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发展(通用9篇)
勇于创新 长效发展
作者:
来源:《时代中国》2008年第09期
人口问题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全国第四大直辖市的重庆,自开展这项工作三十年来,尤其是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强化依法管理、保障计划生育群众合法权益为重点,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市人口出生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38.34‰下降到2007年的10.10‰,总和生育率从4.33下降到2007年的1.51。根据测算,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少出生人口1800万人,按直辖前生育水平10年来少出生150万人,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人口素质全面提高
据重庆市统计局2007年6月发布的“全市科教文卫成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40.51万人,相当于1997年的4.8倍;高中以上文凭人口从1997年的11.5%增长到2006年的16.4%,科技人才增至6.98万名,科学家、工程师人数达到4.92万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人口指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新生儿死亡率由1997年的11.21%,下降到2006年的6.9%;孕产妇死亡率由1997年的每10万人死亡79.12人,下降到2006年的每10万人死亡63.51人; 人口死亡率由1 9 9 7 年的7.36‰下降到2006年的6.5‰;人均寿命从1997年的73.88岁提高到2006年的75.98岁。
人口计生工作步入依法管理轨道
直辖后5次修订《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健全完善了行政执法制度和工作规范,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坚决纠正和取消了各种保证金等乱收费行为。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建立群众举报奖励制度、维权投诉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和依法服务的新阶段。
技术服务体系正规化建设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连续数年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纳入“民心工程”,投入资金上亿元,“四级六层”技术服务体系(“四级”即:市、区县、乡镇、村(社)四级)初步形成。截至2007
年底,全市901个乡镇中,864个乡镇建有技术服务机构。形成了以市科研院为龙头,区县为骨干,乡镇为支撑,两级分中心为纽带的有机整体。每年对600万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免费生殖保健服务,70%的育龄妇女掌握了3种以上避孕方法,综合节育率稳定在90%以上,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率由直辖初期的60%左右下降到40%以下,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
“创优”工作成效明显
从2003年起,广泛开展了创建国家级和市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活动(简称“创优”),建设了一批基础工作全面、保障措施坚实、综合管理到位、服务功能齐备的先进区县。到2006年底,全市共创建国家级先进服务区县9个,市级先进服务区县7个。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2003年,市和区县计生委更名为人口计生委,增加了任务,增强了职能。为适应依法行政需要,设立了区县人口计生行政执法机构。乡镇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机构得到稳定和加强。加大了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在全系统开展了专业知识轮训,受训率达100%。全系统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70%,高级职称100余人,中级职称400余人,具有执业资格1300余人。狠抓行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先后有140余个集体、330余名个人受到国家部委和市政府表彰。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2000年以前,以实现计划生育“三为主”为抓手,奠定了发展基础;从2001年开始,用项目管理方式对重点、难点工作开展单项改革试验,推动了综合改革进程;近年来通过“创优”,全面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通过改革创新,推进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在工作目标上,实现了从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问题转变;在工作手段上,实现了从单一依靠行政命令向采取法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综合措施转变;在工作效果评价上,实现了以追求政府满意为主向人民群众满意为主的转变。
新思考 新对策
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人口分布不理想等因素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人口环境,在重庆市人口计生委,潘晓阳主任结合当前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谈了他们在新时期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新思考、新对策。
首先,潘主任用“基本国策、基本民生、基本要素”三个词来概括人口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对此,市人口计生部门正力求通过深入学习讨论,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潘主任强调,针对当前部分人口计生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沿用过去简单的、强制性的手段推动工作,陷入“老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要通过开展大讨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和人本意识,用创新的思路和方式,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通过大讨论,找准人口发展的难点,抓住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矛盾。人口计生工作重在统筹,难在统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涉及领导认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干部素质、经费支撑等诸多问题。必须立足这些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推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进程。要树立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人口”观念,摒弃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狭义观念,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在谈到如何抓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时,潘主任着重指出,要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必须落实三个方面保障:
一是决策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人口问题定位的决策至关重要。人口问题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树立抓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直接推进社会事业进步的观念。只有如此,才能把人口工作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才能做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才能做到人口工作与经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二是制度保障。要健全一整套规范性制度,保障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障人口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纳入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察和“一票否决”范畴;保障各部门在制定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时,坚持有利于人口计划生育的原则,防止“政策倒挂”。
