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通用8篇)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景区(园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区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和处理区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为全区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在抓好信息审核、信息编目、依申请公开处理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对各村、各单位送交信息的检查和核实,推动我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条:各乡、场、处、管委会各部门、驻区各单位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区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提供依法公开的信息。凡属主动公开的信息,各单位应主动、及时报送其新产生和掌握的政府信息,自该信息产生之日后及时交区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予以公开。

第四条: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应当在业务工作流程中公开,或者已经规定公开程序的,按该规定公开;其他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应报区分管领导同意后公开。公开政府信息,应以原文、原条款、原词句公开,不得加入个人理解性、判断性的内容。

第五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业务工作:

1、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汇集工作。协调、督促本单位将新产生并认定为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报办领导审定后,及时收集、汇总。

2、编写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目录。按照规范格式和要求,对汇总的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进行分类,编写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目录;做好依申请公开和免于公开政府信息的报送、备案工作。

3、及时上传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在收到信息后,及时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上传县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

4、做好政府公开信息的接待查询工作。区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共查阅牵头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社会公众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查阅,帮助其检索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目录,并在其办理查阅手续后向其提供检索所需的相关信息。

5、处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申请。按照流程接受社会公众的申请,根据所申请政府信息的内容及类别,及时上报区领导,并协调相关科室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好答复工作。

6、根据需要,适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做好各类公

开信息的统计、归档和总结工作。

第六条:认真贯彻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制度。根据保密工作责任制所明确的“业务谁主管,保密谁负责”和“未经审核的信息不准上网”的原则,各单位在形成政府信息的过程中,要严格界定政府信息的密与非密、区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和免于公开政府信息;区分管领导负责公开信息的审定和把关工作。所有政府信息必须经区领导审签后才能按要求公开。

第七条:认真做好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接待、办理工作。对于受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申请,应按照程序及时向区领导汇报,并根据区领导指示及时向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汇报。同时要健全接待、办理程序,规范开展查阅接待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申请应按照一事一申请,一事一答复要求进行。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篇2

就目前来看, 我国一些学者关于政府信息的定义只是语言略有不同, 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其将政府信息定义为:是指在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学术界定义也尚未统一, 但根据目前相关立法的理解, 大多数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则是指政府机关及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根据法定程序主动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

(一) 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不完善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与其他相关的法律互相衔接、互为补充, 因此在我国《政务信息公开法》《行政程序法》等配套法律的缺失, 也是阻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 行政机关过于集权且对其监管薄弱

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一些机关利用其特权非法干预有关政府信息的公开, 另外加上我国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监督部门往往受制于政府机关, 监督不独立, 监管力量薄弱。

内部监督作用不能凸显。因为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关是政府信息的主管部门, 而监察机关的监督权力规定的较为模糊, 使得相关部门自由裁量权太大。另外作为监督机关对其责任的规定也并不明确, 监督机关由于和其他机关共同服从同一上级, 这使得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权力时, 一些监督主体往往会因为自身利益或上级的压力, 对作为被监督者的行政机关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甚至对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视而不见。

外部监督缺乏积极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有权向它的上级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举报。但这种监督行为可能需要监督者承担一定的经济或者其他负担, 甚至面临遭受打击报复等风险。因此在一些情况下, 人们并不愿意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提升位阶, 制定《信息公开法》。首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法律位阶较低;其次, 政府信息公开属于对人民政府权利义务的设定, 其显然有悖于“任何人不得为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基本原则;最后,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行政法规, 在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面存在局限性, 只能约束各级政府, 对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工作机关和具有一定政府权力的企事业单位则无力约束, 现实中的诸多问题不能在行政法规层面得到完全解决。因此, 国务院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当对其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并最终转变为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信息公开法》。

(二) 强化监督、完善考核机制

建议在未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修正或者信息公开立法中, 立法者应当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行政内部监督主体的责任。对于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监督职责的组织或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通过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内部监督主体的责任, 从而促进行政内部制约机制的良性循环, 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

此外要不断完善考核机制。首先, 要建立专门的考核机构, 完善政府目标考核机制, 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纳入各项考核评议工作中;其次, 可以设置专门的监督网站, 使公众在网站对公开情况进行评价, 把评价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最后, 对考核要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 考核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三) 建立完善的救济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一方面, 《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由于制定较早, 在救济方面, 受案范围、当事人资格、举证责任、期限、复议或判决结果等与政府信息公开不相适应, 因此, 应加快修改完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机关应尝试建立专门的信息委员会, 负责认定信息是否应该公开, 监督政府机关信息公开工作。信息委员会应保障其具有独立的地位, 委员应具有中立性, 信息委员会应当吸纳专家及普通群众代表。

现实中经常会出现有关机关责令信息公开主体公开仍不公开的情况, 可见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因此首先要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做详细规定, 对政府机关的政府信息依法公开而不公开行为要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 不能通过惩罚机关代替惩罚责任人。另外要明确违法的行为和法律责任的形式, 增强实际操作性, 从而铲除“耍赖皮”的情况, 建立起不依法公开不罢休的责任追究机制。

