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共9篇)
提高工程质量,是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也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热点话题。笔者撰写本文,抒之己见。
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既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无数血和泪实例教训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新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笔者认为建筑产品的质量包括 3 个方面:一是建筑产品主体结构的质量。二是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三是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建筑产品如同其他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一样,形体设计、装潢的完美,给人只能是感官上的享受。人们购买、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使用功能的质量,不仅有设计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施工质量方面原因造成的。水、电、煤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内在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上水不通,下水不畅;电线短路,煤气泄露;还有窗台、屋面、外墙面渗水等,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质量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通过消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为业主和用户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既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
2、必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检查、复核和监督,物料进场、检验、实验和使用的管理,预算、统计、核算管理、施工现场治安治理、消防和卫生管理,分包队伍的管理等,构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在施工现场管理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主线,把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串了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和保证。这就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创优质工程,向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创优质工程就是一句空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 ISO9002 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3、抓住质量体系的运行,规范质量管理的行为
贯彻实施 ISO9002 质量体系,运用 ISO9002 国际标准的管理模式、标准方法及其有效的运行,是推动和促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造 ISO90002 标准编制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汇编》,对第 3 层次支持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网络;明确了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施工质量管理的程序和标准,这些对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客观地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http://]学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一是抓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运行这条主线不放。从年初的质量策划,质量指标的分解落实,《项目质量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竣工项目的回访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ISO9002 质量体系的月度讲评例会制度,坚持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来推动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是抓标准和规范、规程的实施。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的管理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增补、印发《企业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内部有一部技术质量系统的管理规范、标准和制度。这对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抓质量奖惩办法的修订和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的提高,修订企业质量奖惩办法势在必行。逐步修订完善企业质量奖惩办法,从企业内部立法的角度出发,较好地通过制度的形式把创优达标工作引入了持续、有效运行的轨道。适当的奖励、必要的处罚,是保证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4、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的优劣与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创优的目标,施工企业的施工材料供应部门必须与施工材料构配件厂家建立工作联系和材料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密切业务联系,不断改进和提高材料质量,避免和解决与供方的质量争端。笔者认为: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抓住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质量这 3 个环节。(1)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物质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的供方。应初拟 2 家以上供应方待选,经过比较后确定,对经过几次供货考核,确能保证供货质量的供地可签定长期供货协议,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交付服务等标准来评价供应厂家。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定的供应材料构配件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订货。否则,应同设计和建设部门协商,另择供方。做到四不采购,即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国家已明确淘汰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不带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需用单位已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材料。
(2)施工供应材料构配件的质量验收是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材料构配件供应验收过程中,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有异议时,供应部门负责同供料单位交涉,具体实施按《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异议仲裁办法》处理。材料构配件质量复检后要索取复检报告,对复检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构配件要按《材料构配件隔离办法》、《原材料构配件退货办法》处理。
(3)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的质量管理。为使库存的施工材料构配件不发生变质,保证物质的完好无损,供应部门及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仓库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入库材料构配件保管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仓库管理办法,及时上帐上架,严格执行仓库保管原则。特殊材料跟踪管理,按照类别分类保管,严禁混料。开展经常性的对库存物质材料构配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损失情况,防止发生物质材料霉烂、变质、潮湿、锈蚀、虫鼠害、老化和过期失效。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进。在对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一是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二是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处于受控制状态。三是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四是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办法来保证工序,使之达到良好控制状态。
5、突出抓好质量通病控制,为顾客提供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施工中有些质量问题,如渗漏、起壳、开裂等质量通病。对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掌握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制定防治措施,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施工项目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工序和操作规程,坚持质量标准,对隐蔽工程,对易发生质量事故的工程如基础沉降不均匀导致墙身开裂;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的蜂窝、麻面、露筋;屋面、渗水、漏水;地面、楼面起砂、起壳、开裂;阳台、雨蓬开裂、倾覆和坍塌;墙面抹灰起壳、裂缝、起麻点和不平整;门窗变形,缝隙过大和密封不严等,应开展现场型 QC 小组攻关活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严格实施质量检查,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和防治,以彻底地消除质量通病。
因此, 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以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企业经济效益展开探讨。
一、积极引导与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与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对施工企业承包价格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管。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承包价格是工程项目建设费用的来源与重要组成部分, 其与施工企业的利润来源直接相关, 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施工企业进行建筑施工活动的质量。对于政府而言, 应依据建筑工程项目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与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来对施工承包价格进行宏观控制, 如对单价、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施工图纸编制标底、定额、解释、费率等等进行限制规定或标准规范。
政府部门对施工企业承包价格的宏观调控与监管, 一方面是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照公平、透明的原则配置相关资源以实现建筑施工市场的供求平衡, 维护与确保社会经济生产再扩大与经济活动正常运营;另一方面, 在可靠性和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之下结合技术措施、进度安排、施工方案、质量保证等各方面因素, 施工企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下将发挥自身的主动能动性编制出合理的企业定额与先进的价格调控体系, 极大提升了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
