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医疗广告监管水平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提高医疗广告监管水平的思考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13年06月04日来源: 中国工商报
医疗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自然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近些年来,随着民营医院队伍的不断壮大,医疗广告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民众面前。同时,虚假违法广告屡禁不止,误导患者,引发不少医患问题,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一、违法医疗广告存在的原因
1.医疗机构数量猛增,竞争愈来愈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从湖南省常德市来看,这几年随着医疗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大量涌入,在总人口不过 60万的常德城区,目前拥有将近30家医院,其中私立医院有20家。在当地现有的医疗机构中,专科类医疗机构居多,有男性专科、女性专科、皮肤专科、整形美容医院等等,再加上几家公立医院和乡镇医院,私营医疗机构要想从医疗市场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公立医院拥有资金、技术、人员、设备、场所等优势,占有群众对其长久认知认可优势,而外来民营医疗机构在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完全自负盈亏。民营医疗机构要让当地群众知道自己的存在,只有强力宣传,在广告上做文章,通过连续不断的广告投入来冲击观众的视觉,靠新鲜奇特的广告内容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以此招徕患者,然后以患者的高额医疗费解决自己的各项费用,包括为广告费埋单。可以说,大量投放广告成了民营医疗机构吸引患者的法宝。在此种情况下,广告内容自然就免不了泥沙俱下。
2.媒体经费保障不足,造成医疗广告的“多而乱”。监测发现,每家医疗机构的广告都牵扯到电视台、电台和报社等主流媒体,而且广告费成为这些媒体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仅以常德电视台为例,其在职工作人员400多人,属财政拨款的人员不足200人,其余人员的经费均
需自筹解决。巨大的经费缺口如何解决?电视台只能依靠发布广告收取广告费来弥补,而且每个广告的收费多少与拉来该广告的业务员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业务员拉来的广告多,单位收费多,个人收入也就水涨船高。在医疗机构与媒体双方都有需求的前提下,大量医疗广告就纷纷出炉了。媒体为了抓住广告客户,在广告设计、制作时,基本上是按医院的要求设计,在文字内容上或钻法律法规的漏洞,打擦边球,或篡改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批文的内容,根本不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内容发布医疗广告,因而造成城区90%以上医疗机构不按审查内容发布的怪象。
3.部门监管执法配合不够。工商机关对医疗广告的监管依据是《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且是事后监管。按相关规定,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在核发、撤销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抄送、撤销处理决定通知本地同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但事实上两部门之间有时并没做到信息共享。此外,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对医疗机构违法发布广告进行行政处罚的额度仅为1万元至3万元。对于一个年投入广告费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医疗机构而言,区区几万元罚款难以遏制其违法冲动。这也是医疗机构敢于乱发广告的原因之一。
4.巨大的利润空间,诱使广告发布单位违规发布。目前,在中小城市城区,一块不大的展示牌广告位,一年的广告费用至少10多万元,地段位置好的价位更高,其他行业一般难以承受这种价位的广告投入。所以,广告发布方在寻求长期合作的前提下,自然更加青睐投入巨大的医疗机构。当然,广告内容也多按医疗机构的要求发布。这不可避免地给虚假违法广告的出笼留下了空间。
二、违法医疗广告的监管对策
1.加强法治建设,加大广告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要对广告公司、媒体、民营医院的负责人进行经常性有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懂法守法经营;
要对广告审查员、设计员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引导,要求其须在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鼓励其创作优秀作品,并予以适当奖励。
2.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坚决整顿和规范医疗广告市场秩序。执法部门要摸清民营医院的底子以及其发布虚假违法广告的证据,加大巡查力度,对重点地段、重点医院、重点广告加强监管,增加巡查频次,及时发现问题,做到露头就打。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一批有影响的医疗广告案件,曝光典型违法广告案例,对构成犯罪的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追究其刑事责任,震慑不法分子。
3.加强部门之间沟通,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严把审核关,确保医疗广告内容规范,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将核发撤销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情况及时抄送、通知本地同级工商机关。工商机关要根据卫生行政部门抄送、通知的情况,及时加强广告的巡查监管和查处;宣传部门亦应加强对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媒体的管理,督促这些媒体单位按规定发布医疗广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定期召开广告联席会议,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并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形成制度,对违法医疗广告常抓不懈,狠抓不放。
4.政府部门应将广告产业发展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加大投入力度,使之健康有序发展,使广告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5.加强督导考核,强化问责制度。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对发布违法广告的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媒体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对单位实行重罚,对个人给予纪律处分。宣传部门将媒体发布广告的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借此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营造高压的管理态势。□周发仁钟伟杰刘湘礼邱 卉
1) 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龙头作用, 做好企业领导和重要岗位人员的廉洁自律工作。当前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企业领导人员对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没有很好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些企业领导人员和项目部管理者没有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只顾企业的生产经营, 对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重视不够, 导致企业发生廉政风险事件, 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被打乱,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单位领导班子对“三重一大”制度认识有偏差, 执行不够, 对企业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以及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没有经过一定的程序, 对企业重大决策部署和规章制度落实不够, 甚至搞“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一些领导人员平时学习不够, 不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法律、反腐形势和企业相关管理制度, 出现“顶风作案”, 稀里糊涂撞了“红线”现象。
a.加强教育, 筑牢思想防线。教育活动要注重针对性, 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分层次展开实施。对企业领导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要侧重权力观、地位观以及利益观的教育, 组织学习国家有关廉洁自律的规章制度, 提高他们知法、敬法、畏法以及守法的意识;对一般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要侧重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观的教育, 增强其廉洁自律意识, 培养遵章守纪、廉洁从业的行为习惯。要注重教育的多样性, 开展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和风险防范教育, 通过组织观看反腐教育片、参观监狱、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教育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珍惜自己的幸福家庭。要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把企业领导人员和党员干部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放到单位的网页上去, 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宣扬遵纪守法的典型人物, 剖析违法违纪大案要案, 积极营造“廉荣贪耻”的舆论氛围。
b.完善内控制度, 构建源头治理防线。按照落实“两个责任”的要求,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自上而下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党 (工) 委书记要切实承担起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 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 重点环节要亲自协调, 重要案件要亲自督办;班子其他相关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根据工作分工, 对本职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要加大考核,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要求, 及时组织检查评比和考核兑现。要细化措施, 不断推进“三重一大”制度的落实, 凡涉及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安排、重要人事任免以及大额度资金的运作等事项, 严格遵循民主集中、科学决策和权责统一的原则, 按要求、按程序研究决策。制度建设是企业的根本建设, 要注重顶层设计, 注重各项制度的配套与完善, 及时修订和废止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 避免出现冲突、缺陷或盲区, 既要保证制度规定的科学性, 又要保证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c.强化权力运行监督, 构筑有效制约防线。要突出监督重点, 严肃执纪, 严格监督, 严肃问责, 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力度, 逐步形成人人有权力、人人权有限以及人人受监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两个责任”的落实, 整合内外监督资源, 形成合力监督, 取得最佳的监督效果。
