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关注互动,让幼儿园网络教学更精彩(共4篇)
作者姓名:何青
职务:教师
学校名称: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通讯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4号
电话号码:8330393
4关注“互动”,让幼儿园网络教学活动更精彩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何青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教育逐步普及,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的功能逐渐被大家所认知。而科技以人为本,生存信息化确实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向,它所带动起来的人类日益密切的联系和沟通过程中,互动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互动性反映的是联系双方的交互作用,体现的是主客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可能的角色转换,通过一定的反馈系统,互通信息、传递数据、共同发展。由此,互动式教学正逐渐发展而成为未来的主流,并在网络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抓住该过程中富有具体性、外在形态性和可操作性的有关因素,借鉴并运用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结合我园实际进行了开展互动式网络教学活动的研究。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如何运用当前日趋成熟的网络技术,构建新型的网络交互学习环境,进行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即在良好的网络教学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幼儿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进行主动的对话和合作,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使学习成为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师--机--生立体交叉式的多维的学习活动。
一、设计“互动”的教学内容,为开展网络教学打好基础
我们在设计网络教学内容时,以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本,从各学科领域的教学实际和幼儿个性发展特点出发,设计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满足于一味的观看电脑动画、无目的操作和重复的电脑游戏等,变以往的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向为关注学习的过程。
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各园所使用的教材不统一,课程种类也较多,这为网络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园是陈鹤琴老先生创办的具有80年历史的老园,应用的课程是单元教育课程,因此我园围绕单元教育课程开展网络教学。近年来我们从单元教育课程中发掘设计了《小岛寻宝》、《小动物找家》、《十六格找规律》等一批交互性和拓展性较强的网络教学活动,使传统与现代化充分结合。在具体设计中,我们将课程的内容结构分为两部分:(1)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2)以电脑网络为学习手段的各科教学。这两方面的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我们根据幼儿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电脑的熟悉程度进行有所侧重和针对性的内容设计。如针对电脑操作有一定基础的大班幼儿,我们设计了在活动中练习电脑操作“拖拉”这一技能的目标,即练习按住鼠标左键将所需图标拖动到另一位置的操作,同时我们结合大班社会活动“热爱祖国、了解祖国”中的内容,开展了《祖国拼图》的网络教学活动,让幼儿将零散的各省份图形拖动到中国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拼合成一副完整的中国地图。完成后点击各省图标,可出现该地区相应的风情图片,供幼儿进一步了解祖国各地。在练习游戏中,还有将各种地域图片拖动到相应地区的内容,供幼儿巩固知识和技能。这一活动的内容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目的性和系统性很强,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由浅到深的开展认识活动,学习技能和知识技能
都在活动得到了提高。
二、制作“互动”的教学软件,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保证
1、扩充丰富课件本身的互动性
我园教师自制网络课件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如今,我们除了保持以往电脑动画层次清晰、操作简便的特点之外,更进一步的扩充丰富课件的互动性。
(1)尽量将图形、图像、数据、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交互传递,力求将动态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多感官剌激。
(2)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
(3)突出操作课件的灵活性,让使用者便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学习)方法及需要,轻松灵活的选用该课件中的不同部分。
(4)扩充课件的知识含量,力求给予幼儿更大空间,为其探索学习知识提供便利。而大信息量的来源不是单纯的各种媒体信息的叠加,而是经过我们的筛选,为孩子提供的他们所想了解的各种信息,让幼儿的学习打破常规的限制,了解和获取更广泛的多领域的知识。
如在制作课件《鼹鼠的空调屋》时,我们选用了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以及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充分调动起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以“路标”的形式设计了多个按钮,层次清晰。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进入所需的界面,同时有语音清楚的介绍这个画面中使用和操作的方法,进入下一级界面后也都有相应的返回按钮。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也使操作轻松简便。
2、尝试让幼儿互动性的参与课件制作
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课件的制作过程,将孩子们的声音、照片、绘画作品作为课件的信息来源之一,在老师的制作合成下,与其他的信息源交互传递,合成为完整的网络课件,这是我们在进行互动式网络教学中的有益尝试,在孩子的眼中这更是一种奇妙的魔法过程,使他们充满了惊喜。可以说在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之前,师--机--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就开始了。
