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精选15篇)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1

为了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体育运动会。主要内容有:开幕式、赛程、闭幕式。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二、学生田径运动会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

三、教务处协调,体育组具体负责制订秩序册、实施方案。

四、体育组、班主任必须认真做好宣传发动、报名、组织等工作。

五、学生参与率必须达30%以上。

六、根据运动会内容的安排,总务处、体育组应准备体育器材,运动设备,做到充分、安全、周密。

七、召开预备会议,各班、每个运动员,工作人员都要明确比赛时间安排及要求。要加强安全、护理教育,作好突发事故发生的思想、物质准备。

八、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公正裁判;运动员应努力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成绩。

九、运动会结束后,体育组应及时汇总成绩,表彰奖励,做好总结,收齐各种资料,交档案室存档。

十、比赛表彰各级部总分前40%的班级,表彰道德风尚代表队,表彰精神文明班级。

八家户农场中学

2010年3月

八家户农场中学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2

1 学校体育与校队体育运动的辩证关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是提供校队体育运动的极好时机。学生时代是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重视学生自我健康能力与自我体育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学习的能力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二者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点。

从二者的区别发现,校队体育运动是为学生提供身体健康锻炼,激发学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表现社会所注重的技能的机会;培养职业成功所需要的责任感、成就导向和团队工作技能及竞争意识。这说明校队体育运动内容有着广泛的多样化,同时也支持学校的教育使命。学校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方面,没有校队体育那样具有针对性。校队体育运动更加强调竞技和合作,使学校体育系统更加富有灵活性。因此,体育运动若“以人为本”,学校体育必须要以“强身育人”为宗旨;这是未来“以人为本”的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

2 校队体育运动与中学生的体验

学校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在许多活动和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校队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体验。从这些体验中,研究学生运动员的特征,中学的学生文化等方面,试图探究体育运动如何与中学生的整体校园文化相联系。

2 . 1 中学学生运动员

Miracle认为,与没有参加校队体育运动的学生相比,中学学生运动员作为一个群体,一般平均成绩更好,对学校态度更积极,更有兴趣毕业后继续他们的教育,并有稍好一些的教育成就率。特别是在中学阶段的体育特长生,在参与校队体育运动后都有一些改变。相比之下,参与校队体育运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和竞争意识强烈,在集体中能充分表现自己,展现才能;但区别于体育特长生在竞技和功利的要求,而是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学生参加校队体育运动以积极的方式改变学校生活,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个群体,校队体育运动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提供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以同龄人和社区所看重的技能为基础确立个人和社会的认同。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运动员的教育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2 . 2 中学的学生文化

人类的文化传承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和演化的重要方式,同时决定了学校在整个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即传播文化、培育新人、继承和创建社会文明。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几乎与学校同步产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在整合学校这一有机体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形成校园特定运动物质背景与氛围,影响学生体育意识,进而培养其运动兴趣爱好,形成正确的运动价值观,并促进学生产生运动参与行为的主要范畴。从社会学的角度,成为一名校队运动员使学生在同龄人中具有声望,以及老师、当地社区的承认,当获得承认时确保了他们在学生文化中的声望。从心理学角度,在课堂外中学生更关心社会认可;个人自主;性别认同;如何长大等。他们想受人欢迎,融入同辈群体中,有可以依靠的朋友;他们想要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努力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到安全;他们想要向别人表明他们已经长大,应当得到认真对待。

校队体育运动具体的某项运动也影响中学生对体育的观念。比如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属于最主要的体育运动,在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以及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田径运动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最广泛的运动。在这种影响下,形成一种体育运动观念,对待生活需要顽强拼搏的毅力,对待挫折和失败有积极的态度等。研究表明:校队体育运动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可能是它们对社会关系观念的影响,而不是对平均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2 . 3 中学体育运动的其它影响

学校以教育为目标所组织和进行的某种方式,一旦学校校队组织,让学生参与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重视,那么体育参与就会促进他们教育发展。但是如果校队体育运动的组织方式让学生认为,是成年人在为他们自己的目的控制着学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学体育教师是中学体育最直接的执行者、组织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的教学。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思想和教学上都会带有浓烈的竞技体育色彩。由他们所组成的校队体育运动表现为追求专项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使体育教学走入误区,如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的技术化、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等,致使中学体育无法完全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势必导致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在中学体育中的冲突。但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学习经验来认真对待,体育运动就具有教育价值,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3 中学学校校队体育运动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对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偏重。中学体育运动项目现在虽然得到广泛的支持,但对促进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有限。中学学校的经济基础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国家、社会对学校体育投入匮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体育基础建设相对落后,造成有些农村的中学校园体育场地数量较少,场地设施十分有限。正由于这些客观原因使校队体育运动不仅失去与教育的直接联系,而且阻碍了一些学生的教育过程。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3 . 1 过分强调“获胜”的观念

调查发现,组织中学校队体育运动的最好方式是提供学校体育大项目。如篮球和田径这种关注获胜记录和高水平的体育项目。而在努力建立高水平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学校所有学生的体育教育的需求。虽然在某种目标上得到了实现,但对全体学生的真正需要却选择了放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自觉地对各所学校的体育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并把此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学校体育管理者与学校体育的组织者,不仅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受到来自自身必须到位的升学率和自我负重的心理压力,导致了体育应试教育的离轨局面。这种“获胜”就是教育,使一些学校的校队体育运动观念阻碍了教育目标。

3 . 2 参与的机会有限

校队体育运动的主要优势有: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外发展和展现他们技能尤其是身体技能的机会。然而,当中学项目强调力量表演性体育运动时,它们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乐趣型的体育运动,同时在男生和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差异性也影响学生参与的原因。