综上所述,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不仅需要政府机构内部程序的完善, 还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和制约, 只有建立完善严密的法律体系规范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才能使政府信息公开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陆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2

[2]杨科.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J].红河学院: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1, 35 (9) :101

论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篇3

[关键词] 环境信息公开;信息公开观念;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 X-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30-1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后采用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企业。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公开请求权人的不同需求,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非常广泛。环境信息是指包括环境要素的状况和对环境要素可能发生影响的因子及用于环境决策的成本——效益和其它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及假设在内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以文本、图象、录音或数据库的形式表现。

一、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不足

(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我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依据这一原则, 只有国务院和省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才有义务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拓展不够国务院和省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虽然掌握的信息资源丰富, 但它们公开的信息一般是全国或主管行政区域的整体环境信息, 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相对来说, 市、县一级政府及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一级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更直接、更具体, 并且更容易掌 握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环境状况。这样的法律规定使得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狭窄, 不利于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来看仍存在着不足。一是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集中在水、大气、噪音等环境要素信息, 对于非环境要素的环境状况, 拟订用来保护这些要素的措施及影响环境要素的各种因素等未做规定。二是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模糊, 政府在环境信息中必须公开什么, 可以公开什么, 不能公开什么缺乏明确的范围。

(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实践中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只采用主动公开形式, 政府完全掌握环境信息公开的主动权。“由于政府机关本身行政利益的存在, 政府不可能完全抛开自身利益, 这样的政府信息公开必然有局限性。

(四)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法或环境信息公开法。各种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大都零散的分布于各种法律文件中。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有法律上的保障,环境管理主体行使权力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授权,环境信息获取权人实现权利必须有法律救济机制的保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履行义务必须由法律规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程序。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观念的转变与定位

从环境民主的角度看,公众与环境行政管理机关之间是一种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由代表全体公民意志的机构来管理,这样才能有利于环境公共财产的品质的维护和提高,环保行政管理机关的行为理应为公众所知晓。因此,政府环境信息具有为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属性,公民因此也应当享有对政府环境信息的知情权,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垄断不合法。

公民对政府环保行政部门监督基于全面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依法参与环境管理以及监督环保行政部门的行为的权利必须充分了解政府环境信息。因此,公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及其有效性依赖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同时也反映政府接受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主动性,进而反映着社会的民主程度。

三、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完善建议

(一)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针对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应首先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确立为基本法律制度,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可使环境信息的公开避免受到多方擎肘,唯有如此,才可能有充分条件保证环境信息的公开。

(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例外之规定。为防止环境信息公开例外被滥用,我们首先应明确利益界限的标准,对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做出估计或衡量,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因此,应明确各种利益的界限,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进行界定,将原则性立法具体化,加强对环境信息不予公开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其次,还应明确政府环境信息不予公开的程序,以确保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措施。应保障当事人基本的程序性权利以制约行政权力。明确各行政机关各自在环境信息公开中的职责,加重不公开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明确“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强制性规定。针对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还应增加拖延公开环境信息的责任。

除上述具体方面外,还应加快在法律上明确环境权及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步伐。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施困境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阳敏.从“环境安全”到信息公开[J].南风窗,2006,(10).

[2]王前军.环境信息公开化与政府现象[J].实事求是,2007,(1).

[3]李富贵,熊兵.环境信息公开及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篇4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三篇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发布情况一

编制和发布报告是各级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也是总结并提升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行政机关对本机关上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结,是考察和评价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效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依据。

20**年*月*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原《条例》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在每年*月*日前向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提交本行政机关上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月*日前向社会公布本级政府上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新《条例》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即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行政机关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被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各级人民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还应当包括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和责任追究结果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同时,新《条例》规定,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公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统一格式,并适时更新。《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公开办函〔20**〕60 号)据此首次明确了报告的统一格式要求,并对各类机关报告方式及时间做了细

化。20**年*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连续第十二年对部分行政机关发布报告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评估。本次的评估对象与即将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一致,包括49家20**年机构改革后对外有行政管理权限的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9 家较大的市政府和 125 家县(市区)政府。本次选取的县(市区)政府包括20**年从基层政务公开试点县(市区)政府中抽取的对象、在非试点省份按照 GDP排名抽取的部分县(市区)政府,以及 20**年新增加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区级政府。评估保留了所有截图,并对未按时发布的地方政府进行了电话询问确认。以下简要分析 20**年报告发布情况。

(一)发布环节呈现的亮点

1.省级政府在按时发布报告方面表现最佳所有省级政府均在*月*日前发布了本地区汇总后的报告。较大的市层面,除 1 家在*月*日当天发布外,其余均在此前发布了报告。但按照国办公开办函〔20**〕60 号文件要求,地市级政府应在*月*日之前发布,符合此要求的有***个城市。县市区政府方面,有 119 家是在*月*日前发布的,其中有 94 家是在国办公开办函〔20**〕60 号文件所要求的*月*日前发布的。总体而言,地方政府层级越高,执行和落实要求的情况越好。同时,截至 20**年*月*日,49 国务院部门中有 33 家按时发布了报告,而截至*月*日,还有两家部门未发布。这也表明,国务院部门在落实新《条例》要求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不少政府机关注重对报告的解读宣传

