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专题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专题(共8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专题 篇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义、案例和拓展材料专家团队

林崇德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主任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具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

林丹华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书记,博士;国际心理与行为研究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和北京心理学会会员。

吴昌顺

北京市第五中学原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兼职教授,北京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非智力因素研究会副会长,具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

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党和人民教育方针的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在报纸、杂志等一些媒体上,曾经报导说在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到 30%,40%,50%,乃至 70%。还有一些报道说我们的老师心理不健康者占半数以上。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其词的,甚至于不科学的把我们的学生说成不健康的儿童,把我们老师也说成不健康的成年人。为此,我曾经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当前在咱们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路子一定要走正。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今天我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社会上都有好多提法,如:“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提法,既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把这一类的教育,规范地科学地鉴定为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以后我们统统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概括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

(一)国际争议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在国际上都是有争议的,所以什么叫心理健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围绕着这些争议最普遍的有三个分歧。

第一,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认为具有良好的身体,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就是心理健康。有的则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感受。有心理学家从外部标准、主观感受、情绪三个方面来论述心理健康。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认识。在对西方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检索中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究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核心呢?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第三,心理健康测量有没有误区?经过争议以后,认为有误区。为什么?像我前面所讲的,咱们那些媒体敢于炒作,说我们学生中间心理不健康的占 30%,40%,50%,乃至 70%,还胡说我们老师心理不健康的占半数以上。我们把他这些观点作为炒作,胡说八道,理由出是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者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大部分为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例如:对于忧郁、焦虑和其它负面情绪的测量,如

Goldberg 的一般健康问卷; Bradburn 的负性情绪量表,而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这样的测量无法指示非不健康和 ‘

健康之间的区别。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公认的理解是: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也就被默认成了这两种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和消极情绪情感彼此相互独立。换句话说,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 / 减少并不意味着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 / 增加,它们可以同时存在。

2.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国际上认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太重要了!

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

为什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核心呢?有人曾经把自尊测量方面的数据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量数据一算,求着它们之间是一种高相关,高一致性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曾经有人问,“

林老师,您非常重视师德,您又提出,师爱,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但是我就对学生爱不起来,你看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果您对学生爱不起来,起码要对学生尊重,尊重学生您能做到吧?”因此我们说尊重学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起码或者最起码的一种要求。

3.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

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咱们个人主观的体验,客观条件,只不过是影响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潜在因素。比如说,下了一场雨,你有什么感受?有人说,嗨,雨后空气好,心情非常愉快;也有人说,嗨,是什么破雨,下完了以后满地都是泥浆,让我出行都困难。你看同样一场雨,有人就感到愉快,有人就感到气愤,下雨只不过一种客观的潜在的因素,可是影响着我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以个人主观的体验,而这种主观体验,表现出的是一种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诚的进取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表现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或者个性人格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有人问我,以前并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今天你们搞什么名堂,要搞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反问道:“今天有竞争,以前有吗?”。竞争的实质,从根本来说,是一种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今天讲健康,不仅仅讲身体健康,还要肯定心理健康,还要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于是在工作方面,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就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大人中有,我们的孩子中也有,这就是我要回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如我们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里的心理素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

我们要看到,今天我们学生中间,主流是健康的。也正因为这样,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某些少数人,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为的是提高学生全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当然,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顾及到一定的差异。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标志所涉及的方面

第一,主观的判断和客观的标准。像刚才说下雨,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不同人对下雨就产生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情感,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主观的标准和客观的标准的统一,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与否。

第二,情绪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验和重要的测量体系。正如刚才我讲过的,一个人心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往往从情绪情感里头表现出来。

第三,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自尊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三种心理社会因素 —— 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两种生物因素 —— 相貌和天赋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提法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标准(四条):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顺利;有幸福感;发挥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经典十条):自我安全感;了解自己;理想、目标切合实际;适应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控制情绪;适应群体,发挥个性;适当满足个人需要。

美国人格心理学的标准(七条):自我开放(不自我封闭);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安全感;正确地认识现实;胜任自己的工作;自知之明;内在的统一的人生观。

(三)心理健康标志的一般提法

把国际标准和咱们班主任结合起来,也就是我对心理健康标志的想法。第一,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现象或者精神现象发生病理性变化,他有轻度和重度之分,我们曾经在 30多万刚入学的大学生采用自愿的原则,来进行心理测量,发现真正有心理问题需要治疗的仅仅只有 36个人,也就是占了几乎只占万分之一,今天我们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主要属于一种心理素质,或者心理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他不属于什么心理疾病,不属于什么精神疾病,充其量就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其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我们要倡导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换句话说,适应了,就没有心理障碍。中央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三,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四)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如果不能够适应某种现实,不能够适应某种生活,不能够适应某种客观的要求,那往往造成了一种障碍,这就是心理障碍,出现一个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是采用这样适应性的指标。、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的指标

在学生中间,更多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一般的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前进并呈现一定的趋势,方向和水平的,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把学生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在途径和方法上把学生分几个阶段,小学生,以游戏与活动为主,初中学生以活动体验为主,高中学生以体验与调整为主,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今天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在学生中间,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班主任的重视。

(一)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或同学关系、对异性的看法、人际交往等方面。、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厌学、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等方面。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制力方面,也就是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缺乏一种良好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以至于产生的一些主观的体验也比较消极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致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老师们,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北京的个案。

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她刚好面临着单位下岗的可能,有一天匆匆忙忙回到家里,扔下两包方便面,没有跟孩子说清,她就上班去了。因为社会压力,社会竞争,使这个妈妈没有更多时间跟她的孩子说更多的话。当然这个孩子缺乏一种自我修养,他不能够正确地看待他妈妈为什么今天给我留下两包方便面,缺乏他和他妈妈感情正确的评价,他误认为自己失去了母爱,再加上他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自己,为了吃两包方便面这个小小的事情,酿成了一场大祸,他留下了遗书自杀!

当然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少极少的,我为什么要提出来?就是希望老师们要重视我们学生自我接纳,自我修养。

北京现 14 中的校长 黄健中先生曾经在北京市办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线电话,五年多时间,接收了 6 万多人次的热线电话。他把中学生热线电话分了分类,6 万多人次的中学生打来电话过程中,大约 42% 多一点是属于人际关系的问题,27% 多一点是学习的问题,这两项加在一起,大约 70%,自我占 20%

左右多一点。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哪里来,或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哪里来,我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社会因素

第一,是社会影响。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唯经济主义,一切向钱看影响我们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其次是我们的学校,学校应该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场所,但有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再次是家庭因素的影响。有几种家庭值得我们注意。我觉得世界上最惨的是离婚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孩子们不能够适应现实,于是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是长时期的,而不是短暂的;弱势群体的家庭的孩子会面对有这样和那样的压力;太有钱孩子家庭,可能会缺乏上进心。所有这些问题家庭给我们老师提出挑战,使我们老师,咱们的班主任面对着挑战,要去思考,如何根据这种客观的因素,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功课。

大众传媒和网络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今天大众媒体和网络不是宣传人们,教育人们,而往往在我们影视和其他作品中间出现拳头加枕头这样的现象,对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学生内部因素

学生内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如小学生阶段是一个最协调的时期,小学学生他尽管智力或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但是总的说来,他们心理是开放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要注意的是小学三年级是品德发展,自主独立能力发展的开始;小学四年级是思维能力,智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到了中学阶段问题就比较多,所以为什么中学生心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要比小学生多呢?因为中学学生他处于一种过渡时期,从幼稚的童年,到了走向成熟的青年期,他们是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我们俗称为青少年时期。幼稚,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构成他们往往处于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再加上我们的同学,他们处于一种青春发育期,所以往往会产生这样和那样情绪的强烈变化的

特点。所以我把中学时期叫做为动荡期,所有这些,是因为学生内部自身因素所引起,要引起我们当班主任的足够重视和注意

四、心理健康的具体要求

最 后我给老师们提出心理健康的具体的要求,我给大家提到 18

条的要求,这就是从正面上提,在学业方面如何保持我们同学心理健康,我叫他敬业,在人际关系上头,如何保持我们同学心理健康,我叫他乐群,在自我方面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我叫他为自我修养。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敬业)在学习方面我对大家提心理健康的具体要求是: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乐群)

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要求:、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三)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自我修养)

在自我修养方面的心理健康要求:、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具有自制力。

我想这六条,加六条的要求,仅供老师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参考,也为老师们制定健康心理测评工具的量表。

我们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老 师有老师的做法,同学有同学的学习要求,再加上我们应用一些正确的测评工具,我们肯定能够全面地提高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 申继亮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求学生涯当中,会有很多老师,在这些老师当中,使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们上学时候的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可以说是最关键的。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去承担应尽的责任?下面主要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谈一谈班主任在开展管理、教学工作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我们面临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形象地用一个 “人”字来表示,它包括了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身体的发展,一个是心理的变化。对班主任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来自于学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保证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在这里边我想主要有四条建议。

一、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明晰学生问题

班主任在每天的工作中,会处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粗略地以分成三类。第一类问题是所教学科方面的一些问题,即来自于学科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比如学生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文明教育等等。第三类问题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人际交往、学生的情绪调控等等这一类问题。在这三类问题当中,班主任感觉处理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的难度最大。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有准确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只有班主任具备应有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才能达到效果。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认识的偏差

当前,很多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学习好坏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以学生的学习好坏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比如,有的老师认为,一个学生上课纪律不太好,但学习很好,那么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有的老师认为,有的同学从来不跟其他人往来,但是没有影响学习,所以这位学生的心理也没有问题,等等。

2.以学生是否影响别人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的班主任认为,如果这个学生从来不去干扰或攻击别人,不惹是生非,那么这个学生的心理就是没问题的。

3.以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的老师认为,我的学生心理都很健康,因为没有人和我对抗。

上面这几种观点,是从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的关于心理行为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明显有不妥之处,其可能对学生的管理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

下面的这个例子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1998 年 3 月 23 号,一个名叫周富宇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从 19 层楼上跳下,当场身亡,从他兜里发现了一封遗书,遗书上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走了请不要悲伤,我是被周学林逼的,就因为小事把凳子踢了一下就要我请家长,我觉得不公平我要向上帝起述(原文如此),我做鬼也不饶过周学林。

再见了。

儿子 98年 3月 23日 宇”

周学林是周富宇的班主任。事情发生以后,周富宇同学所在的班级联名写了一封信——《我们的控诉》:

“出于对一位天真可爱的同学的怀念,也出于对一位„老师‟的行为的愤懑,我们全班同学特联名控告一位不称职的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周学林……”

据事后的调查发现,这位同学和这位班主任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张,班主任对其不断出现纪律问题感到非常厌烦。但这不是这起悲剧的唯一原因。从一些材料可以推断,周富宇同学的一些行为表现,表面上看是违反了纪律,但实质上可能是有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注意缺失(又称多动症)。在处理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不能简单地采用强制的管、卡、压的方式。假如这位班主任有一定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准确客观地分析,能够认识到这个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心理问题,建议他去求助心理专家,帮助该生解决问题,这场悲剧可能就会避免。因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并要运用这些知识区分学生工作当中一些问题的性质。

(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主要解决三类问题——学科问题、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两者之间既有重叠又有差异。如何辨明这两种问题的关系,以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这是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说明问题。

图 1 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从图上来看,德育的依据是来自社会的标准,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定,由社会的舆论评判,因此德育工作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心理教育则是一个适应问题,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助人的过程,这是德育与心理教育二者之间的区别。因此,班主任要开展好工作,应该有丰富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辨析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

(三)认识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1.教师职业知识的结构

根据教师职业的研究,教师职业的知识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第二部分是条件性知识,即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一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其中最核心的是学生心理发展和学生心理评价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相对于本体性知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第三部分是实践知识,即教师的个人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有很多共同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所以又把这种知识称为公共知识。

2.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

只有将公共知识转化为教师的个人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才能够指导教师的工作。所以,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的根本,是要把书上的概念和原理真正融入到自己工作当中去。

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班级容量较大,学生之间差异很大。因此,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每个学生的基本的个性特征。

(一)班主任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重要性案例

案例一 “她竟然写了一封血书”

一位老师写了一个短文,文章的名字是“她竟然写了一封血书”,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这位老师接手管理一个初三班级,该班的学习委员是一位女生,在他管理这个班级之前,就有老师向他反映该班学习委员虽然学习很好,但是脾气很大。因为刚来到这个班级,所以这位老师也没太在意,直到有一件事情发生。

一天,这个学习委员迟到了,其他同学已经开始上早自习,她才到教室。但是这位学生并不是安安静静进教室坐到座位上,而是哼着歌,跳着迪斯科就进去了,引起了同学们哄堂大笑。于是班主任事后就将她叫到办公室说,你已经来晚了,同学们都在自习,你这样一个行为,影响很不好,你又是班干部。这个同学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当她回到班里以后,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操起凳子,打了同学。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很生气,又把她找到办公室,再一次严厉地批评了她,并要求这位同学写一份检查第二天交上。第二天,这个同学把检查交上来,班主任打开后,吓了一跳,在一张白纸上用自己的鲜血写了一个 “忍”字!班主任一下子不知所措。

在案例一中的这位“学习委员”很典型,要根据这个学生的特点,来采取应对的措施。只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后来,这名班主任很冷静地去研究了这个同学的一些特点,从她的优势入手,发挥她的长处,调动她的积极性,最终帮助这位学习委员大家公认的三好生。