3 . 3 学习成绩与训练成绩的矛盾

运动员既要参加训练,追求运动成绩不断提高,通过赛场上的拼搏来提升自我价值,又要抓学习,使自己各科成绩不被落下,可以说他们要比普通学生付出更多,压力更大。如果只注重体育项目的训练而忽视文化课等方面的学习和培养,容易造成他们在智力方面偏差、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现象。这样无疑是令老师和班主任头痛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只是要求他们不闹事、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就够了。这样在体育特长生的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放弃了求知的欲望。

4 中学学校校队体育运动发展的建议

4 . 1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校队体育运动必须依据学校体育及教育评价。教练应更多了解学校教育相关的活动方式;教练也应当参加教育训练项目,使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把中学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阶段,参与活动要比观赏性的体育运动更有价值。

4 . 2 努力发展新的校队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不仅只是更快、更高、更强的标准来要求,而因发展学生的全面性,符合学生能力的体育运动,这需要学校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去完善。对于残疾学生几乎一直与校队体育运动无缘。学校可特别设计一些项目或将残疾学生包容到现有的中学团队里去。如残疾选手可以参与静力性活动。

4 . 3 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运动中学生意志的培养 篇3

一、激励学生,增强意志

使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如结合当前实际,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取得成功的经历,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开展丰富的课上活动,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

二、锻炼学生的意志

1.动机教育

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学生的行动也不外乎于此。因此,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对培养学生的意志起到重要作用。我多次采取表扬与鼓励的方法,利用正确的舆论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锻炼动机。

2.榜样教育

通过讲故事,介绍体坛明星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特别留意收集和他们同龄的运动员刻苦锻炼的动人事迹,及时讲给他们听,坚持榜样教育,使学生做到自我暗示、自我要求,培养其意志。

3.快乐的课堂气氛

教师把学生认为难的、累的一些内容都编到游戏中去练习,并给这些游戏取一些新鲜的名字。例如把200米跑起名为“抢滩登陆”,分两组进行比赛,并声明胜利者将得到英雄的光荣称号。这样使游戏更情境化、游戏化,学生虽然在游戏中训练、流汗,但是兴趣浓,气氛十分活跃,积极性高,唯恐抢不到滩,苦点累点也就顾不得了。这时教师及时表扬速度快的同学,更要表扬那些平时怕苦怕累而今天却因高兴坚持跑下来也没叫一声累的学生。因此经常变换训练手段,更新内容和游戏的名称,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法,变“让我练”为“我要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意志的重要途径。

4.示范教育

示范在此不多说,只是说说体育课示范的重要性。不管是一个简单的前滚翻,还是一个复杂的跳山羊动作,都已远远超出了动作示范的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震撼,希望有教师那样优美的动作,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模仿教师去练习,也就很少去考虑怕不怕、难不难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勤奋,尽量给学生作示范,要求学生的,自己也一定做到。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4

参加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中学生体

育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高一(23)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参加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有这样一句名言: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需要运动来保证,而人生最大的财富正是健康。所以,要想拥有这些财富,最佳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让运动成为习惯。

如今,美丽的校园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给我们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每天上午,放下手中的功课,跑上几圈,跳上几下,挥洒一些汗水,倦意顿时消失,不仅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也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在这里给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

一、从现在开始坚持早课,每天至少跑三圈,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二、坚持参加大课间活动,认真做操,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三、合理膳食,保证多种营养元素的吸入,保持健康的精品学习文档

身体。

四、劳逸结合,预防疲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增强抵抗病毒侵害能力。

同学们,体育锻炼是增强抵抗力的好方法,更是一种积极休息的方式,能够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习惯,科学参加体育锻炼,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会拥有更大的快乐!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5

终身体育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而兴起的一种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是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中学生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不容易发展自己的爱好和个性。而在课余体育活动中,是最容易发展自己的爱好、专长和个性的。篮球运动无认从场地设施,环境条件,学生课余体育观念还是体育文化个性等方面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健全学生心里,完善学生个性,以及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都是一项比较适合中学生进行的课余活动体育项目之一。

[关键词]终身体育、篮球运动、课余体育、价值

关键词:

1、前言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的高度发展。经济是基础,是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学校教育和体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学生课余体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目前,我国的体育休闲运动虽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景象。全心健身运动也在积极的开展过程中,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能为体育休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更多的保证。学生们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且还不具有连续性,所以如何运用有限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通过课余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生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兴趣,完善学生个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代篮球运动诞生于1891年,1895年传入我国,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篮球运动之所以长久不衰,风靡全球,是因为它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普及于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凝聚世界各国数亿人观赏于参与,是一项开展最广泛、最具群众性和特殊社会影响的体育项目,现代篮球竞技运动不仅使人们感官上得到享受。同时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守时惜时,团结协作的积极进取精神,创造意识和高度凝聚的集体荣誉感都是大有裨益的,而且篮球运动的平等竟争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竞争意识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均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3、分析与讨论

3.1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刻,是人生的花季,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也是决定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生理上,学生忙的骨化过程仍未结束,肢体骨骼仍处于缓慢生长过程中,肌纤维明显增粗,心肺功能已逐步完善,在心理上,随着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不断成熟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特点是由少年时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渐成熟过渡,这一时期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主要表现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提高;个人的感情世界进一步丰富和复杂,爱美思想进一步发展;对自然和社会有初步的看法。具备了形成社会观的思想基础,而在这一时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健康才有追求和梦想,有健康才有快乐和幸福,所以人们经常说,年轻时用健康赚取金钱,年老时又用金钱买健康,殊不知这不是一个可逆的等价反应,健康可以换取金钱,但金钱却不一定买得来健康。健康是富人之幸福,穷人之财产。

