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推荐3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的十九大深情回顾了96年来我们党为实现历史使命付出的艰辛努力、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全党同志在新时代更好肩负历史使命进行了思想动员、指明了奋斗方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使命指引方向。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首先就要深刻理解96年来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得出这样的深刻认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正是这些规律性认识,让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使命引领未来。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党的十九大深入阐述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的丰富内涵。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深刻领会“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只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到党的十九大强调的“五个更加自觉”,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排除一切困难和障碍;只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铺就康庄大道。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推进伟大工程,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作出新的伟大历史贡献。
作水平
宁波日报讯(记者 易鹤)昨日下午,宁波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在会上强调,全市国有企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全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提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宁波加快建设“名城名都”、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作出更大贡献。
宋越舜、钟关华、毛宏芳、施惠芳及张良才出席会议。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市交投控股公司、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市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宁波银行、北仑岩东水务公司、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裘东耀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全市国有企业在这个涉及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松动。特别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国有企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论文 关键字:邓小平把握时代和平发展 从党的 历史 看把握时代主题的重要 中国 共产党成立已经整整80年了。80年来,党走过辉煌的道路,取得了巨大胜利和成就。但不容否认,也走过弯路,遭受过挫折和失败。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看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主题,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结合得好,就走向胜利;结合得不好,就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登上了中国的 政治 舞台,并很快投人和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只是由于党太年轻,缺乏经验,共产国际不了解情况又直接指挥,遂使这次革命夭折。后来毛泽东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采取 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才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个新局面。1935年的遵义会议,标志着党领导革命已趋于成熟,此后所执行的已经是既符合中国实际又符合时代主题的正确战略和策略,从而陆续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列宁说,只有首先估计到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见《列宁全集》第21卷680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时代的基本特征即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见《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680页)而我们所制定和执行的战略与政策正好符合那个时代的主题,所以便进展顺利、势如破竹般地取得了胜利。约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起,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减少,世界 经济 开始高速增长,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逐渐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但我们却未能觉察到这一转化(客观上也有冷战的掩盖),仍然按照旧的时代主题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没有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还对内热中于阶级斗争和不断的“政治运动”,对外搞闭关自守、支援世界革命和准备打仗,最后更以“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推到崩溃的边沿。在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后,我们又很快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来说,这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不再像搞革命那样得心应手了。其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左’的错误持续了20年,这20年中,中国处于停滞状态,主要表现在生产不发展,人民生活没有改善。”“中国过去的教训是对外搞了闭关自守,对内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发展生产。”(引自1988年6月23日《人民日报》,邓小平会见门格斯图时的谈话)这就使我们在世界大发展中丧失了一次大好时机。我国经济占世界比重从1955年的4.7%下降到1980年的2.5%,由原为日本的将近两倍降成它的1i4。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60年超过我国4600亿美元,1985年已超过36800亿美元。(资料来源见1988年4月6日《人民日报》和1993年7月20日《经济时报》)改革开放后,我们经过20年的追赶,现在的经济占世界比重才达到3.5%,还没恢复到45年前的水平。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重大历史转折,主要做了两件大事:进行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上来。此后我们党又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虽然这一转变有个过程,但终究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出现了中国实践同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阶段,产生了被中共十五大报告称为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的邓小平理论。提出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是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的根本判断仍然有过去的影子,一时还没有看出时代主题已经改变,还坚持“世界战争不可避免只能推迟”的论断,坚持毛主席制定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就不能不影响我们集中力量搞建设。如何从“深挖洞、广积粮”及“支援世界革命”等口号中跳出来,制定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国内外政策,不但中央领导在考虑,全国人民极为关心,学术界也在积极献计献策。例如外交家李一氓就给中央连写报告,提出和平可能维护,不应再讲战争不可避免;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缺乏根据,应予摒弃。另一位外交家宦乡也建议改变“一条线”战略,拉开同美国的距离,缓和对苏关系,团结发展中国家,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邓小平和党中央经过几年的观察和思考,又集思广益,逐渐改变了对世界主题与时代特征的根本判断,1984年后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这就为我国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基本路线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还成为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制定和调整政策的出发点与立足点。邓小平就说,“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做出新的判断„„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还能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能确定我们建军的原则和方向。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见《邓小平思想年谱》302页)20年来的事态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主题的提出,不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是对 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共十三大报告中就已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把它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又进一步强调了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和平与发展问题不但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是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提出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例如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判断。说世界和平能够长期维护、世界大战打不起来,那是因为,国际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经过自身调节仍将长期存在,继续发展;国际关系中经济成为重点,合国力的竞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战争的论断失效;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国之间的矛盾只限于竞争与协调、斗争与妥协的范围;局部战争仍然难免,但不会演变成世界大战。历史表明,毛泽东1964年提出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和后来的大小三线建设,以及“文化大革命”中使全国长期处于临战状态,都是估计和决策的严重失误。正是由于对战争危险的重新评估,认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才能下定决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出跨度长达70年的三步发展战略;同时调整对外方针,实行全方位开放,改变“一条线”战略,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认定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表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世界革命形势有了新认识,改变过去那些过时的、不切实际的估计,摈弃过去那些空洞的、过激的口号,我们就不会再干那些“自己饿肚皮去无偿支援别人”的傻事了。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社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5页)中国的事情办好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强大了,世界和平得以维护,世界经济得以健康发展,便是中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极大贡献,便是中国人民对于全世界人民的最大贡献。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或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对一个相当时期整个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最高战略判断,因而是据以制定对内和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是观察和处理各种国际问题的基本着眼点和立足点。如何认定和把握时代主题,关系着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