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施工企业要想实现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做好施工过程项目的投标工作。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做好施工工程项目的投标工作是施工企业获得建筑工程项目, 提升企业经济利益从而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工作。施工工程项目的投标工作是施工企业获得建筑工程项目施工, 可以确保建筑施工活动的进行与继续。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做好投保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聘请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带头人, 组建雄厚力量的投标组, 组内成员须包括技术、管理、人事、财管、审计、工程等各方面专业性人才;2) 依据招标书的需求内容基础上, 在科学、合理原则基础之上编制富有竞争力的造价方案, 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定额编制投标书, 合理确定工程报价;3) 工程中标后, 建筑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应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签订公平合理的合同。
三、建筑施工期间工程造价全方位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活动贯穿与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活动的全过程, 并且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建筑施工期间工程造价的全方面管理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活动是造价管理的核心环节。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方面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活动全过程中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 从会计角度出发, 即是建筑施工全过程中为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土木工程或设备安装工程的新建、装修、扩建、改建、拆建等活动所花费的一切资本化或费用化集合;另一方面是指, 由主体投资者和建筑商通过招投标流程所共同认可的价格。
建筑施工期间工程造价全方面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在对施工现场情况和概预算方面知识的熟悉与掌握的基础之上, 准确理解招标书中的工作标准与内容和合同签订的工作标准与内容, 与预算人员密切配合的前提下做好工程量的统计工作;2) 工程施工部门应与预算部门紧密配合, 施工方案、生产计划安排实际用量与预算量发生较大不符时, 应主动寻找分析内在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 重视施工企业技术工作, 保证工程质量与建设完成周期的基础之上, 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合理降低成本费用确保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加强施工过程后期的工程结算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工程结算指施工企业按照工程施工项目的承包内容标准与内容及工程项目的已完成量, 向工程建设办理工程项目合同中规定的工程价清算的工作活动。工程结算是工程项目承担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活动, 是提升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重视施工签证, 建立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对系统, 积极组织与开展索赔工作, 并防范工程款项拖欠问题。
有关工程项目结算的工作活动主要有以下内容:1)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防范紧急事件与突发事件的发生, 建立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对系统, 各方面收集证据, 如涉及变更、不可抗力、赶工或建筑单位让施工方负责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以外的工程, 因此, 建筑施工方应, 积极组织索赔方案的制定以便开展索赔工作并及时提出索赔以求在工程结算时取得总体索赔的成功, 以此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空间;2) 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的同时务必重视对方工程款项的拖欠问题, 工程款项的严重拖欠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大量垫资, 减少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月红.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3.
[2]魏震.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 2012.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加强管理
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是否被合理控制与施工企业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紧密相关。由于工程造价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其对施工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对于我国目前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得到了一定的改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将其进一步改善已经成为一个必要过程。由于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较为淡薄的造价控制意识,所以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而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运用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能够使得施工中的各种造价问题得到有效规避与处理。
二、当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问题
(一)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构建完善的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其导致许多施工企业妄图钻管理漏洞,变相获取经济利益。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多层次多部门的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所以其具有复杂性特征,无论是国家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还是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均囊括于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之中,再加上各部门协调的忽视,导致当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很不健康。
(二)缺乏健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
随着工程施工企业对造价管理重视度的日益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不过,由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所以其存在着规模偏小、实力薄弱等问题。从事该机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能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使得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缺乏一定的公正性,而且该行业内部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度与服务规范不够完善,导致健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严重缺乏。
(三)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还没有完善的竞争机制,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建筑工程行业垄断现象层出不穷,间接提高了工程造价,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随着建筑工程日益增多,从事施工的人员也不断增多,导致市场竞争也获得了加速。如此不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施工企业只能借助价格的压低实现工程承包,导致工程造价管理更加不合理。
(四)对企业工程造价控制力度不够
由于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控制工程造价应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以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工程造价管理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定位,其没有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监控以及动态管理,所以呈现的是工程造价偏重于事后核算,而其他阶段的控制则较为薄弱,导致工程建设投资超支严重。
(五)缺乏可以参阅的规范法制管理制度
虽然针对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出现的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利用已有的立法找到解决标准,使得工程造价违法违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工程造价管理仍然存在许多盲点。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路径与对策
(一)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是提高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施工企业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摸索工程造价管理提高的有效方法,使施工企业建立良好形象并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施工企业应深入调查研究,在计价依据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下,对工程造价管理的热点以及难点进行充分解决、论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思路以及具体措施。只有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计价依据,才能充分发挥计价依据对对市场价格的引导,使其更好地为市场定价服务。
(二)贯彻落实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定,加强工程造价的监督
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施工企业应贯彻落实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定,使得造价监督得到加强。首先,企业应准确理解工程造价管理规定的精神实质,广泛积极地做好宣传工作; 其次,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以进一步明确工程造价计价与监督的规定,实现规定可操作性的增加; 最后,切实履行规定中的监督职能,促使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等相关单位依法规范自身的执业行为与工程计价行为。
(三)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系统、动态的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应贯穿施工始终,无论是施工开始前的造价预算,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还是竣工阶段的造价核算,都是紧密相连的,其共同组成了工程造价管理。所以,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系统、动态的管理。
(四)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相关宣传与培训,使他们能够紧跟企业造价管理的前进步伐。首先,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使其做出的工程造价能够如实反映实际情况。其次,提升管理人员知识技能。
(五)增强预测能力,强化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的履行能力
施工活动一般是遵循合同要求而进行的,所以作为施工活动的重要组成,工程造价管理也应严格遵循合同进行开展,坚决杜绝不合理的造价活动发生。首先,重视施工企业的合同签订与履行环节,使企业根据合同要求,科学预测财务情况,保证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的顺利开展。其次,在财务管理方面设置一系列激励措施,督促企业各部门严格遵循造价管理程序,以避免不合理状况发生。
总而言之,为了使施工企业能够更好地兼顾社会与经济效益,其有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工程造价管理,使企业能够在工程质量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自身经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震.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2, 23∶ 83 - 84.
