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2025-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精选9篇)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篇1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宝岛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二)

我们车现在正往开元寺的方向开,大概还有5分钟的车程,在这我先给大家讲讲开元寺的来历!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莲花寺,后来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各地发生战乱的地方建一座开元寺,变更名为开元寺!关于开元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原来开元寺是一个名叫黄守恭的大财主的桑园,有一天一名叫匡护的僧人前来索地求建寺庙,这个黄守恭是为虔诚的佛教徒,但是这么平白的将大片桑林捐赠出去呢却很舍不得,但不好推脱,于是假言待得桑林开莲花便捐地,匡护禅师笑笑而去。第二天大早就来敲门告知桑林已经开莲花,黄不信,一起来到桑林,发现果然满园桑树枝头皆挂满莲花!便问和尚需要多大的地盖寺庙,匡护禅师说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那黄守恭想这才要多大地,于是点头同意,不想匡护禅师将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顿时将整片桑林覆盖!黄守恭叹服佛法无边,将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这福建省最大的寺庙!好了,我们车已经到达,请大家带好随身贵重物品,等车停稳随我下车游览!因为正门正在修缮中,随我从边门进去!我们游览时间预计是一个小时,11点整准时这个门口集合,记住我们的车牌号码10086!

进入山门我们便能看到泉州市的地标建筑—东西塔,在泉州的旅游宣传中,东西塔是最常见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着泉州,大家随我走,我们现在看到这么有一堵墙,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墙吗,有人说是麒麟壁,没错!但是你们知道上面的麒麟代表什么吗,大家看看这只麒麟身披铜钱,脚踩文笔,奇形怪状!其实这本是泉州城隍庙的影壁,原来是告诫以前的地方官,做官呢要是只爱金钱,践踏文法,必然会如同此兽四不像,大家看这麒麟连脖子都没了,就是说脑袋不保!在看看麒麟两边,这壁上有猴子在捅马蜂窝,代表封(蜂)侯,那边有人在拜大象寓意拜相,意思就是只要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就能封侯拜相,这是对古代官员的一种激励!好,我们现在来到东西塔的西塔下,这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4.6米,是仿木石结构,最早建于唐朝五代年间,本为木塔,但年久失修,后改为砖塔,但也不经海风侵袭,直到明代才改成今天的石塔,在明万历年间曾经历过一场八级地震而没受到破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我们泉州有一种说法就是西塔是鬼塔,东塔是神塔,怎么说呢,其实西塔代表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当然只有死人才能去啊,大家看这塔的雕刻,底座是花草树木,代表极乐的众生平等,大家尤其注意看第三层的浮雕,就是那个猴尊者,我想这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了!在这个西塔对面200米之遥就是东塔,名曰镇国,高48.24米,一会我们过去看看!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就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大殿门口,这里又称为拜亭,据说在当日大殿落成的时候天降紫云,于是寸草不生,1992(飞碟探索)杂志曾把此列为UFO降临的疑似地点之一!其实此处之所以寸草不生不过是因为信徒过多,踩得长不出小草!大家看大殿上面那四个字是什么,很多人都不认识那第三个字,那个字读法,这块牌匾读作桒莲法界,还记得我在车上给大家讲的故事吗,桑树开莲花!至于为什么第三个字读法,据考证这个字去掉三点水读豸,据山海经记载,豸是一种神兽,最公正无私,谁做了坏事它就用独角去顶他,古代的衙门就有供奉这种神兽,所以它代表着法!大家随我来看看这大殿的基座,大家看它雕刻的是什么?没有错,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从这边就可以反应出当时泉州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

我们现在进入到大殿去参观,请有相机的朋友注意,在我们中国参观寺庙一般只拍建筑而不能拍佛像,所以请尊重寺庙的习惯!我们来到大殿,这中间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这旁边分别供奉的是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称为五智如来,又称五方佛!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大势至,关羽,韦陀等侍从!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之首圣观音,以及善财和龙女两位侍从!旁边分立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在我们中国十分的罕见!出了大殿大家请跟我往左边走,大家看,这个刻着梅香的院子里面种的不是梅花,而是据说曾经当年开过莲花的桑树,咱且不论桑树是否真的能开莲花,但是这棵已经有1300多年树龄的老桑树确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了!有人有疑问,这不是三棵桑树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是元寺的甘露戒坛,据说原来这本来是一口甘露井,不管天气如何,即使大旱也依然是甘露不断,后来僧人在这井上建了戒坛,故取名甘露戒坛,这戒坛是和尚出家受戒的地方,相当我们现在学位颁发的地方,大家随我进去,大家看,里边最上面的那尊就是卢舍那佛,那面是一层层的保镖,依次下来分别是佛祖,观音,呵呵二仙,八大金刚,和64守护神主,这保镖级别都赶上国家主席了!