除发布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外,不少政府机关还发布了视频解说、语音播报、图解文件、H5 等,将报告内容转化为视频、语音或图文形式,形象生动、便于公众快速浏览和理解。如北京市、上海市、四川省、淮南市、上海市普陀区

等。

3.不少政府机关设置专门栏目集中发布报告

不少政府网站设有专门集中发布平台,汇集所辖部门和下级政府的报告,栏目设置合理、信息整合度高,并以发布时间为序,便于公众快速查询,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

4.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分类更加规范

按照新《条例》及国办公开办函〔20**〕60 号文件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不仅要发布本级政府报告,还要对辖区内的上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汇总报告。本次评估发现,已发布报告的各地方政府普遍据此进行了分类报告,*月*日之前,以当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如办公厅、办公室)名义发布了该级政府本级的报告,并在*月份发布了辖区的总体报告。这一改过去各地政府发布简单报告口径不一,有的发布的是汇总报告,有的发布的仅为本级甚至主管部门自身报告的做法,有助于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和数据质量,方便社会全面了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貌。

(二)发布环节存在的问题

1.极个别地方政府未按照要求发布报告

国办公开办函〔20**〕60 号文件区分不同层级设定了不同的发布时间,但市级政府、县市区政府执行情况还不够好。13 家较大的市、31 家县市区政府未按照新要求按时发布。其中,1 家较大的市、3 家县市区政府*月*日当天发布,1 家县市区政府*月*日发布;5 家县市区政府截至*月*日深夜仍未发布。

此外,个别地方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发布时间有人为修改的情况。如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政府于 20**年*月*日发布报告,但网站发布时间显示为 20**年*月*日;江苏省徐州市政府信息公开报告于*月*日上午 9:40 左

右上传,但网站日期显示为*月*日;迁安市于 20**年*月*日发布的报告,但网站发布时间显示为 20**年*月*日。

2.个别政府网站报告难以查询

首先,“信息公开报告”栏目未发挥应有作用。个别网站的“信息公开报告”栏目中发布了与该栏目无关的信息。如海口市网站中“市政府办公室”下“信息公开报告”不仅包含了海口市政府报告,还包含了如《海口市海防和口岸办公室 20**年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等无关文件;再如拉萨市城关区网站中“政府信息公开报告”栏目内容为拉萨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个别政府网站未将报告发布在专栏内,信息发布混乱不利于查询信息。如河北省迁安市报告未公开在报告专栏,而是公开在重点公开项目下,且报告栏目各种信息混杂。

其次,“信息公开报告”栏目内信息放置混乱。部分政府网站对其管辖单位及区县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未进行整合、分类发布,各单位发布报告的名称格式也不统一,增加了查询难度。如天津市南开区、玉林市博白县、南宁市青秀区、贵阳市南明区等均存在此情况。

再次,有些政府网站的栏目设计仅便于查询最新的政府信息公开报告,而查询往年报告的入口十分隐秘,查询困难。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网站中,“政务公开”栏目下“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内容仅为 20**报告,若查询广西历年的信息公开报告需要先点击“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入“信息公开”页面、再点击页面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报告”栏目;又如天津市河西区政府及其下属单位 20**年报告均发布在河西区政务网站“信息公开报告”专栏,但无往年的信息公开报告链接。

3.基层政务公开工作仍有极大提升空间

对于截至 20**年*月*日深夜仍未查询到报告的地方政府,课题组于 20**年*月*日逐个进行了电话确认。此过程中发现,有的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指南仍是 5 年前的,内容陈旧,主管部门、联系电话均未及时更新。有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了解,业务不熟悉,仍存在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有的表示报告发布在内网,无法通过互联网查询。这表明,基层的政务公开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中重点仍然是工作人员公开意识亟待提升的问题。

长沙市 2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 711 号)(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公开办函﹝20**﹞60 号)要求,现将长沙市 2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布。

一、总体情况

20**年,长沙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系列部署和《条例》规定,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关切热点,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政务公开。根据中央、省要求,制定下发了《长沙市20**年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要点》,重点从全面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打造 12345 热线政务服务客服号四个方面对 20**年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根据全市机构改革情况,及时调整长沙市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长沙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领导小组办公

室负责日常事务,确保信息公开工作有序运行。加强政务公开专项工作检查督办,狠抓工作落实。认真落实《湖南省政务公开政务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和社会评议制度的通知》有关精神,从基础工作情况、平台应用情况、制度建立执行情况三方面对市政府各部门的政务公开工作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促进工作提升。

(二)围绕《条例》落实,规范信息公开。新《条例》自*月*日正式施行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条例》贯彻落实工作,立即组织全市各区县