[2]庄玉明.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中华民居,2011,( 1) .
[3]刘志声.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山西建筑,2008,(5)275- 276.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常见问题以及管理措施。只有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手段,以人为本,以责任制度为约束,加强安全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才能做到安全和文明的施工生产。
建筑施工企业是以生产建筑产品、提供劳务服务为主的生产经营企业,其生产一般都具有周期长、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特点,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这一切都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生产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的进度控制与成本控制,是企业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抓好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常见问题
1.1 建筑市场不规范
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无证和越级施工,挂靠、层层转包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施工单位靠低价中标,揽到工程任务后便以剋扣安全投入、削减安全设施等方式来赚取利润;有的建设单位将工程肢解后分包给多个施工企业承建,在安全生产等问题上互相推诿,致使安全生产制度难以施行。
1.2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差
只重效益,不重安全。在市场经济意识的作用下,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企业缺少进行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技术力量,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施工生产中缺少基本的安全设施。建筑行业内流行的一种说法“:安全问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反映。施工企业在管理水平、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欠缺,是引发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建筑工人安全素质低
在我国,建筑生产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大量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较贫困的山区、农村。这些建筑工人,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把进场前的安全教育仅仅看作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因而,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诸如: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随意出入安全防护区,甚至是无证操作、跨专业操作等一些违规现象,给施工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 缺乏安全救援措施
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加以识别
并及时进行处理;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致使事态进一步扩大,使小事故变成大事故。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生产现场,均无临时医务室,项目部办公室内也没有悬挂紧急救援的呼叫电话,在出现异常现象或发生事故后,不能及时请求救援,使本来可以防止的事故和人员伤亡,变成现实。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制度
根据建设系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特点,确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以及专项治理目标,制定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把施工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到基层,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与此同时,建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建筑安全隐患、险情及事故社会举报制度,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确保安全生产落到实处,确保全市建设工程质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2.2 责任到位,狠抓落实
在日常安全监督管理中,一方面我们根据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规定,把安全监督申报与建筑施工许可证的颁发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未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未建立现场安全保证体系、未根据现场特点制定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未对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进行承诺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安全监督。对已办理安全监督的建设项目,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采取定期(每季度、半年检、年检)以及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标检查,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职责,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使企业做到领导到位、意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努力降低工伤事故率。
2.3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建筑施人员安全防护能力
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宣传车、标语、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并在报纸、电视开辟安全生产专栏,宣传安全生产法法律法规。通过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在全面培训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抓事故单位、安全检查不合格单位、安全管理薄弱单位有关责任人和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建筑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按照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的规定要求,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时传输新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增强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
2.4 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现象
及时发现创文明工地的典型,认真总结经验,并经常组织各企业到文明施工
样板工地参观交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使全市建筑工地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轨道。彻底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现象
2.5 建立安全防护临时设施费用专款专用制度
必须建立为安全生产提供费用的保障机制,在工程施工招投标时,安全费用不得进入竞价,不得压缩。在施工中,监理、建设等单位及有关建筑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做到安全费用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6 改进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一是采用动态跟踪抽查与专人定点负责制相结合的方法。在办理安监手续时,为该工地指定一名安监员,负责对该工地的安全监督交底、平时技术指导及监督现场安全教育与防护措施的实施。对该工地文明施工、安全防护水平的评定,则由站领导带队进行动态跟踪抽查。这种一人定点服务,集体动态打分评定的方法,既解决了工地现场安全员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指导培养了企业、项目部的安全员,又确保了安全检查的公正公平,廉洁执法。
2.7 加强后期安全监督管理
工程建设进入后期,项目管理人员、作业工人思想的放松,分包施工队伍的进入,预留洞口和临边的防护、脚手架拉结点被拆除,脚手片被抽掉等等,人的不安全思想和物的不安全因素的重合,事故发生几率自然就高了。有些拟创省、市文明标化的工地,在初期管理严格,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水平较高,但到了后期,特别是检查验收以后,疏于管理,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要经常回过头去看看,对建筑施工安全实行前、中、后期全程监督管理。加大安全生产的行政处罚力度
