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精选8篇)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篇1

2015-07-22 09:42 来源: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

2015-07-22 09:42:49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田依漪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王崇举

近代以来,长江流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为了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作用,1992年6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我国发展新阶段,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将其与“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起作为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历史地看,上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推进虽然有成效,但不够显著。当前,有必要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条件和动力与之作一简要比较,以探寻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科学路径。

上世纪90年代初,长三角地区与长江中上游的中西部地区在财政税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方面差别较大,改革发展存在较大不同步,沿海地区的开放优势、政策优势、经济优势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形成一定互补关系。中央希望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扩大优势,希望沿海的改革开放势头传递到内地。但当时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较大,而且普遍受制于国企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迟缓、招商引资困难等问题,加之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很难顺利推进。20多年后的今天,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已经趋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心内移,对外开放的通关一体化建设卓有成效。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劳动力资源约束进一步导致产业西移,沿江各省、市间产业转移已有相当规模,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势头迅猛。各地政府对经济的管控不断让位于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长江流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条件远比20年前成熟。

无论从开拓国际合作领域、整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实施国家功能区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下的东中西部主要城市群开发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都需要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将东中西部连接起来,长江是实现这种连接的最好纽带。1993年,长江经济带10省市(现在是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165.8亿元,占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26%。到2014年,这个比重提高到44.72%。1993年,10省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的占比为20.21%,2014年该比重上升到41.25%。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长江还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纽带,长江经济带将支撑起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对外开放战略。

有必要指出的是,20年间长江水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峡工程动工前的1993年,长江中上游河道水浅流急,货运能力十分有限。当年长江干流水运量为3.6亿吨,进出川运量为950万吨。2014年,沿江经济发展和三峡工程建成后出现的“高峡平湖”,使长江干流水运量达20.6亿吨,为1993年的5.7倍,连续10年位居世界内河水运榜首;2014年通过三峡船闸(即进出川、渝)货运量为1.19亿吨,比1993年增长10倍以上。同时,货物结构不断优化。这为国家实施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篇2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从上海,到云南,途径江苏、浙江等9省2市。流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超过我国国土面积1/5,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超过了全国的40%,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具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2016年1月4日-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重庆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载体,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为重庆带来诸多机遇,重庆亦将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分析重庆如何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早日建成西部中心枢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庆面临的四大机遇分析

1. 为完善重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集聚新能量

2014年5月25日重庆发布《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交通发展规划》,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5年8月31日,通过了《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年行动计划》。一系列规划、计划为重庆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注入了新能量。

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家将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重庆推进航道建设、疏浚、治理,全面打通出市“断头路”、高速通道和城际快铁,提高全市综合运输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2. 为推动重庆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家将运用投资、产业、环境、土地等政策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重庆壮大沿江产业带、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机遇。

(1)吸引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吸引投资,并实现合理布局。如将引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在核心区和拓展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将引进的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在发展新区,以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逐渐发展该地区工业基础。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即是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到经济总量的7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到6成。2015年2月,重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切实推动和加快了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大量制造业企业和资金进入重庆,为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极大市场需求。

(3)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承接沿海产业,结合本地特色,培育电子信息零部件、消费品制造、页岩气等产业集聚。

3. 为促进重庆开放升级构筑新平台

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上海自贸区的示范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叠加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效应,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重庆拟从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大产业、大环境五方面实现对外开放。大平台:以我市铁、水、空三大枢纽三大口岸和保税区为载体,联动各级开发区(园区),构建覆盖全市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大通道:重庆对外已基本形成“一江两翼三洋”战略大通道格局,即由长江通达太平洋,由“渝新欧”铁路通达大西洋,由“渝滇缅”通达印度洋,综合交通优势突出;大通关: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大通关体系,全面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关检合作,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产业,创新形成“多头在内、一头在外”内陆加工贸易体系,笔电、汽车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均达到万亿规模;大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外商投资更加便捷,渝洽会、市长顾问团年会等经贸交流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

4. 为提升重庆生态优势提供新支撑

长江经济带建设把长江生态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同时,各省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加强合作,为重庆创新跨区域生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渝东南、渝东北生态经济区建设带来巨大机遇。

