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课题研究方案(共9篇)
方
案
一、本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也是教师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本课题组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使我们的化学课堂发生了生机。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的,使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实现新的教育理念。为了在教学中使教师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了促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启迪、共同成长,我校开展“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却能克服这一缺点,使学生和教师互相“动”起来,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参与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就能主动去学习,达到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
2、“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教学,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表达能力更强,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逐渐完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陶冶情操。
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方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集体依恋之情,增强同学之间的情谊,使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强集体的荣誉感,使整个集体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4、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由于对本科教材的钻研和领悟不断深化,因而能在教学艺术上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进行新旧知识间的“正迁移”思维,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在阅读、思索、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和提出许多教师尚未思考到的疑难问题,要求教师解答,这对教师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能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像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向提高”和“双向交流”的趋势。教师通过教来促进自己进一步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增强教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师生互为主体,既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更着眼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既体现师生对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更体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建,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向上的教育教学氛围。
2、全方位原则
师生关系互动的重要表现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因此,必须树立新的人材观、质量观,使师生融恰交往。使老师从“惟我独尊”转为“居尊下放”,回到学生中间,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型”,由“单一化”变为“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新格局。
3、创新性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为自己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师生在和谐、互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4、科学性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的途径和方法。
2、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3、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
4、对比研究法:注重研究对象与非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侧重于同类研究成果比较。
5、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新课程课堂的一些元素变化的基本情况。
6、总结提高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与反思,为构建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的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撑。
7、兴趣培养法: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3 年5 月—2013 年7 月,准备阶段。主要是学习有关实施课题研究的基本常识,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学习培训。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学校总课题的开题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3 年7 月—2013 年9 月,理论学习阶段。师制定个人理论学习计划(读书计划),多角度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的收集学习,阅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等化学学科的有关教学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为本课题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为课题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理论实践阶段。运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初步意见,并运用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开展教学设计的评比、组织观看观摩课开展研讨会等,扩大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空间,拓宽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途径,丰富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内容。在理论实践中寻找和发现课题研究内容所涉及的规律性和科学 性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加以归纳概括,形成初步的理论方法。
第四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深入探索阶段。按照研究目标和既定的研究方法对课题内容实施进一步的研究。针对第三阶段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各班学生学习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实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系的有效办法,总结经验,形成研究的经验性成果。
第五阶段:2014 年9 月—2015 年2 月,中期评估阶段。对前期形成的有效成果进行评估,主要是观看各教师的上课实录,一方面对研究的方法和采取的措施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判断,另一方面对所取得的有效成果进行反复的实践,作出验证,确保有效成果的价值意义。
第六阶段:2015 年3 月—2015 年8 月,深化研究和总结提炼阶段。将前期研究的成果继续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检验实施互动教学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分析所使用的方法,查找构建师生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炼最佳办法,总结研究成果,为结题做好充分准备。
第七阶段:2015 年9 月—2016年2月,结题阶段。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本学科开展此课题的相关文字音像资料,归纳提炼理论经验,形成完整的经验理论。为学校总课题的结题作准备。
息烽县青山民族中学化学学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2007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病例64例,病例的年龄在40~70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分期均为Ⅲ~Ⅳ期。全部为初治病例,治疗前血常规、心、肺、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
1.2 实验分组
随机分为时辰化学疗法组、常规化学疗法组2组各32例。两组之间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分期之差异上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例之病理诊断均为食管鳞癌。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食管癌放射疗法治疗,辅以PF方案静脉化学疗法。化学疗法给药方案为治疗前予右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化学疗法药经化学疗法泵输入(4m L/h),顺铂70mg/(m2·d)d1,5FU 2.4g/(m2·d)d1~2,亚叶酸钙200mg/(m2·d)d1~2。(1)放射治疗:采用6MV直线加速器放疗,根据临床检查及CT或MRI检查结果设野,放射治疗剂量约为DT 50Gy/5周~70Gy/7周。放疗中每照射20Gy行食管透视一次,了解病变的变化,及时修改放疗计划,根据病变改善情况以决定最终照射多少剂量。在保证肿瘤获得高剂量照射的同时,尽量保护重要正常组织器官勿受过量照射,如脊髓≤40Gy,大面积肺照射≤20Gy,局部的肺照射≤30Gy等。(2)时辰化学疗法组:给药时间为顺铂10:00~22:00;5FU 22:00~次日10:00;亚叶酸钙为每天10:00开始给药,按一般输液速度,连用2d,21d为1周期,至少化学疗法2周期。(3)常规化学疗法组:给药时间为顺铂、亚叶酸钙于每天10:00开始给药,按一般输液速度,5FU于每天10:00开始给药,经化学疗法泵48h持续输注,21d为1周期,至少化学疗法2周期。
1.4 疗效、治疗的不良反应判定
按照WHO疗效判断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时间持续≥1个月;稳定(SD):肿块缩小<50%,或增大≤25%;进展(PD):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或出现新病变。总有效率(RR)=(CR+PR)/病例数×100%。WHO化学疗法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分为Ⅰ~Ⅳ度。