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契机,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针对各个时期安全生产整治重点,制定专项整治任务目标,适时地提出整治工作要求。如在防止“五大伤害”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中,以安全防护产品、设施的整治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科学、符合国标、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设施取得了很好效果。根据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在组织开展日常安全巡检的基础上不定期地对专项整治薄弱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和跟踪督查,并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检查与自查、检查与专项整治、检查与整改、检查与追究相结合,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我们对无视生产工人安全、安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现场存在严重隐患的企业加大惩戒力度,依法对它们进行行政处罚,真正做到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敢碰硬。真正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
一、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
1、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较大。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急剧膨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僧多粥少的形势加剧,使得一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时,提出某些不利于施工企业的要求。其中,垫资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查施工队伍实力的重要条件,有的工程项目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作为施工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以满足“养家糊口”的需要,往往会承诺建设单位的垫资条件。企业一旦为某项工程垫资,则会身不由己,或者丧失先期垫资应获取的收益及承担垫资损失,或不得不继续垫资施工,但这样的垫资工程,完工后垫资款则可能转变成拖欠款。一般来说,拖欠款是以垫资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垫资,就不会有大面积的拖欠和长时间的存在垫资。因为摆不脱垫资的困惑,也就难以解除拖欠的压力。
2、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尽管每个企业都可能制订了资金使用计划和各项费用开支计划,但多数企业不能做到按计划控制,导致计划的可操作性差,有的甚至将计划束之高阁,形成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变得盲目,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其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因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有许多意想不到但又必须支出的项目,增加了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数。主观上却是一些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切实有效地抓好计划控制这一关键环节。主要表现在:1)盲目购置固定资产,超过了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一些施工企业迫于形势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为承揽一些“高、难、精”的工程项目,不顾企业实际购置精良先进的专项设备。2)管理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加大。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各个标段的细分,导致追踪信息、差旅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逐年上升,管理成本逐年加大。3)银行账户多,资金分散。由于点多线长,上一个队伍就必须开一个银行账户,有的甚至一个单位多头开户,致使资金分流沉淀,造成浪费。4)对外投资缺乏控制。在对外投资中,没有事先对投资项目的概况、投资方向作政策分析、发展前景预测、财务获利评价、风险评价及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5)备用金管理不善。备用金管理工作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被人们忽视,有的甚至不把它纳入资金管理工作的范畴,致使备用金余额日益增长,有的个人借款甚至达几十万元,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的净现金流最大化。
1、从管理机制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
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预算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应遵循以下程序:第一,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第二,自上而下,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审批预算。公司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计划,通过收集整理,确定公司下月财务预算,改“用后算”为“算后用”。第三,执行严密的预算调整程序。原则上,各级预算一经批准确定,不得更改;但因特殊事由,须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第四,建立严格监督和考核制度。资金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也就是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建投资等过程的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在编制资金预算时,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将营运资金区分为生产经营资金和非生产经营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包括承揽任务、项目施工和正常管理费所需资金,是保证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应按照企业内部各个所属单位年度、月度计划,统筹调配,保证这部分资金供应,不得挤占或挪用。非生产经营是跟生产经营相对联系不太紧密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须本着节俭、必须、适度的原则,力求压缩总额开支。
2、从监控制度上,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
这是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补充。企业要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施工企业监控的重点应包括:一是资金收入方面:应收款项是否应收未收或缓收;在建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回笼;已完工项目是否及时撤场;处置资产的审批及款项收回等,当期的实际资金收入与预算收入差异及原因。二是资金支付方面:应付款项是否存在支付风险;大额资金的立项、审批、支付是否合规;当期的实际资金支出与预算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3、从技术手段上,灵活运用资金结算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施工企业应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探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做法,积极规避财务风险。一是建立、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及时调剂余缺。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实现了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对分支机构做到了“你的钱,我看着你花”。结算中心一个口径对银行,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可以发挥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二是与银行协作,探索、实施“网上银行”结算方式。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可以将本系统的资金高度集中。将企业各分支机构在各地的资金汇兑业务虚拟在一个总账户下运行,减少了跨省同行资金调度,减少了提前汇到异地银行的沉淀资金。“网上银行”能及时提供企业的资金动态和存量,有利于资金决策,加强了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调剂能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4.从经营理念上,瞄准目标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强化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意识。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施工行业的经营特点,对影响施工企业成本的因素进行剖析,提出了在现阶段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从项目管理者的视角阐释了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并根据事前预测分析、事中控制、事后检查反馈的途径,提出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强化各项费用的控制、管理,以实现项目利益的最大化,保证企业成本目标的实现。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一、前言
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动态管理的思路,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对推动施工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因素
目前,影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