三、重庆面临的四大挑战分析

1. 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由表1可知,2014年重庆GDP量约为江苏的21.9%、浙江的35.5%、上海的60.5%,人均GDP约为上海的49.2%,江苏的58.5%、浙江的65.6%。由表2可知,两江新区与滨海新区2014年GDP增长率相差不大,但人均GDP仅为24%。从发展阶段来看,沿海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重庆刚步入工业化中期,经济差距明显。

2. 区域竞争激烈

长江经济带区域竞争激烈,首先,虹吸效应①明显,重庆大量优质人才、资源易被吸收到长三角地区。其次,产业同构现象②严重,长三角地区平均在70%以上,成渝地区更是高达90%,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再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据统计,2837公里长江干线万吨级码头泊位有459个,平均每7公里1个,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市场需求,且三峡大坝的通航能力有限,建设三峡大坝第二船闸亦阻碍较多。总之,在强烈的区域竞争背景下,重庆要依托长江经济带实现快速发展,难度较大。

3. 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巨大

由图1、图2可知,2006年后,重庆市GDP增长率高于能源消费增长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0.5,说明重庆经济已开始转向集约型增长阶段,但重庆市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化仍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巨大。

4. 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长江经济带由于一体化程度不高,多种壁垒阻碍了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有序流动,且重庆创新基础薄弱,导致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四、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对策建议

重庆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早日建成西部中心枢纽,重庆市采取了大量行动。先后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原则上通过了《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庆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战略,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与五大功能区战略深度融合

抓住机遇,科学地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一是核心区和拓展区着眼于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完善航空、铁路、水运、公路等国家级口岸体系,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及配套物流设施建设,围绕口岸资源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和都市区,推进口岸一体化进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型经济格局。二是城市发展新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与成渝经济区互动。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未来工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应作为其主要的目标进行考核。尤其是其作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和城镇在功能布局和联系方向上应重点体现国家战略。三是渝东北、渝东南要加快以生态为背景的特色经济发展。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的理念,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选择特色、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推动超载人口有序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新路径。

2.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升对外大通道能力和完善内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以铁路、水运为骨干,公路为基础,“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3.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重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应重点从两方面入手,在加速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产业集聚促进创新发展。

(1)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应注重协同和利益机制问题。长江经济带在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和梯度转移、生态补偿等重大事宜上应建立国家级的协调机制。长江经济带涉及9省2市,发展差距较大,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合作是重中之重,各个省市应跳出地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注重区域合作。

对重庆而言,除了与沿海省市进行合作外,尤其要注重成渝间的合作。长期以来,成渝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如何重构成渝关系,打造一种和谐的新型的“双城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从国家层面进行规划引导,还要构建一个各方广泛参与、有利于协同发展的新型长效机制。

(2)产业集聚促创新

长江流域的特色在联合,优势在整体,但必须有分工与互补的前提,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层级有差异,应加强合作,实现产业分层级的集聚。利用黄金水道及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上、中、下游互补发展,内陆沿海双向开放。

重庆应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承接部分符合重庆发展的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但要防止产业的空间错配、防止区域接力变成污染接力。其次,结合本地特色,促进产业集聚,最大限度发挥集聚效应。最后,注重人才培育,大力创新。

4.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构建开放型经济上要创新,不要把自己囿于西南,向东通过长江连接沿江省市,向西北通过“渝新欧”铁路连通欧洲及中亚国家,向南通过渝黔、渝昆通道连通东盟、南亚国家。已形成全方位开放的大格局。数据显示,2014年重庆以进出口贸易总额955亿美元,位列全国第十,在中西部省市中排名第一。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5.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长江经济带流域应建立生态补偿与合作机制,出台有力的投资和技术扶持政策,鼓励中下游地区将节能环保技术和生态型产业向上游转移。

重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沿江生态走廊,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支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化重庆长江沿岸的空间格局,形成以主城为龙头,以江津、长寿、涪陵、万州等城市为支点的城市群,打造成为生产方式低碳循环、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生态环境舒适宜居、生态制度健全完善的重庆沿江生态走廊。

摘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与五大功能区战略深度融合;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关键词:重庆,长江经济带,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周鹏飞.金融助推视角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路径分析[J].财会研究,2012(24).

