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共9篇)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篇1

课 程 设 计 指 导 书

适用专业:适用层次:

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

电力教研室

一、方案的初选

分析原始资料,考虑可能的网络连接方式,淘汰显然不合理的方案。首先根据电力 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其次可通过满足备用情况的线路长度、高压断路器的数量及调度灵活性等指标来取舍,最后经过比较选出2个方案。

二、确定电力网的最佳接线方案

针对网络方案初选结果的2个方案,分别计算它们的一次性总投资和年运行费,采用偿还年限法进行经济比较,最后确定其中之一为最佳接线方案。

1. 方案的总投资

⑴线路的总投资:

① 确定线路的电压等级

②按经济电流密度法确定导线的型号

③计算投资

⑵变压器的总投资:

①选变压器的台数和型号

②计算投资

2. 方案的总年运行费

(1)系统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费、小修费、折旧费

① 线路取7%

② 变压器取13%

(2)系统的电能损耗费

① 按最大负荷损耗时间法计算电能损耗

② 计算费用(电价取为0.5元/度)

3. 确定最佳方案

偿还年限法公式:

T =(Z1 — Z2)/(F2 — F1)

式中:T —— 偿还年限(年);

Z1—— 方案1的投资(万元);

Z2—— 方案2的投资(万元);

F1—— 方案1的年运行费(万元/年);

F2—— 方案2的年运行费(万元/年)。

如T≤10年,取投资大的方案;如T>10年,取投资小的方案。

三、最佳方案的潮流计算

1、要求计算:各节点运行电压;各支路功率分布。

2、应考虑的运行方式:

① 丰水期最大负荷、最小负荷;

② 枯水期最大负荷、最小负荷。

3、计算方式:

选择一种运行方式计算。

四、电力系统无功平衡及调压计算

1)无功平衡计算

① 运行时应满足:

∑QG =∑QD +∑ΔQL

式中:∑QG ——系统中所有无功电源发出的无功功率;

∑QD ——系统中所有负荷所需要的无功功率;

∑ΔQL —网络元件中的无功功率损耗。

② 全系统应有一定的无功功率储备:

QR =∑QN —∑QG

式中:∑QR ——系统的无功储备;

∑QN ——系统无功电源设备容量。

说明:必须保证QR /∑QD max>(7~8)%,否则说明无功电源不足,将不能保证

系统运行中的电压水平,甚至会危及到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此时就必须进行无功补偿。

2)调压计算

① 可采用的调压措施

i改变发电机端电压调压————调整发电机的励磁电流;

ii改变变压器变比调压—————选择变压器绕组的分接头;

iii改变系统无功功率分布调压——并联无功补偿;

iiii改变电网参数调压——————线路中串入电容器或电抗器。

② 调压措施的应用

改变发电机端电压调压不需增加额外设备,简便可行又经济,既可保证机压负

荷和近区负荷的电压质量,又可作为系统的辅助性调压措施,减轻其它调压措施的负担,应充分利用。

在系统无功储备充足的前提下,因改变变压器变比调压不需增加额外设备且灵活有效,故应优先采用。如普通变压器难以满足要求,则可采用有励磁调压变压器调压。

在系统无功储备不足或当有励磁调压变压器也不能满足调压要求时,即应采用并联无功补偿调压。补偿设备可采用静电电容器、同步调相机、静止无功补偿器,亦或采用最新的SVG装置。

改变电网参数调压的方法由于设计、运行等方面的原因,工程实际中很少有应用,故本次设计不拟采用。

参考资料:《电力系统分析》教材及《电力系统设计手册》。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篇2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研究,试验教学

(一)引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影响其就业。根据教学经验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及教学特点,总结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特点

1. 课程定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技术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在教学中要给与该课程合适的定位,就要理清其与《管理信息系统》及《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关系,总体上,《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者设置,《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从事信息系统建设的主管及开发人员设置,所以,二者无论在深度还是在侧重点上都有显著区别,《软件工程》则侧重利用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虽然有相当大部分内容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重叠,但显然《软件工程》更宏观,并且其内容相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来讲更为庞杂,二者的教学内容也是有显著区别的。

