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精选5篇)

管理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1

小分队之一:深入蒋巷感受农村

隶属常熟市任阳镇的蒋巷村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百佳农村。其村支部书记常德胜也因为带领村民进行建设取得卓越成绩而被评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并多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的会议。现在的蒋巷村厂房林立,别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达,覆盖了全村。村民们各尽其职,少有所为,老有所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在过去,蒋巷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吸血虫盛行的苦地方,交通闭塞,地形十分偏僻。由于地势低洼,而且一年到头雨水较多,所以一年总有多半年是污水蓄积,传染病肆虐,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背井离乡去逃难。所以这里一直人丁稀少,经济长期处于滞留状态。1965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常德胜挑起了这份沉重的担子,当上了蒋巷村支部书记,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七个年头。他针对蒋巷村的实际情况,带领村民挑土垫村,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决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决了地势低洼、传染病盛行的问题,改变了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第一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常德胜以一种敏捷的洞察力仔细的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积极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发展经济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常德胜带领全村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强村富民道路;坚持农村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村级集体工业的发展,鼓励、扶持民营经济,走上了一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两手并抓,三业(农业、工业、商业)共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仅去年一年,全村的社会总产值就达到2.8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300美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其中还不包括人均近1000元的集体福利)。

现在的蒋巷村已经实现了由原来的农业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化,工业已经成为蒋巷的支柱产业,村里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村里拥有常胜钢铁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企业,并与澳大利亚、美国共同开发生产项目,为村里创汇。同时,村里把所有的农田、水面、树林承包给几个种植和养殖大户,然后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由村里出资购买这些种养植大户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村民消费。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也让这些农户的收入有了根本的保障。

同时,蒋巷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了,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村里为全村的每户村民免费征订报刊杂志3份,鼓励村民学习,并且设立奖金专项奖励有文章发表的村民。此外,村里还承担了全村的用电、用水等费用,村民不必出钱。村办小学免费为全村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不必交学费。村民女年满55岁、男年满58岁就可以享受每月100~200元的养老金,并由村里供给全部的口粮。村里的家庭电话、有线电视、液化气灶具、卫生洁具等设施都由村集体投资建设。目前,村里已出资兴建了第一批别墅住宅区,并以最优惠的价格让村民入住等等。

蒋巷人是先富裕起来了,但他们却没有忘记周围还没有富起来的乡亲。他们多次由村里出资帮助周围的村安装自来水、修路、照顾孤寡老人等,遇到周边村遇到紧急情况,他们也不忘赶去支援。一次,附近的一个村发生火灾,烧毁民房数间,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蒋巷村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拨出几万元资金,帮助受灾村民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问题,体现了蒋巷村淳朴善良的风气。

蒋巷村由当初那个穷乡僻壤发展成为现如今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它的发展过程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首先,蒋巷村拥有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有道是:“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直接决定了一个集体的发展。在以常德胜为首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努力生产。作为带头人,常德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了村办企业的发展,他走南闯北,日夜操劳,一心想着自己的集体、自己的村民。也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村民,调动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村民的绝对信任。蒋巷的领导班子在常德胜的带领下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蒋巷村走出了一条“村厂合一”的农村发展新路子。由于面积小,人口少而且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看到蒋巷的发展态势如此喜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我们也对蒋巷的发展有了一丝忧虑。正像蒋巷人所说的那样,常书记现在已经近六十岁了,那么再过几年,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位继任者能像常书记这样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蒋巷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我们相信,蒋巷人民会给自己,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蒋巷的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看到这样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蒋巷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蒋巷村必将成为东吴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将会有更多像蒋巷这样的现代化农村不断兴起!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所以蒋巷村决定只建立一个党支部,使村委会和企业处于同一个支部的领导下,这样就统一了思想,统一了领导,避免了许多因指导思想不同而带来的麻烦。由于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他们的职工大会也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村民大会。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摸索出了这样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蒋巷村的经济发展。

再次,蒋巷村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宣传。他们努力地深化思想宣传力度,旨在提高蒋巷村人民整体的思想文化修养。在蒋巷村,“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齐奔富民强村道路”、“跟着共产党,建设新蒋巷”等标语随处可见。在一些重大的纪念日和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之后,蒋巷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且组织全体村民学习中央的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对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政治敏锐感和思想觉悟。正像常德胜同志所说的那样:“蒋

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看到蒋巷的发展态势如此喜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我们也对蒋巷的发展有了一丝忧虑。正像蒋巷人所说的那样,常书记现在已经近六十岁了,那么再过几年,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位继任者能像常书记这样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蒋巷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我们相信,蒋巷人民会给自己,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蒋巷的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看到这样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蒋巷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蒋巷村必将成为东吴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将会有更多像蒋巷这样的现代化农村不断兴起!

