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案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声声慢教学案(精选8篇)

声声慢教学案 篇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声声慢》预习案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二、本词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三、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能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四、问题探讨

1、《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2、《声声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3、《声声慢》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4、《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我疑我思:

兴化市第一中学校本资料

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声声慢》当堂训练

一.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

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

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二.检测

1、《声声慢》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2.《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兴化市第一中学校本资料

高一语文备课组

声声慢参考答案

二.B 三.思路解析:抓住词中形象的意义来解答。在诗词中事物形象叫意象。意象是物象经过作者情感和主观把握而形成的结果,许多意象在历史过程中还形成某种特定意义的象征。答案:晚风 过雁 黄花

课堂探究

1、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2、《声声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直接抒情的。

3、《慢》词中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典型意象。《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慢》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慢》词中得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

4、《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5思路解析:诗词可鉴赏的地方很多。注意审题,这里主要谈语言上的特色。答案:(1)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叠词,富有创造精神。

(2)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当堂检测

1、思路解析:B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答案:B

声声慢教学案 篇2

朱光潜先生撰写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文中提到如果没有读诗兴趣, 文学趣味就会低下。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缘由:“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 较纯粹, 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 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这番论述很有见地, 说明了读诗对培养文学欣赏趣味的重要作用。而指引高中生赏读古诗词, 增加鉴赏兴趣, 增强鉴赏能力, 自然能有效培养出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趣味。《课标》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可见,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 在诗歌教学中意象学习非常重要。掌握了意象, 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源于此, 在《声声慢》的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意象意识。

案例描述: (以下是截取教学过程的片段)

师:我们已经鉴赏得差不多了, 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觉, 如果用本词中一个字该怎样来概括?

生1:一个字――愁。课文最后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样写愁的, 我们还接触过李清照的其他哪些词呢?

生2:《醉花阴》。

生3:《一剪梅》《如梦令》。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李清照词中运用得较多的意象是什么呢?李清照似乎偏爱某种意象呢!

生:黄花。

师:是啊, 同学们能不能吟出几句李清照的黄花诗?

生: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其他学生 (笑) :“这是《声声慢》里的现成的。”

生: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里的。

生: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里的。

师:能把《鹧鸪天》里的都说出来, 真是了不起, 课外积累相当不错啊!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一意象有什么内涵呢?

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菊花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菊花品格高尚, 不奉迎风雅, 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 也挺立不落, 依然含香露芳。

生:位居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 傲立挺拔、凛然不俗, 散发着品味高雅的浓郁芳香, 是高洁情怀的君子象征。

生: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生:元稹也有“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 (小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 文人非常喜欢描写菊花, 或以菊花自况, 表达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清贫自守的高洁情操;或以菊花飘零, 隐喻人生孤苦、内心忧愁、苦闷难以释怀的凄凉无助。菊花代表一种精神, 象征一种飘逸, 一种性灵, 一种人格魅力。

师:李清照为什么如此偏爱黄花呢?

生:黄花瓣长骨感, 人体清瘦苗条。

生:花随秋风摇曳, 人遇秋风发愁。

生:两者形神酷似。

师:这三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 是确实在思考了。那么《声声慢》和《醉花阴》中出现的黄花意象意蕴是否完全相同呢?大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 这在诗歌鉴赏中称作什么呢?

生:知人论世。

师:对。我们可以看幻灯片的展示。

《醉花阴》写于前期, 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 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 经常唱和诗词, 一起搜集古玩, 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 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 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 重阳赏菊, 无人相伴, 故作此词, 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 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 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 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 心境极其落寞。她用这一抒情长调, 艺术地表现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师:现在我们可以感知李清照写词时的心境了。同样是写愁, 但愁的内涵不一样, 哪位同学说说两者的区别?

