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商务礼仪论文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涉外商务礼仪论文(精选8篇)

涉外商务礼仪论文 篇1

首先,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每次谈判前都应确定与对方主谈人职位大致相等的主谈人。其他谈判人员在谈判中非经我方主谈人同意,不得随便发言或向对方提意见。有意见可书面提交主谈人。若几个单位参加同一谈判,应事先统一意见。在谈判中的不同意见可会后研讨,必要时可体会,不得当场争论;谈判中要维持主谈人的意见。

再次,谈判前应充分准备所谈的问题,可制定不同方案,避免因仓促上阵造成失误.如果外商是熟人,不必介绍,仅上前握手问候,如果外商是初次晤面且又互不相识,接待人员应主动上前询问并做自我介绍;如果迎接的是大批客人,则需事前准备标牌或小旗,让客人在远处就能看到并主动前来接洽。

迎接外商须注意的具体事项:

1、如果是身份较高的客人,应事前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好休息室、备好饮料。

2、最好在客人到达前就把房间和乘车表告知客人,若做不到,应在客人到达后立即将住房和乘车表告诉客人,或请对方联络人转达。

3、指派专人按规定协助客人办理入境手续及机(车、船)票和行李提取等事宜。

4、客人到达住处后,一般不宜立即安排活动,应请客人稍事休息,起码要留给客人更衣整容时间。

外商住所办公室礼仪

到外商的住所或办公室,均应事先约定或通知,并按时到达。无人迎接应敲门或按门铃,经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入;若无人应声,可再次敲门或按铃(但敲门声音要轻,按铃时间不宜过长)。无人或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若因事急或未有约定又必须前往,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万不得已在休息时间约告对方,见面首先应立即致歉意,再说明打扰的原因。

经主人允许或邀请可进入室内。即使所谈事情需要时间很短,也不要站在门口谈话;若主人未邀请入室,可退至门外,进行室外交谈。室内谈话若时间较短,不必坐下,事毕不宜逗留,若谈话时间较长,可在主人邀请后入座。事先未有约定的,谈话时间不宜过长。

应邀到外商家中拜访、作客,应按主人提议的时间准时抵达,过早过晚均不礼貌。拜访的时间一般在上午十时或下午四时左右。若因故迟到,应致歉意。对主人准备的小吃,不要拒绝,应品尝一下;准备的饮料,尽可能喝掉。无主人的邀请或未经主人的允许,不得随意参观主人的住房和庭院,在主人的带领下参观其住宅,即是最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除书籍、花草以外的室内摆设或个人用品。对主人家的人都应问候(尤其是夫人或丈夫和孩子),主人家的猫狗不应表示害怕或讨厌,更不要去踢它或打它。离开时,应有礼貌地向主人表示感谢。

接待外商的准备工作

接待来洽谈业务或来本地区(单位)工作的外国经济专家,应作好下列准备工作:

1、由本地区(单位)负责外事工作的领导牵头建立一个有专职陪同人员、专业对口业务人员、谈判人员、翻译、保卫和后勤等方面人员组成的接待班子。

2、将洽谈的项目或技术资料、图纸事先译成中文,供有关人员事先消化并全面掌握。

3、外商或外国经济专家来华或回国时,应安排职位相同的人迎送,并协助办理有关手续。抵达后应由负责人出面接见。来、去时,由接待单位负责宴请。

4、在安排好外商或外国经济专家(包括家属)的食、宿、行、工作场所、文娱活动的同时,还应搞好安全保卫、环境卫生等工作。

5、涉外交往中,不要主动赠送礼品。外国经济专家在华期间结婚、过节、生日等,经组织批准可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赠送适当的纪念品。为做好团结工作,我方人员可同外国经济专家正常往来,建立友谊。

6、有关人员应虚心向外国经济专家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学习、消化有关技术、资料。

7、涉外人员应不断学习有关文件、规定,增强政治责任感,提高接待工作水平。

接待外商参观注意事项

1、外商来本地区(单位)参观时,对本地区(单位)介绍应简明扼要、实事求是;内容要真实、材料要丰富、形式要活泼多样,既不夸大成绩,也不掩饰不足。

2、外商参观工厂、学校不应停工、停课,工作和学习都要照常进行。当客人主动与我方人员握手、攀谈时,可热情地做相应表示。

3、外商参观的单位不应自行悬挂标语、国旗和外国领袖像等,应听从接待单位的统一安排。

4、陪同参观人员不宜过多,同时应做好保卫工作。指定陪同人员不应半途离去或不辞而别。

5、介绍情况应面向全体,注意避免冷落另一些客人。对方提出的问题,应区别情况慎做简明答复,不要不懂装懂,不要轻易表态,更不要随意允诺送给客人礼品、产品,资料等,注意内外有别,遵守保密规定。

6、参观时,不仅要照顾好主宾,还应照顾好其他客人,防止队伍首尾不接。

7、我方陪同人员应利用有益于对外宣传的事物,及时向客人介绍。

五、公务礼仪

(一)当面接待扎仪

上级来访,接待要周到。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

下级来访,接待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回复。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二)电话接待礼仪

电话接待的基本要求:

(1)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

(2)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三)引见时的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

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

(四)乘车行路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注意:

(1)让领导和客人先上,自己后上。

(2)要主动打开车门,并以手示意,待领导和客人坐稳后再关门,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开右门,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