(市)、市直各部门重点围绕新修订《条例》以及国务院、省政府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各项具体要求,开展全市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培训,共有 230 余人参加;立即组织全市 9 个区县

(市)政府、***个园区管委会、***个市直单位按照《条例》要求,对市政府门户网站及各部门门户网站上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内容进行更新。针对各区县

(市)、各市直部门官网和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及时按照中央和省里要求进行调整到位,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专栏内容更加专。将“五公开”(即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落实到公文办理程序,从源头上确定公文的公开属性。

(三)突出重点领域,积极主动公开。根据中央、省文件要求,制定出台了《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意见》(长政办发〔20**〕15 号),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编制发布 20**年长沙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督促各区县

(市)政府及各市直部门在*月*日之前依法依规完成年报的发布工作。在市政府门户网站“长沙市财政预算公开专栏”主动公开 20**年预算草案、20**年决算草案以及 20**年市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每月公开上月全市财政收支情况,对收支主要数据及增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说明。设立“减税降费降政策”专栏,集中展示、实时更新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及时公开中央、省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减免政策。全年公开财政信息 3163 条,公开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挂牌信息 307 条。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国办发〔20**〕97 号)精神,将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国土资源、国有产权交易全过程中重点领域政府信息主动纳入公开目录。20**年主动公开发布各类交易信息 13028 条。

(四)加大解读回应,释放政策红利。为了让公众更好知晓、理解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解读回应”栏目,下设政策解读、政策图解、政府常务会议解读、视频解读、回应关切、新闻发布会等 6 个子栏目,对政策文件及解读材料进行梳理、分类、提炼、精简,重新归纳组织,通过数字化、图表图解、视频等形式予以展现,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结合媒体评论文章,形成传播合力,增强政策的传播力、影响力,让群众“信得过”。全年共计发布政策解读类信息 737 篇,新闻发布会 18 场,回应社会关切共计 280 条。对《长沙市支持快递业发展十条措施》《长沙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实施方案》《长沙市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若干措施》长沙“小升初”大改革、《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50 余个文件采取多形式解读,准确传递政策意图,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市政府常务会议深度解读。围绕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民生事项,对全年 11 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深度解读,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长沙晚报》《长沙新闻》配发解读图表、图解、视频,增强市政府决策透明度。

(五)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社会舆论。一是领导信箱解民难。20**年,“市长

信箱”共收到有效信件 29171 封,回复率**%,收到“人民网”给市长的留言 167条,已办结 156 条。二是在线访谈解民惑。20**年开展“在线访谈”20 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一圈两场三道”“中小学招生入学”“社区巴士”等民生热点问题,邀请嘉宾在线解答市民疑惑、化解矛盾、纾解情绪。三是意见征集汇民意。就“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药品抽检及核查处置工作”等主题开展了 7 期网上调查,部分意见得到采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四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46 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湘政办发〔20**〕41 号)有关要求,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议提案办理”专题专栏公开由市政府办理的 17 件建议提案答复情况。

(六)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20**年,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共新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6108 件,上年结转 109 件,本办理 6111 件,结转下年继续办理106 件。在市级机关中,申请量列前 5 位的是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在区县

(市)政府中,申请量列前 5 位的是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芙蓉区。6111 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中,“予以公开”3056 件,占总数**%;“部分公开”424 件,占总数**.*%;“不予公开”451 件,占总数**.*%;“无法提供”1712 件,占总数**%;“不予处理”235 件,占总数**.*%;“其他处理”217 件,占总数**.*%。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 276 件,其中结果维持 119 件,结果纠正 42件,其他结果 81 件,尚未审结 34 件;复议后起诉 167 件,其中结果维持 76 件,结果纠正 2 件,其他结果 58 件,尚未审结 31 件;未经复议直接起诉 223 件,其中结果维持 157 件,结果纠正 9 件,其他结果 22 件,尚未审结 35 件。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的来看,20**年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质量和实效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决策部署,对照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期待、新要求,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公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新《条例》出台后,配套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通过网上调查发现,一些部门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制度规范尚不健全,主动公开力度不够,特别是政策解读针对性、方式多样性、公开精准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尚未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快速反应的政务公开体系。四是基层政务公开工作还存在标准不一、力量薄弱等问题。

20**年,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以贯彻落实《新条例》为总揽,着力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为打造更加阳光透明、更具权威公信的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制定出台《长沙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制度》《长沙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长沙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制度》《长沙市政府信息申请公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二是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各区县

(市)基层政务公开清单化,切实提升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三是进一步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第一公开平台作用。定期对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目录进行优化调整,研究出台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对“两微一端”政务新媒体的协同治理,搭建政务公开新媒体集群矩阵,扩

大政务公开受众面和影响力。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本年报由总体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诉讼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等六个部分组成。年报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 20**年*月*日起至20**年*月*日止。如对本年报有疑义,请与长沙市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三

