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四季歌》评课稿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四季歌》评课稿(精选4篇)

三年级上册《四季歌》评课稿 篇1

三年级上册《四季歌》评课稿

我评课的对象是志丹老师,她所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9课《四季歌》,听了志丹老师的课,感触颇多,收获不小。志丹老师上的很精彩,教学设计巧妙,安排合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和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具体对志丹老师这节课说一说我个人的体会。

本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教学流程清晰。课的一开始,以一段四季变幻的视频导入本课,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做赏美景、找颜色的环节,课件出示几组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找一找每个季节主要的颜色和代表的景物,学生找,教师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色卡,当讲到秋季的主要颜色时,老师让学生到蜡笔盒里找一找相应的颜色,学生马上就找出,这一细节的.设计体现出志丹老师对课程的精心安排。在欣赏李可染的名作时,志丹老师对本环节进行深挖,引导学生想象,“在这片枫树林中,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示范环节,体现出志丹老师深厚的基本功,不仅示范了春季,还出示了其他几个季节的范画。本课的作业形式新颖,采用油画棒结合水粉两种材料来作画,画纸裁成小张的圆形纸片,减少了作画时间,让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都能完成作业。在展示评价的的环节,学生们都能抓住四季的主要颜色和景物来作画,作业效果很不错,但是有一个小细节我认为值得关注,学生作业中,春天和秋天的色彩非常接近,春天的绿色与夏天的绿色几乎相同,我认为可以在第二个环节中单独将春天的绿色和夏天的绿色进行对比,由此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到春天的绿色是嫩嫩的黄绿、浅绿色,夏天的绿色是茂盛的深绿色。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篇2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1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地图,首先涂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法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2

数学广角—搭配(一)是20xx年人教版二上数学广角中一个全新改版的知识内容。涂老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及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十分精彩的数学活动课。涂老师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其中数学课堂的评价也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1、关注学习兴趣,童趣评价。

涂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了有趣的开启数学大门的情境,当数学正确回答出笑脸摆放顺序时,数学王国的大门打开了,随即一阵热烈的掌声也送给了学生。这种借助媒体充满童趣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关注学习过程,教师激励导向评价。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涂老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学习品质时,涂老师能有针对性,不失时机的进行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生探究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任意选两种,给衣服和裤子涂上不同的`颜色,你们会涂吗?你想怎么涂?学生试涂1号学习卡时,涂老师及时给予小组评价:“第一、二小组小朋友又静又快,一下子涂好了。”在探究衣服裤子用三种颜色涂色,到底有几种不同的涂法时,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杨亿楠虽然坐在最后面,但是他的小眼睛是最亮的。”“xxx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小眼睛最亮。”“xxx小朋友就像个数学家。”在探究用1、2、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你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只能在数字1、2、3中选。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只能在1、2、3里面选,刘毅非常会审题。”对后进生的学习,教师也进行了充满激励的评价:“今天xxxx小朋友也学会了这种学习方法,老师奖励一张智慧卡。”等等。这种激励性的评价语,不但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有效的调控了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以生为本,多元主体评价。

在探究用3中颜色给衣服和裤子涂上不同的颜色,你有几种涂法时,涂老师大胆开放的设计教学,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教学活动机会。在反馈交流时,涂老师展示学生作业,9(4、6)种涂法你同意吗?为什么?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使学生在互评中进一步体会了排列的有序性,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上册识字七评课稿 篇3

大水坑二小:牛有梅

听了张老师的这堂《识字七》,我有很多感触,张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丰富,张老师的这堂识字教学课,借鉴了模块四安琪老师在识字教学中教法进行教学,至始至终都体现着识字教学的新课改、新教学,学法多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感受了识字的乐趣,也让学生体验并掌握了多样的识字方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已的想法。

一、识字教学形象逼真、教法多样

在本堂课识字教学中,张老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引领学生步缤纷的识字世界,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效果的呈现。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鸟”的字形时,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象形字“鸟”从古至今的演变,加深了对“鸟”字形的印象。又比如张老师擅于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编谜语“美丽的鸟”来学生鹂字,这也是运用了“加一加“的方法来识字,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再比如用“鸟”和“隹”字旁来认识长尾鸟和短尾鸟,引导学生对鸟类的认识丰满起来,更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造字的趣味性和神奇,所以在本堂识字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始终把握“识字”这条命脉,通过看图识字、猜字谜、分类识字、自主识字等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字形、字义,让学生充分体验着识字的乐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体现童趣

学习课文内容运用了模块三蔡玉琴老师讲座所谈到的低段学习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结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张老师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识字经验,比如“读了‘雄鹰翱翔在蓝天’,你的脑子里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体味翱翔的自由自在,在想象中体会童乐、童趣。同时,让学生做飞行状,让学生自主在文中找动词“嬉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嬉戏”进行造句,课堂上迸发朵朵思维火花,从中可以看出张老师是集中思维创设情境地,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唤起学习的欲望,这正符号了低年级学生的训知规律,寻找到了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情感。

三、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体现童心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应该是鲜活、生动、具体、有生命力的,而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恰是这样的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张老师特别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激励性,比如在“识字教学”这一教学环节中,孩子们对学习生字词语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寓教于乐,很有趣味性。学生在结束问题反馈时,教师不忘时刻激励,如“你们的识字本领真强”等,抓住了学生心理,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对待学习兴趣盎然。张老师以一颗童心和学生交流,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当然,听了这堂课也有让我思考的地方,张老师在本堂课中有设计朗读环节,低年级应该如何更好地展开朗读教学?个别朗读情感体现得很好,但齐读的时候却不是很突出,这是不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难点?

三年级上册《四季歌》评课稿 篇4

本节课中,周老师创设了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纵观整堂课,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复习旧知自然地渗透在课前热身“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统计知识作好了铺垫。

周老师创设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教学片断二中,当学生开始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涂统计图时,学生发现喜欢小兔头饰的人数有14人,涂不下,迫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用1格表示2人)。再如教学片断三中,教师提问:“要想统计全校学生喜欢的书签,用1格表示2人,格子还够不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说出:“不够,要用1格表示10人、20人、50人才可以。”教师也因势利导地强调,统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1格所表示的数量。因此,激发认知矛盾,促使学生逐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是本节课成功的精髓所在。

周老师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是本节课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当学生说10格不够涂时,教师故作困惑状,使得“少数人说不够”变成“几乎全体学生说不够,涂不下”,也进而诱发学生产生尽快找出好办法为李老师解惑的内驱力。又如在探究“1格表示2人”的.方法时,其实早在教师没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有一位学生提出这个方法,但教师却没有立即肯定他,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说出了另外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方法与方法之间进行对比、选择,实现了方法的优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这是李老师巧妙运用延迟评价所收到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凄凉伤感的句子下一篇:公司廉洁文化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