1.5 统计学处理
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入组病例均按要求完成放化学疗法,根据临床彩超、CT或MRI检查,对比治疗前后食管癌肿、肺或肝转移癌缩小情况,评价疗效。时辰化学疗法组、常规化学疗法组有效率(RR)分别为59.4%、46.9%,P>0.05,时辰化学疗法组高于常规化学疗法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发生率,时辰化学疗法组25%,常规化学疗法组40.6%,P<0.05,时辰化学疗法组明显低于常规化学疗法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时辰化学疗法组43.8%,常规化学疗法组68.8%,P<0.05,时辰化学疗法组明显低于常规化学疗法组。腹泻发生率,时辰化学疗法组12%,常规化学疗法组21.9%,P<0.05,时辰化学疗法组明显低于常规化学疗法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时辰化学疗法组、常规化学疗法组均为3%,P>0.05,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时辰化学疗法组3%,常规化学疗法组9%,P>0.05,无统计学意义。咽喉炎发生率,时辰化学疗法组18.8%,常规化学疗法组37.5%,P<0.05,时辰化学疗法组明显低于常规化学疗法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2。
3 讨论
中晚期食管癌以放疗为主,辅以同步静脉化学疗法是目前治疗的共识,对于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都有很大的帮助,放疗、化学疗法协同作用,互相促进。然而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其骨髓抑制、胃肠道不适、咽喉炎的发生率和程度也有所提高,并且部分病人因过于痛苦而无法耐受,生活质量下降,退出治疗者疗效则会下降。
通过实验研究,已经对正常细胞的周期性节律有了一定了解。人体进入S期的骨髓、小肠、皮肤及口腔黏膜细胞的比例随24h周期有超过50%的变化,通常低谷发生于午夜到凌晨,而高峰则在日间(9~10时)。二氢嘧啶脱氢酶(DPD,一种5-FU代谢的限速酶)在人和鼠类中呈现昼夜节律,从午夜到早10点其活性较其他时间提高40%以上[1]。由于DPD活性节律的关系,5-FU的最高血药浓度出现在每日凌晨4:00左右,而此时机体的耐受性相对较高。顺铂(cisplatin,DDP)和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的最高血药浓度在16:00疗效最高(这与GSH的分泌变化有关)[2]。
本课题组通过对食管癌时辰化学疗法与常规化学疗法的对照研究,表明时辰化学疗法对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咽喉炎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而有效率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认为,时辰药理学为临床使用高效低毒的给药方案提供了平台。应用时辰化学疗法,至少可以在两方面受益。一是同等剂量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可以增强患者耐受力,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食管癌放疗联合PF方案静脉化学疗法之时辰化学疗法与常规化学疗法,观察其疗效、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食管癌癌放疗,辅以PF方案静脉化学疗法。静脉化学疗法分为时辰化学疗法与常规化学疗法2组,统计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复查以评价肿瘤控制情况。结果 时辰化学疗法对最常见不良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而有效率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时辰化学疗法,可以在两方面受益,一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食管癌,时辰化学疗法,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昕,梁超,雷开键,等.时辰化疗作用机制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01-207.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3-01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解决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初中学生养成基本的思辨的科学素养。但是,眼下中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仍未甩掉应试教育的包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仍以应试教育为基本导向,仍以学生能否得高分作为衡量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根本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这样一种落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必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极大地泯灭了初中学生进行探究创新的热情,不利于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最终造就的仍然是高分低能、低创造性的学生,这有悖于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
(二)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案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初中化学实验,在传统的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学老师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的实验操作流程、高锰酸钾的用量、试管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高锰酸钾置于试管中的位置、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等,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根本不具有主动权,作为一个旁观者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一种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老师应该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什么样的实验操作流程是最优的、多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合适的、试管到底该如何摆放、用酒精灯内焰和外焰进行加热的区别、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的差别等,让学生探索式自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结合甚为紧密,初中化学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产生活中相关化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得高分,至于化学的应用和作用,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进行关切,兴趣的缺失,导致学生丧失了探索创造的动力和热情,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创造潜能的发挥,也与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因此,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亟需改进。
(二)以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案
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各种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众所周知,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实验现象,这对于刚接触化学实验不久的初中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和白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发出明亮的光,产生黑色小颗粒。不同的化学实验现象会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而且,这些实验相对比较安全,可交由学生自己进行完成,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并且,学生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物质来进行实验,以期得到更多的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初中学生承载着一代人创新兴国的重担,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以应试教育为向导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变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老师教懂、学生学会、考试得高分为主线,学生在机械化的课堂教学中,只懂接受,不懂反思、探究和创造,这样一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难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这些初中生走向社会,他们就难以达到国家创新战略的相关要求。
(二)以掌握酸碱盐的性质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酸碱盐的性质,是初中化学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透过讲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盐酸硫酸等遇碳酸钠会产生气泡、酸的PH值会在7以下、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会生产水、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液体呈蓝色等,学生既没有进行亲身探究的机会,也没有进行创新的舞台,学生变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无法探寻酸碱盐的性质的本源,更遑论进行创新性、发散性思考和应用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一改这种抹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将讲解酸碱盐的性质变成创新性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该用何种试剂去分别测定酸碱盐的性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到酸碱盐各自性质的方面,酸碱盐的性质是如何指导日常生产生活的,酸碱盐的性质还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如何应用,让学生不断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聂清.初中化学课程中科学方法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侧重于工程应用,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特别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与管理 2、分析技术与质量管理 3、材料化学与工程 4、制药技术与管理 5、精细化工技术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利用双休日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方法学习。并由学院与研究生所在单位各委派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和指导。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与应用价值。 学习年限从入学到获得学位一般为2年半左右。
