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精选8篇)
在考研期间看了好多的考研经验贴,就是靠着这些帖子,自己才慢慢摸索出来了复习方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天我想把我的考研经验也记录下来,只想说一句,不管结果如何,如果你做了考研的决定就一定要努力!
政治:70分,英语:67分,专业课:234.
8月3日抵达上海,开始了我的考研之旅,157天,从来未曾睡懒觉,从来不敢怠慢。
先说一下自己的底子。本科学的是经济,没有任何心理学的基础,专业课基础为零。政治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一样。英语的话,大一下过的四级,大二上过的六级,自此之后就没有再动过英文课本。后自学了日语,第一年考研时考的就是日语,当然――惨死!第一年考的是经济学,和心理学八竿子打不着的!
政治
分不是很高,70分,但是对于我的付出来说,当然是显得有点儿高了。政治我是作为最不重要最不重要的课来复习的,虽然也知道它的分值占总分的1/5呢!复习政治的开始是源于研友的刺激,8月份开始复习考研的我一门心思都用在恶补专业课上,无暇估计太多。可是当时我的同桌,后来成为自己的好朋友,8月初就开始看红宝书了,一个月后,我终于不淡定了,在八月末九月初也买了红宝书,其实就是画,配套的1500题,到现在也没有作完,题海战术不太适合自己,在十月份左右又跟风买了张俊芳的2000题,当然命运和1500题是一样的,空的比写的多,真心的不知道该如何复习政治。
在探索政治复习的过程中,有听过多遍张俊芳的马哲的录音,其它的也有听录音,但都没有坚持下来,感觉他们说话太慢了。如果大家觉得就这你也能考70分,我也会有同感的,对于我,我想政治的考试大纲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那本很薄很薄的有点儿发紫的那本,前面是大纲,后面是大纲解析,再后面有三套真题的那本,说的是一本哦,书没有在手边忘记名字了。我就反复反复的看这本书(偷偷的说,其实没有看完,瞧我这效率),看这三年的真题。最重要的就是肖秀荣的那个《最后四套题》了,在考前前两天,包括考前的那个晚上,把那四套题背了一下,真的很有用,很有用,对了,在此之前还买了一本任三,看上面的时事,其他的也都没有做,再次感叹,我亲爱的效率啊,真低!
英语
67分,估分估的是55分左右吧,太出乎意料了,完形填空全蒙,翻译只翻译了两个半,作文从来没有自己写过,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估计是自己的阅读还比较过的去吧,前面已经交代了自己的英语底子,着实不怎么样,好久都没有背过单词了,对于复习英语是一点头绪也没有,晕死!不过我的方法,用结果来讲,应该算是还蛮有成效的。8月开始复习事就开始背单词,不过复习时间自然是少之又少,加之基础太差,十分吃力!不断的去网上找经验贴,好多方法对自己来说都太不切实际了,综合自身的情况我决定采取了一个很笨很傻却很有效果的方法,至少对自己来讲是这样的。那就是不断的做近十年的真题,用的是张剑的黄宝书,大家都说做几遍之后就记着答案了,不想再做真题了,可能是因为自己比较愚笨吧,做了不知道有多少遍了,从开始考研的那天到考研的前一天,一直在做真题。
做真题做出了几个小小的心得:1.文章与题目并重,这不是我总结的,但是真的是很重要。2.做真题,模拟题再真也只是模拟题,真题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3.分析句子,单词。我知道这个任务量好大,所以我要说的是,即使近十年的题没有分析完也不要慌张,你只要知道你每天都在看,都有进步就好。因为我复习中连五套都没有分析完。但我知道,我每天都有分析,每天都有做2篇阅读。所以我认为对自己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用太多“最重要的”了。注意,注意,一个很好学很有效地方法:阅读是考研英语中最重要,找到题目中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出处,你会很容易的找到出题者想怎样考你。笨方法往往有了不起的效果,信不信由你!
注:从来也没有自己写过一篇完整的作文,从来没有模拟过一套题,我不是说模拟不重要,我只是说没有模拟过的同学也不要慌张,宽慰自己说,模拟永远只是模拟,永远都不是真正的考试。
专业课:心理学专业综合基础(具体叫什么记不得了,反正是统考的`专业课),234分(目标是250来着)
我在交大图书馆复习的考研,有很多专业课的书,每一科都看了好几本,也看了很多遍。九月20号以后,使用的是心理学考研大纲和本站凉音同学做的那个《心理学考研逻辑图》,反复的背,反复的看,每天学习心理学的时间超过6小时。其实,跨专业考心理学真的没什么可多说的,大家不要上网了,快去背吧!!要说方法,就一个,把大纲记住以便于信息提取!零基础学心理学,一点忠告,不要自己画重点,心理学没有重点,因为全是重点!练习册用了一个配套的1000题,和一本复旦出的有15套题的书,其他的就没有用什么了。以课本为主吧!
