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车辆事故原因及对策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部队车辆事故原因及对策(精选9篇)

部队车辆事故原因及对策 篇1

如何从车辆事故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车辆安全防事故的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车辆事故的发生,是摆在部队领导和车辆安全管理部门面前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部队车辆事故的原因及对策。

一、车辆事故发生的原因

任何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事出有因”。客观上随着执勤任务的加重,消防车辆出动次数频繁,加上我国道路、车辆、驾驶员和交通流量快速增长,人、车、路等方面基础性条件还不够完善,增加了预防事故的难度。主观上少数驾驶员驾驶技术不过硬,交通法规和安全意识淡薄,发生紧急情况处置不当,也是造成车辆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年轻好胜开英雄车。驾车行驶中,总认为自己的车是特种车,挂部队牌照,其它车辆应主动让道,一旦鸣号不让,就强行超车,或者所驾驶的车被其它车辆超过就心里不服气,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穷追不舍,不断加速,追赶超车以再度超越他车为快,结果一遇险情采取措施不当,发生交通事故。

2、忘乎所以开逍遥车。行车中因圆满完成执勤任务或办事顺利,加上路况良好,行人、车辆等障碍少忘乎所以,逐渐产生麻痹思想,精力不集中,左顾右盼或被车内外音乐声和环境所吸引,沉醉其中,一旦道路上出现险情反应迟钝,造成车辆事故。

3、情绪不稳开赌气车。驾驶员因家庭成员病重、死亡,或因失恋、受到单位领导批评、同志之间发生摩擦或误会等原因造成情绪不佳,边行车边思考所发生的事情,思想没有从发生的事情中摆脱出来,思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行车中走神,或赌气开快车,发泄心中的郁闷,结果车越开越快,遇到险情来不及采取措施造成车辆事故。

4、兴奋过度开大意车。驾驶员因受到某种刺激,如被评为先进个人、批准加入党团组织,得知提干或考入院校、父母或恋人来队探望、有异性伴随行驶等,兴奋过度,行车中注意力下降,结果导致车辆事故发生。

5、检查疏忽开“病”车。重开车轻检查保养,车辆带“病”出车也是车辆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许多驾驶员出车前和归队后不仔细检查和保养车辆,加上驾龄短难以发现车辆机件出现的隐患,总认为日常要求出车前和归队后检查是多此一举,没有必要,上次车能跑,这次肯定也能跑,结果对诸如轮胎漏气、螺母松动、钢板断裂等现象不能及时发现,致使车辆带病行驶,盲目出车,行驶途中发生车辆事故。

6、违反纪律出私车。在部队车辆事故中,因私事发生事故者占有一定的比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驾驶员一起步就觉得心亏理短,开起车提心吊胆。不走大路走小路,绕道行驶躲领导避熟人抢时间,生怕被单位知道受处分挨批评,总想尽快办完事赶回去,结果越怕出事,越是发生事故。

7、胆大妄为无证驾车。车辆所在单位平时管理不严,一些车迷想学驾驶技术因受条件限制,难以实现愿望,便利用和驾驶员是老乡、同事或上下级关系要求开车,驾驶员不遵守有关规定,碍于情面,让其开车,最终因未经过正规培训,出现险情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导致发生事故。

8、休息不好开疲劳车。休息不好,疲劳驾车也是造成车祸的一个主要原因,驾驶员因天热、环境变化等休息不好或任务重、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及患病初愈体力尚未全面恢复,过度疲劳,以致行车中出现打盹,车辆行驶跑偏,对车辆、行人观察躲避不及等现象,从而发生交通事故。

9、违反规定酒后驾车。一些干部驾驶员和资格老的驾驶员,自认为驾驶技术熟练,导致胆子大,存在着骄傲情绪,总认为自己驾驶技术过硬,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少饮些酒没关系,饮酒中不加以控制自己,饮酒后又不听其他人劝阻一意孤行驾车,结果在酒精的作用下车越开越迷糊,从而发生事故。

(二)客观原因

1、车辆技术状况差。良好的车辆技术状况是安全行车的重要条件。车辆在长期使用中,由于失保、漏保或不按车辆的保养周期和要求保修车辆,使车辆技术状况变差,特别是车辆的一些要害部位性能下降,造成转向、制动失灵,留下严重事故隐患,导致事故发生。

2、驾驶员技术不过硬。过硬的驾驶技术是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经过实践锻炼的结果,驾驶技术熟练者自我控制及调节能力较强,沉着冷静,动作敏捷利落,往往能化险为夷,而技术不熟练者,动作迟钝,生硬呆板,在外界交通条件发生变化,遇有复杂情况时不能冷静、灵活进行操作处理造成车辆事故。

3、车辆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健全。车辆所在单位管理不严,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或虽制订了制度,但仅仅将制度挂在墙上却不放在心上,结果使制订的制度形同一纸空文,车辆动用随便,基本上是出车无手续、派车无命令、行驶无登记,出现了驾驶员“晚上比白天忙,节假日比平日忙”的现象,管理松懈混乱,各项制度和管理教育难以落实,从而导致驾驶员违章行车,不服从交通管理,车辆事故时有发生。

4、道路状况。从道路状况分析事故多发的地方,不在急弯、坡陡的险峻山区道路,相反多在道路宽阔、平坦、视线良好的平原地区,其主要原因是道路复杂时,驾驶员格外小心,傍山险道等不利因素被谨慎驾驶所克服,而平坦地段、视野广阔,驾驶员思想容易麻痹,放松警惕,常常因为行人突然横穿马路或自行车调头猛拐,使驾驶员措手不及造成事故。

5、天气、季节变化。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反映了季节对人体机能变化的影响。驾驶员的情绪也受到这种客观自然界的干扰,特别是冬春、春夏、夏秋之交,最易发生事故。按季度分析第三季度是发生事故的高潮;按月分析10月份是事故多发月份;从时间上分析,下午比上午的事故发生率高。除此之外,天气瞬息间的变化也易造成事故,如夏季多阵雨,天气忽晴忽雨,道路一段干一段湿,湿滑路面附着系数小,遇到情况一旦使用紧急制动,车

辆多数失控,轻者掉沟,重者翻车。秋季早晨突然起雾影响视线,冬季冰天雪地路面滑,驾驶不慎就会造成车辆侧滑、跑偏等,极易发生事故。

二、预防车辆交通事故的对策

车辆交通事故是驾驶员、车、道路环境在某一时刻构成的劣性组合。而在驾驶员、车、道路等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此,我们在运用车辆事故规律进行预防车辆事故时,必须以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管理和心理训练为重点,同时完善各种制度,消除事故的隐患,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主要是把好“六关”。

(一)把好选送关。驾驶员素质的高低与车辆安全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每年选送新训学员时,要严格标准,规范操作,按照“个人志愿、群众评议、基层推荐、支队审查、总队审定”的程序实施。基层单位要推荐那些政治思想好、工作作风硬、纪律观念强的战士;业务部门要严格标准,秉公办事,择优录取。实行指标、条件、程序、结果公开,以公开求公正,以公正保质量。

(二)把好培训教育关。在培训中要选强配齐教练骨干,严格按纲施训,保证培训时间、内容、行驶里程三落实。同时,要把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作为培训的必修课。对技术考核不合格的,不予以毕业;同时要及时做好新训驾驶员下队后的复训工作,要结合消防部队车辆特点和辖区道路水源情况开展复训,确保每名驾驶员都能熟练掌握驾驶技术和基本的维修保养技术。驾驶员自身也应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提高、注重总结和积累,自我加压,在实践中成长进步,不断提高驾驶水平。