如在制作课件《小兔打喷嚏》时,我们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其中小动物的角色进行讲述配音,孩子天真稚嫩的童音成为了课件的声音信息来源。又如在用新的动画软件重新整合课件《信的旅行》时,我们将孩子画的大海作为背景,扫描进计算机保存,将他们的轮船作品作为移动对象,粘贴合成。幼儿在动画中看到了自己的作品,积极性更高了。在《快乐小邻居》、《不说话的朋友》等课件的制作中,也多次运用了孩子们带来的照片、手工制品、绘画标记等,这种方法一方面让课件更富有童趣,进而增色不少,另一方面更发挥了幼儿的参与性,提高了他们自信心,也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操作课件时更有兴趣。
三、制定“互动”的教学策略,是成功开展网络教学的关键
1、利用互动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在互动式网络教学活动中,我们尽力发展其兼有学科教学、游戏娱乐等特征,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保持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求知的愿望,通过游戏的情景性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小岛寻宝》的活动中,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通过藏宝图
去寻宝,告诉同伴宝物的具体位置,送宝物回家等,由于网络教学所特有的情景性,使教学形式游戏化,充满了趣味性,为幼儿的学习营造了轻松的气氛,也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促使幼儿更好的完成学习内容。
2、利用互动的操作,关注幼儿个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关注个别幼儿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互动式网络教学中,幼儿的一人一机的操作使学习不再是集体性的,而是由个体独立去完成,同时,我们面向不同层次的幼儿,引导他们按照自身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统一讲解、统一要求的“一刀切”现象,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给不同层次的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与条件,体现各类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这种个别化的学习也可以使教师更详尽的观察每个幼儿,让幼儿的个性在学习中得以发展。
3、利用互动中的创新,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互动式网络活动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促使思维保持积极主动状态,同时也能使幼儿在独立操作的同时产生大量观念、疑问,并且不受固定模式约束,变思维的单一性为多向性,克服操作定势的阻碍作用,从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幼儿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最终培养幼儿创造性能力。在我们进行了《小动物找家》的网络教学活动之后,幼儿都对其中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感到意犹未尽,有的幼儿向我们建议“这些小动物一直住在一个地方,肯定觉得没意思了,我们给他们搬搬家吧”,根据幼儿的提议我们又设计了“小动物搬家”的游戏,设计了具有更高层次要求的游戏内容,这也是幼儿在网络活动中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的表现。
4、利用互动的成功,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心理学表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和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让幼儿体验到成功,让成功再带来更大的兴趣,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十六格找规律》等一系列的网络活动中,幼儿正确的操作都可以让电脑显示出活泼有趣的画面提示和鼓励赞赏的语音效果,使幼儿能充满信心的去挑战下一个难关。同时在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把自己的操作心得,小技巧介绍给同伴,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幼儿来说,他们得到了训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习热情,对于相对弱一些的幼儿,网络教学为他们提供了单独学习和练习的空间,使他们不用担心在同伴面前会没有面子,不会打击这些幼儿自信心,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奋起直追的勇气,对于他们来说在练习中的失败既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也是一种促进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给予了他们改正的机会,便会产生去超过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心态造就了一种良性的学习环境,大幅度的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率。
四、实施“互动”的教学过程,是成功开展网络教学的途径
教学过程是多维的互动,包括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1、人机互动
计算机是一个双向媒体,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接收幼儿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诱导幼儿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对幼儿而言,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获得鼓励和帮助。因此,计算机应当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输出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作为计算机,它在人机交互式的语文课中不是点缀,也不是单纯的演示工具,它的作用综合体现在:演示工具(课程内容)、交流工具(相关提示)、提供资源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相关图片、电视片段),信息加工工具(网站式的超级链接)、协作工具(讨论室的设置)、辅导工具(习题的精心设计和计算机的反馈功能)。这样,人机交互式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既不脱离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型,又能真正节省时间、增大效益,真正体现人机交互式教学的优势。