关于考前生病:长时间的紧张以及各种原因吧,最后一个月可能会有好多人生病,我是在考前一个星期发的高烧,发烧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干,也不想动。而且心里各种担心,怕复习不完,怕跟不上进度影响考试发挥!以实际经验告诉大家,生病的时候就安心的休息吃药多喝水,不要没有效率的复习伤害自己的大脑了,我们复习过的东西不会因为那两天就消退多少的。等自己烧退了,病好了,再继续。不过要是感冒什么的,大家就没有必要休息什么的了,我在图书馆复习的时候也是感冒不断的,毕竟空气不是特别好,冬天的话也不会经常开窗的。大家好好照顾自己。这段话是写给那些在考前生病的童鞋的,希望到时候大家能看到,可以让自己不那么紧张!当然,不生病的话就最好了。
一、大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探析
心理学认为, 人的一切活动总是受到动机的调节与支配。所谓动机是指:发动、指引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条件有两个:一是内在条件, 即需要;二是外在条件, 即诱因。大学生考试作弊亦是在心里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 并且这种动机足够强大以至于可以让作弊的学生能够置道德约束和惩罚风险于不顾, 因此, 仔细分析大学生作弊动机的产生原因, 遏制其动机的产生, 是解决大学生作弊问题的可行办法。
首先、大学生在校学习有通过考试的需要, 这一需要的满足过程, 应该是大学生不断努力、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大学生应当依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 通过最终的考试。但在当今大学校园中, 往往有一些学生不能在平时扎实地完成学业, 因此, 当考试来临时, 其自身水平达不到应试要求, 为了满足通过考试的需要, 产生了作弊的动机。考试作弊是双方面的, 提供作弊的一方称为作弊客体, 接受作弊的一方称为作弊主体, 而只在作弊主客体之间存在知识差距, 这样作弊才会有效, 才会更多地被采用。这个知识差距就是比较学习劳动, 简称比较劳动。比较劳动为作弊者提供了有效的准备, 在作弊过程中, 那部分可以被复制及可以顺利地抄袭的试题答案所对应的学习劳动被称为相对比较劳动, 除去这部分劳动, 剩下的那部分比较劳动称为绝对比较劳动, 相对比较劳动是作弊主体真正的不劳而获, 是考试作弊的纯粹源泉。
其次, 当前各个大学一般都设有丰厚的奖学金, 得到奖学金对一个大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精神上的荣誉和物质上的收益, 也意味着其在大学中入党、竞选等各方面拥有的资本。并且, 在各大高校中, 是否得过奖学金往往还是考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甚至毕业应聘时, 用人单位也时常会关注大学生奖学金的获得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尽量得高分争取奖学金成为大学生注重考试的外部动力, 也往往成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个诱因。
最后, 同样的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 这其中环境的影响因素也非常重要。就大学生作弊动机而言, 其最终能否转化为具体行动, 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在这里, 影响作弊形成的环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学校整体的风气。校风良好、历史上鲜有作弊的学校, 其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往往能够降低学生的作弊动机;反之, 校风不好或一般、历史上不断出现作弊现象, 甚至有作弊行为发生后并没有被监考老师发现的学校, 那些作弊成功的“案例”会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增大学生的“机会”心里, 加速作弊动机向行动的转化。小环境是指考场的监考环境。对于英语四六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较高级别的考试而言, 由于监考严格、程序规范, 进行作弊的可能性很低, 因而, 一般较少发生作弊现象, 但对于校内自行组织的课程考试, 由于监考的严格程度和考试流程的规范程度远远比不上国家级等高级别考试, 且监考老师自身也容易对校内的考试产生放松, 因此, 进行作弊且不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从而间接怂恿了学生由作弊动机向作弊行动的转化。
二、应对大学生作弊行为产生的可行办法
1、注重日常对学生的关注
当前, 各高校往往非常重视考前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而在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不够。对于一些读书不用功的学生而言, 考试临近时, 其已经落下了一个学期的功课, 因此, 作弊的动机往往已经萌生, 此时再进行诚信教育, 效果必然非常有限。因此, 要遏制学生作弊动机的产生, 必须重视日常对学生的关注, 尤其是一些特情学生, 如:厌学、对专业不感兴趣、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学生等等。辅导员或班主任要与任课老师保持联动, 时刻掌握班级学生学习情况, 同时要通过班委、班级党员等先进分子, 建立班级的预警、监察、帮扶体制, 及时发现班内特情学生的学习问题, 并能够通过监督、互助等措施, 把特情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在平时解决, 形成班内良好的学习风气, 从而把学生的作弊动机从萌芽阶段抹杀掉。
2、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中, 学习成绩所占分量太重。学校中几乎所有的奖励都有一定的学习成绩条件。学习成绩成为了学生评优、学生在校表现评价等的必备条件。这在客观上导致学生们会对学习成绩过分重视, 并进而诱发作弊动机的产生。近年来, 成绩优秀学生、学生干部加入作弊大军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 必须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改变过于依赖考试评价学生的现状, 尝试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社会实践、参赛获奖等各方面因素, 纳入学生的评价考察体系,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大学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并从另一个方面遏制学生作弊动机的产生。评定方式综合化:学校不但要看学生的期末成绩, 而且要看学生的平时表现 (包括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 学生的科研报告、产品制作、发明成果等) , 加大平时考查成绩的比例, 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又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 从而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
3、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环境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学习风气会形成良好的软环境, 不仅能够对学生学习产生催进、鞭策作用, 也能够降低学生作弊动机的产生。反之、如果学风难以得到保证, 大量学生懈怠日常学习, 不能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 则作弊现象就不可避免。同时, 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尝试心理, 在自身功课不能达标的情况下, 一旦有其他同学作弊的先例, 就会刺激其同样产生作弊的动机, 而一旦某一次作弊得手, 这种动机就会不断蔓延, 作弊的现象必然越演愈烈。因此, 必须注重校园软环境建设, 加强学风管理,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严格考试纪律, 提倡人性化管理
