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说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我交流的题目是《潜心研读追求高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目标,而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只有准确把握课标,正确领悟编者意图,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的内容,全册教材分为新授和复习两大知识版块,在这里,我仅对新授知识版块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解说流程:
研读课标,明确方向研读教材,理清脉络精选策略,追求高效
一、研读课标明确方向
根据《标准》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及特点,立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际,我确定了教材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意义,会解比例。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方面:能从统计图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关方面: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善于质疑, 乐于提问, 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用数学的愉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例、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难点:
1、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2、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
3、小学数学有关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研读教材理清脉络
1、教材地位
鉴于本册教材在整个学段中的特殊地位,它与前几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又有所不同,教材用了较大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
前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一单元:负数;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三单元:比例;第四单元:统计;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圆柱和圆锥以及比例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3、教材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每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了四个领域的内容。在小学段串联知识的逻辑线索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数学的重点之一。
(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4、编排特点
(1)、学习素材来源现实生活。如:以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中对气温的表示方法体会负数的产生;由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宽关系引入比例意义的学习,从世界公园埃菲尔铁塔模型与原物的关系引入解比例等,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
(2)、教材在生活情境中呈现数学问题。如:数轴的学习,教材呈现了一组学生以一棵大树为起点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情境;应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材以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入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3)、重视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得到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是在操作中总结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计算观察中发现的。
(4)、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教材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有关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三、精选策略 追求高效
1、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整理和复习部分的内容可与前几个单元的新知识整合在一起教学。比如,在学习了负数,对负数进行复习时,可与“整
理和复习”单元中的“数的认识”整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整体认识。
2、处理好中小学教材的衔接。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过渡,为第三学段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灵活合理地处理教材。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对圆柱、圆锥的认识,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圆柱、圆锥,观察圆柱、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在剪一剪、看一看、包一包、想一想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如在学习比例时,解比例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用到方程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
只有吃透教材、利用好教材,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谢谢大家,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潜心研读追求高效
焦村镇东村小学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探析
课程改革发展下,国内小学数学和新课改还存在这一些差距,小学的数学的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的不完善,促使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制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只有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和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工作,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并能从中得到思维和判断力的发展。
一、新课程教材的概述
社会不断的发展,促使我国课程改革也有了新的方向。为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国内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也成为了我国重点要培养的目标。我国在新课程方面投入了更多的努力,制定了相关的对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很多的问题随之涌现。新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下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新课改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有效的进行创新和相应的措施以培养学生为目的为根本,才能从实际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打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合理的掌握把握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是非常难的,这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建立长久的教育创新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的高质高效。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精神的培养也是对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国外小学数学课程的探析
国外的教育倡导教材的实用性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这种观念在英语学习中也被频繁的运用。当人们讨论教学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国外已经开始研究了。教学是一门行为和思想结合的艺术,教学的过程是多样而繁复复杂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素质、课时没有正常进行,都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是不可以用固定的方法进行,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国外的教育理念更在乎通过实验的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和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身心全方面的发展。
三、新课程四年级教材的研究
课程不断的改革,在国内外进行研究过程,我国也吸取了很多的好的地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还有很多的不足。课程的改革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影响学生数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多,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教材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传授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需求的传递。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育活动,将生活的经历和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我国小学数学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模式,根据实际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不断的完善教材内容的编写和修订的工作,确保小学数学教材的实效性。
四、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
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只能作为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不能以此作为衡量新课程编写好坏的秤砣。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必须要结合当下时段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表现来综合评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根本目的,才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1、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编写的特点进行综合的衡量,特点较高的,说明教师的认同较高,可以对学生有益学习内容,需要教师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此编写到课程改革新教材中。
2、教师认同较低的编写内容,需要教师再次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3、对小学教师认同造成影响的问题有很多,如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学历、教学实施的情况和思想都会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就会出现极端。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人教和北师版教材或是西师版和苏教
新的课程虽然实行了很长时间,但并没有显著的成效。学校和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这就造成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提高,教育学达不到一定的成效。所以新课程改革必须是开放的,能够让师生共同积极探索和研究的方式进行,发挥教师最大的能力,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
活动中要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思维模式的提高,教学内容能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教学内容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全面的衡量进行设计,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加深已有学习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利用。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合理的掌控时间,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最大的效率和意义,保证教学的质量和师生相互的效益。小学数学按照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可以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意义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更完善了教材的内容。