2. 课程教学特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这是由其课程特点决定的。(1)课程内容多,抽象程度高。课程主要研究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阶段。但现在几乎所有教材都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进行。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相关理论发展迅速,一般都增加了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内容几乎成倍增加。另外,例如设计模式,持久化等相关内容都具有相当高的抽象程度。(2)课程内容变化快,要求学生具有相关基础。该课程从本质上应介绍分析和设计的相关理论,可以保持合适的稳定性。但由于课程中在介绍理论同时,需要大量代码演示,而编程语言的发展则非常迅速,这要求学生和老师都具备相应的语言基础。(3)课程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理论只有经由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合适的实践题目,让学生从实践中利用掌握的基本原理体会出自己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是该门课程的重要任务。

(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伴随着软件工程、编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软件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众多的分析和设计技术,相关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我国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的相关教材难以及时反映。我国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大部分教材还停留在以结构化方法为主体,略微介绍面向对象方法的状况,对于面向对象技术的介绍缺乏全面深入的介绍,一些面向对象中高级的主题,例如:UML, 设计模式等,都略过或者稍带提及。这一方面有我国教材整体水平落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因为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深入理解,因而无法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

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讲授的原理、方法、技术都是抽象的,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开发环境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而由于开发经验所限,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将分析和设计的抽象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行验证,因而对所学的理论缺乏信心。同时,由于分析和设计的相关理论几乎涵盖了设计所有系统所需要掌握的原理,针对大型系统,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些原理,但对于课程中设计的小型问题,则并不容易体现出分析和设计的优点。例如:UML中讲到的9种图形,小型案例只利用类图就可帮助编程,无法体现设计过程的优越性。所以,学生在接受这些抽象知识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整体积极性不高。

3. 试验环节薄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从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上看, 大体情况如下:(1)一些高校不开设相关课内实验课程, 仅仅在课程结束后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设计;(2)一些高校在课时内开设该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不单独开设课程设计;(3)一些高校该门课程的实验是让学生结合一个具体的数据库 (多数为Access数据库) 开发一个小的系统,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4)一些高校仅仅48学时左右的理论教学,不开设实验内课程和独立的综合课程设计。高校在试验课上的以上选择都有其相应的考虑,但无论是课内试验还是单独的课程设计都面临着效果差强人意的困境。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参与真正的软件维护,而可维护性是软件工程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可维护性的保证依赖于维护阶段前面的各阶段。但学生开发的系统大多只是给任课教师大概地检查一下,一般不会交付使用,没有经受用户的真正严格的检验,代码里面的很多错误被隐藏起来了,这些错误可能来源于编码前面的各个阶段,可能来源于需求分析、设计或编码阶段等等,如果学生看不到错误,也就不能对这些错误进行维护修正,不能体会到自己前面各阶段工作对可维护性造成的影响,也就不能体会分析和设计的好处。除此之外,实践环节的教学条件也值得忧虑。首先,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需要相关的分析和设计软件,例如进行UML建模的RationalRose,这不是普通学校可以具备的。其次,实践环节如果要体现出分析和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很多内容耗时巨大,这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充足的上机时间,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指导时间。

4. 试验环节未和其他课程试验形成实践体系。除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例如《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内容。但由于任课教师不同,各门课程的课程定位还存在混淆的地方,所以导致实验内容的设计一方面未能体现课程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和其他一些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相当数量的重复,未能实现很好的协调。

(四)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通过课前动员,提高对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积极性。从目前软件应用层面上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深入发展,对新的软件的需求以及对已投入运行的软件进行维护的需求正在急剧膨胀,但迄今为止,开发及维护软件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软件质量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软件的生产率尚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并且已经成为不仅是计算机系统开发而且也是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瓶颈。从软件工程技术本身看,在计算机系统研究及软件开发的早期所形成的一些错误概念和做法,已严重地阻碍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软件工程学即是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普遍原理和技术的工程学科。而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则是减轻软件维护困难的重要手段。在课前向学生阐明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对于软件编程的重要意义尤其重要。学生总体对编程比较感兴趣,课前通过一个实例向学生展示经过分析和设计的软件和凭空编程在维护上的差别,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程之初就让学生对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重要性有了认识,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2. 更新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首先要拓宽视野,扩大教材的选择范围,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拿过来做为教材。邝孔武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三版,该书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对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部分投入了较大的篇幅,介绍的较为详尽,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其次,由于该学科内容变化较快,教师指定了大量的网上阅读资料和参考书籍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不囿于教材的范围,课堂讲授和讲座专题并行。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较新的内容,通过讲座专题的形式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加强和重视案例教学。通过工程实践掌握软件开发、维护的理论和技术,既快捷又简单易懂,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实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心设计规模和难度适当,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案例的选择最好是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实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以实际工程项目需求为背景,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项目小组,各小组应独立完成项目的需求调查、需求规范说明、系统分析设计、直至最终提交产品等各阶段的任务。要求各个小组严格按照软件过程规范,设计需求调查提纲,编写详尽的需求规范说明书,选择恰当的符合本项目实际的软件过程技术、工具,制订出完善的项目管理措施,合理配置项目组的成员,层层推进,按时提交产品以及相关的文档资料。为了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1)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建模工具,这个工作可以提前进行,让学生有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讲授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时,就依据UML的内容及时讲解了Rational Rose 2003的操作方法,这使得在课内试验时学生对建模软件已不再陌生。(2)试验内容最好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并且要注意分析和设计结果和编程的衔接。现有的教材在讲授相关理论时,都会举一些例子,但都是独立分散的,这不利于学生对分析和设计整体过程的把握。很多学生面对分析和设计的结果,并不知道如何编程实现,这也需要教师进行演示,以贯穿学生的整体思路。(3)由于分析和设计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尽量多的沟通,而课时有限,教师的精力也有限,所以必须借助现代化的辅助教学环境。在试验时,通过极域电子教室向学生演示软件的使用,比通过大屏幕效果要好很多。