(3)在乘车的座位上很讲究,我国一般是右为上,左为下。陪同客人时,要坐在客人的左边。

(五)递物与接物

递物与接物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举止。

礼仪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他人。因此,递物时须用双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例如递交名片:双方经介绍相识后,常要互相交换名片。递交名片时,应用双手恭敬地递上,且名片的正面应对着对方。在接受他人名片时也应恭敬地用双手捧接。接过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或有意识地读一下名片的内容,不可接过名片后看都不看就塞入口袋,或到处乱扔。

(六)会议礼仪 会议的通用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放会议通知时应阐明目的。

(2)拟发好会议通知。会议通知必须写明开会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及参加者等内容。要提前一定的时间发通知,以便使参加者有所准备。

(3)安排好会场。会场的大小,要根据会议内容和参加者的多少而定。如果会场不易寻找,应在会场附近安设路标以作指点。

(4)开会的时间宜紧凑。开“马拉松”式的长会,往往上面在作长篇报告,下面却在交头接耳呵欠不断。所以,“短小精悍”,有效地利用时间,讨论实质性的问题,应视为开会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一条。

(5)迎送礼仪。凡是一些大型或中型会议,对会议参加者要认真做好迎送工作。一般应在会前组成一个会务组,专门处理有关问题。

六、日常交际礼仪

(一)宴请礼仪

宴请是公关交往中常见的交际活动形式之一,恰到好处的宴请,会为双方的友谊增添许多色彩。赴宴要准时,赴宴前应修整仪容以及装束,力求整洁大方。在宴请排位时,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可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太多,如不够,可以再取。如果主人为你夹菜,要说“谢谢”。吃东西时要文雅,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或呕嘴。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讲话。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住口。当主人起身祝酒时,应暂停进餐,注意倾听。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饮酒不要过量,可敬酒,但不要硬劝强灌。

(二)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待学会后再进舞池。

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三)拜访礼仪

1、拜访前的相邀礼仪:不论因公还是因私而访,都要事前与被访者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主要有四点:

(1)自报家门(姓名、单位、职务)。

(2)询问被访者是否在单位(家),是否有时间或何时有时间。

(3)提出访问的内容(有事相访或礼节性拜访)使对方有所准备。

(4)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的时间。最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2、拜访中的举止礼仪:

(1)要守时守约。

(2)讲究敲门的艺术。要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3)主人不让座不能随便坐下。如果主人是年长者或上级,主人不坐,自己不能先坐。主人让座之后,要口称“谢谢”,然后采用规矩的礼仪坐姿坐下。主人递上烟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如果主人没有吸烟的习惯,要克制自己的烟瘾,尽量不吸,以示对主人习惯的尊重。主人献上果品,要等年长者或其他客人动手后,自己再取用。即使在最熟悉的朋友家里,也不要过于随便。

(4)跟主人谈话,语言要客气。

(5)谈话时间不宜过长。起身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打扰”之歉意。出门后,回身主动伸手与主人握别,说:“请留步”。待主人留步后,走几步,再回首挥手致意:“再见”。

七、涉外礼仪

在国际交际中,礼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许多外事活动,往往是通过各种交际礼宾活动进行的。一般来说,各种交际活动,国际上都有一定惯例,但各国往往又根据本国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我们在对外交往中除应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注意礼貌、礼节之外,还应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它们不同的礼节、礼貌的作法,从而使得我们在对外活动中真正做到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1、举止:在外事活动中,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要自然诚恳、和蔼可亲,不能不拘小节。站时,身体不要东歪西靠,不要斜靠在桌面或倚靠;坐时,姿势要端正,不要翘脚、摇腿,也不要显出懒散的样子,女同志不要支开双腿;走时,脚步要轻,如遇急事可加快脚步,但不要慌张奔跑;说话时,手势不要过多,也不要放声大笑或高声喊人。

涉外商务礼仪论文 篇2

一、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

(1) 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中受汉语的语用规则及汉语文化的干扰。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形成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思维方式、说话规则、价值观念、词汇的社会内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误解或谈话中断, 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这就是“语用失误”。中西方往来中文化语境不同, 人们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揭示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 容易形成“民族中心”主义, 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 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民族中心主义往往表现在交流传递信息上, 因此往往造成语用失误, 其根源在于忽略了本民族文化负面迁移。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 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 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 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商务往来的语用失败。

(2) 对员工只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 忽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毋庸置疑, 涉外企业对员工的英语掌握有一定的要求, 非常重视对员工的英语培训。但是, 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英语语言技能, 反复练习英语的词句、翻译、会话等, 却忽视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使员工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的双方若不能引入同一文化背景中,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 使交际失败。人们在使用语言交际的同时, 又在传递着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 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文化创造力的参与, 文化创造力是员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语用策略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良好的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 也并不是说可以较好地运用英语语用策略进行得体的交流。在涉外商务交流中, 由于语用失误而造成相互不理解、不接受, 从而丧失很多商务机会, 甚至造成经济损失。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中, 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要理解语言, 归根到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 无论是理解或表达, 都需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句。而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语用失误。因此, 涉外企业提高自身跨文化商务往来的英语语用策略研究是必要的。