(三)把好日常管理教育关。针对驾驶人员的思想、工作实际经常进行政治教育、条令条例教育、交通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把好思想上的“方向盘”。对战士驾驶员,早操、学习教育、操课、点名、就寝要与战斗班人员保持一致,强化全程、全时、全员管理。对干部驾驶员,各单位要制定措施,在自律和他律上共同下功夫,增强遵守交通规则和“五条禁令”的自觉性。通过教育使驾驶员做到“爱车、守纪、安全、节约”。

(四)把好分析关。对所发生的车辆事故,不论是本单位还是外单位的,都应认真进行分析。本单位的事故,深入调查,吸取教训;外单位的事故,认真分析,引以为戒,举一反

三。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对应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总队近期编纂并将下发《血的教训——车辆交通事故案例与鉴戒》一书,该书以案释法,教育广大驾驶员吸取教训,进一步增强安全和法纪意识。

(五)把好制度落实关。要严格车辆派遣制度,车辆派遣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不得私自出车;要坚持车场日制度,车场日时间要专门组织人员对车辆进行检查,擦拭保养,确保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执勤状态;要坚持干部带车制度,单车出行时,应选派技术和作风好的驾驶员,应有干部带车,并根据情况提出具体安全要求。执勤出车时要根据任务、道路、气候的状况掌握车速、车距,切忌盲目开快车,防止因雨、雪、雾天气引发交通事故;要做好车辆的管理和保养,明确管理职责,专人负责;要加强对“小、远、散”单位的车辆管理,防止出现失控漏管现象。

煤矿生产事故原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篇2

关键词:煤矿生产事故;矿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D77;G35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2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65-03

中国煤矿资源总量丰富,原煤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5%,然而每年矿难死亡人数却达到了世界煤矿工人死亡人数的80%。现在发展中的印度、南非、波兰等煤炭大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在0.5左右,像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大概是0.01-0.05,而中国是2.04。全世界每年重大矿难(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的90%都发生在中国,每次血的教训后换来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救援、检讨、查封,而后却矿难依旧。2009年和2010年都有几起特大严重的煤矿生产事故发生,如2009年2月22日山西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9月8日河南省平顶山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10年3月31日河南伊川煤矿爆炸事故,6月21日河南省平顶山煤矿爆炸事故等,这些特大生产事故动辄数十上百人死亡,如此严重的生产事故让人触目惊心,血淋淋的事实让人不得不追究煤矿生产事故频频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

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国外这方面的文献较少,主要是国外煤矿事故发生率低,有些产煤大国如英国甚至实现了零死亡,而中国矿难年年不断,国内学者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从经济利益层面、政府职能层面、煤矿企业层面和法律层面四个角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1.经济利益层面

杨丽媛认为,“煤炭行业的利润空间是相当大的,而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已经予以充分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监管措施,关闭取缔了一部分非法小煤矿或者令其暂停生产,使煤炭市场上本来供不应求的情况进一步加剧”,“而且煤炭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非常小的,根据弹性与收益的关系,价格上升将会进一步提高矿主的收益”,[1]高额利润的刺激是与矿难频发紧紧相联系的。正如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肖兴志、陈长石指出,煤矿资源产权虚置导致了局部垄断性市场和地方煤矿寡头,转嫁了部分用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成本, 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提高了经营者的隐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经营者开采呈现短期化,对于安全投入缺乏积极性;将这部分隐性成本转嫁给了井下作业工人, 造成生产事故频发。对于小煤矿来说,政府强制其开采活动必须得到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批准,但由于私人采矿权的限制过高衍生出大量的非法无证小煤矿。这些小煤矿的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安全生产更加难以得到保证。”[2]

曾涛、李璞等人认为,矿难中的博弈发生在矿工、矿主、地方主管部门以及中央政府4个博弈主体之间,并通过分析建立这四个主体目前的博弈关系说明中国目前矿难频发的原因:(1)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能源需求尤其是煤炭需求急剧增加,暴利驱使下导致非法生产。(2)技术落后,产能跟不上需求,导致超常生产。(3)官商勾结,政策法规无法得到有效落实。(4)弱势群体( 矿工) 利益保障体制没有建立健全。[3]

2.政府职能层面

彭小亚、缪永正、卢小燕等人认为,“官煤勾结”现象严重是煤矿生产事故问题的政治根源,这主要表现为:政府官员违规滥用审批权,收受矿主贿赂;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在小煤矿入股,谋取非法利益;纵容、包庇煤矿违法生产经营;政府官员暗中自办煤矿或庇护亲属违法办矿;参与或默认、包庇隐瞒事故。[4]吴富丽认为,监管不力是导致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5]

杨丽媛认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煤矿的违规经营行为监管不力,是因为“如果地方政府加强对本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督管理,势必加大企业的安全成本,降低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削弱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最终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6]

刘菊从权力寻租角度出发,指出矿难频发的直接原因是“利益一起分享,责任由政府承担”的官商勾结行为使企业对安全生产产生懈怠意识,刺激了企业的短期行为,使他们没有强烈的意识去改进技术,改善安全措施,置矿工生死于不顾。[7]

3.煤矿企业层面

杨晓雨认为,矿难发生原因之一是煤矿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足,煤矿企业的教培部门对员工的培训缺乏系统性的统筹安排,使得培训工作流于表面,为培训而培训;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优秀的操作员工中提拔起来的,他们的具有很强的实干精神,但安全观念较为淡薄;企业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状况差,管理权限不明;一些煤矿企业不遵规守法,片面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无视员工性命,非法生产。[8]

张革玲认为,不注重安全投资是矿难发生的重要原因。“从私营矿主的角度看,注重安全就要加大投入,增加成本,而且一旦其他煤矿发生重大矿难,现行的处理办法多是一律停产整顿,如此以来自己的安全投入就会沉淀下来。在理性有界的情况下,它自然会选择减少安全投入。”“很多煤矿实行的是承包制,自己下大力气搞的安全投资,一旦自己离职或承包到期, 无疑会让继任者搭上便车;二是注重安全生产,必定减少产量,由此必然减少利润。”[9]

4.法律制度层面

吴富丽指出,产权制度不完善是矿难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因此矿产资源的产权指的是矿业经营权,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矿业权主体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转让权。转让权的缺失具有非常明显的弊端,容易导致矿产资源利用中的急功近利,这一方面会造成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另一方面会造成矿权主体忽视长期投资,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不会带来直接收益的巨额投资。[10]

郑风田、冯伟等人认为,由于我国煤炭行业的复杂性,造成当前我国矿难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原因,有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力的原因,有官煤勾结、权力寻租的原因,有惩罚太轻、矿工死亡赔偿过低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缺乏、矿工安全素养太低的原因,还有矿工维权力量太弱、工会无法发挥作用的原因等等。其中,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技术的原因。他们对产权不清是矿难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论证了煤矿开采高事故率、高死亡率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特殊现象,而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国的普遍规律。煤矿经营者是否增加安全、技术投入,不是取决于产权的清晰程度,而是取决于煤矿经营者的投资能力,投资意识以及安全、技术投入的成本和增加安全、技术投入带来的收益的比较。[11]

