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精选8篇)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1

一、培养目标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专业化的需要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使MPA研究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比较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从而具备专业化地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

二、培养对象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历)并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者。

三、学制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期限为3年,在学时间最短2年半,最长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业余时间,周末集中授课;二是每学期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的总和不少于半年。

四、培养方式

(1)采用学分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按规定修满39学分,其中,核心课21学分,方向必修课8学分,选修课6学分,品牌课1学分,社会实践3学分。成绩合格者即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提升研究生应对和解决复杂公共事务的工作能力。在采用课堂讲授、小组研讨、情景模拟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同时,强调案例教学,突出社会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培养过程采用导师组的形式,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人员参加培养工作。

五、专业方向设置

设置8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管理、城市管理、国际事务管理和社区管理。每个专业方向的选择人数需达到15人方能开设。今后还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师资力量调整或新设专业方向。

六、课程设置

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结构分为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根据工作背景和职位要求,选择一组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

1.核心课(所有MPA研究生必须全修,共21学分)

A01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2学分

A02 外国语 4学分

A03 政治学 3学分

A04公共管理学 3学分

A05 公共经济学 3学分

A06公共政策分析 3学分

A07 社会研究方法 3学分

2.品牌课(所有MPA研究生必修,共1学分)

D100 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与实践

1学分 3.方向必修课(每个MPA研究生任选其中一个方向的4门课程,每一方向必修课同时可以是其他方向选修课。共8学分)

(1)政府管理方向

B101 中国政府与政治 2学分

B102 社会转型与政府发展专题 2学分

B103 政府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 2学分

B104 政府领导方法 2学分

(2)公共政策方向

B201 政策学理论专题 2学分

B202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2学分

B203 公共政策的政策和组织分析 2学分

B204 公共项目评估 2学分

(3)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B30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学分

B302 现代组织理论 2学分

B303 组织中的领导 2学分

B304 现代政府理论专题 2学分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

B401 当代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专题 2学分

B402 比较社会保障体制 2学分

B403 当代社会福利理论 2学分

B404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学分

(5)教育经济管理方向

B501 教育行政与管理专题 2学分

B502 教育政策与评价 2学分

B503 教育经济学 2学分

B504 教育心理 2学分

(6)城市管理方向

B601 城市政治学 2学分

B602 城市规划与发展 2学分

B603 城市经济学专题 2学分

B604 都市治理专题 2学分

(7)国际事务管理方向

B701国际形势分析

2学分

B702国际事务管理专题

2学分

B703国际谈判

2学分

B704大国关系与对外交流

2学分

(8)社区管理专题

B801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

2学分

B802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2学分

B803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

2学分

B804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发展经验

2学分

4.选修课(每个MPA研究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向,可选择少量其他方向的选修课,其他方向的必修课可作为选修课。每个研究生须至少修满6学分。每门选修课的选课人数需超过25人才能开课)

(1)公共管理类

C101 现代政府理论

C102 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

C103 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政府管理

C104 中国公共财政管理

C105 中国政治思想史

C106 公共行政伦理

C107 比较公共行政

C108 应急管理

C109 信息技术及应用

C110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C111 市政管理

C112 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政治

C113 政府公共关系

C114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

C115 现代民主理论与政府管理

C116 城市管理与地方财政

C117 项目管理

C118 农村公共管理与公共财政

C119 乡村规划

C120 政府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C121 冲突管理

C301 中国古代行政思想

C302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

C303 应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C304 公共部门薪酬管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C305 中外公务员制度

C501 中外教育管理比较

C502 德育论

C503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C504 当代教育管理前沿问题

C505 教育法规

C506 教育技术学

C507 教育管理思想史

2)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类

C201 经济、产业与就业政策

C202 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

C203 环境与资源政策

C204 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

C205 民族政策

C206 公共教育政策

C207 城市发展与规划

C208 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C209 公共卫生政策

C210 土地使用规划

C211 人口和家庭政策

C212 公共事务的协商与争端解决C213 决策统计分析

C401 养老保险制度

C402 失业保险制度

C403 医疗保险制度

C404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

C405 老人问题及服务体系

C406 儿童问题及儿童服务

C407 住房政策

C408 高级社会统计

C409 贫困问题及社会救助

C410 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

C41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C412 C413 C414 C415 国家公务员犯罪心理分析

社会福利行政研究与案例分析

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案例研究

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七、专题讲座

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领导人、校内外专家、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专业人士为MPA研究生作专题讲座,形成相对固定的讲座系列。

八、社会实践及研讨

所有MPA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社会调查与实习,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在职人员可以在工作单位进行实践调研,也可以在学校指定的或个人联系的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个案研究报告。论文应体现MPA研究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量为半年。