1、盲目投标风险高,成本管理埋隐患当前,由于建筑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导致行业内恶性竞争盛行。面对市场压力,不少施工企业不惜采取低价竞标、垫资施工等方式,盲目参与投标,把盈利的希望寄托在项目变更以及其他途径上。一些施工企业标前踏勘流于形式,对现场情况了解不深,招标文件和图纸会审研究不透彻,导致成本预算不到位,造成预算漏项、预算错误等情况,出现项目中标即亏损的局面,结果使企业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
2、重生产施工,轻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粗放当期,我国施工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一些企业重施工、轻管理,片面追求企业产值和施工规模。或者成本目标不明确,只注重对直接成本的控制,缺乏全成本理念,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对管理中反馈出来的成本信息重视不够,出现问题不认真分析、总结,稀里糊涂地盈利或稀里糊涂地亏损,屡屡在同一问题上栽跟斗。
三、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对策
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施工企业的利润基础在施工项目上。企业的成本管理说到底还是项目的成本管理。
而任何一个施工项目,无论大小,从投标到项目完成,都需要耗费成本。包括项目前期费用、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其他各种费用,所有这些费用的总和,构成了该项目的总成本。
要做好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就应该树立施工项目全成本概念,合理预测施工项目的经营风险,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对施工成本进行动态管理。
(一)事前分析决策
1、科学决策、慎重投标由于当前的建筑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发包人常常处于强势地位,往往采用低价中标的办法选择施工队伍。在这种招标方式下,很容易造成施工单位中标即亏的局面。因而,在参与项目投标前,施工企业须仔细了解现场情况,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充分预测项目风险,对招标人的资信能力、资金情况等进行认真评估。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充分考虑市场行情、施工技术、材料价格及各项费用情况,结合项目特点,慎重决策,由企业的经营、财务、工程技术等部门合作,合理确定投标价格,争取以理想价格中标。
2、认真优化施工方案,合理确定成本目标项目中标后,要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要从方便施工,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又能降低资源消耗,增加工程造价等方面考虑,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程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进行优化分析,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二)事中管理控制
1、加强人员管理,降低人工成本项目开工之初,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按照“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员配备,降低人工成本。
一是要按照岗位需求,对何时进人、进多少人、进何种人,要事先筹划妥当。人员配置,必须考虑岗位需要、人员与设备的配比、人员与工序、技术方案的对应。每个施工班组应当按不同工种、不同技术等级的人员合理搭配。二是根据每个人的技术特长、能力水平等,并且尽可能兼顾个人意愿,确定人员分工。三是要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劳动定额和责任目标。可以根据实际,参考市场信息、班组认可的标准,采用内部承包形式,给班组下达承包任务,充分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
2、机械设备的管理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的管理包括从设备选配到合理使用、检查维护、修理保养全过程。设备选配,要根据工程特点、工程量大小以及工期要求,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维修上便利”来选配所需设备。对于初期购置费用较大、使用周期不长但又必须要用的设备,可以考虑到租赁市场租借的形式。
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负荷,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设备闲置时间,降低机械台班使用成本。
正确配备设备操作人员,定期做好设备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降低设备大修成本,防止设备事故发生。
对本项目不再使用的设备,应及时协调到企业内部其它有使用需要的项目,以提高设备的综合利用率。
3、抓好材料物资成本的控制在施工项目中,材料费一般约占施工总成本的60-70%。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材料成本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可以用材料的节约来弥补亏损。因此,加强材料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浪费,对成本控制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材料成本的管控需把好以下几道关口:(1)预算关。工程开工前,必须反复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分析,测定材料需求数量,提出材料申请计划。(2)采购关。采购要货比三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选购质优价廉的材料。要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除非价格看涨,否则,要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减少资金成本和保管费用。同时,公开商家的联系方式,以提高透明度,增加监督力度。(3)入库验收关。材料送达以后,应由采购部门、仓管部门、质检部门一同对其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进行验收、入库登记。对易保管或到货即用的材料,验收后直接卸到用料现场,以减少二次搬运费用。(4)出库发料关。根据用料计划,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健全出库台帐和审批领用手续。领用材料,需经项目经理或其指定的专人负责审批。特殊材料实行以旧换新制度。(5)下料用料关。施工下料用料,应由技术人员或有经验的技师跟班指导,减少浪费。(6)边角余料回收再用关。边角余料要回收,多余材料应及时退库,防止丢失。
4、加强财务管理,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项目成本中,除人工、材料、机械使用费等直接成本以外,间接费用——即非生产性成本所占比例也非常可观。企业内部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公布各项目的非生产性支出情况,以相互比较,促使项目降低费用。
5、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所谓的质量成本,包括二方面内容:一是企业为了保证项目质量而支出的费用;二是因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损失。
作为施工企业来讲,应该树立以质取胜,以精品工程占领市场的观念。但是,盲目追求工程质量,可能会增加企业额外投入,降低企业利润。所以,在质量管理上,应当以满足合同要求条件下的高质量、低成本作为项目管理的目标,消除质量通病,杜绝返修、重建现象发生。
6、加强安全管理,控制事故成本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事故是最大的浪费。一次安全事故的发生,不管是机械事故还是人员事故,对施工企业来说,都是不必要的损失,有些损失可能还是非常惨重的。因此,项目部要提前做好安全预案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好各级安全岗位的定人、定岗、定责,选派一些工作认真、胆大心细的职工从事安全管理工作。项目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监管,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积极做好防范措施,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事故成本。
7、努力争取变更,扩大利润空间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常常存在现场情况与招标文件中描述的情况存在根本性差异的可能,这就需对原设计的部分项目在工艺、方法及数量等方面做出变更、优化。
工程变更往往能为施工企业摆脱合同价格偏低、扩大自身利润空间、挽回成本损失提供机会。所谓“中标靠低价、盈利靠变更”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合理变更,减去了一部分利润率不高的子项项目,同时在一些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子项上做文章,以增加利润空间。
发生工程变更事项时,应及时出具变更联系单,征得设计单位、监理和业主一致同意后,及时组织实施。变更项目完成后,应就工程量及价款出具联系单,及时请设计、监理、业主签证确认。在申报过程中,应善于“抓大放小”—— 金额小的、利润薄的应善于舍弃,把申报重点放在金额大的、利润高的项目上,使大的变更能够更顺利地得到确认、批复。
8、圆满完成收尾工作,项目管理善始善终从现阶段的情况看,由于许多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员、技术力量相对匮乏的情况,或者基于人工成本的考虑,很多项目到了竣工扫尾阶段,企业就把主要技术力量抽调到其他在建项目,以致扫尾工作拖拖拉拉,使已有的经济利益逐步流失。
因此,要高度重视竣工验收工作,及时办理竣工验收。验收之前,项目部应将所有的工程资料进行检查汇总,并提交给企业预算部门和总工办等工程管理部门,通过分析、比较、查漏补缺,确保工程竣工资料的正确、完整;对初验中甲方提出的意见,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确保及时、顺利交付。
(三)事后检查控制