生:《醉花阴》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 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生:《声声慢》中的“愁”是家国之愁、身世之愁, 失去亲人的悲哀和国家破灭后的惨痛, 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 因此这个愁字表现得更凄厉沉痛。

师:说得相当不错。那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两处的黄花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一样。

生:《醉花阴》一词中, 词人以黄花来比人的瘦, 正见出人因相思而憔悴, 仿佛黄花的因风霜而凋残。因此, 黄花寓意词人憔悴的容颜。

生:《声声慢》词中的菊花凋残不堪, 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摘下来把玩欣赏, 任随它满地狼藉。因此, 此处寓意词人孤苦伶仃的晚境。

师:《醉花阴》里的菊花有吐蕊时的那种清新、寂静。《声声慢》里的却是黄花零落时的萧瑟凄惨。所以同样的黄花有不一样的情感, 如果说《醉花阴》里是少妇闲愁, 那么《声声慢》是饱经忧患的悲愁、浓愁。

师:其实这种同一意象不同内涵的特质在李清照诗词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声声慢》里的“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和《一剪梅》中“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同样的雁, 情感内涵就大相径庭。大家不妨说说这两者的区别。

生:《一剪梅》雁回人不回, 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 只是盼后又是失望和失落。

生:《声声慢》雁如过客, 与词人似不相干, 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 从有期盼到欲逃避, 心情已是伤心不过了。

生:《一剪梅》里是幽怨, 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 《声声慢》里是凄苦, 人事无处寻觅了。

师 (补充总结) :同学们分析的比较到位。《一剪梅》明月自满, 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 锦书无有, 说“谁寄”, 即无人寄也, 是相思之情。而《声声慢》中, 雁声凄惨, 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 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 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 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 雁属候鸟, 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 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 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赵明诚生前, 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 而此时, 斯人已逝, 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夫之痛。

师:那么同样的大雁, 同样的诗人, 为什么它的内涵不一样呢?

生: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一剪梅》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 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 所以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师 (点头赞赏进一步总结提升) :看来同学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已经颇有感觉了啊!其实从这黄花和大雁意象的鉴赏比较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更多的关于诗词鉴赏的知识呢?1.要注意诗词中的特定意象及内涵, 2.要明确意象涵义要知人论世, 3.要积累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比方说折柳--送别、离情, 梅花--坚贞、高尚, 菊花—傲视,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古迹—怀旧, 杜鹃—凄凉﹑哀伤, 丁香—愁思……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做有心人去有意识地积累。

案例反思:

《声声慢》教学案例 篇3

随着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很多职教教师围绕着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也开展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为专业服务,强化语文的工具性,从而忽略或淡化了其人文性。这种观点虽然考虑到了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基础差、文化底子薄等),但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语文不仅是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它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更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故而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培养对职校生尤为重要,而这一重要使命就自然落在了语文课堂上了。有人说,语文课堂“就像一首诗”!课堂上师生感受到的应是绽放、闪光、激荡。诗意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本节课以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声声慢》为研究对象。这首词收录在高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宋词四首”中。经过一个多月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学生已大致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本节课作为单元总结,旨在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导语:本课的学习重点在于透过作品中的意象,理解作者所营造出的意境,从而感悟作者的情感。之前的知识积累,学生掌握了意象的概念: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案例:品味诗歌意象之美

一、课堂结构与运作

(一)导入课文:在中国文学史册上,有一个格外引人瞩目的名字。她不仅以诗、词、文并擅的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技压群芳,而且以一个女性作家的身份跻身于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园地,奠定其比肩须眉的文学地位。她就是李清照。

她在自我的生命旅程中不断地散发着愁绪,仿佛正是为愁而生,实可谓“悲亦愁,乐亦愁”,是个写愁的高手。

引出介绍作者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词的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南渡前: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内容)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风格)

(2)南渡后: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内容)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风格)

今天我们一起赏鉴的就是她晚期的代表作《声声慢》。

(二)先比较,完成诵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看诗词画面,直观体会《声声慢》的意境,结合注解,梳理文意。

2.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3.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4.小结: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才有了《绝望》。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三)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

1.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找——

表示“愁”的意象: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2.感悟六大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其中一个意象进行分析。

解决两个问题:①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②结合你知道的古典诗词或现代歌曲来谈谈这个意象被赋予的深意。

学生讨论,每组选举代表发言。

(1)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怎敌他晚来风急。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3.小结

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总结艺术特色:意象的表达,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联想提问:回顾同样以“愁”著称的柳永的《雨霖铃》一词,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怎样通过意象表现“愁”的情感?