在我园的互动式网络教学中,通过课件、学件以超文本的结构形式提供信息,具有联想性和非线性,符合认识规律,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超文本结构的动态性也使幼儿可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点重新组织信息,以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互动式的网络教学课件为幼儿设置了很多与教学知识点有关的问题,也就是一种游戏形式的“障碍”,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主动的探究,借助媒体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与每位幼儿之间形成的“反馈循环交互”,即幼儿给出一个答案,计算机做出判断并给予反馈,如果答案不正确则要求幼儿重新给予一个答案,计算机再给予反馈,这是网络教学所特有的有效的互动形式,也是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小岛藏宝》活动中,幼儿通过课件中设置的情境进行点击或是拖动图标的操作,如点击汉堡包的图标,出现语音提示“我想藏在藏宝图中的第三横排、第五竖行,你能把我藏在那儿吗?”幼儿根据自己的思考判断出图中第三横排、第五竖行的位置,并将汉堡包的图标拖到相应位置,电脑又以声音和图像来响应幼儿回答的正确与错误,如果错误便会提示幼儿再操作一次,这种有声有色、轻松活泼的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以往我们对幼儿答题的判断形式,使幼儿充满了新奇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错误,再进行自我修正;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练习;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游戏内容。幼儿在欢快有趣的情景中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自我学习的能力也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2、师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互动式网络教学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仅限于依赖课件带幼儿做游戏的现象,而是通过巡视、个别指导以及教师机与幼儿机的切换,来反馈幼儿的学习结果,了解预期教育效果的实现情况,采取相应的组织策略。如认识图形的数学活动,要让幼儿达到学习以简单的图形和线条在计算机上组合进行绘画的教学目的。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给予给幼儿的帮助并不是直接的,如幼儿进行有关圆形的构图,教师不必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例如“请你点击圆脸娃娃,看看它会告诉你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学习。在幼儿进行了认识图形的练习后,教师再集中进行巩固与小结:“你们认识了这些图形了吗?让老师来
考考你们。”同时将其屏幕切换为教师机,教师在自己机器上进行操作,让幼儿通过集体游戏进行巩固。因此整个活动有放有收,有幼儿的自主探究,有教师的集中讲解,也有针对性个别指导。不过在此之前,教师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将收集到的素材资料分成教学区、资源区、展示区三个部分,网络的教学资源简明合理,让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相应的区域来查看教学的难点和各项步骤、查阅和欣赏相关作品、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则在活动中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也可与幼儿共同游戏、共同工作。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幼儿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幼儿自主操作时,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与过程,对于练习的过程中幼儿遇到各种问题,也可以放手让幼儿自由的讨论和解决,这能提高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生生互动
同伴是反馈的最佳来源。近十年来,一些非常成功的和有影响的范例表明,计算机网络能够支持学习者小组主动地投入学习和反思。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
通过网络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幼儿可以观察了解同伴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可以与旁边的小朋友共同进行游戏,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操作练习,也可以通过屏幕切换了解同伴游戏中遇到问题的以及他们自我学习的方法,起到示范和共同学习的作用。幼儿通过与同伴间的互动和交流,了解别人的学习情况,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互相学习的方式,这些都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形式小组化的同时,我们还提倡协作学习的模式。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个幼儿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通过网络来解答同一问题。如在学习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恐龙的知识时,我们就提供了多个有关网页,让幼儿自己收集图片、资料,并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总结,从而得出更广泛的知识经验,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学习,交流彼此的观点、共享集体的智慧。
网络教育有着它特有的魅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园网络教学活动的效果,我们幼儿教师需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树立互动观,为幼儿园的网络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理论上有共识:其实, 大家对于师幼互动都已经有了许多共识, 我们大家知道“师幼互动就是要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就是要优化师幼互动的方式, 就是要形成教师与幼儿间的交互影响, 等等。
实践中有困惑:在实践中, 我们常常百思不解的就是一直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份经典的活动方案, 由不同的老师执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活动状态。也就是再经典的教学活动也会“拷贝常走样”。比如:经典教案在实施中走样;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现场的做法走样等。可见, 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除了制定合适的目标, 老师在教学现场的师幼互动水平、处理预设和生成的能力, 可能都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 我逐渐地琢磨出三个小方法, 那就是:以“问”助动;以“境”推动;以“应”生动。
一、以“问”助动——是以设问、追问和巧问帮助师幼互动
也就是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运用问题的前期预设、及时追问和现场巧问等方法, 对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起到帮助的作用。在大班“有趣的线”活动中, (幼儿纷纷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和找到的线带到幼儿园。) 我设计了一个预设提问:“你找到了一根怎样的线?”孩子说:“我找到了一根棉线。”“我找到一根橡皮筋线。”我们可以发现, 此时幼儿的表达只停留在线的不同名称上。教师及时加入一个追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你带来的线?”回答马上丰富起来:“我的是一根黑黑粗粗的电源线”, “我的是一根黄黄扁扁的礼物线”, “我的是一根又细又白的棉线”。一句现场简单的追问, 立刻将孩子的表达从不同线的名字引向了关注各类线的明显外观和特征。
