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育心得体会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2篇)

读书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读了一本书《教育的奇迹》,里面讲述了十八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我被其中的一个故事震撼了。

他是霍金,一位伟大的物理天才,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王”。他所撰写的《时间简史》在全球也拥有着无数的读者,霍金本人也跻身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之列,但是命运对他十分残酷,21岁的他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缩症,不久完全瘫痪。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向右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只能向内扭曲着。嘴已经变成s型,要是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看书、写字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医生断言他只能活2年,但是他却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坚强的活了下来,而且是40年,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由此可见,霍金这40年将是何等的艰辛。

从古至今,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长,在艰苦中奋斗,他们都是经过多少的坎坷和磨难,才达到光辉的顶点。霍金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因为他是凭着坚强不屈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才成功的。

霍金这位生活强者、科学巨匠,永远是我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他能用一个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战胜病魔,并且不断求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要向霍金学习,他教会了我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着一颗乐观、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要坚持到底,要勇于克服困难和挫折,这样才会到达胜利的终点!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师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永新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朱老师认为: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学习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对我的启发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对我的又一启示

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读书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每天下午2:00到2:30是庆阳市宁县早胜小学师生“雷打不动”的午读时间。这个时间段教师不带一本教科书,学生不读任何一本课本,他们可以自由的阅读小人书、连环画、古典名著。

“教育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更需要一种激情和坚守……”庆阳五中每月“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们正在畅谈《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一本杂志传递的是一方教育决策者的办学理念,引领着全市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注重杂志的思想内涵……”在庆阳市教育局定期举办的《庆阳教育》编读恳谈会上,老师争先恐后地为杂志发展出谋划策。

……

这便是庆阳市教育系统开展的“无功利读书”活动,8年时间过去了,读书活动并没有像更多人最初担心的那样成为“一阵风”,反而在全市如火如荼地进行。

从“无用书”开始读

2005年之前,老师、学生也读书,不过老师读的都是教科书和教参,学生读的都是状元速成、作文诀窍或者教案解读等, 而经典名著和与考试分数无关的的书,学校不提倡,教师不推荐、不阅读,学生自然不去读。当刚上任的卢局长看到这种现象,便大声疾呼:“教育系统要开展读书活动! ”。读书,读什么书?教师和学生每天不是都在读书吗? “经典是文化之根, 教育就要把根守住, 看似无用的书其实大有用处! ”这是当地教育管理者向全市师生发出的号召。读书先从“无用书”开始,于是教育系统倡导教师读古典名著、人文、哲学等与教科书无关的书籍。组织大量的人力,历经一年多时间,以《论语》、《孟子》、《老子》以及诸子散文、唐宋诗词、元明散曲为主体,对经典古诗文进行了严格的选编, 一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诞生了。庆阳市教育系统“无功利读书”活动正式启动了。

局长带头读

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理解的卢局长自然明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大家读书,首倡者必须起到带头引领的作用。他不止一次说过:“一个领导不读书,就不是称职的领导;一个校长不读书,也不是称职的校长。”于是读书活动先从市教育局开始,教育局有一份名叫《读书文摘》的内部刊物,文章是从书籍和报刊中选摘的,文章后面注明推荐者姓名,局领导或科室干部轮流推荐。经常会看到卢局长推荐的文章,在一期《中国教育报》《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推荐文章中他写道“‘读’什么决定了学生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学生说什么和写什么;学生的思想质量和写作质量,取决于他们阅读的质量,也决定了他们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学校的语文教育要有档次,要高而雅,要培养学生有不同于流俗的君子气。”读书活动先从局机关开始,所有干部同读一本书,定期召开读书沙龙活动。刚开始大家都不适应,慢慢随着主题深入,大家发现这样的读书活动不仅能拉近同事之间距离, 最重要的是思想上受到启迪,更多的原定一个小时沙龙,往往进行了三四个小时,大家还余意未尽。