三是政策保障。计划生育群众自觉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民生政策时,理应让计划生育群众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奖励扶助和优惠优待政策。通过利益导向,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促进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关键词:清洁生产途径,程序与步骤,长效发展机制
一、清洁生产主要途径
1. 合理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低能耗和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清洁生产技术, 扩大利用范围, 促进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2. 原材料有效使用和新能源、产品替代:
原材料是工艺方案的出发点, 合理选择原材料是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的关键因素。以无毒、无害或少害原料替代有毒有害原料、改变原料配比或降低其使用量、提高原料质量、采用二次资源或废物作为原料、替代稀缺短缺资源的使用等。清洁产品包括:改革产品体系、产品报废的回用、再生、产品替代、再设计等。
3. 生产工艺技改,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
工艺是从原材料到产品实现物质转换的基本软件。设备的选用由工艺决定, 是实物转换的基本硬件。可包括:简化流程、减少工序和所用设备、减少开停车次数、装置大型化、优化工艺条件、开发新工艺、新设备等。
4. 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本特征是不改变主体流程, 仅将主体流程中的废物加以收集处理并利用。内容包括:废物、废热能量回收, 流失的原料、产品回收, 闭路用水循环或一水多用, 废物分解处理或复用于生产流程。
5. 科学管理, 减少物料流失和各种浪费:
运行操作和管理的科学化, 可以有效预防因管理产生的污染。改进操作、加强管理通常是最优先考虑的清洁生产措施。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改进物料储存方法、加强物料管理、消除物料的跑冒滴漏、保证设备完好等。
6. 污染物净化处理和最终处置:
污染预防并不排除末端治理的必要性, 作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最后有效手段, 末端治理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的程序与步骤
1. 提高意识, 优先实行: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 2004年《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颁布实施,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 清洁生产实施纳入法制化轨道。山西三维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于2005年成立企业清洁生产领导组, 全面推进公司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同时借助报纸、局域网、电视、版报、例会、专题工作会议等各种形式不断开展清洁生产知识宣传和学习。
2. 积极主动, 先易后难:
山西三维集团公司清洁生产工作从提高意识入手, 通过宣传培训使清洁生产意识贯彻到企业全体员工。2005年开展首轮清洁生产审核, 对企业排污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 贯彻“边审核, 边实施”的原则, 共提出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203项, 中、高费方案28项, 方案实施率达80%,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基础上, 提交《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报告从审核准备、预审核、审核、方案产生筛选和研制、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计划与实施、持续清洁生产等方面对公司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2006年4月公司被评为国家环保总局-陶氏化学公司清洁生产示范合作项目优秀试点企业。2012年公司实施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 对公司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再次评估, 提出清洁生产方案39项, 方案实施率达85%, 体现了环境管理机制创新和环保技术的科技进步,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
3. 持续实施, 全面提升:
持续清洁生产的目的是使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长期、持续地推行下去, 发展循环经济, 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使企业永续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山西三维集团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手册和管理制度, 把清洁生产审核成果纳入企业日常管理轨道, 形成制度, 同时建立了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
三、建立企业清洁生产长效发展机制
1. 清洁生产审核:
企业应适时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全面调研评估企业当前的清洁生产水平, 结合同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找出差距, 以便针对性改进。。积极利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产生的资源, 组织有效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持续清洁生产, 保证清洁生产在企业长时期内取得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清洁生产途径应用:
清洁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水平的提高, 将会出现更清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 因此清洁生产是个持续改进、永不间断的过程。从污染预防的角度看, 因清洁生产优于末端处理处置方式,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予以积极鼓励。
3. 清洁生产长效发展机制建立:
清洁生产审核为清洁生产长效发展机制提供良好的资源:组织上, 成立清洁生产领导组, 负责全面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人员配备上, 相当数量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成为清洁生产持续实施的有效保证;技术上, 经过审核形成的技术积累为后续清洁生产工作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意义
企业清洁生产长效发展机制的建立, 打破了单一依靠清洁生产审核支持清洁生产的弊端, 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为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提供发展机制框架。由于产品设计的改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减降或消除、工艺设备的优化、管理的改善等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为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提供动力支持, 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清洁生产政策法规汇编,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
[2]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
由于新疆的伊犁地区处于海拔相对来讲比较高且离海较远,天气干燥的地区,所以这个地区的经济作物栽种需要通过灌水来辅助生长。灌溉技术是指在田间地头通过一些方式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的过程。目前灌溉技术有很多种,要根据当地的特点来选择灌溉方式。灌溉方式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等方式。