在游戏“比比谁的线最短”中, 孩子们七嘴八舌, 争论不休。我及时地加入一句现场的巧问:“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立刻、准确地知道哪根线、谁的线最短呢?”从孩子短短几句话的回答中, 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孩子们在借助巧问后的思考和梳理, 他们找出了比较线的长短的几个关键要素。如:拉直每根线;线要排队;必须头对头, 也就是起点相同;还要比一比和量一量, 等等。
在教学现场, 教师适时地抛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及时地将孩子零碎的经验进行自我的梳理和归整。
二、以“境”推动——是以情境和教学具推动师幼互动
也就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认知特点, 变换生动有趣的情境、巧妙地改变教学具的运用方法, 吸引幼儿, 从而成为推动师幼互动的动力。同样在“有趣的线”的活动中, 考虑到情景对教学互动的推动, 在教学的开始, 引入的就是我的一个小戏法, 我将一根长长的线当场一剪为二变成二根, 最后又使它成为一根完好无损的长线。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 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更激起了他们对教学后续活动中各种各样线的关注和兴趣。
在中班“水果多又多”的教学活动中, 我考虑到教学具对互动的影响, 在媒体演示“看一看、猜一猜、记一记、找一找相同的水果在哪里?”以后, 又出示了一幢双开双关的水果房, 孩子可以直接操作, 玩一玩猜找水果的游戏。改变教学具单一的屏幕呈现方式, 将孩子的看猜水果、记忆水果变为直接的、真实的操作游戏场景, 以达到推动教学中的生生互动的目的。
三、以“应”生动——是以有效回应生成新的互动
也就是快速判断教学中的活动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 及时应对教学现场产生的问题, 及时回应幼儿, 从而生成起更新的互动和更有效的互动。
同样在“水果多又多”的活动中, 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教师与幼儿一呼一应的游戏模式, 他们提出了“我的游戏我做主”的想法, 于是我运用了生生互动的场景。我用口型告诉了所有孩子要摸的水果名称, 然后让所有的孩子通过描述水果的特征让同伴听和猜。在这样的生生互动中, 孩子们自己主动遵循着规则、及时地互补、有效地推进着游戏。
推动师幼互动的方式可能还有许多, 比如:师生间流淌着的自然的情感;教师的语言、神态、举止给予孩子的暗示, 等等, 但更多的时候, 教学现场还是不断地带给我新的困惑, 包括如何来回应幼儿在教学中常常“节外生枝”的现象等。其实, 只有建立在贴近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基础上的生生互动, 才是最有效的, 也是最积极的。
青花瓷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本月我还听了其他三位老师的美术课《青花瓷》,她们分别引导幼儿将青花画在白纸上,再通过折,剪,黏的方式制成青花花灯,一个个青花花灯整齐的放在桌子上,特别的立体,非常好看。还有的画在镂空的蛋糕纸上,蛋糕纸上的镂空花纹与幼儿画的青花花纹相呼应,显得特别的美丽。还有老师引导幼儿将青花花纹画在瓶子上,但这个瓶子不是普通的玻璃瓶,而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塑造的纸泥,这又是一个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课前教师就与幼儿用纸泥共同塑造了各式各样的瓶子,课上幼儿将青花花纹画在自己塑造的纸泥瓶上,创造出了许多独具一格的青花瓷瓶,在自己的青花瓶上插一朵之花,整齐的放在教师的窗台上,给我们的教室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本月,我还在新多艺术幼儿园倾听了一堂大班的美术活动《我的环保袋》,环保袋又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教师选择在环保袋上作画,又给美术活动增添了少的乐趣。记得教师是让幼儿在环保袋上画各种菊花来美化自己的环保袋,教师先请幼儿整体观察菊花的形态,再局部观察菊花的形态,引导幼儿发现菊花的花瓣是呈放射状展开的,幼儿还可将菊花画在环保袋的各种不同的位置上,教师有效的引导,使幼儿创造出来的作品,富有想象与特有的美,每个幼儿都高兴的拎着自己设计画的环保袋给在场的老师看,相信如果有一天他们拎着自己的环保袋出去买东西,就一定会自豪的跟别人说,这是我自己设计的环保袋!这也从侧面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阜康市第一小学 舒继红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朗朗的书声,让学生读出自我、读出精彩。因而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新课标》及教材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练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应充分把握课标要求,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第一,上课时要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
阅读兴趣。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葬礼”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从而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其中原因的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第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读。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四、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 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五、课后练读
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但课后还应巩固训练。即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课后练读重在把课堂上的朗读方法放在课后再做练习。通过课后练读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有些讲不清的词句、说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可以表现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
【今年的关注互动,让幼儿园网络教学更精彩】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的根本需求06-05
关注学生教学理念10-03
课堂教学: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09-11
今年的西部开发报告06-11
湖北孝感今年的中考作文09-07
今年的冬天作文200字11-30
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06-24
今年开学典礼的心得体会10-03
“关注交通关爱学生”教学设计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