明确:用代表“愁”的意象,表示“愁”的情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总结: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五)练——布置作业,比较《声声慢》与《雨霖铃》的异同,背诵全词。

二、案例实录

片断一

在学生“诵读”过作品后,希望让他们认识到《声声慢》含蓄蕴藉的美,了解意象对于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作了如下引导。

……

师:读完克洛岱的《绝望》,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首诗怎样?

生:感觉这首诗情感很强烈,但有点别扭。

师:感觉强烈是因为他用了反复的手法。那为什么会让人感觉别扭呢?

众生:因为很呆板。/一点都不美。/声嘶力竭的。

师:大家的感觉都挺对的。那么同样是表现心中的痛苦、“至愁”,《声声慢》和《绝望》在抒情方式上到底有何不同?

生:《绝望》太直接了。《声声慢》能够借景抒情。

生:《声声慢》比《绝望》更美。

师:《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而且未选取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尽量避免直接抒情,而是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也许大家想不到,克洛岱的这首《绝望》正是改编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生:(一片哗然)

师:这种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是那么的白浅。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

片断二

学生分组讨论《声声慢》中六大意象,是这节课的重点。其中有两个小组都选择讲“酒”这个意象。

师:下面请第二组来阐述你们对词中“酒”这个意象的理解?

生(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酒”总是和“愁”连在一起。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喝酒是因为有愁。我们这组联想到的诗句有李白的《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师:不错,这些“酒”确实牵扯出了愁绪。好,第四组的同学讨论的也是“酒”,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慢吞吞地起立):我们讨论的内容和前一组差不多。多补充一个诗句,那是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你们没什么补充的话,我这儿倒有个问题。词中“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作何解释呢?

生:(思考片刻)李清照是女子,所以喝的酒度数不高。

(一片笑声)

师:(笑)从同学们的笑声中看出大家似乎不太认同你的观点哦。这个“淡酒”真如字面意思吗?有如此之“愁”的李清照为什么不选烈酒,喝它个一醉方休,反而喝小雅怡情的淡酒,这不是不合逻辑吗?这酒真是“淡”的吗?

生:(举手)这是反衬手法!

师:哦,怎么解释?

生:这是用淡酒来反衬出作者内心愁苦的程度很深。

师:有道理!并非酒淡,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教学反思]

(一)成功方面

1.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对作品意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体味,达到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的目的。课堂设置的讨论环节,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作为一位学习的引导者,笔者在课前做足了准备,不仅对本课内容了如指掌,更早早规划好了这节课在整个诗歌单元的地位。这样就能高屋建瓴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规范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学生也能很快把握课堂的学习重点。

3.本节课的设计颇为用心,以意象作为切入点,由此体味诗中意境,感悟诗人情怀。这节课重点就放在意象的理解上,一节课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个问题,中心突出。曾经教课,贪全贪多,什么都想让学生知道,到最后学生的反应是:课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都不知道。吸取以往的教训,这次的教学效果颇好。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效果不错。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意象对于诗歌表情达意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找来克洛岱的《绝望》和《声声慢》作比较,在强烈的对比下,不用教师做什么理论说教,妍媸毕现。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1. 导入这一环节花的时间较长,理论评价讲解过多,缺乏直观的例子。如能一开始就借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写“愁”的诗句的比较,点出李词“闲愁”与“国破家亡的深沉哀叹”的不同,也许更直观更有效地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在课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并且学生发言了之后,由于担心课堂教学进度放慢,很多总结性的话都是笔者自己来说的。其实总结这个环节应该指导学生来做,之后教师可作必要的补充或订正,如果能长久坚持下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大有裨益!

3.在分组讨论这一环节上,所提的两点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讨论及发言时,出现了无话可说,或不知如何表达的尴尬局面。如果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先行以一个意象为例,进行示范讲解,也许能达到明确问题,拓展学生思路的效果。在联想其他诗词歌曲环节,学生也是仅限于在课本里找诗词,表现出学生的积累有限,在以后的教学中可多重视课本以外在内容的拓展学习。

4.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确,精炼,有待磨练。

《声声慢》教学反思 篇4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

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

(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2.鉴赏意象。)

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

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

(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

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

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众笑)

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

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师:把运用叠词的这几句话读一遍,想一想如果把它换位,变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可否?