满足社会发展、创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加强小学数学的重视,不断的根据实际教学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完善。做到课程改革要保证教育效果,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有效的发挥自己和学生的潜能,不断实践和研究中找到教学的真谛。跟上时代的变化,对小学数学教材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筹,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尽职尽责,不局限于现有发展水平。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实践中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材作为对课程编写的文字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的优良也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对现代化社会发展下的课程需求,教师和相关课改人员需要不断针对现有学生的发展水平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研究才能有所突破。
五、新课改中生活性的应用
课程改革是为了通过实现生活的价值,予生活于教育的思想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相关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不断的实现生活赋予的教育意义。教学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兴趣。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去学习,观察环境周围的现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生活赋予的知识和教育价值。教材本身来讲,需要教材可以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对生活现象的合理解决。
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新的课程改革发展下,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情感经历等方面的培养,有了这些基础的经验和经历才能有效的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形象化。小学数学的学习目标要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科都会和生活相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提炼出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和问题,让学生可以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所以,数学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的目标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学习内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常识和情感内容,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不仅止于课堂的学习。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得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可以互帮互助。根据教学活动的实践,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去验证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沟通找到答案。根据教学活动的实践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渠道找到答案,去解决问题,确保每名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保证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做好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修订和改编工作,不断的完善课改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将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多种表现方式进行编写,如图画、图表、文字、光盘等内容。新课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要以四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探析的原因时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身心也处于发展阶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培养。再有四年级的教材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教学内容更有层次感。例如,光速的课程、人口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有基本的数学知识。四年级数学课程的学习更能结合生活,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以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有阶段衔接的开展教学活动,并能达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为以后的义务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四年级新课程和教材的重视,改变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和方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数学思维的模式、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相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总结: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教师要通过学生数学学习的表现和实践进行分析,找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找到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教学质量的高效可以在固定的课时下不断的进行研究,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亦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念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27-28.
[2]宋珍珍.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下)[J].中华少年,2012:3.
[3]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4]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80.
[5]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6-57
[6]郑杰斌.有效掌握教学的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0-145.
第十册的主要内容有:简单的统计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等五个单元。
下面就本册各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作以简介。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简单的统计
(一)统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加强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本套教材采取适当分散编排的方法,在第八册中出现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单元进一步教学收集数据和分类整理数据,编制和分析各种统计表,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在第八册学生已学过如何收集固定不变的数据,并能根据给出的数据半独立地完成统计表,并初步学会从条形统计图获得数据,回答简单的统计问题。这里则主要教学如何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以及怎样对收集到的数据做分类整理,制成频数统计表。
2.求平均数
比较复杂的平均数的已知条件比较复杂。已知的不是每个数据的数量,而是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这类平均数叫加权平均数,在这里不需要向学生介绍这一名词)。这一内容可以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例
1、例2及练习三的第1~5题,第二课时完成其余的练习,并对各种类型的求平均数问题作总结对比。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例1在复习求简单平均数的基础上,改变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变成例题,教学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例2进一步改变条件成为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也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的注意加强了实际操作和联系实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学生在一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到了五年级,教材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再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部分内容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要注意通过观察、抚摸、制作和测量实物和学具,认识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对于长、宽、高,教材中已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把哪一条边叫长(或宽、高),这是错误的说法。另外,虽然教材中没有指定哪一条边的长度叫它的长、宽、高,但通常都把底面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称为长方体的长与宽,而把长方体的厚度叫做高。第二课时教学正方体的认识,要注意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观察、制作和测量,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认识他们的联系和各自的特征,并通过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还可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加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认识,再结合具体例题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没有给出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而是教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计算方法,这样更切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需要算出6个面的总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理解和应用它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要注意借助实物模型建立体积单位的观念。此外还要注意突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多让学生举例说明,加以区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的计算方法时,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切割长方体的过程,也可以用一些橡皮泥或萝卜等易切割的物体做成课本的长方体形状进行切割演示,说明计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就是看这个长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然后再根据课本和教参所提供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实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再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而结合底面积的概念,总结出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也提供了相邻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方法,可让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引导,并要注意加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认识。
三、约数和倍数
约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自然数和整数的性质的认识,还为学习分数中的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而且可为中学学习代数做一定的准备。但是,这部分知识,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要使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操作和直观;二是加强算理教学;三是加强对易混的概念、计算方法的区分练习;四是加强判断推理的练习。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约数和倍数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其他数的倍数。