十、论文答辩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2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色分析

(一)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面对市场需求的未来工程领导者

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结果预期,即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做出的规定,不仅规定了培养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也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可以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M.Eng)与工程硕士科学学位(M.S)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培养目标的不同。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未来工程领域的领导者。”从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属于实践导向型,大多数学生旨在通过接受该学位教育,能够获得进入职场、或是进行技术创业的相关经验与能力。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掌握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工程师能力的要求。要能成为优秀的工程师,除了掌握尖端的工程技术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作能力与商业头脑。当然,将业务管理和经济头脑纳入工程师的能力范畴,并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家之言,美国国家工程院早在《2020工程师》一书中就将其纳入了未来工程师的7大关键能力之中[1]。同样,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NSB)在2007年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报告中也指出:未来的工程师需要新的技能组合,公司需要人才拥有终生学习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理解工程的商业背景的能力、跨学科技能、沟通技能、领导能力和不断变革的能力[2]。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工程师,尤其是刚进入职场的工程师,往往专注于工程技术,而在业务管理、团队协作上缺乏经验,对工程领域商机的嗅觉也不敏锐,这恰恰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秉持的“工程业务,超越技术”的理念相违背。为了改变工程师只掌握相关工程技术,而缺乏业务管理能力和商机嗅觉的单线思维模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将工程技术、工程业务管理以及相关金融知识加以融合,旨在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掌握相关尖端工程技术,又能够具有一定业务管理能力和商机嗅觉的“未来工程领导者”[3]。

(二)严格而多元化的准入制度

我国许多高校将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统一招生,将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作为学术型硕士录取,而将相对靠后的学生录取为工程硕士。这实际上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志愿和能力性向,同时也将工程硕士在实质上作为学术型硕士的低端补充,这与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作为两种无关高下,只是类型不同的定位是完全不符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要求非常严格。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各工程专业都有较高的淘汰率,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2014年的105位申请者中最终被录取的人数不足20人。与大多数美国高校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区别开来进行招生的做法不同的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M.Eng)和科学硕士学位(M.S)有着相同的招生标准。具体来说,工程硕士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首先,在申请者的学历要求上,报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必须获得工程或相关学科的学士学位,或者是相关公认的等效凭证。

其次,学生在所申请的工程专业领域,需要接受过足够的本科教育,例如:环境工程专业要求申请者需要接受过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以及至少学习过1学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课程,并能掌握Matlab等相关高级编程语言[4]。

第三,申请者需要提供一份本科期间的成绩单,本科四年的平均分(GPA)至少达到3.0(B级)以上,但往往被录取的申请者的GPA都在3.6以上(总分4.0)。除此之外,必须提供最近5年内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成绩单,国外学生还需通过托福考试。

第四,学校还要求每位申请者提交一份自我陈述,自述的重点在于申请该学位的目的,此外学生需要附上3封专家推荐信[5]。

由于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群大多是就业取向的,其中除了有应届学生之外,还有大量在职进修人群。为了满足各式群体的需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安排相当灵活,除了1年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之外,还有2-4年不等的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完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攻读,但差别也仅在于节奏上的不同,在入学标准、课程要求、质量要求上都遵循着同一标准。除此之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培养的灵活性还在于其总结了19个以上的新兴工程技术领域,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从中自由选择,以此来满足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化需求。

(三)整合校企资源,构建T结构工程领导教育课程模式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作为全美最负有盛名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来重视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也不例外。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出一套专门的课程模式:即“T型课程模式”。在此课程模式中,将工程类课程与领导力、管理等核心概念相整合,通过案例研究和毕业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就接触到来自行业的实际挑战。

“T结构工程领导教育课程模式”主要包括“核心领导力课程”(core leadership curriculum)、“专业技术课程”(technical expertise)和“毕业设计”(capstone project)三个领域。其中“核心领导力课程”包括核心领导力课程I(3学分)、核心领导力课程II(3学分)以及创新系列讲座(1学分)三个部分,旨在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领导技术企业与投资项目中所需要的各种管理技能。在核心领导力课程的内容上,以上三门课程也各有侧重。核心领导力课程I主要从与技术型企业相关的管理和领导的核心概念出发,涵盖技术战略、谈判、组织行为、财务会计、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主题[6];而核心领导课程II则侧重探索工程技术型企业的关键运作、领导能力以及金融观念,包括融入市场的方法、直接或间接的销售、物流与后勤、人才管理、创造性的管理、项目管理、领导风格、财务总监的类型与财务报表的说明、资金来源、预算的制定、计价方法、道德、创业精神、知识产权、法律、治理和组织等方面的内容[7]。当然,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未来走向,积累技术型企业运作管理的经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核心领导课程I与核心领导力课程II中分别设置了一个平行的营销项目与企业发展战略项目供学生进行研究、探讨。