(1) 加大员工英语技能培训时跨文化交际的训练力度。在企业培训中, 除了加强员工的英语学习, 还要加强员工的跨文化训练, 加强员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给员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 如邀请有经验的涉外专家对本企业经常有商务往来的一些国家的历史和风俗做专题讲座或报告, 通过播放录像、DVD等让员工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 并对有关西方文化问题组织讨论;经常让员工了解有关在跨文化商务往来中英语语用出现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让员工结合自己在涉外工作中的经历分析和案例研究, 并以此为鉴;引导员工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使其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 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 鼓励员工广泛地进行阅读, 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 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 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此外, 鼓励员工多和西方人士进行面对面交谈, 或访问网站, 与西方网友交流, 让员工在直接的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 传播中国文化, 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注意英汉语言的语用差异, 恰到好处地使英语语言适合其语境。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 语用失误表现在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容易套用汉语的语言习惯、格式、套话, 含有本民族的思想和价值观, 因此, 容易使对方产生歧义。由于语境不同, 双方又是一种直接地、面对面地跨文化交际, 其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对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否胸有成竹。我们在用英语语言交流时应该避免英语语言不适合其语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注意不要两种语言在用词上一一对应。这是在英语交流中常见的问题, 汉语里喜欢用重叠的词语来加强语气, 比如, “处理和对待”、“贯彻执行”等等, 如果在英语里去找其对应词, 那是不符合英语语言规律的, 显得生硬, 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二是不要把汉语里的“套语”完全“套”成英语。比如, 在开正式商务会议时, 发言人喜欢最后祝福与会代表“家庭幸福、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等客套话, 如果把这种“套语”完全“套”成英语, 未免使英语人士啼笑皆非, 因为在正式会议场合, 英语国家不用这么长的句子来表示客套, 如果用, 只需简单的词和句子一带而过。三是切忌初次见面询问一些对方忌讳的问题。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 不问体重, 不问年龄, 不问宗教信仰, 不问婚姻状况, 不问去哪儿, 不问“吃了吗”。懂得和了解这些一般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常见的技巧,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3) 克服文化自卑、崇洋心理, 以平等的语用策略进行跨文化商务往来。有些西方大企业自恃资金雄厚, 在商务往来语用中自觉地流露出文化优势, 涉外企业在这种情形下要采取应对措施, 保持不卑不亢的英语语用策略。每一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 取长补短, 借鉴和融合。所以, 涉外企业无论在商务谈判还是在商务接洽时都应该采取平等的语用原则, 以不变应万变。遇到对方挑衅, 可以针锋相对, 义正词严。另外, 中国是礼仪之邦, 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为了顾及“面子”, 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 强调客气。例如, 喜欢用一些模糊词, 如“也许、或许” (maybe, perhaps) , “随便” (whatever) 等。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 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 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中用得过多过滥会起反作用。西方人, 特别是美国人, 性格开放豪爽, 说话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涉外企业在对外商务往来中应该积极地以文化适应态度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交往, 一方面, 懂得英语语境和汉语语境差异性。另一方面, 应该积极适时地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文化背景, 避免由于文化理解可能造成的对外商务交往冲突。

(4) 在跨文化商务往来中注意非语言交际, 以实现英语语用最优化。非语言交际是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 包括手势、姿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触、体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Samovar说过:“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 在面对面交际中, 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 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专家研究表明, 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 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对于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 我们的信任程度有多大并不重要,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 一般是和语言结合使用的, 起着加重语气、重复、表明态度和好恶等作用, 但也有不和语言一起使用的, 比如时间观念、体距等等。一般来说, 非语言交际如果能够配合好英语语言交流, 那么对英语语用优化是一个促进作用, 它能够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得体大方、彬彬有礼;反之, 则可能破坏语言交流的作用, 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可见,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往来语用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如何采取恰当的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策略, 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是每个涉外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涉外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福祥.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涉外商务纠纷之诉与非诉 篇3

涉外商务纠纷的解决有两大途径——诉与非诉,二者各有优劣。前者是通过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以司法途径解决争议,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作指引,并有司法执行力作保障,但涉及司法管辖权,在程序上也缺乏灵活性;后者亦称替代争议解决,涵盖和解、调解和仲裁,以其高效率和灵活性、非对抗性、对商事利益的保护和对介入争议解决主体自主性的尊重而在涉外商务争议解决中得到广泛采用。

涉外商务纠纷之诉

涉外商务纠纷涉及外国当事人,或涉及发生在外国的法律事实,或者诉讼标的物在外国,也就是说,至少有两个国家的法院可能会对纠纷具有管辖权。各国确定管辖的依据不同,势必涉及到法院管辖权冲突问题,当事人选择法院,甚至同时向不同法院提起诉讼的情况屡见不鲜。

对于涉外商务纠纷当事人来说,如何确定对相关争议具有管辖权的法院,以及在出现管辖权冲突的情况下,如何维护自身合法诉权并非易事,通常需求助于法律专业人士。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的确定原则是,首先,看是否存在专属管辖,比如在我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而发生的诉讼,由我国人民法院专属管辖;其次,尊重当事人协议,当事人以书面形式选定的与争议有实质性联系的法院具有管辖权;第三,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第四,标的物所在地或财产所在地及法律事实发生地法院管辖。

国外通常采取三大原则来确定管辖:一是“有效控制原则”,即对人诉讼只要传票内有效送达本国境内的被告,本国法院即具有管辖权,对物诉讼只要相关财产或被告住所在本国境内,本国法院即具有管辖权;二是根据当事人国籍来确定管辖权;三是根据被告住所地来确定管辖权。