生:这段文字中“寻寻觅觅”是一个“找”的状态,“冷冷清清”是有一种环境,一种冷清的气氛,“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的感受,换位不足以清楚地表达意思。

师:这几个叠词很讲究顺序,“寻寻觅觅”是一个过程,“冷冷清清”是一个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内心,“冷”在这里不仅指的是环境的冷清,而且也指“心冷”。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体会叠词应用的效果。

生:有升华感情的作用。

生: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除此之外,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因此叠词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升华、强化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再次读,教师板书: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 找词眼、明词情)

师:《声声慢》读后让人有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之感,是缘于意象词合理的选用,同学们试着找找这些意象词。

生:梧桐、黄花、雁、淡酒、细雨。

师:意象是古诗词的生命细胞,意象词准确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心灵。“三杯两盏淡酒”里“淡酒”能换成“浓酒”吗?“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细雨能换成“大雨”吗? 生:不能,因为快乐时光已经远去,任何美味佳肴对李清照来说索然无味,何况酒呢。 生:“淡酒”来写作者的“浓愁”,酒的烈压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觉得这里的“细雨”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师:理解意象词一定要找到意象词本来的意义,然后分析它渗透的情感,像这个“细雨”与“滂沱大雨”相比,如实如物,如梦如幻,表达了连绵不断的愁思,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给人雨打梧桐叶的感觉,一声声,一叶叶,字字都是愁,可以说,作者把自己的愁融进了字里行间,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几个意象词,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赏析,注意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不要当一个旁观者。

生:我觉得通过“窗儿”这个场景将作者那种浓浓的愁意散发出来,强调了那种孤独的氛围。 生:“黄花”我觉得写出了那种凄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孤苦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黄花,如黄花一般凋零,表达了她亡国之恨的苦意。

师:李清照的《醉花阴》里面也有“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它们表达的意义一样吗?

生: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黄花”是以花喻自己,愁得像“黄花”一样,第二个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来。

生:这里的“黄花”并不是自己,这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什么?史书记载,李清照当年也是一个爱美的词人,曾和丈夫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可以这样说,他们“诗书唱和,绣花捕蝶”,生活得非常有雅兴和诗意。

生:我鉴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里的“雁”。因为北雁南飞,雁走了,只留下思念与期盼,由雁群看到悲愁,悲从中来,触景生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生:因为雁属于候鸟,候鸟每年都随着气候而迁徙,过雁象征离愁,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因为一些原因迁到南方,自己看见大雁可以北归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归,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师板书:2.间接抒情 找意象、悟词意)

四.潜入,知人论诗,解读作者“愁”情

师: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那么到底为何而愁,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传媒大学陈冰晶在CCTV—3深情的朗诵《李清照》。

(视频内容: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笑,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记得十八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

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忠肝义胆,铁骨铮铮。)

(动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

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寻觅家的感觉。

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

生3:李清照先寻,寻不见继而觅,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

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谈古论今,花前月下,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

师:《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此时,诗词包含的感情已经从简单的儿女情长上升到国家失去中原的一种忧郁,词里的愁已经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师板书: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师小结:回首词里的李清照,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位寻寻觅觅的女神,她“终生求美,把心撕碎,铸就无穷的美留给了人间”。其实作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来说,我们不也是人生的寻觅者吗?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像《声声慢》整首词,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通过读、听、赏、悟,最终达成目标。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本节课,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李清照》朗诵视频的欣赏,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3.替换法的应用。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很多,但我感到替换词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替换比较中更容易使学生发现语言应用的差异性,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淡酒换成浓酒,细雨换成滂沱大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等,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

《声声慢》教学设计- 篇5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教师点评)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小结

(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色调明丽清新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雁、黄花、梧桐、细雨

色调灰暗阴沉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声声慢》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两教《声声慢》的感悟 篇7

【教学片段一】

师:“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多愁善感的词人该怎样抒发内心的愁情呢?

学生讨论明确 (一) :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师:请你读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 (有感情地读)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师:本词写于词人晚年寡居时。一个妇人, 独处深居, 寂寞难耐, 于是茫然若失, 不知所为, 只能“寻寻觅觅”。她想找寻些什么?词人没说, 可能词人想找些往日美好的、温暖的回忆来慰藉自己冰冷的心吧。可是美好的生活哪里去寻?四周只是一派“冷冷清清”。而这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悲凉。这段写愁极富层次。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

生:语速缓慢, 一字一顿, 字字泣血。

学生讨论明确 (二) :还采用间接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师:词人借助了哪些经典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

学生读诗寻找意象: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你能在意蕴丰厚的意象里读出词人内心无尽的愁思吗?