随着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地面灌溉虽然也得到了完善与提高,但是在节水上没有很大的提高;膜上灌是近几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灌溉方式,通过地膜铺盖的方式将水引入作物中,此种方式简单且应用起来成本低,效果好;喷灌适用于平原和山丘位置的旱地浇灌;滴灌是目前最为节水的灌溉方式之一,利用塑料管直接将水送到每一棵农作物根部,达到了水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2.新疆农田水利灌溉中出现的问题
2.1水利设施不够完善 新疆伊犁地区的农田灌溉设施很大一部分都是很久以前修建的,使用年限较长,很多设施性能已经老化,失去了使用价值。面对这种状况,伊犁地区也修建了小型的灌溉工程,但由于是农民自行修建的,缺少技术含量,设施的利用效率低。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利用水库来对农田进行灌溉,但是此种方式不适合伊犁地区。因为此地区处于高原且非常干旱,人工修建的水库少,很难满足旱季时农田的灌溉需要,使得新疆伊犁地区的农田灌溉用水处于缺乏状态。
2.2农田的灌溉渠道淤泥严重 在对农田进行灌溉时,为了确保灌溉的通畅性,一定要保证渠道没有淤泥堆积。由于投入资金较少且受到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很多灌溉渠道都是土制的,再加上没有进行维护清理,使淤泥在常年的堆积下堵塞灌溉渠道,严重影响了灌溉效率。
2.3对农田灌溉的投入不足,管理也很薄弱 农田水利的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实现资金支持和管理的长效和常态化,否则,一旦农田水利工程出现问题,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
3.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措施
3.1对工程措施进行分析 通常工程节水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农田的灌溉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在灌溉过程中因渗漏而造成的浪费;利用科学技术对灌溉设施进行建设,例如对滴灌、喷灌等设施的建设来代替传统的灌溉技术;建立蓄水池,保证有充足的水源,如建设水窑、水池等蓄水设施。
3.2对农业措施进行调整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种植过程中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作物进行覆盖,避免因蒸发而减少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常用的覆盖方式有秸秆覆盖、塑料膜覆盖等;对农作物使用化学保水剂,促进农作物对水源的充分吸收,减少蒸发,与此同时推行节水灌溉制度以及他耕种技术等。
3.3对农田灌溉加强管理 有好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调整灌溉水的价格,强制性地促进人们灌溉时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帮助人们形成节水习惯;制定出节水灌溉的制度,在制度的指导下进行农田的灌溉,最后达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设立基础节水灌溉组织,并完善节水规章制度,落实节水灌溉的责任,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大力宣传节水灌溉知识,在群众中普及节水的观念,真正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
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科室 龚元光 向朝东
四川省宣汉中学位于大巴山南麓,2004年被验收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素有“巴山深处桃李园”之称。学校现有1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00人。其中,高中教学班78个,学生5400余人;初中32个教学班,学生2200人。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专任教师365人。2006年,学校被首批确立为“达州市校本教学研究基地校”
近年来,我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无论是教学班数,还是学生人数,三年来都翻了一番。师资配备数量激增,年龄、教龄年轻化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高中专任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72.3%,其中2003年以来陆续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新教师和从县内其他学校调入的优秀的初、高中教师,占现有高中教师总数的58%。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输入,无疑为学校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师资数量的增加,加之新课改的实施,也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通过整合资源,营造环境,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培育合格师资,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推名师,育名品(优生),铸名校——成为了我校自身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面对问题,2004年学校调整思路,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先导工程。提出了“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策略,并创造性地从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实际现状出发,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一套有效推进校本教研的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地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使宣汉中学的校本教研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涉及面很广、内
会,勤奋刻苦,打好知识基础,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服务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励志笃行”是为做到“厚德勤学”所应有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励志”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具有崇高远大的志向,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体现出每个宣中人对国家、社会所应负的责任。“笃行”即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去践行“厚德勤学”。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以办学理念作指导,审视这些制度是否能够从机制上引导和改进学校的教研工作,在制度的规范和导向下,使学校的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的常态,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2、上下结合产生制度。制度的建立,不在于“卡教师”,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一个制度的产生,既要符合上级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要求,又要符合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够得以全面实施。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讨论,几经修改,最后形成文本。
二、创新管理机制,务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能说有了规范依据的文本,如果不对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文本也就成了摆设。我们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追求务实的校本教学研究。