2、能被2、5、3整除的数
这部分内容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从而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
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约分和通分的基础。教学时要注意通过让学生观察、尝试分类,进而掌握有关的概念。
4、最大公约数(仅限两个数的情况)
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都具有描述性,学生从字面上也容易理解。通过集合图的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两个概念。举例加以说明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强调互质数并不一定是两个质数,它可以是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甚至可以是两个合数,判断的关键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1。当然,如果两个数都是质数,那么这两个数必定是互质的。归纳出这两种情况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这些知识对后继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务必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
5、最小公倍数(两、三个数的情况)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与前一节基本相同,首先总结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接着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特别是要着重让学生理解找出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再找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以保证所求的公倍数为最小。最后,教材还专门安排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以使学生进一步分清他们的求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也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好。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册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加强了分数概念的教学,并注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主要体现在:
一、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
二、说明可以运用分数的意义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明,为什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要用除法计算。
三、分数的分类,突出真分数和假分数,把带分数看作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四、在研究分数的基础性质时,加强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重点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引出单位“1”的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是一个学生新接触而且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强调:(1)单位“1”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2)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3)单位“1”被等分的份数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每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理解分母不能为零,同时要理解好除法只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既可以看作一种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教学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直观手段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而分子不同,则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分子不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不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其大小的比较方法;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则要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真分数和假分数
通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教学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和把整数化成用指定的数作分母的假分数和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这些互化知识在分数四则运算中经常要用到,而且是基于计算能力方面的要求,有较强的规律性,要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要注意联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加以说明,强化理解和记忆。
4、约分和通分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并且以一些整除知识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出约分的一般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并说明如果能很快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通分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它也是以分数基本性质和一些整除知识为根据的。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点,把它们结合起来教学,便于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掌握计算法则。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先着重教学一般的运算顺序,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指出分数运算的特点,即可以先一次通分。然后教学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有了第七册中“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基础,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先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弹指一挥间,一个学期又将过去了。本学期来,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本人就这个学期来,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总结。
一、求新思变,积极探索、改革教学
本学期以来,本人在完成工作之余,广阅资料、听专家讲座学习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明晰新目标。有效地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自己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摸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二、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活跃氛围
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三、注重常规,提高质量、搭建桥梁
一是,备教材,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二是,备教法,数学学科有其独特之处,每一个教学内容、知识点因其内在的特点,教学方法上也应不尽相同,不能按部就班,一个方式、方法。而要根据教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借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备学情,备学情是教学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节,我非常注重学生作业这沟通桥梁。首先,认真设计课堂作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布置有一定梯度的课堂作业,作业题目的选材以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为核心思想,及时帮助学生订正错误、弥补学生知识漏洞。认真开展培优辅差工作,提高全班的整体数学素质。
四、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激发兴趣
学生因其先天与后天因素及成长经历的不同造成各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各种素质也各尽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基础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要求,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困生,降低教学要求,教学中有意地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注重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
五、作好小结、条理存贮、系统知识
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每节课所接受的零散知识,系统地、有条理地存贮的学生的脑海里?这要借助于知识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去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在本期的教学中,在教授每个知识点、每个单元后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归纳、小结,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2.在理解“折扣”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成数”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去商场购物的时候遇到过商家做促销活动吗?一般他们会采用哪些促销手段?2.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打折”这种情况,没错,像这样降价出售一些商品,引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有关于“折扣”这件事(板书课题──折扣)。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折扣”
(1)(课件出示促销文字信息)这里的九折、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反馈:预设:①举例说明:一件衣服100元,八五折的话就只要85元。②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
(4)归纳:商品打几折,其实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5)练习:看折扣写出相应的百分数。()%()%()% 2.解决与“折扣”相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1)小题: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独立完成并进行校对。
②反馈:谁能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问题一: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问题二: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也就是在求什么?(180的85%是多少)
(2)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2)小题: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独立思考并完成,同桌交流解题思路。②交流反馈:
重点对比两种解题方式: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减去现价(即原价的90%):160-160×90%。第二种算法:现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就是便宜的价钱。想想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3)练习教材第8页“做一做”,完成后校对。
(4)小结: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你发现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现价=原价×折扣。
(三)应用练习
巩固认知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你来算一算,做一做。
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1)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
2.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书店的图书凭优惠卡可打八折,小明用优惠卡买了一套书,省了9.6元。这套书原价多少钱?