四、学位论文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项目技术报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工程项目管理成就等)并通过南京大学组织的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化学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五、课程设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获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24,共计32学分。
公共课:政治 2学分;英语 3学分
公共专业基础(以下每门3学分,任选6门 18学分)
高等无机化学 现代有机合成 高等分析化学 化学信息与检索
计算机化学 现代化工技术 管理学导论
专业课(以下专业方向课每门3学分,任选2门 6学分)
化学工程与管理、分离技术、工业催化、洁净生产与绿色化学、材料化学、化工过程计算机模拟、现代分析技术与质量管理、色谱技术、光谱技术、在线分析与质量控制、电化学分析基础、材料化学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结构、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应用、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物理、制药技术与管理、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制剂新技术、药物分析、组合化学、精细化工技术、分离技术、手性合成、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
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1学分(考查)
要求在查阅一定数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不少于6千字的书面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两部分。考核成绩含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成绩两部分。
2、中期汇报 1学分(考查)
山东中学英语学科教学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教学活动低效或无效的现象。主要原因:
(1)由于英语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准备不足,而出现的教学活动受阻,使教学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2)由于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偏执,而导致的失误,如,一些教师笃信“讲授法”教学,对教学内容不加分析,一味地给学生讲解英语句子结构和成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结果学生记忆了许多语法规则和结构,但是不会开口讲英语,不会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3)一些教师认为英语要精讲精练,因此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输入信息量太少,教学容量偏小,内容单一,或教学内容密度要求不够,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偏少,参与的面不广;课堂节奏过慢,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的时间相当有限,甚至没有。
(4)教学策略的失当:一是没有对教学方法着意的选择和使用。如提出问题后再叫学生回答,还是先叫学生再提出问题。二是对教学活动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控等。
(5)忽视了表扬的实效性,在课堂中,“Good!”“Wonderful!”“Great!”“Good Job!”……各种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被肯定、被认可的喜悦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经受不了挫折。
(6)刻意追求多媒体教学。媒体因其承载信息丰富、视图新颖直观而倍受师生青睐,最近几年使用多媒体特别是课件来辅助教学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似乎一堂课中没有利用多媒体课件就算不上一堂优秀的课,但不当使用却成了弱化课堂效率的诱因。
(7)未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师生的舞台。由于教师在问题设置、点拨评价、矫正补救等方面角色“错位”,致学生被动机械学习,学生潜能没有充分挖掘。老师对学生缺乏信任,始终拽着他们不肯放手,担心这,担心那,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延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路子。
2.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关课改新矛盾和新问题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课堂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暴露的问题最多,因此也备受人们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追求。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关注高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特征,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致使学生长期地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促进转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实践价值: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研究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效性”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对于本课题,我们拟从建立体系和结构框架的维度,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研究英语课堂教学。
1.加强备课(教学设计)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的研究。
(1)课前预设方案在课堂实证中,多了什么,需要补充什么;
(2)备课是否体现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达成了没有,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调整;
(3)预设的过程联结如何,其上位的结构和静态的模型是什么;
(4)集体备课是否适合自己班级和学生,需要怎样的调整和变通;
(5)教材中同类型的课有哪些,核心的有效性设计要素是什么;等等。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当今世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国力竞争的根本就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形成和实施科学的教学、学习模式,让学生更科学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培养学生的素质,培育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学科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相互接触、共同学习的机会,学生以单独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会合作,现代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经验和共享与小组成员的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的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密切合作性,构成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方面,接受式学习的作用仍然很重要。但过多的依赖接受学习,将制约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不现实的,知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与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形式。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不但关注学科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合作学习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便于学生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交流学习经验与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师在研究水平,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和革新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提出“小学语文学科合作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力求实现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实践方面,通过课题实验,探索现代语文教学方式原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具体研究目标:
1、实现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为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
2、变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学习的合作性、探究性、创新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探索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改革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深化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目标、方法等。
三、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开展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课题组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建立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2、倡导新的教学策略