[2]秦月,秦可德,徐长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1).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篇3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贵州东联重庆,是长江经济带进入东部地区的后续区域;西接云南,是长江经济带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近年来,贵州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既高于全国、高于中部,也高于西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已经具备了“引入”和“转出”产业的可能。贵州大致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而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已经处于高级阶段,贵州承接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转移是有可能的。同时,贵州相对于相邻的欠发达国家又具有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因此,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个落差,这个落差就是向东可以承接产业转移,向西可以走出去参与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即可以向西转移产业。

长江经济带向东开放,苏浙沪向国际开放,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大都市,过剩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向经济带纵深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贵州的能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生物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人力资源(劳动力)优势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贵州的优势产业可以向西开放,就是“走出去”,资源开发型产业和过剩的产能可以向与贵州自然资源相似的自然禀赋比较好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这些国家转移。贵州实施双向产业转移战略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工业化,另一个是城镇化。要制定好产业转移的规划,搞好产业园区建设;更要靠要素引导,强化市场力量对产业转移的推动作用。要重点建设好贵州向西“走出去”的城镇化通道,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市场化管理,采取适宜的财政金融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还要注重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使用。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篇4

摘要: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沪深A 股上市的594 家工业企业—2015 的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工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上、中、下游递增的趋势。根据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应该在上游地区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以提升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一、引言

长江经济带是全球重要的内河经济带,覆盖我国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40%以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方案重点提出了“打造工业新优势”的任务。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集聚区域,已形成了“工业走廊”的格局,其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然而,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企业却面临着企业财务杠杆较高等问题。财务杠杆越高,企业所面临的负债越大,破产风险就越大。在目前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企业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实现“去杠杆”的目标,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步。在公司金融领域,如何优化企业杠杆实际上就是如何优化资本结构的问题,而资本结构的优化必然要经历资本结构的调整过程。因此,对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本结构调整的研究,对优化工业资本结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实现工业企业“去杠杆”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江经济带共11 个省市,横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探讨长江经济带的工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区域差异。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对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如何“去杠杆”以及如何转型升级提出可供参考的措施与建议,为工业企业制定融资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以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融资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并非固定不变。因此,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决策者会根据内外部环境,对资本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Leary和Rob?erts认为,因为实际资本结构偏离最优资本结构以及调整成本的存在,决策者会不断地将实际资本结构向最优资本结构调整,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Flannery和Rangan认为公司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并且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大小取决于资本结构调整成本的大小。在资本结构调整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中,Cook和Tang认为,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对调整成本影响显著,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结构的调整成本较低;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结构的调整成本较高。

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闵亮等学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其认为宏观经济冲击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他学者分别从市场化进程、法律环境、产品市场竞争、高管股权激励等角度,考察了其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法律环境、产品市场竞争、高管股权激励均对资本结构的调整有显著影响。此外,也有学者从区域差异[1]和区域因素[2]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区域差异,结果证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受区域因素影响显著,不同区域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具有显著差异。张春景和马文超[3]着眼于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资本结构调整。上述文献对我们了解最优资本结构以及调整成本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考虑到长江经济带工业转型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区域经济的视角,研究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区域差异。

1. 模型选择与估计方法

⑴模型选择。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条件下,调整公司资本结构没有成本,此时,公司能够立即将资本结构调整至目标资本结构,以保证公司价值最大化。但有效市场假说的多数条件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面临着较高的成本约束。以往的研究文献表明,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当决策者发现实际资本结构与目标资本结构发生偏离时,并不能立即进行调整,普遍存在逐步动态调整效应。为了更精确地描述资本结构调整的动态行为,参考以往学者的实证模型,本文使用部分动态调整模型来估计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

为了描述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设计模型如(1)式所示:

LEVi,t -LEVi,t -1 =δ(LEV *i,t -1 -LEVi,t -1)+μi,t (1)

其中LEVi,t 为i 公司t 年资产负债率,LEV *i,t -1 为i 公司t -1 年的目标资产负债率,μi,t 为残差项。δ 为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反映了公司从t -1年至t 年的资本结构调整快慢,δ 越大表示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越快,反之越慢。事实上,由于存在调整成本,δ ∈(0,1) 。在估计δ 时,由于目标资本结构LEV *i,t 不可观测,模型(1)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先设法估计出公司目标资本结构。