庆阳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刊登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柳袁照老师的《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卢局长便亲笔向二十几位校长写信推荐,在校长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一直认为作为校长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让人人参与学校管理,这样才能更好推动学校的发展。

市教育局除了创办《读书文摘》外定期有读书交流活动,局长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局长带头读,为局机关创造了良好读书环境,如今很难看到干部上班时间喝茶、聊天,工作闲余时大家都在读书或看报。

校长带领教师读

几年的坚持,读书活动已被更多的校长所接受。走进庆阳市各学校,校长不仅带领教师读,而且读书读出了特色,读出了创新。

宁县早胜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 条件艰苦,但郝校长是个爱书如命的人,他上任伊始就把读书活动作为头等大事推广。在开展读书活动以来大力推行新教育实验,把构建理想课堂,师生共写教育随笔,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改变学校现状的突破口。几年时间学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很多人感到惊奇的是, 一所农村学校竟然成了全市新教育的样板学校;更让家长惊奇的是,孩子最高兴的便是到学校上学,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很多家长背井离乡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外校很多老师不明白, 以前这里老师总想法设法调动进城,如今很多老师更愿意呆在农村。郝校长解释道“读书让老师们有了精神底气,让校园弥漫着浓厚的育人文化,让学校更像学校,教师更像教师,学生更像学生。”

庆阳市一中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 但读书活动并没有因为高考而耽搁。为了搞好读书活动,学校每学期花费一万多元根据教师的需求购买书籍,并且成立了“读书社”,有专门的场地、有专人负责。以前读书活动,学校曾强行规定过,但效果不好。自从成立了读书社,学校定期邀请社会名流,校长带头,教师自愿参加, 一杯咖啡, 一本书成了老师们最好的精神享受。“好几次我们读书沙龙从下午一直延续到晚上九点多,我们的老师还不愿意离去。”窦校长自豪地说。

教师领着学生读

清晨走近庆阳市东方红小学便听到孩子们童声朗诵:“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孩子们个个摇头晃脑,极其投入,原来语文老师带着一年级一班小朋友读《三字经》。学校启动了“六年读100本书”的读书计划, 每天分几个阶段老师带着孩子们读,这里的孩子都沉浸在幸福的阅读之中,很多同学因为读书也爱上了写作。

庆阳市齐家楼初中地处城乡结合部, 条件稍好的学生都进城读书。留在这里更多的是学习差、贪玩、爱打架的学生。学校立足读书改变学校风气,改变学生,不仅图书室、阅览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在学生宿舍、楼道,还将《弟子规》改编成了课间操。读书让这里的孩子打开了眼界,不仅变得懂事了,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变化都感觉吃惊, 竟然有许多城里的家长争着抢着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假如只有一个梨你会让给其他小朋友吗? ”在庆城卅铺小学校园笔者随机问一个小朋友。

“会”回答声音特别响亮。

“为什么不自己吃呢? ”

“老师讲过孔融让梨”。

读书,激活一方教育

随着读书活动的逐步深入, 很多学校把经典诵读与语文、体育、艺术课程及大课间文体活动有机整合,总结推行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诵读经典、书画经典、表演经典、践行经典等活动方式,使经典伴随学生的晨读暮诵,快乐体验,不断渗入心灵。

卅铺初中学生在图书室读书

如今,读书已成为庆阳市各所学校的常态,伴随着师生们每一天的生活。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了读书计划,晨诵、午读、暮省必不可少。每天清晨,师生们手捧古诗文读本,用经典诵读开启一天的生活。午后,课前半小时,是学生们阅读中外名著的时间。傍晚放学前15分钟,全校师生拿出日记本,反思一天的读书学习生活,以写促读。很多老师把读书和音乐、体育表演有机结合,完美上演了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师生共读、共写大戏。

读书,让老师拥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具备了高贵、优雅的气质,老师之间谈论最多的是谁又读了哪几本书;读书,让孩子们不再沉迷于网络,走出了“坐井观天”的小天地。读书,让校长走出了只抓成绩的怪圈子,把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办学的目标。