除了核心领导力课程之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创新系列讲座”每周都会邀请硅谷或是其他著名企业的创新领导者来分享他们在创业、企业管理、项目开发、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旨在通过这些讲座中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实际业务情况以及行业的最新走向。与属于必修课程的核心领导力课程所不同的是,创新系列讲座属于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

专业技术课程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T结构核心领导课程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校内资源,由科尔曼·冯工程领导研究所提供“专业技术课程”,共有19门目前工程领域前沿和新兴技术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从中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至少选择4门相关课程,完成12个学分的学习任务,旨在通过工程领域相关课程的学习,深化学生的技术专长。

毕业设计环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T结构核心领导课程模式中占据极为重要的部分,被视作是联系核心领导力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中间环节。学校规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设计需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并且这些项目均来自于企业实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项目与硅谷等地的超过500家企业建有合作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技术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并以3-5人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共同合作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在学生入学初就开始进行,一直持续到毕业。而项目所形成的成果与报告,则作为学生毕业答辩的主要考核内容。学校还设有与学生毕业设计相配套的附加集成课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为基础,学生通过每周与校内导师、企业技术顾问进行1个小时的研讨,将沟通技巧、管理原则以及领导观念应用于毕业设计中[8]。

(四)多重措施,保障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首先,毕业标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规定工程硕士除了完成核心领导力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毕业设计三个部分,共计25个学分的学分要求、总体绩点达3.0以上之外,还需要完成5个学分的与毕业设计项目相关的附加课程。由于工程硕士的毕业设计大多需要横跨两个学期,为了保障项目的完成质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毕业设计(5学分)划分为两个部分(2学分和3学分)分学期进行考核,并且要求每个部分都至少需获得B级才能达到毕业要求。除此之外,工程硕士每周还需要进行一周的工作汇报,以此来实时了解、监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又因为工程硕士毕业设计的选题均由企业所提供,旨在解决企业或行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而学校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需要由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专家、同行以及企业合作伙伴组成。只有通过校内导师、企业合作伙伴、校外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学生的毕业设计才能顺利通过。

其次,师资保障。由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学位类型,因而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与科学硕士学位有着本质的差别。简单来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师更需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与行业经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了让工程硕士能够在校园中对行业现实有所了解,除了要求校内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之外,还聘请了大量来自企业一线的、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与培养中。以工程硕士核心领导力课程的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共有8名核心成员,其中,绝大数教师都是来自于实践领域,并且在讲授的内容上,每位教师都有丰富的经验。除此之外,学校在各工程专业上都设置了专门的咨询委员会,这些咨询委员会由专业的工程师、商业领袖、学者、高等教育领导者以及相关政府官员组成。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从咨询委员会处得到帮助。并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500多家企业建有合作关系,充足的项目来源,能够真正满足工程硕士的个体化需求。

二、启示

(一)结合工程实践需要与自身特色,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实践导向型,或者说是职业导向型的学位类型,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离不开对工程实践要求和工程师能力要求的考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所以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工程领域的领导者,是根据当今工程领域对工程人才的需要而来。这种与自身特色相匹配,与工程实践需求相符合的培养目标定位,自然更容易获得申请者的青睐,也更容易实现。这就给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的学科、资源优势,将跨学科、跨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并考虑目前工程实践领域亟需的人才规格,综合考虑以上两点,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又具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严格的入学标准和灵活的培养机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采用和科学硕士相一致的入学要求,这种严格的入学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质量。而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现实操作中,往往成为工学硕士学位申请者被淘汰后无奈的选择,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成为工学硕士学位的次级学位。这便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生源质量、学位的认可度上难以与工学硕士学位比肩齐声。

另外,还应当效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培养形式上灵活性的特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了不同学制的培养方案;又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有针对地安排相关课程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加强或补缺。而在我国虽然也存在在职的工程硕士教育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之分,但总体区别不大。可以效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这种在不降低培养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年限,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三)构建项目实践、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实践导向型的学位类型,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其关键所在。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采用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但由于工学硕士培养的惯性以及学校工程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不足,导致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项目实践的脱节。这就丧失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内、校外共同培养本该具有的协同优势,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些做法或许能够给我们以启发。为了促进工程硕士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的融合,实现培养未来工程领域的领导者的培养目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此特定开发和构建了“T结构工程领导教育课程模式”,此课程模式将专业技能、核心领导力课程与项目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聘请众多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个部分都能与行业现实结合起来。

(四)建设校内、校外双重质量保障体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特别重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为此学校内部建立了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诸如严格的毕业要求,同时要求校外专家、校内导师、同行、企业合作伙伴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设置了由专业工程师、商业领袖、学者、高等教育领导者以及相关政府官员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作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咨询机构;从校外聘请了众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教师;与500多家硅谷及其它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保障项目来源的充足性;而在院校外部,参加ABET认证,以A-BET的要求进行培养活动的改进与完善。正是这些质量保障措施促使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稳居美国工程类研究生项目整体实力的前三名,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积累较高的社会声誉。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大发展时期,培养规模日趋扩张,在此之际,更要谨防再次掉入“盲目扩张而致使培养质量下滑”的发展陷阱之中,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种质量保障措施,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够真正与行业实践需要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The Engineer of 2020: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4:54-57.