在中国资本市场,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区域特征以及公司特征是资本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2]。为了估计出目标资本结构,本文假设目标资产负债率LEV *i,t 是反映区域特征的指标向量Areai,t 以及反映公司特征的指标向量Firmi,t 的线性函数,如模型(2)所示:

其中κ 表示常数项,β 、γ 表示系数向量,ηi,t 则表示残差项,模型(2)有效地解决了目标资本结构不可观测的问题。将模型(2)带入模型(1),得到本文的实证模型(3):

⑵估计方法。本文使用的是面板数据,为了使模型估计更为有效,本文对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进行了豪斯曼检验(Hausman)。豪斯曼检验的原假设为“H0:随机效应模型为正确模型”。如果原假设成立,则使用随机效应比固定效应的估计模型更为有效;如果原假设不成立,则随机效应模型估计不一致,应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系数估计。

2. 变量选择

(1)区域特征变量。①经济衰退期。研究表明,宏观经济衰退期的加入对资本结构的调整有显著影响,本文借鉴闵亮和沈悦[4]的研究思路,采用虚拟变量定义中国的宏观经济衰退期。观察2005 年—20我国GDP的增长率,可以发现,在此期间我国分别经历了和2015年两个宏观经济衰退期,本文将20和2015年设为1,其他年份为0。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资本市场相对发达,公司的融资成本较低,具有明显的融资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势。本文借鉴金桂荣[2]的变量选择方式,以人均GDP描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避免因变量数量级差异导致模型估计偏误,人均GDP的单位取万元。另外,由于上市公司财务年报均未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估计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人均名义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

(2)公司特征变量。国内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公司规模、成长性、盈利能力、资产有形性、行业虚拟变量、年度虚拟变量均显著影响公司资本结构。鉴于本文主要研究工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区域差异,单个行业并无行业差异,不考虑行业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公司规模、成长性、盈利能力、资产有形性四个变量作为公司的特征变量,同时控制年度差异。本文所涉及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3. 样本筛选

已有研究表明,在研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差异的问题上,数据的观测区间越长,研究结论越有效[5],因此,本文选择2005—2015年共长江经济带沪深A股工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初始样本。参照已有文献,本文按照如下原则对初始样本进行筛选处理: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剔除同时拥有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剔除模型中关键变量数据缺失的观测样本;剔除观测数据样本连续少于2年的上市公司;按省级注册地将公司样本分类;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或者Tobin’s Q值大于10的公司样本。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标准,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划分为上游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中游地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下游地区(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最终得到长江经济带594家工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游地区95家,中游地区165家,下游地区334家。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君安数据库(CSMAR),数据全部采用Stata MP14.1软件进行处理。

三、实证分析

1. 变量的基本统计量

变量的基本统计量如表2 所示。为了避免异常值导致模型估计偏误,本文将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有形性三个变量进行了5‰的双边缩尾处理,并通过了正态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除TOBINQ以外,其他变量的均值与中位数的差别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TOBINQ描述的是公司成长性,数据表明,50%的工业上市公司成长性在1.95 以下,低于行业均值2.41,说明工业行业大多数公司的成长性不足,这与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相对应。

2. 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估计结果对比

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估计结果对比如表3所示。本文对该分组样本间估计的系数进行了严格的假设检验,检验结果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H0:组间估计系数不存在差异”的原假设,故我们认为分样本的估计系数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对工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因素中:(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RGDP)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工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金桂荣的实证结果一致[2],但其他区域样本则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下游区域,金融市场越发达,企业更偏向于以股权融资,从而降低了负债率。(2)经济衰退期(CY?CLE)对工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闵亮和沈悦的研究结论表明,经济衰退期对融资约束型公司的资本结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非融资约束型公司的资本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本文仅对长江经济带的工业行业样本进行了研究,相当于闵亮和沈悦研究样本的子样本,与其研究结论对比发现,经济衰退期对长江经济带的工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3)公司规模(SIZE)对工业资本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相符合,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破产成本与融资成本越低,融资信誉度越高,更容易融得资金,因而资产负债率越高。(4)公司成长性(TOBINQ)仅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影响显著为正,中下游地区则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上游地区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外源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5)盈利能力(PROFIT)对工业资本结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融资优序理论相符合。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以至于高盈利性企业由于内部资金充足,会优先考虑内部融资,此类融资不体现在账面负债上,故负债率较低,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均支持这一结论。(6)资产有形性(TANG)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际上,当公司破产时,有形资产的.价值最大。某种程度上,公司的有形资产越多代表公司的信用越高,从而越容易通过负债的形式融入资金,因而负债率较高。