作弊现象由动机转化为行动, 考场因素非常重要。规范的流程、严格的监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学生的作弊空间, 降低作弊动机向作弊行为转化的可能性。反之, 如果在考场环节有所松懈, 则很有可能使少数学生的作弊得逞, 一旦这一现象发生, 就会对该生及其他学生产生怂恿, 从而加剧作弊现象的发生。当然, 在现实情境中, 由于对作弊学生的处罚非常严厉, 也会有监考老师因为恻隐之心而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而对学生形成一种反向的鼓励。有调查显示, 46.1%的学生认为对作弊的严厉处罚并不足以威慑作弊的大学生, 因为在惩罚严厉的情况下, 监考老师抓作弊时心情也是矛盾的, 不抓则违反监考纪律, 而抓学生就要受到严惩, 甚至可能毁掉一生[2]。大学毕竟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 而不是一个以处罚、惩戒为目的的场所。因此, 在严格考场纪律, 杜绝作弊产生的同时, 也要本着教育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 合理制定惩戒方法, 实现人性化管理。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 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但给学生以知识也要给学生以思想, 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了, 学生感觉能从中受益, 学生就会被教师的课堂所吸引, 就会降低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大学生作弊现象的产生原因, 提出以遏制作弊动机的产生和转化的方法, 消除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出现。
关键词:作弊,动机,环境
参考文献
[1]云长海、韩霜等:《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3) :352-353。
[2]万明钢、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43 (3) :79-84。
关键词 失恋大学生;干预组;对照组;心理咨询干预
失恋是当代大学生中非常多见的一种情感危机,如果不能很好的疏导、处理,很容易诱发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对失恋大学生积极关注,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是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之一。笔者分析了本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失恋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并了解了其不良情绪和认知,对其采用了心理咨询干预和疏导。其结果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对68名本校失恋大学生做为观察被试。其中女性被试36人,男性被试32人;年龄21~25岁(平均22.8±6.8);大二学生26人,大一学生42人。随机将被试分为心理咨询干预组(n=34);对照组(n=34),两组被试在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 SDS)记分评估。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干预后,与对照组再次进行SAS、SDS及心理访谈,以观察心理咨询干预效果。(其中有4被试无明确原因自行脱离实验)
2. 心理学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学调查。分别将SAS、SDS中的20 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 scor, Y)。
3.心理咨询干预手段
咨询干预组的被试,尤其失恋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得分较高的失恋大学生,采用心理咨询理论中,认知理论中的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进行咨询干预,以纠正其歪曲的认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引发的不良情绪。
二、结果
两被试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学调查见下列表格,两组被试在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前SAS、SDS标准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后,SAS、SDS标准计分明显降低;对照组有所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被试在心理咨询干预前,情绪和人知的歪曲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咨询干预组被试,经两个月的咨询干预,自我评估表明,情绪改善明显。对照组被试则表示情绪困扰没有改善,还有6人出现睡眠问题。
三、讨论
大学生因心理素质、挫折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遭遇失恋后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情绪反映及心理失衡现象。其失恋后的挫折感受和不良情绪反应与失恋者的性格、童年期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好坏、恋爱时间的长短及恋爱关系的深浅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绝大部分遭遇失恋大学生来说,他们能正视和接受现实,平稳度过失恋后的心理波动期,然而也有些失恋学生会长时间沉浸于失恋的痛苦中,并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和歪曲的认知。
本研究对本校68 名失恋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学调查(SAS、SDS)和不良情绪、歪曲认知的访谈,以期发现失恋后异常的情绪、不良认知引起的心理变化,并对心理咨询干预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干预,结果发现心理咨询干预组不仅SAS、SDS标准得分减少,而且不良情绪和歪曲认知明显改善,而对照组的被试,其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增加,歪曲的认知没有改善,还有部分被试出现顺面的问题。在此,作者建议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和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关注失恋的大学生,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干预,可以很好的防止失恋后的大学生陷入情感危机,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高校维护正常学习氛围,创建和谐校园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李曼,郝风贤.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81.