从甘露戒坛后门出来,中轴线第三台阶是藏经阁,据说原来里面有闽王王审知御赐的金经和元朝高僧如照法师用自己鲜血所写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可惜历经劫难,现在据说只剩下残页了,但也是我国的瑰宝。藏经阁的右边是檀越祠,供奉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黄守恭,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好了,开元寺讲解到这里,剩下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参观,从甘露戒坛右边过去有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古船博物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参观,我们十一点钟在刚才进来那个门集合,祝大家玩的开心!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三)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形态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

东、西塔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

原是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10年才完工。

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

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

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

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

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

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铜铎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

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

游泉州开元寺 篇2

我们随着人流,终于来到了梦昧以求的开元寺。开元寺位于泉州的鲤城区西街,占地面积8千多平方米,建于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文物保护单位。你瞧,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塑佛像;还有许多石柱,据介绍有86根大石柱,叫做百柱殿,相传建殿时,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称紫风大殿。

开元寺最有名的是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它们高40多米,十几层,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双塔历经风雨侵袭,仍屹然挺立。它们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其中东塔被列为1994年“中国古塔”邮票四图案之一。啊,这个名胜古迹真是名不虚传。

“啊!安琪,你瞧,这里古树参天,绿树成阴!”我顺着爸爸指点的方向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许多古老的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其中有一棵树叫做菩提树,菩提树的旁边插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菩提本无树,明境一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成挨。”的一首诗,说明这棵树来历;接着,我们又观看了一个大石龟,那石龟昂卧着可神气,传说用手摸一摸可以长命百岁呢!于是,妈妈叫我爬到大石龟上去照像。我高兴地爬到了大石龟的背上,手摸着它的头。忽然,妈妈拿着照相机“咔嚓”一声响,就给我留下了这张珍贵照片。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简要 篇3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福建泉州安平桥导游词 篇4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福建泉州清源山导游词 篇5

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逦。层峦叠嶂,壑深洞幽,曾以三十六洞天名其精华景物,如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五台岩、南台岩、龟岩、狮岩、蜕岩和清源洞尚保存原貌;巢云岩、寒山岩、紫泽洞尚有遗迹。这些岩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都各具特色,各臻其美。其主要有:老君岩,位于左峰罗山、武山下,宋代天然岩石雕成的老君坐像,高5。1公尺,造型生动、刻工精巧,是我国现在最大道教石雕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岩,位于左峰山腰“一啸台”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构石室,面宽5.6公尺,门额刻“阿弥陀佛”。室后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高5公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外有“一线天”、“云台”、“连心石”、“泉窟观瀑”、“泓一法师舍利塔”等景观。

碧霄岩,位于弥陀岩东南方,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有石构建筑,已废。岩壁上浮雕三世尊坐像,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上方为上碧霄,有平台,崖刻“寿”字,4公尺见方。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东侧,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释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该岩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外

奇石扦天,千姿百态。峭壁间有“忘归”、“北门胜概”崖刻。岩室对面为罗汉峰,断岩侧立,形如罗汉,构成十八罗汉朝瑞像奇观。

此外,千手岩的释迦牟尼造像,赐恩岩的白衣观音造像,均雕于北宋元右年间,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称“虎浮泉”,泉从一斜卧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细流清清,常流不绝。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弥陀岩侧的“泉窟观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层吹不断,琉璃万斛涌还多”的景象;而在旱季,则凝脂潜滴,须待上方水库放闸,人工造瀑。

泉州市开元寺 篇6

泉州市开元寺

中国著名的侨乡福建省泉州自古有“佛国”之称。自晋隋以来,佛教兴盛,寺庙林立,现有史可考的寺庙有400多座,保存下来的约200余座,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要数开元寺。1983年,开元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西街,创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相传唐代时这里是一片桑园,园主黄守恭因“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初名莲花寺,开寺祖师为匡护法师。后又改称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称开元寺,一直沿习至今。

开元寺创建以后,在中央政权的支持和蔽护下,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代、两宋的发展,拥有下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合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明朝时,开元寺的名僧住持有永觉和木庵法师。1655年,木庵法师东渡日本,继隐元法师成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现寺内保存着木庵法师亲笔写刻的衣版楹联:“鹫岭三车,不离当人跬步;曹溪一指,好看孤塔云中。”

1924年,圆瑛法师接任开元寺住持,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华裔僧尼的资助下,主持修复了开元寺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双塔、功德堂,重建了法堂,增建了藏经阁,创办了开元慈儿院、养老院。1928年至1942年,著名的弘一法师在福建弘法,多年在开元寺讲经说法,留下许多珍贵墨宝。