1、构建“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得到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首先,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都分包了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
为使校本教研形成规范,学校统一制作了实施手册,即《教研组长手册》《备课组长手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青年教师成长记录》《专题研究登记表》《课题研究进展登记表》等。这些《手册》,既对教师校本教研给予了导向,又有利于检查目标的达成。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们认为,开放校本教研形式,选准校本教研内容,是推行校本教研的关键。
(1)有效的教学反思。
为使教师的反思日常化,并提高其反思能力,我们提出了“八个一”(学、记、听、思、讲、编、读、研)的校本教研要求,即:学,每周学一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文章;记,记好每周的教后记;听,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思,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提出一条教学建议;讲,每学期主讲一次高质量的公开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一般教师上研究课);编,每学期编拟一份标准评价试卷;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研,每学期写一篇研讨论文。对青年教师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上述“八个一”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每期做至少两个案例分析,每期写一篇成长叙事,每期至少上交教育教学故事两篇。
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通过反思、研究,观念不断地更新,教学行为不断地改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教师体会到了反思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于是很多教师成了自觉反思者,有的还养成了每天记教后记的习惯。学校为此在校报《今日宣中》上辟出了专版,每期刊登教师的教学故事、成长叙事,并编辑出版了《来鹿教育教学故事》系列文集等,让教师们在分析和解剖自己时,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2)落实同伴互助。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落实集体教研。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我校的集体教研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集体说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信息交流、经验交流、问题会诊、课改沙龙、专题
广泛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我们统一规定了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评议公开课坚持了“123”评课机制,即,“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出课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三条可操作性建议”,有效地克服评课时只唱赞歌不谈问题的评课形式;规定了各职级教师公开课展示的责任,明确了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不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了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了共同提高和进步。
开展专题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包括研究课、说课、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等)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每期活动达数十次。如:初一数学组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初二数学组的“专题复习策略”等,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推广“五段式”案例研究经验,即采用“个人设计(集体研究)——个人(选人)执教——总结反思、集体再创——再次(换人)执教——总结反思”的方法,以案例为载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开展小课题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开展几次教研就能全部解决,我们便引导教研组将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开展较为规范的研究,实现教研内容的系列化,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针对课堂教学的、能够在一学期或一年内完成研究任务的,我们就按照《四川省宣汉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立项为校级课题或专题;研究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就推荐市、省级立项。目前,全校有专题46个,有校级课题26个,市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其中省普教资助金项目1个。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专)题,个个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山区城镇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策略研究》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获四川省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获四川省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
(3)注重专业引领。
学青年教师过关考核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奖励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成果奖励规定》等相关细则,对照目标,逐项统计,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优秀教研组、先进备课组、教研先进个人、“人梯奖”一、二、三等奖,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予以表彰。对做得好的,广泛宣传;做得差的,通报批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着手纠正。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存入教师的业绩档案,纳入教师的评先选优、考核、晋职晋级之中。
三年来,我们运用评价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了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教研组之间、各备课组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营造出了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
再次,激扬先进,推出名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不定期地选送上级进修,进行培训。三年来,先后有18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24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168位教师参加了市县级培训。通过培训,有31人成为达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7人成为宣汉县兼职教研员,12人成为宣汉县学科带头人,12人成为宣汉县课改实验学科指导组成员,8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17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78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四、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的制度保障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才能使校本教研持续、健康地发展。
