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的读后感(共5篇)
书中谈到顾先生在参加成都市“减轻课业负担”的座谈会上,一位小学生发言说到,希望国家定一天“无作业日”,就像“无烟日”“无车日”一样,另一位小学生说到,作业还是要的,但希望老师不要布置那种枯燥的、反复练习的作业。顾先生谈到,这是学生微弱的声音,要求并不高,我们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社会上炒得热闹的、媒体反映的,往往是教育者的声音、家长的声音,都是大人的声音。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大人们一概不知、一概不理,只要他们抬头做练习,考出好分数,考上所谓的好学校。这样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能培养人才吗?
看到这里,回想我们的教育,我们总是想着用我们想当然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总是以长者的身份对他们说,老师(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们好,我们的经验比你们多,你们就得听我们的,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等等诸类的话语。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在我们的殷殷期盼的目光中背着沉重的包袱进行学、学、学……
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就像前面提到的,也许就是不写那种枯燥反复的作业而已。我们为孩子们安排好的道路,也是不是他们想走的,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生就会失去生命中本该有的五彩斑斓。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真正成长起来,而我们的家长、老师就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而不是进行大包大揽。不管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在我们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会多倾听、少说教、善引领,这样才能知道孩子们真正的心声,才会引导他们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在生活中,我们是大人,孩子是小孩,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不可以,不行,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大部分的家长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因为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有些举动在我们眼里是错误的,是荒唐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孩子的想法。
正好一个朋友推荐了我《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当我一页页的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举动是多么可笑。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一定要用成人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试问,孩子真的 能开心?快乐?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自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花式哭闹。第一天:哭。第二天:哭。第三天:继续哭。于是我就忍不住了,我说:念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 的,别的小朋友也都念幼儿园啊,难道你哭了就可以不用去了吗。当时凶完以后,我女儿很安静 ,不哭不闹也不说话。我突然醒悟过来:她才四岁,她懂什么叫必须念书?她不懂。
她只知道妈妈要把我扔在一个全是小朋友还有老师的叫幼儿园的地方。所以她哭,因为她只能用哭来表达她的委屈。可是我却还要去凶她。事后我很后悔,但是有时候孩子跟你闹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控制不住脾气。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完全震惊了,原来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可笑。、
之后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每次都会蹲下来跟女儿说话。会循循善诱的问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包括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乖乖睡觉。做了什么游戏?学了什么儿歌,我会跟着她的思路走。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是我们大人自己去把她复杂化了。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非常的宠爱,孩子想干嘛,爷爷奶奶就挺她的。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水里怕摔了。甚至很多爷爷奶奶来接孩子之后,是抱着回家的,或者说是背着回家的。当然,这个我们无法制止,只是想说,这样的溺爱真的好吗。我们虽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一切事物,但是一味的顺着他的意思这就是溺爱。
家长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只有家长跟我们老师一起配合好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我比赛获奖时,你总一言不发,顶多也就一句话“不错,比赛获奖了”,然而,这句话还是冷漠无情的,是冷酷的,是面无表情的,丝毫不领会我的兴奋心情,总是让我十分扫兴。当我做错了一件小事,一件芝麻般大小的错事时,你总是一股脑的把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大班……犯过的错事,不论大事还是小事,全都说一遍。而且一说就要几个钟头。你常说“要珍惜时间”,你为何不用这话说说自己呢?
那是四年级上册的时候,当老师拍了我和同学读后感获奖的照片后,我信心满满,这是第一次获得好成绩,更何况这是第一次参加读后感比赛呢!我激动的心情都平静不下来。
马上到家了,我平定了一下情绪,一个箭步冲到家门口,按响门铃,5秒后,妈妈出现在我眼前,我忘了脱鞋,立刻在门口疯狂地讲述那时的情景,我手舞足蹈,讲得眉飞色舞,面部表情十分到位。我如滔滔江水的长篇大论总算说完了,我摊坐在地上,气喘呼呼,等着妈妈的夸奖,一抬头,就看见妈妈那张冷冷的面孔,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半晌妈妈丢下一句“有进步,下次努力”。便迈开大步,扬长而去。我灰溜溜地跑进了书房。
事后,一次家委开会,妈妈把我带了去,许多同学也在那边,我们偷听家长聊天。啊,果然是女人,扯过来,拉过去,一会儿说哪家商场的衣服打折了,一会儿说自己都烧些什么吃的。这时,一位家长终于说起了自己的孩子,我要感谢她,因为我终于听到了夸我的话,并且是妈妈夸我。
妈妈说:“我家的,读后感上次获了奖,还得了二等奖,书法也……”当时,我的心里一阵惊喜,这真是太稀有了。
在车上,我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在我面前夸我呢?”
