读率低。第二,小班孩子的思维过程常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且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往往会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第三,注意不稳定,有意注意水平低下,观察的目的性较差。所以激发、儿的读图能力是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的重点。另一方面,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年龄越小维持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幼的孩子对亲人尤其是母亲的依赖越是强烈,母亲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教育家所说的那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本学期我将在我们班开展故事妈妈进课堂的案例研究,旨在通过家园合作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案例描述:

湘子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孩子,同时他语言表达能力在同龄小朋友中也比较突出,词汇量、生活经验和想象力都很丰富。我想湘子的妈妈一定是一个重视家庭早期阅读,并富有教育智慧的妈妈。于是我向湘子妈妈发出了到小一班讲故事的邀请。11月16日下午,湘子妈妈带着绘本《艾玛和蝴蝶》如约来到了我们小一班。湘子妈妈是如何组织《艾玛和蝴蝶》这一“教学活动”的呢?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她的提问和互动。

聚焦一:封面

湘子妈妈:小朋友看看封面上有哪两个小动物?

幼儿:大象和蝴蝶。

湘子妈妈:大象和平时我们看到的大象有什么不同?

幼儿:这个大象是彩色的、格子的。

湘子妈妈:这个花格子的大象的名字叫艾玛。

湘子妈妈:大象和蝴蝶谁的力气大?

幼儿:大象。

湘子妈妈:我看到我们男孩子的力气也很大。

分析:对于封面,我们太熟悉了,拿起一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面。封面上包含了故事的名字,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故事的背景等重要信息。湘子妈妈在封面上做了重要的停留和提问,并重视提问的有效性。如第一个问题“封面上有哪两个小动物”而不是问“封面上有什么”,降低问题的难度,并提高幼儿对画面主体的认识,这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再如问题“大象和蝴蝶谁的力气大”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看似和封面没有联系,但这个问题确是非常重要的,为绘本主题埋下伏笔。

聚焦二:第一页

湘子妈妈:韦伯有一个本事,会学别的小动物的声音,你们会学什么?(小朋友迫不及待的举手发,想要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有几个小朋友还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湘子妈妈:我们要学会等待。

分析:喜欢模仿是小班幼儿最显著地年龄特点,湘子妈妈充分认识到了这点,利用模仿小动物的声音,调动孩子的兴趣,并及时制止从座位上站起来的幼儿,随机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聚焦三:第四页

湘子妈妈:艾玛发现一条从未走过的小路,他想去那条小路上去玩玩吧!小朋友认为我们能不能走到自己不认识的路上去?

分析:在绘本阅读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非常自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聚焦四:最后一页

湘子妈妈:蝴蝶叫来了大象来帮忙,大家一起把艾玛救了上去。艾玛最要感谢谁?

幼儿:大象。

湘子妈妈:还要感谢谁?

幼儿:蝴蝶。

湘子妈妈:为什么?

幼儿:因为是蝴蝶叫来了其他大象来帮忙的。

湘子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力气大小……

沈奥插嘴:多吃饭就会力气大。

湘子妈妈:还有什么东西吃了可以力气大?

幼儿很有兴趣地争相回答:火锅、水果、菠菜、面包……

湘子妈妈:我们要多吃水果、蔬菜和米饭,力气就会变大。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就算力气小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筋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分析:当幼儿回答“还要感谢蝴蝶”时,湘子妈妈没有直接对绘本主题进行总结,而是追问“为什么”,启发幼儿自己动脑,问题难度加大,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问原则。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并没有直接制止,而是顺应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的表达,并富有机智的把幼儿的回答引向主题。

案例总结:

活动结束后,我对湘子妈妈的教学水平大感意外,一个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学学习的妈妈竟然这么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我不禁问她是否精心准备了,湘子妈妈很淡定地说“ 没有,平时在家里我就这么和湘子讲的,我们最喜欢的就是一边看故事一边东拉西扯的。”“东拉西扯”虽然从字面上看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此时却富含了妈妈的教育智慧。在我们老师的眼中,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而我们在组织和评价教育活动时也以是否完成目标为标准,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要有着一颗妈妈的心,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声音,肯定孩子的多元表达,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敷衍了事,我想这正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9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一段话,我一直记忆犹新: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所以一直以来,我们一直抱着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记得有一次书写“心”字,那三点和斜钩的关系,孩子怎么写都写不好,写出来的比例关系,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他是故意的还是真的掌握不了,当一个特别夸张的“心”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在中间加了两个圈和一个弯,“心”字变成了一个娃娃的头。

当时我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然后我想机会来了,就跟他说,要不来个比赛,看谁写的“心”字让对方没办法变娃娃头,谁就赢,孩子一口答应了,他认真起来了,没写几个,一个完整的“心”字出现在眼前。这时我也不忘记大力地表扬他,说他又战胜了自己,又获得了进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关于“暴力作业”的章节,我们学校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从来不会像书中提到的老师那样布置“暴力作业”,为我们家长减少了不少因为在作业上和孩子对抗纠缠的麻烦。