涉外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不仅涉及司法和诉权,还涉及到国家经济主权,难以协调,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不方便法院原则,即在本国法院和外国法院均对案件有管辖权的情况下,如本国法院认为外国法院更适合解决纠纷,即拒绝行使管辖权或有条件地中止本国管辖权;大陆法系国家则多采用先受诉管辖原则,即最先受理的法院享有管辖权。在出现管辖权冲突的情况下,涉外商事争议当事人需了解相关国家采用的解决冲突的原则,厘清管辖问题,这样才能继续进行程序,切实解决争议。

进入诉讼程序后,当事人需关注不同国家对于诉讼程序中所涉问题的不同法律规定,以及在实体抗辩时涉及到的证据及实体法等问题。诉讼程序往往冗长繁琐,对于不了解相关程序规定的外国当事人来说更是如此。不同法系国家的诉讼程序、证据要求、法律规定等大相径庭,这些都是当事人以诉讼方式解决涉外商务纠纷的极大障碍。取得有效判决的当事人有时需在不同国家申请承认和执行判决,往往是在可执行财产所在地,这时就涉及到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问题。不同国家互相承认和执行判决的前提是这些国家缔结或者共同参加了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判决的国际条约,或者存在互惠关系,即这些国家间存在相互承认和执行对方法院判决的先例。承认和执行国还可以外国判决违背本国法律基本原则,或损害本国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等例外情形拒绝承认和执行该判决。

涉外商务纠纷之非诉

涉外商务纠纷以其涉外性而不同于国内争议解决,以其商事性而更追求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因此,和解、调解、仲裁等非诉争议解决方式以其尊重当事人意愿、程序灵活便捷、保密性等诸多优势而受到当事人的青睐。

和解

和解是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争议,达成的和解协议视为对双方权利义务的重新约定,具有契约效力。如存在不知情、重大误解或欺诈等情形,当事人可以申请撤销和解协议。

理论上讲,和解应该是最理想、最经济的争议解决方式,但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争议,达成互利双赢的和解协议往往很难;在和解协议达成后,因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也会出现当事人反悔,拒绝自觉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况。

当事人可以将和解与其他争议解决方式相结合,比如将和解协议提交法院或仲裁庭,以法院调解书或和解裁决书的方式赋予和解协议可执行力。

调解

在涉外商务中,因双方当事人语言沟通、文化交流上的差异出现纠纷并不罕见,这种情况下,调解的优势显而易见。调解是双方同意将争议交由调解员解决,调解员以其沟通协调促进双方当事人交流,帮助其着眼双方合作和长远经济利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解决争议的同时维系双方商业关系的存续。调解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单独进行,也可与其他争议解决方式一并进行。当事人可以在调解员的介入下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也可以结合其他争议解决方式,由法院或仲裁庭出具调解书,调解书由当事人签收后生效。

随着调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涉外商务纠纷,涉外商务及法律界人士开始更多关注调解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诸如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的将争议提交调解的条款是否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英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已经明确,此类条款具有约束力,当事人需遵照执行。所以,当事人需谨慎对待合同争议解决条款的措辞,比如有当事人约定争议发生后,需先调解或和解,并设定期限,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解决争议,才能采用其他争议解决方式,将纠纷提交仲裁或诉讼解决,由此造成一定的程序拖延。

仲裁

仲裁的基石在当事人合意,当事人需订立仲裁协议,约定将争议交由仲裁庭审理裁决,通常以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的方式进行。仲裁协议需明确、具体,并可涵盖包括仲裁员指定、仲裁语言确定、仲裁程序进行方式等诸多内容,仲裁以其灵活方便、尊重当事人意愿成为解决涉外商务纠纷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我国《仲裁法》规定,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需有明确的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需有仲裁事项,且需明确选定的仲裁机构。相比国际商事仲裁中对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的认可,以及对仲裁协议形式要求日趋灵活,我国的相关规定较为严格,在订立仲裁协议时需注意,避免约定上的不明确导致协议无效,也要避免在涉及多份合同的情况下,部分合同有仲裁协议,而部分合同没有仲裁协议造成诉讼和仲裁交叉的混乱情形。实务中,同样的当事人可能对不同合同安排了不同的仲裁协议,甲合同项下争议由A仲裁机构受理,乙合同项下争议由B仲裁机构受理,实际二合同争议密不可分,造成两个仲裁程序同时进行,费时费力,互相牵制,有违仲裁快捷便利之初衷。

从可执行性来看,仲裁相比其他争议解决方式,有其独特优势。仲裁具有一裁终局的特性,仲裁庭经审理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项,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的仲裁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需遵照执行,一方拒不履行裁决,另一方可向法院申请执行。根据《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156个缔约国承认和执行对其他缔约国作出的仲裁裁决经形式审查后,如不存在缺乏有效仲裁协议、当事人未得适当通知、裁决事项超出仲裁协议范围、仲裁庭组成与当事人协议或相关法律规定不符、裁决未生效或被撤销、裁决的争议为不得仲裁事项、裁决内容违反公共政策等例外情形,即予以承认和执行。这不仅加大了仲裁的公信力,增强了涉外商事纠纷解决的可确定性,也为涉外商事纠纷当事人权益的合法保护提供了保障。此外,仲裁的保密性、非对抗性等优势,及和调解相结合的特殊机制均使其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占据独特地位。