[2]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J].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08,(02):61.

[3]http://www.funginstitute.berkeley.edu/berkeley-masterengineering.

[4]http://www.ce.berkeley.edu/grad/degrees/requirements/env.

[5]http://www.funginstitute.berkeley.edu/how-apply.

[6]http://osoc.berkeley.edu/catalog/gcc_search_sends_request?p_dept_cd=ENGIN&p_title=&p_number=271.

[7]http://osoc.berkeley.edu/catalog/gcc_search_sends_request?p_dept_cd=ENGIN&p_title=&p_number=272.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 英国 拉夫堡大学 体育硕士项目

一、英国拉夫堡大学及其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简介

英国的拉夫堡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是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拉夫堡大学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成绩斐然。在2006年《泰晤士报》上公布的年度教学评估中,该大学仅次于剑桥大学,名列第二位。拉夫堡大学还曾5次获得女王周年纪念奖。

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始建于1909年,当时叫做拉夫堡体育技术学院。1919年改名为拉夫堡大学体育设施发展学院。1929年学院加入英国大学体育联盟,培养了众多高水平运动员。1931年体育系成立。1936年开设了体育专业教师培训项目。1937年开始在校园内开展体育游戏和运动训练。1952年开设体育专业课程。1963年更名为拉夫堡体育教育学院。1969年开设世界上第一个体育健身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班。1977年学院与拉夫堡科技大学合并。2002年8月,更名为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在运动科学、休闲健身管理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因研究成果出色,学院1992年和1996年通过了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认证。此后,该学院继续发展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囊括体育教育、运动科学及康乐管理的研究中心。2001年12月晋升为五星级研究评估机构。

学院设有10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培养了200余名研究生。其中140人进修硕士课程,75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另有80名来自其他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此进修、参加培训并获得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全英学生成绩、指导教师、学习资源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学位课程教学评估中,该学院被评为“优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10名教授领衔,在国际上参与关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学院的毕业生在教育、体育和其他许多领域就业率高。许多学员成为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世界级运动员和各地体育领域的教师、教练、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

二、体育硕士项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是该大学的特色之一,反映了英国大学体育研究生的总体情况。该项目的宗旨是培养实用与研究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均为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写作。该项目中既有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有为今后研究做准备的研究课程。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学生除听课外,还要写短文,参加具体项目实习,课堂研讨,听讲座,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等。有时也要求学生独立或按小组完成某个项目或撰写一篇论文。

1. 体育硕士的招生

各专业招生大体相似。申请人通常应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资格并对此专业感兴趣。2006年运动休闲管理班的30名学生中,30%的学生本科专业与体育相关,其余70%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本科阶段的平均学习成绩应为“良”,分数达到60分以上。申请时须先递交本科阶段的成绩单、导师推荐信和证明自己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材料,如论文和做过的报告等。然后还要通过面试。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还需要通过雅斯或托福等语言测试。对已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入学分数可略放宽。

2. 研究方向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10个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体育学科的主要领域。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休闲管理、体育科学、体育活动与健康、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社会学和教练员培养研究。

3. 课程设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应用相互结合。通过“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可以看出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体育和休闲资源市场空间广阔,运动与休闲管理领域在多数国家都是重要的产业。该专业的课程为学生在运动或休闲管理方面成为决策者或经理人奠定基础。课程由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与体育休闲管理领域的从业者密切联系,并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承担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合作机构包括体育委员会、农村体育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等。

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运动与休闲市场及产业、运动与休闲服务质量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育休闲经济学、财务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研究方法、科研项目。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

4. 学业考试

不同学科的考试方式略有不同,但总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阅读和把握信息的水平、交流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研究能力。这体现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等多个方面。

(1)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证明:了解了所学的专业内容;能回答该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相关产业;能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能以所掌握的各种资料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2)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回答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地阅读材料;了解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对于考试评判的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正确获取并应用信息,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学生在应试中出现以下情况,不能通过考试:完全依赖课堂笔记回答问题;简单地背诵所学内容;使用错误信息;使用无关信息;不懂得所学专业;教师读不懂学员所写内容。