4. 改革成绩考核。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考核的重点不应是理论考试成绩, 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应改革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 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 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是:平时作业10%, 课堂表现 (发言与讨论) 20%, 案例分析 (小组模式) 30%, 笔试40%, 课程设计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 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发言踊跃, 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群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4.

[2]汤宗健.改革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探讨[J].研究与探索, 2007.1.

[3]耿骞.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篇3

【摘要】基于高职与普本分段培养“3+2”学生与普本学生的差异性,论文明确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设计了面向“3+2”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提出采用理论教学、实例教学、课程设计为一体、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建设教材库,以促进“3+2”学生成为高端技术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与普本分段培养 “3+2”学生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25-01

引言

“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该类“3+2”学生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南京林业大学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联合进行物流工程专业的“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共同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作者基于南京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3+2”学生培养、授课经历,发现该类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专业基础与普本学生有所差异,《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必修主干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上还需与普本学生有所区别与侧重,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培养要求。

1.课程教学定位

1.1学生培养要求

物流工程专业“3+2”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物流与综合运输管理方面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在各级物流流通部门与交通运输领域从事客货运输调度与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管理、物流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3+2”学生相比普本学生,在仓储配送管理、电子商务、运输组织等实务、实训、实践应用方面有明显优势,然而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该类学生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与要求方面也与普本学生存在差异,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需对其专科阶段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作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且强化保持实践应用能力这一特长。

1.2 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物流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理解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流信息的支持技术;3)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包括系统规划方法、分析方法、设计方法;4)熟悉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项目管理。

这门课要求学生既通晓物流管理,又能运用信息技术、编程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基于“3+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实践能力强的特点,需有针对性地加强物流管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适当弱化已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知识点,如物流信息采集识别?鄄条码、RFID技术的介绍。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含课内教学、课程设计两大内容,其中课内教学2学分、32学时,课程设计2学分,集中安排2周时间进行。

2.1 课内教学

教学内容含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与面向普本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相比,作了如下调整:简化2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章节的学时由8减为6;强化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方法,学时由4增为6。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讲授结束后安排2周时间完成课程设计训练,要求学生自行开发小型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基本要求:1)实现基本功能:数据录入、查询、统计报表、目录维护四个基本功能;2)6-7人分组选择适当规模大小的设计课题;3)开发工具自选;4)撰写相关技术文档,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成果要求能开发出可以运行的物流信息系统,通过上机检查、课程设计答辩。由指导教师综合课程设计报告质量、系统开发成果、平时考勤进行打分。

3.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采用理论教学、实例教学、课程设计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每个知识点均有安排实例阅读,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制作模块化的课程PPT,适应不同讲课对象。将教学内容分成独立的若干模块,一篇或一章为一个模块,便于针对3+2类、普本学生进行取舍和组合,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案。

教材库建设方面,暂未有一本教材完全适应3+2类学生的学习,因此会挑选1本主教材和多本辅助教材,形成教材库。

结束语

为培养“3+2”学生成为高端技术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基于学生差异性、课程特殊性,论文明确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设计了面向“3+2”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提出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实例教学、课程设计为一体、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建设教材库,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安立华,李洋,马超等.《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15年11期.