3.2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而学生的课余体育即是指学生在学习,工作之余,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它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内容丰富多彩,不受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等制约,也不受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十分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独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与特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制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符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但学生的.课余体育的发展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设施发展缓慢与环境条件的制约;学生课余体育的观念狭窄以及体育文化个性不鲜明等,所以,随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如何欢度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如何有利于陶冶学生身心,如何选择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方式,方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

3.3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

3.3.1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身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锻炼身体的“黄金时期”。体育运动对于中学生犹如日光,空气和水对生命都是缺一不可的。但仅仅依靠每周2~3节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靠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来完成。篮球运动从体育运动分类学而言属于综合性运动,这是因为其运动内容结构多元性和竞赛过程多变化性、综合化特点而决定的。参加篮球运动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活跃身心,增长知识,对锻炼人的综合才干也有积极影响。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是通过对抗、变化着的时间、场地、距离、设施条件等,运用跑、跳、投掷等手段来完成的。从生命学的角度而言,适量参加篮球运动,势必对促进人的生理机能,心里修养,特别是对提高内脏器官和感受器官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提高身体的生命基础水平、增进健康以及发展灵敏、速度、力量、弹跳等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优良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起着积极作用。但是,无论是室内休闲活动还是户外休闲,均离不开场地和设施环境等条件。体育设施和所需的体育环境条件严重制约着学生余暇体育的发展,篮球运动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体育场馆设施大约有61万个,其中77%都在学校。所以说学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由于篮球场地的面积不是很大和半块场地,一个篮筐的活动方式决定了篮球得活动不是很剧烈,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可以达到很好的活动效果,并获得很好健身价值,其次,篮球场上的位置可以分为前锋、中锋和后卫,具体还可以分为大前锋、小前锋、强力中锋、得分后卫、组织后卫等多个位置,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无论是大个子,小个子。体重大的,还是速度快的在场上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即使是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练习,提高远距离的投篮命中率,场上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的。并且可以能过在余暇时间参与篮球活动,提高自己各项身体素质。

3.3.2健全学生心理,完善学生个性

课余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身心的娱乐和调理,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获得松弛和消遣。课余体育即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也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课,它具有一些区别于上述体育的特性:它既不是通过比赛追求运动成绩,也不是以崇拜力量为目的;它既不要求体育教师的安排,也不要求有规律的系统训练,而是通过自发参与的体育活动。所以中学生如何因己而宜,因地制宜从众多运动项目中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和形式,以取得较好锻炼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篮球运动的本质已经远远超过了该项运动起源之初的游戏性,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溶入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修养身心,提高素质,开拓人的思路,在特殊复杂的情况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自身运动规律和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位健身、娱乐的需要,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并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3.3.2.1篮球运动对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有竞争才能有发展,才能有个人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中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人类赖以进步的客观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处于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目前最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奠定基础,所以一切都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取得好成绩为目标。在篮球运动中,无论是观赏还是参与,篮球场无疑为人们在生活中即将发生的竞争提供了极佳的预演场所,可以说篮球运动是浓缩着社会性、群众性和竞技性的社会群体性运动,篮球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依据迁移原理,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面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在篮球场上不论尊卑,不讲资历,最讲效率,它不承认任何出个人身体条件和心理以外的不平等,培养了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不满足现状、超越对于,超越自己,敢于冒险和创新的良好竞争意识。

3.3.2.2篮球运动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篮球运动是一项有较强集体性的对抗项目,他要求每名参与者在场上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得运动对于一个群体来说,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合作。合作是提高群体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中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群体内的合作,依靠个体之间的统一目标、统一的思想意识,以及相互沟通理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开与对手的竞争对抗。合作可以互补,可以把松散的个体有机的整体,在整体对抗中克服困难,排除障碍,是对团队力量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有整体的效能去夺取胜利。

3.3.3完善学生体育个性,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体育个性是指学生在其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体育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体育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对促进他们的体力和技能是十分明显的。由此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喜悦和满足感,以及来自伙伴的赞誉和肯定,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体育个性的开成和发展。“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是促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课余体育能够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良好兴趣、态度、观念和锻炼身体进行娱乐的习惯。也能使学生具备终身体育的基础。21世纪的教育将从一次性学习走向终身学习,教育将不再是大中小学意义上的学历教育,它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求。同样,这样认识亦将改变,即体育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阶段它具有超越学生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在人生的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收益。总之,终身体育的思想要与现代化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密切联系起来,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超势,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结论与建议

4.1、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对促进他们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的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紧张精神,调整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

4.2、篮球运动具有趣味性、技艺性、竞争性以及结果即时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对学生产生直接兴趣。而且由于篮球运动的场地设施和环境条件容易满足,对于学习紧张的中学生而言是最佳的课余体育活动之一。

4.3、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运动,通过科学的,适量的参加篮球运动,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健身,增知,养心的作用。

5.建议:

5.1、课余体育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的。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发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更好地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5.2、篮球是一项在学校开展广泛,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是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在课余体育活动中是学生喜欢参与的运动项目,只要我们能够重视引导学生,不断研究篮球运动这一项目的特点和它的多功能性,使学生热爱篮球运动,主动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使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中培养竞争能力和欣赏能力、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美育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小芬。邓星华、李文家。中国学校体育学校学生余暇体育管理的研究。、3

