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共10篇)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①、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②、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③、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④、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4、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非0自然数。2、12÷2=6,我们就说12能被2整除,也可以说2能整除12.12是2的倍数,12是6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如果a÷b=c(a、b、c是非0自然数),那么a就是b、c的倍数,b、c就是a的因数。3、4×3=12,4是12的因数,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
4、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的倍数,也是b的倍数。
5、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6、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自然数相乘或整除的关系中产生的。
7、找因数的方法:列乘法算式,从1开始,想哪两个整数相乘得这个数,一对一对地找。
8、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9、1的因数只有1,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因数都是它本身。
10、除1以外的整数,至少有两个因数。
11、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1,也就是说1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12、找倍数的方法:列乘法算式找,用这个数分别乘1、2、3、4、……。
1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1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相等,都是它本身。
15、如果两个数都是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差)也是这个数的倍数。
16、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17、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18、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比如:0、2、4、6、8、……,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比如:1、3、5、7、9、1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19、偶数可以用2a来表示,奇数可以用2a+1来表示,相邻的偶数和奇数都是相差2.20、整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整数,它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1、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比如:10、20、30、……。
2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3、同时是3、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24、同时是2、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25、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26、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27、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一个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28、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1个因数。
29、整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3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只有2.31、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
32、偶数±偶数 =(偶数)
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
偶数×任意一个整数 =(偶数)
1. 因数与倍数
(1) 学生能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并且在一个整数除法中(没有余数)准确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12
(2) 学生能够掌握利用一个一个去除以的方法去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能不漏不重复找完。例:12的因数有:1,2,3,4,6,12
(121=1212)
2的倍数:2,4,6,8……
所以,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学生要熟练掌握找因数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分数这节内容找公因数打下基础
2.2,3,5倍数的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个位上是0,5的数是5的倍数
(3)各个位上的数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能够在理解定义基础上能够判断出一组数哪些是2,3,5的倍数
(4)奇数和偶数: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即为偶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剩下为奇数。换句话说:自然数中,不是偶数就为奇数
3.质数与合数
(1)理解质数与合数定义,例:7因数:1,7例:12因数:1,2,3,4,6,12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注: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学生能够牢记背熟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考试中常会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测试
(3)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之和是奇偶数问题,这有两种方法进行判断,一种熟记它们相加为奇还是偶,一种方法将它们个位相加,若为0,2,4,6,8则为偶数,否则为奇数
在填空题综合题中常会考到给你一些数判断哪些数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所以,学生要能够熟练掌握并准确判断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知识点
1. 因数与倍数
(1)在被除数除数=商的算式中,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1:123=4中,哪个是倍数,哪个是因数?
分析:12是被除数,因此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
(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这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倍数方法:用这个数去乘以1,2,3,4……分别所得的积就为这个数的倍数;因数方法:用这个数从1开始去除,看哪个数可以除以后没有余数,则除出来的商和除数就为这个数的因数,当重复出现因数为止。
例2:找18的因数和倍数有哪些?
分析:18的倍数:18=18,18,可得到18的倍数有18,36,54,72……;18的因数:18可求出18的因数有:1,2,3,6,9,18.
解:18的倍数:18,36,54,72……;18的因数:1,2,3,6,9,18.
总结: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2.2,3,5倍数
(1)2,3,5倍数的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个位上是0,5的数是5的倍数
(3)各个位上的数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就是3的倍数
例3:判断下列各数是2,3,5的倍数:6,8,15,35,39,78,108,270,335,
分析:根据2倍数的特征有:6,8,78,108,270
3倍数的特征有:15,39,78,108,270,
5倍数的特征有:15,35,270,335
(2)判断奇数、偶数方法: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即为偶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剩下为奇数。换句话说:自然数中,不是偶数就为奇数
例4:判断3,5,6,23,34,57,66,294,300
分析:2的倍数即为偶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6,34,66,294,300,剩下即为奇数
解:偶数有:6,34,66,294,300;奇数:3,5,23,57,
3.质数与合数
(1)判断一个数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就找这个数的因数;若这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因数,则为质数;反之,则为合数(注: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例5:1,2,6,7,24,39,41,87,91,99
分析:通过找每个数的因数方法可知,只有1和它本身的因数的数有:2,7,41,91;合数是除了1和它本身的因数外,还有其他因数,故有:6,24,39,87,99
解:质数有2,7,41,91;合数有6,24,39,87,99;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之和是奇偶数判断方法:若相加和个位为0,2,4,6,8则为偶数,否则为奇数
例6:求下列算式相加之和为奇数、还是偶数?
