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3 My friends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4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幻想、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为背诵、仿写做铺垫。
3、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并能理解“花苞、悠荡、篷帐”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幻想、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难点:仿照前三节再编一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谈话导新
(课前播放歌曲《种太阳》,边听边唱)
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美妙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名字?说说自己有什么愿望?
2、PPT:课题
补充板书“我想”,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1、出示词语,请同学来读读这些新朋友,谁愿意?(个别读、随机读、齐读等)
2、请大家推荐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当好小评委,觉得读得好的就夸夸他,有读错的就帮帮他。(生读)。
3、你最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可从读正确,读流利,不添字不漏字等方面评议)
三、再读诗文,感知内容。
1、同学快速浏览诗歌,思考: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呢?,再用“——”画出。
2、生交流评议。
四、快乐品读,感悟诗情。
1、读书指导,选择学习。(点出“金钥匙”课件,讲述)(1)读:一读,你喜欢哪个想法就读哪个小节。(2)说:同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想法。(3)读:想像画面,深情朗读。
2、学生交流学习。
3、汇报整理,体会感情。(根据学生的选择来进行教学)汇报第三节:
(1)不仅如此,作者还想把“眼睛”装在(生接读)(板书),谁喜欢这一节?
(2)想像:是啊,闲暇时,老师也会常常仰望天空,看着白云,多想用手去触摸一下它那柔软的身躯。因为,它是自然界中一位伟大的魔术师,时而变出„„时而变出„„时而变出„„
(生畅言)
(3)指导读:是啊,白云多柔软,太阳多明亮!(点击)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是啊,白云多美,太阳多耀眼,谁来读? 让我们一起来:“看——,瞧——(生接)
(4)我们也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抬头往上看看,低头往下看看,仿佛看到些什么?
(6)小结:此时此刻,我们俯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怪不得作者写道“蓝天是——(生接)” 汇报第一节:
(1)生:我喜欢第一节,因为„„
(2)你能通过朗读带我们走进这片美丽的桃树林吗?(生读)(3)真美啊,我想把手儿接在——(生接:带着一串花苞„„)(4)质疑:“悠荡”什么意思?动作表演。(慢慢在空中摆动的样子,自由自在,轻松)
(5)请你们闭上眼睛,举起双手,想像着把它接在桃树枝上。(音乐、过渡语同步)。孩子们,睁开眼睛吧,说说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你能一个词来概括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吗?(出示图画)
(6)小桃树,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能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吗?(个别读、齐读)
(7)指导破折号的作用。(出示三个句式)
a.在前四个小节的最后一句中都出现了一根横线,那是破折号,要怎么读出来呢,b.请一生范读,评议。
c.师生共同带上左右轻摇的动作,边做动作过读句子。
(7)、板书总结:(出示一组图)难怪作者想把“手儿”接在“桃树枝上”。作者还有哪些奇妙的想法?(引出下一节)
汇报第二节:
(1)生答:我喜欢第二节。你能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来读读吗?读得怎样?(生评)
(2)师:还有谁喜欢第二节的一起站起来,用最美的声音读给大家听。(点击句子)是啊,小树要想长大,就要把根伸进——(生接)湿软的土地,汲取那——(生读)甜美的营养。齐读这一句话。
(3)生质疑:“汲取”怎么理解?有哪些“营养”),师生释疑。(4)(课件出示大树)孩子们,想让树长得再大一些吗?小组读,齐读。(5)理解小树的愿望:小树就这样长啊长,它想长成——(点击词语)绿色的篷帐。
指导朗读。
(6)绿色的篷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7)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份快乐读出来吧。(齐读)(8)那我们也想长大,我们需要的是什么?畅言
(9)此时,老师也想把“脚丫”连在„„(引读,板书)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四、配乐朗读,体味情感
1、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把1——3节读读,好好地享受这段奇妙的旅程。2|师配乐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生接读)
五、拓展延伸,表达愿望。
1、(观察板书)——大家看看每一节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想象,想把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它在哪儿,干什么?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把心中最真切的想法表达出来吧!