“如果当面夸你,你有可能就会骄傲自满,做事不用心,变得飘飘然,尾巴翘得老高,心静不下来。”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我只能无奈地对她吐了吐舌头。
一片,两片,三片……年幼的我坐在大树下小声数着从树上飘落的黄叶。继而仰望头顶上越来越“干净”的树枝,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不可否认,黄色是一种让人感伤的颜色。
“爷爷,叶子落完了,大树可怎么办?”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必要思考的问题。
“傻孩子,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明年夏天,大树又会叶满枝头的。”在一旁修剪着果树枝的爷爷放下那把大大的剪刀,用围在脖子上的毛巾轻轻擦着额头上不知是汗珠还是露珠的液滴。
明年夏天?
我捡起一片落叶,在心里默念着:明年夏天……那会是多遥远的事情,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大树怎么办”,而是“这些叶子该怎么办”。蓦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我的心底滋长……
第二天,爷爷又带着大剪刀钻进雾里,我也带着我的工具——剪刀和绳子来到大树下。看着爷爷在一旁“嚓嚓”的剪着树枝,我笑了,小小的心溢满了欢乐。然后,我也学着爷爷学问的样子,一脸严肃的捡起一片黄叶,再用剪刀剪出一段绳子,把刚捡起的那片黄叶小心翼翼地绑在低矮的树枝上,风轻轻吹来,晨雾犹如海上的波浪似地,爷爷在我眼前若隐若现,然而,随风飘荡的黄叶在我眼前却是那么清晰,乃至在脑海中定格,直到永远……
夏天,终于在我的盼望中来临了,知了开始躲在浓密的树叶里长鸣,我亦盼来了爷爷口中“叶满枝头”的景象。当然,我也不可能忘记当年的黄叶是怎样辜负我的期盼,在秋风猛烈的袭击下,一片接一片的不知去向。
雨过天晴,我和爷爷拿着凳子坐在大树的旁边,那一树茂盛的叶子上还沾着小雨滴,在太阳的照耀下,亮闪闪的,不时折射入我的眼睛,大树愈发的苍翠。
一片,两片,三片……
“爷爷,大树的叶子有多少片?”
“和爷爷对你的爱一样多。”
成长至今,我依然感慨儿时阅读的习惯让我们这一代受益至今,近期读到《我用阅读教育孩子》这本书,一是因为同事推荐该本书写的很好,可以打破思维限制,去领略不同人的不同观点,二是反观自己的成长历程,回想与父母间交流的不足,希望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一、跨越年龄的桥梁
由于不同辈分在不同时代领略的风景、接触的人事物都不一样,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总是存在隔膜,各用各的观点试图说服对方,终是很难互相理解,而父母“一切都为你好”的说教更是让人瞬间燃起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书籍便是好的桥梁,所谓好的书籍,就是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家长更有说服力,可以取代家长的唠叨和说教,孩子由此可以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时,书籍里包含更多的科学、正确且全面的知识点,可以随时举证,更有说服力,能够和孩子阅读相同观点的书,可以帮助大家形成相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远比说教式教育要更为高效。
二、包揽不如引导实践
现代社会,一个家庭普遍仅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太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就对孩子的事情事无巨细,放不下心,这个习惯甚至在孩子已经成年时仍无改变,总是没有限制的大包大揽,这样成长过来的的孩子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待人接物也让人很不适用,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永远都是脆弱的。孩子也并不总“吃这一套”,独立的想法促使他们产生更多抗拒心理,慢慢不再愿意和家长沟通。
如此没有节制的包揽,反倒不如在吸引他们好奇心、注意力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多参与、多实践,更多的为以后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打好基础。看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书中的基础,多鼓励、引导孩子实践和作为,可以不断验证读书的正确性,也能及时提出问题、培养思维意识,这样长大的孩子更加自信、独立、愿意尝试。
三、放松徜徉
人生在世,我们的父母也会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感到焦虑,而这份焦虑会自然而然地传给我们,会让我们成长中的幸福感、安全感大大降低,也不利于孩子在年少时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学会自我的情绪管理。
所以,不管父母已经处于何种阶段,都要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孩子在你的焦虑下战战兢兢地学习与生活。就如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先生曾说过:“任何当下让你焦虑不已的事,十年后回头来看时,都会觉得不值一提。”作为一名女性,除了家庭之外,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朋友、自己喜爱的事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读书便是最好的方式,纸质读物、电子读物都是放松的好搭档,工作之余、生活间隙徜徉在这样的海洋中,幸福而满足。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优秀800字07-07
儿童视角教育随笔12-23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06-03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05-31
教育的哲学《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07-17
梁漱溟视角下的中国文化06-07
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的发展01-20
管理会计发展的新视角论文03-0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论文06-13
文化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内涵分析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