2) 高度关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大对项目管理的监管力度。当前项目管理中主要存在一些项目的领导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 把自己分管的工程以各种形式承包给自己的亲友或者有利益关联的劳务队伍, 从中收受“好处”, 或者与“包工头”相互勾结, 损公肥私, 侵吞企业利益;一些项目管理人员在给分管的劳务队验工计价上, 采取多计工程量、工时、台班和施工材料费等手段, 从中收受好处;一些项目领导人员与物资设备管理人员相互“配合”, 通过物资设备采购租赁谋取私利;一些项目管理者在材料采购中虚报冒领、在废旧物资处置中收受回扣, 甚至不入账, 直接进入个人账户;一些项目部打着经营之名, 私设个人“小金库”, 购置本应由领导人员自己支付的各种物品, 高档消费娱乐, 肆意挥霍, 甚至占为己有, 侵吞企业资产;还有一些项目部屡屡失职渎职, 项目发生返工窝工或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造成巨额亏损。
a.高度关注项目长的选配工作。选好一个项目长对搞好一个工程项目, 开辟和占领一块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设置项目长介入门槛, 试行项目长恳谈制度, 从源头上防止项目发生亏损等失职错误。
b.完善相关项目管控制度。针对项目管理各个环节, 尤其是劳务队伍使用, 物资设备采购等出台相关管控制度, 积极推行《项目管理“五不准三公开”》《禁止使用亲友包工队伍》《严禁项目管理人员自购设备在本项目进行施工》等相关制度, 避免因项目管理混乱, 造成责任亏损。
c.加大对项目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要严格执行《项目经理不良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凡有不良行为记录的项目经理, 三年内不得担任项目经理职务, 对给企业造成特别巨大经济损失或受到留用察看及以上处分的, 不得再担任项目经理等硬性规定。要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项目管理粗放、效益下滑等突出问题, 开展项目廉政管理“五不准三公开”和“项目管理不良行为”专项检查活动, 要求在建的所有项目要公开使用劳务队录用过程, 公开租用机械、设备、车辆、机具等租赁过程, 公开购买工程物资、设备、机具等采购过程。对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物资设备采购、劳务队伍使用、安全质量、变更索赔、验工计价等关键环节发生的违纪违规问题, 尤其是对造成项目亏损、企业经济利益和信誉受损的行为, 实行“零容忍”, 依照《项目经理不良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记录在案, 严肃处理, 将有严重问题的项目经理清除出项目经理队伍, 以执纪反腐的高压态势, 规范项目管理行为。
3) 不断提高执纪问责监督能力,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面对新的形势, 施工企业纪检监察队伍出现诸多的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思想不稳定, 纪检监察干部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栽刺不栽花”, 承受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畏难情绪有所抬头, 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回避矛盾, 不敢监督, 不敢碰硬;部分干部专职不专用, 真正用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部分干部业务素质不全面, 专门的知识培训不多, 业务知识没有有效得到补充, 知识结构单一, 专业人才缺少, 能力滞后, 协调能力不强。
a.要勤于学习, 努力提高执纪能力。既要通过系统学习, 端正纪检监察队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关、事业观、是非观、义利观, 保持政治定力, 筑牢思想根基。也要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的“短板”, 充分运用信息、通信和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 自觉找准位置, 增长知识, 锻炼才干, 做到工作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 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党性修养、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
b.严守纪律, 坚决不能“灯下黑”。要牢固树立执纪者更需要自觉守纪、监督者更得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主动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廉洁从业的相关规定, 确保秉公用权、正确执纪。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尤其是办案纪律、保密纪律。严明纪律“红线”, 严明作风“高压线”、严明制度“雷线”, 坚决做到“四个不准”, 即:不准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 不准越权批办、催办或者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处理, 不准以案谋私、办理人情案, 更不准跑风漏气、泄漏工作中的秘密。
c.以上率下, 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善禁者, 先禁其身而后人”。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树立忠诚可靠、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良好形象。同时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带好队伍, 树立纪信念坚定、能守底线、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良好形象。
摘要:针对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党风廉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人员滥用手中权利等问题, 总结了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完善相关项目管控制度、提高执纪能力等措施, 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要饥不择
食
招商引资切忌饥不择食,盲目引进高耗能、高污染、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重点引进能够发挥本地产业优势的项目,做到“三个认真”:
1、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从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新目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体现了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实行节能减排目标的思路。国家把外商投资直接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希望今后外资能逐渐向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引导外商投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和基础设施。对于国家限制外资投资的行业、项目,在立项审批和项目操作过程中当然会有许多要求和限制,必将制约项目的顺利落户和成功发展。这类项目很难引起外商兴趣,不宜拿出去招商,浪费我们宝贵的招商时间和招商费用。所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按照产业招商目录进行招商。
2、认真对待产业转移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推动,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内资和外资向中部地区叠加转移的势头非常强劲,已成为我们招商引资的重要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一条捷径。我们要抓住时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主动参与区域合作,在这一轮承接产业转移争抢大战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防止引进高污染、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污染大、耗能大的企业,可以引导它们在进行整改到位的前提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不能整改到位的坚决不准其进入。
3、认真了解各行业不同特点和要求。每个项目、行业、产业在准入条件、审批环节、环境保护、用工用地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招商引资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国家鼓励的行业、产业,要进一步完善用地、税收、规费、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一些限制性项目,要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
二、要确立重点招商方向,不要盲目出击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定位就没有自己的地位”。要深刻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时刻掌握外界的发展态势,有方向、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招商引资重点地区。宜春对内招商的重点是浙江、广东、福建、上海、江苏。这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好,哪里有机会,就会往哪里发展。目前,我们40%的内资来自浙江。今后一段时间,仍然要把重点放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对外招商的重点是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当然,在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等区域的产业合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区域合作,拓展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明确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最近,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宜春市重点产业招商工作方案》。10个县(市、区)要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注重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明确重点发展方向。目前,我市盐化工、煤电、建陶、鞋革、医药、纺织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其中高安、丰城两个陶瓷产业基地都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形成100个亿的销售规模。另外在打造六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快食品和机电两大后续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宜春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3、明确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精心打造特色工业园区。目前,全市9个省级开发区都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其中盐化工、煤电和建筑陶瓷基地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六大产业基地已进驻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企业,具备了较好的产业配套能力。要进一步创新工业园区的管理机制和开发机制,强化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重要功能,使得工业园区与招商引资不脱节。