2、出示(课件)句式,仿写练习。
3、全班交流,评议。
五、实践作业
1、你有什么愿望?请你把自己编的一节小诗写进日记本里。
2、你喜欢诗歌的哪一节,请你背一背或画一画。
(附)板书设计:
手儿(接)桃树枝
我想
脚丫(连)柳树根
眼睛(装)风筝
教学反思:
《我想》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全诗以:“我想”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亲切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好,道出孩子们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个纯真的精神世界与想象世界„„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童趣。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于是“我”的愿望在春天萌发了:身体的一部分与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后自己融进春天的大地„„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有两点做得比较好。
一是诵读。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是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细读、品读、这种梯度读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来内化文章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情感得以深化升华,潜移默化得体搞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点是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创设情境(充分利用课件中的风景画和音像),辅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描述,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在听赏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尔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理解诗歌。
《纸盒城堡》是湘版《美术》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十课。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建筑文化。它汇集了罗马式筒形圆顶和哥特式尖顶的建筑风格,总带有一抹神秘而华丽的色彩。它们或是矗立在高崖之上,或是屹立于平原之中,或是与江湖相伴,或是一圈如带的护城河环绕其周,总之风光旖旎,让人神往。一般人关于城堡的概念,都是在童话中形成的。
儿童的“城堡”世界正是如此,打开学生想象之门,走进创造活动的“城堡”世界,有的是神秘的“城堡”,有的是快乐的“城堡”,有的是科幻的“城堡”,本课学习就是给予他们建造“城堡”的舞台,尽显他们一个个充满幻想的小天地。
这一课所选用的主要制作材料是废旧纸盒。生活中商品包装盒的形状,色彩,材料多种多样,学生运用纸盒组拼创造,自己动手,发挥想象,实现自己接近生活,创造生活,敢于创新的美好愿望。巧用,巧堆,巧饰,巧玩纸盒,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健康情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及设计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本课学习以纸盒组拼活动为想象创造载体,组拼想象空间广阔的童话中的“城堡”,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童趣。
本课是学生个体制作和集体组拼的活动课。学习活动选用材料简便,方法灵活,过程具有情境性,并且便于活动的展开和扩展,个体创造的成功感與集体合作的成就感均能得到直接的体验和感受,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创造愿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就向长跑一样,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各人的实力就逐渐显露出来,逐渐开始拉开距离。三年级是一个关键年段,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有些学生很可能就在这个年段成为了学困生。
1.每个家庭智力背景有差异。这里说的智力背景并不单指与生俱来的遗传智力,更多的是后天可以改变的一些东西。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很多的习惯都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长并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时才教育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教材。这也正是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因。
2.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差异。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相当好,上课时专心,作业专注,所以作业速度很快。可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默默无闻,你讲什么充耳不闻,做作业的时候却磨蹭、拖拉。正是因为孩子学习习惯上的差异,而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一种差异。我们允许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太大时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上有问题。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课是湘版美术三年级第10课纸盒“城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利用废旧纸盒进行立体造型,感受集体合作创造生活,创造美的乐趣;2.用纸盒组拼城堡和建筑物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制作能力,促进实用设计意识的形式;3.培养立体空间想象能力,体现团结协作的好作风。教学重点是:利用废旧纸盒组拼城堡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组拼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建筑物。
由于本课是由儿童熟悉的纸盒来制作纸盒“城堡”(自制玩具),难度一般,有新鲜感,因此,学生大都能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就可以得到生动活泼,与众不同的“城堡”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制作中学生对于“城堡”外形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在小组合作制作的过程中,个别小组在分工过程中不合理或是各自制作,没有体现合作精神。这点值得我深思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更加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云南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勐勐小学)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在三尺讲台“立住脚”、“站稳脚”、“站好脚”的前提,尤其是英语教师。
二、教师要透彻理解教材,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
一项优秀的教学设计必须具有方向性、科学性的品质外,还必须具有实践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品质。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三、教师要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
堂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熟悉思维运动的规律,还要善于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作充分的准备。
四、教师要讲究提问、启发的艺术
教学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Bellack(1996)曾指出,“在所进行研究的课堂上,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经常还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反应。”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当然,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适度(一是深度,即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二是广度,即不能超出学生生活实践的范围),讲究提问和启发的艺术。
五、教师要力求情感真实、节奏优美
现在公开课往往有点与其说成是讲给学生听的,倒不如说是演给听课老师看的现象,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目前一些公开课上教学的不真实性,而在课堂上教师的情感虚饰则增加了公开课“作秀”的成分。在公开课上大家经常看到教师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寻找发言者,哪怕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话,也是“感恩”不尽,并赶快接过学生的话头引导到自己所预设的轨道上来。其实,在公开课上,有张有弛,配合默契的课堂教学总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六、教师要营造“亮点”,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课堂教学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的亮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课堂亮点的出现使学生受到良性的强烈的刺激,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得到升华。“亮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最精彩的往往是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至少要设计一个高潮,最好高潮迭起。
七、教师要充满激情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公开课上教师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必能感染学生,调动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振,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英语教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真诚地对待学生,教师真诚的关注容易感染学生。英语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让学生喜欢英语学习,让学生有终身学习英语的意识”的境界有很多途径,而充满激情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八、教师要富有机智
台前县吴坝乡张庄小学 赵庆甲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三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课文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人间温暖、爱的奉献。而《掌声》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讲述了同学们真挚友爱的掌声改变了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的命运的故事。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要了解《掌声》的大概内容:残疾女孩英子内心非常的自卑,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让她不得不面对全体同学的目光。然而同学们给英子的不是冷嘲热讽的歧视,而是鼓励、赞扬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使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大部分,而第一课时重点可放在掌声前,通过对语言和动作的品读来体会英子的性格特征。
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班内大多数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课前主动预习,上课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成绩较好。但有个别学生非常贪玩,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还有个别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薄弱,成绩较差。因此,整个班级成绩两极分化很严重。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课堂作业由于我们分层次布置,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的、较高质量的完成。但有极个别学生,作业不认真,书写潦草,不按时上交。家庭作业问题较多。虽然我们布置的作业不是太多,但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多数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又不听爷爷、奶奶的话;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负担。
学生阅读方面的情况。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老师不要求,平时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不能很好的独立阅读课文,遇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不思考,不讨论,考试时,这方面的
22222 内容,失分最多。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写作方面的情况。本班学生是我从一年级开始教语文的,对每位学生我都很了解。虽然,我从二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写日记一直到了现在,但是,还有极个别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着不会写的问题,看到习作命题,就无处下手,无话可说,无言可写,看上去很为难的样子。多数学生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布置一篇习作,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习作篇幅较短小,内容不够具体。这一问题也一直空扰着我,我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指导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谢谢你们,多好的掌声,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上课!