商务谈判涉外礼仪要点 篇4

礼仪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容貌、风度等行为规则和形式。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其次,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在涉外交往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最后,健康、必要的礼仪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广交朋友,避免隔阂和怨恨。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礼,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诚恳、谦恭、和善,就必定受到人们的尊重。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燕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目前,除个别国家在某些场合另有规定(如典扎活动,禁止妇女穿长裤或超短裙)外,穿着趋于简化。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在涉外交往中,着装应注意下列事项:任何服装都应做到清洁、整齐、挺直。上衣应熨平整,下装熨出裤线。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鞍应上油擦亮。穿中出装要扣好领扣、领钩、裤扣。穿长袖衬衣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长裤裤筒也不允许卷起。两扣西跟上衣若系扣子,可系上边一个,若是一扣或多扣西服上衣。均应扣全。男同志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穿短裤参加涉外活动。女同志夏天可光脚穿凉鞋,穿袜子时,袜口不要露在衣、裙之外。参加各种涉外活动,进入室内场所均应摘去帽子和手套,脱掉大衣、风雨衣等送入存衣处。西方妇女的纱手套、纱面罩、帽子、披肩、短外套等,作为服装的一部分允许在室内穿戴。在室内外,一般不要戴黑色眼镜。有限疾须戴有色眼镜时,应向客人或主人说明,并在握手、交谈时将跟镜摘下,离别时再戴上。在家中或旅馆房间内接待临时来访的外国客人时,如来不及更衣,应请客人稍坐,立即换上服装、穿上鞋袜,不得赤脚或只穿内衣、睡衣、短裤、拖鞋接待客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喧致意;关系亲切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时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应只轻轻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仲出手后再握。多人同时擂手,切忌交叉进行,应等别人握手完毕后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在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国家见面时双手合什致意;日本人行鞠躬孔;我国传统的拱手行礼。这些礼节在一些场合也可使用。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举起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也可脱帽致意。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涉外交往中,在与外商谈话时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点人。谈话时的距离要适中,太远太近均不适合,不要拖拖拉拉、拍拍打打。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谈话时若超过三人,应不时与在场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同个别人只谈双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果所谈的问题不便让其他人知道,可另约机会。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别人讲话时,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的看法。对于对方谈到的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应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别人讲话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老看手表等做出不耐烦的样子,或做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都要做到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知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自我介绍时,要主动讲清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应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以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其他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别人。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先将身份低的、年纪轻的分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纪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交换名片也是相互介绍的一种形式。在送给别人名片时,应双手递出,面露微笑,跟睛看着对方,在接受对方名片时、也应双手接回,还应轻声将对方的姓名等读出,然后郑重地收存好。涉外交往在谈话时,内容不能涉及疾并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要提起一些谎诞离奇、耸人听闻、淫秽的话题。不应径直询问对方的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应究根寻底,对方反感约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在谈话中一定不要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不要议论当事国的内政,不要耻笑讽刺对方或他人,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男子一般不参加妇女圈内的议论。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宜询间妇女的年龄和婚姻状况,不要说对方的身材、健康、收入及私生活方面的话题。不要与妇女开玩笑,更不要无休止的攀谈以免引起对方和他人的反感。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对不起”、“打扰了”,“再见”等。见面对一般先问好,如“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顺利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是第一次到中国(或本地)吗?”“来中国多久了?”“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讲“很高兴与你结识,希望今后再见面,”“晚安,请代向朋友(夫人、丈夫等)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社交场合的谈话话题,还可涉及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方面,但一定注意内外有别,保守国家秘密。相关精彩阅读:涉外商务交往中的见面礼仪商务会面需要的礼仪商务接待人员的礼仪来源:中国贸易报

涉外礼仪 篇5

北京开春之际,正值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亮相国际舞台之时。继3月底刚从刚果共和国结束访问后,4月6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将在博鳌论坛上迎来众多与会并来访的外国国家领导人和首脑。

“这对礼宾工作来讲,是件不得了的事。”76岁的鲁培新向本报记者说道。他曾是中国驻斯洛文尼亚首任大使、中国外交部前礼宾司代司长,见证了从周恩来总理以来的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故事。

“外交工作无小事,涉外礼仪更是如此。”鲁培新说。国家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外交形象,一方面是领导人气质的自然流露;而另一方面,外交工作人员的悉心准备和服务也功不可没。这其中,以负责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和外国领导人的来访为主要工作的外交部礼宾司,正是“功臣”当中的焦点。

国际惯例与东方特有魅力

不过,鲁培新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敢以“功臣”自居。正当外界为习主席及其夫人彭丽媛在国际舞台上大方亮相齐声喝彩时,鲁培新表示,这一切功劳都要归于习主席和彭丽媛本人,礼宾司不敢居功。

和所有关注习主席首次出访的民众一样,已经退休的鲁培新是通过电视、报纸了解到这位新任国家主席的出访活动的。“从外交礼仪的角度看,习主席和彭丽媛举止都非常得体、适当,双方配合得也非常默契。”4月2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鲁培新首先兴致勃勃地讲述了他的观感。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乘飞机到达出访国后,习近平与彭丽媛两人挽手走下舷梯,场面温馨。“习近平展现了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国领导人气质。”鲁培新看到,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回答学生提问时亲切自然;与机场里献花表示欢迎的非洲小女孩低头交流,平易近人。

“彭丽媛做的也很好,她的表现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有东方女性的特点。”鲁培新说。按照国际上的礼仪标准,“第一夫人”随同领导人在国外参加外事活动时,夫人通常要和领导人并行或者稍退后;跟外国领导人会见时,要先让领导人跟对方握手,然后才轮到夫人上前握手;检阅仪仗队时,夫人要站到人群中,不能和领导人站在一起;领导人致辞和发表演讲时,夫人也不能站在旁边,而要到台下就座聆听。