20**度以来,南昌生态环境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各项要求,以深化公开内容、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网站维护、网站内容及栏目创新等为重点,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现将 20**开展工作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1、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截至 20**年*月*日,南昌生态环境局共发布政府信息516 条,在南昌县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发布政府信息 516 条,在南昌生态环境局门户网站发布政府信息 516 条。

2、严格遵守信息公开制度南昌生态环境局结合机关实际,严格遵守《南昌生态环境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分工和工作制度》、《南昌生态环境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南昌生态环境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制度》、《南昌生态环境局信息公开责任追究规定》、《南昌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制度》、《南昌生态环境局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管理制度》、《南昌生态环境局环境信访工作受理制度》、《南昌生态环境局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南昌生态环境局信息公开考核制度》、《南昌生态环境局政务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等 10 项政务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通过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推进我县环保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权,树立环保部门的良好形象。

3、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渠道南昌生态环境局通过各种方式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向县委县政府各信息公开平台发布政务信息的同时,也通过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发布信息,确保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得到维护,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4、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

一是逐级开展培训。对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工作人员在省、市级等地进行政务培训,认真领会精神实质,提高了各级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版和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向县民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制作了宣传板,公示了环保行政许可的办事程序和环境安全事故应、急事故的相关内容,并制作了政务公开宣传横幅,全局各科室、部门、事业单位都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了户外政策咨询和宣传活动。6.5 世界环境日当日全局发放环保政策宣传单 4000 余份,接待群众咨询***人次。另外通过电台和“12369”电话接访,把环保政策和工作情况向全社会公开,也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公开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与公众的需求还存在一些距离,有关与公众密切相关的决策、规定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2、公开形式的便民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本局通过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同

时,着力其他形式进行信息公开,但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加强。

3、宣传和引导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的实践证明,工作重点是提高公众的知晓度,虽然半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尚不熟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4、长效工作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开信息在更新维护、文件报备、监督约束等方面还存在着工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改进措施

1、充实公开内容。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主动公开公众密切关注的政府信息并编入信息公开目录;二是推进文件报备和完善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的工作。

2、拓展公开形式。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把信息公开工作重心,要从栏目建设转变为内容建设,尽最大范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二是要继续做好政府信息目录的更新维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便利。

3、加大普及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站等宣传媒体,加大力度宣传政府信息公开,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知晓率。

4、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审查和更新维护、培训宣传等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审查制度,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1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 篇5

2011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做好我局2011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明确信息工作机构及职责

邯郸市科技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科技局办公室)是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事务,受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事项。机关各处室为职能范围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机构,务必及时搜集、梳理本科的有关信息,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落实政府信息搜集整理任务

我局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包括概况信息、法规文件、发展规划、工作动态、行政执法、公共服务等6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处室密切配合。各处室要按照要求,及时搜集、梳理、报送职能范围的有关信息,年终考评以此作为重要依据。

三、建立保密审查机制

我局所有拟公开的政府信息,由各相关科室收集整理并报科室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处长在本次拟公开信息或拟公开 1

信息目录清单上签属意见),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分管领导审定同意后(分管领导在本次拟公开信息或拟公开信息目录清单上签属意见),再公开。

四、实行信息公开责任制

按市政府要求,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和“谁提供、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制。各处室处长为本处室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人,审核、把关本处室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在不泄密的情况下,确保本处室应公开的政府信息都能及时、准确地公开。

监察室负责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本局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或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投诉或行政复议。

五、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程序

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1、主动公开。按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采取网上公开和在主要办公场所公开两种形式公开。我局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主动公开的公开程序:各处室收集整理的有关信息,报处长审核同意后(处长在本次拟公开信息或拟公开信息目录

清单上签属意见),于信息生成或者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处室报送的信息,报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分管领导审定同意(分管领导在本次拟公开信息或拟公开信息目录清单上签属意见)后,于信息生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有关信息上传到邯郸市政府门户网站。

2、依申请公开。根据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依申请公开信息要做到统一受理,分类办理,统一答复。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我局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申请受理和答复机构。

依申请公开的公开程序为:①申请人填写《邯郸市科技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可采取互联网申请、信函(传真)申请和当面申请三种形式)。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请表》的要件是否完备进行审查,要件完备、可当场受理的,当场受理登记并出具《登记回执》;对要件不完备的,要求申请人补正。③领导小组办公室于《申请》受理之日起在2个工作日之内,将受理的查询申请转相关处室办理。④各相关处室在收到转来的查询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将经处长审核同意(处长在本次拟公开信息或拟公开信息目录清单上签属意见)公开的依申请公开信息资料或其他处理意见(如该信息不属于本局公开、不存在或不予公开及其原因等)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⑤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有关处室反馈的查询申请办理情况,报局政府信息公开分管领导审定同意(分管

领导在本次拟公开信息或拟公开信息目录清单上签属意见)后,在《申请》受理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答复申请人。

申请获取的信息如属本机关已经主动公开的信息,本机关告知申请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六、政府信息报送中的有关要求

1、应公开的政府信息,请各处室务必及时搜集整理,报经处长审核同意后,于信息生成或者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2、文件类信息必须注明文件编号和信息生成日期(即发文日期)。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6