杨君认为,法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导致法制丧失实效性是煤矿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他指出,导致目前矿业安全法制失灵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法律缺乏明晰的理论假设和利益相关方的均衡博弈以及有效避免游戏规则的禁忌。二是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制约与激励机制和对弱势者矿工的全面保护以及执法标准。三是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缺乏独立性导致监督失效问题。横向体制内无监督,纵向体制监督鞭长莫及,体制外监督不畅通。事前监督少而软,事中监督缺乏有效措施,事后监督多而乱。四是具体法律设计中的问题。往往要么忽视,要么低估人对成本与收益的判断力,导致法律只是纸面上的东西,不能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12]

二、治理煤矿生产事故的对策

煤矿生产事故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也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对此,许多人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降低事故发生几率。

1.经济利益层面

杨丽媛提出提高对遇难矿工的赔偿金额及对矿主的罚款金额,影响矿主的成本收益比,使其在违规时得不偿失,使其不敢心存侥幸而冒险,以预防煤矿生产事故发生。[13]

高春景、刘平青则认为,只有在将工人的报酬( 包括提高工人工资率和伤亡赔偿)和改善安全环境成本相比较, 对工人的报酬大于改善环境的支付时,矿主才会改善安全生产环境。[14]

陈红、刘静、龙如银选择从“制度效用”视角,将作业人员不同行为选择下的行为效价和行为成本中的变量引入不同行为选择下的期望回报函数中,探讨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论述了可以采取4种措施:(1)加大对遵章行为的经济回报奖励力度;(2)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惩罚力度;(3)加大遵章行为的效价、减小遵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遵章行为效价的累加性;(4)减小违章行为的效价、加大违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违章行为成本的累积性等来保证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减少矿难发生。[15]

2.政府职能层面

张革玲认为,政府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调整劳资关系的政策,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加大企业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工作,将小煤矿业主的安全考核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小煤矿主的安全培训和考核体系;加大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的落实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标拍卖制度,增加政府和企业的透明度,杜绝政府监管不力,官煤勾结的滋生。”她从相关制度设计、政府公共管理责任及市场体系的完善三个方面提出解决之策:制度设计上,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查采矿资质;突出政府公共管理角色,明确政府管理职责;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完善煤炭行业市场体系。[16]

李梦、张翠燕、刘造林等人则认为,证照不齐全的非国有煤矿企业对政府官员进行寻租的概率更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防止煤矿企业对政府官员进行寻租的机制,并努力缩小煤矿经营者获取租金的空间,从而减少或避免矿难事故的发生。相关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无证煤矿企业的处罚,从而减少煤矿企业总的租金收入,减少政府官员进行寻租的可能性。[17]陶长琪、刘劲松等人认为,在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方面,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18]

刘菊提出应该采取“国家控制与市场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走建立大型煤炭基地,同时整合、改组中小煤矿的道路。国家掌握对重要矿区的勘探和开采权,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产权市场,以煤炭资源产权变革为突破口,从根本上遏制矿难的发生。[19]

3.煤矿企业层面

杨晓雨提出对煤炭生产企业实行安全评价制度,煤炭企业为了能够获取安全证件并有足够的安全级别,就必定会依据评价指标的要求来进行有关安全硬件设备的投入,这样就构成了进行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通过行政措施要求煤炭企业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并可以实行浮动费率;施行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20]

李梦、张翠燕、刘造林等人认为,应当强化工会维权意识,推动矿主安全投资决策。我国煤矿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还没有进入产业化的阶段,所有者与监督者职责不到位,煤矿工人队伍也没有成长起来,制度的力量较为薄弱,煤矿工人的福利待遇较差。作为弱势群体的煤矿工人,更需要依赖制度化的力量消除竞争起点和过程中的不公平。[21]陶长琪、刘劲松等人提出阻止煤炭企业的过分民营化和小型化。[22]

4.法律制度层面

肖兴志、陈长石从明晰煤矿产权归属, 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角度出发,提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矿难发生的概率,提高煤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措施:建立现代煤矿资源产权制度;建立煤矿资源多元化产权体系;构建煤矿资源产权多级交易市场;明确划分煤矿资源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配;合理确定采矿权价格;加强产权监管。[23]

李梦、张翠燕、刘造林等人也提出类似观点,他们认为应当明晰产权,将矿产资源投入市场交易。煤企产权不清,从而导致私营矿主长远利益不可预期,因而无法进行数额巨大的安全投资。因此明晰产权,签订长期合约有利矿主进行煤矿安全设备检修,能够充分调动矿主安全投资的积极性,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矿难的发生。[24]

郑风田、冯伟则认为,根治矿难,产权改革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治理矿难,产权改革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唯一之根本。要真正做到从根本上治理矿难,需要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矿业大国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在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治理。[25]

(责任编辑:李综艺)

参考文献:

[1][6][13]杨丽媛.矿难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界,2008,(02):206.

[2][23]肖兴志、陈长石.煤矿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06):37-38.

[3]曾涛、李璞.论根治中国矿难须改变各方博弈规则[J].现代商贸工业,2009, (06):16.

[4]彭小亚、缪永正、卢小燕.我国矿难频发的原因及其对策[J].采矿技术, 2008, (05):59-61.

[5][10]吴富丽.我国矿难频发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09):260-261.

[7][19]刘菊.基于权力寻租角度的矿难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9):181-183.

[8][20]杨晓雨.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2011,(05):104.

[9][16]张革玲.矿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36-38.

[11][25]郑风田、冯伟.根治矿难:产权改革能否有效[J].经济学家,2007,(04):108-113.

[12]杨君.我国矿难频发的根源及其法理分析[J].行政论坛, 2009, (03):44-47.

[14]高春景、刘平青.矿难背后矿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5):99.

[15]陈红、刘静、龙如银.基于行为安全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2009,10(05):816.

[17][21][24]李梦、张翠燕、刘造林.关于矿难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及对策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8,(07):78-80.

部队车辆事故原因及对策 篇3

近几年来,全国消防部队车辆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公安部消防局多次下发事故通报,每次都触目惊心,有的开车撞死撞伤老百姓,有的自己驾车车毁人亡,这些事故不仅影响消防部队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也给国家、集体、个人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自己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做好车辆安全防事故工作,既是实现每年部队安全无事故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部队一项经常性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消防部队社会救援职能的不断拓展,车辆出动更加频繁,大大增加了车辆事故的概率。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抓好各类车勤人员的思想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严防各类车辆事故的发生。

一、当前消防部队车辆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一是交通状况复杂化。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拥有的车辆增多,会开车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这样的发展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现状是车辆多,驾驶技术不过硬,交通秩序乱,公民交通安全意识差。这些都给部队车辆行驶和人员安全带来了一定影响。

二是官兵思想特权化。大部分官兵认为自己是消防部队,车辆位特种车辆在地方交警无任何资料可查,开车违一下章,闯一下红灯,也没人敢把你怎么样。主要表现形式有:闯红灯,违章调头,有的在闹市区高速行驶,有的在大街上违章停放,在单行道上逆向行驶,这些行为,都是导致车辆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几年来部队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部队安全防事故教育,但收效并不尽如意,主要是一些单位在开展安全防事故教育时只注重教育形式,不注重平时养成,导致部分官兵在教育中正正规规,回到现实生活中还是我行我素。