首先,环境保障。为了使教师有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领导不遗余力为老师创造条件。不仅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而且构建了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每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大学以前,学生多是在家长的安排下进行活动,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进入优秀的大学。在步入大学后,家长的约束和强制消失,面对外界诸多诱惑,意志不坚的学生选择了潇洒过日子,睡觉、上网、打台球,是不亦乐乎。于是,高校俨然成了休息与享乐的所在,而不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地。在新生入校时进行职业教育,使他们明白社会生活的艰难性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形成“一入校即着手”的初始引导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不仅能够取代家长施加于学生身上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内化到学生的意识当中,使学生在无人监测的情况下也自觉主动地学习,为树立良好的学风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2建立“因年级而异”的全过程辅导机制
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认识,对学校的生活有规律地把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龄段分层次进行职业相关辅导,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级总体特征。一年级重在让学生明确大学的意义及进行总体设定。学生甫一进入大学,对于学校的一切是新奇的`也是茫然无头绪的,对于大学生活的意义更是不甚明白。这时候,学校相关组织和教师的角色就是通过组织专题性的课堂或活动,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全面了解,对大学的意义进行领悟,对自己的未来形成总体的一个设定,当然,这个设定可能不是很准确,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进行调整,但这个设定是必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此外,也可以进行朋辈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心灵的带动,或者可以是同年级之间的互相借鉴。有了学习的方向,自然也就有了进取向上的学风。二年级重在了解专业的价值及制定具体的行为计划。在一年级的专业统一教学之后,二年级开始细分方向。此时,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确方向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自己总体职业目标的价值,继而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在校行为,避免无意义度过青春。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讲座,对学生在专业方向的认知及职业生涯规划做统一指导,也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人辅导,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在对专业方向有了充足的认识并且制定详细计划后,学生就会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及活动,并积极自我约束,如此,便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潮。三年级重在深入规划或者依据事实情况适当做出调整。经过了两年认知的丰富,学生对专业和自己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再也不是初入大学校园时的一无所知随大流,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更进一步的规划或者是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此时,学校和教师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客观分析现时的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在成千上万的职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基于对自我、社会细致分析的定位基本是准确的,是对自己未来的一个总体预测及安排,虽然由于社会的突变也可能有更改或疏漏。找准了自己的社会位置后,学生就会致力于研究文献和研究,以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毕业设计,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好的基础,而不是在东拼西凑中剽窃他人的学术思想,于是,便可形成求真务实的学风。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要有始有终,教师还必须在学生毕业前夕对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的得与失进行总结,审视自己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是否有所助益,以在后来的工作中做出改进,并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疏导,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社会的客观条件毕竟还是形成约束,在就业时会遇到与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相悖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职院校一般在三年级进行,本科院校则集中于四年级。对于工作的总结,有利于塑造反思自省的优良风气;对于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困境,又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丰富,形成不断学习的风气。
3.3建立专业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未来,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都举足轻重。所以,不能仅依靠一门课程、一场讲座或个别几个教师就草草了事。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高校需予以高度重视,发挥任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多方作用,并且联系企业高管和职业从事发展规划的专家,积极引进人力资源,建设职业发展引导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系统管理机制。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任课教师需传递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意义,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方法;辅导员可以通过访谈、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专业课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的知识技术及价值。企业高管可以使学生明确为从事相关职业自身必须具备的素质,以职业生涯发展引导为职业的专家可以把校园生活和社会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在校园中可以进行的入职前准备。高校可以建立专业教师队伍,为引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保障。专业教师队伍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非专业教师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对于专业性的教师队伍,学校还应该建立系列管理机制,比如评价、奖惩、晋升等。对于教师的有效管理可以促进教师作用的高度发挥,使得其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尽职尽责,从而使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更加准确细致,这对形成良好学风具有促进作用。学风是无形的荣誉。以职业生涯发展引导为目标,强化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优秀学风的形成。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机制,是进行学风建设的有效手段。高校可以以此入手,整顿不良学风,提高学校声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不断提高“五率”工作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通过抓活动,促效能,切实解决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质量提升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形成“抓学习引领发展,抓投入保障发展,抓改革促进发展,抓项目带动发展,抓管理服务发展,抓队伍支撑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工作目标