[2]王翔朴,主编.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
《心理学与生活》(16版)。格里格,津巴多 著。王垒,王甦等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测量学》 郑日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张伯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始于1945年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系,上世纪50年代,西安师范学院原院长、著名心理学家刘泽如教授正式创建了心理学教研室。2008年12月学校学科调整,成立了心理学 院,2010年获得心理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60多年来,在刘泽如、杨永明、欧阳仑、孙昌识、王淑兰、方俊明等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已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
一。现任院长游旭群教授,党总支书记李录志副教授,副院长王振宏教授、王勇慧教授、董增云副研究员。
学院现由心理学系、基础心理学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和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构成。现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2个本科专业;心理学科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有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教育硕士和应用心理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心理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此外,学院还设有陕西省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陕西省心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 37人,其中专任教师 27人,有教授 8人,副教授 9人,博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获得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和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各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明德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得者2人。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8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二、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仍是统考,考试科目是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研究生考试是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教材,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心理学考研推荐参考教材,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不知道哪些书是权威的,哪些书是必须看的。
博仁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结合心理学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向备考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的考生推荐以下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一、心理学导论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主要参考书;
(2)《社会心理学》章志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绍社会心理学,包括大纲所有的知识点。
二、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实验心理学
(1)《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浙江教育出版社;
(2)《实验心理学》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最新心理学考研考试大纲编写。
五、心理统计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心理测量学
《心理与教育测量》 戴海琦 暨南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心理学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考试范围,这是一套最权威的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专业课总分300分,占考研总分数的60%,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其二,专业课也是提高分数,拉开档次,在复试中占得先机,获得奖学金或者公费名额的关键。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
从现在开始备考,强烈建议同学们从教材开始,因为心理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尤其是目前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强调知识的比较和运用,更需要大家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做全面的了解。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心理学院 胡竹菁执笔
一 心理学在1998年以前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我校心理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0年的国立中正大学。1978年后杨鑫辉、漆书青等老一辈学者在心理学科重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杨鑫辉教授于1987年开始招收和培养普通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由他领衔与漆书青教授等学者一起于1990年申报并获批普通心理学(后更名为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他们还曾于1993年联合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南开大学乐国安教授等国内著名心理学专家一起申报普通心理学博士点,主要因江西师范大学当时仅有七个硕士学位授予权,未达到申报单位至少要有八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最低要求等原因而未获批准。
1994年,学校宣布组建由漆书青任院长,戴海琦任院党委书记的教育科学学院。在他们的领导下,心理学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成就为1998年以后的发展典定了坚实的基础:
1“普通心理学”于1996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1997年成立心理学系并开始招收和培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 以漆书青、戴海琦和丁树良三位教授为主要骨干的“教育与统计测量”科研队伍逐渐得到包括张厚粲先生、车宏生教授、张华华教授、侯杰泰教授等国(境)内外心理测量学家的广泛认可;
4当原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学术带头人杨鑫辉教授于1997年2月正式调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后,及时地决定将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重任交由胡竹菁博士担任(经教育科学学院推荐,学校和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批准,胡竹菁博士于1998年5月起正式被确定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8年6月邀请时任国务院学位办心理学科评议组组长、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沈徳立先生来访,让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邹道文教授与沈先生建立起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沈徳立先生在来访期间,一方面对学校邹道文副校长和学院漆书青教授两级领导指出了心理学应如何发展的具体意见,另一方面也对邹道文副校长作出了帮助江西师范大学大学进行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允诺;
6协助杨鑫辉教授将我国著名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学探新》杂志于1994年重新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主办单位向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申请内刊号并成功获批,在主编杨鑫辉教授于1997年调离我校、1997年8月第一次申请正式刊号未被批准、江西省委宣传部已经发文要求所有内刊停刊的艰难情况下,及时将《心理学探新》的编辑发行工作调整由胡竹菁博士负责。之后,胡竹菁博士一方面组织完成了1998年的办刊任务,另一方面写出更加详细的材料继续向国家科委提出申请,在邹道文副校长的帮助下,于1998年12月获批到可以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刊号。