浅谈读书与教育 篇3

关键词:品德形成;知识教学;价值追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阅读,阅读,再阅读。”书本,作为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拥有其他教育无法企及的优势,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对人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读书习惯,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会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接受各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培养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要教育好人,更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细致的工作。这其中,读书的作用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呢?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来简单的阐述一下: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做好表率。俗话说:“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然而,事实上一些教师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他们往往会以工作繁杂等为借口,很少为自己“充电”,不读书、不思考、不学习,只满足于照搬教参,满足于人云亦云,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人们常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这是因为学生从小就和老师亲近的缘故。他们会把老师当做直接的模仿对象,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实践证明,凡是教师爱读书、肯钻研的,学生一般也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教师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学习的,学生的自觉性也比较差。所以,我们要教育好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给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我们还应广泛地读书,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好读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

据科研机构调查证明,一名教师所教授的领域,知识储备与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值达到10:1以上,他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佳的。我们知道,学生喜欢博学的老师,他们会把答疑解惑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老师。这就要求我们更努力地去阅读书籍,以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争取做到“博而精,广而专”,把更多知识传授给

学生。

再次,除专业书籍之外,我们还应广泛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书籍,以期从中获得理论的指导,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指引方向。这也就是我所要强调的第三点:读好书,用爱心和细心践行教育的温度。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懂教育的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和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用爱心、细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培养学生对书的感觉、对书的兴趣、读书的正确方法。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求得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才不枉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花开寂无声,成长亦美丽。用读书践行教育的温度,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尽的责任。教育能力不是天生的,教育方法也不是固定的,它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調整,去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最佳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岁月更替,学生的成长与我们息息相关。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我们的学生也必会成为最优秀的人!

(作者单位 安徽省界首市高级职业中学)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老师,只有敞开心怀,展露内心真实的自我,孩子才会慢慢释放自己,才会让你更好的观察到他的最为真实的行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启发。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当读到“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这条建议时,我在思考:“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承担起来。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读书教育心得体会 篇7

优美的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而是从经典中读出来并付诸写作实践练出来的。美好的人文情怀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 也不是自己凭空悟出来的, 而是在经典的氤氲书香中熏陶出来的。因此, 只有把“读好书、好读书”认真抓起来, 才是解决人文素质与应试成绩双赢的根本途径。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很多学生的阅读可谓是“灰色阅读”, 存在着明显的“数量少”与“内容狭”的问题。所谓数量少, 就是相当多的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把语文封闭在六本语文教学书之中, 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当做分外之事弃之不顾。然而,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那些在考场上独领风骚的学子, 全都是那些阅读视野十分开阔的读者。因次我一直笃信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包括课内和课外、有字书与无字书在内的综合学习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

有道是“开卷有益”。但真正能让人掩卷沉思、感触颇多的我认为还首推名著。不是我对名著的光环盲目崇拜, 而是在认真比对之后的感悟。

为了给学生推荐更好的作品, 让他们从好书中汲取营养。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近期获茅盾文学奖的部分书籍。虽是粗枝大叶, 也算大概了解近短时间中国小说界的动向、风潮吧。那些街头小报、故事会和这确实无法相提并论, 无论是从文笔、结构、故事内容上具有可取之处。好像下意识对比似的, 接着又翻看重温了一些经典名著。再联系以前看的若干名著作品, 更感觉出经过时间沉淀出的作品的魅力来。

这些作品读了之后, 令人荡气回肠, 在阅读这些作品时, 与这些伟人做无声的交流, 恍然走到了这些伟人的心灵深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的描写都是那么真挚朴实, 让人清楚的感到那是作者倾注全部感情的结晶。所以才会轰动一时并经久不衰, 经过历史的沉淀、时间空间的磨合, 留下这一部部伟大的作品。

在读这些作品时, 我不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不敢说

“读万卷书, 走万里路”, 但却切实感觉这是一种享受。与当下作品比较, 可谓高下之别。而流行书犹如快餐, 当时眼花缭乱, 过后空空如也, 甚至茫然若失, 反而破坏了一些原本美好的东西。