小分队之二:驻足昆山目睹发展

说起昆山,其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世人瞩目。昆山市,坐落在上海与苏州之间,占地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

在过去,昆山就是一个“鱼米之乡”。作为江南的一个小城,昆山的发展曾经一直以农业为主,盛产稻米、水产品等。他们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相当一大批农产品供给上海、常熟、张家港等周边地区,但俗话说“无工不富”,眼看着周围的常熟、江阴已经早早地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化,昆山人再也无法死守着农业的摊子了。他们开始借鉴经验,着手发展工业。虽然起步晚了点,但昆山人急起直追,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回顾昆山的发展里程,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⑴1984年~1988年,昆山同上海搞联营,开始了“农业向工业转变”的第一步。在此期间,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东倚上海,西接三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到1988年,昆山的联营企业达到30多家,总产值占昆山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上缴利税占昆山的百分之七十,昆山的工业已经初具雏形。⑵1988年~1995年,昆山开始实现由内资企业向外资企业的转化。在初期,昆山的对外之路也是困难重重,荆棘满地。面对经验老道的外商,昆山人没少吃苦头,交了不少学费。但昆山人就是在这样的经历中不断地成熟和精明起来。在1988到1995年间,昆山的三资企业项目从无到有,达到2400多项,合同外资也超过了120亿美元。⑶1995年到现在,昆山不断地调整自身定位,修正发展思路,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把重点从原来的重工业项目,即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他们不断地更新投资观念,不断地加大微型电脑、手机等现代高新科技产品的投资力度。这时,他们已经开始踏上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他们这一阶段提出的口号是:“学张家港精神,走昆山之路”。目前,昆山已拥有外资企业1400多家。其中,投入资金在一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已达20多项,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300项,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也达到了300多项。昆山最大的企业,南亚塑胶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达25亿美元,占地1600亩。

昆山的发展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效,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呈现出一种万众一心求发展的景象。而这时的昆山,却并没有开始起步,他们只是守着自己农业强县的摊子,满足于衣食不愁的现状,不愿挪步。后来,眼看着周围的同级县不断地拉大与自己的距离,这时的昆山人才开始寻找自己发展的出路。他们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紧紧地抓住了自身的优势,依靠全体昆山人民的共同努力,后来者居上,经济得得到快速发展。在一大批领导干部、党员和先进分子的带领和示范下,他们摸索出了一条有昆山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多次来昆山参观指导,对昆山的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昆山有效利用地理条件、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第二,昆山发展的时机较好。在1984年的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有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基本的框架,深圳、珠海等开放城市搞的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下,昆山的发展就有先例可循了。因此,昆山的发展也就不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就不会禁锢于“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种种保守思想,就可以放开手脚的自由发挥了!

第三,昆山的地理优势是它发展如此迅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昆山的环境优势是十分诱人的。它紧贴大都市——上海,虽说它隶属苏州,可实际上,它到上海的距离更近。从昆山市政府到上海洪桥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的汽车,还有铁路、水运等优势。这种交通的便捷,让许多商人、企业家愿意到昆山投资。同时,它也可以从上海了解到国际和国内的最新动态,全面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信息,掌握国家最新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昆山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让全国人民又一次见识了苏南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成效。昆山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苏南小城市建设的缩影。昆山发展了,可昆山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给自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定位。在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昆山人有理由也有权利为自己设计未来,他们针对目前状况,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的目标:把昆山建设成为基本现代化的中等城市。目前,他们在确保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努力进行城市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美化城市。昆山人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满怀希望,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定会把昆山建设的更加美好!小分队之三:走近沙家浜感受爱国情