三是驾驶队伍低能化。部队每年都培养驾驶员,但在培训期间学习的驾驶知识有限,只能在日常工作中去摸索。有许多驾驶员只知道开车,对车辆工作原理一巧不通,对车辆的安全故障无法及时发现,导致车辆长期带病作业,从而增加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再加上近几年驾驶员选拔培养出现的特殊情况,有的文化素质,身体条件不适合开车的战士,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驾驶员队伍。而且现在有的驾驶员出生在20世纪8O年代,所谓的8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与过去的驾驶员相比,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思想道德水平,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思想行为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冲动性、自主性,特别是执行有关规定要求不够自觉。

四是部队管理松懈化。我们部队车辆驾驶员大多是士官,军龄比较长,按理讲自控能力、纪律性各方面都应该能起到带头作用,导致部分领导对驾驶员的“八小时之外”或空余时间管理缺失,监管不到位,有的出车中私自改变路线,有的干脆出私车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消防部队搞好车辆安全防事故的对策研讨

(一)抓思想教育,解决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管车先管人,管人先管思想,是车辆安全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也是加强车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教育官兵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充分认识车辆事故的危害性和行车安全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做好预防车辆事故工作是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圆满完成执勤任务的重要保证。主要抓好条令条例、交通法规和安全行车常识教育,联系驾驶员的实际组织开展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教育,根据环境,季节和任务不断变化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搞好季节性预防事故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增强驾驶员理承受能力。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逐步走网络化教学的路子,把安全教育课讲活讲好。同时安全教育工作要适应青年官兵的特点,采取“大家谈”,“案例辨析”等官兵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在思想互动中实现自我教育,注意利用好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部队内外发生的车辆交通事故资料、采取图片展示、现身说法等形式,强化驾驶员依法行车,安全第一的意识。

(二)抓素质培养,解决驾驶技能不精的问题。不断提高驾驶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预防车辆事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驾驶员时要把好“三关”:一要把好选送关,各单位在选送驾驶培训人员时,要严格选拔标准,照章办事,坚持名额、条件、程序三公开,所选驾驶员应具备政治思想好、作风纪律好、身体素质好等基本条件,通过个人志愿、官兵评议、各基层单位推荐,大队和支队审查,总队审定的程序,严把选送质量关。二要把好考核关,驾驶员学兵培训和驾驶员实习结束时,总队相关部门应当对学兵的政治思想、作风纪律、技术状况进行综合考核,凡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办理驾驶证或取消驾驶资格。三要把好淘汰关。各单位应每年结合车辆年审工作,对驾驶员的思想品德、作风纪律、技术状况进行一次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驾驶员要调离驾驶岗位,不得继续驾驶车辆。

(三)抓作风养成,解决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改进工作作风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一是用车方面,要尽量少出私人车、少出长途车、少出随行车,不需用车的尽量不用车;二是管车方面,要教育驾驶员懂车、爱车,认真做好车辆的经常性维护保养工作,同时对可能发生车辆事故的部位和时机进行透彻分析,找准薄弱环节,制定出相应的预防车辆事故的具体措施和对策,积极主动地做好防范工作;三是行车方面,要教育驾驶员文明驾车,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克服特权思想,认真遵守部队车辆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地方交通法规,切实为部队负责、为家庭负责、为个人负责,牢记职责,善待事业,时时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四)抓制度建设,解决使用管理不严的问题。严格坚持车辆使用管理制度,是管好人、用好车、防事故的根本保证。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制度、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消防部队车辆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按照车辆动用批准权限使用车辆,节假日、双休日期间和恶劣气候条件下以及八小时以外和非公务用车要严格控制,必要时报上一级批准。上级单位要经常对下级单位执行车辆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应该受到处理的要及时从严处理,不要失之于宽,失之于拖,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做到杀一儆百。

浅析交通事故原因及对策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不断增强,机动车保有量和道路机动车流量聚增,道路交通各要素与日益增强的交通需求矛盾突出,道路交通事故呈上升态势,交通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严重的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危圾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因而重点分析和研究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和危险路段频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一大课题.

作 者:刘国庆 作者单位: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天津,30004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20xx “”(2) 分类号:U4 关键词:交通事故 管理

部队车辆事故原因及对策 篇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使农村道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机动车拥有量大幅提升,而农村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又使得农村开始成为交通事故的潜在多发地区,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交通民警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交通管理第一线,为压事故、保安全付出了积极的努力。但就目前情况看,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多发仍然是制约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已是摆在交通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农村道路事故多发的原因

一是人的因素。人作为道路交通活动第一要素,对预防事故发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人的因素却因地区的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参与素质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农民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他们对交通法律法规知之不多或认识肤浅,认为违章是小事小错,谈不上违法,不一定直接造成对社会的危害,也不会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知道违章与事故之间的必然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违章可能转化为事故,甚至构成交通肇事罪。正是由于一些交通参与者主观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即使交通事故频发,仍不能引以为戒。无证驾驶、争道抢行、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因不懂交通法规野蛮驾驶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几乎占70%以上。包括驾驶人在内的所有农村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是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

二是车的因素。就目前而言,农村机动车的质量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距离新时期交通安全工作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特别是农用机动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85%农用车、摩托车、拖拉机的机械性能偏差,日常维修保养滞后,制动性能差,夜间灯光不全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驾驶员缺乏应有的安全驾驶常识,有的甚至无证驾驶,今年1至7月份,垦利县因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的驾驶人50多人中,70%以上都是农村驾驶人。大多数参与运输的农用车车主为增加收入

而不顾交通安全,人货混装,严重超载,有的核载500公斤的实际超出核载的400%以上,甚至非法改型,开带“病”车上路。这种交通违法行为虽然使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短期内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给正常的交通秩序和出行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车种复杂,多种形态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条道路上并肩而行,是农村公路交通的一大特点。车种不同,速度不同,车辆的载质量不同,构成了农村公路交通秩序混乱,相互影响,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是道路的因素。农村公路里程长、公路等级不同,大多数是多种车辆共行的混行交通,平面交叉路口过多,路口的形态各异,有的若明若暗,不易被发现,从客观上给驾驶人造成了一定错觉和判断障碍,道路条件与车辆的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由于经济等方面原因,农村公路对发展农村经济起着支柱作用,但农村公路宽度不够,质量欠佳,通行能力差,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在农村公路上,除了道路环境复杂外,交通设施也不健全,有的地方没有指路标志,没有路口标志或者是限速标志,道路上有的没有施划中心线,没有给驾驶员提供足够行车信息,造成驾驶人行车精力不集中或驾车采取措施不及时,给驾驶人的行车造成了一定困难,导致事故发生。据统计,我辖区80%的农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标线、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四是管理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机动车数量迅猛增加,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驾驶人已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但由于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新情况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管理的相对滞后;当前交警部门警力严重不足,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因此管理工作向乡村道路延伸的进度相当缓慢,而与警力不足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农村道路里程和交通流量的成倍增长,形成人、车、路矛盾的局面,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加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经常发现无牌无证车上路、无证驾驶、农用车载客和报废车上路等严重违法现象,致使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发案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遏制农村公路事故多发的对策