案例二 少女的心事

这是一个女初中生的故事。这位女生对另外一个班的一位男生非常仰慕,这个女生就特别地想知道她喜欢的男生是否也喜欢她,但是她又不好意思去问,所以她决定看看这个男生的日记。有一天课外活动,同学们都出去锻炼了,这个女生就跑到男生所在的班里,从那个男生的书包里找到了他的日记本,翻看他的日记。结果看得太专心了,下课同学们都回来了,她也没有发觉。这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同学指责她,说她是小偷,说她偷看别人的日记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这个女生觉得很委屈,她认为她只是想知道这个男生是不是喜欢自己,这没有什么不道德的。

这个案例很典型地反映出初中生年龄段学生的一个心理问题。因为到了中学,男女生的交往是必然的,对异性的爱慕也是正常,因此案例中这位女同学的行为虽然表现出来可能是个道德问题,但实质上不完全是道德问题,而首先是个心理问题,按照道德问题去处理这个同学,很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三 男孩的委屈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学班级中,这个班有一个同学平时学习反应比较慢,不爱说话,有的同学看他老实就欺负他,推推搡搡的。有时候在推搡过程中,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就把他们叫过去问,你们为什么打架,这个反应慢的同学却一声不吭。班主任就把这个同学的家长请来,家长听了这件事情后就向班主任赔礼道歉,保证如何配合班主任来对这个孩子进行教育。

实际上,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就是说是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个学生智力发育、人格特点都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额外地去关注。所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关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

某调查曾让 班主任老师从学习成绩、学习状况、学科兴趣、业余爱好、职业理想、同伴关系、重要他人以及性格特征等 8 个方面来评定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自评,最 后将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进行对照。得到的结果如图 2。

图 2 调查结果

结果发现,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并不全面。班主任通常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努力状况把握比较准确,但对其他方面了解不够。因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要全面地了解学生。

(三)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四个观测点 班主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了解同学心理特征。1.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多种多样的能力,比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想像、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像能力、音乐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观察自己的能力和内心的能力等等。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这些能力,但是优势能力却不一样。全部能力的整合就形成一个人的能力风格,人与人之间在能力风格上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学科的学习上也会出现差异。

2.学生的人格是多样的

从人格即行为特征和态度特征上来看,人与人之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喜欢表达自己,喜欢在公众场合与别人交往,属于外向型;有的学生喜欢独自沉思,独立思考,属于内向型。有的学生反应速度很敏捷,但考虑问题不太全面;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但想问题想得很周到等等。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有很多差别,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注到的学生身上的一些特点。

3.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

人的大脑分成左右两半球,左半球主要处理言语类信息,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处理是非言语信息。每个学生的左右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每一个人的优势半球也会不一样。比如,优势半球在右半球的学生可能学说话就比较晚,但对音乐、色彩可能更为敏感。这样的优势半球在右半球的同学,学习成绩可能不那么好,成了所谓的“差生”,但事实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所以,班主任需要细致观察孩子的基本类型。

4.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各具特色的

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即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视觉性的学习,有的学生通过听觉来学习效率更高。每一类学习风格的学生有特定的学习方式和活动,因此 班主任老师要创设适合这个学生学习风格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提升其学习的效率。

三、尊重学生,实施有效的沟通

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是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做班主任工作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与学生谈话,但往往达不到自己希望的效果。这是因为老师的话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无效的。常说班主任工作需要艺术性,其中就包括与学生沟通需要艺术性。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当,即使心怀美好的动机,也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无效沟通的案例

案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个学校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学生上吊自杀,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爸爸妈妈我走了,这次并不是无原因的,是因为我在学校淘气,把钢笔水甩在了语 文老师的身上,我其实只甩了一次,但老师不信我,非说以前有人甩的,也要我承认,我很屈,还说如果我不承认,就和我没完没了,还说我是人渣,是没有人性,我实在受不了,我夜里一闭眼,就看见他来骂我,如果他不相信我,我就只有拿死来证明,他让我失去了自尊,失去了人格,失去了我内心最宝贵的东西。”

遗书中提到的这位语 文老师当时 50岁,从教 25年,曾经获过两次呼和浩特市的优秀教师和一次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事后,这位语 文老师说: “对孩子的死我太痛心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结果,花季啊,他怎么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生命的珍贵啊!”“这几天来,我无时无刻不在反省自己,是否对学生要求过高,没有估计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跟家长沟通,我真的很后悔,对不起家长,这场悲剧,给我这个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深刻教训,而且敲响了一个警钟,教书育人千万要注意方法,对孩子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要细致再细致,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通过分析可以断定,案例中的这位同学与这个语 文老师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老师没有深入去调查了解;学生也没有在受到委 屈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如果这个同学 和老师之间相互信任,无话不谈,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教师应该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承担一定责任。教师也是在不断成长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改正就可以;可怕的是认识不到错误。所以,班主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能充分认识到错误的来源。与学生有效地沟通,是开展班主任工作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

(二)教师与学生进行无效沟通的典型情况

1.“苦口婆心”的劝告

当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的时候,老师会劝告这个学生。比如,老师可能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说:“你父母那么辛苦挣钱,不就为了你嘛,你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谁……”这种劝告似乎是合乎道理的,但对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2.不能容忍他人的错误行为

老师有时候不能容忍学生出现任何问题,比如,老师可能对在课堂上讲话的学生说:“你都懂了,你还来上什么课?”使用这种尖酸的语言并不能促使学生从内心里想要改正错误,反而会引起怨恨。

教师正确的做法是,非常坚决地告诉学生:上课讲话扰乱课堂教学,给教师自己带来的困扰是什么,以及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3.“恨铁不成钢”而指责学生

教师有时候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去指责学生。比如,教师可能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说:“我说你们多少回了,作业不当回事!你以为做作业就那么轻松愉快?如果说你今天不好好学习,将来……”几年前,在四川发生的这样一个案例令人警醒。一个初中老师批评一位女生时口不择言,说这位女生的行为 连坐台小姐都不如,女生因此自杀。所以,教师与学生沟通时不仅要有爱心,也要注意方式的恰当性。

4.逻辑分析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所谓逻辑分析,这也是师生沟通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学生升学择校拿不定主意,因而来征求班主任意见。班主任可能对他说:“生活就这样,你得到一些,肯定就失去一些。”这种宽泛而不实际的话对学生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5.教导和劝解

教师进行无效的教导和劝解的现象也会存在。比如,一个感到孤独的学生来咨询班主任,教师可能教导:“人,都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需要朋友。你没有朋友,你主动参加活动交一些朋友啊。”这些话有道理,但没有教给学生实际的、可操作的人际交往方法,也没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因为没拿到一等奖而懊恼,老师可能劝解:“你不还得了三等奖吗,成绩还可以,比那些不及格的同学好多了。”这些话虽然听起来合乎道理,但没有与学生失落的心情相通,对学生在行动上也没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6.批评学生的个性和品行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切忌批评学生的个性和品行。比如,教师可能这样批评迟到的学生:“你以为上了重点学校就进了保险箱了?如果没有远大理想,照样考不上大学!”再如,某个学生忘记带教师吩咐的东西,教师可能会说:“你太没责任心了,因为你影响了全班的活动。”

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能随意批评学生的人格和品行。因为偶尔的一次迟到或忘事就说学生没有理想、没有责任心,这样的推断是不合理的。

7.无意的讽刺、挖苦和嘲笑

更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不能无意地讽刺挖苦嘲笑学生。比如,班主任找一个女生谈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的问题。女生表示自己没犯什么错,教师说:“你倒是挺„能干‟。”与之类似的沟通都是无效的。

(三)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1.从学生的立场来看问题

从学生的立场来看问题,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五个问题:他在想什么?他现在的处境是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这件事对他有什么意义?他希望怎么样?

能否准确地、客观地回答出来这五个问题,这是检验教师的同感力,即从学生立场看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同学,一般情况下就是因为教师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教师深入他的内心,了解他的内在感受,再进行沟通,一定会有效果。

2.教师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态度应该做到:温暖接纳;诚恳与开放;努力了解学生;积极倾听;不批评、不指责、不嘲笑。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他就有可能犯错,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个或几个错误而把学生全盘否定。教师要让学生感知你的想法,要把真实感受传达给学生。教师要冷静地客观地了解事情的真伪,还要积极地倾听,进行双向的沟通。不批评,不嘲笑,不指责学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班主任只有树立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心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站在学生立场看问题,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四、完善自我,持有一个健康的心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现实生活当中,相对于其他科 任老师,班主任的压力更大。班主任在工作当中可能还会遇到学生顶撞甚至威胁的情况,有家长不理解、不尊重的情况等,这些感受常而久之,对班主任的身心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不断地完善自我,保持一颗健康的心。下边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拥有好的心态

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是谁,或你拥有什么,而完全取决于你怎么想?——卡耐基

教师的心态对自身的感受、健康和情绪等都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 班主任老师要时时提醒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情绪。遇到的挫折和烦心事时,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情至关重要。凡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找出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看到积极的一面。与其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咀嚼烦恼,不如我们用更多时间去创造快乐。

(二)有自己实际的工作目标

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班主任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不是越远大越好。如果定的目标过高,带给自己的压力就会很大,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很大。制定实际目标的关键是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工作位置。我们要面对现实,尽量去改善情况,不要求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不提倡与世界上最富有的、最优秀的人进行比较。

(三)正确地处理挫折

面对挫折的时候,要不断地去反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只有有反思的失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母。找到问题原因所在,不断地去调整自己,才有可能在失败后获得成功。

(四)培养一些爱好

一个人有了爱好,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带。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爱好会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也会在必要的时候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爱好与工作有关系,也可以来自于生活中。这些爱好会使得我们生活更有情趣!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

林丹华

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教育对策,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到底在哪里?在当前教育和社会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只有使用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审视今天的中小学生才能为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面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何给予一个良好的一个教育和矫正。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原因

(一)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1.学习动力不足(厌学)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可以想像对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是教师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带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

2.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现象进行分析,看看这名学生是真正多动症,还是只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多动”标签,对学生来讲,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强调,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 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这种信息,家长会很紧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会带着他的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诊。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 家长或老师不能给予孩子非常恰当的教育,这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有时教师想去帮助学生,但是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交往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 和老师进行交往。

学生会面临很多交往问题:如何与同学进行交往,如 何与老师交往,如何与家长进行交往。进入中学学生会更多面对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普遍心理行为的问题。这些交往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发展性的问题。所谓的发展性的问题是指说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跟这个年龄阶段相匹配的特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并没有达到障碍的水准。那么这种发展的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出现。

(三)情绪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目前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的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当他在跟同伴或者跟老师交往的时候,他受委屈,感受到了压力,但是这些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这些负面情绪。有的学生就用压抑的方式,让自己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最终有一天就会爆发,莫名其妙就乱发脾气。

案例一

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是他有一次跟数学老师发生非常强烈的言语上的冲突。起因是这样的,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问到,今天还有哪一些同学没有交作业。然后把没有交作业的学生名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一下。这名学生也在老师点名的名字之内,他当时就站起来了,冲着老师就喊: “我只是没有交作业,但是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老师说你的作业尽管写完了,但没有交上来,所以我点你的名字也是没有错的。这个学生他就感觉到,老师冤枉了他,觉得很委屈,于是就跟老师发生了更强烈的言语冲突。下课后,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他继续跟老师出现言语冲突,甚至最后他开始推老师,出现了体上冲突。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这位原来的优等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分析:案例中的这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他从来就不知道如何宣泄负面的情绪。这次跟老师的冲突,导致在后来上数学课的时候,一直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情绪,不再愿意去接触数学老师,他的数学成绩也是因此一落千丈。在这个个案当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是跟自我相关的,有一些是情绪方面的。如果学生有了压力的情绪而不知道如何去宣泄,这是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有一些负面的情绪,无法宣泄出去的时候,可以找一些人去交谈,比如说找父母,找知心朋友,找老师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自我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1、自我悦纳能力不足

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接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自我问题都是跟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在自我问题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学生的自我悦纳的能力。既包含了是欣赏自己优点,也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案例一中的这名学生的一部分问题是属于情绪方面的,另外一方面,还有这名学生对待自我的问题。上面提到的那名学生虽然从小学习很好,但是他无法接受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因此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老师,在这样一个反应的推动之下,他就跟老师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

这位学生跟数学老师发生了冲突之后,曾经跟他的妈妈说,不想去上学。他事后非常地后悔,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不应该说,“不去上学”,因为作为一名好学生不去上学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通过这些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这个学生羞于接纳自己身上的不足。他觉得当自己有一些不好的方面呈现出来的时候是对他自身的一个否定,他不愿意去面对。这时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

这类学生不愿意去欣赏、接纳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时也不愿意去欣赏接纳他自己身上的不足。当他们讲到自己的优点时候,他总是用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点,他觉得别人夸奖他是有目的的,并不是因为他做得好。同学在一起比较的时候,他们更多看到的是,别的同学比他强的方面,他无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闪光的地方,无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优势的地方。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来看待自己呢?这与他们从小到大,他的父母,他的老师去评价他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在看待他们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只想到从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了大象的腿,摸到大象的尾巴,而没有摸到整只大象。