(1)、合作教学策略。
(2)、活动教学策略。
(3)、探究教学策略。
3、在教学中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1)、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2)、课程的开发者。
4、在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创新学习。
5、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变。
(1)、合作学习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2)、学生学习评价的转变。
四、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1、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探索与实践工作报告
3、形成一定研究理论,完成实验论文。
4、提供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互动性原则。
六、研究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七、研究对象
金桥中心校全体学生
大堰小学二年级学生
八、研究周期和程序
1、研究周期:三年(2003.3——2006.6)
2、研究程序:
3、(1)、实验准备阶段(2003.3——2003.6)
组建课题组、拟定论证实验方案,确定研究对象,作好前期测查工作,申请课题立项。
4、(2)、全面实验阶段(2003.6——2006.1)
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深入课题研究,定时组织课题组活动,开展课题实验交流,作好课题实验情况汇报,收集好课题实验资料。
5、(3)、实验总结阶段(2006.1——2006.6)
总结实验经验、完成实验研究报告、收集实验成果、申报结题验收。
九、实验组织
1、实验领导小组:
张祥寿金桥中心校校长
沈世友金桥中心校支部书记
沈庭建学校教导主任
秦春梅学校教科室主任
李国焱大堰小学主任教师
2、实验指导小组:
罗裕明万盛区教师进修校校长
范建平万盛区教师进修校支部书记
张华平万盛区教师进修校办公室主任
陈会初万盛区教师进修校小教部主任
付巨琴万盛区教师进修校语文教研员
3、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陈莉金桥中心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研究人员: 罗加玉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向明忠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王家梦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杨波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张有芳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张明会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朱树明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郑琴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张禄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张大春金桥中心校语文教师 梁小丽
一、实验设计
1. 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名称, (2) 实验目的, (3) 实验原理, (4) 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及规格), (5) 实验步骤(包括实验仪器的装配和操作), (6) 实验现象和记录及结果处理, (7) 问题和讨论。
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是方法简便,现象明显,操作易行,对于定量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要求(如中和滴定)。确定了实验所选用的方法和原理后,就要考虑选择用什么实验装置来完成此实验,即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往往是由多个基本实验装置相互连接而成的,如有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一般分为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的洗涤装置、气体的收集装置、尾气的吸收装置等部分,要熟悉各基本装置的功能,并注意各基本装置连接顺序的合理性。
2. 实验设计的总体思路
(1)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
(2)根据要求正确选择仪器和药品。
(3)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3. 设计方案时思考实验顺序的选择
(1)思考问题的顺序。
(1) 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和方法,所用药品和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 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潮解和易水解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 思考实验的种类,以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和联系。
(2)仪器连接的顺序。
(1) 判断题目中所给仪器是否恰当并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在溶液的配制实验中所给容量瓶的规格与题中数据是否一致,在中和滴定实验中所给滴定管是否符合题中要求等。
(2) 看仪器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原则。
(3) 检查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长进短出”,排水法测量难溶气体“短进长出”,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3)实验操作的顺序。
(1) 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主体实验→尾气处理装置顺序连好实验仪器。
(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 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4. 综合实验中实验装置的选择
(1)制气装置的选择。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的条件及溶解性来确定制气装置的类型。
(2)反应装置的选择。
(1) 气+液→用洗气瓶。
(2) 气+固→用干燥管或U形管。
(3) 气+固→用硬质玻璃管(加热条件下)。
(4) 固+液(液+液)→用烧瓶(加热条件下)。
(5) 固+固→用试管(加热条件下)。
(3)除杂装置和干燥装置的选择。
主要有洗气瓶、干燥管和U形管等。
(4)冷凝装置的选择。
连接冷凝水的冷凝管、放置在冷水中的U形管、连接单孔塞的长玻璃导管等。
(5)收集装置的选择。
集气瓶、烧瓶、试管等。
(6)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
对有污染、有危险且易燃烧的尾气,可在尾气出口处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对有污染的酸性气体,可用碱液吸收;对水溶性不大的尾气可直接将导管插入吸收液中;对极易溶于水的尾气可在导管出口连接一倒置的漏斗与吸收剂液面接触进行吸收。
5. 综合性定量分析实验的设计
(1)常用定量分析操作的几个关键问题。
(1) 滴定法。又称容量分析法,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液,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至所加试剂与被测定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根据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体积确定被测物质含量的方法。滴定法包括: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
(2) 体积法。用已知质量的被测物与某物质反应产生气体,通过测量产生气体的体积确定被测物组分含量的方法。
(3) 滴定法操作要点。滴定前的准备:查漏、洗涤、润洗、充液并赶走气泡、调整液面、读数;滴定:移液、滴加指示剂、滴定至终点、读数;计算。
(2)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准确取样→试样充分溶解→干扰组分的分离→测定方法的选择→实验操作与数据测定→数据记录与分析处理。
6. 设计方案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检查气体的纯度。
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如用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时,应当实验之前先通氢,通氢之后再点酒精灯,目的是在加热前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防止加热金属氧化物时发生爆炸。
(2)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
例如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可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支小试管,等等。
(3)拆卸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性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停止通气,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能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易爆炸体;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要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下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
二、实验设计的复习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单元,属于要求较高的能力层次,平时的复习可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问题训练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关注对设计完成的实验方案进行“怀疑性”反思,分析实验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是否达到了给定条件下的“最佳”,既要有对一般规律的理解,同时,更要关注一般内容在特定环境下的改造。
我们在复习应加强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关注:
1. 关注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原理的改造与创新;在理解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的的基础上学会对常用装置的适当改造,把不同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2. 在重视实验结果的同时关注实验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并及时记录;既要对成功实验进行分析,又要学会查找实验失败的根源。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必修加选修) 化学 (第三册) .