以提高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为切入点,做好农村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一是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交通安全宣传。改革当前由宣传民警独自“承包”的宣传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改革管理体制,加强警种间的协调及与各村委的联系。在挖掘警力资源,依托片警管片优势的同时,促进农村派出所与村治保会的沟通,成立相应的交通安全教育协管队伍,以缓解交警部门的工作压力,扩大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管理网络,密切警民关系。二是以创建“交通安全村”为契机,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保障农村群众的出行安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从而实现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常识普及、宣传广泛深入、出行文明安全、交通事故减少的工作目标。三是通过交通安全“五进”工作的深入开展,让农村交通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无牌无证驾驶摩托车,驾驶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超载、人货混装、驾驶病车或报废车辆上路等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在此基础上,交通安全教育应推陈出新,形式灵活多样,积极提高群众的参与兴趣。在宣传教育形式上除以上交通安全课,派发宣传单、宣传画为主外,还需采用有创意性的形式,以防一些驾驶员、村民对这些宣传教育方式产生厌倦情绪,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以提高车辆安全质量为切入点,开展交通安全大检查工作。一是在加强源头管理的基础上,严把车质关。重点加强对农村车辆和相关驾驶人进行摸底排查,建立车辆、人员档案,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交通民警对管界内的农村公路要经常进行巡查,以此强化对农村公路的监管。二是积极开展路面查验工作。加大对报废、漏检、私自拆改、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挪用号牌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一律予以滞留,对违章人一律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上限进行处罚。同时,在每日路检及不定期组织开展的晨检、夜检或集中治理行动中,注重对行驶证、机动车号牌、车型、车身颜色、发动机号、车架号等进行认真核查。发现车辆有凿改痕迹或与行驶证中登记内容不符的,追查来源,有盗抢嫌疑的迅速移交刑侦部门。

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系数为切入点,完善农村道路质量和安全设施。一是广开渠道积极向政府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政府城建、交通等部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从本辖区的修路架桥等源头规划建设上提出公安交管部门的意见。

二是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对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公路,尽可能地在公路上施划标线,规范村民的交通行为;一些弯路和平面义叉路口,设立“急弯、鸣笛”、“事故易发地段、谨慎驾驶”等明显标志,并根据需要,增设必要的交通安全防护设施,为交通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规范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标准。使其成为引导交通参与者行为的道路交通管理语言,也是管理者与参与者行为的共同依据。通过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和施划,使道路交通管理的语言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使其更具人性化、实用性,是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机维修中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机;维修;事故;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40

1 农机维修事故发生主要原因

1.1 维修设备不完善,维修人员技术不足

农机在我国近些年得到了快速普及,应用在生产中的农机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到机械设备中,使得机械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然而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很落后,在农机维修方面体系并不完整,现有的一些农机维修站点,农机维修设备仍然相对落后,或是工具简单,或是配备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专用工具来进行操作的农机,一旦出现故障,维修难度可想而知,有时维修人员不得不采取野蛮拆装的方式,操作失误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维修事故。另外,在一些农机维修站点,往往都是一些凭经验维修机械的人员,他们普遍年纪比较大,知识结构相对落后,难以跟上新机械的发展需求,这些人员多数都没经过专业的培训,维修往往凭经验或感觉,专业水平低,无法应对复杂的机械故障。而一些年轻人多数不愿意在农机维修上进行钻研学习,嫌脏和累。这就造成农村基层维修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而且青黄不接,整体维修水平偏低,安全意识较差。

1.2 检修时没有切断动力源

多数农机故障的发生往往都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突然发生,一些农机操作人员在遇到故障时,往往不能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很容易因为着急而慌了手脚,没有切断动力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故障排除和处理。多数农机事故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给农机操作者带来人身安全隐患,也容易引起继发故障,造成机车的损坏。

1.3 一些小零配件使用问题

农业机械也是一个由众多零部件共同组成的系统,而一些小的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磨损,磨损到一定程度后要及时更换,但在实际农机使用中,这些小零配件往往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有的不能及时更换,有的更换的新件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配件,或是精度不够,这些小配件安装在机械上,在整体性能上不配套,易引发机械事故,存在安全隐患。

1.4 维修后调试驾驶经验不足

机械出现故障后,要进行正常的检修,修理完成后要进行调试和磨合,试用一段时间,才能正常作业。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农机操作者往往不能规范操作,急驶急停,或是进行野蛮的暴力驾驶,而且有些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经验都不足,很容易引发突发事件,造成维修人员的伤残。

2 减少农机维修事故的对策

2.1 加强机械维修方法宣传

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媒介和科技手段,大力宣传农机维修方面的知识及操作方法,使农机操作者和维修者都能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规范的维修及驾驶。同时要进行安全维修及安全保护方面的宣传,提高维修者及驾驶者的安全意识,使每个农机参与者都能在内心中意识到不按规范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高峰时期,要高频、大力度的宣传和监督管理,防止农机维修事故发生和保障农民财产和人身的安全。

2.2 统一检修和定期培训

农机工作量较大,工作环境也很复杂,在农机使用过程中,损耗不可避免。所以,作为农机的管理部门及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农机的安全问题,定期对农机进行统一检修。同时对于第一线的农机操作者和农机维修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组织专家学者和机械厂家的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维修和指导,还要进行农机知识培训,同时加强认证工作,确保维修人员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和提高,引入农机人员的维修培训和认证机制,达到防范或降低农机维修事故发生。

2.3 定期保养和合理放置

农机是结构相对复杂的设备,而且现代高科技的应用,使精度和复杂程度都较之以往的机械有大幅度的增加,在使用过程中,作业量越大,次数越多,机械的磨损老化越快,特别是一些零配件,很容易被忽略,要对农机进行定期的保养,定期检修,排除安全隐患,一些零部件,到更换周期的就要更换掉,减少事故的发生。另外农机作业有一定的季节性,农闲时,机械就要闲置起来,这时一定要注意对农机做好保养,按照正确的闲置处理方法进行操作,放置在通风干燥、遮风挡雨的地方,避免露天放置,放置前一定要做好各部件的保养,该包起来的地方一定要包起来,应当上油的地方一定要上好油,这样才能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降低农机事故的发生机率,减少安全隐患。

2.4 应实行机械维修补贴

我国近几年来一直都在重视农业机械的发展,并不断加大农业机械购买的补贴力度,但农机维修设备的配套建设和农机维修技术力量的建设力度还不足。国家在给农业机械购买补贴不断增加的同时,应制定相对应的配套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针对农业机械每年的新购买数量,进行配套的农机维修设备购买,并且加强维修技术力量的建设和管理。

部队车辆事故原因及对策 篇7

一:车的方面

农用三轮汽车大多和它的名字一样:农用,所以大多无牌驾驶,干农活

车辆损坏严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车辆损坏严重也不及时修理,普遍现象是大都没有反光镜、刹车不那么灵敏,总之留下安全隐患,农忙结束后,也就搁置了,修理也为落实。大多车辆都有安全问题,其中我县境内的一起一死一重伤的受害死者,当时正是坐在副驾驶上为没有灯光的农用三轮车在用手电照明引路,车祸来临时,由于手里拿着手电,有坐在前面,保护措施没有做到位,结果提前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二:驾驶员方面

农用车驾驶员大多都以为,农用车就是为了农忙之用,又不出远门,没必要办那些手续,所以无牌无证现象非常普遍。驾驶员也大多时自学成才,开车的本领也都是跌跌碰碰中总结出来的,都没有系统的学习交通法规,如果上路遇到紧急情况,大多吓蒙了楞在那了,反应不及时,或者只想到打方向忘了刹车,或者刹车本来就不灵敏。总之自学成才的驾驶员已经为道路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乘车人方面