1998年8月,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了由胡青任院长,王冬生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心理学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 心理学在1998年以后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如前所述,在杨鑫辉教授调离江西师范大学工作后,经上一届教育科学学院推荐,学校和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批准,胡竹菁博士于1998年5月起正式被确定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逐渐担负起组织该学科发展的重任。回顾至今12年来的发展历程,我校心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依托的行政机构经历了教育科学学院(1998-2003)、教育学院(2003-2007)和心理学院(2007-)等三个阶段,与学校党委前后三任党委书记即熊大成书记(1998-2003)、游海书记(2003-2009)、傅修延书记(2009-)大致重叠。在以校党委书记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支持下,我校心理学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一)学位点建设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作为新一届教育科学学院第一副院长和心理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胡竹菁博士,在考虑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时,注意到学科发展除了本学科的学术团队需要提高学术水平外,还需要得到学校行政和国内外专家等方面的支持。在审视我校当时的发展形势时,欣喜的看到,在学术团队方面,虽然漆书青教授已经退休,但我校统计测量团队主要成员戴海琦教授也是我国心理测量学界高度认可的学术带头人;在学校内部环境方面,1998年初,学校成立了以熊大成教授为书记、李贤瑜教授为校长的校领导班子。在熊书记的领导下,江西师范大学逐渐形成了举全校之力冲刺博士点单位的氛围;在外部环境方面,由于漆书青教授的邀请,我校分管学科建设的邹道文副校长与时任国务院学位办心理学科评议组组长、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沈徳立先生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同时,在胡竹菁博士来江西师范大学工作的前几年中,其导师张厚粲先生几乎每年都到江西师范大学来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学科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校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在正确分析我校心理学学科建设形势的基础上,我们首先选择申报“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作为新一轮学科建设的突破口。经过两年的努力,2000年,我校由戴海琦教授领衔组织申报“应用心理学”硕士点授予权,由于有沈德立先生的支持和主导,我们的申请在国务院学位办心理学科评议组中获得通过并最终获得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三年后(2003年),该硕士点被评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
由于作为一级学科的心理学只有基础心理学、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因此,在拥有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时,我们把目标锁定在申报心理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上。2000年7月,胡竹菁博士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到瑞典斯特哥尔摩市参加第十六届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学术研讨会期间,第一次就我校申报心理学博士点的可能性以及应如何申报等问题向国内顶级专家征询意见。对此,张厚粲先生指出,从她的分析看,虽然我校当时申报博士点还不够条件,但在全国来看,多数省市的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呈下降状态的,而江西师范大学是少数几个呈上升趋势的学校之一,因此,我们应该为申报博士点而努力准备条件;林崇德教授则直接对胡竹菁博士说:“对于你校心理学的博士点申报工作我会给予全力支持,你们可以在2002年开始申报,争取在2004年获批„„”。2000年12月,学校举行了一次布置学校2000-2002年冲刺博士点单位的动员会议。漆书青教授和胡竹菁博士代表心理学科出席了会议。会上,漆、胡两人首次向学校提出了我校心理学在新形势下开始申报博士点的要求,当漆先生将上述专家的意见转述给与会人员时,引起了学校的注意,后被学校列入11个候选学科之一:中文,教育,历史,教育技术,计算机,化学,数学,光学,美术,思政,心理学。
2001年上半年,心理学在组织申报材料的同时,在学校邹道文副校长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主要做了以下两件事情:
1由邹道文副校长率学校人事处副处长周剑萍,漆书青和胡竹菁一起于2月11-15日,拜访张厚粲、沈德立、林崇德等国内一流心理学家,由学校向他们提出我们希望申报心理学博士点的要求并请求他们的支持。期间还到南开大学乐国安老师的家表达希望他能来我校领衔申报心理学博士点的意见;
2为了得到更多国内一流心理学家的支持,我们以《心理学探新》刚获批需要得到心理学兄弟期刊指导为理由,在学校支持下于3月25-29日,组织了心理学学术期刊首届主编联谊会。这一倡议得到沈德立的高度赞扬和重视,认为不但各心理学学术期刊的主编要出席,而且中国心理学会的主要领导也要出席。因此,在沈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出席该次主编联谊会的国内心理学家包括:沈德立、黄希庭、杨治良和莫 雷等四位国务院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陈永明(理事长)、沈德立(副理事长)、黄希庭(副理事长)、林仲贤(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心理学报》主编)、杨治良(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心理科学》主编)等中国心理学会主要领导;各心理学学术期刊的主要负责人共十八人。主编联谊会于3月26日上午开幕,江西师大校党委书记熊大成、校长李贤瑜、主管副校长邹道文出席;下午继续进行,后半段介绍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晚上,在工会二楼活动室举行专家与师大师生对话,主题是现代生活与心理学。
2001年7月,学校根据各候选学科点的半年的工作成效,经评估后,保留了包括心理学的八个学科继续进行冲刺博士点的工作。之后,主要由胡竹菁、漆书青、戴海琦等为核心组织基础心理学的申报工作。
2003年3月,学校在教育科学学院基础上组建了以刘建平教授为为书记,胡青为院长的教育学院。心理学在新的学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博士点的申报工作,申报材料则主要由胡竹菁博士、戴海琦教授和董圣鸿老师负责。申报期间,熊大成书记、李贤瑜校长、邹道文副校长等校领导还多次拜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沈德立先生请求支持,新到任的学校党委游海书记也对心理学的申报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经过多方努力,我校基础心理学终于在2003年7月27日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我校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博士点。与此同时,我校心理学还获批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
基础心理学获批博士点后,2003年下半年组织了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评审工作,胡竹菁博士、戴海琦教授经评审成为我校首批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4年,一方面,导师组在校研究生处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文件,制订了我校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在校研究生处协助下完成了首届四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他们是:由胡竹菁博士指导的董圣鸿和杨莉;由戴海琦指导的周骏和刘声涛。
基础心理学获批博士点后,学校对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9月,游海书记在胡竹菁博士的陪同下,到天津师范大学拜访国务院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沈德立先生时,向他提出了下一步要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要求。沈先生为游海校长为学校图发展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会为我校的这一目标提供帮助,并当场决定2005年由国务院心理学科评议组主办的心理学博士点建设工作会议交由江西师范大学承办,以提高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的知名度。回来后不久,游海书记就对教育学院下达了要准备力量冲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要求。之后,学院党委书记刘建平教授与胡竹菁、戴海琦等一道,全程参与了为实现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而进行的所有策划工作(2006年,董圣鸿被任命为教育学院副院长后,也参与了之后几年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所有申报工作)。2005年,在游海书记的直接领导下,我校成功地承办了由国务院心理学科评议组主办的心理学博士点建设工作会议,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同时,我校心理学在拥有所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顺利地转为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为了心理学的学科建设能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学校于2007年4月12日下发了校发〔2007〕23号“关于组建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通知”的文件,内容是“各学院、处(室、部、馆),各直附属单位:学校研究决定,以教育学院心理学科为基础,组建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并成立了心理学院筹建领导小组(一年后,于2008年8月正式任命心理学院的领导班子,刘建平任党委书记,胡竹菁任院长)。