案例二

一个初中生,他最初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而到中学之后,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同时他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的心里非常地难受,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状况。这是他人生上第一次小小的挫折。在初二上学期有一段时间,因生病在家里休息了两三个星期,当他再回到学校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里面体育测试。这个学生比较胖,因此在体育测试中,他的笨拙的动作,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嘲笑。这对于这个学生,这是他第二次打击。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就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开始上网聊天,在网络里面寻找当年他在学校的时候那一份成就感。这时父母看到孩子上网聊天,上网玩游戏,是分担忧,于是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学校的老师。学校老师观察发现这名学生状态确实不好,就建议父母,把这个学生去带到其他的心理的机构里面,接受心理治疗。

第一次在医院里面,头一个月当中,孩子适应得也很好,因为这个学生本身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善良,关心别人等等并且由于在那个医院里无法接触到网络,他的上网行为也得到了暂时的抑制,但是他核心的问题也就是自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的解决。因此,当他回到家里面对真实的生活环境之后,又开始上网。而当他回到学校之后,他发现,同学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同学悦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更沉迷于网络的世界。于是他那么父母再次把他送到医院里面,这次他开始出现很强烈的反应,他开始绝食,最后出现了自杀的意图,只好最后把他从医院送回家里。以后他根本不敢去出门,他更不愿意回到学校,他每天只能在网络里面,寻找他当年在学校里面所获得的成就。

分析:当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接受心理咨询是可以的,但是关键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如何看待今天的问题,如何看待他的优点,如何去提升他的自信,自我价值,最终达到改变他的上网的这样一个目的。但是遗憾的是在案例二中,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心理师只是单纯帮助这名学生解决他的上网问题。于是这个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被贴上标签,他被认定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但是上网的背后的核心的原因,学生的自我价值,成就感,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这样的治疗只能使他的上网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这个案例其实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它在告诉我们在面对一个学生的上网的行为,或者其他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去判定,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核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个案例当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去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去帮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去帮助他欣赏自己优点,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他的内在改变的动机就会得到增强。

老师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一幅画面,最初所有的学生一同往前走,每天成长。某个学生当走到一个地方的时候,他站住了,因为某些问题的出现他不再往前走,对于案例二的那名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上网的问题,不被同学接纳的问题。但是在一次一次的教育当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不但不能继续往前走,反而站住了,然后蹲下来,最后他瘫倒在地上。他没有勇气去看一下周围的环境,他没有勇气去迈出去,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的糟糕。如果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希望他站起来,采用一种教育动用外界的力量把学生往上拉,但由于他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出现教师和家长拉得越紧,学生吸在地上的力量就越强,他没有动力,他没有勇气,他没有力量站起来。因此在教育当中,教师一定要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潜能。当学生看到自己身上潜能和优点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尽管今天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仍然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我欣赏我这样的一些优点。当他认识到自己这些优点的时候,他就有勇气去坐起来,他就有勇气去面对他的问题,他就有勇气去解决他的问题,这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具备的一种学生观。、自我评价能力不足

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都有一套标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可以将他人的评价,括父母、同学、老师作为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

(五)行为问题

问题表现为,说谎问题、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

那么第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说是行为问题,这个行为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撒谎的问题,比如说功绩的问题,比如说网络成瘾的问题。

以上的这五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涉及到一个学生观,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看到他们的一个不足,还看到他们优势。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尽管他今天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仍然是独特的,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潜能。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庄子《逍遥游》谈到了,他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在海里边游来游去,有一天鲲意识到,它不仅仅只是在大海里面遨游,它还有可能变成大鹏展翅九万里。当这一只鲲意识到有可能变成大鹏的时候,真的有一天,就变成了大鹏,它就不但能在大海之间遨游,它也能在大海和天空之间自由地来往。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也可能今天是鲲,也可能他们连鲲都谈不上,但是我们怎样能判定他们将来不会成为一只大鹏?教育的主旨就是去让每一个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内心里面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大鹏。

案例三

一个中学生,他平时学习成绩很差,从小学开始,成绩就非常得糟糕,那么他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父亲跟孩子之间关系一直不是很好。有一次在整个全家吃饭的时候,孩子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对他的父亲说,爸爸你知道,我这次考试考了 70多分。对这个学生来讲,70多分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他原来只是考 60分,或者是不及格。他说这样的话的目的是希望他的父亲能够当着全家人的面肯定他,但是遗憾的是,父亲当时心情很糟糕,所以父亲就指责说,你还好意思说呢,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听了这句话后,孩子内心当中的一些希望变好,希望进步,希望能够被成人所认可的那种动机完全泯灭掉了。自此,孩子再也不跟父亲说话了,过了几个星期,从家里搬出去,后来他就辍学。

分析:案例三中的学生他希望得到父亲的一个认可,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父亲看到。如果父亲选择相反的反应的话,那么这个学生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的一个状况。有一个学生很令老师头痛,这个学生他敢跟老师对着干,他敢跟老师拍桌子,他敢跟老师吼,而这些行为是别的同学都不敢做的。因此他的同学都很羡慕他,佩服他,崇拜他。但是这名学生本身并不开心,反而觉得心里非常痛苦。他说我多希望,我的班主任老师,能冲我笑一笑,他说我的班主任老师看我那个眼神,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我的心都给刺穿了。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一个让老师很头痛的学生,似乎他的身上出了问题的之外,没有别的优点,但是他渴望 能够被老师接纳,他渴望能够变好,他渴望自己能够回到主流的班级当中,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大鹏。他的身上有很多优点,只不过这些优点被老师忽略了。因此,教师不仅看待学生的问题所在,还要看到他们优点所在,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当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以后,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否则地话,都只会是事倍功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没有效果。

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的问题所在?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的话,老师要了解一个理论——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是一座冰山。如图 1 所示。

图 1 冰山理论

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内在的心理本质。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

(一)渴望层

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层是渴望,这个渴望就是学生的“要穴”所在。渴望包括说被关注的渴望,被爱的这个渴望,等等。、被关注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关注可以分为三种关注,第一种关注是积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二种关注是消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否定、批评、指责、打骂等。第三种“关注”是没有关注,典型表现就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冷漠。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在这三种关注中,积极关注对学生是最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关注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最糟糕的却是第三种——没有关注。对学生的冷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例如,学生经常撒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撒谎的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关注。当学生希望得到这种关注的满足的时候,就可能会运用撒谎行为甚至其他的攻击行为。这里要想解决学生撒谎行为,使用打骂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做是给他一个消极的关注。所以最好的方法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渴望,在平时就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杜绝学生的撒谎行为。

前面提到的令教师头痛的“后进”学生,曾说,希望老师们对他笑一笑。实际上这是表明,他希望老师能够积极地关注他,而不是一味用消极的方式来关注他。、归属感的渴望

第二个渴望是对归属感的渴望。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感受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案例四

一个初二的女生 ,当她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学校时出现了一个行为问题。她私自拿了别的同学的一样东西,这个行为被老师和同学界定为偷。从此同学开始排斥她,老师开始批评她。第一次这名女生的她的归属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觉得这个班级不再需要她,不再接纳她。因此她很痛苦,在这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却对她很好,支持她,鼓励她,她就对这个男生有感激,感谢,进而转为爱。但是这时,这名男生却又对她若近若离。第二次这名女生的这个归属感受到负面的冲击。因此她的内心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负面的情绪,她觉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开始怀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自己。当她在初中这个特殊的年龄段的归属感受到两次冲击,心里出现了逆反的情绪。她反而发誓一定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一定要找到一个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地方。她最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少青年走到了一起,当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到了归属感。他们非常地接纳她,并且很鼓励,支持她。但是在她跟这个团体就沾染了很多的不良的行为,为了抽烟,喝酒,她就从家里面偷了父母的钱。

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个女生她从最初可能由于一念之差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到后来她跟社会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而故意地去拿父母的钱,并且抽烟、喝酒,她的不良行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是在这个表面问题下的核心问题在哪儿?核心问题就是她失去了归属感。当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首先,教师要批评,让他了解这样做是不对的。其次,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出现这种或那种的问题就放弃他。毕竟中学生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将他们的错误行为,跟他本人区分开。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但是仍要接纳学生,爱学生。这是学生会在老师那儿获得归属感,能在同学之中,在班集体之中,获得归属感。就不会再校外去寻求一种归属感。案例四中这位女生错误行为的要穴,就是这个归属感的渴望。

还有一个要穴在里面,我们是否在看待学生的错误的行为的时候,能够把这个人跟行为很好地区分开,那么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的话,那么我们说去转化这个学生行为的时候,就真正能够做到事半功倍,那么这是第二个问题。渴望,渴望当中的第二个方面,归属感的一个渴望,归属感的需要。、安全感的渴望

第三个渴望是对安全感的渴望。对于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会感觉到被父母所抛弃,于是这些学生会有一些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他们有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的行为。他们希望这些问题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引起老师的关注,引起同伴的关注。当他们得到了这些身边重要他人关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抛弃。今天的学校里有很多来自离婚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内在心里感受,给与更多的关怀。、独立的渴望

第四个渴望,是一种对独立的渴望。初中生包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属于半成人期半儿童期,他们很希望大人能用成人眼光看待他们,很渴求独立,一旦独立感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他们有可能会用很多问题行为,来争取这种独立的权力。

被关注,归属感,安全感,独立或者其他的一些渴望,这些都是学生的要穴所在。当这些渴望的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变成未满足的期待,这些未满足的期待,就会让学生产生内在的一些认知感受。比如案例四初二女生的例子,当她没有得到一种归属感的时候,就会产生“是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我吗,所有人都觉得我不好吗”等疑问当她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时反而会一定要证明有人喜欢我,最终导致更不好的结果。

学生产生的行为问题时,教师经常思考: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些渴望?因为这些渴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学生行为问题可能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教师知道要剔除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要从渴望的层面入手,让他们的期待得以满足。当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的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情感层

在冰山理论中第二个要强调的是情感,情绪层面。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在情绪层面当中有三个方面需要解决。第一个方面,教会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假设一名学生有很多愤怒的情绪或内疚的情绪,教师就要要帮助他们去面对这些情绪。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气是允许的,愤怒是允许。第二个方面,教会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教师教给学生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而是可以去接纳它们。因为当学生否定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时,这些情绪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强烈。第三个方面,教会学生转化自己的情绪。

冰山理论就是引导教师如何透过行为追寻心理的本质。教师要去改变学生行为的时候要从更深的层面,从学生“要穴”入手,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怎么样去改正自己的问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三要素

吴昌顺

1904 年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杨修先生感慨说,“吾国所以弱,学之不讲之故也”,近百年来我们国家为什么积贫积弱,列强欺辱?就是不讲教育,不讲学习,不讲人才培养!无独有偶,上世纪初,西方哲人威尔斯在历史纲要一书中预言:人类历史将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一场竞赛。言下之意,教育搞得好,我们可以战胜灾难,教育搞不好,我们可能被灾难的洪水所淹没。爱因斯坦也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中共十六大开始提出和谐社会,十七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们中小学就是要奠定未成年人为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谐的第一块基石。然后才有可能上升到家庭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四大层次。

中国基本的教育国情:

一,教育整体地位不甚符合时代要求。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虽然最近十几年有很大进步,然而和全世界相比,和我们的要求相比,还相去甚远。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大力提高。三,家庭教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独生子女优势多多,三大弱点不容忽视。三大弱点是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性格软弱。

在我当校长时有一个高中二年级男生,在班中还担任团支部书记。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一历来是第一名,就是一次考试得了第二,愤而离家出走,这样的学生是不是感情太脆弱了? 岁到 18 岁正处在人生多事之秋,十字路口,集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过渡性于一身。两大矛盾凸显。第一个矛盾,同一性角色冲突,也就是自身评价与社会评价不统一。自己认为独立了,独立不了,他认为长大了,在成人眼里来看,他还是一个孩子。现在的青少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条件改善,所以生理发展超前。生理成熟之后,就出现了第二个矛盾,过早地性觉醒,性懵懂、性困惑。青少年面临个性发展的五大特点: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半服从半逆反,半开放半闭锁,半自觉半自发。心理学家眼中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风暴期、思忖期、精神饥饿期、心理断乳期、人生峡谷期,第二次诞生期,是人的长的第二高峰。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迷茫困惑多多,所以我们班主任在引导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方面有重要的责任。下面我提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三步曲。

一、立志者成人

人发展的过程:第一,成人;第二,成才;第三,成功。那么怎样成人?“立志者成人”。志,心字旁,士之心为之志。受过教育的,有文明教养的,有文化的,有觉悟的,才叫士。俗语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北大创始人 蔡元培先生家里的客厅就挂着一幅对联,上联,立志当存百年思,下联,闲谈不过五分钟。下联如果我们做不到,可以改为:网游不过一小时,玩耍不过一小时,闲聊不过一小时。但是上联我们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小立志就立长志,立大志,立百年之志。

为什么要立志?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现代正处在关键的叠加转型期,即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教育转型、思维转型、学习转型。我们正在从学历社会,学习经历社会,学习履历社会,向学力社会转变;从人事制度向人市制度改变,大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由市场来选择。下面举三个数据说明:

第一个数据,1976 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 国教授,人力资本理论创始者“舒尔茨”提出的大中小学生智力活动能量比。具体内容是一个中学生是一个小学生智力活动能量的 7 倍,一个大学生是一个小学生智力活动能量的 25 倍,由此可以看出上学的重要性。

第二个数据,来自于 2000 年世界银行报告,“劳动力每多受一年教育可提高劳动生产率 9% ”。“ 30 个中国人顶一个美国人,40 个中国人顶一个法国人,45 个中国人顶一个德国人”,就是因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太低,劳动生产率太低的原因是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太差。

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时候,总理温家宝说我国老百姓平均受教育年限是 8.5 年,相当于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这时世界的平均受教育年龄是 11 年,发达国家是 11.9 年,世界最高的是加拿大为 17.5 年,相当于研究生二年级。这种情况下如何与发达国家竞赛?