农村的农活大多时间比较固定,忙完那个季节,人们大都也就闲暇了,为了生活的更好一点,人们都往往在农忙之余出去打散工添补家用。就拿我们县来说,人们大都去xx打散工,一天挣三十块钱左右,如果是坐车去,德陵快客来回就二十元钱,再加上中午吃饭,已经没有盈余了,所以人们都是三五成群一起乘坐他们其中某个人的三轮汽车一起去打散工,每月给三轮汽车一定的“租金”。所以三五不等,十几人同坐在三轮汽车后斗上的现象也就不为新鲜了,可危险也随之而来。

农用三轮汽车伤人事故频发之余,我们交警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从以下几点进行整改:

一:加大普法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各项交通构成要素中,人是交通活动的主体,也是交通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交通安全意识,直接决定其参与交通的行为习惯,通过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守法意识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以此消除因交通违法行为给交通安全造成的危害。只有通过持续、广泛、有效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交通素质,从源头上净化交通环境,推进交通发展,逐步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交通机制。

二:加大对农用车辆的治理力度

近年来,农用运输车迅速增长,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了。加大对这些“危险”车辆的治理力度,始终保持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是扭转由于这些车辆而引起的交通事故率高发的一项有效措施。为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预防群死群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基本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社会防范体系,有效整治严重的交通事故隐患和交通违法行为,重点防控交通事故比较集中和突出的地区,有效遏制群死群伤的重大、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

三:加强对事故多发点(段)的管控力度,维护道路交通运行的正常秩序

在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安装警示标志、警示灯;在弯度大、陡坡、临河路段安装险情险路等标志,如“事故多发点”、“事故易发点”等标志及时引起驾驶人注意、警觉而采取相应安全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将排查确定的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的信息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公众告知,以引起社会运输企业及驾驶人的关注。

部队车辆事故原因及对策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农电“两改一同价”之后,我国农村的用电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今天电力已成为农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由于农村的地理环境、用电特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村触电伤亡事故的屡屡发生。在我国农村,每年都有几千人触电伤亡,这些触电事故不仅给本人和亲属造成了极大地痛苦和伤害,同时也给当地的电力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无数的触电伤亡事故教训,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对此的各外关注和重视。

1、农村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

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发生在农村的低压触电事故中,70%以上是在农村的架空线、接户线和临时用电线路上发生的。在所有构成触电事故的诸多因素中,仅有一个因素引起的触电事故不足10%,其余90%以上的触电事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引起的。由于触电事故往往发生的很突然,且常常是在刹那间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找出触电事故的原因,恰当地实施相关的安全措施、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安排正常的生产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农村的触电事故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安全用电知识

安全用电知识普及不到位,缺乏用电常识使得农村居民安全用电意识和用电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因此,安全用电自我保护意识的严重不足,是造当前成农村触电伤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村尤其是经济比较贫穷的地区,由于相当一

部分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安全用电上仍处在一种盲区,不知道那些能动,那些不能动。由于缺乏应有的安全用电常识,所以随时都有发生触电的可能。因缺乏安全知识造成的触电伤亡事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形式:

1.1.1用湿手去触摸、插拔电器(如檫灯泡、开关、插座)时触电,或在灯头上装插销不慎触电。

1.1.2带电移动电气设备,因设备漏电造成触电。1.1.3用水清洗一些带电的家用电器。

1.1.4看到电线断落地面,不管有没有电,就赤手拨拉断落的带电导线。

1.1.5发现有人触电时,赤手拖拉触电者。

1.1.6使用不合格或报废的电器产品,电器外壳带电,人体碰到造成的触电。

1.1.7儿童触摸灯头或插座造成的触电。1.1.8儿童爬登电杆或变压器形成的触电。1.1.9非法窃电或盗窃电力设施形成的触电。

1.2不按规定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又称漏电保护器)或选用劣质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随着农网改造工程的不断深入,农村低压配电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电网自投入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之后,农村用电触电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但是由于一些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能可靠动作,致使一些部分农村地区的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投运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当前农村低压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电可靠性。其表现形式为:

1.2.1对于采用TT配电系统的配电台区,农村电网低压配电系统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没有严格执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DL/T736-2000)等标准,并实行“分级保护”原则的。

1.2.2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而查不清动作原因,无法恢复送电时私自退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1.2.3不按规程要求做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定期试跳测试实验,导致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能正常运行使用。

1.2.4选用使用劣质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农改后随着末级保护器安装率的提高,使得许多假冒、伪劣产品涌入农村电网,使得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失去其应有的保护作用。

1.2.5总保护器选择使用不当,剩余电流动作整定值过大,使得采用多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的总保护器误动作太多,且无法保护人身安全。1.3.1大风刮断导线或洪水冲倒电杆后未及时处理。

1.3.2开启式负荷开关(胶盖闸)、灯头及插座的绝缘护罩、护盖失落或破碎而未及时更换。

1.3.3瓷瓶破裂后漏电接地。1.3.4相线与拉线相碰。

1.3.5电动机绝缘或接线破损使外壳带电。1.3.6低压接户线、进户线绝缘老化或破损漏电。

1.3.7电杆拉线锈蚀,导线断股及接头老化,造成断线倒杆。1.3.8电器受潮、绝缘老化。

1.3.9电气外壳的保护接地或接零线断开。

1.3.10橡胶绝缘线护套、软电缆护套和绝缘层破裂。1.3.11软电缆接头绝缘包扎物选用不当或松散脱落。

1.3.12不按规程要求进行接地电阻摇测或检修巡视,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规程要求或接地点连接处接触不良,人碰到接地线触电。

1.4违章作业

1.4.1在检修线路或电气设备时,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约时停送电,以致造成线路还未停电或工作还未结束就开始工作或送电,致使工作人员触电。

1.4.2在带电线路附近检修另外的停电线路时,误登带电线路触电。

1.4.3未切断电源,带电移动有漏电故障的电气设备造成的触电。

1.4.4在架空线下面建房或起吊器材又无安全措施造成的触电。1.4.5趁供电停电之机,擅自在停电设备上工作。

1.4.6在带电线路附近新架线路时,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新架线路导线弹跳或碰触未停电线路上,造成触电。

1.4.7在线路防护区内违章作业,导致作业人员误触正在运行的带电线路,造成触电。

1.4.8带电搭接电源线或搭接熔丝时不慎触到闸盒上方带电部位,或带电修理电器时不慎触及带电部分造成触电。

1.5违章用电

在农村用电中,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用电图省事,不找电工安装接线,自己随意乱拉乱扯,违反供电部门用电先申请,安装修理找电工的规定是造成农村触电多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5.1私拉乱接电力线路用破旧导线拖拉地爬线、拦腰线等。1.5.2违反规定使用一线一地制照明,拔接地线时触电。

1.5.3临时用电时,直接用导线挂、钩架空线路上用电。1.5.4私设电网电鱼、电鼠的。

1.5.5电源电压不符,在380伏的电源上使用220伏的串联灯照明。

1.5.6不用插头将导线直接插在电源插座上,或将插头用导线直接接在电源线上用电。

1.5.7潮湿场所用电未采用安全电压。1.5.8随意操作带电设备。

1.5.9私自电器,比如用两根钢筋或铁条自制简易热水器,私接非标准电炉取暖等。

1.6设备不合格、工艺不规范

1.6.1低压架空线过低,对地高度、与建筑物的距离不符合规程要求。如架空线路和临时线路未按《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架设,交叉和跨越距离不够,当人误触这些“碰头线”、“拦腰线”、“地爬线”时造成触电。