(1)请学生读题思考: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和八折有什么关系?引导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减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
(2)尝试练习,集体校对。
五、回顾梳理,课堂总结
关键词:探究,情境,案例
一、探究活动的设问指向出现不明确
例如, 在讲解“知耻与自尊”的关系时, 新教材引入“耻辱戒指”的故事, 教材P 5探究活动中, “耻辱的事情应该尽快忘记还是牢牢记住?”从教材的设计意图看是要强调牢记耻辱以催人奋进, 但“应该尽快忘记还是牢牢记住”应根据具体的人和事而定。一般来说, 由于自身的过错造成的耻辱才有牢记的价值, 而对于自身没有过错的耻辱, 如果能将它忘记则是人生的一大智慧。也就是说:设问目标指向应明确, 否则会产生误导。建议改为:“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耻辱应该尽快忘记还是牢牢记住?”又如, 在讲解“自尊者豁达”时, 教材P13探究活动2的三个材料及其设问各自独立, 在逻辑上属于并列关系, 第三个设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应该是针对第三个材料的设问, 而不是三个材料的综合设问。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出现不严谨
例如, 在导入“走向自立人生”时, P33第三课的引言:“后来, 猎人外出再没有回来, 笼子里的小狮子被活活饿死了。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狮子……它顺利地活了下来。”看不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一则寓言。从描述事件使用的口吻看, 应该是真实故事, 仔细推敲却发现是个虚构的、漏洞百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有谁在观察记录?有何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想当然而已。它要告诉学生的道理是浅显易懂的, 在德育的导向性问题上不会有异议, 但在科学性上很值得商榷, 做为教材是不应该出现科学性错误的。如果改为:“有这样一则寓言……”, 是否更加严谨?
三、案例材料的取材不够科学
例如, 在讲解“扬长避短, 自强的捷径”时, P55探究活动1中讲道, 被誉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 小时侯数学常常不及格。数学学不好, 他就在写作方面发展自己, 走上了童话创作的道路。郑渊洁的个案的确是扬长避短的成功案例, 但他的成功道路并不能用于指导现在的中学生, 甚至可能对普通教育阶段的学生产生误导, 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回避开自己不喜欢或读不好的学科, 其总体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大受到影响。准确地说:扬长避短只适合在选择自己的职业、专业等人生方向上, 不适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指导。小学时候的郑渊洁已经将写作做为职业发展方向, 事实证明他的避短是成功的。但由于不适合作为当前应试教育的成功案例, 所以建议换作其他案例。
四、专题内容的设计出现不全面
例如, 在讲解“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但我发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基本是“事后挫折教育”。教材只强调“人生难免有挫折”, 并没有告诉学生许多挫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平时不认真学习必然遭受考试失败挫折, 醉驾早晚会家破人亡;有许多挫折虽然不能避免却可以将损失和伤害减少到最低, 如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还有许多挫折是无法甚至是不可能战胜的, 如某些疾病。挫折的预防教育与事后应对教育都是必要的, 挫折的预防教育应优先于事后教育。
五、知识重点的行文表述上出现不明确
一、说本册教材
1.教学知识的整合
我将本套教材从中年级到高年级按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科普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进行了整合。生活教育有“安全地生活”“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生活中讲规则”“健康的生活”“交通连着你我他”等主题;思想教育有“在集体中成长”“心中有祖国”“屈辱与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主题;科普教育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和“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地理环境教育有“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放眼世界”和“只有一个地球”等主题。
2.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下设的三个学习主题里面生成许多的小话题,那些内容在问题的设计、话题的选择、版式的设计等方面都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如小博士卡通形象贯通教材,反映实际生活的照片,精美生动的图画都是学生喜欢的。整套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设计了从国家、世界着眼,从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着手,利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体验或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对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1.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鉴于此我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课前材料的准备,充实教学内容:作为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专业性强,学生缺少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上课的老师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前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这个搜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习俗》这个单元时,我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通过课堂上展示交流,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和社会两大阵地,或是创造相关情境,或是安排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体验。在教学《生活中的消费》时,我会引导学生到不同的消费场所调查访问、实际购物、研究购物的技巧,充实购物知识,真正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
(3)要突出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教育学生能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课程,但是有个别老师把品德与社会上成了历史、地理,抄吧,背吧,严重地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建议课堂上老师尽量挖掘教材的情理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整个课堂充盈着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做到行动和思想是统一的,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例如,有一次我们班学生给一位同学过生日的同时我加入了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购物交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都自觉地将教室打扫干净了。