提起沙家浜,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起那闻名遐迩的京剧,想起“阿庆嫂”、“沙奶奶”……半个世纪以前,就是在这里发生了一幕人民群众奋力保护新四军,共同抗日的情景,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诗歌,而今,沙家浜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早在1928年4月,沙家浜就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铁蹄四处践踏,也玷污了沙家浜这片美丽的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沙家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苏常太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抗”的名义走近江南,在阳澄湖畔与沙家浜抗日武装会师,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的浩浩荡荡的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移,在沙家浜留下了叶飞、夏光等36名伤员,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人民群众在掩护他们养病的基础上,与日匪伪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如今,在新中国的旗帜下,生活改善了,人们富裕了,但过上好日子的沙家浜人民并没有忘记革命年代浴血奋战的先辈,他们相继在这里建起了春来茶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来寄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沉思和哀悼。

近年来,沙家浜人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大自然生态、江南田园风光以及地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以建成旅游特色镇为目标,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已基本形成了由芦苇荡风景区,沿湖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游览区、集镇旅游区构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主调,大自然生态游为主要内容,水乡民俗风情为补充,运动休闲度假相配套的沙家浜风景区,每年要接待游客数万人。

目前,景区正在筹备进一步完善旅游功能,主要包括:(1)向北和东北方向扩种芦苇1500亩,营造芦苇荡浩浩荡荡的视觉效果。(2)以芦苇为背景,合理布局,设置一批与芦苇景色相吻合,以京剧的沙家浜和沙家浜革命斗争历史相联系的景点。(3)建设农业观光园,延伸红色和绿色旅游的内涵。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沙家浜一代代地流传,我们也相信沙家浜儿女将会把这种传统不断地发扬光大。

管理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2

为了了解浙江人对“最美”现象的了解和态度及对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了解认同情况, 也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身边的“最美”事迹,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5人用15天的时间对身边的“最美”进行了调研。调研中, 笔者一行寻访了18名身边的“最美”人物, 同时也在杭州、绍兴、宁波三地街头发放“最美”调查问卷, 本次共计发放问卷510份,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4份, 回收率为95%。

一、“最美”与“最美现象”的内涵

1.“最美”与“最美现象”的定义

什么是“最美”, 什么又是“最美现象”?在本次调研中, 我们询问了很多人对于“最美”的理解, 他们也都纷纷表示, “最美”并不表示是一种美的顶点, 而更多的是对一类人或一种现象在精神层次上面的认同, 无论是“最美妈妈”、“最美交警”还是“最美爷爷”等, 其实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一种精神, 而不是完全用比较的用意去理解所谓的“最美”。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 文中所提及的“最美”其实是一种符合网民或者广大人民所认同的“真、善、美”, 而这种“真善美”往往也更多地体现在了一种在“危急、危险、危难”等关键时刻迸发的人性美, 比如“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前几秒钟的时间强韧疼痛, 将客车挺稳, 在瞬间用自己的生命保全了乘客的生命安全。

2.“最美”的特征

在调研的前期阶段, 我们也搜集了很多关于“最美”和“最美现象”的众多资料, 我们发现“最美现象”的基本特征往往存在现象主体、现象发掘、现象宣传、现象认同和最美精神几个鲜明的特征。在现象主体层面, 往往以平民人物居多, 无论是“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等, 都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物, 而鲜有政府官员等非草根人物, 至少目前, 还没出现过“焦裕禄”式的“最美干部”, 什么时候能在最美人物的现象主体上能够有所突破, 也是本次调研过程中很多人都在关注的一个方面。

在现象发掘层面, “最美现象”的发掘往往不是由政府主导发现, 而是由最为普通的人民大众所推出的, 如首先发现“最美路人”周冲的救人事迹, 不是由政府官方发现, 而完全是由于路人看到周冲救人的事迹在第一时间发掘的, 与以往官方主导的筛选塑造相比, 这种“最美人物”更加贴近于群众的生活, 也更乐意于被人们所接收。

在现象宣传层面, 最美现象的行为宣传得更加开放性。与以往道德模范的宣传主要依靠体制力量相比, 在“最美现象”中, 民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参与到互联网这一开放系统中。报刊和电视媒体也不时转播着网民通过微博等方式发布的宣传信息和个人体悟。

在现象认同的广泛性层面。由于媒体对于最美现象的广泛宣传, 使得“最美”的现象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有些“最美”甚至连国外友人也深表感动。连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都称,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警卫战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好人好事的出现, 使我们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在“最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便是“最美精神”, 虽然业界对于“最美精神”究竟是什么尚未有定论, 但是不少论者认为, “最美现象”的实质是“真善美”的张扬, 在本次问卷调研中, 当被问及“最美系列给您的感动是什么的时候”有57.1%的人选择了乐于奉献, 有42.8%的人选择了舍己为人, 这也能够说明, 在人们心中, 善的精神是“最美”的核心。