[2]宋志兰,冉文学,刘丽.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系统设计”课程的教与学[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15期.

[3]邹勇,曾懿,雷方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2年31期.

[4]章文燕.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10期.

作者简介: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篇4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嵌入式系统分析与设计 英文名称:Embedded System Design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学分:2 修读基础: 数字电路、微机原理、C语言 课程负责人:郑巧(副教授)主讲教师:郑巧(副教授)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

培养学生具有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知识、嵌入式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具有用RTOS构成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能力。

2.课程主要内容(简述: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

主要介绍嵌入式系统更广泛的概念、设计思想和其他技术,围绕32位ARM处理器和源码开放的Linux操作系统,讲述嵌入式系统的概念、软硬件组成、开发过程以及嵌入式Linux和基于Linux的应用程序开发方法。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和基本要素;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具有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进行程序设计、电路图纸绘制及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含各时段学生课外学习要求)

1、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

(1)嵌入式系统的概念(2)嵌入式微处理器(3)嵌入式操作系统(4)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 教学要求:

(1)了解嵌入式系统的概念(2)了解嵌入式微处理器(3)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4)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

课程编码:S081240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

2、ARM体系结构(6学时)教学内容:(1)ARM体系结构(2)ARM编程模型(3)ARM基本寻址方式(4)ARM指令集(5)Thumb指令集

(6)ARM7TDMI、ARM9TDMI、ARM10E 处理器内核系列及指令执行分析 教学要求:

(1)理解ARM体系结构的特点(2)掌握ARM编程模型(3)掌握ARM基本寻址方式(4)掌握ARM指令集(5)了解Thumb指令集

(6)

了解ARM7TDMI、ARM9TDMI、ARM10E 处理器内核系列及指令执行过程

3、嵌入式软件开发(8学时)教学内容:

(1)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2)ARM 和 Thumb 指令交互工作(3)异常及异常处理(4)ARM 编程

(5)嵌入式C语言程序开发(6)基于 ARM 的软件开发调试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理解ARM 和 Thumb 指令交互工作机制(3)掌握ARM的异常处理机制(4)掌握嵌入式C语言开发方法(5)掌握基于 ARM 的软件开发调试技术

4、嵌入式系统硬件开发(8学时)教学内容:

(1)最简的嵌入式系统

(2)电源、复位、时钟和JTAG接口(3)存储系统及初始化(4)嵌入式系统接口设计(5)系统硬件电路设计(6)启动代码设计

(7)程序固化与综合调试技术 教学要求:

(1)理解最简的嵌入式系统

(2)掌握电源、复位、时钟和JTAG接口电路(3)掌握存储系统及初始化方法(4)掌握常见接口设计方法(5)掌握启动代码设计

(6)理解程序固化与综合调试技术

5、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4学时)教学内容:

(1)Linux系统及其内核特征(2)Linux的内核管理(3)嵌入式Linux的引导过程(4)嵌入式Linux的实时化改造 教学要求:

(1)了解Linux系统及其内核特征(2)了解Linux的内核管理(3)了解嵌入式Linux的引导过程(4)掌握嵌入式Linux的实时化改造

6、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4学时)教学内容:

(1)开发环境的建立

(2)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调试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如何建立开发环境(2)掌握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调试方法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笔试、论文、口试等)论文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比例)平时成绩:应根据学习纪律、出勤、等方面综合评定,占20%;

设计报告:根据学生设计报告各部分的完整性和优劣情况评定,占60%; 设计答辩:应根据答辩结果评定,占20%.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周立功编,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北航出版社

2.嵌入式系统-采用公开源代码和StrongARM/XScale处理器,毛德操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沈建华译,ARM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设计与优化,北航出版社,2005(教材)4.《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田泽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5.《ARM&Linux嵌入式系统教程》,马忠梅,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大纲执笔人:郑巧

大纲审批机构: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 篇5

题目:供电系统继电保护

指导老师:

级: 09电气4班

名:

号: 09s20110106

摘要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学、课程设计等几个主要部分。在完成了理论的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专业特安排了本次课程设计。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而发电厂正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电能经过变压器和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输送并被分配给用户,再通过各种用电设备转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输送电能的过程中,电力系统希望线路有比较好的可靠性,因此在电力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保护线路的各种继电装置应该有比较可靠的、及时的保护动作,从而切断故障点极大限度的降低电力系统供电范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设置的。本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了六大部分,分别为运行方式的选择、电网各个元件参数及负荷电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继电保护距离保护的整定计算和校验、继电保护零序电流保护的整定计算和校验、对所选择的保护装置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短路电流的计算和电气设备的选择是本设计的重点。通过此次线路保护的设计可以巩固我们所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这一课程的理论知识,能提高我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述