1、及时办理工程决算,加强应收帐款管理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项目决算,明确债权、债务关系。要指令专人负责与业主沟通,加强决算、催款力度。发现有坏账可能时,应立即报告,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与业主协商,签订还款协议,督促业主明确还款计划和时间。同时,要随时做好诉讼准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在诉讼时效内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避免损失扩大。
2、分析总结,反馈考核项目竣工决算后,项目部应对整个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掘成功经验,剖析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项目管理提供参考经验。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应对该工程结算资料和施工成本、项目绩效情况作详细审查、评价,对盈亏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有关人员奖惩意见。
四、结论
加强施工企业成本动态管理,强化项目成本的内部控制,对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武家国 徐国忠 主编《工程建设法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工程造价管理是施工企业价格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位, 必须落足到企业资金管理、成本控制以及价格调控上, 即为强化工程造价管理。同时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涉及范围较广、人员较多, 持续时间较长等, 这就增加了施工控价的难度, 因此, 在距离造价控制中, 要把握住管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1 控制投标价格, 实现起始效益
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施工企业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起始阶段, 也是施工企业掌握市场价格因素的开始, 因此, 要实现长远性的经济效益, 必须下好第一步棋。在现代市场经济下, 投标不仅仅是企业自身行为, 而且深受外部市场价格动态的影响, 因此, 在其过程的造价控制中, 除了把握住招投标基本内容要求, 还要进行市场价格分析与定位。
1.1 把握基础工作。
在编制中, 要关注到标书的完整性, 其不仅要涉及合同条款、技术标准、招标答疑等项目, 还要对文件修改、澄清内容等进行涉及;在中标之后, 必须与对方签订权威性的合同, 在和同签订过程中, 要仔细分析合同条款, 依法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并依法履行合同内容, 尤其在一些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措施或是合同内容上, 要进行量化和物化分析定位, 如计量条款、价款条款、索赔条款等, 以有效实现风险价格控制, 避免造成双方经济利益损失扩大化。
1.2 严格定位投标价格。
招投标是施工企业和建筑企业合作的第一步, 也是明确两个利益的第一步, 在施工企业投标价格确定中, 要以市场动态价格标准为依据, 对市场规律进行分析, 并将投标价控制在市场价格波动范围之内, 避免因主观性价格定位而造成过高投标、盲目投标。
1.3 组建强有力投标队伍。
无论要实现基础性的工作还是要对投标价位进行分析, 都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作保障, 因此, 必须强化投标班子素质, 促使其掌握招投标专业知识, 并选用经验丰富, 市场知识面广, 具有财务、管理、工程、人事等能力的人员进行具体投标工作, 为实现施工企业起始效益提供最有力的人力保障。
2 落足施工控价, 提升企业效益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是整个施工环节控制的重点, 在造价控制中, 要强化技术、管理、经济、资源、合同等各个方位的优化组合和链接, 以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性。
2.1 加强工程量统计。
工程量的统计是造价管理中的基本内容, 在统计过程中, 统计人员要坚持全面统计和动态统计的观念, 依照施工情况和概预算技术, 对施工量进行计算, 并对完工工程进行全方面的计算, 避免错算、漏算, 为后期工程量核算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并且强化预算人员与统计人员的联系, 及时发现变更因素, 为日后索赔做准备, 并要求技术人员进行变更合作, 以尽量提前施工变更, 以减少变更延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2 进行方位性造价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人员等相关性的支出几乎构成了整个造价控制的全部, 在控价中, 要抓住这几个关键点, 进行资源、价格、成本等全方位的造价控制, 以实现降低成本投入、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空间优化、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材料造价控制上, 要从购置、使用、保管、回收等全环节进行控制;以市场价格机制为基础, 在购进材料时, 对多个厂家材料质量和价格进行价值比分析, 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 并找准时机与具有高诚信、强实力的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签订相关性合同, 实现材料供应充足和材料效益提升。强化材料使用度监督和管理, 通过定量管理方式, 减少材料浪费, 通过现场监督, 提升材料利用率, 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以实现材料之间的优化组合;对材料放置地和施工现场进行空间优化, 以减少运输时间和耗资, 保证材料及时供应;加强保管与回收, 避免材料编制、损坏等, 并对施工后的材料进行回收, 实现资源再利用, 进而减少施工支出。
在设备、技术等造价控制上, 坚持实用性原则, 严格控制设备、技术与施工现场的适应性, 保证设备数量、型号、承载力等符合要求, 促使施工技术人员会用技术, 以此, 提升两者的使用率, 避免产生浪费;加强设备的现场管理和后期维护, 防止设备工作量过大、磨损过重、生锈等现象的发生, 以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 实现设备利用最大化。
在人员控价上, 要将人员因素转变为经济因素, 通过人员数量、岗位、职责等相关性的配置, 使得施工人员各行其责、各尽其能, 避免现场出现多余、闲置人员;以激励性、约束性、绩效考核等多种管理形式, 将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 并且提升其从业能力与技能, 进而将人力资源价值发挥出来,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2.3 坚持质量保效益。
质量是效益的保证, 也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在造价控制上, 要将技术与质量相统一, 将造价控制技术重点放在提高建筑质量、保证施工工期上, 以实现质量效益下的经济效益。
2.4 坚持合同基础, 做好索赔工作。
施工索赔是常见的问题, 也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工程造价管理者, 要在熟悉标书和合同规定的基础上, 抓住索赔机会, 获得自身合法权益, 并针对因工期延迟、变更、赶工等相关性索赔事项进行全面分析, 在保证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 促进施工企业效益的实现。
3 把握竣工结算, 获得效益保障
竣工阶段的结算工作, 是整个造价控制的最终环节, 也是定位工程效益最具权威性和说服力的环节, 在其工作中, 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性资料为结算提供准备, 要深入到结算实际工作, 进行结算合理定位, 要强化各方的联系, 实现阶段自动化等。
3.1 做好结算准备。
竣工资料是实现结算的依据, 在竣工阶段, 必须做好竣工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工作, 并对相关性的资料进行完善, 确保工程量与施工项目指标一致;对现场质量进行再次审核, 落实建筑质量是根本的观念, 实现工程保质保量, 并落实竣工图, 若出现施工图变更则要对竣工图进行技术调整, 保证竣工图与施工图的对应性;确保合同签证, 以确定承包形式和质量惩罚情况, 尤其是隐蔽工程签证, 在保证隐秘项目质量落实的前提下, 做好隐蔽图设计。
3.2 落实结算工作。
在合同审核中, 施工方要认真仔细阅读分析, 对其涉及到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全方位分析, 若是合同价发生变化, 造价人员要在熟悉合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 并针对其中相关性的经济内容进行明确定位, 如施工期限、施工项目等影响索赔的因素, 以有效做好中间索赔、中间阶段的工作;加强工程款管理, 保证工程款项到位, 尽量避免企业垫资。
4 总结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保证, 其通过对投标、施工和结算等环节的造价管理, 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造价管理中, 要依据自身实际, 充分分析市场因素, 坚持将投标价位与市场动态相统一、将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相统一、将成本投入与子夜实力相统一等, 以实现造价控制的过程性和有效性。
摘要:工程造价控制是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在现代市场动态环境下, 工程造价管理, 必须坚持动态化、市场化原则, 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 将管理落实到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等阶段, 以有效促进施工企业持续化的发展。
关键词:施工企业,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新荣, 汤晓红.浅谈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J].港工技术, 2011, (01) .
[2]李飞玲.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J].广东建材, 2010, (07) .
[3]张雪芹, 任宏, 陈赞炯, 胥维桃.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 (03) .
[4]杨浩然.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1) .
关键词:建筑施工;监理;工程质量;提高方法