3.“最美”与“最美现象”塑造

近来, 被民间称之为“最美××”的越来越多:有为救不慎落水的辽宁选手毅然放弃比赛的“最美运动员”马娇、有不谙水性却拼尽全力将2岁的溺水幼童, 最终使孩子得救的“彭伟平”、有用徒手接住坠楼女婴的“最美妈妈”、有捐献眼角膜的“最美女大学生”……或许, 这些人是寻常且平淡的, 但她们人性光芒闪耀的一瞬间, 却是感天动地而又无比艳丽的。道德存乎人心, “最美”来自民间。因此, 最美现象的塑造首先要善于在群众中发现“美”, 人民群众离“最美”最近, 也最有发言权, 人民群众贴近人民, 他们的故事是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最能打动群众的心。

其次, “最美”的塑造需要全社会有“美”的倡导。只有让主流道德在多元道德价值取向中成为主导, 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美心灵”与“最美现象”实现“同频共振”, 让“最美现象”可亲可信可学, 让“美”发挥滋养民众心灵、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向上向善的作用, 才能让“最美”在社会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最后, “最美”的塑造主要在实践中培育“美”。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的是观念, 塑造的是精神, 树立的是风尚, “最美”需要做得扎实, 务求实效。必须坚持知行合一, 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深入开展全社会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 身体力行、积小成大, 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为家庭谋幸福中提升人生境界, 着力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氛围。

二、“最美”现象报道见证了人性榜样的力量

1.“最美现象”报道抚慰了公民道德焦虑

人们命名“最美”, 是人们渴望“最美”, 人们传递“最美”, 是人们需要“最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 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如何能激发出向善的道德力量?我想, 最需要的就是一种传递路径。我们曾对身边的一系列事件失望过, 当“范跑跑”事件让大灾难中人性自私灰暗的一面显现得淋漓精致;当“楼脆脆”、“楼歪歪”以及各种食品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只看到了那些人为金钱和利益铤而走险、伤天害理的一面;当各类官员台上满口毛列邓、台下却不能自我约束, 继续着弄权滥权的贪腐行径的时候, 我们该用怎么样的心境去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爱”!特别是在三辆汽车从一个人的身上轧过时, 总觉得无论当事者的理由多么充分, 无论旁观者的眼神是否聚集, 无论这究竟是谁的过错, 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丝丝凉意, 或谴责、或怒斥、或哀痛、或无奈……

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 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了一席之地, 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静下心来想一想, 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社会, 是否更需要鼓舞人不断追求, 让生活变得圆满、真实、幸福的感情和动力呢?

古语有云“德不孤, 必有邻” (《论语·里仁》) 。“最美司机”吴斌的“完美一刹”让世人看到了令人动容的“职业精神”。“最美爸爸”黄小荣的“惊人一跃”让世人看到了现代社会的“侠骨柔情”。“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车祸瞬间的“惊险一推”, 让人看到了有别于“范跑跑”的另一种“高级本能”。“最美”的报道让人民触摸到了最为真实的感动, 也对自己的道德品质有了进一步的思索。在本次问卷调研的答卷中, 针对“您觉得目前浙江市民的道德水平如何?”问题时, 只有29.7%的答题者认为目前浙江市民的道德水平很好, 而68.4%的答题者则认为目前市民的道德水平只能算一般。

而在针对“您认为‘最美’报道的频频出现是因为什么目的”问题时, 89%的答题者认为是为了“唤起更多人的良知”。因此, “最美”现象报道对于扭转人们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消极悲观的判断, 让大家相信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灰暗, 以至拯救社会道德信仰危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最美现象”报道提升了公民伦理觉悟