实验改进后,不仅效率高,减少了反应时间,呀节省了反应的原材料,可以说是真正的绿色化学实验。开发出简单的新仪器代替常规仪器。新课标下的化学课本上有很多介绍新化学物质的概念以及理论原理,为了学生们很好的掌握,课本中都是逐步将学生引入化学物质的具体性质。所以在学习有关的基本知识之前,课本首先会让学生们先看看即将要学的化学物质的实验反应,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运用到试验中,着为高中的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开发一些简单的仪器装置,在化学教学中也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下面是以高中三年级的化学课本上的一个关于胶体的电泳实验为例,相信学过的同学都很清楚这是一个失败的实验,许多地方都存在缺陷,实验的关键是在于如何改进才能降低它对电压的高需求。经过多次实验的总结和分析,我提出了三点改进意见:一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后,发现氯化钾溶液是最适合的电解质溶液,这是因为该溶液中钾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速率与氢氧化铁胶粒的迁移速率差不多;二是由于氢氧化铁胶粒呈红褐色,易于实现的观察,所以他是最合适作为电泳实验中的胶体对象三是电泳装置主要是U形管或H形管;四是电压越高实验所需的时间越短。以上实验要获得改进的突破点就是:尽量想办法缩短两个反应电极之间的距离,已获得较短的反应时间。实验时,我们难以获取胶体在氯化钠的稀溶液中形成的清晰界面,这是因为一般实验室的试管都是口径比较大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个反应电极之间的距离过大,这就导致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很长。有的同学考虑到用H形管来代替,但是它也存在着难加工成型的缺点。就这样重复了好几次,在一次次的欣喜到失望中,我终于成功的找到了一件合适的替代品,找到了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用内径为4mm、长180mm的细玻璃管制成一个改造的V形管。改良之后,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形成氢氧化铁胶体与电解质溶液的清晰界面。实验表明:化学实验中对化学反应一起的改造就能化难为易,将V形管替代U形管就能轻易地揭开了胶体电泳神秘的面纱。
启示1:演示实验营造了一个很好的互动交流学习的氛围和学以致用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也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经历过无数的试验过后还是失败,但是我们一应不能放弃,要从每次失败的背后吸取教训,并相信最后终的胜利一定会像我们走来。
启示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热情,增强了自信,激活了创新能力。
启示3:实验是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实验,既动了脑有动了手,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散发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取得这样好的反馈效果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想正确的方向努力,否则的话就算是进行在多的亲身实验压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同时老师还要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同学们动手思考,大胆设想,用于回答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都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性教学效果。
启示4:一次成功的实验绝对少不了认真的总结,总结也就是实验过程的再次“重演”,只不过这次的实验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脑子里慢慢回顾。这种“再次放映”也是一次加深记忆的过程,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实验时我们也许会对这些实验现象有印象,但是过后如果没有做好总结和笔记同样也达不到较好的效果。同时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实验失败,面对失败的实验结论,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质疑,提出合理假说,发展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面对现实,树立信心,敢于攀登的精神。
宁夏西吉县第二中学 王庆红
关键词:小班化 分层 教学
摘要:化学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 “一法包揽天下” 的局面。比如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集中教学法,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法等。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主动和谐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随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原来小学生升入初中的“筛选”已不再存在,使原来小学中已经分化出来的学习困难生也全都升入了初中,造成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差异十分突出。如何使他们能留得住,并且也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既是义务教育的需要,说到底更是为提高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各地教育工作者纷纷探究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新路,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划一的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的矛盾。曾经企图通过按程度编班来解决这个矛盾,但很快显露出许多弊病。学困生集中,挫伤自尊心,不利青少年身心健康;学困生往往又是道德品质上的“差”生,一旦集中,便会形成“势力”,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如果分班动机不纯,则更会促使两极分化,助长应试教育。
其实,对具有个性差异的几十位学生,编入同一个班级进行同步教学,其弊病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小班制,分组个体异步教学的模式来减少弊病。现在根据我市推行初中小班化试点教育的时机,探索一种小班化的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的新方法,通过分类编组,分类指导,达到分类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异步教学法。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切实深化化学学科课改工作,从而力求达到下列目标:
1、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化学教学素养。通过对新教材的研读,新教法的实施,成为一支高素质的课改队伍,培养一批研究型的教师。
2、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各个层次之间的同学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使人人都学有价值的化学。
3、本教材发展,有效实践新课程。通过对教材的分层处理,努力使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创造性使用者与开发者。
4、校园文化的发展,形成校本教研的开拓创新氛围。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与专家引领,使校园充满着生动、热烈、有效的教学教研气氛。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包含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种教学策略是:分层备课,分类要求; 第二种教学策略是:分层授课,优化过程; 第三种教学策略是:分层作业,耐心辅导; 第四种教学策略是:分层考核,分类评价; 第五种教学策略是:分层研究,遵循原则。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课题的研究思路:
所谓小班化的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它是指充分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一种教学策略。具体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
(2)、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固原市西吉第二中学九年级(1)——(12)班全体学生。研究方法以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为主,并辅于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等。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8月——2015年9月)
1、制订课题方案,申报。
2、组织成员学习材料,研讨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过程。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4月)
1、制订各种分层策略的方案。
2、按各种方案组织教学实验,及时修订各种设计方案。
3、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学习,并分阶段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
1、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和课堂教学汇报。
2、课题成果鉴定。
3、课题成果推广。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在本课题的指导下,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引路人,在班级授课基础上,采取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主导、主体的和谐统一,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才是教学的成功。
第一种分层形式:按程度分班。
为准确把握学生层次,对每个学生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其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学习成绩、家庭环境、在校表现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一学年里四次考试成绩(即两次期中,两次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初定学生的层次;再根据平时对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考察,进行综合能力评判(特别注意有个性特色的学生);最后以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学生所处的层次,因人因时制宜,作个别调整。
经过客观分析,我们组建三个层次的班级:(1)尖子班和重点班;(2)普通班;(3)困难班(学习上暂时落后,慢班)。因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将全年级12个班分为两个尖子班、两个重点班、七个普通班、一个困难班。
第二种分层形式:班内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按程度分班不能彻底,也很难做到彻底,再加我校不断有插班生进校,各班学生实际仍存有上中下三个层次。以近年为例:2013年9月插班生约100人;2014年2月26人,9月120人;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新生有的单独组班,有的受学籍限制,没扩班,插入其他班级。
所以,从实际出发,各班根据学生情况,将同一层次学生又分为三层次,分别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需求,但不公布名单。
第三种分层形式:小班教学。
小班教学,实际上也属按程度分班,只是在个别班级(如重点班)上按程度分小班上课。如上学期困难班有近一半学生是新生,其学科水平与本班其他学生相差很大,上化学课时,一个班分成两个班上课,大部分学生在原教室按正常教学要求上课,分出少量学生组成一个小班到另一个地点上课。
一个追求目标
不论采取哪一种分层教学形式,总的追求目标是:那就是要使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全体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使人人进步,个个能成功。
由于各班学生水平不在同一档次,所以对其进步的要求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各班根据部门层次目标要求,又进一步制定了自己班级的追求目标。
我们提出的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对后进生要保“底”,达到“大纲”要求;对优等生不封“顶”,可以超“大纲”超进度;对普通生要向优等生看齐。
以2014年下学期为例,三个层次班级的目标是:(1)尖子班和重点班:常规纪律成为年级模范,各科考试成绩优秀率达100%,平均分在原有基数上有较大提高;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2)普通班:各项常规考核优秀,各科考试成绩优秀率、平均分在原有基数上均有较大提高;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课外活动,激发兴趣,培养特长,部分同学在比赛中能取得优异成绩。(3)困难班:各项常规考核优良,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大进步,基本消灭不及格;大多数学生逐步培养起自己的特长。
五种教学策略
第一种教学策略是:分层备课,分类要求。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充分,上课才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不一,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内容、时间、步骤、方法、教具准备等都坚持与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相适应。
对差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掌握基本方法,会做基础题,发展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对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练上下功夫,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
对优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即使同一层次班级的教师的备课,也不能一刀切,既要面向本层次班级大多数同学,又要兼顾“培优”、“补差”。例如,某普通班一位老师在摸清学生“接受”水平之后,把备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教学内容要与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让大多数学生听懂,激发学生“听”的信心;第二是“温故而知新”,查漏补缺,提高中下生、困难生的原有“接受”水平,缩小优生和困难生之间的距离,使授课内容被百分之百的学生接受。
第二种教学策略是:分层授课,优化过程。
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2013年9月始,全年级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了主体性教学模式实验。主体性教学模式初步定为“定向、讨论、练习和总结”。提出课堂教学要做到“七管”“八让”。“七管”即:管方向,管容量,管难度,管程序,管时间,管教法,管气氛;“八让”即: 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在操作中学,让学生在交流中学,让学生在发现中学,让学生在转换角色中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让学生在求异中学,让学生在研讨中学。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对困难生:依据“大纲”落实单一知识点;一般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以模仿性学习为主;在巩固练习时及时查漏补缺,重视反馈。
对尖子生:要求一题多解,引导多角度思考;以创造性学习为主,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