建筑施工监理工作随着建筑行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也呈现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满足了建筑行业对于监理的需求,同时对于保证建筑质量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目前在建筑行业中对于施工监理的工作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这就说明施工监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实行建筑施工监理不但可以保证建筑的质量,提高建筑工程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这是非常好的手段。在本文中主要讨论在建筑施工中监理工作的现状及遇到的問题,同时提出改进和加强建筑施工监理的措施,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
1、建筑施工监理的现状分析
在建筑施工中实施监理工作,主要是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理,主要包括材料、机械、人员、工艺等很多方面,在实施监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达不到理想的监理效果。在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行业施工监理工作中,主要现状表现为人员管理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详细、质量管理人员的平均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等。
1.1人员管理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
在建筑行业中由于最近这几年的发展比较迅速,各个企业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分开管理,这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了,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中小型的建筑项目中,投入的监理人员数量并不多,只能够保证不出现比较大的质量问题,但是这样的管理方法就会产生很多的管理漏洞,监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不能对监理工作实行责任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发生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一个理想的监理效果,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建筑的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安全问题,造成人员的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
1.2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详细
在建筑施工的监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对于人员的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对于人员的义务和对自身的岗位的理解也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在施工监理过程中,人员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或者是威胁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些都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带来的管理风险。所以对于施工监理单位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与施工单位步调统一,共同完成工程施工监理工作,以提高工程质量。
1.3质量管理人员的平均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
在目前的各种建筑项目中,由于各种有利的因素的制定,企业在建筑工程中获得的利润已经越来越大,同时企业需要的员工也越来越多,这就提高了企业的管理难度。由于多数人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具有的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这对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在的很多施工监理人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施工现场的监理工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际工作还是有影响的,这类的监理人员还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际工作经验累积,这样才能保证在实际的施工监理工作中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2、加强建筑施工监理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和手段
2.1规范施工监理工作环节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监理,包括对于设备、材料等,同时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材料和设备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施工过程中离不开设备操作,设备是比较重要的工具。这就要保证设备和原材料进行比较正规的采购和严格的验收工作,只有符合行业标准的设备和原材料才能应用到施工中。在施工的项目中都具有比较大的建筑面积,并且在每个环节中使用的原材料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建立人员对于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比较严格的审核,原材料的质量不仅影响着建筑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监理企业的信誉和口碑,如果发现了由问题的原材料,一定要进行返厂处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在施工监理人员中,由于水平不平均,导致整个监理行业的素质不平均,所以对施工的管理水平也不是很高,为了保证具有系统的监理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监理管理制度和体系,按照监理原则为主要的工作核心,对工程实行高效监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完整。
2.2对施工过程实行动态监理
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理就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理。由于施工的周期比较长、环节比较多、工序比较复杂,所以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这就需要对每个环节实行严格的监理,对于每个关键环节都需要进行现场指导,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处理,例如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及钢筋的绑扎过程是否符合标准,如果发现处理的工序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返工处理。
在建筑施工现场都会摆放着很多的设备仪器材料,为了避免造成混乱,就要对施工现场的材料及设备摆放实行有序的统一管理。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摆放管理制度,可以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安排现场的摆放工作,并将设备和材料的摆放管理列入到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实行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监理验收工作,这是整个监理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以尊重事实为原则,通过数据对比,检查工程施工是否符合标准,发现不合格的程序,分析原因,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重复犯错。
结语
社会经济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在建筑施工中,提高对建筑施工的监理工作,严格控制建筑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在建筑行业中对于施工监理的工作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这就说明施工监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实行建筑施工监理不但可以保证建筑的质量,提高建筑工程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在监理工作中,如果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及管理意识,将会有效的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水平及发展,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了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监理工作的现状,同时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性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建筑行业对于施工监理的重视度,强调施工监理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建筑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意见,促进整个建筑施工监理行业稳定向上的发展,同时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帮助建筑行业在新领域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现代管理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监理的实践研究[J].建筑知识.2014.2,147--148
[2]王亚岚,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监理过程中质量控制探究[J].建材发展导向.2014.8,105--106