① 23+87②89+102③287+945
分析:第①②③算式和的个位分别为0,1,2,故可根据奇、偶数判断的方法判断和的奇偶数
解:和为偶数是:①③;和为奇数:②
练习1:找出48的倍数和因数有哪些?
练习2: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12和6(2)28和7(3)13和1
练习3:下面各数,哪些是2,3,5的倍数?
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0,210,54,216,129,9231,9876543204
练习4:判断下列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3417152320
433951789099
练习5:判断下面算式中相加之和是奇数、偶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流程:
第 九 课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师:同学们,周六老师回老家的时候,在邻居小明家发现了一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说,师板书:
有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师:你能把隐藏在图中的信息找出来,说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身边的资源,创设了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了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一)、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1、每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随机回答:220.5÷3=73.5(千克)生2、3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随机回答:220.5÷7=31.5(千克)生
3、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生3提出的问题。师板书: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请同学们默默地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环节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三、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1、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师:想不想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列出算式,最后带着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好、用的方法多,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小组讨论等方式,从而实现让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交流方法,归纳整理。
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遇到问题及时询问,并帮助解疑。
3、确定算法,解决问题。第一种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派代表展示你们研究的成果?
师:提一个小要求,请台上的同学说想法,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生说算式,师板书: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A:生说算式和想法。B:师提升:从已知信息出发,根据3头奶牛共产奶220.5千克,用220.5÷3=73.5(千克)求出每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然后再根据一周有7天,用73.5÷7=10.5(千克)求出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C:指名学生说。(一到二人),然后同桌互说。
D:你能列出这种想法的综合算式吗?生说,师板书算式。
220.5÷3÷7 =73.5÷7 =10.5(千克)
师:他讲明白了吗?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师生评价)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二种方法:
生说算式,师板书: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A:生说,(算式和想法)。B:师提升:从已知信息出发,根据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用220.5÷7=31.5(千克),求出3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再根据有3头奶牛,用31.5÷3=10.5(千克)求出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C:指名学生说。(一到二人),然后同桌互说。
D:你能列出这种想法的综合算式吗?生说,师板书算式。
220.5÷7÷3 =31.5÷3 =10.5(千克)
师:他讲明白了吗?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师生评价)[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及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4、梳理思路,回顾反思。A:找异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用两步解决问题的;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步解决的问题不一样。)B:引导回顾。师:大家来看,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的什么,这正好是刚才大家提到的一个问题;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求的是什么?这又跟前面哪个同学提的一样?
C: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能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2种方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师:解决了奶牛产奶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提高了呢?想不想来试一试?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师点课件出示练习题。
生独立完成,师期间巡视指导。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学生谈收获;
2、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如果你每一天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六、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黄牛重0.35吨,这头大象的体重是黄牛的多少倍? 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订正,师点评。2.一条高速路长336千米。一辆客车3.2小时行完全程,一辆货车用3.8小时行完全程。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
生完成,订正,点评。课堂检测B 1.田爷爷的报摊昨天收款230元。昨天卖出85份周报,卖出多少份晚报? 2.计算下面各题:0.75×18÷0.15 2.0721.36÷0.8-12.9 7.28+3.2
七、布置作业
课题 比较图形的面积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还记得吗?说一说。
2、在我们的教室里,同学们能发现哪些平面图形?
3、用手比划一下这个数学书表面的周长有多长?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积有多大?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5、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真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出示课本第16页主题图的课件),图上有许多平面图形,今天就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 说出图形的名称以及特征。
指名说。
动手操作。
说方法。
观察。 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再认识,以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再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 1.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的关系。
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同学们可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些图形面积大小的?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比较方法。
3.我们是怎样比较的? 先独立观察、思考,再进行同桌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要说清比较的方法及结论。
归纳方法:数方格。1、重叠法;2、分割平移法;3、组合法;4、借助参照物。 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等形式进行比较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活动三 第1题:
(课件出示)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了这么多的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那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下列图形中哪些与图1的面积一样?为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
第2题:
你能画面积相等的图形吗?看谁画的图形既符合要求,又与众不同。
第3题:
应该补几号图形呢?为什么?
第4题:
我们知道用不同的图形可以拼出不同的有意思的图形来。那这两个图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先想想,再动手拼一拼进行验证。
你还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动手试一试。
作品展示,说自己拼成的什么图形?怎么想的? 独立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主动汇报。
在书上画。
展示。
汇报思考过程。
先思考,再拼图。
汇报。 组织学生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等活动,运用平移、旋转、割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形状变化而面积不变的事实,体会把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培养图形切拼的意识和图形的转化思想,为后续运用转化思想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数方格
直接比较 1=3 2=5=6
分割平移 11=12=13
拼凑组合 5+6=8 1+3=4=7
9+10=11=12=13 课题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利用方格纸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
2、出示主题图。 指名说。
观察。 回忆已有知识,为学生下面的探索提供方法。 活动二 1.你觉得这幅图像什么?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仔细观察,图形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蓝色部分的面积到底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算出它的面积?