对中等生:鼓励多提问,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完善展开问题,进行知识的研究;要求达到“大纲”要求,并有所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根据课程计划的学科教学大纲,我们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学习小组,分别对优生、中等生、差生进行指导。通过有问有答、一帮
一、错题诊断、朗读比赛、计算比赛等活动,提高差生的兴趣和自学能力,促进差生转化;开展辅导讲座、学法指导、思维训练、教学游戏等活动,激发中等生的求知欲,促成中等生转为优等生;开展撰写小论文、书面总结、难题征解、学科竞赛、相互出题和试卷分析等活动,发展优生个性特长。
第三种教学策略是:分层作业,耐心辅导。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种。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和要求。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而设计,面向中等生,困难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 设计:1)尖子生做难度较大的“拔尖提高题”;2)中等生做“巩固练习题”,一般指课后“思考、练习题”;3)困难生做难度较小或有提高的“放缓坡度题”。
差生作业实行面批面改,帮助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引导他们矫正错误再学习;对中等生作业中的错误,先让他们阅读有关资料,自我分析原因,再强化训练,自我纠正;优生做作业,要求养成自我检查、纠正的习惯。
辅导形式多样。对尖子生主要是让其多独立思考并适当个别点拔,主要是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尖子生参加各项竞赛来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其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对困难生,较多地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作业面批指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在能力的培养上,也分层次。对中等生、困难生主要引导其动手、动眼、动口,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动手的能力;对尖子生主要培养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第四种教学策略是:分层考核,分类评价。
年级考核的原则定为“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期末全面考核”。加强平时,目的在于强化过程,重在平时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过关考核。试题根据大纲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分三大类:1)基本题,占85%,面向全体学生;2)提高题,占5%,中等生和尖子生必做;3)深化题,占5%,供中等生选做,尖子生必做。
在期末我们进行分项考试,目的不仅重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重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化学用语,期末分五项考核:考写、考背、考读、考应用、考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在原有考试的基础上,增加考一项,即,运用生活中的材料替代化学实验仪器来完成实验,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
评价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1)对尖子生,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2)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促使其不甘落后,积极追上;(3)对困难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肯定进步,消除其自卑。
在分项考试中,我部改革了评价方法,实行等级+百分制评价法。能力考核采用等级制评价,基础知识考核采用百分制评价。等级评价分三等级,即:很好、达标、再努力。在能力考核中,只要学生对自己考核的等级认为不满意的可以补考,直到满意为止。
第五种教学策略是:分层研究,遵循原则。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实验”,2011年9月,我们年级以“分层研究”为核心,确立了三个子课题重点研究:《心理教育适应分层需要,健全心理素质,迎接世纪挑战》、《学科教育利用分层教学,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活动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主动活泼地发展》,并将这三个子课题分解为十个子子课题深化研究。
年级组建立了科研例会制,定期有计划地学习,不断摸索分层教学规律。实验中我们始终遵循四条原则:
(1)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成,变„优胜劣汰”为“共同发展”。
托马斯的“掌握学习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
我们提出“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学习后进的学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尖子生分化,允许好的学生超大纲学习。
(2)变通性原则。学生分层是一个相对的动态过程,不可固定化。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最优发展才是目的。
(3)互补性原则。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指导中,能正确认识和协调各类学生的活动,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实现多向信息交流和多种学习形式的功能互补。
(4)发展性原则。教师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分层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
教师能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进行充分肯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引导,使各类学生绐终都处于积极的探求状态之中,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各个层次的学生你追我赶,共同提高。
四个实验效果
第一、巩固了学额。
我部开展分层教学,不但留住了优生,留住了差生,相反还吸引了外面的新生,每学期都有新生插班。
按程度分班的做法,在社会上一直被作为是“单纯升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表现受到批评。我校也有一部分教师对按程度分班教学持怀疑态度。按程度分班不是空谈理论的问题,而是要用实践效果来说话的问题。能稳住学生,吸引学生,这也是一种效果。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转化了困难生,培养了优生,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以2014年下学期参加县教育局统考来说,经严格监考,密封试卷,交叉流水阅卷,最后结果,学生成绩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提高。
以年级组为例:快班化学100%优秀,平均分提高了3分;困难班化学平均分达78分,比原来提高近十分,优秀率80.2%,及格率95.7%,比分层教学前大幅度提高;两个普通班化学平均90.25(分班时86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8.8%;成绩比分班时都有较大提高。
第三、发展了学生特长,活动成绩显著。
2012年,课外活动阶段性展示受教育部陈德珍司长的高度评价;李岩、张宇等同学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获县级“希望杯”赛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2014年11月24日,年级组向参加全县联校中小学教育化学实验研讨会的代表进行了课外活动阶段性成果展示,获好评。
第四、锻炼了教师,提高了教师科研素质。