对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摘要: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的“窗口”,生产和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源泉。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当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近些年来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就加强工程项目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共同探讨。关键词: 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的“窗口”,生产和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源泉。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当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近些年来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就加强工程项目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共同探讨。
一、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近几年来,我公司每年承建的大小工程项目都在200个以上。在工程项目规模、含金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原本微利的项目的效益却获得较高,有的本应盈利的反而亏损,看来关键取决于项目管理,取决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层的素质。因此,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来抓。首先,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德而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经营管理者的三大素质条件和一条原则,就是我们选聘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依据。其次,要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项目经理应从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选拔。要制定项目经理任用制度,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险,遏制不良现象。同时要加强项目经理后备人选的培养和作风建设,让他们有机会在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助理或见习项目经理岗位上锻炼,并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业务素质。第三,要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到对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弹性化,对项目部管理层人员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在各项目之间合理组合和有效流动,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合。防止项目经理自由组阁,形成独立“王国”,保证项目部管理层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二、要把项目评估、合同签订,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 实行项目评估、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堵塞项目效益流失的第一道关口。当前不少施工企业对项目评估、测算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评估、测算的权限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有的评估、测算滞后,激励、约束不到位,缺乏动态跟踪考核,造成项目管理失控,项目盈亏到竣工时算总帐。为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在思想上切实把项目评估、测算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堵塞效益流失的第一道关口来认识,自觉地搞好评估和测算。二要加强评估、测算的组织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有科学的评估、测算指标体系。三要依法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上缴风险保证金、委派主办会计。四要认真进行项目运行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帮助项目经理及时纠正经营管理偏差,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三、要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 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项目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项目经理部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项目
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项目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要把加强外带劳务管理,作为向项目管理要效益的重要途径 外部劳务工的使用与管理是施工企业适度规模扩张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在用工高峰期适当补充外部劳务工,做到养在社会、用在企业,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同企业周边地区的社会劳动力市场接上轨,同劳务公司或相关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使之成为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和供应基地。当前部分施工企业对外部劳务工的使用与管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违心地使用有“关系”的劳务队伍,使用一些无资质、低资质、低素质的劳务队伍,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和损失全由企业承担,造成项目亏损。有的项目经理对劳务队伍重包轻管,以包代管,安全质量事故频发,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丢失了市场。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外部劳务工的管理: 1.规范使用制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使用,合理有序,考核业绩,注重实力”的方针,坚持劳务使用“基地化、弹性化”的制度和关键、重点岗位禁用外部劳务的制度。必须同劳务公司或相关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对临时选聘的技术工人和其他人员,也要纳入劳务公司或相关企业,不得单独对个人签订用工协议。2.严格资质审查与分包。做到资质审查“两严”、分包“三必须”。“两严”,即:严格遵循分包评价程序;严查综合实力(设备、技术、资金、业绩等)。“三必须”,即:必须签订和履行规范合法的经济合同;必须保证重难点和高技术含量工程以自有队伍为骨干;必须杜绝整体分包和层层转包。3.加强动态管理。突出“两个原则”,抓好“三个重点”。“两个原则”,即:坚持“谁用工谁负责”和“教育、使用、管理并举”的原则。“三个重点”,即:抓好现场代表、技术监督人员选派工作,实行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旁站”制度,确保分包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监管有效;抓好分包工程物资采供和验工计价等管理工作,堵塞效益流失渠道;抓好外部劳务制度化管理,适时进行政策传统、形势任务、安全质量、遵纪守法和工艺技术教育,以良好的政治、技术、管理素质和精神风貌,维护施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五、要把深化责任成本管理,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多年来,不少施工企业一直未能摆脱效益低、积累少、资金紧张的困扰,症结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存在粗放经营、重干轻管、先干后算、干而不算等问题。因此,应当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一是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要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2.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3.堵住“四个漏洞”,实行“六项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计委派制和项目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六、要把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保证 施工企业要想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推荐阅读: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做好经营管理10-03
试论建筑工程应如何确保施工安全10-3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06-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篇07-06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论文07-18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处罚细则11-23
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12-10
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求职简历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