对比各组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可知,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为44.66%(1-0.5534),上游的调整速度为39.53%,中游的调整速度为46.04%,下游的调整速度为46.57%,表现为上、中、下游工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递增的特征,这与麦勇和胡文博的研究结论一致[5]。上游地区的调整速度与长江经济带整体调整速度相比慢5.13%,比中游地区慢6.51%,比下游地区慢7.04%,差距较大,这与西部地区不发达的金融市场相对应。麦勇和胡文博以西、中、东的区域划分方式对全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行研究,采用同样的估计方法,得出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估计值分别为西部32.3%、中部35.4%、东部44.3%。由于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地区,可以将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看作全国西部、中部、东部的子样本。进一步对比可知,上、中、下游的调整速度比西、中、东部平均调整速度分别高7.23%、10.64%、2.27%。究其原因可能是长江经济带的多数工业企业为国有企业,容易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工业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建立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样本按区域分组进行估计,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实证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由上、中、下游的递增趋势,且上游与中下游工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差距较大。(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发达的下游地区的工业资本结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区域经济水平较低的中上游地区影响不显著。(3)工业企业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程度有限,在成长性较高的工业企业中具有显著影响,在成长性较低的工业企业中影响不显著。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该着力发展上游地区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研究表明,上游地区的工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远低于中下游地区,调整成本较高,其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市场的资本市场不发达。由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金融市场相对不完善,主要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不发达,阻滞了区域内工业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由此加速完善云贵川地区的金融市场制度,大力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实施债转股,可提高区域内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参考文献

[1]麦勇,胡文博,于东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J].金融研究,(07).

[2]金桂荣.区域因素影响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研究[J].中国软科学,(07).

[3]张春景, 马文超.基于企业经营预期下的资本结构调整——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 (08).

[4]闵亮, 沈悦. 宏观冲击下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基于融资约束的差异性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5).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篇5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因时制宜的将二者整合,提出符合欧亚大陆经济的大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二、一带一路对物流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加剧了沿线国家和区域经济贸易的交流,伴随着国际商贸的频繁往来,势必促进了物流通道的进一步扩展和各个运输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提升,物流服务能力的优化和提升,物流市场不断扩大,直接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物流业,不仅是“一带一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三、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发展

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拥有我国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经济潜力巨大。而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伴随着交通道路、物流中心、仓储配送等物流系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原材料供给范围和销售市场的逐渐扩大,直接促进了有关企业的发展。物流不仅满足了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一条供应链的同时,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繁荣。

长江经济带的部分省份在历史上就与丝绸之路有密切的联系。“一带一路”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机遇。“一带一路”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一带一路”加强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开阔物流通道为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长江经济带物流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因此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发展也备受关注。但由于我国物流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等局限因素,物流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并不高。长江经济带的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物流产业发展也不均衡。就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物流整体效率并不高,据此从几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物流提出建议,从而更好的推动长江经济带物流的发展。

五、长江经济带物流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区域平衡发展

受到国家政策和地理区位等一系列因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这同时影响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的效率,明显表现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下游省份的物流发展程度远快于上游省份,这就降低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的总体水平,阻碍了中上游省份物流的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省份的交流与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加物流技术的交流合作研讨,以强带弱,在合理范围内推动各要素在上中下游省份之间的流动,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区域的平衡发展。

(二)发挥长江的港口优势

港口作为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它依托其区位优势拉近了产地与市场的距离,大大降低了物流的运营成本。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众多,具有发展物流的先天条件。长江沿岸的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窗口,依托港口发展境外物流,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发展必须发展港口优势,要加强长江港口的物资转运能力和运输生产能力,加快交通工具的变革,促进港口物流联动发展,将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物流行业的发展。