三、分析、比较与借鉴

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在教学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和学期周期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再与我国的硕士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必然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规定、细则的要求来确定,进而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英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确定,则着眼于就业,按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预测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核心概念,突出实用性。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上给与指导,学生既要虚心听取导师的建议,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2. 课程设置

(1)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师资力量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校的课程,即使名称一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2)专业划分明晰。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专业划分明晰,所设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只开设专业必修课。与英国不同,目前我国一些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几乎包罗万象,分为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致使学习周期达两年半至三年。表2为我国某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差别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差异。

(3)重视跨学科和工具课程的设置。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跨学科的内容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结合了体育学科和法律学科,“战略管理”课,结合了体育学科与商业学科等。工具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的重要内容。所以这类课程的学时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科研方法”为40学时。

(4)重视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机会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如何作演示、写报告,如何有效地组织工作,如何管理自己的小组,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述意见等等。

3. 授课形式和培养宗旨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采用面授、自学、参观、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和自学时间安排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安排实践活动和能力培养。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至少做两次学习或研究报告,同时要完成6篇短文和实践调查报告。课后还鼓励学生参加讲座和讨论会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国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应加强课程内容建设,采用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英国这种综合的授课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英国的院校历来重视研究。以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这是英国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色。不少硕士课程都有研究的成分,有些甚至很少或没有课堂授课,而以研究为主。在教学中,教师会介绍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商业工作、进行科研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评判标准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也体现了培养宗旨。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业考试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的考查,在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4. 学习周期及与其它各院系的合作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清晰,安排紧凑,学习周期较短,有利于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学生一般9月入学,第二年的6月末结束课程和考试,9月递交论文,10月中旬就能毕业并取得学位。英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无论文答辩的硬性要求。

同时,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不局限于一个院、系的力量。这体现了一个学校整合、调配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学科领域,特别是建立新的跨学科专业。

5. 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以2004年建立于拉夫堡大学的奥林匹克问题研究中心为例,它是在英国前3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后,为2006年继续申办而成立的。这里的科研人员研究目标明确,即为伦敦成功申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在2006年,伦敦申办奥运会成功,直至2012年奥运开始,乃至在更长的时期之内,有关部门仍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该课题项目至少会持续十年或更久。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与中心的课题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此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思路很值得我国借鉴。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训部)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4

一、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的是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职业道德与责任感,愿意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力量,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学生应掌握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知识,了解国内外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领域的理论发展趋势和掌握营销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或从事企业(公司)综合管理,或部门经营管理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鼓励学习第二门外国语(达到初级以上水平)。

二、研究方向

1、组织市场营销:主要研究企业间的营销管理活动。

2、消费者市场营销:主要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企业营销策略。

3、网络营销: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基于网络的营销创新。

4、营销战略: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进行营销战略选择和管理。

5、品牌管理:主要研究品牌的内涵与资产管理以及品牌营销策略。

6、渠道管理:主要研究营销管理中的渠道模式与管理策略

7、服务营销:主要研究服务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模式。

8、广告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与广告模式。

9、市场调查与分析:主要研究市场营销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方法。

三、学习年限

1、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原则上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调查研究和参与课题研究为主,第五、六学期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第三学期末开展中期考核分流工作。

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至少应修满42学分的课程(不含非本专业研究生的补修课),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一级学科共同必修课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0-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研究生可以选择本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选修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但选修的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应在3门课6学分(含)以上。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补修课不及格不能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同时,论文选题还必须通过中期考核的检查,根据指导小组的意见进行研究内容的修改与完善。

2、开题报告:为保证培养质量,加强过程管理,研究生必须在第四学期初参加学科组织的开题报告。参与考核的同学,必须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参与了导师的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掌握了检索查询文献的方法,收集了相关的学术文献,对问题研究的相关前沿有较好的掌握并完成了文献综述的撰写工作。对于开题报告合格的同学允许继续攻读硕士,特别优秀的同学推荐直接攻博;对于开题报告不合格,同时不能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同学予以延期毕业或者退学。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学术论文必须在第五学期末完成初稿,并通过学校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查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阶段。为保证论文质量,要求提交毕业的论文必须通过组织的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一起参加的盲审,对于盲审中指出论文存在严重问题的,要求学生延期毕业以保证论文质量,对于盲审合格的论文,要求学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后方可参加最终的学术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在学习期间应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要求至少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申请提前毕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且须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指定的学术期刊范围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以入校时和发表年份的版本为准)和SSCI、SCI和EI收录的期刊(以入校时和发表年份的版本为准)。提交论文答辩时学术论文以在指定的学术期刊正式发表(已见刊或在期刊网站上online)为准。