某企业供电系统如图所示:

1)要求:

(1)AB段设三段式保护(速断、限时速断、过流),BC段设两段式保护(速断、过流),CD段设过流保护;

(2)计算出各保护的整定值,并选继电器的型号、而且校验其保护范围和灵敏度系数是否符合要求;

(3)画出A站和B站的保护接线原理图。2)原始参数:

(1)速断可靠系数取1.2(2)限时速断可靠系数取1.1(3)过流可靠系数取1.2(4)接线系数取1(5)返回系数取0.85(6)自起动系数取1

系统总体方案及硬件设计

各保护整定值的计算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保护的性能。因此,在对继电保护进行整定之前,首先应该分析运行方式。

继电保护原理图

A站保护原理图

B站保护原理图

本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本次设计是针对电网在不同运行方式以及短路故障类型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计算和整定的。通过具体的短路电流的三段式保护,故根据本次设计的实际要求,以继电保护“四性”的总要求。由于本次设计涉及到不同运行方式下的不同类型的短路电流的计算,这对本次设计增加了难度。在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将各元件参数标准化,而后对每一个保护线路未端短路时进行三相短路电流的计算,二相短路电流的计算及零序电流的计算。在整定时对每一个保护分别进行零序电流保护的整定和距离保护阻抗的整定,并且对其进行灵敏度较验。

通过这次设计,在获得知识之余,还加强了个人的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和心得。在思想方面上更加成熟,个人能力有进一步发展,本次课程设计使本人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有了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次设计中,我深深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次设计提高了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大有裨益。此次课程设计能顺利的完成与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对某些知识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多亏有同学的热心帮助才可以度过难关;更与老师的悉心教导分不开,在有解不开的难题时,多亏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才使设计能顺利进行。

在此衷心再次感谢蒋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各位同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电力工程设计手册》(下)

[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整定计算》

[3] 吕继绍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计原理》 水利电力出版社 [4] 孙国凯 霍利民 柴玉华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 许建安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 篇6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在是生活中可以说得是无处不在如果把计算机控制比喻为人的大脑,电磁机械等动力机构喻为人的四肢的话,则电力电子技术则可喻为循环和消化系统,它是能力转化和传递的渠道。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电气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十分重要。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电力电子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相关关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和认识查阅和占有技术资料的重要性,了解专业工程设计的特点、思路、以及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设计计算、软件编制,硬件设计及整体调试。通过设计过程学习和管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篇7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研究,实例教学

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前期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直接影响后期的系统编程实现,这部分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带来大量的反复劳动,拖慢项目开发进程,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从而为系统编程实现做准备。此门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由于其中理论知识较抽象,且实践性又要求较高,所以在大部分教学研究文献中,都提到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2)教材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内容;3)课堂互动较少,教学方法乏味;4)教学内容可能与其他课程混淆,定位不明确;5)实验学时较少,学生缺乏实践[1,2,3]。

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学质量,多篇文献进行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李红[4]提出双主体多维度教学模式,夏日等人[5]提出蛛网模型的教学模式,张然等人[6]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小组讨论和角色模拟的教学方法也在多篇文献中提到[1,2]。从这些研究文献可看出,多所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面临的挑战,并展开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但是教学改革的实施方面,大多数文献的案例教学仍停留在理论说明,缺乏实际的案例分析教学规划。本校属于医药研究型大学,多数毕业生从事医药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本文将针对医药相关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供参考样例。本文以下将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学研究。

1 理论教学研究

1.1 教学内容定位

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是我校信管专业大三下学期的必修课程。前导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程序设计相关课程。与本门课一起上的课程还有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软件工程涉及项目开发过程的分析和设计内容讲解,项目管理涉及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目前大部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材会涉及结构化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其内容与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开发方法相近。如果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与这两门课重叠。这将浪费时间在给学生讲解相同的内容。为此,我们将教学内容定位到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内容。我们目前选用的教材是《UML系统建模及系统分析与设计》[7]。但是其中仍然涉及软件工程的系统开发方法部分,这部分内容将不作为重点,我们将重点讲授面向对象的UML建模语言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中的建模。教学内容方面,重点讲授:1)UML建模语言;2)需求分析与用例建模;3)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对象类建模;4)面向对象系统设计与行为建模;5)系统体系结构建模。