1935年,弘一法师书写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给开元寺的题句:“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至今为寺中所珍藏。

抗战期间,开元寺曾遭日本飞机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修复和保护。特别是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庙后,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以院为家,把开元寺修缮得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现在,开元寺占地面积为7.8万平方米,分布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台和藏经阁。东侧有檀越词、准提禅林。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和水陆寺。东西广场分别耸立着镇国、仁寿双塔。所有殿堂亭塔组成一个布局完整、宏伟壮丽的寺庙建筑群。寺内还有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桑树以及众多文物古迹。开元寺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前的照壁建于明代,嵌有明代书法家陈于王隶书“紫云屏”石刻。入山门后即是天王殿,殿后紧连着一座卷棚歇山顶的拜亭,亭旁排列着宋、元、明、清历代石经幢、石塔,其中有古希腊哥??古印度婆罗门式方石塔,十分珍贵。

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相传建寺时有“紫云盖地”,又称紫云大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重檐歇山式,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因殿内立石柱一百根(内糟减去六根)又称百柱殿。这些石柱和柱础,形式多样,有海棠式、龙柱式,方柱式和圆柱式、有的还刻着古印度和斯里兰卡流传的神话故事,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的产物。石柱及铺间炉斗作仰莲式,屋架上重梁叠栋,秀巧精致。斗拱间附雕着二十四尊飞天乐伎,有的`手持乐器,有的手捧文房四宝,轻歌曼舞于屋粱之间。与敦煌飞天形象不同的是,这里的飞天都长有翅膀.而这些翅膀不但是装饰品,也是拱顶的支撑点,建筑上的力学原理与艺术上的美学原理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二十四飞天雕刻为中国佛教寺庙所罕见。

大雄宝殿供奉的佛像也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一尊释迦牟尼像或三世佛、三身佛等三尊佛像,而这里供奉的是五尊佛祖像,正中一尊是释迦牟尼,两侧分别是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z佛、北方成就佛。供奉五尊佛祖像,属于佛教密宗的独特塑像方式,在全国汉地佛寺的大雄宝殿中实属罕见。

大殿后为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明清重修,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坛分五级,最高层正中供奉明代木雕的卢舍那佛坐像,周围还有释迦参尼佛、阿弥陀佛、千手千眼观音佛等。伸缩像四周,菩萨侍立,金刚护卫。坛座环列“护三皈”、“护五戒”诸神神主牌位64座,气氛十分庄严。坛顶正中藻井结构复杂而精巧,斗拱间雕刻有飞天乐伎,衣结飘带,翩翩飞翔。

中轴线建筑群最高处是藏经阁,建于1925年,为水泥仿木建筑,共两层。阁上珍藏宋代刻板的《大云轮请雨经》等佛经2万余卷,阁下是古钟陈列室,有宋代以来铜、铁钟12口,有一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铸铁钟,上有“台湾鹿港郊公置”、“泉州南关外浯江铺塔堂”等铭文,反映了闽台两岸的经济、文化往来。

镇国塔与仁寿塔合称紫云塔,是开元寺的另一组重要文物。东塔镇国塔,为唐咸通六年(865年)文称法师所造,初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宋宝庆三年(1227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共七层。宋熹熙二年至淳v十年(1238-1250年重建),改为八角五层楼阁工仿木结构的石塔,一直保存至今。塔高48.24米,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每一门龛有浮雕的佛像,龛旁及门旁两壁雕有罗汉护法、中印僧人等佛教人物,共有浮雕80尊,神态各异,刻工精巧,是宋代雕塑艺术的佳品。塔心为巨大实心柱,周围有阶梯,可攀登塔顶。全塔在大石柱40根,大梁40根,大拱120支,小拱80支。塔顶用铜铸造的葫芦形塔刹,历时700余年仍光彩夺目。

西塔即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初名无量寿塔,木塔,高7层,后毁于火。宋宝庆年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为石塔。此塔外观与东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级,基座上雕刻有禽兽和花卉的图案。特别是西塔第四层东北壁的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引起国内外游人、学者的兴趣与关注。这尊猴行者身穿直缀,头戴金箍,项悬数珠,腰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手握鬼头刀,右肩背一尊小佛像,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相似,但西塔建造比《西游记》早三百年。因此,中国一些学者及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中野美代子都提出“孙悟空出生在福建”的观点。 东西双塔结构合理、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堪称为中国古代石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奇珍瑰宝,也成为泉州古城独特标开元寺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人香客。