在分层教学中,由于重视了科研,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化教科研活动,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2013年对外举行了“优化课堂结构,推进素质教育”课型研究活动,年级组有5位教师上了研究课。固原市教研室、各镇中心教研组及部分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参加了活动,一致认为这次活动“体现了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现代化”。10月,又举行了以“利用电脑辅助教学,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课,第一阶段有8位教师公开课;第二阶段推荐出3位教师上评优课,接待外校教师达30多人次。
两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实施分层次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就是教师的奉献精神、现代教学思想和现代教学技能。
小学三部实行分层教学实验几年,每轮实验各科各班的效果都不完全一样。有的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就全班整体而言,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较大提高;也有的班级效果不明显,学生提高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教师的投入有多有少。搞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比正常教学更多的劳动,尤其是备课、课堂练习材料和课外作业材料的准备,都要按不同水平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和崇高的师德。
二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因为开展分层教学能否被教师认同,与教师是否具有现代教学思想密切相关。
三是教师是否熟悉并具有分层次组织教学的技能。当代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尚未广泛采用,许多教师不熟悉新的教学方式,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第二点体会是:实行分层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过程同时抓。
分层教学的目标是要使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全体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教改实验过程中发现,要使好中差学生都提高,他们的学习态度是个关键因素。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安排了许多分类学习的教学环节,为他们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就会自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了,还需要做一系列细致的思想工作。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优秀班主任在所任学科的实验,成效十分明显。这就是说,要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过程同时抓,发挥整体功能,力求获得最佳效果。
六、研究结论
分层递进教学是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追求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学校中,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学业不良学生的原有学习成绩较差,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科学,并补习好相关的学习基础是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手段。
对学生的有效诊断,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辅导支持,是教师专业化中的软肋,继续提高。
重视初中科学学科形成性训练差异教学个案的挖掘与整理。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
结合现有的研究结果,对今后的教学将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核心思维,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层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要实现可持续递进,除了激发包括情感、兴趣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外,更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考的训练题。在常规性训练习题方面,重视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将相关的知识点向“面”上拓展和延伸,增加一定量的“弹性作业”,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和布置铺垫性的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和布置拓展性的作业,为智力超群的学生设计和布置超前性的作业;多设计“变式”练习,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多创新作业与练习的选择及设计思路,能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习题,多鼓励学生探究,多设计带有一定开放性、实践体验性的训练作业。后一类作业情境新颖,挑战性强,思维要求高,能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与进步。如在教学九上《化学方程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常规性训练习题;结合“跨越式与背越式跳高的选择”、“受不同条件因素影响的分析”等情境设计拓展性作业; “假如化学变化中没有质量守恒定律,我们的生活如何”为话题写科技小论文,等任务设计来开展开放性、实践体验性的训练作业。
(2)指导学生自主选题组卷、批改与讲评。布置给学生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试题组合成一份测试卷。上交试卷后,教师将试卷分发给出卷人推荐的学生或指定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而后由出卷人批改,并负责讲评。出卷人在选择试题时既想挑选新颖的有挑战性的试题,又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答案并负责讲评,这势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努力创新进步。
(3)教师重启发与指导。在作业、练习的批改过程中,深入分析学生作业时的过程表现,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痕迹,洞察学生解答过程中的思维水平与质量,分析、挖掘其中的问题,并能在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改进思维的过程。在辅导过程中注重倾听,让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教师重“授渔”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授鱼”。
【化学科:课题研究方案】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范文10-12
微型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06-30
化学实验探究课研究计划06-01
中学化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06-17
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06-27
化学高考备考方案09-25
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07-21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方法研究论文07-22
研究聚乳酸纤维的化学性能和降解性能09-30
初三化学复习方案与方法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