2.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在教学中全方位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星级评价模式。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鼓励为主,分层评价;方式多样,综合评价;呵护学生,宽容评价;共同参与,多向评价;体验成功,多次评价。这是我县根据新《课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评价手册。实行星级评价:内容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方面。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老师评价,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评价记录作为依据,然后两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评出来星级学生荣登教室内的光荣榜。这也是我们评选年度全面发展学生的一个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方面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容忽视的教师和学生资源。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
(2)有效使用多媒体资源。我们虽然是农村小学,但是早在四年前每个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并且教室和办公室都安装了教育网,每个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所以,我们的课堂有了这些资源将更加鲜活起来。如,在建党90周年时,播放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
(3)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引领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去亲身体验、感悟。
品德与社会就是要本着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去进行教学。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上就是我要说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23-24页内容,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圆柱与圆锥的比较,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测量圆锥的高,2、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会测量圆锥的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圆柱有什么特征?
2、说出下面立体图形的名称。
3、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哪些知识?
二、关键点拨
1、圆锥的特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2、圆锥大小的研究
(1)圆锥有大有小,你知道圆锥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①比较红色和黄色圆锥体,你发现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
②比较红色和绿色圆锥体,一个高、一个低,你又发现了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高有关)
3、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不同意见?
(2)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5)画高,标上字母h。
4、圆锥高的测量(1)如果圆锥的高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测量黄色圆锥体和绿色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你们小组测出来是多少?你们呢?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你们是怎么测的?来,上台演示一下。大家是这样测的吗?(3)师问:其实,老师让你们测的黄色圆锥和绿色圆锥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刻度处理、尺子必须竖直等)
(4)为什么垫板要放平,尺子要竖直?(其实这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把看不见的高平移到圆锥外面来测了。教师作图示范。)
(5)学生再测红色圆锥体的高。有没不同意见?
5、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猜一猜,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应该是什么形状呢?
(2)验证:究竟谁说得对?让学生把圆锥体侧面沿着顶点到圆周的一条线段剪开验证。强调圆锥体的侧面展开是扇形。教师把图贴在黑板上。
6、想象,对圆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出示直角三角板:把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紧贴桌上,握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2、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长8厘米和6厘米。(1)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直径是多少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以短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教学反思和体会: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课例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命题网络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
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
本课例从 “你知道数学是专门研究什么内容的吗?” “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3、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荷兰着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般的人,包括学生,他们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5号考生,我展示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成数,下面开始我的无生模拟课堂。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你们有见过农民伯伯们秋收吗? 嗯,想一想,如果这一年的雨水不足导致旱灾农民伯伯的收成会怎么样? 是的,如果这一年风调雨顺,我们的农民伯伯就会有一个大丰收,但是如果这一年发生了旱灾或洪灾,我们的农民伯伯收成相应也就减少。
大家知道吗?我们的农民伯伯常常会用成数来表示农业收成,如果这一年的收成比上一年多,那么他们就会很开心的说这一年增产了几成;如果这一年的收成比上一年少,那么,他们就会叹气说这一年减产了几成。增产几成究竟是减产了多少,减产几成又是减产了多少呢?