2、齐读课题,读得精神点儿。
33333
3、检查新词。
情况 情绪 普通 鼓励 忧郁 犹豫 慢吞吞(初次评价读准了字音)
残疾 姿势 讲述 镇定 掌声(平翘舌音读得好)
小儿麻痹症 落下了 调来(指导读好多音字,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4、同学们词语读得很好,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一些词语,谁能用上它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英子的什么事?出示相关词语:(小儿麻痹症 落下了 残疾 忧郁 掌声 鼓励)师总结:英子得了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所以变得很忧郁。在一次故事会上,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鼓励。从此,她改变了生活态度,成了一个活泼自信的女孩。(生齐读)
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忧郁自卑的英子。仔细默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哪个词语让你对英子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并把最能触动你心弦的句子勾画出来。
2、自读自悟,圈圈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4444(预设如下:)
句一:“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1)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生:英子是个忧郁、自卑、孤独的女孩。(抓重点词语“默默地、总是”)(2)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句子。(指导朗读)
句二:“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理解“落下”)这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什么?(残疾)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疾吗?(如果学生能答到心理的阴影,老师要相机肯定,小结。)
(2)那就带着你对英子的同情齐读这句话吧。
句三:“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1)此时此刻,英子在想什么?
(2)请女生用朗读表现出英子此时的心理。
4、深情引读:
55555 师引(1):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所以她不愿意——(全班)“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引(2):因为可怕的病魔带走了她的健康,带走了她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英子总是——(全班)“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引(3):因为残酷的病魔给她留下了胆怯、自卑与孤独,所以当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她时——(全班)“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5、过渡:孩子,面对孤独的英子,面对自卑的英子,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灿烂的笑脸,阳光般的微笑,勇敢地站起来,和同学们快乐地嬉戏。)
6、出示第4自然段。自读
(1)师:你看见的是怎样的英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活泼、自信)不再忧郁,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她的变化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三、潜心品读,领悟掌声内涵
66666 过渡:是什么让英子前后判若两人呢?(掌声)
1、请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2、指名汇报。(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英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第一次掌声? 指名回答。(刚走上讲台时)
师:再次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鼓掌前,英子有什么样的表现?(1)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师:什么叫犹豫?(有点慌张、想了一会儿、拿不定主意。)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她的犹豫?(相机理解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生:自由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汇报。
(2)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英子此时的心情怎样?(相机理解“终于 一摇一晃”)
77777 师:多么不容易呀!多么需要人鼓励呀!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如果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生:汇报。(相机板书)师: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好多的话想对英子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引读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师:这掌声是多么及时啊!当掌声响起的时候,英子感动了,英子流泪了。如果你就是英子,听了同学们的掌声,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指名说)
师:所以(引读):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她的普通话很好,声音也很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这一次,同学们又想通过这热烈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指名说。师:是呀,大家都看到了,作为残疾人的英子,只是行走不方便,其他方面并不比别人差,甚至更出色。让我们再次把赞美的掌声送给英子吧!师:在掌声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英子感动地哭了;英子笑了;英子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88888 师:是的,那真诚的掌声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英子内心的世界,同学们金子般的爱心就像春雨,让英子内心的自卑得到了溶解。孩子们,把你的感受表现在脸上,溶进声音里。一齐读读第三自然段。生:读文。
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使英子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心中。
生:齐读英子的来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四、总结升华,体会作者感情
师:掌声是平凡的,掌声又是神奇的,它改变了英子,创造了奇迹。更传递出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爱)是的,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
爱是什么? 爱是一股清泉,丁冬,丁冬,弹着琴流进果园,流进果农的心田;
99999 爱是一阵掌声,热烈而持久,让得过小儿麻痹症的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爱是什么?爱就是心里呀,要装着别人。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说得多好呀,让我们把这爱传递下去,记录下来。拿起笔来,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抄下来;也可以抄抄大屏幕上的这首小诗。板书设计:
掌声(爱)
忧郁自卑--------------------------活泼自信
支持、鼓励、肯定、赞美
教学反思: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传递的是一个爱的主题,《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是我设计本课时的一个设想。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英子的感情变化,以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索,并以两次掌声为重点,体会掌声的内涵。整堂课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
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他故乡的事情吗?