归元寺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光临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楚天旅行社的导游员李成,叔叔阿姨们可以叫 我小李或李导,小弟弟妹妹们叫我成哥,好吗?我的手机号码是??,在接下来的 时间里将由我为大家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在我右边的这位成熟稳重,魅力四射的男士,就 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了,咱们张师傅不仅仅是光有魅力,技术也是一流的。我们的车牌号是 鄂 A23478,这一路上,呢,大家尽管放心尽兴的游玩,安全由老张负责,开心就交给我了,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尽管找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游历过山川湖泊,感受了风土人情,向往过桃园故里,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感受不一样 的艺术奇观---归元禅寺。

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其身后的文化底蕴影响了历代的文 人墨客,迁客骚人,可见其博大精深,而咱们今天要游览的归元禅寺就与宝通禅寺、莲溪寺、古德寺并称为武汉四大佛学丛林,归元寺更是声名远扬,在 198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地全 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现在为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归元寺建于清顺治年间 1685 年,整个寺院分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 17500 多平方米归元寺现存殿堂楼阁二十八栋,呈袈裟状。据说是禅宗的白光法师在明朝汉阳诗人王氏葵园旧址上兴建的,关于当时修建归元禅寺还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白光、主峰两位法 师明末战乱时募化与汉阳府城凤山门外,见尸骨遍野,一片凄凉,建“普同塔”和'归元禅寺',掩埋尸骨,超度亡魂,园主王章浦好奇,问为何为归元禅寺,法师答曰:元,数之始,道之极,物之总也。归元即归真、归化、归本,出生灭界,还归真寂本元,义同圆寂。圆是一切功德圆满,寂是一切烦恼寂灭,归元便是得到成佛之义也。如此一说,王章浦心悦诚服,甚至觉得法师道行无量,便将葵园献出,作为建寺之地。还有一说,明崇祯末年,一富翁无 名断指,听说翠微草庵长老医道非凡,隧穿草鞋前来进香,祈求再接断指。长老见其心诚,果然为他接活断指,口松归本归元。富翁感恩戴德,愿为长老新建寺庙,即就其规模请问长老,长老法事完毕,随手将破袈裟抛向天空,就此一袈裟之地,顿时,袈裟越变越大,徐徐降落,覆地五十余亩,富翁见长老有如此法力,欣然买的这一袈裟之地,聘全国能工巧匠,选各地上材石,经数年营造方告成功,并由法师以归元为寺命名。

说着说着我们已经到了归元禅寺了,下面请大家随身带好贵重物品,下车随我一起到里 面去参观,在这里呢,我要为大家提个建议,进入佛寺有个规矩,过大门时不可脚踩门槛,因为脚踩门槛是对神灵的亵渎。

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归元寺的三门,也就是归元寺的大门,佛寺的大门称三门,即佛教 里的三解脱门。中间的是空门,左右分别是无相和无作门。这门的建筑形式也是有说法的,象此寺的三门八字朝外开,就是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寓意吉祥。大家在看门上方的 直匾,相传当年白光法师要离去,主峰及众僧挽留不住,只好请他题写寺名,永志纪念,白 光盛情难却,便在临行时亲笔写下了归元禅寺四个字。说到这儿,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了:“这寺名怎么不是横着写的呢?”确实,全国佛教古刹不少,可寺名直书的却不多见,因为直书寺名只有皇帝御赐匾额的寺庙才可以使用,可见归元禅寺这座民间寺庙在佛教丛林中的地位了之高。

步入三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晚晴文人张日煜的手迹"南无阿弥陀佛,现在大家右边的 是北院,里面主要是念佛堂,藏经阁等几座建筑,下面我们就从北院开始游览。此时我们所 在的地方名为翠微妙境,内涵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观。大家看着圆形门上的翠微 妙境,翠微二字还是源于王氏葵园,据记载,当年王章浦购得太湖石,在葵园中垒砌了一座 高大假山,雅称翠微峰,供高朋玩赏,当年的翠微峰比现在的藏经阁还要高,可惜的是在明 朝末年毁于战乱。建造归元寺的时候又搬掉了颓废的残石,翠微峰便名存实亡,白光法师感 到很惋惜,就将此石已到了寺右后方的小石山上至今。现在归元寺附近的翠微街等皆是由此 而得名。这里的妙境两个字则是蕴含着宗教色彩。接下来呢,咱们就到这边来欣赏,这便是 念佛堂,进入念佛堂的,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主要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中间的是阿弥陀佛,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左右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不知大家注意到这 个供桌了没?它长达 4.5 米,是于 1935 年制成的,上面刻了五组浮雕图案,从左到右再现了我过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几个情节,分别为唐太宗为唐僧师徒送行、如来向伽蓝等菩 萨说法,四大天王及七佛、来说法于树下佛祖给唐僧师徒封位。