三、要精心组织招商项目,不要无的放失
招商引资要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灵活运用招商策略,按照“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来精心组织,努力实现新突破,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三个不搞”。要严把项目准入关,始终不渝地坚决不搞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项目。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2、坚持“三个带动”。一是重大项目带
动项目集群。重点瞄准和引进国内外有技术、有实力、有水平,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项目,并能带动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二是重点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充分运用我市重点企业的声誉和影响,通过扩大开放,延伸配套,招商引资,做强做大相关产业。三是重大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发挥比较优势产业的扩张功能,在加快发展产业集聚的同时,吸引上下游企业就近延伸配套。如高安市围绕打造“中部瓷城”的目标,加速陶瓷产业化进程,推进了建陶产业的升级扩量。
3、坚持“一个转变”。对接长珠闽,连接港澳台,融入全球化,关键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被动承接转变为积极对接。一是认清自身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以及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产业等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区域、产业合作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转移企业,应给予财税优惠,对鼓励类的产业转移项目,在银行贷款方面给予财政贴息。三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用工保障。通过校企联合和订单、定向培训等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我市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四是建立招商激励机制。对成功引进项目的公民、社会团体或组织,统一纳入招商引资奖励范围;对于在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政治优待和物质奖励。
四、要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不要重引轻安
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最大品牌。安商是把招商引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优化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助商、护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四个环境”:
1、诚信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则是一个地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经济软环境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就必须注重治理和优化人文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同时又是“诚信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讲诚实、守信用的基础上,坚持诚信为人、诚信经营、诚信纳税,以诚信参与竞争,并通过诚信取胜。如果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有诺不践,有章不循,“开门招商,关门吃商”,就会失去信誉,失去民心,失去投资者,失去市场,也就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
2、开明的政策环境。开明的政策环境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前提,政策不优,环境难优;政策不活,经济难活。一套好政策就是一个明确的导向,能使投资者、经营者闻风而动、纷至沓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凡是外地成功的做法,都可以大胆引用;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试行;凡是上级政策和规定有一定弹性幅度的,都要从有利于宜春的发展出发,把涉及企业发展、投资条件、投资者的各种待遇等有关政策放到相对宽松的程度,放到企业和纳税人最满意的程度。
3、高效的政务环境。大力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并以此为核心全面建设江西最佳投资地,应该成为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基本思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部门和单位仍然存在纪律松弛、自由散漫、管理无章的现象,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仍然存在生冷硬顶、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问题。这些都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望,损害了宜春对外开放的形象,成为制约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并狠抓落实,努力创造全省一流、中部领先的政务环境,形成“洼地效应”,集聚资本、人才、技术和项目。
4不准
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局16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医疗和药品广告监管工作的通知》,禁止聘请不具备执业资质的人士担当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嘉宾,严禁演员和社会名人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
《通知》重申了广播电视媒体发布医疗、药品广告的四个不准,即:凡审批证明不符合要求,或擅自篡改审批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以专家、患者形象作疗效证明的一律不得播放;凡含有宣传治愈率、有效率及医生与患者进行现场或热线沟通交流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由药品生产、经销企业或医疗机构制作的医疗、健康类资讯服务节目一律不得播放。
《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对上述违规广告和医疗健康节目立即清理。对继续违规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将给予停止或取消其广告经营、发布资格,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有关诊疗科目,暂停药品品种销售等处理。对发布违法广告情节严重的播出机构,要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医疗和药品广告监管工作的通知 2月13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卫生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医疗和药品广告监管工作的通知》,通知说,近一段时期来,一些虚假违法医疗、药品广告又出现反弹,引起社会各界不满,主要有:一是不法分子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并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发布广告,欺骗消费者;二是部分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销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使用演职人员冒充专家、学者作疗效证明甚至是虚假疗效证明,误导消费者;三是少数广播电视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审查不严,违规播放广告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损害了医疗机构及相关行业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影响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为维护人民群众正当权益,现就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医疗、药品广告的监管工作通知如下:
一、广播电视媒体要做好播前审查把关工作,坚决杜绝虚假违法的医疗和药品广告。各级广播电视媒体要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医疗、药品广告审查和播放工作。要严格依据《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等有关法律规章,认真审核有关证明文件,坚决做到:凡审批证明不符合要求,或擅自篡改审批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以专家、患者形象作疗效证明的一律不得播放;凡含有宣传治愈率、有效率及医生与患者进行现场或热线沟通交流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由药品生产、经销企业或医疗机构制作的医疗、健康类资讯服务节目一律不得播放。
二、广播电视媒体要严格审查医疗、健康类节目中嘉宾的资质,避免误导受众。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行制作播放宣传普及疾病防控等科学知识的医疗、健康类节目时,需要聘请医学专家作为嘉宾的,播出机构必须认真审核嘉宾的医师执业证书、工作证、职称证明等相关证明。禁止聘请不具备执业资质的人士担当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嘉宾。严禁以演员和社会名人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
三、广播电视媒体要认真自查自纠,清理虚假违法医疗、药品广告。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应按本《通知》要求,对本单位拟发布的医疗、药品广告及医疗资讯服务节目进行全面清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必须立即停播。在自查过程中,对有关广告审批证明的真实性难以确认的,应向当地卫生、药监、中医药等部门进行核实。经确认属实的,方可继续播出。