5、论文答辩:学术论文的评定标准遵循的是论文的学术贡献。学术论文如果做到选题具有重要的(很好的/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科学得当(正确/基本正确),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较好的/一定的)学术价值,则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学位

论文。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为本科生、大专生讲授一门有关专业课程,进行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协助低年级研究生学习、科研、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从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并进入答辩环节。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用课堂讲授(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学生自学和自我研究、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应主动参与导师或教研室安排的辅助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为保证对学术前沿的掌握,要求研究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导师指导小组的安排,阅读经典文献、学科前沿文献,并定期提交文献阅读报告。研究生入学后1个月内,导师将根据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并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市场营销专业(120220)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 学学开课 备类 别 课程名称 英文课程名称

编码 分 时 学期 注

Theory and Practice o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Socialism with Chinese 2 36 1 公实践研究 Characteristics 共 必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tific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修 1 18 1 Methodology 法论 课学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72 1 第一外国语 Macroeconomics and 2 54 1 宏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位 学 Methodology for 2 54 1 管理研究方法 科 Management 通开 The Special Topics of 课 2 54 1 管理理论专题 课 Management Theory Financial Report Analysis 2 54 1 财务报告分析 研 Marketing Strategy 2 36 2 营销战略 究方 Marke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2 36 2 营销科学研究方法 向 Seminar 必修 Chinese Consumer Behavior 2 中国消费者行为 36 2 课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2 72 1 第二外国语 公共

P.E 1 36 体育

选修 Instruction of Career 1 36 就业指导 课 其他 Consumer Market Seminar 2 36 2 消费者市场营销专题 选Organization Marketing、2 36 2 组织市场营销专题 修 Seminar 课专 New Technology Marketing 业 2 36 3 新技术市场营销专题 选 Seminar 修 Advanced Research in 课 2 36 3 高级营销研究方法 Marketing Marketing Engineering 2 36 3 营销工程与模型专题 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 补任选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 修2门 课 Econometrics 计量经济学

Statistics

统计学

Management

管理学

市场营销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5

作者: 院研究生办来源: 院研究生办更新日期:2011-4-1阅读次数:19691、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1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为: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总分313分,单科(满分=100分)40分,单科(满分>100分)60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总分370分,单科(满分=100分)55分,单科(满分>100分)83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总分313分,单科(满分=100分)40分,单科(满分>100分)60分。

根据今年我院考生情况,我院今年不接受二志愿调剂考生。

2、参加复试的考生于2011年4月6日上午到郑州大学新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签到。

3、参加复试的考生于2011年4月6日下午到郑州大学新校区体检站参加体检,除复学的保留资格生外其他考生必须持准考证按规定体检。体检时需携带近期一寸照片1张,并按规定交纳体检费。因故未能按时体检的考生,4月8号到新区校医院体检。

4、复试时须携带以下本人资料供复试小组审核相关材料,并提交复印件:

(1)准考证及复印件

(2)有效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应届本科毕业生需持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开具的证明)及复印件一份

(4)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档案所在单位公章)

(5)我校招生简章所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

(6)考生所在单位出具的政审材料1份

(7)《郑州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考生选择导师情况表》1份(在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下载http://gs.zzu.edu.cn)

(8)培养模式选择书1份(复试时院里统一发放)

5、复试分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1)专业科目笔试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混凝土结构含砌体结构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项目管理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暖通空调

建筑与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含砌体结构

时间:4月7日上午9:00~12:00

地点:材料馆102、104。

(2)同等学力考生(含成人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应加试两门专业课程、跨专业考

生一般情况下应加试两门专业课程。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钢结构(课程1)、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2)

管理科学与工程:施工组织学(课程1)、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2)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环境学(课程1)、供热学(课程2)

建筑与土木工程:钢结构(课程1)、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2)

时间:4月7日下午2:30,加试专业课程1;

4月8日下午2:30,加试专业课程2。

地点:郑州大学新校区土木工程学院二楼会议室

同等学力考生要求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所报考专业的学术论文(CN刊物正式发表)1篇以上,或有正式的录用通知,并要求报考导师同意录取。

(3)面试:

时间:4月8日上午9:00开始

地点:郑州大学新校区土木工程学院办公楼三楼

第1组:施工技术与管理教研室

第2组:结构理论教研室

第3组:建筑结构教研室

第4组:道路与桥梁工程教研室

第5组:建筑环境与设备教研室

6、面试基本要求:

学生自我介绍姓名、所学专业、毕业时间、毕业学校、报考专业、考试科目、考试分数等,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考生复试时应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优势、对学科专业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设想,简要陈述对培养模式的选择(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全日制专业学位)。

7、根据考生填写的《郑州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考生选择导师情况表》和考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导师和考生双向选择。