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去藏经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藏经阁是 1920 年重建的,为两层五间,高约 25 米,其中的珍藏十分丰富,光这部清代刊印的《龙藏》就有 7250 部,除藏经外,还 有佛像、法物、书画、石雕、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国内收藏佛教经典较多的一个佛寺。在藏经阁旁边的就是大士阁,主要是供奉观音菩萨。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在的就是归元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这里主要供奉的是佛教的最高 神释迦牟尼,他是全寺中最为高大的一尊佛像,大家看佛前的这两棵树,代表的是释迦牟尼 涅盘时的双婆罗树,据说释迦牟尼在涅盘后遗体火化有七佛在火中显现。因此人们拜佛前先 化纸钱或黄表纸,并焚香点烛,所以这里的树叶也做成火焰型,树间各有七佛。下面再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罗汉堂。说到罗汉,我国五百罗汉的形象是自唐以后,有 元代开始兴盛,而到了今天,在全国寺庙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寺庙已经不多了,民间有这样一 句谚语:上有宝光,下有西园,北有碧云,中有归元。比较而言,又属归元寺的罗汉堂最有 特色。他的平面呈田字形,内有四院,是为了使殿内的罗汉有充足的光线,另外田字刚好是 佛教中正反两面卐(wàn)字相加,这种布局暗示着一种善神降世的吉祥和神秘感。这里的五百罗汉既非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独特工艺制成的夹伫像,夹伫像又称脱 纱像或干漆像,归元寺的罗汉堂就不能这么说了,归元寺的罗汉塑像属活脱干漆,其制作过 程较为复杂,首先要用粘土做成人形胎模,干后用生漆将丝绸或夏布层层沾附于其上,再用 生漆将混合的膏灰、木粉调匀涂刮,塑造细部,阴干后再打磨抛光,然后在塑像的背后开一 个小孔,注水化泥成浆脱出胎模并冲洗干净,晾干后再木块封口,再刷上生漆,贴上金箔,最后涂上桐油或亮漆以保持光泽。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间罗汉堂 几次遭受水灾侵袭,但水退后罗汉仍旧完好无损。这罗汉堂除了可供参观外,人们还喜欢用它来预测一年内的祝福,也就是武汉人说的数罗汉,方法有两种,其中一种是随意选中一尊罗汉,然后顺着数下去,数到和自己年龄数相 等时看看那尊罗汉是什么样子,然后大家可以去外面根据罗汉对应的号码买一个金箔,看看上面的偈语,就可以推测这一年的运势了。大家不妨去试一下,那么我今天的讲解就到此告 一段落了,接下来的时间给大家自由观赏,我们下午三点大门口见。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篇8

(2002年11月7日)

为做好我区农村居民危房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国务院批准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1983]国函字109号)、《福建省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实施办法》(闽政[1984]68号)、《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厦门市房屋安全鉴定和防治管理规定》([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67号)、厦门市实施《厦门市房屋安全鉴定和防治管理规定》的若干规定、《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厦门岛内三个区农村居民危房改造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厦府[2002]207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权属证照清楚的危房,按照《厦门市开元区农村居民危房翻改建审批规程》执行。危房翻改建的面积按照每人30平方米的标准审批,住房总面积未达到上述标准的,给予增容审批;住房总面积超过上述标准的,给予原规模审批。

二、对在1987年1月1日前建设的无权属证照的危房,准许按照原规模对危房进行翻改建,改建后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对在1987年1月1日后建设的无权属证照的危房,原则上不予翻改建,若危及公共安全,依法给予强制拆除。

属上述第二项情况的危房翻改建须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一)市房屋安全鉴定所出具的危房鉴定书;

(二)申请人关于房屋来历、建造时间、翻改建意向,并经所属村委会签署意见的书面申请报告;

(三)由两名以上邻居、所属村委会、街道出具的房屋建设时间的详细证明;

(四)与危房地址相一致的户籍证件;

(五)申请人、房屋所有人身份证件。

四、已危及公共安全或存在安全隐患,但居民未提出翻改建申请的危房,由区建设局根据《厦门市房屋安全鉴定和防治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五、对已列入近期规划改造、征用的地段,根据具体情况对危房的翻改建进行审批。

六、本规定的适用范围为莲前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农村居民危房。

开元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湖北归元寺导游词 篇9

说着说着,我们今天游览的目的地就在眼前了,请随我一同下车游览吧!