都很想知道吧?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
现在请看大家看一下这段文字,同桌间交流一下,几成究竟是什么? 好了吗,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请你说。
没错,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是20%;三成五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就是百分之35%。
成数已经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你们能说说都在哪见过成数?
请你说,你也来说
是的,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等等,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请看大屏幕,油菜花美不美?
是的,据报纸报道:今年我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这是好消息呢还是坏消息?请你说
你的回答着实肯定,的确是好消息。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们,假设我省今年油菜籽产量为2400kg,那么大家能算出我省去年的油菜籽产量吗?请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都做好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的解题思路是怎么样的?请这位眼睛忽闪忽闪的小女生来说一说。
“因为我省今年油菜籽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二十,所以今年的产量应该是去年的120%,而2400÷120%=2000,所以我省去年油菜籽产量是2000kg。大家都听懂了吗?”
不错,这个小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谢谢你。请看例2,看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哦,大家都想知道“节电二成五”说明什么?谁来解释一下。请你说
对了,说明节约了25%的电。要求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应该怎么列式解答呢?请这位同学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现在开始。
你有不同算法,那你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板书:(①350*(1-25%)=262.5万千瓦时;②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做好了的同学请举手,好的,谁来解释一下这两种解题方案你有什么异同之处?请你说 原来啊,两种方案都是“用电量350万千瓦时”这个单位“1”已知用乘法,第一种方案是先求出节点分率(1-25%)再乘单位“1”第二种方案是先求节约的用电量350*25%,再用单位“1”减去它,他还提醒大家别忘了带单位哦。
大家都做对了吗?很好。请打开课本P9页,把例2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成数问题你掌握了吗?真金不怕火来炼。
先来小试牛刀,看到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算出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是多少人次?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请你来汇报答案,都和他答案一样吗?好的。
现在请翻到课本P13第5题,求一月份出口汽车多少万辆。这题还能用乘法吗?做做看。
谁来汇报?
1.3÷(1-30%)=0.91万辆。为什么用除法?
“因为单位“1”未知用除法。”
嗯,你有不同做法,哦,你是用方程解的,也可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你有哪些收获?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请你说,你也来说说看。
是的,现在成数已广泛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变化,所以学习成数这一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课。成数的概念和折扣类似,几折表示百分之几十,而几成也代表百分之几十。
五、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一个小任务,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成数的知识呢?课后将它梳理成一篇数学日记,与同伴分享,比一比谁才是生活的有心人。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看样子, 得试试教材快教, 体验体验“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酣畅淋漓。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教学为例, 我们确立了“ 描其形, 刻其神”的主题教学思路。
首先, 第一篇课文《 燕子》,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课文已能读通。 第一课时两找:一找描绘燕子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二找描写春天的词句, 用横线画出。 任务靶向明确, 学生都能完成。 然后表扬学生, 告诉他们本课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学生们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趁热打铁, 老师问“: 大家都可以拿100 分了, 敢不敢挑战120 分的任务? ”大部分学生信心满满, 跃跃欲试。
“ 120 分的任务就是背诵课文第1、3 自然段。 ”话音刚落, 心急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嚷嚷开了, 部分刚开始不想挑战的见无所事事, 最终也纷纷加入了背诵行列。第一课时就如此轻松地上完了, 下课后布置学生“ 画燕子”。 不用担心他们回家后不行动, 因为那是150 分的任务。
第二课时, 首先检查背诵, 表扬学生。 师疑问状, 课文题目叫《 燕子》, 但是为什么描写春天呢? 班上总会有些性急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春天才有燕子。 ”
教师笑而不语, 并不急着告诉答案, 而是话锋一转“: 来, 我想看看大家画的燕子。 ”师巡视, 第一次故意找两个画得一大一小的“ 燕子”, 让学生观察、比较, 说说哪只更像是从课文里走出来的燕子。 经过比较, 他们发现小的燕子比较好看, 符合文中“ 燕子” 可爱的形象。 进而引导学生一起诵读“ 一身 () 的羽毛, 一 () 俊俏轻快的 () , 加上 () , 凑成了……”。
此时, 教师迟疑地问:燕子除了同学们说的“ 可爱“” 乖巧”“ 漂亮”外, 作者笔下的燕子还有个最大的特点, 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燕子的“ 活泼机灵”。 教师表扬, 趁机发问:从同学们画的燕子中, 可以看出燕子的可爱, 那么, 从哪里能看出燕子的活泼、机灵呢?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找到燕子的动态描写, 总结出写景状物“ 描其形, 刻其神”的方法。 当然, 顺便让学生体会了一下情景烘托的妙处, 也就是前面问到的为什么要描写春天。
巧合的是, 本册第二组课文第一篇《 翠鸟》, 前三自然段是对翠鸟的描写, 学习完《 燕子》, 这里顺便把《 翠鸟》 第一课时也提前学习了。 学习任务也相当简单:哪里描其形? 哪里刻其神?