1.6.2低压电杆拉线固定部位不合理,工艺不良,又无隔离绝缘子。

1.6.3导线接头不合格或用废铝线、铁丝等作电线。

1.6.4电杆和导线的机械强度不够,导线接头绑扎不牢,长期失修或受外力破坏,导致倒杆断线,人误触、误踩、误拾带电导线,造成触电。

1.6.5广播线、有线电视线与电力线安装距离不符合要求造成相互搭连。

1.6.6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

1.6.7用绝缘层破损或老化的电线作进户线或电器引线。1.6.8螺口灯头与灯泡不符合标准要求,且零线、相线接错,使灯泡金属螺口带电外露。

1.6.9室内线路安装不规范,电器开关未控制火线,在断开电器开关检修时,虽然电器已停止工作,但由于开关控制的是中性线,电器内部仍然带电,从而发生触电。如单向开关误接在零线上,使灯头长期带电;将三孔或四孔插头、插座的保护极误接在相线上,造成电器设备外壳带电等。

1.6.10任意将刀开关放在地上运行。1.6.11用非绝缘物包裹导线接头或破损处。

1.6.12室内外布线安装不合格,导线绝缘层破损,电气设备带电部分外漏,人误碰造成触电。

2、农村发生触电事故的规律

根据对触电事故的原因分析,结合农村触电事故的发生频率我们从中可找到以下规律,即一强七多:

一强是指发生在农村触电事故的季节性强。每年的二三季度事故多,六~九月份最为集中。

七多是指:一是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二是携带式设备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三是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四是临时用电事故多;五是电器误操作事故多;六是文化素质低的多、七是中青年、非电工的事故多。应当指出,在农网整改的前后,触电事故的规律可能随之变化。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其规律,为制定和完善安全措施、搞好安全用电提供可靠的依据。

3.1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和用电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增强农村电力使用者的安全用电观念,强化农村电力使用者的产权管理意识。

电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商品,用电设备、电线和电线的敷设等必须符合技术标准要求,而用电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安全用电知识和较强的安全用电意识,才能确保安全用电。供电部门应该加强同其他部门的协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来加大在农村的安全用电宣传力度。一是要积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来加强安全用电常识的普及教育。比如和学校结合把安全用电常识带入课堂;把安全用电的电影送到农村;利用农村的赶集日印发一些安全用电常识等资料发给群众。总之,调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来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让人们杜绝违章用电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思,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二是通过在在危险地带设立警示牌和警示标语用来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比如,在鱼塘附近有高压线,就要在鱼塘边写上“附近有高压电,垂钓注意安全”等警示牌;在变压器上应挂:“禁止攀登,高压危险”;在配电区域要有“行人止步,高压危险”,在极易攀登的杆塔上要写“禁止攀爬,杆上有电。”等标示牌。三是要广泛宣传《电力法》中按产权管理电力设施的规定,以增强电力设施产权所有者对用电设施的管理责任。一般情况下电力的使用者,就是用电设备、电线等产权的所有者。产权属于谁,谁就要对其安全性负责。如果因使用、维护、管理不当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以及设备损坏,产权人就负有责任。有些农村电力使用者认为,只要是因电引发的事故,就是供电企业的责任,孰不知这是一种片面和错误的观点。

3.2加强技术投入,加大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管理力度,确保正确配置和选用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是农村安全用电最有效和最易实现的技术措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使用在避免和减少农村人身触电伤亡、监测电气设备漏电、减少电能损失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因此,供电企业作为“两改”的具体实施部门,在安全技术上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伪劣的产品进入农村电网。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分级保护,实行低压总保护(分支保护)、家庭保护,从技术上提高防范能力。事实已经证明: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级保护方式是实现我国农村安全用电防护工作,减少触电事故,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低压电网的供电方式、经济条件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生产等情况来看,在农村低压电网中采用分级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方式是可行的,也是最有效的。

3.2.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加大末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安装率和投运率,末级保护以防止直接接触触电为主要目标,各自保护面小,不干扰其他用户。城乡家庭进户线处和人们广泛接触使用的移动式电气设备、电动工具等都应选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的高灵敏度、快速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单相用电客户要优先选用带漏电、过压、过载短路保护功能的保护器,这样,单相用电户的所有异常情况都能受到保护。对发生触电后会产生二次性伤害的场所,如高空作业或河岸边使用的电气设备等,可装设漏电动作电流为10mA的快速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其次是重视 处或各分支线的首端,其保护范围为低压电网的主干线(或分支线)、下户线和进户线,同时也作为末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后备保护。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根据被保护线路和设备实际漏电流来确定。由于这两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构成了一个漏电分级保护网,省以下各级电力部门,包括乡(镇)供电所,都应配备专(兼)职人员对电网安全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进行管理。使用单位在选用某一产品时,应对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使用前的测试,只有经过功能性能测试合格的产品方可允许安装到现场。各县级供电部门应配备必要的测试设备和合格的专职人员,以保证这一措施的实施。同时应单独设立或分片设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维修点,以确保对损坏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能及时进行维修。县、乡供电部门应定期抽检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运行情况。末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属用户资产,供电部门有责任宣传、指导、检查,监督其安装使用和加速普及,为保证质量,方便管理,有条件的可统一采购、统一安装,以户建档。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是电力部门的资产,应选用投运率高,同末级保护能合理配合的剩余电流动作总(分支)保护器。每台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安装投运,都应明确运行责任人,配备试跳运行记录,正确记录投运试验情况、定期试跳情况、运行中跳闸情况、恢复送电时间、故障原因及异常情况等。县级供电部门还应给乡级供电所配备漏电保护性能指标的现场测试仪器,组织对农村电工培训。乡供电所每年组织对配电台区实际漏电电流和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性能进行一次现场测试,做好记录、评价,以确保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处于完好状态。

3.3加强设备的日常巡视、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农电体制改革之后,许多地方的农村配电设施在尚未接收,但管理权已转为供电所管理,维管费也收归供电部门,配电设施每年进行维护检修的费用,农村集体一般不愿支出。他们认为,属于供电方管理,就应由供电方出资。但供电方未接受产权,不愿出资维修。这样

就容易造成设备失修,出现事故。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的配电设施未移交供电方的情况下,供电方应及时提取折旧和维护费用,定期进行设备检修,确保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一是通过农电工的常态督查,及时指出和整改居民用电中的不安全隐患;二是要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帮助农民树立顾全大局保电网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思想观念。通过让居民用户树立安全用电意识,自觉遵章守规来支持和协助电力部门做好电力线路防护区的清障工作;三是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积极协同村委会做好电力线路防护区内树木的修建工作,适时和绿化部门做好沟通,避开电网保护区进行植树造林。四是要加强农村的动力和临时用电管理工作。由于农村用电具有点多、面广、线长,动力和临时用电多,给安全用电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加之本地农电工的减少,在农忙季节,可能管不过来,因此要根据季节特点及时调配,加强农村用电管理人员。同时注意及时与农户签订临时用电安全责任书,发放安全用电须知,加强三级保护和安全用电巡查。五是要经常对电器设备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的主要项目有:①检查有无漏电情况。②检查绝缘老化程度。③检查有无裸漏部分。④检查设备安装有无违规情况。六是电气设计和安装必须遵照有关规范进行:①实行单机单闸,不允许一闸多用。②一般不要带电操作,断电检查时,必须挂“告示牌”。③带电操作时,必须穿绝缘鞋,带绝缘手套,用绝缘工具。由专业人员讲解操作要领,并现场监督。④对有关人员经常进行安全用电常识教育。