归元禅寺坐落于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侧,是清顺治十五年也就是1658年,由浙江的两位僧人白光、主峰来此创建的。取名“归元”出自《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是超出生灭还归于真寂本源的意思。现今的归元禅寺占地近5公顷,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28栋,殿舍200余间,庄严雄伟、井然有序。在武汉呢,归元寺与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

大家可以看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座杏黄色的大门,佛教寺院的大门也叫作“三门”。即佛经里的三解脱门,中间的是空门,左右分别是无相和无作门。这个寺院的三门八字朝阳开,象征着广结良缘、普度众生,寓意吉祥。抬头呢,可以看到,三门上方正中镶着一块长方形的直匾,直书“归元禅寺”四个大字。说到这儿,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了:“这寺名怎么不是横着写的呢?”确实,全国佛教古刹不少,可寺名直书的却不多见,因为直书寺名只有皇帝御赐匾额的寺庙才可以使用,可见归元禅寺这座民间寺庙在佛教丛林中的地位了之高。

走进寺内,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这个寺庙的布局有点儿与众不同呢?

寺院作为佛、法、僧三宝的常住地,是讲究一定格局的。一般说来,我国明清寺院建筑的传统格局是:在中轴线上最前面的是三门,进三门左右为钟楼和鼓楼,迎面为天王殿,进而是大雄宝殿,其后是藏经楼,其他殿堂则分布于中轴两侧。然而,归元禅寺却不是这样中轴对称的格局,这是由它独特的建造历史而决定的。在清顺治十七年禅院就落成了,第二年修建大雄宝殿,又在康熙三年祖堂、韦驮殿和方丈室完工,五年后藏经阁等建筑也一一落成,道光三十年又继续增修了罗汉堂。从而形成了目前的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的独特布局,俨然形成了“袈裟”状。

了解完归元寺的独特布局后,就让我们继续向里面参观吧。

现在,大家所看见的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奉着佛教最高神—释迦牟尼,您看他“偏袒右肩,结跏而坐”,显得是那么的庄严而又肃穆。两侧是他的弟子阿南和迦叶,整个塑像都是托沙雕塑而成。佛像背后是一组海岛观音像,只见海岛观音赤足站在鳌头上,左右侍立着龙女和童子,整个塑像向前倾覆。仰视上去,观音的衣袖好像在飘动一样,正在汹涌的波涛上迎面向我们浮来。这样的设计更增加了宗教艺术的感染力。

大雄宝殿的前面呢,就是韦驮殿。您看他,身穿铠甲,手持宝杵,多么威武挺立啊。传说,韦陀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的护法神。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呢,他就是保安队队长。这尊韦驮像是用整块樟木雕刻而成,线条刀法都极具唐雕风格,是归元寺的艺术珍品,也是我国雕刻艺术品中的一件宝贵遗产。

请大家小心脚下,继续随我往前走,接下来我们就要前往罗汉堂了。

大家知道,现在全国寺庙中保存比较完好的罗汉堂已经为数不多了:东有苏州西园寺,南有昆明筇竹寺,西有成都宝元寺,北有北京碧云寺,中有武汉归元寺。但其中最负盛名、最具特色的就要数我们武汉的归元寺了。

我国有句俗话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而我们归元寺的罗汉就不能这样说了,因为啊,这里的罗汉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独特的工艺—“脱胎漆塑”,它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首先要用黏土做成等身的人形胎膜;等到干了以后,用生漆将丝绸或夏布黏附在它的上面;再用生漆将膏灰、木粉混合调匀,涂刮塑造细部;阴干后再打磨抛光;然后在塑漆像后取一小孔,向里面注水将泥化成浆,从而脱出胎膜并冲洗干净;晾干后用木块封口;再刷上生漆,敷上用漆调匀的金粉或贴上金箔;然后上彩涂色;最后涂上桐油或亮漆以保持光泽。这样,一尊佛像才算完工了。

“脱胎漆塑”的制作方法,虽然造价很高,但所采用的工艺不仅省料,而且体质轻盈、坚固、不透水,很适合武汉地势低洼、冬燥夏湿的气候特点。两百年来罗汉堂几次遭受洪水侵袭,但洪水退后罗汉任旧完好无损。如此看来别说是让罗汉过江了,就是让他们飘扬过海也不成问题。

我们仔细看来,会发现,罗汉们的形象极其生动。动作上,有的在研读诗书、有的在驱邪除恶;表情上,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饱经沧桑、有的英勇神武,个个惟妙惟肖,而且五百尊中竟然没有一个雷同,这实在令人称奇。

这罗汉堂除了可供参观外,还可以用它预测一年内的祸福。每逢节假日,人们就会来到这里数罗汉。所谓的数罗汉就是,根据首先踏入殿堂的那只脚确定方向,然后随意选定一尊罗汉为起点,依照自己的年龄,顺序往下默数,数到现有的岁数为止,这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就可以昭示数者的命运。因此,“数罗汉”也成为了大家参观罗汉堂的趣是一件。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们,今天的归元寺之旅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归元寺的佛教魅力能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不足之处还请您批评指出。美丽的江城期待着与您再次相逢,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再见!