这本教材[7]的缺点是案例不系统,每个章节的案例相对独立,难以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结合医药型的高校,可采用医药方面的信息系统案例参考资料。在《UML与Enterprise Ar⁃chitect 7.5 团队开发实用手册》书籍[8]中针对信仁医院的住出院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类图、系统序列图、对象图、状态机图、时序图、包图、交互概述图和组合结构图、组件图、部署图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此案例主要基于住出院业务流程展开系统分析与设计。此案例还涉及与客户的交谈记录,给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案例属于中小型系统,且住出院与生活接近,学生易理解。

1.2理论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方面除了纯理论讲授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缺少学生互动等宏观上的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测验看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序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细节问题。1)大部分同学通过课堂讲授基本建模方法,简单的例子可以学会,但仍然难以变通运用;2)部分同学过分专注系统建模的最终答案,然而系统分析与设计建模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唯一标准答案,通常是多人通过反复讨论得出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模型;3)部分同学在刚开始的业务流程和用例分析就钻入细节,不利于后期建模。

为了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在多篇文献已提出采用小组讨论式、案例式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可结合采用。在案例式方面,可采用文献[8]中的住出院系统案例进行系统讲解。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存在的以上三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强调建模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答案,将建模的过程细化;先以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更易理解建模的过程;然后利用上述案例,讲解建模的过程,并在每一个步骤,让学生参与讨论,这借鉴了双体多维教学模式,让学生讲解建模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系统分析与建模是需要一个小组的人员,各抒己见,最后确定合理的模型。可让小组派代表上台给出结果,由老师点评,并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且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在最开始就钻入细节。根据问题表现,老师再加强问题涉及的内容讲解。

2实验教学

2.1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实验教学有18 个学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根本没办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践理论课堂上的建模方法。而且,单单根据实验报告,无法了解学生的真正掌握情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消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建模步骤,并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除了实验课堂上的基本操作之外,结合大作业,让学生开展相应的UML建模工作。

在实验课堂的教学内容上,针对UML的用例图、活动图、类图等设计单独的验证性实验。每个实验中,系统仅包括几个功能,让学生易理解且易建模,例如,用例图实验中,要求学生对ATM取款机进行用例建模。

在大作业教学内容上,指导学生开展小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例如教务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

2.2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课堂上的教学,注重系统分析与设计各阶段中建模的步骤和UML建模语言的应用,并在每个实验给出一个小的功能性系统需求,让学生自己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例如在用例建模的实验中,可以给出网络教学系统的需求,并要求学生进行用例建模。

在大作业方面,与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课程用同一套题,但与这两门课的任务要有所区别。本门课侧重于,学生撰写分析与设计性文档。目前是学生在最后两周展开项目设计文档的撰写。但是,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方面工作将分散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在讲授到分析和设计的不同部分时,就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题目开展相应的分析和设计工作。这将借鉴于角色模拟法。在刚开学就制定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的角色,例如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项目管理师等,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由指定的同学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建模结果,并解释建模过程,征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进一步完善。在此过程中可检查学生的课堂知识接收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3结语

本文分析目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此课程的教学研究,寻找适合本校学生的案例,并研究如何将其结合到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及如何开展理论和实验教学。这些方法都以提高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为目标,但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伟,刘军,谷凌雁.以案例驱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52-153.

[2]李晓,李东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24):5473-5475.

[3]闫晓静.高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0(20):94.

[4]李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548-551.

[5]夏日,司凤山.基于蛛网模型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1):25-29.

[6]张然,周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5):121-123.