“最美”的报道让人们从“最美”事迹中看到了人性的光环, 也让大家对于自己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在问卷调研中, 80%的答题者表示自己愿意向“最美”人物学习, 同时也愿意积极动员身边的人学习“最美”, 他们认为, 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陈独秀探讨“救国之道”时曾断言, “伦理的觉悟, 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他强调的“伦理觉悟”简单地说, 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最美现象”让人们更加明确了人活着的意义不是所谓的金钱、财富、权力和享乐, 这些东西并不能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 道德的高尚才是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因此, “最美现象”对于启发人们的良知, 淡化人们的功利追求,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人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 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最美现象”的涌现, 让世人看到, 只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平凡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人同样也可以成为英雄, 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3.“最美现象”报道淳化了社会风俗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说:“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等被笼统称为‘文化’的东西, 在人类经济进步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 尽管层出不穷的“最美”, 虽有溢美之嫌, 却是社会大众真情实感的流露与表达, 体现的不仅是社会道德认同, 更是社会和谐所需, 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善行的稀缺与社会对善行的渴望。鲁迅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中说道:“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在笔者看来, 这些平凡的“最美”人物就是当今社会的“道德脊梁”。社会公众对善行者不吝惜“最美”的赞美, 媒体不遗余力的宣传, 有利于社会道德的构建。当善行成为经常性的行为, 我们就会感到这个社会正走向“最美”, 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最美”的宣传对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等都的重要意义。曾国藩强调:“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 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 则众人与之赴利。”“最美现象”的涌现激发了民间向善潮流, 改善了社会人际关系, 给社会道德风尚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正能量”, 使得整个社会有一个较好的道德氛围和健康的道德生态。

三、对以“最美”报道传递榜样力量的理性思考

1. 节制使用“最美”, 避免过度报道

从“最美教师”到“最美司机”, 再到“最美爷爷”和“最美运动员”, 近来社会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的好人。每涌现一个感人的英雄, 媒体就喜欢冠之以“最美”, 几乎每个职业都已经发掘出各自行业的“最美”了。毋庸置疑, 那些美好的行为令人感动促人奋进, 不过, “最美”之类的符号用多了, 就容易让人产生道德审美疲劳——物极必反, “最”字用多了, 就让人没感觉了,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有人抱怨的, 现在一看到“最美”, 甭管事迹多么感人, 首先就没有感觉了。更让人担心的是, 这容易在社会上滋长一种道德浮夸风, 大家沉浸于

“最美”包围的氛围中, 产生一种“道德完美”的幻觉, 对现实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和判断。现实是无法用“最美”去掩饰的, 信心也无法借助某个词语就能提振。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 需要有一点一滴去积累、去培养, 而无法在“最美”的动人幻想中实现高歌猛进的道德跃进。也许对那些英雄的壮举, 我们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我们受到的震撼和对他们的景仰, 于是习惯性地选择了“最美”这个词。确实, 无论是吴斌, 还是张丽莉, 他们的行为让人震撼, 再高级的形容词、再高调的赞美都不为过。但这种千篇一律的、套路化的“最美”, 已经沦为一个虽然很大却很空洞的符号, 恰恰表达不出我们真正的赞美。当然了, “最美”在语言学上也是不合适的。没有最美, 只有更美, 人类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追求中, 是没有止境的。对英雄之举, 需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赞美, 而不是无节制地唱高调, 过度高调显然就是“不着调”了。

褒扬行善者, 贬斥为恶人, 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但被不断放大的道德标签, 也给“最美”的花瓣蒙上了几缕暗淡。一味地渲染“最”字、过多的溢美之辞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产生诸如“道德浮夸”的担心和忧虑。因此, 善待“最美”就要提防滥用“最美”的道德标签。我们在渴望美好道德的时候, 也千万别让喷井的“最美”起了负作用。

2. 发掘“草根”最美, 关注平凡付出的感动

吴菊英、吴斌等“最美人物”, 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 但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 却一次接一次地激发社会的“正能量”。这其实代表了一个可贵的社会信号。一方面, 媒体越来越“喜欢”捕捉这样的“小人物”, 媒体的关注不仅会让“小人物”的价值得到放大, 更会让小人物的“善和美”得到进一步认可和放大。另一方面, 公众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小人物”的一言一行, 喜怒哀乐, 这种“变化”也是公民崇尚善、美、德, 让社会向善迈进的一种标志我们的媒体这方面也有着特殊责任。

但是仍然有许多“最美的人”平时没有被媒体发现, 没有被大力宣传。以“最美”司机吴斌为例, 吴斌在客运公司工作十年, 安全行驶一百多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近三十圈, 从没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 我们的社会在其生前没有给予任何的荣誉, 媒体也从未对他的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的精神予以宣传报道, 直到他因为一场意外才被外界给关注。是的, 如果没有当天那场飞来意外, 什么“乘客卫士、长运楷模”、什么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都不会属于他。“艳色天下重, 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 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 贵来方悟稀。”的确, 如果我们的媒体不能尽早地发现太多活着的吴斌, 让更多的人了解活着的“最美”人物, 那么以最美报道来传递榜样的力量也许从中更多地夹杂的是一种悲伤。