湖北归元寺导游词(二)

“上有宝光,下有西园,北有碧云,中有归元。”归元禅寺位于武汉汉阳翠微峰下的翠微路西侧,与古琴台相邻。言“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寺寺名即来源于此。归元寺原址为明代的私人花园,到一六五八年,由园主布施给化缘和尚在此修造了三座小塔,塔中掩埋无主的尸骨。后来蜕薪邓财物修建寺庙,又经历代陆续重建,遂成为今日的格局。现归元寺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

主体建筑分内外两院。外院主要由门楼、庭院、池塘组成;内院由北院藏经阁、中院大雄宝殿及南院罗汉堂三个主体建筑,以及天王殿、地藏王殿等组成。归元寺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是它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寺院不大一致。它不具有整齐对称的宏大格局,却略显杂乱。原来,初建寺院时,化缘的和尚无法在短期内凑聚足够的钱财做整体安排。有钱时就赶快买地抢修,否则等到钱筹集足够时,周围构想中的地方则已被别人抢先买了。和尚们不得已,只能够有一笔钱就修一处。山门朝东,建筑物却由南向北逐次侧进。与一般大丛林相比,归元寺“百尺茂林,千杆修竹,红分日刹,绿绕云房”,多彩多姿,秀丽宜人。

经过荷叶滴绿、莲花盛开的莲池,就是大雄宝殿,殿内释迦像两旁是海岛观音,以及二十四诸天等像,放置在一个倾斜的面上,工艺水平极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释迦像前供桌的垂帘,它不是一般的纺织物,而是木刻而成的木质垂帘。垂帘古朴典雅造型独特,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向北而行可到藏经阁,其建筑壮丽,装饰典雅,是归元寺收藏文物的宝库。阁内藏有清一套和贝叶真经、牙雕或铜铸佛像,俱为珍品,此外尚有国外赠送的佛事文物若干。正厅陈列了一座缅甸玉雕释迦佛像,十分精美。

藏经阁向西,绕过大士阁,南行至南院的罗汉堂,进入内室,可以看见呈”田”字形排列的五百罗汉。它们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各具姿色,各富特色,或盘腿端坐、或抱石问天、或研读佛经、或驱除邪魔,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勇武、有的温和、有的天真憨坦、有的饱经沧桑,表情个个有异,有的在怡然自得地掏耳朵,有的在百无聊赖地打着呵欠,使人忍俊不禁。罗汉制作的工艺水平很高,为十九世纪末清光绪年间黄陂县王氏父子费时九年制成。工艺上采用了漆布脱胎漆型的特殊方法:先用泥胎塑制模型,再用厚布、生漆逐层粘贴套塑,并使每座罗汉的头部、两肩、肋骨、腿骨等各自形成一个倾向,从而用艺术的线条形象勾勒出一个大的面,使动作、表情各异。这种工艺方法既利于固形,经久不变,又能够防腐,经久不坏,此法为中国独有。一九五四年武汉发大水,五百罗汉满堂飘浮,水退之后却完好无损,因此武汉民间又有了“五百罗汉洗过澡”的说法。

归元寺也是近代佛学复兴的发源地之一。一九二二年间春,太虚法师在归元寺讲经弘法,时听者甚众,激发太虚弘法志愿,与两湖听讲的名流商议,为更好地弘法利生,必须设立佛学院,广泛培养佛学人才,此是武昌佛学院得以兴办的缘起之一。

湖北归元寺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您此次归元寺之行的导游,大家能够叫我小朱。在那里,我代表我们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最热烈的欢迎。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李师傅。李师傅有着长达十年的驾驶经验,车技娴熟,大家尽可放心乘坐。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将竭力为大家带给最优质的服务。期望大家这天玩的舒心,游的尽兴。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齐去游览一下有着湖北”四大丛林”之一之称的归元禅寺。

归元禅寺,又名归元寺,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后不断增修。其位于武汉汉阳翠微峰下,与古琴台相邻。佛家言“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寺寺名即来源于此。归元,亦称归真,即归于真寂本源、得道成佛之意。