对于伟大的作家的作品, 最好还是亲自去读去品味, 才能了解它的伟大之处。

当然, 流行通俗的的书, 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但它们永远也不应该霸占学生读书的全部领地。一个只懂得迷恋艳情武打、感官刺激, 不懂得追求英雄伟人高尚心灵的民族, 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读经典名著, 只读流行通俗的书的学生, 也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罗曼·罗兰指出, 人“靠心灵而伟大”。追逐英雄伟人的足迹, 就有可能“使英雄的种族再生”———即使我们自身成不了英雄, 但毕竟还可以成为滋养英雄的泥土。

另外, 在读书, 读好书时还要注意好的读书方式。我们读书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 还是重在肢解文本、获取知识?这是读书感悟取舍的一道分水岭。很多老师在指导阅读教学时, 有意无意的对文本做了外科手术, 将形式与内容活生生地剥离开来, 抛弃活生生的人文精神, 留下干巴巴的语言文字。其实, 作为具体文本的语言文字与人文精神, 本是水乳交融的结合在一起的, 语言文字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应当是在读书中同步进行的。

实际上, 带领学生读书养气的过程, 也就是提高教师自身涵养的过程。教学相长, 读学教结合更是最好的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的最佳途径。有些老师一直是固守教科书、埋头练习册, 除了国家统一的教材外, 几乎是“两耳不问窗外事, 一心只看教科书”。读书人不读书, 教书人不读书, 尤其是语文老师不读课外书更是咄咄怪事。“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不读课外书, 不开拓自己的思想领域, 继续教下去不但会误人子弟, 甚至会误己终生。语文的教学之路就是一条充实而美好的读书之路, 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的课堂鲜活起来。理念的勇于求新, 设计的突破旧我, 课堂的随机应变, 讲解的深入浅出, 点评的妙口生花, 教书育人的激情永驻等等, 追奔溯源, 几乎全部来自多年来读书的启迪与激励、涵养与沉淀。语文老师就应该博览群书、杂学旁收, 用广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见识, 提升自己的品味, 提升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如果不读书, 我们教师只吃老本, 又有何颜面面对学生充满期盼的眼神, 给学生补充新鲜血液哪。况且自己也要在读书中不断成长, 这是一条充满诗意的人生之路。

综合来看,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 才能更好的拓展知识, 开阔思路, 增强理解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似看闲书的大量阅读, 却在语文学习中启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一下那些日常阅读量少、内容狭的学生, 他们的理解能力难以提升, 作文水平难以得高分, 甚至存在着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精神疲软、人格卑下等心灵疾患。看他们的作文, 存在着心里有感发不出来, 语无伦次, 用词不当等等问题, 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狭隘的阅读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阻碍了他们的眼界。优美的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而是从经典的中读出来并付诸写作实践出来的。

一切知识都应该是以见多识广为基础,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 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 你就必须多读书, 多好书, 对若干名著经典烂熟于心, 才能循规为圆, 依距城方, 进而方圆自如, 为我们所用。

读好书, 好读书。成人, 写千古文章。利人, 养浩然正气。读书———人文素质与应试教育的双赢。

摘要:读好书, 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 也就是不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 少读那些流行低俗的书。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文学的经典、艺术的经典、哲学的经典。经典, 是英雄、巨人、大师人格的结晶, 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 大浪淘沙后沉寂下来的赤金美玉。阅读经典就是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 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关键词:读书,人文素质,应试教育

参考文献

读书教育心得体会 篇8

据媒体披露,虽然目前每年有超过100多万的学生无法就业,但是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大学生不是过多而是太少。

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等教育规模膨胀(只是扩招速度降低而已)为何得以并行?分析其原因,笔者发现,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其实是以“身份”教育为理念和核心,改变受教育者的“身份”成为教育贯穿始终的目的。提供更多的“身份转变”机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违背了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本质意义,违背了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基本规律。