4.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面积的?
怎样做才能既不重复,又不丢?
5.小结: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 想象,各抒己见。
由许多小方格组成,是对称图形。
独立尝试画一画、算一算。
指名汇报。
1、利用方格直接数。(可以给格编号)2、分割法。3、大面积减小面积。4、分割填补法。
引导学生观察蓝色图形的特点,然后探索求蓝色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探究的习惯。
体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 活动三 第1题 指导学生用逐一数的方法数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告诉学生不满一格的当半格数)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
第2题:
下列点子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请学生说如何分割?为什么怎样分割?
第3题:
求红色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思考。
交流方法。
自己求面积。
交流发现。 通过多题型、多种学习方式的训练,巩固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谈收获及注意事项。 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18-5.5=12.5cm 课题 动手做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做成一个长方形,找到高,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画图形。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能力,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理解他们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 指名回答。
倾听,观察。
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活动二 1.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2. 巡视指导。
3.展示作品。
4. 出示平行四边形。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5. 出示梯形
这是什么图形?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出示三角形
看谁能在一个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7.小结: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动手制作。
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剪?
谈想法。
组内说高的特征,再全班交流。
齐答。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独立操作。
这条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之间画的垂直线段。
都是垂直线段。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三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强调对应关系。
2、课本21页试一试第2题。
要用虚线画高。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童年趣事
随着时光的流逝,童年那金色的梦也悄然而逝,然而充满童趣的一幕幕早已在我的记忆的心海里定格。
那是我5岁的时候,妈妈买回一大包五香葵花瓜子,我吃着又香又脆的瓜子,不禁问妈妈:妈妈,这瓜子这么香,这么脆,是怎么得来的?妈妈耐心地对我说:瓜子是由向日葵得来的,把一粒葵花籽种下去,就可以结出许多瓜子。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便想出了一个计划。
第二天,爸妈都出去了。我拿出一大把瓜子,然后把它种了下去希望它能长大成树,让大家大吃一惊。
于是我盼呀盼呀,一个星期过去了,地上并没有长出向日葵,连根草都没有。我哭丧着脸,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全家人,谁知道他们听了哈哈大笑。我不知道怎么办好,就问妈妈:怎么了?妈妈笑着说:你种的种子是熟的,不能长出向日葵,只有种生的瓜子才能长出向日葵,不信你试一试。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种的向日葵终于长出了小苗。
5.《古诗词三首》
基础部分:
正确读写:
蓑衣、牧童、鸡笼、莲蓬、
收篙、停棹、翁媪、茅檐
近义词:
归——回 黄昏——傍晚
低小——矮小 青——绿
反义词:
饱——饿 黄昏——黎明
低小——高大 喜——厌
理解词语:
(1) 弄:逗弄。
(2) 怪生:怪不得。
(3) 茅檐:茅屋的屋檐。
(4)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5) 翁媪:老翁、老妇
(6)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诗词大意:
《牧童》: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舟过安仁》:一叶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东方放纸鸢。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基础部分:
正确读写:
毡帽、卸煤、咀嚼、交错、
幼稚、沙漠、寂寞、
棉袄(“棉”字是木字旁)、
驼绒、袍子、傻事
近义词:
沉默——沉寂 等候——等待
侵犯——侵略 充满——充盈
寂寞——孤独 暖和——温暖
想念——惦念 悦耳——动听
反义词:
侵犯——保卫 幼稚——成熟
暖和——冰凉 轻松——沉重
清脆——嘶哑 悦耳——刺耳
理解词语:
反穿大羊皮:过去人们穿的羊毛朝外的一种皮袄。
重临:重新到来。
交错:交叉错杂。
情趣:性情志趣;情调趣味。
文章重点: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2. 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3.课文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2.39个0.2组成的数是( )
A.3.9 B.39.2 C.7.8 D.78
3.100个0.01米是( )
A.100米 B.10米 C.1米
4.75×2.08的积有( )
A.没有小数 B.一位小数 C.两位小数
5.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8.4的算式是( )
A.18.4×0.99 B.18.4÷0.99 C.18.4÷1.99
6.0.35×0.17的积是( )位小数.