当初读这个章节的时候,我也曾经“幻想”着用书中教的方法来对付“暴力作业”,当“幻想”破灭的时候,迎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以什么态度来陪伴孩子做作业。特别是在学习拼音阶段,虽然老师已经放慢了节奏,别的学校一个月学完的课程,我们分了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学,但孩子对拼音的认读还是跟不上。记得那些学拼音的日子,我们天天在心中默念是亲生的,是亲生的。然而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

试过几次,在读拼音的时候孩子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读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我的情绪来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我选择先离开,我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感觉得有点情绪,我需要自己待一会,让爸爸来陪你一会,等我调整好了我再过来陪你。在调整情绪的时候,我想到了著名的“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者是对事情的诠释。C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当你不喜欢C的时候,就去找A的茬,尤其与创造A有关的人,而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我对自己说,孩子暂时不会读,记不住,那就给他多点时间,没关系的,我不能因为这样就对他生气,这样对他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等我的情绪调整好后,我对孩子说:宝贝,学这个拼音对你来说有点难度,是不是?孩子回答说:是的,妈妈你的情绪调整好了吗?你刚才是不是想发火?我说:是的。孩子说:妈妈,你虽然有时候是一个烦燥的妈妈,但是我还是爱你的。我抱着孩子说:妈妈有情绪,是妈妈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我会处理好的,我也爱你。

无论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育儿书籍中,都离不开:爱、自由、倾听。

记得幼儿园临毕业的那个学期,孩子的状态突然退行到刚入园的时候,每天哭着说不要上幼儿园。我当时非常焦虑,孩子到底怎么了?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心里有一道坎过不去,他自己表达不出来,他感受到他要去面对这道坎,但是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他调整自己情绪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我们要给他时间,给他爱与支持,耐心地等待他跨过去的那一天,等那天到来后,他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退行状态一直持续到毕业,毕业典礼的时候,孩子拿到的是最佳进步奖,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奖项。

小学刚开学的时候,当大部分孩子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情来参加新生联谊会的时候,我的宝贝表面看着平静,内心却是紧张焦虑的。当大部分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上学堂的时候,我的宝贝每天醒来第一句话总是说不要上学,并哭上十几分钟。当大部分孩子在校门口迫不及待地和家长挥手说再见的时候,我的宝贝在校门口哭泣着迟迟不肯进去。

这一切,都是我预料中的,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孩子一起面对。班主任邹老师说,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很好,放心,我们老师会给他时间给他鼓励,帮助他过渡。

我放下焦虑,每天晚上陪他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不断地肯定孩子,只要发现他任何方面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大力地赞赏,并强调你获得的是最佳进步奖哦。

一个学期快要结束了,现在孩子不再说不想上学了。孩子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好。他说:班主任邹老师说话很大声,震得我耳朵都快聋了,拼音很讨厌,但我还是很喜欢邹老师的,因为她很关心我们。英语老师很年轻很漂亮,应该没有人不喜欢吧?周爸经常给我们起外号,但是他很搞鬼很搞笑,上他的课特别开心。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10

9月6日第一次参加小(2)班家长会,心里不免有些激动,提前一会儿到了教室,已有不少家长到了,看来大家的心情都挺迫切的。宝贝很幸运,分到了小二班,这也算是给宝贝的学生生涯开了一个好头吧!

家长会的最后,彭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读完后写篇读后感。听完以后,心里不禁一乐,这本书以前听朋友介绍说非常好、很有可读性,就买了一本,就在我读完最后一页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它让我对宝贝在成长中许多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感谢彭老师给大家推荐这本书,让我也再次地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的第一篇就写了“打针有些疼”。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婧扬小时候打针的场景来。婧扬小时候体质较弱,上医院打针的次数也较多,因为孩子生病时做家长的特别着急,到医院后开好针立刻就想给打上去,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心里总想哭就哭吧,哄一哄就好了。自从看了书后,再去打针前,就先告诉婧扬“宝贝现在生病了,身体是不是不舒服?”“是”“那我们到医院让医生看一看,听一听好不好”“好”“吃药不能好的话,我们就需要打针,打针时有点疼,就像被小虫子叮了一下,宝贝现在都长大了,我们要勇敢不哭,如果你感觉疼坚持不住想哭也没关系”婧扬用力的点点头。到医院后,护士准备好后,让婧扬把手伸出来,小家伙下意识地往后缩,护士说“小朋友要勇敢呀”我接着说“生病会很难受,都没有力气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打完针就不难受了,宝贝要加油”婧扬好像受到了鼓舞,小手慢慢地伸出来,针刚一扎进去,小家伙哇地哭了两声,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出来后坐在椅子上,就已经不哭了。等到第二天再去打针时,小家伙自已主动地告诉护士,“阿姨,你轻轻地打”出来时也没哭还告诉我“妈妈,我坚持住了!”虽然现在再去医院,婧扬还是说“妈妈我不打针”,但只要给她讲清楚道理,她还是愿意配合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孩子是不可以哄骗的。捉弄孩子,是家长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家长的目的暂时达到了,但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给孩子真实的说明情况。不要轻描淡写,也不要夸大其词。信任孩子,并给孩子一段接纳事物的时间。特别是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讲道理的孩子。像婧扬那样,虽然知道应该看病,但内心的担心和害怕让她不敢向前。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家长同样适用。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在首次教育孩子时也是一张白纸。那么请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和孩子一起成长。