心理学院成立后,学院领导班子继续把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作为是学院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2007年5月,在顺利完成了江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培养教学大纲的所有培养任务后,学院为董圣鸿、杨莉和刘声涛等三位博士生举办了我校首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的组成情况是:主 席:黄希庭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副召集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委员是:王登峰博士(教育部语言应用司司长,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沈模卫博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许 燕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漆书青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我校三位博士生均以优秀成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则我校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
2007年7月,在游海书记和学校分管副校长曹达忠教授,以及校党委副书记祝黄河教授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以黄加文处长为核心的人事处的协助下,我校在有了首届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基础上,从国家人事部申请并获批到我校第一个(当时也是唯一的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详见国人部发 [2007]110 号文件),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增加了内涵建设的水平。目前,该博士后流动站已有两位博士在站与合作导师胡竹菁一起进行高水平的心理学学术研究。至此,我校心理学从1998年只有一个基础心理学硕士点,发展成为拥有一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科。这在我校只有四个博士点的情况下,可以说在校内学科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共有250多个教学机构招收心理学本科生的高校中,只有22个高校拥有博士点,其中只有17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表明,我校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在全国同行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二)人才队伍得到较大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心理学专职教师从1994年组建教育科学学院开始,就一直维持在20名左右。其间,在学科建设的带动下,目前心理学专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比十几年前有了质的提高:
从职称的构成上看,我们有了10位教授(其中胡竹菁、戴海琦、李文虎和袁登华等四位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另外还有丁树良教授是基础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从博士学位的构成上看,2000年以前只有胡竹菁一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漆书青院长、戴海琦书记注意到培养博士生的重要性,从1997年起,书记先后送了罗照盛、文剑冰、邓湘云等自己培养的硕士出去攻读博士学位;以后的各届学院领导也先后送出童辉杰、郭斯萍、张阔、袁登华、唐日新、易芳、江波、刘明矾等年轻教师出动攻读博士学位。虽然这十一位教师中只有四位目前仍在我院工作,但学院发展过程中也先后引进了郑发祥、孙庆民、刘瑞光、张景、张凤华等五位博士进来工作,2004年后又利用我校拥有的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平台先后培养了董圣鸿、周骏、涂冬波、邱琴等四位博士,因此,目前心理学院24名专职教师中,有14人拥有博士学位(含4名博士后),占教师比例的58%(如果算上叶金辉、曾晓青、傅春江等在读博士,这一比例则是71%),远远高于学校的约20%的博士/教师比。
从科研水平上看,在2003年申报基础心理学博士点的申报材料中,1998-2002五年的时间中只有我校教师只有胡竹菁和戴海琦各一篇(共2篇)《心理学报》的文章,2005-2009《心理学报》发表文章16篇,自然科学基金2项,五年课题到账经费390.07万元,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另外,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刊登了一篇由何小清撰写的文章,该文对SSCI、A—HCI(1956-2006)收录论文20篇以上的大陆学术机构的排位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入围的72所学术机构中,江西师范大学以被收录32篇与华中师范大学并列第50名,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入围的学术机构。在这32篇被收录的文章中,有27篇是我校心理学老师于2000年之后所作的贡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心理学团队在整体上已经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从学科特色上看,经过十多年的博士点申报工作的推动,我校心理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戴海琦领衔的心理统计与测量省级教学团队在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等基础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心理测量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丁树良等在认知诊断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紧追国际前沿。在实践应用方面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人保部、卫生部、国家汉办研究课题近20项,项目经费达270余万元。
胡竹菁领衔的推理心理学研究已成为基础心理学研究的特色领域,《演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和《人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等专著是我国基础心理学有关推理与决策等领域教学和科研中的必备参考书,提出的“试题与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庆民等关于心理学理论与史的研究横跨中西俄,在国内独具特色。
(三)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2007年成立心理学院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心理学本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平台,已培养出含14名博士在内的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2009年心理学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2009年由戴海琦教授领衔,“心理统计与测量”获批省级教学团队。
在教材建设方面,2010年由戴海琦教授领衔,由分管副院长董圣鸿负责组织各种申报材料的撰写和录制,经过努力,《心理测量学》课程获批为江西师范大学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由戴海琦教授主编(罗照盛博士任副主编)的《心理测量学》教材和由胡竹菁博士主编(董圣鸿博士和张阔博士任副主编)的《心理统计学》教材,先后于2010年5月和7月由国家级教材出版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选定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推荐教材。这也表明我校心理学这两门课的整体教学水平已经得到全国心理学同行的认可。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在游海书记的支持下,学校从2004年起先后拨款300多万元用于心理学的实验室建设。该项工作由刘建平教授、董圣鸿博士和胡银泉老师具体实施。在他们的努力下,目前心理学院已经拥有实验室面积约1000m2,拥有128导ERP系统和便携式40导EEG系统,SMI眼动仪等价值500余万元的设备。学院实验室于2009年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心理学还拥有PsycARTICLES等多个外文数据库,和CNKI等多个中文数据库。在中小学、青少年心理学校、监狱、预备役部队等建立了近十个实践基地。
(四)《心理学探新》杂志越办越好
《心理学探新》是我国心理学专业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于1980年由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河南大学所创办,性质是心理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在20世纪80-90年代与《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通讯》(现名为《心理科学》)并列为心理学三大理论刊物。创办时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潘菽先生任主编,高觉敷、车文博、吕寿等先生任副主编。编辑部设在河南大学并于1980年出版发行了第1期(该刊于1981年出版发行了3期,与1980年出版的第1期合并为第1卷)。1993年下半年开始,河南大学将该刊更名为《心理世界》,其办刊性质由学术期刊改为科普期刊。《心理学探新》从1980年创刊至1993年第2期在河南大学出版发行了共13卷50期。