生1:并非酒太淡, 而是愁太浓, 酒入愁肠, 满心都是愁。酒力压不住心愁啊!词人曾经“沉醉不知归路”, 也曾“东篱把酒黄昏后”“浓睡不消残酒”。在浓愁面前, 酒就显得淡了。这酒, 分明是愁的化身啊!

生2:在描绘秋风时, 词人用“敌”, 而不用“抵”。写出秋风之寒, 以此渲染愁情。

生3:词人哀戚之际, 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 她抬眼望去, 这只鸿雁正是家乡的那只鸿雁。南下的鸿雁里何尝没有自己的影子呢?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伤心什么?或许引起了对故土的思念吧。那日暮下的溪亭, 那藕花深处的欢歌, 都是她甜美的回忆, 而今也只是回忆了。

生4:自古有鸿雁传书一说, 这只曾经为两个有情人传递书信的鸿雁依旧, 而两个有情人却阴阳两隔了。纵有千言万语, 纵有鸿雁传书, 而这封书信又该传到哪里?这是痛到深处的绝望啊! (教师补充:余性偶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

生5:词人眼前的黄花, 不是毛泽东的“战地黄花”, 也不是盛开在东晋的“南山之菊”。这些菊花, 凋零在千年前沦落的、耻辱的南宋大地。黄花的凋落, 正是词人飘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的象征啊。

生6:“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词人笔下的这幅画面令人心碎。窗前的梧桐树叶枯黄、翻转、飘零。夜幕降临, 窗外又飘起细雨, “滴滴答答, 滴滴答答”的小雨, 不仅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 更在敲打那颗破碎的心。这漫漫长夜, 该怎样熬过?

师:请结合自己的理解, 在眼前浮现词人所营造的生活的画面, 再次用声音传达李清照内心的愁绪。

生读全词。

【教学片段二】

教师投影显示学习任务:

1.比较《一剪梅》和《声声慢》。探究:同样是写愁, 有何不同?

2.愁情为何不同?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1:《琅鐶记》载:“易安结缡 (婚) 未久, 明诚即负笈 (背着书箱) 远游, 易安不忍别, 觅锦帕 (寻丝织手绢) 书《一剪梅》词以之。

背景资料2:1103年~1126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融洽欢娱, 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 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7年~约1156年:北宋末日, 腐败透顶, 金兵入侵, 围困京师。金灭北宋的日子, 所存的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赵明诚病死, 李清照漂泊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1132年, 再嫁张汝舟, 可惜遇人不淑。晚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一生没有子嗣, 凄然一身。约1156年, 悲苦地离开人世。

学生:1.安静地读书, 写出比较赏析文字。

2.登台展示学习成果, 并互相补充、完善认识和理解。

探究结果示例1:不同的意象, 别样的情怀。

《一剪梅》中意象是清新明丽的。“兰舟”“锦书”“大雁”“满月”“西楼”, 就在这美好的夜晚, 她思夫情深, 于是凭栏远眺。“花自飘零水自流”, 片片落花, 潺潺流水, 也不解风情。这些意象里, 寄寓的是“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声声慢》里的意象是凄楚悲凉的。“黄花”“落叶”“梧桐”“细雨”“淡酒”“过雁”, 无一不是词人悲凉处境的写照。在秋风细雨里, 词人独自忍受寂寞。面对眼前之景, 回想一生之境遇, 又增添了愁情的分量。

探究结果示例2:知人论世读经典。

据《琅鐶记》载:“易安结缡 (婚) 未久, 明诚即负笈 (背着书箱) 远游, 易安不忍别, 觅锦帕 (寻丝织手绢) 书《一剪梅》词以之。”可见此词当写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不久之时。词人在《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是一个女子面对分离的浅吟低唱。而《声声慢》里, 可以说是词人的绝笔, 是她生命最后的绝唱。亡国到丧偶, 再嫁到离异, 入狱到悲死, 那后期的愁是亡国之恨,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教学感悟】