2、许建武,试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2000、2

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6

学校体育运动会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切实改进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每学年举行两次校运动会。一次是综合性运动会(以接力比赛等趣味项目为主);一次是专项运动会(以田径项目为主)。主要内容应有:开幕式、闭幕式。各年级项目竞赛(达标类、竞技类、趣味类),教职工健身活动竞赛。

二、校运动会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一月。

三、体育组负责制订秩序册、实施方案,送主管领导审批。

四、体育组、年级组长、班主任必须认真做好宣传发动、报名、组织等工作。

五、学生参与率必须达70%以上。

六、根据运动会内容的安排,总务处、体育组应准备体育器材,运动设备,做到充分、安全、周密。

七、召开预备会议,各班、每个运动员,工作人员都要明确比赛时间安排及要求。要加强安全、护理教育,作好突发事故发生的思想、物质准备。

八、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公正裁判;运动员应努力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成绩。

九、运动会结束后,体育组应及时汇总成绩,表彰奖励,做好总结,收齐各种资料,交档案室存档。成绩突出的学生,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准备参加区级田径运动会。

跃进小学体育教研组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 篇7

1. 体育运动的特征

体育运动是对自身的自然改造, 目的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以自身为对象, 是一种自我指向性活动;其基本方式是身体活动, 是通过身体活动在人体的可塑范围内和发展的可能性集合中, 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塑造, 从而实现对自身自然的改造;身体力行是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 其结果是以累积的方式凝结在运动者的身体里, 仅属于活动者本人, 要想获得, 必须亲身实践、身体力行, 这是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

2. 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

处于13~19岁之间的中学生, 其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高峰阶段, 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的变化, 身高的快速增长是这个时期身体最明显的特征, 体重主要反映在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及内脏器官的增长等。在这个阶段, 学生的第二性征也开始发育, 即进入青春发育期。据资料分析, 初中生在这一时期的神经活动过程灵敏性高, 但不稳定。骨骼也继续生长, 肌肉随骨骼的变化而变长加粗, 关节的灵活性相对稳定, 肌肉力量增大,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呼吸肌力量增强, 呼吸频率减慢, 并且呼吸较深, 肺活量增大。

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

3.1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使中学生的身高、体型发生变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有利于脊椎骨的发育及四肢骨骼的生长。从医学角度来讲, 骨骼的生长有赖于骨端骺软骨的增生, 运动能够对骺软骨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 持久锻炼能够使个子长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使体内多余的脂肪在运动中“支出”, 体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保持良好的体型。

3.2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3.2.1 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骨骼是人体内最坚实而又具有一定弹性的部分,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加强新陈代谢, 使骨密质增厚, 使骨变粗;骨小梁由于受到肌肉的牵拉和外力的作用, 排列更加规则;骨的坚固性增强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韧带在骨骼上的附着部位:结节、粗隆和其他突起, 变得更粗糙明显, 有利于肌肉、韧带更牢固地附着在上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骨骼变粗, 还可以使骨骼增长, 增强关节的牢固性, 使关节更加灵活。

3.2.2 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使呼吸肌力量增加。人体在安静吸气时膈肌收缩而下降, 肋间外肌收缩上提肋骨, 使胸廓扩大, 胸腔内的负压增加, 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内。呼气时, 膈肌松弛而上升, 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下降, 使胸廓缩小, 负压减少, 将费气经呼吸道排出体外。不参加体力劳动和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 由于长期缺乏锻炼, 其呼吸肌会变得软弱无力, 胸廓活动范围也小。

3.2.3 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使心脏增大, 心肌发达。体育锻炼时, 全身血液循环加快, 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 使心肌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 心肌纤维逐渐增粗, 心壁增厚, 使心脏具有更大的收缩力。调查发现,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的心脏普遍比一般人的大些, 外形圆润, 搏动有力。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安静时心跳频率减慢, 据资料显示, 一般人心跳频率为70~80次/分,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心跳频率为50~60次, 优秀运动员甚至为40次。这是因为运动员的心脏每搏一次输出血量就增加, 所以减少心跳频率能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 心跳频率的减慢可以使身体各机能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进行轻度运动时, 在运动负荷相同的条件下, 经常运动的人的血压变化幅度也比一般人小, 不易疲劳, 恢复较快, 这种现象称为心脏工作室的“节省化”现象。而且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 在剧烈运动时心脏机能可提高到较高水平, 这是由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可使心肌增强, 心脏增大, 收缩力提高, 因此, 进行剧烈运动时能迅速发挥心脏机能, 达到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高水平。

3.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劳动和体力活动, 都是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活动中, 通过肌肉收缩和紧张表现出一定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和后天的劳动中及从事各种体育活动中提高起来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中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技能, 可增长跑、跳、投的能力, 增加人体上下肢、腰腹等各个肌肉的力量, 而且体育运动可以克服身体自身的体重去完成各项技能和各项有难度的动作。除此之外, 不同运动强度、运动形式、运动负荷和时间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不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冉建.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1.76-69.

[2]胡明文.体育锻炼与青少年体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 :137-140.

[3]张月霞.论有氧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J].科学大众, 2011 (11) :160.