为什么在远嫁胡人之前, 我们不能发现王昭君的美丽?为什么只有在英雄陨落之后, 我们才能够甄别所谓的“最美”司机, 这是目前所有媒体报道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也是让“最美”的正能量得以传递更加深远的重要因素。

3. 理性报道, 彰显“最美”人物质朴本真

“最美人物”报道要想深入人心必先打动人心, 要想打动人心就要让人物回归本真。今天的典型人物, 不再是“高、大、全”和“十全十美”, 而是要把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社会准则中来看。这些“普通人”的典型来自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间, 贴近生活, 贴近百姓, 而报道只有让普通受众感到平实、亲切, 具有很强的可学性, 才更能激发受众的共鸣。

为了吸引眼球, 很多媒体往往喜欢在在违背人物意愿和新闻规律的情况下, 使典型人物被任意拔高, 落入“高大全”的巢穴, 这些“最美”报道往往不仅无法打动群众, 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和非议, 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媒体丧失了公信力, 使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不能和谐统一。在本次问卷调研中, 针对“您对雅安地震中穿婚纱的记者有什么看法?”问题中, 有82%的答题者选着了“虽有作秀嫌疑, 但情由可原”而只有不到3%的人认为她“最美记者”当之无愧。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车辆工程) 篇3

因为是实习生的缘故,我在办公室及仓库两地工作。时间为每天上午7点到下午6 点,虽然时间颇长,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而且坚持不迟到、不早退。由于我学过机械制图,计计算机也略懂,所以我就负责车间的图纸发放与保存,有必要时还需要参与货物的外协加工发放、接受及相关数据记录等。虽然工作相对比较繁杂,但还是在我能力范围里的。我也了解到工作必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比如说;图纸的发放,必须熟悉图纸的图号,不能大而化之,以为差不多就行。这种心理要不得,因为只要一个图号不对,所对应的加工物品就不同。再比如说;有些物品进来厂里的时候要过磅,过磅的数目要尤为重要,必须做到分毫不差,这关系到公司的利润,所以要尤为谨慎。同时人与人之间必须学会通力合作,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进行。

实践结束之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获:

首先以礼相见,以诚相待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礼数的国度,我坚信“礼多人不怪”。所以我以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所以真诚相待尤为重要。同时要学

会与人交际,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很重要,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

同时对待工作也必须有热情,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做事要相当有条理,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这个好习惯。工作都是一样的,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有条理性的工作能让你在完成当前工作的同时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为你今后的工作、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我们就要拿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社会实践,条理性的规划自己的社会实践,这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所学专业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机械制造这一模块。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以基础课程为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为数不多,所幸的是接触到的东西都是最基本的,所以到了企业实践能够应付得来。但是这些在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这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以效益为生命,员工以为

企业谋利润而工作,所以企业的工作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基本功,也就是有专业知识的武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弥补自己在动手方面的缺陷,有良好的素质作为背景,本着为企业谋福利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提升自己的价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4

怀揣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和对六十年前那场伟大战役的好奇之心,我们走向了经历过渡江战役的老革命家的住处,开始了对他们的采访。老人们谈起当年的战役仍然意气风发,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意味。更有谈到精彩至极之处时情绪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六十年前枪林弹雨的时候。老人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几乎把战场的原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也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和战斗情节,让我们在场的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参与一项很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带领“万家帮”的智障儿童参观渡江胜利纪念馆。智障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空间较为狭小,对一些事情很不了解,我们想通过本次活动在参观纪念馆的同时让他们既得到了欢乐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七月十三日下午我们准时拉着他们的手走进了庄严的渡江胜利纪念馆。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无处不在昭示着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无处不显示着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在参观文物的同时讲解员也在生动的给我们讲解着文物的来历、价值,时而穿插着对渡江战役和战前战后国内大形势的介绍。孩子们虽然有着先天的障碍,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对这些新奇事物的巨大好奇,都认真仔细的聆听、观摩,脸上也不是洋溢着欢快的微笑。渡江胜利纪念馆是为建国六十周年新建的一个纪念馆,其中不乏有许多高科技的成分,其中在展厅中央有一个打屏幕,通过3d动画的效果模拟当时渡江战役的情景,再配合声音的效果使人觉得身临其景。展厅的后半段是南京解放后南京建设方面的成就,介绍了南京的第一任市长和重要领导干部,让我们了解到了南京城在解放后的历史,也让我们了解曾经的老南京的面貌。参观结束了,参与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和“万家帮”的孩子们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后的打平台合影留念,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非常欣慰。