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
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继蜗牛、蚯蚓后,这是本单元观察的第三种小动物。对学生来说蚂蚁恐怕是观察最多的动物之一了,学生对蚂蚁都有一些观感,但是不一定具体和全面。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需要学生观察、记录,而且要分析、猜测,甚至还要用到绘画,是对学生综合性技能的锻炼。走进大自然是本课的宗旨。
【学情分析】
1.上一单元《植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过一些常见的植物,学会了一些简单观察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又经过《动物》单元的前面4课,寻访了校园里的小动物,观察了蜗牛、蚯蚓,巩固了观察方法。
2.本课的主要任务还是观察,并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绘所观察到的情景。因为三年级阶段的学生,语文学科中刚刚要求写简单的文章,所以可以和语文学科相结合,以一篇小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3.学生对走进大自然有一种自觉的冲动,观察自然界中生活的动物是他们的本性。但往往是学生兴奋地观察了半天,好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其实什么都没观察仔细。所以明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计划是观察的首要任务。
4.蚂蚁的观察,并不像蜗牛和蚯蚓那么简单,蚂蚁的爬行速度比较快,个体又小,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是学生遇到的新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做好记录的习惯;如实地記录数据和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多思考,这是得到正确结论的前提和基础。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2.会画蚂蚁的身体,并正确把握蚂蚁各部分的位置。
【课前准备】
布置各观察小组要带上可能用到的物品:放大镜、小尺子、记录本、小食物(面包、馒头、糖块等)。可能部分学生会忘记带,所以要求小组长负起责任来,提醒组员带上观察用品。培养团队意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高效完成任务,便于学生交流观察经验。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1分钟)
教师设疑:蚂蚁是我们最常见的小动物了,你们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学生回答:地上、树上、草地里、花坛、家里、墙角。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已有的对蚂蚁的了解,使得学生回顾与蚂蚁相关的记忆,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课的主题上来。
【深入】(1分钟)
教师设疑:什么地方的蚂蚁最多?
学生回答:树上、窝旁边。
设计意图:这为后半节课走出教室,选择到户外实际观察蚂蚁的地点提供了参考。
【激起记忆】(2分钟)
师:你看到的蚂蚁都在干什么呀?
生1:四处乱跑找食物。
生2:搬食物。
生3:从窝里向外搬土颗粒,放在洞周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他们的回答中,蚂蚁的记忆在脑海中会越来越清晰。
【探究方法】(3分钟)
师:我相信每位同学都用各种方法接触和探究过蚂蚁,也通过看书、看电视了解过蚂蚁,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蚂蚁的知识?
生1:我用小木棍阻挡小蚂蚁的路,它能够想办法通过,有的从上面翻过去,有的从旁边绕过去,有的原路返回。
师:说明蚂蚁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这跟我们人一样,遇到问题处理的方法不一样。
生2:书上说蚂蚁通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气味,它可以沿着这些气味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我用树枝在它路过的地方划了一下,小蚂蚁真的就不知道怎么走了,四处乱找。
师:所以我们在观察蚂蚁的时候,千万别扰乱它们的生活,给它们增加麻烦。
生3:有的人一看见蚂蚁就乱踩。
师:这种行为肯定是错误的,我们可不能这样做。
【引导指向重点】(1分钟)
师:蚂蚁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是怎样的形状?
生1:有头、身子和大尾巴。
生2:头上有触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再统一命名,不要提前规定,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提出外出观察】(1分钟)
师:我们不要只在这里说,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双眼亲自观察,获得属于自己的心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感官的观察过程,了解用眼睛的观察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是了解事物属性的需要,将贯穿科学课的整个学习过程。
【明确外出观察的目标】(1分钟)
师:我们这次出去观察蚂蚁,要完成几个任务:
(1)画出蚂蚁的形状。
(2)观察蚂蚁搬东西时的行为。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去完成一件任务很感兴趣。而且完成某一项任务这种要求很具体,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活动内容、对象的运动过程,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载体。
【分组】(2分钟)
师:按学习小组分组,组长负责组织好组员,安排任务。
学生的小组早已形成,小组建设已初具规范。
设计意图: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之一,科学课讲究合作,就更应该把它用好。
【检查观察用品】(1分钟)
師:组长检查本组的放大镜、记录本、笔、小食物等用品是不是准备好了,小组内评价一下,各个组员是否完成了组长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评价小组的建设成果,如果组长组织有方,就不会出现缺东少西的情况。
【安全注意事项】(2分钟)
师:观察时要注意:(1)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2)观察时要看清周围的环境,不要出现划伤手、碰到头的情况。(3)远离施工现场和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在指定的完全范围内操作。
设计意图: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对生活周围及大自然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教师应充分珍视并加以巧妙利用的。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科学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分散精力,同时易冲动、好动、好玩耍的个性心理特征常导致学生会做出一些带有危险性的事情。所以作为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每节课都应针对所学内容或多或少地交代或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注意哪些事项、哪些问题。
【外出观察及任务】(20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定区域内观察。
观察任务:(1)蚂蚁活动的区域;(2)蚂蚁的种类、大小、颜色;(3)试着画出观察到的某一种蚂蚁的结构。
【课堂小结】(3分钟)
指导画蚂蚁时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向教师展示各组的实验报告,教师找出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画蚂蚁时最容易出错的是蚂蚁的身体比例、腿的生长点,其他的比较好把握。
【布置作业】(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1)完成“观察报告”;(2)根据“观察报告”写一篇观察日记。(3)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了解蚂蚁的各种信息,下节课交流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扩展对蚂蚁的了解。
分析:学生分组完成,其中不可避免会有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完成,可以通过组长和组员的帮助、督促,推动他进步。
设计意图:
(1)“观察报告”中蚂蚁的身体结构的绘画,要按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来画,不一定与课本中的相同,以求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2)三年级阶段,正好是语文学科作文小练笔阶段,观察蚂蚁这个素材不错,值得一写,可与语文老师合作,相互促进,达成学科间的整合。
(3)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上网查找信息的技巧。
【课后反思】
1.这是一堂实验课,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蚂蚁,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所观察蚂蚁的情况,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2.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获取的知识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自己动手、思考所得的。
3.在画蚂蚁的过程中,蚂蚁六条腿的位置是最容易画错的地方,这时正确的要及时表扬,错误的也要及时提醒注意。
4.三年级阶段,正好是语文学科作文小练笔阶段,观察蚂蚁这个素材不错,值得一写,可与语文老师合作,相互促进,达成学科间的整合。
5.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上网查找信息的技巧。
6.外出户外观察,安全是第一位的。
西连中心小学
邹建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读题说得数.