第三个数据,来自于中科院 2001 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中提出,一个人有三种能,第一级体能,第二级技能,第三级智能。如果投入之比为 1 : 3 : 9,产出之比为,1 : 10 : 100。当投入的三种能量是三倍关系时,产出的效果已有十倍之距。

从上面三组数据来看,社会转型要求我们学生应该从小立大志,做一个能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贡献的人。

成功动力等于目标期待值和实现概率的乘积。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的需要,设定付出一定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目标又分为两种,一个是远景目标,也就是你一生的最终理想;一个是近景目标,就是你现在希望达到的目的。例如,如何毕业?考上什么样的高等院校?等等。一位作家曾说过,不知道明天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如果不设定目标就会一天混过来,一个月混过来,一年混过来,一辈子也就这样混过来。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没有忧患意识危机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忧患,才是最大的忧患!只有登高望远,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才能给自己定一个合适的最高目标。

成功公式:A= f(I · N),其中 A 代表成功,小 f 代表函数,I 代表智力,N 代表非智力,这个公式,用语言来解释,是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和他的智力与非智力的成绩成函数关系。非智力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因素,智力以外的所有因素我们可以统称为非智力因素。综合学力也就是学习能力,分为三级,第一级,最基础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第二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级,创造性学力。

如下图所示:

图中 5 个箭头。全指向智力因素,这是因为个性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学习者的健康程度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因素。

所以班主任让我们的中小学生懂得不是智商最高的,最聪明的人,能够得到成功,也不是身体最棒的,最强壮的人能得到成功,而是最会适应的人才是成功的人。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适应自己的条件。二,适应社会需求、专业需要和中国国情。

二、发愤者能成才

“愤者,心中不平之气也”,然后到发而为之,成为动力。中国虽然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目前在世界上地位虽然提高了很快,可是还有很多困难。只有明国史,知国耻,懂国情,才能树国格,正国威,扬国魂。

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就永远休息——哲学摩尔定律

这个定律与学习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很吻合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上,永无终止之日,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安东尼·罗宾也说过,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可以解释为付出得多,得到的多,付出的少,得到的少,学习也是一样的。

怎么样发奋?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发布的在人类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宣言——《学会生存》。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生存》

耶基斯——多德森的倒 U 型假说,通过研究体育运动员竞赛成绩发现,唤醒水平适度成绩最好。伦敦大学教授皮尔逊,测查了上百万中小学生,得出学习成绩和兴奋、紧张焦虑程度的关系,得出的结果和耶基斯——多德森的倒 U 型法完全一致,称之为皮尔逊曲线。过度的兴奋紧张焦虑是学生的学习负担。

老师要懂得科学,学生自己也要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下面提几点小意见。第一,着眼效率,掌握时间。现代社会就是时间和效率,效率比时间还重要。学习效率是指单位时间获取的有效知识量。

第二,科学用脑,分配注意。大脑分两个半球,左脑具有语言功能,擅长逻辑推理,右脑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会发掘右脑的潜能。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他提出多元智能学说,教师都应该加以参考。同时一定要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

第三,克服遗忘,训练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并证实记忆科学规律:及时记忆,可以记忆 80% — 90% ;一小时以后,降到 50% — 60% ;一天以后,降到 30% — 40%,再往后,降到 25%,可以持续几天。所以要教给学生学会好的记忆方法。

林崇德 教授提出的思维科学心理学提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五大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这五大思维品质是形成创造性学力的基础,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思考。中国文坛怪杰八蜀奇才魏明伦曾说过:“我的格言就是没有格言。”他还曾提出过:“人云亦云,一文不值,独立思考,无价之宝”。魏明伦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坛怪杰巴蜀奇才,就在于这十六个字。班主任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未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常用的一些学习方法:

1、迁移法(点 —— 线 —— 面 —— 体,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2、程序法(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小步前进-控制速度)3、网络法(新旧知识、各个部分串联并联,构成系统树)4、群体讨论法(切磋琢磨、不耻下问、交流思想)5、全习分习法(全面复习、单元复习、循环复习交错进行)6、图表卡片法(整理知识绘成图表,分类卡片便于检索)7、参考工具法(辞典丛书年鉴手册目录索引多媒体软件)8、超级学习法(巴洛克音乐背景下与心律一致,学习高效)9、PQ4R法(预读、设问、通读、思考、复述、回想)10、TROWE法(命题、研究、组织、写作、修改)中国传统学习方法:、学 —— 勤学好问 “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2、思 —— 熟读精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序 —— 循序渐进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习—— 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5、记 —— 博闻强志 “不动笔墨不读书”,“记忆是知识的仓库” 6、研 —— 切磋琢磨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7、联 —— 触类旁通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专 —— 专心致志 心里想着一点,一切都会变得简单。9、恒 —— 持之以恒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0、用 —— 学以致用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其中,第一条的后边 12 个字,是 李政道博士 80 年代来到大陆考察中国基础教育时提出的,他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就是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唯一答案。而真正学问不应该趋向答案,那不是学问

三、自信者成功

何为信念?信者人言也,念者今心也。信息有能量,信念更有能量!

“谁说我考不上好大学,我非要考上好大学”,如果你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怎么样?好大学考上了!如果你天天说三次,“我不是上大学的料,哪个大学也不会要我,这辈子我没戏了”,怎么样?就没戏了。

下面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队拿下第一块金牌的射击女选手杜丽提出一个成功公式,公式中有三条要素,它们的顺序是很重要的。第一,自信;第二,水平实力和技术;第三,机遇和运气。自信放在实力、技术、水平前面,这个原因值得好好思考。

自信成功就是成功的一半。—— 居里夫人

第二个例子,奥运冠军杨凌,当年他拿到奥运冠军后又要参加一次世界锦标赛。虽然他得到奥运冠军,但是杨凌还是很紧张。他的老师,清 华大学教授为此给他写了一首小顺口溜,“你本平常人,曾经辉煌过,要想再辉煌,再做平常人。” 20 个字让他第二次又把世界锦标赛得金牌拿到手。这说明除了要有自信,还要平常心态。

有些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是到了重大考试他就会失利,这就是因为心态不平常。过多的负担,过多的思虑,使得他没考好。

班主任教育学生要:一,身体健壮,二,心理健康,这是自信的一个基础。

如何才能自信?先从尊重自己开始,我们有一个课题,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只有先尊重自己,才能够自信,才能够谈得上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知识,尊重自然,等等。班主任要向爱护自己的眼球一样呵护孩子,需要从以下两点出发:一,做人的尊严。二,孩子的自信。我曾强调要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好好学习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从小不把孩子当做人,长大了以后,也就做不了人”。

学习流程可以使用 SIC 理论,I,信息论,信息流输入、贮存、处理、加工、输出、反馈的流程是可调控的; C,密闭系统; S,学习过程就是信息流可调控密闭系统。必须强调信息的反馈,鲁迅先生讲过,“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要空虚的”。自知者自明,自律者自成,自胜者自强,自立者自恒。这就是自信心的表现。

《文中子》里面的八个字来证明自信的重要性:自知者英,自胜者雄。两个法宝,一,有自知之明,二,能战胜自己。从小的方面做起,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弱者让习惯支配自己,随地吐痰,随地抛洒废物,这是小毛病,有的孩子很难改过来。

我们学校有一个德国友好校,交流培养十天左右。当车里载的是德国学生 和老师的时候,一个礼拜,不打扫干干净净;拉我们自己的学生,那得天天打扫,为什么呀?我们的学生的习惯还没有培养好啊。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我对学生教育提出成长三步曲:立志成人,发奋成才,自信成功。最后再归纳三要点:了解自己是前提,提高效率是关键,信心健康是保证。

学生真正的课本是他们的老师。—— 圣雄甘地

想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自己心里先得有阳光。—— 罗曼罗兰

要感动别人,先要自己燃烧。—— 高尔基

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教育首先是仁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霍姆林斯基(苏)

案例研讨:

澄净心灵 体味快乐

——对一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心理辅导

(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 许 红)

强悍的外表通常是为了掩饰脆弱的心灵,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在那些背景较特殊的学生身上出现。这些学生难以融人集体,常常选择一些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要用拳头证明我的实力”是他们的口头禅,本个案中的陈俊涛便是这样的一名学生。

★ 背景

陈俊涛是三(1)班新转来的插班生,外表机灵,浓眉大眼,脸上打个小洒窝,显得非常可爱。他口齿伶俐,表达能力强,擅长手工制作,剪纸、科技小制作做得非常好。另外陈俊涛身体健壮,酷爱运动,在加上一、二年级就读的是体校,所以,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样样喜爱,而且水平不错。俊涛性格外向,外表很讨人喜欢,但他却是个让同学畏惧、令老师头痛的“打架大王”。

“如果教育者希望从—切方面来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要解决俊涛的问题,首先要深入调查,了解情况。我向俊涛的家长以及其他 任课老师和同学做了大量的、深入的调查访谈,发现他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一、自身表现

陈俊涛比较霸道,自以为是,常常赜指气使地吆喝别人,对他人持强迫式、绝对化的要求,稍不满意,便拳脚相向,不计后果。陈俊涛平时喜欢引起他人的注意,常常试图获得他人对他的赞赏、尊重。另外,他痴迷武打影视剧、暴力游戏,还喜欢上网吧,放学后妈妈经常要去网吧找他回家。

二、家庭状况

陈俊涛的父母文化素养不是很高,父亲是包工头,母亲是家庭妇女。母亲非常宠爱他,父亲则“恨铁不成钢”,对他要求严格。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与父母关系不和谐,尤其是对父亲,表面服从,内心不满。

三、同伴交往

陈俊涛“崇尚武力”,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互相影响,“感染”上了情绪冲动暴躁、报复性强等不良习性,经常与人打架并谩骂同学,和老师顶撞,与同学相处矛盾多。他又欺软怕硬,比他强壮的不敢惹,专门找弱小的同学欺侮。

四、学习状况

陈俊涛学习兴趣不浓,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扰乱课堂纪律,不做作业,不交作业,成绩不理想,所以父母要求他重读了一年二年级。一个可爱机灵的孩子,却有着这么多的不良的品行,“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打架骂人似乎是他来学校的“惟一目的”,真令人惋惜。作为班主任,经常要面对家长的投诉,我不得不苦苦思索着改变他的方法。

★ 事件

一个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批阅作业,几名学生神色紧张地跑来报告:“老师,陈浚涛在篮球场上与聂瑞阳打起来了,体育老师也叫不住他„„”我赶紧跑到球场,只见陈浚涛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两手紧握拳头,一张脸涨得通红,口里喘着粗气„„旁边的聂瑞阳流着鼻血,衣服上沾了些泥尘,袖子上有些血迹„„看来;“战争”刚刚结束。仔细了解后知道:打架缘于两人打篮球时发生冲撞,这本是件小事,但陈浚涛认为:“他干吗撞我?他撞我,我就打他!„„我问他:“聂瑞阳已向你道歉了,你为何还要打他 ? ” 陈浚涛说:“我才不要他的道歉!”一番耐心的谈话后,陈浚涛承认说:“今天我心情不好,早上在家里被爸爸打了一顿,起因是几天都没做数学作业。数学老师打电话给爸爸了。(数学老师事后与他父亲作了电话交谈),所以抢球的时候他一惹我就爆发了。”我问他:“是不是因为爸爸这般对你,所以你就借题发挥,把气出在同学身上 ? ” 听了我的话陈浚涛低下了头。

★ 评析

一、家庭因素 .缺乏沟通的家庭氛围。

陈俊涛的父母为了生计,日夜奔波忙碌,没有很多精力和时间与俊涛沟通;又因自身文化素养不高,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忽略了对陈俊涛精神世界的引导、道德素养的教育。.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迥然不同。

陈俊涛的母亲对其宠爱有加,几乎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缺乏明确的规则约束;其父则“恨铁不成钢”,坚信“棍棒底下出人才”,孩子稍有过失就“辱骂加棍打”。父亲的粗暴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勇,使他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认为”以暴力解决人际矛盾天经地义”,进而产生了错误的道德行为。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与不良少年结伴,痴迷网络暴力游戏,更增加了陈俊涛的攻击心理。

三、心理因素

学业成绩的尴尬,增强了陈俊涛的受挫心理。消极的学习态度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导致陈俊涛学成绩较差;因此他得不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可、接纳、关怀、鼓励,没有学习的成功感,更增加了他的挫败感。陈俊涛渴望获得成功,受人尊敬,打架让他体会到了一种“驾御他人的满足感和被人尊重的感受”,于是其攻击性行为越越来越频繁。

陈俊涛的攻击性行为是由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促导致的。他缺乏爱的关怀,学习等方面屡遭挫折,其挫折容忍力又较差,当与人产生矛盾时,因其想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难以克服的阻碍,而产生了紧张状态与冲动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攻击行为。