[7]王欣.UML系统建模及系统分析与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物流系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仍需逐步完善,很多实践教学停留在验证、认知阶段,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作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理论学习之后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融会贯通、独立思考,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的机会。

《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可以利用综合实训的模拟系统,利用先进的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在综合实训的模拟系统内进行互动式实战性操作,从而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常见的物流仿真系统

目前,ProModel、Flexsim、Witness等都是市场上常常看到的模拟仿真软件。在实际应用和国内外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采用的物流仿真系统普遍需要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和特点:强大的建模规划功能、先进可靠的优化仿真、直观便捷的可视化的功能要求,以及能够产生运行数据分析报告。这里简单介绍ProModel和Flexsim,RaLC三种仿真分析软件。

(一)ProModel系统

ProModel是由美国ProModel公司开发的离散事件仿真软件,可以构造多种生产、物流和服务系统模型。它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并向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操作环境,提供二维和3D建模及动态仿真环境场景。用户根据需求,利用键盘或鼠标选择所需的建模元素,就可以建立仿真模型。ProModel仿真软件,主要针对生产制造业的系统仿真,对制造和物流系统的人员、机器、物料、夹具、机器手、输送带等动态建模元素,可以设定元素的速度、加速度、容量、运作顺序、方向等属性。

(二)Flexsim系统

Flexsim是工程师、管理者和决策人对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动态系统的方案”进行试验、评估、视觉化的工具,能使决策者轻易地通过计算机建构及监控任何工业及企业的分布式流程,可以从Excel读取资料和输出资料(或任何ODBC数据库),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现时资料以作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模拟对象。Flexsim采用部件(Object)来建模,通过部件的参数设置,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

(三)RaLC物流系统仿真软件

RaLC系列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是一款三维动画物流系统仿真快速建模与分析工具软件系统。RaLC系列软件以3D动画为载体,对智能作业人员、搬运设备、货物、控制系统、数据信息等多个物流系统元素进行仿真抽象和设置,快速构建三维动画计算机系统仿真验证模型,采用视窗操作、功能模块直接拖放使用,操作简单、模型建立快速便捷。

本文将以RaLC软件为例,探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

三、课程设计教学

(一)RaLC软件功能

1.软件功能组成:RaLC仿真软件中包含了仓库、配送中心的所有的设备。不仅有普通仓库用到的:货架、叉车、手推车等常用设备;也有先进的自动智能设备:自动码垛机、AGV无人搬运车、自动轨道车、升降机、自动立体仓库、移动货架、旋转货架等百余种与现实物流环境相对应的物流设备模块,只需点击按钮就可以添加设备。使用时只需按要求对其属性做相应调整即可,无需进行复杂编程。

2.建模方式:RaLC仿真软件采用视窗操作方式,物流设备及功能模块可直接点击按钮添加使用。各个设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根据在设备上的货品流向方便地通过双击鼠标即可建立连接,在建模过程中可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和修改人员动作、物流设备功能与参数、仿真数据驱动。

3.数据分析:RaLC仿真软件包带有仿真数据分析工具,通过解析模型日志,可以得到设备的能力图、作业时间分布图、作业内容分布图等数据图表。以此反映物流配送中心的总体运行情况,为改善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二)课程设计案例的提出

课程设计的案例问题最好是企业的实际问题,但这就存在企业信息或数据资料的获取问题。企业资料的获取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但如果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往往存在不能找到合适企业、或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关数据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省市及大型物流公司都有举办各类物流设计大赛,这一类大赛往往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企业数据与案例资料,同时兼具问题导向。建议可将该类大赛的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作为规划、设计与仿真的企业案例资料。

(三)课程设计教学步骤

1.给出企业案例信息与数据资料,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课程设计。

2.组建学生课程设计小组,并选出项目组长,通常小组为3-5人。

3.分小组查找资料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总体方案、任务分解方案,及各小组的任务分工情况,将方案上报教师,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4.课程设计环节,建议由学生独立进行,期间遇到的问题由各小组自行探讨解决,以此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5.课程设计初始方案研讨。各小组将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在此次研讨会上提交,包括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也将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各组畅所欲言、相互交,寻找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6.各小组进行课程设计方案的修改,解决问题、优化模型。

7.课程设计总结交流会,提交最终的课程设计方案,由每组组长介绍总体设计思路和方案,以及收获体会等。再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并对本次课程设计进行评述与总结。

四、结束语

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建模、运行以及优化方案后,需要学生根据仿真的结果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整个课程设计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最后设计方案与初始方案之间的区别,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等重点环节。根据模型运行结果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比较调整前后的运行结果有何不同,并写出学习仿真软件和建模的心得体会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沈丽、孙卫华.物流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10).