一、基本情况

我办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开展:

一是完善机制。并由专人负责,按照《条例》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我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人负责整体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并具体承办相关事宜,保证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我办将信息工作纳入了对干部的年度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年度对信息工作进行计分考核,对信息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二是拓展公开渠道。为使我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同时,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要求,建立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责任和程序,认真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审核批准后再对外公开。同时,在依托县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主要公开载体的同时,还通过加强本办门户网站的建设,以及与新闻媒体合作等方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三是加强学习,信息公开意识增强。认真组织本办信息工作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各信息员对信息公开的意义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仅按照政府要求及时采集发布需要公开的信息,还主动提供本单位掌握的资料进行公开。

二、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xx年,我办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75条。其中:工作信息36条,通知通告11条,机关建设、部门规章信息22条,政策文件类信息 59条,其他信息58条。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渠道方面,为方便公众了解信息,我办在局门户网站上及时公布我办最新的工作动态。

(二)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本年度无单位和个人对本办提交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

(三)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未发生因违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而出现投诉、复议、诉讼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未发生收费及减免情况。

三、推行政务公开主要做法

1、抓组织机构建设。为保证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台办主任吴小红任领导小组组长,机关科室人员为成员,解决了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问题。并明确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负责信息公开工作的具体事务。

2、抓制度建设。调整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后,我们着手抓制度建设,对照《XX县人民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义务;界定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信息的范围;明确了依申请公开信息的受理程序;明确了信息传递暨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息的安全保密责任等一系列内容。

3、抓标准建设。大量信息的传递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否则难以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经过研究,我们统一了系统内信息传输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了传输平台,解决了内部信息传递和管理的标准问题,为认真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我办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组织机构健全,内部工作制度已建立,责任已明确,已向社会公布《XX县台办政务信息公开指南》和《XX县台办主动公开信息目录》,内部信息传递标准也已建立,传输平台已搭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依法公开意识还不强,工作缺乏刚性规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大;信息公开的数量有待提高,主要是考虑到审批程序的需要,对部分审批事项的文件没有及时公开。例如信息更新不够及时,对部分信息是否属于应公开的政务信息难以把握等等。

20xx年,我们将在认真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依法规范,不断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政府信息公开知识教育,把《条例》的要求融入日常业务工作之中,成为行政机关工作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自觉推行信息公开。

二是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积极参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业务培训,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三是严格程序,进一步规范公开内容。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县台办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设,不断提高公开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和规范性。

试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篇7

首先,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意识淡薄。政府部门通常习惯以管理者姿态处理各类事件,也习惯以管理者的姿态面对公众。比如,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上,政府遮遮掩掩,提供虚假的信息,使这起重大水污染事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地危害。这说明,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意识淡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很不健全。

其次,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技能不强。公众是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运行源动力所在,对政府来讲,公众是否具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并且具有推动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重塑制度文化的关键性外部的力量。这意味着公众可能对相关环境信息呈现“选择性的关注”,对于自家门前的企业排污情况可能比较关注,而对于环境规划等涉及群体利益的环境信息很可能会漠不关心。此外,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如果不涉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公众很难把自己的独立立场充分地表达出来,从而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公众参与对政府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有效监督。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同时,在公民无法正常获取环境信息时也没有任何救济手段和途径,程序上的保障极其匮乏。

第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缺陷。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还在于其缺乏相应立法保障。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的缺陷与不足。其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过窄、政府公开的环境信息以及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渠道与公众需求不对称、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地法律救济不完善。在我国政府掌握的绝大部分环境信息处于相对的封闭或闲置状态,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只被政府部门作为执法的内部规定,而不向公众公开。由于我国对保密文件以外的政府环境信息是否公开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统一的规定,造成一些非保密文件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及时向公众开放。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障碍的原因分析

第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过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研究不论是义务主体还是权利主体,范围都过于狭窄。这样的规定还是极为不科学的,不符合当今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扩大化趋势。“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中所提及的作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只有环保部门一家值得商榷。公开主体如只局限于环保单个部门,则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自然不利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真正落实,也不利于政府的环保决策,所以必须由各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公开环境信息。

第二,政府公开的环境信息与公众需求不对称。根据《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我国目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有17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类:环境质量信息,主要包括国家、省市环境质量的状况公报、地区或流域环境状况和城市空气的状况;环境违法信息,主要包括生产和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过程中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有害环境物质的生产和消费,重大环境事故,这些环境污染、破坏行为对环境和公众产生的影响;环境的管理信息,主要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及相关解释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开发建设活动,环境行政机关的组织、工作程序、和执法依据等内容。

第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渠道与公众需求不对称。环保部门应当将主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通过政府网站、公报、新闻发布会等,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综观我国现有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渠道,主要有: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开手册、政府机构公报、公告栏公布,报纸杂志刊登,设置咨询电话,网上提供信息,办公过程中的有偿提供,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截至目前为止,政府公布环境信息地最主要渠道仍然是互联网。不可否认,它具有快捷、低成本、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由此可见,环境信息披露渠道和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渠道明显不对称。