3.2+1.68
0.8×0.514-7.40.3÷1.5
4.8×0.02
7.8+0.9
1.53-0.7
0.35÷15
0.4×0.8
0.8-0.37
2、口述
表示的意义.
3、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除法算式,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 28÷4=
2÷100=
6÷4=
0.7÷2=
9÷10= 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1÷6等与多少呢? 生:0.1666„
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我们还得验证,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师: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把当作一张饼,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张,该怎样列式?
生:1÷3=
结果是多少张?
2、师: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张饼呢?怎样列式?
生:3÷4 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张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剪一剪,拼一拼,看看结果是多少?(小组合作交流)
生1: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
块,然后把12个
平均分成4份,再把3个
拼在一起,每份是
块。
生2:把3个圆放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后,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1份中的3个
拼在一起,得到每个分
块。
师:看图根据乙生分饼的过程说出
表示的意义。
①生2把3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是3块饼的,即。
②生1把1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是。
师:都是,意义有何不同?(结合算式说出的两种意义)
明确:
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还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
反馈练习: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教师提问: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呢?
(1)学生归纳: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做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也就是说分数既表示分数的意义,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教师明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要求?
(3)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说说刚才的研究哪些是发现的,哪些又是发明的?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其中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母相当于().
2.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式的商.
4÷5 11÷13 27÷35
9÷9 13÷16 33÷29
3.列式计算.
(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2段,每段长多少米?
(2)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3)小明用15分钟走了1千米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王 玉 红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 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 把握得不够好。
一、课前准备
1.认识土壤:你知道什么是土壤?
2.采集土壤:你准备上哪儿采集土壤?
3.研究问题:在采集过程中,你准备研究什么问题?怎么研究?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每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三、课堂教学
1.交流:说一说你在哪儿采集的土壤;你都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研究的;研究过程中你使用了哪些方法。
2.探究:
(1)为什么土壤的种类存在差异?它与植物有关吗?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土壤里含有什么成分呢?土壤是不是混合物?你怎么知道土壤是不是混合物?
(2)各小组设计一份研究计划。
3.实践:
(1)先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2)加水后再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3)用实验证明土壤里有空气和水分。
4.汇报:根据你的研究计划,把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到的、发现的、想到的、还存在的疑惑,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说一说。
5.小结: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亲身实践,知道土壤是泥、沙、死亡了的生物残体、水、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6.思维拓展:除了课堂上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所知道的土壤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你还能进一步发现有关土壤的秘密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探究。
【反思】
《研究土壤》一课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是学生在学习混合身边的物质、分离混合物后,所要研究的“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围绕这个问题,运用前三课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感到:
1.课前自学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科学课程以实验为主,以往都是老师给学生准备材料,这样上课省时,实验结果划一。然而在“成功”教学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真正的世界是这样的吗?我们为什么不把真实的世界交给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另外,学生在自己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是在探究、在学习。教师越俎代庖,就剥夺了学生在准备阶段学习的机会。所以,课前我进行了采集土壤的指导。首先了解学生对“土壤”这一概念的理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是土壤?”“操场边上的土。”“大道边上的土。”“花盆里的土。”“树下的土。”显然,对“土壤”这一概念不理解,势必影响采集土壤工作。为此,我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样的土才叫“土壤”,随后提问:“你准备上哪儿采集土壤?”学生的回答就很准确。“你会采集吗?知道怎样挖吗?”“把表面的土去掉,从底下挖。”“注意不能把草弄坏。”显然,学生基本具有采集土壤的能力。接着我又问:“采集过程中,你准备研究什么问题?”“看看土壤什么样。”“看看里面有什么。”学生能主动提出研究方向,但有没有方法呢?我进一步问:“你会研究吗?”“手摸。”“拿放大镜看。”我又进一步问:“除了动手研究,你还准备用什么方法了解更多有关土壤的知识?”“看书。”“问爸爸妈妈。”“上网”……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被打开了。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前指导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成功的。
2.认识过程中的进一步提高。
在采集土壤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并占有了充分的信息资源。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的学习仍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因此,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对课前的自学进行交流、探究、修正。最终,各组同学发现,土壤因采集地的不同,其种类不同。从而提出:为何土壤的种类存在这些差异?它与植物有关吗?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确定了进一步的研究问题。同时,学生们还把各自在土壤中的发现归纳起来,最终他们经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这一段的学习,其实是学生课前习得的信息的进一步整理。经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对土壤成分的理解由模糊趋于清晰,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提出了研究的主题:土壤与植物、土壤与动物、土壤里还有什么成分。这些由已知到未知的问题,能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能使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