★ 辅导策略与辅导过程

通过谈话、调查、分析,我们明白了陈俊涛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力与不当、结交不良朋友、痴迷暴力游戏加上自身个性方面的问题而引发的。明确问题实质后,我们确定了以下辅导方案。

一、设法为 陈俊涛 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与陈俊涛父母保持密切联系,改变其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每次同陈俊涛的父母沟通时,我们都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属于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希望他们多一点呵护,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诚恳地指出,“棍棒教育’’只会使孩子表面上服从,但不能治本,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认识。.合理运用奖惩技术,坚决杜绝“体罚”,提倡“以奖代罚”,及时鼓励、适当奖励陈俊涛的合理行为,使其正当行为及时得到强化。.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使陈俊涛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求每天放学妈妈到学校接孩子(避免他一放学就和不良少年结伴去网吧)俊涛父母在我们真诚的协调、沟通下,基本做到了以说理教育为主,“棒打”现象逐渐消除了。

二、辅导纠正其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认为,对于大部分攻击行为,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攻击性行为往往会因为情境刺激影响而被助长或抑制。因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辅导措施。1.促膝谈心,转变道德认识。

陈俊涛总认为“只要有理,动手打人就没错”、“看他不顺眼,打了他又怎样”。针对陈俊涛的认知偏差,我们主要以谈心方式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被打了,你有何感受?”让他分析打人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帮他进行“后设认知”。懂得不管事情的起因怎样,以武力解决问题这一方式在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渗透纪律、法律常识教育,使孩子进一步认识到打人的错误。

2.提供方法,纠正攻击行为。

我们还发现陈俊涛缺乏解决问题的技能,导致了“打人有理论”。所以我们认为为陈俊涛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次打架后我们都与陈俊涛一起分析:①我要做什么;②我要考虑所有的可能性;③我需要作出合理的选择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并要求其按此法解决矛盾冲突。

(2)用“注意转移法”进行辅导。结合陈俊涛酷爱运动、精力充沛特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采用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来转移他的注意力。①消耗能量。陈俊涛情绪紧张、怒气冲天时,让他去打球,以减少他的“攻击性能量”,并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②让美术老师指导他参加区“反邪教漫画比赛”,让他多剪纸、多画画,还让他在校运会上多报几项比赛项目,发挥他的特长,帮助他恢复自信心和心理平衡,逐渐消除攻击性行为。

经过一年多的跟踪辅导,陈浚涛的攻击性行为正在逐渐减少,与同学的关系也较以前和谐多了,同学们都说“陈浚涛进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打架没意思!”

★ 个案反思

陈浚涛的攻击性行为的个案,让我们思索了很多。他之所以心理失衡,有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也有个体因素的作用。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产生了不良认知,进而发展到攻击性行为。在辅导中,我们以真诚、宽容和忍耐为原则,对陈浚涛进行辅导:认知调控,让他学会尊重别人,文明待人处事;行为调控,用激励手段强化陈浚涛的正确行为;宣泄调控帮助孩子学会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最终,陈浚涛学会了正确认知、正确归因,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除。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为尚未成为的他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中两个不可缺少的轮子。在教育学上,特别是转化问题学生时,教师只有做到“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又是心理辅导员”,才能转化劣迹班斑、心灵有重创的学生。在辅导时,我起初没有很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走了不少弯路,后来与其他科任教师商议,共同制定咨询方案,与家长多次联系,家校协作,才进行得较顺利。可见,家庭教育是进行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力量。另外,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尽早纠正学生的不健康行为,发现问题及时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因为偏爱,而忽视应有的教育。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为尚未成为的他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每个学生又都存在自己的缺点。学生的缺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教育好有行为问题的学生,需要我们心理辅导教师付出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只要给他们以爱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茁壮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是真诚与责任。时时去关爱有问题的学生,因为爱能消融他们心底的寒冰。

关注

济宁学院附小 王文郁

每位班主任都十分关注班级荣誉,我也不例外。但一件小事,使我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今年春天,学校要举行春季趣味运动会,我也从班级的大局着眼,帮孩子们选择合适的比赛项目。其中有一项“三人四腿”比赛,孩子们都争着报名。翔翔的小手更是举到了我鼻子底下了。我看了看他,矮矮的,胖胖的,实在不适合这项运动,他力气大投掷沙包一定投得很远。我说:“翔翔,老师给你报‘投沙包’好吗?”“不,我想参加三人四腿。王老师,求求你,给我报名吧。”孩子近乎哀求。“好吧,老师再考虑考虑。”回到办公室,我边整理报名单边思考怎样扬班级孩子所长,争取好的比赛成绩,同时思考着怎样答复翔翔。突然,我猜到了翔翔非要参加三人四腿比赛的原因——他的父母离异了,他从心里希望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也有一个完整的家。他要在“三人四腿”比赛中把自己的家展现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他也有个完整的家,有爱他的爸爸妈妈„„我决定给孩子报上名。正欲填表时,我又犹豫了,他们一家三口平时不会常在一起练习,翔翔又胖,临时组合上场肯定不有好成绩,这可是关系到班级荣誉的大事呀!我拿着笔呆坐了一会儿,翔翔那渴求的眼神又浮现在我眼前„„父母的离异已经给翔翔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伤害,他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渴望与其他同学一样拥有幸福的家。作为老师,我无法促成其家庭破镜重圆,但我可以给孩子一次快乐幸福的感受,给他一份生命中美好的记忆,孩子生命中所渴求的,才是我这个班主任更为关注的!我郑重地给翔翔报上了名。

正如我所料,翔翔一家三口最后一组到达终点,这对我来说已并不重要,因为在整个过程中翔翔都异常兴奋,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翔翔的满足是我最大的快乐!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翔翔有了很大的变化,性格开朗了,学习也更用心了,关键是他和我的心贴得更紧了也更近了。

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关注成绩而漠视翔翔生命的需要,我对他生命的关注就像一束阳光,照进翔翔的心里,他感到了由衷的快乐,这种快乐成为促使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评析:

尊重并满足一个人内在的心理需要,就会使人快乐,并成为向上的动力。王老师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置于班级名次之前,体现了对学生实实在在的爱,其中的深意,值得每位班主任教师去体会。

从一则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仇正达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我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

杜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初的两个月还正常上学,但是两个月后却经常缺课,后来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

一、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 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第二步: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觉性很强,也很爱读书,即使没来上学的日子,她都能自学。有一天她来上学了,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步:组织主题班会,激发起她对生活的热爱,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

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 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只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同学们还用精彩的小品,悦耳的歌声等形式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主题。我细细地观察,发现这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轻轻地走过去,扶起她瘦弱的肩膀,把她引到会场的中心,“想说说你的看法吗?“她缓缓地抬起头,坚定而清晰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她的话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这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从心理辅导和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我们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孩子们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青少年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们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管住了自己,不再动辄打人

半步桥小学 王良妍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小宇,男,五年级,生性好动,脾气暴躁,与同学交往过程中,总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不满意,就会打人。该生思维敏捷,但是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玩东西,走神,只要听明白一点,就会去招惹别人。上科任课时,经常因违反纪律而被老师批评。他经常不完成作业,没得过任何奖励。因此,越发自暴自弃。小宇的个子不高,但体育成绩一向很好,而且酷爱足球。

二、目标行为描述 .课间经常追跑打闹,好象不打闹就玩得不尽兴。.经常打人,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三、了解现状

(一)简单问卷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最有实力的?

2.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解决同学间的矛盾?

3.你最佩服的人是谁?

4.怎样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

5.你喜欢你的家庭生活吗,为什么?

在同学们的不记名问卷中,很快可以找到小宇的问卷,因为他认为,拳头是证明实力、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他的偶像是成龙,而谈到家庭,他写了两个字“讨厌”。

(二)观察评测

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小宇经常打人,虽然有时动作较轻,而且并非恶意,但也会令人反感。

四、原因分析 .气质原因:小宇生性好动,性格十分外向,乐于表现自己,而且脾气十分暴躁,总爱以自我为中心。.环境因素:经过家访,发现小宇的家庭不和睦,父亲是一建的工人,曾因打架劳改。母亲是半导体厂的工人,现下岗在家。其父脾气暴躁,经常打他们母子。.教育失误:其父经常教育他,男子汉不能受人欺负,能打败别人,才说明自己有实力。在学校,由于老师不喜欢他,又叫同学不要理睬他,使得他越来越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用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五、矫正措施 1.抓住时机,培养其正确的处世观。

要想转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必先转变其思想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理解问题的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行为,在一次学校组织同学学习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的事迹后,我找到小宇,问他最喜欢谁,他说喜欢见义勇为的小军,面对偷自行车的小偷,一点不惧怕。我给他讲了小军平时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的事迹,告诉他靠自己的拳头是不会赢得大家的赞同的。

2.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教育小宇,我积极同家长联系,介绍小宇在校的表现,说明孩子这样下去的危害,请家长协助,共同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在家中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要教给他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3.为其在同学中重新树立形象。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同学间的相互信任、团结进步,能使人发生很大的改变。以前,老师不让同学和小宇玩,孤立他,对他是一种伤害,现在让同学团结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能激励他努力改变自己。

4.象征性惩罚,以惩戒不良行为的发生。

多年形成的习惯是无法很快改变的,尤其是打人的毛病。为了帮其改正,我设计了一种象征性惩罚措施,即“霹雳拳头”。如果发现小宇打人,就让其独处,并让全班每个同学都送他一个“霹雳拳头”。让他独处时思考:如果全班每个同学给他一拳,会怎样?并写出感想。.制定代币制奖励措施。

踢足球是小宇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因其学习不好,父亲不让他踢。为此,我与小宇约定,:如果一天不打人,我奖励他一个自己设计的球票,累计四张以上,就可以在周末踢一次足球或看一场甲 A联赛,连续一个月表现好,就为他争取参加小小足球队训练的机会。

六、实施过程

开始困难很大,小宇经常因管不住自己而动手打人,虽然事后很后悔,但还是一犯再犯,我多次找他谈心,并让他在独处的时候,写出受到全班四十多个“霹雳拳头”后的感受。他写的很深刻,再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进步很大,已经渐渐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

七、矫正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校正,小宇逐渐能与同学融洽相处了,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不断转变,不再将“拳头”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他学会了遇事克制自己,发生争议时讲道理,而不是动拳头;学会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要兼顾他人的感受;明白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八、总结和反思

小宇的转变充分证明,儿童的不良行为可以通过合理、恰当的方法予以改变,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要想转变一个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解决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树立自信。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责任不只在孩子自己,作为教师,要查找自身原因,看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找到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

评析——本案例的亮点:、教师以研究的心态,采取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表现和内心世界,如通过观察、问卷、家访和谈心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王老师综合运用了不同渠道的积极因素,改变学生的行为。如通过家访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通过教育班级其他学生改变班级气氛,这样就给学生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及时利用有利的教育时机、引发学生内心向上的积极因素配合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全面考虑了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因素,从改变整体环境和个人信念入手,没有只抓一点,从而达到了预期目标,并使学生的转变效果得到巩固。、老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允许学生在转变得过程中有反复、渐变的过程。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很难通过几次简单的教育或者心理辅导就完全改变的,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难免出现反复,对比一些教师介绍的“一蹴而就”的学生不良行为转变案例,王老师的案例更客观,更有普遍意义,更能显示出教师的宽容和耐心。

拓展材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林崇德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其中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的好坏影响着其它素质的发展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必然要肩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体说。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其消极的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积极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积极向上。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和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原则。一旦个别的学生出现问题又要坚持积极治疗的原则。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坚持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最终的最高的目标,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实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哪些工作昵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我认为,具体应该抓好如下几个方面:、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

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顺利完成作业。在心理卫生方面,应坚持的原则有: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要按照不同年级或年龄安排好生活节奏;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情绪良性发展;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包括性教育);要根据学生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要防止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特别加强中小学衔接阶段和心理发展的美键期或转折期(如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心理保健措施。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问题,主要依靠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来解决。、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原意是指对人们,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话有良好的适应。咨询者尽管有心理正常的人,但一般以心理不太健康或有心理问题者为主。心理问题,有轻度的和重度的,机能性的和机体性的之分。心理咨询以轻度的、属于机能性心理问题为主要范围。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儿童、青少年。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当然,学校要办好心理咨询室或咨询中心,咨询人员必须遵循如下原则:针对情况,给予教育。启发对方,解除负担;以友相待,尊重信任;绝对保密,维护德性;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展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和个性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诊断性评价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则、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内的完整过程。心理诊断是一项专业技术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开展中应做到:尊重客观心理事实,坚持科学严肃的态度;讲究系统整体性:从发展的角度对待诊断对象;注重保密;以教育为最终目标。、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指对个别的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学习指导

所谓学习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教材为媒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成绩的评估及其反馈等,特别是比较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选择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按照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进行学习,以便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我们可通过心理测量等手段,对学生个人的能力、性格、体力、家庭、经历等进行考察,通过调查和统计获得各种职业对能力和特长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

心理健康教育

路一定要走正 林崇德

“有调查说,现在我国大、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有 30% 多,还有的调查说是 50% 多,甚至有的调查说超过 70%。你看到这些数字会作何反应?吓人,要是这样的话,岂不是让我们的学校统统改成精神病院不成!”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北京 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最近多次戏谑道。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极不科学、极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如中央有关文件所指出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针对极个别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防治和矫正。”林崇德近日在浙江省富阳市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对此,林崇德说:“这种做法坚决要不得,这会造成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要求咨询和辅导,他们要求健康是主流。”他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教育模式,而不能是医学模式或医疗模式。有的学校建的心理咨询室,就像医务室,咨询老师穿着白大褂,就像医生,这样,哪个学生还敢来找你!”