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的改进对策

首先,拓宽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义务主体和权利主体。例如,美国《信息自由法》规定,环境信息公开义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联邦环保局,还包括总统行政办公室、内阁各部、军事部门、政府公司、政府控股公司、独立管制机构以及行政部门设立的其他公营部门。拓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是当前首要任务。由于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过于狭窄,应将其扩展为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履行环保责任的所有政府部门,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相关主管的部门,形成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协调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责任主体。

其次,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即环境信息。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涉及哪些环境信息该公布;环境信息公开例外情况则涉及哪些环境信息应作为特殊情况而不应公布的问题。因此,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必须拓宽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严格界定环境信息公开问题,双管齐下。拓宽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奥胡斯公约》规定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应至少具备三大类别,分别是“环境现况”、“对环境的影响及可能影响”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可能影响”。从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规定和实践情况看,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都没有超出以上三大类别,尤其是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因此,我们在进行制度构建时,应以以上三种类别作为框架来规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尤其完善后两者的内容,从而方便公众了解其工作和居住地的环境污染信息,以助于其认识到所承受的环境风险。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公众可以基于对人身和财产权利保护,主张排污者采取防范性措施消除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公众也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信息的掌握和分析采取适当的预防侵害的措施。这些都可以加强公众的参与,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最后,选择合适的环境信息公开的渠道。环境信息公开的渠道涉及采用何种途径使环境信息有效公开。政府如果不能为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或者公众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所谓的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也就沦为了一切滑稽剧或悲剧或悲喜剧序幕。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应因环境信息公开的对象文化程度、社会的背景、环保知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我国公众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等参差不齐,对环境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的程度也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方式应当针对不同情况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政府应成为环境法规、方针政策、生态建设等公共物品的提供者,环保科技创新的扶持者和环境保护的管理者,应选择合适地方式公布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朱谦.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及例外[J].学习论坛,2010,(1):78-80.

[2]唐昊.公民申请环境信息公开为什么这么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18).

[3]张健.环境信息披露的除外规则[J].法制与社会,2009,(6):257-258.

[4]吴义太,李森.论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价值[J].商业时代,2009,(3).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篇8

在受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查询工作中,我们不断收到已经被司法机关两审终结,被各级信访部门处理、复查、复核完毕的,历史遗留的,落实政策的以及早已有定论的积案。这时它们又变换了形式,通过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查询方式出现。

1.政府信息涵义。2008年5月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第2条开宗明义指出:“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2.政府档案涵义。《档案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3.房地产权属登记资料档案具有政府档案属性。建设部令第101号《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第3条指出:“房地产权属档案是城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在房地产权属登记、调查、测绘、权属转移、变更等房地产权属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和重要依据,是城市建设档案的组成部分”。第25条:“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档案管理的保密规定,防止房地产权属档案的散失、泄密”。以上说明,房地产权属登记资料档案具有政府档案属性。

4.政府信息与政府档案二者区别。一是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作为政府档案的一部分,虽然在获取状态下具备政府信息特征,但关键的区别在于其已经完成了从政府信息到政府档案的转化过程。主要因为,政府信息的最终命运是档案。虽说,政府信息和档案不过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从政府信息到政府档案的转化过程要经过数十年时间,需要经过归档、确定密级、保管期限、从业务部门移交机关档案室、移交档案馆等过程,但是,一旦完成了政府信息向政府档案的转化过程,就意味着政府信息不再是《条例》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而是《档案法》意义上的政府档案。二是尽管政府信息的内容还是原来的内容,形式还是原来的形式,可在法律规定上就不再是原来的政府信息,而是档案。无论是存放在机关档案室,还是档案馆,都只能按照《档案法》的规定来进行查阅。在法律上,应受《档案法》关于档案的查阅利用等相关规定的约束和调整。于是,有了《条例》第17条:“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的说法。

5.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与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查询的区别。《条例》第13条对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受众和查询范围作出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第8条规定:“原始登记凭证可按照下列范围查询:(一)房屋权利人或者其委托人可以查询与该房屋权利有关的原始登记凭证;(二)房屋继承人、受赠人和受遗赠人可以查询与该房屋有关的原始登记凭证;(三)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可以查询与调查、处理的案件直接相关的原始登记凭证”。

以上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申请人只要对政府信息有需求,就可以提出申请,这里所指的政府信息实际是比较宽泛且带有不确定性的相对具有公共属性的信息;而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是单纯的具有排他性的登记资料,而不是公众信息。基于保障房地产登记资料权利人的需要,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是个人隐私材料,非权利人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不能取得。只有特定的权利人、受委托人、公检法等机关才有查阅利用的资格。

现行《档案法》规定了统一的对国有档案、集体档案和私有档案的利用制度。房地产权属登记资料档案查询方面,我国早已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查询、利用制度。政府信息依法移交至档案馆后,由于不再属于政府信息,其公开问题应当适用档案法律、法规。同理,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包括:私房改造、文革献产等,因其时间已超过30年以上,属完全形式下的档案资料。