3.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宗旨。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探究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确定了进一步探究的方向为“土壤中含有什么成分”后,继续探究。有的小组把水倒入土壤,发现土壤的体积变小了,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有的小组把土倒入水中,发现水面增高,同时冒出气泡;有的组借助放大镜观察到土壤颗粒间空隙的存在,推想出里面有空气……
尽管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不同,但研究方向都是一致的。虽然都有一定的缺陷,但正是这难得的缺陷,使学生明确体验到只有把所学的、所做的、所想的、所体会到的都统一起来,才更全面、更科学。即先找到土壤中空气存留的空间,再推想到这些空间存在空气的可能性,然后进一步证明冒出的气泡就是空气。这是比较严密、科学的探究过程。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即课外调查收集,课内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拓展思维-实践应用几个环节。
1、调查收集。
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以及身份证号码中包含的信息,了解所住位置的邮政编码。
2、创设情境。
现在我们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家长是从事商业,所以在导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有趣的商业秘码,这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学生也因此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数字编码,如车牌号码、火车编码、邮政编码等。再由学生选择与自己联系密切的编码进行研究,学生很自然选择了熟悉的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进而引出本课的主要研究对象。
3、自主探究。
现在小孩出生后就已经有了身份证号码,课堂上他们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与同学的比较,观察身份证号码中包含的信息。根据学生查询到的信息,教师提出疑问:“身份证中的每一种信息分别是由哪几位数字所表示的呢?”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①调查身份证号码编排的方法。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考虑到应当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方式去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法。可以在网页里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身份证号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地区的身份证号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数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
②体会身份证号码编排的特点。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虽然很长,但很科学。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全班同学的身份证中没有重复的号码。这时学生提出疑问:我的身份证号码中怎么有“X”?“如果是孪生兄弟身份证号码会不会是一样的?”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学生到身份证的编排方法里找一找,哪一位数字能够区分相同地区相同年龄、性别的人,学生发现最后一位数字“个人信息码”可以区分,切身体会到身份证号码编排的唯一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4、拓展思维。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及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了解常见编码的编排方法,以丰富学生的编码知识,扩大学生信息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5.实践应用。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讨论怎么为自己编制一个学籍号。
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
万源市八台二村校教师:唐明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
【设计理念】
本堂课重在突出“体验性学习”的设计理念,教学时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谐和交融。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师: 刚才,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谢谢你们!同学们,你们接受过别人的掌声吗?(板:掌声)当时你心里有些什么感受呢?(生说)我们今天学习的29课正与掌声有关,(师板:29;生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l、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读读课文吧!遇上难读的字、句划下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并标好自然段。
2、反馈生字新词,轮读课文。
3、师:请大家再次默读一遍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
(一)走近英子
1、英子给了你什么印象,能用书上的句子简单介绍一下吗?
(师根据生的发言板书:文静忧郁)
2、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学生汇报,指导读第1自然段的两个“总是”)
3、为什么英子不大爱说话,又不爱和同学玩呢?
学生交流,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4、后来,她改变了,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哪看出来?)板:活泼开朗。真替英子高兴呀,我们怀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读第4段吧!
5、师(指着板书):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不能从你的朗读和你的表情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呢?(自由练读——分组读)
(二)感受掌声
1、师:读了这两段,我不由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英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生:掌声)文中几次提到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别急着说,我们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吧!
2、师:再读读划出句子,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3、集体交流。文中提到几次掌声?(两次)
(三)品析第一次掌声。
1、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学生交流,根据发言,师作指导。)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吧。
2、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鼓励)让我们把想说的话化作鼓励的掌声吧!
3、如果你是英子,听到这掌声会想些什么呢?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句子回答。)
你真会学习,会从人物的表现来猜她心理想的!让我们再一次通过读把第一次掌声表现一下吧!(自读——评议——齐读)
(四)品析第二次掌声。
1、第二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生说)
2、这次,大家想在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夸奖)
3、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纷纷发言)
是啊,掌声使英子鼓起了勇气,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残疾人的关爱,(板书:关爱)
正是这充满爱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一生,她由一个文静忧郁的人变成了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让我们再次齐读2、3两段,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
4、齐读2、3两段。
5、假如你是英子,你觉得全班同学的掌声给了你什么?默读4、5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五)品味掌声的意义
师:上中学后,英子来信了,快来读读吧!(生读信)微笑着面对生活,说得多好啊,想想从这封信中,你有些什么体会呢?(交流)
师:是啊,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板:„„)
(六)摘抄语句
抄一抄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交流,有感情地读句子,并说明摘抄的理由。)
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l、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呢?