(一)提升局机关办事效能,改进工作作风。
(二)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抓好民生实事,完善民生服务体系。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保障质量。
三、工作内容
(一)围绕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抓好教育重点项目。认真落实市区中小学网点规划和做好教育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积 1
极实施教育园区建设,大力实施校安工程。重点抓好渝水五小、渝水六小和二化安置区小学教育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加强对项目进展情况的调度,对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监督考核,确保项目建设安全、高效,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渠道,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
(二)围绕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推进工业化方面,着力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对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推进我区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办学,并形成制度化,联合办学。在推进农业化方面,充分利用职教中心、农村中小学资源,把农村职业学校办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民创业致富的本领。大力实施好“蓝领工程”,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三)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抓好教育园区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渝水区人民政府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校创建活动,组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宿制学校建设、新农村卫生校园等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
件和师生生活条件。抓好我区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工作;继续抓好人和塘上小学教学楼、北岗中学教学楼、罗坊下山桥小学食堂及学生公寓、良山二小、界水中学教师公寓等项目的续建工作;抓好仙来学校、珠珊中学、良山一小搬迁工作,五小、六小建设工作和四小扩建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探索“城校带农校”、“强校帮弱校”等办学模式,做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尤其是城郊结合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辐射与拓展。
(四)围绕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着力抓好教育民生工程。一是重点抓好2011年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义务教育“大班改小班”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城镇学生“大班额”分流问题;落实城乡公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改善乡村教师居住条件,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补贴。二是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按照国家和省里统一要求,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机制和制度,切实使国家出台的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三是认真解决好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儿童接受较好教育的政策,努力让每个孩子同在蓝天下快乐成长。
(五)围绕创建最优教育发展环境,着力改进机关作风,深化教育行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创优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着力创建优质高效的教育政务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氛围。一是狠抓机关作风转变。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强化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教育系统效能监测机制、效能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和效能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等。二是以“创先争优”为载体,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心连心”、“双联、双帮、双建” 关怀活动、百所学校手拉手共建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整体形象;以师德师风主题教育为抓手,着重开展“三赛三争三比”活动(在领导干部中赛管理育人,争当最佳公仆,比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在教师中赛为人师表,争当优秀园丁,比勇于奉献、勇于创新;在教职工中赛服务育人,争当优秀员工,比服务教育、服务师生的态度),进一步深化教育行风建设,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三是继续加大投诉受理和查处力度。加强基层和群众对教育问题投诉的督查督办力度,公开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严肃查处影响机关效能、危害教育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严禁对基层和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比、乱培训;严厉查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办私事和“吃、拿、卡、要、报、占”的行为,维护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发展提升年活动长效工作机制重要性和必要
性,切实增强执行、长效机制各项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确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增强执行长效机制各项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长效机制高水平、高效率的运行。
2、加强领导、履行责任。各校要围绕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或相关的实施方案。各校要将制度编印成册发给每一位教师,保障学校管理制度完备、照章办事、执行有力。切实加强对确保长效机制制度运行的领导。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岗位责任制,层层落实,务见成效。
3、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各校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健全完善、丰富发展长效机制的各项制度,避免制度的保守和僵化。要加强学校内部的交流和第三方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研究机制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用制度来及时总结、强化巩固长效机制所取得的成效。