“第一夫人”因其女性特质,往往也有自己的外交使命。这包括参加文艺活动,访问幼儿园、慈善机构等地。3月23日,彭丽媛访问位于莫斯科的孤儿学校时,亲切地说:代表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看望大家。这句话也让鲁培新感受到了暖意。

鲁培新也向本报记者介绍了领导人和夫人出访时着装的国际惯例。比如领导人多穿西装,夫人最好穿深色,正式场合要穿西装,晚宴等轻松场合则可以着旗袍或者唐装等。

“总归一句话,夫人的着装要尊重东道主的要求,适应场合需要以及当地习惯。”他说。

“打前站”探路着装信息

事实上,对领导人和夫人以穿戴什么样的服装亮相国际,礼宾司也做了不少幕后努力。

“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正式开展之前,礼宾司一般会派出一个先遣组„打前站‟。”鲁培新介绍道。先遣组的工作内容包括:确定领导人的访问日程、考察访问地点、商议接待仪式、保障访问安全等。其中,对夫人即将出席的场合,先遣组也必须打探清楚:是什么场合?有哪些人参加?需要讲什么话?等等。待先遣组回国后,一般都要亲自去领导人家中进行口头汇报,“具体服装领导人自己准备,但我们一定要通气”。

“打前站”需要考察详细的信息内容。在这方面,外交部礼宾司并不是没有教训。1990年曾有一次到访印尼的活动,有关工作人员在和印尼方面商谈活动项目安排时,对方提出,对方领导人的欢迎宴会非常隆重,男士要穿“Blacktie”。这位工作人员误以为这是指深色西服扎深色领带,便同意了对方的安排。实际上,这是指晚礼服。

鲁培新表示,领导人出访国家的确定,是由外交部研究整体国际环境与国际形势后决定的。“每年年初,外交部会有一个关于领导人出访的初步计划,拟访问哪几个国家。这当中要考虑访问不同国家的频率?两国关系如何?两国间有哪些重大事情需要领导人会晤?从整个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来看需要去哪里出访?此外还要考虑有哪些主席或者总理必须参加的国际会议。”

在以往率队“打前站”时,每谈妥一个国家的访问日程和项目,鲁培新和同事就从当地使馆发回电报,请领导人定夺访问安排。如果有领导人认为不合适的访问内容,那么“前方”便可以立即取消。

“每一位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打前站‟的内容。”鲁培新介绍说,继任鲁培新的礼宾司司长和他说起过,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出访前一天给他家里打电话,详细询问出访后参观的内容。

“时任总理的温家宝也曾专门跟礼宾司司长谈过,礼宾工作不能光懂礼宾,还要懂中国国情。温总理曾说,我们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去工作的。一个项目是否适合参观,有没有必要参观,要懂中国国情。”鲁培新回忆道。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鲁培新还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陪同杨尚昆主席出访时的一个故事。

杨尚昆1988年、81岁时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一次,在结束一项外事活动后,鲁培新送杨尚昆回到宾馆休息。杨尚昆叫住他,问道:你先等一下,刚才那场活动中,我有哪些礼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我在谈话中有没有失礼的情况?如果有,你要坦率地跟我提出来,不要觉得我是主席,你是司长,不好意思说。

这段话令鲁培新深受感动,记忆深刻。

“在涉外交往中,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是涉外礼仪的一项重要原则。”鲁培新说,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这条原则,也得到了被访问国民众的称赞。

外交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来源于周总理。上世纪60年代初,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缅甸。周总理当时穿上了缅甸民族服装,戴上头巾,和当地民众一起互相泼水,庆祝泼水节。这段情景一直是中缅人民友谊的佳话。

其后的中国领导人也都非常重视出访礼仪。鲁培新表示,在出发之前,访问团会召开一个“全团大会”。以往,身为礼宾司代司长的鲁培新都要在会上强调,希望大家准时、守时、不拖拉。鲁培新记得,一次他发言后,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又强调了一番,并嘱咐大家,出访时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其实出访以后,我们在国外是比较踏实的。因为日程和行程安排都是确定好的,我们心里有数。”鲁培新说。而这一点,事实上又涉及另一个出访“注意事项”,即谈定的日程一般不临时更改,以免给主人造成困难。

外交无小事,礼宾无小事

有了领导人的以身作则,鲁培新和同事们的工作紧张却从容。不过,二十多年的礼宾工作里,鲁培新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1990年12月,一位中央领导访问马来西亚,为了表示对我国明代友好使者、航海家郑和的敬意,日程中专门安排了领导人拜谒郑和庙。由于“打前站”的时间紧迫,鲁培新当时未能亲自去看看郑和庙,只好委托使馆派人前去查看。但由于工作繁忙,使馆也没有派人去。于是,全团人员后来被带到一个很大的佛庙,向“郑和”三鞠躬。就在这时,一位当地的华侨老者告诉鲁培新,这里根本不是郑和庙。鲁培新一听,顿时头上一阵冷汗。事后,他和马来西亚方面商量,重新补去了一次真正的郑和庙。

“细节决定成败。”多年后,鲁培新依然感慨,“这件事再次证明,外交无小事啊。”