(三)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篇6

课题: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

学院 商学院

班级 财务管理 1201班

姓名 周钻

学号

引言:201

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入施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与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主要负责人讨论长江经济带建设。李克强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发展

增长极

一 长江经济带概念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这三大城市也分别是上海协调会(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武汉协调会(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协调会(重庆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1]

二 长江经济带概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的43个地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三 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利用的背景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1.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2.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3.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

四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

(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据统计,2008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下同)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4%;常住人口4.32亿人,占全国的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55亿元,占全国的33.1%;完成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56亿元,占全国的3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分别为46008亿元、35198亿元和46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1.1%、32.4%和32.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的32.9%和33.0%。(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见表1)

表1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1.农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处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土质优良,兼有南北农业之利,适宜粮、棉、油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上有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中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下有鱼米之乡的太湖平原和三角洲水网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提供占全国32.8%的农业产值,33.3%的粮食,22.9%的棉花,39.9%的油料,34.5%的肉类,29.3%的水产品。其优越的农业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发展,为其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表2 长江经济带农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2.工业基础雄厚。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达区,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流域始终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区,经过60年的开发和建设,流域地区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如宝钢、马钢、武钢、攀钢等)、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成为我国现代产业最为密集的优势区之一。

表3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2008年,长江经济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44亿元,占全国的30.5%。在工业39个大类中,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

表4 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产业

2008年长江经济带39个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亿元)、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亿元)、纺织业(7017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亿元)。

表5 2008年长江经济带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明显,新兴工业化进程加快。

(二)长江经济带是资源富集带,开发潜力巨大。

1.水资源。作为现代经济战略性与生命性资源之一的水及水能资源的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性和战略性资源,而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五大淡水湖泊,盛产众多的鱼类及水产品。长江不仅支撑了区域内占全国1/3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具备了向干旱缺水的北方提供淡水的条件,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价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水北调工程即为最好例证。长江不仅具有航运、灌溉、水产、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沿江产业带建设,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运输量的重化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证。

表6 2008年长江经济带水运运输情况

2.矿产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有150多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有色金属矿藏最负盛名,其中钒钛矿藏储量占全国的90%,位居世界前列,莹石、芒硝、石棉石占80%以上,天然气占60%,铜、钨、锑、钴占50%以上。

3.旅游资源。长江流域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省级以上名胜风景区10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1/3以上,上有巴山蜀水旅游线,中有三国、三峡、武陵源旅游线,下有钟山、黄山、庐山旅游线。

4.人力资源。2008年,长江经济带8省市有人口431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26倍,共有就业人员24496万人,占全国的31.6%,在岗职工人数3194.4万人,占全国的27.7%。约有8000万农民工在各地务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5.智力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区域内共有大学768所,占全国的33.9%;在校学生722.6万人,占全国的35.8%;教职工数71.9万人,占全国的3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0.2万人,占全国的36.1%。区域内科技实力雄厚,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2008年为588.0万人,占全国的2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1万人,占全国的13.9%,农业技术人员18.9万人,占全国的26.3%,科学研究人员4.3万人,占全国的11.6%,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占全国的29.7%,教学人员377.3万人,占全国的29.1%。

(三)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

长江经济带占据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广聚海内外经济的区域优势,其经济增长能量可沿长江流域传递、扩张、并覆盖全中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整个长江干流及其3600多条支流所覆盖的全部地域,囊括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18个省市区,全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超过黄河、珠江、海河、辽河、闽江等江河流域面积的总和,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主轴线,又是联系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纽带,长江流域还是我国南北临界地区和过渡带,同时,长江东入太平洋,可通世界,西南接东南亚诸国,可达印度洋。长江经济带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我国内陆走向世界的最大通道。加之具有种类齐全、质优量丰、组合良好、优势巨大的资源保障。产业群与城镇群已具规模,立体化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正在形成,以及潜在市场巨大等诸多有利条件,其发展潜能是国内任何经济地带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外也不多见。最具建成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与城市密集带的区位优势,并将以其“巨龙”腾飞之势带动中国走向世界。