“从教育模式出发,学校的心理咨询重点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林崇德说。关于发展性咨询,林崇德阐述了四点:一是需要咨询。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决学生中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的问题;二是成长咨询。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三是成功咨询。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取学业和成才的成功,在这里,老师不能简单地凭“智商”取人,要看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四是创新咨询。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针对目前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 “ 心理学教育 ” 的现象,林崇德指出:“必须要克服这种现象,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据对近年学生咨询问题的统计分析,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咨询这个问题的人数占咨询总人数的 42% 多;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人数占 27% 多;第三位的是自我问题,人数占 20% ;其他问题占 10% 左右。林崇德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人际交往、学习、自我这三方面进行。”他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在初中,应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应以体验和调试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但它不同于那些普通文化课程,绝对不能考试。针对有的地方不在师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而热衷于编写教材的做法,林崇德说:“这是急功近利的行为,是不严肃的。只看过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就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这是不行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教材编写、使用审查制度。”

最近,有的地方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林崇德坚决反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他说:“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不上。”他进一步说,连群众温饱都不能解决,学生书本费、杂费都交不起的地方,你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实施,切忌一哄而起。

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申继亮 彭华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心理健康 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何种模式进行 ?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如何确定 ? 这些问题 的答案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是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一、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目前国内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混乱的。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昵 ? 我们认为,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澄清四个问题。、连续与二分

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这之间究竟是连续状态还是二分状态 ? 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某些方面好一些,另外一些方面则薄弱一些,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 态定位在一个 点上。所以我们应 当以连续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从不健康到健康,我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位置,很少有人是完全的不健康也很少有人是完全的健康。同样,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看到在心理健康测试或调查中检出的学生,只是心理的某几个方面出了问题,他们也有健康良好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另一方面要注意到没有检出的学生并不就是完完全全的健康,他们可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只是较之前者程度较轻罢了。教师在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认识到学生的问题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应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健康 ”与“不健康”两部分。、状态与特质

许多教师在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时,常常把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混淆。但是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出现了异常,相反,人只有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才能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很多用于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题目反映的只是受测者接受测验前某一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如“最近一周时常感到焦虑”,但在结果分析时却将其看作是特质性的。事实上,早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轻微的焦虑感能促使个体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轻度的焦虑是十分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与那些具有焦虑性人格特质的人相比,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而后者才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群体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健康时,应注意区分哪些现象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现象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的问题转化为特质性的问题。、正常与异常

正常问题和异常问题,是一个模糊的问题,有人称之为灰色问题。是指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的、暂时的、具有一定年龄特点的心理行为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最容易出现逆反行为,这是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特点,具有阶段性,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异常问题的涵义有三层:程度非常严重的问题。如反社会行为是严重的逆反行为,属于异常问题;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校恐怖症;不是该年龄段应该出现的问题,如在初中阶段出现分离焦虑。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区分正常问题和异常问题。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评判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有针对性地给以学生指导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将其归人心理异常的群体。、共性与个性

“常模参照”是现行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它是基于大多数人的行为表现而确定的,其 出发点在于寻找共性。如判断个体的智力发展是否正常,是依据其在相似群体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的。16PF,MMPI 等人格测验也是以大多数人的特征来推测个体特征的。然而完全按照“常模参照”来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比如大多数中国人使用右手写字,少数人写字是用左手,这心理是否健康时,更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思。众所周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而新颖性、独特性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标志。由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依照 “常模参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按照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来发展,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以致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可能会使心理健康无法确定统一标准。所以,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有确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行。

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在西方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论界提出了多种教育模式 :(1)发展性辅导模式,强调对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以促进个人成长,认为长期的成长重于短期的了解,偏向描述性的说明,而较少做决定性的论断。(2)“辅导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的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去指导和启发学生们进行学习,应该融入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去。(3)“辅导即心理教育”模式,倡导者建议制定一种包含一系列课程的计划,重点落在人类生命周期的各种不同阶段,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知识传授模式。(4)“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强调普通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应该由全校的人员来共同分担。

那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 ? 我们认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教育辅导模式,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刨造条件 要建立这种模式同样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坚持全面渗透

课程化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同数学、语文一样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这样,专职的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由于科任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完全实现。教育辅导模式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优化成长环境

目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多是以科普化后的普通心理学知识或变态心理学知识为主要体系的,向学生讲授知觉、动机、焦虑症、抑郁症等等,而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各种需要却难以顾及。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很多素质都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 的环境。成 长环境应该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主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建立。物质环境主要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如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认识中培养自信心等。、注重整体性原则 这实质上是关于如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问题。中医医理强调医疗对象的完整性,注重对整体的调节,主张“有症无病”,是一种整体性原则。而西医则是以一种分析性的局部原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重的是症状的消除。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借鉴中医学的观点,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考虑,以学生的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考

我们认为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按肌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队伍:第一级队伍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以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辅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家,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为主要任务;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为主要任务。其中广大教师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实施全员、全科 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要求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关于学生身心发展 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的靛展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就越好。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需要革新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自身要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加强知识储备,转变学生观。、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实际的了解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专题 篇2

本次会议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界的一件盛事, 正所谓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19日, 大会开幕当天, 小教会荣誉理事长姚文俊, 小教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孙章存, 小教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小教会理事长李先启, 小教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常务副校长、育才第一小学校长罗任重, 小教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南山区西丽第二小学校长朱长宝等一批专家悉数到场;广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崔萍,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副局长王建辉等领导亦亲临到贺。

小教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孙章存致开幕辞。他说, 本次研讨会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主题, 原因有两个:一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离不开心理健康。《联合国儿童权公约》认为:“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也提出:“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儿童心理水平的提高, 是各育的基础, 没有儿童心理的成长, 其他各育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时, 儿童心理水平的发展提高是在各育发展的同时得以发展的。儿童健康是身心的健康, 是快乐的前提, 是幸福的基础, 身心健康又是幸福快乐本身。遵循儿童身心特别是心理发展规律, 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质量, 才能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二是当前形势的需要。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 各项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经济、教育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另一方面, 也产生了众多矛盾和问题。尤其社会环境很不尽人意, 道德的滑坡、社会风气的不良严重影响了儿童的道德提高和心理成长。教育本身也存在着诸如课业负担过重过度、功利化、成人化、揠苗助长等违背教育规律、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负教育现象。儿童道德、心理也出现种种问题, 诸如心理焦虑、心理失衡、心理压力过大, 有些甚至击穿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和心理底线, 十岁少女摔婴, 小学生夜不归宿, 复旦学生毒杀同窗, 四川某中学初三学生因口角纠纷刺死同学……对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得力有效措施,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可喜的是, 我会很多学校一直坚持不懈地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去抓, 开创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方式和活动,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比如承办这次研讨会的先烈东小学, 在会上发言的成都泡桐树小学、太原后河小学、苏州工业园文萃小学、开封新区教体局。我们意在通过这一研讨会推动我会所属会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进展, 为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感谢先烈东小学为会议所做的充分、周到、细致的准备, 深信这次研讨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 取得圆满的成功。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范方教授作了题为《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报告, 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小学生情绪管理的技术、时间和任务管理技术、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及心理创伤的修复等知识, 让与会人士受益匪浅。

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的张锦庭校长与天河区员村小学、成都泡桐树小学、太原后小河小学、苏州工业园文萃小学、开封市教体局等单位的代表, 先后进行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介绍。

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张锦庭校长介绍了学校20多年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历程, 并作了《0~13岁, 孩子成长及教育的关键期》的专题讲座。他说, 当今社会父母在生存压力下拼命工作, 较少关注到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同时,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学业期望高而忽略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离异子女、隔代抚养、缺乏关爱等原因, 造成很多小学生在学习、交往、情绪等等方面产生这样那样的障碍和问题。我们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 一个人的人生体验幸福与否绝大部分来自于他的家庭, 要改变一个孩子其实首先要改变他父母的教育观。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0~3岁为第一个关键期 (宝宝阶段) , 3~9岁为第二关键期 (幼小阶段) , 12~14岁为第三个关键期 (初中阶段)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 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小学阶段, 要有大的教育观、系统的成长观, 因为了解了孩子的发展心理, 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小教会荣誉理事长姚文俊作了专家点评。他说,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聆听了五位校长、一位局长的精彩发言, 他们管有主见、学校办有特色, 验证了“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一真理。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这五位校长、一位局长, 是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师生的血液, 形成了学校的灵魂。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教育家办学, 我认为他们六位就是小学教育家, 像张锦庭校长我认为就是我国小学著名的教育家。现在人们把教育家神秘化了, 其实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一个教育者, 只要热爱教育并终身从事教育, 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又有国际教育视野, 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一体, 就是一位教育家。五十多年来, 从我自己成长、成熟、成名、成家的发展过程中, 我悟出了三句话:1.一个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创一行, 行行都能体现自我人生价值。2.一个人有胆无识, 蛮干;有识无胆, 徘徊;有胆有识, 成功;胆识过人, 成名。3.一个人不仅要勤学、博采、善思、创新、敢为天下先, 还要借助外脑, 组建精英团队, 才能铸造辉煌, 因为你要翻跟头总得有人给你搭台子。随后, 姚文俊还围绕“对心理教育需要再认识”这一主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他说, 当今社会是以学习型、信息化、高科技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 它的主要标志是创新, 进行的是一场智慧革命。它要求教育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 即高扬人的主体性, 又开发人的多元智能。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把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以及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当下, 校长与教师的使命就是对教育的再认识,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学, 确立主体教育论和多元智能论, 学习“三理” (生理、心理、伦理) 知识, 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责任担当就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让人人成为最佳的我。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各位专家的传经送宝, 让参加学习的人们心满意足, 喜不自胜, 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好经验带回自己学校去推广。

20日, 先烈东小学全面开放, 展示了6节不同层面、不同处理的心理健康辅导课与活动。有以单亲家庭孩子为辅导对象的绘本阅读课;有以悦纳自我, 欣赏他人为目标的英语科、美术科心理健康渗透课;有以合作、分享为主题的面向教师的团辅活动;有以“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为主题的亲子活动;还有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团体活动。孩子们在课堂中或喜或悲, 展现出最真挚的情感, 让听课的老师们无不身同感受, 若有所思。课后, 专家精彩的点评又令听课者在观照实践的同时, 得到了理论的启迪与学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篇3

分析:张明从“调皮大王”转变为“三好学生”,说明师生交往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首先是教师原因。著名的“罗森塔效应”可以说明问题,教师所忽视的那些孩子往往惧怕老师或消极失望,从而造成交往困难,另外,有的教师教育方式欠佳,如发脾气,打骂、体罚学生,这势必会造成交往紧张,还有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不能全面评价学生,造成师生沟通困难。

其次是学生原因。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不再是评价的权威,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由于阅历贫乏,往往易造成认知偏差,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把自己和教师对立起来,交往时带有羞涩,自卑,猜疑等不良心理。另外,一些中学生自我要求不高,纪律散漫,师生利益发生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当然具体生活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双方的共同关注。

解决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差生,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愿意主动与老师交往。

2、学生要真正理解信任老师,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之忧这样,师生的距离才能缩短,关系才会融洽,感情才会沟通。

3、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亲切、平等的;对老师应有客观全面的评价,不能求全责备,要求过高,更不能把老师偶像化;应认清自己的缺点,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老师从多侧面了解自己。

4、要严于律己,尊师重教。中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关心老师,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互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4

——增强自信心

王强 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喜欢索隐猎奇,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荣浩(班上一名同学)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

2、意志薄弱,不愿学习

荣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们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矫治对策:

1、掌握技巧,寻找根源

对于荣浩同学,我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因素;除了主动找他谈天 1 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然后通过谈心、讨论、家访等方式帮助他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使他深信,只要通过教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为了去除荣浩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孙楠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荣浩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荣浩同学……‛渐渐的,荣浩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荣浩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孙楠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结论

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多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碱滩镇甲子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下面从我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

一天下午下课后,我走进办公室放书准备回家。这时听到有轻轻的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语文课代表绪倩倩同学。我让她进来坐下。她很紧张,低着头,欲言又止。我知道她有话要对我说,但又害怕不敢说。就轻轻地说:‚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的就说吧,老师经历多了,可以帮你分析一下。‛在我的启发下,她终于断断续续说了起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天来脑海里一直想着他,他是体育课代表,我喜欢看他在篮球场矫健的投球,足球场潇洒的赛跑.上课时也不由自主地往他那边看,夜里睡觉还梦着他。我知道这样会影响学习,我也在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可总是不由自主。越想控制越难以控制,这样太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了,我从内心里有一种负疚感。老师,我是不是早恋了,我该怎么办呢?‛

春水涨起来的时候,应当及时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否则,一旦水位涨到他们小小的心灵承受不住时,山洪便一泻而下…… 3 最后,我针对其‚病症‛,开始‚下药‛:

1.实属正常,无庸置疑。我告诉她:‚你现在所处的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渴望得到爱,这些都是美好的,也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的情形不了解,就给自己扣上了早恋的帽子。你自认为是不正常的,极力克制,但事与愿违,不仅无法淡化,反而更加铭刻于心,更生负疚感,在认识上形成了一个怪圈。异性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大多属健康友谊型和害怕羞怯型,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实质上很少,你现在正属于这种情况,切不可陷入无谓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既影响学习,又不利于身心健康。‛

2.男女有别,亲疏有度。‚异性间正当的友谊当给以保护,不必遮遮掩掩,堂堂正正交往便是。但须记得‘男女有别’,把握分寸,适度保持距离,注意场合,要拘小节,做到自尊自爱。‛

3.广交朋友,开阔心胸。‚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人际交往的框框内,一味地走进某一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会导致交往过密,失去与学生群体接触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同学间的纯洁友谊,无益共同进步。我们并不反对个别交往,但更应融入群体,广泛接触,广交朋友。‛

4.兴趣广泛,性格乐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积极乐观,坚守青春期的‘心里防线’,树立远大的理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二 篇5

海浪中心小学

刘 源

王彬,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家庭情形特别,父亲是入赘他家,因而在家里都是他的母亲管制。从一年级开端,上课不当真听讲,经常不实现功课,他的母亲也常常揍他,可是也杯水车薪,反而构成了说谎的缺点,他的父母对他感到很头疼。当初家里又添了个弟弟,更是没法管他,成了班级里的问题生。

个性特性:

1、极其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各科都不合格,学习成就乌烟瘴气。

3、不愿完成作业。严峻缺少自负。和他对视,眼神老是飘忽不定,好像总有什么事件怕你知道,感觉他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听凭阳光如许强烈,也别想照入来。

4、情感变化多端。行动懒惰,做事拖沓。经常拿同窗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假如是在地上捡到的货色,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起因剖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与言教,对孩子的毕生有很大的影响。家教的失误,会给孩子的发展酿成苦酒。因为经常犯过错,经常受到大家的责备批驳,使他变得更加固执不化,更加放纵。与他父母进行沟通后,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自己为人父母的渎职。个案处置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接洽,压服其家长要绝到做父母的义务,使他挣脱心理困境。经由多次亲信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收了我的倡议。由于家庭与学校独特尽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奥妙的变更,不再回避,也乐意跟同学们交往,垂垂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珍惜、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知我们,“教育的中心,就其实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妨碍学生的提高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程。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赐与较多的感情关心

教育是一项巨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存在情感的,所以情绪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称首要的地位。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色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显明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

2.多一些厚此薄彼的关怀。3.多一些宽厚热诚的爱心。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触感染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藏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备心理的表示,实在其内心仍是盼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切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烦和暖情地给他讲班里产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盼望他归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心灵的来往,热心的激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淡的扫兴的心,使他从新回到了班群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望待。在班主任工作中,咱们往去凝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下,品质的优劣,而疏忽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植,尤其甚少留神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格问题来对待,把解决思惟问题的方式来解信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后果大打折扣,也培育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涯的健康和踊跃的立场。班主任工作的功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水平跟懂得程度。增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窘境的须要。要进步德育的实效性,必需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颖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篇6

一年级开学了,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她小小的个子,每天来上学时,总是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肯放手,她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她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言,在学生齐读齐唱时,她只是默默地坐着,课间操也不做,只是静静地站着,脸上丝毫没有笑容。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在幼儿园时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赖性强。

个案处理:

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

一、尊重她,帮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学习上不适应,生活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把这个时期称之谓“断乳期”,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做好这个过渡我认为非常重要。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要纠正她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她的自尊心,帮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开导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告诉她,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他。老师就是她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她拼音学得不够好,就鼓励她说她很聪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课大声读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老师都会帮助她,和她一起努力的。每次做课间操,我都会到她旁边,告诉她,其他同学也和她一样不会做,都是跟着领操的大姐姐乱做,没关系的,只要动起来就好。

2、注意多表扬,不“语罚”。

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她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例如,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看图说话讲得好;课堂提问回答的真棒;真聪明,课文背诵得流利等;歌唱得真好听;广播操做得很好,每当她有一点点进步时,就给奖励一颗小红星,满十颗小红星奖励一个水滴章,满五个水滴章就奖励她好学生卡和一支铅笔。满十个水滴章就换浪花章。当她拿到第一个水滴章时,终于开心地笑了,上课也能积极举手发言。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上课时,我总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缩短心理距离。课间让同学去找她玩耍、聊天,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和大家一起做操、玩耍,常常带着自信的笑容。

我的思考: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文家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王琴,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外祖母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家长、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外祖母的交谈了解到,在她只有八九个月大时,母亲是个脑膜炎后遗症患者,母亲再婚后把她扔给外祖母,外祖母看她年纪小,过多的溺爱。养成了她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的性格。母亲再婚后并不幸福,近期回娘家后常常在孩子面前谈起她的不幸,这样就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自己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外祖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弱小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杜杜,女,12岁,六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上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她交流沟通。

一、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

1、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2、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等到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杜杜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建议家长对杜杜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杜杜营造一个温馨、各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她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杜杜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3、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杜杜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杜杜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杜杜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怕学习的孩子

邹德洋,男,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有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做起作业来,不是找本子就是找铅笔,几个字要写半天,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邹德洋能完成家庭作业了。,女,12岁,六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乘接送车上。下学。她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上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她交流沟通。

一、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李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同时,我还和AA的家教老师经常联系,建议他根据孩子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及时检查她的作业。建议家长对李某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AA营造一个温馨、各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她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AA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

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AA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AA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AA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

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案例:宋某,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作业,后来就不写作业,经常和学生打架,常偷爷爷奶奶钱。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作业,后来就不写作业了,老师批评后,他就和家里人说谎,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父亲知道后说了他,就砸东西,逃避别人,没有朋友。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的交谈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都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五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一个好老师,如果能抓住情感教育的核心——关爱学生,爱生如子。用自己的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自己的情感的雨露浇灌学生干涸的心田,使学生如幼苗一样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时时刻刻心系学生,把一片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那么他(她)一定会将旧人变新人!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莫一会 性别:女 年龄:11岁 年级:四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三、分析与诊断

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因而,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激情,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通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而遗传因素非常小的。

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

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她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激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就要想办法使他性格外向一些。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师温和、亲切。因为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她。因而我与她的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其次,作为家教老师的我,尽量的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喜爱她,获得爱和安全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周未,只要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和其它小学的孩子认识,刚开始听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她性格外向起来,当然这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的配合下。

通过让她与陌生的孩子(同龄)交往,还有在给她讲作业时,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都鼓励她,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我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迷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其实在与别的同龄孩子交住时,反应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五.辅导效果(评价)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了表扬,不约束她。她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她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她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虽然,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5 一.案例介绍

倪侃,男,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父母分居.根本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爷爷对他要求过于严苛。

二.案例分析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方面,父母分居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爷爷的高标准、严要求,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2、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三.辅导策略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增强耐挫力——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一、案例介绍:

欣欣,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既聪明又活泼。因父母忙于做生意,他在家大部分时间与爷爷奶奶在一起过。欣欣既是独苗,自幼在爷爷奶奶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倍受宠爱,被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家中的“小皇帝”,事事一帆风顺,都能如愿以偿。久而久之,便形成倔强的个性。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与同学关系不好,与老师关系紧张;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

二、原因探究:

1、家庭教育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针对欣欣的个性心理,我进行家访,从他家长的话语中,我了解到欣欣耐挫力差属“遗传”,而“遗传”的结果并没有给他家带来什么大麻烦。再说,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于是他家的长辈就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极少对他进行针对性教育。

2、前期教育的影响。我是在二年级时接到欣欣这个班的。本来,我对他的名字就不陌生,因为他有个“调皮大王”的雅号,这是在办公室闲聊时听他一年级的班主任提过的。刚到我班的第一天,他给我的印象挺可爱的。而一开始上课,麻烦就来了,他蹲在椅子上,双手一直摆弄自己喜欢的玩具,课本放一边,这哪象“学生样”?我一看,真想狠狠训他一顿,可仔细一想,第一节课总也得留一点面子。于是,我走到他身边,靠着他的耳朵说了一句;“请坐端正些,好吗?”他一听,眼睛直盯着我,也许是看见我脸上的笑容,不一会儿,他果真坐得端端正正。过后,我了解到,他当时闷了一肚子气,心想:“以前的老师,什么事不依着我?今天可倒好,干吗和我过不去?”我暗地里高兴,这一“感情处理”果然见效。因此,我相信呀 要老师对学生多些谅解,即使是“调皮大王”,只要“精诚所至”,也能“金石为开”。

三、理辅导及措施:

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重点培养他随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增强他的抗挫力。提高欣欣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稳定情绪,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1、引导正视挫折。一开始,我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他加以引导,让他认识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记得在期初竞选班干部时,他狂妄自大,以为能“轻而易举”,没想到结果却落选了。因此,他大发脾气,同学们也避而远之。后来,他正视了自己的缺点,但对自己的第二次竞选缺乏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他说:“其实你很优秀。”一听这话,他红着脸问我;“老师,这是真的吗?”我点了点头。只见他又犹豫了一下:“假如选上了,我能行吗?”我说:“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发扬自己的优点,纠正自己的缺点,你准行的!”听完这句话,他高兴地走了。竞选会上,他以坚定的信心——“痛改前非”,博得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赢得了个“学习委员”。

2、体验艰苦劳动。“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获得。我故意在劳动中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大的劳动,让他真正体验艰苦劳动的感受。因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坚持忍耐的精神。开学初的劳动,他尽量挑些细小的活儿干,还在同学中虚张声势,遇到重些的活儿,他就退却了。这时,我就采用“激将法”,对他说:“你长得又高又胖,力气最大,这活儿该你包了!”他听后,吐出了长舌头,硬着头皮干了起来。从那以后,他得了个“大力士”的雅号。有了这个雅号,他干活再也没有偷懒过。在劳动中,他不仅出尽了风头,也尝到了战胜挫折的甜头。

3、搞好家校配合。纵观欣欣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我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以增强他的耐挫力。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懂事了:父母下班,他能端茶送水;爷爷奶奶生病,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经常反思,改进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养不教”。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让孩子永远心情舒畅,永不受委屈,这是家长所希望的。可是今天你为他诉“不公”、平“冤屈”,明天谁为他披荆斩棘、遮风挡雨、铺路垫石呢?因此,做家长的应时时提醒自己:今天要为孩子准备他在未来生活中乘风破浪前行的条件,也要为他打下在逆风中行进的基础。

4、学会克服困难。应付挫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我觉得只有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才能使他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幸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去年,我推荐他参加数学竞赛。然而,他因第一次参加而怯场,结果“名落孙山”。我鼓励他:“虽然这一次发挥不好,但毕竟是第一次,只要你有信心,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你都能战胜的。”他听后喜笑颜开,答应我参加下一次竞赛。

5、经过努力,欣欣恢复了理智状态,内心达到平衡。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沟通思想;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四、小结

该同学由于耐挫力差,经一学期的不断感化教育和多次的心理疏导,情绪忆较为稳定,心理状态能保持平衡,达到预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本案例表明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把握时机,调整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运用综合的科学心理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一、基本情况:

小鱼,男孩,小学五年级学生。他长着一对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经常有些蓬乱,面色蜡黄,显得不太健康。他的穿着也是同龄人中较差的,衣服不是大点就是小点,不合身,而且表面都被洗刷得褪色了。他看上去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时,除了上厕所外,总是一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叫她

去和同学玩,他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听他奶奶说,平时在家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叫她去外婆家玩玩,他也不去。原以为他是要认真写作业,但老师经常说他赖写作业。

二、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鱼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小鱼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目失明,爷爷孤单一人在海边种地,而小鱼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顾。走进他的家,早已做好心里准备的我竟一下子不知说什么好。破旧的灶台、几个涂满玉米粥的碗、一张干柴铺垫的小床、几张小板凳、加上墙角杂七杂八塞满破衣服的塑料袋,已把一间不足八平方米的小屋挤得满满的了。唯一能给人温暖的就是那盏在风中摇曳的小灯泡了。我真的无法想象小鱼回家之后怎样做作业,怎样吃饭,怎样睡觉。

虽说他也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回家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小鱼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小鱼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小鱼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总是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小鱼同学出现的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他的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失落自卑的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消除小鱼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课间让他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小鱼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小鱼回答问题真响亮”„„在有意无意中,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小鱼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他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他还天真地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像我这样的孩子,老师怎么会喜欢呢?”我欣然地拉着他的手说:“好孩子老师都喜欢!”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胆小的小鱼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他的机会,我就发动他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他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他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他为典型进行了表扬。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他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她真的开始努力了,成绩也有了飞跃。

3、沟通交流,转变观念。

小鱼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爷爷奶奶请来,详细地分析小鱼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他们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为自卑的小鱼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我专门登门拜访小鱼双目失明的妈妈,劝她乐观些、开朗些,多与儿子交流,多给儿子关爱,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儿子,让他感受到应有的温暖和快乐。同时,我我拿来家中的衣裤、床单、被套,买来钢笔、本子送给他,微笑着告诉他:“要想摆脱困境,关键还得自己努力呀!解决不了的困难找我们,我们会一直关心你,帮助你!”当得知小鱼凑不了拍照的钱,即将错过医保办理手续时,我毫不犹豫地掏出十元钱给了小鱼,让他有了和其他孩子同等的机会。