[4]李巡照.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 2010 (1) :156.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8

一、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在临床现代心理学中,经常有一些心因性疾病发生,但通过体育运动辅以治疗后,生理疾病不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的病人。目前,对此促进作用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的练习者必须有目的地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很好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为体育运动提高了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提高脑细胞的工作效率和大脑两半球的开发,对提高人脑活动的强度、准确性和持续性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2.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中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其内容、难度、目标不同,与其他参与者接触、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等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进行适当的改进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个体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比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有更高的自信,这充分表明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3.体育运动对中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人的免疫力,增进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消耗人的精力,损害人体健康。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体育运动还是一种自控性行为,其活动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是其他活动难以比拟的,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情绪也相互感染,融合在一起。这些丰富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维护心理平衡和提高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4.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一切行动的动力,没有意志,障碍就难以逾越;没有意志,目的就难以达成。从这种意义上讲,意志品质是每个学生的精神支柱。体育运动中各种存在的客观因素就成了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如繁重的学习、恶劣的气候、器材场地的不足等,尤其是一些内部因素,如消极的情绪、信念的动摇、疲劳、身体状况不佳、动机的冲突能力不足等。因此,只要学生主观上不怕困难和危险,并能勇敢地战胜困难和危险,就是意志坚强的表现。早在1985年Kobasa就指出,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所以,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

5.体育运动能够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就目前而言,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如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和抑郁,对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体育运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可以很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

6.体育运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体育运动和比赛的过程中,与日常的生活相比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使用语言和文字,更多的采用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在比赛中也时常看到参赛者通过拥抱、拍肩膀、击掌等身体语言的接触来表达友好、亲切之情,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会因为感情的深浅、年龄的长幼、不同种族而存在戒心,相反还会随着运动的时间、次数的增长而使感情得到强化。因此,选择一项运动项目,特别是像篮球、排球、足球这样的集体项目,有助于同学们之间的交往,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有利于学生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二、健康的心理状态能使中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去

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会明显影响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如心理健康的学生反应敏捷,表象清晰,注意力集中,动作迅速准确;反之,则相应的指标会降低。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运动中要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运动前要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给自己调节一个好的心情,并在运动之前做好准备活动,使自己在心理和身体上有一个充分的准备。

2.运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欲望,在运动前要有一种积极的情绪,要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样可以增加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是一般规律,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来自于对失败的经验总结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应以一次失败论英雄,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4.要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调节心理的方法,使他们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

总之,教师在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要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体育运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用更积极、更愉快的心情去接受体育运动,从而在运动中达到预想的锻炼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在体育运动中不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中遭受挫折时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就会严重打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抗拒感,不利于体育锻炼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运动的关系,使他们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加体育运动。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9

【摘要】伴随着社会科技及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也日益完善,农村中学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场所,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质量,是建设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阳光体育运动是针对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号召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阳光开展体育活动,故而阳光体育运动在农村中学体育课堂的深入,有利于农村中学体育课堂的开展,帮助农村学生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各类教学目标。本文将针对目前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如何在农村体育课堂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发展,缩短由于外界物质环境建设,造成的农村与城市体育教学的差距。

中学体育运动损伤问题分析论文 篇10

1.中学体育课堂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时机研究

1.1从体育课堂的组成部分看运动损伤的发生完整的体育课堂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每个阶段都有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经调查研究,将各个阶段运动损伤的发生分析如下:

1.1.1在准备部分发生运动损伤调查研究显示,体育课堂中在准备阶段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排在三个组成部分的第二位。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是因为学生对准备活动认识不够,喜欢敷衍了事,学生自认为做不做准备活动是无所谓的事情,首先从自身意识上就为运动损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另外,很多学生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特别是在柔初性热身时,由于用力过大从而导致韧带拉伤。

1.1.2在基础部分发生运动损伤体育课的学习主要是在基本部分中完成的,这也是基本部分出现运动损伤率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课的基本部分由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组成,造成运动损伤的概率也因此存在不同差异。特别是学习处于初级或者是处于泛化阶段时,这两个阶段的技能掌握情况还不熟练,技术动作的掌握离自动化阶段还有差距,有些学生自以为己经掌握了此项技术,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发力上,而忽略了技术动作的要领,以致动作变形而造成运动损伤。基本部分的前、后两个阶段是运动损伤出现的高发时间段,特别是在基本部分的后时间段,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不集中、同时体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课堂的基本部分的运动损伤,在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动作时,更要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

1.1.3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不高,但是往往也有学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意外受伤。很多学生由于课堂中过于兴奋,导致体力下降,在将要下课时,又想去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结果导致受伤。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体力透支,老师在结束部分带领学生做放松练习时,造成拉伤。

1.2从体育课堂的上课时间看运动损伤的发生

将体育课安排在上午较早的时间段是发生运动损伤几率较大的时间段。据调查显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睡懒觉的习惯,每天起床后根本没时间去吃早饭,导致空腹去上课,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血糖过低造成体力下降而造成运动损伤。二、随着网络游戏的泛滥以及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很多学生会通宵玩游戏或者看电影、上网冲浪,从而导致上午较早上体育课时精神萎靡不振进而在体育课堂上造成运动损伤。三、由于早上的气温相对偏低,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以至造成运动损伤。

2.中学体育课中预防运动损伤的研究

2.1加强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加强思想和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教育是非常重要,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思想重视的教育。由于运动损伤方面的理论知识课程安排较少,学校缺乏对学生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教育。另外,据调查得知,很多体育教师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处理运动损伤,以致错过治疗时机造成运动损伤。

2.2准备活动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对体育教师预防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充分的准备活动对预防体育课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刺激体内各个内脏器官的惰性,提高人体机体的神经兴奋程度,从而为更好地进行体育课教学做好准备。

2.3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是关键体能的训练由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组成,两者要要兼顾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良好的体能可以减少运动损伤发生,反之,不佳的体能就容易在学习与训练时出现运动损伤。体能是所有身体练习的基本运动力,其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采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加强学生身体的全面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激能力。

2.4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教学与训练的原则。首先,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以及顺序安排上应注意把体能要求强、技术难度大的项目放在课的前半段进行教学。在安排课的教学内容时,为了防止局部负荷过重而导致运动损伤,应尽量避免将项目相同或主要用力部位相同的项目安排在同一节体育课堂中。其次,从教学组织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减少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运动损伤。最后,体育教师应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提示,告诉学生该项技术易损伤部位和其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如应对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