多年来,教育给受教育者最大的回报,就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改变,而且,这种观念被教育者反复强化。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学生们便明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是考上大学成为大学生(或者名校大学生)。于是,“大学生”这一身份便成为一代代孩子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其实,“身份”的改变之所以可以作为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回报,显然与我们的“身份社会”有关。多年来,我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实也不是针对能力与素质,而是人才身份的需求,以学历为标准来取才就是其典型表现。我国教育快速突进硕士、博士教育,也与身份渴求密切相关。一些用人单位很多时候不是需求真正具有博士、硕士能力与素质的人,而是需要这种“身份”装点门面,提高档次。

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上曾出现过一股“读书无用”的风潮(其历史渊源更早),那时,“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知识分子的待遇普遍较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整个社会开始倡导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在此背景下,伴随着学历被逐渐强化,人才的“身份”被逐渐强化。

在这样的教育和社会背景中,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完善自己的人格,而是通过学习改变 “身份”——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跳出农门,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则是获得学历——通过“身份”的改变获得相应的工作。而领导干部、企业老板们纷纷报名攻读大学硕士、博士却很少真正去上课读书,只为混出一张文凭来,则更突出了教育的“身份”效应。

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三种结果,一是高等教育不顾质量的发展,追求提供给更多受教育者转变身份的机会。之所以高等教育扩招首先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而非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因为不少教育者清楚地看到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身份”的要求量远远高出高职生“身份”的需求量,要加快培养步伐,于是诞生了众多博士点、硕士点;二是受教育者在乎自身身份的转变超过在乎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他们以“身份”去对应社会相应的工作,这使我们整个社会劳动等级观念更为顽固。之所以部属院校的免费师范生会不愿意从事农村教育,是因为他们认为从事这样的工作与他们的身份不符;三是一些自感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身份”的受教育者,则会主动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努力。之所以免费教育也无法挡住学生辍学的脚步,就是因为这些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觉得再多接受几年教育,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还不如早一点打工挣钱。

而在笔者看来,“身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可能让所有受教育者改变身份。这种受教育者付出很大的代价(过高的学费开支)转变“身份”而找不到工作,以及一些受教育者因为身份无法转变而放弃教育的现实,则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教育漫话》读书心得体会 篇9

今天,我继续阅读《教育漫话》。在书的开始部分“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中,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避免娇生惯养洛克十分注重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其中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但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认为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现在许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出世即受到家人的百般宠爱,吃好的`、穿好的不说,家人还处处小心,就怕他们有一丁点的闪失。就拿我儿子来说吧,他从小就是我妈妈的心肝宝贝,天气一冷就怕他冻着,总是给他穿很多的衣服,我妈妈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就应该汗津津的。”结果,稍微见点风,孩子就感冒了,然后吃药,挂水……孩子出生刚四十五天的时候,就因肺炎住进了医院。后来的日子里,孩子三天两头地往医院跑,体质特别的不好,直到今年暑假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孩子的身体才强健一些。不过,即使是现在,我也不敢让儿子少穿衣服,因为小时侯已经养成习惯了,天气一冷,儿子的衣服立即成倍递增。

其实,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是迥然不同。古代德国和现代爱尔兰人,他们刚出生的婴儿都用冷水洗浴,不仅洗脚,还洗全身。现在苏格兰高地的妇女也在冬天用此方法锻炼她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非常的健康。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首先,“为教而学”。教人是永远都需要学习的,要不断的学习。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前几天,在二年级语文练习册上出现这样一道题:要写出四个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所在的国家以及主要成就。这道题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能说出四个科学家的名字,但他们所在的国家不一定能说对,作出的主要成就也很难说全。学生说不出怎么办,只能由老师来指点,那么老师就必须有这方面的知识,正确的而且是全面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四个科学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会比较全面。现在的这个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有时学生的知识量比老师还要多,那就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我,提高修养。也需要我们有相当的智慧和学识分清是非曲直,洒扫应对取舍,否则何以教那飞快进步的‘他人’。