8、应届毕业生毕业环节成绩必须在良好以上(含良好成绩)。

9、2011年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招生指标为:

(1)科学学位(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共计60人:其中结构工程30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6人,岩土工程6人,桥梁与隧道工程6人,道路与铁道工程3人,科学与工程6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3人。

(2)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共计30人。

10、根据研究生初试、复试成绩等确定研究生录取名单及奖学金等级。

11、其他事宜请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371-67881692。

12、复试标准及办法:

(1)专业科目笔试3小时,满分为100分。笔试成绩占复试成绩的30%。

(2)外国语测试:包括外国语听力和口语测试,外国语听力和口语测试成绩各占10分,满分按20分计,占复试成绩的20%。

(3)实践(实验)能力考核:主要测试实验和操作技能,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分按25分计,占复试成绩的25%。

(4)面试:主要通过提问方式,考核考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面试成绩满分按25分计,占复试成绩的25%。

(5)综合考核:考核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状况及身体状况考核内容,应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工作学习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此项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6)复试成绩全部量化:

复试成绩全部量化,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

复试成绩=业务课笔试成绩+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成绩+实践(实验)能力考核+面试成绩。

(7)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均折合为百分制后,按相应的权重相加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排序依次录取。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所占比重为: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综合考核成绩(百分制取整数位)=初试总分/5×70%+复试成绩(百分制)×30%。

(8)专业课笔试、面试成绩、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成绩低于60分者、复试期间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考试违纪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体检结果不符合录取要求的,一律视为复试不合格,均不予录取。

13、在复试时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录取类别(非定向、定向、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录取类别确定后,不予更改。其中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研究生的人事档案和工资关系必须转入我校;定向、委托培养研究生的人事档案和工资关系不转入我校,但是必须提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的定向或委托培养协议。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文件精神,复试时要求考生确定是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确定其助研奖学金类别。

14、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我院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我院开展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分类培养工作。报考我院2011年分类培养的考生,复试时要根据自己知识背景优势、对学科专业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设想,简要陈述培养模式(学术研究型或应用研究型)选择意向。学院在复试时根据学生志愿和其自身优势、复试结果及学科培养条件等,在录取时对其培养模式的类别作出初步筛选。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确定后,在中期考核阶段,经导师同意,可以向院系申请改变培养模式。如申请得到批准,研究生须按照改变后的类型补修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

15、复试英语口语听力测试方案

1)自我介绍

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及就读研究生以前的学习、工作和科研等。重点测试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一篇专业英语短文

主要测试考生的发音是否准确,以及流利程度。

3)回答问题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6

(甲方)_________与_________大学(乙方),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从参加________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录取_________为_________专业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研究生,学制_________年,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入学,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修业期满后,派遣回原委托培养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享受奖学金、公费医疗待遇,到外地调查、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的旅差费自理。

二、乙方职责

1.乙方负责与委托培养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乙方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加强对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籍管理等工作,奖惩办法与国家计划内研究生相同。

3.委托培养研究生修业期满,乙方负责发给相应学历证书。凡按计划要求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审的,发给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凡因故未修完课程或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者,按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4.研究生学习结束,乙方负责将其档案和有关材料转回甲方。

三、甲方职责

1.甲方负责提供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费用,每人每年_________元,在每学年开学时付给乙方,委托培养研究生凭交费单据注册入学。

2.甲方负责协助乙方搞好委托培养研究生业务学习、政治思想等工作,在可能情况下协助提供实习场所、资料、研究课题以及有利地完成其学业的有关条件。

四、委托培养研究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学习者,经乙方批准,可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凡在校超过二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培养费不退;在校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经费退还一半。

五、在修业期间,如发生协议以外的问题,双方可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自三方最后签字日起生效。有效期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委培研究生(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附件

甲方交付培养费可面交或银行汇款,银行汇款请寄:

收款单位: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7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国际商务硕士是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设置的专业学位。到目前为止,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不过两年, 各高校在探索教育中对其培养体系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这严重制约着国际商务硕士的发展。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为例, 深入剖析我国全日制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现状, 进而从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研究如何提高该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的背景和人才培养的规模

国际商务硕士教育首先出现在英美国等发达国家, 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这些国家已形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美国教育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根据教育法案成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 并已建设了国际商务硕士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我国在2001年之前一直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放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2001年之后开始发展高校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2010年教育部设置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 首批授权78所院校开设该专业。这些院校中有25所是经贸类专业院校;有69所院校设有经贸专业博士点, 其中50所为“211”院校, 这使得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开办有着很好的专业依托。