2.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注意膳食营养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则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膳食营养对预防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使人感到疲乏,学生带着这种精神状态去上课时则容易由于体力不支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为防止运动损伤,作为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到早睡早起,另外,在膳食方面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在进行了大强度身体练习时,适当增加营养的吸收以延缓疲劳出现的时间。

2.6规范运动场地、器材的使用中学的.场地以及器材已存在失修或是缺乏的问题。由于使用频率过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缩短,就会存在相应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引发运动损伤的要素之一。因此,应减少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规范或是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运动损伤,进一步规范场地器材的使用,建议学校加大体育设施投入,经常性地整修场地更换器材。

3.结论

3.1体育教师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让学生能发展其个性,推动中学体育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3.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运动损伤方面的宣传教育,不仅要加强自身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更加强课堂中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学生自我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和意识,提高自身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

3.3加强体能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监督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原则。

3.4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生活习惯的监督和管理。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发展。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11

【关键词】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身心和谐;体能训练;西北农村

运动技能是运动专业人员在运动学习的主动目的性导向与规范基础上,立足生物机体初始状态水平,以训练负荷为信息输入载体,以强度与时间矢量值为参照系,最终以人体自身机能与结构的协同适应效应,使泛脑网络产生的新的有序模式。西北农村学校由于受到地域条件的制约和师资力量的制约,学生的运动技能素质处于盲目发展的境地。中学生在生理的发展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外形剧变,体内机能增强,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处于体育教学之间的体育老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两大兼顾,既处理好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初中学生运动技能多途径掌握,有要兼顾到课标对于校园体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化操作。

一、立足课程目标对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理性思考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构建运动技能训练的新思路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确实有很多“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之说,要实现更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领域目标。体育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着运动技能教学无效无味的问题,应当进行改革,新体育课程理念,运动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等目标领域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學习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兼顾不同学短的具体目标,精心设计运动技能训练方案

首先,要明确课标学段要求和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地构建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需求的技术体系,删繁就简,对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淡出学习的范畴。其次,运动技能训练还是要兼顾竞技性,发挥运动竞技的特点,加快运动技能的固化和提高。再者,体育教学要优化运动技能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将运动技能提升达到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在运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关注个体差异形成活动技能分层目标,开展技能分层教学,同时运用发展性评价,激励运动技能掌握差的学生超越自己;激励运动技能掌握好的学生进一步超越自己,进而,逐渐提高不同学生运动的能力,达成运动技能学习的目标;同时,要在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意识、锻炼品质、陶治情操,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运动技能训练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三、运动技能教学要采用各种符合学校设施和体育条件的教学方法,注重本土性和灵活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室外活动的特殊性,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练习方法有效,运动技能提高最大化,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身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能训练和技术掌握,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体育运动当成是一种“乐趣”。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运动技能的训练理念,与时俱进,注重实效

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活动中,要突出“体育活动课”活动为主,渗透技能的特点,让学生身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让学生快乐体育,展示自我,快乐地参与到运动技能的提高活动中来,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能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挖掘教材内涵,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步形成运动爱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12

1、运动意识的培养

运动意识就是人们常说的战术意识、技术意识, 学生具有运动意识会使学生在学习、比赛、训练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并能根据不同的需要, 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有意识地将所学动作概念化, 自觉地分析动作, 主动地查找优缺点, 发现完成动作的正确方法, 这种意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另外, 在竞赛过程中, 运动意识可以通过感知觉, 获得信息, 进而合理、准确、灵活的应用体能和技术, 以致超水平地发挥技术、战术。而运动意识差的学生尽管素质较好, 技术全面, 但是针对一些突发事件也难做到较好的处理。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

1.1、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有所突破而不是照搬教材,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运动意识也只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培养, 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运动意识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为体育教师提供发展自我能力的舞台。

教学的内容应该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接受能力有选择地来安排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等易学易练的动作或项目, 如健美操、各项球类项目。使教材即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如比赛中的技、战术配合意识, 竞争意识、团结意识等等。另外, 教师经常补充一些想掌握但课本上又没有的, 并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的一些活动方法,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1.2、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校体育教育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身体技能的形成, 强调知识技术系统全面的传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式不恰当, 缺乏对学习的指导和激励, 学生的思维就存在局限性, 缺少了创新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运动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通过学习实践, 独立的获取知识, 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因此, 体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 根据学校的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变换和更新教学方法。例如:同一教材可采用多种教法。耐力练习枯燥而单调, 学生害怕练习, 教师可采取竞赛法、分组练习法、辅助性练习法、鼓励法等等。教学方法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而改变,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学生在课中有听的时间、有思考的时间、有观察的时间、有练习消化的时间, 并且帮助和指导较差的学生, 使其较快较好的完成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任务。只有教学手段符合学校、学生实际, 才能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完成运动意识的培养, 同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教学环境的完善

体育课大多采用室外进行教学活动,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自然条件的影响, 而且也受到场地、器材等教学设施的影响。而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和运动热情, 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影响, 那么运动意识就无法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在教学环境的创建中, 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 化不良刺激为良性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创建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例如:对于器材陈旧现象, 可翻新改造, 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参加器材的改造, 以保证运动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2、运动意识的训练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加强运动意识的培养, 而且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门训练。