这是《声声慢》的两次公开课教学的片段, 目标相同, 但教法不一。两次公开课都赢得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但我个人认为, 第二种教学设计才实现了学生的“真阅读”。

记得第一次教学, 学生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来朗读、品味、鉴赏。许多同行对我说:这节课教师的语言之美, 课堂的互动和谐之美, 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之美……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道。但是现在想来, 这节课, 学生无非是在教师“请君入瓮”的圈套下, 按照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程, 随着教师的铺垫一步步迎合着教师。提问成了教师的专权, 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所谓的互动也只是按照既定目标一问一答, 看似热闹, 但更多的是虚假的繁荣, 而这也恰恰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的通病。

声声慢,细细听 篇8

一、巧变语速,丰富听音体验

听本来就是一场美的体验。然而,在实际授课中,不少学生却把“听”当成了生硬的教学任务,“认真听讲”四个字就像一道严令,使得学生的“听”变得非常被动。可见,要把倾听变成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首先我们要先丰富“听”的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多有变化、有惊喜、有期待的听音体验。在我的英语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课堂语言的雕琢,尤其是课堂语速的变化,如4A《Unit 6 At the snack bar》这单元的“Cartoon time”中,在师生互动朗读环节中,我扮演了Sam,在故事的开头“Im hungry”中,我有意识放慢语速,饥肠辘辘地说出这句话,在慢腾腾的语速中,让学生感受到Sam的饥饿,而在接下来“Heres a snack bar.”这句话中,我则以加快语速,读出发现新大陆的惊喜。通过这样的朗读变化,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深入其境、感同身受的体会。除此之外,我在评价中也经常巧变语速,通过一波三折的听音体验,丰富学生听的感受,让他们在表扬中,都能找到不一样的地方。

二、听音活动,提高倾听技巧

有效的练习与活动是我们培养语言技能的必由之路。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我们“光说不练”,只靠单线的教学输出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授课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以听音为考查目的的教学活动,如“我说,你做”句型练习、千里传音、“微播报”、信息复述、听音辨词等等。在这些以“听”为主的小活动中,强化学生用耳朵捕捉信息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倾听技巧。

如在3B《Unit 5 How old are you?》的“Rhyme time”时,这个chant朗朗上口,围绕着今天的教学重点——数字展开,简单易懂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这个chant活动中,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说chant”,而是开展了“听音、辨音、编动作”的小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跟着节奏,动起来,如“One,two,three,four”中,我们利用小手,做起了数字手势,而在数字“ten”的创编中,有的小组把小手张开,有的小组则用小手比成了一朵花等。在这个小组实践中,学生由听到做、由做到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倾听与表达的学习能力。

三、行为指向,培养倾听品质

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是健全人格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渗透,把“学会倾听”渗透课堂,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影响中,帮助学生形成倾听的良好品质,并将其转化为自然而然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不露声色地深化倾听的行为指向,如在日常教学中,塑造典型,树立榜样,以“小先生”制的自主学习形式,实现“一带一路”的教学局面。同时,除了教学导向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激励性的发展评价,激发学生听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对倾听的理解与认识,以评价推动倾听。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低段向中段的过渡时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不少学生还有些“自以为是”,往往老师没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打断,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如在译林版3B《Unit 4 Where is the bird?》这单元的“Fun time”时,这个环节围绕小游戏“Guess and say”展开,在第一次活动中,我发现,不少学生还没有听完问题,就急于打断,而发问的学生,也不在意回答者是否使用完整句。为此,在第二轮活动前,我采用“小先生”示范的形式,挑选两个小组代表,由他们进行示范,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表达进行及时评价,如当学生发出“Wheres my pencil? Can you guess?”,我并不着急引导另一名学生做出回答,而是对这个问题的完整性给出赞赏,并引导学生先倾听,后思考,再回答。

总之,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品质。在小学阶段中,我们就应该吊一吊学生的胃口,磨一磨学生的急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倾听的语言习惯。同时,在有效的指导及丰富的活动中,提高他们听的能力,让他们听得有质量,有收获,把倾听随身携带,变成自身良好的学习品质。

上一篇:2018年安全月方案下一篇:我因乐于学习而与众不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