(学生交流,掌声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鼓励、赞扬、尊重,更是一种关爱。)
2、师总结(结合学生的对掌声的理解):
掌声,是清泉,让小鱼儿快乐玩耍,掌声,是鲜花,让蝴蝶流连嬉戏,掌声,是太阳,普照着大地。
掌声,是蓝天,让小鸟快乐飞翔,掌声,是信心,让身处困境的人鼓起生活的勇气。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五、作业布置
1、摘抄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2、给英子写一封回信。
3、搜集到了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掌声》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利用小英的来信作为线索串起全文教学,揭示小英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而变。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掌声”这一主题进行教学,从质疑掌声,到精读训练的理解掌声,以及最后的升华掌声含义,对文本的把握比较恰当。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同时也注意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比较到位。然而,这样一节气氛活跃,情感丰富的课堂,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课文后面有几个题目,“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小英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背诵和抄写课文的最后一段话。”等几个问题是否在这节课中得到真正的解决?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复述课文,学习描述的能力又是否在本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回顾自己的课堂,在理解“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看着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时,会想些什么?想对小英说些什么?”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能否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内心世界呢?再例如,“小英的眼圈儿红了”,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还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只能说出“小英快要流下眼泪了。”„„这样的回答,还未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情境 词串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6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8个生字,理解新词。
2.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能流利地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农村夏夜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出示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2.夏天的夜晚,满天繁星亮晶晶的,祖孙三人一边看着星星,一边讲着故事,连萤火虫也被吸引来了,多么美好啊!今天让我们走进“识字六”,一起来感受一下。(板书课题)
3.按要求读书:自由读,把字音读准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学习词串一
1.课文四行词串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
2.指名读。(上声读到位,字与字紧凑连贯)
3.(出示图)看,星星都探出小脑袋来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数星星)现在多少颗?数得清吗?星星多得数不清就是繁星。
4.看,星星亮亮的,一闪一闪的。(出示“亮晶晶”)
5.夜晚,蓝蓝的星空繁星点点,亮晶晶的,还不停地向小朋友眨眼睛,多迷人啊!谁能读读这一行词?(出示词串一)
6.这个小朋友真不错,不仅读准了字音,还把这一行词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了。老师也想读一读。
7.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这样读吗?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浮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
(三)学习词串二
1.多美的夜晚,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星空。(出示词串二)
2.每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有什么特点?(注意轻声、后鼻音)
3.现在,奶奶来了,谁甜甜地叫一声?瞧,爷爷也来了,谁愿意亲切地叫一声?啊,活泼的小丁丁也来了,谁大声叫一叫?
(四)学习词串三
1.爷爷、奶奶、小丁丁都坐在什么上面?爷爷手里摇着什么呀?(点击图片)
2.仔细看图,这就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椅,这是香蒲制成的扇子,叫_______________。
3.读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你觉得要提醒别人注意哪个字的读音?(指名读,注意翘舌音。)
4.什么在他们身边飞来飞去?(萤火虫)
5.谁能读一读?读这个词时,你注意到了什么?
6.看,可爱的萤火虫飞来了,快说说它的样子吧。
儿歌:“小小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这边亮,那边亮,好像许多小灯笼。”
(五)学习词串四
1.原来,萤火虫是来听故事的。爷爷正给小丁丁讲着两颗星星的神话故事。(播放录音)
2.聪明的小朋友,是哪两颗星?一颗是_________,一颗是___________。
看,这颗又大又亮的是牵牛星,这颗是织女星,中间银白色的是银河。(点击图片)
3.指名读好“牵牛”“织女”。(注意翘舌音、鼻音)
4.“牵”是怎样演变来的?(点击图片)
5.接着,奶奶又给小丁丁讲了北斗星名字的来历,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北斗星?(指名读,注意“斗”的韵母“ou”)
(六)写字指导
1.刚才有颗星星悄悄告诉我词语宝宝想溜走,我把它们逮回来了,你能很快得认出它们吗?瞧,生字宝宝的小火车又开来了,赶快喊喊它们的名字吧!(出示生字,指名读)
2.学写“奶”字。
a.先学一个新笔画(出示横折折折钩)。
b.领读两遍,让学生跟着课件边书空边说名称,强调一笔写成。
c.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奶”字?
d.怎么把“奶”写漂亮呢?(左窄右宽,横变提)
e.老师提醒:胸离书桌_____,眼离书本_____,手离笔尖_____。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要记牢。
3.请描一描“星”和“丁”,注意这两个字的特点。
4.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写得特别好,老师挑了一份,看一看,好在哪里?有要修改的地方吗?