细节虽然重要,但对礼宾工作而言,细致的同时更要避免繁琐。

“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我们一直在调研国外的礼仪,改革本国的礼宾过程,简化礼仪。”鲁培新说,“我的感觉是,接待外宾的整体效果要达到:隆重、热情友好,讲究实效、不繁琐。”最初,外国元首访华时,国家主席和总理都要去机场迎接,还要组织群众欢迎。如今,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一般由我国外交部负责该地区事务的副部长和驻来访国家的大使去机场迎接。“和国外鸣放礼炮相比,我们现在仪式基本在室内进行,已经不再鸣礼炮了。”他介绍说。

涉外礼仪公约 篇6

2.本公约规定的办公、审计、生活等方面的文明礼仪,是审计干部在日常工作、家庭生活和公共场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办公礼仪

3.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按时完成工作部署。下级尊重上级,服从领导;上级关心下级,注意倾听意见和呼声。

4.坚守工作岗位,注重工作效率,严格考勤制度,不迟到早退,不影响他人工作。

5.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胸开阔,冷静稳重,制怒谦和,团结协作。由于工作失误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带来不便时,要真诚道歉。

6.工作着装整洁、美观、得体、大方,符合国家公务人员职业特点。出席重要公务活动时,男士穿正装,女士穿职业装或套装。

7.工作称谓要符合身份,下级对上级以姓氏加职务相称,上级对下级或同级,可称职务,也可直呼其名。党团会议或活动中均以“同志”相称。

8.进入他人办公室前要轻声敲门示意,经允许后方可进入;出入房间时随手关门。

9.客人来访要起身相迎,主动询问来访目的,及时解决问题或帮助引见他人,不能马上解决时要讲明原因并致歉,临走时要起身相送。

10.相互介绍时先向长者引见年轻者,向女士引见男士,向职位高者引见职位低者;自我介绍时先向对方问好,再依次说出自己的单位、姓名和身份。

11.彼此握手用力要适中,年轻者、男士、职位低者要先等长者、女士、职位高者伸手后再接握,如任何一方已伸手示意,另一方要马上接握。

12.递送名片时应将名片正面朝向对方,双手呈上,接受者应双手接过,浏览后方可收藏。

13.相互交谈时双方要保持一定距离,讲话者目光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个人,运用手势时避免指点对方。聆听者要目光专注,保持呼应,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

14.接拨电话要互致问候,礼貌谦恭。接听者在铃响3遍之内接听,主叫者主动自我介绍并证实对方身份。通话内容言简意赅,不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15.参加会议要严格遵守时间,不得无故缺席,并在指定位置靠前就座;会议进行中保持会场安静,将手机等通讯工具调成振动状态,不做与会议内容无关的事情;会后礼让退场,将废弃物带出。

16.遵守办公楼管理规定,维护办公环境卫生,服从有关人员管理,出入机关大门主动出示证件,骑车人自觉下车。

17.爱护办公设备和公用设施,自觉节水节电节能,节约办公用品。

三、审计礼仪

18.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严谨细致、廉洁自律,大力弘扬审计精神,自觉维护审计干部良好职业形象。

19.现场审计开始前,向被审计单位介绍情况,宣读《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规定》。审计期间自觉遵守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规定。

20.审计中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或向有关人员询问情况时,态度和蔼,语气适中,借阅资料要打借条,询问情况要做笔录。

21.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时,态度诚恳,不卑不亢。对不同意见要正确对待,讲清道理,耐心解释。

22.审计结束时,主动与被审计单位道别,感谢支持,及时归还办公室、有关设备和借阅资料。

四、生活礼仪

23.坚持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十字礼貌用语;语言运用要准确简明,轻重得当,尊重对方。

24.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仪容整洁,经常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清洁口腔,避免当众剔牙、挖鼻孔等不文明行为。

25.培养良好饮食习惯。节约粮食,不剩饭菜,不酗酒。在公共场所就餐时不大声喧哗。

26.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损毁公共设施,不在禁止吸烟的场合吸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排队上车,顺序下车,将座位主动让给需要帮助的乘客。

27.外出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时,要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纠正不文明行为,遵守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

28.外出住宿和就餐时,尊重服务人员,多用礼貌用语,不刁难、歧视服务人员。

29.与人承诺要守信,与人相约要守时;拜访亲友提前预约,尽量避开用餐时间,晚间拜访不宜久留。

30.开玩笑应适度,不开庸俗玩笑,不拿他人生理缺陷开玩笑,不用网络或手机短信传播内容不健康的玩笑。

31.驾车或骑车时遵守交通规则,注意礼让,严禁无照及酒后驾车。

涉外商务礼仪论文 篇7

关键词:涉外商务,单证实践,改革路径

自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刺激下,中国进出口业务规模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及中国海关有关专家统计,未来五年内中国涉外商务人才的缺口或达50 万。而从外经贸人才所涉及的业务角度来讲,外贸单证工作无疑是贯穿于整个外贸操作流程的重点业务,不论是初期的贸易谈判磋商,还是交易合同的细节推敲,又或是合同的实际履行,当中都与单证工作紧密相连。外经贸管理学科现已逐渐建立现代外贸管理与实践、单证操作与流程管理、模块设计与具体实践等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培养方案,其中又以外贸单证稀缺人才的专项管理培育为首要目标。