还有一层含义我想“教人”应该是自身先做出榜样。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样子。只有把自己做好了大家才会听你的,信你的,如果你不提高自我只会发号施令,不久就会失去教育的力量。所以要“为教而学”。

其次,“以教人者教己”这句话也适用于学生,蕴含着深刻的学理。我现在所教的这个班级推行“一帮一”的学习方式,一个好学生辅导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好学生为了能辅导好差的学生,自己必须十分努力地学习,才能去教其他同学,这对于好学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动力。同时好学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知识学得更扎实。 “以教人者教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他们在求知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体验成功,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读书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选择一首你所熟悉的唐诗、宋词,仔细揣摩其意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其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或者人物形象丰满的微型小说,不少于800字。

【赛题二】

选定一位你所熟悉的中国历史人物,选取你认为最能表现其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和生活片断创作一个短剧,注意场景的设置、人物的语言等要尽量贴近该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及社会背景,也可以让人物跨越时空赋予其时代精神从而使剧本富有现实意义。不少于800字。

【赛题三】

一些同学常常会在自己所喜爱的书的扉页上,日记本上,或者是铅笔盒中,写下这样一些字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百里者半九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座右铭寄托了同学们完善自我人格的心愿以及对理想、事业的执著追求。座右铭通常会成为一个人一生遵循的航标。请从本期“素材加油站”栏目《“爱我母语,爱我中华”名言佳句》中选择一句话,以“我的座右铭”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

【赛题四】

总有一种力量震撼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仔细阅读本期“素材加油站”栏目中的《“爱我母语,爱我中华”美文佳段——感动中国人物篇》,请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

【赛题五】

作文内容与语言文字现象有关即可。你可以讲述身边发生的语言文字趣事,也可以与大家探讨你的疑惑,分享你的观察、研究心得。歌词、书名、影视剧中的港台腔、bbs新词、手机短信、广告……均可在你笔下散发语言的魅力,闪出智慧的火花。文章要深入浅出,轻松活泼,短小精悍,可读性强。不少于800字。

【赛题六】

针对当前社会上用语用字各种不规范现象,从倡议书、调查报告、广播稿、演讲稿、病历诊断书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文体中选取一种进行写作,摆出社会现象,找出产生该现象的根源,提出改正和杜绝此类现象发生的有效途径和解决办法。不少于800字。

【赛题七】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口头禅由“天哪”变成了“OH,MYGOD”与此同时,孩子口中的妈妈也变成了“MAMI”的呼唤,平添了几分做作扭捏的感觉,汉语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

与此同时,汉语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汉语正在走向世界。2005年7月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民日报》发表《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的社论说:汉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汉代大学者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汉字正是诗的语言,画的文字。它的音分四声、律有平仄的特征,使汉语诗文读起来一唱三叹;它的象形表意、亲和自然的优势,能把书家的胸中山水化为纸上烟云。研究还表明,汉字所具有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适用于现代科技,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电脑语言。汉语正在日益显现出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魅力和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广汉语,是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把汉语学懂弄通,不光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正确、熟练地使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应该像熟悉自己的家园一样熟悉汉字,像热爱自己的生命那样热爱母语,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思想感情的载体,是我们的根之所在。

请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赛题八】

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公布了一年一度的总统学者奖获奖名单,18岁的中国女孩王渊名列其中。按规定,凡领奖者必须是美国籍的学生。王渊坚决不肯改变自己的中国国籍,毅然放弃了这个令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荣誉。父母谈起对王渊的教育时,主要阐述了三点: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女孩子交友要慎重;不要自私,要关心别人。

做人,做怎样的人?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王渊的举动,王渊父母关于“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要自私,要关心别人”的做人观,引发你哪些思索呢?请以“做人”为话题作文。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与“做人”这一话题相关。2.文体自选。3.立意自定。4.不少于800字。