A.两 B.三 C.四 D.一
7.下列各式中,结果是42.72的是( )
A.85×0.92 B.7.2×4.6 C.8.9×4.8
8.一个大于0的数乘0.98,乘得的积比这个数( )
一、教材内容简析
《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教材出示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难点:
1.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用数字、字母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教法学法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学生。
五、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等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准备】
1、查资料了解战国的历史。
2、教师准备课文“负荆请罪”相关句子。【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一定想知道些什么?这“将”和“相”分别指谁呢?(板书:将 相)简单介绍两位。
2、一个文官和武官一定发生了许多故事,“和”是什么意思?既然说他们和好,那么就意味着之前一定有过——不和,这篇文章就是讲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看课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不和?带着问题快速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2、引出后面廉颇说的话。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嫉妒„„)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廉颇说这话时的神态不满的样子,让我们模仿着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3、廉颇说到了一个字“嘴”,认为蔺相如是在耍嘴皮子,你们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不对,靠什么?(不着急回答)
三、细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3.指名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5)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2)欣赏“负荆请罪”动画故事。
(3)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4)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5)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不和——————和
【作业设计】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2、朗读课文。
3、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的赞美话。
4、把故事讲给爸妈听。【教学后记】
19、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启发谈话,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熟悉三国演义哪些主要人物,哪些精彩故事? 2.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请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角色扮读)
(2)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2)交流体会。(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5.请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一„„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
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小结: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板书设计】
草 船 借 箭
知 人 心 周瑜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 天 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作业设计】
1、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3、搜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4、我会感受。
①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②从“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③从“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教学后记】
20*景阳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描写打虎的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阅读《水浒传》有关章节、《好汉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1)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2)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四、交流收获,激发阅读《水浒传》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板书设计】
20* 景 阳 冈
喝酒----上山-----打虎-----下山
(豪放 勇敢 机智)
【作业设计】
1、把故事讲给爸妈听。
2、阅读《水浒传》,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3、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1)店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2)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3)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4)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
(5)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6)请勿自误。()教学反思:
21*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猴王出世的经过,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教学重难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是教学重点;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阅读《西游记》有关章节、《西游记》主题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交流收获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石化成猴----跳入瀑泉-----奉为猴王
(活泼 可爱 敢作敢为)
【作业设计】
阅读《西游记》或《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拓宽了解与《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故事相关的内容。
2.准备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
3.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猴王出世》的精彩片段。【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色形象
1.播放《草船借箭》,观前布置思考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2)你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自由讨论。
二、赏析课文,体味角色形象
1.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三、探究编排,表演角色形象
1.老师以《草船借箭》为例引导学生如何编排课本剧。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主要人物并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相关语句。(2)学生简要交流。
(3)课文中有些人物神情并没有直接提供,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特点以及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想象他们的神情。如: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你们认为他们的表情可能是怎样的?
(4)课文中有些人物语言是运用专署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直接引用,作为编导该怎么办? 2.自主选择,分组创编。
(1)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四大组,推选出一个责任编导,负责执笔、汇总大家的意见。
(2)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
(3)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内容。)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1)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2)分组表演。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演员阵容、服饰道具,再进行表演。(3)评价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1.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为进一步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
2.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二次创编。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
下周班队课我们班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这次交流会要求每位同学抓住要点将自己喜欢的篇幅较长的文章,简要地介绍给大家。要介绍得好,首先要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怎样缩写呢?
二、揭题,了解要求
看习作要求,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画出来,并标出序号。
A.什么叫缩写 B.缩写的具体要求 C.缩写后的字数要求。
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原文与缩写稿,自学思考。(1)说一说《景阳冈》一文有哪些要点。
(2)比较:缩写以后保留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3)保留的部分是怎样连接成文章的?
(4)朗读缩写文章,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四、选出自己准备缩写的课文,交流讨论怎样缩写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
(1)所选的文章分为几部分,哪些部分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部分应重点写,为什么?
(2)保留的部分怎样改写,怎样连缀成文。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点拔。4.试写初稿,教师指导点拔。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拟出故事会评比标准
1.我们的读书交流会马上要开始,我们将评出最佳缩写故事奖()名,你们说说,评选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2.师生共同拟出评比标准(即缩写的要求)
二、进行读书交流
(一)小组内交流,全体组员共同评议。
(二)全班交流
1.教师根据课前浏览初稿的情况,选择数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
2.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评比标准,看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没有不足之处?如果有,可以怎样修改?
3.每一位同学讲完后,全体同学都可以当评委进行点评。教师予以补充。
(三)评出最佳缩写故事奖。
回顾·拓展五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2.积累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3.了解《西游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小组派代表发言。(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5.练习背诵。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
(1)指名读。(2)同桌对读。(3)小组比赛读。(4)师生对读。全班一齐背诵。6.拓展
(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2)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3)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推荐阅读: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06-29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05-31
人教版五上语文梅花魂01-09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01-0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习题12-1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