一、现代涉外商务人才单证实践教学概况

外贸单证实践是现代涉外商务人才实践教学当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先行课程为知识储备,通过对国际贸易每一环节相配套的各种单证的认真学习,基本掌握从交易磋商到合同履行完毕的每一份相关单证的具体制作。由于外贸单证的实践性、操作性十分突出,因此其主要培养任务应围绕如何使得学生快速、扎实地学习到各类外贸单证的制作方法及其业务流转。培养目标的设定除一般性的完成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应涉及到外贸单证的操作技能,做到令外经贸管理人才不但了解各种外贸单证的基础知识、缮制方法,外贸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信用证审核,从事外贸单证工作的基本素质等,还应掌握较为熟练的制单技能,正确、快速缮制各种外贸单证。

基于上述目标,对于现代涉外商务人才在外贸单证方面的培养方式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反向观察该管理项目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其主要围绕外贸单证的基本概况、贸易流程简介、外贸发展趋势、信用证相关知识点、各类外贸单证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而学校的培养目的,是以建立起学生的“软技能”为首要目标,希望学生以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准确的制单技能来适应市场的需求。鉴于此,高校在培养外贸单证专业型人才时,应加强教学内容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增加教学实践项目,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二、现代涉外商务人才单证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比例严重失衡

一直以来,外贸单证实务以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为主轴,向学生灌输大量基本概念点、专业词汇、单据缮制步骤等内容,此外辅以学生相应的课堂及课后练习做补充。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可以做到参照教学内容动手缮制单据,但其准确性较低,速度较慢,并且缺乏灵活变通的做题技巧,只能死记硬背。这就说明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并不理想,除过对基本知识点的生硬记忆,并无能动性的操作技能培养,甚至在一些基本知识层面仍旧留有盲点不能理解。

2.缺乏配套双语教学支撑

外贸单证实务的涉外性极强,几乎所有单证都以英文缮制。外贸单证不仅牵涉到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而且贯穿单个贸易活动的始终,因此,是否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快速地制作出适用的外贸单证。目前的外贸单证实务教学,主要以纯中文授课,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英语基本薄弱,无法适应双语教学,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源于教师自身外贸英语水平有限,英语口语水平较低或者专业英语术语储不够,都成为双语教学的“拦路虎”。

3.教辅材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外贸单证实务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是近些年从国际贸易学科领域中逐渐独立出来的一个分支,虽然它贯穿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始终,但一直以来,有关单证实务操作的内容都是以辅助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等主体课程当中,与这些专业课程相比,其可供选择的教材并不多,并且尚未出现较为权威的课程教材。已有的选用教材当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是外贸单证与其他课程重复覆盖的内容较多,没有突出自身实践性、涉外性等特点,其二是教材当中包含的单据种类并不全面,并且在讲述缮制的具体步骤时方法较为生硬枯燥,其三是课后练习题的样本单据与实际脱离,且习题之间没有相互关联性。

三、现代涉外商务人才单证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1.利用网络软件建立课堂仿真模拟实训

为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更为生动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建立外贸单证实务实验室,购入仿真模拟实训软件,或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校企联合”计划,将有外贸人才缺口的企业引入校园,由其提供常用的外贸单据,或在其授意下由学校印制仿真外贸单证;教师应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之余,熟悉模拟实训软件,并在合适时间向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学生介绍、教授实训软件的具体操作,收集常用的外贸单证类型,在嵌入一定的业务背景之后让学生手工填制外贸单证,并尽量多次练习,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直观、立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于书本内容的印象。

2.采用双语教学

考虑到外贸单证的涉外性极强,双语授课应逐渐取代中文授课。而鉴于其授课教师可能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英语口语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可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譬如,教师英语再深造,抑或以出国访学形式提高其英语水平等。同时要注意到,不能简单地以英语专业教师代替外贸单证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解决渠道,这是因为,外贸单证的专业性较强,它是以进出口贸易的实际业务为主轴,其中涵盖了贸易往来过程中的各类单证、作用、内容连同缮制要点,专业术语的解释需要专业知识的铺垫,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英语教师直接转变为外贸单证实务双语教程教师。

3.选择优质且贴近实际操作的教辅材料

教师在选择教辅材料时,一定要注意教材的适用性,其不仅涵盖了所有单据的内容介绍及缮制步骤,还需体现外贸交易完整流程所要求理解掌握的各个横向学科知识要素,课后练习尽量贴近实际工作,能够使课后练习与课堂授课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掌握的制单知识愈加饱满。另外,为配合双语教学的需要,尽可能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从根本上改革旧有的理论知识观,从合同、信用证开始,依次讲解外贸流程当中的各项单证,令学生接触带更多、更细致、更专业的相关贸易术语。另外,考虑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在教材选择上可从双语教辅材料开始,慢慢过渡到以英文为主的原版教材。

四、结语

古代的涉外理念 篇8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也就是说,“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条)。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显然,这也显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则理念。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按:指金、木、水、火、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襄公二十七年”条)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讲“王道”可以“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言下之意,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亲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王天下”“教天下”“治天下”“威天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礼记·中庸》)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礼记正义》)而“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人之所欲、所恶者,即是人之“利”;而以其道、不以其道,即是人之“义”。所以,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孟子·梁惠王上》)。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明太祖实录》卷一五四)

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第一,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第二,儒家的“亲仁善邻”思想,可以促使我们更加重视与周边邻国的和谐相处;第三,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指导世界各国人们承认并尊重相互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别,进而协调相互间利益,从而达到国际关系的和谐;第四,儒家的坚持王道而反对霸道的主张,以及“以力辅仁”的思想,有助于指导国际问题的沟通、协调与解决;第五,儒家的“义先利后”的思想,有助于持续推进国际经济合作。

上一篇:自传作文初一下一篇:小学生学习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