(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交通通讯最便利,城镇最密集的巨型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8省市拥有河道通航里程7.24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58.6%;水路货运量14.9万吨,占全国的50.5%;货物周转量22017.8亿吨公里,占全国的43.8%。长江经济带既是沟通西南、华中和沿海的极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也是我国最发达最重要的内河运输系统。长江沿岸港口码头众多,有京

九、京广、京沪、焦柳等10多余条铁路与之交汇,还有众多航空、管道运输体,公路也密如蛛网,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域内水、陆、空结合的强大立体运输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已形成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立体通讯网络。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布局的重心地带之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城镇最密集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表7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量及规模布局

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结构;从城市功能看,综合型城市同工业型、旅游型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分工较合理的功能结构。它们是流域各层次区域开发开放的中心,聚集了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成为流域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立体化交通通讯网络与巨型城市群带相结合,使得长江经济带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连锁式推进力。

五 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未来将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还未彻底走出低迷的阴影,复苏步伐缓慢,我国沿海经济增长出现瓶颈,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挺近。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驱动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速,而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意义。(完)参考文献:

[1] 陆炳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

[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及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04 24(3)

附图

上海

武汉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篇7

一、产业发展现状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产业方面基础较好,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同质化问题较严重。主导产业偏向于冶金、煤炭、钢铁、汽车等重型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三个次级城市群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经济腹地,如:武鄂黄城市群以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石油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主,这些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长株潭城市群的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新型制造业发展较为迅速。

长江中游城市地区汇聚了众多高等院校,数量已超过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智力资源集聚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除了技术就是人力资源。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平原,农业优势突出,因此聚集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承接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相对优势。

为了消除产业趋同发展的问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层级区域需要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与合作,从区域现状上看,目前具备分工合作的基础。根据城市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测算结果,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强,彼此联系紧密,武汉的经济联系度最强,三个城市群内部引力作用显著,武鄂黄城市群在产业布局上已经形成了以地理条件为依托的“一心、一带、三轴”的格局。长株潭城市群同城化的水平较高,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大众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管理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一体化。然而,三省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紧密,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这会严重影响城市群间的分工合作。

二、产业空间发展战略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应依托优势产业基础,深化分工协作,立足于城市群各自特点,形成“一带、三圈、三片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该地区相对优势,提高经济实力以及技术支撑,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经济的发力点。

一带指先进制造业带。主要包括武汉城市圈的北部和西部,长株潭城市群的西部和北部以及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北部。

三圈分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圈、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和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发展圈。高新技术发展圈指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基地,大力推动国家级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协助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长沙与南昌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是以上饶、咸阳、岳阳为发展中心,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把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打造成长江中游的生态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发展圈是以南昌、岳阳为主导城市。致力于打造长江中游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发展圈,使之成为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型的发展圈。引领长江中游科技、环境、经济的更快发展。对长江中游的产业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三片区包括西部过渡合作区,中部核心主导区、外围承接辐射区。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共建产业园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以及与其外围的城市群合作发展。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鼓励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防止污染和落后产能转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核心主导区的优化提升,扩大外围承接区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

三、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周期性经济危机之后,中国逐渐失去劳动价格优势,中国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制造业承接地,产业的合理规划布局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起决定性的作用。新时期下,中国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来强化中国制造业实力,从而在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被国家定位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是东南沿海装备制造业向中部转移的承接地。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底端粗放型产业将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现状,探索产业空间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转型,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规划2015-2020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篇8

关键词:三线建设;国防战略部署;经济开发;意义;启示

上个世纪60年代,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中苏两党关系破裂,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后来又发展到边界地区的武装冲突(珍宝岛之战)。1962年10月,印度在我西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也趁火打劫,加紧对我东南沿海一带进行骚扰和破坏,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美国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阵阵袭来的战争阴云,暴露了我国近代和现代以来国防、工业、交通基本设施都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的缺点,国家领导人产生了要抢在大规模战争发生之前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的想法。这样,从1964-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开始了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能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走出来,是同我国建设的各种防空掩体能大大锐减敌人核攻击的威力,中国已做好充分的反侵略战争的各种物质和思想准备,使来犯之敌有所顾忌有关的。”