【赛题九】

在一个庄严的厅堂里,司命之神端坐堂上,向品质优秀将被允许复生的灵魂展示了以下15项内容:(1)豪宅;(2)巨富;(3)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4)美貌贤慧的妻子或英俊博学的丈夫;(5)一门精湛的技艺;(6)一个美丽的小岛;(7)一所宏大的图书馆;(8)和你的情人浪迹天涯;(9)一个勤劳忠诚的仆人;(10)三五个知心朋友;(11)一份价值50万美元并每年可获得25%纯利收入的股票;(12)名垂青史;(13)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14)和家人共度周末;(15)直言不讳的勇敢、百折不挠的真诚。当司命之神告诉这些灵魂,谁都可以在这些美好的事物或优良的品质中选择其中的一项永伴自己一生时,厅堂内一片寂静。

假如你也有权利拥有这些美好的事物或优良的品质当中的一项,你看中的是什么?请你以自己看中的美好事物或优良品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

【赛题十】

一个极地探险家,先后征服了南极、北极,他获得了无数枚勋章,但失去了双脚——被极地严寒冻坏了。到了晚年,一位记者问他:“你是为获得勋章感到自豪,还是为失去双腿感到后悔呢?”老探险家闭上双眼,沉默许久,才喃喃地说:“那洁白的极地荒原,多么令人神往!”

请以“生命的追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读书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有些中国人现在除了让自己的儿女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之外,自己是坚决不读书的,也是坚决不买书的。老师常叮嘱学生的一句话是:回去把作业做好;家长常责问孩子的一句话是:作业做好了吗?几乎从来就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

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场所就是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几乎所有宾馆、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全自动麻将机,90%以上的城乡居民家里都有麻将桌,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于打麻将之中。由于受父母的熏陶,有些几岁的孩子都会打麻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真是少之又少。

……

一位主管地方宣传工作的官员说:除了看看司法杂志上的案例,我很多年都没有读过一本书了。我的工作,只要读读地方报纸的头题就行了,只要开会时听听文件就行了。

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说:除了教案和教科书,我6年没有读过其他一本书,读的最多的是电视报,那上边有电视剧播出的时间。你读书多了,并不一定会教书。

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大学生说:人家台湾老板就是计件工资,你装几个线路板给你发几个的钱,初中毕业的比咱装的还快呢?你说咱这四年六万块书钱学费不是白掏了。现在回到寝室倒头就睡,谁还顾上读书呢?

一个地方能人说:你看胡润富豪榜没有,前几名都是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你看省里十大富豪没有,一般都是初中没有毕业的。读书费眼睛,很早就弄个视力下降,还要花钱治。你看那些大老板,几个是戴眼镜的,人家读书少,不费眼睛啊。就凭保护自己眼睛的角度,不要再读书了。

……

大搞“应试教育”,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同理,整天去死教死考死练死评的一线教师也是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读书的。不仅不广读博览,甚至连一本学科教学的专业研究刊物都不订。据统计,全国有14000万中小学教师,有教学研究刊物也不过200种,而很多教学研究刊物每年发行量竟不足万册,有不少每年发行量竟只有几千册。

不管有多少环境因素成为不读书的理由,教师都不能选择放弃读书。有专家说,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吗?再者,解决中国人素质低的问题要靠教育,教育的健康发展要靠教师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整体素质地提升要靠多读书和读好书。过去有人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哪里够,应该是要有一湖水,而且还得是与时俱进的活水。

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将来不至于丢了饭碗,教师也应该多读书。因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辈子是不可缺乏职业道德、历史文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的以及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是必须要具备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当然,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就更需要具备了。同时,这些知识、能力和素养又不能一劳永逸、坐吃山空,还要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可见,就是为了自己不至于被时代甩下,被学生厌烦,保住自己的饭碗,教师也该不断地读书、学习和提高。

看下面真实的材料,每位读者都会品味出一些有益的滋味。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中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中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据人人网资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整理)

上一篇:公证文书的翻译-公证文书的特点下一篇:绿色在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