4、多元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他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他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小鱼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他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他以正确的评价,把小鱼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四、辅导效果及反思

点滴的付出,平等的关爱,让小鱼渐渐变了:课堂上,他开始充满信心地回答问题;活动中,他开始闪现积极的身影;作文里,充溢着他对生活的信心,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激之情„„

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不管家庭有多大的困难,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都不应该对生活、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真的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注他们,多关爱他们,让她们感到应有的温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专题 篇7

初夏的一个早晨,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电XX班的部分同学已经来到实训楼的某个教室门口等待开门。这时,从楼梯处走过来一名姓陈的男生,气势汹汹地扫视了一下人群,然后冲向一名姓张的女生,上去先给该女生左右各一巴掌,然后揪住她的头发往下拽,摁倒在地,又在其身上挥拳几下。待同学们反应过来,纷纷上前劝拉,而当班主任接到报告赶到现场时,只见那女生脸部涨得通红,头发凌乱,啜泣不止;那男生依然紧握拳头,眼里喷着愤恨的火焰,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你再敢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还要打,还要打……”。见此状况,班主任将两位同学带回办公室。

2 经调查后得知的事件起因

当两人来到办公室后,姓张女生表示事发突然,对为何挨打,感到莫名奇妙。而姓陈男生却理直气壮地说:“打你是轻的,打你是活该。”随着调查的深入,又有两名女生被请进了办公室……。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这位姓陈的男生与本班姓陶的女生正处于热恋之中。而这位姓张女生看不惯他们的言行举止,几天前,就跟宿舍里比较要好而且非常信任的姓李女生描述此男生的种种不是,并且叮嘱对方不要告诉其他人,这仅是自身看法而已,姓李女生当时爽快地答应,并保证不对外讲述。可就在过后一天的午饭时间,姓李女生恰巧碰到姓陶女生,因为是同乡,两人平时交往慎密,关系很好,交谈之中,姓李女生随口把姓张女生说的话复制给了姓陶女生,并再三叮嘱对方千万别告诉她的男友,以免生是非。陶虽听了传话不高兴但也答应了。

晚上,姓陈男生与姓陶女生在校园散步。当徜徉于初夏醉人的环境中,姓陶女生忘了对同学的承诺,把姓李女生讲述的姓张女生的评价原原本本告诉了男友。回到宿舍,姓陈男生越想越气,决定第二天给姓张女生一个教训,让她知道知道说别人坏话的后果……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3 班级现状分析

事件主人公所在的是三年制大专班,其中女生人数超过三分之二,女生比较活跃,在院里各类文体活动屡屡获奖,班级总体学习风气较好。班主任常常因该班的女生引以为耀,也因该班的女生常生烦恼———就因为部分女生热衷于背后传话,议论他人,从而经常发生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正因为女生的活泼与多事,男生通常避而远之,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睦,而此次事件将这个问题激化。

4 班主任的思考与对策

纵观整个事件,班主任认为:整个事件暴露了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体现同学间人际关系及情绪管理等方面处理不当。而这也是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必需要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借助此事能引发同学们反省,提高认识,增长技能,改善人际关系。为能圆满解决此类矛盾,班主任采用两大对策:

4.1“小题大做”之法:

召开专题班会此举是希望同学们敞开心扉,相互沟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目的。经过事发当天班委成员的精心策划,“孰对孰错大家评”的专题班会于第二天中午召开。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班主任在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隐藏事件中四名同学的真名,用ABCD替代,并请同学发表看法。

第一个发言的是班长。她立场鲜明地谴责了打人同学的粗暴行为,同时认为女生也应吸取教训,不应在背后议论他人,这样才能使全班团结和睦。接着团支书,班委等相继发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没有因就没有果,女生们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随后,一名男生的发言引起大家的强烈反响。他说:“我们班的女生整天唧唧喳喳,是非多,换了我,也要好好整治这些多事的女生。”话音刚落,立刻引起多数女生的反对,争先恐后上台发言,大意是背后传话的习惯确实不好,但男生也应有自己的风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是魔鬼。其中一名女生直白地说:”一名男生现在能毫无顾忌地打女生,将来肯定会无所顾忌地打老婆,这样的男生难道不可怕吗?……”。话音刚落,姓陶女生转头看了姓陈男生一眼,姓陈男生的脸顿时绯红。正在此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姓陈男生鼓足勇气走上讲台,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打人的A,并主动走到姓张女生面前鞠躬致歉。此时的姓张女生被此举感动,也承认了自己就是第一个议论他人的(B),表示如果没有自己那一番话,就不会惹来麻烦。接而向姓陈男生点头道歉,同学们见此情景,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随后,姓李女生和姓陶女生也主动走上讲台,坦承自己是事件中传话的(C)和(D),认为之前的举动是辜负同学信任的不诚实行为。面对这情景,班主任适时引导:“很高兴你们能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承认错误,并且道歉,这非常难能可贵。现在,大家握个手吧!”四双手在同学们再一次的热烈掌声中握在了一起。这个结局让老师感动,更让同学们感动。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认识。

4.2 加强巩固之法:

团体游戏辅导专题班会的召开,只是使同学们留于表面的客气,而要从心理上真正排除阴影,是需要时间和契机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巩固,班主任决定对全班进行团体游戏辅导,希望借助团体游戏活动所产生的愉快交互的氛围,使全班同学默契配合,捐弃前嫌,打破隔阂,学会相处,懂得包含,不断对别人有新的积极体验。

经过一周的安排准备,班主任安计划把全班同学召集到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组织他们进行“信任背摔”的团体游戏。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游戏。其特点是心理挑战性强,团队性强,趣味性强。游戏规则是每位同学站在一个1.6米的高台上,双手握拳反扣在胸、两臂夹紧,下颚抵住拳头。下面肩负保护使命的队员(一般为男生)两两组合,弓箭步、膝盖内侧相碰、两手平伸、手心向上、双手夹住对方右臂,肩膀靠紧,六组队员组成一臂床成保护状态。当每一位队员轮流站在高高的背摔台上,背对大家,高喊“准备好了吗”,回答均是整齐嘹亮的““准备好了,请相信我们,我们爱……你”,得到回应直身后仰,落入下面的由伙伴组建的臂床上。

整个游戏,对于站在台上背摔的同学而言,由于看不到背后的情况而产生“我摔下去会不会受伤”的顾虑,此时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同伴的力量,果断、勇敢地向后倒下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游戏中一直担当保护神的男生,在保护女生的过程中体验了男人的责任,女生们在游戏后的感悟中纷纷谈到,倾倒的瞬间,大脑一片空白,此时只有信赖,别无选择。当在失重的惊恐中倒在队友富有弹性而牢固的臂中时,心里是那么的踏实。从来没有感觉和体会到我们班的男生是那么的棒,男生听到这话都不好意思的笑了,那笑声是自豪的,是欣慰的,是纯洁的,同时又是傻傻的。

姓张女生说道:信任背摔,让我懂得: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你信任别人,真诚对待别人,别人才会信任你。

姓陈男生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信任背摔,让我懂得了作为男人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感谢张同学不计前嫌,对我的信任,在她倒下时,虽然她的腰带搁疼了我的臂膀,但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感谢老师,教会我如何去学会担当,如何去赢得信任。

这次活动后,该班的面貌有了明显的的转变。基本消除了因传话引起的各种矛盾,同学间懂得了尊重,懂得了宽容,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和谐的意义。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一年后,该班取得学校文明班级的光荣称号。

5 班主任的收获

本人认为这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育案例,自己也有所收获:(1)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矛盾时,不能一贯采用老一套的写检查,下处分的办法去简单处理,而是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自己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意识。此种处理办法,立体感更强,效果更好。四位同学能主动上台承认错误,就是很好的例子。相信学生,就能赢得学生。(2)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主角始终是学生,班主任只是起引导启发作用,把握重教育,宽处分的原则,努力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去消解矛盾,创造沟通,达到和谐。一个班级只有和谐了才能步调一致,才能快乐,快乐了才能创造成绩,最终该班去的文明先进班光荣称号就是很好的证明。(3)作为班主任应该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善于抓住事件的本质内容,运用更科学、更合理、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追求教育的艺术美和感动效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大享受。本案中精心策划的专题班会和信任背摔游戏就是很好的方法。寓教于理中,寓教于乐中。(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运用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赏识同学的基础上批评,批评中蕴涵赏识,给犯错误的同学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最终换来了一个班级大家庭的和谐与进步。

摘要:大学校园里经常发生因传话导致矛盾,产生纠纷,这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此案例,展示班主任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关键词:传话,主题班会,团体游戏辅导,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周建伟.大学新生的不适应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徐畅,张晓红编.大学生团队训练教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专题 篇8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专业特色和社会需要,以专题式教学模式融入心理素质拓展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专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84-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学生传授心理知识、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训练学生行为的公共必修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讲授教学法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脱离学生实际,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因此,探索和建构有效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十分紧迫。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了心理咨询教师,但在实际中学校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教学规模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上,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过程、忽视结果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内涵及外延理解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的理论传授,未能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理念落后。以传统的“填鸭式”方法为主,很少运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三是师生交流少,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导致上课人数过多,大班教学中师生沟通很少。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全面提高道德修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使学生激发个体潜能,优化心理品质,提升生命价值,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目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求职等领域。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主要以理论传授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重理论、轻实用。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师生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使学生处于一个接受式、被动的学习状态,未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积极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专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打破传统的按章节依序授课体系,依据课程内在逻辑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充实,形成既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制订教学方案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通过专题的设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阂,促进教学与实践结合。二是专题式教学可以把最新学科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实践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三是专题式教学秉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新颖,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使学生以参与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

按照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专业特色和社会需要,本文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该课程分为10个专题。专题1:“身心和谐、健康之本”。通过心理测试和案例分析,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有效应对异常心理。专题2:“学会适应、成才之道”。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和课堂讲授,学生学会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学习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其原因,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专题3:“完善自我、健心之始”。通过心理测试和体验活动,学生了解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识别并调适自我意识偏差及原因,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专题4:“优化个性、健康基础”。通过心理测试和案例分析,学生了解个性、识别异常人格并掌握调适方法。专题5:“人际和谐、友善之举”。通过情景表演、案例分析、素质拓展训练,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掌握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专题6:“恋爱婚姻、幸福之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认识恋爱和性心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学会表达爱、发展爱和拒绝爱。专题7:“化解情困、平衡之径”。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情景表演,了解情绪特点,掌握调控情绪方法、保持心境良好。专题8:“应对挫折、减压之策”。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小组讨论,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掌握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的方法。专题9:“珍爱生命、幸福之源”。通过情景演示、素质拓展训练、案例分析,学生能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专题10:“择业求职、职场之门”。通过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个性、学习和工作等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掌握成功求职技巧和择业适应策略,学会应对职业危机。

研究表明,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来实现,运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促进新生适应,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心理素质拓展主要以拓展游戏、拓展项目、预设情景等形式开展,注重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用心体验真诚感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在心理精神层面也能够得到升华。在心理素质拓展中,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把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心理素质拓展的教学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内外训练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前两种是目前学校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课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且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认知法、角色扮演法、集体讨论法、实践操作法、行为改变法。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目标的表述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表述的应是学生学习后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二是应尽可能表述得具体,有心理描述和行为上的表现;三是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心理素质训练缩短了学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距离,解决了学生认知和行为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趋合理,包括自我认知训练、个性优化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学习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生涯规划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在相应的专题教学模式中融入心理素质拓展的教学方法(见图1)。本文提出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专题式心理素质拓展模式,“三位”指阳光心理素质训练、积极心理素质训练、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一体”指总体目标“优化心理品质,激发个体潜能”。阳光心理素质训练以“生命教育”为主题,通过“同栽成长之树”、“罐头鞋”“毕业墙”和“空中相依”等具体项目,使学生关注生命、培养生存的能力、提升生命价值。积极心理素质训练以“挫折教育”为主题,通过“梅花桩”、“礼让通行”、“移花接木”、“软梯”和“高空绳网”等具体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自信心、创造性、爱的能力等积极的个性品质,学会应对挫折。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以“团队合作”为主题,通过“雷阵”、“盲目障碍”、“信任背摔”、“高空吊桩”、“高空断桥”、“巨人梯”和“模拟电网”等具体项目,塑造学生注重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克服困难、创新思维等职业心理素质。

图1 心理素质拓展模式融入专题式教学中

在基于“三位一体”专题式心理素质拓展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中,学生通过搜集、分析、归纳和整理资料,或者角色扮演等参与方式,可以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对问题的基本认识与见解。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明确,信息量更大,可以融入学科最新的理论、技术和实践,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观点的独创性,加深学生的知识的学习。因此,克服学生难以接受枯燥理论知识和单调教学形式的困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融入心理素质拓展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参与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重视自身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全面地激发潜能,优化心理品质,提升职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珏.高职“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詹海都,李鸥.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J].文教资料,2010(3)

[3]周荣,杨华.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陈功兴.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主题式心理素质拓展模式建构[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6)

【基金项目】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2011JG11);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39)

【作者简介】陈功兴(1985- ),男,江西南康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劳中兴(1964- ),女,广西灵山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副处长,副教授;胡莹莹(1986- ),女,江西吉安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辅导员,广西师范学院在职研究生。

上一篇:妇产科总结下一篇:我养成了好习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