四、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标本兼治,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管。广电、工商、卫生、药监、中医药等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加强沟通协调,通力配合,加大对虚假违法医疗、药品广告的整治力度。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广告活动主体的监管,要结合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制作、发布虚假违法广告的行为,纳入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的不良信用记录;对屡次制作、发布虚假违法广告或发布广告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应依法停止或取消其广告经营、发布资格。
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将整治虚假违法医疗广告与打击非法行医结合起来,严格审查医疗广告。对审查通过的医疗广告,应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示;建立制度化的监测体系,定期对媒体发布的医疗广告进行监测;要严肃查处发布虚假违法广告的医疗机构,对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或擅自篡改其内容发布广告的医疗机构,应及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责令其停业整顿、吊销有关诊疗科目,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工商部门。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药品广告审查管理职能,严格执行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从严审批药品广告。对审查批准发布的药品广告,应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及时公示;要加强广告发布后监测,对发布违法广告的及时移送工商部门查处;加强对违法发布药品广告企业的治理力度,将违法发布广告行为计入企业不良信息记录,向社会公示,对情节严重的应依法采取暂停其品种销售的行政控制措施,依法撤销广告批准文号。
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监管系统,加强对广播电视媒体医疗、药品广告播放的监管。对违法违规发布广告的,应责令其立即整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严重违规问题的,要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并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五、狠抓典型,严肃处理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各监管部门对制作、发布虚假违法的医疗、药品广告构成犯罪的,应及时移交公安、司法等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典型违法违规问题,应向社会公开曝光。请接本通知后,立即转发相关单位认真执行。
我国去年查处29.75万件各类药品和医疗器械违法案
新华社福州2月11日电(记者 沈汝发)记者从此间举行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稽查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8年,共查处各类药品和医疗器械违法案件29.75万件,涉案总值5.95亿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局长王立丰说,2008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打击利用网络邮购假药专项检查、打击制售假冒狂犬疫苗专项检查、打击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物质专项行动以及电疗、磁疗、光疗等物理治疗设备和隐形眼镜市场专项检查等。详细>>>
2008年我国共查处2274件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 王茜)2008年我国共查处2274件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这是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12日召开的2009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表示的。
近几年来,我镇把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从源头上消除农村基层滋生腐败的土壤,“三资”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被省农委命名为“农村财务管理示范镇”、农经站被省农委授予“农经系统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荣誉称号,许多经验被国家和省、市报刊进行推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规范运作,强化“三资”管理力度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文件精神,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利益,我镇于2010年初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副镇长和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党政办、农经站、财政所、国土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经站,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指导。“三资”管理办公室与各村签订“三资”委托代理协议,明确代理范围,规范代理程序,理顺代理事项。同时,建立村级管理监督小组,对村级“三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保证“三资”管理安全有序运行。
(二)全面清核,摸清家底。加强“三资”管理,资产清核是前提和基础。我镇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确权发证工作精神,按照“范围全面覆盖、数据真实准确”的要求,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确权发证工作,对村所有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家底,了解现状。同时对“三资”数据及时进行电脑录入,建立健全资产台帐和资源登记簿,为“三资”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完善制度,民主监督。在“三资”清核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各项制度建设,年初,我镇制定与发《陈集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施意见》,完善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财务预决算、结账报账、开支审批及责任追究等10多项制度,并公布上墙。同时,强化民主监督,深化村务公开,坚持民主理财,加强审计监督,确保“三资”管理有章可循。
(四)构建平台,信息监管。去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力推广建立农村“三资”信息化监管系统,投资配置更新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触摸屏等必要的硬件设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统一开放村级资产信息化系统,实行市、县、镇、村四级联网,实现了农村 “三资”管理全方位、控制全过程、运作全透明、监管一体化。今年8月,我镇制定出台了《陈集镇廉情监督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在农经站设立农村廉情监督点,及时了解掌握“三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防范在先,关口前移,进一步增强了“三资”管理工作的预见性。
二、创新举措,提高“三资”管理水平
(一)规范“村账镇管”。年初,由镇农经站与各村签定规范的代理协议,以政府文件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村财务由农经站代理与监管,保证村级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做到互相监督,互报财务信息资料。村级财务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取消村级所有银行帐户,由农经站统一在银行分别开设收入专户和基本支出户两个账户,收入户不提现,支出户款项必须从收入户划入。做到村一切收入先入专户,一切支出通过支出户核算。
(二)管理重心前移。实现“三资”管理由支出管理向收入管理转变。一是强化收入票据管理。村级所有票据统一由农经站收入会计保管,村限人、限量、分类领用,并按月报送“村票据使
用情况月报表”,收入会计按“月报表”和收据存根及收入帐单监管收入,并做好各类票据的领、发、核、销工作,村领用实行以旧换新,确保从财务源头上促规范;二是村级相关收入一律实行“年初入帐”制,特别是村组发包收入,农户合同上缴等一律凭合同(表)通过“应收款”或“内部往来”核算,严防收入体外循环或流失;三是定期核查村级收入执行情况,督促村级收入序时收缴,严格收入考核,否则一律停止相应的支出,并适时实行收入专项审计;四是严格支出管理。村级所有支出实行预算管理,执行“收入与支出配比、以收定支”、定项、定额、配比的原则。同时做到“三个不支”,即无预算(审批)的项目不支、手续不规范的票据不支、收入专户无余额的不支。
(三)优化便民措施。“三资”管理工作中,为进一步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我镇在农经站设立为农综合服务大厅,大厅设置财务结算、新农合、新农保报销、政策性农业保险、土地流转等10多个服务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同时,大厅分设四个岗位,村级财务收支结报审核岗位,由主任把关;收入专户会计兼票据管理岗位,负责村级收入的收缴、划拨和核算工作;支出会计岗位,负责全镇各村的支出结算、凭证编审工作;电算化会计岗位,负责全镇村级财务电脑记账工作。通过岗位设置,保证了财务制度的有力执行,使财务操作流程一气呵成,促进了财务操作的规范化,使老百姓进一个门就能办结所有的事,不需要再进第二个门。
(四)实行分级管理。为使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我镇按照农村“三资”管理实施意见的要求,对村级“三资”实行分级管理,即标的资金在1万元以下的由村申请,报镇“三资”管理办公室审核后,由村自行实施;标的资金在1万元至5万元由镇“三资”管理办公室核批后,明确专人全程参与监督,村级
实施;标的资金在5万元以上的报镇“三资”管理办公室审核审批后,由镇“三资”管理办公室统一实行招标方可实施。通过“三资”的分级管理,明确了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健全机制,巩固“三资”管理成果
(一)推行村级会计委派制。为了推进民利监督,强化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我镇经过充分的调研考察,于2006年在全镇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派制,对14个行政村村会计实行统一招聘,任期3年。截止目前,我镇已经实行两轮会计委派,调换农村会计8名。通过委派,提高了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优化了财务人员的年龄结构,稳固了农村财务工作的会计基础。
(二)强化内部审计制度。我镇坚持把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强化监管工作作为关键来抓。一是积极开展村级财务日常审计,规定除一些专项性、突击性审计外,做到每两年对村财务实行专项轮审一次,并按规范要求,及时出具书面审计报告。二是推行送(回)审制度,实行村账镇管后,每半年将村级财务帐册、原始凭证等送回村,由村组织村干部、民主理财人员和群众代表再进行逐一回审,并填报书面材料,记录回审意见及整改情况。三是开展村组财务“单月查”和“推磨”式互查活动。每月由农经站监审会计对其所分工片上的村组财务进行全面检查,填报当月检查记录表,镇农经站长定期进行检查。每年由农经站牵头两次,组织村会计分片进行 “推磨”式财务检查,将检查结果量化打分,年终作为村会计工作考核和村目标考核依据,与工资挂钩。四是建好用好村级民主理财组织,做到村级财务公开监督小组不少于7人,民主理财小组不少于5人,成员姓名、照片等信息资料在村务公开栏上常年公布,与村委会换届同时进行推选,产生过程记录在册。