二、教学反思
(一)注重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直观感受事物的形象美、色彩美和意境美。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夏季夜景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使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充分发挥主动性,主动识字
我坚持“先自学而后教”“专教那些学生不会和相对薄弱”的原则,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区分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通过自读、互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轮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音,多个别读,少齐读,多表扬,少批评,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做到读得充分,练得轻松。
(三)逐串识字,构成画面
词串识字课文里的词语就像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一串词语往往能构成一个意境,教师在注意音形结合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词的“像”的功效,将每一组词语与相应的事物相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找到与之相应的生活场景,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里,绘成一幅幅画,从而真正理解词语,将每一个词语印在脑海中。
(四)及时整合提升,诵读记忆
我不仅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情感,还指导学生读好词串。逐串过关后,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我还将四组画面进行提高性的整合,在学生头脑中再一次以完整的形式展示,帮助学生按顺序、按类别描述、诵读。
(五)善于利用空白,想象表达
词串只是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事象,中间留下了许多空白,有待阅读的人去填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诵读边想象。一组组词串就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描写了一个个特定的空间。学生通过语言训练,涉足其间,其景可观,其场可及,感受到了艺术形象,体验到了蕴涵在语言中的思想情感。
(六)重视写字指导,扎实有效
识字离不开写字,我安排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重点突出“奶”的教学,从新笔画的学习、笔顺的书空到结构的安排,从部件的摆放到描红仿影,指导有序,同时重视评价反馈,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端端正正地做人。
(七)调控课堂节奏,富于变化
这节课,我注意动静、快慢、读与写、看与说的结合,做到张弛有度,牢牢扣住学生的注意力,注重观察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
(八)把握课堂教学,详略分明
这节课教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分明,我重点指导第一行词串的教学,突破“繁星”这个难点,然后“半扶”第二行词串的教学,第三、四行放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习人:张琴
实习学科:物理
实习指导教师:刘慧萍
高中物理在高中教学当中占着相当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很难的科目,因为它要求学生有抽象的物理思维;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抽象的物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实习将近三个月的我来说,对于其中的体会已经颇深了,深知物理不好教,但从老师那也得到了很多经验。
物理这门学科要求严密的思维、抽象的思维,因此也确定了物理不能像其他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那样“好玩”。对于像语文那些科目,涉及到了很多很广的知识,而同时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学科能够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而对于物理来说,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好的物理教学设计对于物理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一般涉及到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计等。对于教学设计来说,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我物理学科实习的班级有三个,一个直升班,一个重点班,还有一个艺体班,三个班级的层次相差很大。因此对于教学设计来说,要结合三个班级的不同情况。
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般物理的导入有以下几种比较常用、实际的方法。
一、旧知识复习导入
物理教学的导入经常用到旧知识复习导入法。课前对上一节课或是上几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主要是对概念、定义、公式的复习,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强化作用。而且旧知识导入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学生也比较熟悉。
二、情景导入法
前面已经谈到,物理是相对抽象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的很多知识、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比较难以想象。比如力学中的功、动量、冲量,电磁学中的磁场、磁感线等概念,虽然课本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定义,但是学生会问:它到底是什么?我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于这样的问题,用情景导入法,假设一个情景或者现场呈现一个情景,相应的将生硬的物理概念与生动的生活现象连接起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情景导入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进行。
三、实验法
实验在物理当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那些推理、推导都必须要科学、可靠的实验来验证,之后才能得到认可。而很多伟大的物理发现是从身边的实验现象中得到启发的。而对于今天我们的学生来说,实验的意义主要在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验证与更加深刻的记忆。用实验法导入,第一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好学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能够自然并且有效的导入这堂课要教授的知识内容。
四、讲故事法
一般来说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通过讲一个和物理知识相关的故事,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故事通常可以是和这堂课中心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是相关的物理学家的故事。
五、提问、设疑法
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提出一个难度适中、比较有趣的问题,先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在这些引入方法当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组合能够更加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是教学的实施和组织。物理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即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使得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也能得到思维的激发与碰撞。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教授,对于一门对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说更应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发挥他的思维。
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那,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两个小孩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渔夫和桑那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他们勤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作品及思想性;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桑娜一家的生活现状等。
教 学 过 程
一、理解桑娜的心情
初读9---11段
1、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板书:忐忑不安)
2、谁来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指名说。
3、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③这是闹着玩的吗?
④他会说什么呢?
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4、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混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5、再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神情激动,惊,沉思)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吗?(自己先练读——指名读)
7、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省略号。她的幻想。)
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师生合作读(师读旁白)。
8、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抬头看我,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男生女生合作读)
9、桑娜心里很矛盾,但是又很坚定。投影填写: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也要()。交流: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二、感受丈夫的态度
1、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又会怎么说呢?
自由读,感悟,在书上圈圈划划写写。
2、交流。
A.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熬)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
B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嗯,你看怎么办?)
C、是呀,渔夫心里想到了很多,投影——独立做。
师生总结: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宁可
(),也要()。
3、这就是渔夫的心里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朗读指导:① “嗯”,“哦”读音、意思。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严肃;商量的语气)(关注这件事了;安慰桑娜)
②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请你来说一说。(学生: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读一读,进一步体会。
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三、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体会一下说说„„
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2、对呀,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我们来读这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
3、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
2往富于仁慈。”
四、关注写作方法
1、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
(干净、含蓄,耐人寻味。是的,此时此时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无声胜有声!)
2、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语言描写方法,给这篇文章来个画蛇添足——(投影画面)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他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什么,桑娜又说了些什么,展开想象,灵活运用对话的四种方法写一写。)
板书
穷人
桑娜渔夫
忐忑不安熬
宁可„„也要
教学反思: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作为我校与市一中开展中小衔接研讨活动的研讨课。我们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根据新课程标的要求,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探究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二、为中小衔接做好铺垫,教学中既渗透巩固小学阶段掌握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及养成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同步帮助学生学会梳理课前收集的大量资料,也指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品读、感悟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大师之作的方法,为学生学会读名著打基础。这一点深受中学老师的肯定与好评。
【Unit3 My friends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反思与教学10-31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0-14
教学设计与反思207-01
教学设计与反思附件07-06
折纸教学设计与反思09-25
穷人教学设计与反思10-22
课文《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06-05
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07-01
质数与合数教学反思05-25
位置与分布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