3.4加强内部安全管理,杜绝“三违”现象发生

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安全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自觉性。严格进行两票的考核与贯彻,重视电气安全公用器具的管理,切实落实好 理,要逐步建立以社会保险赔偿为主的新的运行机制,并可通过家用漏电保护器设备投保,进一步增大用电投保范围。

3.7建立和完善农电安全经济保障体系

物价部门在确定同网同价时应考虑一定比例的农电安全基金和电力设施维修基金,主要用于人身触电事故、电力设备丢失、损坏的经济赔偿和奖励保护电力设施的有功人员。

3.8加强居民客户端的线路安装,规范室内配线,提高安全用电的可靠性

一是规范客户受电端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设计、施工工艺标准和要求,通过对新建或改造的客户建筑物的室内配电部分,实施以局部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取代TT或TN-C系统中的三相四线制或单相二线制配电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客户端的保护接地。所谓“局部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就是在低压线路接入客户后,客户要改变原来的传统配线模式,在原来的三相四线制和单相二线制配线的基础上,分别各增加一条保护线接入到客户每一个需要实施接地保护电器插座的接地线端子上。为了便于维护和管理,这条保护线的室内引出和室外引入端的交汇处应装设在电源引入的配电盘上,然后再根据客户所在的配电系统,分别设置保护线的接入方法。

二是规范客户端的室内配线和安装工艺,严格按照《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电器安装。同一场所的电器进线方式要统一,如配电盘的开关进线为面向配电盘,三相四线从左到右为N、A、B、C;单相排列为中性线、相线。所有电器设备的开关均应控制相线。要特别注意插座的接线要求,必须是:单相2孔插座,水平安装时面对插座的右接线柱接相线,左接线柱接中性线,垂直安装时插座的上接

线柱接相线,下接线柱接中性线;单相3孔插座,面对插座的上孔接线柱在TT系统接接地线,在TN-C系统接保护中性线,右孔接线柱接相线,左孔接线柱接中性线;三相4孔插座,面对插座的上方接线柱在TT系统接接地线,在TN-C系统接保护中性线,相线则由左孔接线柱起分别接A、B、C三相。不同电压的插座安装于统一场所时,应有明显区别,且插头不能相互插入。

3.9杜绝违章用电行为,提高安全用电意识,防患于未然 客户在使用电能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农村安全用电规程》,杜绝用电违章行为。一是要严格按照电器使用的说明书操作,对需要采取保护接地的电器设备,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在的电力系统选择相应的保护接地方式。二是要经常试验RCD的动作可靠性,对不能正常动作的要及时通知供电部门进行更换或维修,在发现RCD动作后无法正常投远时,要及时检查故障原因,待故障设备排除后,方可送电,严禁私自退出RCD的运行,强制送电。三是要根据自己的用电负荷合理选择熔断器和熔丝的大小,严禁用铜、铝线替代熔丝,尤其是采用接零保护的电力客户,如果不按规定选择使用熔断器和熔丝,电器设备一旦发生漏电故障,短路电流就不能使熔丝及时熔断,断开电源,使得接零保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该系统是利用设备绝缘损坏碰壳时,形成的单相金属性短路,产生的足够大的短路电流而使过流保护装置迅速动作,来切断漏电设备电源的。如果熔丝选择的熔断电流值大于短路电流值时,熔丝就不能及时熔断二失去切断电源之作用。四是不能以为安装了RCD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任何丝毫的侥幸心理都会成为安全用电的隐患。

4、结束语

总之,要减少或杜绝农村人员触电,必须引起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从人的思想上,装备的配备上都应该不断提高,同时,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做到在使自己不受伤害的同时,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人员的触电伤亡越来越少,才能使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社会平安、稳定、巩固、发展。15 页 共 15 页

部队车辆事故原因及对策 篇9

关键词:煤矿 机电运输事故 发生原因 对策

煤矿机电运输是煤矿开采作业的核心环节,对煤矿作业的安全生产、促进煤矿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频频发生,对煤矿生产工人的人身安全和煤矿产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了影响,如何控制与避免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成为了我国广大煤矿企业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1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

1.1 煤矿机电运输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部分煤矿企业为了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一味的降低煤矿生产过程的投入成本,在煤矿机电运输环节仍然采用陈旧、落后甚至是老化的设备,使得这些设备在技术和安全上完全无法满足煤矿开采作业的标准与需求。煤矿企业对这样落后设备的沿用,不仅无法提高煤矿生产量,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非常容易造成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煤矿生产工人的安全。

1.2 缺乏相应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大多数企业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制度,但是从我国整体水平来看,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且执行力度不够,作业人员无法真正使安全生产从意识上重视起来。同时在实际管理中,缺乏有力的执行管理,岗位责任制不健全,往往在出现事故时,无法及时找到责任人,存在推诿、扯皮等现象,使得机电运输事故屡禁不止。

1.3 不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煤矿企业往往会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如运输机、挖掘机、采煤机等。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对新设备的操作标准与要求不了解,可能会由于人员的操作失误,加快设备的损坏速度。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操作要求进行熟悉,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但是我国大多数煤矿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设备的检修只能应急抢修,同时受到技术的制约,使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电运输事故。

1.4 煤矿生产工人综合素质偏低 我国从事煤矿生产的工人文化教育程度以及综合素质偏低,对各项技术和各种设备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同时生产工人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没有将“安全第一”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存在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等现象,不仅可能对自身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对整个机电运输作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2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控制对策

2.1 统一“安全第一”的思想 “安全第一”是在各项工作中,必须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安全、突出安全。首先煤矿企业领导层应该重视煤矿生产过程中一切安全问题,把安全当作一项头等大事来抓,加大安全监测力度,统一企业目标管理与安全工作部署,在各个生产环节中重点落实安全责任制,事事时时把安全放在重于一切、先于一切、高于一切的位置,积极转变全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其树立以“安全第一”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把机电运输事故扼杀在萌芽时期。

2.2 加强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 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的方向与状况,对落后、老化的设备进行淘汰、更换,以便更好的满足煤矿生产工作的要求。煤矿企业应该定期组织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安全检验机构对生产设备进行维修,对不能满足现行生产技术的设备进行报废,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煤矿企业应该对常见的设备故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方便工人及时解决,尽可能不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最大程度避免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同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3 完善相应生产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煤矿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作用,全面落实生产安全责任制,明确生产作业中每个环节、每个员工的安全责任,在问题出现时能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真正发挥出相关管理制度的作用。

2.4 提高煤矿工人的综合素质 煤矿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使其遵循相关的生产标准和要求进行,避免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同时,组织开展相关安全教育活动,如文艺演出、讲座等,使其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思想,提高生产工人的生产安全意识,消除他们在生产中的侥幸心理,一切按照标准化、科学化进行生产,从而有效地避免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

3 总结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运输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机电运输事故频频发生,对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煤矿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设备检修与保养工作,完善相应的安全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从而减少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机电运输工作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沈玉生.小煤矿提升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 科技信息,2009,26:674-675.

[2]王忠平,杨起.煤矿井下辅助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257.

上一篇:观看榜样3之心得体会下一篇:游泳明星的名人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