(三)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近年来,上级部门不断加大对农
村基础实施的投入,村级固定资产标的额逐步增大,为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我镇强化对农村重大项目的管理,制定完善有关招投标管理制度,并张贴上墙,对交易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由镇纪委、监察室及“三资”管理办公室人员全程参与管理与监督,同时建立项目管理档案,做到一项一档的管理标准。
通过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全面公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了全镇农村基层 党风廉政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农民群众普遍满意。通过这些措施,保证 了群众对村级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群众心里有了一本明白帐,真正感受到了公平、公正和带来的便利。
二是镇村干部清白了。强化“三资”监管,按规则办事议事决事,村中大小事务由群众 集体决定,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消除了群众对干部的猜忌和疑虑,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是促进了农村稳定。进一步理顺和密切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矛盾,减少了不稳定因素。2012年我镇农村信访量大幅减少,没有到市(县)以上集体上访案件,绝大多数村实现了零上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是基层党员干 部作风进一步转变,违法违纪问题明显减少。通过健全决策、服务、公开等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基层 党员干部的行为,违纪违法和腐败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风气越来越浓,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在用医疗器械:是指处于医疗使用状态的医疗器械,包括多次使用和一次性使用,直接接触病人和不直接接触病人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的使用包括储存、运输、定期检查、使用前的准备工作、按规定用途使用和维修等活动。
医疗器械可靠性[1]是指医疗器械在产品注册承诺的使用期限内或者维修保养有效期内,发挥预期功效,可靠度高、安全性高和维修方便,从而实现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总体目标的能力。医疗器械产品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产品可能经过维护、维修,甚至相关部件、配件已进行更换,产品的性能可以有所降低,但必须能够可靠地工作;性能指标先进、可靠性不高的产品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潜在的危机。
医疗器械剩余风险:是指实施安全控制和风险管理技术以后,剩余的安全风险。剩余风险如果超过组织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组织必须安排进一步的安全控制,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一种医疗器械被批准上市,只是表明基于现有认识水平其风险小于获益,即其剩余风险处于可接受的水平。[2~5]
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定义源于监管概念的延伸和拓展,目前国际国内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将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定义为:有关监管主体为保障在用医疗器械安全,而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的其他团体和个人实施的干预行为。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定义为:在监管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体系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的适应性等特征。这个体系的要素有三个部分: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手段(如图1所示)。
(1)监管机构(监管主体)。按照我们的定义,监管机构包括在能力上能够对在用医疗器械安全进行干预的所有相关方。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机构,技术监督检验机构等。
(2)监管对象(监管客体)。监管对象包括所有处于医疗机构使用状态的医疗器械,以及医疗器械的使用单位和生产单位。
(3)监管工具(监管手段)。监管的工具有法律体系、行政机构、市场准入、技术方法几大类。
·法律体系。建立医疗器械监管的法律体系是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基本前提。法律体系既可以是“预防性”的事先调节,也可以是“惩罚性”的事后调节。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在用医疗器械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技术延伸,是国家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法定技术依据和监管手段。
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主要任务有两个:(1)保持医疗器械的可靠性,保证医疗器械在有效期内的可靠使用。(2)医疗器械剩余风险的管理,及早识别和消除潜在的风险,防止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和蔓延。通过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将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患者的利益。
2. 监管困境分析
我国对医疗器械监管的相关体系建立比较晚,存在诸多盲区。特别是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管方面,没有全面、详尽的规定,更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系支持、方法评价、技术支撑、人员实施等措施。使在用医疗器械一旦暴露安全性问题就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社会影响较大。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困境主要表现在:
(1)监管手段: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们国家没有医疗器械监管专门的法律,只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医疗器械监管的行政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76号)。其中,关于使用环节中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条款只有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个条款。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医疗器械监管的部门规章有13个,主要有:《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等,没有一个涉及在用医疗器械监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涉及医疗器械监管的规范性文件共123份,主要有:《关于印发〈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资格认可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等,没有一份涉及在用医疗器械监管。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对医疗器械实施再评价及淘汰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制度颁布,也没有见到国家发布的医疗器械产品淘汰目录,这直接导致医疗器械老产品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2)监管主体:多部门监管和权责不清
目前,负责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政府机构,除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外,卫生部、环保部、
质监局等多个职能部门都可各自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监管。如部分在用医疗器械会涉及到医学计量,各地质监局可以《产品质量法》、《计量法》为依据进行监管;部分在用放射医疗设备会涉及安全防护,各地环保局可以《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为依据进行监管。
监管主体多元化造成的难以避免的后果是部门利益倾向严重,往往形成谁都有权管,而又谁都管不了、谁都管不好甚至谁都不来管的“多头监管”乱局。这样必然会造成监管上的漏洞。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不能形成资源的有效共享,也造成了各个机构对于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不能形成合力,而是各自为政,分散了监管力量。
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但事实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行在用医疗器械监管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3)监管手段:技术监督检测力量不足
(1)检验机构设置的缺乏
目前,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至今仍停留在SFDA下属的10大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部分省级检测机构,大部分市级检验机构仍未成立。这为基层监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许多可疑的医疗器械不能抽验,无从确定其是否合格,也为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埋下隐患。
(2)检验能力不足和检验设备落后
许多省一级的检测机构刚刚建立,基础检测仪器严重不足,检验能力低,许多项目无法检验,不仅与美国FDA医疗器械的检测机构无法相比,就是与国内的药品检验能力相比,也相差甚远。而医疗器械产品与药品相比具有许多特殊性,每类产品的共性很少,其检测要求的设备也更加复杂。
(3)检验人员的配备不足
目前检验机构在很多领域缺乏高级的专业人才,监管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少系统专业培训检验,另外队伍中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的技术搭配不够合理。检验操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医疗器械的检验需求,严重制约了医疗器械检测能力的发展。
(4)日常监督抽验不足。
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督抽验是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看,抽验经费投入不足,抽验品种不多,涉及面比较窄,技术监督工作跟不上。当前的抽验停留在计划抽验,日常监督抽验未开展,无法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通过产品抽验尽早识别产品的安全隐患。许多医疗器械产品还因为一些特殊性而无法送检,只能请检验机构的技术人员带着检验设备到现场检验。另外,有些医疗器械产品送检费用也相当高,检测时间也较长。这些都给医疗器械执法工作带来难度,不利于推进医疗器械监管工作。