建设部2007年颁布实施的《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已登记的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的查询”。第3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包括原始登记凭证和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对房屋权利的记载信息”。

因为《条例》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还并不是公共档案,《条例》所规制的只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而作为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则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一旦超过较长时间,尤其是历史的房地产权属档案完全可以排除在政府信息属性之外。进一步讲,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不应纳入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范畴。

6.如按照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履行职责的负面效应。尤其作为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信息,它完全具备政府档案的属性,《条例》颁布之前,我市已建立了土地登记资料、房地产权属档案资料查询制度,这些并不因为《条例》的出台而合并或撤销,而实际情况是两种机制并行不悖。一方面我局多年来一直在公开的办事办件窗口,承担和履行着对社会公众开放土地登记资料和房屋产权权属登记资料查阅利用的行政职责。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因为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窗口而终止了此项查询业务。政府信息查询与业务档案资料查询并不矛盾也不冲突。另一方面,个别人在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查询层面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拟通过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渠道满足查询需求同样是行不通的。否则的话,将要出现《条例》所列条款,即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情形。

综上,毋庸置疑,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属于“档案”范畴,归属于《档案法》调整的范围,不受《条例》相关规则约束。虽然《条例》中并无“不属于政府信息”作为行政机关拒绝公开理由的直接依据,但《条例》第21条各类答复的前提是“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属于政府信息实际上指向适用范围问题,在其第23条第(二)项明确规定“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二、同一申请人就同一申请内容向具有同一行政职能的上下级机关提出申请问题

1.原文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以下简称《意见》)第(十三)项、《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8市政府令第3号,以下简称《规定》)第22条第3款都作出了:“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的,行政机关可以不重复答复”的规定。

2.工作实际。实践工作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即,同一申请人就同一申请事项分别向具有同样行政职能的上下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如:在申请人查询土地征用信息时,向区国土分局提出查询申请的同时,又向市局提出查询申请。

3.探索尝试。在市、区两级局行政机关都掌握同一政府信息且同样拥有依职责向申请人提供告知的情况下,可以依据《意见》或《规定》精神,对申请人提出的查询申请,在上下级做好情况沟通的前提下,其中一方可以不予受理(即,选择一方受理即可)。这主要基于《意见》和《规定》中提到的“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与工作中遇到的,“同一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向具有同一职能的行政机关的上下级提出申请”的精神并不相悖。

4.论据分析。以上情况其主要内涵都是固定的申请人、固定的申请事项及两次以上的提出,只不过区别在于,第一个是向同一行政机关提出;第二个是向两个行政机关提出(但前提必须是,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如:市国土资源局与区、县国土资源分局之间;市房屋管理局与区、县房屋管理局之间就属这种状况。这样做既减少了行政机关的行政成本和重复操作;也避免了同一申请事项多个部门重复答复,因为沟通协调不畅,容易带来的答复告知内容不统一,从而带来申请人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三、把握政策,适当灵活,辩证运用“一事一申请”原则

1.原文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一事一申请”原则,具体表述如下,“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申请人尽快获取所申请公开的信息,对一些要求公开项目较多的申请,受理机关可要求申请人按照‘一事一申请’原则对申请方式加以调整:即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只对应一个政府信息项目”。

2.工作实际。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中,确实经常遇到一些申请人一张申请表中要求公开多个政府信息事项,甚至出现一群人集体分别提出多个政府信息事项要求公开的情形。

3.探索尝试。对于办理这样的申请事项,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新的尝试。灵活运用“一事一申请”原则,在做到真正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得到申请人的认可和满意。所谓“一事一申请”原则,既“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只对应一项政府信息内容”。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申请人面对申请表,填写了多个申请事项,有的事项我们可以帮助梳理归类,在缕清明细后,可以一并予以提供,一份告知书即可。这样既节省了申请人的时间,也节省了我们行政机关各业务部门为查阅提供信息所付出的行政成本。一般情况下,申请人对这种处理结果是满意的。尤其在遇到群体申请并同时提出多个申请事项时,效果更加明显。我们曾经接到过24名群众,集体分别提出查询政府信息申请,而且每个申请人同时提出9个申请事项。如若按照“一事一申请”原则对待,可想而知,24乘9的结果是:216。也就是说,申请人每人要填写9张申请表,我们总共要接受216张申请表,我们的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要分别作出216份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告知书。毋庸讳言,这样的结果,违背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初衷,一旦出现这种状况,首先是作为申请人的老百姓不满意,其次势必给行政机关带来繁复的劳动,无形中还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

4.论据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贯彻《意见》做好“一事一申请”基础上,还要认真把握实际,辩证地处理好政策规定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用主观能动性积极驾驭纷杂的客观现实,从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以人为本的视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政策规定不能盲目、机械、教条地去遵循和执行。

上一篇:正规砂石料供应合同下一篇:大脑潜能开发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