4、注重总结,巩固成果。2011年是发展提升年年活动的开端,是进一步规范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端,建立长效机制就是要求学校做到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达到促进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目的,各校要善于借鉴先进学校的典型做法,提高自身水平,要不断积累和完善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并提炼成特色,为实现提升的长久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院于2010年7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家庭病房”的病区, 发展到今天所有家庭病房均完成改变护理工作模式, 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优质护理覆盖100%的家庭病房, 并在门 (急) 诊等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方法: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院长挂帅的“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领导小组, 制定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 全院动员, 统一认识, 积极协调和动员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有效地推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 (2) 改变护理工作模式:a.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分级护理制度, 做到患者分级, 护士分层。每位责任护士均负责6~10例患者, 既强调高年资护士对危重患者的管理, 又强调人人参与生活护理。b.落实“床边工作制”:每个科都配备了多动能护理车, 让护士的工作站具有可移动性, 实现护士常态情况下在家庭病房或患者身边工作的工作方式。c.简化护理书写: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 遵循责任、安全和简化的原则, 实行实时床边动态记录。大大减少了护士用于记录的时间, 使护士有更多时间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 (3) 更新服务理念, 丰富护理服务内涵:a.根据《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要求, 细化工作标准, 规范护理行为,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把关爱患者、感动患者、温馨服务贯穿到护理全过程。b.强调人文关怀, 运用专业知识和采取多种措施丰富服务内涵, 充分体现专科特色, 为患者提供感动服务。c.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多个病区建立病友沟通园地, 公示护理服务理念, 服务承诺。d.在门诊、家庭病房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门诊提供优质的咨询、导诊服务, 对患者做到十主动。家庭病房实施特色护理, 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宣教知识内涵, 建立短信平台。e.开展延伸服务, 对出院患者常规随访或专科随访。 (4) 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及落实保障措施:a.落实《护士条例》, 保障护士合法权益,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实现不同聘用方式间护士的同工同酬, 提高了值班人员夜班费。b.完善绩效考核, 建立优先临床的激励机制, 向护理工作量大、风险高、技术性强的岗位倾斜。c.完善后勤支持保障系统, 将时间还给护士, 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 (5) 落实护理管理职能, 提高护理质量:a.合理调配护士: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开展APN排班模式, 增加高峰工作段、薄弱时间段人员、提高各班人数和技术力量的均衡性, 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b.创先争优, 树先进典型, 提升护理服务品质。举办“我为优质护理服务添风采”为主题的晚会, 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让护理人员分享人文关怀的感人事例, 达到相互感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定期举办院内优质护理服务经验交流、分享会。
评价方法:按照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 采取暗访、不定期检查、现场点评等多种形式开展检查。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单因素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组间单因素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实施后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 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惠民工程[1],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水平[2]。
本次研究显示,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提示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 其中通过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是关键。实行护士分管床位, 全面履行护理职责。实行床边工作制, 节省了护士走动时间, 护士有更多时间留在家庭病房照顾患者, 为患者提供更多、更细致的护理服务。运用科学管理, 保证临床护士合理配备,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护士培训制度。
综上所述, 加强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改革临床护理模式,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 丰富护理服务内涵, 加强护士队伍科学管理, 调动护士积极性等是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注:与实施前相比, *P<0.01。
注:与实施前相比, *P<0.01。
参考文献
[1]乌转英, 孙亚莉, 王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家庭病房”的实践与效果[J].吉林医学, 2013, 34 (5) :933-934.
长效机制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
朱中一:至少还需要五年
之前有媒体写我在博鳌论坛上说“调控长效机制3个月内出台”,这是误读。现在的确有一份关于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草案正在形成,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住建部、国土部、财政部等部门都参与起其中。
这个草案在未来几个月时间内,会逐渐清晰起来,具体来说,就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段时间内。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可能会提出原则性、方向性的东西,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进一步细化。
但是,这不是长效调控机制的出台时间。要出台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系统有效、成熟定性的长效调控机制,还需要至少五年时间。因为长效机制会对现有的财税体制、土地政策、金融体制都会有所改革,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螺旋上升过程。
王珏林:基础工作正在推进
依照过往经验来看,现在谈具体实施时间还为时尚早。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大基础性工作已初露端倪,即房产税试点扩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三大方面将为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奠定新格局。
房产税暂时还是会以试点的形式推进,预计一些东部一二线经济发达城市将成为新的试点,当前仍处于获取经验的阶段;住房信息联网则是早晚的事,现在关键就在于其他的配套改革能否推出,以保证住房信息联网的早日形成;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则是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中的最重要一环。这项工作意义巨大,工作量也非常大,很可能设立专门机构负责。
长效机制将围绕着怎样的思路制定?