动物如此, 植物呢? 莫不如是。 接下来, 对本册教材中的文章作了适当调整, 即先上 《 荷花》, 古诗放在后面学。 有了前面的铺垫, 《 荷花》的学习变得简单轻松起来。 仍然是找:如何描其形?如何刻其神?当然, 背诵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学习, 貌似难点也变得不难了。
这里教师横生了一个小环节, 那就是让学生分天背诵高尔基的《 海燕》, 一天背2~3 节。 居然有家长说自己都想背, 还有家长亲自诵读示范并录像, 这真是意外之喜。
至于《 古诗两首》, 学生既然已经体会了《 荷花》神奇的想象, 拟人之类的手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 该放手了, 一天一首, 家里诵读, 大声读注释, 能找到译文的读译文, 背诵古诗。 真令人难以置信, 一下子省了两课时。
多出来的时间做什么, 做个类似“ 主题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让学生找找之前学过的写景状物的文章, 分析分析哪里“ 描其形”, 哪里“ 刻其神”? 或者预习一下后面要学的 《 猫》《 白鹅》, 未尝不可。 再动手学以致用, 写写自己的家乡。
至于略读课文《 珍珠泉》, 则采用课内略读课外拓展的策略。将二年级《 泉水》, 老舍的《 趵突泉》和《 珍珠泉》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比较“ 形”之不同“, 神”之各异。 课堂只闻读书声, 未闻孩子捣蛋贪玩音。
第一组课文就这样“ 快走踏清秋”的学完了。 回头想想, 好像保底的任务也完成了, 顺便还来了两次“ 突袭”。 最让人惊喜之处, 在于没有了之前的那种“ 纠缠不休”, 课堂顺畅多了。
当然, 要保证快教的效果, 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充分的预习
三年级, 给家长、孩子们提出的预习要求是:
( 1) 给生字注音。 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将两年学的拼音还给老师, 以加强巩固。
( 2) 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之所以不再要求学生写生字, 一是节省时间让学生读书;二是根据以往经验, 写字的多少跟记住多少不成正比。 既然这样, 不如在读书中多认字。
( 3) 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这样的要求, 可能许多人会诧异, 不是默读的效果好吗? 默读的确有益于人的思维, 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更多的是借机偷懒装样子。
2.精准的解读
课堂快教起来, 老师需要具备一针见血、 一剑封喉的功力, 这需要老师见课文之所见, 见作者之所见, 见编者之所见, 见读者及学生之所见。
3.精准的提炼
一组课文的快教, 取决于教师对单元的整体构想。 如果能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则教师自然如快刀斩乱麻般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4.无穷的拓展
为什么不说合适的拓展而说无穷的拓展, 意思是提醒大家快教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因此, 要尽可能地突围教材, 尽可能地拓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说】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讲座稿06-1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2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09-1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10-1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题11-3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部教学反思06-0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计算题专项练习10-03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06-13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两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