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

婧扬从出生到现在,除去上班的时间,我都尽可能的抽出所有的时间和她在一起,因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能和她们在一起时间真的是非常有限,特别是0-3岁不论是从身体、大脑的开发方面更是需要父母细心照顾的阶段。从婧扬出生开始就给她放音乐听,只要一听到音乐声响起,小家伙的眼睛就去寻找声音的方向,非常专注的去听,遇到欢快的节奏时,她的小手小脚也跟着欢快的挥动,小嘴也咧开,啊啊啊地叫着。大一点时自已就会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婧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看智慧树的开场歌曲时,每次都跟着一起跳舞,跳得可是有模有样的噢!

除去在音乐方面,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婧扬还在呀呀学语时,经常拿着书给她读《三字经》,读书时,她总是盯着我的嘴在看,虽然有人觉得给她读这些能听懂吗?能记住吗?可事实证明,当婧扬两岁时,一次看智慧树里的节目正放《三字经》,看了一遍后,她就能自已诵读出来。包括后来的《弟子规》,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看了三遍后,婧扬就能跟着诵读出来。婴儿正是在这种无意识、不经意的状态下吸收知识,储存能量,一但开启,就会无限的爆发。也正是这样的积累,婧扬在语言发展方面,一直都没有让我担心,在一岁半时已经能够成句成句的说出来,并会使用“因为。。。所以、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再大一些给她买了绘本书,告诉她已经长大了可以拥有自已的书了。由于小时候经常看到外婆在读书,她也会拿来装模作样的翻来翻去的看,现在知道自已也有书了,兴奋的不得了,也沟起了她的阅读欲望,培养了阅读兴趣。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量地让孩子阅读,让她自己挑选喜欢的书来阅读。才是让孩子认真学习的最好途径。在这当中,父母的陪伴和理解必不可少。父母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着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 篇11

——题记

电闪雷鸣,天空灰沉沉的。顷刻之间,大雨倾盆而至,哗哗的雨声在我耳边回荡。

我埋下头,坐在窗边,眼前一片死寂。豆大的雨点不时向我砸来,笔记本摊在桌上,字迹变得模糊,一点一点在水中漾开,正如此时我心中的苦涩一点点侵入心房。我知道,希望破灭了。

那天下午,学期第一次数学考试。我并不十分擅长数学,心中虽告诫自己要有信心,但还是有点紧张。当我拿到试卷,浏览一遍后,顿时松了一口气:还好,不难。便埋头做了起来。

考试后,几个同学凑在一起讨论题目,我忍不住好奇,便参与其中。随着讨论的深入,许多答案都变得模棱两可,我的脸色变得惨白,表情逐渐僵硬,默数着一道道错题,苦恼不已,心里拔凉拔凉的。

成绩出来了,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不抱任何希望,煎熬地等待老师您宣布成绩。

自然从第一名开始宣布,您神采奕奕地逐个表扬了名次靠前的同学,并逐一分析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不足之处。随着名次越来越靠后,您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终于到我了。您稍作停顿,此时的我心中突然想起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展翅,而我将会在您的批评声中泣不成声,唉,只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然而,暴风雨却迟迟不肯降临,却是一股清新爽快的风儿如同母亲纤细的手指轻柔拂过我的脸庞。您静静注视着我,带着母亲般的包容与宽恕,如一片深情的大海将我深深包围。没有想象中唾沫横飞的画面,也没有想象中无休止的批评,您只是溫柔且平静地替我分析错误原因,鼓励我不要灰心丧气,安慰我且给予我深深的期望……

心中说不感动是假的。当我心头万念俱灰,眼前一片荒芜时,您的眼神,您的话语,似黑夜中那颗明亮闪烁的星星,带我走向光明,重新找到了希望,重新找回了信心!

我明白过去的失败无法用泪水去弥补,将来才更需要用汗水去拼搏!所以,在以后的路上,我会越挫越勇,带着您如母亲般的眼神,一直向前……

成长路上,有您的陪伴,何其幸运。

如果到了将来的某一天,我们重聚,我一定会珍重地道声:“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

(指导老师:倪建伟)

上一篇:满江红岳飞原文下一篇:心理知识讲课比赛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