1994年下半年,经杨鑫辉教授向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申请并获同意后,在江西师范大学分管副校长邹道文教授,原教育科学学院漆书青院长、戴海琦书记的支持下,《心理学探新》经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审核,同意江西师范大学以内刊形式紧接原来的卷数和期数继续出版发行,由江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心理学会理论与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车先生与燕国材教授和李佛铨教授(时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等任顾问,杨鑫辉教授任主编。
1998年第1期开始,由于主编杨鑫辉教授已经于1997年初调往南京师范大学工作,主编的实际工作改由江西师范大学的胡竹菁博士担任并完成了当年的出版发行任务。
1998年12月,经多方努力,尤其是在时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邹道文先生的努力下,《心理学探新》重新获得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国际:ISSN1003-5184,国内:CN36-1228/B)。1999年4月18-21日,《心理学探新》杂志复刊后的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在江西师范大学(后易地井冈山风景区)举行,讨论并确定了该刊的办刊原则、主要栏目和审稿程序等,在1999-2002新一届的编委会中朱祖祥、车文博和杨鑫辉三位教授担任该刊名誉主编(后改为顾问)。主编由江西师范大学的漆书青教授担任,胡竹菁任常务副主编(2003年在漆书青教授退休后任主编至今),南京师范大学的叶浩生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莫雷教授任副主编以支持该刊的发展。
在上述国内一流心理学家的关心和支持,《心理学探新》杂志在再次获批正式出版号的十多年时间中聚集起包括莫雷、叶浩生、乐国安等中青年心理学家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的编委团队,其办刊水平在质和量上均出现非常明显的发展: 在办刊容量方面,《心理学探新》从2004年第1期开始由原来每期64页(四个印张)改为每期80页(五个印张);2006年第1期开始又改为每期96页(六个印张);2009年起由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在办刊质量方面,从1997年—2007年一直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2004年入选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在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资料影印刊物上也有较高的转载率,同时,该刊还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我们也可以从下列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给出的客观数据上更清楚地了解《心理学探新》杂志近几年在质量上的发展:
Web即年下载年份 总被引频数 影响因子 5年影响因子 他引总引比 被引期刊数
率 2008 441 2007 329 2006 227 2005 235 2004 176 2003 105 2002 89 2001 51 „„
总之,《心理学探新》复刊后,其办刊质量已经获得国内一流心理学家的高度认可,这也为我校申报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院与国外、境外的学术联系)
回顾我校心理学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得到熊大成书记、游海书记以及傅修延书记等为核心的各届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支持;也得到张厚粲先生、沈德立先生、林崇德先生、黄希庭先生、张华华博士等国内外一流心理学家的支持。我们的目标是,在学校的支持下,继续努力,争取在下一届博士点申报工作中,完成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并争取在近几年内将我校“心理统计与测量”的教学团队申请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0.779 0.586 0.416 0.44 0.481 0.34
0.897 0.776 0.556 0.573 0.543 0.035
0.97 0.98 0.97 0.97 0.97 0.981 0.9438 0.9608
254 205 139
95.4 79.3 43.9 43.9 30.3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 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 动机导致行为。因此, 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 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要实施有效的激励, 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特点, 满足其合理需要, 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高校学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需要有着明显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由于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 人们对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但是, 由于经济背景不同, 家庭条件各异, 使得部分学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的, 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调整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动机。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造各种机会、条件, 营造必要的环境,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作为青年学子, 往往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培养不同学生不同的成就动机, 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培养。
二、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以及公平理论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 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 如遵守作息制度, 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 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 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 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 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 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 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 因此更具积极意义, 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 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三、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 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 因此,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地位, 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 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 规定行为方向, 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 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 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 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 从激励理论出发, 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 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 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 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 学习兴趣广泛, 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 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 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 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 (静态) 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 (动态) 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 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 对于大学而言, 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使他们学会生活, 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 传播心理学知识, 应用心理学成果, 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 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 2004, 7.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7, 8.