[2]桂云苗、龚本刚.应用型物流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10).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篇9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

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了解。

2、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正确掌握开发方法,提高程序设计的技巧和水平。

3、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4、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习如何运用会计软件实施会计信息化战略,培养学生电算化实际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能力。(2)意义

21世纪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今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会计人员不仅要深谙会计学的基础原理、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而且还要学习一些组织观念、行为因素、决策过程和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我们对财务会计处理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能培养我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这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

1、完成对系统的系统分析任务

2、完成对系统的系统设计任务

3、完成凭证录入程序

4、完成各种核算任务程序

5、完成银行日记账

6、完成现金日记账

7、完成损益表

8、完成资产负债表

9、完成总分类账 10完成凭证查询和修改

10、编写源程序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的开发目标:

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企业服务的,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指研制和建立一个经济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开发目标是: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会计信息来源准确性;为企业及上级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各种财务报表;加快财会计划和计算机辅助财务决策工作,促使会计决策科学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软件工就是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达到目标。会计信息的开发方法有生命周期发、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量大、结构复杂、数据处理方法要求严格、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再单纯模仿和照搬手工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会计应用软件也不是单项应用程序的加总,其建立要比单项应用复杂得多。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开发方法。

五、系统分析

1、系统初步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系统开发人员在接到用户开发任务后调查清楚要建立何种规模的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哪些目标、系统软硬件的总体配置方案如何,系统的开发方式。在初步调查基础上考虑骑在经济方面、管理方面、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做可行性分析报告,得出结论和建议。

2、系统详细调查

如果确定了系统分析可行,就要通过召开调查会、访问、填写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等方式对企业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现行会计系统数据流程、数据分析,功能分析进行详细调查。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收集出一套可供程序调试用的试验数据。

3、系统分析的任务

系统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完全弄清楚先用系统的情况以及用户对新系统的种种要求,并把它们用规范化的工具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把系统分析工作概括为”理解和表达”。

数据流程图是重要的系统方法。它从数据的角度描述原始数据输入系统,经过一系列加工,或分解或合并或存储,最后成为输出离开系统的整个过程。它由数据流、加工、数据文件、数据的源点或终点四种基本成分构成。绘制数据流程图一般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即自顶向下,逐步分解,加入各种详细处理功能,最后得到一套封层的数据流程图。

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各种元素进行详细描述。由数据流条目,文件条目、加工条目组成。数据流条目说明每个数据流的定义、来源、去向及其数据流量;文件条目说明每个文件的数据项组成及其类型、长度等;加工条目说明每一个加工的具体输入、输出的数据及处理方法。

六、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其任务是根据系统逻辑模型,结合会计业务特点和信息技术,进行一系列技术考虑和设计,提出一个在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目标的实施方案,即新系统的物理模型,以解决新系统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其分为系统结构设计,模块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安全保密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即将系统功能自定向下,逐层分解,直至不可细分。

2、模块设计

模块涉及操作相对集中,即一个模块只模仿某一方面的功能,以提高系统可用还行。各模块相对独立,降低模块间的耦合程度越低,模块间的相互影响就越小,说明系统分解得越好。要提高通用性,允许修正,减少对汉字的输入。

3、代码设计

代码为事物提供一个确切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代码提供了数据的一致性、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系统共同的语言,是人机交换信息的工具。为了便于处理和记录,要对某些处理对象进行编码,如科目代码、客户代码、供应商代码、存货代码、职工代码,固定资产。设计步骤为确定代码对象、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根据代码对象的性质和处理要求、确定选用的代码类型和编码规则、考虑检错功能、用选用的规则对被表示的对象逐个设计出其代码,编制代码表。设计要遵循唯一性、统一性,规范性原则。

4、数据文件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具体数据库系统,依据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进行数据库设计。其步骤为 确定系统需要建立的文件、数据库文件结构设计、设计数据库文件的组织形式,数据库文件的属性。在数据文件设计时,为增强系统安全性应采取一些控制技术,如文件被封设置文件存取权限。

企业凭证库.DBF,其结构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RQ PZH ZY KMMC JF DF YE 字段名

类型 D C C C N N N 4 20 20 12 12 12 2 2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科目名称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余额

长度

小数

字段说明

5、输出设计

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看,输出决定输入,即输入数据只有根据输出的要求确定。所以我们要重视输出设置。我们要确定输出内容选择输出设备、介质与输出方式、确定输出格式。

6、输入设置

输入设计是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决定了人机交互的效率,对系统的质量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输入设置。输入设计原则要遵循最少量、最简单、早检验、少转换的原则,简单而言要便于用户使用。设计时要确定输入内容、确定数据的输入方式和输入设备、确定输入数据的记录格式、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校验。

五、课程设计总结

上一篇: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下一篇:结构工程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