1.客观上讲。三线建设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对今后我国的国防战略部署和经济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1,1三线建设虽然是以战备为中心但大大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武器装备生产主要依靠一、二线的状况”,“改变了国家工业过于集中、东西部工业布局不合理、整体发展十分不平衡的状况。”三线建设前,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于全国土地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面积占60%的西南、西北地区总共仅有极少数工矿企业。而且绝大部分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设备破烂的小型轻工厂和修配厂,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连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的发展都很薄弱。但到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的国防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技术力量和设备水平等,均已超过一、二线地区的水平。在“三线”地区,我国先后“建起了常规兵器、电子、战略核武器以及航空、航天和船舶等30余个工业及科研基地,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工业系统”,部署、新建的大中型项目,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肥、森林、建材、纺织、轻工业、铁道工程、交通工程、民航工程、水利工程、农业、商业、邮电、广播、教育事业等。这大大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及战略后勤保障能力和国防实力。

1.2三线建设加快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不同程度改变这些地区落后面貌。”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评称:“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这种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据统计,三线建设期间,我国西南和西北扩建、续建和新建了300余项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交通邮电项目近2000个,形成以重大产业为中心的专业化生产科研基地和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川黔、贵昆、成昆、襄黔、襄渝等铁路干线,形成西南地区新的交通骨干网络,有效改变交通闭塞的状况。而工业交通的发展,又促进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以工矿企业为主的中心城镇,一些偏僻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受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落后面貌。

1.3三线建设客观上为西部地区新一轮的开发准备了一定条件

仅经过10几年的建设,发展起了能源交通、国防科技、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优秀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聚集,新的工业中心和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陆续出现。其中攀枝花、六盘水、十堰和金昌等,成为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四川的重庆、成都、德阳、绵阳、自贡、宜宾、贵阳、遵义等,则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电子、航空、轻纺、电力动力设备城市,其产品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在“三线”地区,以兰州、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和昆明等为中心城市,形成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在这里,“汇聚了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的精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如果没有当年的大规模建设改善了西部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状况,今天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别将更加悬殊,西部大开发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困难。

2.由于客观上存在的备战需要。三线建设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也遗留下许多问题

2.1战备形势紧迫、建设正急正快

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因素急剧增长。毛泽东指出,战争会早打、大打,因此国防工业建设要同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争时间,抢速度。各级“三线”建设指挥部都把抢时间、争速度放到了突出地位。一些建设项目采取“三边”原则,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没有搞好总体设计就全面施工:片面追求速度,忽视施工质量;辅助和配套设施没有建成就凑合投产。不仅造成了许多返工浪费,而且把一些工厂建在断裂层、滑坡带、山洪口或缺水区,遗留了一些以后不好解决的工程建设问题。

2.2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线建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大批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当时丧失了人、财、物、产、供、销的自主权,既无动力,又无压力,也没有活力。结果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惊人。

2.3积累率过高,投资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农、轻、重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三线建设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国防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占74%;农业只占14%;轻工业仅占4.4%,结构显然不利于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其次是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由于三线建设形成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积累率过高,抑制了消费,人民生活受到了影响。“三五”、“四五”时期,职工工资事实上处于冻结状态。这一时期,全国消费水平是1949年以来增长最慢的。

2.4“山、散、洞”的方针制约后续发展,影响开发效益

出于国防考量,毛泽东提出“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意见,中央进而确定“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这些工厂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布局被讥讽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工厂所处地区通常信息闭塞,联系十分不便,很多现代化程度高的尖端技术,深山里的条件显然不适合其发展。由于远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布点过于分散,并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开发,所以这些镶嵌在西部大地上的一个个现代工业基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受到限制。有时山区内爆发山洪等自然灾害,企业也往往损失惨重。冬季大雪封山后,工人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时人用“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来形容这些工厂的闭塞与环境的恶劣艰苦。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无法跟上世界潮流,显得过时落伍。也因此,许多的厂矿单位里医院、商店、学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

2.5忽视沿海老基地的发展,影响整体国力的增长

上一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下一篇:“生育关怀行动”活动总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