归元寺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是它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寺院不大一致。它不具有整齐对称的宏大格局,甚至略显杂乱。它有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俨然一个“袈裟”状。关于归元寺的平面布局呈“袈裟”状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传说明宗祯末年,一富豪无名指断了,听说翠微草庵的长老医道非凡,便来求他为其再接断指。长老见其心诚,果然为他接活断指。富豪感恩戴德,愿为长老新建寺庙,就其规模请问长老时,长老随手将破袈裟抛向天空说:“就此一袈裟之地。”顿时,袈裟越变越大,徐徐降落,竟覆地五十余亩,富豪见长老有如此法力,欣然买得这一袈裟之地,聘全国能工巧匠,选各地上等材石,历经数年方才修建成功,并由法师以“归元”为寺命名。也有一种说法是,初建寺院时,化缘的和尚无法在短期内凑齐足够多的钱做一个整体的安排。有钱时就赶快买地抢修,否则等到钱筹集足够时,周围构想中的地方则已被别人抢先买下了。和尚们不得已,只能够有一笔钱就修一处。这就构成了此刻这个“袈裟”状的布局。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此刻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归元寺的山门了,也就是归元寺的大门。各位细心的游客能够看出,高大的山门呈八字朝阳开,意为广结善缘,普渡众生,寓意吉祥。大家看这山门上方中间的这块竖匾,上书“归元禅寺”四个大字。相传是当年归元禅寺的开山祖师白光法师在寺院建成要离去的时候,各位禅师率领众僧挽留未果后,请求白光禅师题写寺名,以此来永做纪念,在大家的真诚邀请之下,白光禅师便提笔写下了这归元禅寺四字。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此刻所在的位置,就是归元寺的主体建筑之一的藏经阁了。说到藏经阁,大家可能在各类的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中见到过,但是呢,归元禅寺里可没有什么武功秘籍可供寻找,那里主要是一座用于收藏、陈列佛教经典艺术珍品及各种法器的殿堂。

在藏经阁旁边的就是大士阁了,主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大家能够看到左侧墙壁上的杨柳观音像。画像为唐代闫立本所绘。画像中的观音,文静安详,体态丰满、身姿轻盈,显示了唐代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观念。看完了大雄宝殿后,我们再到韦驮殿去看看!我们所看到的这尊右手持杵在地的雕像便是韦驮了,不明白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为什么各个寺院韦驮持杵的姿势会不同呢大家能够尽情的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其实,韦驮持杵的不同姿势,与寺庙的规模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韦驮左手持杵在肩,则证明该寺庙太小,既不供吃也不供住;两手持杵的,则证明寺庙为中等规模;供吃但不供住。我们此刻所看到的这尊韦驮像持杵在地,则证明归元寺的规模很大,既能供吃又能供住。

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齐去游览罗汉堂。罗汉堂是归元寺最值得一游的地方了。全国寺庙中保存比较好的罗汉堂已经为数不多,其中最负盛名的要算武汉归元寺的罗汉堂了。其他寺庙的五百罗汉塑像有木刻也有泥塑,唯有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既非木刻也非泥塑,而是采用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独特的工艺——“脱胎漆塑”制成的脱纱像,又称干漆像。乃国内稀世珍品。

另外关于归元寺500罗汉的神态也有一个传说。相传归元寺建成,要建500罗汉时,特意从黄陂请来两父子塑罗汉,当时的罗汉谱一套在浙江,一套在湖南,老塑匠跋山涉水到湖南把罗汉谱描画好才回来动手塑像,但他不愿意照葫芦画瓢,觉得罗汉谱上画的罗汉神态过于单一,他想塑出罗汉的各种神态,而当时归元寺周围有很多农民种地休息飘过或者在树下睡觉,神态各异,于是老塑匠便巧妙的把他们化成罗汉的神态,有时候还把附近的孩子找来故意逗他们嬉闹,记住他们的调皮样貌然后塑在罗汉身上。

这罗汉堂除了可供参观外,人们还喜欢用它来预测一年内的祸福,也就是武汉人说的“数罗汉”。数罗汉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不论男女,跨门槛时如果左脚先跨入则从左边开始,如右脚先跨入则从右边开始;第二种方法是,男左女右,进入罗汉堂后,男士从左边开始,女士从右边开始;第三种方法是,随意选中一尊罗汉,然后顺着数下去,数到自己的年龄数时停下,与之对应的罗汉则象征了您一年的运势。

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大家自己安排,大家能够四处参观一下,也能够去数一数罗汉,看看自己运势怎样样。我们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在旅游车停放处再见。期望大家及时准时到达。然后,提醒大家随时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注意安全。无论有什么事,记得,记得什么?没错,记得有事找小朱。

上一篇:周年庆典活动方案下一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