(4)监管手段:在用医疗器械评价标准缺乏
理论上,非常有必要针对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制定系统、科学、定量化的技术标准。因为,缺乏器械检测标准,就缺乏对在用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再评价的依据。
我国现行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主要用于政府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主要适用对象为新生产出来的,流通于销售渠道的医疗器械产品,其最大特点是未经过临床使用(即使用过的医疗器械产品)。其标准体系特点是:标准的技术参数要求较高,对安全性、有效性有较高的门槛,使用性能要求也相对较高。
而在用医疗器械符合性评价标准的适用对象,则是针对医疗机构中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临床使用,产品可能经过维护、维修,甚至相关部件、配件已进行更换,产品的总体性能相对新产品来说,有一定的衰减。因此,在保证在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前提下,在用医疗器械标准与现行医疗器械标准有一定的差异。医疗器械在运行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该检测其质量参数。什么时间检测?检测哪些项目?怎样进行安全和风险评估?需要由在用医疗器械标准进行规定。据了解,目前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在进行在用医疗器械检测时,需要根据人员经验和国外标准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
因此,现行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无法应用于在用医疗器械的评价,在用医疗器械检测的专门标准缺乏。
(5)监管手段:不良事件监测缺位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医疗器械剩余风险管理,及早发现产品安全隐患,并在其超出可接受水平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目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仍然处于自愿报告的被动监测现状,主要靠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发现不良事件并主动上报,卫生主管部门或药监部门接到不良事件上报后,承担核实、评价、反馈和进一步上报工作。此种监测模式带来的普遍性问题是不良事件上报数量不多,有效信息少,未能充分发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网络作用。
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器械的使用者,与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监测联系最紧密,同时也通常是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最先发现者,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显示,医疗机构对临床上发生不良事件的报告积极性不高,漏报、不报的情况比较多。
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之中,对不良事件管理的方法学及上市后监管有效性的评价仍不理想。
(6)监管对象:医疗机构不重视管理和日常维护
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是任何部门都不可替代的。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仍处于自我监管的状态,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个别医疗机构执行管理制度的好坏,因此不同的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器械管理水平和实际效果差距很大。大部分医疗机构不重视在用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缺乏系统性的全面管理,存在着“重视购置轻视管理,重视使用轻视维护”的现象,一些器械常处于“超期服役”或“带病作业”的状态。
3.完善监管体系的几点思考
(1)确立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核心目标
通过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及时、高效,覆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涉及医疗器械采购、管理、使用、评价、控制各环节的监测和监督管理的医疗器械完整体系,保障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避免医疗器械伤害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
(2)理顺监管职能
作为医疗器械监管的主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理所应当承担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职能。因此,可以借鉴食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能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能各司其职。如果不能尽快出台这样的法律,监管职能的交叉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当然,在确定监管职能的同时,我们要注重把这种职能落到实处,而不能使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3)完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如本文所述,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尚存有不少法律盲点和空白。对于一套完善的政府监管体制,必须要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支撑,若无法律支撑,其搭建的体制必然不能长久。没有法律的规制,监管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必须要制订和完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医疗器械产品从设计、生产、进入流通环节、最后被使用到患者身上,整个全过程都有成文的法规规定。使在用医疗器械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监管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目前,部分省市已陆续出台相关的监管法规,例如辽宁省已经出台了在用医疗器械监管条例,上海市正在拟定在用医疗器械检验地方标准。
(4)建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模式
要明确医院对于在用医疗器械是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合格的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医院以后,医院成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于使用环节发生的医疗器械事故,使用单位负有主要责任。
医院内部都应建立医用设备监管委员会或相应的组织,以保证在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纳入医疗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体工作之中。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树立医疗器械全寿命周期概念,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促进在用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从风险角度考虑人员素质、医疗器械进货、医疗器械使用维护条件、医疗器械使用期限、医疗器械设备档案、检验设备配置等各方面,全面保障用械安全。
实现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的工作模式向“以临床为中心,以医疗器械保障的质量、效益管理为基础,以学术科研为导向,促进学科全面发展”的模式转变。
(5)加强在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将监督权力下放到有资质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实时上报负责区域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第三方监督机构的资质审核和批准,并定期对第三方审核机构进行检查,以确保它们按照法规的要求进行相关审核工作并记录过程。最终形成以第三方监督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生产企业辅助监督的组织网络,从而建立以主动监测和自愿报告相辅相成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有效监督机制。
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医疗机构对不良事件报告的积极性。首先应加强医疗机构不良事件的培训和宣传,帮助医护人员明确不良事件的报告目的、报告程序及报告价值。建立健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工作奖惩制度,对积极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工作的医疗机构和责任人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相应的,对应当报告而未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医疗机构和责任人,一经发现,要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及处罚。同时亦应尽快建立一个非惩罚性的、安全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报告者进行保护和定期进行反馈,确保各种不良事件能够迅速、高效地上报给对口不良反应监测管理部门。
(6)加强在用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能力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
在检验机构能力建设方面,建议出台《加强和完善在用医疗器械检验监管体系指导意见》,通过加大对检验机构的设备、人员、经费的投入,提升对在用医疗器械的检验能力。
同时,加强检测机构相关人员培训。在用医疗器械的检验不同于日常检验项目,其工作量相对较大,检测方法也存在较多不同,还需要与医疗机构及生产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作为在用医疗器械检验的核心和主体,必须加强对检测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
在用医疗器械标准体系的主要技术内容,应该主要针对在用医疗器械产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两个方面进行。建议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摸底分类,了解在用医疗器械使用状况,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等。制定在用医疗器械标准,建立健全的在用医疗器械标准体系,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符合性的评价与再评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相关标准体系建立的同时,应由主管部门定期公布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目录,对目录中的产品类别进行对应的监管工作。