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的目标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 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 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 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各高校都依据教育部的上述规定确立了该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 并根据各自师资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有所侧重的培养。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它将2011级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外包服务型人才, 这也是结合北京市外包服务迅速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市场人才需求所做的定位。

三、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遇问题及建议

虽然各高校都确立了细致的培养目标, 但由于前期经验欠缺、专业认知不深以及师资条件不足等因素,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以下问题。

1. 学科定位不清。

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出现前, 我国早已存在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 长久以来各开办院校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清, 使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体系大相径庭。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人才培养范式, 即“语言学范式、经济 (贸易) 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 但都存在很多问题, “难以胜任国际商务人才质量要求”。根据英美等发达国家对该学科的定位, 应属商科, 即包含语言、经贸和管理。对于中国来说, 国际商务硕士是一个新的学科, 应该使语言、经贸和管理三个学科的精华部分相互融合, 在融合中形成全新的培养范式。

2. 教学资源不足。

该专业作为新开设的专业尚未在社会上形成明晰又全面的认知, 导致学生生源差异化较大, 学生的知识背景大差大离, 给教师的授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也制约了学校精英式教育的开展。此外, 该专业教师团队也是由经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组合成的, 师资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 而商务业界的校外导师资源更是稀缺。生源问题一方面要靠各招生院校根据培养方案细化招生要求, 保证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则需政府和各院校加大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师资问题则要靠师资队伍的建设解决, 重点要落实双导师制。除了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 提升该专业校内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以外, 还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 切实解决校外导师的问题。

3.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

教育部设置国际商务硕士学位时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MIB课程体系, 所以各高校大多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MBA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置, 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 在教学方法上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照搬的现象比较严重, 缺乏本土化的融合, 仍需进一步发展创新。国际商务硕士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硕士, 因此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要以实践为导向, 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滞后则需各院校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在引进西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创新,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丰富该专业的教学。

四、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探析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的培养

1.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迈向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步。“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全部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 覆盖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要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采用了模块形式, 主要分为以下模块。①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等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均采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②专业必修模块。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前沿专题、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 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授课。该模块以促进学生积淀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思维为目标。③综合素养模块。该模块由人文、经管类课程和第二外语的选修组成, 通过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④国际商务实践训练。该模块由校内国际商务实训模拟和校外实习两部分构成。通过具体模拟和实践, 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2.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从经管和商务英语专业抽取优秀讲师和教授组建的, 其中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和经验充足的中年教授各半。我校还定期输送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不定期邀请商界人士做商务类的讲座。同时, 在校外导师的选取上, 采取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校外导师。此外, 还可以在地方高校之间建立师资库, 兄弟院校之间共享优秀的教师资源, 进一步完善师资结构。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取上, 可以跟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签订长期协议, 切实解决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问题, 同时也使校外实习更加规范化。

3. 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方式设置。

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重点要提升其综合能力。综合能力, 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我校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国别经济课程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教师会布置一个讨论课题留待下堂课讨论, 并从该课题展开教学,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的随机性和经常性则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 该课程采用群体教学, 参与教学的教师均有出国学习的经历, 在授课的同时也介绍各国文化, 引导学生了解跨国文化。商务英语课程则引入了社会调查的环节,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能力。此外, 调查方案的书写与展示语言均为英语, 又提升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营造了国际商务的氛围。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 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则会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深化而不断扩大, 如何培养大量符合国际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将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本文谨结合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对该问题提出了简要看法。在国际形势变幻的背景下, 专注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发展需要, 有针对性地探索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 将会大力推进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0.

[2]陈齐洁, 凌斌.关于发展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 2013, (1) .

[3]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M].2011.

[4]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5) .

[5]李兵, 于萍.《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9) .

[6]教育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0-03.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对策

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4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經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其每年招收的MTA学员人数约为20-25人,就规模而言居于国内较为先进的行列。为提高MTA的培养水平,该学院在最近几年先后设置了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生态旅游与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公共管理、旅行社与会展管理共六个MTA专业方向。在近四年的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培养了近百名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人才,也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整,以下是我校在MTA方向设置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一、为服务地方经济,开设MTA方向应当密切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并且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较大,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但是仍然存在与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方面应当借鉴南开大学的经验: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

二、为与优势学校错位竞争,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福建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

三、为有利于学校的招生与就业,MTA的方向设置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针对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的现状,在MTA设置了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方向,招收了约20个酒店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深造并获得职场晋升。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作为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方向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目前我校没有设置这个专业方向,这需要在进一步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王鹏 MTA人才培养刍议[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2.03 45-48

[2]牛锦霞 MTA:稳定增长,逐渐形成特色——访全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秘书长白长虹教授 中国旅游报/2014 年/8 月/27 日/第010 版

上一篇:2022优差生辅导总结下一篇:销售管理岗位职责