这个暑假,我们小分队还利用现有的设备和素材拍摄了大学生自导自演的电影《南京!南京!》。虽然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如专业导演拍摄的好,但是却体现了我们的一颗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心。这部影片凝结了我们小分队的心血,记录了我们本次活动的过程,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并且在先锋书店举办了首映仪式。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5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暑假期间,出于对我国传承千年的软笔书法的喜爱,我选择在一家书画培训机构担任助教工作,既能协助教师管理同学,也能从中学习书写软笔书法,沉浸在书法的殿堂,每日闻着纸墨香气,与小朋友们共同探讨、切磋点横撇捺的勾勒,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乐趣。

虽然是非师范生,但一直以来,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也便选择了与教育相关的工作来实践。这个培训班以中小学生为主,似乎就更是考验耐性的工作。好在我本就是好脾气,和小孩子相处对我来说是如鱼得水,助教工作也进行得十分顺利。

我很喜欢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三最艰难的时刻,我曾在书桌上写下这句话,激励自己永远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这次的助教经历,也让我对“教书育人德先行”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高尚的师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是为人师表的起码条件,是学校高水平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作为一个教师,应具有三心:事业心、责任心和平常心。

事业心,就是人民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从平凡的教学工作中看到培育下一代的重要性。自从上学以来,我从认识的每一位老师身上都看到事业心,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这些老师都是我学习的典范。

责任心,就是在教学实践各个环节要付起责任。在我看来,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其目的是教书育人,是传承。老师只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沟通。从这个培训机构的主讲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那种师生互动与交融的和谐。这位和蔼亲切的老师很少厉声批评学生,更多的是鼓励教学。他曾在课余时间与我聊天,在他看来,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肯拿起毛笔坐在凳子上就是一种难得的进步,为何要因为他们的一点错误而去指责去批评呢?他们的天真可爱赋予了他们犯错误的权利,很多时候,倒是大人们要向孩子学习。平常心也许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也是我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多的东西。

他经常一边指导学生写字一边讲述一些生活的感悟。也许是长年练习书法的原因,他从不急躁,总是微笑着教育学生。其他的学习班经常见孩子们哭喊着不愿上课,而这里的孩子们是到了下课时间却赖着不走,希望和老师多呆一会儿,多写一会儿。也许这便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了。

宋代书法家政黄牛喜欢揣摩儿童写的字,他曾对秦观说:“书,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故喜求儿童字,观其纯气。”所以,这次的助教工作,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学会了管理学生,整顿班级秩序以及教学方法这类技巧,而是,在每天的相处和磨合中,我从孩子们的身上,学到了那种笔走中锋的简单率真,从宣纸上晕开的点点墨迹深深地感受到两个字,那就是——传承!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笔墨祭》里写道: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虽然当今许多书法大家的成就并不逊于古人,但不可否认,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书写工具,尤其是毛笔文化,已逐渐地被冷落被遗弃。我们今天对笔墨世界里的天然律令,已渐渐生疏。想到这,便不禁叹惋。

然而,毛笔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存在过数千年,它的美色早已锻铸得极其灿烂。只要认识中国字,会写中国字,即便是现代人,也会被其中温煦的风景所吸引。吸引的深了,还会进一步登堂入室,成为传承它的一员,就像那位书法老师,就像那些执笔泼墨的孩子们,就像我。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笔是竹杆毛笔,墨由烟胶练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蘸,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文字来。只要轻轻翻开碑帖,洒脱委和的的气韵立即扑面而来。每次走近书法,就像一个浑身湿透的弄潮儿又回到了一个宁静的港湾,像一个筋疲力尽的跋涉者走进了一座舒适的庭院,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中国文化的帆船,永久载有这个港湾的梦;中国文人的脚步,始终沾有这个庭院的土。

真怕有一天,就只能面对着古人的遗迹悲哀地祭奠这笔墨之美了。所以,我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擅长此道,将这中华之美代代传承。

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0级英语创新实验班

上一篇: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暂行规定下一篇:保护森林作文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