在用医疗器械可能经过维护、维修,甚至相关部件、配件已进行更换,产品的总体性能相对新产品来说,有一定的衰减。因此,在保证在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前提下,在用医疗器械标准与现行医疗器械标准在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应尽可能一致,而在性能方面的具体参数可以有一定的差异。可以通过采用科研攻关的方式,对在用医疗器械安全性制定“非破坏性”的测试方法,保证在用医疗器械不因为安全性评价而减少使用寿命。
同时,建议成立在用医疗器械再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技委会负责在用医疗器械评价相关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技委会应包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下属的检测机构、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生产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成员。从而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再评价,逐步实现在用医疗器械再评价的技术标准体系。
(7)建立在用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监管体系
在用医疗器械追溯体系由医疗器械的源头和尾端——生产企业,医疗器械拥有者和使用者——医疗机构,及追溯发起方——监管部门这三个方面构成。通过信息化网络搭建医疗器械追溯公共平台,以在用医疗器械的唯一性标识为跟踪的基本依据,实现信息共享。
在用医疗器械数目庞大,还可以引入物联网的理念,监管部门可实现在用医疗器械的“物联网”,建立安全监管数据中心。这样一个安全监管数据中心,不仅能够达到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相关需求,还能实现生产企业与医疗机构的相互监督和信息共享,从而达成一种稳固的三角监管模式(如图2所示)。
4.结语
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关系重大,政府监管部门责无旁贷,必须要广开思路,采取新办法、新手段,踏实做好每一项监管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在政府监管、医院管理、检验标准技术支撑体系等方面真实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涵盖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和技术支撑部门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孟刚等.可靠性研究在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中的作用.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6):43–46。
[2]欧阳昭连等.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一).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12):43–47
[3]欧阳昭连等.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二).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1):55–57
[4]欧阳昭连等.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三).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2):51–59
然而任何企业又都离不开广告。当一个企业刚刚成立, 打开市场, 广而告之会是其最重要的第一步。近年来, 随着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 广告的传播途径也开始网络化和移动化, 并且在传统广告领域里有一类广告异军突起, 并时常被媒体推至风口浪尖, 这便是医疗类广告。
今年的315晚会, 一批打着御医世家传人幌子的医药广告被央视点名, 并被揭露所谓的御医传人只不过是由广告公司聘请的临时演员, 那些掷地有声、言之凿凿的发誓和医药效果担保原来只是杜撰出来的台词。而每盒卖到上百元的“祖传秘方”成本只有几块钱, 不仅治不了病, 还有可能耽误患者的病情治疗, 消费者对于药品厂家的愤怒可想而知。然而除了药品厂家的道德缺失, 医疗广告也成为了让人诟病的话题, 以至于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看到医疗广告的时候都会条件反射的先想到这可能是骗人的。
有关学者指出, 医疗广告市场的混乱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不仅与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医疗体制有关, 还跟监管部门的监管落实不到位密不可分。
医疗广告的前世今生
我国的医疗广告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也就是民营医院起步的时期。那时的民营医疗机构知名度低, 坐诊的大夫又不是特别有名的专家或教授, 于是为了扩大知名度, 广告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生存武器。就医疗广告而言, 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医疗机构的广告, 一类是药品广告
当时, 我国的医疗市场还处在卖方市场阶段, 医疗资源极其缺乏, 加之国有大医院相对集中在较发达的城市, 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患者找不到合适的医院来治疗疑难病症。医疗信息的不通畅性, 一方面给患者就医带来了不便, 而另一方面却为民营医疗机构打开了一扇门。
由于那时的传播媒介还很单一, 报纸、电视的广告受众相对集中, 不像现在这么分散, 所以在此类媒体上刊登的广告曝光率很高, 民众的熟识度也高, 因此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成为那时有实力的民营医疗机构的首选。而一些小型的专科民营医疗机构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无法在正规媒体上投放广告, 于是街边的电线杆、垃圾桶以及公车站牌等成为了他们的“战场”。
九十年代初期, 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而此时的传媒业也迅猛发展, 计算机的普及更是为广告的传播添砖加瓦。于是, 此时的医疗广告也从单一的电视、报纸转而跃进了互联网时代。
2010年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此意见旨在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 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和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意见的出台对于民营医院的发展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 民营医院的开办迎来了鼎盛时期, 医疗广告也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据资料显示, 医疗广告每年的投放额度将近百亿元。医疗广告已占大众媒体总广告额的10%, 少数媒体甚至超过了50%。而这其中90%的广告投放主体是民营医院。这些医院高度市场化, 机制灵活, 善于通过广告来宣传自己, 医疗广告也的确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医疗广告的现状
民营医院与国有医院同时存在、相互竞争的局面导致了我国的医疗市场由当初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如今的买方市场。由于国有医院有政府的资金支持, 又有沉淀了几十年的技术和口碑, 民营医院想要从国有医院争夺就医患者, 广告是其唯一的手段。为了吸引患者眼球, 夸大手术疗效, 做一些空头承诺的医疗广告也就成为了常态。
在数目庞大的医疗广告中, 不少违反《广告法》内容的医疗广告夹杂其中。在这些医疗广告中, 类似于:一次性根治、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治愈率百分之多少等词汇比比皆是。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利用患者或者其它医学权威机构, 人员和医生的名义、形象或者使用推荐语进行宣传;发布国家禁止发布的性病、艾滋病、癌症、乙型肝炎等疾病的广告均属于禁止内容。
目前, 越来越多的医疗广告开始以故事、诗歌、人物专访以及模拟新闻播报等形式大量出现。这些医疗广告的煽动性极强, 所用的语言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做着医疗效果担保, 并且宣传的多是久治不愈的疾病或各种疑难杂症, 让患者觉得心中充满了希望。然而, 当患者到达医院就医后, 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钱花了不少, 病却一点没好。
有不少人质疑, 为什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国的医疗广告市场还会如此混乱呢?有专家指出, 虚假的医疗广告屡禁不止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发布广告的医院可从中获得高额利润, 他们不怕罚钱。一位医药厂商就曾透露, 制作一条广告的成本远低于播出后所带来的利润, 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 即使罚点钱也觉得没什么。二是监管部门的执法不到位。三就是发布广告的媒体因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所以对医疗广告的内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确, 在这个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 广告尤其是医疗类广告成为媒体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媒体这个向民众传递真实信息的通道, 已被大众认可, 也就是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公信力, 正因此, 在播放医疗广告时更应该加以甄选和辨别。几年前一个鼓吹吃绿豆能治疗癌症的伪“神医”, 其实就是被大众媒体炒火的。当时各个卫视都请其去开讲座, 全国的绿豆价格一下陡升, 大人小孩没有不喝绿豆汤的。随后专家、教授纷纷出来辟谣, 说其言论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公众一时哗然。而当时请其开讲座的各个地方卫视又开始批判这位所谓的神医。而这对于“神医”自身来说真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其实, 我们的医疗广告定位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模式, 也许对目前的混乱局面会有所帮助。
据了解, 在美国, 医院允许做广告, 但广告并非是最主要的宣传途径。许多医院通过举办社区健康咨询、慈善义诊, 针对不同群体发行期刊等活动来推广形象。有的医院还时常组织各种学术活动, 出版行业学术刊物等。另外, 按照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出台的“面向消费者的广告行业指导”规定, 药品广告信息必须“真实、均衡和传播准确”。不仅要全面说明药物的疗效和风险。同时, 广告中还应该包括四个要素:显示一个免费的咨询电话;显示一个网址;提及一个印刷品或者资料册;提及向医生咨询。所有这四个要素, 都是为了保证消费者有机会获得该药的详情。
在日本, 人们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虽然主要来自广告, 但日本的医疗广告多在车站、广场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广告牌, 来自于电视的医疗广告微乎其微。日本的《医疗法》规定, 医疗机构禁止以任何形式做广告, 但根据客观现实有些情况可例外。比如某医院出台了新的服务项目:双休日也能就医、提供上门服务等。另外, 日本对医疗广告有三大禁令:一是虚假广告, 二是比较类广告 (与别人比较) , 三是夸大性广告。如有违反, 将处以6个月以下拘役、30万日元以下罚款。
而法国对于医疗广告的管理更加严格。在法国的街头、报刊和电视上是看不到医疗广告的, 因为法国法律规定医院不许做广告, 这一规定对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有效。法国卫生部认为:医院做广告是不正常的。因为医院属于社会福利事业, 医院是关系人命的机构, 怎么能说自己好。如果医院做了广告, 也是法国医疗评估局做的, 其公布的评估结果就等于是广告。所以该机构每4年对法国各医院进行检验认证和医疗质量评估, 评估结果在网上发布, 供社会各界参考, 同时也为公众提供准确的就医信息指导。