2.1、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育, 使学生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逐渐的培养运动意识。运动意识的主要成份是思维, 只有掌握了有关的运动理论与知识, 学生的思维内容才丰富, 效果才明显。因此从提高运动意识角度出发, 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与知识的教育,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为运动意识的增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 意识是一种经验的综合反映, 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来源于经验, 因此学生不但注重教师的理论传授, 而且更应注重理论知识升华, 阅读相关资料, 从中得到启发, 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为提高运动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2.2、建立学生的反馈机制

体育运动过程中, 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 学生通过理解、分析、掌握动作概念, 来完成动作技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指导, 过于简单化, 让学生一味模仿动作, 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 如教师不告诉学生用概念检查动作的方法, 对学生错误和优点动作直接指出, 使学生的运动意识得不到锻炼。如果体育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提示学生, 那么学生的运动意识就得到训练, 就得到提高, 就容易形成反馈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 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能够根据技术动作的概念, 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动作, 达到了身心同步提高的效果。

2.3、提示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

学生掌握技术的过程是在人脑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教师应该注重动作的重点, 不过多强调动作细节;在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教师应该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 强调动作细节, 帮助学生体会正确的动作。但是随着运动动力定型的逐渐形成, 意识的支配作用降低了, 学生们往往意识不到一些细小的动作,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及时对学生提示, 启发学生思维, 这样增加学生的意识支配能力, 及时感知和调节动作, 完成训练任务。

2.4、增强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意识

运用训练和比赛后的讲评和总结, 能够使学生对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规律性问题和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所认识和了解, 从而更好地吸取经验。所以每一次比赛后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 对比赛中的各个环节, 技、战术运用处理情况做出正确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哪些是正确的, 那些是需要改进的, 逐渐增强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意识, 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2.5、加强学生专门的意识训练

表象训练与想象训练是一种专门性的意识训练方法。表象训练是学生在大脑中有意识地、系统地再现已经形成的运动动作表现。而想象训练是以原来的运动表象为基础, 在头脑中想象、演练战术及变化, 来模拟未来比赛的情况。这些训练, 完全是人体大脑有意识进行的活动, 是有意识增强运动意识的训练。由于不受过多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因此即可安排在技术、战术训练过程中, 又可安排在技术、战术训练后进行。而表象与想象训练的内容可以根据训练任务制定,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 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增强与提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运动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它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实践形成的。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意识的培养, 在训练和比赛实践中注重发展学生的运动意识, 还应该做到因人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心理潜能,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通过看、学、讲、练等手段, 达到提高学生运动意识的目的, 不断发现并创造更多行之有效的运动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方法, 这样对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运动意识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针对教学任务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运动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意识,培养与训练,反馈机制,启发诱导

参考文献

[1]陈章云.篮球意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 1996 (9) .

[2]杨桦.论现代篮球战术意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6 (9) .

[3]篮球.体育通用教材[M].人民出版社, 1978.

芦溪镇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计划 篇13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作出“增强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二、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实施目标: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认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

3、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保证学生在每天能到室外去,保证能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生教育计划。

4、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班级给予加分,以唤起全体师生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5、建立学校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得氛围,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与人的环境。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保证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实施内容

(一)、提高认识,推动全校阳光体育全面开展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14

第二届“健康校园杯”体育运动会暨

第41届体育运动会竞赛规程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11月16-18日

地点:校运动场

二、主办单位: 重庆市木洞中学校

三、承办单位:

重庆市木洞中学团委

重庆市木洞中学艺体组

四、参加单位:各年级各班

五、比赛项目:

(一)单项: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4×100米接力、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实心球掷远,男女各11项。

(二)集体项目(五项):

1、跳短绳(男、女各3人)

2、踢毽(男、女各3人)

3、50米迎面接力(男、女各10人)

4、3分钟“8”字形跳长绳(男、女各10人,2人摇绳,共22人)

5、30秒定位投篮(男6人,女4人)

六、参赛办法

1、分组:

本次比赛设初

一、初

二、初

三、高

一、高

二、高三共6个组别。

2、参赛人数:各单位参赛人数不限

3、各队可报领队或教练(班主任)1人

5、同组别100米比赛不足或等于8人时,只设一个赛次,超过8人时设两个赛次(即预、决赛)。其它径赛项目均为一个赛次。田赛各项均进行两个赛次(即预、决赛)

6、本次竞赛使用最新田径规则

7、运动员比赛号码布由大会统一编发

8、运动员资格:

运动员必须具有重庆市木洞中学正式学籍的在校学生。

9、比赛凭本人学生证检录,无证不得参赛。

10、凡弄虚作假,冒名顶替,不符合参赛资格的运动员一经查出,除取消运动员比赛成绩外,还要给与该运动员、该班全校通报批评等处罚,同时取消该班团体评比资格,扣分按班级目标考核方案执行。

七、录取名次

(一)单项名次:各单项取前三名,颁发证书。

(二)团体名次

1、各单项取前八名,按9、7、6、5、4、3、2、1分计入团体分,接力和集体项目双倍计分。

2、团体名次按各单位运动员在所有比赛中的得分之和计算,得分多者名次列前;若相等,以破校记录多者名次列前;再相等,以获第一名多者列前;余类推。

3、获团体前四名颁发奖状,班级考核加分按照相关方案进行。

4、破记录加分:破校纪录加9分。同一人同一项目无论破多少次记录只加一次分。

5、各组不足3人报名的项目不举行比赛,由承办单位通知其换人、改项。

九、设体育道德风尚奖

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评1个,由年级推评。

十、设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奖

1、获团体前三名的教练,评为优秀教练员。

2、各班优秀运动员男女各1人,由领队或教练推评。

3、优秀裁判员由各竞赛组裁判长按5:1比例推评。

十一、报名:

1、各班通过本校内网或本校教师QQ群共享里下载报名表。

2、各班按规程要求认真填写电子报名表(不得修改其格式),3、报名:各班于表通过本校内网或者邮箱(qk7778@126.com)发送到艺体组覃况处。

4、集体项目报名姓名栏填写班级名,具体的比赛名单在报名表上不体现。

十二、裁判员、仲裁委员由承办单位选聘

重庆市木洞中学校

中学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15

自从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来, 我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也随之提高, 体育消费不断增长。这对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和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 其信息, 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而大众媒体体育信息的传播, 在青少年体育意识的逐步形成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即促进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及其有关活。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 越来越成为青少年课余体育和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对大众媒介体育信息传播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 就我区的现状来看, 一些从事青少年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部门, 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者, 对上述诸多作用的认识和在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尚有待提高; 诸如经济物质条件和课业负担过重, 余暇时间少等问题, 与广大青少年对体育和课余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 他们对大众媒介体育信息的视听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 与我国日益发展的体育运动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 本文试图通过目前维吾尔族青少年与视听大众传媒及体育信息对参与体育活动等有关问题的调查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旨在进一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使大众媒介体育信息传播在促进维吾尔族青少年体育意识和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逐步形成, 进一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的自觉性、积极性, 并尽可能在丰富课余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中, 发挥更大作用, 为更好地促进维吾尔族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论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学生参与和认识体育态度的现状、视听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动机、主要收获等问题组成问卷调查表。于2013 年1 月至3 月对乌鲁木齐市市区具有地区代表性的七个区的民族中学12-17 岁的中学生,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600 份, 回收有效卷580 份, 回收率达97%。其中, 男生350 份, 占62%, 女生230 份, 38%。

同时对部分学校的师生进行访谈, 并召开乌鲁木齐市部分学校的有关体育专家座谈会。

3、结果与分析

3.1、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

从表1 可见, 学生上体育课的表现, 大多数是积极的。主要原因是, 多数人对体育意义和作用有较正确的认识;在极少数不积极者中, 主要是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者占半数以上。他们中爱好体育者, 认为参加体育锻炼, 可促进身心健康, 同时调节和丰富课余生活。

由上可见, 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有较正确的认识, 爱好体育, 并把体育作为调节和丰富课余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不经常、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者中, 多数是对体育的重要性及其价值的认识不足。

3.2、从青少年学生视听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情况, 看其对他们参与体育的影响

从表2 可见, 在各大类内容中, 青少年学生视听体育类的较多, 其次是文艺类。这反映出他们对体育和文艺类内容的爱好。

从表3 可以进一步看出, 青少年学生视听几种大众媒介体育信息的不同情况。其中, 以经常收视电视体育信息传播的人为多, 其在各类媒介的视听者中占首位;其次, 报纸的阅读者较少。这说明, 大众媒介的不同特点, 对不同受众的需求有一定的倾向性、选择性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电视媒介的最大特点是, 图像、声音、色彩俱全, 且直观、生动而引人入胜;广播媒介具有易得性和及时性;而报纸、书刊等印刷媒介的最大优势, 在于可为传播的信息和内容提供较为详细的情节及比较深入的背景材料, 便于读者自由选择, 反复阅读和查对, 特别是印刷媒介中的评述和人物信息, 更能起到好的效。但据目前我区的经济物质条件的状况, 报纸媒介的信息较之书刊对青少年来说, 较难获得。

从表4 中可见, 青少年学生对体育信息视听的爱好倾向及其不同媒介的分布情况。总的看, 电视中以视听实况转播为多数, 其次是动态信息;广播中以动态信息收听者为多, 其次是评述信息;而阅读报纸的读者中以动态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较多, 书刊中的体育人物信息阅读者较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由于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视听爱好及其分布情况也有所不同。

从表5 可见, 青少年学生视听体育信息的主要原因和动机是爱好体育, 以及对体育功能的正确认识、了解国内外体育动态和为了调节与丰富课余生活。这进一步说明, 大众传媒在增长知识、接受教育、提高青少年正确认识体育等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但是, 从我区目前情况看, 不少教育和体育工作者, 对上述诸多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我区各民族家庭子女多, 休息日增多的实际情况下, 如何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及其复合功效等问题, 缺乏必要的认识, 多数停留在常规的教育和教学认识上;缺少对现代新的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视听条件不够理想, 也没有采取更多的具体措施, 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及时地、生动地向青少年学生传播体育信息。学校的视听条件一般或较差, 尤其是电视和书刊条件较差。这与青少年学生希望学校在大众媒介体育信息传播的需求上有很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 发展学校体育, 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除了重视体育内部规律及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外, 必须高度重视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体育信息传播量的不断增多, 传播内容的扩大和丰富多彩, 必将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增长知识, 增强体质, 调节和丰富课余精神生活, 产生更大的作用。

4、小结

大众媒介体育信息传播, 在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和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中, 有很大的作用, 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自觉、经常地参与体育锻炼。这种从参与到认识, 再指导参与的过程, 也是满足青少年学生对大众媒介体育信息需求和认识体育以及参与体育的渐进过程。 它们之间的这种良性发展与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的良好舆论宣传和教育作用, 及其传媒事业的发展, 也是紧密相连, 双向驱动。因此, 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介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育意识, 增长体育知识, 增进身心健康的多种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其对接受教育, 增长知识, 了解国内外体育动态, 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调节与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都有着良好的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新疆维吾尔族12-17岁的中学生通过视听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体育信息的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大众媒介体育信息的传播, 对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及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青少年学生,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昕.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袁宇光.试论学生的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 (传播学)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

上一篇:爆破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室内设计比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