[5]卡肖, 阿格尼斯.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5.
[6]车文博.人本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6.
【关键词】大学教育 适应 认知 情绪 意志
适应一词起源于生物学,后引入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和心理训练的基本目标。良好的心理适应性要求良好的心理机能,而心理机能可分解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基本的心理构成成分,本文即拟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分别讨论大学教育应实现的育人目标。
合理的认知
1.认知内容
认知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是人运用自身理性去认识环境,进而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自我认知是适应社会的基点。只有清楚了解自己的兴趣倾向、能力结构和性格特征,才能恰当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有效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学时期,学生接受着相同的基础教育,为同样的大学梦而努力,过着相似的校园生活,既缺乏自我认识的内部动机,也缺乏个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个性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大学身上。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充分尝试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挖掘,大学应当营造出一种包容自由、丰富多元、强调自觉的学习生活环境。
2.认知方式
联系系统的观点。以联系系统的观点学习知识才能积累富有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储备。才能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到其复杂性,形成关于社会理性的认识。
变化发展的眼光。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吸取知识才能始终紧跟专业前沿,保障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才能纵深地认识自己,顺利地悦纳自己,有效地提升自己。才能认识到其前进性,形成关于社会积极的认识。
包容开放的胸怀。以包容开放的胸怀接纳知识才能开拓眼界、拓展思路,实现对知识的创新。才能不断自我突破和充实。才能认识到其多元性,形成关于社会亲和力的认识。
健康的情绪
情绪是伴随着认知产生的对事物的体验与态度,是人运用感性经验促进理性认知和环境适应的心理机能。健康的、具有适应性的情绪应是平衡、稳定、积极和富有韧性的。
1.平衡。情绪是中枢神经的功能,只有保持中枢神经抑制与兴奋功能的平衡,才能保证情绪的正常,否则可能会引发失眠、抑郁、躁狂、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中枢神经活动的平衡来源于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熬夜、节食、不按时吃饭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对中枢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影响。因此,学校应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及课外活动时间表,加强宿舍管理和食堂建设,开设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和锻炼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节奏与方式,保障学生情绪的正常与平衡。
2.稳定。在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有机体神经系统和脏器系统的活动都处于相对正常稳定的状态,有利于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进行。稳定的情绪首先来源于生存、安全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获得的基本安全感。
3.积极。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增强个体的活动效率,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挫折,使个体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主要包含两个特质:相信自己和相信未来会更好。前者来源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被满足的信任感和效能感;后者来源于对环境中积极因素的敏感和关注。
4.韧性。韧性是情绪的复愈功能,是个体从消极情绪中自我调适恢复的心理品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能够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迅速有效地回归平稳状态,才能避免沉溺于不良情绪中不可自拔,进而发展为持久的抑郁心境,损害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消极情绪的调整恢复包括两个心理过程:接受和宣泄。
良好的意志
1.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基础是注意,将注意的某些品质引申泛化至人格层面就是意志的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促使个体将心中的所思所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自主:选择性是注意的品质之一,即面对纷繁庞杂的外界信息时,根据自身需要忽略掉不重要不感兴趣的刺激,有选择性地关注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使有限的注意资源得到高效的分配。将注意的这一品质引申至意志层面就是意志的自主性品质,即在作出决策时,根据自身需要果断抛弃次要的,选择最重要的作为行动目标,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律:集中性是注意的另一品质,即在嘈杂的环境中抵抗各种分心事物的干扰,将自身注意资源集中投入到当前的认知对象上,保持对当前任务的专注度。坚韧:稳定性是注意的又一品质,即个体主动克服认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注意力的起伏和波动,以自身毅力将注意资源持久集中在认知对象上,保证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
2.良好意志的培养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意志品质以积极的人生观为前提。人生观决定了面对人生的基本态度,相比享乐主义、悲观主义等消极放任的人生观,建设性的人生观更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性人生观的关键在于对生活控制点的认识。建立清晰的价值观。此外,价值观的明晰还依赖于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多种有利选择时,需要通过理性周密的分析进行权衡,作出取舍。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许燕:《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推荐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文化11-03
华东师范大学美国间谍10-23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11-01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哲学11-24
赴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心得体会10-14
华东师范大学行政规章制定程序规定11-17
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18年07-07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英语期末考试作文汇总07-11
2018年春季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学07-05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会章程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