其实, 我国的医疗广告要想打破这个“广告越多, 受众信任度越低”的怪圈, 除了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 严格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外, 各大民营医疗机构以及医药企业也应当考虑营销推广的新办法, 如何用创新的推广方式去吸引患者的眼球。
高职学生 (以我院为例) 大多数是在初中时开始接触英语 (也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开始学习英语) , 虽然中学六年从没间断过英语学习, 但在英语掌握程度方面却不尽人意, 尤其在听力方面更为薄弱, 究其原因, 造成学生听力障碍有以下五个原因。
1. 单词发音不准确。
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学生语音、语调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听力水平。目前,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发音不准确, 辨音能力差的问题。造成发音不准确的原因其一是地域原因, 尤其是来自南方省市的同学, 平时讲普通话就带着浓厚的地方口音, 说英语时也如此。其二是初学英语时不一定接受到标准口音教育, 较少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所以在听听力资料的时候, 当听到发音相近的单词、略读单词、连读单词时不能快速准确地在大脑中做出反应, 无法理解磁带中说话者表达的内容。所以, 发音不准确成了提高听力水平的一大障碍。
2. 词汇积累不足。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 才能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如果学生的词汇储备不足, 对听力资料中关键词的含义理解得不够透彻, 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另外如果对英语中常用词组、短语不够熟悉, 即使能听出资料中说话者所说的单词, 也无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我身边的学生也背单词、背短语, 但因为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背诵词汇的方法, 所以, 背了忘, 忘了背, 弄得自己精疲力竭, 也没积累出足够的词汇量, 反而逐渐丧失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语法知识欠缺。
语法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语言规则, 主要研究句子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英语语法包括了词法和句法, 既有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 也有各种各样的时态变化, 还有繁杂难懂的语气等等。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语法知识薄弱, 语感差, 这也给听力理解带来了障碍, 因此很难对听力试题的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
4. 听力技能缺乏。
听力是领会语言含义的能力。听者要对听到的资料以信号的形式进行加工, 正确理解说话者意图, 并将信息暂存于大脑, 这样的过程必然要求我们具备一系列的听力技能。目前中国有些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听力部分成绩不记入总分, 所以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 接受的是大量的英语语法和阅读方面的训练, 而听力方面的专项训练几乎没有, 导致他们在听资料的时候不知所措, 抓不住重点, 并且错误地认为只有听懂每个词, 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所以他们逐字逐句的听, 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思考, 结果造成后边内容的漏听或无法掌握文章主旨, 越听越难, 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兴趣和自信心。
5. 文化背景知识欠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学生对中西方社会由于历史文化, 风土民俗, 宗教信仰, 价值取向等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差异不了解, 往往会用中国式的思维去分析和理解英语句子, 无法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结果造成歧义。在听力中, 我们会听到这样一句话:“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如果没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积淀, 很容易就直接翻译成“外面下猫狗雨。”实际上cats and dogs短语来自北欧神话, 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 狗和狼象征“风”, 猫象征“雨”, 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
二、针对现存问题的应对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成功教学的关键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的学生对听力活动不感兴趣, 是因为老师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老师决定听力时间、遍数, 活动的主体是老师而非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有的学生不喜欢听力活动, 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缺乏创新, 在听力训练时往往采用“先听后检查 (listen and check) ”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仔细听, 当遇到资料相对较长或说话者语速过快时, 就容易产生理解障碍。所以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 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将听力活动与其他各项语言技能相结合, 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听力水平,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 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基本功的培养首先表现为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发音, 熟悉英美音的异同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为学生开设语音课, 向学生讲授音标, 进行辨音和纠音的练习, 并开展音标朗读训练。这样学生遇到生词时完全可以按照音标自学发音, 也有助于记忆单词。其次, 掌握正确的发音还远远不够, 学生还需要有足够的词汇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单词的积累, 还包括一些口语常用的表达句型的积累, 只有熟记这些句型, 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听的过程中, 即使有部分替换, 我们也能听懂句子。再次, 教师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讲解, 让学生们对常用的时态、语态和语气有很好的掌握。这样学生就能够对听力内容做出更准确的理解和判断。
3. 加强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
掌握科学有效的听力技巧对提高英语听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时间进行精听训练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缺乏自信心等心理障碍。泛听反而能使人的情绪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灌输传授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技巧。泛听时, 注意力应集中在整个语篇的大意上, 了解文章的结构, 不需要听懂每条信息, 只需要了解语篇的大致内容和说话人主要的意图;精听则要将注意力放在语篇的细节上, 听懂文章确切的内容。只有精、泛并举, 主次分明, 才能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4. 加强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进行交流的工具, 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忽视国家间文化差异, 交流就会出现障碍。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西方文化的导入, 课堂上向学生阐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还可以运用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另外, 看英文电影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听力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所以,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运用科学的授课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在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听力在语言学习中处于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语言学习者普遍认为最难掌握的一项技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为国家培养出“能学会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先从我院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现状分析入手, 继而提出针对现存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听力技巧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听力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蒙诗茜.实用英语学习策略与应试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施琰.如何上好高职生的英语听力课[J].成人教育, 2004, (07) .
【关于提高医疗广告监管水平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问题的探讨06-25
提高税务稽查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10-30
关于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12-08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10-29
关于提高平安创建三率的几点思考11-03
关于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思考09-14
关于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制度10-03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与探讨01-03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范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