朱中一:和城镇化思路一致
房地产调控的改革的内容,和城镇化的思路是一致的、相互配合的,许多内容是交叉涉及。比如,城镇化发展中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这些都是房地业行业改革的重要命题。
从土地供应角度来看,释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同地、同权、同价”问题,可以扩宽土地渠道,增加工地规模,有利于改善住房用地供应紧张的现状,从而平抑地价,影响房价。
顾云昌:不再围绕房价打转
长效机制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的发展,第二要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现在我们说起房地产调控,总是狭义地解读为要控制房价、打压房价,这是不对的。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不是打压房价,而是建立完善健全的住房体系。
长效机制的出台,是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伴随的。短效机制是应对变化的市场情况,出台短期的政策,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控;而长效机制着眼于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才能实现。在目前的调控之下,房地产市场情况依然出现明显的波动,深层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没有到位。这是本和末的区别。
这份神秘的长效机制草案,能否实现“去行政化”的调控方向?
朱中一:限购、限贷不能退出北京
调控权力可以更多的下放给地方政府,全国各个城市市场差异非常大,区域性市场特征明显,“一个药方管全国”不适合。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它的市场吸引力是全国范围辐射的,房价上涨动力很足,社会预期很高,所以限购、限贷的行政调控手段对于北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北京要着重增加土地和住房的有效供应。从行政调控手段到长效机制,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过渡、适度的衔接。
王珏林:法制是根本
到底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成为长效机制呢?虽然这是一个“综合拳”,但只有法制,才是最根本的长效机制。
政策调控的力度再严,持续时间再长,说到底还是阶段性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个政策实施时间久了,效果自然就会弱下来。而这种“救急”的政策办法,多也是针对缓解当时的市场供求矛盾,治标而不治本。
构建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企业的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坚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是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正加快由传统国有企业向新型国有企业转变。在此过程中,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着如何适应和不断加强改进的课题。企业党组织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找准着力点,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切实履行好自己作为党在国有企业的基层组织的责任。
近年来,特别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安庆石化党委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并根据企业的特点,以“推动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为出发点,提出了党建工作“基础在一线,稳定在一线,保证在一线”的工作理念。通过围绕“三个在一线”建立健全先进性长效机制,使企业党建工作牢牢扎根于基层,为企业改革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保证。
置型党支部;对离退休职工党员则以楼栋为单元设置社区型党支部。通过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保证了生产一线党的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均正常有序地开展。同时,对生产一线党支部的工作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原来由车间承担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被划入党支部的工作内容。党支部一方面要抓好党内活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党内组织制度落实、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党支部自身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班组日常管理,包括班组核算、岗位责任制落实、“五大纪律”监督管理、直接作业环节安全措施落实、员工请销假、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工作,从而使党支部的工作与基层管理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适应一线管理需要,配强支部书记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是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公司党委根据扁平化后基层党支部设置的实际情况,提出基层党支部书记“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的配备原则。装置型党支部书记一般兼任行政职务,如作业部综合组副组长,但主要工作在装置。作业区型党支部书记一般兼任作业区主管,在规模大、生产任务重、区域广、职工和党员人数多的作业区则另外配备专职行政主管,党支部书记也可兼任作业区副主管。按照兼职必须称职的原则,装置党支部和作业区党支部的书记在开展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还要配合作业部做好所在装置或作业区的综合管理工作。公司党委慎重选用基层党支部书记,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懂生产、会管理的同志选用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同时,不断加强基层党政干部的双向交流,使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党政两方面工作都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